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方绞股蓝对大鼠实验性体内血栓形成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黄盼盼[1](2019)在《绞股蓝药材与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文中认为目的 对绞股蓝药材进行基源考证,研究其化学成分;通过药材、标准汤剂和配方颗粒的研究,确定共有成分的定量分析方法;分别建立绞股蓝药材、标准汤剂和配方颗粒的指纹图谱方法和薄层色谱鉴别方法,并建立相关的质量标准。方法 1.对绞股蓝资源分布情况进行实地考察,收集样品。2.对不同产地绞股蓝药材进行比较,确定配方颗粒的原药材产地;用HPLC和HPLC-MS等对绞股蓝进行化学成分研究与确证。3.采用HPLC法建立绞股蓝药材的含量测定方法和指纹图谱测定方法,并进行方法学验证。通过相似度评价软件计算出34批药材的相似度。4.建立绞股蓝标准汤剂的含量测定方法和指纹图谱测定方法,并进行方法学验证,并通过相似度评价软件计算出标准汤剂的相似度;根据绞股蓝药材中指标成分的含量计算标准汤剂的转移率。5.考察绞股蓝配方颗粒不同的制备工艺,确定最佳的提取工艺方法。6.建立绞股蓝配方颗粒的含量测定方法和指纹图谱测定方法,并进行方法学验证,计算相似度和转移率。7.采用TLC分别建立药材、标准汤剂和配方颗粒与绞股蓝对照药材的薄层色谱方法,并进行方法学考察。8.建立相应的质量标准。结果 1.对绞股蓝的来源和名称等进行考证,对绞股蓝属植物进行了简单的归纳。收集了 34批绞股蓝药材,15批绞股蓝标准汤剂冻干粉和18批绞股蓝配方颗粒,确定了配方颗粒的生产工艺。2.通过对绞股蓝药材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确定了绞股蓝标准汤剂和配方颗粒的原药材产地:用HPLC和HPLC-MS鉴定出了6个化学成分,并对其中的两个化合物七叶胆苷XLVI(C48H82O19)和人参皂苷Rb3(C53H90O22)进行了确证。3.首次建立了同时测定绞股蓝药材七叶胆苷XLVI和人参皂苷Rb3含量的方法,通过比较不同溶剂和不同提取方法等内容确定了供试品溶液的提取方法;方法学考察均符合要求,经测定七叶胆苷XLVI的平均回收率为93.4%,RSD%为0.61%,人参皂苷Rb3的平均回收率为]00.3%,RSD%为2.32%。建立的绞股蓝药材指纹图谱中共有7个特征峰,其中有10批相似度在0.9以上。对比发现15批样品中7月采收的绞股蓝比10月、1 1月采收的绞股蓝指标成分含量低,说明在每年的10、11月份采收较7月份采收的皂苷含量较高。4.首次建立了绞股蓝标准汤剂的含量测定和指纹图谱测定方法,七叶胆苷XLVI和人参皂苷Rb3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2%和102%,RSD%分别为1.43%和0.79%。标准汤剂中七叶胆苷XLVI的平均转移率为76.5%,人参皂苷Rb3的平均转移率为60.5%。建立的绞股蓝标准汤剂指纹图谱中有7个特征峰,有1 1批样品的相似度在0.9以上,与药材测定结果相对应。5.考察了提取、浓缩、干燥和辅料等工艺参数,确定了绞股蓝配方颗粒的最佳制备工艺。首次建立了绞股蓝配方颗粒的含量测定和指纹图谱测定方法,方法学考察结果良好;配方颗粒中七叶胆苷XLVI的平均转移率为54.1%,人参皂苷Rb3的平均转移率为72.3%;建立的配方颗粒指纹图谱中的7个特征峰与药材和标准汤剂相对应,且相似度结果与标准汤剂保持了良好的一致性。6.首次建立了绞股蓝药材、标准汤剂和配方颗粒的薄层鉴别方法,对展开剂溶剂、展开剂比例、展开温度、薄层板等进行了考察,确定了较佳的展开条件,绞股蓝药材、标准汤剂和配方颗粒与绞股蓝对照药材在相应位置均可显相同颜色的斑点。结论明确了绞股蓝药材的产地,固定了绞股蓝标准汤剂和配方颗粒的药材产地为浙江武义。确证的两个成分七叶胆苷XLVI和人参皂苷Rb3为绞股蓝的皂苷类成分研究提供基础。建立的绞股蓝药材、标准汤剂和配方颗粒的含量测定、指纹图谱和薄层鉴别方法为绞股蓝的质量控制提供研究基础。建立的绞股蓝药材、标准汤剂和配方颗粒的指纹图谱可用于绞股蓝的成分研究及真伪鉴别;从源头出发,对药材、标准汤剂和配方颗粒进行多环节把控,分别制定了药材、标准汤剂和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为绞股蓝的质量控制提供了可靠的方法,有利于成品在失去药材外观性状情况下的真伪鉴别。
金丹茹[2](2019)在《清脂通脉颗粒对动脉硬化模型大鼠血脂及PPARγ、LXRα、CD36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清脂通脉颗粒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大鼠的各项血脂指标的水平含量,研究对比选取具有最佳疗效的药物剂量配比。进一步观察研究清脂通脉颗粒对PPARγ和LXRα和CD36在心脏和肝脏中的表达与血脂代谢水平之间的联系,探讨其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理。材料与方法:1.本实验选取的实验动物为SPF级SD雄性大鼠144只,实验过程中动物的分组都采取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144只大鼠,均匀随机的分为12组(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10组),每组中放入12只。使每组大鼠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经适应性饲养一周后,给除正常组外大鼠进行AS造模,造模方式采用腹腔注射维生素D3(60万IU/kg)和复合高脂饲料进行喂养,同时给正常组内的大鼠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和普通饲料喂养。2.经过9周实验后,对禁食12h后大鼠腹主动脉血液进行抽取,进而检测各组中大鼠血清的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水平含量。在经过大鼠被完全麻醉后,取肝脏及心脏组织冷冻备用。3.对12组的实验数据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各组间的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差(x±s)表示,结果P>0.05无统计学意义,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示差异显着。4.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正常组、模型组、最优剂量组)大鼠心脏与肝脏组织中PPARγ、LXRα和CD36的基因表达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研究将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apoAI、ox-LDL含量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各项大鼠血脂水平含量检测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TC、TG、LDL-C含量均存在显着上升(P<0.01),HDL-C水平含量明显下降(P<0.01)。相比模型组,中药组3、7、8、9、12组的TC含量出现了明显下降(P<0.05),除第五组以外的中药组TG含量都明显降低(P<0.05),5、6、8、11、12组的HDL-C含量明显升高(P<0.05),3、7、8、10、12组的LDL-C含量明显下降(P<0.05);其余组TC、TG、LDL-C水平含量虽然略有下降、HDL-C呈现上升,但没有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综合比较后发现8、12组在四项指标中都具有统计学意义,选为最优剂量组进一步实验。2.ELISA法检验血清中apoAI、ox-LDL含量经统计结果分析得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内apoAI含量显着下降(P<0.01);同模型组比较,中药组组8与组12血清内apoAI的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内ox-LDL含量显着上升(P<0.01);同模型组比较,中药组组8与组12血清内ox-LDL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3.根据实时荧光定量PCR说明,同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在PPARγ、LXRα在心脏和肝脏组织中的mRNA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CD36在心脏与肝脏组织中含量明显升高(P<0.05)。同模型组比较,中药组(8组和12组)PPARγ、LXRα在心脏和肝脏组织中的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CD36在肝脏组织中的mRNA表达显着下降(P<0.01),CD36在心脏组织中的mRNA表达都有下降,但8组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第12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4.根据Western-blot结果说明,同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内PPARγ、LXRα、在心脏和肝脏中的蛋白表达含量明显降低(P<0.05);CD36在心脏与肝脏组织中含量明显升高(P<0.05)。通过模型组与中药组(8组与12组)比较PPARγ在心脏和肝脏中的蛋白表达升高(P<0.05);LXRα在肝脏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LXRα在心脏组织中虽然都有提高,但是8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12组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CD36在心脏和肝脏组织中的蛋白表达下降(P<0.01)。