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AT89C2051内置比较器的A/D转换器(论文文献综述)
张洁,李敬兆[1](2014)在《基于PWM的数字电位差计设计》文中提出设计利用AT89C2051单片机内部所带的定时器,通过软件设计产生PWM信号。该信号经滤波后形成相应的直流补偿电压,再用该单片机自带的精密模拟比较器检测该电压与待测的未知电压的完全补偿。
郭昊庆[2](2013)在《机动车压力传感器自动测试台控制系统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阐述了以工业控制计算机为核心、采用PCI总线微机插卡的设计方法、对机动车用集成相对压力传感器MLX90807和集成绝对压力传感器MLX90808进行自动测量,并对其进行调理补偿的自动测试系统的硬件设计、单片机固件程序设计和PCI总线驱动程序的设计。硬件部分的设计主要完成了PCI总线测量卡、控制驱动转接盒和PTC04模块连接器的设计,硬件的功能模块包括:基于CH365芯片的PCI接口、高精度A/D转换模块、单片机PWM控制模块、精密自检函数发生器、8路开关量控制驱动模块、测量通道控制和信号选择模块。软件部分的设计主要完成了AT89C2051单片机的固件程序设计、PCI总线测量卡的底层驱动程序设计,完成通道选择、压力信号读取、温度信号读取、PWM控制、D/A转换输出控制等操作。为了满足汽车企业对车用压力传感器的精度和性能的要求,实现对车用压力传感器的自动测量和自动调理补偿处理,本课题在设计中重点进行了以下研究:(1)研究实现提高压力传感器标定精度的方法,对系统中的温度、压力测量电路、信号的隔离与抗干扰性能等都做了较深入的研究和讨论。(2)综合研究测量环境下压力、温度的变化对被检测和标定的压力传感器的影响,融合多通道闭环测控系统采用的多种控制技术和软硬件接口技术,即:在硬件设计上使测量环境下的压力测量及控制、温度测量及控制、以及对传感器进行调理补偿的控制有机结合;在软件设计上融合顶层应用软件、接口的驱动软件和单片机的控制固件,各司其职,正确接口,较好实现系统的整体功能。(3)结合工程应用实际,研究了虚拟仪器的实际应用技术,进行了虚拟仪器基本板卡的设计和系统的综合调试。系统的设计达到了企业的要求,实现了对1-64路车用压力传感器自动测量和调理补偿,达到了测量和标定精度要求,减少了人工操作,提高了生产效率。
沈国良,魏龙,刘其和,冯秀[3](2010)在《基于AT89C2051单片机的机械密封试验数据采集系统》文中认为根据GB/T 14211-1993《机械密封试验方法》规定的测试要求开发了基于AT89C2051单片机的机械密封试验数据采集系统;数据采集系统由传感器、采集电路、串行通信控制器、组合电源和计算机等组成;详细介绍了组成机械密封试验数据采集系统的温度、转速、振幅、泄漏量、扭矩、弹簧力、介质压力和弹簧压缩量等参数的采集电路;基于AT89C2051单片机的机械密封计算机辅助试验数据采集系统实现了多参数同时测量、显示与记录,提高了数据采集的速度及同步性,避免了直接式仪表引起的人为读数误差;投资较低,可为机械密封产品的性能测试和揭示密封参数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提供有效手段。
赵清华[4](2010)在《无线传感器节点能量管理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多跳性、能够自组织网络、无需基础设施支持的优点,在军事、民用领域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传感器网络节点数目庞大,分布区域广、部署环境复杂或危险,无法利用人工更换电池的方式来补充电能。所以解决无线传感器网络能量问题并对能量进行充分、合理的利用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采用低功耗的无线收发射频芯片nRF401和AT89C2051-12PU单片机,研制出一种体积小、成本低的无线传感器节点。该节点上携带有照度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能够获取环境中的照度信息和温度信息,并测试出无线传感器节点在不同条件下的传输距离。结合无线传感器节点研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总结出无线传感器节点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2.分析了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系统的特性,发现光伏电池工作在最大功率点时,输出性能是最好的,如果能使光伏电池一直工作在最大功率点附近,则能更高效地给传感器节点供能。在设计中引进了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3.分析了超级电容器和锂离子电池的原理及特性,并对超级电容器和锂离子电池混合使用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将锂离子电池与超级电容器混合使用,可以减小锂离子电池的输出电流和充放电次数,降低内部损耗,延长放电时间,延缓失效进程。