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县医院开展病人选医生的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傅佩佩[1](2021)在《委托代理关系视角下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安排和实践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家庭医生,又称为全科医生,其职责是为居民提供健全、有效、连续、适宜的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被视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2016年,以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目标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在我国全面正式全面启动。但是,由于我国尚处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探索起步阶段,该制度目前在我国发展还不成熟,上述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并且在签约服务实施过程中存在一系列与签约服务目标不一致的问题,例如居民签约率低、知晓率低、家庭医生履约率低和签约服务质量不高等。同时,由于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推进在不同地区还相当不平衡。尤其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因为卫生基础较差、信息化建设薄弱、人力资源匮乏,以及居民受教育程度与收入水平普遍较低等传统因素,致使家庭医生制度的推行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众所周知,农村基本卫生服务体系承担着维护我国广大县域居民健康的重要任务,而且农村卫生一直是我国卫生健康领域的重点关注,因此,选取合理的样本地区展开调查研究,并在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对于做好我国农村家庭医生制度的发展尤为重要。本文选取山东省相关地市作为研究样本地区,因为山东省是我国农业大省,农村地区人口数量占全省总人口数量一半以上,且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差异,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以山东农村地区为样本,通过聚焦样本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展开研究,对于切实推进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良性发展、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重要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推行并非水到渠成,而是涉及多个环节的复杂系统工程。同时也受到多个层面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如政府层面的政策制定、激励措施、考核与监管;家庭医生团队服务能力及水平、机构定位及分工;居民个体层面的认知、态度、动机、协作配合情况等。从理论层面来讲,委托代理理论能够建立起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的关联,通过分析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博弈,可以发现最优的激励措施。将委托代理相关理论运用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定和实施策略分析中,建立家庭医生、居民和政府的多重委托代理关系,从新的视角推导和理解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可以为完善家庭医生服务制度提供更科学的理论支持。而基于制度及供需双方的多层次、全方位研究,可以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提升与优化提供更全面、更深入、更实际的建议,也可为全国其他农村地区提供经验做法或运行模式方面的参考借鉴。基于上述背景,本论文提出以下研究问题:山东省农村地区现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制度安排、供需双方的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减少政策实施的偏差?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系统分析家庭医生签约制度设计,探讨山东农村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如何通过资源保障、监管考核机制、筹资支付机制和问责机制影响政策运行的结果和利益方的行为,最终为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政策建议。具体目的包括:(1)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理论分析框架;(2)系统分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制度安排以及供、需双方实施现状,探索关键问题影响因素;(3)从委托代理关系视角分析政策实施的偏差和探索问题产生的原因;(4)提出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政策性建议。研究对象和方法本研究现场调研数据来源于2018年5月7日——24日开展的“山东省农村基本医疗服务”项目调研。综合考虑地域分布、经济发展水平和签约服务实施情况,此次调研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抽样方法,选取了淄博市、聊城市和滨州市已经推行家庭医生签约的6县(沂源县、桓台县、茌平县、东阿县、惠民县和无棣县),从机构和个人两个层面,就当地农村家庭医生签约制度运行情况开展了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如下方面:卫生院和卫生室基本药品供应情况、信息化建设情况、签约服务政策工具等;家庭医生服务提供能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情况、家庭医生工作满意度等;居民健康状况、健康行为、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选择偏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知晓情况以及健康需求等信息。本研究的分析过程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山东省和样本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和制度安排进行归纳和总结,资料主要来自样本地区相关政策文件及研究文献,以及对样本地区机构的调查数据。第二部分是从供方和需方的视角对样本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实施现状进行描述和分析,基于统计描述、logistic回归等,探究供方家庭医生的激励机制及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通过离散选择实验的方法测量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选择偏好,最后构建基于居民个体、村卫生室和镇卫生院的多水平分层模型,全方位探索影响家庭医生签约的因素。第三部分结合定性访谈资料,采用主题框架分析法,根据政府和家庭医生委托代理关系、政府和居民的委托代理关系、家庭医生和居民的委托代理关系的理论,对筹资支付机制、奖惩考核机制、问责机制和运行保障机制进行分析,找出签约政策实施的偏差及其产生的原因。最后,本文综合制度分析框架和政策执行的偏差提出完善签约服务制度的策略性建议。本研究采用SPSS 22.0和Stata 14.2进行数据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分层回归分析和离散选择实验;采用QSRNvivo 8质性分析软件分析定性访谈资料。研究结果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安排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制度安排是:由政府制定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指导意见,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发改委、中医药管理局为签约服务提供政策和资源保障;政府通过委托基层医疗机构、基层医务人员共同组建家庭医生团队,为签约居民提供服务;政府通过支付、考核、和监管等激励措施,确保签约服务提供机构和家庭医生提供合格的签约服务,提高签约居民整体健康水平。山东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采用“1+1+1”服务模式,即家庭医生团队依托县域医共体,由村医、乡镇卫生院和县医院医院医生构成。一般由乡镇卫生院医生担任队长,村诊所医生是签约服务具体提供者。居民通过与乡镇卫生院签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选择签约服务包,接受签约团队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等服务。研究发现,目前政府在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运行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表现在:(1)资源配置失衡,综合性的服务提供可及性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和基本药物供应保障还不完善。76.67%的乡镇卫生院没有实现将居民健康信息与上级医疗机构共享;55.09%的村诊所存在基本药物短缺现象。(2)双向转诊制度尚未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缺少连续性。大部分村诊所医生获得的上级医院相关工作支持不足。基层家庭医生欠缺专科医疗资源、转诊资源、临床经验与技能。2.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实施现状签约服务供方运行现状:目前样本地区签约服务供方,即家庭医生在服务提供过程中主要存在服务水平低下、工作负荷及压力较大、收入及薪酬感知较低、整体满意度较低等问题,具体表现在:(1)村诊所家庭医生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只有1%的村医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大部分家庭医生只有乡村医生证(76.29%),家庭医生中参加过全科医师转岗培训者仅占34.32%。