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动物卫生法典》关于牛海绵状脑病(BSE)的规定(论文文献综述)
王卫国[1](2021)在《与饲料有关的健康危害分析》文中提出文章重点介绍了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与国际饲料工业协会(IFIF)2020年联合修订出版的《饲料行业良好管理规范(Good Practices for Feed Sector)》中与饲料有关的健康危害分析的主要内容。该规范是为贯彻《食品法典——良好动物饲养的规范(The Codex Alimentarius Code of Practiceon Good Animal Feeding)》而制定的,其目的是基于"同一健康(The one health)"方针,确保在动物性食品产业链上饲料生产供应环节的饲料安全,进而保证饲养动物的安全和动物性食品的安全、营养与多样化。同时关注饲养动物的福利和环境保护。主动的、正确而充分的饲料危害分析是做好饲料质量安全管理的前提条件。随着科技创新的进步,新的饲料原料和饲料添加剂的应用可能会引入新的危害,而在饲料原料生产过程中环境条件的变化、新化学品的使用等也会产生新的危害。因此,饲料危害分析需要持续进行,对饲料安全危害的控制措施也需要不断改进和更新,唯此才能持续保证饲料和动物性食品的安全。
杨洋[2](2021)在《《病毒的语义学》(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
吴凌梓[3](2021)在《我国国境口岸生物安全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物流多样化的深入发展,加上全球气候恶化等不利因素,世界各地新发和变异病原频繁出现,非洲猪瘟、沙漠蝗和新冠肺炎等疫情非常严重,外来物种入侵、物种资源流失、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受破坏等生物安全事件持续不断,造成了巨大危害;此外,转基因农产品、食品和生物恐怖袭击等潜在生物安全问题,让人类和动植物以及生态环境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安全风险。生物安全已经成为全世界、全人类和动植物面临的重大生存和发展威胁之一,这种非传统安全威胁给我国的总体国家安全造成潜在、深远的危害。国境口岸生物安全是维护国家生物安全最重要的屏障,完善和健全的我国国境口岸生物安全法律制度,是有效防止上述生物因子传入传出国境口岸的支柱与基石。面临国内外复杂形势,根据中国国情,为有效保障我国生物安全和经济安全,从《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协定》(简称《SPS协定》)和《国际卫生条例》等国际规则的视角审视我国国境口岸生物安全法律制度,结合对比域外先进国家生物安全法律制度,我国国境口岸生物安全法律制度还存在不足之处。本文通过对有关国境口岸生物安全法律制度系统地梳理分析、深入地调查研究,提出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国际规则,更加科学、合理、实用的健全和完善之建议。论文分绪论、四部分主要内容和结论。绪论介绍本文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主要内容四方面,第一,概述生物安全和国境口岸生物安全的内涵,归纳国境口岸生物安全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阐述其重要意义。第二,梳理我国国境口岸生物安全法律制度的现状,包括立法和实践现状,并通过分析一些实际数据、案例,论述了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在保障国境口岸生物安全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第三,介绍域外国境口岸生物安全法律制度,包括国际规则、国际条约、国际惯例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的法律法规。第四,提出健全和完善我国国境口岸生物安全法律制度的建议。立法建议的构想是从我国国情实际出发,综合考虑保障国境口岸生物安全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适应性,以《国际卫生条例》《SPS协定》《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国际规则为基础,同时借鉴和汲取域外国家生物安全立法经验。建议的内容包括:一是健全国境口岸生物安全主要法律规定存在的共性问题,包括明确执法和管理机构、增设社会共治规定、增加进口货物和物品实施检疫处理的法律制度等。二是完善国境卫生检疫的立法宗旨、国境口岸分级建设要求、入境申报和跟踪制度、口岸监测和应对能力以及公共卫生事件评估和通报程序、强制措施等方面的规定。三是完善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律的立法目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内容和范围等五方面法律制度。四是完善日常进出境查验监管法律制度,包括完善《海关法》,出台《生物安全法》配套法规与规章,健全防范外来物种入侵、物种资源流失、进出境转基因产品查验监管和防控口岸生物恐怖袭击的法律制度。
