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碳水化合物对绵羊小肠内瘤胃微生物氨基酸利用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娇[1](2021)在《甜高粱与苜蓿混合青贮对卡拉库尔羊消化道组织形态、酶活性及菌群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消化道组织形态、酶活性以及微生物菌群多样性是动物消化道发育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其生长育肥性能。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比例的甜高粱与苜蓿混合青贮对卡拉库尔羊消化道组织形态、消化酶活性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揭示卡拉库尔羊消化道及其内容物对混合青贮的响应机理,为甜高粱混合青贮饲喂卡拉库尔羊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选择4月龄、体重(25.95±1.37)kg的公卡拉库尔羊3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在甜高粱与苜蓿比为100:0(100%SS)、80:20(80%SS)、60:40(60%SS)、40:60(40%SS)、20:80(20%SS)的基础上补饲40%的精料,3个月的饲养试验结束后进行屠宰采样,分别测定测定卡拉库尔羊消化道的组织形态学指标、消化酶活性、瘤胃及盲肠微生物多样性的差异。试验一:不同比例甜高粱与苜蓿混合青贮对卡拉库尔羊消化道组织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40%SS组宰前活重及瘤胃重/复胃重显着高于80%SS和100%SS组(P<0.05);各组间复胃指数无显着差异(P>0.05)。(2)随混合青贮中甜高粱比例的减少,瘤胃黏膜下层厚及网胃肌层厚度呈先升高后降低二次曲线趋势(P<0.05);网、瓣胃角质层厚度呈线性下降趋势(P<0.05),20%SS和40%SS组显着低于前三组(P<0.05);瘤、网胃乳头高度、固有膜宽度、瓣胃肌层厚及皱胃黏膜厚、黏膜下层厚均呈线性升高趋势(P<0.05)。(3)随混合青贮中甜高粱比例的增减少,小肠段的绒毛高度呈线性升高趋势(P<0.05),100%SS组显着低于60%SS、40%SS和20%SS组(P<0.05);40%SS组回肠V/C值显着高于80%SS和100%SS组(P<0.05);小肠段的隐窝深度、黏膜厚度、肌层厚度在各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试验二:不同比例甜高粱与苜蓿混合青贮对卡拉库尔羊消化道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消化道p H随甜高粱比例的减少而下降,甜高粱占比20%时,p H最低,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40%SS组的蛋白水解酶和氨基肽酶活性在瘤胃、瓣胃及皱胃中显着高于60%SS、80%SS及100%SS组(P<0.05),复胃中内切葡聚糖酶、纤维素酶及木聚糖酶活性随甜高粱比例的减少呈升高趋势,40%SS组活性最高;(3)40%SS组显着增强了小肠黏膜上糜蛋白酶、胰蛋白酶、α-淀粉酶及脂肪酶活性(P<0.05);空肠内容物中糜蛋白酶、α-淀粉酶及回肠内容物中胰蛋白酶活性呈线性升高趋势,40%SS组显着高于前3组(P<0.05)。试验三:不同比例甜高粱与苜蓿混合青贮对卡拉库尔羊瘤胃、盲肠内容物微生物多样性差异的影响。(1)瘤胃及盲肠内容物的细菌群落明显受混合青贮中甜高粱比例的影响,随着混合青贮中甜高粱比例的减少,瘤胃中OTUs数量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其中混合青贮中甜高粱占比40%时OTUs数量最多;盲肠中OTUs数量逐渐下降。(2)瘤胃细菌在门水平上的厚壁菌门、unidentified_Bacteria、广古菌门以及属水平上的解琥珀酸菌属、奎因氏菌属、Candidatus_Saccharimonas及甲烷短杆菌属的相对丰度随甜高粱比例减少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60%SS组显着高于80%SS和100%SS组(P<0.05)。盲肠细菌在门水平上的螺旋体门和软壁菌门相对丰度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属水平上的unidentified_Bacteroidales、unidentified_Clostridiales、解琥珀酸菌属、肠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值逐渐降低,但各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3)在KEGG2级预测表明,瘤胃微生物的细胞增殖和死亡、酶家族及聚糖生物合成与代谢等功能随着混合青贮中甜高粱比例的减少而升高(P>0.05);100%SS和80%SS组的碳水化合物代谢在盲肠内显着高于20%SS、40%SS和60%SS组(P<0.05)。综上所述,随着混合青贮中甜高粱比例的减少,显着提高卡拉库尔羊消化道内消化酶活性,促进了卡拉库尔羊复胃及小肠的发育,改善了卡拉库尔羊瘤胃及盲肠细菌群落,甜高粱与苜蓿比为60:40及40:60的混合青贮,更有利于卡拉库尔羊消化道对饲粮的消化吸收。
程曾[2](2020)在《应用CNCPS-S绵羊模型预测日粮碳水化合物消化率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旨在应用康奈尔绵羊净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体系(CNCPS-S)的瘤胃发酵和肠道消化预测模型预测日粮碳水化合物(CHO)的瘤胃有效降解率(ED)、小肠消化率和瘤胃微生物蛋白质(MCP)产量,并结合实测法验证CNCPS-S体系中模型公式预测日粮CHO消化率的准确性。试验一:选用3只安装瘤胃瘘管、体重均值为(38.03±1.56)kg的哈萨克公羊作为试验动物,配制3种精粗比为30:70、35:65、40:60的全混合日粮(TMR),利用瘤胃灌注试验和尼龙袋试验实测3种日粮的瘤胃外流速度(Kp)和日粮中CHO的ED,同时利用CNCPS-S模型公式预测3种日粮的Kp与日粮中CHO的ED,对日粮中CHO的ED预测值和实测值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评估该模型预测日粮中CHO的ED的准确性。结果表明:3种日粮中CHO的瘤胃ED的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平均偏差比较小(平均偏差≤4 g/100 g CHO),高精料组CHO的ED的预测与实测值的平均偏差最小,各组日粮中的CHO的ED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关性很高(R2≥0.86),均方根误差也较低(RMSE≤1.93 g/100 g CHO)。由此说明,CNCPS-S体系中的瘤胃降解预测模型对高精料日粮组CHO的瘤胃ED预测值最准确,对低精料日粮组CHO的瘤胃ED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试验二:采用3×3拉丁方试验设计,选取3头体重均值为(45.08±1.91)kg且手术安装有瘤胃瘘管和十二指肠近端瘘管的哈萨克公羊为试验动物。体内法实测3种不同精粗比例TMR(同试验一)绵羊十二指肠微生物蛋白质(MCP)的合成量和瘤胃液pH值,同时应用CNCPS-S体系中瘤胃发酵模型预测3种饲粮的MCP合成量,评估模型预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1)3种TMR的瘤胃液pH的实测值按精粗比由低到高分别在6.386.71、6.016.59、5.816.41之间,模型预测的pH值为固定值6.46;2)3种TMR均为瘤胃能氮负平衡型,瘤胃能氮平衡(RENB)值随着精料水平增加极显着降低(P<0.01),TMR1组MCP转化效率最高;3)经线性回归分析,3种饲粮MCP的预测值与十二指肠MCP实测值之间的平均偏差比较大(平均偏差≥116 g/d),高精料组MCP的预测与实测值之间的平均偏差数值上大于低精料组,各组的相关性都特别低(R2<0.75),RMSE值都较大。以上结果说明,CNCPS-S体系预测模型对本地区绵羊瘤胃pH值的预测结果可以接受,对高精料组饲粮绵羊MCP合成量的预测结果最差,对其它两组饲料也具有较低的预测能力。试验三:分析试验二体内法采集的十二指肠食糜、粪便与尿液,测定绵羊饲粮过瘤胃碳水化合物(RECHO)的肠道消化率、饲粮CHO的全消化道消化率及绵羊的干物质采食量(DMI)。结合CNCPS-S体系模型预测3种饲粮的RECHO的绵羊小肠消化率及DMI,评价模型预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1)干物质(DM)、有机物(OM)和氮的表观消化率随精粗比比例增加无显着变化(P>0.05),淀粉的肠道消化率随精料水平增加显着升高(P<0.05)。2)绵羊DMI的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平均偏差比较小(平均偏差≤0.15 kg/d),除TMR2外,TMR1和TMR3组的相关性高(R2≥0.68),RMSE也较低(RMSE≤0.02 kg/d);3种饲粮的RECHO的小肠消化率的预测值与肠道消化率的实测值之间的平均偏差比较小(平均偏差≤6.22 g/100 g RECHO),相关性高(R2≥0.61),RMSE也较低(RMSE≤6.03 g/100 g RECHO);3种饲粮中CHO的全消化道表观消化率的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平均偏差比较小(平均偏差≤15.97 g/100 g CHO),TMR1组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关性很高(R2≥0.98),各组的RMSE也较低(RMSE≤4.77 g/100 g CHO)。由此说明,CNCPS-S体系预测模型对绵羊DMI的预测基本可以接受,对高精料比例饲粮中RECHO的小肠消化率及CHO的全消化道表观消化率的预测能力较好,对低精料组的预测结果可以接受。综上所述,CNCPS-S体系的模型公式对绵羊高精料比例日粮中CHO的消化率预测结果最准确,对低精料组日粮中CHO的消化率的预测值可以接受,对绵羊饲粮瘤胃pH值和DMI预测结果基本可以接受,对各组日粮的MCP合成量的预测能力较差。
任豪[3](2020)在《亮氨酸对荷斯坦青年牛小肠淀粉消化利用的影响及机制》文中研究表明淀粉作为反刍动物重要能量来源,在保证动物高效发挥生产性能中扮演关键角色。淀粉在瘤胃降解与小肠消化为机体提供的能量效率不同,后种方式更高效。过多淀粉在瘤胃内降解会引发动物发生亚临床酸中毒等代谢性疾病,更多的淀粉在小肠内消化利用既可保证瘤胃健康和高效发酵,又可提高饲料能量价值。但反刍动物小肠淀粉消化率受限,平均为60%,胰腺α-淀粉酶分泌不足是限制反刍动物小肠淀粉消化的首要因素。研究表明,亮氨酸可刺激成年反刍动物胰腺α-淀粉酶的合成和分泌,以及幼龄反刍动物胰腺发育。但实践生产中亮氨酸是否可提高反刍动物小肠淀粉消化利用,以及亮氨酸调控胰腺酶分泌的机理也需进一步研究。前期监测反刍动物胰腺淀粉酶分泌和酶活的试验均以消化道瘘管手术动物为模型,胰腺或小肠手术插管影响胰腺功能和动物健康,如何排除手术干扰并评估小肠淀粉消化率也亟需解决。由于底物诱导效应,十二指肠淀粉流量影响胰腺α-淀粉酶分泌,不同十二指肠淀粉流量情况下亮氨酸作用效果如何?因此,本研究给荷斯坦青年牛添加过瘤胃亮氨酸,通过血液葡萄糖水平、淀粉全肠道消化率、瘤胃发酵参数、粪便发酵及微生物区系组成等指标,综合评估过瘤胃亮氨酸对青年牛小肠淀粉消化率的影响,建立亮氨酸提高小肠淀粉消化利用和小肠消化淀粉量间的关系,并比较过瘤胃亮氨酸与过瘤胃赖氨酸在调控小肠淀粉消化利用、促进胰腺腺泡细胞α-淀粉酶合成的分子机理层面差异,明确亮氨酸调控胰酶分泌的作用机理,为利用氨基酸营养调控手段提高反刍动物生产性能和饲料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试验一过瘤胃亮氨酸对青年牛小肠淀粉消化利用的影响试验选取14头健康、体重相近的荷斯坦青年牛,随机等分为两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过瘤胃亮氨酸(RP-Leu)添加组:基础日粮+36 g/d RP-Leu。试验期4wk,最后一周为采样期。采样期收集瘤胃液、粪便和血液样品,检测瘤胃和粪便发酵参数、血液生化指标,利用16S r RNA测序技术检测粪便微生物区系组成。结果表明,添加RP-Leu对青年牛干物质采食量、全肠道淀粉消化率和瘤胃发酵参数均无影响(P>0.05),显着提高血液葡萄糖水平和粪便p H值(P<0.05),并降低粪便挥发性脂肪酸中丙酸的摩尔百分比(P<0.05)。