一、对新课程的理性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郭笑[1](2021)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教育信念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课程改革是从理念到行动纵深的、全方位的革新,它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开放型的课程观”、“民主的师生关系”、“系统的三维课程目标”、“终身的学习观”、“评价促发展”、“批判与创新”、“回归生活”等核心理念对新课程具体实施者的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育信念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下教师持有的与教育活动有关的教师本人确信的稳定观点,教师所秉持的教育信念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和课程改革的效果,是保障新课程改革成功的重要内在精神力量。因此,教师必须树立坚定的、积极的、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相吻合的教育信念。在充分阅读和梳理国内外与教师教育信念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首先对教育信念进行了概念界定,在此基础上对与教育信念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区分,接着对教育信念的内涵做出了进一步的理论探讨。在紧扣“教育信念”的重要性以及教育信念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具有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信念。运用访谈法、案例分析法对所要调查的研究对象进行了有关教育信念方面的研究,通过调查了解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教育信念应然与实然之间存在差异。针对教师教育信念存在的问题,从中分析可能影响教师教育信念的因素,主要和学校文化、社会环境以及教师本身有关。基于此,笔者提出关于教师教育信念养成的思考,主要从学校、社会、教师三个角度作为切入点进行考虑:教师要增强自主发展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养成及时反思的良好习惯;社会方面要加强和完善有关教育方面的制度、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学校不仅要建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还要为教师创设和谐轻松的校园环境。
金春花[2](2021)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文中提出任何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都在于学校水平的实施,课程方案是否切实可行,只有通过对学校水平的课程实施过程进行切实的考察才能得出结论。本研究以2016年9月开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变革为背景,通过分析学校水平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基本特征和影响实施成败的真实变量,确定各变量对课程实施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力图探索成功实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路径,为我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理论指导、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方案的修订提供借鉴和决策依据。本研究以J省C市的四所小学为个案,对经历“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教师、校长进行调查研究的同时,考察实际课堂教学。收集资料主要采用深度访谈、课堂观察、文件收集等方式。研究发现,学校水平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呈现如下特征:第一,课程实施者们对课程必要性的认同度高,对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必要性、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呈现出较高的认同度。但是对文件课程的认同度不高,从课程标准确定的目标到内容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异议及困惑。第二,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课程认识之间存在不一致,虽然在访谈过程中表明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学起点,但是多数课堂教学都体现了权威主义、教师中心、输入的价值单一等特征。第三,课程实施环境不尽如人意,与较高的课程目标定位相比,课程实施环境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主要表现为条件性资源的匮乏和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小科文化的制约等。导致这些问题的因素复杂,既有政府的教育投入、地方教育行政的作为、学校基建的设计思路等方面的因素,也有学校文化、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研究也发现,影响学校层面“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因素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其中课程改革本身的因素对课程实施的影响较大,课程实施者对改革的清晰程度较低、“道德与法治”课程文本存在不确定因素等,对教师的课程认同感和改革适应性具有消解的影响;学校内部因素中校长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起到关键作用,它可以决定“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学校的地位、教师的地位;教师信念和教师知识是制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深度的关键因素,教师对学科价值的信念、对学生的信念、对教学的信念、教师自身的信念等对教师做课程决策都起到程度不同的影响;地方教育行政、大学等对学校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给予的物质资源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智力上的资源支持也不尽如人意,这些学校外部的因素制约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发展。本研究的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实施有五个方面的建议,包括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强化道德教育的重要价值;修订课程方案,完善教材编写;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促进课程实施走向深入;完善教师培养机制,加快学科教师专业化进程;理论与实践结合,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魏亚萍[3](2020)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教学反思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学反思作为教师提高自身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对提升教学之效、成就教师之美及培养学生之能发挥重要作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版)》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等做出新规定,规定了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教学新方向,对教师专业知识与素养、教学理论与技能等提出新要求,教师面临着巨大挑战。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不断反思教学实践活动以推进教学不断优化,促进自身持续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学反思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教学反思”这一主题。首先,从教学反思的概念入手,同时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特点解读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教学反思的必要性,描述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教学反思的理论基础和价值,从而明确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其次,通过对淮北市十五所高级中学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教师进行关于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教学反思相关问题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教学反思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教学反思理念趋同,缺乏开放性;教学反思多形式化,缺乏实效性;教学反思方式单一,缺乏多维性;教学反思内容片面,缺乏整体性;教学反思结果异位,缺乏实践性。通过深入剖析后发现,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教学理念转变不到位;教师教学反思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发挥不到位;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知识习得不到位;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提升不到位;学校及其他社会环境营造不到位等是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应对策略:解读课标要求,转变教学反思理念;端正教学态度,发挥教师教学反思的主动性;强化理论学习,提升教师专业知识素养;综合多种方式,提高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完善考核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的反思氛围。