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童心童趣的诗意开掘——李凤杰儿童小说艺术表现手法散论(论文文献综述)
付玉琪[1](2021)在《生态批评视阈下的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日益加剧着人们的生存焦虑,各种现代科学的治理方案却未能立竿见影。因而生态批评与生态文化成为人类在精神领域探索疗救的重要路径。生态批评超越了国家、地区、种族的界限,在当今全球化态势愈加明确的时代背景下,生态批评的东西方对话趋势逐渐突显:秉持人类命运共同利益的价值取向,寻求跨文化的生态文明事业的共赢。现代中国儿童文学始终关注儿童生存的具体文化语境,并以文学的方式参与童年生态问题的救治。尽管中国生态批评理论成果已蔚为大观,但是运用生态批评方法论对整个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作出系统化梳理和研究的着作尚未出现。因而本论文将社会性的生态问题与个体精神疗救相结合,探寻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的生态审美意识的嬗变规律,概览生态童年的特征,进而试图建构中国式童年精神生态的诗学。生态整体主义赋予了“自然”与“人”同等的独立审美地位,它不再是抒情工具与征服对象,能够以其自身特有的美质吸引读者,并塑造他们独特的童年经历与生命体认。受到社会文化与儿童“野性”思维的双重规约,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的生态童年建构由“非自觉”走向“自觉”的过程中,童年精神也经历了由“家园意识”、“荒野意识”到“星球意识”的发展,并且逐渐带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导向,以及“生命写作”的文学内涵。!生态童年建构始终贴近童年生活现实,同时勾连起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人类历史与宇宙历史,从而将儿童生命的自我实现置于更加广阔的“自然”空间。在此基础上确立的中国式童年精神生态的诗学,或将能够积极推动中国童年研究、儿童文学的批评标准更新,以及社会生态文明事业。
喻超[2](2017)在《新世纪儿童小说的苦难叙事研究》文中提出对于成人文学而言,苦难并非是新鲜的话题。同样,儿童文学中也存在着大量描写苦难的作品,关注着儿童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挫折、磨难、创伤等阴暗面,值得进行深入的讨论研究。因为生活不是单方面的情感拼接,而是汇聚了痛苦与欢乐、磨难与幸福、荆棘与坦途的复杂样貌,所以儿童文学需要书写苦难,需要关怀孩子们的真实生活,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并引导他们走出困境。新世纪以来,儿童文学市场出现了过多的喧嚣浮躁之作,这些作品有意回避苦难叙事,给孩子营造了一个虚假的狂欢的文学世界。因此,有必要挖掘新世纪儿童文学中那些苦难题材的优秀作品,论述苦难叙事对于儿童以及儿童文学的真正价值。本文基于这样的写作目的,选择新世纪以来优秀的儿童小说作为研究基点,运用文本细读、作品比较、跨学科等研究方法,主要从以下角度对新世纪以来儿童小说中的苦难叙事进行了分析:引言部分对什么是“苦难叙事”以及儿童文学层面上的苦难叙事与成人文学中的苦难叙事有何区别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儿童文学苦难叙事的研究现状。第一章从宏观角度梳理了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苦难叙事的流变,最终落脚到新世纪儿童小说的苦难叙事概况,同时指出新世纪之“新”在何处,为下文的微观分析奠定了基础。第二章根据儿童主动参与世界和被动承受压力两个方面,将新世纪儿童小说中苦难叙事的表现范式分为“儿童指向世界”和“世界指向儿童”两种,并分别进行了细化分析。第三章探讨了新世纪儿童小说中苦难叙事的美学指向。即儿童文学在对苦难的叙事上更加偏重美感和诗意,并用快乐的叙事元素和跨时代的艺术想象调和了沉重的苦难氛围。本章的最后阐释了新世纪儿童小说中苦难叙事的美学风格,力求全面展示儿童文学中苦难叙事的独特美感。第四章就新世纪儿童小说直面苦难的突围可能进行了详实论述,在能否助力儿童超越苦难的问题上对诸多作品进行评判,并对儿童战胜苦难的路径及无法突围所产生的叙事效果进行评析。同时对能否突围隐含的叙事动因进行了思考。结语部分表述了苦难叙事对于儿童文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儿童文学进行苦难叙事的现实意义与艺术价值,并以批判的视角提出了新世纪儿童小说中苦难叙事的不足。
