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矩形薄壁梁式渡槽稳定性分析中的半解析有限板条元法(论文文献综述)
秦昊[1](2020)在《船体梁振动简化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传统船舶固有频率预报方法难以适用于高阶频率预报的实际工程问题,本文主要研究了船体固有频率预报中一维梁模型中的剪切问题,同时对三维有限元模型局部结构简化建模方法进行了讨论。为深入研究剪切作用对船舶振动特性的影响,采用公路桥梁领域的剪力滞后理论和Levinson高阶剪切理论,基于能量变分法推导了箱型截面简支梁的垂向振动控制微分方程组,假定了简化的位移函数,应用哈密顿变分原理在MATLAB环境下求解了采用简化的位移函数下箱型等直截面简支梁固有频率解析解。设计了直壁箱梁模型并计算了其固有频率,分别比较了箱梁不同振动半波长时计入剪力滞后的Levinson梁理论解、铁木辛柯梁理论解与有限元数值解之间的偏差比。计算结果表明Levinson梁理论相较传统方法在高阶振动,即振动节点间距较小时具有更好的适用性,同时稳定性优于铁木辛柯梁理论的计算值。为研究局部结构简化对船体梁振动分析结果的影响,以单向加筋板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正交异性板方法和等效板厚方法提出了适用于振动分析的等效厚度正交异性板简化方法,并与常用的简化方法进行了比较。推导了3种加筋板简化模型固有频率公式,并计算了四边简支单向加筋板固有频率。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简化方法在求取单向加筋板低阶固有频率,计算结果优于常用的加筋板简化方法。文中应用该简化方法计算了船体梁的固有频率,简化模型在减小有限元建模工作量的同时,计算结果与有限元仿真结果拟合良好。等效厚度正交异性板简化方法可用于船舶振动有限元模型建模中,并且相对之前方法具备一定优越性。为比较局部结构和剪切影响在船体梁高阶振动中的影响,采用正交异性板法与等效板厚法对翼板加筋箱梁上的加强筋进行简化处理,在MATLAB中编程计算了简化模型的自振频率。结果显示在高阶振动中合适的剪切形变模式选取尤为关键,而局部结构对总体振动的影响则相对较小。
牛亚宁[2](2020)在《矩形薄壁渡槽结构整体与局部稳定性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是地球上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随着经济的日益增长,人们也在不断地增加对水资源的需求,因此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供水不足或者水资源分布不均等现状。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大量的输水工程应运而生,而渡槽就是其中大型的水工建筑物之一。然而,随着渡槽的广泛应用,渡槽工程的投资情况、工期开展进度甚至使用价值等受各个因素的影响,较为典型的就是渡槽设计时其结构设置的合理性以及安全性。所以目前对渡槽结构的稳定性分析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本文对渡槽结构的整体稳定性、渡槽结构的局部稳定性以及渡槽下部支承结构(槽墩结构)的稳定性分别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除了利用理论公式进行计算分析外,还研制开发了计算机程序进行推算演练,并建立了有关渡槽的分析模型和有限元计算模型,验证结果的合理性,并以实际工程——云南滇中阿斗村渡槽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分析计算,主要内容如下:(1)整体稳定性分析在渡槽结构整体稳定性分析中,推导了渡槽断面的几何性质,采用能量变分原理,建立了弯矩和扭矩的平衡方程,得到了矩形渡槽侧扭屈曲的临界弯矩的伽辽金法和瑞利-里兹法共两种方法的解析表达式。以阿斗村渡槽为工程应用对象,经计算求得阿斗村渡槽结构侧扭屈曲的临界弯矩。结果显示,阿斗村渡槽不会发生槽体结构的整体失稳现象。对渡槽侧扭屈曲的临界弯矩的影响因素(渡槽跨度、上翼缘宽度、渡槽壁厚)分别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显示,渡槽跨度的变化对渡槽的侧扭屈曲影响最大;渡槽上翼缘宽度、渡槽壁厚在正常范围内的变化对于渡槽侧扭屈曲临界应力影响不大。(2)局部稳定性分析推导了半解析有限条元法的理论公式,建立了半解析有限条元法的基本方程,研制开发了薄壳结构稳定性分析的专用计算机程序(WDFX);使用大型结构分析软件ANSYS建立了大型渡槽槽身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并求得屈曲模态特征值。通过计算,得到阿斗村渡槽的局部稳定性的分析数据结果。对比发现,两个结果的相对误差不超过3%,并且所得结果均在合理范围以内。说明本文所提半解析有限板条元法(WDFX程序)是满足工程应用精度要求的;同时也可以判定阿斗村渡槽槽身不会发生局部失稳现象。(3)渡槽槽墩结构稳定性分析渡槽槽墩大多使用空心薄壁墩,属于压弯构件的失稳问题。本文分别采用Newton迭代法和有限元方法,对渡槽槽墩结构进行了稳定性分析。以阿斗村渡槽为例进行了分析计算,用Newton迭代法求得的屈曲模态特征值为538.76MPa,用ANSYS软件求得的屈曲模态特征值为541.09MPa。两种计算结果非常接近(相对误差很小),而且均在合理范围以内。与阿斗村渡槽在满槽水荷载运行工况下桥墩所受荷载相比可知,该结构不会发生失稳。
