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E面金属膜片波导滤波器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娄卜尹[1](2021)在《三毫米波全固态雷达系统收发组件研制》文中指出毫米波雷达在智能汽车、气象探测、武器制导、以及星间通信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94GHz是毫米波频段的大气窗口之一,它的波长又与云粒子的尺寸相当,因此三毫米雷达在气象探测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三毫米雷达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与难点,与其相关的先进技术和器件均被欧美等发达国家封锁与禁运。在这种国际背景下,为丰富国内气象探测的方式,本课题依托于国内能够自主生产的W波段MMIC芯片,设计了一款三毫米雷达收发组件功能样机(以下简称样机)。根据气象探测的实际需求,本文确定样机为准连续波体制,样机的接收机采用双通道二次变频式超外差接收机。为方便样机测试,本文将样机分解为了10个模块。本文的任务就是完成样机10个模块的设计与测试等工作。针对设计中出现的难点,本文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第一,针对W波段波导滤波器仿真时间长、优化效率低的问题,本文联合模式匹配法和HFSS仿真工具共同求解W波段滤波器。在保证仿真精度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设计效率。第二,针对第一中频所用滤波器的小型化需求,本文提出一种新型双枝节加载滤波器,具有尺寸小、带宽大和频率选择性强等优点。测试结果显示,各滤波器,功分器等无源模块均满足设计指标。有源模块的测试中,除低噪声放大器模块的通道1和变频模块工作异常外,驱动放大器模块、倍频模块和中频放大器模块均满足设计指标。
王依伟[2](2021)在《330GHz被动成像系统前端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太赫兹波是频率在100GHz-10THz的电磁波,其电磁频谱处于微波与光波之间,因此兼具微波与光波的优点:频带宽、投射性好、量子能量低等,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战略需求。太赫兹波在生物医疗、大气环境检测、高速无线通信、安全检测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这些应用中,成像技术始终是太赫兹应用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太赫兹成像系统由于其载频高、易实现大带宽、安全性好、对非极性材料具有良好穿透性等优点,可以广泛应用机场地铁安检、医学目标检测等领域。本文主要研究太赫兹被动成像系统,对太赫兹被动成像系统的原理、系统构成、系统前端关键技术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在缺少性能良好的太赫兹低噪声放大器的条件下,成像系统的第一级器件通常是太赫兹混频器,混频器性能的优劣将直接影响系统的性能与稳定性,因此设计太赫兹被动成像系统前端的核心环节就是研制出高性能的太赫兹混频器。同时在本振源与混频器之间加入窄带滤波器可以减小由本振源引入系统的噪声,提高成像系统的性能。本文利用二极管三维精确电磁模型,采用“场”与“路”结合的联合仿真方法,研制了330GHz分谐波混频器;同时在对比了不同的结构之后,研制了82.5GHz窄带E面膜片波导滤波器。经过实验测试,当射频频率在310-350GHz的范围时,研制的330GHz分谐波混频器变频损耗小于12d B,噪声小于1800K,性能良好。研制的窄带E面膜片波导滤波器的通带范围为82-83GHz,在81GHz,84GHz的抑制大于15d B,满足系统需求。然后将混频器与中频第一级低噪放集成,搭建330GHz超外差式辐射计系统,经过测试,辐射计的亮温灵敏度为0.3K,达到成像要求。最后利用此辐射计搭建了太赫兹被动成像系统,其成像效果良好,从而验证了太赫兹被动成像前端的良好性能。
魏银银[3](2021)在《E波段毫米波多工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工器作为射频前端的重要组成部件,广泛应用在现代通信系统、雷达系统、卫星通信和实验室测量设备中。随着无线通信的研究领域向着更高的频段聚焦,当前的频谱资源变得愈发珍贵。为了有效降低基带数字处理的复杂度和采样率,达到更快的数字传输速率,实现高速率、远距离的无线通信目的,在毫米波E波段设计了多子带通信系统。与传统的E波段频分双工(FDD)通信系统不同,本文设计的E波段多工器的主要作用是把天线接收到的宽带信号划分多个子带信号,各子带之间的间距非常窄,对多工器隔离度的要求更高。