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河南大学与甲骨文骨科》

阅读《河南大学与甲骨文骨科》

一、读《河南大学与甲骨学》(论文文献综述)

张新俊,陈正正,纪莉莉,庞家雨,杨牧原[1](2021)在《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二十三届学术年会(2020)在河南大学举办》文中研究指明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共同推动甲骨文等古文字冷门"绝学"学科的发展进步,2020年10月31日,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二十三届学术年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开封市开元名都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主办,河南大学甲骨学与汉字文明传承发展研究中心、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河南大学文学院共同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湖南大学、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南大学、安徽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中华书局、语文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山东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以及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相关媒体等约100家单位近200位代表和嘉宾现场参会。

刘怡[2](2021)在《先秦儒家动物观探究》文中研究表明动物观是一扇窗口,通过这扇窗口,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思想世界。目前学术界对先秦时期动物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动物学史、动物文化史以及动物伦理学等方面,但有关先秦儒家动物观的内容、特征、实质等尚缺乏系统性研究。先秦儒家动物观旨在探索先秦儒家如何认识动物以及如何处理人与动物的关系问题,不仅要把握人类对动物的基本认识,而且要探索动物在人类社会生活、政治、经济、道德、信仰等领域的作用和地位,考察动物与人类的互动关系。先秦儒家对动物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即动物的起源和动物的特征。先秦儒家从天地化育的宇宙论模式、动物的生殖以及化生现象等角度考察了动物的起源。动物与人类共享同样的起源方式和生殖模式,两者共存于统一的宇宙体系当中。动物与人一样,都是天地化育的产物,都是由血气构成的“血气之属”,都是有血有肉、有知觉、有情感、有语言的生命体。但动物和人类有本质区别,这主要表现在动物是无仁无义、无社群组织、无劳动创造能力的生命体,只能依靠本能而生活,而人类独具有理性与道德的能力,能够建立有人伦秩序的国家与社会。先秦儒家所论人禽之辨一方面肯定了动物与人类在生物特征方面的共通之处,另一方面确立起两者在道德领域内的差异,这深刻影响到两者的地位和关系。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社会生活、道德世界和信仰世界中。在两者的生活联系方面,动物能够广泛运用于饮食、衣物饰品、商品贸易、运输畜力、礼物交换、祭祀牺牲等活动中,是保障人类社会秩序的基本物质条件。动物管理是合理使用动物的重要条件。从孔子的正名思想到《周礼》动物职官体系的设置,动物管理逐渐纳入到人类社会制度体系中,使动物管理与人类社会管理相得益彰。在具体的治理方式上,先秦儒家主张人类对动物的管理应当遵循礼制的约束和道德的要求,这与西方动物福利论可能产生某种共鸣。在动物的法律地位方面,先秦儒家并没有赋予动物独立的法律地位,但相关的法律条文规定了人类对动物的职责和义务。人兽冲突实质上是礼法分歧,是一项政治管理问题。人类也是动物的保护者。先秦儒家注重从利益需求、王道政治、礼仪规范、仁义道德等方面提出保护动物的思想。动物的合理使用、有序管理、妥善保护,是先秦儒家王道政治的重要表现,也是圣王明君实现国泰民安的展现。动物与人类在道德方面有密切关联,这主要表现在动物的道德形象、道德地位及其道德教化等方面。在道德形象方面,禽兽是无仁无义的象征,但某些动物却可以因其生活习性、情感特征而升华成为仁禽义兽,由此具有了特殊的文化寓意和道德含义。这种变化为动物敞开了道德领域的大门。在道德地位方面,先秦儒家尽物之性、仁民爱物的思想强调人们应当关爱动物,一方面扩展了道德的视野,使动物成为了儒家扩充仁心、提升道德修养的重要角色,另一方面又确立起人与动物的道德阶梯。仁民爱物与西方动物解放论、动物权利论、敬畏生命的哲学不同,实是一种拓展式的伦理,本质上仍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先秦儒家认为圣王明君不仅应当关爱动物,而且能够以仁爱道德驯化动物。儒家的乐教理论能够实现百兽共舞、游鱼倾听的场景,不仅能有效遏制动物的残暴之心,而且能实现人类与动物的和谐相处。表面上看,这是对动物兽性的遏制,实质上反映出儒家仁义道德的教化作用。动物还能够进入人类的信仰体系中,这主要集中在动物神灵、动物献祭与动物占卜等方面。动物神灵是人类神灵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儒家拒斥精怪,排除淫祀,将动物神灵集中在农业动物神与灵禽瑞兽的范围内,表达出对农业的关注和对人文道德的重视。先秦儒家坚持动物献祭的仪式,同时悬置人神关系,在献祭对象、祭品样式、献祭仪式等方面进行了变革,动物牺牲由沟通神灵的媒介演变成象征礼仪秩序的符号。动物与占卜的关系主要涉及到龟甲占卜、占梦术、占星术等。先秦儒家批判了占卜的神秘成份,但继承了占卜的思维方式,经此转化,动物由沟通人神的工具转变为天道的承载者。先秦儒家虽然深受原始巫术的影响,但更强调人文的信仰,倡导神道设教。动物在先秦儒家政治、经济、道德、宗教等领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构建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元素。先秦儒家动物观基本确定了儒家动物观的面貌,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确定了中国古代动物观的基本状况。通过动物而思,我们不仅可以透视先秦儒家的思想体系,而且能够深入理解先秦儒家对人与动物伦理关系的思考。

