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性能电动汽车电池在天津诞生(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承[1](2021)在《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电磁环境分析与调控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国家日新月异,但经济的发展导致化石能源的愈发枯竭以及环境的恶化,催生了人们对清洁可再生能源的极大热情,电能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的传输形式有着不可或缺的独特优势,其在各个行业和不同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交通运输领域,各国为推动交通工具的电驱动发展做出了大量努力,新能源汽车逐渐取代化石能源汽车;在消费电子行业,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等设备近年来迅速占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医疗领域,人工耳蜗、人工心脏、视力矫正器等植入式医疗电子设备逐步取代便携式医疗器械,成为医疗研发的热点,并在临床逐渐得到深入应用;在通信领域,广播、全球定位系统、移动电话等正在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智能化、互联化的世界对电能的依赖更加紧密,人类的衣食住行更多的从化石能源向电能过渡,电能正在悄无声息的改变着人类与世界的交互。但是长期以来电能的利用方式总绕不开“插拔”、“接触磨损”、“放电”、“火花”、“便捷性差”等多种问题。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作为一种新颖的非接触、无磨损、便捷美观的充电方式引起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经过长期的发展,该技术在电路控制、拓扑优化、能量信息同步传输、频率分裂等方面已得到了极大地探索与优化。目前该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展现出如火如荼的趋势,但其自身特有的强磁场耦合特性是人们时刻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随着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应用场景的复杂多样,场景自身存在的铁磁性金属与非铁磁性金属一方面会对系统周围的电磁环境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也会使系统的工作性能发生变化,严重时系统将无法工作。目前针对不同拓扑的电磁环境与系统工作性能耦合关系的研究还有待加强,环境中的导电导磁性物质对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工作时带来的参数波动影响还需更深入研究,各种电磁调控方法的适用情况和影响机理也有待进一步阐明。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分析系统电磁环境与工作性能耦合关系出发,探索了电磁环境与工作性能变化时的关键影响因子,建立了引入中低频磁场调控方法的耦合器线圈参数变化模型,分析了衬底尺寸变化时对耦合器参数的影响规律,提出了基于高频磁场调控方法的新型电磁超材料谐振图案并引入中长距离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研制了应用于实际场景的高效、可靠、安全的耦合器样机。本文围绕电磁环境与工作性能耦合关系、中低频磁场调控方法、高频磁场调控方法以及基于磁场调控方法的样机设计等方面展开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电磁环境与工作性能耦合关系研究。建立了基于方形和圆形平面线圈的耦合器空间电磁环境计算模型,对考虑收发线圈自身电阻以及混联拓扑电感电阻的八种基本拓扑的工作性能计算公式进行了推导;以自研耦合器和SAE WPT2/Z3耦合器为例,研究了相同耦合器参数、不同拓扑时的系统工作性能;通过定义磁感应结构因子,在相同工作性能、不同拓扑的情况下,对耦合器周围电磁环境进行了对比;还分析了不同拓扑的工作性能和电磁环境对参数变化的灵敏性,筛选了关键影响因子。(2)中低频磁场调控方法与磁谐振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耦合研究。分别建立了加载非铁磁性金属和铁氧体衬底材料后的线圈参数计算模型,并与仿真和实验进行了对比,得到了验证,进而在两种材料的厚度、面积变化时以及重量恒定时分别对线圈等效电阻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融合两种不同衬底材料的中低频磁场调控方案,并通过实验在改变铁氧体数量时对系统的传输性能和电磁环境的变化进行了分析与优化。(3)高频磁场调控方法与磁谐振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耦合研究。提出了一种电磁超材料谐振图案,基于有限元仿真软件建立了包含波激励端口的电磁超材料细胞单元谐振图案的仿真模型;其次通过S参数反演法得到了细胞单元谐振图案的等效电磁参数,在6.78MHz实现了负磁导率的磁场调控;更进一步的,结合输电线路传感器中长距离无线供电系统,验证了引入所设计的电磁超材料对上述系统的功率与效率的提升作用;最后为了保证输电线路传感器中长距离无线供电系统的稳定可靠供电,设计了零电压开关状态的E类放大电路及次级侧恒压供电方法。(4)基于磁场调控方法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设计与实验测试。根据项目实际应用场景中的需求,选取了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和智能电网巡检机器人无线充电两个应用场景;提出了基于磁场调控方法的耦合器设计流程;通过对多耦合器方案的规格设计,考虑线圈实际电阻和传输性能的评估分析,结合工程化的封装要求,研制了电动汽车无线电能传输系统;面向智能电网巡检机器人无线充电需求,设计了包含次级侧线圈接入识别的耦合器方案,并研制了整套巡检机器人无线充电系统。
刘科[2](2021)在《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碳排放是指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大量碳排放加剧气候变化,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上升,威胁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人类活动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是导致碳排放问题的主要诱因。目前全球主要通过碳排放量衡量各行业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建筑业是主要碳排放行业之一,建筑业的低碳发展是引领我国低碳道路的周期引擎。目前针对建筑低碳设计研究已有相关成果,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建筑的低碳化发展不够重视,低碳设计理念认识模糊,多通过相关技术的堆叠,注重相关低碳措施的应用,忽视了建筑低碳化的指标性效果。如何在建筑设计阶段基于相关碳排放量化指标真正实现公共建筑的低碳化是本研究的重要内容。高大空间公共建筑是碳排放强度最高的公共建筑之一,具有巨大的低碳潜力。本文基于地域性特征,针对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展开具体的低碳设计研究。首先梳理建筑低碳设计相关理论基础,通过对相关低碳评价体系的研究,总结落实建筑低碳设计的要素指标。其次落实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开发相应的建筑低碳设计辅助工具。进而从设计策略和技术措施两方面具体展开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最后通过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的应用验证研究的可行性与低碳设计效果。本研究主要成果有:明确了建筑的低碳化特征与低碳设计理念,建筑的低碳设计应从全生命周期视角兼顾建筑各阶段,包含但不等同于节能设计;构建了以碳排放指标为效果导向的建筑低碳设计方法,初步建立了建筑低碳设计流程框架;建筑设计应着重考虑的低碳环节包括:建材的使用、能源的使用、植被的碳汇、建筑碳排放量的计算;完善了适用于设计阶段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与评测分析方法,开发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工具(CEQE-PB HSCW);针对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提供了包含设计策略与技术措施的低碳设计指导;通过在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中采用可再生能源、被动式空间调节、主动式节约技术、绿植碳汇系统、绿色低碳建材和低碳施工等方面的具体设计措施17项,最终求得项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情况,项目符合碳排放量比2005年基准值降低45%的低碳目标,年碳排放量比2005年基准值降低了61%。在进一步优化设计中,得出低碳化使用建材带来的减排贡献率可达67%。针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低碳设计优化,不仅需要通过运行阶段的节能与绿植固碳,同时要强调低碳化地使用建材。论文正文17.2万余字,图片202张,表格85幅。
刘知雨[3](2020)在《基于顾客感知价值的特斯拉汽车消费者购买意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需要解决自己的出行需求,选择加入有车一族的行列。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多,产生的问题也日益明显,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汽车尾气的排放不仅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造成温室效应,引发全球变暖,而且会导致环境污染,普通燃油车消耗了大量的石油资源,给全球石油供应带来了巨大压力。在这种形势下,新能源汽车应运而生,由于使用了电能这种清洁能源,既节能又环保,很快便成为了汽车行业的热点。特斯拉汽车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先行者,重新定义了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在各大巨头已经充分竞争的汽车领域开创了一片蓝海。特斯拉汽车及特斯拉公司是研究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顾客购买意愿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目前大多数文献主要从宏观层面,市场营销方面和技术层面上对特斯拉汽车进行研究,较多的研究都集中于中国对电动车产业的扶持补贴以及企业对电动车技术的科学技术创新等方面,与顾客感知价值有关系的数理实证研究则十分稀少。因此,本文别具一格的搭建顾客感知价值模型,将汽车性能、汽车外观、安全舒适、配套服务、成本优势作为自变量,亦作为可以影响顾客感知价值的因素,将顾客感知价值作为影响购买意愿的中间变量,研究所得丰富了顾客感知价值相关理论,并对使特斯拉厂商思考如何从消费者视角提升产品价值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在总结前人关于顾客感知价值、购买意愿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研究背景与问题,确定研究内容,并采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统计数量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汽车性能、汽车外观、安全舒适、成本优势、配套服务对顾客感知价值以及顾客感知价值对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汽车性能、安全舒适、成本优势、配套服务对顾客感知价值有显着的影响;(2)汽车外观对顾客感知价值的影响较小;(3)顾客感知价值对购买意愿有着的影响,感知价值越高,购买意愿越强烈。
