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汽车产业的战略选择

我国汽车产业的战略选择

一、我国轿车产业的战略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胡志豪[1](2021)在《我国轿车产业政策及成效研究(1978年-2001年)》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后,我国轿车产业迎来了第二个“创业期”,经过20多年的发展后,我国轿车产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这种成就更多的是量的发展,而非质的提高。这种结果同这一时期我国轿车产业形成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技术等有着很大的关系。基于各种指标对我国轿车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后发现,我国轿车产业发展的前二十多年并不顺利,这一时期制定的一系列为了提升我国轿车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难言成功。三层级管理模式存在着缺陷、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也有着结构性冲突,以及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而这些影响产业政策效力发挥的阻力,在我国长期以来不合理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下始终无法有效解决,最终导致了八九十年代轿车产业政策整体上的失效。

邵冰[2](2020)在《战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以国家干预为出发点可以获取最大限度的贸易利益并提高本国的经济福利。日本政府通常被认为是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一个典型。日本作为自然资源严重匮乏的岛国,其人口众多,国土面积狭小,经济发展受到资源、环境、能源及市场等多重客观因素的制约。但是二战后,日本经济从战乱后的一片废墟中迅速崛起,实现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和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在国际经济竞技场上连续摘取“经济大国”、“金融大国”、“最大债权国”等桂冠,并成功跻身于发达国家行列。可以说,日本经济大国地位的取得与其对外贸易活动的有效开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甚至有许多分析认为,日本经济成就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日本政府成功地实施了战略性贸易政策。二战后,日本政府根据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实施不同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经济恢复时期(1945~1955年)是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萌芽阶段,这一时期日本政府为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和实现产业重建,采取了限制进口、振兴出口、积极保护和扶植国内产业的政策。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6~1973年)是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初级阶段,日本的贸易政策内容开始由限制进口、替代进口向出口导向、扩大出口转变,日本政府调整关税政策替代进口限制并设置有利于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关税税率,逐步放松对外国投资的限制来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将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相结合战略性地重点扶植重化工业的发展。经济稳定增长和泡沫经济时期(1973~1991年),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进入高级阶段,协调与竞争并重,一方面进一步推行贸易自由化政策以减少各国的谴责,另一方面,实行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来保证更多的贸易利益,积极发挥对外投资和经济援助对贸易的促进作用,通过规模经济产业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在全球范围内高效率地进行资源配置,战略性地促进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通过减量经营和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企业的出口竞争力,从而促进进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和带动国内经济的回升和发展。经济长期低迷时期(1991~至今),为应对冷战后新时期国内外经贸发展战略环境的变化,日本继续推行贸易与投资并举的高级阶段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实行多层次、灵活的自由贸易战略来获取最大的贸易利益,同时继续发挥在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作用,积极开展战略性贸易外交,利用双边和多边贸易协调进一步获取贸易优势并促进本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综观战后70多年以来日本的经济发展,“保护产业、扶植出口”一直是贯穿日本贸易政策的一条主线。以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视角来看,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日本实行的是初级阶段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即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通过对具有发展潜力的战略性产业和具有“外部经济”效应的高新技术产业加以保护和扶持,从而获得规模经济收益并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日本实行的是高级阶段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即确定合理的规模经济产业国际分工原则,通过规模经济产业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在世界范围内高效率地配置资源,以继续获得贸易优势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国家层面看,由于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的存在,以及收入分配不公、经济外部性和经济秩序不规范等因素的影响,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为国家干预经济和贸易活动提供了原因和依据,且在某些条件下国家政府的干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它可以改善贸易条件、转移垄断利润、强化竞争优势,因此维护国际贸易利益需要政府的适当干预,实现国家利益需要正确的贸易政策,日本“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为有效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础。二战后,日本政府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依据“动态比较优势”确定战略性目标产业,利用财政金融等手段保护和扶植战略性产业发展,推动企业联合、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效应,构筑产官学协作的国家创新体制,推行战略性贸易外交,根据日本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实施适合日本国情的战略性贸易政策,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运用也为日本国家战略从“经济中心导向”向“大国化目标”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产业层面看,战后日本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以产业政策为中心,将产业现代化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结合发展,综合运用各种经济和行政手段全力扶植那些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和外部经济性的战略性产业的发展,使其以强劲的国际竞争能力,实现赶超欧美经济大国的战略目标,不仅实现了产业的现代化,而且促进日本产业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不断攀升。战后日本的汽车工业、钢铁工业、半导体工业的大发展,就是战略性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成功运用的典范。从企业层面看,日本特殊的企业组织体系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运用有着重要的关系,企业集团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强大的基础载体,独特的系列企业体制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运行机制,综合商社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开辟了稳固的前沿阵地。日本企业通过并购实现规模经济为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创造条件,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呈现出与产业发展和贸易利益密切结合的特征,日本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中同样蕴含着战略性贸易政策。此外,日本企业的技术贸易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相互配合,日本促进技术引进与研发的政策均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主要表现。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具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灵活运用和追求动态效应等特点。但是战略性贸易政策是一把双刃剑,既对日本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和竞争能力提高带来积极效果,也对日本经济和贸易的长远发展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和后果。当前,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正处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阶段。