超级电容器和锂离子电池混合使用,可以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形成高容量、高功率、长寿命的混合储能系统,将扩展锂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的应用空间。4.分析了太阳能光伏电池的温度效应。发现太阳能电池中80%的光能转化为热能,20%的光能转化为电能。同时发现太阳能电池的温度升高影响其本身的工作效率。为了更充分地利用太阳能,减少温度升高对太阳能电池的影响,构建了光伏-温差混合能量管理系统。温差电池吸收光伏电池产生的热能并转化为电能,这不仅降低了光伏电池的温度,而且提高了光伏电池的输出电压和峰值功率。给系统增加电能的产出。在相同条件下,通过理论和实验验证,光伏电池单能量转化子系统与光伏-温差双能量转化子系统相比较,混合能源中光伏电池的背面温度最大可降低13℃;光伏电池的开路电压最大升高了304mV;光伏电池的效率提高了5.2%。充分体现了混合能源的优势,提高了光伏电池的发电效率并实现余热利用。因此,光伏-温差混合能量管理系统能为节点带来更多能量。但温差电池本身产生电压并不高,除了夏天之外,在一年的其它季节,温差电池输出的电压很难达到升压电路的启动工作电压,如果用温差电池直接向超级电容器充电,超级电容器中存储的电量也不会很多,为了尽可能多的利用能量,设计中采用了超低压升压技术。5.通过对太阳能光伏电池输出特性的分析研究,发现在太阳能电池遇到多云天气或每天的早晨、黄昏,光照强度较低,输出功率低,虽然无法直接为传感器节点供电,但这部分能量持续的时间还比较长,如果不加以利用,必然是一种浪费。提出了太阳能光伏电池不同功率分段利用的思想,设计了太阳能光伏电池的能量高效收集电路。实验结果表明,应用了太阳能电池功率分段思想能够更有效地利用环境能量,提高了太阳能光伏电池的使用效率。6.针对所设计的四代能量管理系统中均存在一个问题:能耗较高。设计了节能的能量管理系统。通过对单片机进行控制,使超级电容器仅仅在放电的时间内单片机开始工作,超级电容器放电完毕单片机停止工作,从而降低能量管理系统的能耗。7.针对温差电池输出功率较低的缺点,研制出四块太阳能光伏电池为无线传感器节点供电的能量管理系统,将无线传感器节点周围的太阳能得以充分利用。在标准光强下,测试了基于传感器节点的单一能量管理系统和混合能量管理系统的整体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能量管理系统各个部分能够协调工作,整个系统输出稳定,能够保证传感器节点的正常工作。
程飞[5](2009)在《基于AT89C2051单片机的电子称设计》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新型单片机的出现和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为更新产品设计,研制高性能价格比的秤重控制器提供了条件。本文设计了基于压力传感器、A/D转换器、AT89C2051单片机和LED显示器的电子秤系统,从其硬件构成,连接电路以及软件部分对其进行阐述。此电子称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精度高等优点。
刘春梅,韩强[6](2009)在《基于单片机控制的学生宿舍智能限电器的研究设计》文中研究指明为避免学生因使用大功率违章电器导致宿舍用电线路过载过热而引发火灾等严重隐患,设计出了一种智能限电器,它采用IC芯片技术从用电源头自动识别防止宿舍恶性负载使用,在保障学生宿舍的用电安全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该种智能限电器的设计原理、特点,并讨论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
李大伟,王连平,曹延波[7](2008)在《AT89C2051在A/D转换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在简要介绍了I2C串行总线[1]和闪速(Flash)单片机[2]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在数据采集系统中应用I2C串行总线的原理和方法。阐述了I2C总线的结构,并对I2C总线上的数据传输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一个应用实例,提出了Flash单片机与串行E2PROM进行连接的实现方案。其中的硬件是针对应用广泛的AT89系列中的AT89C2051Flash单片机而设计的,而串行E2PROM以AT24C16为例。研究表明,在数据采集系统中应用I2C总线是方便、灵活、有效的,而且切实可行。I2C串行总线可以广泛地应用于不同领域,本文介绍的内容,对应用I2C总线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陈金玉[8](2008)在《基于AT89C2051的单体电池电压记录器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本文介绍了以AT89C2051为控制芯片,TLC1549IP为A/D转换器的单体电池电压记录器的软硬件设计与实现,该记录器电路简单、使用方便,具有可靠稳定、功耗低、体积小等优点,能较好地实现致据的串行采集和传输。
