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镇痛对开胸患者围手术期应激反应及术后镇痛的影响

超前镇痛对开胸患者围手术期应激反应及术后镇痛的影响

一、超前镇痛对开胸手术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及术后镇痛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赵玺,孙凤英,许鲁琪,王鹏飞,张勇[1](2021)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是在超声引导下将局部麻醉药注射进入靠近椎间孔的脊神经附近的一项区域阻滞技术, 可为胸外科、乳腺外科、心脏外科以及部分腹部手术提供多模式镇痛, 且超声引导下TPVB操作简单, 并发症较少, 成功率较高, 可加速患者的术后康复。本文就超声引导下TPVB的操作技术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以期为超声引导下TPVB的临床应用及研究提供参考。

李孟佳[2](2021)在《基于ERAS理念探讨电针对妇科微创手术的临床疗效》文中认为目的:基于ERAS理念探讨电针对妇科微创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炎性应激指标及术后快速康复的影响,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为妇科微创手术疼痛管理及快速康复提供参考。方法:研究采用随机分组单盲设计原则,纳入符合标准择期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64例,其中观察组(电针组)33例、对照组(塞来昔布组)31例。两组患者均实施ERAS围术期管理,手术由同一医疗组完成,执行统一麻醉方案、护理方案。观察组分别于术前30min、术后6h行电针镇痛治疗,每次30min共2次。对照组分别于术前2h、术后6h单次口服200mg塞来昔布镇痛治疗,共2次。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天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去甲肾上腺素(NE)的数值;术后6h、12h、24h、48h VAS疼痛评分;术后快速康复相关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例数。运用SPSS26.0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人口学特征(年龄、身高、体重、BMI)、术中情况(手术时间、术中补液量、术中出血量、术中尿量)、术前血清指标(血清CRP、IL-6、去甲肾上腺素)组间比较P>0.05,说明两组患者术前基线情况一致,具有可比性。(2)血清指标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血清CRP、IL-6、去甲肾上腺素水平较术前均明显升高且P<0.05;电针组术后第1天血清CRP、IL-6、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P<0.05;表明:电针在减轻患者术后炎性应激指标方面优于塞来昔布。(3)疼痛指标分析:术后6h电针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塞来昔布组且P<0.05,表明术前应用超前镇痛,术后6h以内电针镇痛效果优于塞来昔布;术后12h电针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但P>0.05,表明在术后6-12h期间,电针与塞来昔布的镇痛效果相当;术后24h、48h电针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P<0.05,表明术后12-48h期间电针的镇痛效果优于塞来昔布。以上结果说明:电针镇痛效果优于塞来昔布,其镇痛优势主要体现在术后6h以内及术后12h-48h之间。(4)血清指标与术后24hVAS评分相关性分析:两组患者术后24hVAS疼痛评分与术后第1天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去甲肾上腺素(NE)的水平均呈显着正相关(P<0.05)。(5)术后康复指标及不良反应:电针组术后首次下地时间、排气时间均低于塞来昔布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塞来昔布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表明:电针在促进术后患者快速康复及减少恶心呕吐方面优于塞来昔布。结论:(1)ERAS理念下,电针应用于妇科微创手术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其在缓解术后患者疼痛、减轻炎性应激、避免术后并发症及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方面均优于塞来昔布,临床应用安全有效。(2)减少血清急性期蛋白CRP、细胞炎性因子IL-6及应激激素NE的产生,避免过度炎性应激是电针发挥镇痛作用的途径之一。

