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学改革的创新举措——《五步教学法研究与实践》序言

本科教学改革的创新举措——《五步教学法研究与实践》序言

一、本科教学改革的创新之举——《五步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序(论文文献综述)

徐胤聪,朱叶,侯冠群,王玉芳[1](2021)在《内经选读课程五步教学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文中提出"诵解别明彰"是《内经选读》常用的"五步教学法",然而现阶段"五步教学法"受时间和空间的双重限制,存在一定不足。本次疫情为线上开展"五步教学法"提供了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理论方面,线上背诵、教学资源、课堂活动、线上评价等线上教学活动灵活方便,且与"五步教学法"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在实践方面,通过充分的准备和实施,"五步教学法"线上教学得到学生们的一致认可。从而在验证开展"五步教学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可行性的基础上,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并为其他中医经典课程教学提供改革思路。

曹倩文[2](2021)在《濮阳市一高“五步教学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姜爽爽[3](2021)在《旅游职业技能大赛引领中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陈晓雪[4](2021)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研究》文中认为科学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取向,是在认识、改造世界过程中形成,而作为一种学科素养,可以通过学科教学活动逐渐培养。科学精神是高中生政治认同“达成”、法治意识“形成”、公共参与“实现”的基本条件。换言之,“科学精神”的独特价值在于帮助高中生,掌握和运用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原理和方法,提升高中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改进高中生认识社会和参与社会的态度,培养高中生成为具备一定科学理论水平的“有思想”者,进而帮助高中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判断、行为态度和原则、做事方法和姿态,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有信仰者、有尊严者、有担当者。贯穿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全过程的是价值引领,根本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高中这个学段担当好这一特殊的使命和任务,问题必然首先指向高中生科学精神的养成,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如何培养高中生科学精神素养则必然成为问题解决的关键。选择什么方法或路径培养高中生科学精神素养,这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2020年新修订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对培育核心素养的方法和路径上提出了建议和要求,特别强调在教学与评价过程中,切实加强“辨析式学习过程的价值引领”,明确把“辨析式学习”作为价值引领的一种有效路径。从教学活动整体性来看,辨析式学习就是“教与学”相统一、师生一体互动的“辨析式教学”。辨析式教学是指对某一隐藏着价值冲突的教学内容,教师针对性地选择符合这一教学内容的典型案例,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等要素,合理设计辨析点,营造特定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达,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辩论比较,从而建构科学思维意识、学会科学思维方法、提升科学思维能力,最终对辨析点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做出科学的价值判断和正确的价值选择,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素养的教学过程。不难看出,辨析式教学的价值或功能与“新课标”中关于高中生科学精神的目标达成和水平提升的基本要求是高度一致。目前,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过程中,仍然客观存在如何更高质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素养的多重困境。通过调研发现,主要问题聚焦于辨析式教学案例典型性不强、辩论活动课堂秩序性不高、辨析总结理论深度性不够。基于此,论文针对性提出了三大对策:一是丰富高中思政课辨析式教学典型案例网络资源;二是组织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紧密结合的辩论活动;三是优化辨析式教学总结发展高中生科学精神素养。

胡海洋[5](2021)在《中职《旅游学概论》课程引入WPBL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网络环境下的问题式教学模式(Web-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WPBL教学模式。定义为在网络教学环境的支撑下和教学资源的支持下,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教师不对教学内容做过多讲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与他人进行协作配合,通过搜集资料,分析问题,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从而达到解决问题,学到知识,提升自我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是由美国一名医学教授首创,在当时主要运用于医学教育领域。在该模式下进行学习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兴趣大幅度提高,学习能力大幅度增强,在实际教学运用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通过对WPBL教学模式等相关概念进行整理、分析。选取日照市三所中职学校进行前期调查研究,得出WPBL教学模式在中职学校进行教学的可行性结论。根据获得的相关数据信息为基础,以WPBL教学模式的五大过程要素为框架,制定出相应的应用研究方案。将该方案放在日照市的一所中职学校中,进行为期半年的教学实验。实验选取所教授的两个一年级旅游班。选取其中一个班为实验班,实验班中使用WPBL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另一个班级则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通过课堂观察、访谈,以及在学期末,通过期末考试等方法进行研究,搜集研究数据,分析数据,对WPBL教学模式在中职学校旅游课堂中的效果进行验证,分析该教学模式对学生、对老师所产生的效果,进而对产生的现象与问题进行论证、分析与改进。经过具体研究,其结论数据表明:WPBL教学模式在中职学校旅游专业课程中的教学实践是具有可行性的。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验,WPBL实验班的学生在学习成绩、课堂表现等方面表现都较之对照班有很大提升。WPBL教学模式能够激发中职学生对旅游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对学习的注意力。通过创设旅游相关知识的问题情境,选择有意义的实际问题,借助便利的互联网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思考,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与他人进行合作探究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此外,WPBL教学模式对中职教师的发展也具有良好的作用。通过运用该教学模式,教师能够创新自己的教学思路,丰富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还能够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终身学习。同时,该教学模式的运用能够丰富中职学校已有的教学模式,为职业学校教学模式多元化带来新发展新动力。综上所述,运用WPBL教学模式进入中职课堂教学中,能够提升中职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学生思维,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一次有意义的教学探索与尝试。

