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豆组织蛋白挤出膨化工艺的研究与讨论(论文文献综述)
崔冰,李晶,梁宏闪,陈义杰,李艳,李斌[1](2021)在《植物蛋白肉制品结构设计与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为满足未来食品供应的可持续性以及消费者对营养健康的需求,近年来植物蛋白肉制品受到市场的持续关注。尽管目前已经制备出具有纤维质感的植物蛋白肉制品,但还不具备与动物肉组织相同的营养和感官属性,这也是植物蛋白肉制品结构设计的最终目标。本文阐述了动物肉组分的结构和功能,综述了植物蛋白肉制品的原料组成和加工技术,对比了植物蛋白肉制品与动物肉的差异。最终,从优化植物蛋白纤维化技术、开发新型蛋白质资源、构建脂肪组织与结缔组织等效物和调控特征风味等结构设计的角度提出了构建植物蛋白肉制品需要探索的方向,以期为新型植物蛋白肉制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崔维真[2](2020)在《挤压对大豆分离蛋白-淀粉体系组织结构和性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挤压膨化技术是目前国内外食品主要的加工新技术之一,其加工过程产生的高温高压和高剪切力等作用,不但能使大豆分离蛋白中的抗营养因子失活,同时还能改善其风味,而且有利于提高挤压产品营养成分的消化利用率。为了研究不同桶温下大豆分离蛋白和粳米淀粉混合挤出的流动状态与物料的含水量、喂料速度和螺杆转速的关系,采用脉冲跟踪法对挤压机的参数和淀粉的比例影响样品在桶中的停留时间分布(RTD)进行了研究。用快速粘度分析仪(RVA)和流变仪测定了样品的流变性能。结果表明,样品的淀粉添加量和水分含量是影响物料在机筒内的流动状态的主要因素。低淀粉添加量挤出机桶的流动曲线与纯蛋白质相似,其流变特性也不稳定。随着淀粉添加量的增加,蛋白质-淀粉形成的聚合物的储存模量逐渐降低,损耗模量逐渐增大,初始粘度降低。通过挤压50%淀粉添加量的蛋白质淀粉形成的聚合物的粘度降低,淀粉的加入使蛋白质淀粉聚合物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研究挤压样品的内部结构,发现在挤压机内的高温、高压、高剪切力条件下,蛋白质分子结构和淀粉颗粒被破坏,淀粉与水分发生相互作用,并影响蛋白质结构的形成。淀粉晶体结构被破坏从而导致消化性的变化,加入淀粉会影响蛋白形成网络结构的紧密程度,从而影响挤压样品的膨化程度及水合特性。论文的目标是通过研究大豆分离蛋白和粳米淀粉不同物料配比及挤压参数下的流动状态,了解挤压过程中淀粉对蛋白结构的影响以及产品品质的变化,以期对提升挤压产品品质提供更有利的理论依据。
李雪[3](2020)在《挤压膨化复合方便粥的工艺优化与品质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物质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方便食品(如方便粥)的需求及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挤压膨化复合方便粥是将碎米和其他营养原料经挤压熟化再造粒等加工工艺制成的方便粥,该方便粥的风味及口感良好,营养损失较少,易被人体消化吸收,且便于储藏。挤压复合方便粥的生产充分利用了碎米资源和营养原料,旨在改善人们日常主食营养结构的单一性,提高谷物资源利用率及粮食加工企业的经济效益。本研究以碎米为主要原料,配以糯米、玉米、小米、山药粉、奶粉、蛋黄粉等,采用双螺杆挤压膨化法制备冲泡型复合方便粥。重点研究了以大豆分离蛋白、分子蒸馏单甘脂、轻质碳酸钙作为挤压膨化方便粥的品质改良剂,方便粥在热水冲泡过程中的复水性及复水后的食用品质,并通过正交优化试验得到最佳改良配方。还研究了挤压工艺参数对方便粥品质的影响,确定了工艺参数范围并通过响应面优化法得到最优挤压工艺。同时研究了挤压膨化对谷物原料主要营养成分及理化特性的影响。探讨了方便粥在不同包装条件下品质的变化规律。本研究旨在为挤压膨化生产复合谷物方便粥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不同大豆分离蛋白、分子蒸馏单甘脂、轻质碳酸钙添加量的挤压膨化复合方便粥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品质改良剂都可改善产品的品质特性。单因素试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大豆分离蛋白、分子蒸馏单甘脂、轻质碳酸钙添加量分别在4%、0.1%、0.3%时感官评分最高。以模糊数学综合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改良剂对感官品质影响的重要程度大小顺序为:单甘脂>碳酸钙>大豆分离蛋白,最佳品质改良剂配方为大豆分离蛋白6%、单甘酯0.05%、碳酸钙0.3%。经扫描电镜观察,改良后的粥粒结构完整,内部疏松多孔,裂痕减少;改良后的方便粥复水性显着提高,复水后的感官品质也显着改善。(2)研究发现物料水分、螺杆转速、挤压温度对方便粥容重、微观结构、糊化度、吸水性指数、水溶性指数、复水时间、感官品质等都有较大影响;并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物料水分、螺杆转速和挤压温度的参数范围分别为13%~15%、32~40 Hz、120~140℃。应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及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挤压膨化的物料水分、螺杆转速和挤压温度,结果发现,各因素影响的主次顺序为物料水分>挤压温度>螺杆转速,最佳工艺参数为物料水分13%、螺杆转速35 Hz、挤压温度135℃,对最优工艺进行验证,试验值与理论值吻合率达到102.18%,说明优化后的工艺参数可靠。(3)挤压膨化处理后原料粉的淀粉、粗脂肪含量显着降低;粗蛋白含量基本不变,所测氨基酸含量均有降低;总膳食纤维、可溶性膳食纤维和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均增加;淀粉和蛋白质的体外消化率均显着提高。挤压后吸水性指数和水溶性指数都显着升高;方便粥的亮度有所降低,a*值和b*值均显着升高;挤压后原料颗粒微观结构发生了改变,表面粗糙,分布有裂痕和微孔;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表明挤压后的样品变性起始温度、峰值温度及凝胶化终止温度都有所降低,吸收焓值降低;挤压前后的傅里叶红外光图谱基本相同,无新的吸收峰出现和旧的吸收峰消失,说明挤压未使化学基团发生改变。(4)研究了不同包装对方便粥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5℃的条件下,PE袋+干燥剂包装对产品水分含量控制及方便粥复水率的保持效果最好;脱氧包装对微生物的抑制效果最好;在试验贮藏期内所有包装产品的菌落总数指标均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且未检出大肠菌群;干燥包装和脱氧包装对方便粥感官品质的影响无显着差异。综上,添加脱氧剂和干燥剂可延长方便粥货架期,为挤压膨化食品生产企业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曹家宝[4](2020)在《冲调婴儿复配营养米粉的研制及品质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冲调婴儿复配营养米粉是以大米为主要原料加工制成的一种新型婴儿断奶食品,每年全国将有约2000万名婴儿出生,因此,对于高质量婴儿米粉的需求成为一种刚需。