多个子带信号并行传输单独的数据流,因此采用具有良好的频率响应和高子带信道隔离度的多工器,对提高系统通信质量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关于毫米波多工器的设计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个是滤波器的设计。主要从滤波器的理论基础出发,综合波导滤波器的基本设计原理,研究采用直接耦合方式的金属膜片以及电感膜片波导滤波器的多种设计方法,然后进一步研究双模波导滤波器的设计方法,探求波导器件小型化的可靠设计。第二个是各通道匹配结构的设计。文章使用了在T型结中添加开槽的结构完成各通带滤波器的匹配设计。本文首先以传统带通滤波器的设计方法为例,详细描述了利用谐振腔耦合系数和外界端口群延时的方法综合E面金属嵌入带通滤波器设计的一般步骤。基于电磁和电路协同优化仿真的工作模式,给出了E波段金属膜片结构的双工器和四工器的精确设计。电感膜片滤波器是另一种经典的波导滤波器结构。该结构具有低插损、高隔离度、功率容量大等特点。本文实现对E波段电感膜片波导双工器和四工器的电磁仿真,并将波导双工器加工实物。测试结果显示,该双工器的带宽和通道间隔离度均符合设计指标,能够保证E波段良好的传输质量。由于加工误差的影响,频率向低频段方向偏移了550MHz,偏移量不到中心频率的0.5%。对设计尺寸进行尺寸补偿后仿真结果和实际测试结果基本吻合。最后介绍了双模波导的双工器结构,该双工器仿真优化迅速,能产生传输零点,缩短波导器件的体积,非常适合高性能毫米波双工器的设计。实物测试结果表明,该双工器的仿真结果符合理论响应。本文关于E波段毫米波双工器以及多工器的仿真与实现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实际的经验参考。
许辉达[4](2018)在《基于谐波混频结构的Ku/Ka双频段混频器设计》文中提出为了进一步提高弹载探测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探测系统应当具备大频差的多频段工作能力,本文就针对大频差的双频段探测系统中高性能射频电路设计的问题,对Ku/Ka双频段混频器展开如下研究工作:(1)针对双频段混频器两个频段频差较大的问题,拟采用谐波混频的方式实现双频段混频的功能;基于二极管分析双频段谐波混频器的可行性,进而对反向并联二极管对(APDP)结构的谐波混频原理进行分析,并基于该结构设计Ku/Ka双频段混频器的技术方案。(2)针对混频器方案中变频损耗、端口隔离和灵活性等方面存在不足的问题,分别从闲频回收、电路匹配、杂散抑制和频段控制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通过引入紧凑微带谐振单元(CMRC)和设计匹配电路减小变频损耗;采用基于SIR结构的微带滤波器和高选择性波导滤波器提高端口隔离和杂散抑制;设计开关电路实现两个工作频段自由切换的功能。(3)针对混频器各电路模块不同的性能要求,采用场路结合的方法解决毫米波频段下混频二极管精确模型建立的问题;使用新型的螺旋紧凑型微带谐振单元(SCMRC)设计小型化的信号反射单元和宽阻带中频低通滤波器;基于SIR耦合环结构设计具有快速滚降特性和高带外抑制性能的本振和射频带通滤波器;设计E面电感膜片波导滤波器实现射频滤波的高选择性要求。(4)联合所有电路模块进行仿真和参数优化,并研制了一套混频器。经测试,本文设计的Ku/Ka双频段谐波混频器在工作频段16.317.15GHz和32.433GHz内,接通状态下变频损耗分别为1113.8dB和12.815.26dB,断开状态下变频损耗分别大于26.6dB和27.2dB。分析Ku/Ka双频段谐波混频器的测试结果,可知采用谐波混频的方法设计大频差的双频段混频器是切实可行的。
贾鹏程,王崇军,朱淇锐[5](2018)在《KA波导滤波器设计》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一种波导E面膜片的带通滤波器,对这种滤波器进行了理论分析,采用高精度三维电磁场分析软件对电感膜片建模,并与等效电路相结合,设计了Ka波段频带范围为29.5 GHz—30 GHz以及27 GHz—29 GHz两款波导带通滤波器,利用HFSS进行仿真,给出滤波器的测试结果,测试结果和仿真结果基本吻合,允许较大范围的实际加工误差,验证了该设计的可行性和鲁棒性。
纪东峰,张波,陈哲,樊勇[6](2018)在《基于金属开口的E面金属波导滤波器》文中认为E面膜片波导带通滤波器是微波、毫米波常用的带通滤波器结构,但随着频率的升高,为了得到较好的耦合性能,金属膜片的第一级金属膜片长度会变很小。因此受限于加工精度和微小金属易断的特性,使得E面膜片在高频段的应用受到了限制。本文通过在金属膜片的第一级金属处增加一个金属开口,增大了第一级金属膜片的长度,并通过改进金属膜片的形状,增大了膜片的稳定度,为在更高频段采用E面膜片波导滤波器做了探索。测试结果显示了一个3.5GHz的带宽,并具有40dB的带外抑制。