丁凡帆[3](2021)在《电针联合全身麻醉对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电针联合全身麻醉对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麻醉镇痛药物用量、血流动力学、急性应激反应、术后恶心呕吐指标的影响,以及术前和术中两种不同电针治疗时机的疗效差异,评价其围术期镇痛、抑制应激反应、稳定循环、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等方面的临床疗效,指导电针较优的治疗时间,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为针灸疗法在围手术期的应用拓宽思路。方法:选择择期行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96例,男33例,女63例,年龄18至65岁,ASAⅠ级或Ⅱ级。随机分为术前电针联合全身麻醉组(A组)、术中电针联合全身麻醉组(B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2例。麻醉诱导前,A组予双侧合谷、内关穴电针治疗30min;B组在麻醉诱导结束后予电针治疗持续至缝皮结束即刻;C组不予电针治疗。三组患者都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方法,术后予PCIA。记录术中麻醉维持药物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用量,术后24、48h镇痛泵累积用量,术后6h、8h、24h和48h VAS评分。记录入室基础值(T0)、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即刻(T2)、切皮后10min(T3)、缝皮结束即刻(T4)、苏醒即刻(T5)、气管拔管即刻(T6)HR、MAP,在T0、T3、T4时抽取患者静脉血液9ml检测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皮质醇(Cor)和血糖浓度。记录术后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术后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发生率。运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在性别、年龄、BMI、ASA和手术时间上三组比较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术中丙泊酚与瑞芬太尼用量A组明显少于C组,B组丙泊酚用量少于C组(P<0.05),A、B两组间无差异(P>0.05)。(3)与T0时比较,T6时A组、B组与T2、T6时C组HR明显增快,三组HR在T3、T4时减慢,T1、T3、T4、T5时A组、B组与T1、T2、T3、T4时C组MAP降低,T2时B组MAP低于C组(P<0.05)。(3)T3、T4时A组E和DA、B组E低于C组,T4时A组NE低于B组,T3时A组Cor低于C组,T4时低于B组。与T0时比较,T3时B组、C组E、DA、Cor和血糖浓度升高,T4时三组E、NE、DA、Cor升高(P<0.05)。(4)术后24h、48h内A组PCIA泵累积用量低于C组,术后48h内PONV发生率A组低于C组。A组、B组的术后24h、48h的VAS评分、术后镇痛补救药物使用率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电针联合全身麻醉有利于减少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麻醉镇痛药用量,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急性应激反应,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术中持续电针刺激相比,术前电针疗效更优。

卓庆亮,郑建滨,朱昱,吴加富,冯作炫[4](2020)在《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对胸腔镜辅助下肺部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影响》文中提出胸腔镜辅助下肺部手术对机体会形成一定的创伤,患者术后疼痛明显,且难以进行有效咳嗽、排痰,导致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术后康复[1]。超前镇痛指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前的镇痛手段,能减少麻醉药使用剂量,降低中枢与外周神经的敏感性,以此实现患者术后无痛或减轻疼痛的效果[2]。帕瑞昔布钠是当前临床常用的超前镇痛药物,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且可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与炎症反应,对胸腔镜辅助下肺部手术患者而言,其术后镇痛效果显着[3]。本研究就本院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分析,对比40 mg帕瑞昔布钠与等容量0.9%氯化钠注射液进行超前镇痛的效果差异,报告如下。