在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结构不完善等问题,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仍以进料加工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在最能代表一国出口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方面与贸易强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看,当前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增速呈结构性放缓,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和传播给全球经济和贸易发展带来巨大挑战,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更加激烈,贸易摩擦形势严峻复杂,当前外贸形势突显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重要性。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虽然最早由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且从发达国家应用的角度进行阐释和研究,但是在发展中国家也同样适用,可以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良好的指引。纯粹的市场经济或许有益于世界经济和福利的改善,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却未必是一种最佳的选择,国际市场普遍存在的不完全竞争和信息不对称所决定的市场不完善性为一国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战后日本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经济和贸易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一是要重视发挥政府的干预和支持作用,二是在尊重WTO原则基础上,合理利用贸易政策工具,三是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四是制定合理的对外投资策略,五是实施出口鼓励措施,集中力量开拓国际市场。

包逸浩[3](2020)在《新能源汽车制造商融资模式分析 ——以蔚来汽车与一汽轿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目前,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在全球的经济发展中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话题,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大力发展是今后每个国家的重要目标,也是缓解全球变暖问题的有效举措。目前,新能源汽车还处于发展阶段,在资金方面面临巨大的问题。本文以新能源传统车企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以及“造车新势力”的代表蔚来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为案例,研究新能源车汽车制造商的融资模式,分析不同融资方式所构建的融资模式对于新能源车企的发展产生怎么样的影响,进一步探讨“造车新势力”车企在现有融资模式中存在哪些问题,从新能源传统车企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时所运用的成功融资模式中寻找可供“造车新势力”车企借鉴的融资模式,并提出相应的具体优化路径,以促进我国新能源新势力汽车制造商持续发展。通过收集和整理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与蔚来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有关季报、年报等相关资料以及对两家公司案例进行分析对比,研究发现,蔚来汽车的融资模式过于依赖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其中包括资本市场的融资、政府出资和IPO。由于在产量和交付能力方面严重不足,同时开发新能源汽车所需的资金投入巨大,导致连年亏损,难以形成有效的内源融资;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在短期借款、长期信贷方面基本实现在本年度还清,产生的利息较低,由于一汽轿车具有更好的经营模式与盈利能力,内源融资相对充足。进一步研究分析影响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现阶段融资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产业生命周期、融资成本、融资效率及融资风险,并且尽可能量化财务融资需求的评价指标来进行对比。研究发现,综合四个维度,在融资成本、融资速度以及融资风险方面,内部融资具有显着优势,对近年新能源汽车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股权融资在融资规模、融资效率方面具有优势,巨大的资金储备足够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偏向于股权融资,而债务融资较少,利息支出相对较低,也有利于累积内源融资所需的资金。通过一汽轿车在融资模式方面的成功案例与蔚来汽车的融资模式进行对比,并通过对两家车企的融资效率进行进一步分析,寻找蔚来汽车在融资模式中所存在的问题,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可供“造车新势力”车企参考:多种融资手段相结合、高效积累利用内源融资、把握股权融资机会并适度调控债务融资。针对上述传统新能源车企融资模式分析,本文具体提出以蔚来汽车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车企在融资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以新能源传统车企一汽轿车在融资模式方面的成功案例进行参考,对新能源新势力车企融资模式提出以下建议:第一,结合企业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完善融资方案;第二,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扶持资金,增加研发投入;第三,增强前期研发投资的市场转换率,进一步吸引资本市场资金。

何春丽[4](2020)在《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与政策导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之一,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传统汽车尾气排放污染严重,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同时,传统汽车严重依赖化石能源,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对化石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加剧了我国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之间的矛盾。当前我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处于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传统燃油汽车的高污染和高能耗,已不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要求,新能源汽车作为能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品,以其在节能与缓解环境压力中的双重优势,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是世界各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优先选择,但是新能源汽车作为一种新型的汽车产品,在技术上与传统的燃油车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影响消费者接受新能源汽车产品。我国当前正处于新能源汽车产业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过渡阶段,从市场消费需求的角度,基于私人需求引导产业向市场驱动转变,有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推广,有利于缓解环境污染和保障能源安全,有利于我国汽车产业安全以及产业的结构升级,保障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的研究主要从问题的提出、理论分析、实证研究、政策导向四个角度逐步展开。首先,本文在第一章阐述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介绍了本文的主要思路、研究的重难点、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然后,在第二章进行理论分析,详细介绍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研究中涉及到的相关经济学理论,并对当前关于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述评。在第三章对世界汽车产业发展动态和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动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并对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研究;之后,基于调查问卷数据,对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在第四章到第六章的实证分析部分中,研究基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的研究思路展开:在宏观层面,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意愿分成长期意愿和短期意愿两类情况,通过离散选择模型中的二项Logit模型,对影响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因素进行了研究,一是对影响新能源汽车长期和短期接受意愿的因素进行实证;二是分析了城市公交系统建设对消费者接受新能源汽车意愿的影响;三是对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地域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在中观层面,通过离散选择模型中的多项Logit模型,对基于消费偏好的新能源汽车需求进行了实证,一是对消费者的品牌偏好进行实证分析,二是对消费者的车型偏好进行了实证研究,三是就新能源汽车的类型对消费者偏好进行实证分析,并分别对消费者的各类偏好分地域和性别展开了深入研究。在微观层面,对新能源汽车五个方面的产品属性,即经济性、个性化、环保性、品牌化和科技感从消费者感知的角度进行实证,分析各属性对消费者购车意愿的影响。最后,在第七章中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结合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的问题,从不同层面针对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提出相应的政策导向,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协同创新进行了研究。通过对问题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出了以下研究结论:第一,消费者购车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结论。