结论:1.经过各项血脂指标分析证明,第8组和第12组药物剂量降脂效果相对优于其他中药剂量组。2.通过经典造模法(高脂饲料喂养大鼠及维生素D3腹腔注射),发现模型组血清含量显着升高的有TC、TG、LDL-C及ox-LDL,含量显着降低的为HDL-C,说明高脂血症动脉硬化大鼠模型造模成功。3.清脂通脉颗粒可以使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大鼠血清中apoAI的含量上升;血清中ox-LDL的含量下降。4.清脂通脉颗粒可以使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大鼠的心脏和肝脏组织中PPARγ、LXRα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升高;CD36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降低。5.清脂通脉颗粒调控促胆固醇的逆向转运是由于升高PPARγ、LXRα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6.清脂通脉颗粒能够降低CD36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减少氧化型脂质的内吞作用,减少泡沫细胞的形成。7.清脂通脉颗粒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升高心脏和肝脏组织中的PPARγ、LXRα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使血液中apoAI的含量上升,促使HDL水平上升,促进游离胆固醇的转运、抑制胆固醇的吸收及加快胆固醇的代谢功能,通过降低CD36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及降低体内ox-LDL的含量下降,减少脂质内吞作用,可以减少泡沫细胞产生,促进脂质外流。从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
涂馨元[3](2019)在《葛兰心宁软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及对血清AngⅡ、ICAM-1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葛兰心宁软胶囊治疗痰瘀互结型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中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II,AngⅡ)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nsion molecule 1,ICAM-1)的影响,并探索其作用机制。资料与方法:本研究受试者选取符合入选条件且自愿参与研究的痰瘀互结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60例,按随机对照原则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现代西医标准化治疗,治疗组应用葛兰心宁软胶囊联合现代西医标准化治疗,疗程35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评估临床疗效,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治疗前后AngⅡ、ICAM-1的含量,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心绞痛症状疗效: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4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3.59%,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统计学上具有显着差异(P<0.01)。2.中医证候疗效: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2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9.7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统计学上具有显着差异(P<0.01)。3.血清AngⅡ水平: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AngⅡ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治疗组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统计学上具有显着差异(P<0.01)。4.血清ICAM-1水平: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CAM-1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治疗组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统计学上具有显着差异(P<0.01)。5.安全性: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葛兰心宁软胶囊能够明显改善痰瘀互结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和中医证候。2.葛兰心宁软胶囊治疗痰瘀互结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中AngⅡ及ICAM-1的表达水平有关。3.葛兰心宁软胶囊治疗痰瘀互结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
张震[4](2019)在《土鳖虫抗高胆固醇血症模型内参基因筛选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药土鳖虫(Eupolyphaga steleophaga),为鳖蠊科(Corydzi-Zidae)昆虫地鳖(EEupolypha gasinensi Walker)或冀地鳖(Steleophaga plancyi Boleny)雌虫干燥体,具有通经活络、行疲破血、消肿化积等功效。其化学成分复杂,药理作用广泛,具有深入挖掘价值。随着科技深化发展,土鳖虫应用领域逐渐扩大,药理作用研究日趋深入。大量研究和临床结果表明,土鳖虫具有抑制癌细胞、调节脂质代谢和消除自由基等功效,可治疗和预防多种疾病。通过进一步对土鳖虫深入研究,有利于揭示土鳖虫药物作用途径和相关机制,为全面发挥其治疗作用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导向。高胆固醇血症(hypercholesterolaemia)属于一种血脂异常病,指血清总胆固醇水平(TC)高于正常值,该病易导致外周血管类疾病,诱发心肌梗死、中风和脑卒中,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对该病预防和治疗应保持高度重视。兔为高胆固醇血症相关研究理想模式动物之一,对胆固醇敏感等生理特点有利于短期内建立稳定研究模型,不仅有助于人类对高胆固醇血症药理和病理研究,更可促进研究结果转化。目前,防治高胆固醇血症药物主要为西药,多为单靶点作用,并且副作用较强。土鳖虫抗胆固醇作用具有作用多靶点、不良反应小等优势,相关研究日益增多。本研究以60只二月龄雄性哈尔滨大白兔(Leporidae)为实验动物,通过饲喂富含胆固醇饲料8周制备高胆固醇血症兔。造模完成后,高胆固醇血症兔被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11只,高、低剂量治疗组各12只。高、低剂量治疗组分别饲喂含有0.4 g/kg和0.2 g/kg 土鳖虫粉基础饲料,空白、对照组饲喂普通基础饲料,治疗期6周。通过检测不同组别兔血清胆固醇(TC)水平确定模型建立;使用GeNorm、BestKeeper、NormFinder、ΔCt和RefFinder五种算法评估9个常用内参基因在模型兔肾上腺、肝脏、脾脏和肾脏表达稳定性,获得最适内参基因,以提高qPCR结果准确性;分别应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方法研究各组兔肝脏LDLR、LXRα、ABCA1、SREBP-2、HMGCR、FXRα和CYP7A1七个基因在转录和翻译水平表达变化,以探讨土鳖虫抗高胆固醇血症机制;检测血清AST、ALT和AST/ALT水平,评价高、低剂量土鳖虫对肝损伤指标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高胆固醇血症兔造模结束时,高胆固醇血症兔组TC水平显着高于空白组(P<0.01),表明哈白兔可制备高胆固醇血症兔;治疗结束时,对照组TC水平显着高于空白组和高、低剂量给药组(P<0.01),高、低剂量给药组间无差异显着性(P>0.05),表明2种剂量土鳖虫均可调节高胆固醇血症兔血清胆固醇,且治疗效果相似。2)土鳖虫抗哈白兔高胆固醇血症模型中,GeNorm、BestKeeper、NormFinder、ΔCt和RefFinder五种算法综合评估9个常用内参基因在四种不同组织表达稳定性结果如下,肾上腺中4个较稳定内参基因为:Hprt1、B2m、Actb和Eefla1,2个最不稳定内参基因为:Gapdh和Sdha,最适内参基因为Hprt1(GM=1.968)和B2m(GM=2.968);肝脏中4个较稳定内参基因为:Gapdh、B2m、Ywhaz和Eeflaz,3个最不稳定内参基因为:Hprt1、Actb和Rpl5,最适内参基因为:Gapdh(GM=2.236)和B2m(GM=2.449);脾脏中4个较稳定内参基因为Gapdh、Ywtaz、Rpl5和Sdha,2个最不稳定内参基因为Eefla1和Actb,最适内参基因为Gapdh(GM=2.060)和Ywhaz(GM=2.340);肾脏中4个较稳定内参基因为Ppia、B2m、Gapdh和Actb,2个最不稳定内参基因为:Rpl5和Eefla1,最适内参基因为Ppia(GM=1.968)、B2m(GM=2.060)和Gapdh(GM=2.449)。