最后,以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的教学内容“征税和纳税”为例,编写教学课例在班级中实施教学,在个人反思、实习基地指导老师和实习同伴反思和建议的基础上进行再反思和再实践,不断检验和优化教学效果,以期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杨艳鑫[4](2020)在《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思想政治教师课程执行力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跃然走进思想政治教师视野和生活的是“核心素养”。思想政治课的基本课程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通过系统解读我们明确了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及公共参与的核心要义,而培养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之思想政治素养的责任自然要落到广大思想政治教师肩头。思想政治教师作为新课程的执行者,其课程执行力的强弱无疑会直接影响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成。或者说教师的课程执行力就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条件。本文拟集中研究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思想政治教师的课程执行力问题。关于教师课程执行力的研究由来已久,本文在对国内外关于教师课程执行力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综述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三大问题:第一,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师课程执行力的相关理论解读,探讨学科核心素养落实背景下对思想政治教师课程执行力的新要求。第二,立足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调查思想政治教师对新课程的认知与执行准备状态,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主客观角度分析成因;预测思想政治教师对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的执行能力。第三,针对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思想政治教师课程执行力不足的状态,寻求提升措施,包括教师自身以及学校内部、教育行政部门等教师课程执行的外部力量提出提升策略,期望通过三方共同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师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执行力,实现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目标。
郝淑蕾[5](2020)在《基于CBAM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课程实施研究 ——以甘肃省X县Z中学四名教师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自2001年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19年来语文新课程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随着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标志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开始向深化期迈进。农村初中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因此,在提升义务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课程实施情况进行研究具有实践意义。本文以霍尔等人的“关注为本采纳模式(Concerns-Based Adoption Model,简称CBAM)”为理论基础,了解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的课程实施情况。实施包括教师的关注阶段与课程实施水平两个维度。研究者从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课程实施出发,在遵循原有理论逻辑基础之上,分别对CBAM中“关注阶段”和“课程实施水平”两个诊断工具进行语文学科化改编,通过使用“关注阶段访谈提纲”和关注阶段自评表评估四位教师的关注阶段和关注风格,利用聚焦访谈、课堂观察,掌握四位教师的课程实施水平。通过进一步对影响教师课程实施水平的因素进行分析,为提高Z中学四名语文教师课程实施水平提供有效地策略建议。本研究除引言外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节介绍诊断工具的选择、改编以及研究设计和研究过程。第二章具体分析四位教师的关注阶段和课程实施水平,在对教师的关注风格和影响教师课程实施水平判定的主要维度进行归纳分析过程中发现,主要由“知识”、“评估”、“执行状况”这三个类别决定教师的课程实施水平。第三章经过对各教师的关注阶段和实施水平之间相互比较发现“在实施水平较低的层次上,是行动唤醒关心”。同时通过分析笔者认为不同关注风格、教师在“信息”“知识”类别的储备量、变革促进者团队的支持以及学生成绩与生源质量等因素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的课程实施水平都存在影响。对此,笔者在第四章分别从“知识”、“合作”、“评估”三个类别和变革促进者团队方面提出有关提升农村Z中学语文教师课程实施水平的具体策略。
陈梦圆[6](2019)在《传统蒙学理论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研究》文中指出古人在蒙学识字教学研究方面已有上千年历史,虽然传统的识字教学理论不一定完全适用于当下教学,但汉字的基本结构始终未变,汉字学习的规律也不会发生改变,古人在蒙学识字教学理论上的成就依然值得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借鉴。汲取古人的智慧,遵循千年来对于文字教学的正确规律,将古代蒙学识字理论中蕴含的教学智慧与今天的教育现状相联系就显得更加有必要也更加有价值。本文将蒙学识字教学理论分为教学思想、教材、教法三个部分进行研究,在第一章对传统蒙学识字教学理论进行研究,分别从传统蒙学识字教学思想、教材特点、教法特点三方面内容进行了展开阐述,并在此章节最后部分对传统蒙学识字教学理论进行了归纳研究,为本文第三章中将传统识字教学理论运用到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厘清理论背景。第二章按照本文结构框架,将当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为了教学思想、教材、教法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只有认清了当前识字教学在教学思想、教材、教法三个方面的存在的问题后,才能在研究识字教学理论中做到有的放矢,为当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研究提供方向。第三章展开论文中心论点——传统蒙学理论对当前识字教学的价值研究。通过对传统识字教学经验的总结,得出集中识字为主的教学思想、韵语识字的教材编写体例、识写分开的教学方法三条经验,并结合当前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试图从教学思想、教材、教法三个方面提出自己在教学实践上的一些思考和教学建议。
王盈莉[7](2018)在《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教学决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世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教育领域的重要趋势。进入21世纪以来,各国无不启动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与关键在教师和课堂教学已经为学界所公认。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是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前沿阵地。小学音乐教师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所起的主导作用是小学音乐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相关研究表明,课堂教学的质量决定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决策的质量,因此基于探究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教学决策现状与问题,优化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研究旨趣,本论文选择了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教学决策作为研究领域。本研究一方面能够从理论层拓展音乐教师教育理论的空间,丰富音乐课程与教学理论,并深化音乐教师教学决策研究。同时从实践层面有助于发现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和小学音乐教师能力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建议,助力音乐教师专业发展,推进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深化。本研究首先对国内外与“教师决策”、“教师教学决策”、“教师课堂教学决策”、“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教学决策”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从而确定了研究起点。基于此,本研究选择东北长春市一所小学展开研究,本研究确定的研究问题是:X小学的音乐教师是如何进行教学决策的?基于以上研究问题,本研究将小学分为1-2年级、3-4年级和5-6年级三组,每组选择一位教师。最终选取二年级、四年级、六年级的三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决策为主要研究内容。本论文应用了文献法、文本分析法、课堂观察法和访谈法。文献研究注重通过梳理文献确定研究的起点,同时为后续研究提供智力支持。文本分析法主要是基于编制的“小学音乐教师教学计划决策文本分析表”对小学音乐教师教学设计(N=36)中的计划教学决策展开分析。同时,本研究应用编制的“小学音乐教师课堂互动决策分析表”以课堂观察(N=24)为研究方法对教师的课堂互动决策进行分析。