毕晗[4](2020)在《富氮碳负极材料的二次电池性能及氧化铈的气敏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能源、信息与材料,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三大支柱,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奠基石,能量的存储依赖于储能器件,锂离子电池(LIBs)由于其高能量密度、高循环稳定性和高工作电压等优秀的特性,已经成为储能器件的代表;信息的传递离不开传感器,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气体传感器由于其灵敏度高,响应迅速和稳定性好等优点,作为一种典型固态电阻型气体传感器,已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本论文试图材料的角度来看待能源与信息,尝试寻找到适用于LIBs与MOS气体传感器的优秀材料。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聚苯胺(PANI)作为导电高分子材料,由于其稳定的电化学性能,易于合成,价格低廉和环境友好的特性,被广泛用在储能领域。虽然聚苯胺是一种典型的含氮(N)化合物,但其直接用于LIBs材料时容量有限。本文以聚苯胺为前驱体,石墨相氮化碳(g-C3N4)作为模板,通过将苯胺原位聚合于g-C3N4模板上,形成三明治状纳米片夹层结构,再将其碳化,来制备高N含量(约16 at%)的多孔富氮碳碳材料。g-C3N4一方面作为牺牲模板,另一方面还提供额外氮源,所获得的材料具有优异的性能,包括高氮含量,大比表面积和丰富的微孔和中孔,研究表明其作为LIBs负极材料时具有更高的比容量和优异的循环稳定性。(2)直接碳化含氮有机物前驱体是获取高氮含量的氮掺杂碳材料的简单途径之一。然而,具有超高氮含量的石墨相氮化碳(g-C3N4)在高温过程中会转变成气体而挥发,几乎不会留下碳化固体产物。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本文通过自行设计的石英管进行简单的一步热处理工艺,成功地获得了锚固有超细锡颗粒的氮掺杂碳。研究表明,无论是尿素,双氰胺还是三聚氰胺等可生成g-C3N4的有机前体,在与Sn Cl2同时置入石英管时均能得到高氮含量掺杂碳/超细Sn颗粒复合材料。电化学特征表明,所制备的Sn/CN-x材料显示出有优异的储锂性能。(3)Ce O2作为重要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具有萤石结构,面临着在充放电过程中体积膨胀,循环性能不稳定,导电性差等缺点。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论文通过简单地一步水热法,将纳米Ce O2颗粒附着在导电泡沫碳(CF)网络上,经对比测试发现,CF能够明显提高纳米Ce O2的导电性与电池循环过程中的电极稳定性,从而提高Ce O2作为LIBs负极的性能。(4)使用Ce(NO3)3作为铈源,在改变的Na OH浓度下,通过简单的水热法选择性地制备了形貌均匀的Ce O2纳米多面体,纳米棒和纳米立方体。随后,分别记录了这些Ce O2纳米晶体的结构,形貌,暴露表面,缺陷,表面积。基于这些各种Ce O2纳米晶体的气体传感器对二甲胺蒸气表现出独特的气体传感性能。最后,从暴露晶面和表面缺陷等方面讨论了提高二甲胺感测性能的原因。
冯逸凡[5](2019)在《企业集群背景下XR电动车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江苏XR电动车公司是一家从事电动交通工具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的民营股份制公司,总部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公司目前的主要产品为电动两轮车,是行业内的龙头企业之一。我国电动车产业自上世纪末起步,逐渐在渤海湾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等地形成了电动车企业集群。这些企业集群是推动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对集群内电动车企业乃至电动车整个行业的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无锡依托其摩托车制造等产业基础,电动车产业发展迅速,是国内三大电动车企业集群之一。XR公司在无锡电动车企业集群中发展壮大,无锡电动车企业集群的现状、环境对公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电动车行业整体遇到发展瓶颈,销量逐步放缓,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产品同质化、低价格恶性竞争等问题逐渐显现。国家的相关产业政策也对电动车提出了轻量化、分类管理的要求。随着电动车相关政策的变更和社会发展的变化,XR公司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公司运营、产品方向、营销方式等一系列环节上也面临诸多抉择。为抓住机遇,取得更好的自身发展,并进一步服务社会,XR电动车公司迫切需要制定一个适合自身、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本文以XR公司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探讨了电动车行业的发展现状与电动车企业集群的发展特征和可持续性;其次,在对集群环境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运用PEST分析法对XR公司所处的外部宏观环境进行分析,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对XR公司所处的竞争环境进行分析;再次,借助资源基础论的分析框架对XR公司的内部资源能力进行分析,最后用SWOT分析法和QSPM战略评价矩阵对XR公司的发展战略进行了综合比较研究,为XR公司的战略选择奠定基础,并对战略实施保障措施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分析,本文认为当前电动车行业正在从低门槛、低技术的旧形象逐渐向智能化、高端化、网络化、互联化方向转变。消费者对于电动车不再停留在简单的代步工具这一基础需求,因此,电动车产品需要不断突破创新,以迎合年轻化的消费结构与随之而来的新理念新需求,这将是电动车企业在当下全新的发展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江苏XR电动车公司应加强技术创新,大力推行产品创新战略,重点发展智能化电动车;不断开发新产品,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借新国标推行的契机建立智能、绿色的品牌形象;形成服务差异化和产品差异化,建立品牌独有的核心竞争优势;发展纵向战略联盟,与上下游企业形成积极合作关系,强化经销商管理和电商合作,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开展多元化业务,进军新能源电动汽车市场;同时,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整合集群优势,进一步推动集群内的协作,实现集群发展优势。此外,本文从产品开发创新、工业设计、质量管控、服务营销、优化人才结构、建立纵向联盟和跨行业联盟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战略实施保障措施。鉴于中国许多传统制造业企业面临着和XR公司类似的行业环境和竞争格局,对XR公司的战略管理方面的探讨也对其他企业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6](2018)在《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文中研究说明为了促进中国筑路机械学科的发展,从土石方机械、压实机械、路面机械、桥梁机械、隧道机械及养护机械6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筑路机械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土石方机械方面综述了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平地机技术等;压实机械方面综述了静压、轮胎、圆周振动、垂直振动、振荡压路机、冲击压路机、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等;路面机械方面综述了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沥青混凝土摊铺机、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稳定土拌和设备等;桥梁机械方面综述了架桥机、移动模架造桥机等;隧道机械方面综述了喷锚机械、盾构机等;养护机械方面综述了清扫设备、除冰融雪设备、检测设备、铣刨机、再生设备、封层车、水泥路面修补设备、喷锚机械等。该综述可为筑路机械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阮晓东[7](2015)在《国能新能源汽车的新梦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赢得未来的市场,全新的萨博电动汽车瞄准电动车互联网化发展的大趋势,并将继续保持萨博汽车优异的驾驶乐趣、质量、安全和环保特性国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在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奠基落户。继承了瑞典萨博汽车优秀基因的国能新能源将在天津基地投产基于全新萨博9-3平台开发的电动车,并将向世界展示其独创的设计和高性能的驾驶表现。为了赢得未来的市场,全新的萨博电动汽车瞄准电动车互联网化发展的大趋势,并将继续保持萨博汽车优异的
姚春雨[8](2015)在《面向车—网联合运行的微网建模与优化配置》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能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化石燃料向清洁可再生能源的转化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电动汽车作为一种低污染、高能效的新兴交通工具,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由于电动汽车自身功率高和接入随机性的特点,使其在规模化接入时会对电网的安全性产生一定影响,而微网对多种新型用电设备接入的良好支持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微网在能源与环境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通过合理配置将电动汽车接入微网,既减轻了电动汽车接入的随机性对大电网造成的不良影响,又可以协助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间歇性的问题,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因此,对电动汽车接入微网运行系统的仿真建模与优化工作进行研究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本文总结了微网与电动汽车建模与运行控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详细介绍了微网与电动汽车的基本特点及发展情况。结合电动汽车接入微网运行的理论基础、微网中发电设备的特性以及电动汽车的充放电特性,对微网-电动汽车模型构建中的关键建模技术和模型优化方向、方法等进行归纳分析,在此基础上完成微网-电动汽车模型的构建,进行仿真运行与优化配置的研究。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采用基于智能体的多方法建模技术,在光伏发电系统、风力发电系统、储能设备以及电动汽车行驶与充放电模型构建的基础上,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关联与整合模型中各个发储用电模块,完成微网-电动汽车联合运行系统整体模型的构建工作。(2)在联合运行模型的基础上,完成模型运行演示与分析界面的建立,形成一套完整的仿真实验系统。该系统既满足了模型在运行过程中各个模块的运行总体情况的直观体现,又增强了仿真系统运行分析的能力。(3)完成联合模型的仿真运行并对运行状况进行分析,把提高模型的可靠性作为微网优化的目标,设置两组优化方案并通过仿真实验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错峰充电与梯度增长充电功率相结合的优化配置方案可以达到提高算例微网系统可靠性的目标,验证了本文所构建的仿真系统对微网-电动汽车联合运行系统仿真分析与优化的实用价值。