但是,由于原料的选取与配比以及加工工艺上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制约了该行业的发展。本研究针对上述背景,为满足断奶期婴儿对能量跟营养的需求,本课题以大米,绿豆为实验原料,运用挤压膨化技术,生产出一种高品质的断奶食品,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探究,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通过对挤出物的感官评价以及氨基酸评分来确定最佳的原料配比,原料配比的最终结果为:大米-绿豆质量比为7∶3。(2)通过单因素选定工艺参数的范围,进行响应面法优化实验得出最优的挤压膨化工艺参数:五区机筒温度为175℃,螺杆转速为为450 r/min,料含水量为14%。(3)通过扫描电镜、RVA、傅立叶红外光谱仪、X-衍射、体外消化率测定实验,对所得最优工艺下的挤出物性质进行研究分析可知:原物料中淀粉的椭圆形颗粒结构被破坏,挤出物表面的碎片及粗糙度均升高,其致密度出现降低;婴儿复配营养米粉所需糊化时间最短,符合断奶婴幼儿即食食品的定位,其峰值粘度和崩解值更高,回生值更小,食味值更高;婴儿膨化营养米保持了淀粉原有的特征峰外,在1546 cm-1和1437 cm-1附近均出现COO-的特征吸收峰,表明膨化过程中有羧酸盐类物质产生;婴儿膨化营养米粉在衍射角7.4°、12.5°及20.5°的地方出现了较强衍射峰,淀粉结晶型由A型改变成V型;婴儿膨化营养米粉消化速率高于市售婴儿营养米粉,两者消化率分别为90.21%和86.96%(p<0.05)。(4)对冲调婴儿复配营养米粉配方设计研究,在Design Expert实验设计软件中混料(Mixture)设计中,通过D-Optional方法得到拱形的抛物面3D曲面图,可以说明在限定范围内产品的感官评分值存在最大值既峰值。当混合膨化粉含量,脱脂奶粉含量和蔗糖含量分别为52%,46%和2%时,所得产品的感官评分最高为73.00(满分80)。(5)产品的体外消化率测定结果分析可知:冲调婴儿复配营养米粉的蛋白质的消化率较原物料有明显的提升;冲调婴儿复配营养米粉与市售婴儿营养米粉的消化速率分别为91.37%、88.14%,经消化后的消化速率差异显着(P<0.05)。(6)最终产品的产品感官指标、产品营养指标、冲调性指标以及产品微生物指标结果可知:冲调婴儿复配营养米粉的各项指标检验均合格,符合GB 10769-2010(婴儿谷物辅助食品)的行业标准。因此,本研究得到的冲调婴儿复配营养米粉为婴儿断奶食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陶婷,潘迪,马挺军[5](2019)在《双螺杆挤压膨化对大豆豆粕-红小豆混合冲调粉品质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充分利用大豆豆粕,改善大豆豆粕-红小豆粉的冲调性,以大豆豆粕和红小豆为原料,采用双螺杆挤压膨化机制备大豆豆粕-红小豆混合冲调粉。测定物料的水分含量、红小豆添加量、挤压温度及螺杆转速对冲调粉流变特性和品质特性的影响,在单因素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得到大豆豆粕-红小豆混合冲调粉的最佳制备工艺:水分含量35%、红小豆添加量38%、挤压温度145℃、螺杆转速300 r/min,在此条件下物料粘度小,适宜加工,物料品质好。物料经挤压膨化处理,混合冲调粉水溶性指数、吸水性指数和糊化度等指标分别提高了1.89、1.94和2.81倍,总黄酮、总酚酸含量分别提高了70.22%和27.29%。经挤压膨化处理能够显着提高大豆豆粕-红小豆混合冲调粉的溶解特性和营养价值,为大豆豆粕副产物的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陈诚[6](2019)在《燕麦粉的压差膨化改性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燕麦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健康杂粮食品,营养价值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随着饮食理念的不断更新,燕麦已经成为了居民日常杂粮消费的一部分。尽管燕麦兼具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但是在加工过程中存在抗剪切性和粘弹性差等缺点,限制了燕麦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因此利用新技术改善燕麦加工性质进而开发营养丰富种类多样的燕麦食品已经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采用压差膨化技术对燕麦进行改性,研究压差膨化处理对燕麦粉加工性质的影响;同时以压差膨化处理的燕麦粉为原料,通过双螺杆挤压技术生产燕麦全粉面条,对燕麦全粉面条的蒸煮特性和感官评价进行分析,得出生产燕麦全粉面条的最佳工艺,其中特别探讨了不同后熟条件对燕麦全粉面条品质的影响。本文应用的压差膨化技术使燕麦粉的加工性质得到了改善,扩大了燕麦粉的应用范围,以此改性燕麦粉结合挤压技术生产出燕麦全粉面条,为燕麦生产新产品提供了新的出路。论文研究,首先利用压差膨化技术对燕麦粉进行改性,研究通蒸汽时间、抽真空温度和压力差对燕麦粉热力学性质、糊化性质和晶体结构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燕麦粉与未处理的粉相比,具有更高的糊化度、吸水性和溶解性,其峰值粘度、低谷粘度和最终粘度均明显提高,改性燕麦粉具有较低的崩解值,提升了燕麦粉的抗剪切性能;同时,燕麦粉从A型晶体结构逐渐转变成V型晶体结构,形成了淀粉脂质复合物。其次,以改性燕麦粉为原料,通过双螺杆机压技术生产了燕麦全粉面条,针对主轴转速、挤压温度、物料水分三个因素设计了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以感官评价和蒸煮损失为指标,得到双螺杆挤压燕麦面条的最优工艺参数为挤压温度125℃,物料水分40%,主轴转速70 r/min。最后,通过不同后熟条件下面条的性质研究发现,湿热处理能够显着的加速淀粉老化,提高淀粉有序程度,使燕麦面条结构更加致密,从而降低燕麦面条的蒸煮损失,提高燕麦面条的硬度、胶着度和咀嚼度,使其具有更好的蒸煮性质和质构性质。