RP-Leu改变粪便微生物区系的结构,提高纤维降解菌属(Pseudobutyrivibrio、Butyrivibrio、Ruminiclostridium_5和Lachnos piraceae_NK3A20_group)的相对丰度,并降低淀粉降解菌属(Faecalibacterium)的相对丰度(P<0.05)。综上,两组间到达小肠降解的淀粉量相同,添加RP-Leu组大肠淀粉发酵量减少,外源吸收葡萄糖量升高,说明添加RP-Leu提高小肠的淀粉消化量。试验二过瘤胃亮氨酸和过瘤胃赖氨酸对青年牛小肠淀粉消化利用的差异研究试验一表明,过瘤胃亮氨酸可提高小肠淀粉消化率,为区分亮氨酸是通过信号分子还是蛋白质合成底物方式发挥主要作用,本试验以限制性氨基酸赖氨酸(蛋白质合成底物)作为对照,探究亮氨酸与赖氨酸对小肠淀粉消化利用是否存在差异。试验选用15头健康、体重相近荷斯坦青年牛,随机等分为三组:(1)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2)RP-Leu添加组:基础日粮+36 g/d RP-Leu;(3)过瘤胃赖氨酸(RP-Lys)添加组:基础日粮+56 g/d RP-Lys。试验周期4 wk,最后一周为采样期。收集瘤胃液、粪便和血液样品,主要检测瘤胃和粪便发酵参数、血液生化指标,利用16S r RNA测序技术检测粪便微生物区系组成。试验结果显示,添加RP-Leu或RP-Lys不影响干物质采食量、全肠道淀粉消化率和瘤胃发酵参数(P>0.05)。添加RP-Leu提高血液葡萄糖水平和粪便p H值,降低粪便中丙酸的摩尔百分比(P<0.05),而添加RP-Lys无此影响。与RP-Lys添加组和对照组相比,添加RP-Leu提高粪便纤维降解菌科(Ruminococcaceae和Bacteroidales_BS11_gut_group)的相对丰度(P<0.05),而RP-Lys添加组与对照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上述结果进一步说明,RP-Leu可提高小肠淀粉消化利用,RP-Lys并无此效果,说明两种氨基酸在调控小肠淀粉消化利用上存在差异。试验三亮氨酸和赖氨酸调控犊牛胰腺腺泡细胞淀粉酶合成分泌的分子机制在试验二的基础上,本研究拟从分子机制层面研究亮氨酸与赖氨酸影响胰腺淀粉酶合成和分泌。以新生奶公犊牛胰腺腺泡细胞为模型,分别设置阴性对照、阳性对照组、0.45、0.90、3.60和7.20 m M六个亮氨酸处理组;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0.50、1.00、4.00和8.00 m M六个赖氨酸处理组,处理时间60 min。收集细胞培养液和细胞,利用试剂盒和Western-blot技术分别检测酶活和关键蛋白因子磷酸化水平。试验结果显示,3.6 m M亮氨酸水平显着提高胰腺腺泡细胞α-淀粉酶活性和m TOR通路关键蛋白因子p70S6K和4EBP1磷酸化水平(P<0.05),而在本试验设置的浓度范围内,添加赖氨酸对胰腺腺泡细胞α-淀粉酶活性和m TOR通路关键蛋白因子无影响(P>0.05)。因此,亮氨酸作为信号分子激活m TOR通路,促进蛋白质翻译起始复合物的形成,最终提高α-淀粉酶的合成分泌能力。试验四不同过瘤胃淀粉水平添加过瘤胃亮氨酸对青年牛小肠淀粉消化吸收的影响基于上述三个试验,亮氨酸以信号分子形式促进胰腺α-淀粉酶的合成分泌并提高小肠对淀粉的消化利用,但根据底物酶学原理,十二指肠淀粉流量影响胰腺α-淀粉酶的分泌,本试验拟探究过瘤胃淀粉水平与亮氨酸作用效果间的交互作用。试验选用12头健康、体重相近的荷斯坦青年牛,采用2×2双因素前后交叉试验设计:两因素分别为RP-Leu(0或36 g/d)和过瘤胃淀粉(rumen-escape starch,RES)水平(高过瘤胃淀粉(H-RES)或低过瘤胃淀粉(L-RES))。按照体重相近原则将动物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每组3头。试验交叉进行两期,每期试验周期4 wk,最后一周为采样期。收集瘤胃液、粪便和血液样品,检测瘤胃和粪便发酵参数、血液生化指标,并利用16S r RNA测序技术检测粪便微生物区系组成。试验结果显示,L-RES显着提高荷斯坦青年牛全肠道淀粉消化率,增加瘤胃中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和丙酸的摩尔百分比,并分别降低和提高粪便中丁酸和乙酸的摩尔百分比(P<0.05),趋于降低粪便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P=0.06)。L-RES日粮可增加粪便中纤维降解菌(Bacteroidetes、Spirochaetae和Ruminococcaceae)的相对丰度,降低淀粉降解菌(Succinivibrionaceae、Succinivibrio、Prevotellaceae_UCG-003和Clostridiaceae_1)的相对丰度(P<0.05),而对血液葡萄糖水平无影响(P>0.05)。添加RP-Leu对全肠道淀粉消化率和瘤胃发酵参数无影响(P>0.05),但可提高血液葡萄糖水平(P<0.05),在L-RES组和H-RES组血糖提升幅度分别为12.5%和19.8%。RP-Leu添加组粪便中丁酸摩尔百分比显着下降(P<0.05),在L-RES和H-RES组粪便中丁酸的摩尔百分比分别降低12.33%和23.85%。RP-Leu可提高粪便中纤维降解菌相对丰度(P<0.05)。RP-Leu和RES在粪便丁酸摩尔百分比和纤维类降解菌(Bacteroidaceae和Ruminococcaceae UCG-005)上存在正向交互作用(P<0.05),。因此,RP-Leu可提高小肠淀粉消化利用,且RES与RP-Leu在提高小肠淀粉消化利用方面存在交互作用。在本试验淀粉水平内,RES水平越高,RP-Leu提高小肠淀粉消化利用的效果越强。本研究表明,亮氨酸以信号分子形式激活m TOR信号通路,促进胰腺α-淀粉酶合成分泌,提高荷斯坦青年牛小肠淀粉消化利用;同时,在一定范围内,十二指肠内淀粉流量越高,亮氨酸提高淀粉消化利用的作用效果越显着。
冶文兴[4](2020)在《稻草替代部分比例青贮对奶牛瘤胃发酵、菌群结构以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认为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品质粗饲料对奶牛瘤胃发酵参数、血浆生化指标以及瘤胃菌群结构的影响。选择8头体况良好,体重相近、胎次相同、产奶量接近的泌乳晚期中国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2组,每组4个重复,对照组奶牛粗饲料主要由苜蓿青贮、苜蓿与全株玉米青贮组成,即CS组;试验组奶牛粗饲料由稻草替代1/3的全株玉米青贮,其它成分不变,即RS组。试验期共21 d,其中预饲期14 d,正式期7 d。对奶牛瘤胃发酵参数、血浆生化指标以及瘤胃细菌菌群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1)稻草替代部分比例全株玉米青贮对奶牛瘤胃发酵的影响:对照组奶牛瘤胃主要VFA乙酸浓度、丙酸浓度和丁酸浓度极显着高于试验组(P<0.01);对照组NH3-N浓度高于试验组但差异不显着(P>0.05),对照组奶牛瘤胃内MCP浓度显着低于试验组(P<0.05)。(2)稻草替代部分比例玉米青贮对奶牛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对照组奶牛血浆TP、ALB、GLB、A/G与试验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血浆BUN含量显着低于试验组(P<0.05);对照组奶牛血浆 TC、TG、apo B-100、VLDL、GLU、LEP、InS 浓度与试验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奶牛血浆NEFA含量显着低于试验组(P<0.05);对照组奶牛血浆ALT、AST、CK活性与试验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3)稻草替代部分比例玉米青贮对奶牛瘤胃菌群结构的影响:在门水平上,对照组奶牛瘤胃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相对丰度极显着低于试验组(P<0.01),纤维杆菌门(Fibrobacteres)、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显着低于试验组(P<0.05),微孢子门(Microsporidia)、芽枝霉门(Blastocladiomycota)、蓝藻门(Cyanobacteria)、壶菌门(Chytridiomycota)、隐真菌门(Cryptomycota)、子囊菌门(Ascomycota)、捕虫霉门(Zoopagomycota)、毛霉亚门(Mucoromycota)、螺旋体门(Spirochaetes)、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a)相对丰度显着高于试验组(P<0.05)。在属水平上,对照组奶牛瘤胃丁酸弧菌属(Butyrivibrio)、普氏粪杆菌(Faecalibacterium)、狄氏副拟杆菌(Parabacteroides)的相对丰度均极显着低于试验组(P<0.01),拟杆菌属(Bacteroides)、另枝菌属(Alistipes)、颤螺旋菌属(Oscillibacter)、纤维杆菌属(Fibrobacter)的相对丰度均显着低于试验组(P<0.05),真杆菌属(Eubacterium)、新丽鞭毛菌属(Neocallimastix)、斑点小壶菌(Spizellomyces)、梨霉属(Piromyces)、丛枝菌根真菌(Rhizophagus)、Anaeromyces、层出节水霉(Gonapodya)、根瘤菌(Rhizoclosmatium)、八叠球菌(Sarcina)相对丰度均显着高于试验组(P<0.05)。综上所述,稻草替代部分比例玉米青贮对对奶牛瘤胃发酵参数和瘤胃细菌菌群结构存在显着的影响,大部分血浆生化指标未见显着差异,但血浆NEFA浓度和BUN浓度显着增加。
周瑞[5](2019)在《牛至精油对羔羊胃肠道结构和功能及其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文中指出本研究从胃肠道形态结构-功能-微生物三个层面系统研究了牛至精油对羔羊胃肠道发育的调控。首先通过饲养试验,研究牛至精油对羔羊养分消化代谢、血液生化及免疫指标的影响;进而研究牛至精油对羔羊胃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胃肠道发酵参数及消化酶活性的检测,以揭示不同水平牛至精油对羔羊胃肠道结构功能所产生的差异;最后,从微生物层面通过对瘤胃、盲肠及直肠细菌区系组成的测定,揭示牛至精油添加量对羔羊胃肠道微生物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试验一牛至精油对羔羊养分消化代谢、血液生化及免疫指标的影响。选择18只3月龄体重相近、体况良好的萨福克×小尾寒羊F1代公羔。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试验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对照组(CON)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分别添加4g/d(EO4)和7 g/d(EO7)牛至精油的试验饲粮。饲粮精粗比均为45∶55。试验共82天,其中预试期10天,正试期72天。结果显示:1),随着饲粮牛至精油添加量的增大,DM、CP的表观消化率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牛至精油组CP的表观消化率达到了显着水平(P<0.05)。2)牛至精油提高了血液中TP、CAT、Ig G、Ig M浓度(P<0.05),显着降低了羔羊血液中TG、CH和LDH的浓度(P<0.05);与对照组相比,EO4组血液中ALB和SOD的浓度分别显着提高了7.73 g/L、6.5 ng/m L(P<0.05),EO7组GLU浓度显着提高了0.46 mmol/L(P<0.05)。试验二牛至精油对羔羊胃肠道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1)饲粮添加牛至精油显着提高了羔羊网胃净重(P<0.05)。EO7组总胃容积、瘤胃容积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皱胃相对容积显着低于其他两组(P<0.05);肠道净重、小肠重及小肠各段净重随牛至精油添加量的增大逐渐上升(P>0.05),EO7组回肠相对重显着低于其他两组(P<0.05),直肠相对重显着高于其他两组(P<0.05)。