另外,本研究通过教师访谈了解教师(N=24)和学生(N=150)决策背后的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等。研究表明,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计划决策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新课程中的诸多理念并没有在教学中决策得到应当有的体现;受到音乐学科教学知识不足的制约;在实践中遵循有限理性原则;教师的教学计划决策存在着“决策真空”;缺乏对学生个性的关注等多方面的问题。教师的互动决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教师教学互动决策以教师为主,学生主体性被异化;课堂教学决策形式单一,教学机智存在不足;互动决策以教学效率为主要价值取向;教学互动决策过程需要凭借教师的权威;教师的教学方法未能体现现代音乐教育理念;对综合性艺术表演及创造活动缺乏足够关注等多方面的问题。而教师的评价决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评价决策的指导理念相对落后;决策的主体单一,以教师为主,学生参与度低;教学评价决策的内容狭窄,以学生的课堂表现为主;教学评价的形式单一,主要是口头定性评价等问题。同时笔者从内因外因两个方面探讨了影响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教学决策的影响因素。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了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教学决策的优化策略。在计划决策方面主要是要丰富小学音乐教师的课程知识;提升教师音乐教学设计能力;为小学音乐教学提供宽松的环境;提倡“愿景式+剧本式”复合的教学设计。在互动决策层面主要是提升教师音乐课堂教学机智;促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度参与;将学生纳入到教学决策主体中来;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转变教师互动决策的目的观,着眼于学生发展等。而在评价决策层面主要是要确立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理念;扩展教学评价的范畴,全面关注学生音乐素养提升;为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提供民主宽松氛围;丰富教师与评价有关的学科教学知识;组织多样化、开放式的教学评价活动等。
黄真金[8](2017)在《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语文高考是我国高考中重要的科目,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中关键的学科。长时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育,深受语文高考的束缚和牵制。为了把握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在纵向上梳理了近百年不同历史时期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把握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寻找规律。横向上把二者的关系放到动态的社会环境中来考察,同时关注外在客观条件对二者互动的影响。本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概述研究的缘起与意义,综述文献,界定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关概念,厘定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分析语文高考与影响语文高考的外部环境因素一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第三章回顾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历程,分析二者互动的情况及对当下的启示。第四章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革”结束、高考恢复之前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起步发展的情况,把握二者互动的特点,寻找与当下问题有关的根源。第五章研究高考恢复以来至语文新课程改革之前,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情况,探讨二者间的关系、成因及其对当下的启示。第六章梳理“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历程,通过调研,结合现象,分析结果,得出这一时期语文高考依旧过度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这一基本事实。第七章剖析实施“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仍旧过度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问题根源,结合当下国家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宏观政策指导和行动,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语文高考,提出完善语文高考改革制度、促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良性互动的构想与建议。本文获得的结论,主要有:第一,语文高考“指挥”中学语文教育现象,其形成的历史根源是:“文革”结束初期,国家急需人才,语文高考肩负着“为国选材”的大任,地位突出。经历“文革”重创,中学语文教育元气大伤,由于学科建构还很不成熟,只能顺应语文高考的需求发展。高考“指挥棒”对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牵制作用,逐渐形成。第二,语文高考本应是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一环,但是,当语文高考的结果对个人,学校利益所产生的的利害关系过大时,高考就远远超越了教育中的“一环”的定位。外在客观条件,促使语文高考逐渐变化为能够干预、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矛盾的一方”,甚至被当作中学语文教育的目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已经发展得极不正常。以满足高考需要为目的的“应试”中学语文教育,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妨碍了中学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也给师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伤害。第三,本世纪兴起的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间这种畸形的关系。主要原因在于:十余年间,我们抓住矛盾的一方面——中学语文进行课程改革,对促成矛盾的外在环境,改革的力度显然不够。而在这组矛盾中,最主要的一方应该是语文高考,因此,本文重点讨论如何完善语文高考改革制度、促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良性互动。藉由相关结论,本文提出缓解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矛盾的构想与建议。就改革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外部条件而言:政府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健全用人机制;缩小行业差距,加快民主进程。教育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水平,减少功利评价;深化高考改革,提升高校办学质量。学校要坚守教育立场,坚定育人目标;转变评价观念,改革评价制度。社会和家庭要理性看待高考,淡化功利色彩。在中学语文教育方面:中学语文教育要坚守育人目标;坚定学科基础;坚持课程改革方向;坚决落实“课改”内容。在语文高考改革的层面:改革考试方式的建议包括:增添对汉语“口语表达与交流”素养的考查;尝试“开卷+闭卷”结合考试;改革考试题型。完善考试内容改革的建议包括:“语文知识”考查要更贴近时代及学生的生活需求;“现代文阅读”内容要更加自由多样;要提高“写作能力考查”命题质量。改进语文高考考试评价的建议包括:提高考试评价水平和质量;组建专业试卷评阅队伍;恰当运用语文高考成绩。
张绍军[9](2016)在《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课程到课堂走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世纪之交,面对信息与科技的挑战、教育与人才的竞争,世界主要教育发达国家都进入了教育改革的浪潮之中。我国也相继于1999年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年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发起了一场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的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此次课程改革以政府主导、专家引领、教师参与为特征,其具体做法是自上而下,整体推进,理念引导,实验探索,渐进铺开,取得了诸多理论与实践成果。然而,十余年来的实践证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并没有安全实现,课堂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先进的课程理念、课程体系没有转化为先进的课堂教学实践。基于此,本研究遵循文献检索、现状调查、理性省思、应然把握、实践策略的思路,对新世纪十余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状进行了审理,肯定成就,正视问题,探寻原因,进而从深化课改的角度分析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课程到课堂走向的动因与机理。接着,在分析课程改革主体及其行为之应然基础上,论述了“主体归位”和“行为到位”思想。最后,提出并论述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未来改革从课程到课堂转向的理念和策略措施。全文共分七章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绪论。分别叙述并分析了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与趋势、研究内容等;界定了课程、课堂、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核心概念;分析了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第二部分为第二、第三章。