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优化软投资环境管窥(论文文献综述)
张子鸣[1](2021)在《基于建筑作品统计分析的西安市当代建筑理论梳理》文中提出1949年至今,西安地区的建筑业平稳发展,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到现在的较为成熟的设计阶段,西安市落成了大量的建筑作品,也形成了一定的地域风格以及创作理念。通过对西安市70年以来的建筑作品统计分析,对西安市的建筑创作与理论研究具有参考意义。首先,论文尽可能科学全面地收集到各类别建筑作品:办公、居住、商业、金融、体育、文化、医疗等建筑。根据建筑不同功能分类和设计单位研究、建筑作品区域等几个分类收集。然后,运用计量史学等方法对其进行外部数据特征和理论研究特征的分析,内外、纵横对比展开。在“数据特征”分析部分,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将收集到的建筑作品按每种类型进行年度变化、设计单位分布、建筑作品区域、获奖作品与未获奖作品数量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通过数据统计从侧面映射出西安市建国以来建筑的发展动向。在“理论研究特征”分析部分,在70年以来各个历史分期下,本文主要选取了建筑形态特征、构图设计特征进行分析,在形态特征方面采用了定量结合定性的分析方法,对西安市近70年以来的各类建筑的形态特征有了一定的梳理,在构图理论方面主要运用定性并结合一些图示的分析方法,对各类建筑进行了梳理。最后,依据本文统计的数据,归纳出西安市当代建筑在各时段下的发展趋势,结合各个时期的建筑特征,梳理出西安市当代建筑在各个时段下的理论倾向,以此希望对未来西安市乃至陕西省的建筑理论研究提供研究资料以及参考。
张毅[2](2021)在《结构-功能视角下的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有效性研究 ——基于A省土地整治项目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模式以其独立性、专业性、权威性等特质而备受推崇,承载着政府绩效改进和政府公信力提升等美好的治理愿景。但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发现,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的治理愿景与现实图景之间存在着显着鸿沟,评估过程的形式主义、评估结果的运用失力等问题使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面临局部失灵,独立性、专业性、权威性的理想效用存在名不副实问题。如何增强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的有效性不仅成为摆在政府和第三方评估机构面前的实践难题,也构成了学界日益关注的重要理论命题。本文聚焦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的有效性问题,在结构-功能理论视阈下对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理想功能发挥的结构性障碍,进行理论阐释与实证挖掘,力图为增进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有效性提供新的理论参考与智力支持。纵观国内外既有研究文献,可以发现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的有效性问题已经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相关问题描述、原因分析与对策探讨为本研究提供了分析视角与解释维度上的多重启发。不过,既有研究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也存在诸多进一步拓展的空间。首先,既有成因阐释存在碎片化问题,缺少一个系统的分析架构。这一方面导致在理论上难以清楚区分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有效性问题的表面原因与深层原因、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问题表现与问题诱因等,难以形成对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有效性问题与成因的整体性把握;另一方面,不利于找准不同维度的问题症结及其相对定位,针对其结构性偏差实现定向施策。其次,在研究观点上,既有研究多将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的有效性问题归因于政府部门或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利益偏好、目标冲突等主观动机因素,亦或必然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因素,而较少系统探察其中主体能力因素,尤其是政府部门能力缺陷对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独立性与权威性的客观影响。最后,在研究方法上,既有研究多理论分析而少实证研究,有基于多案例的量化统计分析而鲜有基于典型案例过程的定性分析,缺乏在深度解剖多元行动者行为逻辑及其互动结构基础上,系统打通对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有效性问题的各方影响因素。为此,在参鉴既有研究进展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本文试图通过进一步的理论阐释与实证挖掘,推进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有效性的系统性研究。本文以结构功能理论为分析视角,并融合委托—代理理论与公共选择理论中的相关分析维度,得出了一个拓展性的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有效性的“组织-工具-执行”分析框架。首先,框架中的三个维度分别指向政府委托部门、第三方评估机构、参评政府部门三个核心行动者,以及三者在第三方评估活动中各自侧重承载的组织性功能、工具性功能、执行性功能。其次,本文在依据“三元”主体及其功能类型划分搭建的主架构基础上,将影响各主体理想功能发挥的因素归结为“选择—能力”双重维度。其中,选择维度关涉三元主体各自在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过程中的利益偏好、目标冲突等主观因素,能力维度关涉三元主体担负各自功能的客观能力因素。基于“组织-工具-执行”框架下的“三元二维”因素分析,本文将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有效性影响因素一方面进行归纳整合,从碎片化到结构化;另一方面进行细化、拓展,从片面到主客观要素兼顾,从而在总体上实现对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有效性问题成因的系统化挖掘与阐释。基于上述理论框架,本文借助实证案例A省的土地整治项目,对其第三方评估过程进行了深描,从中管窥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有效性问题的系统成因,发现:首先,在组织层面,政府委托部门因组织功能发挥中的政治置换与规范悬浮问题,引致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的独立性异化,构成了影响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有效性的价值脱嵌因素;在工具层面,第三方评估机构主要因工具性功能发挥中的自我规约与专业势差问题,引致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的专业性妥协,构成了影响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有效性的代理风险因素;在执行层面,参评政府部门主要因执行性功能发挥中对项目信息的理性过滤和供给偏误问题,引致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的权威性消解,构成了影响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有效性的信息偏差因素。整体来看,价值脱嵌、代理风险与信息偏差分别在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的组织、工具、执行环节,构成了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独立性、专业性、权威性的阻滞因素,三方面因素兼具先后性与独立性、相互诱发且整体聚合,既分别侵蚀着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的有效性,也合力构成了制约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有效性的结构性矛盾。这一结构性矛盾亦给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有效性的改善设置了潜在障碍,包括主体选择因素调节的权衡性障碍、能力因素克服的客观性障碍、关键因素识别的模糊性障碍以及结构性矛盾调节的嵌入性障碍等。对此,本文在结合既有研究发现与观点的基础上,从系统性调适而非绝对管控、多元价值制衡、代理升级以及信息助推等层面,对如何通过基础理念与基本策略的优化,破解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有效性优化面临的结构性矛盾及其障碍等,进行了方向性思考。