李卓庭[3](2020)在《曲线连续薄壁箱梁的力学性能与静载试验研究》文中提出近十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轨道交通成为所有交通方式中的首要选择。受地形与空间限制,采用曲线桥能很好地适应选线的要求,而采用连续箱梁桥,则具有轨道平顺性好、造价低、噪音小等优点。其中,跨坐式单轨交通桥梁的横向尺寸较小,横向刚度较难控制,加上曲线上离心力的作用,采用箱型截面较为合适。因而,曲线连续箱梁桥在近几年的轨道交通中被广泛应用。曲线连续薄壁箱梁桥既具有连续梁的力学特征,同时,还具有曲梁和薄壁结构的力学特征。在这三方面力学特征的综合影响下,其受力特征极为复杂。国内外学者对曲线梁桥、连续箱梁桥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模型试验研究。本文以某市跨坐式单轨交通桥梁为工程背景,对曲线段的一片连续薄壁钢箱梁桥进行力学性能的分析与实体结构试验研究。完成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完善并推导曲梁变形几何方程。根据曲梁的几何方程并结合物理方程,建立曲梁受力微分方程,分析曲梁面内、面外受力特征;2.建立曲线连续薄壁箱梁的梁单元模型和板单元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及受力计算,为制定静载试验方案提供依据,作为试验结果的分析和评价基础;3.依据我国相关桥梁规范与试验规程制定静载试验方案,进行曲线连续薄壁箱梁的静载试验。将实验数据与有限元计算对比分析,进一步分析连续曲线薄壁箱梁的力学性能。
谭靖璘[4](2019)在《活性粉末混凝土薄壁箱梁畸变效应研究》文中认为活性粉末混凝土(Reactive Powder Concrete,简称RPC)是一种新型水泥基复合材料,具有高强度、高韧性和高耐久性的优良特性,在工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其优良性能活性粉末混凝土可以减轻结构自重、增加跨度,减小尺寸,使得结构薄壁化。与普通混凝土箱梁相比,在相同承载力下的活性粉末混凝土箱梁的箱壁厚度变薄,其截面纵向翘曲惯性矩与横向挠曲惯性矩更低,因此有必要考虑活性粉末混凝土箱梁在偏心荷载作用下的截面周边变形。本文对活性粉末混凝土薄壁箱梁进行畸变效应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以24m、48m、72m跨径的活性粉末混凝土薄壁简支箱梁为研究对象,基于板梁框架法推导了以畸变角为基本位移参数的箱梁畸变控制微分方程,通过弹性地基梁比拟法求出微分方程的初参数解与荷载附加项,得出了活性粉末混凝土薄壁箱梁的跨中截面畸变效应影响线与不考虑剪切变形的箱梁畸变效应;并基于能量变分原理推导了考虑剪切变形的畸变控制微分方程,得出了考虑剪切变形的活性粉末混凝土薄壁箱梁畸变效应。(2)基于48m活性粉末混凝土薄壁箱梁,通过控制变量分析了跨宽比、高跨比、箱壁厚度以及翼缘板宽度对活性粉末混凝土箱梁畸变效应的影响。随着跨宽比增加,箱梁畸变效应曲线曲率增大;随着高跨比增加,箱梁跨中截面畸变效应值减小;随着箱壁厚度增加,箱梁畸变变形减小,顶板、底板与腹板厚度变化仅对其周围的畸变翘曲应力影响明显;可以忽略翼缘板宽度变化对箱梁畸变变形的影响。(3)采用数值方法对活性粉末混凝土薄壁箱梁进行了畸变效应分析,得出了箱梁的畸变变形以及翘曲应力,与考虑剪切变形的活性粉末混凝土薄壁箱梁畸变效应对比,数值计算值与理论计算值吻合良好。
李陇亮[5](2019)在《考虑纵向加劲肋影响的曲线钢箱梁剪力滞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工程科技的发展与进步,薄壁钢箱梁由于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在桥梁建设中,备受青睐。与混凝土箱梁结构相比,曲线钢箱梁由于初曲率影响,以及横截面设置横隔板、加劲肋构造等因素,使得曲线钢箱梁的剪力滞分布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对其开展研究。本文针对截面设置纵向加劲肋构造的曲线钢箱梁,综合考虑曲线钢箱梁的弯曲、剪力滞、扭转以及畸变等各种变形形式,研究了曲线钢箱梁考虑纵向加劲肋影响时,在复合变形效应下应力分布规律。(1)基于等效换算截面,利用能量变分原理,考虑纵向加劲肋对结构力学性能的影响,推导了曲线钢箱梁剪滞控制微分方程,并利用简单的数值解法即伽辽金法求解微分方程。由于组成钢箱梁结构的各个板件具有明显的薄壁特征,钢箱梁的横截面容易发生畸变变形,因此,推导了曲线钢箱梁的畸变控制微分方程;以简支曲线钢箱梁仅承受均布荷载时发生畸变翘曲变形为例,导出了畸变微分方程的齐次通解以及非齐次特解的解析表达式,并利用初参数法确定了表达式中的积分常数。(2)利用ANSYS建立简支曲线钢箱梁有限元模型,将得到的数值结果与本文公式的计算值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解析值与有限元计算值比较吻合。当曲线钢箱梁不设置横隔板时,畸变翘曲应力所占比例较大;由跨中截面计算结果可知,畸变翘曲应力为纵向弯曲应力的30%。截面设置纵向加劲肋构造,可以显着降低钢箱梁的竖向位移及顶底板的纵向正应力;通过算例计算可知,设置纵向加劲肋时,对顶板、底板应力计算结果的影响分别可达12%与8%。(3)基于有限元软件,针对影响曲线钢箱梁横截面应力分布的相关因素,分析了不同因素对应力分布的影响情况。对本文算例,当曲率半径的取值大于500m时,可按照直线梁计算结构的应力分布。在顶板及底板位置设置纵向加劲肋,可以显着改善顶板与底板的应力分布规律,降低应力数值;在腹板位置设置纵向加劲肋构造时,对改善截面应力分布效果并不明显。本文的研究,完善了对截面设置纵向加劲肋构造的曲线钢箱梁力学性能的分析理论,为今后钢箱梁的设计、制造提供了参考依据。
吴仕昊[6](2015)在《桨—轴—艇耦合结构的振动和声辐射特性理论与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各国军事实力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潜艇隐蔽性能越来越得到各国的重视,通过对桨-轴-艇耦合结构的振动和声辐射特性研究寻求减振降噪的有效途径,已逐渐成为潜艇振动噪声控制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以往针对简单均匀结构振动声辐射特性研究的方法在满足当前实际工程需求方面存在不足,所以需要探索一种更加准确、高效的桨-轴-艇复杂非均匀结构的建模计算方法,并对其进行机理性分析。本文从理论计算和试验测量两个层面对桨轴艇耦合结构的振动和声辐射特性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艇体的质量和刚度非均匀性对其振动和声辐射特性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理论计算方面,本文首先基于半解析区域分解法高精度、高效率的优势,研究了非均匀结构的自由振动和强迫振动问题。其中,非均匀结构包括加肋壳体和桨-轴-艇耦合结构两大类。加肋壳体包括环筋、纵筋、正交加筋和“双周期”加筋结构。