分别叙述分析了课题的研究设计与调查实施,和课程现状的分析与把握。第二章在分析研究假设的基础上,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调查设计等进行了说明;交代了调查实施的基本情况;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数值呈现、统计分析和总结分析。第三章通过审视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促进先进教育理念传播,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且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课程制度,制定并颁行新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文本,建立相对完善的教师培训制度等方面取得相当成就的同时,发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存在重课程轻课堂的严重问题,表现为:重理论课程轻实践课程,重制度课程轻行为课程,重文本课程轻体验课程。对这些问题进行的归因分析,为我国新世纪基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从课程到课堂的转向奠定了立论的基础。第三部分为第四、第五两章。在把握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课程到课堂走向必然性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论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体的地位及其行为。文章指出,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从课程到课堂的走向必然会发生。这是因为:其一,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最基本工作;其二,课堂教学是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的保障,课堂教学质量决定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其三,课程改革问题的最终解决在课堂。2011年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调整的基本导向亦指向课堂教学,这直接确立了课堂教学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心的政策导向。文章深入分析论述了实现“从课程到课堂”转向的课程改革主体及其行为,提出了“主体归位”和“行为到位”观点。文章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未来改革,不仅需要教学主体归位,更需要师生主体的行为到位:于教师主体而言,需要积极转换角色,提升课程意识,做好课程开发,增进课堂交往,,加强反思实践,实现专业发展;于学生主体而言,需要积极转变学习方式和交往方式,做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实现从分数学习到能力学习、从封闭学习到开放学习的转变。第四部分为第六章,提出并论述了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课程到课堂走向之理念和策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从课程到课堂走向应当确立的“三个本位”理念是:课堂本位、师生本位、教学本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从课程到课堂走向的实践策略有:课程主体策略、课程文化策略、教师校本培训策略。具体包括:尊重教师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营造浓郁学校文化,推进从课程到课堂转向;加强校本培训,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等。结语,对本研究结果进行简要回顾,明确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未来改革从课程到课堂的重心转向,并指出实现这一转向,还需要对不同视域(社会性、生态学、伦理学等)下的课堂问题、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师生作为课程资源等问题进行更进一步研究。
庄斌[10](2015)在《体育教师课程权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世纪之交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我国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推向新的进程。纵观全球,从“防教师”到“赋权予教师”,从“教师作为变革的代理”到“教师作为研究者”,在课程由低层次变革向高层次变革的过程中,基层教师的在课程改革中的权责越来越被重视,改变教师在课程改革过程中的被动参与和机械执行,赋予他们更多的课程权力并保障其良好运行,将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的实际效果。本研究以“问题提出—概念界定—结构解析—历史回溯—现状探析—问题解决”的逻辑主线,以系统论、现代权力理论以及权力制约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以“结构主义—文化主义”作为研究范式,运用文献综述、问卷调查、访谈、数理统计等具体研究方法,在对中小学体育教师课程权力的历史考察以及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1、赋权予教师成为全球课程改革范围内的大势所趋,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终将落脚于教师和学生身上,赋予基层教师应有的课程权力并保障其合理运行,将直接影响到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进程和效果;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课程的权力是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修订而发展起来的。从中央集权到地方分权再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的历史发展表明,自上而下的集权式赋权模式不利于课程改革的推进,自下而上“增能要权”的权力共有模式将成为体育教师课程权力的发展必然;3、对中小学体育教师课程权力的现状调查发现,当前时期中小学体育教师在课程权力认知以及课程实施权力方面表现良好,而在课程决策参与、课程创生、课程开发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的权力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体育教师的课程意识淡薄、以专业能力为代表的体育教师课程能力不高、学校在体育教师课程权力发展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以及体育教师自我效能感的低下都是影响因素所在,而宏观层面的教师课程权力体制改进、学校课程制度建设、体育教师职业地位的提升等对体育教师的课程权力行使起到积极作用;4、中小学体育教师课程权力的有效运行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教师的自我实现和职业认同以及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科学发展;5、国家、地方课程权力的有效下放、权力制衡下的制度保障以及提升以专业能力为基础的体育教师的课程能力和体育教师课程自主意识的提升是解决当前时期中小学体育教师课程权力的不足与缺失以及课程权力失衡与放弃等问题的有效路径。
二、对新课程的理性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新课程的理性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教育信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教师和理想信念的重要论述 |
2.教师教育信念对教育和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
3.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观念问题 |
(二)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研究思路 |
2.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
1.研究方法 |
2.研究意义 |
一、教师教育信念及新课改相关概述 |
(一)教师教育信念的内涵 |
1.信念 |
2.教师教育信念的概念 |
3.教师教育信念的结构 |
(二)教育信念、教育理念、教育观念的辨析 |
(三)教师教育信念的作用意义 |
1.教师教育信念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
2.教育信念对教师的重要意义 |
(四)新课程改革的相关概述 |
(五)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教师教育信念的要求 |
1.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实践的要求 |
2.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信念 |
二、课程改革中的教师教育信念现状 |
(一)研究假设 |
(二)访谈实际操作过程 |
1.编制访谈提纲 |
2.访谈调查过程 |
(三)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
1.访谈对象情况 |
2.访谈记录 |
(四)访谈记录分析 |
1.大部分教师认为成绩好就是好学生 |
2.大部分教师较为严厉 |
3.认可新课改同时意识到自身不足 |
4.教师日常教学以课本知识为主 |
5.选择教师职业的初衷 |
6.成长经历对教师教育信念的影响 |
7.教学经历对教师教育信念的影响 |
三、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教育信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新课程改革下教育信念存在的问题 |
1.重学生成绩,轻人文教育 |
2.反思精神匮乏,反思不够及时 |
3.教育观念更新不及时,跟不上时代变化 |
4.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学习,互动不够 |
5.管理学生方式单一,缺乏创新精神 |
(二)教师教育信念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教师自身因素的影响 |
2.社会文化氛围的影响 |
3.学校文化氛围的影响 |
四、新课改下教师教育信念的构建 |
(一)教师自身教育信念构建 |
1.加强自主学习,提高专业素养 |
2.积极参与实践,及时加强反思 |
(二)社会角度教师教育信念构建建议 |
1.加强完善教育制度的建设 |