宋鸿雁,仇保丰,高雪梅,刘文斌,朱顺星,刘春[4](2021)在《肠衣传统和新型腌制技术研究及应用进展》文中提出我国是世界肠衣出口大国。为使国内腌制肠衣企业全面了解国际肠衣腌制工艺更新动态,及时跟踪相关机构的科研方向及研究进展,本文综述了传统氯化钠(NaCl)腌制肠衣技术和新型磷酸盐补充干盐(P-salt)腌制肠衣技术的研究背景、最新进展及其应用范围,介绍了国外更新肠衣加工工艺的操作模式。NaCl腌制技术一直是肠衣防腐杀菌和常温保存的主要方法,目前国际贸易中绝大多数半成品和成品肠衣采用该技术处理。NaCl腌制技术的杀菌能力与腌制肠衣中的盐浓度即水活性、腌制温度和pH等多种因素联系紧密。P-salt腌制技术能显着提高肠衣的卫生状况和机械特性,既可显着提高肠衣灌注内容物时的润滑度,又能提高肠衣携带病毒的杀灭效果。一些相关研究成果已成为当前制定肠衣腌制处理工艺的重要依据。目前国内外的肠衣腌制技术已由单一的NaCl腌制技术,逐渐进入到传统NaCl腌制和新型P-salt腌制共存的局面,并大有向后者倾斜的趋势。本文为国内肠衣腌制技术的研究和储备提供了参考。
窦树龙,刘环,窦树昊[5](2019)在《动物疫病区域化和生物安全隔离区化管理的应用和思考》文中研究表明区域化和生物安全隔离区化是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成员国为了控制疫病和/或促进国际贸易,根据《陆生动物卫生法典》(以下简称《法典》)的有关规定,在其境内划分具有某种特定卫生状态动物亚群的程序。本文介绍了这两个概念的由来和《法典》2018版对区和生物安全隔离区、保护区和控制区等几个术语的最新定义,并对区域化和生物安全隔离区化这两个概念的异同进行了比较。结合各国实际应用区域化和
徐家兴[6](2019)在《出口国动物疫病的爆发对中国肉类进口贸易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和生活标准不断的提高,人民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变成肉类产品。全国人均肉类消费量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也在不断上升,已经从2000年的20.22kg上升到2016年的32kg。肉类需求上升和国内生产受限制对中国的肉类消费构成了挑战。为填补国内需求与供应之间的空白,中国从国际市场进口的肉类产品数量不断增加。然而,动物疫病的爆发可能危及中国满足其消费肉类需求的能力。本文分析出口国动物疫病的爆发对我国肉类进口贸易的影响。基于我国肉类进口贸易现状分析,选取了 2003年美国发生疯牛病、2007年加拿大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2001年法国发生口蹄疫作为案例研究分析疫病发生对我国肉类进口贸易的影响,并进一步运用引力模型实证分析这三种疫病在出口国发生对我国肉类进口贸易的影响。选取出口国人均GDP、总人口、我国人均GDP、我国与出口国的地理距离、疯牛病、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是否发生等多个因素作为文中的解释变量,截取1992年到2017年阿根廷、巴西、澳大利亚、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等62个国家对我国肉类出口贸易值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出口国人均GDP、总人口、我国人均GDP、总人口数对我国肉类进口贸易值都是正面影响,其中我国总人口和人均GDP对我国肉类进口贸易值的影响较大。我国人均收入越高,总人数越多我国从国外进口的肉类贸易值越大;疯牛病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发生会使得我国减少从该国进口肉类产品,口蹄疫对其影响不显着;从我国肉类产品进口贸易来看:疯牛病的发生使得我国减少进口牛肉产品但是增加其他肉类如禽肉的进口、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发生使得我国减少进口禽肉产品增加其他如牛肉的进口、口蹄疫的发生使得我国增加猪肉产品的进口。由于替代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的存在,使得我国能够进口其他肉类来替代发生疫病的肉类产品、能从没发生疫病的国家进口肉类产品来满足国内的肉类需求。在疫情期间,中国不仅增加了从其他主要出口国进口的牛肉或禽肉,而且还增加了其他动物产品的进口,如可食用内脏和猪肉。结果表明,由于替代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的存在,使得中国的肉类进口贸易正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可持续发展,国际贸易可以作为满足中国飙升的肉类消费的可靠来源。
张毅,王幼明,康京丽,王静静,刘爱玲,李印,赵晓丹,沈朝建[7](2015)在《动物疫病国际认证对相关动物及动物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制定的标准和规则是其成员国进行动物及动物产品国际贸易的基础。成员国获得动物疫病国际认证,会促进其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国际贸易,具体表现为:进出口产品的范围扩大、进出口产品的条件放宽、动物饲养和动物产品生产的成本降低、市场范围扩大等几个方面。
