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VB6.0实现两机串口通讯及CRC16校验(论文文献综述)
魏川栋[1](2016)在《基于互联网的户用光伏电站监控系统》文中研究指明绿色纯净的太阳能作为一种新型能源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在光伏发电各个领域,技术不断更新的今天,户用光伏发电产业成为光伏领域的“新宠”受到追捧。户用光伏发电系统拥有其自身的特性:一方面,系统就近安装,建设周期短,可根据用户载荷增减光伏阵列,但发电效率受气候因素影响较大;另一方面,系统安装维护操作简单,适合无人值守自主运行,但特殊的安装环境给人工实时监测带来诸多不便。如何在节省人力、提高效率的前提下,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成为科研人员研究的主要方向,而户用光伏电站监控系统具有实时监控、故障报警、数据统计等功能,能够确保系统低成本、高效率运行,前景广阔,值得深入探究。本文研究开发了一套基于互联网的户用光伏电站监控系统,依托1500W光伏阵列组建户用光伏发电系统,采用JAVA串行通信技术和Web网页发布技术为系统提供技术支撑。本文首先研究了户用光伏发电监控系统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对光伏发电监控系统的具体需求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一套符合用户需求的光伏发电监控系统。该系统主要有用户登录功能模块、数据处理与存储模块、实时信息交互模块、人机交互模块、数据查询功能模块等部分。在对系统进行设计与编程时采用了先进的Ajax技术、JDBC数据连接技术、JAVA串行通信技术、B/S模式及Struts开源架构等,其中JAVA串行通信技术主要在对系统上下位机通信时使用的,JDBC技术、Ajax技术等在系统实现过程中使用。系统会对用户权限进行设置,以此保证系统安全。系统各功能实现后,搭建了实验平台进行实验数据测试,测试结果验证了本文开发的基于互联网的户用光伏电站监控系统是一款功能完善、运行稳定的监控软件,同时也验证了搭建的户用光伏发电监控系统进一步应用推广的可能性。户用光伏电站监控系统的发展对用户侧有效监管系统运行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用户侧引入符合用户实际发电、用电需求的光伏发电监控系统可使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工作流程得以简化,有助于用户加强对系统内部管理,提高系统工作效率,保证了户用光伏发电系统的高效运行。
王萌[2](2013)在《海流计上位机数据处理系统》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人类对海洋资源需求越发强烈,探测海洋实现海洋参数的实时采集、处理和积累,成了一步不可或缺的环节。海水温度、电导率和海洋深度作为海洋开发的一些重要物理参数,已广泛应用于海洋气象、军事、工控和水文等领域。因而,构造一个安全可靠的高精密测量系统,同时具备一款实时数据接收、处理和储存的后台软件,对海洋开发探测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本文通过查看大量查考文献,深入比对了现行后台开发平台的各方面功能性能,同时分析了海洋高精密测量系统现在的发展现状对后台软件的功能需求,最终选取了一款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界面简单、功能性能齐全的Visual Basic6.0软件作为本课题开发平台,设计出了本款面向海洋测量数据采集系统的上位机软件。本软件所具有的功能如下:通过调用串口控件设置预定参数,与下位机实现了以RS-232为通信协议的数据实时交换;通过数据接收帧组合,完成了实时数据的CRC校验、储存、拟合系数的提取;完成了实时信息的数据帧解析;完成了实时信息的图像曲线绘制;同时完成了图像曲线的放大缩小功能;在数据储存中,通过ADO对象的方式连接到SQL Server2005数据库,完成了数据表的分类设计,把不同的信息进行分类储存;同时完成了本地信息的分类查看。
陈东红[3](2012)在《基于PLC仿真实训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PLC仿真实训软件系统是利用FLASH动画进行设计,可模拟出多种真实场景、融合课堂与实训场所的双重功能,让学生寓学于练,又融练于学,使PLC课程编程培训变得不再枯燥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而且价格便宜,有利于学校实验室的大量采购。由于是软件产品避免了传统PLC在实训过程中存在误操作等因素导致实训设备的损坏的现象,也避免了可能存在的危险性;PLC仿真实训软件系统可不受场地、验证设备等限制来达到验证的效果,并且十分安全。本文在对PLC仿真实训软件系统的需求进行了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将系统从总体框架开始到各分功能块,从上到下对整个系统的实现进行了规划。根据系统功能要求选定适用的硬件平台,对起桥梁作用的通信模块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实现了通信模块的所有功能。