3)以Gapdh、B2m和Actb为内参基因,标准化Pary1基因在肝脏中表达,结果表明,Gapdh作为内参基因,空白组、对照组和高、低剂量给药组间相对表达比率差异不大;B2m作为内参基因,各组间相对表达比率略有差异;Actb作为内参基因,各组间相对表达比率变化较大,Gapdh和B2m较Actb更适合为模型内参基因。4)治疗结束时,结果显示,高、低剂量给药组比较于对照组LDLR基因在转录和翻译水平表达显着上调(P<0.05),表明土鳖虫可提升LDLR基因表达,促进LDL吸收。与对照组比较,高、低剂量给药组LXRα在转录和翻译水平表达显着上调(P<0.05),高剂量给药组ABCA1基因转录和翻译水平表达显着上调(P<0.05),低剂量组ABCA1转录水平表达显着上调(P<0.05),翻译水平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表明土鳖虫可加速肝细胞胆固醇外排,降低肝细胞内胆固醇水平,高剂量作用效果更显着。与对照组比较,高剂量给药组SREBP-2转录和翻译水平表达显着下调(P<0.05),低剂量给药组SREBP-2转录水平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翻译水平表达显着下调(P<0.05),高、低剂量给药组HAGCR转录和翻译水平表达显着下调(P<0.05),表明土鳖虫可影响胆固醇合成途径降低胆固醇合成,高剂量作用效果更突出。与对照组比较,高剂量给药组FXR在转录和翻译水平表达显着下调(P<0.05),低剂量给药组FXRα在转录水平表达显着下调(P<0.05),翻译水平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高、低剂量治疗组CYP7A1在转录和翻译水平表达显着上调(P<0.05),表明土鳖虫可促进胆固醇合成为胆汁酸,调节胆固醇平衡。5)治疗结束时,AST、ALT和AST/ALT在各处理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表明高、低剂量土鳖虫未导致肝损伤指标提升。本研究以高胆固醇血症兔模型为出发点,建立土鳖虫抗哈白兔高胆固醇血症模型,依据模型特点,使用特定算法获得模型肝、脾、肾和肾上腺最适内参基因,应用最适内参基因标准化固醇代谢相关基因,旨在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探索土鳖虫调节胆固醇机制,对深化药理研究,充分发挥药效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具有以下创新点:1)应用 GeNorm、BestKeeper、NormFinder、ΔCt 和 RefFinder 五种算法综合评估 9 个候选内参基因在模型兔肝、脾、肾和肾上腺表达稳定性,获得4种组织最适内参基因,提高qPCR结果准确性。2)研究土鳖虫对胆固醇吸收途径:LDLR,外排途径:LXRα、ABCA1,合成途径:SREBP-2、HMGCR和转化途径:FXRα、CYP7A1基因转录和翻译水平表达影响,分析探讨土鳖虫发挥功效目标基因,从分子水平探究土鳖虫抗胆固醇多靶点效应,揭示土鳖虫抗胆固醇作用机制。依据实验结果得到如下结论:1)综合GeNorm、BestKeeper、NormFinder、ΔCt和RefFinder五种算法结果可提高内参基因评估结果准确性。2)本实验模型中最适内参基因,肾上腺中为Hprt1和B2m;肝中为Gapdh和B2ni;脾中为Gapdh和Ywhaz;肾中为Ppia、B2/m和Gapdh,可提高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土鳖虫药理作用相关基因表达结果准确性。3)土鳖虫多靶点抗高胆固醇血症机制可能与调节如下基因表达有关:上调LDLR基因转录和翻译表达,提高胆固醇吸收;上调LXRα、ABCA1基因转录和翻译表达,促进胆固醇外排;下调SREBP-2、HMGCR基因转录和翻译表达,减少胆固醇体内合成;下调FXRα基因转录和翻译表达,上调CYP7A1基因转录和表达,促进胆固醇转化。
胡楠[5](2019)在《清脂通脉颗粒对大鼠脂质代谢异常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清脂通脉颗粒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大鼠血脂水平,并对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分子机制进行深入探讨。材料与方法:1.选取144只SPF级SD雄性大鼠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并利用随机分组,每组12只,即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清脂通脉颗粒组)10组,共计12组。除正常组外,对其余各组进行动脉粥样硬化造模,具体方法为注射维生素D3+复合高脂饲料喂养8周,正常组大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并给予常规饲料喂养。实验进行后第4周对中药组大鼠按照均匀设计方案计量的不同比例进行给药,本次研究采用灌胃给药作为主要途径,给药比例为10ml/kg。正常组、模型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2.因灌胃手法及大鼠自身免疫力等因素,共有8只大鼠死亡,故最终决定每组取10只大鼠进行下一步检测。实验进行9周后对各组大鼠进行取材,抽取腹主动脉血液,分离取得血清,取出主动脉和肝脏制成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用HE染色观察主动脉和肝脏的病理形态学和脂质沉积情况;检测大鼠血清中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以及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载脂蛋白AI(ApoAI)、载脂蛋白B(ApoB)和载脂蛋白AI/载脂蛋白B(ApoAI/ApoB)水平;用q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肝脏组织中影响胆固醇合成与摄取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清道夫受体BI(SR-BI)、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MGCR)和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1)基因和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检测影响胆固醇流出和逆转运的ATP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ATP结合盒转运体G1(ABCG1)、肝脏X受体α(LXRα)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基因和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血脂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的TC、TG、LDL水平显着增高(P<0.01),HDL-C水平明显降低(P<0.01)。其中组3、8、9、12的TC水平降低(P<0.05),8、10、11、12组HDL-C水平升高(P<0.05),3、8、9、10、11、12组LDL-C水平降低(P<0.05);其余组TC、TG、LDL-C含量有降低、HDL-C略有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综合以上结果,选定组8和组12,连同正常组和模型组进行后续研究。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ApoAI显着降低、ApoB升高,ApoAI/ApoB显着降低(P<0.01)。组8,组12能升高ApoAI,降低ApoB,升高ApoAI/ApoB,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和肝脏脂质沉积结果显示:HE染色结果显示中药组大鼠主动脉管壁增厚减轻,泡沫细胞和炎细胞浸润减少,肝脏脂肪变性程度明显减轻,只有部分肝细胞水样变性,肝脏组织中的脂滴沉积减少,大部分肝细胞接近正常形态。3.胆固醇合成和摄取相关分子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肝脏胆固醇受体LDLr和SR-BI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肝脏胆固醇合成关键酶HMGCR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肝脏胆固醇合成的关键限速酶CYP7A1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4.胆固醇流出和逆转运相关分子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胆固醇外流关键分子ABCA1和ABCG1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胆固醇逆转运关键因子LXRα和PPARγ蛋白表达均显着升高(P<0.01)。结论:1.清脂通脉颗粒可以有效调节血脂及载脂蛋白相关指标,说明清脂通脉颗粒能能够调节脂质代谢紊乱。2.清脂通脉颗粒可以减少主动脉内膜上粥样斑块病变面积脂质沉积,减轻肝脏脂肪变性和脂滴沉积,说明清脂通脉颗粒可以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和肝脏脂质沉积。3.