王毅[9](2008)在《温室环境多参数微机测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随着大棚技术的普及,温室大棚数量不断增多,温室大棚的温度、湿度、CO2浓度、光照度控制成为一个难题。目前应用于温室大棚的检测系统大多采用由模拟温度传感器、多路模拟开关、A/D转换器及单片机等组成的传输系统。这种采集系统需要在温室大棚内布置大量的电缆,才能把现场传感器的信号送到采集卡上,安装和拆卸繁杂,成本也高。同时线路上传送的是模拟信号,易受干扰和损耗,测量误差也比较大,不利于控制者根据变化及时做出决定。在这样的形式下,开发一种实时性高、精度高,能够综合处理多点信息的测控系统就很有必要。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单片机并采用数字化单总线技术的温度测控系统应用于温室大棚的设计方案,该方案是利用温度传感器将温室大棚内温度的变化,变换成电流的变化,再转换为电压变化输入模数转换器,其值由单片机处理,最后由单片机去控制数字显示器,显示温室大棚内的实际温度。一旦该温度值超过我们预先设定的上、下限值,单片机便启动报警系统进行报警,进而对大棚内温度进行控制。这种设计方案能对多点的温度进行实时巡检,各检测单元能独立完成各自功能,同时能够根据主控机的指令对温度进行定时采集,测量结果不仅能在本地显示,而且可以利用单片机串行口,通过RS-485总线及通信协议将采集的数据传送到计算机,进行进一步的存档、处理。主控机负责控制指令的发送,控制各个从机进行温度采集,收集测量数据,并对测量结果(包括历史数据)进行整理、显示和存储。该测控系统不需要任何固定网络的支持,安装简单方便,系统稳定可靠、可维护性好。
周达左[10](2008)在《电动滑板车遥控器及控制器的开发与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电子技术和电池技术的快速发展,滑板由当初的人力动力逐渐转为以电为动力。这样电动滑板车就随之出现。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通过遥控器来控制电动滑板车运行的产品。但是这些产品的遥控器在安全、距离、电磁污染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它们控制电机的控制器在控制电机启动电流、电机噪音以及控制电路本身的功耗等方面也存在很多缺陷。本文通过对遥控器的智能化研究,对控制器的安全性、稳定性、灵活性的研究,提出一系列新的方法方案解决了上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做了很多完善,使电动滑板车的灵活性、安全性、稳定性更高,控制器和电池的寿命更长久。在分析遥控器的工作原理、功能需求的基础上,本遥控器采用ATMEL公司的AT89C2051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利用RC电路和比较器实现控制信号的A/D转换。开发出短距离无线通信协议,既实现通过异步串口的短距离无线通信,又实现自动对码功能。给出了解决同频干扰的方案,使多台车子之间不会相互干扰。电动滑板车的性能主要体现在控制器上面。本文对控制器的研究从它的安全性、稳定性、灵活性方面着手。在安全性方面首先解决了以往电机制动力矩小的缺点,确保了小车在运行过程中能够迅速制动停车。其次用软件方法实现了人脱离滑板车立即自动停机功能,最后用硬件实现飞车保护功能。本文从功率管选型、射频模块选型、通信协议等方面着手,解决了电动滑板车稳定性差、灵活性差、电机啸叫声大等缺点。本文根据上述一系列功能,给出了详细的设计思路、制作方法以及它们的软件实现,并说明了在其中遇到的难点、疑点,和需要注意的地方。最终测试表明,遥控器和控制器的各项功能都能够很好的完成,并能够长时间稳定工作。
二、利用AT89C2051内置比较器的A/D转换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AT89C2051内置比较器的A/D转换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WM的数字电位差计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新数字电位差计原理 |
2 各模块原理与实现方法 |
2.1 PWM信号的产生 |
2.2 滤波电路 |
2.3 比较器 |
3 程序设计 |
4 结论 |
(2)机动车压力传感器自动测试台控制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概述 |
1.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现状 |
1.1.2 课题的研究内容 |