唐英杰[3](2021)在《商代甲骨文地名统计与地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甲骨文所含内容丰富,是当今研究商代史不可或缺的一手资料。商代地名研究是商代政治疆域、经济文化、族群关系、军事战争、社会组织形式等研究的重要基础;甲骨文中含有大量的地名、方国名,是研究商代历史地理的重要史料。地名的认定、统计与地望的考证是研究甲骨地名的两个主要内容,从甲骨文发现以来就备受学人关注,相关研究成果丰硕。地名统计方面,由於所见材料的限制和判断地名标准的差异,各家统计数据有一定的差异,混淆族名、人名与地名是造成差异的原因之一;地望考证方面,“文献对照法”与“干支系联法”是考证地望的主要方法,但由於古今地名变迁、异地同名现象的普遍存在,加之系联标准不一、缺乏可靠的考古证据等原因,各家所取参考不同,对地望考察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多数地名地望并未取得统一意见,因此甲骨地名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近年来,随着甲骨学的发展,新材料、缀合不断增多,释字、释文日益准确,数据库建设逐步完善等,为重新整理与研究甲骨文地名带来了新的契机与便利。基於此,本文在构建完整甲骨地名数据库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在准确释读文字的基础上,重新整理、统计、系联甲骨地名,考证甲骨地名地望,最大程度构建出甲骨地名系统。本文一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本章主要对学界关於甲骨地名的研究做了学术史梳理,交代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地名的认定、地望考证以及在前二者基础上进行的地理综合研究是研究甲骨地名三个主要方面;地名认定主要在於对甲骨地名数量的统计和地名用字的文字考释;地望考证是在文字考释的基础上进行古今地名对照;地理综合研究则是在准确判断地名及考证地望的基础上研究商代的政治疆域、地理分区(田猎区、农业区等)、族群分布、方国分布、军事战争等,本章以此为纲对学界研究做了梳理。本章还交代了本文在研究甲骨地名与考证地望时坚持的几点原则。第二章主要对甲骨文中所见地名进行了再统计。本文注意区分地名与方国名、族名以及人名,共统计出甲骨文地名约794(含存疑)个,其中单纯地名475个;区域名或场所名58个;与方国名或侯、伯氏名有重合者60个;与其他国名或族名、人名重合者113个;存疑88个。第三章在考证商代黄河在今河南境内迳流的基础上,对卜辞中的近河地名做了梳理与地望考证。商代黄河从今河南郑州市北至今卫辉市东北大致呈南北流向,此後经淇县南、滑县北到濮阳县西一段大致呈东西流向,在濮阳市西转折向西北流经内黄县西,後一路向北流入今河北省。商人以黄河为界,将近河区域划分为“河东兆”“河西兆”“河南兆”,卜辞中所见“河”“囧”“柚”“粪”“良”“襄”“矛”“(?)”“散”“向”“冥”“协”“黎”“鲧”“斗”“夫”“戚”“(?)”“马方”“(?)”等是近河地名,他们大多分布在今河南省北部商代黄河沿岸。第四章以帝辛十祀征夷方这一重大军事事件为参考,在修订此次伐夷日程谱的基础上,对所涉地点及相关地点地望做了考察。此次伐夷方往返路綫为:大邑商—雇—嘉—香—丧—乐—冒—庆—商—吉—商—郊—(?)—彻—(?)—(?)—危—攸—(?)—鸠—(?)—淮—(?)—辉—阶—(?)—(?)—(?)—呆—永—(?)—攸—截—危—叉—洗—(?)—(?)—(?)—杞—瓒—(?)—冒—商—乐—丧—香—敢—奠—敖—夷围—嘉—云奠河邑。此次征伐的主战场位於今山东省菏泽市境内,相关地点主要分布在今河南省东北部与山东省西南部。第五章以一些军事事件排谱为参考对相关地名进行了系联与地望考察。主要以“南丰方”“四丰方”“亘方”“基方”“盂方”“舌方”“土方”“召方”“絴方”“阴美方”“(?)”等为中心,对有关事件进行了排谱,对所涉地名地望进行了考察。相关方国主要分布在王畿四周,其来犯商王朝领地主要分怖在王畿边缘地带,商王与相关异族的军事活动涉及地点也多分布在相应方国与商王都之间。第六章主要讨论商王朝的田猎地。本章以“(?)”“敦”“盂”“丧”为中心,以同版均记有占卜地点或验辞的卜辞为系联材料,参考同辞地名、王步卜辞、贞夕卜辞等,对一些田猎地进行了系联;并逐一对卜辞中所见田猎地做了梳理,对相关田猎地的共版地名做了逐一梳理。商王习惯性田猎地主要分布在王畿及王畿附近地区,并未超出王都过远,以位於今河南省东北部为主。第七章主要讨论甲骨文中所见商代地理系统。该章对本文的研究思路做了总结,对商代晚期王畿范围、卜辞所见田猎地分布、农业地分布、仓廪分布等做了讨论。商代晚期王畿以太行山、商代黄河为天险,大致包含今河南省安阳市、鹤壁市、新乡市、濮阳市、河北省邯郸市等区域,卜辞中所见田猎地、农业地也大多分布在此区域,其中黄河沿岸是商代重要的农业地,仓禀地多分布在王畿核心区域,距离王都不远。