2)与对照组相比,EO7组羔羊瘤胃乳头高度和角化层厚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牛至精油组网胃的初级皱裂高度和皱胃的肌层厚度显着升高(P<0.05);十二指肠的绒毛高度、肌层厚度、V/C值,回肠的绒毛高度、肌层厚度及空肠V/C值均随牛至精油的添加量呈上升趋势,且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饲粮添加牛至精油显着降低了十二指肠和空肠的隐窝深度、回肠的绒毛宽度(P<0.05),EO7组十二指肠的绒毛宽度和空肠的绒毛高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饲粮添加牛至精油显着提高了结肠的黏膜厚度和直肠的肌层厚度(P<0.05),且EO4组结肠的黏膜厚度和直肠的肌层厚度最高。试验三牛至精油对羔羊胃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牛至精油显着提高了羔羊瘤胃和瓣胃中纤维素酶及瘤胃中α-淀粉酶的活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EO7组瘤胃β-葡萄糖苷酶、脂肪酶,网胃β-葡萄糖苷酶、α-淀粉酶活以及皱胃胃蛋白酶的活性显着升高(P<0.05),EO4组瘤胃胃蛋白酶、瓣胃β-葡萄糖苷酶活性显着升高(P<0.05)。2)与对照组相比,EO7组胰腺中α-淀粉酶、胰蛋白酶活性分别显着提高了5.11 U/g(P<0.05)、2.33 U/g(P<0.05),十二指肠中α-淀粉酶、胰蛋白酶活性比对照组分别显着提高了0.82 U/g(P<0.05)、1.2 U/g(P<0.05),空肠和回肠中α-淀粉酶活性比对照组分别显着提高0.41 U/g(P<0.05)、0.57 U/g(P<0.05)。3)与对照组相比,EO7组盲肠中纤维素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分别提高了15.30 U/g、0.87 U/g(P<0.05),结肠中α-淀粉酶、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活性分别提高了0.43 U/g(P<0.05)、8.37 U/g(P<0.05)、0.82 U/g(P<0.05)。试验四研究了牛至精油对羔羊胰腺及胃肠道发酵参数的影响。结果显示:1)饲粮添加牛至精油对羔羊胃肠道p H均无显着影响(P>0.05),且p H均保持在正常范围内。牛至精油显着提高了网胃丙酸浓度(P<0.05),与对照组相比,EO7组瘤胃和瓣胃丙酸浓度及丙酸百分含量显着升高(P<0.05),瘤胃NH3-N和丁酸浓度、A/P值、丁酸和戊酸百分含量,网胃戊酸和异戊酸百分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牛至精油对皱胃发酵参数无显着影响(P>0.05)。2)饲粮添加牛至精油对小肠各段发酵参数均无显着影响(P>0.05)。3)与对照组相比,EO7组盲肠TVFA和乙酸浓度显着升高,NH3-N、戊酸和异戊酸浓度,丁酸、戊酸和异戊酸百分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饲粮添加牛至精油显着提高了结肠丙酸和戊酸浓度及戊酸百分含量(P<0.05),显着降低了结肠异丁酸百分含量(P<0.05),与对照组相比,EO4组丁酸浓度及其百分含量显着降低(P<0.05),EO7组直肠丁酸和异丁酸浓度显着升高(P<0.05)。试验五牛至精油对羔羊瘤胃、盲肠及直肠细菌区系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饲粮添加牛至精油提高了瘤胃、盲肠和直肠内容物OTUs数目(P<0.05)和Chao1指数(P<0.05);2)饲粮添加牛至精油提高了瘤胃中Bacteroidetes的丰度(P<0.05),降低了瘤胃Firmicutes、Protebacteria、Elusimicrobia和Chloroflexi的丰度(P<0.05);牛至精油对盲肠和直肠的优势菌门类无显着影响(P>0.05),对低丰度门类影响显着(P<0.05);2)牛至精油显着提高了瘤胃Prevotellaceae和Rikenellaceae的丰度(P<0.05),降低了瘤胃中Lachnospiraceae、Christensenellaceae、Eubacteriaceae、Clostridiaceae和Succinivibrionaceae的丰度(P<0.05)。与对照组相比,EO4组瘤胃Porphyromonadaceae的丰度显着升高(P<0.05),EO7组Veillonellaceae和其他菌科显着升高(P<0.05),EO7组Oscillospiraceae、Erysipelotrichaceae和Spirochaetaceae的丰度显着降低(P<0.05);牛至精油提高了直肠中Christensenellaceae、Eubacteriaceae和Clostridiaceae的丰度(P<0.05),显着降低了盲肠和直肠中Lachnospiraceae和Spirochaetaceae的丰度(P<0.05),与对照组相比,EO4组盲肠和直肠Ruminococcaceae的丰度显着升高(P<0.05),Porphyromonadaceae的丰度显着降低(P<0.05),EO7组直肠Prevotellaceae的丰度显着升高(P<0.05),Veillonellaceae的丰度显着降低(P<0.05)。3)牛至精油提高了瘤胃Prevotella的丰度,降低了Eubacterium、Paraprevotella和Christensenella的丰度(P<0.05)。与对照组相比,EO4组瘤胃中Rikenella的丰度显着降低(P<0.05),Clostridium的丰度显着降低(P<0.05);牛至精油提高了盲肠Ruminococcus的丰度,降低了盲肠Prevotella、Bacteroides、Roseburia和Treponema的丰度(P<0.05),与对照组相比,EO7组Paraprevotella的丰度显着升高(P<0.05),Saccharofermentans丰度显着降低(P<0.05);牛至精油提高了直肠Clostridium、Eubacterium和Christensenella的丰度(P<0.05),降低了直肠Roseburia和Treponema的丰度(P<0.05)。与对照组相比,EO4组Ruminococcus和Saccharofermentans的丰度显着升高(P<0.05);EO7组中Paraprevotella的丰度显着升高(P<0.05),Prevotella的丰度显着降低(P<0.05)。综上所述:饲粮添加适量牛至精油对绵羊瘤胃发酵具有调控作用,可降低瘤胃NH3-N浓度,提高CP的表观消化率,促进胃肠道形态结构的发育,对羔羊的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改变胃肠道细菌菌群结构。综合考虑,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牛至精油的适宜添加量为7g/d。
张相鑫[6](2019)在《低蛋白质日粮添加二氯乙酸钠对大足黑山羊氮平衡、物质代谢及消化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降低日粮粗蛋白质水平是减少氮排放、节约蛋白质饲料资源的一条重要途径。二氯乙酸钠(DCA-Na)是一种小分子化合物,能通过抑制丙酮酸脱氢酶激酶去磷酸化而激活丙酮酸脱氢酶,增加进入线粒体的丙酮酸流量,产生的大量乙酰CoA启动三羧酸循环,促进葡萄糖的氧化磷酸化。本试验旨在研究低蛋白质日粮添加DCA-Na对大足黑山羊氮平衡、物质代谢和消化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为研制反刍动物氮减排技术提供科学依据。试验内容一:氮平衡试验。选取6只健康状况良好、体重为24.22±0.40 kg的大足黑山羊羯羊,采用有重复的3×3拉丁方试验设计,单笼饲养。3组试验日粮分别为:试验日粮1(13.2%CP,对照组);试验日粮2(11.6%CP+500 mg/kg,DCA-Na);试验日粮3(9.9%CP+500 mg/kg,DCA-Na)。每期试验为10 d,其中采样期为最后4 d。采集粪样和尿样,用于测定蛋白质含量,以计算氮平衡和物质表观消化率。试验结果显示:低蛋白质日粮添加DCA-Na显着降低大足黑山羊的尿氮排放量、粪氮排放量(P<0.05),提高氮的生物学价值(P<0.05),而对氮沉积量无显着影响(P>0.05);低蛋白质日粮添加DCA-Na显着提高大足黑山羊CF、NDF、ADF的表观消化率(P<0.05)。试验内容二:消化试验。选取6只健康状况良好、体重为25.45±0.28 kg的大足黑山羊羯羊,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十二指肠近端瘘管和回肠末端瘘管,待恢复正常采食后用于试验。采用有重复的3×3拉丁方试验设计。3组试验日粮与试验内容一一致。每期试验为12 d,其中样品采集时间为最后3 d。采集瘤胃内容物、十二指肠和回肠食糜,用于测定瘤胃参数、小肠氨基酸流通量及吸收率。试验结果显示:低蛋白质日粮添加DCA-Na显着降低大足黑山羊瘤胃液的NH3-N浓度(P<0.05),显着增加瘤胃液中丙酸和丁酸的浓度(P<0.05),而显着降低乙酸与丙酸的比值(P<0.05);低蛋白质日粮添加DCA-Na对大足黑山羊十二指肠和回肠内容物pH值无显着影响(P>0.05);低蛋白质日粮添加DCA-Na显着降低回肠的苏氨酸和必需氨基酸的流通量(P<0.05),而对十二指肠氨基酸流通量无显着影响(P>0.05);低蛋白质日粮添加DCA-Na显着提高CP、CF、NDF、ADF的小肠吸收率(P<0.05)。试验内容三:微生物多样性分析。选取6只体重为24.48±0.29 kg、健康体况良好的大足黑山羊羯羊作为试验动物。试验设计与试验二一致。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十二指肠近端瘘管和回肠末端瘘管,待恢复正常采食后用于试验。3组试验日粮与试验内容一一致。每期试验为15 d。采集瘤胃和回肠内容物用于微生物区系分析。试验结果显示:低蛋白质日粮添加DCA-Na显着提高大足黑山羊瘤胃微生物的操作分类单元(OTU)数量(P<0.05),而对Alpha多样性指数、门水平和属水平上的微生物组成无显着影响(P>0.05);低蛋白质日粮添加DCA-Na对大足黑山羊回肠微生物的Alpha多样性指数无显着影响(P>0.05)。其中,11.6%CP+500 mg/kg DCA-Na组的厚壁菌门丰度显着高于其它两个试验组(P<0.05),9.9%CP+500 mg/kg DCA-Na组的拟杆菌门、梭杆菌门、梭杆菌属、卟啉单胞菌属丰度显着高于其它两个试验组(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低蛋白质日粮添加DCA-Na可以显着降低氮排放、提高大足黑山羊对蛋白质的利用效率。
蔡娟[7](2017)在《口服高、低剂量福尔马林和祛原虫对绵羊瘤胃微生物数量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选取6只2-3岁、体重48.3 kg±5.6 kg、装置了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小尾寒羊公羊,喂给粉碎玉米秸秆占70%的日粮。试验共四期,每期预试期为18 d,正试期为3 d。在每期每天二次按0、1.0、3.0 mL/kg日粮将稀释的福尔马林拌入混合精料中饲喂绵羊(处理1、2、3)和一次性口服气溶胶OT制备祛原虫绵羊(处理4)。在每期试验中,两个处理各为两只羊,另外两个处理各为一只羊,使整个试验的每个处理n=6。在试验期每天饲喂后0、1.5、3、5、7、10小时采取瘤胃液,进行瘤胃液原虫和细菌分类计数、真菌PCR测定、氨态氮和VFAs测定、纤维素酶等消化酶活性测定等,并对数据进行多因素方差统计分析,以研究不同剂量福尔马林部分祛原虫和完全祛原虫对绵羊自由采食量、瘤胃液微生物数量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口服0、1.0、3.0 mL福尔马林/kg日粮和祛原虫绵羊的干物质采食量分别为1253.3±236.0、1440.2±101.8、1167.9±84.9和1046.7±68.1克/羊/天;瘤胃液氨态氮分别为22.2±2.8、19.9±1.3、19.4±2.1和17.1±2.2mg/100 mL;VFAs浓度分别为96.11±7.67、97.95±6.32、87.51±6.07和89.92±7.77mmol/L;原虫总数分别为9.54±0.30、3.88±0.24、0.65±0.12×105/mL和未检出;细菌总数分别为96.8±9.6、136.6±4.6、88.8±10.2和178.5±20.9×109/mL;真菌拷贝数分别为5.20±2.23、6.06±2.76、6.42±2.52和7.18±2.00×107/mL;内纤维素酶(EndoE)活性分别为24.44±2.25、29.96±2.90、20.87±2.40、17.73±2.05 mmol/(mL·min)(以下酶活单位相同);外纤维素酶(ExoE)活性分别为22.96±1.89、26.52±2.00、17.47±1.62和17.17±1.62;纤维二糖酶(CBE)活性分别为12.04±1.35、14.45±0.77、8.95±0.69和8.88±0.78;木聚糖酶(XE)活性分别为169.71±0.57、168.99±0.57、168.91±0.70和169.54±0.69;果胶酶(PecE)活性分别为185.03±3.12、162.83±3.49、164.70±3.99和179.94±4.31;淀粉酶(AE)活性分别为27.64±2.36、31.02±2.54、31.87±2.20和33.13±2.29;蛋白酶(ProE)活性分别为7.88±0.83、6.14±0.55、4.10±0.28和6.13±0.46。研究表明,绵羊口服1.0 mL福尔马林/kg日粮自由采食量增加时,其瘤胃液氨氮、原虫数量、PecE和ProE活性降低,而细菌总数、真菌拷贝数、EndoE、ExoE和CBE活性升高;绵羊口服3.0 mL福尔马林/kg日粮自由采食量降低时,其瘤胃液氨氮、VFAs、原虫数量、细菌数量、EndoE、ExoE、CBE、PecE、ProE、XE活性降低,而真菌拷贝数、AE活性升高;而祛原虫绵羊自由采食量降低时,其瘤胃液氨氮、VFAs、原虫数量、EndoE、ExoE、CBE、PecE、ProE活性降低,而细菌数量、真菌拷贝数、AE活性升高。由以上得出结论,EndoE、ExoE和CBE活性与绵羊自由采食量的相关性最大,分别为0.994、0.897和0.901,而瘤胃液细菌、原虫和真菌数量、AE、PecE、XE和ProE活性对绵羊的自由采食量增减相关性较低。