王薇[8](2015)在《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畜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畜牧养殖数量最大的国家,畜牧业也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我国动物疫情防控形势越来越严峻复杂。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关系国家食物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是农村农业工作的重要内容。2012年5月2日,《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发布实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指导全国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综合性规划,是我国动物疫病防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进入了规划引领、科学防治的新阶段。本论文在此背景下,从政府管理的角度出发,依据《规划》的基本理念,研究影响我国动物疫情政府防控能力的基本要素,对于我国制定合理的防控政策、创新防控组织体系建设、防控技术推广以及促进、社会防控资源整合有着很强的迫切性和现实性。本文在公共管理学、危机管理学、农业推广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下,综合运用公共危机管理理论、风险理论、脆弱性分析、动物卫生经济学理论以及系统管理理论对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依据《规划》提出的四个能力建设的基本保障,提出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的四大基础要素:法制规范、组织体制、科技支撑和条件保障。分章对此四大基本要素在我国建设的基本概况、存在的基本问题、问题引发的原因、国外的基本经验及做法以及可能的改进方向和做法进行了综合分析,旨在提升我国政府提高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能力。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文献探讨和实证昀方法对动物疫情防控能力建设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与结论。首先,改变观念,建立系统化的动物疫情防控法律体系。其中需要改变观念,从动物卫生安全的高度看待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立法;健全动物防疫组织立法,防止动物疫情防控立法碎片化;树立动物疫情风险意识,健全动物卫生风险评估机制。其次,突破限制,建立开放型的动物疫情防控体制框架。需要从专业性出发设立常规性指挥机构;以任务为中心建立复合式组织结构;以政府为中心的多元主体参与共治。再次,创新科技,构建有机性的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需要做到接轨国际标准,加强科技支撑基础条件建设;抓住核心技术,做好科技支撑沟通平台建设;注重社会需求,完善科技支撑能力评价机制;重视技术应用,科学研究与防控实践相结合。最后重视投入,建立稳定性的动物疫情防控条件保障。需要在条件保障上重心前移,加大和稳定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建立多元化的动物疫病防控资金分摊机制;对动物疫病防控重点领域进行合理分派;合理安排重大动物疫情应急资金和物资储备。本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及通过案例的实地调查和大量的统计数据来进行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可能在两方面具有创新:一是基本研究思路的创新性。文章突破单纯的从畜牧兽医学的角度来探讨动物疫情防控问题,而是从人类社会公共管理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社会的管理行为如何削弱或消减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发生的风险。二是计量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性。本项目采用回归分析对现阶段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的基本情况进行实证分析,找出目前影响防控能力的关键性要素,对我国短期内的防控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宋建德,袁丽萍,朱迪国,魏荣[9](2014)在《全球牛海绵状脑病流行特点及防控概况》文中认为为增强牛海绵状脑病防范的针对性,本文全面介绍了1986年以来全球BSE的流行情况;简要分析近年来全球BSE流行的总体趋势和特点,如BSE发病国家持续增多,每年发病国家和病例数逐渐减少,BSE病例年龄持续增大,非典型病例持续增多等;总结BSE防控的主要措施,如禁止进口风险动物及其产品、严格执行饲料禁令、剔除特殊风险物质、开展BSE监测以及进行宣传培训等;简述了BSE风险状况认证以及变异型克雅氏症vCJD(人类BSE)发生情况;最后对全文进行小结,提出进一步防范BSE传入的建议。
陈操,石琦,董小平[10](2012)在《我国的克-雅病与疯牛病监测》文中提出可传播性海绵状脑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TSE),又称朊病毒病,是一类侵袭人类及多种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性退行性脑病,潜伏期长,病死率100%。其感染因子目前认为是一种不含有核酸、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感染性蛋白粒子朊病毒(),其有两种形式:C和
二、《国际动物卫生法典》关于牛海绵状脑病(BSE)的规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动物卫生法典》关于牛海绵状脑病(BSE)的规定(论文提纲范文)