仅有22.51%的家庭医生取得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合格证;只有15.50%的家庭医生认为其知识和能力完全可以满足家庭医生工作的需要,超过80%的家庭医生在开展基本医疗服务过程中遇到技术问题;(2)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没有将服务质量纳入考核指标,奖惩制度没有落实;家庭医生工作量偏大,平均每人每天工作11小时、管理超过1500人,93.36%的基层医生自我感知参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后工作量增加;家庭医生待遇普遍偏低,仅有12.18%的家庭医生认为薪酬与其工作匹配,且卫生院与村诊所家庭医生存在收入差距;(3)家庭医生满意度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家庭医生的职称、收入、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县医院技术支持等在5%的水平上显着。针对需方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研究结果如下:(1)签约率低,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获得感差,“签而不知”、“签而不约”现象普遍。样本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概率仅为23.8%;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知晓率低,55.69%的被调查者完全不了解签约服务;居民被动签约现象普遍;居民不愿意签约是因为不信任家庭医生团队的服务能力,担心乱收费,认为没必要。(2)居民离散选择实验结果表明:农村居民更愿意选择诊疗水平高(β=2.39)、服务态度好(β=1.39)、基本药品可获得性高(β=0.63)和适当提高医保报销比例(β=0.45)的家庭医生团队签约;签约概率模拟结果表明,签约率与费用关联度很高,签约费用从200元降至免费,签约概率将提升至84%。(3)多水平模型结果显示:居民个体层面上,受教育水平越高(OR=1.71)、经常参加体育锻炼(OR=1.39)、及患有多重慢病(OR=1.53)的居民越愿意签约;在村级层面上,较好的村卫生室信息化程度(OR=1.31)有着更高的签约概率;在镇级层面,卫生院基本药物供应充足(OR=1.53)、信息化程度较好(OR=1.28)、参加过家庭医生相关培训(OR=3.19)以及中心卫生院(OR=1.92)都与较高的签约概率相关。3.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实施偏差和归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实施偏差主要表现在:(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供需不匹配,即居民的健康需求和偏好没有通过现有的签约服务提供得到响应和满足;(2)供方激励扭曲,即现有的筹资支付、监管考核制度导致家庭医生工作满意度低、签约服务“重量轻质”。制度实施偏差的根本原因在于:现有的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安排无法规避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一系列代理人道德风险问题。制度安排层面对制度实施偏差的影响主要包括:首先,政府对签约制度运行保障作用失灵,信息化建设、药品供应保障、人才培训不完善,导致卫生资源配置不公平、卫生服务提供能力和质量纵向不平等,降低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的可持续性。其次,居民无法自由选择签约团队,造成团队之间缺乏竞争,不利于团队提升服务质量和签约居民满意度,造成居民服务获得感低。问责机制方面,政府对家庭医生奖惩兑付、监管考核缺失、激励不足,降低了家庭医生团队工作意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书的制定依据缺少居民的健康需求和偏好,服务包定价不规范、服务内容不合理等原因,导致签约率不高、“签而不约”现象普遍。最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书是一种原则性协议,对家庭医生的行为约束力有限。代理人问题层面对制度实施偏差的影响主要源于多代理人和共同代理两个方面。首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存在多个代理人,政府对家庭医生的职责、考核、奖惩标准不清晰,导致了团队内部不同代理人之间缺少合作,尤其是上级医院的医生对基层医务人员缺少业务指导,极易导致“搭便车”现象,降低了委托人的总体效用,造成了签约服务的协同性不高,背离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目标。第二,家庭医生是政府和居民的共同代理人,政府相对于居民处于绝对强势地位,如果政府和居民交付给家庭医生的任务目标不一致,家庭医生将选择强势的委托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从而降低了共同代理效率。目前,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过程中,政府将工作量(签约合同的数量、覆盖面)作为考核支付家庭医生的标准,与居民所偏好的服务质量存在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医生会选择首先完成政府制定的工作考核目标,而忽视了对提升服务质量的努力。这就导致家庭医生服务重量轻质,供需不匹配,居民获得感低。结论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运行效率,需要政府完善运行保障机制,从而实现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签约服务的政策保障。目前,政府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政策支持不足,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足,严重制约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家庭医生团队呈现多代理人的特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无论是对签约团队整体还是团队内部不同代理人,均尚未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导致了团队内部代理人互相中立,团队之间缺乏促进发展的良性竞争。政府没有建立恰当的奖惩机制和对家庭医生的激励机制,相关制度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家庭医生没有将最大化签约居民的利益作为目标,家庭医生没有准确识别居民的签约选择偏好和健康需求,从而导致了家庭医生的行为背离了委托人居民的利益目标。此外,监督和信息公开渠道的缺失致使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政府、家庭医生和居民之间相互问责机制的缺失,也加剧了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标不一致。政策建议为了解决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高签约服务效果,本研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切实以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签约服务。2)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真正做到“资源下沉”,提升家庭医生服务能力。3)完善家庭医生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为签约服务提供政策保障。4)建立可持续筹资机制,提高居民自付比例,为签约服务提供资金支持。5)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明晰家庭医生团队成员职责。6)实行按绩效支付,引导家庭医生团队之间竞争,提升签约服务运行效率。7)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建立相应问责监督机制,充分调动家庭医生积极性。8)对签约服务进行合同式管理。创新点和不足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1)研究视角方面,本文突破以往单一研究视角,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三个核心主体,即政府、家庭医生、居民的视角出发,立足山东省实际,通过对政府运行保障、筹资支付、监管考核与问责等进行全面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优化策略;2)研究思路方面,本文以委托代理理论、契约理论以及战略购买等经典理论为依据,构建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优化分析框架,聚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所涉及的政府和家庭医生、居民和家庭医生这两个核心委托代理关系,为开展实证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分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实施的偏差,揭示偏差产生的原因,为政策制定者提供重要的理论科学依据;3)研究方法方面,本研究结合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通过离散选择实验科学测度需方居民家庭医生签约偏好、并利用多水平分层模型从供、需双方研究居民签约行为的影响因素。最后结合定性分析,验证和深入解释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的偏差和原因,在研究方法上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本研究的不足在于,1)在现场数据获得方面,数据仍旧存在一定偏倚。例如,样本平均年龄偏大,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纳入更多的样本,以进一步提高结果的可靠性;2)由于离散选择实验方法的局限性,对于纳入属性的数量、水平固化了被调查者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选择意愿,而无法反映其他属性对其选择偏好的影响;3)本研究仅选取山东省作为研究地点,因而研究结果的外推性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影响。