周建伟[8](2015)在《藏羊对青藏高原氮素营养胁迫的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青藏高原具有高海拔、寒冷、缺氧、强紫外线和牧草生长期短的特点。在传统放牧条件下,该地区的反刍家畜每年冷季都会遭受饲料营养匮乏的威胁。藏羊是青藏高原的土着品种,它们在草地上终年放牧,对其生存的严酷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甘肃高山细毛羊是1980年代在甘肃省高山地区培育而成的我国第一个高原型细毛羊品种。在冬春季给予适量精料补饲下,细毛羊也能适应在高寒地区常年放牧。藏羊和细毛羊冷季不同的管理模式,可能缘自它们对饲料营养胁迫的适应机制不同。本试验以藏羊为主要研究对象,与其生活在同一生境下的细毛羊为对照,通过对饲料的表观消化率、瘤胃发酵、氮平衡和体内尿素氮循环等方面的对比研究,以期能够发现藏羊比细毛羊在营养物质消化利用上的优越性,为揭示藏羊适应青藏高原氮素营养胁迫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氮水平日粮下,藏羊和细毛羊的饲料表观消化率、瘤胃发酵参数和嘌呤衍生物排出量的对比研究本试验选取了20-24月龄、体重(body weight, BW)为50±3kg的去势藏羊和细毛羊各4头,采用双4×4拉丁方设计,比较了不同氮水平日粮(低氮:11.0;中低氮:16.7;中高氮:23.1;高氮:29.2 N g/kg dry matter)对藏羊和细毛羊饲料表观消化率、瘤胃发酵参数和尿液嘌呤衍生物排出量的影响及其动物品种间的差异。在低氮、中低氮和高氮日粮下,藏羊的饲料干物质(dry matter, DM)、有机物(organic matter, OM)、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 NDF)、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 ADF)和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nonfiber carbohydrate, NFC)的表观消化率都显着高于细毛羊(linear interaction, P<0.05)、而饲料粗蛋白(crude protein, CP)消化率品种间无差异(P>0.10)。虽然藏羊瘤胃液pH较细毛羊高(P<0.05),但挥发性脂肪酸(total volatile fatty acid, tVFA)总酸产量基本相近(P>0.10)。藏羊VFA中乙酸的比例显着高于细毛羊(P<0.01),而细毛羊VFA中的丙酸和丁酸的比例高于藏羊(P<0.05)。藏羊瘤胃液中的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浓度显着高于细毛羊(P<0.01或P<0.05),但氨态氮和多肽浓度品种间差异不显着(P>0.10)。饲料DM, OM, ADF和CP的表观消化率随着日粮氮水平的升高而线性增加(P<0.01或P<0.001)。瘤胃液中pH、乙酸/丙酸比和VFA总酸浓度不受日粮氮水平的影响(P>0.10)。随着日粮氮水平的升高,VFA中异丁酸、戊酸和异戊酸的比例线性增加,而乙酸比例线性下降(P<0.05或P<0.01或P<0.001)。此外,瘤胃液氨态氮、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浓度都随着日粮氮水平升高而线性增加(P<0.05或P<0.001),肽氮浓度则呈二次曲线增长(P<0.05)。在低氮日粮下,藏羊尿液总嘌呤衍生物(purine derivatives, PD)排出量显着高于细毛羊,但是在高氮日粮下其结果截然相反,然而在中低氮、中高氮日粮下品种间无差异(linear interaction, P<0.05)。除尿酸外,尿液PD中各组分和总PD排出量都随着日粮氮水平升高而线性增加(P<0.05或P<0.01)。与细毛羊相比,藏羊的瘤胃微生物具有高RNA和低CP的特点(P<0.01)。随着日粮氮水平升高,瘤胃微生物的RNA含量线性降低(P<0.05),而CP含量却线性升高(P<0.05)。2.不同氮水平日粮下,藏羊和细毛羊氮素利用效率和体内尿素氮循环的对比研究本试验采用双4×4拉丁方设计,对比了藏羊和细毛羊在四种氮水平日粮(低氮:11.0;中低氮:16.7;中高氮:23.1;高氮:29.2 N g/kg DM)下氮素利用率和尿素代谢的特点。尿素动力学的测定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通过在试验羊颈静脉连续注射56小时的15N15N-urea溶液,并收集48-56小时的粪尿样,最后根据粪尿中15N同位素丰度结合相关模型进行计算。尿氮和尿中尿素氮(urinary urea-N elimination,UUE)排出量随着日粮氮水平的升高而线性增加(P<0.001),但是动物品种间差异不显着(P>0.10)。藏羊的粪氮排出量随着日粮氮水平升高而增加,然而细毛羊的却降低(linear interaction,P<0.05)。氮沉积和氮沉积率随着日粮氮水平升高而线性增加(P<0.001),其中细毛羊的增长速率显着大于藏羊(linear和cubic interactions,P<0.05)。藏羊的氮沉积率在中低氮日粮下最高,而细毛羊则发生在中高氮日粮条件下。在低氮日粮下,藏羊的肝脏尿素氮合成量(urea-N entry rate, UER)、进入消化道尿素氮量[gastrointestinal tract (GIT) entry rate, GER]和返回鸟氨酸循环的尿素氮量(return to ornithine cycle, ROC)都显着高于细毛羊,然而在高氮日粮下其结果正好相反(linear interaction, P<0.05)。藏羊采食低氮和中低氮日粮时的粪中尿素氮排出量(urea-N excreted in feces, UFE)以及UFE:GER比例显着低于细毛羊,然而在中高氮和高氮日粮下两个品种间无差异(linear interaction,P<0.01)。在低氮日粮下,藏羊肝脏产生的尿素重新进入消化道的比值显着高于细毛羊(藏羊、细毛羊的GER:UER分别为88%和82%),然而在高氮日粮下该比值细毛羊反而更高(藏羊、细毛羊的GER:UER分别为39%和46%)。另外,藏羊的血浆尿素氮和唾液尿素氮浓度在低氮日粮下也都显着高于细毛羊(linear interaction, P<0.05)。与细毛羊相比而言,藏羊每天尿中肌酐排出量更多(P<0.05),肾小球滤过率也有更大的趋势(P<0.10)。藏羊肾脏尿素径流量、肾脏尿素重吸收量以及重吸收率都显着高于细毛羊(P<0.05)。藏羊体内进入消化道的尿素氮中用于合成代谢(urea-N used for anabolism, UUA)的比例也具有高于细毛羊的趋势(P<0.10)。随着日粮氮水平升高,UER、GER、UUE、ROC和UUA都线性升高(P<0.01),而UFE, UFE:GER和GER:UER都随之线性降低(P<0.05)。虽然肾脏尿素径流量和重吸收量随着日粮氮水平的升高而线性增加(P<0.05),但是肾脏尿素重吸收率却随之降低(P<0.001)。尿素库随着日粮氮水平升高而增大(P<0.001),而其周转时间线性降低(P<0.001)。3.燕麦干草不同饲喂水平对藏羊氮平衡和体内尿素氮循环的影响本试验选取了5头20-24月龄、BW为42士2.3 kg的去势公藏羊,采用4×4拉丁方设计,研究了燕麦干草不同饲喂水平(0.3、0.5、0.7和0.9 × voluntary intake, VI)对藏羊氮平衡和体内尿素氮循环的影响以及氮维持需要量的估测。尿氮、粪氮排出量和氮沉积量都随着饲喂水平的升高而线性增加(P<0.01)。日粮氮采食量(N intake,g/d)和氮沉积(N retention, g/d)量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回归关系,其关系式为:N retention=0.547 N intake-4.566 (R2= 0.998, n= 20, SE= 0.287)。据此估算的藏羊氮维持需要量为0.5 g/kg BW0.75/天,该值为相同体重下NRC绵羊的66%。UER、GER、ROC和UFE都随着饲喂水平的升高而线性增加(P<0.01)。当饲喂水平从0.3VI上升到0.9VI时,UER与日粮可消化氮采食量的比值从2.99线性降低至1.53(P<0.001)。肝脏合成尿素进入消化道的比率(GER:UER)不受饲喂水平影响(P>0.10),介于0.52-0.62之间。随着饲喂水平升高,UUA:GER从0.45线性降低至0.28(P<0.01),而ROC:GER从0.51线性升高至0.68(P<0.01)。GFR随着饲喂水平升高而增加(P<0.05),但是尿肌酐排出量和血浆尿素氮浓度不受其影响(P>0.10)。本试验中消化道尿素清除率一直高于肾脏尿素清除率,肾脏尿素重吸收率随着采食量升高而线性降低(P<0.05)。综上所述,虽然藏羊和细毛羊都能较好地适应青藏高原牧草营养匮乏的生态环境,但是在低氮日粮条件下,藏羊比细毛羊表现出了更高的饲料DM、CP和纤维消化能力、更高的氮沉积和日粮氮利用效率和更有效的尿素循环利用机制。本研究初步揭示了藏羊如何适应日粮氮胁迫的营养学机制,为科学地饲养管理藏羊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张霞[9](2014)在《日粮不同营养水平对绒山羊机体代谢及肠道营养物质感应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通过Ussing Chamber技术、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测定肠道电生理学参数变化、肠道感应因子mRNA相对表达量和肠道mTOR通路的变化,旨在研究适当降低日粮蛋白水平,并增加过瘤胃葡萄糖和添加NCG对绒山羊机体代谢及肠道营养物质感应的影响。整体试验结果显示,适宜降低日粮蛋白水平对机体代谢无显着影响,但是增加适量的过瘤胃葡萄糖(20g/d)并添加NCG后对绒山羊机体代谢及肠道营养物质感应均有促进作用,为日粮中蛋白(氨基酸)和葡萄糖对机体互作效应提供理论基础,促进碳水化合物和功能性氨基酸对日粮的调控技术研究层次从单一化向多方位快速转换,同时也为精确配制日粮,节约日粮成本,减少对环境污染提供新思路。本试验由以下5个部分组成:试验1不同蛋白水平日粮中过瘤胃淀粉量的测定、十二指肠所灌注葡萄糖量的确定及其对绒山羊机体代谢的影响选用27只体况良好,体重为50.07+5.97有永久性瘤胃瘘管和十二指肠瘘管的内蒙古白绒山羊半同胞羯羊,按体重随机分为3组:低氮组(CP:10.5%)、低氮+NCG组和高氮组(CP:13.5%),结果表明:淀粉的摄入量随着日粮中蛋白水平的降低而增加,且低氮组和低氮+NCG组全消化道的淀粉消化率显着高于中氮组;并根据王玲,任莹、韩非等测定的过瘤胃葡萄糖量来进行计算该3种日粮的过瘤胃葡萄糖量,并确定十二指肠葡萄糖的灌注量为0、20和40g/d。进一步研究结果:基础日粮条件下,微生物蛋白合成量随着日粮蛋白水平的降低而下降,低氮和低氮+NCG组沉积氮含量显着高于高氮组;在低氮日粮水平下增加过瘤胃葡萄糖的量有助于绒山羊氮的沉积,而灌注的量以不超过20g/d为宜;在此基础上添加NCG后的日粮对绒山羊氮代谢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试验2日粮不同处理对绒山羊小肠电生理学指标的影响试验分组及饲养管理同试验1。饲养试验结束后,每个试验组随机选取一只羊进行屠宰。屠宰后,取近空肠中段约10cm,用温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后,迅速将空肠分为长度约2cm的肠段,利用Ussing Chamber技术来测定各试验组电生理学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绒山羊空肠组织的短路电流和组织导咆性随着日粮蛋白水平降低而增加(降低日粮蛋白水平促进小肠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低氮饲喂条件下,增加过瘤胃葡萄糖并添加NCG后促进绒山羊小肠葡萄糖转运能力。