张金燕[6](2021)在《基于“证据推理”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数字化实验教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在提出后就成为了诸多学者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证据推理”作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学习化学必不可少的学科素养和思维能力。本研究基于“证据推理”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并利用数字化实验教学资源对高中化学教学设计进行探讨,以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为例开发教学设计案例,为培养学生“证据推理”素养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对一线课堂教学的开展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本研究运用数字化实验,围绕学生“证据推理”素养的培养,进行了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理论研究:对结合数字化实验与“证据推理”素养的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梳理,建立以数字化实验为主题的基于“证据推理”素养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型,同时为检测学生在教育实践前后“证据推理”素养水平变化,建构了“证据推理”素养水平评价工具,并以此工具为标准设计了基于“证据推理”素养的前后测试题。实践部分:选取高中化学人教版“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以及“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的教学内容为教学案例,运用数字化实验进行了基于“证据推理”素养的教学设计,并在南昌Y中的高二(2)班为实验班进行教学实施,同时选取学生化学成绩相近的高二(4)班为对照班。实验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以数字化实验为例的基于“证据推理”素养的教学设计理论模型有利于化学成绩的提升。第二,学生的“证据推理”素养水平与化学成绩呈正相关。第三,本研究提出的教学设计理论模型有利于学生的“证据推理”素养水平提升。其中,中等生较优等生效果显着,男生较女生更显着,同时能有效帮助处于“证据推理”素养1水平的学生较快提升至2水平。