何静,郑重,祁富伟,杨建平[5](2020)在《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超前镇痛对开胸手术病人围术期疼痛控制及血清前列腺素E2、β-内啡肽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超前镇痛对开胸手术病人围术期疼痛控制及血清前列腺素E2(PGE2)、β-内啡肽(β-EP)的影响。方法行开胸手术治疗的病人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使用胸椎旁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使用药物为罗哌卡因,观察组联合右美托咪定。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芬太尼镇痛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拔管时、拔管后5分钟时躁动评分(RS)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VAS评分、血清PGE2、β-E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超前镇痛对开胸手术病人围术期疼痛控制效果满意,降低应激反应程度。

韩永彬[6](2020)在《帕瑞昔布钠联合前锯肌平面阻滞对胸腔镜手术术后疼痛及炎性反应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探讨帕瑞昔布钠联合前锯肌平面阻滞对胸腔镜肺癌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及炎性反应的影响。研究方法:选取在我院2018年6月到2018年12月择期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80例,性别不限,ASA分级为Ⅰ-Ⅱ级,年龄为40-65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安慰剂对照组(C组,n=40)和帕瑞昔布钠试验组(P组,n=40)。P组患者前锯肌平面阻滞前10min、术后24 h分别静脉推注帕瑞昔布钠2ml(浓度20mg/ml,生理盐水稀释),C组患者在相应时间点给予生理盐水2ml静推。入室后,监测无创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电图。两组患者均行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后行双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连接麻醉机,根据手术情况行单肺通气。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术中泵注维持麻醉,肌松药罗库溴铵按需追加。根据脑电双频指数(BIS)、血压、心率等调整麻醉深度。术中BIS值维持在40-60之间。皮肤缝合结束时停止泵注丙泊酚、瑞芬太尼。分别于前锯肌平面阻滞前10min(T0),麻醉诱导时(T1),气管插管时(T2),开始切皮时(T3),开始缝皮时(T4),气管拔管时(T5)6个时间点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分别于手术结束后6h(Ta)、手术结束后12h(Tb),手术结束后24h(Tc),手术结束后48h(Td)4个时间点评价两组患者静息和咳嗽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手术结束后24小时(Tc)、手术结束后48小时(Td)2个时间点PCIA按压次数,在术后48h对两组患者进行镇痛满意度评估。分别于前锯肌平面阻滞前10min(T0),手术结束后6h(Ta),手术结束后12h(Tb),手术结束后24h(Tc),手术结束后48h(Td)5个时间点抽取外周静脉血3-5 ml,ELISA检测应激因子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皮质醇(Cor)、前列腺素E2(PGE2)的含量和炎性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记录两组患者从手术结束到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轻唤睁眼时间及气管导管拔除时间。记录两组患者术后48h内发生的不良反应(恶心呕吐、低血压)。研究结果:(1)在术前年龄、性别、BMI、ASA分级方面,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中手术时间、输液量、术中失血量方面,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方面,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T0、T1、T2、T3、T4、T5六个时间点中,两组患者MAP和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Td时间点,两组患者静息、咳嗽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a、Tb、Tc三个时间点中,与C组患者比较,P组患者静息、咳嗽VAS均降低(P<0.05)。在Tc、Td两个时间点中,与C组患者比较,P组患者的PCIA按压次数均降低(P<0.05)。(4)与T0比较,两组患者在Ta、Tb、Tc、Td四个时间点的NE、E、Cor、PGE2的血浆浓度均明显增高(P<0.05);在Ta、Tb、Tc三个时间点中,与C组患者比较,P组患者的NE、E、Cor、PGE2的血浆浓度均明显降低(P<0.05)。(5)与T0比较,两组患者在Ta、Tb、Tc、Td四个时间点的IL-6、TNF-α的血浆浓度均明显增高(P<0.05);在Ta、Tb、Tc三个时间点中,与C组患者比较,P组患者的IL-6、TNF-α的血浆浓度均明显降低(P<0.05)。研究结论:(1)帕瑞昔布钠联合前锯肌平面阻滞可降低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疼痛;(2)帕瑞昔布钠联合前锯肌平面阻滞可降低胸腔镜手术患者围术期镇痛应激因子(NE、E、Cor、PGE2);(3)帕瑞昔布钠联合前锯肌平面阻滞可降低胸腔镜手术患者围术期炎症因子(IL-6、TNF-α)。

