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脉络宁与胞二磷胆碱联合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向玉[1](2017)在《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中风的效果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评价并比较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治疗中风的效果和安全性,并按照效应量的大小对其进行排序,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方法:检索主要的中英文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CNKI)(2006~)、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2006~)、万方数据库(2006~)、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VIP)(2006~)、PubMed(1973~)、Ovid Embase(1972~)和 Cochrane 图书馆(1976~)。检索时间截至2016年6月30日。全面、系统地收集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治疗中风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对质量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并运用Stata 12.0、WunBUGS 14.3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网状Meta分析等。结果:最终筛选纳入85篇文献,均为随机对照试验,共有913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病程均在72小时内。研究涉及19种中药注射液、11种西药注射液及常规治疗。纳入文献虽然均报告了随机序列的产生方法,但绝大多数研究均未提及分配隐藏和盲法。仅3项研究成功实施了双盲,2项研究提及由专人保管盲底。2项研究报告了失访人数,其余研究均未提及失访。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1.在有效率方面:涉及19种中药注射剂、9种西药注射液及常规治疗的比较,包括:(1)复方丹参注射液比银杏达莫注射液(OR=2.11,95%C1[1.02,3.95])、灯盏细辛注射液(OR=4.05,95%Cl[1.59,8.92])、丹参川芎嗪注射液(OR=2.29,95%Cl[1.09,4.34])临床疗效更佳;(2)川芎嗪注射液比丹参川芎嗪注射液(OR=3.27,95%Cl[1.32,6.85])、丹红注射液(OR=0.48,95%Cl[0.21,0.96])、灯盏细辛注射液(OR=0.22,95%Cl[0.07,0.51])、苦碟子注射液(OR=2.69,95%Cl[1.22,5.26])、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OR=3.45,95%Cl[1.12,8.28])、银杏达莫注射液(OR=0.39,95%Cl[0.15,0.79])、血栓通注射液(OR=5.43,95%Cl[1.11,18.16])临床疗效更佳;(3)疏血通注射液(OR=0.42,95%Cl[0.15,0.93])、脉络宁注射液(OR=0.27,95%Cl[0.08,0.69])、舒血宁注射液(OR=0.38,95%Cl[0.13,0.84])比灯盏细辛注射液临床疗效更佳;(4)丹参注射液比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OR=7.30,95%Cl[2.16,18.82])、复方丹参注射液(OR=0.38,95%Cl[0.14,0.79])、丹红注射液(OR=0.24,95%Cl[0.08,0.54])、银杏达莫注射液(OR=O.19,95%Cl[0.07,0.40])、疏血通注射液(OR=0.26,95%Cl[0.10,0.56])、丹参川芎嗪注射液(OR=0.17,95%Cl[0.06,0.36])、苦碟子注射液(OR=0.22,95%Cl[0.06,0.54])、舒血宁注射液(OR=0.29,95%Cl[0.11,0.62])、灯盏细辛注射液(OR=0.10,95%Cl[0.03,0.27])、红花黄色素注射液(OR=6.24,95%Cl[1.27,20.06])、血塞通注射液(OR=2.83,95%Cl[1.11,6.08])、血栓通注射液(OR=11.59,95%Cl[2.10,40.43])、低分子肝素注射液(OR=9.22,95%Cl[1.50,31.3])、前列地尔注射液(OR=7.34,95%Cl[1.43,23.1])临床疗效更佳;(5)杏丁注射液比血栓通注射液(OR=8.90,95%Cl[1.08,34.98])、银杏达莫注射液(OR=0.31,95%Cl[0.06,0.93])、灯盏细辛注射液(OR=0.17,95%Cl[0.03,0.56])、丹参川芎嗪注射液(OR=0.29,95%Cl[0.06,0.88])、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OR=0.30,95%Cl[0.05,0.95])临床疗效更佳;(6)血塞通注射液比银杏达莫注射液(OR=0.48,95%Cl[0.21,0.93])、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OR=0.44,95%C1[0.18,0.86])、灯盏细辛注射液(OR=0.26,95%Cl[0.10,0.53])、丹参川芎嗪注射液(OR=0.45,95%Cl[0.18,0.91])临床疗效更佳;(7)常规治疗比低分子肝素注射液(OR=8.48,95%Cl[1.74,25.91])、前列地尔注射液(OR=6.82,95%Cl[1.60,19.29])、复方丹参注射液(OR=0.36,95%Cl[0.22,0.56])、丹红注射液(OR=0.23,95%C1[0.12,0.38])、银杏达莫注射液(0R=0.18,95%Cl[0.09,0.32])、灯盏细辛注射液(OR=0.10,95%Cl[0.04,0.21])、疏血通注射液(OR=0.25,95%C1[0.16,0.38])、川芎嗪注射液(OR=0.51,95%C1[0.28,0.83])、丹参川芎嗪注射液(OR=0.17,95%C1[0.08,0.30])、脉络宁注射液(0R=0.42,95%Cl[0.19,0.80])、舒血宁注射液(0R=0.28,95%C1[0.18,0.41])、苦碟子注射液(OR=0.21