卢灵香[3](2021)在《高雅艺术进校园:主要问题与因应对策 ——江西财经大学专场演出管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90年代,为实施党的教育方针,使年轻一代特别是高校大学生更好地将我国伟大的民族精神弘扬出去,最大化地吸收各种优秀文化,以此充实内心的精神世界,促进其综合发展,教育部开始筹划有关普及高雅艺术的活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于21世纪初期展开,国家和政府对此活动的开展非常重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主要是以专业艺术院团到各高校进行现场演出为主,让各省的高校大学生有机会在校园里欣赏高雅艺术,增强他们对艺术的好感度。“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现场演出的音乐种类丰富,具体包括交响乐、昆曲、京剧、黄梅戏、话剧、芭蕾舞、民族民间音乐歌舞等,教育部通过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这项活动,将国内外的艺术精品在大学校园里进行推广与普及。在此,以“高雅艺术进校园”这一活动为主体,对此活动中的音乐部分展开研究。近些年来,此活动包含的内容越发丰富,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演出中涉及的音乐种类也更加丰富。在校期间,笔者在音乐厅多次观看其现场演出,并常思考有关此活动的诸多问题,如怎样高效借助“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这一载体,更好地推广高雅艺术?这项活动在高校中的长期开展,带给高校大学生们非常多的积极影响,同时此活动也存在不足之处待改善。基于此,笔者在江西财经大学“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专场演出的基础上,分析与研究活动中的发展现状,侧面反映“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现存主要问题有哪些,并提出因应对策。研究结论:通过提升节目质量、增加巡演场次、拓宽投资渠道等方式,时刻关注此活动的演出效果,才能将其价值最大化。并不是高校大学生一年有一次免费的演出可供观看,高校美育的目标就得以实现了,应注重每年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现场演出的实际效果,关心此活动的演出价值,使其真正推动高校美育的发展。
陈林华[4](2021)在《学习导向、网络能力对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作为赛事服务产品的生产主体,其竞争优势既关系到国际体育赛事举办的效率和水平,也关系到体育赛事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在当前体育全球化治理体系重构,以及我国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和产业的战略机遇期,研究我国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的竞争优势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明确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内涵与特征,探索其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以及如何在现有环境和条件下提升我国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的竞争优势,日益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关注并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以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为研究主题,探讨学习导向、网络能力对组织竞争优势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关于知识经济时代组织竞争优势的获取,彼得·德鲁克认为关键是技术和知识资源的有效利用,杰恩·巴尼认为来源于不断地学习和创新过程。基于此,本文将质性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综合利用文献资料、案例访谈法、问卷调查,以及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结合组织学习、网络组织等理论溯源与文献分析,逐步收敛核心概念并按照“心里倾向—能力变化—结果感知”的范式构建初步理论模型,提出相关假设框架,对730家上海本地曾参与过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的组织进行调研,并利用SPSS、AMOS等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本文的基本结论如下:第一,国际体育赛事服务行业的基础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国际体育赛事服务产品具有“需求泛化”特殊性;另一方面,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的生产呈现出高度本地化的松散网络和非本地化的价值链业务网络相结合的特征。第二,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的本质,即是以国际体育赛事服务为核心的知识异质体。需求、知识基础与组织学习、行动者与网络这三个概念组合共同诠释了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的基本属性,从而也决定了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一般性(更低的成本、更高质量的服务、更有利的资源获取)与特殊性(灵活性、创新速度和业界声誉)。第三,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的学习导向由“学习承诺”和“开放心智”两个维度构成。学习承诺和开放心智均对网络能力各维度产生直接、显着的正向影响;开放心智对竞争优势产生直接、显着的正向影响,而学习承诺对竞争优势的直接影响并不显着,原因可能在于两者之间存在时间上的远端关系。第四,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的网络能力由网络规划能力、网络配置能力、网络运作能力和网络占位能力四个维度构成。网络能力各维度均对竞争优势产生直接、显着的正向影响;此外,网络能力各维度在学习承诺对竞争优势的作用中发挥完全中介效应,而在开放心智对竞争优势的作用中发挥部分的中介效应。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提升的启示:(1)应高度重视学习导向对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意义,积极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2)兼顾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推进制度与文化建设的同时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更好地发挥学习导向对竞争优势的促进作用;(3)应重视网络能力建设,主动地参与外部网络关系的建立与维护,充分发挥各项网络能力对竞争优势提升的积极效应等。相较于以往研究,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第一,深入探讨了国际体育赛事服务行业的基本属性,以及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从而形成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理论基础;第二,运用质性研究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明确了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学习导向、网络能力与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既拓展了现有理论的应用场景,又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有关组织竞争优势的理论成果。
付玉林[5](2021)在《美丽宜居背景下毕节试验区城乡生态融合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城乡生态融合是毕节试验区城乡实现乡村振兴的客观要求,也是毕节试验区城乡生态平衡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毕节试验区在推进城乡生态融合过程中出现生态产品供给质量偏低、绿水青山雨零星散、生态产业循环能力较低、生态特色小镇同质化严重等现象,严重影响毕节试验区生态文明建设以及贯穿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建设。可是,在美丽宜居战略实施背景下,毕节试验区城乡生态融合发展迎来新的契机。所以,在美丽宜居背景下,深入分析毕节试验区城乡生态融合发展问题,这对毕节试验区的美丽宜居建设、城乡生态平衡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论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导论部分主要论述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正文部分主要包括:一、毕节试验区城乡生态融合的理论基础。主要梳理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关于城乡发展的相关论述,以及习近平关于城乡融合的系统论述。二、毕节试验区城乡生态融合的现状考察。主要阐述毕节试验区城乡生态融合的涵义、内容及特点,借鉴《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建设指标》指标分析毕节试验区城乡生态融合现状的相关数据,导出毕节试验区城乡生态融合的成效与不足。三、美丽宜居背景下毕节试验区城乡生态融合发展的契机。主要论述美丽宜居的提出背景、涵义、内容、特点及其对城乡融合的意义,深入探讨美丽宜居背景下毕节试验区城乡生态融合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四、美丽宜居背景下毕节试验区城乡生态融合发展的对策。主要从加强毕节试验区生态小镇建设可持续性、合力打造毕节试验区“两山”的顶层设计、提升毕节试验区城乡融合生态产业循环能力等方面试图解决毕节试验区城乡生态融合发展问题,以此寻求美丽宜居毕节建设的实现路径。结语主要阐述论文的不足之处以及对美丽宜居毕节建设的展望。