王宁[9](2014)在《秦皇岛市芯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2012年,中国工信部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中指出,在未来的10年计划中,中国国内将部署1000亿元资金以推动新能源的发展,到2015年我国的电动车数量将发展到60万辆。本文在查阅了大量国内外发展战略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新能源以及锂电池发展情况,对秦皇岛市芯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现状进行了探讨,对战略环境及内外部条件等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适合该公司短期和长期发展的战略规划,以及保证战略实施的一系列措施。首先,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阐明了秦皇岛市芯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实践意义,讨论了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及研究的主要内容。其次,采用宏观环境分析、行业竞争结构分析,对秦皇岛市芯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所面临的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对内部资源和能力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再次,运用SWOT分析秦皇岛市芯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所面临的外部机会和威胁,确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并根据愿景与发展目标为企业确定了发展战略重点及应采取的竞争战略。最后,从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出发,提出秦皇岛市芯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战略实施策略。其应实施以市场销售为导向、以科技开发为动力,适时调整产品结构、持续全面创新,实现同步发展的战略目标。从而保障秦皇岛市芯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的执行,促进公司持续稳定的发展。
顾瑞兰[10](2013)在《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文中指出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传统汽车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加快了化石能源消耗的速度,加剧了全球石油能源日渐枯竭的风险,同时,大量排放有害气体和污染物质,导致城市污染日益严重。能源问题、环境问题成为汽车工业不能承受之重。集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功能于一身的新能源汽车成为汽车产业未来发展方向,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也成为一个国家抢占制高点、发展和保护民族产业的重要内容。尽管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是时代的必须,但从现实性看,新能源汽车自身目前还存在一些困难,使其不能像传统汽车那样,发展主要依靠市场主导驱动——市场有需求,厂家去开发、生产。新能源汽车需要政府的拉动或者政府的鼓励、政府的政策远远超过传统汽车。首先,技术路线的风险。目前,世界主要国家研发的新能源汽车大致有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燃气汽车、氢动力汽车和生物乙醇(柴油)汽车六种车型。自替代能源概念提出以来,对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的争议一直不断。目前比较一致的认识是,近期以开发混合动力车为主,中期是纯电动汽车,长期是燃料电池汽车。对于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铅酸蓄电池、镍氢蓄电池、镍镉电池孰优孰劣,究竟用什么材料符合电动汽车技术和市场需求,目前还是过程当中。其次,关键零部件不成熟的风险。新能源汽车不仅仅是把发动机换成电池,电池、电机、电控和电池管理系统,一系列的部件需要突破和集成。从全球新能源汽车开发情况看,电池续航里程、寿命等问题急需技术上的重大突破。行驶里程上,从已经投放的电动汽车看,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大都在150公里以下,难以保证长距离的行驶。另外,电池成本也是一个重大课题。目前技术相对成熟的混合动力车和纯电动车,以当前的规模和成本,仅电驱动成本就在八万元左右,高昂成本严重制约了新能源汽车的消费。再次,配套设施的风险。充电站是电动汽车最主要的配套设施,没有充电站,电动车就不能上路。由于新能源汽车发展需要有一个过程,产业化期初,在电动车保有量极低的情况下,充电站的投入也会成为一种风险。于是,先建充电站还是先卖电动车,犹如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一样存在争议。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瓶颈之一。首先是资金问题,建成传统加油站那样密集的充电网络,需要多少基础设施,需要投入多少资金,或许更重要的是,应该由谁来承担这笔费用,目前尚未定论。同时,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如何建立充电站的商业模式,该家用充电还是该公共充电,是该慢充还是快充,还需要时间摸索、验证,需要在过程中发展这套体系,因为汽车类型、城市化程度和政府政策都会对此产生重要影响。最后,消费市场的风险。汽车产品属于典型的服务性有形产品,消费者是根据产品是否适合自己使用来考虑,而不是以国家提倡不提倡为原则。虽然现在有很多环保人士,但绝大部分的消费者并不考虑环保问题,而首先考虑的是汽车的安全、成本、方便性和舒适性。相对于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目前在性价比、零配件、配套服务等方面欠缺完整的体系作为整体产品的支撑。此外,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的消费体验不一样,消费者是否能接受、怎么接受,需要参与新能源的各方在市场培育、政府引导、原油价格、交通管理等方面做很多工作。从目前的发展状况看,油电混合动力、纯电动和燃料电池汽车是未来三大发展趋势。以美、日、欧为代表的汽车领先国家,都制定了国家战略规划,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的支持下,经过十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研发能力由弱变强,整车产品性能逐步提升,初步形成了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链。目前,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普遍存在着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问题,在数量上,新能源汽车产品的生产量、交易量与消费量扩张不足;在质量上,新能源汽车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总体水平有待提高,并且质量标准与认证体系、质保与配套服务体系等尚不健全,突出地反映了新能源汽车发展中的技术滞后现象。新能源汽车蕴含着巨大的社会效益,但其技术研发投入大、市场培育期长,成本高、价格高、经济效益低,产业成长初期面临着市场发育不足、成本高企、竞争力弱、大范围推广应用难等问题,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化面临的困境。这当中有些问题需要企业解决,但更多的是需要政府的参与。如果没有针对性的政策扶持而任由其在市场竞争中自生自灭,新能源汽车产业很有可能被扼杀在摇篮中而难以成为参天大树。因此,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更快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本文选择从财税政策视角研究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因为目前国内外关于新能源汽车的研究文献较偏重为技术领域的理论研究与探讨,从经济学视角研究的文献资料较少。在支持措施方面,现有研究多侧重于通过完善汽车产业的税费政策和环保政策,倒逼清洁能源的开发和使用,从而达到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目的,而直接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财税激励政策的研究较少且较为零散。因此,本文的研究内容是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财税政策研究领域的补充。文章的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第一,探讨财税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理论依据。节约能源、减少排放、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气候恶化是新能源汽车的重要特征,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得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生产和消费的正向外部性和公共产品特性。发展新能源汽车重在技术创新,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是技术与经济的结合体,其技术研发活动能否达到预期成果、产品能否为市场接受存在很大的风险,创新所形成的成果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和明显的外部性。发展新能源汽车不仅仅是企业的逐利行为,也是国家发展和保护民族工业的需要。这些都是市场失灵的原因,可能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导致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弱化,因此,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进行合理干预,采用税收、补贴、直接投资和政府采购等手段从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等环节进行弥补。第二,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财税支持政策的效果及问题进行分析。财税政策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我国新能源汽车正处于科研向产业化转型的关键时期,政府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但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市场销售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从突破技术瓶颈、配套设施建设、示范推广、标准体系、私人消费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财政支持。从财政补贴看,应尽可能补贴消生产者,补贴零配件/关键技术供应商;从财政投入看,明确资金支持标准和支持方式,应将财政资金更多地用在一些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先的整车和零配件企业;从政府采购看,应细化采购政策,扩大采购车型范围;从税收政策看,应调整税制结构,出台专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税收政策。