对于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消费者认知、产品特征、消费者特征、基础设施建设、人口统计特征对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长期意愿和短期意愿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消费者个体认知,无论对购车的长期意愿还是短期意愿都呈现出显着正向影响;产品特征中,充电成本、续航里程、充电时间对短期意愿影响显着,其中充电成本和充电时间对短期购买意愿呈显着的负向影响;消费者特征中,购车年限和购车经验显着地影响短期购车意愿,其中,购车经验越丰富的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短期购买意愿越高;家庭充电设施对长期和短期购买意愿都呈显着影响,公共充电设施对消费者短期购买意愿影响显着;性别、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显着地影响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短期购车意愿,年龄和教育程度对消费者长期意愿和短期意愿均呈现出显着的负向影响。收入水平对消费者购车的长期和短期意愿影响都不显着。城市公交系统的完善对消费者短期购买意愿呈显着的负向影响,公交出行越便捷的城市,消费者购车的短期意愿越低;城市越大,交通线路条数越多,消费者短期购买意愿越高;地铁站点越多,消费者出行越便捷,短期的新能源汽车购车意愿越低。从区域特点看,经济越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程度越高。第二,基于消费偏好的新能源汽车需求研究结论。消费者品牌偏好中,动力偏好、里程偏好、购车经验、用车经验和价格偏好都显着地影响消费者的品牌选择,且对选择国产品牌存在比较显着的负向影响;年龄、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显着地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选择,其中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对消费者选择国产品牌有显着的负向影响。从地域特征看,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的消费者,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消费者,在国产品牌和国外品牌之间做选择时,都更偏好于国外品牌,品牌偏好呈现出比较显着的地域差异。不同的因素对不同性别的消费者品牌偏好的影响不同,例如用车经验等因素对男性消费者的品牌选择有显着影响,对女性消费者影响不显着;里程偏好对女性消费者的品牌选择有一定的显着影响,对男性的品牌选择影响不显着。不同性别消费者的品牌偏好表现出一定的地区差异。总体而言,国产品牌的行业竞争优势不明显,消费者对国有新能源汽车品牌信心不足。消费者车型偏好中,动力偏好、里程偏好、购车经验和价格偏好都不同程度地影响消费者对车型的选择,比如有动力偏好和里程偏好的消费者在轿车和SUV之间偏向于选择SUV;有价格偏好的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SUV或MPV;用车经验对消费者车型偏好影响不显着。年龄、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和家庭规模都显着地影响消费者对车型的选择,例如年龄越大的消费者越偏向于MPV和SUV车型的选择,家庭规模越大消费者越倾向MPV车型。职业特征对消费者车型偏好有一定的显着影响,例如企业和事业单位人员对轿车的偏好更显着。车型偏好存在较显着的地区差异,例如中部地区相比于西部地区,对MPV车型的偏好更显着。不同因素对消费者车型的偏好也表现出显着的性别差异,例如购车经验和里程偏好显着地影响女性对车型的选择,但对男性选择车型的影响不显着。在新能源汽车类型偏好上,政策认知、购车年限、里程偏好和购车经验都显着地影响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类型选择,其中购车年限、里程偏好以及购车经验对消费者选择纯电动汽车有显着影响。教育年限和收入水平也显着地影响消费者选择,尤其是对纯电动汽车的选择存在显着的负向影响。动力偏好和价格偏好对消费者的新能源汽车类型选择影响不显着。不同地区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类型的选择也存在地域差异,例如副省级城市消费者在纯电动汽车和其他类型之间,更偏向与选择其他类型的新能源汽车。男性相对于女性而言对纯电动汽车显示出显着偏好。同时各类因素对消费者的新能源汽车类型选择呈现出显着的性别差异,例如政策认知显着地影响男性对汽车类型的选择,对女性的影响不太显着,里程偏好显着地影响男性对纯电动汽车的选择,对女性选择纯电动汽车影响不显着。第三,消费者的产品属性感知对新能源汽车需求影响的结论。产品的经济性和个性化对新能源汽车的长期和短期购买意愿均有显着影响;产品的环保性和科技感主要对消费者短期购买意愿有显着影响,其中科技感对消费者短期购车意愿影响正向相关。消费者产品属性的感知对消费者购车意愿呈现显着的性别差异。产品的个性化对女性长期购车意愿影响显着,对男性消费者长期购车意愿影响不显着;产品环保性对女性的短期购车意愿影响显着,且呈负向相关,但对男性短期购车意愿的影响不显着;科技感显着地影响男性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短期购车意愿,但对女性的短期购车意愿没有显着影响。最后,根据实证结果,针对引导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提出从宏观上增强消费者环保等个人认知,提高产品技术强化产品质量,引导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经济和完善公交设施等政策;从中观层面提出增强品牌形象和影响力,鼓励产业技术创新,对产业补贴的调整和转向等政策;从微观上提出企业应充分研究消费者行为准确定位产品和市场,鼓励企业增加产品核心技术投入,基于消费者感知注重产品设计和品牌管理等策略。并针对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完善产业链协同机制、打破区域壁垒等政策以提升产业竞争力。本文的创新之处表现在:第一,选题视角的创新,目前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研究,国内外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产业补贴措施和政策上。本文从经济学理论框架出发,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研究影响消费者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因素,对新问题从新的角度进行研究,研究的选题和视角具有创新性;第二,研究内容的创新,本文在宏观上从影响消费者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因素上进行实证,中观上对消费者品牌偏好、车型的偏好和新能源汽车类型偏好进行研究,同时深入研究了各类偏好的地域差异和性别差异,微观上就消费者感知对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进行分析,研究内容上实现了创新。第三,研究方法的创新,本文通过针对研究目的进行问卷设计,收集较为完备的第一手资料,整理出较高质量的微观数据,形成了一个研究新能源汽车购车意愿和购车偏好的指标体系较为完整的量化模型,系统地对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研究,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比较直观和准确的科学引导。

李智[5](2020)在《一汽轿车公司奔腾品牌乘用车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的增加,汽车消费已经大众化,可选择的品牌也越来越多,例如整车进口的保时捷、斯巴鲁,在国内合资建厂的宝马、奥迪,亦或者国产车吉利、长城。近年来自主品牌无论是从产销规模,还是从品牌种类以及技术含量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但由于我国自主品牌起步较晚,自主品牌同合资品牌各方面的差距依然存在,国内乘用车市场主要还是被合资和外资品牌占据,市场利润大部分被外资方掠走。在这种汽车市场过分依赖外方的情况下,如何促进自主品牌的发展,已然成为我国汽车产业面临的重大问题。一汽轿车公司,是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中发展自主品牌乘用车的一家全资子公司,下设12个部门、1个动力总成基地、2个控股子公司、1个开发院,公司共有奔腾品牌9款车型和马自达品牌2款车型。公司全力构建全新企业使命,即“作为中国一汽自主乘用车事业的主战场,打造奔腾新牌成为中国自主乘用车的优秀品牌、世界知名品牌,以奔腾品牌为基础,托起红旗品牌,实现中国一汽第一汽车、第一品牌的伟大复兴,成为世界优秀的移动出行服务商”。但由于核心竞争力不足、产品竞争力不符合主流消费者的喜好等原因,整车销量较其它自主品牌厂家而言相差较多,产品竞争力相比而言也较弱。为了解决一汽轿车公司当前面临问题,本文结合中国汽车市场发展趋势以及汽车行业包括整车和产业链的变革,基于战略管理的经典理论,运用相关分析的模型,为一汽轿车公司奔腾品牌乘用车选择了差异化竞争战略。本文立足于一汽轿车公司奔腾品牌乘用车的发展现状,运用PEST和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了公司外部环境和汽车行业所面临的压力,然后结合公司内部的优势和劣势、外部的机遇和挑战,利用SWOT分析法得出初步结论,公司应该选择增长型战略发挥自身资源和能力优势,加强行业内外部合作和产品高效创新,解决收入增长放缓和利润下降的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战略实施方面,公司要做到:品牌规划——保持整体式家族系列设计,打造让中国人自豪的汽车品牌;产品规划——从第一第二阵营逐渐过渡到第三阵营,全系产品做到细分市场领先;智能网联规划——智慧出行,利用5G、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逐步实现智能网联汽车的飞跃发展;移动出行规划——以提供车辆为主,集中运营重点市场,掌握用户出行场景及数据,指导后续专属出行产品开发,为终端销售创造先机,并且从组织、人员、制度能力、技术四方面对战略实施进行全面保障。通过以上对一汽轿车公司奔腾品牌乘用车的竞争战略规划,可以使企业走出行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不足的困境,提升核心竞争力,完成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健康增长的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