在分析中,通过考虑各个周向波数之间、周向波数与轴向波数、对称模态和反对称模态的耦合项,解决了非均匀加筋壳体的振动问题,并从周向波数对结构振动响应贡献的角度研究了结构的耦合模态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桨-轴-艇复杂耦合结构的半解析模型。在以往的研究中,由于螺旋桨建模的复杂性,其对桨轴艇耦合结构振动特性的影响往往被忽视。在本文的模型中,通过考虑模拟螺旋桨三个方向质量的刚性桨以及第一、二阶模态频率的弹性桨,成功解决了该问题。轴系子系统考虑了纵向、横向以及垂向弯曲振动,解决了以往在进行轴艇耦合振动特性分析时,由于建模困难而忽视轴系三向振动的弊端。艇体采用带有隔舱壁的加筋组合壳体进行模拟。轴系与艇体通过弹簧系统连接,并通过考虑其纵向和径向的振动,模拟了艉轴承和推力轴承等结构。该模型解决了以往(半)解析法难以系统地分析桨轴艇耦合结构振动特性的问题,为后续参数化和机理性分析奠定了基础。其次,为了实现对更接近实艇的复杂模型进行求解,本文采用有限元/边界元耦合分析法对带有复杂轴系子系统的桨-轴-艇耦合结构进行了仿真分析。研究了螺旋桨激励力经轴系激励艇体所引起的艇体振动声辐射特性以及螺旋桨激励力下,桨-轴-艇耦合结构在空气中和水中的振动和声辐射特性,并重点考虑了艇体的质量和刚度非均匀性对该特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螺旋桨纵向激励力不仅可以激起轴壳耦合结构的纵向振动模态,还可以激发结构的弯曲振动模态。对于非均匀艇体,无论是在螺旋桨纵向激励力下或者垂向激励力作用下,在局部频段上均会出现由于附加质量所引起的局部鼓出模态与艇体弯曲振动耦合的模态所引起的共振峰,只是纵肋和附加质量与艇体模态在对应不同的共振峰时的耦合程度有所不同,并分析了质量和刚度非均匀性对附连水质量系数的影响。另外,还可以发现艇体在某些模态出现纵向伸缩的同时会伴有周向局部鼓出的现象,从而引起结构的纵向模态与周向模态的耦合,产生辐射声。本文在进行流固耦合分析时,先基于有限元ANSYSTM软件获取结构的干模态,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边界元Virtual Lab AcousticsTM软件计算结构的湿模态,并研究其声辐射特性,避免了传统方法需在有限元软件中建立流体域的过程,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数值仿真计算效率。试验研究方面,为了验证所建理论模型的正确性以及揭示复杂耦合结构在水中的振动声辐射特性规律,本文设计并搭建了螺旋桨-轴系-壳体耦合结构的试验,并分别研究了艇体在空气中和水中的振动特性。结果发现:试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误差很小,说明仿真模型的可靠性和本文所采用的模态叠加法声学计算方法所得结果的正确性。此外,还在水中对该耦合结构进行了声学测试,通过将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验证了理论模型在计算结构水中声辐射问题方面的正确性,并证实了通过仿真分析所得出的桨轴艇的耦合振动声辐射特性规律,同时探讨了艇体的质量和刚度非均匀性对其振动声辐射特性的影响。
夏文强[7](2014)在《不同加载方式对双室箱梁剪力滞效应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箱梁的使用更加广泛,且箱梁的悬臂更加长、翼缘板更加宽。特别是在跨度较大的桥梁的修建中箱梁的使用更加的普遍,在箱梁的逐步发展和实践中,设计人员发现按初等梁理论计算的结果已不能满足结构的实际受力状态,经研究人员长期研究,发现由于剪力滞后引起了应力的不均匀分布,在工程实践中发现诸多由剪力滞引发的破损现象,引起了研究人员的重视,并且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修复工作,使得箱梁的受力更加符合实际的受力状态。本文针对单箱双室矩形箱梁对不同的加载方式对箱梁剪力滞效应的影响进行研究,通过理论和有限元数值两种计算方法,对两种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并总结其不同规律,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在理论计算方面,对单箱双室矩形箱梁的受力机理进行分析,运用能量变分法原理推导在不同的加载方式作用下双室箱梁简支、悬臂两种边界条件的箱梁截面的剪力滞系数表达式和挠度计算公式,在这些公式中有按初等梁理论计算的一部分也有剪力滞影响的附加应力和挠度。在有限元数值计算方面,本文使用结构计算软件Midas/FEA,对双室矩形截面梁进行模拟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以验证Midas/FEA软件计算箱梁正应力的准确性。不同的边界条件、加载方式对箱梁剪力滞的影响是不同的。选用简支、悬臂两种不同的边界条件,在双室箱梁上分别施加集中荷载和均布荷载且每种荷载考虑三种荷载工况,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不同的边界条件、加载方式下的结构模型,计算出截面的正应力值并且与按初等梁理论计算的结果相比,所得的结果就是箱梁剪力滞系数。对剪力滞系数进行系统地分析,总结出不同加载方式对箱梁剪力滞的影响因素,断面正应力的横向分布规律,并且可以找出箱梁危险截面的最不利点和最不利的荷载工况,作为结构设计的控制点。选取跨度为40m的双室矩形截面箱梁作为工程背景,采用通用有限元程序MIDAS/FEA建立箱梁桥梁单元有限元模型,分析其在不同荷载作用下简支、悬臂梁正应力的横向分布规律和挠度的变化规律。