第三,国外新能源汽车财税支持政策的经验与启示。产业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紧密协调配合是国外政府财政支持新能源汽车政策的共同特点。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以政府为主导,大力推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发掘适合本国国情的新能源汽车类型,并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新能源汽车采取不同的支持方法:对于技术尚未成熟的燃料电池汽车和纯电动汽车技术,主要通过直接资助等手段在供给端鼓励技术研发;对于已经大规模进入商业化运行的先进柴油汽车技术和开始进入商业化运行的混合动力汽车技术,主要在消费环节通过税赋优惠等措施来扩大市场,并取得良好成效。汽车开发与推广,是关乎世界汽车工业发展、改变世界汽车工业格局的重大战略问题,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中国汽车工业重视与思考。第四,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财税政策建议。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央政府和一些地方城市已经出台实施了一系列财政扶持政策,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财政支持政策,需要以我国现有的促进新能源的财政政策为切入点,加强产业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根据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初期特点及其发展规划,财税政策的着力点应主要集中在三大领域:一是对关键技术和零部件研发领域提供财政支持;二是加大市场推广领域的政策扶持力度;三是根据新能源与节能减排的需要,进行制度设计和管理机制创新。尽管新能源汽车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问题,但这些问题中,需要政府支持的,也正是这三个领域。因此,在现有制度的框架下,可以从研发、市场推广和制度建设三个方面,研究形成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
二、高性能电动汽车电池在天津诞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性能电动汽车电池在天津诞生(论文提纲范文)
(1)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电磁环境分析与调控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 |
1.2.1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历史沿革 |
1.2.2 磁谐振无线电能传输学术界研究现状 |
1.2.3 磁谐振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产业化应用现状 |
1.3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相关标准现状 |
1.4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电磁场调控方法研究现状 |
1.5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电磁环境研究的关键问题 |
1.6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7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框架结构 |
第2章 磁谐振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电磁环境与工作性能耦合关系研究 |
2.1 耦合器电磁环境理论建模分析 |
2.1.1 无屏蔽圆形线圈电磁环境理论建模 |
2.1.2 无屏蔽矩形线圈电磁环境理论建模 |
2.1.3 无屏蔽耦合器工作时电磁环境理论建模 |
2.2 耦合器工作性能理论建模分析 |
2.2.1 WPT系统补偿拓扑结构 |
2.2.2 基于平面耦合器的WPT系统电路模型 |
2.2.3 串并联与混联补偿拓扑模型分析 |
2.3 电磁环境与工作性能耦合机理研究 |
2.3.1 耦合器磁感应结构因子的分析与选取 |
2.3.2 相同负载功率时不同拓扑的电磁环境对比 |
2.3.3 不同拓扑工作性能与电磁环境对参数变化的灵敏性分析 |
2.3.4 不同拓扑的关键影响因子 |
2.4 电磁环境与工作性能耦合问题应对思路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低频磁场调控方法与磁谐振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耦合研究 |
3.1 无屏蔽平面线圈自身参数计算 |
3.1.1 平面线圈自感计算 |
3.1.2 利兹线内阻计算与选型分析 |
3.1.3 平面线圈内阻计算 |
3.2 非铁磁性金属对耦合器影响建模分析 |
3.2.1 镜像法建模及线圈参数变化分析 |
3.2.2 耦合器性能变化理论建模分析 |
3.2.3 非铁磁性金属对耦合器电磁环境的影响分析 |
3.3 铁磁性衬底材料对线圈参数影响建模分析 |
3.3.1 含单层衬底的线圈参数变化模型 |
3.3.2 单层衬底厚度变化时的影响规律 |
3.3.3 单层衬底面积变化时的影响规律 |
3.3.4 单层衬底重量恒定时的影响规律 |
3.4 中低频磁场调控方法融合对耦合器的综合影响研究 |
3.4.1 含双层衬底的线圈参数变化模型 |
3.4.2 双层衬底厚度变化时的影响规律 |
3.4.3 双层衬底面积变化时的影响规律 |
3.4.4 双层衬底重量恒定时的影响规律 |
3.5 中低频磁场调控方法对WPT系统工作性能影响研究 |
3.5.1 单侧非铁磁性金属对耦合器性能影响及优化改善 |
3.5.2 双侧非铁磁性金属对耦合器电磁环境影响及性能优化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频磁场调控方法与磁谐振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耦合研究 |
4.1 高频磁场调控方法概述 |
4.2 应用于WPT系统的电磁超材料工作机理分析 |
4.2.1 电磁超材料单元谐振图案设计 |
4.2.2 电磁超材料等效参数提取建模 |
4.3 电磁超材料对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性能提升研究 |
4.3.1 应用场景分析 |
4.3.2 中长距离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设计 |
4.3.3 性能提升结果 |
4.4 融合电磁超材料和线圈的封装设计 |
4.5 含电磁超材料的磁谐振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供电稳定性优化 |
4.5.1 E类放大逆变电源零电压开关设计 |
4.5.2 加载超材料的磁共振无线输电系统恒压供电方法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磁场调控方法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设计与实验测试 |
5.1 基于磁场调控方法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设计 |
5.1.1 多场景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应用分析 |
5.1.2 基于磁场调控方法的耦合器设计流程 |
5.2 电动汽车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研制 |
5.2.1 耦合器规格设计 |
5.2.2 谐振拓扑分析及参数选取 |
5.2.3 方案对比及评估 |
5.2.4 机械封装设计及性能验证 |
5.3 巡检机器人无线充电系统研制 |
5.4 多场景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电磁环境测试 |
5.5.1 电磁环境测量仪器 |
5.5.2 电动汽车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电磁环境 |
5.5.3 巡检机器人无线充电系统电磁环境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论文的创新性 |
6.3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低碳概念的兴起 |
1.1.2 建筑低碳发展的反思 |
1.1.3 国家重点研发专项 |
1.2 研究背景 |
1.2.1 气候变化问题与能源危机 |
1.2.2 建筑业发展与碳排放 |
1.2.3 低碳发展相关政策及法规 |
1.2.4 低碳理念的发展 |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
1.3.1 低碳建筑 |
1.3.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 |
1.3.3 夏热冬冷地区——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
1.4 研究现状 |
1.4.1 建筑碳排放量化分析研究 |
1.4.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相关研究 |
1.4.3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环境影响特征及低碳措施研究 |
1.4.4 现状总结 |
1.5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意义 |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建筑低碳化与设计理论 |
2.1 建筑低碳化发展的特征研究 |
2.1.1 地域性特征 |
2.1.2 外部性特征 |
2.1.3 经济性特征 |
2.1.4 全生命周期视角 |
2.1.5 指标化效果导向 |
2.2 建筑低碳设计概论 |
2.2.1 建筑设计的特征 |
2.2.2 设计阶段落实建筑低碳化 |
2.2.3 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方法 |
2.3 建筑相关低碳评价体系研究 |
2.3.1 相关评价体系概况 |
2.3.2 相关减碳指标比较研究 |
2.3.3 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关于减碳评价的建议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分析 |
3.1 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方法 |
3.1.1 建筑碳排放量化的方法类型 |
3.1.2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 |
3.2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研究 |
3.2.1 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现状 |
3.2.2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的确定与选用 |
3.3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的建立 |
3.3.1 适用于设计阶段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清单数据的确立 |
3.3.2 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的具体落实 |
3.3.3 建立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评测工具(CEQE-PB HSCW)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策略 |
4.1 提高场地空间利用效能 |
4.1.1 场地布局与空间体形优化 |
4.1.2 建筑空间隔热保温性能优化 |
4.2 降低建筑通风相关能耗 |
4.2.1 利用高大空间造型的通风策略 |