汤誉波[6](2021)在《亚文化视角下的英国海盗电台现象研究 ——以卡罗琳电台为例》文中认为20世纪50年代开始,英国社会出现了很多亚文化现象,不同的亚文化群体以不同的方式对父辈主流文化进行反抗。为了维系社会稳定,英国当局用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垄断广播市场,掌控舆论话语权。BBC拥有广播节目内容和形式的决定权,忽视民众喜好。所以一些不满现状的摇滚客决定反抗,利用私人船只在公海或利用早已废弃的战时碉堡进行广播,内容选择青年喜爱的流行乐和摇滚乐。这些私自进行广播的电台未获得英国当局许可,时人谓之海盗电台(Pirate Radio)。海盗电台符合亚文化风格形成的要求。伯明翰学派认为亚文化需要经过“拼贴”和“同构”两个步骤完成风格构建,英国海盗电台带有负面形象的文化符号是由媒体和政府这些客体“拼贴”的结果;电台成员和听众通过特定价值观共同完成“同构”环节,实现风格的稳定化。本文对英国首个海盗电台卡罗琳电台(Radio Caroline)作了重点分析,整理了卡罗琳电台1964年至1991年间在公海广播的历史和1991年后卡罗琳电台合法化历程。卡罗琳电台和其他海盗电台的崛起蚕食了BBC的市场份额,也损害了唱片商的利益,1967年英国当局出台《海洋犯罪法》,禁止本土广告商投资电台和英国公民的外海广播,卡罗琳电台远赴荷兰寻找出路,在此后的20余年里用不同的广播船惨淡经营。1991年后卡罗琳电台利用卫星和互联网技术提高专业化水平,最终于2017年取得政府颁发的牌照,实现合法。窥一斑而知全豹,从卡罗琳电台的历程可以总结出,海盗电台风格形成后主流文化会通过法律制度、意识形态为代表的规训式收编和商业资本为代表的民间收编消除它的抵抗力,使其融于主流。以卡罗琳电台为代表的海盗电台是英国亚文化的重要一支,剖析海盗电台的发展脉络对充实英国社会史、文化史领域的研究有积极意义。
马家鑫[7](2021)在《区域性国际体育组织分析与“一带一路”体育组织构建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区域性国际体育组织在世界体育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各地区体育活动的重要载体。梳理世界上符合研究标准的30个区域性国际体育组织,按照其不同特点分为5大类别,利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归纳对比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发现,1948年伦敦奥运会对此类体育组织的诞生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些组织成立的共性初衷是为了维护地区与团体的和谐与团结,也有部分是为了借助体育平台展示民族形象,获取国际话语权。在构建过程中,一定的经济实力是基础,稳定的区域外交关系是保障,体育文化与竞技实力是交流内容,办赛能力是检验标准。影响区域性国际体育组织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成员间的共同点,这些共同点形成的纽带是此类体育组织维护的目标,也是此类体育组织发展的生命力之源。其中文化、语言、民族、宗教、联邦与援助是作用较为突出的因素。构建区域性国际体育组织能够直接带动地区的经济增长,并间接带动体育相关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地区和体育组织的国际知名度,维护地区的稳定,推动地区的综合发展。根据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间的体育交流现状将倡议版图划分为5大板块,其中中国与东南亚、俄罗斯的体育交流势头较好,与中东欧的体育合作潜力很大,有待挖掘,而与中亚的体育交流缺乏引导,与西亚南亚的体育交流需要加大力度。整体上存在各区域间体育交流进展及活动主导者不均衡、赛事活动与部分地区不稳定、体育组织发展过于依赖政府间合作组织,缺乏独立性等问题。“一带一路”体育发展到了需要体育组织指引方向的阶段,其成立能够有效推动“民心相通”进程,并且“一带一路”国家具备构建区域性国际体育组织的天然优势。“一带一路”体育组织的构建需要充分借鉴区域性国际体育组织的发展经验,明确自身发展道路;建立区域体育联盟,并逐步过渡到区域性国际体育组织;向经济状况良好、有构建体育组织意愿的国家争取财政资金,利用贷款方式向亚投行募集体育专项资金,成立体育基金会;整合现有体育赛事资源,挖掘特色体育文化;以倡议内涵凝结文化纽带,打造命运共同体;甚至可采取先筹办“一带一路”运动会的方式反向刺激体育组织诞生的方式。
周芳[8](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的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村落体育表演是在独特村落地缘空间下产生,以身体动作、身体运动和身体表演为主要展现形式的民间体育活动,是中国式村落风土人情、价值观念、文化习俗和生活情趣在民族传统体育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对接乡村振兴战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本论文运用逻辑分析、田野调查、个案研究等研究方法,在对村落体育表演实践案例进行充分挖掘、整理基础上,深入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村落体育表演的实践价值、生存困境和发展路径,为完善村落体育表演理论,指导村落体育表演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和美好生活实现,加快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益参考。研究结论如下:1.村落体育表演是人类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载体,也是宗教仪式人神对话的媒介和节庆活动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村落体育表演体现了人类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具有健身健体、教育教化、娱乐健心、社会治理、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等价值;表现出表演动作模仿性、表演特色差异性和表演形式朴素性等三大特征;并按参与人员数量分为竞技对抗类、休闲娱乐类和信仰图腾类表演;按表演人数分为单人类、双人类和群体类表演;按照项目来源分为生产生活类、宗教祭祀类和军事训练类表演。2.村落体育表演呈现出表演目的由悦神祈禳转向娱人娱心、表演地点由朴素空间转向专业舞台、表演性质由全民表演转向专业表演、表演结构由完整呈现转向多元展示、表演功能由自娱自乐转向他者娱乐等变化指征,充分彰显了村落体育表演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价值。村落体育表演与乡村振兴具有互融互通关系,村落体育表演为乡村振兴提供思想基础和行动支持,以集体行动和个体行动两种方式推动乡村振兴实践;乡村振兴在村落体育表演中的现象表达主要体现在促进村落产业振兴、提升村落社会治理和加速村落文化共同体构建等层面。3.依据助力村落体育表演发展的主体差异,将村落体育表演分为精英引领型、政府推动型和自组织型。(1)袁窦村鼓子秧歌表演依靠村落精英的积极引领,袁窦村遵循“古村旅游+秧歌表演”的发展思路,将秧歌古村打造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并带动袁窦村由省级贫困村发展为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袁窦村鼓子秧歌助推乡村振兴面临经费来源渠道较为单一,经营用地难以扩大;演员年龄老化,人才断档,高层次发展受制约等困境。(2)尚寨竹马表演依靠各级政府推动,尚寨村遵循“文化景观旅游+竹马表演”的发展思路,依托遗址文物、竹马文化残存复现,重构形成省级非遗民俗村,并带动了村落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尚寨竹马助推乡村振兴面临经费来源渠道少,村民功利性较强;文化自觉性弱,权益集中化严重,日常化发展受阻等困境。(3)大梭庄舞龙表演依靠村落自组织、借助村民文化惯习、自觉意识和项目魅力,大梭庄舞龙表演实现了自我传承、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但项目带动产业振兴和文化反哺作用尚需提高。大梭庄舞龙表演助推乡村振兴面临申报非遗评选意识弱;地方政府参与度不高,政策及经费支.持不足;管理组织不稳定;与教育、经济发展结合不紧密等困境。4.精英引领型村落体育表演可通过寻求政府支持,对接社会需求,稳定精英团体,优化村落体育表演的品牌化、特色化和创新化发展。政府推动型村落体育表演可通过引导村落精英积极作为,合理开发村落体育表演文化;鼓励村落力量参与,借力村落旅游发展村落体育表演;拓展衍生产业,提高村民的文化自觉意识等优化路径。自组织型村落体育表演可通过加强自组织建设,提高村落体育表演核心竞争力;动员全员参与,筑牢村落体育表演的群众基础;获取政府帮助,提升村落体育表演的影响力等优化路径。