王艳文[3](2016)在《新时期儿童小说的创作新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为新时期儿童小说,论文以20世纪50-70年代的儿童小说作为比较对象与参照物,主要从题材、形象、主题、创作原则与叙事模式五个角度来观察分析新时期儿童小说的创作特点,试图全面、具体地呈现出新时期儿童小说在创作上的变化与得失。从题材上来看,新时期以来的校园小说呈现出从50-70年代的“去校园化”到新时期“再校园化”的文学现象。家庭生活题材小说,表现为在50-70年代“去家庭化”的基础上实现“再家庭化”的描绘,甚至有“后家庭化”的特点。乡村题材小说中,乡村从50-70年代“政治化”的农村逐渐蜕变为“去政治化”的乡村。城市题材的小说中,则从“反现代性”的书写转变为对城市“现代性”的描摹。在革命题材上,一反50-70年代的“宏大叙事”,采用“微观叙事”的方式对革命进行别样讲述,补充与丰富以前的“宏大叙事”。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来看,新时期儿童小说中的理想儿童是适合改革开放的时代需要、敢于质疑、勇于独立的“小小男子汉”形象。他们不再是50-70年代那种乖巧听话、低眉顺眼、唯老师与父母之命是从的“先进型典范”。新时期的红色儿童也开始褪尽光华,从出神入化的小英雄回归于平凡普通的小战士。新时期本色儿童的塑造是以新写实的手法还原当代大多数儿童本真的生存状态,他们再也不是50-70年代那种幸福快乐的小顽童,而是中间状态的读书郎。新时期小说中的“问题儿童”是需要教育与挽救的不良少年。不同于50-70年代的“问题儿童”,那时不是真正的“问题儿童”,而是成人把儿童天性中不符合成人要求的地方当成了“问题”,“问题儿童”其实不是儿童出“问题”而是成人出了“问题”。新时期的残障儿童是有明显的器官或组织残缺导致行为障碍的残疾儿童与有着轻微的器官损伤导致交往障碍的智障儿童。他们身体残疾,心地善良。50-70年代一般把反面儿童写成残障儿童,是一种刻意丑化的艺术行为,目的是突出神化小英雄,小说中几乎没有真实可信的有关残障儿童的描写,真正意义上的残障儿童处于被遮蔽的状态。女童形象由50-70年代的“假小子”,“铁姑娘”演变成为新时期的“青春美少女”。从主题意蕴的角度看,新时期儿童小说中,情感主题由50-70年代“公共情感”的抒发转为“私人情感”的表达。人性的主题,不再“唯阶级论”,认为一切人性都非通过阶级性体现不可。不再把生活在各种社会关系之中的有着丰富多样性情的人,简单地当作阶级性的化身,而是还原人性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写出了具体的真实可信甚至是感人的普遍人性来。新时期以来儿童小说的苦难主题相对于50-70年代群体性的“政治苦难”而言,主要抒写个体的“生命苦难”。新时期成长主题旨在描写少年儿童生命的成长过程,这种成长不再是政治意识形态规训下的“被动成长”,而是少年儿童生命的自然成长过程,是“主动成长”。从创作原则上来看,新时期现实主义的小说创作原则打破了“革命现实主义”的条条框框,恢复了现实主义的真实性与批判性。儿童小说发展到80年代中期,在外来思潮与寻根文学的影响下,被中断的浪漫主义思潮逐渐开始觉醒。新时期儿童小说家还挣脱了传统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束缚,借鉴现代派的创作手法,对儿童小说艺术形式进行探索与革新,创作出一批带有现代主义特色的儿童小说,如意识流小说、象征主义小说、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等。有些小说创作还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表现为结构的平面化与拼贴,内容的反深度与戏谑。从叙事模式上看,在人称与视角上,新时期儿童小说一改50-70年代视角的单一化特点,开始变得丰富而多样。在时间意识与叙事时间上与50-70年代也大为不同,体现为个体生命年龄时间对社会历法时间的取代,内在心理时间对外在客观时间线性顺序的打破。