4.2.2 改善温度分层现象的通风策略 |
4.3 优化建筑采光遮阳策略 |
4.3.1 建筑自然采光优化 |
4.3.2 建筑遮阳设计优化 |
4.4 提高空间绿植碳汇作用 |
4.4.1 增加空间绿植量 |
4.4.2 提高绿植固碳效率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技术措施 |
5.1 可再生能源利用 |
5.1.1 太阳能系统 |
5.1.2 清洁风能 |
5.1.3 热泵技术 |
5.1.4 建筑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综合利用 |
5.2 结构选材优化 |
5.2.1 建筑材料的低碳使用原则 |
5.2.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中相关建材的低碳优化 |
5.3 管理与使用方式优化 |
5.3.1 设计考虑低碳施工方式 |
5.3.2 设计预留智能管理接口 |
5.3.3 设计提高行为节能意识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实证研究 |
6.1 项目概况 |
6.2 项目实施 |
6.2.1 确定项目2005 年碳排放量基准值 |
6.2.2 建筑低碳设计流程应用 |
6.2.3 参照建筑的建立 |
6.2.4 项目相关低碳设计关键措施 |
6.2.5 项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计算与分析 |
6.3 项目优化 |
6.3.1 主要低碳优化策略 |
6.3.2 项目全生命期碳排放优化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创新点 |
7.3 对现状的启示 |
7.4 研究中的困难与不足 |
7.5 后续研究与展望 |
附录 |
附表A:公共建筑非供暖能耗指标(办公建筑、旅馆建筑、商场建筑) |
附表B:主要能源碳排放因子 |
附表C:主要建材碳排放因子 |
附表D:部分常用施工机械台班能源用量 |
附表E:各类运输方式的碳排放因子 |
附表F:部分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 |
附表G:全国各省市峰值日照时数查询表(部分夏热冬冷地区省市数据) |
附表H:全国五类太阳能资源分布区信息情况表 |
附表I:项目主要低碳设计策略减排信息表 |
参考文献 |
图表索引 |
致谢 |
(3)基于顾客感知价值的特斯拉汽车消费者购买意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特斯拉汽车营销的研究 |
1.3.2 顾客感知价值的研究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论文创新点 |
1.5.1 研究角度的创新 |
1.5.2 研究方法的创新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顾客感知价值理论 |
2.1.1 顾客感知价值的含义 |
2.1.2 顾客感知价值的理论发展 |
2.1.3 顾客感知价值的维度 |
2.2 顾客感知价值的驱动因素 |
2.3 消费者购买意愿相关研究 |
2.3.1 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含义 |
2.3.2 购买意愿研究的理论基础 |
2.3.3 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 |
第3章 特斯拉汽车概况及消费者购买意愿模型的构建 |
3.1 特斯拉汽车概况 |
3.2 特斯拉汽车购买意愿模型构建 |
第4章 问卷设计及预调研 |
4.1 量表开发 |
4.2 问卷设计 |
4.3 数据收集 |
4.4 预调研 |
4.4.1 数据收集和筛选 |
4.4.2 预测问卷信效度分析 |
4.5 正式调研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与分析 |
5.2 策略建议 |
5.3 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富氮碳负极材料的二次电池性能及氧化铈的气敏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锂离子电池(LIBs) |
1.2.1 LIBs的发展史 |
1.2.2 LIBs的工作原理 |
1.2.3 LIBs常见负极材料 |
1.2.4 LIBs的应用 |
1.3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气体传感器 |
1.3.1 MOS气体传感器发展史 |
1.3.2 MOS气体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
1.3.3 MOS气体传感器常见材料 |
1.3.4 MOS气体传感器的应用 |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二章 富氮碳纳米片的可控制备及其锂电性能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药品及仪器 |
2.2.2 富氮碳纳米片(CP2-xH)的可控制备 |
2.3 表征仪器及参数 |
2.4 器件组装及电化学性能测试参数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CP2-xH的理化性能表征 |
2.5.2 CP2-xH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富氮碳化聚苯胺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储能特性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药品及仪器 |
3.2.2 富氮碳化聚苯胺(CPy)的制备 |
3.3 表征仪器及参数 |
3.4 锂电、钠电、钾电器件组装及电化学性能测试参数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CPy的理化性能表征 |
3.5.2 CPy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3.5.3 CPy扩散动力学机理研究 |
3.5.4 CPy钠电、钾电性能测试 |
3.5.5 CPy的锂、钠、钾扩散动力学对比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超细Sn颗粒/富氮碳的锂电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药品及仪器 |
4.2.2 超细Sn颗粒/富氮碳(Sn/CN-x)的制备 |
4.3 表征仪器型号及参数 |
4.4 器件组装及电化学性能测试参数 |
4.5 结果与讨论 |
4.5.1 Sn/CN-x的理化性能表征 |
4.5.2 Sn/CN-x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4.5.3 Sn/CN-x的扩散动力学机理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CeO_2@C的制备及锂电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药品及仪器 |
5.2.2 CeO_2@C的制备 |
5.3 表征仪器型号及参数 |
5.4 器件组装及电化学性能测试参数 |
5.5 结果与讨论 |
5.5.1 CeO_2@C的理化性能表征 |
5.5.2 CeO_2@C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CeO_2纳米晶体的形貌调控及其气敏性能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药品及仪器 |
6.2.2 不同形貌CeO_2纳米晶体的制备 |
6.3 表征仪器型号及参数 |
6.4 CeO_2纳米晶体的气敏性能测试参数 |
6.5 结果与讨论 |
6.5.1 CeO_2纳米晶体的理化性能表征 |
6.5.2 CeO_2纳米晶体的气敏特性测试 |
6.5.3 CeO_2纳米晶体的气体响应机理研究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企业集群背景下XR电动车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战略管理文献综述 |
1.3.2 企业集群相关文献综述 |
1.3.3 电动自行车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电动车基本概念 |
2.1.1 电动车的定义与基本构造 |
2.1.2 电动车的常见类型与国内外发展情况 |
2.2 战略管理理论 |
2.2.1 战略管理的概念与流程 |
2.2.2 战略管理主流学派与理论 |
2.2.3 战略管理基本分析工具 |
2.3 企业集群理论 |
2.3.1 企业集群的定义与形成原因 |
2.3.2 企业集群的类型 |
2.3.3 企业集群的特征 |
2.3.4 企业集群发展可能面临的风险 |
第3章 我国电动车企业集群发展现状分析 |
3.1 我国电动车产业发展现状 |
3.1.1 我国电动车行业发展历程 |
3.1.2 我国电动车行业三大企业集群简介 |
3.1.3 我国电动车企业集群的特征分析 |
3.2 无锡电动车企业集群发展现状分析 |
3.2.1 无锡电动车企业集群的形成路径 |
3.2.2 无锡电动车企业集群的现状 |
3.2.3 无锡电动车企业集群发展的可持续性分析 |
3.3 无锡电动车企业集群的相对优劣势分析 |
3.3.1 相对优势 |
3.3.2 相对劣势 |
第4章 江苏XR电动车公司内部资源能力分析 |
4.1 XR电动车公司概况 |
4.2 XR电动车公司业务分析 |
4.2.1 XR电动车公司销售模式与主要客户 |
4.2.2 XR电动车公司近期经营状况 |
4.3 公司内部资源能力分析 |
4.3.1 财务资源能力分析 |
4.3.2 人力资源开发能力分析 |
4.3.3 技术研发与创新能力分析 |
4.3.4 组织机构与管理效能分析 |
4.3.5 XR公司内部资源能力分析小结 |
第5章 江苏XR电动车公司外部发展环境分析 |
5.1 XR公司的宏观环境分析 |
5.1.1 政治环境 |
5.1.2 经济环境 |
5.1.3 社会环境 |
5.1.4 技术环境 |
5.1.5 集群环境 |
5.2 电动车行业基本态势分析 |
5.2.1 当前电动车市场潜力分析 |
5.2.2 电动车用户分析 |
5.3 XR公司竞争环境分析 |
5.3.1 供应商议价能力 |
5.3.2 购买者议价能力 |
5.3.3 来自潜在进入者的压力 |
5.3.4 来自替代品的压力 |
5.3.5 来自业内竞争者的压力 |
5.3.6 竞争环境分析小结 |
第6章 XR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 |
6.1 XR公司的战略目标 |
6.1.1 XR公司的长期愿景规划 |
6.1.2 XR公司的短期战略目标 |
6.2 XR公司战略环境SWOT分析 |
6.2.1 外部战略环境发展机遇分析 |
6.2.2 外部战略环境发展威胁分析 |
6.2.3 内部战略环境发展优势分析 |
6.2.4 内部战略环境发展劣势分析 |
6.2.5 发展战略的SWOT矩阵模型 |
6.3 战略选择 |
6.3.1 战略评价QSPM模型构建 |
6.3.2 XR电动车公司的QSPM矩阵 |
6.3.3 XR电动车公司发展战略的确定 |
第7章 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
7.1 提高研发能力,推进产品升级 |
7.1.1 推进技术升级,加快产品智能化步伐 |
7.1.2 重视工业设计,提升产品差异化水平 |
7.2 优化人才结构,提升员工素质 |
7.2.1 调整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方向 |
7.2.2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 |
7.2.3 为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
7.3 整合集群优势,促进良性竞争环境 |
7.3.1 推动集群内协作,实现信息共享和风险抵御 |
7.3.2 巩固集群主导企业地位,建立纵向联盟 |
7.3.3 加强跨行业联盟,进军新能源汽车产业 |
7.4 创新营销渠道和方式,加快新产品推广 |
7.4.1 构建紧跟时代的营销渠道 |
7.4.2 设计体现独特性的广告创意 |
7.4.3 强化服务体系,以服务促营销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6)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
0引言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