贾先魁[7](2020)在《罗哌卡因复合喷他佐辛切口浸润麻醉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复合喷他佐辛切口浸润麻醉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镇痛中的效果,以期为术后镇痛方案制定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5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市南院区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分级IIIII级,年龄4175岁,体重5080kg,受教育程度≥5年,男性51人,女性39人。由同组手术医生完成手术。当地伦理委员会批准了该研究方案。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D组)、罗哌卡因组(L组)、罗哌卡因复合喷他佐辛组(E组),每组30人。手术结束前,D组无特殊处理,L组采取0.5%罗哌卡因20 ml在切口皮肤与肌肉以及引流管周围进行局部浸润,E组采取0.5%罗哌卡因复合30mg喷他佐辛共20 ml混合液在切口皮肤与肌肉以及引流管周围进行局部浸润,三组均使用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IA)。对比三组术后苏醒情况(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及躁动评分);术后第4、8、12、24、48 h静息时和咳嗽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48 h内的PCIA有效按压次数及镇痛药(舒芬太尼)累计使用量;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1)三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率、躁动评分相比较,E组、L组低于D组(P<0.05),E组和L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三组患者术后第4、8、12 h静息时和咳嗽时的VAS评分对比,E组低于L组、D组,且L组低于D组(P<0.05),三组患者术后第24 h静息时和咳嗽时的VAS评分对比,E组低于L组、D组(P<0.05),L组和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术后第48 h静息时和咳嗽时的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E组术后48 h的PCIA有效按压次数及镇痛药(舒芬太尼)累计使用量均少于L组、D组,且L组少于D组(P<0.05);(4)E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均短于L组、D组,且L组短于D组(P<0.05);(5)三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三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其中恶心呕吐发生率,E组、L组,低于D组(P<0.05),其它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应用切口浸润麻醉,能明显减轻术后疼痛,尤其是采用罗哌卡因复合喷他佐辛切口浸润时,能起到协同镇痛作用并延长作用时间,减少术后苏醒期躁动,减少静脉镇痛药用量及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加速患者快速康复,且操作简单具有安全性,可作为多模式镇痛中的一部分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艾娟[8](2020)在《预防性服用加巴喷丁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术后镇痛的影响》文中认为背景预防性服用加巴喷丁抑制中枢和外周神经敏化的产生,可能改善术后疼痛。相关研究表明预防性服用加巴喷丁可能减少术后的恶心呕吐从而加快胃肠道功能恢复,这可能在结直肠手术的术后快速康复中有一定的优势。预防性服用加巴喷丁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围术期镇痛管理的影响还未见相关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研究预防性服用加巴喷丁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疼痛、疼痛满意度、术后恶心呕吐和康复质量,以及对术中瑞芬太尼和丙泊酚总用量和气管插管时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探讨加巴喷丁预防性口服用于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术后镇痛和术后康复的效果,为此类手术实施预防性镇痛和促进术后康复提供较新的临床依据。内容与方法1.将47例择期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安慰剂组(placebo group,P组)和加巴喷丁组(gabapentin group,G组),P组则给予含有维生素B的相同颜色和大小的胶囊,G组手术前一晚和手术诱导前2小时分别口服600mg加巴喷丁。2.主要观察指标.:术前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2、3、4、6、12、24、48、72h至出院前每天的VAS评分,术后镇痛阿片类药物消耗量,术后恶心呕吐(nausea and vomiting,PONV)发生率和补救镇痛发生率。次要观察指标:患者疼痛满意度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术后15项恢复质量评分(the 15-item quality of recovery,QoR-15),术后肠蠕动时间、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Ramsay镇静评分,插管时心血管反应,呼吸频率(respiratory frequency,RR)和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SpO2)和不良反应等。结果1.与P组比较,G组在术毕至出院前10d内静息VAS评分(P=0.015)和咳嗽时VAS评分明显降低(P=0.032),在9d内运动时VAS评分显着降低(P=0.006)。与P组比较,G组出院前9d内患者NRS评分显着升高(P=0.000)。2.与P组比较,G组可降低患者术后48h阿片类药物消耗量(P=0.011)。G组恶心发生率为14%,P组恶心发生率32%,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174)。但G组可降低术后补救镇吐的发生率(P=0.047)。3.与P组比较,G组可提高患者术后12d内QoR-15评分(P=0.022),可降低患者术后肠蠕动时间(P=0.032)、排气时间(P=0.033)和排便时间(P=0.011)。与P组比较,G组可降低术中瑞芬太尼总用量(P=0.036)和气管插管后10分钟时的HR(P=0.031),但两组丙泊酚总用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预防性服用加巴喷丁可以降低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术后急性疼痛评分并提高患者疼痛满意度2.预防性服用加巴喷丁可以降低术后阿片类药物消耗量和补救镇吐发生率,以及促进患者的术后康复。