毕春蕾[6](2020)在《长城汽车SUV车型国内市场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升,汽车产业已经成为了衡量一国工业化水平、科技创新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我国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汽车产业,近些年汽车产销量高速增长,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尽管在乘用车领域,自主品牌市场份额一直未占据优势地位,但自主品牌在SUV领域发展迅速,表现出色。长城汽车SUV年销量近百万辆,是国内SUV市场领导者。2018年以来,车市进入调整期,市场首现下行,但乘用车仍有较大增长空间,SUV也极具潜力。现有车企竞争加剧,合资品牌加大SUV市场布局,关税下调使得市场开放的预期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以新能源、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技术不断渗透,加剧汽车产业变革。在市场竞争日趋复杂的形势下,长城汽车需要认真审视,研究运用适当竞争战略,保持或增强竞争优势,以便在市场竞争中胜出,实现可持续发展。论文采用文献分析、比较法和定性分析的方法,运用波特三大通用竞争战略、五力模型和PEST理论开展分析研究,得出结论。首先查阅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接着分析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包括宏观环境PEST分析、行业竞争环境(五力模型)和企业内部资源环境分析;结合前述分析进一步研究SUV行业整体发展情况和细分领域、长城汽车SUV发展定位和现状等,运用三大通用竞争战略理论提出战略选择,制定实施聚焦竞争战略,并提出保障措施建议,完成研究。通过分析发现宏观环境总体仍有利于汽车产业的发展,“新四化”趋势不可逆转和节能减排的日趋严格对企业带来了一定技术压力。现有车企和潜在进入者(正加速进入SUV领域的合资车企)对长城汽车构成的威胁最大,另外,国外技术迅速发展,对此应提前准备应对,而企业自身财务能力和较强的技术实力为其实施有效竞争战略、争取优势提供了现实支撑。在激烈的竞争中,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总体下降,合资品牌正加大SUV布局,产能扩张和技术竞争加剧,知名车企加强合作抢占先机趋势明显,而长城汽车自身还存在新能源技术发展较慢、双积分压力大、SUV产品主要面向中低端市场、质量短板突出、外部合作不强等问题,希望通过本次研究,明确竞争战略和保障措施,为企业带来一定启示和参考,也可供其他企业借鉴。

刘畅[7](2019)在《基于“制度逻辑-注意力-回应”的技术创新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技术创新不仅是企业获取竞争力、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亦在推动一国国民经济增长中起促进作用。因此,我国政府一方面通过一系列政策确保了技术创新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通过资金投入、补贴等多种手段支持、引导企业切实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然而,在我国转型经济情境下,在以复杂消费产品为代表的、市场充分竞争的产业内,尽管政府提出了引导企业进行技术自主创新的制度要求、并予以大力支持,但确有部分国有企业没能够很好地响应政府的要求导向,在核心关键技术及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上逊色于民营企业。对此,是何种因素影响了市场充分竞争产业内不同组织身份的企业形成了差异化的创新水平?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影响企业差异化创新能力的形成的?其内在机理是什么?厘清这些问题,是阐释在以复杂消费产品为代表的、市场充分竞争的产业内,不同组织身份的企业在外部制度导向情境下,技术创新能力出现差异化发展的根本所在。本研究综合考量企业所嵌入的内外部情境,基于对企业行为实践的理解与已有研究的深入学习,根据“制度逻辑——企业注意力——企业回应——技术创新”这一逻辑关系开展研究。通过回答以下三个问题,即1)企业所嵌入的外部制度逻辑及其关系机制是什么?2)企业如何关注、并回应其所嵌入的复杂的、多元化的外部制度逻辑及其逻辑要求?3)基于注意力的企业回应模式如何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由此,在整体框架下企业的技术创新机理是什么?以从整体上探究企业的差异化技术创新机理。本研究以我国复杂消费产品产业中的汽车产业为例,通过描述性分析,首先阐述了企业所嵌入的政府驱动逻辑与市场逻辑的逻辑要求及动态演化,并根据企业不同的组织身份特征及其发展利益诉求分析了企业如何考量此双重制度逻辑的重要程度;其次,通过扎根分析,对比了不同企业如何关注外部制度逻辑及其形成机制;第三,通过双案例对比分析,探究了不同组织身份的企业如何冋应复杂的外部制度逻辑要求;最后,在分析企业对制度逻辑的回应行为如何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制度逻辑—注意力—企业回应”这一整体关系框架而阐述了不同组织身份的企业差异化的技术创新机理。由此,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三点结论:1)在我国转型经济情境下,在以复杂消费产品为代表的、市场充分竞争的产业内,企业所嵌入的政府驱动逻辑与市场逻辑在逻辑要求、作用力强度及相互关系中均呈现动态演化的特征。这一演化过程是二者相互博弈而不断形成新态势的过程,其博弈机制在于以各方利益最大化为准则。根据企业组织身份的不同,国有企业依据自身的发展利益诉求,形成了“以市场逻辑中主要的需求导向优先、政府驱动逻辑次之”的考量结果;民营企业则形成了“以市场逻辑优先、政府驱动逻辑为重要推动力”的考量结果。2)基于企业对外部制度逻辑的主观考量,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对外部制度逻辑形成了差异化的关注模式。尽管不同组织身份的企业均关注了政府驱动逻辑与市场逻辑的逻辑要求,但以上汽为代表的国有企业的注意力选择结果是“市场逻辑优先、政府驱动逻辑跟随”,是企业在承担制度压力的约束条件下,以短期效益为首要目标,对政府驱动逻辑中自主化的要求导向采取象征性、跟随性的关注以维系制度支持。而民营企业的注意力选择结果则是“市场优先、政府驱动逻辑匹配”,是民营企业在即使无制度压力的条件下,围绕企业收益及利润这一首要注意力,密切关注政府驱动逻辑要求导向所能带来的各项发展机遇,并据此通过调整企业行为对政府驱动逻辑要求予以主动匹配,从而加速企业发展。由此,不同的关注目的及关注程度影响企业形成了差异化的技术创新能力。3)与不同企业对制度逻辑的选择性关注相对应的,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形成了差异化的回应行为模式。其中,对于政府驱动逻辑的自主化发展导向,国有企业的回应行为是象征性的,而民营企业的回应行为是实质性的。对于市场逻辑相对分化的逻辑要求,国有企业的回应行为属于匹配/应对型,而民营企业的回应行为则为开拓型。然而,国有企业尚未形成“回应——能力”的良性循环,且跟随市场逻辑中对合资品牌产品的需求导向而发展,从而不利于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而民营企业则已经形成了“回应——能力”的良性循环,同时在开拓型回应行为的影响下,有利于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总的来说,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机理是复杂的,受内外部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尤其在我国转型经济情境下,在以复杂消费产品为代表的、市场充分竞争的产业内,企业所嵌入的制度情境更为复杂,由此而形成了不同的选择性关注及回应行为模式,进而影响不同组织身份的企业形成了差异化的技术创新能力。

高杨[8](2019)在《ZT汽车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ZT汽车公司在汽车行业经历十余年的发展,己经从最初的区域性汽车制造企业成长为全国性的集汽车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企业。另一方面,在当前汽车市场竞争空前激烈的局面下,公司的发展面临着内外部环境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ZT汽车公司需要一个明确、清晰的发展战略,这关系到公司的发展方向和兴衰存亡。本文以战略管理理论为基础,介绍了 ZT汽车公司的发展历程及组织结构,在此基础上,利用PESTEL分析模型、波特五力模型等方法详细分析了 ZT汽车公司所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在前期分析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模型对影响企业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确立了 ZT汽车公司发展战略目标,分别在公司层、业务层、职能层制定了ZT汽车公司的发展战略规划,并为其发展战略提出了实施与保障措施。研究的主要结论有:第一,ZT汽车公司目前发展方向面临困境。当前公司正处于传统汽车到新能源汽车的转型过渡期,较早的产业布局和规范的管理模式使ZT汽车公司业绩一度创造国产汽车新高,但后续转型动力不够强劲使得发展战略的优化所面临的难度非常之大,新业务的开发实施有一定障碍。第二,ZT汽车公司的发展战略亟需调整改进。从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可以看出,经济的发展、能源的利用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变化等因素促使汽车产业结构转型,公司的资源、能力优势,都使得公司可以快速适应市场变化。第三,ZT汽车公司应该选择SO战略为主要发展方向,发挥优势,全面利用机会。研究表明,公司应利用好一体化和多元化,加强创新开发和质量管控,做好营销、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合理规划汽车产业的资源分配,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第四,研究最后从技术研发、市场营销、战略管控等方面提出了 ZT汽车公司发展战略实施与保障措施。研究可以为ZT汽车公司发展战略规划提供理论支撑,也对相关行业与企业的发展战略选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陈迪铖[9](2019)在《GAC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GAC公司是由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设立的全资子公司,通过坚持自主创新与正向研发,成功从中高端切入中国汽车市场,并抓住了中国汽车市场SUV爆发式发展的战略机遇,销量从2011年的1.7万台快速提升到2017年的50.86万台。但伴随着2018年开始中国车市整体出现增速下滑,以及进口车关税进一步下调、国六排放标准和新能源双积分政策的施行等宏观政策变化,加上主要竞争对手吉利、长城推出领克、魏派等中高端品牌,市场竞争进一步急剧,GAC公司增速出现了下滑。另,在过去十年的发展当中,GAC公司存在着车型发展不均衡、畅销车型数量偏少的情况。GAC作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新生力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赢得生存与发展的机会、进而实现业绩持续增长,因此,GAC公司需要评估自身的经营环境,制定合适的竞争战略。本文阐述了课题的研究思路、方法及内容,指出GAC公司制定战略的必要性。接着,用PES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等方法分析了GAC公司所处的外部环境及主要竞争对手的基本情况,指出GAC公司存在着六大机会:中国汽车市场体量巨大且刚性需求将持续存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汽车出口的持续扩大、短期内宏观政策对新能源车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中国汽车消费市场存在的高端化、年轻化趋势,以及公务用车采购标准下调有利于自主品牌汽车、汽车下乡及旧车置换带来的市场需求;内部环境分析中指出GAC公司在人才、SUV车型的推出和产品品质、供应链和品牌竞争力方面存在着四大优势,运用SWOT矩阵分析模型将GAC公司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所具有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分析,结合母公司的期望,确定GAC公司的战略使命和市场定位。指出GAC公司应定位中国乘用车市场的中高端,采取差异化竞争战略,在产品品质上领先竞争对手,分析价值链并设计差异化活动策略,在产品企划和营销两个重点领域制定具体的策略,在母公司“举全集团之力发展自主品牌”支持之下,打造一流人才队伍、完善组织架构,优化车型企划,推动渠道提升,实现全面质量提升,强化公司“追寻伟大”的企业文化建设,并明确资源配置和激励机制,打造中国乘用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高端自主品牌,实现“世界级品牌,全球化企业”愿景。