研究提出了多元主体协同型村落体育表演类型,探讨了深化多元主体协同发展村落体育表演的理念认同、强化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部门协同、明晰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责任分担等机制,并提出了拓展村落体育表演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空间,加大村落体育表演组织化、日常生活化融入,延续村落体育表演制度化、谱系化非遗传承,开展村落体育表演信息化、科学化创新发展和扩大村落体育表演竞赛化、标准化项目开发等路径选择。5.研究提出了(1)政府部门联动协作,促进村落体育表演发展;(2)村落精英主动参与,加快村落体育表演文化向村落文化产业转化;(3)积极引导村落体育表演自组织内生性发展,提高自我造血、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4)提升村落村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塑造良好的村落文化氛围;(5)借助商业化、产业化发展机遇,将村落体育表演与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相结合,促进村落文化和村落体育表演的良性发展;(6)专家学者科研助力,挖掘村落体育表演的文化价值,提高村落体育表演的文化影响力等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的六大发展保障体系。
马颖寅[9](2021)在《中国动画番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网络与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以互联网为主要传播平台的中国动画番剧顺势崛起,z世代的网络原住民成为动画番剧的主要接受、传播和消费群体。2020年的疫情加速了网络动画番剧的前进脚步,国产动画番剧的整体点击量和用户规模呈现大幅度上升趋势。在后疫情时代,中国动画呈现以传统媒介为主要载体的影视动画,向以互联网新媒介为主要载体的网络动画番剧之间的媒介转向之势。动画番剧凭借其迅猛的成长态势,成为中国动画整体发展的新生代力量和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立足于艺术学学科,以戏剧影视学为研究路径,以中国动画番剧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青少年亚文化为主要文化语境,以文献研究、个案分析、数据分析、比较研究等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本体-审美-文化-展望”为逻辑框架,通过中国动画番剧的图谱概貌、审美特征、文化特征和未来进路四个章节,结合影视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等理论和逻辑推导,对当下的中国动画番剧进行全景式的现象与文化梳理,以及重点内容的深入分析。本文的研究,一方面,围绕中国动画番剧发展至今的历史轨迹进行全面梳理,把握当下动画番剧的整体现状、成长纬度,窥探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中国动画番剧和中国动画的未来良性发展提出学术性建议。另一方面,也希望借助动画番剧为视角和切入口,正面引导当下青少年二次元受众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是对中国动画如何赋予青少年群体以更多教育和引导意义的启思。
刘洋[10](2021)在《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作为一种经济功能区,是我国学习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方面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具体国情进行体制设计的产物。作为国家体制改革和制度设计的科技特区,高新区的发展,关键在于其管理体制。作为新旧体制碰撞与改革创新之结果的现行管理体制,经过30年的探索和实践而形成,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推动着高新区功能日益丰富完善,实现了承载的功能作用,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成为了—种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共生的经济、社会现象。但高新区现行管理体制也面临一些问题,存在着一些困境,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高新区的发展。当前,我国高新区已逐渐进入由“政策驱动”向“体制驱动”的转型期,正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新时代迫切需要高新区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阶段中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管理体制转型,为高新区下一步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体制支撑。新时代,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已然在此背景下悄然发生。实践探索让现阶段的行政体制改革更加丰富多彩,一定程度也产生倒逼力量,引发我们的思索。而这种思索之逻辑起点是“为什么转”?就目前学术研究上的回应而言,要么聚焦于高新区的宏大叙事,要么沉迷于管理体制的细枝末节,却不能给我们系统而清晰的答案。因此,本文试图从新时代背景切入,框定高新区这一特殊对象,研析高新区管理体制,聚焦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动态过程,以弥补高新区管理体制研究中的缺憾。全文沿着“为什么转、转什么、怎么转?”的脉络,围绕高新区管理体制这一特殊对象,确定研究的分析框架和整体脉络设计,梳理我国地方政府体制改革与高新区设立背景及沿革,研判高新区发展阶段,总结高新区特点。回答“为什么转?”的问题后,逻辑演绎的进程自然而然地延伸出“转什么?”。通过对个案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描述分析和价值判断,发现可行性经验;通过对高新区和行政区管理体制的结构、功能、成效以及二者运行机制的深入对比、分析,结合案例研究得到一些启示;通过总结高新区管理体制的成就,分析存在的困境及成因,得到了“转什么?”的答案。在“怎么转?”的关键环节,通过对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分析和变量提取,确定转型的目标和内容,并从新时代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层面建构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路径,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最终目标。本文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坚持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相结合,以政治学和行政管理学视角,用整体性政府理论、政府职能理论和治理理论作为理论研究工具,深入分析我国高新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针对现有管理体制存在的困境,探讨转型的目标、内容和路径,思路与方略,以期建立起—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反映高新区发展客观规律,符合高新区自身发展状况的管理体制,为我国高新区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体制机制改革示范作用充分发挥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二、优化软投资环境管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优化软投资环境管窥(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建筑作品统计分析的西安市当代建筑理论梳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西安建筑理论研究现状 |
1.2.2 建筑作品与理论转译方法相关研究 |
1.2.3 国内外计量史学研究现状 |
1.2.4 计量史学方法下建筑学领域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2 当代西安建筑发展概况 |
2.1 历史分期划分依据 |
2.1.1 1949-1952年 |
2.1.2 1953-1957年 |
2.1.3 1958-1964年 |
2.1.4 1965-1976年 |
2.1.5 1977-1989年 |
2.1.6 1990-2000年 |
2.1.7 2000年至今 |
2.2 西安当代建筑发展概述 |
2.2.1 新中国成立后 |
2.2.2 改革开放后 |
2.2.3 二十一世纪以来 |
2.3 西安城市建设相关政策 |
2.3.1 建筑风貌控制 |
2.3.2 汉唐风貌区 |
2.3.3 明清风貌区 |
2.3.4 风貌协调区 |
2.3.5 现代建筑区 |
2.4 本章小结 |
3 建筑作品的数据统计分析 |
3.1 资料收集流程 |
3.1.1 建筑作品定义 |
3.1.2 地方志与城建档案 |
3.1.3 确定建筑设计机构 |
3.1.4 建筑作品收集 |
3.2 建筑理论研究范围 |
3.3 建筑作品分类 |
3.4 建筑作品统计分析 |
3.4.1 建筑作品类型统计 |
3.4.2 创作团队量化分析 |