清脂通脉颗粒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胆固醇的合成与摄取,加速胆固醇向外周组织流出的速度,促进胆固醇的逆向转运,延缓动脉粥样硬块斑块的形成,从而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余静寅[6](2018)在《冠通方及其拆方对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再狭窄细胞生长因子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再狭窄(RS)的动物模型,用HE染色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血管形态的改变以验证造模成功;测定血清NO、ET-1含量,检测VEGF、PDGF、b FGF等因子的m RNA表达的变化,从多角度观察冠通方及其拆方对RS的影响,以阐明冠通方防治RS的可能细胞分子机制,为开发防治RS的有效中药制剂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一:将14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冠通方组、化瘀拆方组、祛痰拆方组),每组再分为1、7、28天3个亚组,每个亚组8只大鼠。正常组不做处理;假手术组不进行球囊损伤;其余各组右侧颈总动脉进行球囊损伤。药物组术前4天至处死前每天给予相应药物10ml/kg·d灌胃,假手术组及正常组用等量NS灌胃。术后于各相应时间节点处死大鼠,取大鼠右侧颈总动脉血管段用HE染色法观察大鼠血管情况,以及腹主动脉取血、分离血清,用硝酸还原酶法测NO含量,ELISA法测ET-1含量。实验二:将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冠通方组),再分为1、7、28天3个亚组,每个亚组5只大鼠。其余处理同实验一,于不同时间节点处死大鼠,RT-PCR测大鼠颈总动脉VEGF、PBGF、b FGF m RNA的表达。结果:1.HE染色:冠通方及其拆方可明显改善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术后再狭窄情况,且全方组血管狭窄程度最小,治疗效果最好。2.NO含量:假手术组与正常组相比,NO减少,1、7天时P<0.05,28天时P>0.05;与其他各组比,NO含量较高,P<0.01。模型组NO含量最低,与其他组相比,P<0.01,差异显着;1、7天时冠通方组NO比正常组和假手术组低,但比模型组和两个拆方组高,且P<0.01,28天时与正常组相比统计学无差异。化瘀拆方组则比冠通方组含量稍低,比祛痰拆方及模型组组含量高,P<0.01。祛痰拆方组比模型组NO含量高,比其他各组NO含量低,且P<0.01。各组分别按时间对比来看,各组血清NO含量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模型组1、7天对比无差异,但与28天相比P<0.01。假手术组P>0.05,无统计学意义。其他各组在3个时间节点对比时,P<0.01,差异显着。3.ET-1含量:与正常组相比,假手术组ET-1增加,1、7天对比有差异,但28天时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假手术组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显着(P<0.01)。模型组ET-1含量最高,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显着(P<0.01);冠通方组ET-1含量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但比模型组和两个拆方组低,而且P<0.01,28天时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化瘀拆方组则比冠通方组含量稍高,比祛痰拆方及模型组含量低,P<0.01。祛痰拆方组除比模型组ET-1含量低以外,均比其他各组ET-1含量高,且P<0.01,其中28天时,化瘀拆方组和祛痰拆方组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血清ET-1含量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除假手术组1、7天、7、28天对比P>0.05外,其他各组在不同时间两两对比时,P<0.01,具有有统计学差异。4.生长因子VEGF、PBGF、b FGF m RNA表达:三者具有相似性。在3个时间节点下,假手术组与正常组差异都不显着(P>0.05),模型组与正常组差异显着,与冠通方组差异显着。各组在1、7、28天m RNA表达都呈下降趋势,有统计学意义。28天时,冠通方组与正常组无差异,拆方组与正常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冠通方防治RS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升高血清NO、降低血清ET-1含量以及调控VEGF、PDGF、bFGF等细胞生长因子的m RNA的表达有关。2.拆方研究表明,以全方组效果最好,提示化瘀药与祛痰药配伍对RS的防治有协同作用;各拆方组间的比较结果显示,以活血祛瘀组效果最好,提示RS主要病机以血脉受损,瘀血内停为主。
王灵平[7](2015)在《绞股蓝发酵液改善大鼠胃实寒证及降血脂的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绞股蓝具有补气、降三高的作用,被誉为南方的人参,然而由于性寒,多服会引起食欲减退、吐酸水等胃寒症状,本试验采用乳酸菌对绞股蓝进行发酵,取其发酵液饲养大鼠,以此来验证绞股蓝乳酸菌发酵液能否避免这一弊病。通过对照试验,检测及观察发酵的绞股蓝对胃实寒证大鼠行为表征的影响;对胃实寒证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对胃实寒证大鼠肝功能指标的影响;对胃实寒证大鼠免疫指标的影响;期望其能起到对胃实寒证大鼠胃黏膜的保护作用;期望其具有预防胃寒的独特功效,从而为临床上正确应用绞股蓝和绞股蓝新产品的研发,以及充分挖掘绞股蓝的药效开辟一条新的途径。试验方法采用设置空白组、高脂对照组、低浓度绞股蓝溶液、高浓度绞股蓝溶液、低浓度绞股蓝发酵液(灭活)、高浓度绞股蓝发酵液(灭活)、低浓度绞股蓝发酵液(未灭活)、高浓度绞股蓝发酵液(未灭活)、原味酸奶(灭活)、原味酸奶(未灭活)、蛋黄液体、蛋黄酸奶。通过以上给药组分别灌胃,观察胃实寒证大鼠行为表征的变化(进食量、体重、毛色、大便、精神状态);血液流变仪测定血流变快测仪检测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电泳时间、血沉方程K值、纤维蛋白原)。检测大鼠血液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固醇(TCHO)、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糖含量、胸腺指数、脾脏指数、肝脏指数,以及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和肝、肾组织的病理变化,来观察绞股蓝乳酸菌发酵液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脂水平调节和胃寒的改善作用,总结归纳出温中散寒药物的功效。试验结果显示1、对大鼠行为表征的影响①对大鼠进食量的影响:低浓度绞股蓝溶液、高浓度绞股蓝溶液、低浓度绞股蓝发酵液(灭活)、高浓度绞股蓝发酵液(灭活)、低浓度绞股蓝发酵液(未灭活)、高浓度绞股蓝发酵液(未灭活)6组较高脂饲料组均明显增加。②对大鼠体重的影响:高浓度绞股蓝溶液、高浓度绞股蓝发酵液(灭活)、高浓度绞股蓝发酵液(未灭活)体重值较模型组均明显增加(P<0.05)。③对大鼠毛色的影响:低浓度绞股蓝溶液、高浓度绞股蓝溶液、低浓度绞股蓝发酵液(灭活)、高浓度绞股蓝发酵液(灭活)、低浓度绞股蓝发酵液(未灭活)、高浓度绞股蓝发酵液(未灭活)6个组的毛色积分值均显着性降低(P<0.01)。④对大鼠大便的影响:低浓度绞股蓝溶液、高浓度绞股蓝溶液、低浓度绞股蓝发酵液(灭活)、高浓度绞股蓝发酵液(灭活)、低浓度绞股蓝发酵液(未灭活)、高浓度绞股蓝发酵液(未灭活)6个组的大便量均减少,较干爽,成形。⑤对大鼠精神状态的影响:低浓度绞股蓝溶液、高浓度绞股蓝溶液、低浓度绞股蓝发酵液(灭活)、高浓度绞股蓝发酵液(灭活)、低浓度绞股蓝发酵液(未灭活)、高浓度绞股蓝发酵液(未灭活)6个组大鼠的精神状态有所恢复,行动较灵活。2、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低浓度绞股蓝发酵液(灭活)、高浓度绞股蓝发酵液(灭活)、低浓度绞股蓝发酵液(未灭活)、高浓度绞股蓝发酵液(未灭活)4个组的高、低切红细胞电泳时间、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血沉方程K值、全血粘度值和血浆粘度值和全血还原粘度值均有显着性降低(P<0.05或P<0.01)。3、对大鼠血液生化的影响 给药结束后,低浓度绞股蓝溶液、高浓度绞股蓝溶液、低浓度绞股蓝发酵液(灭活)、高浓度绞股蓝发酵液(灭活)、低浓度绞股蓝发酵液(未灭活)、高浓度绞股蓝发酵液(未灭活)6个组均能降低大鼠的CHO,TG,TC,LDL(P<0.05或P<0.01);能显着提高大鼠的HDL,脾脏指数,胸腺指数,肝脏指数(P<0.05或P<0.01),同时各组大鼠的肝病理切片以及血清中下降的ALT、AST含量也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果。由此得出结论:1、试验期间采用的三高动物模型造模方法所使用的高脂饲料,能够显着升高大鼠体重以及血清中的CHO、TC、TG含量等,并可引起严重的脂肪病变,肝脏变性,表明该造模方法确切实可行,且符合本试验研究需求。2、绞股发酵液蓝能显着降低LDL,提高HDL,将有助于预防和治疗AS。3、绞股蓝发酵液能够显着降低AST,ALT,能够有效的保护肝脏。