李红敏[2](2020)在《宁夏四县/区农村居民在线卫生服务利用与支付意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医疗资源短缺、分布不均衡是全球性的问题。研究表明,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可以增强资源缺乏地区的卫生服务可及性和质量,互联网的可及有助于缩小城市和农村居民健康知识获取和卫生服务利用差距,提升健康公平。中国西部农村地区卫生人力数量不足、服务能力欠缺,需要提升卫生服务可及性;西部农村居民在获取卫生服务过程中,还存在医疗机构地理距离远、自身经济能力差等方面的障碍。提升西部农村地区居民的卫生服务可及性和质量是我国卫生体系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相关卫生政策将通过互联网技术以在线的形式提供卫生服务以提升西部和偏远地区的卫生服务可及性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在线卫生服务的形式已经发展成为传统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补充部分。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提升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方面有很大的潜力,与此同时,在线的卫生服务提供形式也有加剧卫生服务不公平的可能:经济水平更高、支付能力更强的发达地区更有可能利用在线卫生服务,而如何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提升西部地区卫生服务可及性的途径,真正解决这些地区居民的健康需求,是卫生服务相关政策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提到,在线卫生服务提供策略需要以改善健康结果为目的,以居民真正的健康需求为在线卫生服务的出发点。西部农村地区居民对在线卫生服务形式明显的需求不足,是其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线卫生服务相关研究视角广,从技术、服务提供和服务接受等方面对在线卫生服务发挥作用进行了探讨,可以为我国在线卫生服务发展提供一些证据;但是现有的研究在以下方面存在不足:研究的理论框架多数以技术理论为核心,而卫生服务的本质是提升健康,不能以发展技术为导向,需要更多的关注健康需求特征对在线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针对居民的研究以现有的实际利用特征为主,很少有研究关注居民对在线卫生服务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而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是实际利用的前提;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优质卫生服务资源缺乏,更需要发展在线卫生服务,是其发挥作用的重点,而针对偏远地区的研究少。为了让在线卫生服务在提升不发达地区卫生服务可及性方面更好的发挥作用,需要以下研究证据:研究理论需要打破现有技术理论主导的情形,转而从健康需求的角度探讨在线卫生服务,更好的体现卫生服务的本质;在线卫生服务利用影响因素研究方面,需要探索在线卫生服务的利用是经济条件主导还是健康需要主导,哪些因素是可以通过社会干预策略改变的,可以更有针对性的促进其利用;实际的在线卫生服务利用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选择在线卫生服务的意愿和支付在线卫生服务费用的能力,需要从支付能力、选择意愿和支付意愿方面开展,为未来在线卫生服务市场的发展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证据。研究目的和意义我国在线卫生服务相关研究存在不够深入的问题,尤其是缺乏需求方的研究已经成为其发展的主要障碍。本研究拟回答的问题包括:1)如何以卫生服务利用模型为基础,从需求方的角度探讨在线卫生服务利用特征及影响因素?2)西部农村地区居民对在线卫生服务的利用状况如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实际的利用是否以健康需要为导向?3)西部农村地区居民遇到健康问题时,是否愿意选择在线卫生服务?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4)西部农村地区居民是否愿意支付一定的费用获取在线卫生服务?支付意愿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从研究问题出发,本研究的总目标是通过对中国西部农村地区居民在线卫生服务的利用特征和选择意愿、支付意愿深入分析,明确影响因素,为西部地区在线卫生服务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以达到提升西部农村地区医疗服务质量和可及性的最终目的。具体的研究目的包括:全面了解西部农村地区在线卫生服务的利用状况和影响因素;构建在线卫生服务利用、选择意愿和支付意愿分析模型;分析和揭示在线卫生服务利用、选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测量和分析在线卫生服务支付意愿及影响因素;探讨在线卫生服务支付意愿与价格的关系;提出西部农村地区在线卫生服务发展的政策建议。本研究选取西部省份宁夏的农村居民为研究对象,进行在线卫生服务利用和支付意愿的实证研究,主要的理论意义:理论上以卫生服务利用模型为基础,提供除技术理论之外新的研究思路,为推进在线卫生服务提升卫生服务可及性提供理论支撑;在研究方法上,在支付意愿分析的基础上评估居民的在线卫生服务需求,探讨价格与需求量的关系,为卫生服务领域中条件价值法和需求评估的应用积累方法学经验。研究现实意义包括:宁夏已经成为互联网医疗的重要试点区,承担着重要的政策价值,本研究从宁夏农村居民角度探讨在线卫生服务的利用状况和支付意愿,对在线卫生服务的发展策略、筹资政策具有直接的政策参考价值,对于服务提供方式、服务内容优化、服务定价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实际意义。研究方法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在安德森卫生服务利用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其中体现家庭在线卫生服务利用的指标包括两方面:实际的利用状况和潜在的利用意愿。实际利用状况为:过去一年,调查家庭是否利用过在线健康信息获取、在线问诊、在线与医生交流、其他在线卫生服务方式(如在线挂号等);利用意愿包括调查家庭对在线卫生服务的支付能力、选择意愿和支付意愿。自变量的选取基于安德森卫生服务利用模型,包括调查家庭的倾向性特征、使能资源、健康需要特征、卫生服务可及性四方面。调查于2018年6-7月进行,调查样本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方法获得。从宁夏选取同心县、西吉县、青铜峡市、惠农区四个县区的农村居民进行调查,四个县区分别位于宁夏的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医疗卫生资源等方面具有代表性。最终共调查了 49个村的1354户家庭,以每户家庭的关键知情人作为调查对象,获取家庭基本信息、在线卫生服务的实际利用、选择意愿、支付意愿;调查抽样点内村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了解在线卫生服务的开展情况;目的抽样抽取32名调查对象进行深入访谈,具体包括农村居民和基层卫生服务人员。同时,本研究还对宁夏地区在线卫生服务供给状况进行了资料收集和分析,包括宁夏远程会诊系统和智慧互联网医院的供给。数据分析方法:单因素分析用来描述调查家庭在线卫生服务利用及选择意愿特征,Logit回归分析农村家庭利用和选择在线卫生服务的影响因素;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分析调查家庭的支付能力;条件价值法获取调查家庭在线卫生服务的选择意愿和支付意愿;Tobit回归分析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在支付意愿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需求曲线拟合,分析不同情境下在线卫生服务需求量和价格之间的关系;计算不同情境下在线卫生服务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对比实际定价水平、居民支付意愿及需求弹性,探讨需求量与定价水平的关系。主要结果1.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宁夏政府相关部门对互联网技术在卫生领域的应用探索走在全国前列,在政策环境、实践策略方面都有重要突破。在线卫生服务实践方面,宁夏的主要做法包括建设在远程医疗服务平台、智慧互联网医院等方面:宁夏现在已经建成了国家-自治区-市-县-乡五级联动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覆盖了全区的基层医疗机构、市级和区级医院,并达到了初步提升基层机构服务能力的效果;好大夫与银川市政府合作建立的互联网医院也是宁夏在线卫生服务的重要形式,网站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医生提供在线卫生服务的平均价格为65.52±67.87元,医生的不同级别、不同地区、不同医院级别等会对定价产生影响。本研究选取了宁夏四个县区的农村居民作为在线卫生服务需求的调查对象,共调查了来自1354户家庭的关键知情人,平均年龄44.54±10.22岁,汉族占三分之二(67.95%),约一半(47.78%)的调查对象为女性。调查家庭中,健康知识测试平均分为3.57±1.18分;过去一年(2017年)的家庭收入平均为39150.17±51196.30元;调查家庭距县医院的平均距离为21.39±30.04公里;调查家庭中,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为406户,占29.99%;有5岁及以下儿童的394户,占29.10%;过去一个月有患病者的家庭为512户,占37.81%。2.在线卫生服务的利用和影响因素分析:调查家庭过去一年中,总体上使用过一种及以上在线卫生服务(包括在线健康信息查询、在线问诊、与医生在线交流、其他形式)的为640户,占被调查家庭的47.27%;其中,使用最多的服务形式为在线健康信息查询,占37.08%;使用在线问诊的占7.24%,与医生在线交流沟通的占15.51%。总体来看,调查家庭的倾向特征因素、使能资源、健康需要、卫生服务可及性都对在线卫生服务利用有影响。从倾向特征来看,受教育程度影响在线卫生服务利用;在使能资源中,较高的健康知识得分和收入水平会促进利用;在健康需要因素中,在线卫生服务的利用与家庭中有慢性病患者、过去一个月有患病者及过去一年有住院病人有关;在卫生服务可及性方面,距离地市级医院较远的家庭,更可能利用互联网提供的各种卫生服务。其他不同的在线卫生服务类型也呈现了类似的特征。从标准化回归系数分析结果看,宁夏农村家庭是否利用在线卫生服务更多的是由社会结构因素决定的,尤其是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状态;健康需要因素只是决定是否利用的次要因素。因此,宁夏农村家庭总体的在线卫生服务利用并不是以健康需要为导向,利用过程中存在电子鸿沟。3.在线卫生服务的支付能力和选择意愿分析结果支付能力分析: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分析结果看,家庭人均收入小于等于5301.33元的家庭对在线卫生服务无支付能力,占总体调查对象的6.57%;家庭人均年收入在5301.33元到19562.19元之间家庭的对在线卫生服务支付能力弱,占总调查家庭的22.60%,可以通过调整支出结构获取部分支付能力;家庭人均年收入在19562.19元以上的家庭,对在线卫生服务有支付能力,占总体的70.83%。其中,对在线卫生服务无支付能力和支付能力弱的家庭可以认为对在线卫生服务没有客观的支付能力,共占被调查家庭的三分之一。选择意愿分析:在健康咨询情境中,如果家庭成员出现了不熟悉的症状,可能会有较大的健康问题时,分别有60.27%和62.48%的家庭会选择在线咨询二级医院或三级医院的医生;当所遇到的健康问题涉及到隐私时,选择利用在线咨询二级医院或三级医院医生的家庭比例分别是55.24%和58.94%。调查家庭倾向特征、使能资源、健康需要、卫生服务可及性及以往在线问诊的经验,都会影响到假设情境下的选择。在检查确认情境下,分别有57.09%和60.93%的调查家庭愿意使用在线问诊的方式向二级医院医生或者三级医院医生进行咨询;在利用当地医院远程设备进行在线咨询的情境下,分别有62.32%和66.54%的调查家庭愿意选择对二级医院或三级医院医生进行咨询。受教育水平较高、收入较高、家中有慢性病病人或近一个月有患病者的家庭、距离地市级医院较远、有过在线问诊经验会促进调查家庭对检查确定情境下在线卫生服务的选择意愿。4.在线卫生服务的支付意愿分析在健康咨询情境下,情境1中,愿意选择二级医院或者三级医院医生的调查家庭平均支付意愿值分别为65.69±97.36元和97.98±119.73元,中位数分别为30元和50元。