翟阳文[7](2018)在《微波无源器件的分析和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微波和毫米波无源器件是微波和毫米波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改进无源器件的各项电气指标,提高设计精度,缩短其设计周期,降低其体积和重量以及成本,是一大趋势,或追求的目标,因此,有必要研究快速准确的分析设计方法。本文利用全波分析法对波导结构中的一些不连续性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多种微波无源器件的优化设计理论,设计并优化了多种微波无源器件。设计了横向膜片带通滤波器,低通滤波器,纵向金属插片的带通滤波器,波导腔体滤波器,消失模滤波器,双工器或多工器、阻抗变换器、耦合器等多种微波无源器件。同时给出了自编程序的计算数据和商业软件仿真数据,以及实验数据的对比图。在设计这些微波无源器件时,也针对某些类型的器件,提出了通用化的设计方法,以及新的精确的优化设计方法。最后,对微波滤波器的物理尺寸误差进行了分析,对实际工程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所取得研究成果可以分为以下三个主要方面:(1)采用全波分析方法对波导阶梯、横向金属膜片、纵向E面金属插片、波导T型结、弯波导和脊波导进行了分析,获得了各自的广义散射矩阵(GSM):A)应用模式匹配法(MMM),匹配波导不连续性处的横向电场和横向磁场,对矩形波导横向膜片、矩形波导ET和HT进行了详细分析,给出了通用结构的广义散射矩阵。B)用不连续性两边复功率守恒(CCPT)的匹配来代替横向磁场的匹配,采用该方法对任意金属条带结构的E面金属插片进行了场分析。C)利用横向谐振法获得脊波导的TM和TE模式的截止波数的超越方程,并使用二分法求解该方程,然后应用横向电场和横向磁场的匹配,分析了矩形波导到脊波导的不连续性。D)在矩形弯波导的分析中,由于整个圆弧段的电磁场展开式难以获得,因此首先将圆弧段的赫姆赫兹方程转化为本征值问题,然后结合模式匹配法,可以获得整个不连续性的广义散射矩阵。(2)基于传统倒置器模型可以设计窄带波导带通滤波器,但在宽带波导带通滤波器的设计,经常会出现带内回波损耗不够好,中心频率偏离等问题。应用分布阶梯阻抗倒置原型的带通滤波器可以做到更宽的带宽和良好的回波损耗。此外,利用成熟的交叉耦合滤波器的综合理论,得到了交叉耦合滤波器的M矩阵。结合较快的分析和优化方法,对各种微波无源器件进行了优化:A)采用改进的微种群遗传算法对理想阻抗变换器和矩形波导阻抗变换器进行优化设计。提出的优化设计方法,可以获得更好的优化初值,且可以更快地获得矩形波导阻抗变换器的物理尺寸。B)在横向金属膜片的带通滤波器的设计中,提出了一种通用化的设计方法。通过这种方法获得的窄带滤波器的物理尺寸不需要进行再优化。设计了几种横向金属插片滤波器,讨论了实际设计中滤波器指标与物理尺寸之间的关系。C)研究了纵向金属插片滤波器进行的优化设计,设计了窄带和宽带的此类带通滤波器。D)对具有较为规则结构的波导腔体滤波器进行了优化设计,设计了四腔波导腔的交叉耦合滤波器。使用这种结构,设计了一种六腔波导腔体双宽带滤波器。在设计这种交叉耦合滤波器时,通过交叉耦合滤波器的理论,得到交叉耦合滤波器的耦合矩阵。利用矩阵里的有效元素和全波分析方法,可得到不同耦合腔的初始尺寸,并可其进行优化。E)优化设计了脊波导消失模带通滤波器和双带通滤波器。F)对带有直角弯角的矩形波导带通滤波器进行了设计。G)提出了双工器和多工器的通用优化设计方法,对多种双工器和五路器进行了优化设计。(3)微波滤波器的优化值,往往和实际应用时加工出来的尺寸是有偏差的。对E面金属插片滤波器进行物理尺寸的误差分析。虽然此分析主要是数值上的,但通过不同情况的分析,可以对设计、加工、调试横向金属膜片和纵向金属插片滤波器时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此外,还对波导感性膜片的弯角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可以得知,应用全波分析方法,来获得此类滤波器的理论上的物理优化值时,通常情况,不需要考虑膜片或波导弯角处的弯角尺寸。本文给出了大量无源器件的全波分析方法和HFSS的仿真比较,以及实测数据,结果表明,仿真数据与实测数据吻合很好。
方灯[8](2018)在《220GHz三倍频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太赫兹技术是近年来兴起并快速发展的前沿学科,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随着学科发展和技术沉淀,太赫兹系统在通信、雷达、安检、生物医药等领域已崭露头角。太赫兹源作为系统的“心脏”,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倍频器作为源的关键部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发展。本文创新性地提出腔体无基片倍频结构,改变传统倍频器的电路形式,以期获得更好的倍频性能。论文介绍了腔体倍频的理论并分析其优缺点,接着阐述了其设计思路和仿真优化方法,据此研究了 220GHz腔体三倍频器以验证此电路的可行性。研究过程中,首先选定二极管并建立三维电磁模型及等效电路模型,提取了管芯参数;接着分别对输入波导、二极管匹配、波导滤波器等模块电路进行仿真优化,并在HFSS和ADS的协同配合下仿真倍频器整体结构和输出性能。