(1)与饲料有关的健康危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与饲料有关的健康危害的法规要求 |
1.1 良好动物饲养的食品法典(CXC 54—2004)的要求[2] |
1.2 我国的相关法规要求 |
2 与饲料有关的健康危害分析 |
2.1 生物危害 |
2.1.1 沙门氏菌 |
2.1.2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
2.1.3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
2.1.4 梭菌 |
2.1.5 布鲁氏菌属、分枝杆菌、病毒(见表1) |
2.1.6 朊病毒 |
2.2 化学危害 |
2.2.1 二恶英[多氯二苯并-对-二恶英(PCDDs)、多氯二苯并呋喃(PCDFs)]和二恶英类多氯联苯(dl-PCBs) |
2.2.2 非二恶英类多氯联苯(ndl-PCBs) |
2.2.3 真菌毒素 |
2.2.4 植物毒素 |
2.2.5 农药残留 |
2.2.6 有机氯(OCs)残留 |
2.2.7 兽药残留 |
2.2.7. 1 砷 |
2.2.7. 2 镉 |
2.2.7. 3 汞 |
2.2.7. 4 铅 |
2.3 物理危害 |
2.3.1 放射性核素 |
2.3.2 纳米材料 |
2.4 新饲料原料及其制品的危害 |
2.4.1 昆虫 |
2.4.2 前食品和食品加工副产品 |
2.4.3 生物燃料副产品 |
2.4.4 其他工业副产品 |
2.4.5 植物性水产品 |
2.4.6 动物性水产品 |
(3)我国国境口岸生物安全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发展趋势 |
(三)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 |
1、研究方法 |
2、创新之处 |
一、国境口岸生物安全法律制度概述 |
(一)国境口岸生物安全内涵 |
1、生物安全概念 |
2、国境口岸生物安全概念 |
(二)国境口岸生物安全法律制度的内容 |
1、国境卫生检疫 |
2、进出境动植物检疫 |
3、进出境日常查验监管 |
(三)完善国境口岸生物安全法律制度的意义 |
1、保障公众和动植物生命健康 |
2、维护国家非传统安全 |
3、保护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 |
4、护航国家经济安全 |
二、我国国境口岸生物安全法律制度现状和问题分析 |
(一)国境口岸生物安全法律制度的立法现状 |
1、国境卫生检疫的主要法律法规及规范内容 |
2、进出境动植物检疫的主要法律法规及规范内容 |
3、进出境生物安全日常查验监管的主要法律法规及规范内容 |
(二)国境口岸生物安全法律制度的实践现状 |
1、国境口岸生物安全法律制度存在的共性问题 |
2、国境卫生检疫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
3、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
4、进出境其他生物因子查验及监管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
三、域外国境口岸生物安全法律制度的考察与借鉴 |
(一)国际上与生物安全相关的公约和条约 |
1、国境卫生检疫直接相关的国际法规和标准 |
2、动植物检验检疫直接相关的国际法规和标准 |
3、其他生物安全国际惯例、规则 |
4、主要的生物安全国际法规、惯例和规则简介 |
(二)域外国家国境口岸生物安全法律制度的规定 |
1、澳大利亚国境口岸生物安全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
2、新西兰国境口岸生物安全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
3、美国国境口岸生物安全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
四、我国国境口岸生物安全法律制度的立法完善 |
(一)修正国境口岸生物安全法律制度中的共性问题 |
1、明确执法和管理机构的权责 |
2、增设国境口岸生物安全社会共治规定 |
3、增加进口货物和物品实施检疫处理的法律制度 |
4、强化国境口岸生物安全法律责任追究机制 |
(二)完善国境卫生检疫法律制度 |
1、完善国境卫生检疫立法宗旨 |
2、完善国境口岸分级建设要求 |
3、完善入境申报和跟踪制度的规定 |
4、完善口岸监测和应对能力以及公共卫生事件评估和通报程序的规定 |
5、完善国境卫生检疫强制措施的规定 |
(三)完善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律制度 |
1、完善立法目的 |
2、确立动植物检疫基本原则和制度 |
3、完善动植物检疫的内容和范围 |
(四)完善日常进出境查验监管法律制度 |
1、完善《海关法》加大监管力度 |
2、尽快出台《生物安全法》配套的行政法规与规章 |
3、健全防范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监管制度 |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肠衣传统和新型腌制技术研究及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Na Cl腌制技术 |
2 P-salt腌制技术 |
3 Na Cl腌制技术的应用 |
4 P-salt腌制技术的应用 |
5 国外更新肠衣腌制工艺模式 |
6 思考与展望 |