1.2 虚拟仪器技术 |
1.3 传感器及其性能标定 |
1.4 MLX90807、MLX90808 特性 |
1.5 PTC04 编程器 |
第2章 硬件设计与实施方案 |
2.1 需求分析 |
2.2 总体设计 |
2.3 PCI 总线测量卡设计 |
2.3.1 PCI 总线接口 |
2.3.2 I/O 口扩展 |
2.3.3 A/D 转换模块 |
2.3.3.1 ADS7805 模/数转换电路 |
2.3.3.2 三线制热电阻测温电路 |
2.3.3.3 模拟开关 MAX309 |
2.3.4 单片机控制模块 |
2.3.5 D/A 转换模块 |
2.3.6 自检信号电路 |
2.3.7 压力、温度测量信号输入电路 |
2.3.7.1 温度测量电路 |
2.3.7.2 压力测量电路 |
2.3.8 测量精度的分析和有关设计 |
2.3.8.1 压力测量精度分析 |
2.3.8.2 温度测量精度分析 |
2.4 控制驱动转接盒电路 |
2.4.1 开关量控制电路 |
2.4.2 固态继电器控制 |
2.4.3 控制驱动转接盒和外部信号的连接 |
2.5 PTC04 模块连接器 |
2.6 印刷电路板的抗干扰设计 |
第3章 单片机固件程序设计 |
3.1 PWM 控制程序设计 |
3.2 D/A 转换程序设计 |
第4章 硬件驱动程序设计 |
4.1 驱动程序概述 |
4.2 程序模块化设计 |
第5章 系统调试 |
5.1 软硬件系统平台构建 |
5.2 调试中遇到的问题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附录 |
(3)基于AT89C2051单片机的机械密封试验数据采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数据采集系统的组成 |
2 基于AT89C2051单片机的数据采集电路 |
2.1 AT89C2051单片机的功能 |
2.2 温度、转速和振幅数据采集电路 |
2.3 泄漏量数据采集电路 |
2.4 扭矩数据采集电路 |
2.5 弹簧力数据采集电路 |
2.6 介质压力数据采集电路 |
2.7 弹簧压缩量数据采集电路 |
3 串行通信控制器 |
4 结语 |
(4)无线传感器节点能量管理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无线传感器节点的微能源技术研究现状 |
1.2.1 微能源技术在国外的研究现状 |
1.2.2 微能源技术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
1.3 能量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无线传感器节点的制作 |
2.1 模块的选择设计 |
2.1.1 射频模块 |
2.1.2 微处理器 |
2.1.3 传感器及A/D 转换器 |
2.1.4 无线传感器发射模块的制作 |
2.1.5 无线传感器模块控制电路的制作 |
2.2 无线传感器节点的性能测试 |
2.3 无线传感器节点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光伏电池温差电池混合发电系统的研究 |
3.1 光伏发电原理及工作特性分析 |
3.1.1 太阳能光伏电池发电的原理 |
3.1.2 太阳能光伏电池的仿真模型 |
3.1.3 太阳能光伏电池的工作特性 |
3.1.4 太阳能光伏电池的温度效应 |
3.2 温差发电器原理及特性分析 |
3.2.1 温差发电器工作原理 |
3.2.2 温差发电器特性分析 |
3.3 光伏电池温差电池混合发电应用的可行性分析及发电性能测试 |
3.3.1 光伏电池温差电池混合发电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
3.3.2 温差发电器与光伏电池配合使用时的发电性能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混合储能系统的研究 |
4.1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及特性 |
4.1.1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
4.1.2 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特性 |
4.1.3 锂离子电池的保护及其与太阳能电池之间的关系 |
4.2 超级电容器的工作原理及性能特点 |
4.2.1 超级电容器的工作原理 |
4.2.2 超级电容器的性能特点 |
4.3 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混合储能系统性能分析 |
4.3.1 混合储能系统的模型构建 |
4.3.2 混合储能系统的性能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无线传感器节点的光伏-温差混合能量管理系统 |
5.1 研究能量管理系统的意义 |
5.2 混合能量管理系统结构方案 |
5.2.1 第一代混合能量管理系统结构方案 |