在220GHz频段,通过改变波导阻抗匹配方式而设计了三款三倍频器,验证了腔体倍频电路的可行性。仿真显示,在23dBm功率驱动下,最高倍频效率分别为6.8%、7.9%和11.7%,效率大于5%的最大带宽为10.5GHz;最高输出功率分别为13.61mW、15.83mW、23.40mW。仿真结果表明,当驱动功率提升时,倍频效率将进一步提升。在实验研究中,220GHz三倍频在17dBm-20dBm功率驱动下,测试的最大输出功率分别为0.81mW、1.87mW、1.48mW,最佳效率分别为0.68%、2.54%和1.47%,1mW功率输出的带宽最大为7.5GHz。本文提出的腔体倍频电路结构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据此研制了 220GHz三倍频器,测试结果验证了该结构的有效性。本文的工作为新型倍频电路研制提供了思路,为后续无基片倍频结构的研究积累了经验。
郑中万[9](2016)在《高性能太赫兹滤波器研究》文中提出太赫兹波由于其特殊的频段位置,具有很多毫米波和红外线所不具备的性质,从而使太赫兹技术在诸多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成为当前国内外许多科研机构的研究重点。太赫兹滤波器控制着整个系统中的某处频率响应,在系统中具有关键作用。太赫兹滤波器工作性能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电路系统的性能,因此,其高性能的研究受到更多的关注。本论文基于目前的设计和加工水平,制作出高性能的太赫兹滤波器。首先,对太赫兹波的定义、特点及其应用进行了概述,同时对太赫兹滤波器的历史以及国内外动态进行了回顾,并对MEMS的工艺现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其次,阐述了谐振腔的基本理论,在同一个频段上探讨了多种方案来实现高性能太赫兹波导滤波器,并结合目前国内先进的MEMS技术,成功制作出了高性能的太赫兹波导滤波器;最后,根据滤波器的基本理论以及双层弯曲热执行器的工作原理,完成了双层弯曲热执行器的设计和加工版图以及基于双层弯曲热执行器的G波段内中心频率可调的波导滤波器的初值设定以及仿真优化。其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可以概括为:第一,基于硅基深反应离子刻蚀(DRIE)技术,成功设计并制作了频率大于0.6THz的高性能太赫兹波导滤波器。采用圆形谐振腔代替传统矩形谐振腔的膜孔感性窗耦合式波导滤波器,克服了耦合膜片在高频段过薄而实现困难的问题,基于此理论设计、加工并测试了两款太赫兹滤波器。同时利用矩形谐振腔中的双模理论,设计了一款性能更加优越的双模波导滤波器,并且也对该滤波器进行了加工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文制作的滤波器具有插损小(小于3dB)以及带外抑制好(大于20dB@10%中心频率)等优点。第二,基于PolyMUMPs(三层多晶硅表面微加工工艺)工艺完成了双层弯曲热执行器的仿真优化和加工制备版图,并且把该双层弯曲热执行器装配到E面膜片波导滤波器中,通过三维全波电磁仿真软件HFSS仿真分析,发现双层弯曲热执行器高度的改变,可以改变E面膜片波导滤波器的中心频率,从而实现波导滤波器的调频功能。本文成功研制出了具有高性能的太赫兹滤波器器件,对太赫兹系统的设计研发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谢尹政[10](2015)在《一种基片集成波导带通滤波器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更好地利用频谱资源和应对复杂的电磁环境,对作为频率选择、信号隔离关键器件的滤波器提出了更高的性能指标要求。同时,移动设备应用的普及也推动着滤波器小型化的发展。基片集成波导是一种新型平面电路传输线结构,是利用常见的平面电路加工技术,通过合理排布金属化过孔与其他一些结构来实现一种近似传统波导传输特性的电路结构。基片集成波导兼具了传统波导结构与平面电路结构的一些优点,同时又有其独特的结构特点。本文基片集成波导带通滤波器的设计是通过类比传统矩形波导结构来进行的。由于基片集成波导的结构特点,造成了其在电磁波传播特性上与传统矩形波导的相似性。利用这种等效关系,借鉴成熟的波导滤波器的设计方法,根据项目的指标要求,在K波段和X波段快速有效的完成了基片集成波导带通滤波器的设计。首先,对基片集成波导结构特点与传播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对基片集成波导与传统金属波导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设计了K波段E面金属膜片波导滤波器,分析并总结了一套波导滤波器的设计思路与方法。然后,在基片集成波导结构上利用感性金属通孔滤波器结构,类比E面金属膜片波导滤波器,在K波段和X波段完成了基片集成波导带通滤波器的设计。最后,提出了一种改善基片集成波导滤波器带外抑制效果的方法。利用缺陷地面结构的带阻频率响应特性,通过在基片集成波导滤波器输入或输出端,添加特定的缺陷地面结构,经过仿真分析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加工测试结果表明,K波段基片集成波导带通滤波器的1dB等纹波通带为19.18GHz-20.32GHz,带内回波损耗小于-15dB,在16-18GHz频段内衰减值大于50dB,在18.3-18.7GHz频段内衰减值大于20dB,在21-25GHz频段内衰减值大于30dB,满足了设计指标要求。与同波段E面矩形波导相比,体积减小了约50%。