在软件方面又对FLASH和VB6.0的交互访问技术进行了研究,并最终实现了FLASH和VB6.0的交互访问,为整个系统的开发奠定了基础。最后本文利用已被攻克的技术实现了整个PLC仿真实训软件系统,包括交通灯控制、电镀生产线控制、四层电梯控制、水塔水位自动控制等从仿真模块。本文的主要工作集中在:1、按照PLC实训课程的要求搭建了支持PLC仿真实训软件系统运行的硬件平台,详细介绍了三菱PLC、通信模块两大硬件模块的功能;2、研究了系统的通信原理和技术:详细阐述了RS232串行口通信的原理、Modbus协议及VB6.0中MSCOMM控件的使用;介绍了Modbus的两种传输方式;并用VB6.0实现了PC机与通信模块通信。介绍了FLASH和VB6.0的交互访问技术,解决了整个PLC仿真实训软件系统中的关键问题;3、PLC仿真实训软件系统的各仿真实训模块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贾运红[4](2011)在《基于VB的井下采掘设备监测系统上位机数据处理方法》文中提出介绍了煤矿井下采掘设备监测系统上位机的串行通信及其数据库访问的方法。给出了井下采掘设备监测系统结构图,详细描述上位机的串行通信,包括MSComm控件的属性及其读写方法,说明了ADO和使用ADO对象访问数据库的方法。该数据处理方法为煤矿采掘设备监测系统的设计和研究提供了便利和支持。
陈晓峰[5](2010)在《广播电视自动化工程的研究与构建》文中研究指明在信息时代的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和新设备被应用到广播电视系统的各个环节,只有保证设备在合适的环境和供电下运行,才能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延长设备的运行寿命。如何将自动化的技术和控制论的理念应用于广播电视的监控系统,从而提高播出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性,确保安全播出,并给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排障和决策时提供快速科学的依据和指引,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本文主要通过阐述帮助四川省某广播局构建广播电视自动化工程的实例,对广播电视自动化的构建展开研究。根据该广播局的实际情况和功能需求,设计出广播电视自动化工程系统的总体结构和整体的网络,并根据实际需求对监控设备和传感器件进行了选型。并以此为基础开发了监控软件实现了对播出链路的各个环节的实时监控。同时采用了面向对象的分析和设计方法、并结合使用人员的实际应用需要和使用习惯,对系统的界面进行人性化的设计,实现了融洽的人机关系。该工程项目目前已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的。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所提出的广播电视自动化的方案架构和设计方法可以为今后的广播电视自动化的监控技术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郑文栋[6](2008)在《无线动态灯光网络技术研究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智能化、数字化控制方式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灯光照明已以灯光网络形式出现在大型舞台照明、楼宇自动化、智能家居等工程中。现有的灯光网络在应用中存在网络容量(照明回路数量)小、照明亮度不可控、光感舒适度差和系统操作难度大等不足之处。先期的网络规划以及现场布线使得现有灯光网络的建设变得复杂。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灯光网络来代替现有网络,无线动态灯光网络正是在现有灯光网络基础上根据人体工程学和现场环境自动重组,对光感变化具有控制能力的一种新型灯光网络。本文提出的无线灯光网络建立在ZigBee [1]无线通信技术上,凭借ZigBee无线通信技术良好的组网功能、可扩展的网络拓扑、自动路由选择等优点构建网络构架。本文在动态灯光网络的构想上完成了ZigBee技术的无线动态灯光网络技术应用的研究和分析,着重介绍了网络的组建和控制技术及算法,并评价了网络性能,进行了网络优化后的性能指标计算。首先研究了几种常用灯光控制网络,EIB[2]总线式灯光网络、BACnet[3]灯光网络、LonWorks[4]灯光网络。分析了这几种网络的系统架构、网络模型和各自的控制方式,提出了各自存在的不足之处。其次分析了几种无线通信技术在网络控制系统中使用的优缺点。经过比较得出ZigBee应用在灯光网络中的优势,提出了无线动态灯光网络的技术要求。并介绍了ZigBee无线网络技术的相关概念以及它在物理层、MAC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的标准定义[5]。描述了无线动态灯光网络的技术特点和功能结构。基于ZigBee无线模块技术进行了无线动态灯光网络系统的硬件架构设计,运用单火线灯光调节单元实现了可控功率输出,运用新型光强度传感器实现了照明状态监视,设计了可以固定式或便携式使用的远程控制单元。并研究了动态灯光网络的控制技术和场景管理软件技术。建立了星形、树型以及网型拓扑结构下的小型灯光网络。研究了动态灯光网络中的协议栈的配置、网络灯光设备的命令格式和远程控制单元在网络中的绑定方式。利用Daintree公司的网络监测工具进行网络性能分析,从节点加入时延和网络传输时延来验证网络的性能。研究了在球面坐标系下的智能定位问题,讨论了如何使用三个固定网络设备计算目标点坐标的方法。为了达到灯光网络立体覆盖提出了网络优化模型,推导了节点数计算公式,并基于Friis传输模型[6]的能耗计算公式进行了计算机仿真,来验证优化的有效性。最后,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概括主要研究成果。展望了无线动态灯光网络的应用前景和今后研究方向。