刘伟[9](2020)在《程控椎旁间歇注药对VATS术后镇痛及免疫反应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手术是治疗肺癌的主要手段,胸科手术创伤大,涉及皮肤、肌肉、肋骨、胸膜、肺脏等多个器官脏器组织及躯体和内脏感受器,开胸术后疼痛被认为是最严重的手术疼痛之一,目前胸科术后急性疼痛发生率达80-96%,其中约有40-50%患者可以发展成慢性疼痛,麻醉疼痛潜在的影响免疫功能,不利于残留肿瘤细胞清除,如何更加有效控制术后急性疼痛,减少副作用发生,并关注免疫功能的保护,是当前胸外科麻醉面临的重要课题。本临床研究立足一种改进型“程控胸椎旁间歇脉冲注药镇痛”,通过与“连续胸椎旁输注镇痛”和常规“持续静脉输注镇痛”方法相比较,系统论证其对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患者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和免疫应答的影响,评估改进型“程控胸椎旁间歇注药镇痛”模式,应用于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实施肺叶切除后临床镇痛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受电视胸腔镜外科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90例,进行不同术后镇痛方式的系统比较研究。1.研究分组:将90例行VATS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程控胸椎旁间歇注药镇痛组”,(简称程控组,P组,n=30);“连续胸椎旁输注镇痛组”,(简称连续组,S组,n=30)和“静脉持续自控镇痛组”,(简称静脉组,V组,n=30),术后分别应用相应镇痛方式。2.临床观察指标和时间点:观察术前(T0)、切皮后40min(T1)、切皮2h(T2)、术毕(T3)、术后 1h(T4)、术后 4h(T5)、术后 24h(T6)和术后 48h(T7)不同时间点静息和咳嗽时疼痛强度数字模拟评分(NRS)、Ramsay镇静评分、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参数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BP)、心率(Heart rate,HR)、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SpO2)、镇痛泵的实际按压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镇痛局麻药物罗哌卡因的消耗量、麻醉药品(舒芬太尼、瑞芬太尼、丙泊酚)的消耗量、术后不良反应、QoR-15恢复质量评分。3.免疫应答指标选择和监测方法:(1)流式细胞术延续分析淋巴细胞及亚群中总淋巴细胞、总T细胞、B淋巴细胞、辅助性T细胞(HelperTcell,Th)、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CTL)、NK 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比例在术前、切皮 2h 和术后24h(T0、T2、T6)动态变化;(2)基于吸附细胞因子特异抗体免疫微球的流式细胞术(Cytometric Bead Array,CBA),分析血浆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浓度在术前、切皮2h和术后24h(T0、T2、T6)动态变化。[结果]1.NRS疼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和血流动力学变化:三组镇痛方式下,静息和咳嗽时NRS疼痛评分方面,“程控组”(P组)[0.0(0.0)~3.0(1.0)]与“连续组”(S组)[0.0(0.8)~3.0(1.8)]和“静脉组”(V组)[1.0(2.0)~4.0(1.0)]分别比较,在术后4h、24h和48h(T5-T7)显着降低(P<0.05);Ramsay镇静评分方面,P组[2.0(1.0),2.0(0.0)]和 S 组[3.0(1.0),2.0(0.8)]与 V 组[3.0(1.0),3.0(0.0)]分别比较,在术后1h、4h(T4和T5)分别有显着降低(P<0.05);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参数方面,三组比较各时间点(T0-T7)无明显差异(P>0.05)。2.镇痛药品和麻醉药品消耗量比较:三种镇痛方式下,自控镇痛追加药物次数方面,P组[0.0(0.0)~2.0(3.0)]与S组[0.0(0.8)~3.0(4.0)]和V组[0.0(1.0)~5.0(5.0)]分别比较,在术后1h至48h(T4-T7)显着减少(P<0.05);在局麻镇痛药罗哌卡因消耗量方面,P 组[30.0(0.0)~525.0(37.5)]与 S 组[40.0(7.5)~540.0(40.0)]比较,在术后1h至48h(T4-T7)出现显着减少(P<0.05)。在阿片类药物(舒芬太尼,瑞芬太尼)消耗量方面,P组和S组与V组分别比较,均出现显着降低(P<0.05)。3.术后不良反应比较:主要包括心动过速和头晕症状,三组镇痛方式下,P组和S组与V组分别比较,发生率显着降低(P<0.05)。4.QoR-15 恢复质量评分变化:P 组(107.0±5.1,114.4±4.2)与 S 组(104.4±5.3,110.5±3.8)和 V 组(103.1±3.5,108.3±4.2)分别比较,在术后 24h 和48h(T6、T7)时分别显着增加(P<0.05)。5.对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浓度影响(1)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对总淋巴细胞、总T细胞、B淋巴细胞、辅助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NK细胞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切皮2h、术后24h(T0、T2、T6)三组之间分别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①总淋巴细胞、总T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组内比较出现显着差异(P<0.05):总淋巴细胞(P 组:22.1±6.0~6.3±2.0;S 组:25.4±7.5~6.4±1.4;V 组:25.0±5.5~6.2±1.4)各组在T0、T2、T6时分别比较逐渐降低;总 T 细胞(P 组:72.9±7.4~64.5±9.9;S 组:73.3±8.0~68.4±9.0;V 组:74.0±7.5~68.2±12.9)各组在T0、T2、T6时分别比较逐渐降低;辅助性 T 细胞(P 组:41.9±4.6~35.6±4.2;S 组:42.3±7.4~35.8±5.4;V组:41.6±7.6~35.1±10.6)各组在T0、T2、T6时分别比较逐渐降低。②B淋巴细胞和NK细胞组内分别比较出现显着差异(P<0.05):B淋巴细胞(P组:10.8±3.5~12.8±3.9;S组:9.9±2.8~11.1±4.0;V组:9.6±4.4~11.7±6.5)各组在T0、T2、T6时分别比较逐渐增加。NK 细胞(P 组:16.9±5.8~21.1±8.2;S 组:16.8±8.4~20.3±7.7;V 组:13.9±5.6~17.5±7.8)各组在T0、T2、T6时分别比较逐渐增加。(2)细胞因子变化:IL-2、IL-4、IL-6、IL-10、TNF-α、IFN-γ 在术前、切皮2h、术后24h(T0、T2、T6)三组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IL-6和IL-10分别组内比较出现显着差异(P<0.05):①IL-6(P:4.6±2.2~82.4±61.3;S:4.9±1.9~72.9±39.5;V:4.6±1.7~125.4±77.4)各组在T0、T2、T6时分别比较逐渐增高;②IL-10(P:3.8±1.4~5.4±2.0;S:3.3±0.8~5.2±2.4;V:3.4±0.8~6.0±4.3)各组在T0、T2、T6时分别比较逐渐增高。[结论]1.程控椎旁间歇注药镇痛通过脉冲式给药模式对于VATS术后具有良好的镇痛、镇静效果,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术后镇痛局麻药物的用量少,术后恢复质量好,适用于VATS术后镇痛。2.应用椎旁超前镇痛可以降低术中阿片类药物应用和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3.胸科手术及麻醉镇痛可以导致免疫抑制,程控胸椎旁间歇注药镇痛对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影响,并不比静脉镇痛具有优势,但是胸科术后免疫抑制现象值得关注和必要干预。