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包括调查家庭的民族、健康需要和卫生服务可及性,及是否有过使用在线问诊服务的经历。有慢性病患者、过去一个月有患病者、使用过在线问诊、距离地市级医院较远,会增加此情境下的支付意愿。从需求曲线来看,相同价格水平下,有更多的家庭会选择三级医院医生提供的在线卫生服务,如价格定为100元,分别有15%和30%的家庭选择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医生提供的在线卫生服务。健康咨询情境下,需求价格弹性随着价格水平提高而提高,当价格为56元或87元时,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医生提供的在线卫生服务的需求价格弹性为1;当价格高于56元或87元时,在线卫生服务为富有弹性。在情境2下,愿意选择二级医院医生或者三级医院医生的调查对象平均支付意愿值分别为65.87±93.71元和100.37±123.25元,中位数分别为30元和50元。从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和需求曲线看,调查对象呈现与一般健康问题相似的特征。需求价格弹性在此情境下随着价格的增加而升高,当价格大于56元或89元时,二级医院医生和三级医院医生提供的在线咨询服务的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为富有弹性。以此为标准,好大夫网站上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医生的定价处于缺乏弹性的区间,但是仍高于农村居民支付意愿的中位数。在检查确认情境下,情境3中,愿意选择二级医院医生或者三级医院医生的家庭平均支付意愿值分别为82.18±105.18元和121.54±136.29元,中位数分别为50元和80元。支付意愿值的影响因素包括调查家庭的民族、健康需要和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以及使用在线问诊服务的经验。调查家庭中有慢性病人、过去一个月有患病者、使用过在线问诊、距离地市级医院较远,会增加此情境下的支付意愿。从需求曲线来看,相同价格水平下,有更多的调查家庭会选择三级医院医生提供的在线卫生服务,如价格为100元时,选择二级医院或三级医院医生提供在线卫生服务的家庭分别为22.49%和37.81%。需求价格弹性随价格的升高呈上升趋势,当价格为70元或108元时,二级医院医生和三级医院医生提供的在线咨询服务的需求价格弹性为1。在情境4下,愿意选择二级医院医生和三级医院医生的调查家庭平均支付意愿值分别为87.00±109.25元和131.80±141.41元,中位数分别为50元和90元。从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和需求曲线看,调查家庭与情境3呈现相似的特征。需求价格弹性随着价格的增加上升,当价格大于75元或119元时,二级医院医生或三级医院医生提供的在线卫生服务的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为富有弹性。以此为标准,宁夏政府远程服务的定价处于富有弹性的价格区间,降低价格可以更好的释放需求。讨论与政策建议研究的主要发现:互联网在宁夏农村地区居民获取卫生服务和健康信息的过程中,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宁夏农村家庭现在的在线卫生服务利用是由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而不是健康需要因素,电子鸿沟存在于服务利用过程中;宁夏农村居民对在线卫生服务有相当高的选择意愿,并且愿意支付一定的费用获得在线卫生服务,但从中位数看,支付意愿值偏低;宁夏现在开展的在线卫生服务需要考虑当地居民的健康需求和支付意愿,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以下相应的政策建议:1)以服务提供为核心、健康需求为导向发展在线卫生服务;2)加强互联网健康教育项目,提升居民信息和服务搜集和鉴别能力;3)完善准入政策和监督体系,创建互联网健康信息环境;4)关注低收入、低教育程度的弱势群体,满足多元化的在线健康需求;5)充分发挥在线卫生服务功能,加强西部农村地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6)建立可持续的筹资发展机制,为在线卫生服务提供资金支持;7)全社会参与,促进在线卫生服务的发展。创新点和不足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1)研究视角上:研究对象选择宁夏农村地区的居民,为互联网技术提升西部农村地区卫生服务可及性方面提供直接的证据;2)研究和分析方法上,以在线卫生服务的利用和潜在需求为切入点,从需求方全面深入的探讨在线卫生服务的利用状况、选择意愿、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并分析了不同情境下在线卫生服务的需求价格弹性,为此新兴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定价和筹资参考,目前尚未发现有类似研究;3)研究结果:得到了西部地区居民对在线卫生服务的支付意愿值,构建了需求评估模型,得到了不同情境下在线卫生服务的需求曲线,为在线卫生服务定价、筹资政策提供了参考,在该领域具有先进性。本研究的不足在于,1)研究设计为横断面研究,因果推断还需要未来更深入、周期较长的研究;2)本研究设定了简化的情境,描述了服务提供者来自医院的层级情况,而现实中情况更为复杂,未来研究可以针对具体疾病探讨病人对在线卫生服务的潜在需求状况;3)互联技术发展迅速,研究可能忽略其他新兴的服务提供方式,如健康相关App的使用、在线医药服务等。
阎月明[3](2020)在《福建省尤溪县公立医院按病种付费改革对医疗费用影响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分析尤溪县按病种付费改革对医疗费用影响的机制;总结其实施过程中的实践经验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研究内容1.尤溪县公立医院按病种付费改革实施的背景环境。2.尤溪县按病种付费改革的政策措施及现况。3.尤溪县公立医院按病种付费改革对医疗费用影响的机制分析。4.尤溪县公立医院按病种付费改革后医疗费用的变化情况。5.总结尤溪县公立医院按病种付费改革的实践经验并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方法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梳理按病种付费与医疗费用的概念与理论;对尤溪县进行现场调研,向医改办和公立医院相关负责人发放自填式调查问卷并进行知情人访谈;基于CIMO理论框架,分析尤溪县公立医院按病种付费改革的背景、措施、机制和结果,运用系统动力学因果关系图,分析医疗费用的相关影响因素以及按病种付费改革对医疗费用影响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1.按病种付费制改革,对医疗服务供方的医疗行为起到激励约束作用,医院通过临床路径管理相关策略控制医疗费用的上涨,医生通过合理诊疗、减少诱导需求行为控制次均医疗费用的过度增加。2.按病种付费改革后,医疗费用增速有所降低,次均医疗费用、患者自付医疗费用增速放缓,医疗费用控制成效较为明显,医院收入结构优化,医保基金运行平稳。研究结论尤溪县实行按病种付费制改革,通过医保基金分配与绩效考核的激励机制,激发医院控费意愿、医生控费意识,对医疗费用的控制起到关键作用。建议1.制定科学合理的医保支付标准。2.加强医保部门的监管,完善医院监控体系。3.提高医保报销比例,切实减轻患者就医负担。4.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5.持续推进按病种付费制改革。
王红珠[4](2019)在《北京市农村巡回医疗考察(1965-1980年代初)》文中研究指明农村巡回医疗是一项城市医务人员支援农村卫生建设的政策和制度,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补充和城乡公共卫生建设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北京市具有丰富的医疗卫生资源,是农村巡回医疗在全国最早实施、人员最充足、持续时间较长的地区。新中国成立之初到1965年,是北京市农村巡回医疗的探索时期,各区、县、公社卫生院卫生人员以巡回医疗的形式下乡为农民防病治病。1965年1月卫生部发出《关于城市组织巡回医疗队下农村配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进行防病治病工作的报告》的通知后,北京市成为全国农村巡回医疗的试点,掀起了央属驻京单位、市属、区县医疗机构和单位卫生人员下农村送医送药的热潮。1969年北京市普遍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之后,农村巡回医疗又多了培训赤脚医生的任务,城市医务人员和赤脚医生一起,为农村卫生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北京市农村巡回医疗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城市支援农村卫生事业逐渐成为一种固定的制度。在农村公共卫生匮乏的情况下,农村巡回医疗缓和了农民看病就医的难处,培养了一批志愿扎根农村的医疗队伍。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卫生事业重心的转移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解体,北京市农村巡回医疗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本文旨在利用北京市各区县原始档案、卫生志等文献资料,梳理北京市农村巡回医疗的历史脉络,对比不同时期农村巡回医疗开展的异同,总结其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分析北京市农村巡回医疗对城市医务人员的成长和郊区农村建设发展的贡献。本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追溯1949-1965年北京市农村巡回医疗的历史渊源,是北京市农村巡回医疗的初探时期;第二部分介绍1965-1968年北京市农村巡回医疗的全面发动时期,主要内容涉及巡回医疗的背景及其过程、人员构成和地域分布、主要任务和特点等;第三部分介绍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后,1969-1980年代初北京市农村巡回医疗的发展与衰落;第四部分对北京市农村巡回医疗进行反思,包括总体评价和启示两方面。