于学海[8](2014)在《绞股蓝皂苷及其相关制剂的质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绞股蓝皂苷(Gypenosides,GP)是绞股蓝全草植物中的一类化学成分,属四环三萜类达玛烷型皂苷,种类丰富,至今已分离纯化的达142个之多。其中有多种绞股蓝皂苷与人参皂苷结构相似,绞股蓝皂苷-Ⅲ、Ⅳ、Ⅶ、Ⅻ分别与4种人参皂苷-Rb1、Rb3、Rd、F2为异名同物。除结构外,绞股蓝皂苷在药理药效与保健作用方面都和人参很相似,故将绞股蓝誉为“南方人参”。本研究在对绞股蓝皂苷化学成分与其各种药理药效综述的基础上,采用大孔树脂纯化及反复HPLC制备方法从绞股蓝总皂苷中分离纯化得到了三种特征性成分,依据其理化性质、化学方法,再结合紫外(UV)、红外(IR)、质谱(MS)及核磁共振(NMR)氢谱碳谱四大图谱数据分析,对三种绞股蓝皂苷进行结构鉴定,确定了这三种皂苷分别为绞股蓝皂苷XLIX(绞股蓝皂苷A)、绞股蓝皂苷Ⅷ(人参皂苷Rd)及绞股蓝皂苷Ⅶ(人参皂苷F2)。之后将这三种皂苷作为对照品,以5种不同剂型的绞股蓝总苷制剂和10个批次的绞股蓝总苷分散片作为实验材料,运用已建立好的检测方法,对其建立了HPLC-ELSD指纹图谱,并对三种特征性成分定量分析,完成了不同剂型及不同批次的绞股蓝总苷制剂的质量研究。实验结果显示,10批次绞股蓝总苷分散片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77,三种特征性成分含量较相差很小,说明其所含成分较统一,质量较稳定。不同剂型绞股蓝总苷制剂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837,说明其所含成分较统一,但三种特征性成分无论单体含量还是三种单体含量总和都相差较大,质量很不稳定。本研究结果将为今后绞股蓝总苷制剂的生产及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熊霜[9](2014)在《海藻膳食纤维复方辅助降血脂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血脂症是指血液中一种或多种脂质成分含量异常增高的病症,是动脉样硬化、冠心病、胰腺炎等疾病的潜在因素。本研究将膳食纤维与药食同源的传统中药复合,制成海藻膳食纤维复方,并通过体内动物实验及体外细胞实验对该复方的降血脂作用机理进行初步探讨,旨在利用多组分从多途径对高血脂症进行预防和治疗。海藻膳食纤维复方是利用膳食纤维与传统中药的协同作用,并根据中医药组方原理,将江蓠藻膳食纤维(琼脂)、绞股蓝提取物、山楂提物和决明子提取物按质量比4︰1︰2︰1合理配伍而成的中药复方。本研究将体内大鼠实验与体外细胞实验结合,从血清脂质含量、肝损伤程度、抗氧化活性等方面,对该复方降血脂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用高脂饲料构建高脂大鼠模型,灌胃给药8周,测定给药高、中、低剂量组的降血脂作用效果。结果表明:除空白组外,各剂量组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甘油三酯(TG)水平、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丙二醛(MDA)含量、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和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均有所下降,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肝脏脂蛋白脂酶(LPL)活性和肝脂酶(HL)活性均有所升高,与模型组呈显着性差异,且各剂量组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此外,采用最大剂量法经口腔给药进行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证明该复方无毒。用胆固醇构建高胆固醇HepG2细胞模型,高浓度血清构建高甘油三酯HepG2细胞模型,从降胆固醇和降甘油三酯两方面进行体外实验。结果表明:海藻膳食纤维复方中的中药复方在不影响HepG2细胞增殖的剂量下可不同程度降低细胞内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浓度,并呈一定的量效及时效关系,同时可以增加细胞的抗氧化活性,降低乙酰辅酶A(A-CoA)的含量。其中,绞股蓝主要作用于降低细胞内胆固醇的含量,山楂主要作用于降低细胞内甘油三酯的含量。体内体外实验共同证明,海藻膳食纤维复方能够显着降低高脂大鼠血清脂质水平,具有修复受损细胞、阻止高脂环境对细胞膜的破坏、提高细胞抗氧化活性的功效。说明,海藻膳食纤维复方具有辅助治疗混合型高血脂症的作用效果,该复方能提高江蓠藻加工利用的产品附加值,同时,为高血脂症的临床治疗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复方基础。
黄晓飞[10](2014)在《绞股蓝复方降糖、降脂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高脂血症是一种以血浆中脂质成分异常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紊乱综合病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同时,它也是引起脂肪肝、糖尿病、肥胖症、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糖尿病是由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紊乱综合征。糖尿病在全球已经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慢性病。目前在临床上,这两种疾病的治疗均以西药为主,虽然西药疗效确切,但作用途径单一,有的具有严重的不良反应,不能从根本上控制疾病的发展和缓解疾病的并发症。中医药理论在预防和治疗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多途径和多靶点的优势发挥广泛作用,疗效稳定,毒性和不良反应小,作用温和持久。本课题旨在通过对绞股蓝复方及其两味君药绞股蓝和苦丁茶降糖降脂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检测动物模型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血清指标的变化,确定其有效活性部位;并通过对氧化活性检测、胆固醇代谢和糖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探讨其降糖调脂作用的可能机制,为开发出具有确切调脂降糖疗效的复方绞股蓝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方法:选取雄性昆明小鼠,用不同的造模方法,建立糖尿病动物模型和高脂血症动物模型;绞股蓝水提、醇沉提取并经大孔树脂分离得到三个组分,苦丁茶水提、醇沉提取并经硅胶柱层析得到七个组分;不同组分的绞股蓝和苦丁茶及绞股蓝复方分别作用于高脂血症和糖尿病动物模型,观察小鼠体重及饮水量变化,并通过血液各项生化指标的测量来分析各组分发挥的降糖调脂作用;通过肝脏病理切片观察了不同药物组分作用后肝脏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通过RT-PCR的方法检测肝脏中与脂代谢相关基因载脂蛋白AI(ApoAI)、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α1)、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mgcr)及固醇调控元件结合转录因子2(Srebf2)mRNA的相对表达量和糖代谢相关基因葡萄糖-6-磷酸酶催化酶(G6pc)、葡萄糖激酶(Gck)和胰岛素受体(Insr)mRNA的相对表达量来推断绞股蓝、苦丁茶及复方降糖调脂作用的可能机制。结果:①与模型组比较,绞股蓝总提物和组分3均能降低糖尿病小鼠的GLU,NEFA,TC,TG和MDA值,升高糖尿病小鼠的血清SOD值,缓解糖尿病小鼠“三多一少”的症状,确定绞股蓝组分3为降血糖的有效部位。②与模型组对比,苦丁茶组分1和组分2能显着降低高脂血症动物模型的血脂代谢指标TC和TG,显着降低心脏收缩压,对心率没有影响;病理学研究表明,经过组分1和组分2治疗后的两组高脂血症动物模型肝脏内脂肪沉积样变性和水肿样变性减少;此外,ApoAI和Cyp7α1基因mRNA的表达明显上调,而Hmgcr和Srebf2基因mRNA的表达下调;研究确定了苦丁茶组分1和组分2是降脂作用的的有效部位。③与模型组对比,苦丁茶组分1和组分2能显着降低糖尿病小鼠动物模型的血糖和血脂水平,有效改善OGTT,但体重、心率和脏器系数没有明显的改变;病理学研究表明,经过组分1和组分2治疗后的两组糖尿病动物模型肝脏内脂肪沉积样变性和水肿样变性减少;此外,Gck和Insr基因mRNA的表达明显上调,而G6pc基因mRNA的表达下调;研究确定了苦丁茶组分1和组分2是降糖作用的的有效部位。④与高脂模型组相比较,复方给药组小鼠血清TC、TG含量显着降低,HDL-C含量显着升高,小鼠肝脏病变情况较高脂模型组显着好转;同时小鼠肝脏中Cyp7α1和ApoAI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上调,Srebf2及Hmgcr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着下调。结论:本研究通过对绞股蓝和苦丁茶两味植物药主要有效成分降糖、降脂作用的实验研究,找到了能够降低糖尿病小鼠的血糖值,改善糖尿病小鼠的症状,并可调节其血脂代谢的绞股蓝组分,证实了绞股蓝治疗糖尿病的药效,并找到了主要药效部位;证实了苦丁茶活性成分能够有效降低TC、TG,调节脂质代谢,减轻肝脏脂肪病变,有效缓解高脂血症;证实了苦丁茶活性成分能够有效发挥胰岛素增敏剂的作用,有效降低小鼠空腹血糖,改善OGTT,有效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增加肝脏的抗氧化状态,缓解糖尿病引起的主动脉和肝脏病变;证实了绞股蓝软胶囊能够有效降低小鼠模型的TC、TG、LDL,升高HDL,改善肝脏脂肪病变;探讨了以绞股蓝和苦丁茶为主要成分的复方药降糖、降脂的作用机制,有效证明了中药复方能够通过多作用靶点,治疗高脂血症,为阐明绞股蓝等调脂降糖中药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为进一步开发新型调脂降糖药物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在药物作用机制方面,通过对苦丁茶活性成分和绞股蓝复方降脂作用的研究,发现其作用机制与促进小鼠肝脏中Cyp7α1和ApoAI基因表达,抑制Srebf2、Hmgcr基因表达有关,并因此基因表达的上调和下调,抑制体内胆固醇的合成、促进胆固醇分解等作用达到调节脂质代谢的作用;证实苦丁茶活性成分和绞股蓝活性成分能够通过上调Insr,缓解胰岛素抵抗;通过上调G6pc和下调Gck,影响糖酵解和糖异生,影响体内葡萄糖代谢,有效降低糖尿病小鼠的血糖。通过机制的研究,为下一步深入研究绞股蓝及其复方降糖的机制和信号传导通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复方绞股蓝对大鼠实验性体内血栓形成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方绞股蓝对大鼠实验性体内血栓形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绞股蓝药材与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绞股蓝考证 |