温铁钝[7](2004)在《基于Internet的智能住宅远程监控系统》文中研究表明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Internet的智能住宅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方案,并实现了该系统原理性演示平台。 首先对实验室原有的基于电话网络的智能住宅远程监控系统进行了软硬件的改进设计,为实现基于Internet的远程监控提供了合适的软硬件条件;其次,为智能住宅小区监控中心设计了一个Web服务器,并构建了一个适合远程监控的网络环境;然后,设计了一种具有PSTN和Internet互联功能的网关接口,直接将基于电话网络的远程监控系统迁移到了基于Internet的智能住宅远程监控系统上。最后,还对其他几种基于Internet的家电设备远程监控技术进行了探讨。
费春国,白瑞祥[8](2002)在《用VB6.0实现两机串口通讯及CRC16校验》文中提出介绍了当一台PC机作为上位机,另一台PC机作为下位机操作站时,如何用可视化编程语言VB6.0中的MSComm控件实现两机通讯,并用循环冗余校验码CRC16进行校验。已达到上、下位机可靠通讯。
二、用VB6.0实现两机串口通讯及CRC16校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VB6.0实现两机串口通讯及CRC16校验(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互联网的户用光伏电站监控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光伏发电监控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基于互联网的户用光伏电站监控系统核心技术 |
2.1 AJAX数据实时刷新技术 |
2.2 JDBC数据库连接技术 |
2.2.1 JDBC技术简介 |
2.2.2 JDBC常用类与接口 |
2.2.3 JDBC开发流程 |
2.3 系统模式 |
2.3.1 C/S模式 |
2.3.2 B/S模式 |
2.4 多线程处理技术 |
2.4.1 线程的状态 |
2.4.2 多线程及同步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互联网的户用光伏电站监控系统需求与分析 |
3.1 系统可行性分析 |
3.1.1 经济可行性 |
3.1.2 技术可行性 |
3.1.3 操作可行性 |
3.2 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1 系统登录需求分析 |
3.2.2 数据处理与存储需求分析 |
3.2.3 实时信息交互需求分析 |
3.2.4 人机交互需求分析 |
3.2.5 数据查询需求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互联网的户用光伏电站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
4.1 系统设计目标及设计原则 |
4.2 系统技术架构设计 |
4.3 系统的总体设计 |
4.4 系统详细设计 |
4.4.1 系统登录设计 |
4.4.2 数据处理与存储设计 |
4.4.3 实时信息交互设计 |
4.4.4 人机交互设计 |
4.4.5 数据查询设计 |
4.5 数据库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互联网的户用光伏电站监控系统实现 |
5.1 系统开发平台 |
5.2 系统功能实现 |
5.2.1 前台主体 |
5.2.2 数据处理与存储 |
5.2.3 协议规约 |
5.3 通信系统实现 |
5.3.1 JAVA串行通信原理 |
5.3.2 JAVA串行通信实现 |
5.4 系统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海流计上位机数据处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和所做的工作 |
第2章 上位机数据处理系统总体方案的设计 |
2.1 总方案 |
2.1.1 开发环境的选择 |
2.1.2 数据库的选择 |
2.1.3 连接数据库方式的选择 |
2.1.4 RS-232 数据收发的实现 |
2.1.5 数据的校验和处理 |
2.1.6 数据曲线的绘制 |
2.1.7 数据格式 |
2.2 难点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上位机数据处理系统的具体设计和实现 |
