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出院后的康复保健(论文文献综述)
石瑞[1](2021)在《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循证实践方案的构建》文中认为目的:利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山西省11个地市级医院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管理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明确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管理的需求;在此基础上,系统检索国内外关于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管理临床实践指南,评价与总结冠心病二级预防管理的最佳证据,结合专家会议法,构建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为临床管理提供依据。方法:(1)问卷调查法:自制心血管科护士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知-信-行现状调查问卷,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山西省11地市级中1087名心血管科护士通过问卷星调查护士对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管理知识、态度和行为。(2)半结构访谈法:根据访谈提纲,深入访谈18名冠心病患者并了解其对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管理的需求。(3)证据总结:系统检索冠心病心脏康复和二级预防管理临床实践指南,筛选并对指南证据整合分析。(4)证据评价:依据“2014年版JBI证据预分级及证据推荐级别系统”对上述证据进行综合、提炼,拟定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初稿。(5)专家会议法:组织临床、护理及康复相关专家举行专家会议,对护理方案初稿结合国内临床实际进行修订和完善,最终形成《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结果:(1)问卷调查结果:共收回问卷1120份,有效问卷1087份,有效回收率为97.0%。心血管科护士冠心病二级预防知识维度得分为(24.17±5.37)分,态度维度得分为(53.85±7.97)分,行为维度得分(51.23±10.07)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不同科室、近12个月是否学习相关指南/共识、心血管工作年限、所在医院及科室是否开展心脏康复、医院等级、是否参加过心脏康复专科培训是护士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总分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2)质性研究结果: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的需求主要为5个方面:冠心病相关知识缺乏,个性化、操作性康复指导需求,出院后延续康复指导需求、家庭与社会关怀需求、医院与社区联合服务需求。(3)证据综合和证据评价:通过系统检索国内外指南,共纳入17篇临床实践指南进行证据总结,初步总结13个方面,150条证据,包括心脏康复、运动疗法、膳食推荐、情绪/心理/睡眠管理、血压、血脂、血糖管理、戒烟、限制饮酒,体重和腰围管理、职业康复、健康教育及性生活。(4)专家会议结果:结合问卷调查、患者访谈和最佳证据结果,并结合专家会议的讨论意见,对方案初稿进行修订,形成终版《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结论:(1)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管理的知识和行为水平有待提高,而护理态度较积极,护理临床实践管理与指南建议存在较大差距,加强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培训是必要的。(2)不同患者存在不同的心脏康复需求,健康教育及心脏康复干预策略的不同导致患者临床结局不同,提示医务人员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管理策略应评估个体需求,实施个性化管理方案。(3)基于现况调查、患者访谈、证据综合和专家会议法构建的《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符合临床实际和满足患者需求,该方案涉及内容共13个方面,为后续管理者针对护理人员心脏康复管理的培训提供方案,推动心脏康复管理向精细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发展。
张福莲[2](2020)在《健康教育路径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路径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60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临床常规护理,其中对照组患者均采用传统方式进行健康教育,观察组患者均采用健康教育路径予以护理干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中文版M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负性情绪、疾病不确定程度进行评价,采用美国波士顿健康研究所研制的简明健康测量量表(SF-36)中文版对两组患者随访6个月的生活质量水平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SAS评分、SDS评分、MUIS各项评分及总评分均明显优于干预前及同期对照组(P<0.05);另观察组患者随访6个月后的SF-36各项评分均较同期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路径能有效降低AMI患者的负性情绪及疾病不确定感程度,干预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明显提高。
熊司琦[3](2020)在《基于BCW的健康教育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1.调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心脏病运动恐惧以及自我感受负担现状,并分析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因素。2.评价基于BCW的健康教育对提高AMI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水平,并降低其心脏病运动恐惧水平、自我感受负担水平的有效性。研究方法1.于2019年5月至2019年7月选取天津市两所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由一般资料调查表、冠心病自我管理量表(CSMS)、心脏病运动恐惧量表(TSK-SV Heart)、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S)组成。使用统计软件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方法主要有描述性分析、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2.于2019年8月至11月,选取天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8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干预。干预分为院内干预和院外干预,院内干预从入院第2天开始,分5次进行,每次15~30分钟;院外干预于患者出院后以电话及微信随访的形式进行,每周1次,共4次,每次10~20分钟。并分别于入院第2天、出院当天及出院后4周进行效果评价。效果评价指标为冠心病自我管理量表(CSMS)、心脏病运动恐惧量表(TSK-SV Heart)和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S)。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及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本研究对18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调查,其自我管理行为得分为(74.71±8.66)分,得分指标为55.34%,处于较低水平状态;各维度的标化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排序为情绪管理、日常生活管理、疾病医学管理。本研究中患者运动恐惧得分为(51.72±7.78)分,患者的心脏病运动恐惧水平较高;自我感受负担得分为(31.84±6.75),处于中度负担水平。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状态”、“既往心绞痛情况”、“合并高血压情况”、“心功能分级”、“心脏病运动恐惧”及“自我感受负担”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影响显着。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文化程度”、“心脏病运动恐惧”、“自我感受负担”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共同预测自我管理行为的决定系数R2为48.9%。2.干预结束时,共7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完成了住院期间和院后随访的全部资料收集,试验组38例,对照组37例。(1)干预结果显示:干预结束后,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的干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显示,在出院时、出院后4周试验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总分以及疾病医学管理得分、情绪管理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管理得分,出院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出院后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前后比较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总分及各维度得分随时间的推移呈现上升趋势,各时间点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对照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出院时与入院时、出院后4周与出院时、出院后4周与入院时的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7)。