一、绞股蓝来源考证 |
二、绞股蓝命名考证 |
三、绞股蓝属植物分类系统 |
四、绞股蓝标准收载情况 |
第二部分 绞股蓝药材质量标准研究 |
一、收集样品 |
二、性状 |
三、鉴别 |
(一) 显微鉴别 |
(二) 薄层鉴别 |
四、绞股蓝化学成分研究 |
(一) 绞股蓝化学成分研究现状 |
(二) 绞股蓝化学成分研究 |
五、含量测定 |
(一) 实验材料 |
(二) 方法与结果 |
六、绞股蓝药材指纹图谱方法建立 |
(一) 实验材料 |
(二) 方法与结果 |
七、检查 |
(一) 水分 |
(二) 灰分 |
(三) 浸出物 |
八、绞股蓝药材质量标准建立 |
九、分析与讨论 |
第三部分 绞股蓝标准汤剂质量标准研究 |
一、制法 |
二、性状 |
三、鉴别 |
(一) 样品的制备 |
(二) 样品测定 |
四、含量测定 |
(一) 实验材料 |
(二) 方法与结果 |
五、绞股蓝标准汤剂指纹图谱研究 |
(一) 实验材料 |
(二) 方法与结果 |
六、检查 |
七、绞股蓝标准汤剂质量标准建立 |
八、分析与讨论 |
第四部分 绞股蓝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
一、制法 |
(一) 绞股蓝配方颗粒提取工艺研究 |
(二) 绞股蓝配方颗粒浓缩与干燥制粒工艺研究 |
二、性状 |
三、鉴别 |
(一) 实验材料 |
(二) 试验方法与结果 |
四、含量测定 |
(一) 实验材料 |
(二) 方法与结果 |
五、配方颗粒指纹图谱研究 |
(一) 实验材料 |
(二) 方法与结果 |
六、检查 |
(一) 粒度 |
(二) 装量差异 |
(三) 溶化性 |
(四) 水分、浸出物检查 |
七、绞股蓝配方颗粒质量标准建立 |
八、分析与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2)清脂通脉颗粒对动脉硬化模型大鼠血脂及PPARγ、LXRα、CD36表达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3)葛兰心宁软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及对血清AngⅡ、ICAM-1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试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葛兰心宁软胶囊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4)土鳖虫抗高胆固醇血症模型内参基因筛选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中药土鳖虫研究进展 |
1.1.1 土鳖虫化学成分及炮制方法 |
1.1.2 土鳖虫药理作用 |
1.1.3 土鳖虫药理作用分子机制研究 |
1.2 高胆固醇血症模型研究 |
1.2.1 正常兔脂类代谢特点 |
1.2.2 胆固醇模型兔相关研究 |
1.3 内参基因研究 |
1.3.1 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影响因素 |
1.3.2 不存在通用内参基因 |
1.3.3 评估内参基因算法 |
1.4 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 |
1.4.1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
1.4.2 肝X受体 |
1.4.3 ATP结合盒转运体A1 |
1.4.4 固醇调节原件结合蛋白 |
1.4.5 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 |
1.4.6 法尼酯衍生物X受体 |
1.4.7 胆固醇7α-羟化酶A1 |
1.5 中药与肝损伤 |
1.6 实验研究目标、内容和创新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
2.1.2 土鳖虫粉和饲料 |
2.1.3 仪器和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流程 |
2.2.2 建立模型和收集样品 |
2.2.3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
2.2.4 Western blot |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3.1 数据分析 |
2.3.2 内参基因评估算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模型建立 |
3.1.1 一般表征观察 |
3.1.2 高胆固醇血症兔模型 |
3.1.3 土鳖虫抗胆固醇模型 |
3.2 土鳖虫抗兔高胆固醇血症模型内参基因评估 |
3.2.1 内参基因标准曲线和熔解曲线 |
3.2.2 九个内参基因在4种组织中稳定性排序 |
3.2.3 四种组织中最佳内参基因数量 |
3.2.4 四种组织中9个内参基因综合评估 |
3.3 固醇代谢相关基因在肝脏中表达 |
3.3.1 验证肝脏中最稳定内参基因 |
3.3.2 肝脏中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转录水平表达 |
3.3.3 肝脏中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翻译水平表达 |
3.4 肝功影响 |
4 讨论 |
4.1 哈白兔适合高胆固醇血症研究 |
4.2 内参基因确定受多种因素影响 |
4.2.1 内参基因具有组织、条件特异性 |
4.2.2 不同算法结果存在差异 |
4.3 土鳖虫多靶点抗胆固醇效应 |
4.3.1 最适内参基因验证 |
4.3.2 LDLR表达 |
4.3.3 LYRα表达 |
4.3.4 ABCA1表达 |
4.3.5 SREBP-2表达 |
4.3.6 HAMGCR表达 |
4.3.7 FXRα表达 |
4.3.8 CYP7A1表达 |
4.3.9 转录与翻译水平表达结果存在异同 |
4.3.10 土鳖虫抗胆固醇多靶点效应 |
4.4 药物性肝损伤 |
4.5 问题和展望 |
4.5.1 高胆固醇血症模型 |
4.5.2 内参基因 |
4.5.3 土鳖虫抗高胆固醇血症机制 |
4.5.4 关于肝损伤研究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清脂通脉颗粒对大鼠脂质代谢异常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清脂通脉颗粒”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清脂通脉颗粒”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肝细胞胆固醇合成与摄取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清脂通脉颗粒”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胆固醇外流和逆转运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的创新性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6)冠通方及其拆方对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再狭窄细胞生长因子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冠通方及拆方对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NO、ET-1的影响 |
1 实验目的 |
2 实验原理 |
3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动物 |
3.1.2 实验药物 |
3.1.3 实验主要仪器及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2.1 分组及给药方法 |
3.2.2 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的建立 |
3.3 标本制备 |
3.4 HE染色法检测血管形态 |
3.5 硝酸还原酶法检测NO含量 |
3.6 ELISA法检测ET-1 含量 |
4 统计学分析 |
5 实验结果 |
5.1 一般情况 |
5.2 HE染色结果 |
5.3 硝酸还原酶法检测球囊损伤后大鼠血清NO结果 |
5.4 ELISA检测球囊损伤后大鼠血清ET-1 结果 |
第二部分 冠通方及拆方对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细胞生长因子VEGF、PDGF、bFGF的影响 |
1 实验目的 |
2 实验原理 |
3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动物 |
3.1.2 实验药物 |
3.1.3 实验主要仪器及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2.1 分组及给药方法 |
3.2.2 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的建立 |
3.3 标本制备 |
3.4 RT-PCR检测VEGF,PDGF,bFGF mRNA表达的影响 |
4 统计方法 |
5 实验结果 |
5.1 一般情况 |
5.2 RT-PCR检测VEGF mRNA表达的结果 |
5.3 RT-PCR检测PDGF mRNA表达的结果 |