周蒙[5](2019)在《县域医共体绩效评价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新医改不断深入,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基层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改革迫在眉睫。绩效管理是提高医共体管理水平的重要工具,本研究通过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医共体绩效评价体系,是确保实现医共体实现战略发展目标的有力抓手。本研究首先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对医共体及其绩效管理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通过对国内外医疗联合体的的发展现状和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地剖析,其次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选取了安徽省医共体模式、浙江省医共体模式、深圳罗湖区医共体模式、日照岚山区医共体模式,总结其共性和个性,指明县域医共体绩效评价的发展趋势。最终确定县域医共体评价中应重点关注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医共体支付方式的改革、实现人财物的统一、注重全过程的健康管理、提高医疗质量,注重医共体整体服务能力的提升、建立互联互通的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内容。并运用平衡积分卡、KPI指标、360度考评法等绩效评价的一般方法,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最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我国县域医共体的绩效评价体系权重设置。本研究初步构建了运行效率、健康管理、医疗服务和社会效益四个维度的县域医共体绩效评价模型。通过对我国典型医共体模式的总结,结合最新文献,整理相关资料,通过德尔菲法初拟了县域医共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一级指标4项,二级指标13项,三级指标61项。通过三轮专家访谈,保留指标重要性赋值均数大于3、变异系数小于0.3、标准差低于0.7的指标,并结合专家意见最终构建了从运行效率、健康管理、医疗服务和社会效益四个维度展开,包含一级指标4项,二级指标11项,三级指标55项的县域医共体绩效评价体系。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为构建了县域医共体绩效评价模型、构建了县域医共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县域医共体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对于引导县医院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帮扶力度,切实提高基层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改变县域内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卫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医疗资源的分不均衡、财政补偿不足,也迫使医共体的管理者必须提高管理水平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医共体的健康发展。县域医共体绩效评价体系的四个维度即:运行效率、健康管理、医疗服务和社会效益,充分体现了当前医共体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我国对于医共体发展政策要求,顺应了健康中国的发展趋势,有效统一了医共体的社会公益和经济效益。对于提升医共体整体运营效率,实现医共体战略目标,落实分级诊疗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续针对县域医共体绩效评价提供参考。
王荣[6](2019)在《基于循证设计的二级医院护理单元设计研究 ——以宝鸡市第五人民医院为例》文中提出医改政策实施之后,国家对基层医院更加重视,二级医院从提高基础设施、改善就医环境、加强医护人员专业技能等方面不断建设,全国范围呈现出二级医院快速发展的新面貌。目前二级医院护理单元的设计处于模仿三级医院的阶段,缺乏结合二级医院这类中小型医院实际的设计实践,但二级医院从医院定位、学科分布、病种特征等都与三级医院有很大的区别,这种模仿的设计方法不仅会浪费医疗资源,对改善医疗环境、提高医疗效率的贡献也较小。本文基于循证设计的研究方法,循证设计是一种源于循证医学的设计思想,强调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指导设计,并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包含策划、设计以及使用后评价阶段循环使用循证的方法进行科学的收集数据来分析,指导设计,使得设计结果更加科学,更符合需要。循证设计包含许多科学研究方法,本文运用包括文献分析、案例分析、实地调研分析和多学科交叉的分析方法。首先通过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了解护理单元设计以及循证设计的发展历程,然后对循证设计理论与应用以及护理单元设计要点进行基础研究,为后续二级医院护理单元循证设计策略的总结以及实例的运用打下基础。通过基础理论和基于循证设计方法的循证调研,总结出包含二级医院护理单元的特点、设计的制约因素、循证设计要素和循证设计流程这四项二级医院护理单元循证设计的策略,为二级医院护理单元的设计提供参考。最后以宝鸡市第五人民医院护理单元设计为实例,运用研究总结的循证设计策略,为其他二级医院护理单元的循证设计提供参考,从而设计出更符合医院实际需要的护理单元。
贺睿博[7](2019)在《整合型支付对县域连续性服务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旨在剖析整合型支付对县域连续性服务的作用机制。构建县域连续性服务核心利益相关者分析框架与实现模型,明确整合型支付的内涵与设计,探索整合型支付在连续性服务实现过程中的作用靶点、作用路径及作用方式,提出整合型支付实施策略,为医保支付促进国家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提供理论支持。【方法】(1)文献研究法。检索国内外连续性服务与医保支付相关的文献,了解连续性服务与医保支付的关键变量与二者关联研究的热点,以及利益相关者理论与行为相关理论内涵与框架,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文献支撑。(2)现场干预与调查法。本研究基于在河南省信阳市两县所做的干预实验,现场干预已完成连续性临床路径制定与推行,以及整合型支付设计与沟通工作,相关调查针对两县展开。(3)专家咨询与半结构式访谈法。通过专家咨询完成利益相关者识别与分类,以及整合型支付作用靶点确定;对核心利益相关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使用Nvivo12.0对访谈记录进行定性分析,以梳理连续性服务的实现路径与整合型支付的作用路径。(4)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对医保住院数据库进行再入院数据筛选与倾向得分匹配,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以分析县乡之间住院服务的连续性;对医生与患者调查问卷进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连续性服务影响因素。(5)系统基模分析与流位流率基本入树建模法。使用系统动力学中因果循环图与动态反馈建模分析对整合型支付在实现连续性服务过程中作用环节与作用路径进行研究,以构建整合型支付作用机制模型。【结果】(1)识别出县域连续性服务的利益相关者并进行分类,其中,核心利益相关者包括卫生部门管理者(政策落实)、医保部门管理者(资金管理)、患者及家属(质量与费用)、县乡两级医疗机构管理者(效益与发展)、临床科室主任及医生(收入与风险),共9类,他们有一致的利益诉求也存在利益冲突,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连续性服务的实现。(2)服务能力分析结果发现,尽管多数卫生院具备常见病的诊疗能力,但疾病仍有一定比例发生在县级医院,通过连续性服务优化县域就诊结构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再入院分析结果发现,不论是县级医院还是乡镇卫生院,他们往往不考虑入院患者之前诊疗的情况,县乡之间的服务连续性较差。(3)综合不同利益相关视角下连续性服务影响因素分析结果,确定了连续性服务19个关键要素。使用Nvivo对访谈资料编码分析发现,社会层面的政策效应、价值导向、经济效应主要作用于组织层面的机构运行、机构管理,关系层面的机构内部关系、机构间关系以及医患关系;组织层面与关系层面的各要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个体层面的连续性服务提供。理想情景与现实情境对比分析发现,由于社会层面医保经济效应缺失导致其他层面实现路径的堵塞。(4)整合型支付效果评估结果显示,整合型支付能够满足政策制定方利益诉求,同时提升县级医院经济效益,增加乡镇卫生院收益以及降低患者自付费用(以息县脑梗塞为例,整合型支付实施县级医院可获得181.34万元的“激励补偿”,较强能力卫生院增加339.54万业务收入,能力一般卫生院增加23.19万业务收入,患者自付费用减少174.91万元,人均降低737.39元)。(5)构建了整合型支付对连续性服务作用机制模型。整合型支付无法直接作用于连续性服务,而是通过对政策落实、机构效益、机构协作关系、领导对连续性服务支持与患者自付费用产生积极影响进而促进连续性服务实现,其中机构效益、领导支持、机构协作与患者依从性为最主要变量,而床位使用压力、连续性服务纳入绩效考核程度与患者依从性是影响医生提供连续性服务最直接的变量。【结论与建议】结论:在当前医疗服务体系中,由于医保支付导向性作用缺失,使各层面的实现路径出现断裂,县乡两级医疗机构间服务连续性程度较低。整合型支付能够有效促进连续性服务的实现:在社会层面,发挥经济效应、政策效应与价值导向的作用;在组织层面,能够提高机构经济效益和领导对连续性服务的支持,从而降低床位使用压力以及提高连续性服务纳入绩效考核的程度,通过与个体层面的医生收入关联而影响其服务提供;关系层面,有助于打破县乡间利益壁垒,改善机构间协作关系,通过多次沟通与配合逐步建立信任;以及整合型支付有效降低患者自付费用,从而提高依从性。建议:县域在开展整合型支付时,应充分利用当前的政策环境,根据实际情况分步实施,保障供需双方利益基础上,应重点关注医疗机构领导成本效益意识的提高,以及机构内部管理的相应的调整,从而最终实现医疗与医保的良性循环。【创新与不足】创新:基于多层面理论整合模型与利益相关者理论,从多视角、多层面确定了县域连续性服务实现的关键要素,并梳理实现路径及要素之间的影响机理,是服务整合与机构协作探索的延伸,也为县域开展连续性服务提供具体的指导方案;创新性地提出了兼顾多方利益的整合型支付概念与设计,明确了整合型支付作用靶点及其之间相互关系,通过系统动力学流图阐述整合型支付对连续性服务的作用机制,是医保支付理论研究的拓展,突出了医保对医疗服务系统建设的作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整合型支付的实施策略。不足:尽管研究阐述了整合型支付的作用机制,但由于整合型支付与连续性服务实践较少,难以对机制进行验证;虽然调查涵盖了多方的直接参与者,但仍难以完全避免主观判断带来的影响;研究基于在中部地区河南省两县开展的干预实验,研究结果是否同样适合东西部地区有待进一步验证。
欧军林[8](2019)在《基于“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县级医院泌尿外科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通过“互联网+医疗”平台对县级医院泌尿外科发展现状进行调查,旨在为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实施县医院专科能力提升促进工程项目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为我国县级医院泌尿外科的长远发展提供改革方向。首先,本研究通过对县级医院泌尿外科医生调查,系统研究县级医院泌尿外科在科室配置、门诊量、手术量、人员配置、手术设备、人员培训、发展问题等方面的情况,初步构建了一套由二十二个问题成的县级医院泌尿外科发展情况及存在问题调研问卷,能衡量县级综合医院的泌尿外科的综合服务能力。其次,本研究从县级医院泌尿外科的整体发展水平(具体包括县级医院泌尿外科独立性水平和县级医院泌尿外科的整体服务能力)、县级医院泌尿外科的专业能力(具体包括科室设备情况分析和科室手术完成情况分析)对我国县级医院泌尿外科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再次,本研究基于对发展现状的调查得出我国县级医院泌尿外科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县级医院泌尿外科整体发展水平低(具体包括县级医院泌尿外科独立性水平低和县级医院泌尿外科整体服务水平低)、县级医院泌尿外科专业能力欠缺和县级医院泌尿外科学术能力不足等问题。最后,基于实证调研的结果,本研究提出了要以提升县级医院整体发展水平为最终目标,通过加强泌尿外科在县级医院独立分科并加大对县级医院泌尿外科科室建设投入,同时以提升医护人员的业务能力为核心任务,以推进学术发展能力为重要战略去稳步推进我国县级医院泌尿外科的长远发展。