1 土石方机械 |
1.1 推土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肖茹硕士生, 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统稿) |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1 国外研究现状 |
1.1.1. 2 中国研究现状 |
1.1.2 研究的热点问题 |
1.1.3 存在的问题 |
1.1.4 研究发展趋势 |
1.2 挖掘机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团队、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提供初稿;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统稿) |
1.2.1 挖掘机节能技术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刘昌盛博士、郝鹏博士, 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 中南大学胡鹏博士生、林贵堃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1. 1 传统挖掘机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
1.2.1. 2 新能源技术 |
1.2.1. 3 混合动力技术 |
1.2.2 挖掘机智能化与信息化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胡鹏、周烜亦博士生、李志勇、范诗萌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2. 1 挖掘机辅助作业技术 |
1.2.2. 2 挖掘机故障诊断技术 |
1.2.2. 3 挖掘机智能施工技术 |
1.2.2. 4 挖掘机远程监控技术 |
1.2.2. 5 问题与展望 |
1.2.3 挖掘机轻量化与可靠性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王德军副总工艺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3. 1 挖掘机轻量化研究 |
1.2.3. 2 挖掘机疲劳可靠性研究 |
1.2.3.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1.2.4 挖掘机振动与噪声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4. 1 挖掘机振动噪声分类与产生机理 |
1.2.4. 2 挖掘机振动噪声信号识别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4. 3 挖掘机减振降噪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4. 4 挖掘机振动噪声存在问题与展望 |
1.3 装载机 (吉林大学秦四成教授, 博士生遇超、许堂虹提供初稿) |
1.3.1 装载机冷却系统散热技术研究 |
1.3.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2 研究发展趋势 |
1.3.2 鱼和熊掌兼得的HVT |
1.3.2. 1 技术原理及结构特点 |
1.3.2. 2 技术优点 |
1.3.2. 3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4 中国研究现状 |
1.3.2. 5 发展趋势 |
1.3.2. 6 展望 |
1.4 平地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赵睿英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1.4.1 平地机销售情况与核心技术构架 |
1.4.2 国外平地机研究现状 |
1.4.2. 1 高效的动力传动技术 |
1.4.2. 2 变功率节能技术 |
1.4.2. 3 先进的工作装置电液控制技术 |
1.4.2. 4 操作方式与操作环境的人性化 |
1.4.2. 5 转盘回转驱动装置过载保护技术 |
1.4.2. 6 控制系统与作业过程智能化 |
1.4.2. 7 其他技术 |
1.4.3 中国平地机研究现状 |
1.4.4 存在问题 |
1.4.5 展望 |
2压实机械 |
2.1 静压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2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2.2 轮胎压路机 (黑龙江工程学院王强副教授提供初稿) |
2.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2 热点研究方向 |
2.2.3 存在的问题 |
2.2.4 研究发展趋势 |
2.3 圆周振动技术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1 双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
2.3.1. 2 单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
2.3.2 热点问题 |
2.3.3 存在问题 |
2.3.4 发展趋势 |
2.4 垂直振动压路机 (合肥永安绿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宋皓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
2.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4.2 存在的问题 |
2.4.3 热点研究方向 |
2.4.4 研究发展趋势 |
2.5 振动压路机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杂志社万汉驰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5.1. 1 国外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
2.5.1. 2 中国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
2.5.1. 3 特种振动压实技术与产品的发展 |
2.5.2 热点研究方向 |
2.5.2. 1 控制技术 |
2.5.2. 2 人机工程与环保技术 |
2.5.2. 3 特殊工作装置 |
2.5.2. 4 振动力调节技术 |
2.5.2. 4. 1 与振动频率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4. 2 与振幅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4. 3 与振动力方向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5 激振机构优化设计 |
2.5.2. 5. 1 无冲击激振器 |
2.5.2. 5. 2 大偏心矩活动偏心块设计 |
2.5.2. 5. 3 偏心块形状优化 |
2.5.3 存在问题 |
2.5.3. 1 关于名义振幅的概念 |
2.5.3. 2 关于振动参数的设计与标注问题 |
2.5.3. 3 振幅均匀性技术 |
2.5.3. 4 起、停振特性优化技术 |
2.5.4 研究发展方向 |
2.6 冲击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6.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6.2 研究热点 |
2.6.3 主要问题 |
2.6.4 发展趋势 |
2.7 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 (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 长安大学刘洪海教授、贾洁博士生, 国机重工 (洛阳) 建筑机械有限公司韩长太副总经理提供初稿;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统稿) |
2.7.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7.2 热点研究方向 |
2.7.3 存在的问题 |
2.7.4 研究发展趋势 |
3路面机械 |
3.1 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谢立扬高级工程师、张晨光博士生、赵利军副教授提供初稿) |
3.1.1 国内外能耗研究现状 |
3.1.1. 1 烘干筒 |
3.1.1. 2 搅拌缸 |
3.1.1. 3 沥青混合料生产工艺与管理 |
3.1.2 国内外环保研究现状 |
3.1.2. 1 环保的宏观管理 |
3.1.2. 2 沥青烟 |
3.1.2. 3 排放因子 |
3.1.3 存在的问题 |
3.1.4 未来研究趋势 |
3.2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周小浩硕士生提供初稿) |
3.2.1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近几年销售情况 |
3.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2.2. 1 国外沥青混凝土摊铺机发展现状 |
3.2.2. 2 中国沥青混凝土摊铺机的发展现状 |
3.2.2. 3 国内外行驶驱动控制技术 |
3.2.2. 4 国内外智能化技术 |
3.2.2. 5 国内外自动找平技术 |
3.2.2. 6 振捣系统的研究 |
3.2.2. 7 国内外熨平板的研究 |
3.2.2. 8 国内外其他技术的研究 |
3.2.3 存在的问题 |
3.2.4 研究的热点方向 |
3.2.5 发展趋势与展望 |
3.3 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冯忠绪教授、赵凯音博士生提供初稿;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统稿) |
3.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3.1. 1 搅拌机 |
3.3.1. 2 振动搅拌技术 |
3.3.1. 3 搅拌工艺 |
3.3.1. 4 搅拌过程监控技术 |
3.3.2 存在问题 |
3.3.3 总结与展望 |
3.4 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
3.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4.1. 1 作业机理 |
3.4.1. 2 设计计算 |
3.4.1. 3 控制系统 |
3.4.1. 4 施工技术 |
3.4.2 热点研究方向 |
3.4.3 存在的问题 |
3.4.4 研究发展趋势[466] |
3.5 稳定土厂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李雅洁研究生提供初稿) |
3.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5.1. 1 连续式搅拌机与搅拌工艺 |
3.5.1. 2 振动搅拌技术 |
3.5.2 存在问题 |
3.5.3 总结与展望 |
4桥梁机械 |
4.1 架桥机 (石家庄铁道大学邢海军教授提供初稿) |
4.1.1 公路架桥机的分类及结构组成 |
4.1.2 架桥机主要生产厂家及其典型产品 |
4.1.2. 1 郑州大方桥梁机械有限公司 |
4.1.2. 2 邯郸中铁桥梁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4.1.2. 3 郑州市华中建机有限公司 |
4.1.2. 4 徐州徐工铁路装备有限公司 |
4.1.3 大吨位公路架桥机 |
4.1.3. 1 LGB1600型导梁式架桥机 |
4.1.3. 2 TLJ1700步履式架桥机 |
4.1.3. 3 架桥机的规范与标准 |
4.1.4 发展趋势 |
4.1.4. 1 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
4.1.4. 2 智能安全监测系统的应用 |
4.1.4. 3 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 |
4.2 移动模架造桥机 (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陈一馨讲师, 山东恒堃机械有限公司秘嘉川工程师、王龙奉工程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统稿) |