试验3日粮不同处理对绒山羊小肠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试验羊只在饲养试验结束后进行屠宰,分别采空肠和十二指肠样品。通过Western blot来测定不同日粮蛋白、葡萄糖水平及加NCG对绒山羊小肠mTOR信号靶分子4E-BP1和p70S6K磷酸化的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基础日粮条件下,降低日粮中蛋白水平将抑制mTOR下游分子的磷酸化,而适当的添加NCG和增加过瘤胃葡萄糖后能够有所改善。试验4日粮不同处理对绒山羊小肠SGLT1、GLUT2、SLC7A1、SLC7A9、T1R1、T1R2. T1R3mRNA相对表达量、血液理化指标和相关激素含量的影响试验羊只在饲养试验结束时采集其血浆和血清样品,进行血浆理化指标和血清激素相关指标测定,屠宰后,分别采空肠和十二指肠样品,用于分析不同日粮蛋白、葡萄糖水平及加NCG对绒山羊小肠中葡萄糖、氨基酸转运载体及营养感应因子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基础日粮条件下,随着蛋白水平的下降,葡萄糖转运载体SGLT1的mRNA表达量、血浆尿素氮和瓜氨酸含量、血糖浓度和胰岛素水平、葡萄糖依赖型激素减少,而氨基酸转运载体SLC7A9和SLC7A1的mRNA表达量增加;增加适宜过瘤胃葡萄糖后,低氮组SGLT1和T1R1、T1R2、T1R3mRNA表达量与高氮组相比呈增加趋势;且低氮+NCG组20g/dG组最佳;试验5不同NFC/NDF比例日粮对绒山羊小肠电生理学参数及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选用9只体况良好,体重为50.07±5.97有永久性瘤胃瘘管和十二指肠瘘管的内蒙古白绒山羊半同胞羯羊,按体重随机分为3组:A组(CP:10.59%, NFC/NDF:1.02);B组(CP:10.59%,NFC/NDF:0.81)和C组(CP:10.54%, NFC/NDF:0.83,添加0.2g/d NCG),每组3只。测定其小肠GT、Isc及mTOR下游分子4E-BP1和p70S6K的磷酸化程度,结果表明:同一氮水平条件下,增加日粮的NFC/NDF比例,对小肠电生理学参数没有显着影响;对绒山羊空肠和十二指肠的mTOR下游分子4E-BP1和p70S6K的磷酸化程度增强;而NFC/NDF低比例组添加NCG后有效改善:mTOR下游分子4E-BP1和p70S6K的磷酸化程度。
朱雯[10](2013)在《粗料来源对奶牛乳蛋白前体物生成与生产性能的影响与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奶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奶牛生产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乳品质量仍有待改善。优质饲草的缺乏以及对现有资源的利用不合理是我国奶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我国每年大量进口优质牧草-苜蓿草,但同时有大量的秸秆资源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因此,本论文从我国现有的饲料资源着手,研究不同粗料来源对奶牛乳蛋白前体物生成和泌乳性能的影响与机理,旨在为我国现有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依据。研究分别以苜蓿、羊草和玉米秸作为粗料来源对奶牛乳蛋白前体物的生成和泌乳性能的影响,揭示其影响机理(第一部分);研究玉米秸日粮中补充淀粉和氨基酸对奶牛乳蛋白前体物生成量和泌乳性能的影响(第二部分)1、不同粗料来源对奶牛乳蛋白前体物的生成和泌乳性能的影响。1.1不同粗料来源对奶牛泌乳性能与氮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一)。为比较研究苜蓿草,羊草和玉米秸为粗料来源对奶牛泌乳性能、氮利用效率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选择12头处于泌乳早期的健康中国荷斯坦奶牛,根据泌乳量和泌乳天数随机分成3组,每组4头,进行。试验采用3x3复拉丁方设计。三组试验日粮试验日粮等能等氮且精粗比为55:45(DM),主要区别为粗料来源不同(%干物质,DM):(1)玉米秸19(CS),(2)羊草21(CWR),(3)苜蓿干草17(AH)。结果发现,粗料来源对奶牛干物质采食量无显着影响(P>0.05)。奶牛产奶量饲喂AH日粮有高于CS日粮奶牛(P<0.10)的趋势, CWR居中。AH日粮奶牛乳蛋白含量高于饲喂CWR日粮(P<0.05),而CS日粮与另外两组差异均不显着。与CS和CWR日粮相比,AH的血浆、尿和乳中尿素氮含量较低,氮利用效率最高(P<0.01)。各试验组之间血浆白蛋白、葡萄糖和游离脂肪酸(NEFA)含量差异不显着。上述结果表明,苜蓿为粗料来源时其奶产量、乳蛋白产量和氮利用效率高于玉米秸,而玉米秸日粮与羊草日粮差异不显着。1.2不同粗料来源影响奶牛泌乳性能及乳蛋白前体物生成量的机理(试验二)。为了揭示不同粗料来源影响奶牛乳蛋白前体物生成的机理,分别从瘤胃发酵特性、代谢蛋白质生成量、动静脉血液游离氨基酸之差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从试验一的奶牛口腔取瘤胃液,检测瘤胃发酵参数;尼龙袋法检测日粮有机物(OM)和蛋白质(CP)的降解率,用尿中嘌呤衍生物法估测微生物蛋白质生成量;尾动静脉采血检测血浆游离氨基酸。结果发现,各试验组之间瘤胃pH差异不显着(P>0.05),氨态氮浓度CS日粮较高(P<0.01)。总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AH日粮高于CS日粮(P<0.05),CWR居中,且与AH和CS日粮之间差异均不显着;可见AH日粮可为奶牛机体提供较多的能量,导致其奶产量较高。日粮AH的OM瘤胃降解率高于CS,主要原因在于其含有较高的快速降解部分;日粮AH的微生物蛋白产量高于(P<0.05)CS和CWR,与其较高的VFA浓度和较低的氨态氮浓度结果一致。各试验组间来源于非降解饲料蛋白的小肠可消化部分(1ADP)(P>0.05)差异不显着,表明AH日粮较高的代谢蛋白质(MP)供给量主要是由于较高的小肠可消化微生物蛋白质(IMCP);微生物蛋白产量与乳蛋白产量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P<0.01)。饲喂AH日粮奶牛乳腺对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的摄取均高于CS日粮,提示AH日粮的MP中氨基酸平衡性较好,利于吸收利用。以上结果表明,相比玉米秸日粮,苜蓿日粮含有较高的易发酵碳水化合物,合成较多的瘤胃微生物蛋白质,以致贡献较多的乳蛋白前体物—小肠代谢蛋白质,并且氨基酸利用效率较高,最终奶产量和乳蛋白产量高于其他两组。因此,有必要研究在玉米秸日粮补充可发酵碳水化合物和必需氨基酸对奶牛乳蛋白前体物和泌乳性能的影响。2、玉米秸日粮补充淀粉和氨基酸对奶牛乳蛋白前体物生成量和泌乳性能的影响。2.1玉米秸日粮补充淀粉和氨基酸对奶牛泌乳性能和氮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三)。为研究玉米秸日粮补充淀粉和氨基酸对奶牛泌乳性能、氮利用效率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选择12头健康的处于泌乳中期的健康中国荷斯坦奶牛,根据泌乳量、泌乳天数和胎次随机分成3组,每组4头,进行。试验分3期,采用3x3复拉丁方设计试验。试验日粮等能等氮且精粗比为55:45(DM)的,主要区别为(%DM):(1)苜蓿干草19(AH);(2)淀粉8,玉米秸22(CSS);(3)在日粮CSS的基础上每天添加19.7g的过瘤胃保护Met和40.1g的过瘤胃保护Lys(CSSAA),用CPM软件估测日粮CSSAA的MP中Met和Lys的含量分别为2.4和7.2%。试验日粮等能等氮且精粗比为55:45(DM)。结果表明发现,各处理之组间干物质采食量和产奶量差异均不显着。与相比CSS日粮相比,添加氨基酸后增加1.4kg/d的产奶量,有提高乳转化率的趋势(P<0.10)。各试验组之间乳蛋白、乳脂和乳糖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而日粮CSS的乳蛋白产量有低于AH和CSSAA日粮的趋势(P<0.10)。尿中尿素氮的含量CSS日粮显着高于(P<0.05)AH,CSSAA居中,与其它两组之间差异不显着。乳尿氮和血浆尿素氮CSSAA日粮显着低于CSS(P<0.05),AH组居中。日粮CSS氮利用率低于AH和CSSAA日粮(P<0.01),AH和CSSAA日粮之间差异不显着。各试验组之间血浆总蛋白、白蛋白、葡萄糖、NEFA和β-羟丁酸之间含量差异不显着。上述结果表明,玉米秸日粮中适量补充可溶性糖分淀粉后其泌乳性能与达到苜蓿日粮相近似水平,而进一步补充氨基酸可提高奶牛饲料转化率和氮利用率。2.2玉米秸日粮补充淀粉和氨基酸影响乳蛋白前体物生成量的机制(试验四)。为揭示玉米秸日粮补充淀粉和氨基酸影响奶牛乳蛋白产量的机理,从瘤胃发酵特性、代谢蛋白质生成量、血浆游离氨基酸等方面进行研究。瘤胃发酵参数的检测、日粮OM和CP的降解率测定、微生物蛋白质产量的估测、血液的采集和血浆游离氨基酸的测定同试验二。结果发现,各试验组之间pH值和总VFA浓度差异均不显着,表明补充淀粉后CSS日粮提供能量增加,与上述两组间奶产量相近的结果一致。氨态氮浓度日粮CSS日粮显着高于AH(P<0.01)。日粮CSS的OM瘤胃有效降解率和微生物蛋白产量与AH日粮均没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淀粉的补充使CSS日粮提供的瘤胃可利用能达到了AH日粮的水平,导致两个日粮间瘤胃微生物蛋白合成量相近;各试验组之间IADP差异也不显着(P>0.05)。添加氨基酸对奶牛瘤胃发酵参数、微生物蛋白合成量和MP产量均无显着影响,但增加了血浆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的浓度(P<0.05)。上述结果表明,玉米秸日粮补充淀粉提高日粮乳蛋白产量的主要原因在于,补充淀粉可为瘤胃微生物提供更多可利用能,增加微生物蛋白产量,为乳蛋白合成提供更多的前体物;补充氨基酸则不仅可改善乳蛋白前体物的供应,而且可优化氨基酸的平衡性。综上所述,苜蓿日粮比玉米秸日粮可合成较多的瘤胃微生物蛋白质,为乳腺供应较多的乳蛋白前体物,导致奶产量和乳蛋白产量高于玉米秸日粮。玉米秸日粮乳蛋白含量较低的原因之一是日粮可发酵碳水化合物含量不足,影响了瘤胃微生物蛋白的合成量;玉米秸日粮同时补充易发酵碳水化合物和必需氨基酸时,可促进了瘤胃微生物蛋白质合成,改善机体氨基酸平衡和代谢蛋白质利用效率,导致乳蛋白产量得到显着提高。
二、碳水化合物对绵羊小肠内瘤胃微生物氨基酸利用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碳水化合物对绵羊小肠内瘤胃微生物氨基酸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甜高粱与苜蓿混合青贮对卡拉库尔羊消化道组织形态、酶活性及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甜高粱与苜蓿混合青贮研究进展 |
1.1.1 甜高粱生物学特性及其利用 |
1.1.2 苜蓿营养特性及其应用 |
1.1.3 混合青贮研究进展 |
1.2 反刍动物消化道组织结构发育及其影响因素 |
1.2.1 反刍动物消化道发育及其结构特性 |
1.2.2 影响胃肠道组织形态发育的因素 |
1.3 反刍动物消化道酶活性及其影响因素 |
1.3.1 消化液的分泌 |
1.3.2 消化酶的来源及其分布 |
1.3.3 影响消化酶活性的因素 |
1.4 反刍动物胃肠道微生物概述 |
1.4.1 反刍动物胃肠道微生物组成及其功能 |
1.4.2 影响胃肠道微生物群落差异的因素 |
1.4.3 胃肠道微生物群落的主要研究方法 |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甜高粱与苜蓿混合青贮对卡拉库尔羊消化道组织形态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
2.1.3 试验动物的屠宰 |
2.1.4 样品采集与处理 |
2.1.5 组织切片的制作 |
2.1.6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2 结果分析 |
2.2.1 甜高粱与苜蓿混合青贮对卡拉库尔羊复胃发育的影响 |
2.2.2 甜高粱与苜蓿混合青贮对卡拉库尔羊复胃组织形态的影响 |
2.2.3 甜高粱与苜蓿混合青贮对卡拉库尔羊小肠黏膜形态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甜高粱与苜蓿混合青贮对卡拉库尔羊复胃发育的影响 |
2.3.2 甜高粱与苜蓿混合青贮对卡拉库尔羊复胃组织形态的影响 |