周春梅[7](2021)在《地理大概念“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及其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地理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地理学科教学研究关注的核心课题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与趋势。“关注学科本体”是当前地理教学研究的重要趋势,其研究旨趣在于发现和解决地理学科独有的教学问题,揭示地理学科特有的教学规律与原理,而地理大概念因其反映学科本体而备受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地理大概念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产物,而单元教学是实现大概念教学的有效路径。地表差异是地表空间异质性的刻画,是对地球表层地理景观和地理过程差异性表现的一般性概括,在根本上是对“区域差异性”的直观体现。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地表差异的相关内容所占比重大,知识分布纵贯必修、选择性必修以及选修等教材。同时,地表差异内容极其复杂多样,从时间视角看,地表差异有动态和静态不同形式的表现;从空间视角看,地表差异有宏观和微观不同尺度的表现。因此,认识地表差异亦是中学地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通过课例分析和文献梳理发现,当前高中地理课程中关于地表差异内容的教学及研究现状不是很理想,缺乏对于地表差异内容的结构化认知,对地表差异内容蕴含的学科价值及其体现策略缺乏深入的研究,也很少关注地表差异内容与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间的关联性,特别是在结合地表差异内容渗透地理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关键能力方面更是收效甚微。本研究以“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的地理大概念为线索,以“单元教学”为实现路径,以“地表差异”为主要内容载体,重点探讨以下四个研究问题:其一,“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为何可以作为地理大概念?它包括哪些次级概念、次级概念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其二,“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作为地理大概念具有怎样的解释力?其三,如何依据“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这一地理大概念建构地表差异内容的教学单元?其四,如何围绕“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这一地理大概念进行单元教学的设计?论文首先从地理教学研究的重要趋势、大概念教学的特点以及单元教学的策略等几个维度明晰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阐明了本研究对于地理大概念和地表差异教学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然后提出了四个研究目标以及要解决的研究问题,并对研究的基本过程和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说明。论文的理论研究部分主要回答了“大概念是什么?”和“大概念有什么用?”的问题。其研究内容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论证地理大概念“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的凝练过程。以“专家思维逻辑、学科知识逻辑、课程内容组织逻辑”三条逻辑路径,作为大概念确定的“明线”;以“学生、教师、专家”三个主体,作为大概念确定的“暗线”,深入论述了“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大概念的确定过程。并基于深入的学理分析,论述这一大概念细化的结果以及次级大概念间的逻辑联系。这一研究过程对“研究问题一”进行了全面地回答。其中,“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大概念及其次级大概念是本文的研究基础。为了保证研究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本文对“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大概念的确定过程及细化结果采用“专家咨询问卷”的方法向本领域的专家进行了意见征询。并根据问卷结果的整理和分析,进一步修正、完善了大概念的确定过程及细化结果,最终确定了“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大概念及其三个次级大概念。第二部分,论述地理大概念“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具有怎样的解释力。首先,强调从产生机理和表现形式深刻理解“热力差异”,然后论述如何以“热力差异”为逻辑起点,对自然地理过程和自然地理景观进行成因分析和演化趋势预测,并强调对热力差异及作用结果的分析需要关注尺度和规模。这一研究过程对“研究问题二”进行了全面地回答。论文的实践研究部分主要回答了“大概念怎么用?”的问题。其研究内容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以大概念为线索,呈现建构教学单元的一般逻辑路径,并依据地理大概念“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建构地表差异内容的教学单元。这一研究过程对“研究问题三”进行了全面地回答。第二部分,针对建构的教学单元,确定基于大概念进行单元教学设计的一般思路与环节,并以案例的形式展示如何围绕地理大概念“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开展单元教学设计。这一研究过程对“研究问题四”进行了全面地回答。结论与展望部分,总结概括了本文在地理大概念“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的确定及细化、地理大概念解释力分析以及基于地理大概念的教学实践研究等方面的主要研究结论。同时,对后续能够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并反思了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郭超华[8](2021)在《体验性知识学习及其教学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人们普遍将知识学习过程视作为一种理智的活动,其实完整的知识学习不仅需要理智的参与,亦需要体验的参与。本论文的中心论题是“体验性知识学习”,围绕这一主题,笔者尝试从体验的视角出发,挖掘相对于传统理性知识学习过程而言的一种全新的知识学习思路,并探求体验性知识学习在教学中的实践路径。本论文的导言部分讨论了论文选题的缘由。之所以讨论体验性知识学习主要源于以下考虑,首先是基于对传统知识学习过程的反思,其次是对现代教育中体验缺位现象的思考,再次是源于推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除此之外,本部分还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明确了本研究的意义、思路与方法。论文的第一、二章主要运用对比分析的方式来阐述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内涵及其特征。笔者尝试将传统的知识学习归纳为一种理性化知识学习,进而立足于唯理性化知识学习的对立面来讨论体验性的知识学习过程。在第一章,首先讨论了理性化知识学习的概念以及知识学习为何会具有理性;其次剖析了理性化知识学习所具有的基本特征:科学性是其最显着的特征,还包括目的上的预设性、内容上的确定性、方法上的逻辑性;最后探讨了唯理性化知识学习所具有的局限性:它迷失了知识学习的本质,过度强化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束缚了学生的深层次发展。第二章论证了体验性知识学习及其教学价值。首先,从体验的概念出发,论证了体验运用于知识学习过程所具有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概念。所谓的体验性知识学习是指,知识学习不纯粹是靠理解和记忆来进行的理性活动,还必须通过体验来完成,是一种亲历性、情感性、领悟性的活动。体验性知识学习具有以下特征:情感性是其最显着的特征,同时还包括目的上的生成性、内容上的不确定性、方法上的亲历性。除此之外,本章还讨论了体验性知识学习相较于其他知识学习方式所具有的独到教学价值:有助于课程设计的开放性,有助于教师教导的优质化,以及有助于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论文的第三章主要立足于历史的维度探讨了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思想流变。通过对国内外已有思想的统整,笔者大致将体验性知识学习思想在历史上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一是在正规学校教育出现之前,体验是人类学习知识最为原初的方式;二是当专门的学校机构出现后,知识学习逐渐由对体验的关注转向对经验的强调;三是近代知识学习中的唯经验主义倾向,使得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方式完全被遮蔽;四是强调非理性经验的现代知识学习观开始重拾知识学习中体验所具有的价值;五是后现代教育强调对体验性知识学习方式的回归。通过对体验性知识学习历史渊源的梳理后不难发现,体验性知识学习虽然很晚才被正式提出,且尚未形成成熟对体验性知识学习体系与策略。但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思想早已出现,并且在知识学习的发展历程上从未中断过。这也说明,某些古以存在的思想虽然很基础、很原初,但这并不表示它很低级,相反这恰恰说明这种思想极具生命力。论文的第四章主要立足于发生学的角度描述了体验性知识学习发生的内在机制。本文基于对知识学习基本方式的归纳,将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发生方式划分为接受式体验性知识学习和探究式体验性知识学习两大类,并分别剖析了两种体验性知识学习发生的基本环节及其所具有的共同特征,随后从“体”的层面、“验”的层面以及动力层面探究了体验性知识学习发生的内在机制问题,最后还探讨了确保体验性知识学习发生和进行的保障条件。论文的第五章主要阐述当前教育中学生知识学习活动的现实情况,进一步剖析当前知识学习过程中体验缺位的原因。本论文主要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从知识学习的目的、知识学习的内容、知识学习的方式以及知识学习的效果四个维度出发,对当前中小学生知识学习情况进行现状调查,并采用SPSS 23.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差异性及相关性分析,以期对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做出较为客观的把握。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学生的知识学习更多倾向于理性化的知识学习,体验性知识学习与学生的学段、年级成反相关,体验在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中普遍缺位。笔者结合访谈的结果对当前知识学习中体验缺位的现象进行了归因分析,发现知识学习中体验缺位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传统应试教育制度的制约,教师教学观念的滞后以及体验性知识学习方式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三个方面。论文的第六章主要讨论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实现路径。要想在教学中真正实现学生的体验性知识学习,应从如下方面着手。首先应明晰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基本理念:体验性知识学习是一种间接性的知识学习,它通常是以生活经验为中介,要引导学生重走知识提出之路,进而指向某种开放性的结果。其次应实现基于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教学策略变革: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倡导直接参与,强调具身性体验;创设适当情境,引发替代性体验;释放创造活力,建构想象性体验;并倡导包容性的教学评价。最后则是要创造体验性知识学习实现基本条件:不仅要建构适宜性的教学“场”,鼓励教师“溶入”教学内容之中,还要在一定程度上“稚化”教师的教学行为。