3.4.3 建筑作品地理分布 |
3.4.4 建筑作品数量分析 |
3.5 本章小节 |
4 建筑作品的理论特征分析 |
4.1 研究框架的确定 |
4.2 建筑形态特征 |
4.2.1 居住类建筑 |
4.2.2 酒店、金融与商业类建筑 |
4.2.3 文化类建筑 |
4.2.4 办公类建筑 |
4.2.5 医疗类建筑 |
4.2.6 教育类建筑 |
4.3 建筑构图特征 |
4.3.1 1949-1952年西安市建筑构图特征 |
4.3.2 1953-1957年西安市建筑构图特征 |
4.3.3 1958-1964年西安市建筑构图特征 |
4.3.4 1965-1989年西安市建筑构图特征 |
4.3.5 1990-2000年西安市建筑构图特征 |
4.3.6 2001-2010年西安市建筑构图特征 |
4.3.7 2011年—至今西安市建筑构图特征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5.1 特征总结 |
5.1.1 数据特征总结 |
5.1.2 理论特征总结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一)图录 |
(二)表录 |
附录2 |
致谢 |
(2)结构-功能视角下的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有效性研究 ——基于A省土地整治项目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述评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对既有研究的总体评价与展望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 |
第一章 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有效性研究的理论准备 |
一、概念界定 |
(一)政府绩效评估 |
(二)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 |
(三)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有效性 |
二、理论资源 |
(一)结构功能理论 |
(二)委托代理理论 |
(三)公共选择理论 |
三、分析框架 |
(一)结构-功能分析框架及其拓展 |
(二)价值脱嵌: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的组织有效性问题 |
(三)代理风险: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的工具有效性问题 |
(四)信息偏差: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的执行有效性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的治理愿景与有效性命题 |
一、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的治理愿景 |
(一)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的时代背景 |
(二)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的价值意蕴 |
(三)理想效能:独立—专业—权威 |
二、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的有效性命题 |
(一)现实鸿沟:局部“失灵” |
(二)何以矫治:从“失灵”到有效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案例选择:A省土地整治项目的第三方评估 |
一、我国土地整治领域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的实践探索 |
(一)演进历程:产生与嬗变 |
(二)运作模式:主体与流程 |
二、A省土地整治项目中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的应用概况 |
(一)A省土地整治项目的基本情况 |
(二)A省土地整治项目第三方评估体系的建构 |
(三)A省土地整治项目第三方评估的总体结果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价值脱嵌: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的独立性异化 |
一、选择维度: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价值的政治置换 |
(一)目标的权衡性大于科学性 |
(二)内容的形式化大于实质性 |
二、能力维度: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价值的规范悬浮 |
(一)过程监管的结构性盲区 |
(二)结果审查的专业性乏力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代理风险: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的专业性妥协 |
一、选择维度: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代理的自我规约 |
(一)生存压力下的被动性迎合 |
(二)谋利导向下的主动性合谋 |
二、能力维度: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代理的专业势差 |
(一)普适性工具的跨域间隙 |
(二)有限条件下的“次优解”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信息偏差: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的权威性消解 |
一、选择维度: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信息的理性过滤 |
(一)道德风险下的信息失真 |
(二)府际竞争下的信息修饰 |
二、能力维度: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信息的自然偏误 |
(一)有限人力分配下的信息失准 |
(二)有限技能匹配下的信息耗散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有效性的提升路径 |
一、对研究问题的回应:三重偏离下的结构性矛盾 |
(一)三重偏离之间兼具先后性与独立性 |
(二)三重偏离之间相互诱发且整体聚合 |
二、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有效性提升的障碍 |
(一)选择因素调节的权衡性障碍 |
(二)能力因素克服的客观性障碍 |
(三)关键因素识别的模糊性障碍 |
(四)结构性矛盾调节的嵌入性障碍 |
三、提升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有效性的可能方略 |
(一)理念优化:系统性调适而非绝对管控 |
(二)价值绞合:以多元制衡扩增独立空间 |
(三)代理升级:以机构建设提升专业素养 |
(四)信息助推:以流程再造筑牢权威基础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A省土地整治项目绩效第三方评估结果简况 |
附录二 A省土地整治项目绩效第三方评估调研访谈提纲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
后记 |
(3)高雅艺术进校园:主要问题与因应对策 ——江西财经大学专场演出管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概述 |
2.1 活动由来 |
2.2 活动现状 |
第3章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现存主要问题 |
3.1 节目质量参差不齐 |
3.1.1 参演单位层次不一 |
3.1.2 排练时间不甚充足 |
3.2 巡演场次供不应求 |
3.2.1 全国高校数量多 |
3.2.2 参演单位数量少 |
3.3 活动经费捉襟见肘 |
第4章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因应对策 |
4.1 提升节目质量 |
4.2 增加巡演场次 |
4.3 拓宽投资渠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高校大学生调查问卷 |
致谢 |
(4)学习导向、网络能力对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全球体育治理格局重塑加剧体育服务主体国际竞争 |
1.1.2 体育产业政策频出对服务主体竞争力提出新的要求 |
1.1.3 体育产业组织及市场主体竞争力研究有待继续深化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的必要性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6.1 研究思路 |
1.6.2 研究方法 |
1.6.3 技术路线图 |
本章小结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 |
2.1 概念界定 |
2.1.1 赛事服务组织 |
2.1.2 竞争优势 |
2.1.3 组织学习 |
2.1.4 学习导向 |
2.1.5 网络能力 |
2.2 相关基础理论 |
2.2.1 竞争优势理论 |
2.2.2 组织学习理论 |
2.2.3 社会网络理论 |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2.3.1 国际体育赛事发展及服务的相关研究 |
2.3.2 体育赛事服务组织内涵及特征的研究 |
2.3.3 学习导向对组织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 |