钱可伟[7](2019)在《榧粉饼粕膨化产品加工工艺的研究》文中指出榧树是我国分布最广、栽培利用历史最久,经济价值最高的一种榧属物种。榧树物种种内形状变异复杂,有许多自然变异类型,如米榧、象牙榧、木榧等,也包含人工嫁接繁殖的细榧品种。为更好的研究榧粉饼粕膨化产品的加工工艺,本论文采用木榧和细榧两个品种的榧粉饼粕,利用双螺杆挤压膨化机对木榧粉和细榧粉饼粕进行挤压膨化。研究两种榧粉饼粕在挤压膨化过程中,不同淀粉种类、螺杆转速、榧粉饼粕比例、米粉比例对其膨化产品径向膨化率和感官评价的影响。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响应面试验分析,探究木榧和细榧粉饼粕膨化产品的最优膨化工艺,最后对最优膨化工艺所生产出的膨化产品进行理化指标及香气成分测定,进一步确定两种榧粉饼粕膨化产品的营养及香气成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木榧和细榧粉饼粕为主要原料,采用双螺杆挤压膨化技术对木榧和细榧粉饼粕进行挤压膨化处理,研究不同淀粉种类、螺杆转速、榧粉饼粕比例、米粉比例对木榧和细榧粉饼粕径向膨化率和感官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木榧粉和细榧粉饼粕膨化产品的最优单因素条件为:采用马铃薯淀粉,螺杆转速450r/min,榧粉饼粕比例6%,米粉比例70%。2.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设计优化木榧和细榧粉饼粕挤压膨化工艺参数,使用Design Expert8.0.6软件建立数学模型,考察螺杆转速、榧粉饼粕比例、米粉比例及两两因素交互作用对产品径向膨化率和感官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三个因素对两种榧粉饼粕膨化产品的膨化率及感官评分的影响顺序都为:榧粉饼粕比例(C)>米粉比例(B)>螺杆转速(A)。木榧粉饼粕膨化产品的最优膨化工艺参数为螺杆转速460.25r/min,米粉比例68.41%,榧粉饼粕比例6.14%,膨化率的预测值为3.8,感官评价分数的预测值为72.5;细榧粉饼粕膨化产品的最优膨化工艺参数为螺杆转速457.44r/min,米粉比例70.12%,榧粉饼粕比例6.20%,膨化率的预测值为4.129,感官评价分数的预测值为70.32。3.在最优工艺条件下制得木榧和细榧粉饼粕膨化产品,对两种榧粉饼粕膨化产品及未添加榧粉饼粕的膨化产品进行理化指标的测定,研究三种膨化产品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添加榧粉饼粕的膨化产品其蛋白质、脂肪及粗纤维含量有显着的提升,吸水性指数和淀粉含量在添加榧粉后显着减小,水溶性指数在添加榧粉饼粕后有一定的提升,而含水率基本保持不变,说明添加榧粉饼粕后,产品的理化性质得到了显着的改善。4.将两种榧粉饼粕膨化产品的香气成分进行测定,发现木榧和细榧粉饼粕膨化产品的香气物质成分有一定的区别。前者含有68种香味物质,而后者含有76种。木榧粉饼粕膨化产品中含有D-柠檬烯、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以及其他酯类和烷类等木榧果仁中的香气成分。而在细榧挤压膨化产品中,也同样存在细榧果仁的香气成分,如D-柠檬烯、β-月桂烯以及其他萜类、醇类等物质。说明榧粉饼粕膨化产品中含有木榧和细榧仁的特殊香气。
孙言[8](2018)在《基于挤压技术的白汤酱油酿造及其品质分析》文中指出白汤酱油作为苏北地区特色调味料,其口味清甜,鲜美可口,醇厚柔和,酱香、酯香味突出,澄清有光泽,深受江浙人民喜爱。传统白汤酱油生产工艺中,蒸煮时存在物料受热不均,易结块,劳动强度大等问题,严重限制了白汤酱油的深开发利用。采用挤压膨化技术处理酱油酿造原料(面粉)可使淀粉迅速糊化、蛋白质适度变性、抗营养因子钝化、显着提高原料利用率、缩短发酵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易实现自动化、连续化生产等诸多优点。鉴于此,本论文以白汤酱油为研究对象,旨在采用挤压膨化技术改善和提高传统白汤酱油酿造工艺并进一步分析其食用品质。具体来说,首先研究了挤压膨化处理面粉原料的最佳工艺参数条件,探讨不同处理方式(挤压膨化与传统蒸煮)对原料理化性质的影响,然后研究了白汤酱油的最优发酵条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白汤酱油的食用品质。以面粉为原料,成曲酶活力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与响应面试验优化挤压膨化工艺参数。基于试验结果,综合分析确定最佳挤压膨化参数为物料含水率40%-45%,螺杆转速100 r/min,喂料速度10 kg/h,套筒温度80-100℃。在此条件下制曲,得到成曲糖化酶活力可达到1293.49 U/g,中性蛋白酶活力516.32 U/g,碱性蛋白酶活力148.56 U/g。采用挤压膨化和传统蒸煮两种方式处理面粉原料,对比不同处理方式所得物料在基本成分、吸水性、水溶性、容积密度、还原糖含量、糊化度、微观结构等理化性质上的差异,分析淀粉、蛋白质在挤压膨化和传统蒸煮处理后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蒸煮物料相比,挤压膨化物料的蛋白质、淀粉、脂肪、总氨基酸含量均显着降低,还原糖含量与淀粉糊化度显着增加,容积密度明显降低。两种处理方式所得物料的吸水性与水溶性均有提高,但挤压膨化物料的水溶性明显高于蒸煮物料82.32%。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处理后的物料,发现挤压膨化处理的物料微观结构相对疏松,表面较粗糙,不规则空隙多。该结构有利于微生物附着,显着增大了酶作用面积,而传统蒸煮物料形成的微观结构相对致密,表面较光滑空隙少。X-射线衍射仪(XRD)结果表明挤压膨化的淀粉晶型由A型向V型转化,相对结晶度为11.51%。淀粉链长分布结果表明,挤压膨化处理的面粉短链A链显着增加,B2、B3链显着减少。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蛋白结构结果表明蛋白质经挤压膨化和传统蒸煮处理后原有结构均被破坏,蛋白质发生聚集。以最佳挤压膨化条件制得的面粉挤出物为原料制曲酿造白汤酱油,探索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和加盐量对白汤酱油品质的影响。研究中以还原糖和氨基酸态氮含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与响应面试验优化得到最佳发酵条件如下:加盐量11%,发酵温度45℃,发酵时间30天。在此条件下,白汤酱油还原糖含量高达281.35 mg/mL,氨基酸态氮含量为0.65 g/100m L。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白汤酱油的食用品质。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挤压膨化方式处理原料最终酿造所得白汤酱油中的氨基酸态氮、还原糖、总糖、全氮、可溶性无盐固形物含量均高于传统蒸煮酿造方式。对白汤酱油中游离氨基酸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蒸煮方式相比,采用挤压膨化技术酿造的白汤酱油总氨基酸含量高达3278.99mg/100mL,鲜味氨基酸与甜味氨基酸含量均显着提高,这些呈味氨基酸赋予白汤酱油鲜美、清甜的口感,而苦味氨基酸含量显着降低。进而借助电子舌与电子鼻对挤压膨化与传统蒸煮方式酿造的白汤酱油进行整体滋味与香味感官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处理方式所得酱油产品整体滋味与香味上相似。最后将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联用分析白汤酱油中挥发性呈味物质,分析结果表明醇类、酯类、酸类与醛类是白汤酱油的主要呈味化合物,挤压膨化酿造的白汤酱油中共检测出83种化合物,其中醇类15种、醛类18种、酮类11种、酸类5种、酯类20种、酚类2种、吡嗪类7种、呋喃类5种,蒸煮酿造的白汤酱油中检测出68种化合物,其中醇类14种、醛类16种、酮类9种、酸类6种、酯类15种、酚类1种、吡嗪类4种、呋喃类3种。这些风味化合物按照其香气特征可分为14大类,其中果香、青香、焦香、花香与麦芽香共同构成了白汤酱油香味的主体。两种白汤酱油挥发性化合物虽然种类和含量存在差异,但主体的风味物质组成是相似的。