(2)干预结果显示:干预结束后,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脏病运动恐惧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的干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显示,在出院时、出院后4周试验组AMI患者的心脏病运动恐惧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前后比较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心脏病运动恐惧总分及各维度得分随时间的推移呈现下降趋势,各时间点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对照组患者的心脏病运动恐惧总分、恐惧、回避维度得分,出院时与入院时、出院后4周与出院时、出院后4周与入院时的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7);功能障碍维度得分出院时与入院时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出院后4周与入院时、出院后4周与出院时的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7)。(3)干预结果显示:干预结束后,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的干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显示,在出院时、出院后4周试验组自我感受负担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前后比较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总分及各维度得分随时间的推移呈现下降趋势,各时间点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对照组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总分出院后4周与出院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在出院时与入院时、出院后4周与入院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其经济负担得分出院后4周与出院时、出院后4周与入院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在出院时与入院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其情感负担得分各时间点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其身体负担得分出院时与入院时、出院后4周与出院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出院后4周与入院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研究结论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各维度得分处于低水平状态、心脏病运动恐惧水平较高、自我感受负担处于中等水平;“BMI”、“文化程度”、“心脏病运动恐惧”、“自我感受负担”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2.基于BCW的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水平。3.基于BCW的健康教育能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脏病运动恐惧水平。4.基于BCW的健康教育能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水平。
蒋志伟[4](2020)在《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的医疗设施规划方面的理论研究支持。医疗设施的规划问题是跨学科命题,综合了医疗和规划两方面的问题,我国目前有卫生部门主导的医疗卫生规划和规划部门主导的公共服务设施两种相关规划,缺少专门的医疗设施规划。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居各类疾病之首,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强等特点,有效的医疗设施规划能节约患者的就诊时间。因此,从心血管疾病角度出发研究医疗设施规划具有必要性。此外,心血管疾病的特殊性在医院设计中常常被忽视,针对心血管疾病专门化的医院建筑研究较少。本文旨在从心血管疾病的角度出发,从规划到建筑进行较为全面完整的研究。研究主要以规划和建筑两条主线展开,全过程研究心血管医疗设施的规划和建筑策划。在医疗设施规划的研究中,首先分析我国医疗设施规划的现状,归纳总结医疗设施规划的手法和评价指标。其次,结合案例运用Arc GIS详细分析日本在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的先进经验,并通过中日案例的对比检验其在我国的可行性。在建筑策划的研究中,本文研究范围为广义的心血管医疗设施,并非针对某一特定项目。因此主要针对心血管医疗设施的建筑策划方法进行研究,分别从选址、功能与规模三个方面,通过对案例的平面分析等,归纳总结心血管医疗设施的建筑设计要点,在进行心血管医疗设施的设计时,可按照本文的建筑策划方法一步步得出设计任务书,为心血管医疗设施的建筑设计提供参考。在两方面的研究基础上,基于不同的影响因素,对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和建筑策划方法进一步深化剖析,从疾病因素总结心血管疾病的特殊性,从需求因素归纳心血管医疗设施的规划,从不同国家因素归纳不同医疗体系对于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和建筑策划的影响,从新技术的因素探讨对于心血管医疗设施的影响。本文的结论主要有:在对我国心血管医疗设施分类的基础上分析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梳理归纳了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的评价标准。通过日本经验的学习和实践检验,总结心血管医疗设施的规划方法。在建筑策划方面,归纳总结了两类心血管医院的选址特点,功能模块的设置情况和相互之间的面积比例,并基于医疗流程进行布局优化。研究为心血管医疗设施的规划和建筑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参考依据。
申倩倩[5](2020)在《基于Cox健康行为互动模式的护理在社区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社区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的现状,分析自我管理、服药依从性、焦虑水平、体力活动、性知识认知、性教育需求的关系及影响因素;探究基于Cox健康行为互动模式的护理在社区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中的运用效果,为社区护理人员对社区冠心病患者进行二级预防健康教育及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抽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5月间衡阳市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细化版)、冠心病患者性知识认知现状及性教育需求调查问卷作为调查工具,对373名社区冠心病患者进行调查,了解社区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的现状,探讨影响因素和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2.从横断面调查中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先随机抽取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次从这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各随机抽取41名冠心病患者为干预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因两组患者均有失访,最终对照组(40名)患者给予社区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37名)于2019年8月至11月间给予为期3个月的基于Cox健康行为互动模式的护理+社区常规健康教育。对比干预组与对照组冠心病患者的一般资料、自我管理得分、服药依从性得分、焦虑得分、体力活动能耗、性知识认知得分、性教育需求得分、患者满意度得分、临床健康状况指标。3.运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统计学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t检验、x2检验等。结果1.社区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总均分为(57.00±14.23),得分范围为(21.00~98.00)分,文化程度、患病年限和合并其他慢性病数、心功能分级、居住方式为其主要影响因素,解释了方程总变异的20.6%。2.社区冠心病患者服药依从性总均分为(5.41±1.82),得分范围为(0.05~8.00)分,患病年限、住院次数、个人月收入、文化程度为其主要影响因素,解释了方程总变异的18.8%。3.社区冠心病患者焦虑自评总均分为(53.61±9.26),得分范围为(33.75~78.75)分,性别、文化程度、治疗方式、合并其他慢性病数、心功能分级、居住方式为其主要影响因素,解释了方程总变异的24.5%。4.社区冠心病患者体力活动总能耗为(2422.34±2203.50)METmin/d,年龄、职业、住院次数、心功能分级、BMI值(kg/m2)为其主要影响因素,解释了方程总变异的20.3%。5.调查373名社区冠心病患者中,55.5%的患者认为要了解性生活方面的知识,66.8%的患者认为要让配偶接受冠心病患者性知识方面的教育。72.1%的患者不愿意向医护人员咨询性生活相关知识,其中31.4%的患者认为是隐私问题,难以开口。84.5%的患者反映没有医护人员对他们做过冠心病性知识方面的健康教育。51.5%的患者希望通过健康教育手册获得性生活方面的知识。6.社区冠心病患者性知识认知总均分为(8.66±3.18),得分范围为(5.00~25.00)分,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患病年限为其主要影响因素,解释了方程总变异的19.0%;性教育需求总均分为(22.20±9.68),得分范围为(10.00~50.00)分,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合并其他慢性病数、心功能分级、居住方式为其主要影响因素,解释了方程总变异的23.9%。7.社区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与服药依从性存在正相关(r=0.142,P<0.01);服药依从性与焦虑存在负相关(r=-0.193,P<0.01),与体力活动总能耗存在负相关(r=-0.166,P<0.01),与性教育需求存在负相关(r=-0.117,P<0.05);焦虑与体力活动总能耗存在负相关(r=-0.187,P<0.01),与性教育需求存在负相关(r=-0.343,P<0.01);体力活动总能耗与轻微体力活动能耗存在正相关(r=0.936,P<0.01),与低度体力活动能耗存在正相关(r=0.925,P<0.01),与中度体力活动能耗存在正相关(r=0.965,P<0.01),与性教育需求存在正相关(r=0.190,P<0.01);性知识认知与性教育需求存在正相关(r=0.140,P<0.01)。8.干预3个月末干预组患者自我管理、不良嗜好管理、症状管理、情绪认知管理、急救管理、疾病知识管理、一般生活管理、治疗依从性总均分分别为(75.97±7.03)、(17.70±1.43)、(9.35±1.81)、(11.46±2.57)、(8.64±2.16)、(10.45±3.35)、(10.81±2.48)、(7.54±1.52)明显高于干预前(54.83±8.93)、(15.81±2.08)、(5.43±1.65)、(7.32±3.36)、(5.91±3.09)、(6.94±3.85)、(8.97±4.29)、(4.43±0.98)(P<0.05)。9.干预3个月末干预组患者服药依从性总均分为(6.67±1.08)明显高于干预前(5.13±2.32)(P<0.05);焦虑自评总均分为(51.25±4.65)明显低于干预前(59.05±9.01)(P<0.05)。