扶超[10](2020)在《全程硬膜外镇痛和单次硬膜外阻滞+静脉PCA对胸科手术后急慢性疼痛的影响》文中指出术后慢性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including chronic posttraumtic pain,CPSP)因为较高的发生率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胸外科手术是最容易发展成为CPSP的手术类型之一。手术或创伤后的炎症反应、伤害性应激(包括外周敏化和中枢敏化)、直接或间接导致病理性神经损伤是CPSP发生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CPSP的影响因素众多,年龄、性别、心理因素、镇痛药如非甾体类药物(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和时间、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术后镇痛方法、急性疼痛的控制不良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CPSP的发生。胸段硬膜外镇痛(Thoracic epidural analgesia,TEA)能很好的控制胸外科手术后急性疼痛,但其对胸外科CPSP的影响仍然有很大的争议。目的一、为了观察全程硬膜外镇痛和单次硬膜外阻滞+静脉PCA(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两种镇痛方法对胸外科手术后急性疼痛镇痛效果。二、评估全程硬膜外镇痛和单次硬膜外阻滞+静脉PCA两种镇痛方法对于胸科手术后第2、4、6个月内疼痛慢性化的影响。内容与方法1.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病人随机分为全程硬膜外镇痛组(CEDA组)和单次硬膜外阻滞+静脉PCA(PCIA)两组。患者手术前一天进行术后镇痛宣教。术前30 min肌肉注射东莨菪碱20 mg。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ECG、HR、BP和SpO2。病人麻醉诱导前在T4-T5或T5-T6间胸段硬膜外穿刺,置入硬膜外导管4-6 cm并固定,于硬膜外导管给与1%利多卡因3 ml,5 min后给予镇痛量7.5 ml(0.125%罗哌卡因+0.5 μg/ml舒芬太尼),15 min后测量平面,待阻滞平面到达T4-T8开始手术,术中每90 min于硬膜外推注5ml(0.125%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维持平面。2.CEDA组:关闭胸腔时连接硬膜外镇痛泵(0.125%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到350 ml盐水中),背景速度6 ml/h,单次剂量6 ml/h,锁定时间30 min。PCIA组:关闭胸腔时连接静脉PCA泵(1.5 μg/ml舒芬太尼到200ml盐水中),背景速度0.05-0.06μg·kg-1·h1,首次剂量2 ml,单次剂量2 ml,锁定时间15 min。手术结束后拔出硬膜外导管。记录术后3、6、12、24、48、72 h各时间点急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恶心呕吐评分、镇静评分、补救镇痛药物量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2、4、6个月,电话随访所有病人,询问并记录是否出现切口处疼痛、伤口感觉异常及肩部疼痛,以及疼痛的强度、性质。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主要包括心动过缓(HR<50次/分)、低血压(收缩压<90mmHg)、呼吸抑制(RR<10次/分)、恶心、呕吐、困倦、瘙痒等。结果本研究中共50例患者符合要求,其中男37例,女13例,年龄18~65岁。CEDA组患者术后3、6、12、24、48、72 h静息时急性疼痛VAS评分和术后6、12、24 h时活动时急性疼痛VAS评分均低于PCIA组(P均<0.05)。CEDA组患者术后3、6、12、24、48、72 h静息时患者无痛的比率和术后6、12、24、48h时活动时患者无痛的比率均高于PCIA组(P均<0.05)。患者72小时内各个时间点内,CEDA组舒芬太尼的消耗量明显低于PCIA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4、6个月时慢性疼痛的发生率和伤口感觉异常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72 h内,PCIA组补救镇痛3例(12.5%),CEDA组补救镇痛6例(23.1%),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EDA组补救药物曲马多的需求量明显低于PCIA组[(120.00±34.64)mg vs.(212.50±44.07)mg,P=0.016]。PCIA 组恶心呕吐 8 例(33.3%),CEDA 组恶心呕吐8例(30.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未观察到皮肤瘙痒、呼吸抑制、尿储留等其他不良反应。结论全程硬膜外镇痛与单次硬膜外阻滞+术后静脉PCA镇痛相比,不会影响术后第2、4、6个月内慢性疼痛、伤口感觉异常及肩部疼痛的发生,但是全程硬膜外镇痛可以降低术后急性疼痛评分和疼痛程度,同时降低术后72h内舒芬太尼的消耗量和补救镇痛药物需求量,使更多地病人享受无痛。因此,全程硬膜外镇痛在胸科手术镇痛效果优于静脉镇痛,在胸科手术中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更推荐使用全程硬膜外镇痛作为胸科手术的术后镇痛。