吕宝龙[9](2013)在《宠物食品挤压膨化加工工艺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课题确定了宠物食品中犬粮的配方及挤压膨化的工艺流程,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以膨化度和淀粉糊化度为犬粮核心品质指标,通过二次回归模型分析优化了挤压工艺参数,模型P值均小于0.0001,R2分别为0.9543和0.9588,表明该回归模型能很好的预测挤压参数对犬粮膨化度和淀粉糊化度的影响。挤压膨化最佳工艺条件是物料水分22%、主轴转速35Hz(1Hz=5rpm)、套筒温度150℃、喂料速率30Hz(1Hz=2rpm),在此工艺条件下实际测得的膨化度为1.36,糊化度为89.42%。分析了挤压膨化对原料吸水性、水溶性、淀粉及蛋白质消化率、质构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物料水分、套筒温度、螺杆转速和喂料速率四种挤压参数对原料理化性质均有显着的影响,挤压后蛋白质消化率增加了8.8%,淀粉糊化度由挤压前的27.91%增加到了89.42%,说明挤压膨化能够有效提高犬对犬粮的消化率。对不同储存温度和山梨酸钾添加量下犬粮中霉菌的生长情况进行了研究,在23-37℃范围内,温度越高越对霉菌的抑制作用越强,随着山梨酸钾添加量的增加,霉菌总数的增加量也逐渐减小。采用Gompertz模型建立0.10%山梨酸钾下,储存温度为23、30、37℃时和储存温度为23℃下时山梨酸钾添加量为0、0.05、0.10、0.15%时霉菌的生长模型曲线。通过对模型进行验证表明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803和0.9905,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
王巧艺[10](2017)在《低值海洋水产蛋白挤压加工工艺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鱿鱼是海洋赐予我们人类天然无污染的高蛋白水产品,味道鲜美,可食用部分高达80%。鱿鱼在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营养丰富的边脚料,但通常被随意丢弃。本实验以鱿鱼边角料为原料,加入一定比例的大米粉混合均匀,结合双螺杆挤压机挤压膨化技术,研究不同因素对挤出物膨化度和堆积密度的影响;然后通过正交试验得出最佳挤压膨化的条件,并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挤压操作参数对挤出物吸水性指数的影响;最后对挤压膨化产品进行调味的初步探讨。本实验为低值海洋水产品的高值化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低值海洋水产蛋白(鱿鱼)挤压工艺及优化中,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挤压操作参数中物料含水量、机筒温度和螺杆转速对挤出物膨化度和堆积密度的影响;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挤压膨化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当物料含水量为14%、机筒温度为130℃、螺杆转速为35 Hz时,挤出物的膨化度值可以达到(264±0.275)%,并确定了低值海洋水产蛋白挤压膨化加工的最佳工艺流程。2.在挤压操作条件对低值海洋水产蛋白(鱿鱼)特性影响的试验中,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了挤压操作参数中物料含水量、机筒温度和螺杆转速对挤出物吸水性指数特性的影响,其单因素试验得到的最佳条件为:物料含水量为12%—16%,机筒温度为120℃—140℃,螺杆转速为25 Hz—35 Hz。然后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对于挤压操作参数对挤出物吸水性指数的影响,物料含水量、机筒温度和螺杆转速三个因素两两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显着,而螺杆转速对挤出物吸水性指数的影响显着,物料含水量和机筒温度对挤出物吸水性指数的影响不显着。操作参数对挤出物吸水性指数影响的大小顺序为:螺杆转速>物料含水量>机筒温度。建立了良好可信度的挤出物吸水性指数的拟合模型,具有较好的显着性和可靠性,可以用来预测相应指标的值,并且得到了挤压膨化产品吸水性优化的工艺参数:物料含水量为13.91%、机筒温度为131℃、螺杆转速为33 Hz。挤压参数在该实验条件下时,其挤出物的的吸水性指数与预测值的差异不大,具有较好的实际值。3.通过对低值海洋水产蛋白(鱿鱼)挤压调味产品生产工艺的研究,确定了低值海洋水产蛋白挤压膨化模拟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同时通过不同方式不同口味产品的研究,在鱿鱼腌制后混合挤压调味的实验过程中,三种口味的感官评价的得分顺序为:辣椒味>白胡椒味>烧烤味;鱿鱼未腌制后混合挤压调味的实验过程中,三种口味的感官评价的得分顺序为:白胡椒味>辣椒味>烧烤味;对于鱿鱼未腌制后挤压涂抹调味的实验过程中,三种口味的感官评价的得分顺序为:烧烤味>白胡椒味>辣椒味;在鱿鱼腌制后挤压涂抹调味的实验过程中,三种口味的感官评价的得分顺序为:烧烤味>辣椒味>白胡椒味。
二、大豆组织蛋白挤出膨化工艺的研究与讨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豆组织蛋白挤出膨化工艺的研究与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1)植物蛋白肉制品结构设计与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动物肉 |
1.1 动物肉组分的结构和功能 |
1.2 烹饪过程中的变化 |
2 植物蛋白肉制品 |
2.1 原 料 |
1)蛋白质。 |
2)脂肪。 |
3)水分。 |
4)黏合剂。 |
5)着色剂。 |
6)风味成分。 |
7)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剂。 |
2.2 加工技术 |
3 植物蛋白肉制品和动物肉的差异 |
3.1 质构差异 |
3.2 风味差异 |
3.3 颜色差异 |
3.4 营养差异 |
4 植物蛋白肉制品未来的研究方向 |
4.1 优化纤维化蛋白的性能 |
4.2 探索新型替代蛋白质资源 |
4.3 模拟脂肪组织 |
4.4 引入结缔组织等效物 |
4.5 调控特征风味 |
4.6 开发可食用包封材料和技术 |
5 展 望 |
(2)挤压对大豆分离蛋白-淀粉体系组织结构和性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食品挤压加工 |
1.1.1 大豆分离蛋白与粳米淀粉的营养与特性 |
1.1.2 大豆分离蛋白与粳米淀粉的加工与利用 |
1.2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 |
1.2.1 指示剂的选择 |
1.2.2 物料在机筒内流动参数 |
1.3 影响物料流动性的因素 |
1.3.1 水分 |
1.3.2 温度 |
1.3.3 螺杆构型 |
1.3.4 螺杆转速 |
1.3.5 模孔 |
1.3.6 喂料速度 |
1.4 挤压对淀粉与蛋白结构的影响 |
1.4.1 挤压对蛋白结构的影响 |
1.4.2 挤压对淀粉结构的影响 |