关爱和[4](2021)在《百年坚守 百年辉煌——《河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史》序》文中研究说明有着110年办学历史的河南大学,设置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已经100年了。在河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设置100年之际,魏清源教授受文学院委托,爬梳众多资料,历经千辛万苦,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编辑写作了《河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史》(以下简称《学科史》,作者注)一书,为河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设置100年献上一份厚礼。《学科史》完成后,清源师命我为书作序。

顾王乐[5](2020)在《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说文》是我国第一部运用“六书”原理对汉字进行系统分析的文字学专着。《说文》中保存了大量的古代文字资料,以及许慎时代关於文字的研究成果,爲古文字学的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但是许慎所见到的小篆、古文、籀文等字形已有譌误,他对字形结构和造字本义的理解有不少是不可信的。而且《说文》成书以後,屡经传抄刊刻,年代浸远,谬误滋多。历代学者在校正《说文》方面都做出了很大努力,但真正有所突破则是在近代古文字学兴起以後。随着古文字资料在《说文》研究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古文字与《说文》的互证研究已经成爲《说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清末、民国时期学者在利用古文字资料考订《说文》方面取得了十分显着的成果,除一些专门研究《说文》的着述外,这一时期的许多甲骨金文考释书籍、论文、札记和题跋中都能看到不少根据古文字资料纠正《说文》错误的意见。目前对於清末民国学者利用古文字资料校正《说文》的研究和总结还有很多不到位之处,许多早期的研究成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一些已经被古文字学界判定爲错误的观点在《说文》学界仍然有很大的影响,也没有得到及时的修正。本文对清末民国时期学者在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方面的成就、特点以及不足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全文主要分爲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包括相关术语的界定,学术史的回顾,选题目的及其意义,研究思路等方面内容。第一章主要讨论了与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密切相关的学术背景:一是利用金石文字考订《说文》的学术传统;二是清末民国古文字学的发展及其对传统《说文》学的拓新;三是出土材料的新发现与研究在清末民国《说文》学界的不同反响。第二章详细介绍了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的学术历程,共分爲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83年吴大澂《说文古籀补》书成到甲骨文发现前夕;第二阶段,从1899年殷墟甲骨文发现到1929年马叙伦《说文解字研究法》出版;第三阶段,从三十年代起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每一阶段介绍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研究成果。第三、四章是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成果例释。第三章主要考察清末民国学者在利用古文字资料印证和纠正《说文》篆文和说解方面的具体成果。第四章则主要收录清末民国学者利用古文字资料考订《说文》古籀形体方面的成果。第五章是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研究之失误例析。我们对这一时期学者在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研究中的失误类型和失误原因进行分类与总结。结语部分对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的研究进行总体的评价,并对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说明。附录部分是清末民国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的相关论着目录,分爲《说文》研究论着目录、古文字学论着目录和文字学通论着作目录三类。

乔盼峰[6](2020)在《殷商甲骨文可释字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殷商甲骨文可释字的整理建立在两点:一是对百廿年甲骨文字考释文章的整理;二是对现有甲骨文字书成果的吸收。最早的文字考释可追溯到刘鹗,他在《铁云藏龟》序中已考释出34个字。孙诒让的文字考释主要集中在《契文举例》一书中,他考释的许多字仍爲今人所信从。罗振玉的考释成果主要集中在《殷虚书契考释》一书,他根据卜辞中干支字的排列,释出了历来古文字学家不识的巳字,解决了千年来的难题。这一时期的文字考释主要是利用偏旁分析,然後与金文、篆文相对照的方法。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他对旬字的考释解决了大量卜旬辞的理解问题。唐兰将文字考释上升到理论的层次。在《古文字学导论》一书中,他系统总结了文字考释的方法,幷运用到文字考释中。于省吾释字较多,如屯、萅、气、勹等,对学界影响深远。他考释文字注重形音义三方面的相互关系,又注重每个字与其同时代字的横向关系,以及在不同时代发展演变的纵向关系。裘锡圭考释文字多而精辟,他考释文字不仅注重文字形体,还将字形、词义相结合起来,幷将古文字资料与古书相结合。刘钊《释甲骨文中的“役”字》一文,对役字的考释,爲大量相关卜辞的理解提供了新思路。王蕴智对字的考释,梳理出了“”“龙”两字的演化谱系,在文化内涵方面对该字也有独到的见解。蔡哲茂对罙字的考释,黄德宽对中字形体的考察,吴振武对字形音义的分析。还有陈剑、蒋玉斌、王子杨以及周忠兵等人,都对甲骨文字的考释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对新世纪以来的几部字书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对各家字书收字差异之处进行了分析。我们在现有各类字书的研究成果上,又参考各类考释成果,最终梳理出商代甲骨文可释字字头共计1248个。与此同时,我们还对这些可释字的考释历程进行整理,尤其是整理出了甲骨文可释字的发明者及其文章出处。