尚明瑞[9](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旷日持久的国际人才竞争中,谁赢得了青年,就赢得了未来和希望。如何在西方中心主义甚嚣尘上的背景下,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逐渐成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社会普遍关注的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借助现代集成创新的思想、理论、方法,从历史足迹中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可能,从时代境遇中考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现实之需,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框架体系,按照“施教”与“受教”并存的逻辑理路,从七个方面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路径与保障措施。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可能性、具象性和目标性提供了理论支撑;贝塔朗菲的系统论、马可·伊恩斯蒂的集成创新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蓄思想以及教育学中的整体性教育理论等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集成创新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日渐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元素,为今后的进一步集成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诸如,基础理论支撑度不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共识度不高、内容的“碎片化”、方法的协同性差等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内在动力。如同芯片集成一样,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诸多构成要素实现优化组合集成创新需要一个集成母版。“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背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脚踏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面向教育发展的美好未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集成创新最理想的集成载体。在此基础上,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过程和受教过程的逻辑进路,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框架体系。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全部要素,是集成创新的内容,涵盖了目标体系的集成创新、任务体系的集成创新、学科体系的集成创新、课程体系的集成创新、教学体系的集成创新、教学评价体系的集成创新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如何实现,就是要在继承创新的基础上,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倡导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的大思政、建立马克思主义大学科、依托现代信息化大数据、构建全国性思想政治教育大平台、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大环境、培育反映铸魂育人规律的大成果、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大目标。同时,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还需要有良好的保障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强领导,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在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中的关键作用。要进一步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不断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的动力。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监督管理水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尝试性地把物理学科的“集成”概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对“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概念做出理论界定,并进行了系统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的专业学术范畴,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空间,对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价值和实践意义。

赵宏[10](2021)在《日语专业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流程再造》文中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分析日语专业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对教学创新的必然要求,提出教学流程再造的方法来撬动日语专业本科教学创新,并以高等院校日语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日语概论课程为例,进行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流程再造研究。希望通过教学过程的改革进一步提高高校人才质量,为促进本科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提供理论与实践借鉴。

二、本科教学改革的创新之举——《五步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本科教学改革的创新之举——《五步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序(论文提纲范文)

(1)内经选读课程五步教学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内经选读“五步教学法”内容
2 现阶段内经选读课程“五步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3 开展线上“五步教学法”的优势
    3.1 灵活方便的背诵形式
    3.2 丰富全面的教学资源
    3.3 综合自主的课堂活动
    3.4 客观公开的线上评价
4“五步教学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实践
    4.1 教学过程
        4.1.1 线下教学
        4.1.2 线上教学
    4.2 线上形成性评价
5 研究意义
    5.1 优势互补
    5.2 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5.3 为其他中医经典课程教学提供改革思路

(4)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评价分析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辨析式教学培养高中生科学精神的理论分析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 高中思政课辨析式教学
        2.1.2 高中生科学精神
    2.2 辨析式教学培养高中生科学精神的价值性分析
        2.2.1 辨析式教学有利于高中生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2.2.2 辨析式教学有利于高中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2.2.3 辨析式教学有利于高中生作出合理的价值判断
    2.3 思政课辨析式教学培养高中生科学精神的理论基础
        2.3.1 学科目标:科学精神素养理论
        2.3.2 思维过程:杜威“五步教学法”理论
        2.3.3 辩证思维: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2.3.4 价值取向:价值辨析理论
        2.3.5 自主思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 思政课辨析式教学培养高中生科学精神的调查分析
    3.1 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基本情况分析
        3.1.1 学生问卷调查设计及说明
        3.1.2 教师访谈调查设计及说明
    3.2 高中思政课辨析式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现状分析
        3.2.1 对辨析式教学的学生兴趣及参与分析
        3.2.2 对辨析式教学的教师认知及能力分析
    3.3 辨析式教学培育高中生科学精神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3.3.1 辨析教学案例典型性不强
        3.3.2 辩论活动课堂秩序性不高
        3.3.3 辨析总结理论深度性不够
4 高中思政课辨析式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有效对策
    4.1 丰富高中思政课辨析式教学典型案例网络资源
        4.1.1 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融入现代教学理念
        4.1.2 利用网络学习平台,筛选典型案例辨析
        4.1.3 加强校外教学研讨,建立典型案例资源库
    4.2 组织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紧密结合的辩论活动
        4.2.1 贴近学生实际生活,适时创设两难情境
        4.2.2 有序开展辩论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4.2.3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提供表达展示机会
    4.3 优化辨析式教学总结发展高中生科学精神素养
        4.3.1 梳理知识基本脉络,建构知识思维导图
        4.3.2 讲解经典辨析试题,通过试题强化辨析
        4.3.3 强化情感价值引领,运用理论指导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研究的问卷调查
附录二 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研究的教师访谈
致谢