,95%C1[0.09,0.41])、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OR=0.17,95%C1[0.06,0.37])、红花黄色素注射液(0R=0.24,95%C1[0.06,0.63])、血塞通注射液(0R=0.41,95%C1[0.23,0.67])、血栓通注射液(0R=0.14,95%Cl[0.02,0.39])临床疗效更佳;(8)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较灯盏花素注射液(OR=0.33,95%Cl[0.09,0.83])临床疗效更佳;(9)维脑颅通注射液比丹红注射液(OR=0.24,95%Cl[0.07,0.56])、银杏达莫注射液(OR=0.18,95%C1[0.06,0.41])、灯盏细辛注射液(OR=0.10,95%C1[0.03,0.25])、疏血通注射液(0R=0.26,95%Cl[0.09,0.57])、丹参川芎嗪注射液(0R=0.18,95%Cl[0.05,0.43])、舒血宁注射液(OR=0.29,95%C1[0.10,0.66])、苦碟子注射液(0R=0.22,95%C1[0.06,0.56])、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0R=0.17,95%C1[0.05,0.42])、红花黄色素注射液(0R=0.24,95%Cl[0.06,0.63])、血塞通注射液(0R=0.40,95%C1[0.18,0.75])、血栓通注射液(0R=0.15,95%C1[0.02,0.48])临床疗效更佳;(10)胞二磷胆碱比低分子肝素(OR=46.42,95%Cl[4.94,190.8])、前列地尔注射液(OR=38.44,95%C1[4.23,158.60])、依达拉奉注射液(0R=281.8,95%C1[2.59,1487])、复方丹参注射液(0R=0.10,95%Cl[0.01,0.30])、丹红注射液(0R=0.06,95%C1[0.01,0.19])、银杏达莫注射液(0R=0.05,95%C1[0.008,0.16])、灯盏细辛注射液(OR=0.02,95%Cl[0.004,0.09])、疏血通注射液(0R=0.07,95%C1[0.01,0.20])、川芎嗪注射液(0R=0.14,95%C1[0.02,0.43])、丹参川芎嗪注射液(0R=0.04,95%C1[0.007,0.14])、脉络宁注射液(OR=0.11,95%C1[0.01,0.37])、舒血宁注射液(0R=0.08,95%C1[0.01,0.23])、苦碟子注射液(0R=0.05,95%C1[0.009,0.19])、丹参注射液(OR=0.30,95%Cl[0.04,0.97])、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0R=0.04,95%C1[0.007,0.15])、红花黄色素注射液(0R=0.07,95%C1[0.007,0.25])、杏丁注射液(OR=0.20,95%Cl[0.03,0.64])、血塞通注射液(OR=0.10,95%Cl[0.02,0.29])、血栓通注射液(OR=0.04,95%C1[0.003,0.15])、常规治疗(0R=0.28,95%C1[0.05,0.78])、金纳多注射液(0R=0.10,95%C1[0.004,0.52])、维脑颅通注射液(0R=0.30,95%C1[0.05,0.95])临床疗效更佳;(11)盐酸培他啶注射液比金纳多注射液(OR=0.28,95%C1[0.05,0.79])临床临床疗效更佳;(12)前列地尔注射液比维脑颅通注射液(OR=7.56,95%C1[1.43,24.06])临床疗效更佳。其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涉及19种中药注射液、7种西药注射液及常规治疗之间的比较,包括:复方丹参注射液比丹红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效果更佳;丹红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与常规治疗相比,效果更优;其余均无统计学差异。3.日常活动能力方面:涉及11种中药注射液、2种西药注射液及常规治疗之间的比较,包括:丹红注射液比疏血通注射液效果更优;复方丹参注射液、常规治疗比疏血通注射液更佳;复方丹参注射液较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效果更优;维脑路通注射液较血塞通注射液效果更优;其余均无统计学差异。根据概率排序结果,在有效率方面,排前5位的分别是灯盏细辛注射液(5.842)、尼莫地平注射液(7.187)、灯盏花素注射液(7.744)、血栓通注射液(7.965)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9.478)。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排前5位的分别是常规治疗(7.518)、丹参注射液(7.587)、低分子肝素注射液(8.596)、复方丹参注射液(8.772)和胞二磷胆碱钠注射液(9.072)。在日常活动能力方面,排前5位的分别是疏血通注射液(4.513)、灯盏细辛注射液(5.599)、丹参川芎嗓注射液(5.921)、血栓通注射液(6.108)和舒血宁注射液(6.68)。对于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仅少部分研究提及,且多为描述性,故目前尚缺乏数据对其进行评价。结论:部分中药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对中风患者在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活动能力方面优于单纯常规治疗,而灯盏细辛注射液及血栓通注射液较其它注射液相对较优。但是,纳入研究尚缺乏评估安全性的充足数据,且纳入的针对每个中药注射剂的试验数目不多,研究质量也不高,故本研究结论应慎重对待,有待进一步研究。