5.2.2 第二代混合能量管理系统结构方案 |
5.2.3 第三代混合能量管理系统结构方案 |
5.2.4 第四代混合能量管理系统结构方案 |
5.2.5 节能的能量管理系统结构方案 |
5.3 第四代混合能量管理系统的研究 |
5.3.1 太阳能光伏电池的能量高效收集设计 |
5.3.2 太阳能光伏电池功率分段利用 |
5.3.3 温差电池能量管理系统 |
5.4 第四代混合能量管理系统的设计 |
5.4.1 系统整体设计 |
5.4.2 硬件的选用 |
5.4.3 能量管理系统工作原理 |
5.5 实验及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无线传感器节点的单一光伏能量管理系统 |
6.1 光伏能量管理系统结构设计及其原理 |
6.2 能量管理系统的改进 |
6.3 改进能量管理系统的软件设计 |
6.4 性能测试及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能量管理系统的性能测试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全文工作总结 |
8.2 本文特色和主要创新点 |
8.3 进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5)基于AT89C2051单片机的电子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硬件设计 |
1.1 系统构成 |
1.2 AT89C2051管脚功能 |
1.2.1 AT89C2051硬件结构 |
1.3 压力传感器与A/D转换电路的理想连接电路 |
1.4 静态显示接口 |
1.5 硬件电路 |
2 软件部分 |
2.1 C语言在单片机中的应用 |
2.2 软件部分程序 |
3 结束语 |
(6)基于单片机控制的学生宿舍智能限电器的研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学生宿舍智能限电器的功能特点及设计要求 |
3 总体设计方案 |
4 具体实现电路 |
4.1 AT89C2051单片机功能介绍 |
4.2 A/D转换原理简介 |
4.3 触发模块MOC3041 |
5 电路设计说明 |
6 软件设计 |
7 测试结果 |
8 结语 |
(9)温室环境多参数微机测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国内外温室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 |
1.2 发达国家温室产业的现状 |
1.3 国内温室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
1.4.论文的研究意义 |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系统硬件设计 |
2.1 系统总体设计 |
2.2 温度的测量与控制 |
2.2.1 温度测控系统的工作原理 |
2.2.2 系统主要技术指标 |
2.2.3 温度传感器的选择 |
2.2.3.1 DS18B20 简介 |
2.2.3.2 DS18B20 的性能特点 |
2.2.3.3 DS18B20 的管脚排列 |
2.2.3.4 DS18B20 的控制方法 |
2.2.4 单片机的选择 |
2.2.4.1 AT98C2051 芯片的主要性能 |
2.2.4.2 AT89C2051 芯片的引脚说明 |
2.3 湿度的检测与控制 |
2.3.1 湿度检测的原理 |
2.3.2 装置的硬件组成 |
2.3.2.1 传感器和处理器部分 |
2.3.2.2 按键和显示部分 |
2.3.2.3 数据存储和与PC 机通讯部分 |
2.4 CO2 浓度采集电路 |
2.5 光照采集电路 |
2.6 键盘/显示接口电路 |
2.6.1 键盘接口设计 |
2.6.1.1 键盘工作原理 |
2.6.1.2 AT89C2051 经 8155 与键盘接口方法 |
2.6.2 显示器接口设计 |
2.6.2.1 LED 显示器结构与原理 |
2.6.2.2 AT89C2051 经8155 与显示器接口方法 |
2.7 执行及报警电路 |
2.8 小结 |
第三章 系统软件设计 |
3.1 主程序设计 |
3.2 键盘程序设计 |
3.3 A/D 转换程序设计 |
3.4 滤波程序设计 |
3.5 模糊控制程序设计 |
3.6 显示程序设计 |
3.7 DS18B20 的流程图 |
3.8 关于 DS18B20 的程序 |
3.8.1 温度系统主程序 |
3.8.2 DS18B20 初始化子程序 |
3.8.3 DS18B20 读子程序 |
3.8.4 DS18B20 写子程序 |
3.8.5 DS18B20 定时显示子程序 |
3.8.6 DS18B20 温度转换子程序 |
第四章 RS-485通信设计 |
4.1 串行通信的分类 |
4.2 串行通信的制式 |
4.3 串行通信的总线接口标准 |
4.4 RS-485 的硬件设计 |
第五章 总结与建议 |