(5)动物疫病区域化和生物安全隔离区化管理的应用和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化和生物安全隔离区化概念的由来 |
1.1 概念的提出 |
1.2 历史沿革 |
2 区域化和生物安全隔离区化相关概念释义 |
2.1 区(zone/region) |
2.2 生物安全隔离区(compartment) |
2.3 控制区(containment zone) |
2.4 保护区(protection zone) |
2.5 区域化(zoning/regionalization)和生物安全隔离区化(compartmentalisation)异同比较。 |
2.6 OIE关于区域化和生物安全隔离区化的原则和要求 |
3 区域化和生物安全隔离区化的应用 |
3.1 区域化 |
3.1.1 OIE对动物疫病状态的认可 |
3.1.1. 1 认可方式 |
3.1.1. 2 认可程序 |
3.1.1. 3 OIE官方认可的疫病 |
3.1.2 各国实践 |
3.2 生物安全隔离区 |
3.2.1 OIE对生物安全隔离区的认可 |
3.2.2 各国实践 |
4 我国应用区域化和生物安全隔离区化推动国际贸易的思考 |
4.1 区域化 |
4.1.1 总体支持,积极使用 |
4.1.2 因病施策,科学务实 |
4.2 生物安全隔离区 |
4.2.1 积极倡导,努力推进 |
4.2.2 互惠共赢,平等同步 |
(6)出口国动物疫病的爆发对中国肉类进口贸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范围的界定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图 |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文献综述 |
2.1 相关的理论基础 |
2.1.1 替代效应 |
2.1.2 贸易转移效应 |
2.2 文献综述 |
2.2.1 肉类进出口贸易现状 |
2.2.2 动物疫病方面 |
2.2.3 动物疫病对肉类产品的影响综述 |
2.3 简要评述 |
第3章 中国肉类产品进出口贸易情况 |
3.1 中国肉类产品进出口现状 |
3.2 饲料粮需求测算 |
3.3 我国六大进口商进口模式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动物疫病对我国肉类进口贸易影响的案例分析 |
4.1 动物疫病的危害 |
4.2 动物疫病的案例分析 |
4.2.1 2003年美国爆发疯牛病 |
4.2.2 2007加拿大爆发高致病性禽流感 |
4.2.3 2001年法国爆发口蹄疫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动物疫病对我国肉类进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模型的概述 |
5.1.1 被解释变量的选取 |
5.1.2 解释变量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
5.2 引力模型理论 |
5.2.1 引力模型的构建 |
5.3 实证分析 |
5.3.1 描述性统计 |
5.3.2 共线性检验 |
5.3.3 实证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建议 |
6.1 总结 |
6.2 建议 |
6.2.1 加强我国对外疫病防控手段 |
6.2.2 增加肉类进口产品种类 |
6.2.3 增加肉类进口来源国的数量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动物疫病国际认证对相关动物及动物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当前OIE进行国际认证的疫病种类与主要内容 |
2国际认证的目的和作用 |
2.1 OIE制定的标准和规则是WTO规范各成员进行动物及动物产品国际贸易的基础 |
2.2国际认证是突破动物及动物产品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的基础 |
3疫病状态获得OIE认证对动物及动物产品贸易的影响 |
3.1进出口产品范围方面 |
3.2进出口产品条件方面 |
3.3动物产品生产成本方面 |
3.4市场范围方面 |
(8)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危机防控能力研究 |
1.2.2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研究 |
1.2.3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研究 |
1.2.4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1.3 研究问题与内容 |
1.4 本文研究框架与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公共危机 |
2.1.2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 |
2.1.3 危机防控能力 |
2.1.4 能力建设及其基础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
2.2.2 风险管理与脆弱性研究 |
2.2.3 动物卫生经济学 |
2.2.4 系统管理理论 |
第3章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能力建设基础及其形成 |
3.1 能力基础之一: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
3.2 能力基础之二:管理体制建设情况 |
3.3 能力基础之三:科技研发支持情况 |