3.1 系统结构与软件流程 |
3.2 上位机数据处理系统的通信模块 |
3.2.1 串口控件的引入 |
3.2.2 串口的设置 |
3.2.3 串口的打开和数据的选择 |
3.2.4 通信控件 MSComm 的事件说明 |
3.3 数据的 CRC 校验及处理 |
3.3.1 数据的 CRC 校验 |
3.3.2 拟合系数的提取和测量数据的处理 |
3.4 数据实时曲线的绘制 |
3.5 数据库的管理 |
3.5.1 与 SQL Server 数据库的连接 |
3.5.2 数据库表的管理与数据的存储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上位机数据处理系统的安装 |
4.1 打包和展开应用程序 |
4.1.1 生成可执行的 EXE 文件 |
4.1.2 使用向导进行打包 |
4.2 附加数据库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上位机数据处理系统的测试 |
5.1 软件性能 |
5.2 程序测试 |
5.2.1 程序实时测试 |
5.2.2 程序数据存储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工作及特点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基于PLC仿真实训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介绍 |
1.3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4 课题研究现状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6 论文内容安排 |
1.7 总结 |
第二章 PLC仿真实训软件系统的总体方案 |
2.1 PLC仿真实训软件系统 |
2.1.1 简介 |
2.1.2 PLC仿真实训软件系统的优点 |
2.2 PLC仿真实训软件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
2.2.1 系统的总体框架 |
2.2.2 实验管理系统框架 |
2.2.3 RS232 通信口驱动程序框架 |
2.2.4 软件系统界面框架 |
2.3 总结 |
第三章 PLC仿真实训软件系统的硬件平台设计 |
3.1 PLC主机介绍 |
3.2 通信模块的设计 |
3.2.1 通信模块的CPU主控电路设计 |
3.2.2 通信模块的电源电路设计 |
3.2.3 通信模块的通讯电路设计 |
3.2.4 通信模块的驱动电路设计 |
3.3 PLC主机与通信模块的连接 |
3.4 总结 |
第四章 PLC仿真实训软件系统通信模块 |
4.1 RS232 串行口通信 |
4.1.1 RS232 串行口 |
4.1.2 串行通信基本原理 |
4.1.3 Modbus 通信协议 |
4.1.4 MSCOMM串行通信控件介绍 |
4.2 PC机与通信模块串行通信的实现 |
4.2.1 通信模块串行通信详解 |
4.2.2 VB 6.0 实现与通信模块串行通信 |
4.3 FLASH仿真动画与VB6.0 的交互通信 |
4.3.1 FLASH简介 |
4.3.2 FLASH仿真动画与VB 6.0 的交互访问 |
4.4 总结 |
第五章 PLC仿真实训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PLC仿真软件的设计方案 |
5.2 PLC仿真实训软件系统各模块实现 |
5.2.1 交通灯控制 |
5.2.2 邮件分拣机 |
5.2.3 水塔水位自动控制 |
5.2.4 多种液体自动混合 |
5.2.5 小车运动控制 |
5.2.6 自动售货机 |
5.3 总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环境 |
6.2 测试内容及结果 |
6.3 测试结论 |
6.4 总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前景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基于VB的井下采掘设备监测系统上位机数据处理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采掘设备监测系统[4] |
1.1 数据采集 |
1.2 无线通信网络 |
1.3 上位机 |
2 使用MSComm控件实现上位机数据通信 |
2.1 MSComm控件初始化 |
2.1.1 MSComm控件主要属性 |
2.1.2 上位机MSComm控件初始化程序 |
2.2 上位机MSComm控件写操作 |
2.3 上位机MSComm控件读操作 |
2.4 Byte数据类型 |
3 使用ADO对象实现数据库访问 |
3.1 ADO简介 |
3.2 上位机数据库访问 |
3.2.1 使用ADO对象访问数据库CaiJue.mdb |
3.2.2 向数据库CaiJue.mdb的“接收数据”表中添加一个新记录程序段 |
4 结语 |
(5)广播电视自动化工程的研究与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广播电视自动化工程系统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和结构安排 |
1.3.1 本文讨论的问题 |