(5)中职《旅游学概论》课程引入WPBL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新时代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1.1.2 中职学校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模式存在不足
        1.1.3 WPBL教学模式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前景广阔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WPBL教学模式在医学教育领域的研究
        2.1.1 国外研究
        2.1.2 国内研究
    2.2 WPBL教学模式在普通教育领域的研究
        2.2.1 国外研究
        2.2.2 国内研究
    2.3 WPBL教学模式研究综述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
    3.1 理论基础
        3.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1.2 杜威五步教学法
        3.1.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3.2 相关概念
        3.2.1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PBL)
        3.2.2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问题式教学模式(WPBL)
        3.2.3 教学模式
第四章 中职学校《旅游学概论》教学现状调查
    4.1 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4.1.1 问卷设计与发放
        4.1.2 问卷信效度分析
        4.1.3 问卷结果分析
    4.2 教师访谈及结果分析
        4.2.1 访谈对象选择与实施
        4.2.2 教师访谈记录
        4.2.3 访谈记录分析
    4.3 中职学生学情分析
    4.4 中职《旅游学概论》课程分析
    4.5 课程选择的背景和依据
第五章 基于WPBL教学模式的中职旅游课堂实验研究
    5.1 开展实验的现实依据
        5.1.1 课程本身特点
        5.1.2 学生学习特点
        5.1.3 网络学习特点
    5.2 实验假设及变量控制
        5.2.1 实验假设
        5.2.2 实验变量控制
        5.2.3 实验对象与教学内容选择
        5.2.4 实验应用思路与应用策略
    5.3 课堂教学实验应用示例
        5.3.1 课堂教学研究实例
        5.3.2 课堂教学观察分析
    5.4 数据结果分析
        5.4.1 期末测试成绩比较
        5.4.2 问卷结果分析
    5.5 教学实验总结
        5.5.1 应用发现
        5.5.2 问题反思
        5.5.3 改进与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基于“证据推理”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数字化实验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1.2.1.1 国外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1.2.1.2 国内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1.2.2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1.2.2.1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1.2.2.2 “证据推理”素养的研究
        1.2.3 教学设计的研究现状
        1.2.3.1 国外教学设计研究
        1.2.3.2 国内教学设计研究
        1.2.4 数字化实验教学的研究现状
        1.2.4.1 国外数字化实验教学研究
        1.2.4.2 国内数字化实验教学研究
        1.2.5 研究启示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流程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2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理论基础
        2.1.1 杜威五步教学法
        2.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1.3 有意义学习理论
    2.2 概念界定
        2.2.1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2.2 证据推理
        2.2.3 化学教学设计
        2.2.4 数字化实验
3 基于“证据推理”素养的数字化实验教学设计理论研究
    3.1 基于“证据推理”素养的数字化实验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
        3.1.1 设计角度的多样性
        3.1.2 整体结构的系统性
        3.1.3 教学流程的特殊性
    3.2 基于“证据推理”素养的数字化实验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
        3.2.1 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
        3.2.2 收集有效的事实证据
        3.2.3 注重推理思维的培养
        3.2.4 体现“教、学、评”一体化理念
    3.3 基于“证据推理”素养的数字化实验教学设计模式
        3.3.1 基于“证据推理”素养的数字化实验教学设计思路
        3.3.2 “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目标设计
        3.3.3 整合数字化实验的学习任务设计
    3.4 高中化学“证据推理”素养水平评价工具编制的依据与检验
        3.4.1 高中化学“证据推理”素养水平评价工具编制的依据
        3.4.1.1 课标中“证据推理”素养水平的界定
        3.4.1.2 “证据推理”素养水平的再划分
        3.4.2 高中化学“证据推理”素养水平评价工具编制依据的检验
    3.5 高中化学“证据推理”素养水平评价工具的编制与检验
        3.5.1 高中化学“证据推理”素养水平评价工具的编制
        3.5.1.1 前测试题的编制
        3.5.1.2 后测试题的编制
        3.5.2 高中化学“证据推理”素养水平评价工具的检测
        3.5.2.1 信度检验
        3.5.2.2 效度检验
4 基于“证据推理”素养的数字化实验教学案例设计
    4.1 “影响盐类水解平衡的因素”教学设计
        4.1.1 教学分析
        4.1.1.1 内容分析
        4.1.1.2 教学背景分析
        4.1.2 “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目标
        4.1.3 教学设计思路
        4.1.4 教学过程设计
        4.1.5 教学设计说明
    4.2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学设计
        4.2.1 教学分析
        4.2.1.1 内容分析
        4.2.1.2 教学背景分析
        4.2.2 “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目标
        4.2.3 教学设计思路
        4.2.4 教学过程设计
        4.2.5 教学设计说明
    4.3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教学设计
        4.3.1 教学分析
        4.3.1.1 内容分析
        4.3.1.2 教学背景分析
        4.3.2 “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目标
        4.3.3 教学设计思路
        4.3.4 教学过程设计
        4.3.5 教学设计说明
5 基于“证据推理”素养的数字化实验教学实施
    5.1 教学实施
        5.1.1 实施目的
        5.1.2 实施对象及地点
        5.1.3 实施过程
    5.2 实施效果测试工具说明
    5.3 实施结果统计与分析
        5.3.1 化学成绩结果分析
        5.3.2 前后测试题结果分析
        5.3.2.1 前测试题结果分析
        5.3.2.2 后测试题结果分析
6 研究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与启示
    6.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影响盐类水解平衡的因素”教学实验现象及实验数据汇总
    附录 2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学实验现象及实验数据汇总
    附录 3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教学实验现象及实验数据汇总
    附录 4 实验班与对照班高二下学期期中、期末考试化学成绩
    附录 5 基于“证据推理”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前测题
    附录 6 基于“证据推理”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后测题 1
    附录 7 基于“证据推理”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后测题 2
    附录 8 基于“证据推理”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后测题 3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7)地理大概念“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及其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问题与研究目标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五、论文结构与内容概要
    六、拟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地理大概念的研究综述
        一、大概念研究脉络及其内涵
        二、地理教学中的大概念研究
    第二节 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教学研究
        一、单元教学的内涵及组织逻辑
        二、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节 地表差异内容的教学现状
        一、高中地理课程中地表差异的主要内容
        二、高中地理课程中地表差异的教学现状
第三章 “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大概念及其次级大概念的确定
    第一节 大概念确定的逻辑理路
        一、专家思维逻辑
        二、学科知识逻辑
        三、课程内容组织逻辑
    第二节 大概念细化的缘由及结果
        一、大概念细化的缘由
        二、大概念细化的结果
    第三节 次级大概念的学科理解及关系分析
        一、次级大概念的学科理解
        二、次级大概念的关系分析
第四章 “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大概念及次级大概念专家认同度调查
    第一节 专家咨询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一、专家咨询问卷的目的
        二、专家咨询问卷的设计
        三、专家咨询问卷的实施
    第二节 专家咨询的结果与意见分析
        一、分析方法
        二、分析结果
第五章 “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作为地理大概念的解释力分析
    第一节 地表热力差异的产生机理及表现形式
        一、地表热力差异的概念理解及产生机理
        二、地表热力差异的影响因素及表现形式
    第二节 热力差异之于自然地理过程的解释力分析
        一、热力差异是分析自然地理过程动力因素的起点
        二、从热力差异出发可推测自然地理过程的演化趋势
        三、以热力差异为起点认识自然地理过程的典型案例
    第三节 热力差异之于自然地理景观差异的解释力分析
        一、热力差异是认识自然地理景观差异性表现的起点
        二、从热力差异出发可推测自然地理景观的演化趋势
        三、以热力差异为起点认识自然地理景观的典型案例
    第四节 对热力差异作用结果的分析需关注尺度和规模
        一、关注尺度和规模的“尺度思想”蕴含怎样的育人价值
        二、尺度大小的辨识是热力差异及其作用结果分析的前提
        三、改变尺度大小是对热力差异及其作用结果分析的方法
第六章 基于“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大概念建构教学单元
    第一节 基于大概念建构教学单元的一般逻辑路径
        一、基于大概念建构教学单元的理论路径
        二、基于大概念建构教学单元的操作路径
    第二节 基于“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的教学单元建构案例
        一、基于大概念建构“自然地理过程”教学单元
        二、基于大概念建构“自然地理景观”教学单元
第七章 基于“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大概念开展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节 基于大概念开展单元教学设计的思路与环节
        一、单元教学设计的一般思路与环节
        二、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教学设计思路
    第二节 基于“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的单元教学设计案例
        一、“大气运动”单元问题链的确定
        二、“大气运动”单元教学设计过程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着作情况