刘育清[2](2015)在《丹红注射液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急性脑梗塞(气虚血瘀证)患者使用丹红注射液与参麦注射液治疗后的疗效,给辨证联合应用中成药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治疗理念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2013年9月至2015年2月来自东莞市中医院内三科属于气虚血瘀证的急性脑梗塞患者60例,按照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一组包含30例患者。(1)对照组:参照脑卒中诊治指南进行西医常规治疗。(2)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同时给予丹红注射液与参麦注射液。两组的干预时间均为14天。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都要进行NIHSS评分、中医气虚血瘀证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并进行记录。治疗14天后将观察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中医疗效评价:观察组:5例显效,20例有效,5例无效,总有效率达83.3%;对照组:1例显效,17例有效,12例无效,总有效率达60.0%;两组间疗效对比,经Ridit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对比,经统计分析,结果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风气虚血瘀证评分情况:分别对两组治疗前后的评分进行对比,经统计分析,结果提示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进行对比,经统计分析,结果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NIHSS评分情况:分别对两组治疗前后的评分进行对比,经统计分析,结果提示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进行对比,经统计分析,结果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情况:分别对两组治疗前后的评分进行对比,经统计分析,结果提示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进行对比,经统计分析,结果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指标:观察组在使用丹红注射液与参麦注射液期间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综合上述结果分析,对照组与观察组在气虚血瘀证积分、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均有改善;观察组在改善气虚血瘀证积分及提高中医疗效方面都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在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在观察期间,观察组无不良事件发生,安全性高,因而联合应用丹红注射液与参麦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是安全的,也是有效的。本研究是辨证联合应用丹红注射液与参麦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气虚血瘀证)的,在本研究中取得良好的疗效,因而辨证联合应用中成药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治疗理念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马丽虹,赵广,李可建[3](2014)在《缺血性中风血瘀生风病机假说的循证检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明确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证据,检验缺血性中风血瘀生风病机假说。方法:运用系统评价方法,检索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献,筛选合格研究,应用Jadad评分法评价研究质量,应用Meta-分析等方法合并统计相关数据,应用敏感性分析、失效安全数计算分别定性、定量检验统计结果的稳定性,获得相对可靠的临床疗效证据。结果:疏血通注射液、银杏叶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灯盏花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蚓激酶、丹红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红花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单味水蛭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均有效,且其Meta-分析结果稳定。结论:检验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血瘀生风病机假说的临床疗效证据相对充分,血瘀生风作为中风急性期的基本病机认识具有较强的可靠性。
朱咏絮[4](2011)在《碟脉灵联合依达拉奉治疗中风病血瘀证(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比碟脉灵联合依达拉奉及单用碟脉灵治疗中风病血瘀证(急性脑梗塞)的中医临床症状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评价碟脉灵联合依达拉奉治疗中风病血瘀证的临床疗效,为推广使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1.临床资料本研究6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全部来自2009年8月2010年9月湖北省中医院神经内科住院部收治的患者,发病<48小时,经头颅CT检查确诊,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会议制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并且中医辨证属中风病血瘀证。其中男35例,女25例;患者年龄49-78岁。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分为碟脉灵组(对照组),碟脉灵加依达拉奉(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9-77岁,平均66.67±7.997岁。治疗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8-78岁,平均66.40±8.431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均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评分均无明显差别(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碟脉灵40ml+0.9%氯化钠溶液250ml静脉滴注,1次/d,共14d。