王洋[10](2019)在《基于绿色出行理念的FTZ公司新能源汽车业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社会飞速进步,导致环境污染形势严峻,恶劣的环境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绿色出行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在此影响下,中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进行不遗余力的推广,汽车行业巨变随之到来,新的汽车企业也纷纷涌现。而由于当前汽车行业环境的变化,FT汽车公司中国分公司(以下简称FTZ公司)在产品营销、市场竞争等方面举步维艰,在中国汽车市场所占份额也出现断崖式下跌,企业生存陷入困境。因此,FTZ公司急需制定一个适应中国市场新现状和未来趋势的绿色出行战略,才有希望借助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浪潮扭转颓势,服务社会。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和调查法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在绿色出行理念背景下,对FTZ公司内部条件从企业财务、营销能力、内部管理、产能、技术储备等方面进行考察;对FTZ公司外部环境则使用了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法和PEST宏观环境分析法进行研究。接着通过AHP层次分析结合SWOT模型对内外部环境综合研究,以定量的方式最终确定FTZ公司新能源汽车业务在绿色出行理念下的发展战略。研究结果表明FTZ公司基础雄厚但营销不足,需要以ST战略为主推行差异化绿色出行发展战略——以自身硬实力为基础,打造丰富且差异性强的低能耗产品线,并着重改善企业营销能力,不断提高企业综合实力,扭转企业下滑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轿车产业的战略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轿车产业的战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轿车产业政策及成效研究(1978年-2001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对轿车产业历史的研究
        1.3.2 对轿车产业发展的研究
        1.3.3 对轿车产业政策的研究
    1.4 基本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1 分期依据
        1.4.2 基本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创新点
第二章 1978-1991 年的中国轿车产业政策
    2.1 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轿车产业政策
        2.1.1 汽车行业管理机构的频繁变动
        2.1.2 “六五”计划中的轿车产业政策
        2.1.3 “市场换技术”政策
    2.2 第一轮“轿车热”引发的轿车产业政策变动
        2.2.1 供给端的轿车合资热
        2.2.2 需求端的进口走私热
        2.2.3 “七五”计划中的轿车产业政策
        2.2.4 对轿车产业迫切性认识的转变
    2.3 80年代末的中国轿车产业政策
        2.3.1 北戴河决议
        2.3.2 进口保护政策
        2.3.3 生产许可证制度和“目录”管理制度
        2.3.4 零部件国产化政策
    2.4 90年代初期的中国轿车产业政策
        2.4.1 首部国家产业政策中关于轿车产业发展的内容
        2.4.2 汽车行业对国家产业政策的贯彻执行
        2.4.3 “八五”计划中的轿车产业政策
第三章 1992-2001 年的中国轿车产业政策
    3.1 新时期产业政策的出台和主要内容
        3.1.1 产业政策出台的背景
        3.1.2 新国家产业政策中关于轿车产业发展的主要内容
        3.1.3 首部汽车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3.2 第二轮“轿车热”与90年代的政策变动
        3.2.1 车企集团化改革
        3.2.2 鼓励轿车消费的政策
        3.2.3 “九五”计划中的的轿车产业政策
第四章 我国轿车产业政策的成效分析
    4.1 对轿车产业政策目标实现情况的评析
    4.2 对我国轿车产业政策整体成效的评析
    4.3 我国轿车产业政策失效的原因分析
        4.3.1 三层级管理模式的缺陷
        4.3.2 市场机制失灵
        4.3.3 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的内在冲突
        4.3.4 考核评价机制和创新激励机制不合理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战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
        1.3.1 理论分析与实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3.2 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3.3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1.3.4 比较分析的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研究的不足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一般分析
    2.1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概念和性质
        2.1.1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概念
        2.1.2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性质
        2.1.3 战略性贸易政策与幼稚工业保护论的区别
        2.1.4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内容体系
    2.2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渊源
        2.2.1 比较优势与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
        2.2.2 重商主义与贸易保护理论
        2.2.3 新贸易理论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2.3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体系
        2.3.1 利润转移理论
        2.3.2 外部经济理论
    2.4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评析
        2.4.1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突破
        2.4.2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局限和消极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战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演变
    3.1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萌芽阶段(经济恢复时期1945—1955)
        3.1.1 限制进口的政策
        3.1.2 扶植和振兴出口的政策
        3.1.3 保护和扶植国内产业的政策
    3.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初级阶段(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6—1973)
        3.2.1 实施分阶段贸易自由化政策
        3.2.2 实施有利于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关税政策替代直接进口限制
        3.2.3 通过放松对外国直接投资的限制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3.2.4 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相结合战略性地扶持重化工业的发展
    3.3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高级阶段的形成时期(经济稳定增长和泡沫经济时期1973—1991)
        3.3.1 进一步推行贸易自由化的政策
        3.3.2 实行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来保证更多的贸易利益
        3.3.3 战略性地促进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
        3.3.4 发挥对外投资和经济援助对贸易的促进作用
    3.4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高级阶段的稳定发展时期(经济长期低迷时期1991—至今)
        3.4.1 贸易政策的重心向贸易和投资并举的方向转变
        3.4.2 实行多层次、灵活的自由贸易战略来获取最大的贸易利益
        3.4.3 发挥在全球多边贸易体制中的作用并主导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制度基础与主要实施方式
    4.1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制度基础
        4.1.1 国家战略与贸易政策的关系
        4.1.2 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为有效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奠定基础
    4.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主要实施方式
        4.2.1 依据动态比较优势确定战略性目标产业
        4.2.2 利用财政金融等手段保护和扶持战略产业发展
        4.2.3 推动企业联合,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效应
        4.2.4 构筑产官学协作的国家创新体制
        4.2.5 推行战略性贸易外交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产业层面分析
    5.1 战后日本产业现代化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结合发展
        5.1.1 产业政策与战略性贸易政策有机结合
        5.1.2 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着不同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5.2 日本汽车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5.2.1 汽车产业的战略性特征
        5.2.2 日本政府对汽车产业采取的保护和扶植政策