新时期小说的叙述重心从50-70年代注重外在的单一故事的讲述转移到关注人物心理情感的传达方面上来,于是小说的叙事结构也发生了类似的变化,从原来的“故事—情节”模式的叙事结构转变为“心理—情绪”模式的叙事结构。新时期儿童小说在创作上相对于50-70年代的儿童小说来说,在题材、人物、主题、创作原则及叙事模式等五个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新变的原因除了政治上的拨乱反正之外,再就是文学自身的发展。新时期儿童小说在修正50-70年代儿童小说的不足,继承现代文学优良传统,借鉴当代成人文学长处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并取得了上述成就。但是在市场化的影响下,对经济利益的一味追求,也使儿童小说创作出现从重艺术追求到以读者为中心的转移趋向。
刘李娥[4](2006)在《儿童精神家园的回归与守望 ——论“儿童本位”视野下的新时期儿童文学创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曲折起伏与儿童本位意识的盛衰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以儿童为本位”的艺术创作观念的理论旗帜下,新时期儿童文学创作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本文试图以儿童本位观念作为理论支点和总的逻辑线索,力求贴近文学创作现场,从主题取向、审美创造、文学接受等方面来综合解析新时期的儿童文学创作。全文分为五个部分: 引论部分简述了儿童本位观念的形成及其在中国的传播和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影响,并综合评述了新时期儿童文学创作研究现状,指出将儿童本位观念作为理论支点系统研究新时期儿童文学创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一章着重论述新时期儿童文学执着于对儿童本体生命的描绘。当代的少儿有着他们自足、独立的生命世界,儿童文学作家首先关注的就是儿童天性中自在顽皮的生命体验,逃离家庭、学校束缚的生命反抗,以及少儿希望得到外界认同、期待精神理解的生命渴求。其次,儿童文学创作主体的自觉的儿童本位意识,使他们在作品中容易回到自己逝去的童年岁月,表现出对人性人情之美的礼赞,对童年苦难忧伤的缅怀,以及对大自然生灵的亲切记忆。再次,新时期儿童文学高扬“塑造未来民族性格”的美学旗帜,重视“人之初”的生命塑造,一大批作品对于民族未来健全、阳刚的儿童生命进行了预演,表现自强独立的生命建构,展示出对人生寻根的生命追寻,及其生命向他人、向世界敞开的冲动与体认。 第二章主要讨论新时期儿童文学作家立足儿童本位立场,在审美创造上所表现出的对于儿童游戏精神的诗意张扬。论述主要在游戏的狂欢体验与梦幻色彩两个层面上展开。结合相关作家作品,从游戏伙伴、情节场景、叙述语言、梦境营造、幻想呈现等方面揭示新时期儿童文学以儿童游戏性、娱乐性为基调的美学色彩。
王泉根[5](2002)在《2001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年度综述》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就2001年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态势作了一个宏观的扫描。文章认为,2001年度儿童文学理论批评虽不丰厚但也有可观的收获,认为对当下儿童文学创作思潮与整体现象的关注、批评,是2001年度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话题之一;对当代儿童文学作家作品的研究,也取得了颇有价值的成果;在儿童文学文体研究方面,对幻想性文学中的童话研究有所突破。
曹斌[6](2001)在《童心童趣的诗意开掘——李凤杰儿童小说艺术表现手法散论》文中研究表明
二、童心童趣的诗意开掘——李凤杰儿童小说艺术表现手法散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童心童趣的诗意开掘——李凤杰儿童小说艺术表现手法散论(论文提纲范文)
(1)生态批评视阈下的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研究背景 |
二、生态批评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三、国内外儿童文学的生态批评研究现状综述 |