1.3.2 论文结构 |
1.4 小结 |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1 电视广播制播流程的简介 |
2.2 当前广播电视播出工作的特点 |
2.2.1 播出频率、频道和播出时间不断增加 |
2.2.2 播控系统、传输系统日趋复杂 |
2.2.3 传输系统容量迅速增加、传输手段多样化 |
2.2.4 系统的数字化、自动化、多功能化 |
2.3 系统的构成 |
2.4 系统总体功能及参数 |
2.5 系统特点 |
第三章 系统硬件的研究及设计 |
3.1 引言 |
3.2 音频监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
3.2.1 功能需求 |
3.2.2 性能需求 |
3.2.3 可靠性需求 |
3.2.4 设备选型 |
3.2.5 音频监控系统网络结构 |
3.2.6 音频切换器网络通信协议说明 |
3.3 传感器的研究与设计 |
3.3.1 传感器网络结构 |
3.3.2 智能电量变送传感器 |
3.3.3 温湿度变送器 |
3.4 重要设备监测部分的研究与设计 |
3.4.1 设备监控接口及组网方式 |
3.4.2 20K的艾默生UPS接口通讯协议 |
3.4.3 300W TV发射机接口通讯协议 |
3.4.4 卫星接收解码器接口通讯协议 |
3.5 短信报警平台部分的研究与设计 |
3.5.1 短信息的优点及应用 |
3.5.2 短信息的PDU编码格式 |
3.6 闭路监控与门禁部分的研究与设计 |
3.6.1 闭路监控系统 |
3.6.2 门禁考勤系统 |
3.7 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软件的设计 |
4.1 广播电视自动化系统软件的设计目标 |
4.2 广播电视自动化系统软件的设计环境 |
4.2.1 数据库选择 |
4.2.2 开发语言的选择 |
4.2.3 系统软件结构示意图 |
4.3 数据采集动态监控软件模块的构成 |
4.3.1 音频监控模块 |
4.3.2 电量及温湿度监控模块 |
4.3.3 重要设备监控模块 |
4.4 短信平台报警模块 |
4.5 闭路监控模块 |
4.6 客户端人机界面 |
4.6.1 人机界面 |
4.6.2 本系统人机界面的实现 |
4.7 小结 |
第五章 开发中的问题及未来应用设想 |
5.1 开发中遇到的问题 |
5.2 问题的解决 |
5.3 未来的应用设想 |
5.4 现场的一些工程图片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6)无线动态灯光网络技术研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几种现有灯光网络的应用 |
2.1 EIB 总线式灯光网络 |
2.1.1 ElB 系统架构和网络模型 |
2.1.2 EIB 通讯对象和数据格式 |
2.1.3 EIB 灯光网络的特点 |
2.2 BACNET 灯光网络 |
2.2.1 BACnet 的网络模型 |
2.2.2 BACnet 的通信对象和服务 |
2.2.3 BACnet 灯光网络的特点 |
2.3 LONWORKS 灯光网络 |
2.3.1 LonTalk 协议的七层网络模型 |
2.3.2 LonWorks 的通信协议 |
2.3.3 LonWorks 灯光网络的特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无线技术在灯光网络中的探究 |
3.1 几种主要的无线通信技术 |
3.2 无线动态灯光网络的技术要求 |
3.3 ZIGBEE 无线动态灯光网络模型 |
3.3.1 ZigBee 的物理层 |
3.2.2 ZigBee 的MAC 层 |
3.3.3 ZigBee 的网络层 |
3.3.4 ZigBee 的应用层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ZIGBEE 的动态灯光网络系统设计 |
4.1 动态灯光网络系统设计概述 |
4.1.1 动态灯光网络的特点 |
4.1.2 动态灯光网络的功能和结构 |
4.2 无线发射接收控制器 |
4.2.1 JN5139 无线微控制器结构 |
4.2.2 JN5139 的开发和编程环境 |
4.3 灯光调节部分的设计 |
4.3.1 光强度传感器单元 |
4.3.2 单火线接入灯光调节单元 |
4.3.3 动态灯光网络控制技术 |
4.4 场景管理和现场控制 |
4.4.1 远程控制单元 |
4.4.2 上位机管理软件的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灯光网络的组成和验证 |
5.1 灯光网络初步的组成 |
5.1.1 动态灯光网络节点模型的建立 |
5.1.2 动态灯光网络中ZigBee 协议栈的配置 |
5.1.3 网络灯光设备的命令格式 |
5.1.4 远程控制单元的绑定 |
5.2 动态灯光网络性能验证 |
5.2.1 网络性能监测环境和方法 |
5.2.2 网络的建立和节点的加入 |
5.2.3 网络传输的时延计算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灯光网络的定位和网络结构优化 |
6.1 网络定位功能和算法 |
6.1.1 在球面坐标系下的智能定位算法 |
6.2 动态灯光网络的结构优化分析 |
6.2.1 平面网络的正四边形结构 |
6.2.2 平面网络的二维蜂窝结构 |