        5.2.3 日本汽车产业贸易政策的战略性调整
        5.2.4 日本汽车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效果
    5.3 日本钢铁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5.3.1 钢铁产业的战略性特征
        5.3.2 日本政府对钢铁产业的保护政策
        5.3.3 日本政府对钢铁产业的扶植政策
        5.3.4 日本钢铁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效果
    5.4 日本半导体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5.4.1 半导体产业的战略性特征
        5.4.2 日本对半导体产业的保护政策
        5.4.3 日本对半导体产业的扶植政策
        5.4.4 战略性贸易政策实施效果与半导体产业国际竞争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企业层面分析
    6.1 日本的企业组织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6.1.1 企业集团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强大的基础载体
        6.1.2 系列企业体制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有力的运行机制
        6.1.3 综合商社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稳固的前沿阵地
    6.2 日本的企业并购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6.2.1 日本企业并购的模式与特点
        6.2.2 通过并购实现规模经济为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创造条件
    6.3 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6.3.1 日本对外投资政策与贸易政策有机结合
        6.3.2 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发展、贸易利益密切结合
        6.3.3 跨国公司及经营战略中蕴含着战略性贸易政策
    6.4 日本企业的技术进步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6.4.1 技术贸易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相配合
        6.4.2 促进技术引进与研发的政策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主要表现
        6.4.3 企业研发战略的效果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特点、积极效果及消极影响
    7.1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特点
        7.1.1 目标明确
        7.1.2 重点突出
        7.1.3 灵活运用
        7.1.4 追求动态效应
    7.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积极效果
        7.2.1 促进经济高速增长
        7.2.2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7.2.3 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7.3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消极影响
        7.3.1 贸易摩擦频发
        7.3.2 经济对外依赖加深
        7.3.3 产业“空心化”风险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8.1 当前外贸形势突显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重要性
        8.1.1 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
        8.1.2 贸易摩擦形势严峻复杂
        8.1.3 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更加激烈
    8.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8.2.1 重视发挥政府的干预和支持作用
        8.2.2 在尊重WTO原则基础上,合理利用贸易政策工具
        8.2.3 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8.2.4 制定合理的对外投资策略
        8.2.5 实施出口鼓励措施,集中力量开拓国际市场
    8.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新能源汽车制造商融资模式分析 ——以蔚来汽车与一汽轿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相关综述小结
    1.3 论文目标与方案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3.3 主要文章内容和结构
    1.4 论文特色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融资次序理论基础
        2.1.1 早期融资次序理论
        2.1.2 现代融资次序理论
    2.2 融资方式选择相关理论
        2.2.1 融资方式
        2.2.2 融资方式的分类
        2.2.3 各融资方式的特征
        2.2.4 基于融资成本与融资效率的融资方式选取
        2.2.5 基于产业生命周期与融资风险的融资方式选取
    2.3 不同融资模式对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发展影响
        2.3.1 内源融资对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发展的影响
        2.3.2 外部融资对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发展的影响
第3章 新能源传统车企融资模式分析——以一汽轿车为例
    3.1 新能源传统车企现状
    3.2 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3.3 一汽轿车融资现状分析
        3.3.1 产业周期需求
        3.3.2 融资成本分析
        3.3.3 融资效率分析
        3.3.4 融资风险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能源“新势力”车企融资模式分析——以蔚来汽车为例
    4.1 新能源“新势力”车企现状
    4.2 蔚来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4.3 蔚来汽车融资现状分析
        4.3.1 蔚来汽车融资模式
        4.3.2 蔚来汽车经营现状
        4.3.3 蔚来汽车融资状况分析
    4.4 蔚来汽车与一汽轿车融资现状对比分析
        4.4.1 指标选择
        4.4.2 回归结果与解读
    4.5 本章小结
        4.5.1 蔚来汽车融资模式存在的问题
        4.5.2 蔚来汽车融资模式与一汽轿车融资模式对比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新能源“新势力”车企融资模式建议
        5.2.1 拓宽融资渠道
        5.2.2 充分利用国家政策
        5.2.3 吸引资本市场资金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与政策导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2.1 研究思路与重点难点
        1.2.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1.5 本章小结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消费者偏好与需求理论
        2.1.2 外部性理论、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2.1.3 基于新古典主义的耐用品模型
    2.2 文献综述
        2.2.1 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2.2.2 产业政策对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的影响
        2.2.3 产品竞争力对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的影响
        2.2.4 基础设施对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的影响
        2.2.5 文献评述
    2.3 本章小结
3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动态
    3.1 世界汽车产业发展动态
        3.1.1 国外汽车产业发展动态
        3.1.2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动态
    3.2 世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动态
        3.2.1 世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市场动态
        3.2.2 世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动态
    3.3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动态
        3.3.1 中国汽车产业的市场动态
        3.3.2 中国汽车产业的政策动态
        3.3.3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3.4 本章小结
4 影响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实证研究
    4.1 数据收集与问卷设计
        4.1.1 数据收集与样本选择
        4.1.2 问卷设计与样本结构
    4.2 模型的选择和构建
        4.2.1 离散选择模型分类
        4.2.2 模型的选择
    4.3 理论分析与变量描述性统计
        4.3.1 理论分析
        4.3.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4.4 模型的回归与分析
        4.4.1 新能源汽车的长期/短期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4.4.2 城市公交系统对消费者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影响
        4.4.3 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地域差异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消费偏好的新能源汽车需求实证研究