10.干预3个月末干预组患者体力活动总能耗、轻微体力活动能耗、低度体力活动能耗、中度体力活动能耗分别为(3152.10±3076.61)、(1728.50±1048.86)、(844.01±676.20)、(835.16±669.95)MET-min/d明显高于干预前(2057.49±1730.72)、(1202.65±701.84)、(474.60±524.18)、(481.07±539.75)MET-min/d(P<0.05);而干预3个月末干预组(52.74±107.28)MET-min/d与干预前干预组(27.62±117.67)MET-min/d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11.干预3个月末干预组性知识认知总均分为(13.56±2.73)明显高于干预前(10.91±1.68)(P<0.05);性教育需求总均分为(29.02±5.03)明显高于干预前(17.56±5.91)(P<0.05);干预3个月末干预组患者满意度总均分为(52.18±5.51)明显高于干预前(33.67±8.27)(P<0.05)。12.干预3个月末干预组收缩压(128.45±15.65)mm Hg明显低于干预前(138.64±18.14)mm Hg(P<0.05);BMI值(21.92±2.30)kg/m2明显低于干预前(22.99±1.76)kg/m2(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1±0.40)mmol/L明显低于干预前(2.91±0.60)mmol/L(P<0.05)。结论1.社区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处于偏低水平,服药依从性处于中等水平,焦虑处于轻度水平,体力活动能耗以轻微体力活动能耗为主,性知识认知与性教育需求均处于较低水平。2.基于Cox健康行为互动模式的护理可提高社区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服药依从性水平、体力活动能耗、性知识认知与性教育需求水平、患者满意度水平并可降低焦虑水平、收缩压(mm Hg)、BMI值(kg/m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mmol/L),为社区护理人员对社区冠心病患者进行二级预防健康教育及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陈齐[6](2020)在《急性心梗患者PCI术后Ⅰ期心脏康复护理的循证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现阶段我国三级医院PCI术后患者Ⅰ期心脏康复开展现状以及心内科护士的Ⅰ期康复护理态度和行为现况。在此基础上,系统检索国内外Ⅰ期心脏康复护理的相关证据,构建《急性心梗患者PCI术后 ̄期心脏康复护理实践方案》。从而规范护士的临床护理工作,促进患者早期康复,提高生活质量。方法1.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于2019年10~11月在全国范围内通过便利抽样法选取我国10个省市共76所三级医院的管理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调查问卷《三级医院PCI术后患者Ⅰ期心脏康复开展现况调查表》对其进行调查;通过便利抽样法抽取广东省17所综合性三级医院的245名心内科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信效度良好的问卷对护士的Ⅰ期康复护理态度及行为现状进行调查。2.以澳大利亚“JBI循证护理实践模式”为理论框架,系统检索建库至2019年10月期间RANO、NICE、Cochrane Library、PubMed及中国医脉通等数据库中所有包含PCI术后Ⅰ期心脏康复护理的证据。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并使用相关文献评价工具对初步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同时梳理和综合文献中的推荐意见,形成最佳证据总结。通过专家会议法筛选可在试点病房开展的条目,结合临床情景明确证据转化的阻碍因素,构建《PCI术后患者Ⅰ期心脏康复护理实践方案》初稿。基于循证方案的最佳证据,制定相应的审查指标和审查方法,于2019年11月至2020年4月在本院试点病房完成证据应用前的基线审查和2轮证据临床应用。结果1.调查问卷的信效度:效度分析中,结构效度KMO值为0.895,Bartlett球形检验卡方=3690.062(P<0.001),共抽取3个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3.057%。最大方差旋转法分析后,各因子载荷值在0.589~0.909范围内。信度检验中,该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是0.940,重测信度是0.816。2.本次问卷共发放252份,有效问卷245份,有效回收率为97.22%。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态度得分影响因素分别为护士的职称、编制以及兴趣程度(P<0.05);行为得分影响因素分别为护士的性别、是否参加过培训以及兴趣程度(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行为得分的影响因素分别为护士的性别(β=-0.231,P<0.001)、年龄(β=0.162,P<0.001)、工作年限(β=0.202,P<0.001)、职务(β=-0.239,P<0.001)、有无接受过CR培训(β=-0.182,P<0.001)以及兴趣程度(β=-0.157,P<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态度条目“Ⅰ期心脏康复能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轻医疗费用”和“符合条件的患者进行早期心脏康复运动训练是安全的”两者与行为得分之间呈正相关,两组相关系数r和P值分别为:r=0.210,P=0.001;r=0.169,P=0.008。3.在调查的76所三级医院资料中,39所医院(51.32%)已开展心脏康复项目,其中38所医院(97.44%)开展了运动试验,以心肺运动试验(92.11%)为主;15所医院(42.86%)建设了心脏康复中心。28所医院制订了 Ⅰ期心脏康复护理方案,其中6所医院是根据循证的方法制定的;心脏康复随访形式以“电话/短信随访(88.24%)”为主。实施率较高的心脏康复内容分别为“患者评估(97.22%)、高血压管理(86.11%)和用药指导(86.11%)”;实施率较低的心脏康复内容分别为“性活动指导(16.67%)、职业回归指导(30.56%)和睡眠管理(58.33%)”。医院是否制订了 Ⅰ期心脏康复护理方案在“血脂管理、体重管理、营养咨询、戒烟、体力活动咨询、运动训练、糖尿病管理、心理咨询”8项内容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通过文献的筛选和评价,共纳入9部指南和6篇系统评价。AGREE Ⅱ指南质量评价结果显示,5部指南质量为A级,4部B级,指南的总体质量较好。标准化得分较高的两个领域分别为“范围和目的(95.57±6.65)%”和“清晰性(93.83±7.05)%”。来自Cochrane Library的3篇系统评价为高质量,其余3篇系统评价为低质量。循证小组对文献内容进行梳理和综合后,共遴选出39条护士职责范围内的推荐意见,主要涵盖心脏康复组织策略、护士培训、实践三个方面的内容。5.专家对推荐意见进行FAME属性论证后,最终纳入15条最佳证据引入临床实践变革。临床适用性调研显示所引入的证据具有较高的适宜性、可行性、临床意义及有效性。专家认为实践变革的阻碍因素主要包括医护人员缺乏相关培训、科室缺乏相关评估或记录单以及患者参与心脏康复的依从性低。6.针对实践障碍制定了相关行动策略,经过2轮证据审查后,研究场所制订了相关的评估单或记录单,完善了 Ⅰ期康复护理流程;护士对14项审查指标的依从率显着提高,其中4项审查指标的依从率均有很大的提升,其余审查指标依从率均达到100%。证据应用后,患者PCI术后自我管理能力显着提高。结论1.我国三级医院PCI术后患者Ⅰ心脏康复开展现状仍然不规范,在心脏康复实施内容、人才培养、心脏康复中心建设及院外随访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2.不同特征的护士 Ⅰ期心脏康复护理态度和行为水平不同,提示制定相关的培训考核机制和规范化护理方案势在必行。3.经过严格的文献检索和质量评价,我国尚无基于循证并针对护士的PCI术后Ⅰ期康复护理规范。基于最佳证据和临床情景构建的循证实践方案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有效改善了护士的Ⅰ期护理态度和行为,改善了临床实践环境。
汤佳[7](2020)在《中期照护视角下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现在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达到新的高度,而健全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刻不容缓。目前国内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只注重疾病本身的诊治,对于大型的综合性公立医院而言,主要负责我们国家绝大多数的医疗任务,目前存在着病人众多、现有医疗规模的限制、病患床位相对紧张等日益突出的问题。在所患疾病比例中,高血压、精神疾病、脑卒中、心脏病、糖尿病、肿瘤等各种慢性疾病占绝大多数,慢性疾病和人口老龄化互相影响,这让在面临一般急性疾病后的患者在治疗后,会遇到更多的临床心理问题、生活自理能力问题,这使得康复时间变得更加漫长,而且需要投入更多介入措施,这在无形之中给大型公立医院增加了很多负担。大型公立医院通过快速康复等手段,让更多的患者享受到了医疗资源,更快的周转了病床。患者平均住院日下降,虽然身体疾患更快速的被治愈,可心理状况还没有能够达到满足立即返回家中的标准。平均住院日的缩短,不利于患者和医生产生良好的信任关系,而医生的短期治疗容易引起患者疾病治愈后复发,医生需要和患者保持长期稳定的信任关系、需要对患者进行连续的照护。因为患者难以控制病情或是病后匮乏的照护,而产生的入院治疗和使用药物的费用,对于医保部门的经费是极大的浪费。本研究立足于解决这一突出问题进行论述。目的为了健全我国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弥补服务体系中的断层。由于我国现在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达到新的高度。目前国内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只注重疾病本身的诊治,对于每一级的综合性公立医院而言,主要负责大部分百姓的医疗救治,却存在目前患者数量众多、现有医疗规模的限制、病患床位相对紧张等日益突出的问题。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具体的服务形式,包括健康科普、院前急救、院中急性期照护、中期照护、长期照护、终末期照护,而目前在国内中期照护处于缺失状态,不仅造成了老年患者非计划性重返病房,浪费医疗资源,还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方法从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成入手,分析中期照护模式存在的必要性,阐述中期照护的理论、模式、软硬件,并以医联体中骨科、卒中、胸痛中期照护病房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了中医药在中期照护领域中的作用,对目前医联体中开展中期照护服务的存在的技术和政策问题进行探讨,以求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来探讨中期照护在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中的不可或缺,同时在医联体下基层医疗机构行中期照护是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的。