杜佳浩[7](2020)在《宾组卜辞所见国族材料分类整理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族(方国部族)是商代甲骨文、青铜器铭文以及考古学文化研究等都要涉及的问题。在甲骨学的基础研究方面,对不同组类国族材料的系统整理,是其难点之一。殷人信奉鬼神,崇尚占卜,因而甲骨文所记录的内容极其丰富。宾组卜辞是《甲骨文合集》(以下简称《合集》)中数量最多的一组,该组各类甲骨的刻写时代大致处于武丁执政的中期到祖庚时期(下限有可能延至祖甲早期),其中有关方国部族的辞例比较多。从以往的研究看,现在仍然缺乏对宾组卜辞中国族材料的系统整理,且对宾组卜辞分类成果的运用也不够到位。因此,本文将按一定标准对《合集》中19388片宾组卜辞所见的国族材料进行系统搜集、分类整理并对一些重要国族的材料进行排谱系联。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绪论主要是解释了国族的概念并拟定出判断国族的四个标准,并对一百多年来学界关于国族的研究进行了回顾;第一章对《合集》和宾组卜辞相关情况进行了介绍,并讨论了采用宾组卜辞分类成果的必要性和重要价值;第二章主要是对《合集》中宾组卜辞的四个亚类的国族材料进行了分别整理,包括了数据统计、各国族辞例涉及主要内容、可系联国族与人物等;第三章对雀、祭、敖、奠、曼、虢、灷、龙方、画、儿、旁方等重要国族的材料进行了系联排谱,讨论了各国族的地望、主要史迹及对外关系等问题。对《合集》中宾组卜辞所见国族材料的系统整理与研究,一方面为殷商时期国族研究提供全面、系统且时代较为明确的原始材料,另一方面,也深化了对卜辞中相关国族问题的认识。

王博[8](2020)在《甲骨文字诂林再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于省吾先生、姚孝遂先生主编的《甲骨文字诂林》在李孝定先生《甲骨文字集释》基础上搜集了自甲骨文发现以来直至1989年底九十年间有关甲骨文字考释的成果。何景成先生所编《甲骨文字诂林补编》集录了1990年至2013年间的甲骨文字考释成果并对《甲骨文字诂林》所漏收的成果进行补充。而自2014年以来至2019年期间亦有200余篇有关甲骨文字考释的文章发表,本文将对这些文章进行搜集整理,并依照甲骨文字诂林的体例进行编撰。本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通论:近年甲骨文研究综述,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近年甲骨文字形字义考释研究所展现的几种特点。二是阐述近年甲骨文字集释研究的跟进与其必要性。三是近年甲骨文研究事迹整理。第二部分为近年甲骨文字考释成果汇集,将对2014年至2019年五年间大陆与港澳台地区范围内新出的甲骨文考释成果进行搜集与整理,并依照《甲骨文字诂林》的体例进行编排。另附有字形总表与检索表以供检索使用。