二、E面金属膜片波导滤波器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面金属膜片波导滤波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三毫米波全固态雷达系统收发组件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工作内容 |
第二章 三毫米雷达收发前端设计方案 |
2.1 三种不同的雷达体制 |
2.2 三种常见的雷达接收机架构 |
2.3 雷达收发组件的主要性能指标 |
2.3.1 发射机的性能指标 |
2.3.2 接收机的性能指标 |
2.4 本课题的设计指标与总体设计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三毫米雷达收发前端关键模块设计 |
3.1 波导转微带结构的设计 |
3.1.1 方案选择 |
3.1.2 对脊鳍线过渡结构的设计 |
3.1.3 E面耦合探针过渡结构的设计 |
3.2 变频模块的设计 |
3.3 驱动放大器模块的设计 |
3.4 倍频模块的设计 |
3.5 双通道低噪声放大器模块的设计 |
3.6 功率分配器模块的设计 |
3.7 W波段滤波器模块的设计 |
3.7.1 模式匹配法 |
3.7.2 88GHz波导滤波器设计 |
3.7.3 94GHz波导滤波器设计 |
3.8 中频放大器模块的设计 |
3.8.1 指标要求及总体设计 |
3.8.2 6GHz微带滤波器设计 |
3.8.3 中频放大器模块的具体设计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毫米雷达收发前端测试 |
4.1 测试方案及所用仪器 |
4.2 滤波器模块测试 |
4.3 功率分配器模块测试 |
4.4 本振信号测试 |
4.5 驱动放大器增益测试 |
4.6 上变频模块及发射链路测试 |
4.7 接收增益测试 |
4.7.1 低噪声放大器增益测试 |
4.7.2 中频放大器增益测试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330GHz被动成像系统前端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太赫兹被动成像系统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太赫兹混频器国内外发展动态 |
1.4 太赫兹滤波器国内外发展动态 |
1.5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330GHZ太赫兹分谐波混频器研究 |
2.1 混频器理论基础 |
2.1.1 单端混频器原理 |
2.1.2 平衡混频器原理 |
2.2 肖特基二极管理论基础 |
2.3 肖特基二极管模型与参数 |
2.4 330GHz分谐波混频器研究 |
2.4.1 分谐波混频器设计流程 |
2.4.2 330GHz分谐波混频器无源部分设计与仿真 |
2.4.3 330GHz分谐波混频器整体电路仿真优化 |
2.4.4 330GHz分谐波混频器实物测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窄带波导滤波器研究 |
3.1 窄带滤波器研制目的 |
3.2 窄带滤波器的研制流程 |
3.2.1 电抗耦合半波长滤波器 |
3.2.2 E面开槽波导滤波器 |
3.2.3 E面金属膜片波导滤波器 |
3.2.3.1 金属膜片滤波器理论 |
3.2.3.2 金属膜片波导滤波器的局限与解决方法 |
3.2.3.3 E面金属膜片波导滤波器的设计 |
3.2.3.4 E面金属膜片波导滤波器的容差分析 |
3.2.3.5 E面金属膜片波导滤波器的测试 |
3.2.3.6 E面金属膜片波导滤波器的展望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被动成像系统实验研究 |
4.1 系统结构 |
4.2 辐射计基本原理 |
4.2.1 黑体辐射定律 |
4.2.2 辐射计分类 |
4.2.2.1 全功率辐射计 |
4.2.2.2 Dicke式辐射计 |
4.2.3 辐射计特性参数 |
4.2.3.1 亮温灵敏度 |
4.2.3.2 辐射计定标 |
4.2.3.3 积分时间 |
4.3 330GHz宽带辐射计研究 |
4.4 被动成像系统实验 |
4.4.1 空间分辨率 |
4.4.2 成像实验 |
4.4.3 成像结果分析 |