其中理论研究先对国内外内的中期照护模式进行梳理,对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阐述,探讨在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期照护,是一种契合中国国情和传统文化、体现中国特色的服务模式,有助于老年医疗服务的整体化和延续性,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追溯了老年医疗服务的历史沿革和相关构成。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老年医疗服务古已有之,从衰老理论、预期寿命延长和疾病谱的转变等方面来论述构建整体化老年医疗服务的必要性;对目前国内提供的老年医疗的服务内容进行阐述,包括健康科普、院前救治、急性期照护、长期照护和终末期照护,急性期照护和长期照护之间存在断层,有些急性病出院后患者,因为未得到有效和安全的中期照护,导致非计划性重复入院或者身体功能未能良好恢复,甚至于致残,直接进入长期照护模式。还论述了中期照护相关概念及模式。明确阐述了中期照护模式的定义、照护对象和形式,以及开展中期照护所需的软硬件条件,通过对三家医院的2400名老年出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出中期照护的需求与日常生活能力正相关;并运用服务链理论、持续照顾理论、协同论对本研究进行了相关探讨。医疗服务是个整体的产品概念,而由于卫生体制等原因,本应该形成一条“价值链”的医疗服务流程,却存在着相互脱节的现象;关注并落实老人在生命的各个阶段中各个方面的需求,是“持续照护”的理论最本质的核心点。“持续照护”让有着个性化需要的老人最大可能在固定熟悉的场所长期居住,以此受到良好的照顾。相关理论支撑了中期照护模式产生的必要性。为了阐述医联体中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期照护的可行性,先从理论方面进行论述。医联体是在中国现有医疗资源不均衡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不同层次医疗机构联合而成的组织构架,而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形势堪忧,在医联体中基层医疗机构可以有效落实进行中期照护服务,它对于连续性健康管理的实行十分重要,同时还有政府支持、资源优势互补、更为便捷、提高收入、降低费用等优势,在政治、经济和技术三方面都具有理论可行性,因此在医联体中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期照护势在必行。随后通过实证分析论述老年患者在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行中期照护服务的有效性。取样扬州苏北人民医院肩袖损伤患者100例,分为两组,其中52例为观察组,在医联体下汤汪骨科联合病房行中期照护,48例未行中期照护为对照组,对其行术后康复效果比对及UCLA评分统计学比较,显示行中期照护更加有效;取样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卒中患者300例,分为两组,其中有162例作为观察组至医联体下木渎卫生院进行中期照护,138例作为对照组未接受,通过ADL量表、GDS-15量表、FRA量表、EQ-5D量表进行统计学比较,显示中期照护对急性期后老年脑卒中患者有着显着的临床效果,是一种能创造高附加值的新型照护模式,老年患者脑卒中后越早实施中期照护,效果越好;取样泰州市人民医院急性心梗行CPI手术患者208例,分为两组,其中有100例作为观察组转入高港区人民医院进行中期照护,108例出院回家普通康复未接受中期照护,通过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及术后并发症出现比例进行比较,显示中期照护有益于急性心梗CPI术后老年患者的术后康复,实现了安全性与有效性兼得的身心康复效果。本文也对中期照护的中医药优势,在医联体下开展中期照护的政策、技术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进行补充说明。在中期照护中中医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中医药的独特理论和临床优势入手,分析了中期照护中中医药可以产生的相关作用,如如在情绪、饮食、用药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扬州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的中医工作室运作较好,如中医骨伤专业历史悠久,和西医骨伤结合,在中期照护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的中期照护服务中要继续加强中医药理论的挖掘,促进中医药中期照护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强化中医药中期照护服务的网络建设,让中医药这一我国文化瑰宝在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中绽放绚烂光彩。对医联体下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期照护服务目前存在的政策及技术问题进行梳理。康复技术和老年综合评估技术是中期照护服务中较为关键的两样技术,对医联体内实施中期照护(主要为康复治疗)的调查显示,基层康复医疗的能力较弱,老年综合评估技术在国内刚刚发展,尚未能推广使用。他问题还包括医保支付方式需要进一步优化,三级医院无力开展相关服务、软硬件标准尚未形成、绩效分配方案待确定、利润待提高、具体疾病效果评价指标缺乏以及老人多重用药、谵妄管理、跌倒和误吸等相关问题都需要关注。对医联体下中期照护模式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互联网医院的兴起对中期照护的开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介绍了“互联网+”的中期照护模式及大数据在中期照护中的应用,并以苏北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相关服务对中期照护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来论证“互联网+”的中期照护模式大有可为;日间手术普及也为中期照护开展打开市场,医联体模式下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应加强协作,医院主要负责为患者进行日间手术,并在手术后将患者送往社区医疗机构继续进行中期护理治疗,以苏北人民医院日间手术患者在家康复和社区中期照护随访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日间手术后社区中期照护模式有利于改善患者就医感受度,促进患者康复。增加了中期照护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在服务类型上更加多样,服务模式上更加完善,服务衔接上更加连续,具备了完整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基本要素,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体制条块分割、信息平台难以共享、医保报销与服务脱节、老年医学统领机构缺乏、老年护理与康复人才短缺等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结果本研究立足于中国特色,找出最适合中期照护服务的医疗组织环境,即在医联体中社区或乡镇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服务,不仅符合国家上下转诊、急慢分治的要求,且有利于老年患者恢复身体机能,促进基层医疗机构发展,打造全生命周期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不足是研究主要以理论推断为主,样本量较少,外推行有一定局限。结论伴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应对巨大的老年医疗需求,需要通过中期照护这一模式弥补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断层,以面对具有复杂需求的老年患者,同时有效衔接并整合医疗资源。在医联体中基层医疗单位开展中期照护服务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可以有效弥补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断层的较好模式。
党慧[8](2020)在《基于系统评估的出院计划对老年慢阻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构建基于系统评估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出院计划方案,并评价其对老年COPD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为老年COPD患者制定全面的出院计划服务提供参考依据,进而提高护理服务效率和质量。方法本研究通过构建基于系统评估的出院计划方案,并根据相关专家提出的建议和预实验对方案进行修订。选取2019年3月至6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并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60例老年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的先后,进行编号,随机分成两组(使用随机数字表),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出院指导,干预组患者在常规出院指导的基础上给予基于系统评估的出院计划干预。于研究对象入院48h内、病情稳定后第1天、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评估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抑郁评分(SDS)和焦虑评分(SAS))及自我管理能力;于研究对象入院48h内、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评估两组患者的肺功能(FEV1/FVC、FEV1%预计值)和生活质量(CAT),比较两组患者各观察指标间的差异。结果1.本研究纳入并完成干预的老年COPD患者共57例,干预组29例,对照组28例。其中男34例(59.6%),女23例(40.4%);年龄6087岁,平均(70.91±7.28)岁。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心理状况、自我管理能力、肺功能和生活质量对比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患者入院48h内、病情稳定后第1天,对照组自我管理能力各维度得分及自我管理能力总分与干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干预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中除症状管理维度外,其他维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个月时,干预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总分和症状管理维度、情绪管理维度、自我效能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出院后3个月时,干预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总分和症状管理维度、日常生活管理维度、情绪管理维度、自我效能管理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出院后6个月时,干预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总分及自我管理能力各维度得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患者入院48h内、病情稳定后第1天,对照组心理状况(焦虑、抑郁评分)与干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干预组患者心理状况(焦虑、抑郁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心理状况均优于对照组同期,干预组SDS、SAS得分显着下降。