章秀霞[9](2019)在《殷墟甲骨文中所见先公的整理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项研究通过同辞并举、同版并举等卜辞系联方式,利用殷墟甲骨文中人祖在称谓、配偶、宗庙、祭法等方面的特征,以及其他学科资料提供的旁证等,充分吸收甲骨缀合成果提供的更加完整的信息,最终判定出殷墟甲骨文中的先公远祖名号28个,包括夒、河、岳、(?)((?))、(?)、(?)、土、龚、企、娥、兮((?))、(?)、山、(?)、(?)、目、(?)、方、戈、巫、蔑、(?)、季、杺、(?)、王亥、王恒、王矢等,并对这28个先公远祖名号用字在殷墟甲骨文中的用法进行了梳理和研究。这对于推动殷墟甲骨文中先公问题研究工作的进展,探索商族这个古老民族的早期历史,深入了解我国乃至世界早期文明发展进程中的有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不少方面获得了新的认识,如:第一,(?)就是《殷本纪》所记先公昭明在殷墟甲骨文中的名号。(?),即“皿”,作祭祀对象时可读为“盟”,其实就是《殷本纪》所载先公昭明。昭明在卜辞时代本为单字称名,殷亡入周之后,随着社会情势的变化,周人用字时出现用“明”字来表示“盟誓于神明”之“盟”义的现象,这种现象到战国时更加普遍,实为周人书写记录的一种发展趋势,反映了时代的变迁。殷先公名“(?)”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被周人辗转写作了“明”字,应该说这是汉字演进过程中由于周人用字习惯而致的自然结果,并不是由于周人的错讹而使然。不过“昭”字或其初文“邵”字的混入则可能是因为周人理解偏差所致。(?)与昭明的关系,一为殷人自称,一为周人他称。殷先公昭明由单字称名变为双字称名的时间,极可能出现在西周中期以后。第二,以“河”“岳”为名号的两位先公应该属于商族旁系先公。甲骨文中有“高(祖)眔河”(《屯南》916)之语,实为“高祖”与“河”同辞合祭的卜辞,甲骨文中又有“高祖”与“河”同版并举(《合集》32308)以及“高祖”与“河”“岳”同版并举(《合集》32028)的情况,所以“高祖河”一语应该点断,也就是说“河”确实不属于商人“高祖”的范畴,而据殷墟甲骨文中称“高祖”者均为直系先祖的实例,所以应该认为名号为“河”、为“岳”的两位先公当为商人的旁系先祖。第三,殷墟甲骨文中所见先公远祖,大多具有程度不等的祖先神与自然神色彩并存的两属现象,尤以河、岳、土为重。对于此类现象,学者间长久以来争论不休,至今没有形成共识。本文引入民族学、人类学等其他学科资料与学术理论,对此类两属现象进行探讨,并尝试在人类思维层面作些理论解释。比如,以“河”“岳”为名号的祖先神之所以与自然物的大河、山岳之神纠缠在一起难以分辨,看起来是如此“矛盾”,大概有两种可能性:一是,二者只是用了同一个字来表示自己的名号而已,没有任何关联性。如果是这样,当然也就不存在需要讨论的问题了,但在上古时代那种特殊的政治宗教时空背景下,这种可能性应该极小;二是,二者确实存在某种密切关系。如果是这样,倒是与天下初民曾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相吻合,我们认为这应该是商人在很久以前——原始氏族社会时期——原逻辑思维下形成的思想文化在卜辞时代仍具影响力的表现,是他们远古祖先的古老认知流传至卜辞时代的一部分。卜辞时代的商人无疑早已进入文明时代,但他们对本族先公远祖的认知则继续着历代祖先流传下来的观念与传统。民族志、人类学中有大量材料证明,人类在原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的原始氏族社会时期,往往认为各种物都是有生命的,而人和物之间是可以有密切关系的,名字对他们具有特殊的意义,往往意味着某种亲密的关系。先公河、岳与自然之河、岳应该也具有这种关系。另外,本文还对自上甲以下的先公近祖以及“数字+示”和“其他+示”结构中所包含的先公情况进行了梳理和探讨。

王宇信[10](2019)在《论甲骨文研究“新阶段”到来的前事与当代研究的大发展——谈政府推动下的甲骨文全面深入发展与弘扬》文中认为1999年甲骨文发现100年来甲骨文不断有重大发现,细化整理与出版快速发展,研究和总结性论着陆续问世,为甲骨学发展的新100年奠定了基础。而甲骨文的国家重大委托项目和教育部等单位的古文字专项课题的设立,标志着甲骨文研究"新阶段"的到来,即进入政府推动下的甲骨文全面深入发展与弘扬的新阶段。

二、读《河南大学与甲骨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读《河南大学与甲骨学》(论文提纲范文)