2.3.4 学习导向对组织网络能力的影响研究 |
2.3.5 网络能力对组织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 |
2.4 国内外现有文献述评 |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特征分析 |
3.1 国际体育赛事服务行业基础特征分析 |
3.1.1 国际体育赛事产品的服务属性 |
3.1.2 国际体育赛事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特性 |
3.1.3 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的本质 |
3.2 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一般性 |
3.3 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特殊性 |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案例访谈的理论模型构建 |
4.1 研究设计 |
4.1.1 研究思路 |
4.1.2 样本选择 |
4.1.3 数据收集与整理 |
4.2 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因素分析 |
4.2.1 样本组织的基本情况分析 |
4.2.2 案例访谈资料的主范畴归纳 |
4.2.3 主要变量的内涵表征描述 |
4.3 基于案例访谈的理论模型构建 |
4.4 相关核心变量的内涵与维度提炼 |
4.4.1 学习导向的内涵及维度 |
4.4.2 网络能力的内涵及维度 |
4.4.3 竞争优势的内涵及维度 |
4.5 文献对话与初步理论模型升华 |
本章小结 |
第5章 研究假设的提出 |
5.1 学习导向与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网络能力提升 |
5.1.1 学习承诺对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网络能力的影响 |
5.1.2 开放心智对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网络能力的影响 |
5.2 学习导向与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提升 |
5.2.1 学习承诺对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影响 |
5.2.2 开放心智对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影响 |
5.3 网络能力与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提升 |
5.3.1 网络规划能力对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影响 |
5.3.2 网络配置能力对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影响 |
5.3.3 网络运作能力对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影响 |
5.3.4 网络占位能力对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影响 |
5.4 网络能力在学习导向与竞争优势之间的中介作用 |
5.4.1 网络能力对学习承诺与竞争优势的中介作用 |
5.4.2 网络能力对开放心智与竞争优势的中介作用 |
本章小结 |
第6章 问卷设计与调查 |
6.1 问卷设计的原则与流程 |
6.1.1 问卷设计的原则 |
6.1.2 问卷设计的流程 |
6.2 核心变量的测量指标筛选 |
6.2.1 自变量学习导向的测量指标筛选 |
6.2.2 中介变量网络能力的测量指标筛选 |
6.2.3 因变量竞争优势的测量指标筛选 |
6.2.4 测量指标的内容效度测评 |
6.3 预调研与问卷的修正 |
6.3.1 学习导向预调研分析 |
6.3.2 网络能力预调研分析 |
6.3.3 竞争优势预调研分析 |
6.4 大样本确定与数据来源 |
第7章 实证检验与分析 |
7.1 数据分析方法 |
7.2 正态分布检验 |
7.3 信效度检验 |
7.3.1 信度检验 |
7.3.2 效度检验 |
7.4 探索性因子分析 |
7.4.1 学习导向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
7.4.2 网络能力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
7.4.3 竞争优势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
7.5 验证性因子分析 |
7.5.1 学习导向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7.5.2 网络能力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7.5.3 竞争优势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7.6 变量相关分析检验 |
7.7 假设检验 |
7.7.1 初始模型构建 |
7.7.2 整体模型拟合检验 |
7.7.3 差异检验 |
7.8 讨论与分析 |
7.8.1 学习导向对网络能力的作用机制分析 |
7.8.2 学习导向对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分析 |
7.8.3 网络能力对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分析 |
7.8.4 网络能力在学习导向与竞争优势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1.1 “知识异质体”本质决定组织竞争优势特征及影响因素 |
8.1.2 学习承诺通过影响网络能力进而对竞争优势产生正向影响 |
8.1.3 开放心智对组织竞争优势产生显着的直接和间接促进作用 |
8.1.4 网络能力对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非常重要 |
8.2 研究启示 |
8.2.1 充分认清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内涵特征 |
8.2.2 高度重视组织学习导向并积极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 |
8.2.3 兼顾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发挥学习导向促进效应 |
8.2.4 推进网络能力建设发挥“意愿+能力”的综合效应 |
8.3 创新之处 |
8.3.1 研究创新 |
8.3.2 主要贡献 |
8.4 研究局限与展望 |
8.4.1 研究的局限性 |
8.4.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录 |
附录一 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深度访谈提纲 |
附录二 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半结构化访谈提纲 |
附录三 预调研问卷 |
附录四 正式调研问卷 |
致谢 |
(5)美丽宜居背景下毕节试验区城乡生态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述评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点 |
第一章 毕节试验区城乡生态融合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城乡关系的论述 |
一、关于城乡由“同一”走向分裂的相关论述 |
二、关于城乡由分裂走向融合的相关论述 |
第二节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城乡关系的相关论述 |
一、毛泽东对城乡统筹兼顾的相关论述 |
二、邓小平对城乡互动发展的相关论述 |
三、江泽民对缩小城乡差距的相关论述 |
四、胡锦涛对毕节试验区城乡生态建设的相关论述 |
第三节 习近平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系统论述 |
一、城乡一体化的相关论述 |
二、城乡融合发展的相关论述 |
三、关于毕节试验区城乡生态建设的相关论述 |
第二章 毕节试验区城乡生态融合的基本现状 |
第一节 毕节试验区城乡生态融合的涵义、特点及意义 |
一、毕节试验区城乡生态融合的涵义 |
二、毕节试验区城乡生态融合的特点 |
三、毕节试验区城乡生态融合的意义 |
第二节 毕节试验区城乡生态融合的数据分析 |
一、毕节试验区城乡生态融合的指标设计 |
二、毕节试验区城乡生态融合的面板数据整理 |
三、毕节试验区城乡生态融合的面板数据分析 |
第三节 毕节试验区城乡生态融合的成效 |
一、城乡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
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效果显着 |
三、城乡生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
四、生态特色小城镇数量逐渐增多 |
第四节 毕节试验区城乡生态融合存在的不足 |
一、生态产品供给质量偏低 |
二、绿水青山雨零星散 |
三、生态产业循环能力较低 |
四、生态特色小镇建设同质化严重 |
第三章 美丽宜居背景下毕节试验区城乡生态融合发展的契机 |
第一节 美丽宜居的背景、内涵及功能 |
一、美丽宜居提出的背景 |
二、美丽宜居的涵义和内容 |
三、美丽宜居的特征 |
四、美丽宜居的城乡生态融合功能 |
第二节 美丽宜居背景下毕节试验区城乡生态融合发展面临的挑战 |