4.4.4 人体成像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3)E波段毫米波多工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波导多工器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章节结构 |
第二章 多工器的设计基础 |
2.1 滤波器的基本理论 |
2.1.1 滤波器的概念与分类 |
2.1.2 切比雪夫滤波器的传递函数 |
2.1.3 归一化低通原型滤波器及频率转换 |
2.2 带有阻抗或导纳变换器的带通滤波器 |
2.2.1 导抗变换器 |
2.2.2 耦合谐振器带通滤波器的基本原理 |
2.3 波导的平面非连续性 |
2.3.1 电容加载 |
2.3.2 电感加载 |
2.3.3 销钉加载 |
2.3.4 基于ABCD参数的分析 |
2.4 毫米波通信发射前端双工器影响分析 |
2.4.1 双工器影响调制特性参数 |
2.4.2 E波段发射机链路设计与仿真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E波段金属膜片嵌入波导多工器的设计 |
3.1 矩形波导理论 |
3.1.1 实际E面膜片电路设计外界Q值和耦合系数的提取 |
3.1.2 E面金属嵌入波导滤波器的基本原理 |
3.2 金属膜片波导滤波器的设计 |
3.3 金属膜片波导双工器的设计 |
3.4 金属膜片波导四工器的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E波段电感膜片波导多工器的设计 |
4.1 阻抗变换 |
4.2 波导T型结 |
4.2.1 波导T型结的物理特性 |
4.2.2 波导T型结的匹配 |
4.3 电感膜片波导滤波器的设计 |
4.4 电感膜片波导双工器的设计 |
4.4.1 双工器的建模仿真 |
4.4.2 双工器的实物测试 |
4.4.3 双工器影响发射机调制特性的实物仿真 |
4.5 电感膜片波导四工器的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E波段双模波导双工器 |
5.1 双模波导滤波器的设计 |
5.2 双模波导双工器的设计 |
5.2.1 双模波导双工器建模仿真 |
5.2.2 双模波导双工器实物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4)基于谐波混频结构的Ku/Ka双频段混频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双频段混频与谐波混频研究综述 |
1.2.1 双频段系统混频结构研究 |
1.2.2 谐波混频器的高性能研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
2 混频电路的非线性分析 |
2.1 非线性电路分析方法 |
2.1.1 非线性函数的级数展开分析法 |
2.1.2 线性时变电路分析法 |
2.2 基于二极管分析双频段谐波混频的可行性 |
2.3 基于APDP的谐波混频原理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Ku/Ka双频段谐波混频器技术方案 |
3.1 双频段谐波混频器方案设计 |
3.2 双频段谐波混频器方案优化 |
3.2.1 闲频回收与变频损耗分析 |
3.2.2 匹配网络与变频损耗分析 |
3.2.3 杂波滤除、镜频回收与端口隔离分析 |
3.2.4 工作频段可控设计 |
3.3 混频器技术指标 |
3.4 本章小结 |
4 Ku/Ka双频段谐波混频电路实现 |
4.1 二极管的精确模型建立 |
4.1.1 二极管结构特性分析 |
4.1.2 二极管选型与基片选择 |
4.1.3 二极管3D建模 |
4.2 基于SIR结构的带通滤波器设计 |
4.2.1 SIR的基本结构与特性分析 |
4.2.2 耦合谐振滤波器设计分析 |
4.2.3 基于SIR结构的本振带通滤波器设计 |
4.2.4 基于SIR结构的射频带通滤波器设计 |
4.3 基于CMRC结构的无源电路设计 |
4.3.1 慢波效应与CMRC设计 |
4.3.2 基于CMRC结构的信号反射单元设计 |
4.3.3 基于CMRC结构的中频低通滤波器设计 |
4.4 基于波导形式的高选择性带通滤波器设计 |
4.4.1 E面电感膜片波导滤波器原理分析 |
4.4.2 波导滤波器设计 |
4.5 微带-波导过渡设计 |
4.5.1 微带-探针-波导过渡分析 |
4.5.2 微带-探针-波导过渡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5 联合仿真与实物测试 |
5.1 双频段谐波混频器整体仿真 |
5.2 双频段谐波混频器测试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微波无源器件的分析和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工作安排 |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的工作安排 |
第二章 常规波导不连续性的全波分析 |