(2)先秦儒家动物观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原因
    二、研究意义
    三、相关概念辨析
        (一)动物
        (二)动物观
    四、研究综述
        (一)动物学史的研究
        (二)动物文化史的研究
        (三)动物伦理学的研究
        (四)总体评价
    五、研究思路
    六、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先秦儒家论动物的起源
    第一节 天地化育万物
    第二节 动物的生殖现象
    第三节 动物的化生现象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先秦儒家论动物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先秦儒家论动物的生物特征
        一、“血气”的解说
        二、“血气之属”的生理特征
        三、“血气之属”的心理特征
    第二节 先秦儒家论动物的社会特征
        一、先秦儒家论动物与人类道德属性之别
        二、先秦儒家论动物与人类社会结构之别
        三、先秦儒家论动物与人类劳动能力之别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先秦儒家论动物与人的生活联系
    第一节 先秦儒家对动物的利用
        一、先秦儒家利用动物的基本情况
        二、先秦儒家利用动物的基本理由
        三、先秦儒家利用动物的主要困境
    第二节 先秦儒家对动物的管理
        一、动物职官与儒家制度规范
        二、驯养动物与儒家统治艺术
        三、人兽冲突与儒家礼法之争
        四、动物管理与儒家政治理念
    第三节 先秦儒家对动物的保护
        一、儒家动物保护的主要措施
        二、动物保护与儒家社会蓝图
        三、儒家动物保护的生态意义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先秦儒家论动物与人的道德关系
    第一节 先秦儒家论动物的道德形象
        一、人类的禽兽化与禽兽的仁义形象
        二、仁禽义兽与凶禽猛兽
    第二节 先秦儒家论动物的道德地位
        一、动物道德地位的依据
        二、儒家动物伦理的发展历程
        三、仁民爱物的等差秩序
        四、仁民爱物的伦理困境
    第三节 先秦儒家论“德化动物”
        一、恩及禽兽与德化鸟兽
        二、百兽共舞与儒家乐教
        三、万舞翼翼与墨子“非乐”
        四、沉鱼落雁与道家天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先秦儒家论动物与人的信仰联系
    第一节 动物神灵与儒家信仰体系的建构
        一、山川精怪
        二、灵禽瑞兽
        三、农业动物神
        四、人兽变形
    第二节 动物献祭与儒家祭祀礼仪的转向
        一、动物献祭的传统
        二、动物祭品的道德化
        三、动物献祭仪式的变革
    第三节 动物占卜与儒家天命观念的转型
        一、龟甲占卜
        二、动物与占梦术
        三、动物与占星术
    第四节 动物与神道设教
    本章小结
结论
    一、先秦儒家动物观的主要内容
    二、先秦儒家动物观的主要特征
    三、先秦儒家动物观的主要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商代甲骨文地名统计与地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凡例
干支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综述及研究方法
        一、商代甲骨文地名研究综述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 本文考证甲骨文地名地望时遵循的原则
        一、充分吸收文字学考释成果,力求地名认定与释读的准确
        二、注意区分地名、族名与人名
        三、利用“族徽”材料考察卜辞地望时注意“族徽”的内涵
        四、使用“文献对照法”注意考辨文献信息,重视卜辞地名系统内证
        五、选择合理的系联卜辞标准
第二章 甲骨文所见地名再统计
    一、甲骨地名的辨别
    二、商代的政治地理模式
    三、甲骨文所见商代的方国、侯伯统计
    四、商代甲骨文所见地名统计
第三章 以黄河为参考的地名系联与地望考证
    第一节 商代黄河下游水道考辨
    第二节 商代河神及祭河场所考
    第三节 甲骨文中所见近河地名考
第四章 以“征夷方”事件为参考的地名系联及地望考证
    第一节 帝辛十祀征夷方卜辞排谱补论
    第二节 商周攸地地望及帝辛十祀夷商战争主战场考
        一、甲骨文“攸”释字补说
        二、商周时期攸地地望考
        三、帝辛十祀夷商战争主战场区域考
    第三节 十祀伐夷方相关地名梳理与地望考证
第五章 以其他军事事件排谱为参考的地名系联及地望考证
    第一节 卜辞所见“丰方”及相关地望考证
        一、甲骨文“丰”释义
        二、与“南丰方”有关的族地名考
        三、与“四丰方”有关的族地名考
    第二节 商王朝与诸方的军事事件及相关地望考证
        一、武丁中期一组军事事件排谱与相关族地考证
        二、伐盂方
        三、(?)方及相关族地考证
        四、土方及相关族地考证
        五、召方
        六、絴方
    第三节 伐阴美方排谱及相关地望考证
    第四节 与“(?)”相关的地名系联与地望考证
第六章 以田猎事件为参考的地名系联及地望考证
    第一节 关於商代田猎地及田猎区研究的回顾
    第二节 甲骨文中所见田猎地梳理与系联
        一、以“(?)”为中心的地名系联
        二、以“敦”为中心的地名系联
        三、以“盂”为中心的地名系联
        四、以“丧”为中心的地名系联
        五、一些疑可与文献对照的田猎地地望考证
    第三节 卜辞中其他难以系联的田猎地整理与研究
第七章 甲骨文所见商代地名系统
    一、商代晚期王畿考
    二、卜辞所见商代田猎地分布考
    三、卜辞所见商代农业地考
    四、卜辞所见商代仓储地考
结语
本文所引缀合来源表
参考文献
    1.古籍类
    2.着录书类
    3.工具书类
    4.专着或文集类
    5.考古报告、汇编、方志类
    6.论文类
    7.电子资源
索引
读博期间学术成果
後记
附:甲骨文所见商代地名分布简图

(4)百年坚守 百年辉煌——《河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史》序(论文提纲范文)