一、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
二、绿色经济发展滞后 |
三、绿色生活观念陈旧 |
第三节 美丽宜居背景下毕节试验区城乡生态融合发展的机遇 |
一、扶持毕节试验区城乡生态融合发展的新政策 |
二、明确毕节试验区城乡生态融合发展的基本方位 |
三、提供毕节试验区城乡生态融合发展的价值遵循 |
第四章 美丽宜居背景下毕节试验区城乡生态融合发展的对策 |
第一节 加强毕节试验区生态特色小镇建设的可持续性 |
一、加强生态特色小镇绿色发展 |
二、提高生态特色小镇的供给质量 |
三、加强生态特色小镇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
第二节 合力打造毕节试验区“两山”的顶层设计 |
一、加强绿水青山的顶层设计 |
二、加强金山银山的统筹规划 |
三、合力促进“两山”良性互动 |
第三节 提升毕节试验区生态产业的循环能力 |
一、加大城乡生态治理人才的培养 |
二、提升生态农业的循环能力 |
三、提升生态旅游业的循环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6)亚文化视角下的英国海盗电台现象研究 ——以卡罗琳电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一章 孕育亚文化的英国社会 |
第一节 20世纪中叶的英国青年亚文化 |
第二节 无线广播事业与亚文化海盗电台 |
第二章 风格:亚文化英国海盗电台的建构 |
第一节 英国海盗电台发展概述 |
第二节 亚文化英国海盗电台的风格界定 |
第三节 亚文化英国海盗电台的风格构成 |
第三章 抵抗:个案卡罗琳电台的“反叛”过程 |
第一节 卡罗琳电台兴起与初遇挫折(1964年——1970年) |
第二节 “米阿米戈”号阶段(1972年——1980年) |
第三节 “罗斯复仇”号阶段(1983年——1991年) |
第四章 收编:卡罗琳电台的归宿与海盗电台的反思 |
第一节 卡罗琳电台的收编结果 |
第二节 海盗电台的被收编原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译名对照表 |
致谢 |
(7)区域性国际体育组织分析与“一带一路”体育组织构建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4 文献综述 |
1.4.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2 区域性国际体育组织及区域内体育交流的相关研究 |
1.4.3 “一带一路”体育交流合作的相关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归纳对比法 |
2.2.3 案例分析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
3.1 区域性国际体育组织分析 |
3.1.1 区域性国际体育组织的梳理和分类 |
3.1.2 区域性国际体育组织的构建动因与条件 |
3.1.3 区域性国际体育组织发展中的关键因素 |
3.1.4 区域性国际体育组织对地区发展的带动作用 |
3.2 “一带一路”体育交流现状梳理 |
3.2.1 现有体育交流模式梳理 |
3.2.2 现有体育交流模式的局限之处 |
3.3 构建“一带一路”体育组织的必要性与可能面临的困境 |
3.3.1 构建“一带一路”体育组织的必要性 |
3.3.2 构建“一带一路”体育组织可能面临的困境 |
3.4 构建“一带一路”体育组织的可行性分析 |
3.5 “一带一路”体育组织的构建路径 |
3.5.1 借鉴国际经验,精确把握立足点 |
3.5.2 打造区域体育联盟,酝酿体育组织雏形 |
3.5.3 募集专项资金,争取多方支持 |
3.5.4 整合赛事资源,挖掘特色体育文化 |
3.5.5 凸显倡议内涵,打破族群边界,凝聚文化纽带 |
3.5.6 构想“一带一路”运动会 |
4.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的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依据和意义 |
一、研究依据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创新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创新 |
第五节 理论基础 |
一、表演理论 |
二、社区理论 |
三、社会变迁理论 |
四、文化资本理论 |
第二章 村落体育表演论略 |
第一节 村落体育表演本体论 |
一、村落体育表演概念 |
二、村落体育表演源流 |
三、村落体育表演本质 |
第二节 村落体育表演的演进 |
一、古代社会村落体育表演 |
二、近代社会村落体育表演 |
三、当代社会村落体育表演 |
第三节 村落体育表演的分类 |
一、按照表演目的分类 |
二、按照表演人员数量分类 |
三、按照表演项目来源分类 |
第四节 村落体育表演的特征 |
一、表演动作的模仿性 |
二、表演特色的差异性 |
三、表演形式的朴素性 |
第五节 村落体育表演的价值 |
一、健身健体价值 |
二、教育教化价值 |
三、娱乐健心价值 |
四、社会治理价值 |
五、经济发展价值 |
六、文化传承价值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乡村振兴与村落体育表演的内在逻辑 |
第一节 乡村振兴战略阐释 |
一、乡村振兴发展历程 |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维度 |
第二节 乡村振兴中的村落体育表演 |
一、乡村振兴为村落体育表演提供发展环境 |
二、乡村振兴为村落体育表演提供发展契机 |
第三节 村落体育表演中的乡村振兴 |
一、村落体育表演促进乡村振兴的理论依据 |
二、村落体育表演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形式 |
三、村落体育表演中的乡村振兴现象表达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个案 |
第一节 个案选择原则与方法 |
一、个案选取原则 |
二、个案选取方法 |
第二节 个案一: 山东商河袁窦村鼓子秧歌 |
一、田野概况 |
二、袁窦村鼓子秧歌表演 |
三、袁窦村鼓子秧歌源起 |
四、社会变迁视域下的袁窦村鼓子秧歌发展历程 |
五、袁窦村鼓子秧歌的文化内涵 |
六、精英引领: 乡村振兴中袁窦村鼓子秧歌表演的路径选择 |
第三节 个案二: 山东邹城尚寨竹马 |
一、田野概况 |
二、尚寨竹马表演 |
三、尚寨竹马源起 |
四、社会变迁视域下的尚寨竹马发展历程 |
五、尚寨竹马的文化内涵 |
六、政府推动: 乡村振兴中尚寨竹马表演的路径选择 |
第四节 个案三: 山东祝阳大梭庄舞龙 |
一、田野概况 |
二、大梭庄舞龙表演 |
三、大梭庄舞龙源起 |
四、社会变迁视域下的大梭庄舞龙发展历程 |
五、大梭庄舞龙的文化内涵 |
六、自组织: 乡村振兴中大梭庄舞龙表演的路径选择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优化 |
第一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的原则与目标 |
一、指导思想 |
二、发展目标 |
三、基本原则 |
第二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优化设计 |
一、精英引领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优化设计 |
二、政府推动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优化设计 |
三、自组织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优化设计 |
四、多元主体协同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创设 |
第三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运行保障 |
一、政府部门联动协作 |
二、村落精英主动参与 |
三、村落自组织积极发展 |
四、村落文化认同增强 |
五、村落文化产业发力 |
六、专家学者科研助力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9)中国动画番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章 中国动画番剧的图谱概貌 |
第一节 动画番剧概念界定 |
一、中国动画、中国电视动画、中国动画番剧 |
二、“动画番剧”概念、词源基因与衍化 |
三、中国动画番剧的研究范围限定 |
第二节 中国动画番剧的发展脉络 |
一、萌芽阶段:“草根”式的FLASH动画与“闪客” |
二、早期阶段:“平台搭建”与“多元发展” |
三、转型阶段:动画番剧的“起步”与“蓄力” |
四、发展阶段:“量的爆发”与“格局的成形” |
第三节 中国动画番剧形式表征 |
一、丰富多元的类型化题材 |
二、以跨媒介改编为特色的文本来源 |
三、推陈出新的衍生范式 |
四、优势互补的技术形态 |
第四节 动画番剧在中国动画全景中的形态管窥 |
一、身份:小众向主流衍变 |
二、格局:中国动画整体版图的改写 |
三、困境:艺术商业之间的矛盾与内容尺度的诟病 |
第二章 中国动画番剧的审美特征 |
第一节 总体表征:异域风格影响与本土化特征 |
一、日式化风格的影响与效仿 |
二、西方科幻元素的注入与融合 |
三、中国动画番剧的本土化风格特征 |
第二节 内容形态:“她”视角下的青春物语 |
一、青春消费:幼态化的审美趣味与消费诉求 |
二、身体凝视:从女性身体符号书写到性别异化 |
三、性别取向:唯美色彩下的青春女性题材书写 |
第三节 艺术表达:形式、技术与影像功能的风格化呈现 |
一、形式体系:跨艺术形态下的差异化表达 |
二、技术手段:制作、传播与视觉上的虚拟性 |
三、影像功能:动画影像造梦机与精神乌托邦 |
第三章 中国动画番剧的文化特征 |
第一节 总体融合性:基于媒介、受众与文化衍变视角 |
一、媒介与次元融合 |
二、受众扩大化与破圈融合 |
三、向主流文化的衍变与融合 |
第二节 青春反叛性:基于青少年亚文化基因、现象表征与群体心理 |