白昕[8](2014)在《薄壁箱梁的剪力滞翘曲位移函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薄壁箱梁在对称弯曲变形时,翼板的剪切变形会引起截面弯曲正应力沿横向分布不均匀,这种现象称为剪力滞后现象,如果不考虑这个现象的影响就会导致计算箱梁结构时的计算应力小于其产生的实际应力,使箱梁结构偏危险。所以,薄壁箱梁剪滞效应是分析和设计桥梁结构时不能忽视的现象。最初的研究中,Reissner在用最小势能原理分析双轴对称矩形截面箱梁的剪力滞效应时假设翼板纵向翘曲位移函数沿横向为二次抛物线分布,但此假设没有理论依据。本文由研究翼缘板的面内剪切变形和竖向剪力引起的弯曲剪力流入手,从理论上证明二次抛物线是合理的剪力滞翘曲位移函数。本文在原有文献的二次抛物线位移函数的基础上,以轴力的自平衡为条件修正函数,以得到更精确的应力计算值,并以剪力滞效应引起的附加挠度代替传统方式选取的翼缘板的最大剪切转角差或最大纵向位移差作为广义位移,基于能量变分法建立四阶的控制微分方程,得到求解剪力滞应力的计算方法,并且建立不同承载条件、支承条件和截面模式下的ANSYS模型,使得本文推得的方法和计算公式在实际应用上更具有普遍性。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1.从理论上证明合理的剪力滞翘曲位移函数的形式,在考虑轴力自平衡的条件下确定翘曲位移函数。2.以剪力滞效应引起的附加挠度代替传统方式选取的翼缘板的最大剪切转角差或最大纵向位移差做为广义位移,基于能量变分法建立控制微分方程,以此得到一种新的研究剪力滞效应应力值的计算方法,结合算例证明其正确性和准确性。3.算例表明由于边界条件特殊,因此悬臂板处应力值与模型误差较大。本文选用两种修正方法来进行修正,结合算例,比较两种修正方法,选取最合适的方法来修正剪力滞翘曲位移函数。4.多数文献在研究剪力滞问题时选取的位移函数都是按照板宽比的平方成正比来修正函数,以此来更好的反映应力情况,但有些文献选择与面积比成正比来修正函数式。本文希望以具体的算例比较来说明哪种修正方式更符合实际应力。5.本文在算例上使用了矩形截面和梯形截面两种箱梁截面形式、简支梁和悬臂梁两种支承形式以及均布荷载和集中力这两种承载方式进行算例比较,证明本文得到的研究方法具有普遍适用性。
刘扬[9](2013)在《薄壁箱梁剪力滞效应的研究》文中认为薄壁箱梁具有良好的抗弯抗扭性能,因而在桥梁结构中得到广泛地应用,其中连续箱梁、简支箱梁可应用于跨江河、跨湾及城市立交的桥型中。随着预应力以及新型材料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箱形结构的应用前景将会更加广阔。箱梁的剪力滞效应在实际中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经过30多年发展,一些专家和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在一些工程中也得到了应用,但是仍受到很多不确定因素的限制。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有关剪力滞的新问题也会不断的出现,需要更进一步的去研究。本文就剪力滞效应的问题做了如下的研究:①利用最小势能原理变分法整理了箱梁剪力滞效应的计算公式,并且还针对不同的荷载形式以及对等截面的简支梁、悬臂梁的剪力滞效应的计算公式进行了整理。对变截面箱梁的剪力滞效应应用差分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且对用变分法推导的剪力滞效应的理论公式计算所得出的结果和利用有限元软件计算得出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和分析。②使用有限元软件MIDAS/FEA对影响箱梁剪力滞效应的几何参数进行了探讨分析,例如宽跨比、高宽比、宽厚比等,并对桥梁在设计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实用工程价值。③本文以绵阳一号桥为工程实例,用有限元软件MIDAS/FEA对其中的两个节段进行了剪力滞效应的分析。在有轴力和无轴力的两种情况下分析了箱梁顶板和底板的剪力滞效应。
王雷[10](2013)在《现浇中小跨径连续单箱多室宽箱梁桥空间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公路桥梁的发展,宽箱梁因具有良好的抗弯、抗扭及整体性能,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以杭州钱江通道连续箱梁为背景,采用有限元研究分析了单箱多室宽箱梁桥的剪力滞效应、有效分布宽度、偏载效应以及上部结构的横向受力状态。剪力滞效应的分析表明,在自重作用下,连续梁桥在距中支点L/4截面处顶底板剪力滞效应非常明显,剪力滞系数最大值为1.55;同时在零弯矩区域附近出现负剪力滞效应。施加预应力可以改善箱梁横截面的应力分布。有效分布宽度的分析表明,中国公路桥梁规范对有效分布宽度的规定适用于单箱多室宽箱梁;按中国公路桥梁规范计算中支点附近的有效分布宽度比按美国公路桥梁规范计算偏小20%。偏载系数的研究发现,目前设计中采用的偏载系数对宽箱梁不适用。本文建议对单箱五室宽箱梁的偏载系数取1.5。横向应力计算结果表明,自重、预应力、梯度降温对横向应力影响较大,自重,预应力,梯度降温作用下横向最大拉应力分别为1.65MPa,2.01MPa,1.66MPa。梯度升温、二期恒载对横向应力影响很小,横向最大拉应力都小于0.3MPa。各荷载作用下截面的横向压应力都满足现行规范容许值。另外,采用平面框架法计算顶板横向配筋是偏于安全的。
二、矩形薄壁梁式渡槽稳定性分析中的半解析有限板条元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矩形薄壁梁式渡槽稳定性分析中的半解析有限板条元法(论文提纲范文)
(1)船体梁振动简化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铁木辛柯梁剪切理论 |
1.2.2 高阶剪切理论 |
1.2.3 剪力滞后理论 |
1.2.4 加筋板结构的简化方法 |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2 梁模型简化方法的基本理论 |
2.1 Levinson梁基本理论与计算方法 |
2.1.1 铁木辛柯梁理论的剪切修正方法 |
2.1.2 Levinson梁理论的基本假设与位移模式 |
2.1.3 Levinson梁理论的振动控制微分方程 |
2.2 加筋板简化计算方法 |
2.2.1 正交异性板简化方法 |
2.2.2 加筋板的正交异性刚度等效 |
2.2.3 等效板厚各向同性板的刚度等效 |
2.3 本章小结 |
3 考虑箱梁剪力滞后与剪切作用的箱梁自振特性 |
3.1 基于铁木辛柯梁理论下考虑剪力滞效应的简支箱梁自振特性 |
3.1.1 基本假定与位移函数 |
3.1.2 箱梁的应变能与动能 |
3.1.3 箱梁各阶弯曲振动频率 |
3.2 基于Levinson梁理论下考虑剪力滞效应的简支箱梁自振特性 |
3.2.1 基本假定与位移函数 |
3.2.2 箱梁的应变能与动能 |
3.2.3 箱梁各阶弯曲振动频率 |
3.2.4 算例 |