学运关乎国运
学术系于学人
学科强盛之道

(5)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相关术语的介绍
    二、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校证《说文》研究之回顾
    三、选题目的及意义
    四、研究思路
第一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的学术背景
    第一节 利用金石文字考订《说文》的学术传统
    第二节 清末民国时期古文字学的发展及其对传统文字学的拓新
    第三节 出土材料的新发现与研究在《说文》学界的不同反响
第二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的学术历程
    第一节 探索尝试时期(1883-1898)
    第二节 初步发展时期(1899-1929)
    第三节 蓬勃发展时期(1930-1949)
    第四节 汉学家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的情况
第三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例释(上)
    第一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印证《说文》保存的单字和古说
        (一)《说文》保存的单字
        (二)《说文》保存的古说
    第二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纠正《说文》篆形和说解的错误
        一、《说文》分爲二字或三字、古实爲一字
        二、校正《説文》篆形和字形结构分析之失
        三、纠补《说文》释义之失
        四、纠正《说文》形义分析俱失
    第三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补苴《说文》漏收偏旁字
    第四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探求文字形体演变之迹
第四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例释(下)
    第一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古文例释
    第二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籀文例释
第五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研究之失误例析
    第一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失误类型分析
        一、误析字形结构
        二、误认文字初形
        三、误说字本义
        四、误混二字爲一字
    第二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失误原因分析
        一、因误据古文字形而误
        二、因误析古文字形结构而误
        三、因不明汉字构形演变规律而误
        四、因囿於《说文》而误
        五、因不明字词关系而误
        六、因所见古文字资料有限而误
结语
附录: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论着目录
    一、《说文》研究论着目录
    二、相关古文字学论着目录
    三、文字学通论着作目录
单字索引
简称对照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6)殷商甲骨文可释字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ARCT
绪论
    一、研究写作基础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回顾
        1.研究写作基础
        2.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工作
第一章 百廿年甲骨文可释字考释述评
    一、甲骨文字考释的草创阶段
    二、甲骨文字考释的奠基阶段
    三、甲骨文字考释的成熟阶段
    四、小结
第二章 甲骨文字的整理情况
    一、《甲骨文字形表》
    二、《新甲骨文编》
    三、《甲骨文字编》
    四、《甲骨文可释字形总表》
第三章 甲骨文可释字释读差异探说
    一、可释字差异情况整理
    二、可释字差异例说
    三、小结
第四章 甲骨文可释字暨首创说整理
    一、凡例
    二、甲骨文可释字暨首创说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宾组卜辞所见国族材料分类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国族概念界定及判断标准
        一 国族的概念
        二 判断国族的标准
        三 选择相关辞例的标准
    第二节 学术回顾
        一 第一阶段(1899-1949)
        二 第二阶段(1949-1999)
        三 第三阶段(2000年以来)
    第三节 研究意义与方法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方法
        (一)排谱系联法
        (二)二重证据法
        (三)量化统计法
第一章 宾组卜辞国族材料的整理范围与分类理据
    第一节 整理范围
        一 《合集》概况
        二 宾组卜辞概况
    第二节 分类理据
        一 宾组卜辞的“分级划类”
        二 分类对国族研究的价值
第二章 宾组卜辞国族材料的分类整理
    第一节 宾间类的国族材料
        一 材料整理
        二 材料分析
    第二节 宾一类的国族材料
        一 材料整理
        二 材料分析
    第三节 宾二类的国族材料
        一 材料整理
        二 材料分析
    第四节 宾三类的国族材料
        一 材料整理
        二 材料分析
第三章 主要国族材料的系联排谱
    第一节 雀、祭、敖、奠、曼、虢材料的系联排谱
        一 雀族
        (一)殷卜辞所见的“雀”字及雀族的地望
        (二)雀族的主要活动
        (三)关于雀与商王之间关系的探讨
        二 祭族
        三 敖族
        (一)卜辞中的“敖”字与敖族地望
        (二)敖族与商王朝敌对时期
        (三)敖族归顺商王朝后
        四 奠族
        (一)卜辞中的“奠”字及奠族的地望
        (二)奠族的主要活动
        五 曼族
        (一)卜辞中的“曼”字及曼族的地望
        (二)曼族的主要活动
        六 虢族
    第二节 灷、龙材料的系联排谱
        一 灷族
        (一)卜辞中的“灷”字及灷族的地望
        (二)与灷族有关的军事活动
        (三)灷族与商王室的密切关系
        二 龙方
        (一)卜辞中的“龙”字及相关诸字
        (二)龙方的地望
        (三)龙方卜辞的内容
    第三节 画、儿、旁材料的系联排谱
        一 画族
        (一)卜辞中的“画”字
        (二)画族的地望
        (三)与画族有关的卜辞
        二 儿族
        三 旁方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古籍
    二、今人着作
    三、学术论文
附录 《合集》中宾组卜辞所见国族材料一览表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8)甲骨文字诂林再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通论:近年甲骨文研究综述
    第一节 、近年甲骨文研究综述
        一、运用新甲骨资料
        二、利用其它古文字资料考释甲骨文
        三、对甲骨卜辞分期分类法的运用
        四、其他学科内容与考释相结合,多方面论证甲骨文字形体
        五、技术革新为甲骨文考释工作提供便利
        小结
    第二节 、甲骨文字集释研究的跟进
    第三节 、近年甲骨文研究事迹整理
        一、研究机构与研究者介绍
        二、学术会议汇总(2014—2019)
        三、甲骨文研究各类项目立项汇总(2014—2019)
        四、甲骨文释读成果的赛事活动与奖励
        小结
甲骨文字形字义考释成果汇集(2014-2019)
论文所收字形总表
拼音检索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殷墟甲骨文中所见先公的整理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引书简称表
凡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范围和意义
        一、研究范围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本文主旨
        一、研究现状
        二、本文主旨
第二章 殷墟甲骨文中先公名号的判定方法
    第一节 先公涵义的界定
        一、殷墟甲骨文中“公”字的涵义
        二、本文对殷墟甲骨文中所见先公涵义的界定
    第二节 先公名号的判定方法
        一、卜辞系联法
        二、其他方法
第三章 殷墟甲骨文中的先公名号
    第一节 先公近祖名号
    第二节 上甲以前祭祀对象的名号
        一、具有同辞并举关系的名号
        二、具有同版并举关系的名号
        三、其他名号
    第三节 先公远祖名号
        一、有高祖称谓的名号
        二、有配偶称谓的名号
        三、有宗庙类祭祀场所的名号
        四、有告祭、侑祭的名号
        五、有人族地名混同的名号
        六、小结
第四章 殷墟甲骨文中的先公两属现象
    第一节 先公的祭祀与权能
        一、先公祭祀与权能概况
        二、先公祭祀与权能分析
    第二节 先公的两属现象
        一、先公两属现象的表现
        二、先公两属现象原因探析
第五章 殷墟甲骨文中先公远祖研究(上)
    第一节 夒
        一、从字形看高祖“夒”与动物“猱”的区别和联系
        二、从音理上看高祖夒之夒与帝喾之喾的相通性
        三、高祖夒即商人心目中的始祖帝喾
    第二节 (?)
        一、(?)与夒所指为两人
        二、(?)为商人心目中的先公远祖
        三、(?)是传说中的少皞
    第三节 (?)
        一、研究史略
        二、(?)为昭明说的提出
        三、(?)到昭明的称名演变过程
    第四节 土
        一、研究史略
        二、用法梳理及属性分析
        三、单称之土为相土说
    第五节 河
        一、研究史略
        二、用法梳理及属性分析
        三、河为旁系先公说
    第六节 岳
        一、研究史略
        二、用法梳理及属性分析
        三、岳为旁系先公说
    第七节 (?)
        一、研究史略
        二、用法梳理及属性分析
    第八节 龚
    第九节 企
    第十节 娥
第六章 殷墟甲骨文中先公远祖研究(中)
    第一节 兮((?))
    第二节 (?)
    第三节 (?)
        一、研究史略
        二、用法梳理及属性分析
    第四节 山、(?)
    第五节 目、(?)
    第六节 季、杺、(?)
    第七节 方、戈、巫
    第八节 蔑
第七章 殷墟甲骨文中先公远祖研究(下)
    第一节 王亥
    第二节 王恒
    第三节 王夨
第八章 殷墟甲骨文中先公近祖研究
    第一节 上甲
    第二节 报乙、报丙、报丁
    第三节 示壬、示癸
    第四节 “数字+示”
    第五节 “其他+示”
总结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殷先公(?)(昭明)与皿方罍和皿屖簋
    附录二: 殷墟甲骨文组类与王世对照表
致谢