二、超前镇痛对开胸手术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及术后镇痛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前镇痛对开胸手术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及术后镇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ERAS理念探讨电针对妇科微创手术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加速康复外科
        1.1 加速康复外科概念及发展
        1.2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
        1.3 疼痛管理是ERAS的核心内容
    2. 针刺镇痛技术
        2.1 针刺镇痛在围术期的应用与发展
        2.2 针刺镇痛的中医机理
        2.3 现代针灸神经生物学研究
        2.4 电针穴位选择依据
        2.5 电针参数选择依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手术指征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中止标准
        1.8 脱落标准
    2. 试验材料
        2.1 塞来昔布胶囊
        2.2 一次性无菌针灸针
        2.3 电子针疗仪
    3. 研究方法
        3.1 随机原则
        3.2 对照原则
        3.3 盲法
        3.4 干预方法
        3.5 记录指标
        3.6 疗效评定标准
        3.7 统计学处理
    4. 技术路线图
    5. 研究结果
        5.1 基线分析结果
        5.2 血清CRP、IL-6、NE分析结果
        5.3 疼痛评分分析结果
        5.4 相关性分析结果
        5.5 快速康复相关指标分析结果
        5.6 术后不良反应指标分析结果
        5.7 安全性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塞来昔布镇痛机理
    2. 电针镇痛机理及结果分析
        2.1 电针电刺激镇痛作用
        2.2 经穴刺激整体调节作用
    3. 围术期应激调控及结果分析
        3.1 围术期应激调控机制
        3.2 研究结果分析
    4. 快速康复及不良反应结果分析
        4.1 塞来昔布胃肠道反应
        4.2 电针对胃肠功能的正向调节作用
    5. 研究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电针联合全身麻醉对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及应激反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伦理审查与知情同意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随机化方法
        2.3 临床盲法的设计与实施
        2.4 治疗方案
        2.5 疗效观察指标
        2.6 统计学分析
    3 试验结果
        3.1 三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
        3.2 三组患者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的比较
        3.3 三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比较
        3.4 三组患者血样检测指标的比较
        3.5 三组患者术后48小时内VAS评分的比较
        3.6 三组患者术后PCIA泵累积用量的比较
        3.7 三组患者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的比较
        3.8 三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讨论
    1 术后疼痛的危害及防治现状
    2 应激反应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3 针刺镇痛与针刺辅助麻醉发展及应用
    4 穴位及电针干预参数选择依据
    5 电针联合全身麻醉对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
    6 电针联合全身麻醉对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
    7 电针联合全身麻醉对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影响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针灸疗法在麻醉与围手术期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4)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对胸腔镜辅助下肺部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术后疼痛程度对比:
    2.2 应激反应对比:
    2.3 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对比:
    2.4 并发症对比:
3 讨论