3.3 箱梁振动特性参数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加筋板简化处理对船舶总振动的影响 |
4.1 等效板厚正交异性板 |
4.1.1 等效板厚正交异性板的刚度等效 |
4.1.2 加筋板振动特性分析 |
4.1.3 加筋板简化在船体固有频率预报中的应用 |
4.2 加筋板结构简化在高阶振动模态识别中的应用 |
4.2.1 计算模型 |
4.2.2 箱型梁横截面特征参数 |
4.3 考虑剪力滞后与高阶剪切影响的箱型梁纵向加强筋简化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第三章公式中参数显示表达式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2)矩形薄壁渡槽结构整体与局部稳定性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渡槽的研究现状及其类型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渡槽的组成及类型 |
1.3 渡槽结构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2 渡槽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分析 |
2.1 阿斗村渡槽背景 |
2.1.1 滇中引水工程概况 |
2.1.2 阿斗村渡槽工程概况 |
2.2 薄壁矩形渡槽断面的几何性质 |
2.2.1 截面的形心位置 |
2.2.2 截面对形心轴的惯性矩 |
2.2.3 截面抗扭惯性矩 |
2.2.4 截面各部分对y轴的静矩 |
2.2.5 渡槽的剪力中心 |
2.2.6 渡槽截面的扇性惯性矩 |
2.2.7 渡槽截面的不对称性 |
2.3 渡槽结构侧扭屈曲分析 |
2.3.1 渡槽侧扭屈曲的变形位形 |
2.3.2 横向均布荷载作用时渡槽侧扭屈曲的总势能 |
2.3.3 横向均布荷载作用时渡槽的侧扭屈曲 |
2.3.4 阿斗村渡槽的整体稳定性分析 |
2.4 矩形渡槽侧扭屈曲规律分析 |
2.4.1 跨度对渡槽侧扭屈曲的影响 |
2.4.2 上缘宽度对渡槽侧扭屈曲的影响 |
2.4.3 壁厚对渡槽侧扭屈曲的影响 |
2.5 阿斗村渡槽槽身整体结构稳定性判定 |
2.6 本章小结 |
3 渡槽结构的局部稳定性分析 |
3.1 渡槽结构局部稳定性分析理论 |
3.2 局部稳定性分析的半解析有限板条元法 |
3.2.1 有限板条元的位移模式 |
3.2.2 有限板条元的刚度矩阵 |
3.2.3 渡槽结构局部稳定性的计算 |
3.3 ANSYS有限元分析 |
3.3.1 有限元模型 |
3.3.2 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大型渡槽槽墩结构稳定性分析 |
4.1 槽墩结构稳定性分析理论 |
4.2 临界荷载的理论计算 |
4.3 ANSYS有限元分析 |
4.3.1 有限元模型 |
4.3.2 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曲线连续薄壁箱梁的力学性能与静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曲线桥 |
1.1.1 曲梁的发展史 |
1.1.2 曲线桥的受力特点 |
1.1.3 曲线桥的理论研究 |
1.2 薄壁箱梁的研究概述 |
1.2.1 受力特征 |
1.2.2 剪力滞的研究概况 |
1.2.3 畸变翘曲的研究概况 |
1.3 曲线箱梁的受力特性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4.1 研究背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曲梁几何方程的推导 |
2.1 曲梁几何方程研究概述 |
2.2 坐标系及正方向规定 |
2.3 面内变形(拉压与径向弯曲)几何方程 |
2.3.1 轴向正应变 |
2.3.2 径向弯曲曲率 |
2.4 面外变形(竖向弯曲与扭转)几何方程 |
2.4.1 竖向弯曲引起的扭转分析 |
2.4.2 扭转引起的竖向弯曲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连续曲线钢箱梁受力特性的有限元分析 |
3.1 曲线薄壁钢箱梁工程概况 |
3.1.1 结构特征 |
3.1.2 设计荷载 |
3.2 最不利内力值分析 |
3.3 Midas civil有限元概述 |
3.3.1 有限元原理及基本步骤 |
3.3.2 有限元分析方法 |
3.4 有限元建模分析 |
3.4.1 梁单元建模分析 |
3.4.2 板单元建模分析 |
3.5 梁单元与板单元计算结果比较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连续曲线薄壁箱梁静载试验 |
4.1 试验内容及依据 |
4.1.1 试验目的及内容 |
4.1.2 试验依据 |
4.2 静载试验加载方案设计 |
4.2.1 加载原理 |
4.2.2 加载工况 |
4.2.3 测点布置及采集设备 |
4.2.4 试验加载 |
4.2.5 加载步骤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连续曲线薄壁箱梁受力特性分析 |
5.1 纵向力学性能分析 |
5.1.1 纵向刚度结果分析 |
5.1.2 纵向强度结果分析 |
5.2 横向受力性能分析 |
5.2.1 横向位移结果分析 |
5.2.2 自振特性测试 |
5.3 弯扭耦合与剪力滞效应分析 |
5.3.1 弯扭耦合变形分析 |
5.3.2 横向应力分布规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4)活性粉末混凝土薄壁箱梁畸变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RPC研究现状 |
1.2.1 RPC的组成及其配置原理 |
1.2.2 RPC材料特性研究 |
1.2.3 RPC在国内外工程应用现状 |
1.3 箱梁畸变效应研究现状 |
1.3.1 解析法 |
1.3.2 数值法 |
1.3.3 试验研究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思路 |
2 薄壁箱梁畸变理论 |
2.1 箱梁畸变荷载 |
2.1.1 垂直反对称荷载分解 |