(10)论甲骨文研究“新阶段”到来的前事与当代研究的大发展——谈政府推动下的甲骨文全面深入发展与弘扬(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阶段”良好开局的蓄力前事
二、“新阶段”甲骨学研究的再辉煌
    (一) “重大委托项目”《大数据、云平台支持下的甲骨文考释研究》
    (二) 教育部、国家语委等部委推出的的“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与应用专项”课题
        1.“甲骨文研究与应用专项”第一批研究课题的设置
        2.“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与应用专项工作专家委员会”的召开和第二批专项课题评审立项会
        (1) 专家委员会的任务和组成
        (2) 第二批“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专项”课题评审会议及立项
        3.教育部语信司“专项研究”课题的几个特点

四、读《河南大学与甲骨学》(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二十三届学术年会(2020)在河南大学举办[J]. 张新俊,陈正正,纪莉莉,庞家雨,杨牧原.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2021(02)
  • [2]先秦儒家动物观探究[D]. 刘怡. 西北大学, 2021(12)
  • [3]商代甲骨文地名统计与地望研究[D]. 唐英杰. 西南大学, 2021(01)
  • [4]百年坚守 百年辉煌——《河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史》序[J]. 关爱和.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21(01)
  • [5]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之研究[D]. 顾王乐. 吉林大学, 2020(03)
  • [6]殷商甲骨文可释字整理与研究[D]. 乔盼峰. 河南大学, 2020(05)
  • [7]宾组卜辞所见国族材料分类整理与研究[D]. 杜佳浩. 郑州大学, 2020(02)
  • [8]甲骨文字诂林再补[D]. 王博.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9]殷墟甲骨文中所见先公的整理和研究[D]. 章秀霞.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3)
  • [10]论甲骨文研究“新阶段”到来的前事与当代研究的大发展——谈政府推动下的甲骨文全面深入发展与弘扬[J]. 王宇信. 殷都学刊, 2019(02)

标签:;  ;  ;  ;  ;  

阅读《河南大学与甲骨文骨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