(5)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超前镇痛对开胸手术病人围术期疼痛控制及血清前列腺素E2、β-内啡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二、方法
    三、统计学分析
结 果
    1.两组围术期情况比较:
    2.两组RS评分、Ramsay评分比较见表3。
    3.两组VAS评分比较见表4。
    4.两组血清PGE2、β-EP比较见表5。
    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见表6。
讨 论

(6)帕瑞昔布钠联合前锯肌平面阻滞对胸腔镜手术术后疼痛及炎性反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试验分组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麻醉药物与主要仪器设备
        2.1 麻醉及相关药物、试剂盒
        2.2 主要仪器设备
    3 试验方案
        3.1 麻醉前准备
        3.2 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
        3.3 麻醉诱导、维持、苏醒
    4 观察指标
        4.1 血流动力学监测记录及麻醉苏醒情况记录
        4.2 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
        4.3 ELISA法测定血浆NE、E、Cor、PGE2、IL-6、TNF-α的浓度
        4.4 术后不良反应和镇痛满意度记录
    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两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部分资料比较
    2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平均动脉压、心率)比较
        2.1 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比较
        2.2 两组患者心率比较
    3 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比较
        3.1 两组患者术后静息VAS评分比较
        3.2 两组患者术后咳嗽VAS评分比较
        3.3 两组患者PCIA总按压次数比较
    4 两组患者应激疼痛介质水平比较(NE、E、Cor、PGE2、)
        4.1 两组患者血浆NE浓度比较
        4.2 两组患者血浆E浓度比较
        4.3 两组患者血浆Cor浓度比较
        4.4 两组患者血浆PGE2浓度比较
    5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IL-6、TNF-α浓度比较
        5.1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IL-6浓度比较
        5.2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TNF-α浓度比较
    6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和镇痛满意度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7)罗哌卡因复合喷他佐辛切口浸润麻醉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与分组
    2 选取标准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3 仪器及药品
        3.1 仪器设备
        3.2 麻醉药品
    4 方法
        4.1 麻醉方法
        4.2 术后镇痛方法
    5 观察指标
    6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和术中用药情况比较
    2 苏醒情况
    3 VAS评分
    4 PCIA有效按压次数及术后镇痛药累计使用量
    5 术后恢复情况
    6 并发症发生率
    7 不良反应发生率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8)预防性服用加巴喷丁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术后镇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概述
    1.1 预防性镇痛研究进展
    1.2 预防性应用加巴喷丁对患者术后疼痛和阿片类药物消耗量的影响
第二部分 预防性服用加巴喷丁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术后镇痛的影响
    2.1 药品与仪器
        2.1.1 药品
        2.1.2 仪器设备
    2.2 研究对象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2.3 终止标准
        2.2.4 脱落标准
    2.3 试验分组
    2.4 围术期麻醉管理
    2.5 数据采集
    2.6 数据处理方法
    2.7 结果
    2.8 讨论
全文总结
    一、结论
    二、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缩略语和中英文对照表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9)程控椎旁间歇注药对VATS术后镇痛及免疫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研究目的
    2.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纳入排除标准
        2.4 主要药品和设备
        2.5 胸椎旁神经阻滞穿刺置管方法
        2.6 麻醉及术后镇痛方法
        2.7 观察指标
        2.8 免疫评估技术方法
        2.9 免疫检测原理、步骤
        2.10 疼痛、镇静、爆发痛和恢复质量评价标准
        2.11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患者纳入流程
        3.2 病人一般资料和分组情况
        3.3 三组镇痛方法在静息/咳嗽时NRS疼痛评分变化
        3.4 三组镇痛方法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3.5 术后Ramsay镇静评分情况
        3.6 三组镇痛方法镇痛泵实际按压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比较
        3.7 两椎旁镇痛组不同时点罗哌卡因用量差异
        3.8 术毕麻醉药用量变化
        3.9 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3.10 三组镇痛方法QoR-15恢复质量评分情况
        3.11 淋巴细胞亚群分析结果
        3.12 总淋巴细胞、总T细胞、B淋巴细胞变化
        3.13 辅助T细胞、调节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NK细胞变化
        3.14 血浆细胞因子浓度分析结果
        3.15 血浆IL-2、IL-4、IL-6、IL-10 浓度变化
        3.16 血浆TNF-α、IFN-γ浓度变化
    4.讨论
        4.1 程控间歇椎旁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
        4.2 镇痛对免疫反应的影响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手术和麻醉对免疫反应及肿瘤进展影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个人简介

(10)全程硬膜外镇痛和单次硬膜外阻滞+静脉PCA对胸科手术后急慢性疼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概述
    1.1 胸科术后急性疼痛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1.2 胸科术后慢性疼痛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2.1 实验药品、耗材及仪器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耗材
        2.1.3 实验仪器
    2.2 研究方法
        2.2.1 随机化
        2.2.2 病例来源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2.5 终止标准
        2.2.6 脱落标准
        2.2.7 麻醉方法
        2.2.8 镇痛方案
        2.2.9 观察指标
        2.2.10 数据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一般情况比较
        2.3.2 术后急性疼痛比较
        2.3.3 术后慢性疼痛比较
        2.3.4 补救镇痛与不良反应
    2.4 讨论
全文总结
    一 结论
    二 后续研究方向
缩略词和中英文对照表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四、超前镇痛对开胸手术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及术后镇痛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的研究进展[J]. 赵玺,孙凤英,许鲁琪,王鹏飞,张勇.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18)
  • [2]基于ERAS理念探讨电针对妇科微创手术的临床疗效[D]. 李孟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电针联合全身麻醉对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及应激反应的影响[D]. 丁凡帆.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对胸腔镜辅助下肺部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影响[J]. 卓庆亮,郑建滨,朱昱,吴加富,冯作炫. 山西医药杂志, 2020(18)
  • [5]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超前镇痛对开胸手术病人围术期疼痛控制及血清前列腺素E2、β-内啡肽的影响[J]. 何静,郑重,祁富伟,杨建平. 临床外科杂志, 2020(08)
  • [6]帕瑞昔布钠联合前锯肌平面阻滞对胸腔镜手术术后疼痛及炎性反应的影响[D]. 韩永彬. 青岛大学, 2020(01)
  • [7]罗哌卡因复合喷他佐辛切口浸润麻醉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的应用[D]. 贾先魁. 青岛大学, 2020(01)
  • [8]预防性服用加巴喷丁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术后镇痛的影响[D]. 艾娟.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9]程控椎旁间歇注药对VATS术后镇痛及免疫反应的研究[D]. 刘伟. 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 2020(01)
  • [10]全程硬膜外镇痛和单次硬膜外阻滞+静脉PCA对胸科手术后急慢性疼痛的影响[D]. 扶超.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标签:;  ;  ;  

超前镇痛对开胸患者围手术期应激反应及术后镇痛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