2.3.3 甜高粱与苜蓿混合青贮对卡拉库尔羊小肠黏膜形态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3章 甜高粱与苜蓿混合青贮对卡拉库尔羊消化道酶活性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
3.1.3 试验动物的屠宰 |
3.1.4 样品采集与处理 |
3.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
3.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 结果分析 |
3.2.1 不同比例混贮对卡拉库尔羊消化道pH的影响 |
3.2.2 不同比例混贮对卡拉库尔羊胃内容物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3.2.3 不同比例混贮对卡拉库尔羊小肠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不同比例混贮对卡拉库尔羊消化道pH的影响 |
3.3.2 不同比例混贮对卡拉库尔羊胃内容物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3.3.3 不同比例混贮对卡拉库尔羊小肠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4章 甜高粱与苜蓿混合青贮对卡拉库尔羊消化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动物和试验设计 |
4.1.3 试验动物的屠宰 |
4.1.4 样品采集 |
4.1.5 DNA提取及PCR扩增 |
4.1.6 生物信息学分析 |
4.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2 结果 |
4.2.1 PCR扩增结果 |
4.2.2 样本序列信息分析 |
4.2.3 OTUs分析 |
4.2.4 Alpha多样性分析 |
4.2.5 细菌群落组成 |
4.2.6 细菌群落功能预测 |
4.3 讨论 |
4.3.1 瘤胃和盲肠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
4.3.2 瘤胃和盲肠微生物在不同分类水平上的群落结构差异 |
4.3.3 瘤胃和盲肠微生物功能预测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应用CNCPS-S绵羊模型预测日粮碳水化合物消化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试验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碳水化合物在反刍动物体内消化代谢 |
1.2.2 碳水化合物需要量体系 |
1.2.3 CNCPS-S模型综述 |
1.2.4 模型应用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应用CNCPS-S模型预测全混合日粮碳水化合物绵羊瘤胃降解率的研究 |
1.1 前言 |
1.2 材料与方法 |
1.2.1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
1.2.2 试验设计安排与样品的采集 |
1.2.3 分析与计算 |
1.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1.3 结果与分析 |
1.3.1 3种TMR CHO有效降解率的实测值 |
1.3.2 3种TMR CHO有效降解率的CNCPS-S预测值 |
1.3.3 碳水化合物瘤胃有效降解率实测值和CNCPS-S预测值得回归分析 |
1.4 讨论 |
1.4.1 3种TMR的 Kp与 DM的瘤胃降解特性 |
1.4.2 CHO各组分瘤胃降解率分析 |
1.4.3 CNCPS-S模型预测与实测CHO的瘤胃有效降解率的对比分析 |
1.5 小结 |
试验二 应用CNCPS-S模型预测瘤胃微生物蛋白合成量及合成效率的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
2.2.2 试验设计 |
2.2.3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2.2.4 测定分析与计算公式 |
2.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精粗比例饲粮绵羊瘤胃pH实测与预测值 |
2.3.2 不同精粗比例饲粮绵羊MCP实测值与CNCPS-S预测值及能氮平衡分析 |
2.3.3 MCP实测值与CNCPS-S预测值的回归分析 |
2.4 讨论 |
2.4.1 CNCPS-S模型预测与实测瘤胃pH的对比分析 |
2.4.2 CNCPS-S模型预测与实测瘤胃微生物蛋白合成量的对比分析 |
2.5 小结 |
试验三 应用CNCPS-S模型预测全混合饲粮过瘤胃碳水化合物绵羊肠道消化率的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
3.2.2 试验设计 |
3.2.3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3.2.4 测定分析与计算 |
3.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精粗比饲粮对DM、NDF、淀粉、氮和ADF育肥羊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3.3.2 不同精粗比饲粮对育肥羊氮代谢的影响 |
3.3.3 3种饲粮CHO肠道消化率和CHO全消化道表观消化率的预测 |
3.3.4 3种饲粮过瘤胃CHO的肠道消化率和CHO的全消化道表观消化率实测值 |
3.3.5 3种饲粮过瘤胃CHO的肠道消化率和CHO全消化道表观消化率实测值与CNCPS-S预测值的回归分析 |
3.4 讨论 |
3.4.1 不同精粗比饲粮对DMI的影响及DMI实测值和预测值的比较分析 |
3.4.2 不同精粗比饲粮对育肥羊DM和 OM养分表观消化率与氮代谢的影响 |
3.4.3 3种饲粮过瘤胃CHO的肠道消化率和CHO全消化道表观消化率实测值与CNCPS-S预测值的回归分析 |
3.5 小结 |
第三章 结论 |
第四章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3)亮氨酸对荷斯坦青年牛小肠淀粉消化利用的影响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碳水化合物分类及对反刍动物的重要性 |
1.1.1 纤维类碳水化合物及其对反刍动物的营养生理作用 |
1.1.2 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及其对反刍动物的营养生理功能 |
1.2 淀粉在反刍动物消化道内降解利用过程 |
1.2.1 淀粉在瘤胃内降解特点 |
1.2.2 淀粉在小肠消化特点 |
1.2.3 淀粉在大肠降解特点 |
1.2.4 调控反刍动物淀粉消化位点 |
1.2.5 如何整体评估淀粉对反刍动物的能量供应效率 |
1.3 影响反刍动物小肠淀粉消化吸收的因素 |
1.3.1 食糜流通速率 |
1.3.2 葡萄糖吸收过程 |
1.3.3 胰腺α-淀粉酶分泌不足 |
1.4 蛋白质和氨基酸提高小肠淀粉消化率 |
1.4.1 酪蛋白对胰腺α-淀粉酶和小肠淀粉消化率的影响 |
1.4.2 灌注氨基酸对胰腺α-淀粉酶和小肠淀粉消化率的影响 |
1.4.3 蛋白质或氨基酸提高小肠淀粉消化率的潜在机理 |
1.5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
1.5.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过瘤胃亮氨酸对荷斯坦青年牛小肠淀粉消化吸收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设计与动物饲养 |
2.1.2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
2.1.3 指标检测及计算 |
2.1.4 数据整理与分析 |
2.2 结果 |
2.2.1 生长性能和采食量 |
2.2.2 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血液生化指标 |
2.2.3 瘤胃发酵参数 |
2.2.4 粪便发酵参数和粪便微生物组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过瘤胃亮氨酸和过瘤胃赖氨酸对荷斯坦青年牛小肠淀粉消化吸收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设计与动物饲养 |
3.1.2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
3.1.3 指标检测及计算 |
3.1.4 数据整理与分析 |
3.2 结果 |
3.2.1 生长性能和采食量 |
3.2.2 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血液生化 |
3.2.3 瘤胃发酵参数 |
3.2.4 粪便发酵参数和粪便微生物组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亮氨酸和赖氨酸调控青年牛胰腺腺泡细胞淀粉酶合成分泌的分子机制 |
4.1 材料方法 |
4.1.1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溶液制备 |
4.1.2 奶牛胰腺腺泡原代细胞制备 |
4.1.3 试验设计 |
4.1.4 样品收集与前处理 |
4.1.5 样品测定 |
4.1.6 数据处理 |
4.2 结果 |
4.2.1 犊牛胰腺腺泡细胞形态学观察 |
4.2.2 亮氨酸对奶牛胰腺腺泡细胞淀粉酶分泌的影响 |
4.2.3 亮氨酸对奶牛胰腺腺泡细胞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 |
4.2.4 赖氨酸对奶牛胰腺腺泡细胞淀粉酶分泌的影响 |
4.2.5 赖氨酸对奶牛胰腺腺泡细胞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不同过瘤胃淀粉水平添加过瘤胃亮氨酸对荷斯坦青年牛小肠淀粉消化吸收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设计与动物饲养 |
5.1.2 样品采食与预处理 |
5.1.3 指标检测及计算 |
5.1.4 数据整理与分析 |
5.2 结果 |
5.2.1 生长性能和采食量 |
5.2.2 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血液生化指标 |
5.2.3 瘤胃发酵参数 |
5.2.4 粪便发酵参数和粪便微生物组成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6.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稻草替代部分比例青贮对奶牛瘤胃发酵、菌群结构以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不同品质粗饲料日粮对奶牛瘤胃发酵的影响 |
1.3 不同品质粗饲料对奶牛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 |
1.4 不同品质粗饲料日粮对奶牛瘤胃菌群结构的影响 |
1.5 不同品质粗饲料日粮对奶牛瘤胃菌群结构的影响 |
1.6 研究意义 |
1.7 研究内容 |
1.8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稻草替代部分比例玉米青贮对奶牛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稻草替代部分比例玉米青贮对奶牛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稻草替代部分比例玉米青贮对奶牛瘤胃菌群结构的影响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牛至精油对羔羊胃肠道结构和功能及其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牛至精油的研究概况 |
1.1 牛至精油的简介 |
1.2 牛至精油的主要化学成分 |
1.3 牛至精油的主要生理功能及作用机制 |
1.3.1 牛至精油的抗菌活性及作用机制 |
1.3.2 牛至精油的抗氧化活性及作用机制 |
1.4 牛至精油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1.4.1 牛至精油在单胃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1.4.2 牛至精油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2.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宏基因组技术在动物胃肠道微生物方面的研究进展 |