4.患者入院48h内、出院后1个月,对照组FEV1和FEV1/FVC与干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至出院后3个月时,测量干预组患者FEV1优于对照组(P<0.05);出院6个月时,测量干预组患者FEV1和FEV1/FVC均优于对照组(P<0.05)。5.患者入院48h内、出院后1个月,对照组生活质量与干预组生活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3个月时,咳嗽、咳痰、家务、睡眠、精力5个条目得分优于对照组(P<0.05);出院后6个月时,生活质量总分以及上述5个条目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基于系统评估的出院计划可提高老年COPD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2.基于系统评估的出院计划可以改善患者心理状况,减轻疾病症状,改善肺功能,维持病情稳定,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孟宪梅[9](2019)在《脑卒中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基于脑卒中给患者及家庭造成的健康社会问题日趋严重、而国内现有脑卒中护理实施尚不规范的现状,通过本研究制定基于最佳证据、涵盖脑卒中不同疾病阶段及健康问题的护理方案,为规范我国脑卒中整个疾病过程的护理实践,保障脑卒中康复护理服务的科学性、连续性提供理论指导及依据。研究方法:1.研究一—现况研究:通过在三家医疗机构进行田野研究及对服务于脑卒中不同疾病阶段的多学科专业人员进行半结构访谈,对国内脑卒中临床护理实践现况进行研究,并依据i-PARIHS框架,分析影响实施的促进及障碍因素。2.研究二—基于循证理念的护理方案初步构建:基于国内脑卒中护理实践现况,对脑卒中护理相关循证指南及系统评价进行文献检索,进而运用AGREEⅡ及OQAQ对指南及系统评价文献进行再评价,依据JBI标准,统一证据分级及推荐分级。组织专家论证,确定本研究护理方案主题及相关证据推荐等级,形成方案的理论主干,并在5W1H指导下,具体形成护理方案初稿。3.研究三--基于专业判断及利益相关者意愿的方案修订:为保障护理方案在多学科合作的流畅性,采用立意取样法对不同学科专业人员进行半结构访谈,及组织四家转化基地的护理专家进行焦点小组访谈,分别从不同学科专业判断及利益相关者层面对护理方案进行修订及讨论方案转化实施可行性。4.研究四--护理方案临床转化试点运行及评价研究:基于前期研究结果及转化基地现况,选择代表全程性护理方案的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及代表专科性护理方案的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在三个转化基地(包含急性期及康复期疾病阶段),依据i-PARIHS框架,进行方案实施现况审查,发现障碍因素,并通过PDCA循环,予以解决障碍因素,对实施规范化,并从结构、过程、及结果三个层面对临床转化效果进行评价。研究结果:1.研究一:在三个田野地进行田野观察及对15名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的半结构访谈结果显示,现有脑卒中护理实践涉及超急性期、急性期、及康复期疾病阶段,以基础护理为主,涉及康复护理实践内容有限,并存在护理实践不规范、与康复治疗师职责界定不清等问题。与最佳证据相比,从护理实践范畴及实践系统性上都存在很大差距。护士专业知识不足、临床护理工作庞杂、护理时间零散、学科成员间沟通缺乏等对方案实施带来困难。可考虑利用领导层的支持鼓励、护士改进康复护理的意愿、康复团队成员互动机会、及机动护理人员配备等有利因素推进护理方案实施。2.研究二:以“脑卒中”“护理”及相关检索词,从循证数据库及指南网站进行检索,最终纳入44篇指南文献及64篇系统评价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最终确定囊括超急性期、急性期、康复期三个疾病阶段、四个并发症预防及护理主题(深静脉血栓预防、压力性损伤、跌倒预防、抑郁)、及五个康复护理主题(两便护理、吞咽障碍及营养、痉挛/挛缩、语言障碍康复、二级预防)的384条证据,形成方案理论主干,在此基础上,形成方案初稿。3.研究三:15名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的半结构访谈及来自4个转化基地9名护理专家(专家权威系数为0.925)的焦点小组访谈,对护理方案进行以下修订:(1)不同疾病时期护理方案以不同医疗地点为导向;(2)根据国情,剔除院前护理实践内容;(3)精炼超急性期转诊内容;(4)在急性期护理方案中补充抑郁筛查及护理内容;(5)将两便护理及饮食护理重新命名为两便管理及吞咽障碍管理,纳入到“康复护理”条目中;(6)根据临床现况,对部分护理措施进行删除、补充、及更换等修订。4.研究四:临床转化方案一(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运行结果:三个转化基地两轮PDCA循环研究,形成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记录规范:入院深静脉血栓筛查表,护理记录单,及患者健康教育手册;方案实施管理规范:专人负责方案管理,入组患者管理方式,及明确方案实施各时间节点。5.研究四:临床转化方案二(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运行结果:在遵循转化方案一所制定的实施规范基础上,扩展吞咽康复管理规范:入院患者吞咽障碍筛查表,言语治疗师及护士吞咽康复管理职责,首发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康复治疗师/护士记录单,及现场示范---配合指导---独立完成的技能培训模式。6.研究四:临床转化效果评价:方案一临床转化效果显示,57名接受健康教育的患者/家属,在健康教育后对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知识的掌握有显着性提高(Z=-6.457,P<0.01);26名接受培训的护士,培训前后知识掌握情况有显着性差异(Z=-4.244,P<0.01);且方案实施后的护理行为,在使用信效度高的筛查工具、对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观察出血倾向、熟悉IPC使用注意事项及对皮肤评估等方面的依从性较前有显着性提高(P<0.05)。方案二临床转化效果显示,15名接受健康教育的患者/家属,健康教育后对吞咽障碍及营养不良护理知识的掌握有显着性提高(t=-7.046,P<0.01);23名接受培训的护士,培训后知识掌握有显着性提高(t=-15.842,P<0.01);且方案实施后护理行为,在接受培训、入院及时筛查、跟进筛查、使用信效度高的筛查工具、吞咽筛查异常转介言语治疗师、跟进吞咽康复训练及效果等方面依从性较前有显着提高(P<0.05)。另外,对9名实施方案护士的半结构访谈结果分析:实施方案后,护理工作变得系统化、规范化、且主动及时;对自身的影响包括:扩充专科知识、增加专业自信心、增加护理实践意识、改善护患关系、及增加科研意识;可承受增加的工作量,并可通过常规化、碎片化服务、及优先筛查等策略解决。结论:本研究基于循证理念,构建基于最佳证据且符合中国国情的囊括超急性期、急性期、康复期三个疾病阶段的护理方案及九个健康问题护理方案,为脑卒中专科护士提供统一护理实践规范框架,使脑卒中科学性连续性护理服务成为可能。本研究所构建的护理方案遵循美国护士协会5W1H的护理实践要求,明确与其他学科团队成员间的协调,体现脑卒中护理专科性及专业价值。通过对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及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的试点运行,从全程性及专科性层面对护理方案进行临床转化验证,制定了护理方案的实施规范,尤其是康复问题的护理规范模式,使多学科团队合作成为可能,为护理方案的有效实施及临床推广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研究结果显示,本研究所构建的脑卒中护理方案具有科学性及可行性,可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邱孝丰[10](2019)在《心肌梗死Ⅱ期心脏康复现状调查及护理内容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通过“心肌梗死患者认知与需求-Ⅱ期心脏康复开展与管理-护士工作体验”三层面展开调查,充分了解患者对Ⅱ期心脏康复的认识和需求程度以及护理现状,并构建心肌梗死Ⅱ期心脏康复护理内容框架,为Ⅱ期心脏康复护理干预提供参考,提高Ⅱ期心脏康复护理质量,从而改善Ⅱ期心脏康复认知现状及护理现况。研究方法1.心肌梗死患者Ⅱ期心脏康复认知与需求调查。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北京市某三甲医院心血管内科监护室诊断为心肌梗死的住院患者180名,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患者Ⅱ期心脏康复的认知与需求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采用频数、构成比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和Logistic回归的方法进行分析。2.北京地区部分医院Ⅱ期心脏康复开展及管理现状调研。采用便利抽样法,对北京地区10所三级医院Ⅱ期心脏康复现况进行调研,调研内容包括开展情况、康复团队组建情况、康复护理管理情况以及设施配备情况等,调查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同时,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7名心脏康复护士进行半结构访谈,以深入了解心脏康复护士工作体验。3.心肌梗死Ⅱ期心脏康复护理内容框架构建。采用循证方法,基于PIPOH方法确定研究问题,全面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指南网站及专业协会网站中相关的临床实践指南和最佳实践证据总结,使用国际指南研究与评价协会制定的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估系统Ⅱ(AGREE Ⅱ)对指南进行评价,采用文献内容分析法提取与心肌梗死患者Ⅱ期心脏康复护理相关的内容形成初稿,经两轮Delphi专家咨询论证,最终形成心肌梗死患者Ⅱ期心脏康复护理内容框架。研究结果1.心肌梗死患者Ⅱ期心脏康复认知需求调查。本研究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5%,调查对象平均年龄(54.28±10.67)岁,80.10%为男性,12.9%的患者对Ⅱ期心脏康复有所了解,72.5%患者认为Ⅱ期心脏康复会给其带来益处,75.40%的患者能够认识到Ⅱ期心脏康复于自身的重要性,82.4%的患者希望了解更多关于Ⅱ期心脏康复的知识,63.2%的患者表示出院后愿意参加Ⅱ期心脏康复。文化程度、运动习惯以及回归工作需求是患者Ⅱ期心脏康复认和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2.北京地区部分医院Ⅱ期心脏康复护理现况调研。本研究共调查北京地区10所三级医院,其中4所医院开展了 Ⅱ期心脏康复项目,1所为心脏专科医院,3所为综合性医院,开展规模为5~10张床位,周开诊天数在1~5天不等,心脏专科医院设立了独立的心脏康复科,3所综合医院的Ⅱ期心脏康复隶属心内科管理,2所医院具备心脏康复应急预案,4所医院均缺乏相应的心脏康复护理实践标准和质量管理标准;Ⅱ期心脏康复护士工作体验部分析出“护患关系和谐”、“担忧护理风险”和“工作待完善”三个主题,“工作待完善”主题下包含“护理评估不全面”、“缺乏护理内容规范”、“缺乏岗位规章制度”及“缺乏心脏康复培训”四个观点。3.心肌梗死Ⅱ期心脏康复护理内容框架构建。Ⅱ期心脏康复护理内容框架构建部分,共纳入指南11份,4份为中文,7份为英文,经文献分析,提取与Ⅱ期CR护理相关的推荐主题7个,分别是信息收集、患者评估、运动康复、协调沟通、健康教育、社会心理支持与延续护理;经两轮专家咨询,形成7个部分、22个类别、124条目的心肌梗死Ⅱ期心脏康复护理内容框架。研究结论1.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对Ⅱ期心脏康复了解程度较低、了解途径单一、获得的院内心脏康复教育较少,参与心脏康复的需求较高,亟需通过加强健康宣教力度普及知识,提高患者认知水平。2.在调查的医院中开展Ⅱ期心脏康复的医院数量少,场地设备不完善,心脏康复护理工作内容不明确,护理管理制度尚欠缺,护理内容缺乏标准规范,实施心脏康复的护士对心脏康复内容了解不全面,难以满足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脏康复需求。3.科学合理地构建并论证了包含7个方面、22个类别、124条目的心肌梗死Ⅱ期心脏康复护理内容框架,内容框架条目全面、结构合理、贴合临床、实用性强,为规范心肌梗死患者的Ⅱ期心脏康复护理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二、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出院后的康复保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出院后的康复保健(论文提纲范文)