治疗组予碟脉灵40ml+0.9%氯化钠溶液250ml静脉滴注,1次/d,同时加用依达拉奉30mg+0.9%氯化钠溶液100ml静脉滴注,1次/d,共14d。2组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高血压者适当控制血压,脑水肿者用20%甘露醇降颅压。3.观察项目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0B、心电图、肝肾功能、CT。4.疗效评定治疗14d后,按中医临床症状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评分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的临床效果。统计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16.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资料采用t检验、x2检验、Ridi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对照组基本恢复0例,显着进步5例,进步9例,稍进步10例,总有效率为80.00%。治疗组基本恢复1例,显着进步13例,进步10例,稍进步4例,总有效率为93.33%。治疗组对中医证候评分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碟脉灵联合依达拉奉治疗中风血瘀证较单用碟脉灵可更有效的改善患者中风的症状及血瘀症候。2.治疗组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均较对照组治有更显着效果(P>0.05)。提示碟脉灵联合依达拉奉治疗中风血瘀证(急性脑梗塞)较单用碟脉灵更能有效的促进神经功能能的恢复,更显着地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结论碟脉灵联合依达拉奉治疗中风病血瘀证的中医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都较碟脉灵更为显着(P>0.05)。说明了中医中风病的临床治疗在辩证选用中成药针剂的基础上联合依达拉奉能更加有效地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研究的例数较少,仅有60例,有待进一步的大样本临床试验。
张小玲[5](2010)在《联合用药对腔隙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08-01~2009-12共收治腔隙性脑梗死患者30例,全组病人静脉给予给予血塞通,脉络宁,胞二磷胆碱,参麦等治疗,疗程14d,同时口服阿司匹林。对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同时给予对症治疗。结果:本组30例中基本治愈16例,显着进步8例,进步5例,无变化1例,无恶化病例。结论:采用血塞通,脉络宁,胞二磷胆碱,参麦联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且平均费用不高,值得临床推广,特别是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石庆平,丁峰,朱锦秀,程鹏,许善初,刘雁[6](2009)在《脉络宁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系统评价》文中提出目的:系统评价脉络宁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应用国际Cochrane协作网系统方法评价脉络宁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计算机检索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纳入脉络宁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RCT。由两名评价者独立提取资料并进行质量评估。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 Man 5.0.17.0软件。结果:最终纳入了13个RCT并对其疗效进行了Meta分析,表明脉络宁注射液治疗脑梗死与对照组相比,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 4.01,95%CI(2.75,5.84),P<0.00001];均未报道脉络宁注射液引起的严重系统性不良反应。结论:现有临床证据表明,脉络宁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相比,疗效可能优于对照组,但不是肯定的结论。
任丽[7](2009)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评价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疗效,筛选优势疗法,并找出目前中医药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为临床决策或者为未来的研究决策提供依据,提高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和水平。方法:探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理论根据;全面收集中医药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试验,制定选择标准,筛选合格研究,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合格研究质量,定性、定量分析各种中医综合疗法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疗效。结果:检索中医药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相关文献2万余篇,纳入合格研究40项,涉及中医综合疗法(即试验措施)有18种组合方式,即使同一中医综合疗法组合方式,但其具体用药或针灸、推拿选穴或方法等也各不相同,或同一组合的中医综合疗法,其疗效判定指标又不尽相同。统计分析总有效率的相对危险度、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和(或)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加权均数差,并计算其99%可信区间。