2.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
(三)学校角度教师教育信念构建建议 |
1.创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
2.加强队伍培训,重视结果反馈 |
五、研究结论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不足 |
1.研究方法的完善 |
2.样本选取范围的扩大 |
3.优化测量方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2)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问题 |
四、研究意义 |
五、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课程 |
(二)课程实施 |
二、课程实施的基本理论研究 |
(一)课程实施的取向研究 |
(二)课程实施策略与模式的研究 |
(三)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研究 |
(四)课程实施的程度研究 |
三、我国小学德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研究 |
(一)有关德育课程设计的研究 |
(二)有关德育课程实施的研究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
(一)研究方法的确定 |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
(三)资料的收集方法 |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三、研究的效度与伦理 |
(一)研究的效度 |
(二)研究的伦理问题 |
第三章 教师领悟的课程:如何“看”道德与法治课程 |
一、对课程价值的认识 |
(一)课程的关键价值:培养价值观 |
(二)课程的关键价值:培养品德和行为习惯 |
二、对课程目标、内容的看法 |
(一)对课程目标的看法 |
(二)对课程内容的看法 |
三、对课程变革的关注 |
(一)对课程改革背景的认识 |
(二)对教材编写依据的认识 |
(三)对“道德与法治”与“品德与生活”区别的看法 |
四、分析与讨论 |
(一)文件课程与领悟课程,在价值认识层面存在差距 |
(二)对文件课程的关注度较低,对运作课程的关注度较高 |
(三)对课程变革的关注度较低 |
第四章 教师运作的课程:如何“做”道德与法治课程 |
一、对课程内容的处理 |
(一)内容调适决策 |
(二)内容创新决策 |
二、对课程资源的处理 |
(一)忠实于国家课程标准及课程理念 |
(二)忠实于拓展学生的生活、社会经验 |
(三)课程资源的创生性开发 |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和采用 |
(一)“澄清价值Ⅰ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
(二)“澄清价值Ⅱ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
(三)“体验实践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
四、学生学业评价的做法 |
(一)运用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
(二)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的决策 |
五、分析与讨论 |
(一)课程内容的处理呈现的特征 |
(二)课程资源的处理呈现的特征 |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与采用呈现的特征 |
(四)学生学业评价的实施呈现的特征 |
第五章 学校内部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
一、学校课程管理的影响 |
(一)课程规划影响学科地位和学科发展的高度 |
(二)条件性资源的供给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 |
二、教师个人因素的影响 |
(一)教师信念决定课程实施的深度 |
(二)教师知识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
三、学校文化氛围的影响 |
(一)小科文化对专业身份认同的影响 |
(二)合作文化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
(三)人际关系对教师心理环境的影响 |
第六章 学校外部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
一、地方教育行政的影响 |
(一)地方教育行政的角色与作为 |
(二)培训缺位与对专业援助的期待 |
二、社区、家长的影响 |
(一)社会对课程的评价 |
(二)家长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
第七章 文件课程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
一、文件课程的设计及特征 |
(一)课程性质 |
(二)价值目标 |
(三)课程结构与内容 |
(四)课程的要求 |
二、文件课程及教材的影响分析 |
(一)文件课程的影响 |
(二)教材的影响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一、本研究的结论 |
(一)学校水平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特征 |
(二)归因 |
二、推动课程有效实施的建议 |
(一)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强化德育的重要价值 |
(二)修订课程方案,进一步完善教材编写 |
(三)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促进课程实施走向深入 |
(四)加强学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地位和专业化水平 |
(五)理论与实践结合,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
三、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教师访谈提纲 |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校长访谈提纲 |
三、访谈实录 |
四、课堂观察表 |
后记 |
(3)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教学反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国内相关研究 |
(二)国外相关研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创新之处 |
(二)研究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教学反思的基本理论研究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课程标准及新课程标准 |
(二)教学反思 |
二、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
(一)教学创新的时代性呼吁 |
(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特殊性的必然要求 |
(三)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的内在要求 |
三、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教学反思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三)终身教育理论 |
第二章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教学反思的价值 |
一、提升教学之效,彰显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价值 |
(一)利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提升 |
(二)促进教学活动符合时代需求 |
(三)利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转变 |
二、成就教师之美,促进高中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化发展 |
(一)促进高中思想政治教师专业理念的提升 |
(二)促进高中思想政治教师专业知识的深化 |
(三)促进高中思想政治教师专业能力的开发 |
三、培育学生之能,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
(一)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 |
(二)利于学生必备品格的培养 |
(三)利于学生关键能力的培育 |
第三章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教学反思的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教学反思的现状 |
(一)问卷调查设计与结果 |
(二)访谈设计与结果 |
二、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 |
(一)教学反思理念趋同,缺乏开放性 |
(二)教学反思多形式化,缺乏实效性 |
(三)教学反思方式单一,缺乏多维性 |
(四)教学反思内容片面,缺乏整体性 |
(五)教学反思结果异位,缺乏实践性 |
三、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教学反思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教学理念转变不到位 |
(二)教师教学反思责任感和积极性发挥不到位 |
(三)教师现代教育理论知识习得不到位 |
(四)教师教学反思能力提升不到位 |
(五)学校及其他社会环境营造不到位 |
第四章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教学反思的改进策略 |
一、解读课标要求,转变教师教学反思理念 |
(一)解读课标要求,明确新课程标准方向 |
(二)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转变教学反思理念 |
二、端正教学态度,发挥教师教学反思的主动性 |
(一)强化意识,提高教学反思的责任感 |
(二)端正态度,坚定教学反思的信念 |
三、强化理论学习,提升教师自身专业素养 |
(一)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提高教师理论知识水平 |
(二)加强思想政治学科知识,提升教师学科专业知识水平 |
四、综合多种方式,提升教师教学反思能力 |
(一)综合多种方式,拓宽教学反思维度 |
(二)付诸教学实践,提升教师教学反思能力 |
五、完善考核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的反思氛围 |
(一)完善教师管理队伍,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 |