2.1.2 水平反对称荷载分解 |
2.1.3 支点侧倾 |
2.1.4 畸变荷载的组合 |
2.2 箱梁畸变微分方程 |
2.2.1 箱梁畸变翘曲分析 |
2.2.2 箱梁畸变横向挠曲分析 |
2.2.3 单箱室矩形箱梁畸变微分方程 |
2.3 弹性地基梁比拟法 |
2.4 本章小结 |
3 RPC薄壁箱梁畸变效应分析 |
3.1 RPC薄壁箱梁跨中截面畸变效应影响线分析 |
3.1.1 跨中截面畸变效应影响线及列车偏心活载作用下畸变效应值 |
3.1.2 畸变翘曲应力增大程度 |
3.2 RPC薄壁箱梁的畸变效应 |
3.2.1 RPC薄壁箱梁畸变角位移与畸变双力矩 |
3.2.2 RPC薄壁箱梁截面翘曲正应力 |
3.3 考虑剪切变形影响时RPC薄壁箱梁畸变效应 |
3.3.1 考虑剪切变形的畸变控制微分方程 |
3.3.2 考虑剪切变形影响的RPC薄壁箱梁畸变分析 |
3.3.3 考虑剪切变形影响的RPC薄壁箱梁畸变翘曲正应力 |
3.4 剪切变形对RPC薄壁箱梁的影响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4 RPC薄壁箱梁畸变效应影响因素分析 |
4.1 跨宽比对畸变效应的影响 |
4.2 高跨比对畸变效应的影响 |
4.3 箱壁厚度对畸变效应的影响 |
4.3.1 顶板厚度对畸变效应的影响 |
4.3.2 底板厚度对畸变效应的影响 |
4.3.3 腹板厚度对畸变效应的影响 |
4.4 翼缘板宽度对畸变效应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RPC薄壁箱梁畸变效应有限元分析 |
5.1 有限元分析原理 |
5.2 RPC薄壁箱梁单元的选取 |
5.3 不同跨径RPC薄壁箱梁畸变效应分析 |
5.3.1 24mRPC简支梁畸变效应分析 |
5.3.2 48mRPC简支梁畸变效应分析 |
5.3.3 72mRPC简支梁畸变效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工作及结论 |
6.2 对后续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考虑纵向加劲肋影响的曲线钢箱梁剪力滞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概述 |
1.2 曲线梁计算理论研究现状 |
1.2.1 解析法 |
1.2.2 半解析法 |
1.2.3 数值分析法 |
1.3 箱梁剪力滞效应研究现状 |
1.3.1 剪力滞效应理论研究现状 |
1.3.2 剪力滞效应实验研究现状 |
1.3.3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薄壁箱梁基本解析理论 |
2.1 薄壁箱梁剪力滞效应 |
2.1.1 剪力滞翘曲位移函数 |
2.1.2 基本控制微分方程 |
2.2 薄壁箱梁约束扭转 |
2.3 薄壁箱梁的畸变效应 |
2.3.1 畸变荷载的分解 |
2.3.2 畸变应变能 |
2.3.3 畸变控制微分方程 |
2.4 本章小结 |
3 考虑纵向加劲肋影响的曲线钢箱梁剪力滞效应解析解 |
3.1 基本假定 |
3.2 曲线箱梁变形与位移关系 |
3.3 薄壁曲线箱梁弯扭耦合效应分析 |
3.3.1 竖向弯曲应变能 |
3.3.2 剪滞翘曲剪切应变能 |
3.3.3 约束扭转翘曲应变能 |
3.3.4 约束扭转剪切应变能 |
3.3.5 荷载势能 |
3.3.6 方程的求解 |
3.4 畸变效应分析 |
3.4.1 畸变控制微分方程 |
3.4.2 边界条件 |
3.4.3 初参数法求解 |
3.4.4 畸变应力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4 考虑纵向加劲肋影响的曲线钢箱梁有限元分析 |
4.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1.1 材料及截面参数 |
4.1.2 有限元模型 |
4.2 曲线钢箱梁解析解与数值解的对比 |
4.2.1 不考虑纵向加劲肋影响的曲线钢箱梁解析解与数值解 |
4.2.2 考虑纵向加劲肋影响的曲线钢箱梁解析解与数值解 |
4.3 考虑与不考虑纵向加劲肋时纵向正应力对比 |
4.4 考虑与不考虑纵向加劲肋时剪力滞系数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5 影响纵向正应力分布的因素分析 |
5.1 不同曲率半径的影响 |
5.2 不同加载方式的影响 |
5.3 不同位置设置加劲肋的影响 |
5.4 不同加劲肋高度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桨—轴—艇耦合结构的振动和声辐射特性理论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工程背景及课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单个壳体 |
1.2.2 加筋壳体的结构振动 |
1.2.3 组合壳体的结构振动 |
1.2.4 轴系-艇体耦合结构振动与声辐射研究概述 |
1.2.5 潜艇振动噪声有待解决的问题 |
1.3 本文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二章 加肋壳体振动特性研究 |
2.1 引言 |
2.1.1 壳体理论与振动分析方法 |
2.2 加肋圆锥壳模型 |
2.2.1 圆锥壳的能量 |
2.2.2 圆锥壳上环肋的能量 |
2.2.3 环肋圆锥壳的能量 |
2.3 计算结果讨论 |
2.3.1 验证方法的正确性和精度 |
2.3.2 肋骨参数对于加肋壳固有频率的影响 |
2.3.3 弹性边界对于加肋壳固有频率的影响 |
2.4 加肋圆柱壳模型 |
2.4.1 圆柱壳的能量 |
2.4.2 环肋和纵肋的能量 |
2.4.3 正交加肋圆柱壳的能量 |
2.5 计算结果讨论 |
2.5.1 圆柱壳加纵肋 |
2.5.2 圆柱壳加“双周期”环肋 |
2.5.3 圆柱壳加纵肋和环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轴系-组合壳体耦合结构的振动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螺旋桨-轴系-组合壳体耦合结构的力学模型 |
3.2.1 桨-轴系统的计算公式 |
3.2.2 组合壳体结构的计算公式 |
3.3 组合壳体振动分析 |