6.2.3 平面网络结构的三维映射 |
6.2.4 网络结构优化的节点数计算 |
6.3 网络优化的覆盖和能耗计算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7)基于Internet的智能住宅远程监控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1.1 基于Internet的智能住宅远程监控系统概述 |
1.1.2 基于Internet的智能住宅远程监控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3 研究意义 |
1.2 实现智能住宅远程监控需要解决的问题 |
1.2.1 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 |
1.2.2 涉及的技术领域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智能住宅远程监控系统的改进设计 |
2.1 智能住宅远程监控系统改进设计前系统简介 |
2.1.1 系统的组成 |
2.1.2 系统的功能 |
2.1.3 系统的特点 |
2.2 智能监控终端的改进设计 |
2.2.1 改进设计前的智能监控终端 |
2.2.2 监控终端的改进设计 |
2.3 智能插座的研制 |
2.3.1 智能插座的硬件设计 |
2.3.2 智能插座的软件设计 |
2.4 红外智能遥控器的研制 |
2.5 信号转接器的改进设计 |
2.6 改进设计后的智能住宅远程监控系统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B/S结构的Web设计 |
3.1 从C/S结构到B/S结构的转变 |
3.1.1 C/S结构 |
3.1.2 B/S结构 |
3.2 ASP技术概述 |
3.2.1 ASP简介 |
3.2.2 ASP数据库服务器--SQL-Server介绍 |
3.3 ASP对Web数据库的访问 |
3.4 基于Internet的智能住宅远程监控系统的Web实现 |
3.4.1 Web的总体规划 |
3.4.2 监控系统数据库服务器的设计 |
3.4.3 系统登录页面的设计 |
3.4.4 系统远程监视页面设计 |
3.4.5 系统远程控制页面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Internet远程监控系统网关设计 |
4.1 基于Internet的智能住宅远程监控系统的硬件平台 |
4.2 Web服务器的网关设计 |
4.2.1 网关的总体设计 |
4.2.2 串行通信介绍 |
4.2.3 Web服务器与信号转接器的通信 |
4.3 系统的调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几种新兴的家电网络控制系统设计探讨 |
5.1 一种基于Webchip的智能家庭网络的设计 |
5.1.1 Webchip网络芯片简介 |
5.1.2 MCU应用系统与Internet的连接 |
5.1.3 方案应用 |
5.2 一种基于Internet远程控制的家电微型网络接口设计 |
5.2.1 TINI介绍 |
5.2.2 TINI平台微处理器DS80C400介绍 |
5.2.3 利用TINI实现的家电远程监控系统介绍 |
5.3 LonWorks及其在智能小区中的应用 |
5.3.1 LonWorks总线节点和LonTalk协议介绍 |
5.3.2 LonWorks在智能小区中的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研究成果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用VB6.0实现两机串口通讯及CRC16校验(论文提纲范文)
1 Comm控件初始化 |
2 发送程序 |
3 接收程序 |
4 CRC16校验子程序 |
5 结束语 |
四、用VB6.0实现两机串口通讯及CRC16校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互联网的户用光伏电站监控系统[D]. 魏川栋. 曲阜师范大学, 2016(02)
- [2]海流计上位机数据处理系统[D]. 王萌. 华北电力大学, 2013(S2)
- [3]基于PLC仿真实训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陈东红.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5)
- [4]基于VB的井下采掘设备监测系统上位机数据处理方法[J]. 贾运红. 煤矿机电, 2011(04)
- [5]广播电视自动化工程的研究与构建[D]. 陈晓峰.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6)
- [6]无线动态灯光网络技术研究与分析[D]. 郑文栋. 上海交通大学, 2008(08)
- [7]基于Internet的智能住宅远程监控系统[D]. 温铁钝.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4(03)
- [8]用VB6.0实现两机串口通讯及CRC16校验[J]. 费春国,白瑞祥. 天津轻工业学院学报, 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