(二)组织教师教研活动,创建开放合作的教师文化 |
第五章 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教学反思具体课例分析 |
一、《征税和纳税》教学设计 |
二、《征税和纳税》教学反思与再设计 |
(一)个人反思 |
(二)结合他人反馈意见的反思 |
(三)教学再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专着、论文 |
致谢 |
(4)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思想政治教师课程执行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本研究创新之处 |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学科核心素养与思想政治教师课程执行力之相关理论解读 |
一、核心素养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解读 |
(一)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
(二)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内容解读 |
二、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条件——教师课程执行力 |
(一)关于教师课程执行力的概念界定 |
(二)学科教师课程执行力的一般构成要素 |
(三)实践中教师课程执行力的表现形态 |
三、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思想政治教师课程执行力的提升要点 |
(一)课程理解力:领会课程目标由“三维”走向核心素养之要义 |
(二)课程开发力:要求教师对课程资源能够创生开发 |
(三)课程设计力: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 |
(四)课程实施力:更加注重学生的活动体验 |
(五)课程评价力:以多元的方式实现评价的价值 |
第三章 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思想政治教师课程执行力的调研分析 |
一、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思想政治教师课程执行准备状态调查 |
(一)调查目的与内容 |
(二)调查方法与对象 |
(三)现状调查结果的分析 |
二、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思想政治教师课程执行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思想政治教师个人专业素质原因 |
(二)课程执行环境与条件原因 |
第四章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提升思想政治教师课程执行力措施探讨 |
一、思想政治教师课程执行力自我提升措施 |
(一)积极参加课程培训,提升对核心素养课程的认知领悟力 |
(二)主动参与教研活动,提升核心素养课程的实施共享力 |
(三)总结课程执行经验,提升对核心素养课程的创生执行力 |
二、学校内部促进教师课程执行力落实的支持性措施 |
(一)校长全面研读、理解新课程,提升自身的课程领导力 |
(二)创设开放的学校课程文化氛围,积极充盈课程资源 |
(三)组织学科课程执行“案例研究”,引领教师课堂践行力提升 |
三、教育主管部门对提升教师课程执行力的环境性支持措施 |
(一)跟踪课程实施,加强课程培训,提升教师课程执行的使命感 |
(二)引导教师与专家与理论的“对话”,实现直接专业引领 |
(三)支持“名师工作室”建设,提升名师辐射效应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基于CBAM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课程实施研究 ——以甘肃省X县Z中学四名教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四)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
(一)研究的诊断工具选择与改编 |
(二)研究设计 |
(三)研究过程 |
第二章 Z中学四名语文教师课程实施状况分析 |
(一)Z中学四名语文教师关注阶段的分析 |
(二)Z中学四名语文教师实施水平的分析 |
第三章 Z中学四名语文教师课程实施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 |
(一)Z中学四名语文教师“关注阶段”与“实施水平”的关系探究 |
(二)关注风格对四名农村教师课程实施水平的影响分析 |
(三)“信息”、“知识”类别对农村教师课程实施水平的影响 |
(四)变革促进者团队对农村教师课程实施水平的影响 |
(五)学生成绩与生源质量对教师课程实施水平的影响 |
第四章 提升Z中学语文教师课程实施水平的策略探讨 |
(一)“知识”类别下农村教师对课程改革信息的获取与内化 |
(二)“合作”类别下农村教师校本教研的交流与互动 |
(三)“评估”类别下农村教师评价体系的再完善 |
(四)变革促进者团队为农村教师课程实施提供帮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6)传统蒙学理论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对象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传统蒙学识字教学理论研究 |
第一节 传统蒙学识字教学思想探析 |
一、初创萌芽期——先秦至汉 |
二、发展成熟期——宋元 |
三、成熟深化期——明清 |
四、变革发展期——清末至建国初期 |
第二节 传统蒙学识字教材探析 |
一、古代经典识字教材——《三字经》 |
二、古代经典识字教材——《百家姓》 |
三、古代经典识字教材——《千字文》 |
第三节 传统蒙学识字教学方法探析 |
一、六书教学法 |
二、图像教学法 |
三、韵语教学法 |
四、纸上识字教学法 |
五、分门别类教学法 |
第四节 传统蒙学识字教学理论归纳 |
一、传统蒙学识字教学思想的初步探索 |
二、传统蒙学识字教材编写的逐渐成熟 |
三、传统蒙学识字教学方法的逐步完善 |
第二章 当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当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一、识字教学和写字教学的相对割裂 |
二、集中识字和随文识字的机械划分 |
三、集中识字和韵文识字的矛盾对立 |
第二节 当前小学语文识字教材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一、教材内容标准的不统一 |
二、教材体系安排的不科学 |
第三节 当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一、教学方法过于机械单调 |
二、教学方法过于追求新颖 |
第三章 传统蒙学识字理论对新课程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价值研究 |
第一节 传统蒙学教学思想对当前识字教学的启示 |
一、坚持传统识字教学的原则——识写分流 |
二、遵循传统识字教学的根本——集中识字 |
三、吸收传统识字教学的精华——韵语识字 |
四、遵照传统识字教学的基础——培养兴趣 |
五、沿袭传统识字教学的传统——文以载道 |
第二节 传统蒙学识字教材对当前识字教学的启示 |
一、教材内容具有实用性,贴近学生生活 |
二、教材取向具有德育性,注重文以载道 |
三、教材选文具有文化性,凸显传统文化 |
四、教材选文具有针对性,符合学生认知需求 |
五、教材编写具有科学性,符合识字规律 |
第三节 传统蒙学教学方法对当前识字教学的启示 |
一、字理识字教学法 |
二、生活分类教学法 |
三、猜字识字教学法 |
四、看图识字教学法 |
五、韵语识字教学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7)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教学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时代背景: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改革赋予了教师更重要的角色 |
(二)政策背景:我国启动新一轮课程改革 |
(三)研究背景:音乐教育研究需要关注教师的教学决策 |
(四)现实问题:音乐教师的教学决策能力有待优化 |
二、研究问题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关于“决策”的相关研究 |
(二)关于“教学决策”的相关研究 |
(三)关于“课堂教学决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
(四)关于“教师课堂教学决策:现状、问题与对策”的相关研究 |
(五)关于“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教学决策”的研究 |
四、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五、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创新之处 |
(一)研究问题的新颖性 |
(二)研究视角的独特性 |
第二章 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教学决策的内涵、特征、价值取向及理论基础 |
一、概述 |
(一)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教学决策的内涵 |
(二)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教学决策的特征 |
(三)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教学决策的价值取向 |
二、研究理论基础 |
(一)课程实施的基本理论 |
(二)社会文化活动理论 |
(三)有效教学理论 |
(四)行为决策理论 |
(五)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选择 |
(一)对象选择原则 |
(二)研究样本描述 |
二、研究工具的开发 |
(一)课堂教学计划决策研究工具的开发 |
(二)课堂教学互动决策研究工具的开发 |
(三)课堂教学评价决策研究工具的开发 |
三、研究的过程 |
(一)进入现场了解对象教师 |
(二)获取对象教师决策信息 |
(三)研究结果整理过程 |
四、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
(一)研究的信度 |
(二)研究的效度 |
五、研究的伦理 |
第四章 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教学决策的现状研究 |
一、基于小学音乐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计划决策现状分析 |
(一)小学音乐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计划决策调查结果 |
(二)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教学计划决策存在的问题 |
二、基于小学音乐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互动决策现状分析 |