2.1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宏基因组技术在瘤胃微生物方面的应用 |
2.2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宏基因组技术在肠道微生物方面的应用 |
3.研究目的及意义 |
4.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4.1 研究内容 |
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牛至精油对羔羊养分消化代谢、血液生化及免疫指标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时间和地点 |
1.2 试验动物及试验饲粮 |
1.3 试验设计及饲养管理 |
1.4 样品采集及指标测定 |
1.4.1 饲粮、粪样采集及指标测定 |
1.4.2 血液样品采集及指标测定 |
1.5 数据统计 |
2.结果与分析 |
2.1 牛至精油对羔羊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2.2 牛至精油对羔羊血液指标的影响 |
3.讨论 |
3.1 牛至精油对羔羊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3.2 牛至精油对羔羊血液生化及免疫指标的影响 |
4.小结 |
试验二 牛至精油对羔羊胃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时间和地点 |
1.2 试验动物及试验饲粮 |
1.3 试验设计及饲养管理 |
1.4 样品采集及指标测定 |
1.4.1 胃肠道重量及容积 |
1.4.2 胃肠道组织结构 |
1.4.3 测定指标 |
1.5 数据统计 |
2.结果与分析 |
2.1 牛至精油对羔羊胃肠道重量、容积的影响 |
2.1.1 牛至精油对羔羊各胃室重量、容积的影响 |
2.1.2 牛至精油对羔羊肠道重量的影响 |
2.2 牛至精油对羔羊胃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
2.2.1 牛至精油对各胃室组织结构的影响 |
2.2.2 牛至精油对羔羊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
3.讨论 |
3.1 牛至精油对羔羊各胃室重量、容积的影响 |
3.2 牛至精油对羔羊肠道重量的影响 |
3.3 牛至精油对羔羊各胃室组织结构的影响 |
3.4 牛至精油对羔羊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
4.小结 |
试验三 牛至精油对羔羊胰腺及胃肠道酶活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时间和地点 |
1.2 试验动物及试验饲粮 |
1.3 试验设计及饲养管理 |
1.4 样品采集及指标测定 |
1.4.1 胃肠道内容物采集 |
1.4.2 样品前处理及测定指标 |
1.5 数据统计 |
2.结果与分析 |
2.1 牛至精油对羔羊各胃室内容物酶活的影响 |
2.2 牛至精油对羔羊胰腺、肠道内容物酶活的影响 |
2.2.1 牛至精油对羔羊胰腺、小肠内容物酶活的影响 |
2.2.2 牛至精油对羔羊大肠内容物酶活的影响 |
3.讨论 |
3.1 牛至精油对羔羊各胃室内容物酶活的影响 |
3.2 牛至精油对羔羊胰腺及肠道内容物酶活的影响 |
4.小结 |
试验四 牛至精油对羔羊胃肠道发酵参数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时间和地点 |
1.2 试验动物及试验饲粮 |
1.3 试验设计及饲养管理 |
1.4 样品采集及指标测定 |
1.4.1 胃肠道内容物采集 |
1.4.2 样品前处理 |
1.4.3 指标测定 |
1.5 数据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牛至精油对羔羊各胃室发酵参数的影响 |
2.2 牛至精油对羔羊肠道发酵参数的影响 |
2.2.1 牛至精油对羔羊小肠发酵参数的影响 |
2.2.2 牛至精油对羔羊大肠发酵参数的影响 |
3.讨论 |
3.1 牛至精油对羔羊各胃室发酵参数的影响 |
3.1.1 牛至精油对各胃室p H的影响 |
3.1.2 牛至精油对各胃室NH3-N浓度的影响 |
3.1.3 牛至精油对各胃室挥发性脂肪酸的影响 |
3.2 牛至精油对羔羊肠道发酵参数的影响 |
4.小结 |
试验五 牛至精油对羔羊瘤胃、盲肠及直肠细菌区系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时间和地点 |
1.2 试验动物及试验饲粮 |
1.3 试验设计及饲养管理 |
1.4 样品采集及处理 |
1.5 微生物DNA的提取 |
1.6 16SrDNA基因V3-V4区的PCR扩增 |
1.7 测序数据质量控制及预处理 |
1.8 数据统计 |
2.结果与分析 |
2.1 牛至精油对羔羊瘤胃、盲肠及直肠细菌OTUs丰度和多样性的影响 |
2.2 牛至精油对羔羊瘤胃、盲肠和直肠细菌区系组成的影响 |
2.2.1 牛至精油对羔羊瘤胃、盲肠和直肠细菌门水平上丰度的影响 |
2.2.2 牛至精油对羔羊瘤胃、盲肠及直肠细菌科水平上丰度的影响 |
2.2.3 牛至精油对羔羊瘤胃、盲肠及直肠细菌属水平上丰度的影响 |
3.讨论 |
3.1 牛至精油对羔羊瘤胃、盲肠及直肠细菌OTUs丰度和多样性的影响 |
3.2 牛至精油对羔羊瘤胃、盲肠及直肠细菌区系的影响 |
4.小结 |
第三章 总结 |
1.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2.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3.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6)低蛋白质日粮添加二氯乙酸钠对大足黑山羊氮平衡、物质代谢及消化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反刍动物低蛋白质日粮研究进展 |
1.1 反刍动物蛋白质摄入过量产生的问题 |
1.2 反刍动物低蛋白质日粮研究的迫切性 |
2 反刍动物营养物质消化代谢方法研究进展 |
2.1 体内消化试验 |
2.2 离体消化试验 |
2.3 尼龙袋法 |
2.4 消化器官瘘管试验技术 |
2.5 反刍动物消化道中微生物研究方法 |
3 二氯乙酸钠研究进展 |
3.1 二氯乙酸钠的理化性质 |
3.2 二氯乙酸钠对丙酮酸/葡萄糖代谢的调控作用及在反刍动物氮减排实践中的应用前景 |
4 大足黑山羊品种研究现状 |
4.1 大足黑山羊的发现 |
4.2 大足黑山羊的品种特性 |
第二部分 引言 |
第三部分 试验研究 |
第一章 低蛋白质日粮添加二氯乙酸钠对大足黑山羊氮平衡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动物和日粮组成 |
1.2 动物饲养管理和试验设计 |
1.3 样品采集 |
1.4 测定指标 |
1.5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
2 结果和分析 |
2.1 低蛋白质日粮中添加二氯乙酸钠对大足黑山羊氮平衡的影响 |
2.2 低蛋白质日粮中添加二氯乙酸钠对大足黑山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2.3 低蛋白质日粮中添加二氯乙酸钠对大足黑山羊氨基酸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3 讨论 |
3.1 低蛋白质日粮中添加二氯乙酸钠对大足黑山羊氮平衡的影响 |
3.2 低蛋白质日粮中添加二氯乙酸钠对大足黑山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3.3 低蛋白质日粮中添加二氯乙酸钠对大足黑山羊氨基酸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二章 低蛋白质日粮中添加二氯乙酸钠对大足黑山羊瘤胃参数、小肠氨基酸流通量及吸收率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动物和日粮组成 |
1.2 动物饲养管理和试验设计 |
1.3 样品采集 |
1.4 测定指标 |
1.5 计算和统计分析 |
2 结果和分析 |
2.1 低蛋白质日粮中添加二氯乙酸钠对大足黑山羊瘤胃参数的影响 |
2.2 低蛋白质日粮中添加二氯乙酸钠对大足黑山羊小肠氨基酸流通量的影响 |
2.3 低蛋白质日粮中添加二氯乙酸钠对大足黑山羊小肠氨基酸吸收率和营养物质吸收率的影响 |
3 讨论 |
3.1 低蛋白质日粮中添加二氯乙酸钠对大足黑山羊瘤胃参数的影响 |
3.2 低蛋白质日粮中添加二氯乙酸钠对大足黑山羊氨基酸小肠流通量的影响 |
3.3 低蛋白质日粮中添加二氯乙酸钠对大足黑山羊小肠氨基酸吸收率和营养物质吸收率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三章 低蛋白质日粮添加二氯乙酸钠对大足黑山羊瘤胃和回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动物和试验设计 |
1.2 试验日粮及动物饲养管理 |
1.3 样品采集和处理 |
1.4 样品分析方法和步骤 |
1.5 数据处理和分析 |
2 结果和分析 |
2.1 低蛋白质日粮添加二氯乙酸钠对大足黑山羊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2.2 低蛋白质日粮添加二氯乙酸钠对大足黑山羊回肠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3 讨论 |
3.1 低蛋白质日粮添加二氯乙酸钠对大足黑山羊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3.2 低蛋白质日粮添加二氯乙酸钠对大足黑山羊回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4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待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口服高、低剂量福尔马林和祛原虫对绵羊瘤胃微生物数量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缩略语词表 |
第一章 瘤胃微生物与瘤胃消化代谢 |
1.1 瘤胃微生物 |
1.2 瘤胃消化代谢 |
1.3 瘤胃消化代谢的调控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
2.2 动物日粮与饲养管理 |
2.3 样品的收集与处理保存 |
2.4 样品的测定方法 |
2.5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口服高、低剂量福尔马林和祛原虫对绵羊自由采食量的影响 |
3.2 口服高、低剂量福尔马林和祛原虫对绵羊瘤胃液pH、NH3-N、VFAs等的影响 |
3.3 口服高、低剂量福尔马林和祛原虫对绵羊瘤胃液体积和瘤胃液后送率的影响 |
3.4 口服高、低剂量福尔马林和祛原虫对绵羊瘤胃液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3.5 口服高、低剂量福尔马林和祛原虫对绵羊瘤胃液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3.6 绵羊自由采食量与瘤胃液消化酶活性的相关性 |
第四章 讨论 |
4.1 调控剂剂量对牛羊自由采食量的影响 |
4.2 调控剂剂量对瘤胃液内微生物数量和代谢的影响 |
4.3 调控剂剂量对绵羊瘤胃液内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4.4 祛原虫绵羊瘤胃消化代谢的特征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绵羊瘤胃瘘管及护理 |
附录二 盐酸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
附录三 绵羊瘤胃各指标标准曲线的制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藏羊对青藏高原氮素营养胁迫的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中所用缩略符号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 |
1.1. 草业科学的发展历程 |
1.2. 青藏高原的特点、草地概况 |
1.3. 藏羊与甘肃高山细毛羊简介 |
1.4. 青藏高原反刍家畜对不利环境的适应 |
2. 文献综述 |
2.1 饲料消化率和瘤胃发酵 |
2.2 尿中嘌呤衍生物排出量和瘤胃微生物蛋白产量 |