    5.1 理论分析与模型选择
        5.1.1 理论分析
        5.1.2 模型的选择与构建
    5.2 基于消费者品牌偏好的新能源汽车需求实证研究
        5.2.1 新能源汽车品牌偏好的需求研究
        5.2.2 基于地域差异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偏好研究
        5.2.3 基于性别差异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偏好研究
    5.3 基于消费者车型偏好的新能源汽车需求实证研究
        5.3.1 消费者车型偏好的新能源汽车需求研究
        5.3.2 基于地域差异的新能源汽车车型需求研究
        5.3.3 基于性别差异的新能源汽车车型偏好研究
    5.4 基于新能源汽车类型偏好的消费需求实证研究
        5.4.1 新能源汽车类型偏好的消费需求研究
        5.4.2 基于地域差异的新能源汽车类型偏好研究
        5.4.3 基于性别差异的新能源汽车类型偏好研究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消费者产品属性感知的新能源汽车需求实证研究
    6.1 理论分析与模型选择
        6.1.1 理论分析
        6.1.2 模型的选择
    6.2 消费者的产品属性感知对新能源汽车需求的影响
        6.2.1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
        6.2.2 模型的回归与检验
        6.2.3 模型的解释与分析
    6.3 调查结果的统计性描述
        6.3.1 消费者家庭车辆的拥有情况及消费偏好
        6.3.2 消费者个人认知及相关配套设施的调查结果
        6.3.3 消费者的汽车共享出行情况调查
        6.3.4 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意愿与偏好
    6.4 本章小结
7 基于市场需求的新能源汽车政策导向
    7.1 基于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政策导向
        7.1.1 加强消费者对环境保护等意识的个体认知
        7.1.2 强化产品特性提高产品质量
        7.1.3 加强引导重点基础设施建设
        7.1.4 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促进公共交通体系完善
    7.2 基于消费者偏好的新能源汽车政策导向
        7.2.1 增加新能源汽车国产品牌形象和影响力
        7.2.2 鼓励自主研发提高产业竞争能力
        7.2.3 产业补贴和扶持政策的调整和转向
        7.2.4 针对消费者特点的产业发展策略
    7.3 基于消费者产品属性感知的新能源汽车政策导向
        7.3.1 研究消费者行为准确定位产品和市场
        7.3.2 增加产品核心技术投入提高产品性能
        7.3.3 基于消费者产品属性感知注重产品设计与品牌管理
    7.4 市场需求下产业链协同创新的政策导向
        7.4.1 构建协同创新平台进行深度合作
        7.4.2 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协同机制
        7.4.3 打破区域壁垒增进区域协同
    7.5 本章小结
8 主要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与建议
    8.2 后续研究展望
    8.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5)一汽轿车公司奔腾品牌乘用车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方法和内容
    1.3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第2章 一汽轿车公司奔腾品牌乘用车发展现状和问题
    2.1 一汽轿车公司概况
    2.2 一汽轿车公司奔腾品牌乘用车发展现状
    2.3 一汽轿车公司奔腾品牌乘用车竞争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第3章 一汽轿车公司奔腾品牌乘用车战略环境分析
    3.1 一汽轿车公司奔腾品牌乘用车外部环境分析
    3.2 一汽轿车公司奔腾品牌乘用车内部环境分析
    3.3 一汽轿车公司SWOT分析
第4章 一汽轿车公司奔腾品牌乘用车竞争战略制定及实施
    4.1 一汽轿车公司奔腾品牌乘用车竞争战略的目标
    4.2 一汽轿车公司奔腾品牌乘用车竞争战略的分析和选择
    4.3 一汽轿车公司奔腾品牌乘用车竞争战略的实施
    4.4 一汽轿车公司奔腾品牌乘用车竞争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长城汽车SUV车型国内市场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本人对综述的评价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3.4 研究方法
第2章 理论基础及分析工具
    2.1 竞争战略理论
        2.1.1 总成本领先战略
        2.1.2 差异化战略
        2.1.3 集中(聚焦)战略
    2.2 竞争环境分析理论
        2.2.1 PEST分析理论
        2.2.2 五力模型理论
第3章 竞争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策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和文化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3.2.1 现有竞争者
        3.2.2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3.2.3 替代品或服务的威胁
        3.2.4 买方的议价能力
        3.2.5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3.3 内部环境分析
        3.3.1 公司概况
        3.3.2 经营情况
        3.3.3 技术能力
        3.3.4 人力资源能力
第4章 长城汽车 SUV 竞争战略制定
    4.1 SUV 行业发展情况
        4.1.1 SUV行业总体发展现状
        4.1.2 SUV 重点细分车型发展情况
        4.1.3 主要企业竞争形势
    4.2 长城汽车SUV发展现状及竞争战略选择
        4.2.1 长城汽车SUV发展现状
        4.2.2 长城汽车 SUV 车型竞争战略选择
    4.3 竞争战略制定
第5章 长城汽车 SUV 竞争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5.1 人才团队培养
    5.2 整合先进技术,合作创新
    5.3 注重客户需求,提高品质
    5.4 塑造企业文化和品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制度逻辑-注意力-回应”的技术创新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4.1 研究内容
        1.4.2 结构安排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主要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
        2.1.1 政府支持与技术创新
        2.1.2 市场要素与技术创新
        2.1.3 组织认知与技术创新
    2.2 制度逻辑
        2.2.1 制度逻辑理论的发展
        2.2.2 制度逻辑的定义
        2.2.3 制度逻辑的基本特征
        2.2.4 多元制度逻辑间关系机制的研究
        2.2.5 制度逻辑与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
        2.2.6 制度逻辑理论的适用性
    2.3 企业回应
        2.3.1 企业回应方式
        2.3.2 企业回应的影响因素
        2.3.3 企业回应及创新行为相关研究
        2.3.4 企业回应视角的适用性
    2.4 企业注意力
        2.4.1 注意力的基本构念
        2.4.2 注意力理论视角的基本假设
        2.4.3 注意力的过程性特征
        2.4.4 注意力的影响因素
        2.4.5 企业注意力与技术创新相关研究
        2.4.6 注意力理论视角的适用性
    2.5 制度逻辑、企业注意力、企业回应构念间关系
    2.6 本章小结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框架构建
    3.2 外部制度逻辑研究范围界定
        3.2.1 数据收集
        3.2.2 制度逻辑要素分析
        3.2.3 制度逻辑分类整合及整体性特征
        3.2.4 制度逻辑研究范围界定
    3.3 研究对象选择
        3.3.1 选择性抽样原则
        3.3.2 典型性抽样原则
    3.4 本章小结
4 政府驱动逻辑与市场逻辑识别及其关系机制
    4.1 汽车产业发展背景
    4.2 研究设计
        4.2.1 分析框架构建
        4.2.2 研究方法选择
        4.2.3 数据收集
    4.3 数据分析
    4.4 双重制度逻辑的逻辑要求演化
        4.4.1 政府驱动逻辑演化
        4.4.2 市场逻辑演化
    4.5 双重制度逻辑间相互关系及作用强度演化
        4.5.1 双重制度逻辑间动态关系模式
        4.5.2 双重制度逻辑的作用强度演化
        4.5.3 双重制度逻辑的演化机制
    4.6 不同组织身份的企业对外部制度逻辑的主观考量
        4.6.1 国有企业对双重制度逻辑的主观考量
        4.6.2 民营企业对双重制度逻辑的主观考量
    4.7 本章小结
5 企业对双重制度逻辑的注意力选择
    5.1 研究设计
        5.1.1 案例选择
        5.1.2 数据来源与数据收集
        5.1.3 研究方法选择
    5.2 上汽与吉利的注意力视角
    5.3 上汽与吉利的注意力配置过程对比分析
    5.4 注意力配置的形成机制
    5.5 企业的注意力选择
        5.5.1 国有企业的注意力选择
        5.5.2 民营企业的注意力选择
    5.6 企业的注意力选择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6 企业的回应行为及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6.1 研究设计
        6.1.1 案例选择
        6.1.2 数据来源与数据收集
        6.1.3 研究方法选择
    6.2 企业对政府驱动逻辑的回应行为分析
        6.2.1 一汽与吉利回应行为对比
        6.2.2 一汽与吉利回应特征对比
        6.2.3 一汽与吉利回应行为的形成机制
    6.3 企业对市场逻辑的回应行为分析
        6.3.1 一汽与吉利回应行为对比
        6.3.2 一汽与吉利回应行为的特征
        6.3.3 一汽与吉利回应行为的形成机制
    6.4 企业回应模式及其与注意力选择的对应关系
        6.4.1 政府驱动逻辑与企业回应模式
        6.4.2 市场逻辑与企业回应模式
        6.4.3 注意力选择与企业回应模式的对应关系