1.5 研究目的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大豆分离蛋白-粳米淀粉体系停留时间分布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方法 |
2.3.1 E曲线 |
2.3.2 F曲线 |
2.3.3 平均停留时间及方差 |
2.3.4 波克列准数 |
2.3.5 机械性能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物料在桶内的流动特性 |
2.4.2 模型拟合 |
2.4.3 机械性能 |
2.5 讨论与小结 |
第3章 大豆分离蛋白-粳米淀粉体系流动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3 实验方法 |
3.3.1 膨化度 |
3.3.2 流动特性 |
3.3.3 粘度特性 |
3.3.4 流变特性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膨化度 |
3.4.2 糊化特性 |
3.4.3 流变特性 |
3.4.4 储能模量(G')与损失模量(G'') |
3.4.5 Tanδ |
3.4.6 黏度 |
3.5 小结 |
第4章 大豆分离蛋白-粳米淀粉体系微观结构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3 样品制备 |
4.4 实验方法 |
4.4.1 X射线衍射(XRD) |
4.4.2 傅立叶变换红外(FT-IR) |
4.4.3 热重分析(TGA) |
4.4.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4.4.5 拉曼光谱 |
4.5 结果和讨论 |
4.5.1 X射线衍射(XRD) |
4.5.2 傅立叶变换红外(FT-IR) |
4.5.3 热重分析(TGA) |
4.5.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4.5.5 拉曼光谱 |
4.6 研究与分析 |
4.7 小结 |
第5章 大豆分离蛋白-粳米淀粉体系消化性能及品质特性分析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 |
5.3 样品制备 |
5.4 实验方法 |
5.4.1 体外消化 |
5.4.2 品质特性 |
5.5 结果与分析 |
5.5.1 体外消化 |
5.5.2 品质特性 |
5.6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附件 |
(3)挤压膨化复合方便粥的工艺优化与品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方便粥概述 |
1.2 挤压膨化技术概述 |
1.2.1 挤压膨化设备 |
1.2.2 挤压膨化原理 |
1.2.3 挤压膨化对食品主要营养成分及品质特性的影响 |
1.3 挤压膨化复合方便粥概述 |
1.3.1 挤压膨化复合方便粥的主要原辅料 |
1.3.2 挤压膨化复合方便粥的主要生产工艺 |
1.3.3 挤压膨化复合方便粥品质的影响因素 |
第2章 引言 |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2 主要研究内容 |
2.2.1 挤压膨化复合方便粥品质改良剂的配方优化研究 |
2.2.2 挤压参数对复合方便粥品质特性的影响及其工艺优化研究 |
2.2.3 挤压膨化对复合方便粥营养成分及理化特性的影响研究 |
2.2.4 不同包装条件下挤压膨化复合方便粥的贮藏稳定性研究 |
2.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3章 挤压膨化复合方便粥品质改良剂的配方优化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原料 |
3.1.2 试验药品试剂 |
3.1.3 仪器设备 |
3.1.4 试验方法 |
3.1.5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3.2.2 模糊数学结合AHP法对挤压膨化复合方便粥感官评价 |
3.2.3 正交试验设计结果与分析 |
3.2.4 改良剂优化配方验证试验 |
3.2.5 改良前后挤压膨化复合方便粥粒的对比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挤压参数对复合方便粥品质特性的影响及其工艺优化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原料 |
4.1.2 试验药品试剂 |
4.1.3 仪器设备 |
4.1.4 试验方法 |
4.1.5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
4.2.2 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挤压膨化对复合方便粥营养成分及理化特性的影响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原料 |
5.1.2 试验药品试剂 |
5.1.3 主要仪器设备 |
5.1.4 试验方法 |
5.1.5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挤压膨化对产品淀粉的影响 |
5.2.2 挤压膨化对产品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影响 |
5.2.3 挤压膨化对产品脂肪的影响 |
5.2.4 挤压膨化对产品膳食纤维的影响 |
5.2.5 挤压膨化对产品WSI和 WAI的影响 |
5.2.6 挤压膨化对微产品微观结构和色差的影响 |
5.2.7 挤压膨化对产品热特性的影响 |
5.2.8 傅里叶红外光谱法比较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不同包装条件下挤压膨化复合方便粥的贮藏稳定性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原料 |
6.1.2 试验药品试剂 |
6.1.3 仪器设备 |
6.1.4 试验方法 |
6.1.5 数据处理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挤压膨化复合方便粥贮藏过程中水分含量的变化 |
6.2.2 挤压膨化复合方便粥贮藏过程中复水性的变化 |
6.2.3 挤压膨化复合方便粥贮藏过程中微生物的变化 |
6.2.4 挤压膨化复合方便粥贮藏过程中感官品质的变化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业绩 |
(4)冲调婴儿复配营养米粉的研制及品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断奶食品 |
1.2 大米 |
1.3 绿豆 |
1.4 婴幼儿米粉的研究进展 |
1.4.1 国内研究进展 |
1.4.2 国外研究进展 |
1.5 婴儿米粉加工方法及特点 |
1.5.1 辊筒干燥法 |
1.5.2 冷冻干燥法 |
1.5.3 喷雾干燥法 |
1.5.4 挤压膨化法 |
1.6 挤压膨化技术概述 |
1.6.1 挤压膨化技术现状 |
1.6.2 挤压膨化技术原理 |
1.6.3 挤压膨化技术对物料中淀粉的影响 |
1.6.4 挤压膨化技术在断奶食品中的应用 |
1.7 立题背景 |
1.8 主要研究内容 |
1.9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样品 |