2.3 尿素代谢及其调控机制 |
3.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4. 研究内容 |
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藏羊在瘤胃发酵和养分利用上对青藏高原低氮环境适应的表征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时间和地点 |
2.2 试验动物和日粮 |
2.3 试验设计 |
2.4 样品采集与制备 |
2.5 样品分析 |
2.6 结果计算 |
2.7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采食量和饲料表观消化率 |
3.2 瘤胃液pH和挥发性脂肪酸 |
3.3 瘤胃液氮组分 |
3.4 尿中标岭衍生物排出量 |
4. 讨论 |
4.1 饲料消化率 |
4.2 瘤胃VFA和氮组分 |
4.3 尿嘌呤衍生物排出量及瘤胃微生物RNA和氮含量 |
4.4 育种目标的影响 |
5.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尿素氮循环的藏羊对青藏高原低氮环境的适应机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时间和地点 |
2.2 试验动物和日粮 |
2.3 试验设计 |
2.4 试验操作与样品采集 |
2.5 样品分析 |
2.6 结果计算 |
2.7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氮平衡和利用效率 |
3.2 尿素动力学 |
3.3 肾小球滤过率、肾脏尿素重吸收率及相关体液尿素氮含量 |
3.4 尿素库及其周转时间、肾脏和消化道尿素清除率 |
4. 讨论 |
4.1 氮平衡和低氮日粮的影响 |
4.2 日粮氮水平对藏羊和细毛羊尿素循环的影响 |
4.3 日粮氮水平对绵羊血浆、唾液和瘤胃液尿素氮及肾脏尿素重吸收的影响 |
4.4 日粮氮水平对尿素库、肾脏和消化道尿素清除率的影响 |
5. 小结 |
第四章 模拟传统放牧冷季条件下藏羊对氮素的利用效应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点与时间 |
2.2 试验动物与日粮 |
2.3 样品采集 |
2.4 样品的分析 |
2.5 数据计算 |
2.6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氮平衡和氮素利用率 |
3.2 尿素循环动力学 |
3.3 血浆尿素氮和肌酐浓度、肾小球率过滤和肾脏重吸收率 |
3.4 尿素库、消化道和肾脏尿素清除率 |
4. 讨论 |
4.1 氮平衡和氮维持需要量 |
4.2 尿素代谢 |
5. 小结 |
第五章 总体结论与研究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一) 发表论文 |
(二) 参与课题 |
致谢 |
(9)日粮不同营养水平对绒山羊机体代谢及肠道营养物质感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附件 |
目录 |
播图和附表清单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碳水化合物及含氮物质在反刍动物体内的消化代谢 |
1.1.1 碳水化合物在反刍动物体内的消化 |
1.1.1.1 碳水化合物在瘤胃中的消化 |
1.1.1.2 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中的消化和吸收 |
1.1.1.3 VFA和葡萄糖在门静脉回流内脏组织(PDV)中的代谢 |
1.1.1.4 VFA和葡萄糖在肝脏中的代谢 |
1.1.1.5 葡萄糖在外周组织中的利用 |
1.2 反刍动物体内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互作 |
1.2.1 含氮化和物在反刍动物体内的消化 |
1.2.2 碳水化合物和含氮物质在反刍动物体内的相互关系 |
1.3 肠道营养素的转运载体和肠道营养感应因子 |
1.3.1 肠道及其新型功能的研究 |
1.3.1.1 胃肠道的新发现 |
1.3.1.2 小肠上皮细胞及相关激素的分泌 |
1.3.1.3 肠神经系统(ENS) |
1.3.2 味觉感应器 |
1.3.2.1 单糖感应 |
1.3.2.1.1 肠道中单糖感应器和转运系统 |
1.3.2.1.2 单糖、甜味剂的感应和肠激素的功能 |
1.3.2.2 游离脂肪酸受体 |
1.3.2.2.1 油脂和消化酶的释放 |
1.3.2.2.2 脂肪和小肠的转运机制 |
1.3.2.2.3 脂肪和饱腹感 |
1.3.2.3 蛋白质及其代谢产物在肠道中的感应 |
1.3.2.3.1 氨基酸和肽类感应系统 |
1.3.2.3.2 氨基酸的转运和胞质中的信号 |
1.3.2.3.3 蛋白质、肽类和氨基酸的感应以及肠激素的功能 |
1.3.2.4 植物化学感受器 |
1.3.5 mTOR信号通路的研究 |
1.3.5.1 mTORC1下游调控分子:调节蛋白质的合成 |
1.3.5.2 mTOR通路与营养物质、相关激素的关联 |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 |
1.4.1 已有工作基础 |
1.4.2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3 本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
附图 |
2 试验部分 |
2.1 不同蛋白水平日粮中过瘤胃淀粉量的测定、十二指肠所灌注葡萄糖量的确定及其对绒山羊机体代谢的影响 |
2.1.1 引言 |
2.1.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3 结果与讨论 |
2.1.4 小结 |
2.2 日粮不同处理对绒山羊小肠电生理学指标的影响 |
2.2.1 引言 |
2.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2.3 结果与讨论 |
2.2.4 小结 |
2.3 日粮不同处理对绒山羊小肠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 |
2.3.1 引言 |
2.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3.3 结果与讨论 |
2.3.4 小结 |
2.4 日粮不同处理对绒山羊小肠SGLT1、GLUT2、SLC7A1、SLC7A9、T1R1、T1R2和T1R3mRNA相对表达量、血液指标和激素的影响 |
2.4.1 引言 |
2.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4.3 结果与讨论 |
2.4.4 小结 |
2.5 不同NFC/NDF比例日粮对绒山羊小肠电生理学参数及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 |
2.5.1 引言 |
2.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5.3 结果与讨论 |
2.5.4 小结 |
3 论文的总体讨论与结论 |
3.1 论文总体讨论 |
3.1.1 不同蛋白水平日粮中过瘤胃淀粉量的测定、十二指肠所灌注葡萄糖量的确定及其对绒山羊机体代谢的影响 |
3.1.2 日粮不同处理对绒山羊小肠电生理学指标的影响 |
3.1.3 日粮不同处理对绒山羊小肠mTOR通路的影响 |
3.1.4 日粮不同处理对绒山羊小肠SGLT、GLUT2、SLC7A9、SLC7A1、T1R1、T1R2和T1R3 mRNA相对表达量和相关血液指标和激素的影响 |
3.1.5 不同NFC/NDF比例日粮对绒山羊小肠电生理学参数及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 |
3.2 结论 |
3.3 本课题创新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10)粗料来源对奶牛乳蛋白前体物生成与生产性能的影响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主要缩略语与符号一览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我国奶牛养殖现状 |
1 我国奶牛养殖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机遇 |
2 当前我国奶牛主要的饲养模式 |
3 我国奶牛养殖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
第二节 反刍动物蛋白质和代谢蛋白质营养 |
1 反刍动物蛋白质营养的评价体系 |
2 代谢蛋白质的来源 |
3 影响代谢蛋白质合成的因素 |
第三节 乳蛋白合成的营养调控 |
1 乳蛋白的组成及生物学作用 |
2 乳蛋白前体物对乳蛋白合成的影响 |
3 影响乳蛋白合成的因素 |
第四节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粗料来源对奶牛泌乳性能和乳蛋白前体物生成的影响与机制 |
第一节 粗料来源对及奶牛泌乳性能和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试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节 粗料来源对奶牛乳蛋白前体物生成的影响与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2 试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玉米秸日粮补充淀粉和氨基酸对奶牛泌乳性能和乳蛋白前体物生成的影响与机制 |
第一节 玉米秸日粮补充淀粉和氨基酸对奶牛泌乳性能和氮利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试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节 玉米秸日粮补充淀粉和氨基酸对奶牛乳蛋白前体物生成的影响与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2 试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综合讨论 |
第一节 易发酵糖分与瘤胃微生物蛋白和乳蛋白合成的关系 |
第二节 氨基酸平衡性对乳蛋白合成的影响 |
提示、创新点及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四、碳水化合物对绵羊小肠内瘤胃微生物氨基酸利用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甜高粱与苜蓿混合青贮对卡拉库尔羊消化道组织形态、酶活性及菌群的影响[D]. 王娇.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2]应用CNCPS-S绵羊模型预测日粮碳水化合物消化率的研究[D]. 程曾.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3]亮氨酸对荷斯坦青年牛小肠淀粉消化利用的影响及机制[D]. 任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4]稻草替代部分比例青贮对奶牛瘤胃发酵、菌群结构以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D]. 冶文兴. 宁夏大学, 2020(03)
- [5]牛至精油对羔羊胃肠道结构和功能及其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 周瑞. 甘肃农业大学, 2019
- [6]低蛋白质日粮添加二氯乙酸钠对大足黑山羊氮平衡、物质代谢及消化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研究[D]. 张相鑫. 西南大学, 2019(01)
- [7]口服高、低剂量福尔马林和祛原虫对绵羊瘤胃微生物数量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D]. 蔡娟.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8]藏羊对青藏高原氮素营养胁迫的适应性研究[D]. 周建伟. 兰州大学, 2015(02)
- [9]日粮不同营养水平对绒山羊机体代谢及肠道营养物质感应的影响[D]. 张霞.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01)
- [10]粗料来源对奶牛乳蛋白前体物生成与生产性能的影响与机制研究[D]. 朱雯. 浙江大学, 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