一、反叛之流变:青少年亚文化的显性基因 |
二、反叛之动画番剧现象表征 |
三、反叛之生成与群体心理机制 |
第三节 大众参与性:基于碎片化特征、媒介赋权和参与式表达 |
一、碎片化特征:快感诉求和观影体验 |
二、媒介赋权与大众参与性 |
三、动画番剧中的参与式表达 |
第四章 中国动画番剧的未来进路 |
第一节 创作与市场 |
一、优质内容的多维度开发 |
二、跨媒介联动效应的全面激活 |
三、受众细分的自觉完善 |
四、工业化制作体系的建构 |
第二节 教育引导与教学实践 |
一、迷群画像:青少年二次元受众群像 |
二、瑕瑜互见:动画番剧对青少年的利弊影响 |
三、影视育人:开展中小学影视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 |
四、积“微”成着:高校动画专业的教学实践基础 |
第三节 中国动画番剧的思考与展望 |
一、引导与塑型:建构第三极文化体系下的新中国动画学派 |
二、未来展望:在更迭流变中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论文结构思维导图 |
附录二:绪论中的图表 |
附录三:2011 年-2014 年中国动画番剧列表 |
附录四:2015 年-2021 年中国动画番剧列表 |
附录五:本文所涉及图片、表格索引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个案价值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成果评述 |
第三节 研究视角、创新及不足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创新 |
四、研究不足 |
第一章 本研究基本分析框架 |
第一节 概念解读 |
一、新时代 |
二、高新区 |
三、管理体制 |
四、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 |
第二节 理论工具 |
一、整体性政府理论 |
二、政府职能理论 |
三、治理理论 |
第三节 逻辑建构 |
一、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动因 |
二、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目标 |
三、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策略 |
四、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重点 |
第二章 基本概况 |
第一节 地方政府体制改革与高新区设立 |
一、地方政府体制改革 |
二、高新区设立背景分析 |
三、我国高新区的特点分析 |
第二节 我国高新区沿革 |
一、探索初创期(1988-2000) |
二、巩固提升期(2001-2012) |
三、转型发展期(2013年至今) |
第三节 比照 |
一、国外高新区管理体制及特点 |
二、我国高新区管理体制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
三、研究启示 |
第三章 个案研究: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 |
第一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概况及现行管理体制 |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概况 |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现状及特点 |
三、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下取得的成就 |
第二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国家高新区的异同分析 |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国家高新区的共同点 |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高新区的差异性 |
第三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探索及其价值 |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的转型之路 |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方式创新 |
三、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价值 |
第四章 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分析 |
第一节 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 |
一、高新区与行政区比较 |
二、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 |
三、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的启示 |
第二节 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比较 |
一、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的模式比较 |
二、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的特点解读 |
三、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比较的启示 |
第三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的成效、困境及原因分析 |
一、高新区管理体制取得的成效 |
二、高新区管理体制面临的困境 |
三、高新区管理体制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五章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目标及内容 |
第一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 |
一、影响因素分析 |
二、影响管理体制转型的变量提取 |
第二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目标确立 |
一、动力: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
二、方向:高新区行政区管理体制二合一 |
三、目标:建立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 |
第三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内容落定 |
一、功能优化 |
二、职能转变 |
三、权力重构 |
四、机构改革 |
第六章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路径研究 |
第一节 转型目标 |
一、紧扣为民宗旨,实现终极目标 |
二、瞄准时代战略,提升功能定位 |
三、立足自身职能,加强兼收并蓄 |
第二节 转型策略 |
一、上下结合的“渐进式”转型 |
二、政社合作的“包容性”放权 |
三、社会治理的“开放型”共建 |
第三节 转型保障 |
一、“法治型”高新区建设的有效实施 |
二、“大部制”高新区改革的有序推进 |
三、“合作式”府际关系的有力构建 |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优化软投资环境管窥(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建筑作品统计分析的西安市当代建筑理论梳理[D]. 张子鸣.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结构-功能视角下的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有效性研究 ——基于A省土地整治项目的考察[D]. 张毅. 吉林大学, 2021(01)
- [3]高雅艺术进校园:主要问题与因应对策 ——江西财经大学专场演出管窥[D]. 卢灵香.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4]学习导向、网络能力对国际体育赛事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影响机制研究[D]. 陈林华.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5]美丽宜居背景下毕节试验区城乡生态融合发展研究[D]. 付玉林.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6]亚文化视角下的英国海盗电台现象研究 ——以卡罗琳电台为例[D]. 汤誉波.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区域性国际体育组织分析与“一带一路”体育组织构建路径研究[D]. 马家鑫. 首都体育学院, 2021(09)
- [8]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的发展路径研究[D]. 周芳.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9]中国动画番剧研究[D]. 马颖寅.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10]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D]. 刘洋. 苏州大学, 2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