4.2.1 移动模架造桥机简介 |
4.2.1. 1 移动模架造桥机的分类及特点 |
4.2.1. 2 移动模架主要构造及其功能 |
4.2.1. 3 移动模架系统的施工原理与工艺流程 |
4.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4.2.2. 1 国外研究状况 |
4.2.2. 2 国内研究状况 |
4.2.3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及存在的问题 |
4.2.3. 1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 |
4.2.3. 2 中国移动模架存在的问题 |
4.2.4 研究发展的趋势 |
5隧道机械 |
5.1 喷锚机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谷立臣教授、孙昱博士生提供初稿) |
5.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1.1. 1 混凝土喷射机 |
5.1.1. 2 锚杆钻机 |
5.1.2 存在的问题 |
5.1.3 热点及研究发展方向 |
5.2 盾构机 (中南大学易念恩实验师, 长安大学叶飞教授, 中南大学王树英副教授、夏毅敏教授提供初稿) |
5.2.1 盾构机类型 |
5.2.1.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1. 2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热点 |
5.2.1. 3 研究发展趋势 |
5.2.2 盾构刀盘 |
5.2.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2.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2. 3 存在的问题 |
5.2.2.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3 盾构刀具 |
5.2.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3.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3. 3 存在的问题 |
5.2.3.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4 盾构出渣系统 |
5.2.4. 1 螺旋输送机 |
5.2.4. 2 泥浆输送管路 |
5.2.5 盾构渣土改良系统 |
5.2.5.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5. 2 存在问题与研究热点 |
5.2.5. 3 研究发展趋势 |
5.2.6 壁后注浆系统 |
5.2.6.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6. 2 研究热点方向 |
5.2.6. 3 存在的问题 |
5.2.6.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7 盾构检测系统 |
5.2.7.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7.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7. 3 存在的问题 |
5.2.7.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8 盾构推进系统 |
5.2.8.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8.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8. 3 存在的问题 |
5.2.8.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9 盾构驱动系统 |
5.2.9.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9.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9. 3 存在的问题 |
5.2.9. 4 研究发展趋势 |
6养护机械 |
6.1 清扫设备 (长安大学宋永刚教授提供初稿) |
6.1.1 国外研究现状 |
6.1.2 热点研究方向 |
6.1.2. 1 单发动机清扫车 |
6.1.2. 2 纯电动清扫车 |
6.1.2. 3 改善人机界面向智能化过渡 |
6.1.3 存在的问题 |
6.1.3. 1 整车能源效率偏低 |
6.1.3. 2 作业效率低 |
6.1.3. 3 除尘效率低 |
6.1.3. 4 静音水平低 |
6.1.4 研究发展趋势 |
6.1.4. 1 节能环保 |
6.1.4. 2 提高作业性能及效率 |
6.1.4. 3 提高自动化程度及路况适应性 |
6.2 除冰融雪设备 (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统稿) |
6.2.1 国内外除冰融雪设备研究现状 |
6.2.1. 1 融雪剂撒布机 |
6.2.1. 2 热力法除冰融雪机械 |
6.2.1. 3 机械法除冰融雪机械 |
6.2.1. 4 国外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
6.2.1. 5 中国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
6.2.2 中国除冰融雪机械存在的问题 |
6.2.3 除冰融雪机械发展趋势 |
6.3 检测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张军讲师提供初稿) |
6.3.1 路面表面性能检测设备 |
6.3.1. 1 国外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
6.3.1. 2 中国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
6.3.2 路面内部品质的检测设备 |
6.3.2. 1 新建路面质量评价设备 |
6.3.2. 2 砼路面隐性病害检测设备 |
6.3.2. 3 沥青路面隐性缺陷的检测设备 |
6.3.3 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
6.4 铣刨机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
6.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4.1. 1 铣削转子动力学研究 |
6.4.1. 2 铣削转子刀具排列优化及刀具可靠性研究 |
6.4.1. 3 铣刨机整机参数匹配研究 |
6.4.1. 4 铣刨机转子驱动系统研究 |
6.4.1. 5 铣刨机行走驱动系统研究 |
6.4.1. 6 铣刨机控制系统研究 |
6.4.1. 7 铣刨机路面工程应用研究 |
6.4.2 热点研究方向 |
6.4.3 存在的问题 |
6.4.4 研究发展趋势 |
6.4.4. 1 整机技术 |
6.4.4. 2 动力技术 |
6.4.4. 3 传动技术 |
6.4.4. 4 控制与信息技术 |
6.4.4. 5 智能化技术 |
6.4.4. 6 环保技术 |
6.4.4. 7 人机工程技术 |
6.5 再生设备 (长安大学顾海荣、马登成副教授提供初稿;顾海荣副教授统稿) |
6.5.1 厂拌热再生设备 |
6.5.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1. 2 热点研究方向 |
6.5.1. 3 存在的问题 |
6.5.1. 4 研究发展趋势 |
6.5.2 就地热再生设备 |
6.5.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2. 2 热点研究方向 |
6.5.2. 3 存在的问题 |
6.5.2. 4 研究发展趋势 |
6.5.3 冷再生设备 |
6.5.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3. 2 热点研究方向 |
6.6 封层车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杨光兴硕士生提供初稿) |
6.6.1 前言 |
6.6.2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2. 1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简介 |
6.6.2. 2 国外研究现状 |
6.6.2. 3 中国研究现状 |
6.6.2. 4 研究方向 |
6.6.2. 5 存在的问题 |
6.6.3 稀浆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3. 1 稀浆封层技术简介 |
6.6.3. 2 国外研究现状 |
6.6.3. 3 中国发展现状 |
6.6.3. 4 热点研究方向 |
6.6.3. 5 存在的问题 |
6.6.4 雾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4. 1 雾封层技术简介 |
6.6.4. 2 国外发展现状 |
6.6.4. 3 中国发展现状 |
6.6.4. 4 热点研究方向 |
6.6.4. 5 存在的问题 |
6.6.5 研究发展趋势 |
6.7 水泥路面修补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窦建明博士生提供初稿) |
6.7.1 技术简介 |
6.7.1. 1 施工技术 |
6.7.1. 2 施工机械 |
6.7.1. 3 共振破碎机工作原理 |
6.7.2 共振破碎机研究现状 |
6.7.2. 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
6.7.2. 2 中国研究发展现状 |
6.7.3 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
6.7.3. 1 研究热点 |
6.7.3. 2 发展趋势 |
7 结语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
(7)国能新能源汽车的新梦想(论文提纲范文)
国能电动汽车项目在天津启动 |
萨博电动汽车何以取胜 |
汽车IT化将成为发力的重点 |
抢跑全球电动车市场 |
(8)面向车—网联合运行的微网建模与优化配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智能电网的发展 |
1.1.2 微网的特点 |
1.1.3 微网-电动汽车联合运行 |
1.1.4 面向车-网联合运行系统的模型构建技术 |
1.2 国内外发展研究现状 |
1.2.1 微网与电动汽车的发展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关键问题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2章 微网-电动汽车联合运行建模与优化配置的理论基础 |
2.1 微网-电动汽车联合运行的理论基础 |
2.1.1 微网的运行与控制 |
2.1.2 微网中发用电设备的特性 |
2.1.3 电动汽车的技术特点与工作特性 |
2.2 基于多方法的微网-电动汽车建模技术 |
2.2.1 基于智能体的建模方法 |
2.2.2 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 |
2.3 微网-电动汽车系统优化的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微网与电动汽车模型的构建与智能体实现 |
3.1 微网主要模块模型的构建 |
3.1.1 光伏发电系统模型的构建 |
3.1.2 风力发电系统模型的构建 |
3.1.3 储能设备模型的构建 |
3.2 电动汽车模型的构建 |
3.3 微网-电动汽车联合模型的构建 |
3.3.1 联合运行模型的构建 |
3.3.2 模型演示界面的搭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微网-电动汽车模型的联合运行与优化配置 |
4.1 微网-电动汽车模型的联合运行 |
4.1.1 模型的运行设置 |
4.1.2 模型的仿真分析 |
4.2 微网-电动汽车模型的优化配置 |
4.2.1 模型的优化配置 |
4.2.2 模型的优化分析 |
4.3 微网-电动汽车模型的优化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秦皇岛市芯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1.2 论文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综述 |