5.4 RT-PCR检测bFGF mRNA表达的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中医对RS的认识及“痰瘀交互”理论 |
1.1 中医对RS的认识 |
1.2 “痰瘀交互”理论 |
2 冠通方组方分析 |
3 方剂拆方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4 NO、ET-1与RS |
4.1 NO与RS |
4.2 ET-1与RS |
4.3NO和ET-1 |
5 生长因子与RS |
5.1 VEGF与 RS |
5.2 PDGF与 RS |
5.3 bFGF与 RS |
6 结果分析 |
6.1 冠通方及其拆方对血管形态的影响 |
6.2 冠通方及其拆方对NO的影响 |
6.3 冠通方及其拆方对ET-1的影响 |
6.4 冠通方对VEGF的影响 |
6.5 冠通方对PDGF的影响 |
6.6 冠通方对bFGF的影响 |
结论 |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7)绞股蓝发酵液改善大鼠胃实寒证及降血脂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绞股蓝的种质资源 |
1.1 植物学分类 |
1.2 生物学特征 |
1.3 品种种类 |
2 绞股蓝组成成分 |
2.1 皂甙成分 |
2.2 多糖成分 |
2.3 黄酮类物质 |
2.4 氨基酸 |
2.5 微量元素 |
2.6 其他成分 |
3 化学研究 |
4 药理和临床研究 |
4.1 绞股蓝的药理学研究 |
4.1.1 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 |
4.1.2 抗氧化、抗衰老作用 |
4.1.3 降血糖作用 |
4.1.4 护肝作用 |
4.1.5 免疫调节作用 |
4.1.6 抗肿瘤 |
4.1.7 抗心脏缺血 |
4.1.8 镇静、催眠和镇痛 |
4.1.9 抗应激 |
4.1.10 抗溃疡 |
4.2 绞股蓝的临床研究 |
4.2.1 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 |
4.2.2 降血糖作用 |
4.2.3 调血压作用 |
4.2.4 治疗放、化疗引起白细胞减少 |
4.2.5 防止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 |
4.2.6 对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血中内皮素、血脂以及肾功能的影响 |
4.2.7 抗肿瘤作用的临床研究 |
5 市场开发应用前景 |
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不同高脂饲料建立高脂血症大鼠模型的试验研究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与设备 |
1.2 试验材料 |
1.3 主要试剂和药品 |
1.4 试验动物及试验设计 |
1.5 指标测定 |
1.6 数据统计分析 |
2 试验结果 |
2.1 试验大鼠生存率情况 |
2.2 试验大鼠体重的变化 |
2.3 试验各组大鼠血脂的变化 |
3 讨论 |
3.1 传统的大鼠高脂血症模型建模方法 |
3.2 采用的高脂饲料配方可促进大鼠高脂血症模型形成 |
3.3 肝脏病变验证可证实大鼠高脂血症模型建模成功 |
附录一 |
第三章 绞股蓝乳酸菌发酵液对大鼠胃实寒证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与设备 |
1.2 主要试剂和药品 |
1.3 试验动物 |
1.4 试验环境 |
1.5 试验方法 |
1.5.1 胃实寒证动物模型的建立 |
1.5.2 检测指标与方法 |
1.6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大鼠生存状况 |
2.2 试验大鼠体重的变化 |
2.3 对胃实寒证大鼠毛色的影响 |
2.4 对胃实寒证大鼠大便特征和精神状态的影响 |
2.5 对胃实寒证大鼠全血粘度的影响 |
2.6 对胃实寒证大鼠全血还原粘度的影响 |
2.7 对胃实寒证大鼠红细胞电泳时间、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的影响 |
2.8 对胃实寒证大鼠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血沉方程K值的影响 |
3 讨论 |
3.1 胃实寒证形成原因与动物模型的建模机理研究 |
3.2 绞股蓝发酵液对胃实寒证动物模型的药效 |
3.3 对行为表征的影响 |
3.4 血液流变学实验 |
第四章 绞股蓝乳酸菌发酵液对大鼠降血脂和免疫方面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仪器 |
1.2 主要试剂和药品 |
1.3 试验动物 |
1.4 试验动物分组 |
1.5 试验环境 |
1.6 试验内容与方法 |
1.6.1 血清生化 |
1.6.2 肠道SIgA |
1.6.3 肝肠组织切片的制作 |
1.7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脏器重量情况 |
2.2 对高血脂大鼠血清ALT、AST的影响 |
2.3 对高血脂大鼠血清CHO、TG、GIU的影响 |
2.4 对高血脂大鼠血清LDL-C、HDL-C的影响 |
2.5 对高血脂大鼠血清SIgA、IgG、IgM的影响 |
2.6 对高血脂大鼠血清MDA、SOD的影响 |
3 讨论 |
3.1 高脂血症的临床应用的降脂药物功用及其利弊分析 |
3.2 绞股蓝皂苷能够明显降低血清中的TC和LDL-C含量 |
3.3 绞股蓝浸取液和乳酸菌发酵液均可升高SOD并降低MDA含量 |
3.4 绞股蓝浸取液和乳酸菌发酵液可使肠道SIgA水平性增加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1、绞股蓝乳酸菌发酵液可以避免绞股蓝性寒而伤胃 |
2、绞股蓝乳酸菌发酵液能显着降低大鼠血清中的CHO、GIU和LDL-C含量 |
3、不足之处 |
4、展望 |
附录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绞股蓝皂苷及其相关制剂的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中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绞股蓝皂苷及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
1.1 前言 |
1.2 绞股蓝皂苷的化学成分研究 |
1.3 绞股蓝皂苷药理作用概述 |
1.3.1 对心脑血管系统的作用 |
1.3.2 降血糖作用 |
1.3.3 降血脂作用 |
1.3.4 保肝护肝作用 |
1.3.5 抗氧化、抗衰老作用 |
1.3.6 协调神经系统 |
1.3.7 改善记忆力 |
1.3.8 增强免疫力作用 |
1.3.9 对肿瘤的作用 |
1.3.10 其他作用 |
1.3.11 毒性作用 |
1.4 立题依据 |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绞股蓝总苷中三种特征成分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
2.1 实验材料 |
2.1.1 仪器 |
2.1.2 试剂和试药 |
2.2 大孔树脂粗纯化 |
2.2.1 大孔树脂与分离富集工艺条件的选择 |
2.2.2 绞股蓝总皂苷样品液的制备 |
2.2.3 大孔树脂的预处理 |
2.2.4 目标物选择与相应洗脱溶剂的选择 |
2.2.4.1 方法 |
2.2.4.2 结果 |
2.2.5 大孔树脂分离 |
2.3 制备液相色谱分离纯化 |
2.3.1 一号成分分离 |
2.3.1.1 色谱条件的确定 |
2.3.1.2 分离过程 |
2.3.2 二号成分的分离纯化 |
2.3.2.1 色谱条件的确定 |
2.3.2.2 分离过程 |
2.3.3 三号成分的分离纯化 |
2.3.3.1 色谱条件的确定 |
2.3.3.2 分离过程 |
2.4 三种绞股蓝皂苷的鉴定 |
2.4.1 一号成分的鉴定 |
2.4.1.1 名称 |
2.4.1.2 分子式与分子量 |
2.4.1.3 来源 |
2.4.1.4 绞股蓝皂苷 A 制备工艺流程 |
2.4.1.5 性状 |
2.4.1.6 理化常数 |
2.4.1.7 纯度 |
2.4.1.8 结构确证 |
2.4.1.9 结果 |
2.4.2 二号成分的鉴定 |
2.4.2.1 名称 |
2.4.2.2 分子式与分子量 |
2.4.2.3 来源 |
2.4.2.4 人参皂苷 Rd 制备工艺流 |
2.4.2.5 性状 |
2.4.2.6 理化常数 |
2.4.2.7 纯度 |
2.4.2.8 结构确证 |
2.4.2.9 结果 |
2.4.3 三号成分的鉴定 |
2.4.3.1 名称 |
2.4.3.2 分子式与分子量 |
2.4.3.3 来源 |
2.4.3.4 人参皂苷 F2 制备工艺流程 |
2.4.3.5 性状 |
2.4.3.6 理化常数 |
2.4.3.7 纯度 |
2.4.3.8 结构确证 |
2.4.3.9 结果 |
2.5 结论 |
2.6 讨论 |
第三章 绞股蓝总苷制剂的质量研究 |
3.1 研究方法的建立 |
3.1.1 仪器与试药 |
3.1.1.1 仪器 |
3.1.1.2 试药 |
3.1.2 溶液的制备 |
3.1.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3.1.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3.1.3 色谱条件的筛选 |
3.1.3.1 检测器的选择 |
3.1.3.2 色谱条件梯度与流动相的的选择 |
3.1.3.3 色谱柱的选择 |
3.1.3.4 柱温的选择 |
3.1.3.5 参照物的选择 |
3.1.3.6 色谱条件的确定 |
3.1.4 专属性的考察 |
3.1.4.1 溶液的配制 |
3.1.4.2 溶剂与流动相的考察 |
3.1.5 供试品溶液处理方法的考察 |
3.1.5.1 提取方法的考察 |
3.1.5.2 提取溶剂的考察 |
3.1.5.3 提取溶剂量的考察 |
3.1.5.4 提取时间的考察 |
3.1.6 线性试验 |
3.1.7 系统适应性试验 |