四、论文基本思路及创新点 |
第一章 生态批评视阈下现代中国儿童文学宏观考察 |
第一节 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生态审美意识的嬗变 |
第二节 生态童年的特征 |
第二章 生态童年的家园意识 |
第一节 怀旧故乡的美好人性 |
第二节 重构城市童年的生存图景 |
第三章 生态童年的荒野精神 |
第一节 吁求生态道德 |
第二节 高扬动物生命权利 |
第三节 塑造荒野精神气质 |
第四章 生态童年与星球意识 |
第一节 全球化视野下的“星球意识” |
第二节 宏阔的星球生命视角 |
第三节 重建未来星球秩序 |
第五章 现代童年诗学的可能性建构 |
第一节 童年叙事与“精神生态”问题 |
第二节 现代童年诗学特征的可能构想 |
第三节 生态美育的可能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新世纪儿童小说的苦难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中国儿童文学中苦难叙事的概况 |
(一)20 世纪儿童文学中苦难叙事的流变 |
(二)新世纪儿童小说中苦难叙事的现状 |
二、新世纪儿童小说中苦难叙事的表现范式 |
(一)儿童指向世界——对话受阻隔 |
1.被误解:失衡的人际心理 |
2.被忽视:隐性的虐待形式 |
3.被遗弃:无谓留守的“盲肠” |
(二)世界指向儿童——无意识施重 |
1.天灾人祸与生命困境 |
2.家庭破碎与心灵创伤 |
3.身体残缺与精神孤独 |
4.应试竞争与非人压力 |
三、新世纪儿童小说中苦难叙事的美学指向 |
(一)用诗意的气氛淡化苦难的悲情 |
(二)苦难境遇中荡漾着“快乐”元素 |
(三)跨时代背景下作家的苦难回忆重组 |
(四)硬朗与细腻兼备的苦难叙事风格 |
1.冷静沉思的硬朗之风 |
2.孤独吟唱的细腻之风 |
四、新世纪儿童小说中苦难叙事的突围可能 |
(一)“他者”助力引导儿童走出困境 |
1.周遭世界的有效介入 |
2.不可替代的父母之情 |
(二)“自我”生命成长的突围 |
1.身处逆境的反抗本能 |
2.在突破的临界点徘徊 |
(三)逃避与自杀:超越苦难的艰难 |
1.消极抵抗显露叙事的无力 |
2.悲剧效果唤起疗救的注意 |
(四)能否突围隐含的叙事动因的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3)新时期儿童小说的创作新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儿童、儿童文学与儿童小说 |
(一) 儿童 |
(二) 儿童文学 |
(三) 儿童小说 |
二、新时期儿童小说研究述评 |
(一) 儿童小说思潮研究 |
(二) 儿童小说专题研究 |
(三) 单个作家作品研究 |
三、本文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新时期儿童小说题材的新变 |
第一节 校园题材: “去校园化”与“再校园化” |
一、“去校园化”回顾 |
二、“再校园化”新变 |
第二节 家庭题材: “非家庭化”与“再家庭化” |
一、“非家庭化”回顾 |
二、“再家庭化”新变 |
第三节 乡村题材: “政治化”与“去政治化” |
一、“政治化”农村回顾 |
二、“去政治化”乡村新变 |
第四节 城市题材: “反现代性”与“现代性” |
一、“反现代性”回顾 |
二、“现代性”新变 |
第五节 革命历史题材: “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 |
一、“宏大叙事”回顾 |
二、“微观叙事”新变 |
第二章 新时期儿童小说儿童形象的新变 |
第一节 理想儿童: “先进型典范”与“小小男子汉” |
一、“先进型典范”回顾 |
二、“小小男子汉”新变 |
第二节 红色儿童: 英雄与凡人 |
一、小英雄的回顾 |
二、平凡人的回归 |
第三节 本色儿童: “写实”与“还原” |
一、“写实性”回顾 |
二、“新写实还原” |
第四节 问题儿童:“问题”与“教育” |
一、不是“问题”的“问题” |
二、不良少年的教育 |
第五节 残障儿童: “遮蔽”与“凸显” |
一、“故意遮蔽”的回顾 |
二、“有意凸显”的新变 |
第六节 “女童”:“男童化”与“美少女” |
一、“男童化”回顾 |
二、“青春美少女”新变 |
第三章 新时期儿童小说主题意蕴的新变 |