1.3.1 国外发展现状 |
1.3.2 国内发展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1.5 本文研究方法 |
第2章 秦皇岛市芯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2.1 秦皇岛市芯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宏观环境分析 |
2.1.1 国内经济环境分析 |
2.1.2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2.1.3 政治及政策环境分析 |
2.1.4 科学技术环境分析 |
2.2 秦皇岛市芯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行业环境分析 |
2.2.1 竞争者的威胁 |
2.2.2 进入者的威胁 |
2.2.3 替代产品的压力 |
2.2.4 供方议价能力 |
2.2.5 买方议价能力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秦皇岛市芯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1 秦皇岛市芯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基本概况 |
3.2 秦皇岛市芯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状况分析 |
3.3 秦皇岛市芯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组织架构分析 |
3.4 秦皇岛市芯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设备及产能分析 |
3.5 秦皇岛市芯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财务状况及效益分析 |
3.6 秦皇岛市芯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业务状况分析 |
3.6.1 储能锂电池业务分析 |
3.6.2 动力锂电池业务分析 |
3.6.3 圆柱锂电池业务分析 |
3.7 秦皇岛市芯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客户状况分析 |
3.7.1 电动汽车客户分析 |
3.7.2 电动牵引机客户分析 |
3.7.3 电动轿车客户分析 |
3.7.4 电动大巴车客户分析 |
3.8 秦皇岛市芯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分析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秦皇岛市芯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发展战略制定 |
4.1 秦皇岛市芯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SWOT分析 |
4.1.1 秦皇岛市芯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优势 |
4.1.2 秦皇岛市芯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劣势 |
4.1.3 秦皇岛市芯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机会 |
4.1.4 秦皇岛市芯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威胁 |
4.2 秦皇岛市芯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战略设计 |
4.2.1 秦皇岛市芯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战略方针 |
4.2.2 秦皇岛市芯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战略定位 |
4.2.3 秦皇岛市芯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目标 |
4.3 秦皇岛市芯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战略期及战略重点 |
4.3.1 秦皇岛市芯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战略期 |
4.3.2 秦皇岛市芯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战略重点 |
4.4 秦皇岛市芯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战略体系 |
4.4.1 营销战略 |
4.4.2 技术战略 |
4.4.3 成本战略 |
4.4.4 人才战略 |
4.5 秦皇岛市芯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战略模式确定 |
4.5.1 差异化战略 |
4.5.2 成本领先战略 |
4.5.3 渠道发展战略 |
4.5.4 集中化战略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战略实施的保证措施 |
5.1 企业发展政策建议 |
5.2 加强管理保障战略的实施 |
5.2.1 加强现代化信息化的管理 |
5.2.2 加强成本控制和管理 |
5.2.3 加强财务的管理 |
5.2.4 加强安全管理 |
5.3 提高技术水平确保战略实施 |
5.4 重视人才确保战略实施 |
5.5 合理利用资金确保战略实施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分析框架 |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 |
2 财税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相关理论分析 |
2.1 政府财政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理论基础 |
2.1.1 外部性理论 |
2.1.2 公共产品理论 |
2.1.3 风险理论 |
2.2 新能源汽车的风险性、外部性和公共产品特性——市场失灵问题 |
2.2.1 技术创新的风险性问题 |
2.2.2 技术创新的外部性问题 |
2.2.3 发展战略、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的外部性和公共性问题 |
2.3 克服新能源汽车发展中的市场失灵——政府干预的基本思路 |
2.3.1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和研发进展 |
2.3.2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政策 |
2.3.3 财税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基本思路 |
3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财税支持政策的现状与问题 |
3.1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财政补贴政策及其分析 |
3.1.1 对新能源汽车的财政补贴政策 |
3.1.2 对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分析 |
3.1.3 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 |
3.2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政府采购政策及其分析 |
3.2.1 对新能源汽车的政府采购政策 |
3.2.2 对新能源汽车政府采购政策的分析 |
3.2.3 新能源汽车政府采购政策存在的问题 |
3.3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税收优惠政策及其分析 |
3.3.1 对新能源汽车的税收优惠政策 |
3.3.2 税收优惠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影响分析 |
3.3.3 新能源汽车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
3.4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直接投入政策及其分析 |
3.4.1 对新能源汽车的直接投入政策 |
3.4.2 对新能源汽车直接投入政策的分析 |
3.4.3 新能源汽车直接投入政策存在的问题 |
3.5 我国新能源汽车财税支持政策实践及其效果 |
3.5.1 我国几次大规模的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 |
3.5.2 地方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鼓励政策 |
3.5.3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表现 |
3.5.4 对财政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着力点的反思 |
4 国外新能源汽车财税支持政策的经验与启示 |
4.1 国外新能源汽车的产业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
4.2 国外新能源汽车的财税支持政策 |
4.2.1 美国新能源汽车的财税支持政策 |
4.2.2 日本新能源汽车的财税支持政策 |
4.2.3 欧盟新能源汽车的财税支持政策 |
4.3 国外新能源汽车财税支持政策的启示 |
4.3.1 国外新能源汽车的财税支持政策的共同点 |
4.3.2 国外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启示 |
5 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财税政策建议 |
5.1 加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产业政策和财税政策协调 |
5.2 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 |
5.2.1 研发领域的财税支持政策建议 |
5.2.2 市场推广领域的财税支持政策建议 |
5.2.3 制度建设领域的财税支持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后记 |
四、高性能电动汽车电池在天津诞生(论文参考文献)
- [1]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电磁环境分析与调控方法研究[D]. 李佳承. 东南大学, 2021
- [2]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D]. 刘科. 东南大学, 2021
- [3]基于顾客感知价值的特斯拉汽车消费者购买意愿研究[D]. 刘知雨.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7)
- [4]富氮碳负极材料的二次电池性能及氧化铈的气敏性能研究[D]. 毕晗. 天津理工大学, 2020(05)
- [5]企业集群背景下XR电动车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冯逸凡. 东南大学, 2019(01)
- [6]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J].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 中国公路学报, 2018(06)
- [7]国能新能源汽车的新梦想[J]. 阮晓东. 新经济导刊, 2015(08)
- [8]面向车—网联合运行的微网建模与优化配置[D]. 姚春雨. 东北大学, 2015(12)
- [9]秦皇岛市芯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王宁. 燕山大学, 2014(02)
- [10]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 顾瑞兰.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