李浩淼[9](2019)在《基于系统分析的农村住院患者合理流动阻力模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以“阻力”为视角,分析当前促进农村住院患者合理流动中的典型促动政策、成效及问题,并基于前景理论剖析农村住院患者机构选择微观行为的产生机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力学分析,实现农村住院患者机构选择微观行为与医务人员微观行为、中观医保与医疗机构、宏观政府之间的力学关联;通过系统动力学分析,构建农村住院患者合理流动阻力模型,明确阻力面,寻找促进农村住院患者合理流动的关键政策干预靶点。【方法】(1)文献研究与政策梳理:通过文献梳理与政策收集,初步确定农村住院患者合理流动的阻力因素,明确国家和地区关于促进农村住院患者合理流动的政策导向,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和方法学基础。(2)理论分析:运用前景理论,分析农村住院患者机构选择的决策机理及偏好;运用系统动力学反馈动态复杂建模分析法构建农村住院患者合理流动阻力模型。(3)实证研究:在甘肃省会宁县、安徽省阜南县与湖北省当阳市典型地区开展调研,收集相关政策、访谈资料、机构表、医保住院结算数据库、医生问卷、县级住院患者问卷和居民问卷。(4)统计分析:运用广义相加模型和多元回归分析医保数据库,明确农村住院患者在不同政策影响下的流向与医保受益;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县级住院患者机构选择偏好的影响因素以及县级住院患者、居民县级偏好弱化的影响因素;通过分层回归分析,明确不同特征下不同影响因素对患者/居民县级偏好弱化的不同影响;用t检验、卡方检验比较不同服务能力乡镇卫生院的乡镇患者流向分布、不同特征医生的转诊偏好。【结果】(1)甘肃会宁、安徽阜南、湖北当阳分别以“病种限治+差异化支付/补偿”、“医共体+区域按人头总额预付”、“互联网+分级诊疗”为主要模式促进农村住院患者合理流动,均取得一定成效:新农合患者整体机构级别有下降趋势,且自付比逐年下降,但当阳市2017年整体机构级别有所上升;会宁县和阜南县设置的乡级适宜病种患者较非乡级病种患者,机构级别降低趋势更为明显。会宁县乡内住院患者比例与“乡镇卫生院离县城的距离”及“医生收入”呈正相关;阜南县乡内住院患者占比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呈负相关,与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呈正相关。(2)基于前景理论分析,农村居民和县级住院患者均以健康参照点占优,且认为县级医疗机构的治愈能力明显高于乡级医疗机构。在进行住院机构选择时,考虑的因素:疾病严重程度>服务质量>费用>方便性。(3)农村居民住院县级机构选择偏好弱化与医生技术水平(β=0.34)、医疗设备(β=0.34)、间接花费(β=-1.93)有关;不同县居民县级偏好弱化影响因素不同,会宁县为就医环境(β=0.75),阜南县为药品种类(β=0.48),当阳市为医生技术水平(β=0.78)、医疗设备(β=0.51)、间接花费(β=-6.31)与有无时间住院(β=-1.77)。以是否有乡级医疗机构就诊经历、收入等级、是否独立决策、在面临获得与损失时的风险偏好类型为分类依据,不同类型居民县级机构偏好弱化影响因素存在差异。(4)对于县级医疗机构住院患者,药品种类(β=-0.05)是制约其到乡级医疗机构住院的重要因素。对于未在乡镇卫生院就诊过的患者,疾病严重程度(β=-0.03)、医疗设备(β=-0.06)、药品种类(β=-0.07)是限制其到乡级医疗机构住院的重要因素。县级住院患者偏好弱化与疾病严重程度(β=0.09)、药品种类(β=0.30)呈正相关。不同自我疾病程度认知、乡级医疗机构就诊经历的患者,县级偏好弱化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5)关于农村住院患者合理流动的阻力,调查医生认为“基层药品种类少”阻力最大,其次为“患者就医习惯难以改变”和“基层设备落后”。当前县乡两级医生对于促进患者下沉以及县级医生向下帮扶动力不足,是因为机构配套的经济激励与医生劳务价值不匹配,县乡关系的割裂,进一步阻碍农村住院患者合理流动。(6)农村住院患者合理流动的阻力包括患者需求、政策回应性、资源投入合理性、医保支付政策、县级医务人员服务动力、县乡医疗机构一体性、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基层医务人员服务动力、服务方式合理性。“政策回应性”是在诸多阻力中可控性最强、干预力度最大。【结论】农村住院患者是机构选择决策的微观主体,其偏好决定决策结果,偏好受到来自医生、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医保、政府等多个层面的阻力因素影响,且阻力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为了促进农村住院患者合理流动,本研究建议提升政策回应性,创造农村住院患者合理流动的先决条件;提升改革系统性,优化农村住院患者合理流动的服务与支撑体系;提升服务吸引性,落地农村住院患者合理流动的微观环境。【创新与不足】创新性:建议写创新性的产出(1)研究视角:以“阻力”为主体分析视角,评价分析农村住院患者合理流动所面临的微观、中观、宏观等各层面阻力;(2)理论创新:以行为经济学中的前景理论为基础,深入分析农村住院患者机构选择决策行为;引入服务接触理论、价值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等,拓宽卫生服务领域的理论分析方法;(3)方法学创新:运用系统动力学流位流率基本入树规范建模方法,深入剖析农村住院患者合理流动的阻力以及阻力之间的相互关联;引入广义相加模型分析患者整体流向及合理性情况,并结合多元回归分析进行辅证。研究的不足:(1)在三个调研地区抽取的医保数据库年份不不统一,无法进行不同改革模式效果比较;(2)在进行居民和患者问卷分析时,虽然考虑了个体经济水平,但地区实际的发展水平难以纳入分析,而且调研地区样本量分布不均衡,可能会影响居民和患者的偏好结果;(3)医务人员样本量有限,无法展开更深入的影响因素分析;(4)所构建的农村住院患者阻力模型为定性模型,对阻力大小的量化分析将在下一步研究中继续展开。
高晓彤[10](2019)在《福建省尤溪县公立医院医生薪酬制度改革的机制与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了解尤溪县公立医院医生薪酬制度改革的实施现状,分析尤溪县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对医生行为的作用机制及改革效果,以期为其他地区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研究内容:1.尤溪县公立医院医生薪酬制度改革的改革背景和具体做法。2.尤溪县公立医院医生薪酬制度改革措施对医生行为的作用机制。3.尤溪县公立医院医生薪酬制度改革的初步成效和存在问题。4.尤溪县公立医院医生薪酬制度改革的经验和建议。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检索公立医院薪酬制度相关文献资料,梳理相关概念和理论。2.案例研究通过对尤溪县的案例研究,重点分析尤溪县公立医院医生薪酬制度改革的影响机制。资料来源:①文本调查:搜集尤溪县薪酬制度改革相关的文件、工作总结、汇报材料、研究报告、媒体报道等资料和信息。②自填式问卷调查:向尤溪县医改办和县总医院、县中医院相关负责人发放自填式调查表,获取尤溪县改革前后的数据资料。③知情人访谈:根据预先设计的半结构式访谈提纲,对尤溪县薪酬制度政策研究制定者、两家县级公立医院院长、不同职级的医生代表等进行个人深入访谈。分析方法:①基于CIMO分析框架,分析尤溪县公立医院医生薪酬制度改革的背景、干预措施、机制和结果。②运用系统动力学因果关系图,分析薪酬制度改革的体制机制要素对医生行为的作用机制。③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医生行为变化所影响的改革效果指标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尤溪县公立医院医生薪酬制度改革通过影响医生的逐利动机、规避风险动机、追求声誉动机和自我实现动机,引导医生行为。改革后,医生薪酬水平明显提升,医院收入结构得以优化,控费成效初步显现,医院医疗水平不断提升。研究结论:尤溪县公立医院医生薪酬制度改革通过优化激励约束机制,取得明显改革成效,但也存在需要进一步改善的问题。其他地区可以借鉴尤溪县通过加强相关领域改革为实行年薪制奠定基础,建立工分考核评价机制引导医生行为,利用RBRVS和DRGs测算医生劳动价值等经验,同时也应注意尤溪县医生薪酬增长的可持续性、考核指标及权重确定的合理性、基本薪酬占比的科学性等问题。
二、县医院开展病人选医生的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县医院开展病人选医生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委托代理关系视角下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安排和实践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
1.3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家庭医生制度运行保障机制研究 |
2.2 基于供方的家庭医生服务能力及激励相关研究 |
2.3 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的需求偏好及签约影响因素研究 |
2.4 国内外研究不足 |
第三章 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
3.1 理论框架 |
3.2 数据来源 |
3.3 调查指标与方法 |
3.4 资料分析方法 |
3.5 质量控制 |
3.6 技术路线图 |
第四章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制度安排分析 |
4.1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工具 |
4.2 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实践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能力和激励机制研究 |
5.1 家庭医生团队服务能力 |
5.2 家庭医生签约工作激励 |
5.3 家庭医生签约工作满意度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农村居民家庭医生签约选择偏好和影响因素 |
6.1 基于离散选择实验的农村居民签约偏好分析 |
6.2 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意愿和影响因素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实施偏差和归因 |
7.1 政府和家庭医生的委托代理分析 |
7.2 居民和政府的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
7.3 居民和家庭医生的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讨论与政策建议 |
8.1 方法学讨论 |
8.2 主要研究发现 |
8.3 研究结论 |
8.4 政策建议 |
创新性和研究不足 |