3.4 能力基础之四:条件保障建设情况 |
3.5 综合能力形成:应急响应实施情况 |
第4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法制体系建设 |
4.1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法制体系建设 |
4.1.1 我国动物卫生法律体系建设概况 |
4.1.2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法规建设情况 |
4.2 我国动物疫情应急法制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
4.2.1 立法文本及内容自身存在的问题 |
4.2.2 法律文本与实践工作存在脱节 |
4.2.3 应急法律体系的操作性存在欠缺 |
4.3 其他国家动物疫情防疫法律体系建设经验借鉴 |
4.3.1 美国:1+N系统化动物卫生法律体系 |
4.3.2 澳大利亚:风险监控为主的动物疫情防控立法 |
4.3.3 加拿大:体系健全覆盖面广的疫情防控立法 |
4.3.4 欧盟:规范化、人性化的动物卫生立法体系 |
4.4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立法的改进方向 |
4.4.1 健全动物防疫组织立法,防止立法碎片零散 |
4.4.2 树立动物疫情风险意识,健全风险评估机制 |
4.4.3 改变动物疫病防控观念,做好系统规范立法 |
第5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管理体制建设 |
5.1 构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的理论基础 |
5.1.1 应急管理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
5.1.2 公共危机组织结构的特点 |
5.2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现状 |
5.3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的问题及原因 |
5.3.1 动物疫情常态应急机构尚未建立 |
5.3.2 危机管理指挥联动系统尚且缺乏 |
5.3.3 官方组织缺乏与社会力量的整合 |
5.3.4 重大动物疫情区域合作机制缺乏 |
5.4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管理体系的改进 |
5.4.1 专业性、常规性指挥机构的设立 |
5.4.2 以任务为中心建立复式组织结构 |
5.4.3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相协调 |
第6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
6.1 动物疫病公共危机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现状 |
6.1.1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科研机构发展现状 |
6.1.2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成果研发情况 |
6.1.3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成果运用情况 |
6.2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问题 |
6.2.1 防控科技人力资本待遇较低、队伍不稳 |
6.2.2 防控技术研究投资不足、应用水平偏低 |
6.2.3 防控科研项目立项及管理处于无序状态 |
6.2.4 科技成果鉴定评价机制忽视了实践需求 |
6.2.5 科研成果推广缓慢,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
6.3 制约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分析 |
6.3.1 缺乏与时俱进的科学劳动价值评价机制 |
6.3.2 缺乏全面、完整、连续的经费资助机制 |
6.3.3 缺乏国家层面统一的科技管理服务平台 |
6.3.4 缺乏科技需求方主导的制度化评价机制 |
6.3.5 缺乏与社会转型相适应的成果转化机制 |
6.4 我国动物疫情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途径 |
6.4.1 优化薪酬结构,尊重科技人才价值 |
6.4.2 改善投资机制,加强基础条件建设 |
6.4.3 抓住核心技术,做好管理平台建设 |
6.4.4 注重社会需求,完善鉴定评价机制 |
6.4.5 重视技术应用,科研与防控相结合 |
第7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条件保障建设 |
7.1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政策概述 |
7.1.1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政策的历史演变 |
7.1.2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条件保障基本理念的形成 |
7.2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存在的问题 |
7.2.1 财政支持总量尚显不足 |
7.2.2 财政支出结构不够合理 |
7.2.3 财政支持的持续性不够 |