2.1 模式匹配法 |
2.1.1 基本原理 |
2.1.2 模式耦合与正交性 |
2.2 矩形波导不连续性的全波分析 |
2.2.1 矩形波导横向膜片的不连续性 |
2.2.2 矩形波导纵向插片的不连续性 |
2.2.3 矩形波导T型结的分析 |
2.3 小结 |
第三章 较为复杂波导结构的不连续性分析 |
3.1 脊波导的不连续性 |
3.1.1 概述 |
3.1.2 脊波导的全波分析法的分析 |
3.1.3 kc的计算 |
3.1.4 脊波导和矩形波导的不连续性 |
3.2 弯波导的不连续性 |
3.2.1 概述 |
3.2.2 弯波导的本征函数 |
3.2.3 弯波导的中的场匹配 |
3.3 波导倒角的不连续性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几种无源器件的优化设计 |
4.1 微波滤波器的设计 |
4.1.1 微波滤波器的基本概念 |
4.1.2 滤波器设计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
4.1.3 微波滤波器基本设计步骤 |
4.2 横向金属膜片波导滤波器的设计 |
4.2.1 此类结构的通用的全波分析方法 |
4.2.2 滤波器尺寸的实现 |
4.2.3 实验结果 |
4.3 采用改进倒置器模型的波导带通滤波器的优化设计 |
4.3.1 阶梯阻抗倒置器原型 |
4.3.2 自适应微种群遗传算法 |
4.3.3 实验结果 |
4.4 微种群遗传算法在波导阶梯阻抗变换器的优化设计 |
4.4.1 理论分析 |
4.4.2 理想的阶梯阻抗变换器的优化 |
4.4.3 矩形波导阶梯阻抗变换器 |
4.5 较为规则结构的波导腔体交叉耦合滤波器的优化设计 |
4.5.1 四腔波导交叉耦合滤波器的优化设计 |
4.5.2 六腔波导双宽带交叉耦合滤波器的优化设计 |
4.5.3 带有直角弯波导滤波器的设计 |
4.5.4 脊波导消失模滤波器 |
4.6 较为规则结构的波导双工器和多工器以及耦合器的优化设计 |
4.6.1 带有弯波导结构的双工器的设计 |
4.6.2 感性膜片匹配的ET和HT双工器 |
4.6.3 脊匹配的波导双工器 |
4.6.4 共一个接口的隔板式双工器的优化设计 |
4.6.5 五路器的优化设计 |
4.6.6 耦合器的优化设计 |
4.7 小结 |
第五章 滤波器物理尺寸的误差分析 |
5.1 E面金属插片滤波器 |
5.2 感性膜片滤波器带有弯角时的误差分析 |
5.3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
6.2 未来的工作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220GHz三倍频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背景 |
1.2 太赫兹倍频技术研究动态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意义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太赫兹倍频器基本理论 |
2.1 平面肖特基二极管基本原理 |
2.2 倍频器的基本理论 |
2.3 倍频器的基本电路 |
2.4 腔体倍频器的理论分析 |
2.4.1 矩形波导基本理论 |
2.4.2 腔体倍频电路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220GHz三倍频器仿真优化 |
3.1 联合仿真设计方法 |
3.2 220GHz波导腔体三倍频器实现方案 |
3.3 太赫兹二极管建模分析 |
3.3.1 肖特基倍频二极管芯片选取 |
3.3.2 太赫兹肖特基二极管建模分析 |
3.4 220GHz三倍频器仿真优化 |
3.4.1 倍频二极管阻抗提取 |
3.4.2 输入波导设计 |
3.4.3 二极管匹配设计 |
3.4.4 波导滤波器设计 |
3.5 整体结构仿真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倍频器实验研究 |
4.1 波导滤波器实验研究 |
4.2 三倍频器与二倍频器实验研究 |
4.2.1 220GHz腔体三倍频器测试 |
4.2.2 倍频器测试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主要贡献和创新点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9)高性能太赫兹滤波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太赫兹波简介 |
1.1.1 太赫兹波的定义 |
1.1.2 太赫兹波的特点及应用 |
1.2 太赫兹滤波器的研究动态 |
1.2.1 国外发展动态 |
1.2.2 国内发展动态 |
1.3 可调太赫兹滤波器的研究动态 |
1.3.1 国外发展动态 |
1.3.2 国内发展动态 |
1.4 工艺简介 |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太赫兹波导滤波器设计 |