(一)小学音乐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互动决策调查结果 |
(二)小学音乐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互动决策存在的问题 |
三、基于小学音乐教学评价的课堂教学评价决策现状分析 |
(一)小学音乐教学评价的课堂教学评价决策调查结果 |
(二)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决策过程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教学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影响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教学决策的内在因素分析 |
(一)教师的个体经验与个性特征 |
(二)教师的教育观念、信念和理念 |
(三)教师知识 |
(四)教师思维 |
(五)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
二、影响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教学决策的外部因素分析 |
(一)学生因素 |
(二)教师因素 |
(三)课堂教学环境 |
第六章 提升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教学决策质量的建议 |
一、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教学计划决策的建议 |
(一)转变教育观念,丰富小学音乐教师的课程知识 |
(二)多种渠道学习,提升小学音乐教师教学设计能力 |
(三)开展课程开发,设计丰富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 |
二、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教学互动决策的建议 |
(一)研讨观摩,提升音乐教师课堂教学机智 |
(二)转变观念,促进学生课堂中的深度参与 |
(三)重视学生,将学生纳入到教学决策中来 |
(四)学生参与,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
三、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决策的建议 |
(一)转变评价观念,确立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理念 |
(二)扩展评价范畴,全面关注全体学生音乐素养提升 |
(三)提升民主意识,建设学生评价民主宽松氛围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丢丢铜仔》教学设计 |
附录2 《小红帽》教学设计 |
附录3 《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学设计 |
附录4 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教学计划决策文本分析框架 |
附录5 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教学计划决策访谈提纲 |
附录6 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教学互动决策课堂观察表 |
附录7 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教学互动决策课后访谈提纲 |
附录8 小学音乐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决策调查框架 |
后记 |
(8)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我国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际需要 |
二、语文教育研究的现实需要 |
三、研究者的学术旨趣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与语文研究范畴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 |
二、与考试研究范畴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考试学研究 |
二、高考、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关研究 |
三、研究评述 |
第五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语文高考与社会诸要素之关系 |
第一节 语文高考与政治的关系 |
一、社会政治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
二、语文高考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
第二节 语文高考与经济的关系 |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
二、语文高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三节 语文高考与文化的关系 |
一、以“文化”为考试内容 |
二、语文高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
第四节 语文高考与教育的关系 |
一、教育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
二、语文高考对教育的影响 |
第三章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
第一节 民国时期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
一、民国时期的大学招生入学考试 |
二、民国时期中学的学制 |
三、民国时期中学语文教育 |
第二节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互影响 |
一、语文高考影响中学语文教育的目标定位 |
二、高考内容与中学语文课程的“不谋而合” |
第三节 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
一、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 |
二、民国语文高考的相对独立 |
第四节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思考 |
一、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对独立的原因探析 |
二、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当代启示 |
第四章 高考恢复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
第一节 建国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
一、“十七年”中学语文教育发展概况 |
二、“十七年”语文高考发展概况 |
三、“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特点 |
四、“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评述 |
第二节 “文革”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
一、“文革”时期教育发展概况 |
二、“文革”时期的中学语文教育 |
三、“文革”时期的语文“高考” |
四、“文革”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反思 |
第五章 “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
第一节 “新课改”的教育背景 |
第二节 “新课改”前的中学语文教育 |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 |
二、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确立 |
三、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变革 |
第三节 “新课改”前的语文高考 |
一、语文高考总体安排 |
二、语文高考“考纲”变化 |
三、语文高考考试内容的变化 |
四、语文高考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的制定 |
第四节 “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的反思 |
一、“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特点 |
二、“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思考与启示 |
第六章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
第一节 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 |
第二节 “新课改”以来高中语文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
一、重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
二、调整高中语文教学内容 |
三、改革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
第三节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的变革与发展 |
一、“新课改”以来国家高考改革的总体情况 |
二、语文高考“考试说明(大纲)”的主要变化 |
三、语文高考形式与内容的革变 |
第四节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与高中语文教育互动情况调查 |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
二、调查结果 |
三、调查结果概括与分析 |
第七章 语文高考与中学教育互动关系之理论分析与完善策略 |
第一节 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问题成因 |
一、影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的外在环境 |
二、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有待深入 |
三、语文高考不能发挥“指挥棒”的正面导向作用 |
第二节 当下语文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与发展趋向 |
一、影响当下高考改革的主要政策 |
二、语文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 |
三、2017年语文高考改革的主要趋向 |
第三节 改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策略和构想 |