2.2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原料配比筛选实验 |
2.3.2 挤压膨化工艺优化实验 |
2.3.3 产品的配方设计与品质分析实验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原料主要营养指标测定结果 |
3.2 原料配比筛选实验结果 |
3.3 响应面优化结果与分析 |
3.3.1 物料水分含量对挤出物的影响 |
3.3.2 螺杆转速对挤出物的影响 |
3.3.3 五区机筒温度对挤出物的影响 |
3.3.4 响应面优化挤压工艺条件试验结果 |
3.3.5 影响挤出物体积密度的主要因素分析 |
3.3.6 影响挤出物水溶性指数的主要因素分析 |
3.3.7 影响挤出物糊化度的主要因素分析 |
3.3.8 响应面优化 |
3.4 最优工艺参数下挤出物性质研究 |
3.4.1 挤出物微观结构结果分析 |
3.4.2 挤出物糊化特性结果分析 |
3.4.3 挤出淀粉结构结果分析 |
3.4.4 挤出淀粉结晶形态结果分析 |
3.5 产品的配方设计结果与品质分析 |
3.5.1 冲调婴儿复配营养米粉的配方设计结果 |
3.5.2 产品的体外消化率测定结果 |
3.5.3 感官指标指标测定结果 |
3.5.4 营养指标测定结果 |
3.5.5 产品的冲调性研究结果 |
3.5.6 微生物指标测定结果 |
3.5.7 其他理化指标测定结果 |
4 讨论 |
4.1 挤压膨化工艺参数对挤出物性质的影响 |
4.1.1 挤压膨化工艺参数对挤出物体积密度的影响 |
4.1.2 挤压膨化工艺参数对挤出物水溶性指数的影响 |
4.1.3 挤压膨化工艺参数对挤出物糊化度的影响 |
4.2 挤压膨化处理对挤出物淀粉消化速率的影响 |
4.3 挤压膨化处理对挤出物蛋白质消化速率的影响 |
5 结论与展望 |
5.1 试验总结 |
5.2 论文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双螺杆挤压膨化对大豆豆粕-红小豆混合冲调粉品质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试验方法 |
1.3.1 工艺流程 |
1.3.2 单因素试验 |
1.3.3 正交试验 |
1.3.4 冲调粉制备 |
1.3.5 径向膨化率测定 |
1.3.6 分散时间测定参照张冬媛等[11]的方法。 |
1.3.7 水溶性指数(WSI)、吸水指数(WAI)测定 |
1.3.8 淀粉糊化度测定 |
1.3.9 感官评价感官评价标准如下表2所示。 |
1.3.1 0 总黄酮、总酚酸含量的测定 |
1.3.1 1 体外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试验 |
1.3.1 2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2.1.1 水分含量与流变特性的关系 |
2.1.2 挤压温度与流变特性的关系 |
2.1.3 螺杆转速与流变特性的关系 |
2.1.4 红小豆添加量与流变特性的关系 |
2.2 正交试验结果 |
2.3 双螺杆挤压膨化挤压温度对冲调粉径向膨化率的影响 |
2.4 不同加工方式对大豆豆粕-红小豆混合冲调粉冲调分散性的影响 |
2.5 不同加工方式对大豆豆粕-红小豆混合冲调粉感官评价的影响 |
2.6 挤压膨化前后物料中黄酮、酚酸含量的结果分析 |
2.7 挤压膨化前后物料抑制ɑ-葡萄糖苷酶活性分析 |
3 讨论与结论 |
(6)燕麦粉的压差膨化改性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燕麦概述 |
1.1.1 燕麦的营养成分 |
1.1.2 燕麦的保健功效 |
1.1.3 燕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压差膨化简介 |
1.2.1 压差膨化设备组成及原理 |
1.2.2 压差膨化设备的发展与应用 |
1.3 双螺杆挤压简介 |
1.3.1 双螺杆挤压机结构功能 |
1.3.2 双螺杆挤压机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 |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目的及内容 |
1.4.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目的 |
1.4.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设备仪器与试剂 |
2.2.1 实验设备仪器 |
2.2.2 实验试剂 |
2.3 燕麦主要成分测定 |
2.4 燕麦压差膨化处理及性质测定 |
2.4.1 燕麦压差膨化处理 |
2.4.2 燕麦粉溶解性指数和吸水性指数测定 |
2.4.3 燕麦粉热力学性质测定 |
2.4.4 燕麦粉糊化性质测定 |
2.4.5 燕麦粉晶体结构测定 |
2.4.6 燕麦粉微观结构测定 |
2.4.7 燕麦粉糊化度的测定 |
2.5 燕麦全麦面条加工工艺研究 |
2.5.1 燕麦全麦面条制备方法 |
2.5.2 双螺杆挤压燕麦面条单因素实验设计 |
2.5.3 燕麦面条蒸煮性质测定 |
2.5.4 燕麦面条感官评价 |
2.5.5 双螺杆挤压燕麦面条正交实验设计 |
2.6 燕麦面条的后熟研究 |
2.6.1 燕麦面条后熟条件 |
2.6.2 燕麦面条后熟性质测定 |
2.7 实验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讨论 |
3.1 燕麦主要成分及性质测定结果 |
3.1.1 燕麦粉主要成分测定结果 |
3.1.2 燕麦粉基本性质测定结果 |
3.1.3 燕麦粉晶体结构及微观结构测定 |
3.2 压差膨化处理燕麦粉性质表征 |
3.2.1 压差膨化处理对燕麦粉糊化度的影响 |
3.2.2 压差膨化处理对燕麦粉溶解性和吸水性的影响 |
3.2.3 压差膨化处理对燕麦粉热力学性质的影响 |
3.2.4 压差膨化处理对燕麦粉糊化性质的影响 |
3.2.5 压差膨化处理对燕麦粉晶体结构的影响 |
3.2.6 压差膨化处理对燕麦粉微观结构的影响 |
3.3 双螺杆挤压燕麦面条工艺优化结果 |
3.3.1 双螺杆挤压燕麦面条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
3.3.2 双螺杆挤压燕麦面条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3.4 燕麦面条不同后熟条件处理性质表征 |
3.4.1 不同后熟条件处理对燕麦面条蒸煮性质的影响 |
3.4.2 不同后熟条件处理对燕麦面条质构特性的影响 |
3.4.3 不同后熟条件处理对燕麦面条水分移动性的影响 |
3.4.4 不同后熟条件处理对燕麦面条水分迁移的影响 |
3.4.5 不同后熟条件处理对燕麦面条淀粉有序结构的影响 |
3.4.6 不同后熟条件处理对燕麦面条淀粉结晶度的影响 |
4 结论 |
4.1 全文总结 |
4.2 论文的创新点 |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 致谢 |
(7)榧粉饼粕膨化产品加工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香榧发展现状概述 |
1.1.1 香榧概述 |
1.1.2 香榧的营养价值和应用 |
1.2 挤压膨化技术概况 |
1.2.1 挤压膨化技术简介 |
1.2.2 挤压过程中物料组分的变化 |
1.2.3 挤压膨化技术的应用进展 |
1.2.4 我国膨化食品发展现状及趋势 |