    6.5 企业回应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及机理阐述
        6.5.1 国有企业
        6.5.2 民营企业
        6.5.3 整体机理整合
    6.6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理论贡献
    7.3 管理启示
    7.4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制度逻辑研究范围界定分析案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ZT汽车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分析框架
2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战略
    2.2 战略管理
    2.3 战略管理模型
    2.4 相关研究综述
3 ZT汽车公司发展现状
    3.1 ZT汽车公司简介及历史
    3.2 主要功能分析
    3.3 核心竞争力
4 ZT汽车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4.1 宏观环境分析
        4.1.1 政治环境分析
        4.1.2 经济环境分析
        4.1.3 社会环境分析
        4.1.4 技术环境分析
        4.1.5 生态环境分析
        4.1.6 法律环境分析
    4.2 行业环境分析
    4.3 竞争环境分析
        4.3.1 新进入者的威胁
        4.3.2 供应商的谈判能力
        4.3.3 购买者谈判能力
        4.3.4 替代品的威胁
        4.3.5 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强度
    4.4 外部因素评价(EFE)矩阵
    4.5 外部环境总结
5 ZT汽车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5.1 资源分析
        5.1.1 财务资源分析
        5.1.2 人力资源分析
        5.1.3 声誉资源分析
    5.2 能力分析
        5.2.1 生产能力分析
        5.2.2 研发能力分析
        5.2.3 市场营销能力分析
    5.3 投资亮点分析
    5.4 内部因素评价(IFE)矩阵
    5.5 内部环境总结
6 ZT汽车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6.1 ZT汽车公司的SWOT分析
        6.1.1 优势
        6.1.2 劣势
        6.1.3 机遇
        6.1.4 威胁
    6.2 公司愿景及战略目标
        6.2.1 公司愿景
        6.2.2 公司发展战略目标
    6.3 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6.3.1 公司层战略
        6.3.2 业务层战略
        6.3.3 职能层战略
    6.4 战略评估
7 ZT汽车公司发展战略实施与保障措施
    7.1 战略实施
        7.1.1 提高研发与创新能力
        7.1.2 加强产品质量管控
        7.1.3 抓好产品营销和服务
        7.1.4 建设良好企业文化
    7.2 战略保障
        7.2.1 科学布局战略控制体系
        7.2.2 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7.2.3 打造优秀品牌形象
8 总结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GAC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理论基础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外部环境分析
    2.1 宏观环境分析
        2.1.1 政治和法律环境
        2.1.2 经济环境
        2.1.3 社会和文化环境
        2.1.4 技术环境
    2.2 行业环境分析
        2.2.1 行业基本情况
        2.2.2 购买者议价能力
        2.2.3 供应商议价能力
        2.2.4 潜在进入者
        2.2.5 替代品
        2.2.6 现有竞争者
        2.2.7 五力模型分析小结
        2.2.8 战略群组分析
    2.3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2.3.1 吉利
        2.3.2 长城
    2.4 汽车行业关键成功因素分析
    2.5 机会与威胁
        2.5.1 机会
        2.5.2 威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内部环境分析
    3.1 公司情况介绍
        3.1.1 GAC公司概况
        3.1.2 GAC发展历程
    3.2 资源分析
        3.2.1 母公司资源
        3.2.2 组织架构与人力资源
        3.2.3 财务资源
        3.2.4 品牌资源
    3.3 能力分析
        3.3.1 研发能力
        3.3.2 制造能力
        3.3.3 营销能力
    3.4 核心竞争力
    3.5 优势与劣势
        3.5.1 优势
        3.5.2 劣势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竞争战略制定
    4.1 SWOT分析
    4.2 母公司的期望
    4.3 战略使命
    4.4 市场定位
    4.5 战略选择
    4.6 差异化价值链活动设计
        4.6.1 GAC公司价值链
        4.6.2 价值链战略环节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竞争战略的实施
    5.1 战略实施阶段划分及目标分解
    5.2 战略实施策略
        5.2.1 车型企划策略调整
        5.2.2 全面质量提升策略
        5.2.3 渠道提升策略
    5.3 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5.3.1 人才引进与组织架构调整
        5.3.2 企业文化培育与推广
        5.3.3 战略实施的激励机制
        5.3.4 战略实施的资源配置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基于绿色出行理念的FTZ公司新能源汽车业务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框架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5 国内外文献综述
        1.5.1 绿色出行相关文献
        1.5.2 新能源汽车战略相关文献
    1.6 本文结构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绿色出行理念
        2.1.2 新能源汽车
    2.2 战略管理理论综述
    2.3 本文应用的主要方法
        2.3.1 PEST宏观环境分析法
        2.3.2 五力模型
        2.3.3 SWOT分析
        2.3.4 AHP层次分析法
第三章 FTZ公司新能源汽车业务内部条件分析
    3.1 FTZ公司及其能源汽车业务
    3.2 内部管理分析
        3.2.1 矩阵式组织结构
        3.2.2 企业过程重组(BPR)
        3.2.3 PDC人才管理模式
    3.3 市场营销分析
    3.4 企业财务分析
    3.5 技术储备分析
    3.6 产能分析
第四章 FTZ公司新能源汽车业务外部环境分析
    4.1 PEST宏观环境分析
        4.1.1 政治环境
        4.1.2 经济环境
        4.1.3 社会环境
        4.1.4 技术环境
    4.2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4.2.1 行业原有竞争
        4.2.2 新进入者的威胁
        4.2.3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4.2.4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4.2.5 替代产品的威胁
    4.3 外部环境小节
第五章 FTZ公司新能源汽车业务发展战略
    5.1 基于绿色出行理念的战略定位和目标
        5.1.1 战略定位
        5.1.2 战略目标
    5.2 SWOT分析与战略的选择
        5.2.1 SWOT因素分析
        5.2.2 SWOT矩阵的建立
        5.2.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战略选择
    5.3 FTZ公司新能源汽车战略在各个层面的分解
        5.3.1 业务层战略
        5.3.2 职能层战略
第六章 FTZ公司新能源汽车战略的保障措施
    6.1 深刻理解中国市场,彻底改善营销现状
    6.2 加速推出低能耗产品,践行绿色出行理念
    6.3 提升企业盈利能力,扭转负利润
    6.4 优化全国分销体系,改善销售服务品质
    6.5 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打造科技型企业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我国轿车产业的战略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轿车产业政策及成效研究(1978年-2001年)[D]. 胡志豪. 山西大学, 2021
  • [2]战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D]. 邵冰. 吉林大学, 2020(03)
  • [3]新能源汽车制造商融资模式分析 ——以蔚来汽车与一汽轿车为例[D]. 包逸浩. 华侨大学, 2020(01)
  • [4]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与政策导向研究[D]. 何春丽.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5]一汽轿车公司奔腾品牌乘用车竞争战略研究[D]. 李智. 吉林大学, 2020(08)
  • [6]长城汽车SUV车型国内市场竞争战略研究[D]. 毕春蕾. 新疆大学, 2020(07)
  • [7]基于“制度逻辑-注意力-回应”的技术创新机理研究[D]. 刘畅.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6)
  • [8]ZT汽车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高杨.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1)
  • [9]GAC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陈迪铖.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10]基于绿色出行理念的FTZ公司新能源汽车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 王洋. 东南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我国汽车产业的战略选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