(1)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循证实践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国内外现状 |
3 相关理论基础 |
4 研究目的 |
5 研究意义 |
6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 |
1 研究对象 |
1.1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2 样本量计算 |
2 研究工具 |
2.1 问卷维度、条目设定 |
2.2 问卷编制注意事项 |
2.3 问卷质量评定 |
2.4 问卷内容 |
3 研究方法 |
3.1 调查过程 |
3.2 统计学方法 |
3.3 质量控制 |
4 结果 |
4.1 基本资料 |
4.2 心血管科护士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现状 |
4.3 心血管科护士二级预防知信行单因素分析 |
4.4 心血管科护士二级预防知信行影响因素分析 |
4.5 心血管科护士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相关性分析 |
4.6 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管理阻碍因素 |
5 讨论 |
5.1 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管理有待提高 |
5.2 影响心血管科护士二级预防管理的因素 |
5.3 心血管科护士二级预防护理知识、态度和行为相关 |
5.4 提高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管理建议 |
6 结论 |
第二部分 冠心病患者对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管理需求的质性研究 |
1 研究目的与对象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2.1 访谈主题 |
2.2 访谈过程 |
2.3 质量控制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
3.2 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需求的分析 |
4 讨论 |
4.1 关注冠心病患者及家属的需求是二级预防管理不可或缺的部分 |
4.2 个性化、切实可行的二级预防管理方案有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 |
4.3 提升心血管科护士循证实践能力,建立循证实践方案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证据综合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
2.2 检索策略 |
2.3 证据评价标准 |
2.4 证据评价过程 |
3 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
3.3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
4 讨论 |
4.1 纳入证据的指南/共识发表现状和质量评价分析 |
4.2 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相关证据内容有待进一步明确 |
4.3 对冠心病二级预防本土化指南与患者指南制定的启示 |
5 结论 |
第四部分 证据传播 |
1 构建《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初稿 |
1.1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2 《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专家论证 |
2.1 研究方法 |
2.2 结果 |
2.3 结论 |
3 小结 |
第五部分 结论与展望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创新点 |
3 研究局限性 |
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国内外心脏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管理调查问卷 |
附录2 冠心患者半结构式访谈知情同意书 |
附录3 Pubmed文献库检索策略 |
附录4 中国知网文献库检索策略 |
附录5 AGREEⅡ评价条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健康教育路径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制订健康教育路径实施单 |
1.2.2 健康教育实施 |
1.3 观察指标 |
1.4 质量控制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见表1。 |
2.2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MUIS评分比较,见表2。 |
2.3 两组患者随访6个月的SF-36评分比较,见表3。 |
3 讨论 |
3.1 健康教育路径能够显着改善AMI患者的负性情绪 |
3.2 健康教育路径能够显着降低AMI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 |
3.3 健康教育路径能够显着提高AMI患者的生活质量 |
4 小结 |
(3)基于BCW的健康教育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意义 |
4 研究假设 |
5 理论及操作性定义 |
6 理论基础 |
7 本研究的概念框架 |
8 技术路线图 |
第一部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心脏病运动恐惧及自我感受负担的现状调查 |
研究方法 |
1 研究类型 |
2 研究对象 |
2.1 研究对象选择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 |
2.6 样本量 |
3 研究工具 |
4 资料收集 |
5 统计分析方法 |
6 质量控制 |
结果 |
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1.1 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社会学资料 |
1.2 研究对象疾病相关资料 |
2 AMI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心脏病运动恐惧和自我感受负担现状 |
2.1 AMI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现状 |
2.2 AMI患者心脏病运动恐惧现状 |
2.3 AMI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现状 |
3 AMI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在一般资料中的差异 |
3.1 AMI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在人口学社会学资料中的差异 |
3.2 AMI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在疾病相关资料中的差异 |
4 AMI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与心脏病运动恐惧、自我感受负担的相关性分析 |
5 AMI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多因素分析 |
5.1 AMI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相关因素赋值方法 |
5.2 AMI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多元线性回归结果 |
讨论 |
1 AMI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 |
2 AMI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 |
3 AMI患者心脏病运动恐惧、自我感受负担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 |
4 AMI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因素 |
小结 |
第二部分 基于BCW的健康教育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
研究方法 |
1 研究类型 |
2 研究对象 |
2.1 研究对象选择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脱落标准 |
2.6 样本量 |
2.7 分组方法 |
3 干预内容及方法 |
3.1 制定干预内容 |
3.2 干预方案 |
3.3 具体干预步骤 |
4 研究工具 |
5 资料的收集 |
6 质量控制 |
7 伦理原则 |
8 统计分析方法 |
结果 |
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
1.1 两组AMI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 |
1.2 两组AMI患者疾病相关资料 |
2 干预前两组AMI患者观测指标的同质性检验 |
2.1 干预前两组AMI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比较 |
2.2 干预前两组AMI患者心脏病运动恐惧的比较 |
2.3 干预前两组AMI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比较 |
3 干预后两组AMI患者观测指标的效果分析 |
3.1 两组AMI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干预效果 |
3.2 两组AMI患者心脏病运动恐惧的干预效果 |
3.3 两组AMI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干预效果 |
讨论 |
1 基于BCW的健康教育对AMI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 |
2 基于BCW的健康教育对AMI患者心脏病运动恐惧的影响 |