第一节 情感主题: “公共情感”与“私人情感” |
一、“公共情感”的回顾 |
二、“私人情感”的新变 |
第二节 人性主题: “阶级性”与“普遍人性” |
一、“阶级性”的回顾 |
二、“普遍人性”的显现 |
第三节 苦难主题: “政治苦难”与“生命苦难” |
一、“政治苦难”的回顾 |
二、“生命苦难”的新变 |
第四节 成长主题: “被动成长”与“主动成长” |
一、“被动成长”的回顾 |
二、“主动成长”的新变 |
第四章 新时期儿童小说创作原则的新变 |
第一节 现实主义儿童小说的回归: “革命现实主义”之外 |
一、回归的开端——伤痕小说 |
二、回归的深化—问题小说 |
三、回归的发展——写实小说 |
第二节 浪漫主义儿童小说的觉醒: “ 革命浪漫主义”之外 |
一、“革命浪漫主义”的回顾 |
二、浪漫主义儿童小说思潮的觉醒 |
第三节 现代主义儿童小说的探索: “先锋小说”的艺术实验 |
一、意识流小说 |
二、象征主义小说 |
三、魔幻现实主义小说 |
第五节 后现代主义儿童小说的闪现: 消费社会的影响 |
一、结构的平面化与拼贴 |
二、内容的反深度与戏谑 |
第五章 新时期儿童小说叙事模式的新变 |
第一节 叙述人称与叙事视角: “单一狭窄”与“丰富多变” |
一、视角“单一狭窄”回顾 |
二、视角的“丰富多变” |
第二节 时间意识与叙事时间: 时间的束缚与挣脱 |
一、“时间的束缚”回顾 |
二、“时间的挣脱”新变 |
第三节 叙述重心与叙事结构: “故事—情节”结构与“心理—情绪”结构 |
一、“故事—情节”结构的回顾 |
二、“心理—情绪”结构的出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儿童精神家园的回归与守望 ——论“儿童本位”视野下的新时期儿童文学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章 儿童本体生命的执着关注 |
第一节 儿童当下原初生命的描绘 |
(一) 自在顽皮的生命体验 |
(二) 逃离束缚的生命反抗 |
(三) 期待理解的生命渴求 |
第二节 作家过往童年生命的融入 |
(一) 对人性人情之美的关怀 |
(二) 对童年苦难忧伤的记忆 |
(三) 与自然动物生命的贴近 |
第三节 民族未来健全生命的预演 |
(一) 自强独立的生命建构 |
(二) 人生寻根的生命追寻 |
(三) 走向开放的生命体认 |
第二章 儿童游戏精神的诗意张扬 |
第一节 “狄俄尼索斯”的狂欢体验 |
(一) 滑稽风趣的游戏伙伴 |
(二) 精彩有趣的故事情节 |
(三) 幽默诙谐的叙述语言 |
第二节 “阿波罗”的梦幻境界 |
(一) 表层梦幻意象 |
(二) 深层梦幻意境 |
第三章 儿童接受心理的多元应对 |
第一节 多元创作方法向儿童思维开拓 |
(一) 现实客观的格调 |
(二) 浪漫诗意的韵味 |
(三) 西方现代派手法的借鉴 |
第二节 多样艺术风格向儿童心灵贴近 |
(一) 柔婉与刚健 |
(二) 都市与乡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原创性说明 |
四、童心童趣的诗意开掘——李凤杰儿童小说艺术表现手法散论(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态批评视阈下的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研究[D]. 付玉琪. 兰州大学, 2021(09)
- [2]新世纪儿童小说的苦难叙事研究[D]. 喻超.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2)
- [3]新时期儿童小说的创作新变研究[D]. 王艳文.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6)
- [4]儿童精神家园的回归与守望 ——论“儿童本位”视野下的新时期儿童文学创作[D]. 刘李娥. 湖南师范大学, 2006(09)
- [5]2001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年度综述[J]. 王泉根. 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5)
- [6]童心童趣的诗意开掘——李凤杰儿童小说艺术表现手法散论[J]. 曹斌. 小说评论,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