附录一 关键知情人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宁夏四县/区农村居民在线卫生服务利用与支付意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6 本论文的结构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卫生服务可及性理论 |
2.2 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 |
2.3 在线卫生服务 |
2.4 国内外实证研究进展 |
2.5 研究视角 |
现有研究述评 |
第三章 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
3.1 理论框架 |
3.2 数据来源和抽样 |
3.3 调查指标与方法 |
3.4 数据分析方法 |
3.5 质量控制 |
3.6 技术路线图 |
第四章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与在线卫生服务供给特征 |
4.1 调查地区基本特征 |
4.2 宁夏在线卫生服务政策 |
4.3 宁夏在线卫生服务实践 |
4.4 调查对象基本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在线卫生服务利用 |
5.1 在线卫生服务总体利用 |
5.2 在线健康信息查询 |
5.3 与医生在线交流 |
5.4 在线问诊 |
5.5 定性访谈结果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健康咨询情境下在线卫生服务的选择和支付意愿 |
6.1 情境1: 健康咨询的选择和支付意愿 |
6.2 情境2: 涉及隐私健康咨询的选择和支付意愿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检查确认情境下在线卫生服务的选择和支付意愿 |
7.1 情境3: 检查确认的选择和支付意愿 |
7.2 情境4: 远程检查的选择和支付意愿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讨论与政策建议 |
8.1 方法学讨论 |
8.2 研究主要发现 |
8.3 研究结论 |
8.4 政策建议 |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局限性 |
附录1 在线卫生服务居民调查表 |
附录2 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福建省尤溪县公立医院按病种付费改革对医疗费用影响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意义 |
2.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内容 |
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3.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3.1 资料收集方法 |
3.2 资料分析方法 |
3.3 技术路线 |
4. 研究结果 |
4.1 构建尤溪县公立医院按病种付费下医疗费用研究框架 |
4.2 尤溪县公立医院按病种付费实施的背景环境 |
4.3 尤溪县实行按病种付费制的政策措施及现况 |
4.4 尤溪县县级公立医院按病种付费对医疗费用的作用机制 |
4.5 尤溪县公立医院按病种付费改革后医疗费用的变化情况 |
5. 讨论 |
5.1 按病种付费制下医疗费用控制的关键因素 |
5.2 成本核算体系与医保监管制度促进按病种付费的实施 |
5.3 探讨尤溪县在按病种付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5.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综述 公立医院按病种付费制改革现状及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4)北京市农村巡回医疗考察(1965-1980年代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现状 |
三、概念界定 |
四、相关史料说明 |
五、研究方法 |
一、北京市农村巡回医疗的初步探索(1949-1964) |
(一)北京市农村巡回医疗的缘起 |
(二)巡回医疗的初步开展 |
(三)主要特点 |
二、北京市农村巡回医疗的全面发动(1965-1968) |
(一) 历史背景 |
(二) 全面开展 |
(三)医疗队的人员构成及分布情况 |
(四)主要任务 |
(五)“文革”后巡回医疗的新特色 |
三、北京市农村巡回医疗的发展及衰落(1969-80 年代初) |
(一)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后的新变化 |
(二)支援边疆的北京巡回医疗队 |
(三)1980 年代初北京市农村巡回医疗的衰落及影响 |
四、北京市农村巡回医疗的反思 |
(一)北京市农村巡回医疗的总体评价 |
(二)农村巡回医疗对当前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县域医共体绩效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回顾 |
2.1 概念界定 |
2.2 县域医共体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
2.3 县域医共体绩效评价的文献回顾 |
第三章 我国县域医共体模式评述 |
3.1 我国主要的县域医共体模式 |
3.2 我国县域医共体模式的共性与个性 |
3.3 我国县域医共体模式的讨论 |
第四章 县域医共体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
4.1 确定县域医共体绩效评价维度的原则 |
4.2 县域医共体绩效评价维度 |
4.3 县域医共体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
4.4 县域医共体初拟绩效评价体系讨论 |
第五章 县域医共体绩效指标体系构建 |
5.1 县域医共体绩效评价指标筛选 |
5.2 县域医共体绩效评价体系指标权重设置 |
5.3 县域医共体绩效评价体系讨论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
6.1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 |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6.3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
6.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基于循证设计的二级医院护理单元设计研究 ——以宝鸡市第五人民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目的 |
1.2.3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内容、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框架 |
2 循证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 |
2.1 循证医学 |
2.2 循证设计理论概述 |
2.2.1 起源与发展 |
2.2.2 定义 |
2.2.3 三要素 |
2.2.4 优势 |
2.3 循证设计方法的实施步骤 |
2.3.1 确立循证设计的目标、建立项目团队 |
2.3.2 收集、整合信息获得最佳证据 |
2.3.3 寻找合理的设计理念并实施设计 |
2.3.4 记录设计过程并分享成果 |
2.4 循证设计在护理单元设计中的应用 |
2.4.1 国外 |
2.4.2 国内 |
2.5 本章小结 |
3 护理单元设计要点 |
3.1 护理模式和护理制度 |
3.1.1 护理模式 |
3.1.2 分级护理制度 |
3.2 护理单元与其他部门的联系 |
3.3 护理单元的规模和最大护理距离 |
3.3.1 护理单元的规模 |
3.3.2 最大护理距离 |
3.4 护理单元布局形式 |
3.5 护理单元功能分区 |
3.6 护理单元主要功能用房 |
3.6.1 护士站 |
3.6.2 病房 |
3.6.3 医辅用房 |
3.6.4 活动室 |
3.7 本章小结 |
4 二级医院护理单元循证调研 |
4.1 调研目的 |
4.2 调研时间及内容 |
4.3 调研对象 |
4.3.1 岐山县医院 |
4.3.2 扶风县人民医院 |
4.3.3 青岛市立医院本部 |
4.3.4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本部 |
4.4 调研总结分析 |
4.4.1 布局形式 |
4.4.2 功能分区及面积分配 |
4.4.3 各功能用房 |
4.5 本章小结 |
5 二级医院护理单元循证设计策略 |
5.1 二级医院护理单元的特点 |
5.2 二级医院护理单元设计的制约因素 |
5.3 二级医院护理单元循证设计要素 |
5.4 二级医院护理单元的循证设计流程 |
5.5 本章小结 |
6 宝鸡市第五人民医院护理单元循证设计 |
6.1 确立设计目标 |
6.1.1 现状分析 |
6.1.2 确立设计目标 |
6.1.3 确定主要设计问题 |
6.2 收集整合相关证据 |
6.2.1 护理单元现状 |
6.2.2 住院部护理工作流程 |
6.2.3 病人在护理单元内24 小时行为跟踪 |
6.3 实施设计方案 |
6.3.1 总平面布局 |
6.3.2 护理单元平面布局 |
6.3.3 功能分区及面积分配 |
6.3.4 主要功能组成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7.1 总结 |
7.2 后续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研期间的研究成果 |
文中插图及表格来源 |
(7)整合型支付对县域连续性服务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 |
1.3.2 现场干预与调查 |
1.3.3 利益相关者分析 |
1.3.4 专家咨询 |
1.3.5 再入院数据筛选技术与倾向得分匹配 |
1.3.6 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 |
1.3.7 案例分析 |
1.3.8 系统动力学基模理论质性分析 |
1.3.9 ROCCIPI框架分析 |
1.4 研究思路 |
1.5 技术路线 |
2 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 |
2.1 理论基础 |
2.1.1 行为相关理论 |
2.1.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 连续性服务 |
2.2.1 连续性服务内涵与发展 |
2.2.2 连续性服务关键变量 |
2.3 整合型支付 |
2.3.1 医保支付内涵与发展 |
2.3.2 医保支付对连续性服务的相关研究 |
2.3.3 整合型支付内涵界定与维度划分 |
2.4 本章小结 |
3 县域连续性服务利益相关者分析 |
3.1 利益相关者识别与分类 |
3.1.1 利益相关者的识别 |
3.1.2 利益相关者的分类 |
3.2 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 |
3.2.1 政策制定方利益诉求 |
3.2.2 服务接受方利益诉求 |
3.2.3 机构管理方利益诉求 |
3.2.4 服务提供方利益诉求 |
3.3 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与协调 |
3.4 连续性服务利益相关者分析框架 |
3.5 本章小结 |
4 县域连续性服务实现机制分析 |
4.1 县域连续性服务现状与实施 |
4.1.1 样本地区基本情况 |