3.1.8 精密度试验 |
3.1.9 准确度试验 |
3.1.10 耐用性试验 |
3.1.10.1 流速变化考察 |
3.1.10.2 柱温变化考察 |
3.1.10.3 色谱柱变化考察 |
3.1.10.4 供试品溶液的稳定性考察 |
3.2 绞股蓝总苷制剂三种特征成分的含量测定 |
3.2.1 不同剂型绞股蓝总苷制剂三种特征成分含量测定 |
3.2.2 不同批次绞股蓝总苷分散片三种特征成分含量测定 |
3.3 绞股蓝制剂指纹图谱的建立 |
3.3.1 仪器与试药 |
3.3.1.1 仪器 |
3.3.1.2 试药 |
3.3.2 色谱条件 |
3.3.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3.3.4 方法学研究 |
3.3.4.1 空白试验 |
3.3.4.2 精密度试验 |
3.3.4.3 重复性试验 |
3.3.4.4 稳定性试验 |
3.3.5 指纹图谱的建立 |
3.3.5.1 不同批次绞股蓝总苷分散片指纹图谱的建立 |
3.3.5.2 不同剂型绞股蓝总苷制剂指纹图谱的建立 |
3.4 绞股蓝总苷制剂综合对比 |
3.5 结论 |
3.6 讨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个人简介及发表的论文 |
(9)海藻膳食纤维复方辅助降血脂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章 引言 |
1.1 膳食纤维降血脂的研究进展 |
1.1.1 膳食纤维的定义 |
1.1.2 膳食纤维的分类 |
1.1.3 膳食纤维的理化性质 |
1.1.4 海藻膳食纤维 |
1.1.5 海藻膳食纤维降血脂综述 |
1.2 中药降血脂研究进展 |
1.2.1 中医对高血脂的认识 |
1.2.2 降脂中药分类 |
1.2.3 单味中药降血脂研究进展 |
1.3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目标和内容 |
1.3.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1.3.2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 |
1.3.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海藻膳食纤维复方组分的筛选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高脂饲料 |
2.2.2 中药材的提取 |
2.2.3 动物实验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各中药提取率及有效成分测定 |
2.3.2 不同组分海藻膳食纤维复方对小鼠血清血脂水平的影响 |
2.3.3 不同组分复方对小鼠 AI、肝系数以及脂体比的影响 |
2.3.4 不同组分海藻膳食纤维复方对小鼠肝脏的病理学影响 |
2.4 大鼠预实验 |
2.4.1 第一次大鼠实验 |
2.4.2 第二次大鼠实验 |
2.4.3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海藻膳食纤维复方辅助降血脂体内实验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2.1 决明子提取物的制备及有效成分的测定 |
3.2.2 海藻膳食纤维复方体内实验 |
3.2.3 海藻膳食纤维复方毒理实验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海藻膳食纤维复方对大鼠血清血脂水平的影响 |
3.3.2 海藻膳食纤维复方对大鼠肝脂水平的影响 |
3.3.3 海藻膳食纤维复方对大鼠肝指标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3.3.4 海藻膳食纤维复方对大鼠肝脏病理形态的影响 |
3.3.5 海藻膳食纤维复方毒性实验结果 |
3.3.6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胆固醇细胞模型体外实验研究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细胞培养条件及生长曲线的绘制 |
4.2.2 山楂、绞股蓝、决明子对 HepG2 细胞增殖的影响 |
4.2.3 胆固醇造模浓度的探讨 |
4.2.4 各单方及拆方对细胞内胆固醇浓度的影响 |
4.2.5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山楂、绞股蓝、决明子对 HepG2 细胞增殖的影响 |
4.3.2 胆固醇造模浓度的确定 |
4.3.3 各单方及拆方对细胞内胆固醇浓度的影响 |
4.3.4 抗氧化性指标及对乙酰辅酶 A 含量 |
4.3.5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甘油三酯细胞模型体外实验研究 |
5.1 仪器与材料 |
5.2 实验方法 |
5.2.1 血清造模浓度的探讨 |
5.2.2 各单方、拆方及复方对细胞内各项指标的影响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血清造模浓度的确定 |
5.3.2 各单方及拆方对细胞内甘油三酯浓度的影响 |
5.3.3 抗氧化性指标及乙酰辅酶 A 含量 |
5.3.4 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绞股蓝复方降糖、降脂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1. 相关文献研究 |
1.1 高脂血症的研究现状 |
1.2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 |
1.3 绞股蓝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1.4 绞股蓝降脂作用及机制研究 |
1.5 绞股蓝降糖作用及机制研究 |
2. 绞股蓝不同组分降血糖活性的实验研究 |
2.1 药材、仪器与试剂 |
2.2 方法 |
2.3 结果分析 |
2.4 讨论 |
3. 苦丁茶主要成分降血脂作用实验研究 |
3.1 仪器设备与材料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分析 |
3.4 讨论 |
4. 苦丁茶主要成分降糖作用的实验研究 |
4.1 设备与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3 结果分析 |
4.4 讨论 |
5. 复方绞股蓝软胶囊降血脂作用的实验研究 |
5.1 仪器设备与材料试剂 |
5.2 实验方法 |
5.3 结果分析 |
5.4 讨论 |
6. 胰岛 INS-1 细胞高糖高脂致氧化损伤的研究 |
6.1 高糖高脂对胰岛 INS-1 细胞活性的影响 |
6.2 高糖高脂致氧化损伤对胰岛 INS-1 细胞内 ROS 含量的影响 |
6.3 高糖高脂致氧化损伤对胰岛 INS-1 细胞形态的影响 |
6.4 高糖高脂对胰岛 INS-1 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 |
6.5 高糖高脂对胰岛 INS-1 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
6.6 高糖高脂对胰岛 INS-1 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
6.7 高糖高脂对胰岛 INS-1 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后细胞 Caspase-3、Caspase-9 活性的影响 |
7. 展望 |
7.1 有关凋亡与自噬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分析 |
7.2 下一步研究工作打算 |
8. 结语 |
8.1 主要创新点 |
8.2 主要研究成果 |
8.3 下一步研究工作打算 |
参考文献 |
附 录 |
致 谢 |
四、复方绞股蓝对大鼠实验性体内血栓形成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绞股蓝药材与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D]. 黄盼盼.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8)
- [2]清脂通脉颗粒对动脉硬化模型大鼠血脂及PPARγ、LXRα、CD36表达影响的研究[D]. 金丹茹.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3]葛兰心宁软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及对血清AngⅡ、ICAM-1的影响[D]. 涂馨元.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4]土鳖虫抗高胆固醇血症模型内参基因筛选及分子机制研究[D]. 张震. 东北农业大学, 2019(01)
- [5]清脂通脉颗粒对大鼠脂质代谢异常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研究[D]. 胡楠.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6]冠通方及其拆方对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再狭窄细胞生长因子影响研究[D]. 余静寅.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2)
- [7]绞股蓝发酵液改善大鼠胃实寒证及降血脂的试验研究[D]. 王灵平.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1)
- [8]绞股蓝皂苷及其相关制剂的质量研究[D]. 于学海. 甘肃农业大学, 2014(05)
- [9]海藻膳食纤维复方辅助降血脂实验研究[D]. 熊霜. 华侨大学, 2014(02)
- [10]绞股蓝复方降糖、降脂作用的实验研究[D]. 黄晓飞.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