(8)体验性知识学习及其教学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 对传统知识学习过程的反思
        (二) 对现代教育中体验缺失现象的思考
        (三) 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 关于体验的相关研究
        (二) 关于知识学习的相关研究
        (三) 已有研究评述
    三、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内容
        (三)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唯理性化知识学习及其局限
    一、理性化知识学习的涵义
        (一) 理性与理性化知识学习
        (二) 知识学习过程为何需要理性
    二、理性化知识学习的基本特征
        (一) 科学性
        (二) 预设性
        (三) 确定性
        (四)逻辑性
    三、唯理性化知识学习的局限
        (一) 迷失了知识学习的本质
        (二) 阻碍了教师的深度教学
        (三) 束缚了学生的深层次发展
第二章 体验性知识学习及其教学价值
    一、体验及其对知识学习的必要性
        (一) 什么是“体验”
        (二) 体验的类型
        (三) 体验运用于知识学习的必要性
    二、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基本涵义
        (一) 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定义
        (二) 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基本类型
        (三) 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基本特征
        (四) 体验性知识学习与理性化知识学习的关系
    三、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教学价值
        (一) 有助于课程设计的开放性
        (二) 有利于教师教导的优质化
        (三) 有益于学生学习的个性化
第三章 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历史流变
    一、体验:人类学习知识最原初的方式
        (一) 通过体验的方式来获取知识
        (二) 通过体验的方式来传递知识
    二、从体验到经验:知识学习的逐渐异化
        (一)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体验与经验
        (二) 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体验与经验
    三、唯经验主义:近代知识学习中体验的遮蔽
        (一) 经验论视域下的知识学习
        (二) 先验论视域下的知识学习
    四、非理性化的经验:现代知识学习中体验的回归
        (一) 经验即实验:实用主义视域下的知识学习
        (二) 回到事物本身:现象学视域下的知识学习
        (三) 存在先于本质:存在主义视域下的知识学习
    五、回归体验:后现代对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寻求
        (一) 后现代知识观的重构
        (二) 后现代对体验性知识学习的自觉追求
第四章 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内在机制
    一、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基本环节
        (一) 接受式体验性知识学习基本环节
        (二) 探究式体验性知识学习基本环节
        (三) 两种体验性知识学习方式的共同特征
    二、体验性知识学习的运行机制
        (一) “体”的层面:从感知到领悟
        (二) “验”的层面:从内化到行动
        (三) 好奇心: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动力机制
    三、体验性知识学习的保障条件
        (一) 内需:确保体验性知识学习开展的原动力
        (二) 心流:确保体验性知识学习持续进行的关键
        (三) 抗挫折力:确保体验性知识学习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第五章 知识学习的现实考察及体验缺失的归因分析
    一、学生知识学习现状研究设计
        (一) 学生知识学习现状研究的目的
        (二) 学生知识学习现状研究的维度划分
        (三) 学生知识学习现状研究的工具设计
    二、学生知识学习的现状分析
        (一)学生知识学习的各维度特征现状分析
        (二) 学生知识学习情况的差异性分析
        (三) 学生知识学习情况的相关性分析
    三、研究发现
        (一) 当前学生的知识学习更多倾向于理性化的知识学习
        (二) 体验在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中是缺位的
        (三) 体验性知识学习与学生的学段、年级成负相关
    四、知识学习中体验缺位的归因分析
        (一) 传统应试教育制度的根深蒂固
        (二) 教师“唯知识”教学观念的滞后
        (三) 体验性知识学习方式本身的复杂性
第六章 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教学实现
    一、准确把握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基本理念
        (一) 体验性知识学习是一种间接性的知识学习
        (二) 体验性知识学习以生活经验为中介
        (三) 体验性知识学习引导学生重走知识提出之路
        (四) 体验性知识学习指向开放性的结果
    二、基于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 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二) 倡导直接参与,强调具身性体验
        (三) 创设适当情境,引发替代性体验
        (四) 释放创造活力,建构想象性体验
        (五) 倡导包容性的教学评价
    三、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条件创设
        (一) 建构适宜性的教学“场”
        (二) 鼓励教师“溶入”教学内容
        (三) “稚化”教师的教学行为
结语 体验性知识学习:一种更高层次的知识学习新范式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关于学生知识学习现状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 学生知识学习现状访谈提纲(教师版)
    附录三 学生知识学习现状访谈提纲(学生版)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9)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的由来
        (二)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核心概念与主要内容
        (一)论文研究的核心概念
        (二)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五、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思想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
        (一)关于人的本质学说
        (二)关于社会发展学说
        (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二、贝塔朗菲的系统论思想
        (一)世界的系统性构成
        (二)系统的功能和要素构成
        (三)系统论思想的启迪
    三、马可﹒伊恩斯蒂的技术集成理论
        (一)关于“技术集成”概念的提出
        (二)集成创新理论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模式
        (三)集成创新理论的启示
    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蓄思想
        (一)兼容并蓄的哲学传统
        (二)有容乃大的君子人格
        (三)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
        (四)兼容并蓄思想的启示
    五、教育学中的整体性教育理论
        (一)世界的整体性构成
        (二)整体性理论的形成发展
        (三)整体性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作用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历史前提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回顾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步探索阶段(1949年-1965年)——思政教育格局初建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曲折前进阶段(1966年-1978年)——片面强调阶级斗争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78年-1997年)——全国各地积极探索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范提高阶段(1998年-2012年)——国家层面规范协调
        (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集成创新成为可能
    二、思想政治教育成就为集成创新提供可能
        (一)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成为集成创新的基本内核
        (二)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成为集成创新的技术手段
        (三)便捷有效的教学平台成为集成创新的交互载体
        (四)不断巩固的意识形态提供集成创新的理论自信
        (五)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提供集成创新的实现路径
        (六)日趋完善的学科体系提供集成创新的专业支持
        (七)软硬件的改善为集成创新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三、思政教育基本经验为集成创新提供遵循