3.3.1 圆柱壳-球壳组合壳体的振动 |
3.3.2 球壳-圆柱壳-球壳组合壳体的振动 |
3.3.3 圆锥壳-圆柱壳-球壳组合壳体的振动 |
3.4 桨-轴-组合壳体振动分析 |
3.4.1 轴系-组合壳体 |
3.4.2 弹性桨-轴系-组合壳体 |
3.4.3 刚性桨和弹性桨比较 |
3.5 桨-轴-艇耦合结构振动控制措施 |
3.5.1 对称基座模型的建立 |
3.5.2 轴系偏心模型的建立 |
3.6 桨-轴-艇复杂耦合结构模型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桨-轴-艇耦合结构的声辐射特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振动和声耦合数值计算 |
4.2.1 有限元法基本理论和公式 |
4.2.2 边界元法基本理论和公式 |
4.3 桨-轴-艇体结构计算模型 |
4.4 桨-轴-艇体结构模态分析 |
4.5 轴系引起的艇体振动和辐射声特性分析 |
4.5.1 螺旋桨激励力传递路径 |
4.5.2 桨-轴-艇体模型的声辐射特性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桨-轴-艇耦合结构的振动声辐射试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桨轴艇耦合系统空气中振动试验 |
5.2.1 试验对象 |
5.2.2 试验设备及参数设置 |
5.2.3 试验内容及测试结果 |
5.3 桨轴艇耦合系统水下振动和噪声试验 |
5.3.1 试验对象 |
5.3.2 试验设备及参数设置 |
5.3.3 试验内容及测试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奖励 |
致谢 |
(7)不同加载方式对双室箱梁剪力滞效应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箱梁的研究现状 |
1.1.2 箱形截面的特点 |
1.1.3 箱形截面的构造特点 |
1.1.4 箱形截面的受力特点 |
1.2 箱梁剪力滞计算理论和分析方法综述 |
1.2.1 解析理论 |
1.2.2 数值解法 |
1.2.3 模型试验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问题 |
2 利用变分法求解箱梁剪力滞效应 |
2.1 变分法原理 |
2.1.1 变分法简介 |
2.1.2 位移变分法及最小势能原理 |
2.2 单箱双室箱梁剪力滞的变分法解析 |
2.2.1 单箱双室箱梁剪力滞的特征 |
2.2.2 基本方程的建立及其求解 |
2.3 不同加载方式下几种箱梁剪力滞效应求解 |
2.3.1 双室矩形截面简支梁承受集中荷载 |
2.3.2 双室矩形截面简支梁承受均布荷载 |
2.3.3 双室矩形截面悬臂梁承受集中荷载 |
2.3.4 双室矩形截面悬臂梁承受均布荷载 |
3 有限元分析箱梁剪力滞效应 |
3.1 有限元软件 MIDAS/FEA 的简介 |
3.2 基于 MIDAS/FEA 求解薄壁箱梁剪力滞效应 |
3.2.1 不同荷载作用下双室矩形截面简支梁剪力滞效应 |
3.2.2 求解双室矩形截面悬臂梁剪力滞效应 |
4 不同加载方式对双室箱梁剪力滞效应影响 |
4.1 不同加载方式对薄壁箱梁剪力滞效应影响 |
4.1.1 双室矩形截面简支梁不同加载方式作用分析 |
4.1.2 双室矩形截面悬臂梁不同加载方式作用分析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薄壁箱梁的剪力滞翘曲位移函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箱形截面梁 |
1.1.1 定义 |
1.1.2 箱形截面的特点 |
1.1.3 箱形截面的构造特点 |
1.2 箱形梁的受力特点及分析方法 |
1.2.1 箱形梁的受力特点 |
1.2.2 箱形梁的分析方法 |
2 箱梁的剪力滞效应 |
2.1 剪力滞效应 |
2.2 剪力滞效应的研究方法 |
2.3 剪力滞效应产生机理 |
3 能量变分法研究薄壁箱梁剪力滞问题 |
3.1 基本假定 |
3.2 变分法原理 |
3.2.1 变分法简介 |
3.2.2 位移变分法及最小势能原理 |
3.3 剪力滞效应位移函数的选取 |
3.4 剪力滞翘曲应力的研究 |
3.5 剪滞翘曲函数及几何特性计算 |
3.6 控制微分方程的建立 |
3.7 算例分析 |
4 基于广义位移的箱梁剪力滞分析的修正 |
4.1 修正方法一 |
4.2 修正方法二 |
4.3 翘曲位移函数的修正三 |
5 数值算例比较 |
5.1 简支梁、悬臂梁分别承受集中力和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公式 |
5.1.1 简支梁承受均布荷载作用 |
5.1.2 悬臂梁承受集中力作用 |
5.1.3 悬臂梁均布荷载作用 |
5.2 算例比较 |
5.2.1 简支梁承受均布荷载作用 |
5.2.2 悬臂梁承受均布荷载作用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A 系数 N 取 1.05 时的 C 语言程序源代码 |
(9)薄壁箱梁剪力滞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剪力滞效应概述 |
1.3 剪力滞的研究现状 |
1.3.1 卡曼理论 |
1.3.2 弹性理论解法 |
1.3.3 比拟杆法 |
1.3.4 能量变分法 |
1.3.5 数值解法 |
1.3.6 模型试验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箱梁剪力滞的变分解法 |
2.1 等截面箱梁 |
2.1.1 基本假定 |
2.1.2 基本变分方程的推导 |
2.1.3 简支箱梁的剪力滞效应 |
2.2 变截面箱梁 |
2.2.1 变截面箱梁剪力滞微分方程及其边界条件 |
2.2.2 变截面箱型梁剪力滞有限差分法 |
2.3 计算实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箱梁剪力滞影响因素分析 |
3.1 跨宽比对剪力滞的影响 |
3.2 高宽比对剪力滞的影响 |
3.3 宽厚比对剪力滞的影响 |
3.4 翼缘板的长度对剪力滞效应的影响 |
3.5 腹板间距对剪力滞效应的影响 |
3.6 荷载对剪力滞效应的影响 |
3.7 预应力对剪力滞效应的影响 |