结论:本研究显示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有临床意义。通过总有效率的RR值比较,其优势疗法为口服或鼻饲化瘀通络汤药+头、体针刺(头针施于病灶侧运动区、感觉区、足运感区、语言区,体针取阳明经穴为主);通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或NIHSS积分的WMD的比较,其优势疗法为口服或鼻饲化痰清热、祛瘀通络汤药+活血祛瘀针剂+头、体针刺(中脏腑闭证十宣、十井、耳尖放血,另刺人中、内关;中脏腑脱证灸关元、神厥、涌泉、百会及刺人中;中经络刺阳明经穴为主;配选头针运动区);通过日常生活能力积分的WMD的比较,其优势疗法为口服或鼻饲益气醒神、祛瘀涤痰免煎颗粒+散寒除湿活络针剂+口服补血活血、行气化痰通络中药丸剂;另通过本研究发现中医临床研究存在许多问题,如研究文献质量普遍较低;诊断、治疗、疗效评价体系的临床异质性较大等,亟需解决和提高。
杨彭[8](2008)在《川芎类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一种,其急性期临床目前的治疗主要是溶栓,卒中单元,抗血小板等,川芎类药物作为中药制剂动物试验证实可以改善缺血脑部血运,在临床的使用范围相当广泛,也有不少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但结果却有不少争议,缺乏其使用中的具体证据,需综合分析具体随机对照试验的证据现状。目的: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对川芎类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有效性、安全性进行评价,为合理选择应用治疗措施提供临床研究证据。方法:采用Cochrane脑卒中协作组的收集策略,检索数据库:CCTR(Cochrane Controlled Trials Register)2007.issue.4、Database ofAbstracts of Reviews of effectiveness 2007.issue.4、ACP Journal Club(1991 to12,2007)、Cochrance Databases of Systematic Review(4th Quarter 2007)、Medline(1980-12,2007)、CBM-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82-2007)、中文全文期刊数据库(1989-2007);手检《中华神经科杂志》等10种杂志;追踪检索相关的综述、论文的参考文献。纳入有关川芎类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无混杂因素、真正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由两名评价人员提取每个纳入试验关于研究质量、基线资料。结果:共收集到240个已完成的RCTs,其中46个(包括4808例患者)试验符合本研究的纳入标准,均为阳性药物对照试验。所有纳入试验均未说明具体随机方法及分配隐藏方法,没有试验报告了盲法具体内容和方法,亦无随访资料。Meta分析结果显示46个试验异质性很大(I2=83.7%,P=0.14),治疗组的有效率(1874/2387,78.5%)弱于于对照组(1854/2421,76.5%),有统计学差异(RR=1.06,95%CI[0.98-1.14】,P=0.14)。川芎类治疗发生不良反应作用的情况其中chi?=17.52,p=0.35,I?=8.7%,两者有统计学异质性,合并后副作用发生率:治疗组(35/1031,3039%)与对照组(19/1032,1.8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64,95%CI=[1.00,2.68])。结论:本文结果提示川芎类药物在改善脑卒中功能性结局(死亡及其不良结局)等主要终点指标尚无证据支持,因此还不能将其推荐为脑卒中急性期的常规治疗方案。其改善功能性结局的效果有待于更多设计严格的多中心、大样本RCTs予以进一步证实。
李可建[9](2007)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筛选优势治法与推荐方药。方法:全面收集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临床试验,制定选择标准,筛选合格研究;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合格研究质量;对相关效应指标进行同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敏感性分析、失效安全数计算。结果:检索相关文献5087篇,纳入合格研究236项,涉及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清热法、活血化痰法、活血清热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等治法28种,包括汤剂、丸剂、散剂、注射剂等方药74种,统计分析总有效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相对危险度及率差、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加权均数差、需治疗病人数,并计算99%可信区间(统计结果见附录2)。结论: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本研究认为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为优势治法;首先推荐的益气方药为黄芪注射液,其次为刺五加注射液;首先推荐的益气养阴方药为参麦注射液,其次为生脉注射液;首先推荐的活血方药为灯盏花注射液,其次依次为三七制剂、蚓激酶、葛根素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银杏叶制剂;首先推荐的益气活血方药为补阳还五汤,其次为通心络胶囊;推荐的清热养阴活血方药为脉络宁注射液。
秦若飞,谭璐璐,刘泰[10](2007)在《急性脑梗塞临床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通过对近年文献有关急性脑梗塞治疗方法的系统总结,力图探索最佳的治疗方案,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二、脉络宁与胞二磷胆碱联合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脉络宁与胞二磷胆碱联合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中风的效果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1 中风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