3 基于BCW的健康教育对AMI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影响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健康教育在AMI患者心脏康复护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定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1.3.1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1.3.2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1.4 研究内容、对象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调研对象 |
1.4.3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医疗设施规划方法 |
2.1 本章研究目的 |
2.2 我国医疗设施规划现状 |
2.2.1 区域卫生规划 |
2.2.2 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
2.2.3 基于大数据的精准规划 |
2.2.4 我国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现状 |
2.3 医疗设施规划基础研究 |
2.3.1 医疗设施规划手法 |
2.3.2 医疗设施规划指标 |
2.4 日本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 |
2.4.1 五疾病 |
2.4.2 医疗圈的划分 |
2.4.3 区域医疗保健计划 |
2.4.4 案例分析—东京都 |
2.4.5 案例分析—大阪府 |
2.4.6 案例分析—石川县 |
2.4.7 小结 |
2.5 日本模式的实践检验 |
2.5.1 对比研究—常州市与兵库县 |
2.5.2 对比研究—滁州市与青森县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建筑策划 |
3.1 本章研究目的 |
3.2 建筑策划基础研究 |
3.2.1 选址策划 |
3.2.2 功能策划 |
3.2.3 规模策划 |
3.3 心血管医院选址布局 |
3.3.1 医院总体布局 |
3.3.2 与院内其它区域的关系 |
3.4 心血管医院功能设置 |
3.4.1 功能模块的种类 |
3.4.2 门诊区 |
3.4.3 急诊区 |
3.4.4 医技区 |
3.4.5 住院区 |
3.4.6 公共区 |
3.4.7 办公辅助区 |
3.5 心血管医院规模设置 |
3.5.1 病床数的计算 |
3.5.2 医院总体建筑规模 |
3.5.3 功能模块的面积比例 |
3.6 心血管医院布局优化 |
3.6.1 心血管疾病的医疗流程 |
3.6.2 心血管医院流线设置 |
3.6.3 基于医疗流程的布局优化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不同影响因素的深入剖析 |
4.1 本章研究目的 |
4.2 疾病因素 |
4.2.1 心血管疾病特点 |
4.2.2 心血管疾病特殊性对医疗设施规划的影响 |
4.2.3 心血管疾病特殊性对医院建筑的要求 |
4.3 需求因素 |
4.3.1 三种类型需求 |
4.3.2 医疗设施的分级 |
4.3.3 防灾防疫时期的特殊需求 |
4.4 不同国家因素 |
4.4.1 不同国家医疗体系及评价标准比较 |
4.4.2 不同国家心血管医院建设情况比较 |
4.5 新技术与新理念因素 |
4.5.1 互联网的发展 |
4.5.2 医疗中心与医疗健康城 |
4.5.3 规划理念下的医院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语 |
5.1 结论 |
5.1.1 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的评价 |
5.1.2 心血管医疗设施的规划方法 |
5.1.3 心血管医疗设施的建筑策划方法 |
5.2 今后的课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目录 |
附录 A 中国文献研究动向 |
附录 B 欧美文献研究动向 |
附录 C 日本文献研究动向 |
附录 D 近年来我国历次区域卫生规划概况 |
附录 E 国家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 |
附录 F 中国胸痛中心建设标准 |
附录 G 心血管系统及心血管外科临床路径 |
附录 H 南京市第一医院心外科手术室医护人员访谈 |
附录 I 心血管医疗设施案例 |
(5)基于Cox健康行为互动模式的护理在社区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理论基础及架构 |
1.3 操作性定义 |
1.4 技术路线 |
1.5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2章 社区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现状调查 |
2.1 调查对象 |
2.2 调查方法 |
2.3 调查结果 |
2.4 讨论 |
第3章 基于Cox健康行为互动模式的护理在社区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中的应用 |
3.1 干预对象 |
3.2 干预方法 |
3.3 研究结果 |
3.4 讨论 |
第4章 结论 |
本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综述 Cox健康行为互动模式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本课题受以下科研课题资助 |
南华大学医学伦理审查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急性心梗患者PCI术后Ⅰ期心脏康复护理的循证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理论基础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护士的Ⅰ期心脏康复态度及行为现状调查 |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2 研究内容 |
2.3 统计学方法 |
2.4 结果 |
2.5 讨论 |
2.6 小结 |
第3章 三级医院Ⅰ期心脏康复开展现状调查 |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2 研究内容 |
3.3 统计学方法 |
3.4 结果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4章 Ⅰ期心脏康复相关文献的质量评价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4.3 统计学方法 |
4.4 结果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第5章 证据的综合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方法 |
5.3 研究结果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6章 识别临床实践与指南的差距 |
6.1 研究方法 |
6.2 研究步骤 |
6.3 研究结果 |
6.4 讨论 |
6.5 小结 |
第7章 方案的评价 |
7.1 研究方法 |
7.2 统计学方法 |
7.3 研究结果 |
7.4 讨论 |
7.5 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不足 |
8.3 研究展望 |
文献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术后早期康复 |
综述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心内科护士对PCI术后患者Ⅰ期心脏康复态度及行为调查表 |
附录二 三级医院Ⅰ期心脏康复开展现况调查表 |
附录三 PCI术后患者Ⅰ期心脏康复护理指南咨询表 |
附录四 患者心脏康复初始评估表 |
附录五 患者戒烟意愿的评估方法 |
附录六 运动康复七步法 |
附录七 每日运动登记本 |
附录八 心脏康复操记录单 |
附录九 心脏康复随访表 |
附录十 教育流程表 |
附录十一 证据分级系统 |
附录十二 临床审查记录单 |
附录十三 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估系统(AGREE Ⅱ) |
附录十四 AMSTAR Ⅱ质量评价工具条目 |
附录十五 JBI证据预分级及证据推荐级别系统(2014版) |
附录十六 Brog自觉劳累分级评分表 |
附录十七 代谢当量与活动对应表 |
附录十八 冠脉支架术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评定量表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中期照护视角下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2 研究现状和述评 |
2.1 研究背景 |
2.2 研究述评 |
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3.1 研究思路 |
3.2 研究方法 |
3.3 技术路线 |
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老年医疗服务历史沿革及相关构成 |
1 老年医疗服务历史沿革 |
1.1 古代老年医疗服务历史记载 |
1.2 现代老年医疗服务现状 |
2 构建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
2.1 自然衰老的需求 |
2.2 预期寿命的延长 |
2.3 疾病谱的转变 |
3 当前老年医疗服务主要构成 |
3.1 健康科普 |
3.2 院前急救 |
3.3 院内救治(急性期照护) |
3.4 长期照护 |
3.5 终末期照护 |
3.6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中的断层 |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期照护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1 概念界定 |
1.1 中期照护 |
1.2 中期照护对象 |
1.3 中期照护模式 |
2 开展中期照护服务需要的软硬件 |
2.1 硬件条件 |
2.2 软件配备 |
3 老年患者中期照护需求相关性分析 |
3.1 出院老年患者的中期照护需求问卷分析 |
3.2 结果分析 |
4 相关理论基础 |
4.1 服务供应链理论 |
4.2 持续照顾理论 |
4.3 协同理论 |
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行中期照护的理论可行性研究 |
1 医联体的概念及成效 |
1.1 医联体的概念 |
1.2 医联体建设成效 |
2 基层医疗机构的现状 |
3 在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行中期照护的理论可行性 |
3.1 政治可行性 |
3.2 经济可行性 |
3.3 技术可行性 |
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行中期照护的实践可行性研究 |
1 扬州广陵汤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骨科中期照护 |
1.1 肩袖损伤患者康复不足 |
1.2 肩袖损伤患者中期照护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 |
1.3 中期照护医护人员分工 |
1.4 实证分析 |
2 苏州木渎卫生院卒中中期照护 |
2.1 卒中患者康复不足 |
2.2 卒中患者中期照护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
2.3 中期照护医护人员分工 |
2.4 实证分析 |
3 泰州高港区人民医院心梗中期照护 |
3.1 心梗患者康复不足 |