5.1 总结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电动滑板车遥控器及控制器的开发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的主要任务 |
第二章 电动滑板车的软硬件规划 |
2.1 电动滑板车的工作原理 |
2.1.1 电动滑板车的工作原理和流程 |
2.1.2 电动滑板车遥控器的功能需求 |
2.1.3 电动滑板车控制器的功能需求 |
2.2 遥控器的硬件的总体设计和模块划分 |
2.2.1 遥控器单片机的引入与选型 |
2.2.2 遥控器的模块划分 |
2.2.3 遥控器电路的硬件设计 |
2.3 遥控器的软件总体设计和任务划分 |
2.3.1 编译环境的选择 |
2.3.2 软件任务的划分 |
2.4 控制器的硬件总体设计和模块划分 |
2.4.1 控制器单片机的引入及选型 |
2.4.2 控制器模块划分 |
2.4.3 控制器电路板的硬件设计 |
2.5 控制器软件总体设计及任务划分 |
2.5.1 编译环境的选择 |
2.5.2 软件任务划分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遥控器硬件和软件系统的实现 |
3.1 基于单片机AT89C2051 的遥控器硬件设计 |
3.1.1 AT89C2051 介绍 |
3.1.2 利用AT89C2051 自带比较器实现A/D 转换原理及电路实现 |
3.1.3 基于CDT402-AB.1 的无线通信 |
3.1.4 电源及电源电压检测电路 |
3.1.5 报警电路 |
3.2 遥控器软件实现 |
3.2.1 A/D 转换软件实现 |
3.2.2 无线通信协议的编制 |
3.2.3 同频干扰的解决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控制器硬件和软件的实现 |
4.1 基于单片机PIC16F73 的控制系统硬件的建立 |
4.1.1 PIC16F73 介绍及其在本设计中的最小系统电路 |
4.1.2 基于PIC16F73 的有刷直流电机的转速控制 |
4.1.3 电机的制动控制 |
4.1.4 电机制动所需自举电路 |
4.1.5 防飞车电路的实现 |
4.1.6 由LM358 构成过流保护及堵转保护电路 |
4.1.7 其他功能电路简述 |
4.2 控制系统软件实现 |
4.2.1 无线接收通信的实现 |
4.2.2 电机速度调节、电机制动软件实现 |
4.2.3 过流及堵转保护软件实现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动滑板车电路板的设计与制作 |
5.1 原理图的绘制 |
5.2 PCB 板的生成与制作 |
5.2.1 PCB 板概述 |
5.2.2 元器件的布局 |
5.2.3 PCB 板的布线及焊盘设置 |
5.2.4 本项目的PCB 板的生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
附录A 本课题设计的电动滑板车的遥控器及控制器 |
四、利用AT89C2051内置比较器的A/D转换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WM的数字电位差计设计[J]. 张洁,李敬兆. 大学物理实验, 2014(01)
- [2]机动车压力传感器自动测试台控制系统研制[D]. 郭昊庆. 南昌航空大学, 2013(04)
- [3]基于AT89C2051单片机的机械密封试验数据采集系统[J]. 沈国良,魏龙,刘其和,冯秀.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10(03)
- [4]无线传感器节点能量管理系统的研究[D]. 赵清华. 太原理工大学, 2010(09)
- [5]基于AT89C2051单片机的电子称设计[J]. 程飞.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9(30)
- [6]基于单片机控制的学生宿舍智能限电器的研究设计[J]. 刘春梅,韩强.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09(03)
- [7]AT89C2051在A/D转换中的应用[J]. 李大伟,王连平,曹延波.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08(04)
- [8]基于AT89C2051的单体电池电压记录器的设计与实现[J]. 陈金玉.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19)
- [9]温室环境多参数微机测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王毅. 延安大学, 2008(09)
- [10]电动滑板车遥控器及控制器的开发与研究[D]. 周达左. 江南大学, 2008(03)
标签:单片机论文; 电池论文; 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论文; 光伏电池论文; 单片机最小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