1.2 中风病目前治疗措施及其存在的不足 |
1.3 中药注射剂的优势及临床应用情况 |
1.4 网状Meta分析的作用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1 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的研究进展 |
1.5.2 网状Meta分析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方法 |
2.2 技术路线 |
2.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3.1 纳入标准 |
2.3.2 排除标准 |
2.4 文献来源与检索 |
2.4.1 文献来源 |
2.4.2 检索词 |
2.4.3 检索策略 |
2.5 文献筛选 |
2.6 资料提取 |
2.7 质量评价 |
2.8 统计分析 |
2.8.1 异质性检验 |
2.8.2 合并效应量的估计 |
2.8.3 亚组分析 |
2.8.4 敏感性分析 |
2.8.5 发表偏倚 |
2.8.6 统计分析软件 |
第三章 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
3.3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
3.4 结局评价结果 |
3.5 网状Meta分析 |
3.5.1 模型的选择 |
3.5.2 一致性检验 |
3.5.3 分析结果 |
3.5.4 效果比较的排序 |
3.6 不良反应报告 |
3.7 发表偏倚 |
第四章 讨论 |
4.1 研究结果 |
4.2 安全性评价 |
4.3 局限性 |
4.4 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附件 |
致谢 |
(2)丹红注射液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1.1 中医对中风的源流认识 |
1.1.1 先秦两汉时期 |
1.1.2 隋唐宋时期 |
1.1.3 金元时期 |
1.1.4 明清时期 |
1.1.5 清末明国时期 |
1.1.6 近代时期 |
1.2 中医对中风治法的认识 |
1.2.1 古代对中风的治法认识 |
1.2.2 现代对中风的治法认识 |
1.3 中成药注射液的临床运用 |
1.3.1 中成药的源流及应用 |
1.3.2 中成药注射液的联合运用 |
1.4 丹红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的临床运用 |
1.4.1 丹红注射液的临床运用 |
1.4.2 参麦注射液的临床运用 |
1.4.3 丹红注射液联合参麦注射液的临床运用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病例选择 |
2.1.1 病例来源 |
2.1.2 病例诊断标准 |
2.1.3 病例纳入标准 |
2.1.4 病例排除标准 |
2.1.5 病例中止、剔除标准 |
2.2 研究方案 |
2.2.1 分组方法与试验方法 |
2.2.2 观察指标 |
2.2.3 评定标准 |
2.2.4 统计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2.3.1 两组间基本情况比较 |
2.3.2 两组中医疗效比较 |
2.3.3 两组治疗前后气虚血瘀证积分比较 |
2.3.4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
2.3.5 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 |
2.3.6 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事件记录 |
第三章 讨论 |
3.1 课题意义 |
3.2 理论分析 |
3.3 临床结果分析 |
3.3.1 治疗前两组间基本情况分析 |
3.3.2 中医疗效临床分析 |
3.3.3 中风气虚血瘀积分临床分析 |
3.3.4 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临床分析 |
3.3.5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临床分析 |
3.3.6 安全性分析 |
3.4 结论 |
3.5 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缺血性中风血瘀生风病机假说的循证检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检索 |
1.2选择标准 |
1.2.1纳入标准 |
1.2.2排除标准 |
1.3选择方法 |
1.4分组、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 |
1.5统计分析方法 |
1.6效应指标 |
2 结果 |
2.1选择结果 |
2.2纳入研究概述 |
2.3纳入研究质量 |
2.4统计结果 |
2.4.1总有效率比较的Meta-分析结果 |
2.4.2敏感性分析 |
2.4.3失效安全数 |
3 讨论 |
3.1临床疗效分析 |
3.2统计结果稳定性分析 |
3.3循证检验缺血性中风血瘀生风病机假说 |
(4)碟脉灵联合依达拉奉治疗中风病血瘀证(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病例选择 |
3 观察方法 |
4 统计方法 |
结果 |
讨论 |
1 中医学对急性脑梗塞的认识 |
2 西医学对急性脑梗塞的认识 |
3 作用原理 |
4 中风血瘀证疗效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7)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理论研究 |
一、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的理论渊源 |
(一) 中风病之沿革 |
(二) 中风病之病名、证候 |
二、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的理论根据 |
(一) 中风病之病位特殊 |
(二) 中风病之病因病机复杂 |
(三) 中风发病后病情复杂多变 |
三、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居重要地位 |