        (一)坚持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三)坚持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四)坚持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五)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与时俱进
        (六)坚持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现实之需
    一、基础理论不强、学科发展受限
        (一)基础理论发展不充分
        (二)学科体系架构不健全
        (三)学科的专业性不强、实操性不够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共识度不高
        (一)莫衷一是的教育理念
        (二)理念缺失所造成的影响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化较差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表述不统一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四、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协同性较差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断拓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优化成为提高吸引力需要
    五、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平台融合度不够
        (一)数字信息技术发展方兴未艾
        (二)与现代技术融合尚处在探索阶段
        (三)信息过载对主流信息的遮蔽
        (四)现代教育技术冲击传统教学优势
        (五)与现代技术高度融合成未来之需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基本框架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基本面板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母版”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鲜亮底色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领导力量
        (四)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文化根基
        (五)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价值导向
        (六)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外部条件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要素构成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内在逻辑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起点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主线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支点
        (四)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归宿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目标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目标及其作用
        (二)教育目标及其异化问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集成优化
    二、任务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任务及其作用
        (二)教育的根本任务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四)任务体系的细化明确
    三、组织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组织及其结构
        (二)教育行政管理组织的架构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组织
        (四)组织体系的创新管理
    四、学科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学科的内涵与作用
        (二)“马学科”的领航功能
        (三)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四)“马学科”的创新发展
    五、课程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课程体系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集成创新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体系集成创新
    六、教学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教学体系集成创新原则
        (二)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
        (三)教学场域的情景构建
        (四)教学内容的取舍整合
        (五)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
        (六)教学效果的考核反馈
    七、评价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种类繁多的教育教学评价
        (二)不当评价造成的影响与危害
        (三)教育教学评价的规范与整合
第六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提升认识高度,形成从中央到地方协同发力的大格局
        (一)格局的内涵与价值
        (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大格局的内在逻辑
        (三)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的内容构成
    二、扩大育人广度,建立从理论到实践的全员育人大思政
        (一)科学认识“大思政”的意蕴与特征
        (二)认真贯彻落实十大育人体系
    三、夯实学科体系,建设马克思主义引领的社会科学体系
        (一)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
        (二)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
    四、依托现代科技,培育信息化条件下的精准育人大数据
        (一)学习信息思维转变思想观念
        (二)依托数据资源丰富内容
        (三)借助信息技术革新方法
    五、净化社会风气,营造有利于高校学生健康成长大环境
        (一)顺应时代潮流,坚定政治方向
        (二)优化社会环境,形成育人合力
        (三)开展学风校风建设,美化学校育人环境
        (四)弘扬优良家教家风,建构和谐成长环境
    六、强化使命担当,实现教育强国和自由全面发展大目标
        (一)坚定做到“两个维护”
        (二)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第七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保障体系
    一、进一步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强领导
        (一)百年辉煌造就中国共产党卓越的领导才能
        (二)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群众的教育和动员
        (三)中国共产党有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经验
        (四)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关键作用
        (一)保证教育者先受教育
        (二)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
    三、进一步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
        (一)进一步加大高校经费投入,强化经费投入的育人导向
        (二)加大专项发展资金支持,改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物质装备
        (三)加大科研项目资金扶持,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水平
        (四)加大师资培养资金支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能力
        (五)加大红色研学资金支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社会认知能力
        (六)积极筹措社会资金,给予思政课教师一定的专项补贴
    四、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监督管理水平
        (一)明确管理责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监督管理水平
        (二)严抓专项检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三)深化重点督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四)强化整改责任,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
结语: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需要久久为功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连续性的施教过程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是个复杂的渐进过程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化推进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定有美好的前程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日语专业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流程再造(论文提纲范文)