1.3 食品香气成分研究进展 |
1.4 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2 榧粉饼粕膨化产品加工工艺的研究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仪器 |
2.3 试验设计 |
2.3.1 木榧粉饼粕膨化产品工艺流程 |
2.3.2 细榧粉饼粕膨化产品工艺流程 |
2.3.3 单因素试验设计 |
2.4 研究方法 |
2.4.1 径向膨化率测定 |
2.4.2 产品感官指标测定 |
2.5 结果与分析 |
2.5.1 淀粉种类对产品膨化率和感官评价的影响 |
2.5.2 螺杆转速对产品膨化率和感官评价的影响 |
2.5.3 榧粉饼粕比例对产品膨化率和感官评价的影响 |
2.5.4 米粉比例对产品膨化率和感官评价的影响 |
2.6 小结 |
3 榧粉饼粕膨化产品加工工艺的优化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仪器 |
3.3 试验设计 |
3.3.1 榧粉饼粕膨化产品工艺优化试验 |
3.3.2 统计分析 |
3.3.3 模型验证 |
3.4 研究方法 |
3.4.1 径向膨化率测定 |
3.4.2 产品感官指标测定 |
3.5 木榧粉饼粕膨化工艺试验结果与分析 |
3.5.1 木榧粉饼粕膨化产品响应面试验结果 |
3.5.2 试验模型的建立与显着性校验 |
3.5.3 关于产品径向膨化率的响应面分析 |
3.5.4 关于产品感官评价的响应面分析 |
3.5.5 最优工艺参数的确定及验证 |
3.6 细榧粉饼粕膨化工艺试验结果与分析 |
3.6.1 细榧粉饼粕膨化工艺响应面试验结果 |
3.6.2 试验模型的建立与显着性校验 |
3.6.3 关于产品径向膨化率的响应面分析 |
3.6.4 关于产品感官评价的响应面分析 |
3.6.5 最优工艺参数的确定及验证 |
3.7 小结 |
4 榧粉饼粕膨化产品理化性质的研究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仪器 |
4.3 研究方法 |
4.3.1 全氮含量测定 |
4.3.2 脂肪含量测定 |
4.3.3 粗纤维测定 |
4.3.4 淀粉含量测定 |
4.3.5 吸水性指数和水溶性指数测定 |
4.3.6 含水率测定 |
4.4 结果与分析 |
4.5 讨论 |
4.5.1 添加榧粉饼粕对蛋白质、脂肪、粗纤维含量的影响 |
4.5.2 添加榧粉饼粕对淀粉含量的影响 |
4.5.3 添加榧粉饼粕对吸水性指数和水溶性指数的影响 |
4.6 小结 |
5 榧粉饼粕膨化产品香气成分的研究 |
5.1 试验材料 |
5.2 试验仪器 |
5.3 研究方法 |
5.3.1 原料预处理 |
5.3.2 香气成分的提取与分析 |
5.3.3 分析条件 |
5.4 结果分析 |
5.4.1 榧粉饼粕膨化产品挥发性成分检测结果 |
5.5 讨论 |
5.6 小结 |
6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8)基于挤压技术的白汤酱油酿造及其品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酱油的概述 |
1.1.1 酱油的起源及其发展 |
1.1.2 酱油的分类及白汤酱油的简介 |
1.1.3 白汤酱油的主要酿造原料 |
1.1.4 酱油酿造工艺的发展及白汤酱油的酿造工艺 |
1.2 挤压膨化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
1.2.1 挤压膨化技术的简介 |
1.2.2 挤压膨化对食品组分的影响 |
1.3 挤压膨化技术在酱油酿造中的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立题的背景及意义 |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挤压膨化工艺参数优化 |
2.2.2 不同熟化方式对原料理化特征的影响 |
2.2.3 白汤酱油发酵工艺参数优化 |
2.2.4 白汤酱油的品质分析 |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挤压膨化工艺参数的优化 |
3.1.1 物料含水率对成曲酶活力的影响 |
3.1.2 螺杆转速对成曲酶活力的影响 |
3.1.3 喂料速度对成曲酶活力的影响 |
3.1.4 套筒温度对成曲酶活力的影响 |
3.1.5 挤压膨化工艺参数的响应面优化 |
3.2 不同熟化方式处理的原料理化特征的测定 |
3.2.1 基本成分的测定 |
3.2.2 挤压膨化与传统蒸煮基本理化指标的变化 |
3.2.3 微观结构观察 |
3.2.4 X-射线衍射分析 |
3.2.5 淀粉链长分布分析 |
3.2.6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测蛋白形态 |
3.3 白汤酱油发酵工艺的优化 |
3.3.1 加盐量对氨基酸态氮和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
3.3.2 发酵温度对氨基酸态氮和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
3.3.3 发酵时间对氨基酸态氮和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
3.3.4 白汤酱油发酵工艺的响应面优化 |
3.4 白汤酱油的品质分析 |
3.4.1 白汤酱油理化指标的测定 |
3.4.2 白汤酱油中游离氨基酸组成分析 |
3.4.3 白汤酱油的滋味分析 |
3.4.4 白汤酱油中香气成分分析 |
3.4.5 白汤酱油感官评价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两种处理方式酿造的白汤酱油理化指标对比 |
附录2: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宠物食品挤压膨化加工工艺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挤压膨化技术概述 |
1.1.1 挤压膨化技术的机理 |
1.1.2 挤压膨化技术的特点 |
1.1.3 挤压膨化技术的应用 |
1.2 研究现状 |
1.2.1 挤压膨化对物料组分的影响 |
1.2.2 操作参数对挤压产品特性的影响 |
1.3 宠物食品 |
1.3.1 宠物食品的简介 |
1.3.2 宠物食品的分类 |
1.3.3 宠物食品的营养成分 |
1.3.4 宠物食品的标准 |
1.3.5 宠物食品的研究现状 |
1.4 课题的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犬粮挤压膨化工艺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实验原料和化学试剂 |
2.2.2 实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犬粮配方设计 |
2.3.2 挤压膨化犬粮样品的制备 |
2.3.3 单因素参数条件下犬粮的制备 |
2.3.4 犬粮膨化度的测定 |
2.3.5 犬粮糊化度的测定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螺杆转速对犬粮的影响 |
2.4.2 套筒温度对淀粉糊化度的影响 |
2.4.3 物料水分对糊化度的影响 |
2.4.4 喂料速率对糊化度的影响 |
2.5 挤压参数的优化 |
2.5.1 旋转中心组合设计 |
2.5.2 多元回归模型分析 |