(一) 中医综合疗法的涵义 |
(二) 中医综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具理论及现实意义 |
临床评价研究 |
一、文献检索 |
(一) 检索范围 |
(二) 检索策略 |
二、文献选择 |
(一) 文献选择标准 |
(二) 文献选择方法 |
三、文献分组、编号、登记 |
(一) 文献分组 |
(二) 文献编号 |
(三) 文献登记 |
四、文献质量评价标准 |
五、文献信息收集 |
六、统计学方法 |
七、结果 |
(一) 文献检索及选择结果 |
(二) 纳入研究概述 |
(三) 评价结果 |
1. “口服或鼻饲汤药+针刺”疗法的系统评价 |
2. “口服汤药+针刺+推拿”疗法的系统评价 |
3. “口服或鼻饲汤药+静滴中药制剂”疗法的系统评价 |
4. “口服或鼻饲汤药+静滴中药制剂+静滴中药制剂”疗法的系统评价 |
5. “口服或鼻饲辨证免煎颗粒+静滴中药制剂+口服中成药”疗法的系统评价 |
6. “口服或鼻饲汤药+静滴中药制剂+针刺”疗法的系统评价 |
7. “口服中成药+静滴中药制剂+针刺”疗法的系统评价 |
8. “口服汤药+静滴中药制剂+静滴中药制剂+针刺”疗法的系统评价 |
9. “口服汤药+静滴中药制剂+药液熏洗+穴位注射+针刺”疗法的系统评价 |
10. “静滴中药制剂+耳穴贴压”疗法的系统评价 |
11. “穴位注射+针刺”疗法的系统评价 |
12. “静滴中药制剂+口服中成药”疗法的系统评价 |
13. “口服汤药+穴位注射”疗法的系统评价 |
14. “静滴中药制剂+针刺”疗法的系统评价 |
15. “灌肠汤药+针刺”疗法的系统评价 |
16. “雾化吸入汤药+针刺”疗法的系统评价 |
17. “口服辨证汤药+静滴中药制剂+针刺+推拿+传统心理康复”疗法的系统评价 |
18. “口服辨证汤药+静滴中药制剂+针刺+推拿”疗法的系统评价 |
讨论 |
一、临床疗效分析 |
(一) 解释结果 |
(二)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具有临床意义 |
(三)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优势疗法筛选 |
二、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病机假说 |
三、后续研究 |
四、本系统评价遇到的问题 |
(一) 纳入研究质量低 |
(二) 临床异质性大 |
(三) 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体系不全面 |
(四) 待评价研究影响 |
(五) 发表性偏倚 |
五、将循证医学引入中医药临床研究评价,提高中医药临床研究水平 |
(一) 循证医学的概念 |
(二) 循证医学用于中医药临床研究评价的必要性 |
(三) 根据中医药临床自身特点灵活运用循证医学 |
(四) 建立严谨、科学的中医药临床评价,是目前中医药临床研究发展之重心[69] |
六、遵循据证立法、依法组方的原则规范中医综合治疗方案,使评价更全面可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详细摘要 |
临床工作总结 |
(8)川芎类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
论文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正文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文献检索及其结果合并 |
1.1 文献检索 |
1.1.1 检索范围 |
1.1.2 检索策略 |
1.2 检索结果合并 |
1.2.1 合并策略 |
1.2.2 关键类 |
2 文献选择 |
2.1 文献选择标准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文献选择方法 |
2.2.1 初筛 |
2.2.2 二次筛选 |
2.2.3 三次筛选 |
3 文献分组、分类、编号、登记 |
3.1 文献分组 |
3.2 文献分类 |
3.3 文献编号 |
3.4 文献登记 |
4 文献质量评价 |
5 文献信息收集 |
6 统计分析方法 |
6.1 Q统计量检验法 |
6.2 固定效应模型 |
6.3 随机效应模型 |
6.4 漏斗图分析 |
6.5 敏感性分析 |
6.6 失效安全数 |
7 效应指标 |
7.1 相对危险度、率差、加权均数差 |
7.2 需治疗病人数 |
结果 |
1 扶正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 益气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1 黄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2 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3 黄芪合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统计结果 |
1.2 益气养阴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2.1 参麦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2.2 生脉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 祛邪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 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1 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2 丹参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3 灯盏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4 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5 三七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6 红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7 银杏叶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8 蚓激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9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10 