7.3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7.3.1 财政投入理念存在差距 |
7.3.2 财政分摊机制并未健全 |
7.3.3 财政支出方式过于单一 |
7.4 美国和澳大利亚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的基本经验 |
7.4.1 财政支持总量充足力度较大 |
7.4.2 财政支出结构动态均衡变化 |
7.4.3 多元主体共同平衡分摊费用 |
7.4.4 疫病消灭计划占据较大比重 |
7.5 改进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条件保障的建议 |
7.5.1 加大和稳定动物疫病危机防控财政支持 |
7.5.2 建立多元化动物疫病防控资金分摊机制 |
7.5.3 对动物疫病防控重点领域进行合理分派 |
7.5.4 合理安排动物疫情应急资金和物资储备 |
第8章 政府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的应急响应 |
8.1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应急响应的理论框架 |
8.2 Matlab回归分析理论模型 |
8.3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的实证研究 |
8.4 提升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的应急响应的路径选择 |
第9章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改变观念,建立系统化的动物疫情防控法律体系 |
9.2 突破限制,建立开放型的动物疫情防控体制框架 |
9.3 创新科技,构建有机性的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 |
9.4 重视投入,建立稳定性的动物疫情防控条件保障 |
第10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10.1 防控能力建设基础的综合性研究 |
10.2 防控能力基础条件的精细化研究 |
10.3 防控能力建设效果的全面性评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9)全球牛海绵状脑病流行特点及防控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BSE和v CJD流行状况 |
2 BSE流行趋势和特点 |
2.1 全球累计发病区域仍在扩大,但近年新增发病国家较少 |
2.2 全球累计病例数在增加,但每年的新增病例数在减少 |
2.3 发病国家每年仍以欧洲国家为主,英国、爱尔兰等国家仍是近几年报告BSE病例最多的国家 |
2.4 近年BSE病例年龄在持续增大,发病牛多集中于老龄牛 |
3 BSE防控措施 |
3.1 禁止从发病国家和地区进口活牛以及反刍动物源性肉骨粉、骨粉、饲料等风险物质 |
3.2 发布并严格执行饲料禁令 |
3.3 剔除特殊风险物质(SRM) |
3.4 开展BSE监测 |
3.5 其他措施 |
4 BSE风险状况认证情况 |
5变异型克雅氏症v CJD(人类BSE) |
6 小结 |
(10)我国的克-雅病与疯牛病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1 人类TSE的监测 |
1.1 世界卫生组织 (WHO) 对于全球人类TSE的监测网络 |
1.2 我国对于人类TSE的监测网络 |
2 牛海绵状脑病的防控 |
2.1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OIE) 对于全球BSE的监测 |
2.2 我国对于BSE的监测 |
四、《国际动物卫生法典》关于牛海绵状脑病(BSE)的规定(论文参考文献)
- [1]与饲料有关的健康危害分析[J]. 王卫国. 饲料工业, 2021(17)
- [2]《病毒的语义学》(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杨洋.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21
- [3]我国国境口岸生物安全法律制度研究[D]. 吴凌梓.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4]肠衣传统和新型腌制技术研究及应用进展[J]. 宋鸿雁,仇保丰,高雪梅,刘文斌,朱顺星,刘春. 中国动物检疫, 2021(05)
- [5]动物疫病区域化和生物安全隔离区化管理的应用和思考[J]. 窦树龙,刘环,窦树昊. 中国兽医杂志, 2019(09)
- [6]出口国动物疫病的爆发对中国肉类进口贸易的影响[D]. 徐家兴.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7]动物疫病国际认证对相关动物及动物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J]. 张毅,王幼明,康京丽,王静静,刘爱玲,李印,赵晓丹,沈朝建. 中国动物检疫, 2015(11)
- [8]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D]. 王薇.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8)
- [9]全球牛海绵状脑病流行特点及防控概况[J]. 宋建德,袁丽萍,朱迪国,魏荣. 中国动物检疫, 2014(07)
- [10]我国的克-雅病与疯牛病监测[J]. 陈操,石琦,董小平.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