一、日语专业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对教学创新的必然要求
二、以教学流程再造撬动日语专业本科教学创新
三、日语专业本科教学流程再造策略
    (一)选题
    (二)独立探索
    (三)小组交流
    (四)大班讲评
    (五)总结提高
四、日语专业本科教学流程再造的优势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他们的探索性学习能力
    (二)利于学生发现问题,为他们毕业论文的撰写开阔选题视野
    (三)为学生今后写作和课题申报提供了大量可以借鉴的经验
    (四)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学习日语的兴趣

四、本科教学改革的创新之举——《五步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序(论文参考文献)

  • [1]内经选读课程五步教学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徐胤聪,朱叶,侯冠群,王玉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1(19)
  • [2]濮阳市一高“五步教学法”研究[D]. 曹倩文.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3]旅游职业技能大赛引领中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姜爽爽.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研究[D]. 陈晓雪.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5]中职《旅游学概论》课程引入WPBL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D]. 胡海洋.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6]基于“证据推理”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数字化实验教学为例[D]. 张金燕.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7]地理大概念“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及其教学研究[D]. 周春梅.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8]体验性知识学习及其教学实现[D]. 郭超华.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9]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D]. 尚明瑞. 兰州大学, 2021(09)
  • [10]日语专业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流程再造[J]. 赵宏. 教育科学, 2021(02)

标签:;  ;  ;  ;  ;  

本科教学改革的创新举措——《五步教学法研究与实践》序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