其他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2 清热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2.1 安宫牛黄丸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3 数种祛邪治法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 扶正祛邪方药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 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1 益气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2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3 其他益气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2 清热养阴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2.1 脉络宁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3 其他扶正祛邪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讨论 |
1 临床疗效分析 |
1.1 有效治法筛选 |
1.2 有效方药筛选 |
1.2.1 扶正方药筛选 |
1.2.2 祛邪方药筛选 |
1.2.3 扶正祛邪合用方药筛选 |
2 安全性分析 |
2.1 不良反应分析 |
2.2 恶化/病死情况分析 |
3 统计结果稳定性分析 |
4 优势治法、推荐方药筛选 |
5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病机假说 |
6 影响系统评价结论的可能因素 |
6.1 纳入研究质量 |
6.2 发表性偏倚 |
6.3 临床异质性 |
6.4 待评价研究 |
6.5 证候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体系 |
7 后续研究 |
7.1 动态更新系统评价 |
7.2 有待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
7.3 推广应用系统评价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查新报告 |
附录1 文献检索与选择结果一览表 |
附录2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统计结果一览表 |
附录3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纳入研究基本特征一览表 |
附录4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待评价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
附录5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排除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
详细摘要 |
(10)急性脑梗塞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西医药治疗 |
1.1 溶栓治疗 |
1.2 抗凝治疗 |
1.3 脑保护治疗 |
1.4 降纤治疗 |
1.5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
1.6 其他 |
2 中医药治疗 |
2.1 辨证论治 |
2.2 中药制剂治疗 |
3 针灸治疗 |
3.1 体针疗法 |
3.2 电针治疗 |
3.3 针药结合 |
4 中西医结合治疗 |
5 综合康复治疗 |
6 展望 |
四、脉络宁与胞二磷胆碱联合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中风的效果比较研究[D]. 向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2)
- [2]丹红注射液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观察[D]. 刘育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05)
- [3]缺血性中风血瘀生风病机假说的循证检验研究[J]. 马丽虹,赵广,李可建.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02)
- [4]碟脉灵联合依达拉奉治疗中风病血瘀证(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D]. 朱咏絮.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1(05)
- [5]联合用药对腔隙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J]. 张小玲.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0(06)
- [6]脉络宁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系统评价[J]. 石庆平,丁峰,朱锦秀,程鹏,许善初,刘雁.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09(06)
- [7]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的系统评价[D]. 任丽.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07)
- [8]川芎类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系统评价[D]. 杨彭. 广西医科大学, 2008(10)
- [9]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D]. 李可建.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7(05)
- [10]急性脑梗塞临床研究进展[J]. 秦若飞,谭璐璐,刘泰.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