3.2 急性心梗患者中期照护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
3.3 中期照护医护人员分工 |
3.4 实证分析 |
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医特色的中期照护条件分析及实践 |
1 中医的独特理论和临床优势 |
1.1 丰富的中医理论优势 |
1.2 非药物治疗的临床优势 |
1.3 多管齐下的兼并优势 |
2 中期照护中的中医应用 |
2.1 情绪护理 |
2.2 饮食护理 |
2.3 中药护理 |
2.4 恢复护理 |
3 扬州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期照护的中医实践 |
3.1 扬州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的中医工作室 |
3.2 中期照护的中医骨伤应用 |
4 中医特色中期照护发展的相关建议 |
4.1 加强对中医中期照护理论的挖掘 |
4.2 促进中医中期照护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 |
4.3 强化中医中期照护服务的网络建设 |
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中期照护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
1 老年康复技术不成熟 |
1.1 医务人员中期照护康复技术应用调查 |
1.2 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康复治疗现状 |
2 老年综合评估技术未普及 |
2.1 老年综合评估内涵 |
2.2 老年综合评估流程 |
2.3 在中期照护服务中的应用 |
2.4 老年综合评估的效用 |
2.5 实践应用尚未普及 |
3 医保支付方式需转变 |
3.1 工作机制要创新 |
3.2 付费方式要协同 |
3.3 收费标准要统一 |
4 其他相关问题 |
4.1 三级医院无力开展 |
4.2 硬件设施尚无标准 |
4.3 软件配备缺乏规范 |
4.4 绩效分配有待确定 |
4.5 药品耗材利润不高 |
4.6 具体疾病指标缺乏 |
4.7 老年多重用药需关注 |
4.8 谵妄管理有待加强 |
4.9 吞咽误吸需要重视 |
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中期照护发展前景与机遇 |
1 “互联网+”医院为中期照护带来新机遇 |
1.1 “互联网+”中期照护模式 |
1.2 大数据在中期照护中的应用 |
1.3 苏北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中期照护实践 |
2 日间手术开展为中期照护带来新市场 |
2.1 日间手术概念 |
2.2 日间手术适用范围 |
2.3 基层医疗机构日间手术中期照护成效 |
2.4 日间手术普及为中期照护开展带来市场 |
2.5 推广医联体日间手术中期照护信息化平台 |
3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建的存在问题及相关建议 |
1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成 |
2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建存在问题 |
2.1 管理体系条块分割 |
2.2 信息平台难以共享 |
2.3 医保报销与服务脱节 |
2.4 老年医学统领机构缺乏 |
2.5 老年护理、康复人才短缺 |
3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建的相关建议 |
3.1 探索整合型老年医疗服务体系 |
3.2 建立全面的医疗服务信息档案 |
3.3 整合医保方式和服务模式 |
3.4 建立区域老年医学中心 |
3.5 加强护理、康复人才的培养 |
4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1 研究总结 |
2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2.1 研究意义深远 |
2.2 研究内容创新 |
2.3 研究方法创新 |
3 研究不足 |
4 研究展望 |
4.1 理论研究将不断深入 |
4.2 实证研究将更具经验 |
4.3 指标模型将更加细化 |
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基于系统评估的出院计划对老年慢阻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相关概念界定 |
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构建基于系统评估的老年 COPD 患者出院计划方案 |
1 初拟基于系统评估的老年慢阻肺患者出院计划方案 |
2. 基于系统评估的出院计划方案的修订 |
3. 基于系统评估的出院计划方案的预实验 |
第三章 基于系统评估的出院计划对老年慢阻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本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附录 |
(9)脑卒中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三、文献回顾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案 |
二、技术路线 |
第三部分 现况研究--田野研究及多学科人员半结构访谈 |
一、田野研究 |
二、多学科人员半结构访谈 |
三、小结 |
第四部分 基于循证理念的护理方案初步构建 |
一、明确方案主题 |
二、成立研究小组 |
三、指南文献的检索及评价 |
四、系统评价文献的检索及评价 |
五、证据推荐等级评价 |
六、脑卒中护理方案拟定 |
第五部分 基于专业判断及利益相关者意愿的护理方案修订 |
一、基于专业判断的方案修订--多学科人员半结构访谈 |
二、基于利益相关者意愿的方案修订--转化基地护理专家焦点小组访谈 |
第六部分 临床转化一全程性护理方案试点转化应用及评价研究:以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为例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步骤及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小结 |
第七部分 临床转化二专科性护理方案试点运行及评价研究:以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为例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步骤及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小结 |
第八部分 临床转化应用效果评价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质量控制 |
五、伦理考虑 |
六、研究结果 |
七、小结 |
第九部分 总结 |
一、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 |
二、研究的创新点 |
三、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访谈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纳入指南文献 |
附录3 纳入系统评价文献 |
附录4 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 |
附录5 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 |
附录6 专家咨询知情同意书 |
附录7 脑卒中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行为调查表 |
附录8 深静脉血栓健康知识问卷(护士版) |
附录9 深静脉血栓预防患者健康教育手册(修订版) |
附录10 深静脉血栓健康知识问卷(病人版)--后测(出院前/一周) |
附录11 脑卒中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行为调查表 |
附录12 吞咽障碍及营养不良护理知识问卷(护士版) |
附录13 吞咽障碍及营养不良健康知识问卷(病人版)--后测 |
附录14 访谈知情同意书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10)心肌梗死Ⅱ期心脏康复现状调查及护理内容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心肌梗死患者Ⅱ期心脏康复认知与需求调查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北京地区医院Ⅱ期心脏康复开展及管理现状调研 |
1. Ⅱ期心脏康复开展及管理现状调查 |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2 结果 |
2. Ⅱ期心脏康复护士工作体验的质性研究 |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心肌梗死Ⅱ期心脏康复护理内容构建 |
1. 初步拟定心肌梗死Ⅱ期心脏康复护理内容框架 |
1.1 研究方法 |
1.2 结果 |
2. Delphi法论证心肌梗死Ⅱ期心脏康复护理内容框架 |
2.1 研究方法 |
2.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出院后的康复保健(论文参考文献)
- [1]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循证实践方案的构建[D]. 石瑞.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健康教育路径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J]. 张福莲.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20(10)
- [3]基于BCW的健康教育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 熊司琦.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心血管医疗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D]. 蒋志伟. 东南大学, 2020(01)
- [5]基于Cox健康行为互动模式的护理在社区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中的应用[D]. 申倩倩. 南华大学, 2020
- [6]急性心梗患者PCI术后Ⅰ期心脏康复护理的循证实践[D]. 陈齐. 长江大学, 2020(04)
- [7]中期照护视角下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研究[D]. 汤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基于系统评估的出院计划对老年慢阻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D]. 党慧.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9]脑卒中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D]. 孟宪梅.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03)
- [10]心肌梗死Ⅱ期心脏康复现状调查及护理内容构建研究[D]. 邱孝丰.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3)
标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论文; 心梗论文; 心血管病论文; 脑卒中论文; 医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