2.1 圆形波导滤波器 |
2.1.1 理论分析 |
2.1.2 设计方案一 |
2.1.3 设计方案二 |
2.2 双模波导滤波器 |
2.2.1 理论分析 |
2.2.2 设计方案 |
2.3 滤波器的制作测试与分析 |
2.3.1 滤波器的加工及装配 |
2.3.2 滤波器的测试 |
2.3.3 测试结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可调太赫兹波导滤波器设计 |
3.1 双层弯曲热执行器的设计 |
3.1.1 机械力学理论分析 |
3.1.2 设计方案 |
3.1.3 仿真优化 |
3.2 工艺设计 |
3.2.1 PolyMUMPs工艺介绍 |
3.2.2 双层弯曲热执行器工艺流程 |
3.2.3 版图设计 |
3.3 G波段可调波导滤波器设计 |
3.3.1 理论分析 |
3.3.2 设计方案一 |
3.3.3 设计方案二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10)一种基片集成波导带通滤波器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滤波器的设计基础 |
2.1 滤波器的基本理论 |
2.1.1 滤波器的概念及其主要指标参数 |
2.1.2 滤波器的逼近函数类型 |
2.1.3 归一化低通原型滤波器及频率转换 |
2.2 微波传输线理论 |
2.3 基片集成波导技术的设计基础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片集成波导带通滤波器的研究与设计 |
3.1 基片集成波导滤波器的设计思想 |
3.2 基片集成波导滤波器设计的指标要求 |
3.3 波导滤波器的研究与设计 |
3.3.1 耦合谐振腔带通滤波器理论 |
3.3.2 E面膜片波导滤波器的研究与分析 |
3.3.3 K波段E面膜片波导滤波器的设计与仿真 |
3.4 基片集成波导带通滤波器的研究与设计 |
3.4.1 基片集成波导带通滤波器的研究与设计 |
3.4.2 基片集成波导带通滤波器的设计与仿真 |
3.4.3 基片集成波导-微带线转换器的研究与设计 |
3.4.4 含转换器结构的基片集成波导滤波器的设计及仿真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片集成波导带通滤波器的实现与测试 |
4.1 基片集成波导的测试方法 |
4.2 基片集成波导滤波器的测试结果 |
第五章 特殊基片集成波导滤波器的研究 |
5.1 基片集成波导感性窗结构滤波器的研究 |
5.1.1 基片集成波导感性窗滤波器研究 |
5.1.2 基片集成波导感性窗滤波器的设计 |
5.2 含有缺陷地面结构的基片集成波导带通滤波器的研究 |
5.2.1 缺陷地面结构单元的研究 |
5.2.2 缺陷地面结构单元的设计与仿真 |
5.2.3 缺陷地面结构在基片集成波导滤波器上的应用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片集成波导损耗特性分析 |
6.1 基片集成波导滤波器的来源 |
6.2 基片集成波导滤波器的损耗分析 |
6.2.1 级联网络系统S参数的计算 |
6.2.2 基片集成波导测量损耗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四、E面金属膜片波导滤波器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三毫米波全固态雷达系统收发组件研制[D]. 娄卜尹.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2]330GHz被动成像系统前端关键技术研究[D]. 王依伟.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E波段毫米波多工器的研究[D]. 魏银银.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基于谐波混频结构的Ku/Ka双频段混频器设计[D]. 许辉达. 南京理工大学, 2018(06)
- [5]KA波导滤波器设计[J]. 贾鹏程,王崇军,朱淇锐. 移动通信, 2018(05)
- [6]基于金属开口的E面金属波导滤波器[A]. 纪东峰,张波,陈哲,樊勇. 2018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 2018
- [7]微波无源器件的分析和设计[D]. 翟阳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8(02)
- [8]220GHz三倍频器研究[D]. 方灯.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8)
- [9]高性能太赫兹滤波器研究[D]. 郑中万. 电子科技大学, 2016(02)
- [10]一种基片集成波导带通滤波器的设计与实现[D]. 谢尹政. 电子科技大学,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