3.7.1 纵向预应力对剪力滞效应的影响 |
3.7.2 横向预应力对剪力滞效应的影响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绵阳一号桥的剪力滞效应分析 |
4.1 MIDAS/FEA 简介 |
4.1.1 MIDAS/FEA 的主要特点 |
4.1.2 MIDAS/FEA 在预应力结构分析中的优势 |
4.1.3 MIDAS/FEA 单元介绍 |
4.2 工程概况 |
4.3 有限元模型 |
4.3.1 斜拉桥有限元模型的离散 |
4.3.2 有限元模型 |
4.4 箱形截面梁的剪力滞特性研究 |
4.4.1 考虑轴力时剪力滞效应的分析 |
4.4.2 不考虑轴力时剪力滞效应的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10)现浇中小跨径连续单箱多室宽箱梁桥空间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箱形截面的特点 |
1.2.2 箱梁的受力特点 |
1.2.3 箱梁的剪力滞效应 |
1.2.4 箱梁剪力滞效应的研究方法 |
1.2.5 箱梁的偏载增大系数 |
1.2.6 横向应力分布的研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箱梁剪力滞效应的解析法求解 |
2.1 箱梁剪力滞效应的变分解法 |
2.1.1 变分法的基本假定 |
2.1.2 变分法的基本微分方程 |
2.1.3 翼板中的应力与剪力滞系数 |
2.2 简支梁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剪力滞效应 |
2.2.1 跨间集中力作用 |
2.2.2 满跨均布荷载作用 |
2.2.3 局部均布荷载作用 |
2.3 连续梁的剪力滞效应的叠加法求解 |
2.4 多室箱梁剪力滞效应的变分法解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空间实体有限元法的剪力滞效应分析 |
3.1 空间实体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1.1 有限元法简介 |
3.1.2 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 |
3.1.3 有限元法求解的一般步骤 |
3.1.4 依托工程 |
3.2 宽箱梁剪力滞效应分析 |
3.2.1 加载方式和控制截面 |
3.2.2 自重作用下截面的剪力滞系数 |
3.2.3 自重+预应力作用下截面的剪力滞系数 |
3.3 剪力滞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1 宽跨比对剪力滞的影响 |
3.3.2 悬臂长度对剪力滞的影响 |
3.3.3 宽高比对剪力滞的影响 |
3.3.4 宽厚比对剪力滞的影响 |
3.3.5 预应力对剪力滞效应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箱梁有效分布宽度的讨论 |
4.1 有效分布宽度的定义 |
4.2 杭州钱江通道宽箱梁的有效分布宽度 |
4.2.1 有效分布宽度理论值 |
4.2.2 实体有限元法计算有效分布宽度 |
4.2.3 有效分布宽度的对比 |
4.2.4 美国规范与中国规范的有效分布宽度对比 |
4.2.5 有效分布宽度计算的敏感性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连续宽箱梁偏载增大系数的研究 |
5.1 偏载增大系数 |
5.2 偏载系数简化计算方法 |
5.3 实体有限元法求解偏载增大系数 |
5.3.1 实体单元建模方法 |
5.3.2 加载 |
5.3.3 偏载系数计算 |
5.4 实例应用 |
5.4.1 实体有限元模型 |
5.4.2 关键断面和观测点 |
5.4.3 荷载布置 |
5.4.4 偏载系数的计算 |
5.5 偏载系数简化计算 |
5.6 计算方法对比 |
5.7 本章小结 |
6 宽箱梁横向受力分析 |
6.1 横向受力的简化计算方法 |
6.2 宽箱梁横向应力分析 |
6.2.1 计算荷载和验算截面 |
6.2.2 单项荷载作用下的横向受力状态 |
6.2.3 正常使用状态组合作用下的横向受力状态 |
6.2.4 结果分析 |
6.3 框架法计算桥面板横向内力 |
6.3.1 计算模型 |
6.3.2 汽车荷载布置 |
6.3.3 荷载组合 |
6.3.4 横向内力计算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矩形薄壁梁式渡槽稳定性分析中的半解析有限板条元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船体梁振动简化模型研究[D]. 秦昊.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2]矩形薄壁渡槽结构整体与局部稳定性分析研究[D]. 牛亚宁.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3]曲线连续薄壁箱梁的力学性能与静载试验研究[D]. 李卓庭.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4)
- [4]活性粉末混凝土薄壁箱梁畸变效应研究[D]. 谭靖璘.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5]考虑纵向加劲肋影响的曲线钢箱梁剪力滞效应研究[D]. 李陇亮.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4)
- [6]桨—轴—艇耦合结构的振动和声辐射特性理论与试验研究[D]. 吴仕昊.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2)
- [7]不同加载方式对双室箱梁剪力滞效应的影响分析[D]. 夏文强. 兰州交通大学, 2014(03)
- [8]薄壁箱梁的剪力滞翘曲位移函数研究[D]. 白昕. 兰州交通大学, 2014(03)
- [9]薄壁箱梁剪力滞效应的研究[D]. 刘扬. 重庆交通大学, 2013(03)
- [10]现浇中小跨径连续单箱多室宽箱梁桥空间效应研究[D]. 王雷. 北京交通大学, 2013(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