2.5.3 响应面分析 |
2.5.4 挤压工艺优化条件的优化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挤压膨化参数对原料理化性质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器材和仪器 |
3.3 犬粮的制备工艺 |
3.4 理化性质的测定 |
3.4.1 水分含量的测定 |
3.4.2 总蛋白含量的测定 |
3.4.3 蛋白质消化率的测定 |
3.4.4 还原糖的测定 |
3.4.5 脂肪含量的测定 |
3.4.6 吸水性、水溶性指数的测定 |
3.4.7 灰分的测定 |
3.4.8 质构性质的测定 |
3.4.9 电镜分析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挤压膨化对原料水溶性和吸水性的影响 |
3.5.2 挤压膨化对质构的影响 |
3.5.3 挤压膨化对蛋白质的影响 |
3.5.4 挤压膨化对淀粉还原糖和糊化度的影响 |
3.5.5 挤压前后脂肪和灰分含量的变化 |
3.5.6 SEM(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储存条件对膨化犬粮中霉菌的影响作用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实验原料 |
4.2.2 试剂和器材 |
4.2.3 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霉菌的人工污染 |
4.3.2 犬粮的储存条件 |
4.3.3 霉菌活化及活力测定 |
4.3.4 霉菌的平板计数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霉菌的活力 |
4.4.2 霉菌平板计数的稀释浓度确定 |
4.4.3 犬粮中霉菌的生长曲线 |
4.4.4 误差分析 |
4.4.5 犬粮储存中霉菌生长预测模型的建立 |
4.4.6 模型的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0)低值海洋水产蛋白挤压加工工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低值海洋水产品概述 |
1.1.1 鱿鱼资源 |
1.1.2 鱿鱼营养成分 |
1.2 鱿鱼加工利用现状 |
1.2.1 传统鱿鱼加工 |
1.2.2 精深鱿鱼加工 |
1.2.3 鱿鱼下脚料的加工 |
1.3 双螺杆挤压技术 |
1.3.1 双螺杆挤压机原理 |
1.3.2 双螺杆挤压机设备 |
1.3.3 双螺杆挤压机的特点 |
1.3.4 双螺杆挤压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 |
1.4 本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5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章 低值海洋水产蛋白挤压工艺及优化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药品与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样品前处理 |
2.2.2 鱿鱼边角料营养成分测定 |
2.2.3 低值海洋水产蛋白挤压处理工艺 |
2.2.4 不同因素对挤出物膨化度和堆积密度的影响 |
2.2.5 正交试验设计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鱿鱼边角料营养成分分析 |
2.3.2 操作参数对挤出物膨化度和堆积密度影响单因素试验 |
2.3.3 正交试验设计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3章 热塑挤压条件对低值海洋水产蛋白特性的影响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3.1.2 实验仪器 |
3.2 实验内容与方法 |
3.2.1 样品前处理 |
3.2.2 低值海洋水产蛋白挤压处理工艺 |
3.2.3 不同因素对挤出物特性的影响 |
3.2.4 响应面分析设计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因素对挤出物特性的影响 |
3.3.2 响应面分析 |
3.3.2.1 拟合模型的建立 |
3.3.2.2 拟合模型的显着性分析 |
3.3.2.3 操作参数对挤出物吸水性指数的响应面分析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4章 热塑挤压生产低值海洋水产蛋白模拟产品的研究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4.1.2 实验仪器 |
4.2 实验内容与方法 |
4.2.1 样品前处理 |
4.2.2 挤压原料的水分含量调节方法 |
4.2.3 技术工艺流程 |
4.2.4 操作要点 |
4.2.5 探索模拟产品调味方法 |
4.2.5.1 鱿鱼腌制后混合挤压调味 |
4.2.5.2 鱿鱼未腌制混合挤压调味 |
4.2.5.3 鱿鱼未腌制挤压后涂抹调味 |
4.2.5.4 鱿鱼腌制后挤压涂抹调味 |
4.2.6 感官评定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鱿鱼腌制后混合挤压调味 |
4.3.2 鱿鱼未腌制混合挤压调味 |
4.3.3 鱿鱼未腌制挤压后涂抹调味 |
4.3.4 鱿鱼腌制后挤压涂抹调味 |
4.4 产品展示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大豆组织蛋白挤出膨化工艺的研究与讨论(论文参考文献)
- [1]植物蛋白肉制品结构设计与研究进展[J]. 崔冰,李晶,梁宏闪,陈义杰,李艳,李斌.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21(06)
- [2]挤压对大豆分离蛋白-淀粉体系组织结构和性质的影响[D]. 崔维真.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3]挤压膨化复合方便粥的工艺优化与品质控制研究[D]. 李雪. 西南大学, 2020(01)
- [4]冲调婴儿复配营养米粉的研制及品质评价[D]. 曹家宝.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12)
- [5]双螺杆挤压膨化对大豆豆粕-红小豆混合冲调粉品质特性的研究[J]. 陶婷,潘迪,马挺军.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9(04)
- [6]燕麦粉的压差膨化改性及其应用研究[D]. 陈诚.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7]榧粉饼粕膨化产品加工工艺的研究[D]. 钱可伟.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6)
- [8]基于挤压技术的白汤酱油酿造及其品质分析[D]. 孙言. 江南大学, 2018(01)
- [9]宠物食品挤压膨化加工工艺及其机理研究[D]. 吕宝龙. 华东理工大学, 2013(04)
- [10]低值海洋水产蛋白挤压加工工艺技术研究[D]. 王巧艺. 集美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