一、改变影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外在条件 |
二、继续深化中学语文教育改革 |
三、语文高考改革的策略和构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学语文教师问卷 |
附录2: 中学语文教师问卷 |
附录3: 高中学生问卷 |
附录4: 高中学生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后记 |
(9)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课程到课堂走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状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已有研究的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概念界定 |
一、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
二、概念界定 |
第四节 研究的难点与可能的创新点 |
一、研究的难点 |
二、研究的可能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假设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四、调查设计 |
第二节 研究实施及分析 |
一、调查实施 |
二、调查结果 |
三、分析与总结 |
第三章 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成就 |
一、促进先进教育理念的广泛传播 |
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且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课程制度 |
三、制定并颁行新的课程计划与课程文本 |
四、建立相对完善的教师培训制度 |
第二节 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课程轻课堂问题及其表现 |
一、重理论课程轻实践课程 |
二、重制度课程轻行为课程 |
三、重文本课程轻体验课程 |
第三节 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课程轻课堂问题的归因 |
一、“文本中心主义”的框囿 |
二、“知识中心主义”的误导 |
三、“考试中心主义”的桎梏 |
第四章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课程到课堂走向之必然 |
第一节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最基本工作 |
一、课堂:课程实施的主阵地 |
二、教学:学校教育的最基本工作 |
第二节 课堂教学是保障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 |
一、课堂教学保障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 |
二、课堂教学质量决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
第三节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标准调整的基本指向 |
一、义务教育阶段各科新课程标准调整的重点 |
二、义务教育阶段各科课程标准调整的基本导向 |
第五章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未来改革之主体及行为分析 |
第一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主体界说 |
一、主体、课程主体 |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体 |
第二节 基础教育课程未来改革从课程到课堂走向之主体地位分析 |
一、教师主体地位分析 |
二、学生主体地位分析 |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体的归位 |
第三节 基础教育课程未来改革从课程到课堂走向主体之行为到位 |
一、教师主体课堂行为到位 |
二、学生主体课堂行为到位 |
第六章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课程到课堂走向之实践策略 |
第一节 确立“三个本位”理念,将课改落到实处 |
一、课堂本位理念 |
二、师生本位理念 |
三、教学本位理念 |
第二节 重视教师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
一、鼓励教师自主成长 |
二、呼唤教师课程意识 |
三、维护教师课程权 |
第三节 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
一、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
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
第四节 营建浓郁学校课程文化,推进从课程到课堂转向 |
一、营建浓郁的学校课程文化 |
二、凸显课堂教学文化 |
第五节 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
一、同伴互助 |
二、专家引领 |
三、“教学学术”路向 |
四、他山之石——美国伊瑟·S.杰克逊小学三位教师的专业成长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后记 |
(10)体育教师课程权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依据 |
1.2.1 教师课程权力是教育民主化进程的重要命题 |
1.2.2 教师课程权力是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
1.2.3 教师课程权力是学校体育发展的组成部分 |
1.2.4 教师课程权力是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要求和动力 |
1.2.5 体育教师课程权力是协调教师、学生、课程发展的有力抓手 |
1.3 研究目的 |
1.4 理论基础 |
1.4.1 系统论的理论基础 |
1.4.2 现代权力理论——“法权模式”、“经济模式”和“知识/权力模式” |
1.4.3 权力制约理论 |
1.4.4 “结构主义—文化主义”研究范式 |
1.5 研究意义 |
1.5.1 理论意义 |
1.5.2 实践意义 |
1.6 创新点与难点 |
1.6.1 创新点 |
1.6.2 难点 |
1.7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1.7.1 论文研究思路 |
1.7.2 论文分析框架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相关研究 |
2.1.1 教师课程权力研究的萌芽阶段 |
2.1.2 教师课程权力研究的扩展阶段 |
2.1.3 教师课程权力研究的继承与完善阶段 |
2.2 国内相关研究 |
2.2.1 教师课程权力含义的诠释 |
2.2.2 教师课程权力构成要素的归类 |
2.2.3 教师实施课程权力出现的问题和原因的相关分析 |
2.2.4 探索教师课程权力实现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比较研究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分析与讨论 |
4.1 概念之明---相关概念的界说 |
4.1.1 权力 |
4.1.2 课程权力 |
4.1.3 体育教师课程权力 |
4.2 结构之解----体育教师课程权力结构解析 |
4.2.1 权力主体 |
4.2.2 集权性质 |
4.2.3 权力制衡 |
4.3 权力之源----体育教师课程权力溯源 |
4.3.1 从‘迷失”到”共有”---建国以来我国体育教师课程权力的历史考察 |
4.3.2 从‘防教师”到“赋权予教师”---教师课程权力的国际发展 |
4.3.3 新课改之诉求---课程改革背景下体育教师课程权力的新释义 |
4.4 内容之维---体育教师课程权力的来源、内容与特征 |
4.4.1 体育教师课程权力的来源 |
4.4.2 体育教师课程权力的内容 |
4.4.3 体育教师课程权力的特征 |
4.5 现状之实---体育教师课程权力的现状调查 |
4.5.1 体育教师课程权力现状调查的结果分析 |
4.5.2 体育教师课程权力现状解析 |
4.6 价值之求----体育教师课程权力的价值诉求 |
4.6.1 体育教师课程权力与学生发展 |
4.6.2 体育教师课程权力与教师发展 |
4.6.3 体育教师课程权力与课程发展 |
4.7 路径之选----体育教师课程权力的实现 |
4.7.1 体育教师课程权力实现的背景条件 |
4.7.2 体育教师课程权力实现的现实困境 |
4.7.3 体育教师课程权力的实现路径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与反思 |
5.3 研究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对新课程的理性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教育信念的研究[D]. 郭笑. 延安大学, 2021(11)
- [2]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D]. 金春花.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教学反思研究[D]. 魏亚萍. 淮北师范大学, 2020(12)
- [4]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思想政治教师课程执行力研究[D]. 杨艳鑫.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5]基于CBAM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课程实施研究 ——以甘肃省X县Z中学四名教师为例[D]. 郝淑蕾.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6]传统蒙学理论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研究[D]. 陈梦圆.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7]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教学决策研究[D]. 王盈莉.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6)
- [8]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D]. 黄真金. 厦门大学, 2017(05)
- [9]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课程到课堂走向研究[D]. 张绍军.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8)
- [10]体育教师课程权力研究[D]. 庄斌. 北京体育大学, 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