4.1.2 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评价 |
4.1.3 县域住院服务连续性评价 |
4.1.4 连续性服务设计与实施 |
4.2 县域连续性服务影响因素分析 |
4.2.1 医生提供连续性服务影响因素分析 |
4.2.2 患者接受连续性服务影响因素分析 |
4.2.3 其他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影响因素分析 |
4.3 县域连续性服务实现模型构建 |
4.3.1 关键要素确定 |
4.3.2 实现路径梳理 |
4.3.3 实现模型构建 |
4.4 本章小结 |
5 整合型支付设计及作用机制分析 |
5.1 典型案例:河南省息县协作医疗 |
5.1.1 “一条路径走到底”的服务提供 |
5.1.2 “分段支付,结余留用”的医保支付 |
5.1.3 经验总结与思考 |
5.2 整合型支付设计与测算 |
5.2.1 整合型支付的设计 |
5.2.2 整合型支付的效果 |
5.3 整合型支付作用靶点确定 |
5.3.1 专家基本情况 |
5.3.2 专家咨询结果 |
5.4 整合型支付对连续性服务作用机制分析 |
5.4.1 系统动力学建模过程 |
5.4.2 整合型支付作用机制反馈基模生成 |
5.4.3 整合型支付作用路径梳理 |
5.4.4 整合型支付作用机制模型构建 |
5.5 本章小结 |
6 以连续性服务为导向的整合型支付实施策略 |
6.1 县域内开展整合型支付ROCCIPI分析 |
6.2 社会层面——顺势而动,分阶段实施 |
6.3 组织层面——以功能定位为基础提升服务能力,提高运行效益 |
6.4 关系层面——破除县乡利益壁垒,建立协作机制 |
6.5 个体层面——兼顾医患双方利益,保障持续运行 |
7 研究创新与不足 |
7.1 创新与价值 |
7.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 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件2 调查工具 |
(8)基于“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县级医院泌尿外科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研究设计 |
2.1 问卷设计 |
2.2 问卷执行 |
2.3 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
2.3.1 问卷调查医院情况统计 |
2.3.2 问卷调查医生情况统计 |
第3章 我国县级医院泌尿外科发展现状分析 |
3.1 我国县级医院泌尿外科的整体发展水平 |
3.1.1 我国县级医院泌尿外科独立性水平 |
3.1.2 我国县级医院泌尿外科的整体服务能力 |
3.2 我国县级医院泌尿外科的专业能力 |
3.2.1 县级医院泌尿外科设备情况分析 |
3.2.2 县级医院泌尿外科手术完成情况分析 |
3.2.3 基于地域性分布的手术完成情况分析 |
3.3 我国县级医院泌尿外科学术发展能力 |
第4章 我国县级医院泌尿外科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 我国县级医院泌尿外科整体发展水平低 |
4.1.1 我国县级医院泌尿外科独立性水平低 |
4.1.2 我国县级医院泌尿外科整体服务水平低 |
4.2 我国县级医院泌尿外科专业能力欠缺 |
4.3 我国县级医院泌尿外科学术能力不足 |
第5章 我国县级医院泌尿外科发展建议 |
5.1 以提升县级医院整体发展水平为最终目标 |
5.1.1 加强泌尿外科在县级医院独立分科 |
5.1.2 加大对县级医院泌尿外科科室建设投入 |
5.2 以提升泌尿外科医护人员的业务能力为核心任务 |
5.3 以推进泌尿外科学术发展能力为重要战略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调查问卷 |
(9)基于系统分析的农村住院患者合理流动阻力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3.1 农村住院患者流动的合理性界定 |
1.3.2 农村住院患者流动现状与合理性分析 |
1.3.3 需方视角下的农村住院患者合理流动阻力分析 |
1.3.4 供方视角下的农村住院患者合理流动阻力分析 |
1.3.5 农村住院患者合理流动阻力模型 |
1.3.6 促进农村住院患者合理流动的关键策略 |
1.4 资料来源与方法 |
1.4.1 资料来源 |
1.4.2 研究方法 |
1.5 文献计量分析结果 |
1.5.1 研究热点分析 |
1.5.2 农村住院患者合理流动的影响因素梳理 |
1.6 技术路线 |
2.农村住院患者流动的合理性界定 |
2.1 农村住院患者流动合理性界定依据 |
2.1.1 国家政策导向 |
2.1.2 健康相关理论 |
2.1.3 农村住院服务特征 |
2.2 农村住院患者合理流动内涵与原则 |
2.2.1 农村住院患者合理流动的原则 |
2.2.2 国内关于农村住院患者合理流动的原则或规定 |
2.2.3 农村住院患者合理流动的界定 |
3.农村住院患者合理流动的典型促进政策与效果分析 |
3.1 研究目的与方法 |
3.1.1 研究目的 |
3.1.2 研究方法 |
3.2 抽样地区基本情况 |
3.2.1 人口、经济、卫生基本情况 |
3.2.2 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基本情况 |
3.3 农村住院患者合理流动的典型促进政策与效果分析 |
3.3.1 甘肃省会宁县:分级诊疗+差异化支付/补偿 |
3.3.2 安徽省阜南县:医共体+区域按人头总额预付 |
3.3.3 湖北省当阳市:“互联网+分级诊疗” |
3.4 本章小结 |
4.需方视角下的农村住院患者合理流动阻力分析 |
4.1 研究目的与方法 |
4.1.1 研究目的 |
4.1.2 研究方法 |
4.2 患者机构选择的行为经济学解释:基于前景理论 |
4.3 农村居民机构选择偏好的实证分析 |
4.3.1 调查居民的基本特征 |
4.3.2 居民的疾病认知准确性分析 |
4.3.3 居民就医机构选择心理锚定 |
4.3.4 调整机构治愈概率与花费时的居民住院机构选择偏好 |
4.3.5 政策调整下的居民偏好变化情况 |
4.3.6 居民住院县级机构选择偏好弱化的动因分析 |
4.4 农村住院患者县域内流动的偏好与决策分析 |
4.4.1 调查县级住院患者的基本特征 |
4.4.2 县级住院患者的疾病认知准确性分析 |
4.4.3 县级住院患者的心理锚定与机构选择偏好 |
4.4.4 调整机构治愈概率与花费时的住院患者机构选择偏好 |
4.4.5 县级住院患者机构选择偏好的影响因素分析 |
4.4.6 政策调整下的患者偏好变化 |
4.4.7 县级住院患者偏好弱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
4.4.8 县级住院患者偏好与行为的差异分析 |
4.5 患方视角下的农村住院患者合理流动阻力 |
4.5.1 数据分析小结 |
4.5.2 患方视角下的农村住院患者合理流动阻力分析 |
5.供方视角下的农村住院患者合理流动阻力分析 |
5.1 调查医生的基本情况 |
5.2 调查医生对农村住院患者合理流动的阻力评价 |
5.3 县乡两级医生首诊机构建议偏好分析 |
5.4 不同条件下医生转诊/留诊动力的变化情况 |
5.5 相关举措对农村住院患者合理流动的促动能力评价 |
5.6 供方视角下的农村住院患者合理流动阻力 |
5.6.1 数据分析小结 |
5.6.2 供方视角下的农村住院患者合理流动阻力分析 |
6.农村住院患者合理流动的阻力系统模型 |
6.1 研究目的与方法 |
6.1.1 研究目的 |
6.1.2 研究方法 |
6.2 农村住院患者合理流动阻力系统流位流率系的确定 |
6.3 农村住院患者合理流动阻力系统 |
6.3.1 农村住院患者合理流动系统复杂反馈结构分析 |
6.3.2 农村住院患者合理流动阻力系统模型的生成 |
6.4 阻力面的确定 |
6.4.1 政府阻力面 |
6.4.2 医保阻力面 |
6.4.3 医疗机构阻力面 |
6.4.4 医务人员阻力面 |
6.4.5 患者阻力面 |
6.5 本章小结 |
7.讨论与建议 |
7.1 讨论 |
7.1.1 农村住院患者合理流动的促进政策,成效与问题并存 |
7.1.2 农村住院患者合理流动是微观、中观、宏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7.1.3 农村住院患者合理流动的促进过程需保证系统性 |
7.2 建议 |
7.2.1 提升政策回应性:创造农村住院患者合理流动的先决条件 |
7.2.2 提升改革系统性:优化农村住院患者合理流动的服务与支撑体系 |
7.2.3 提升服务吸引性:落地农村住院患者合理流动的微观环境 |
8.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8.1 研究的创新性 |
8.2 研究的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农村住院患者合理流动阻力研究现状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件2 农村居民住院机构选择调查表 |
附件3 县级医疗机构住院患者调查表 |
附件4 医务人员调查问卷 |
(10)福建省尤溪县公立医院医生薪酬制度改革的机制与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意义 |
2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内容 |
3 研究方法 |
3.1 文献研究 |
3.2 案例研究 |
4 技术路线 |
5 研究结果 |
5.1 尤溪县公立医院医生薪酬制度改革的背景 |
5.2 尤溪县公立医院医生薪酬制度改革的政策措施 |
5.3 尤溪县公立医院医生薪酬制度改革的作用机制 |
5.4 尤溪县公立医院医生薪酬制度改革的结果 |
6 讨论 |
6.1 合理提升薪酬水平有利于调动医生工作积极性 |
6.2 按照不同职业团队的性质划分工资总额有利于提高薪酬分配的公平性 |
6.3 以RBRVS和DRGs为基础的工分制是合理测算医生劳动价值的核心 |
6.4 建立上下联动的考核评价机制有助于发挥薪酬的激励约束作用 |
6.5 统筹推进相关领域改革是薪酬制度改革顺利实施的保障 |
6.6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现状及研究进展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致谢 |
四、县医院开展病人选医生的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委托代理关系视角下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安排和实践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D]. 傅佩佩. 山东大学, 2021(11)
- [2]宁夏四县/区农村居民在线卫生服务利用与支付意愿研究[D]. 李红敏. 山东大学, 2020(12)
- [3]福建省尤溪县公立医院按病种付费改革对医疗费用影响的机制研究[D]. 阎月明.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4]北京市农村巡回医疗考察(1965-1980年代初)[D]. 王红珠.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5]县域医共体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 周蒙. 青岛大学, 2019(02)
- [6]基于循证设计的二级医院护理单元设计研究 ——以宝鸡市第五人民医院为例[D]. 王荣.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7]整合型支付对县域连续性服务作用机制研究[D]. 贺睿博.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8]基于“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县级医院泌尿外科调查研究[D]. 欧军林. 南华大学, 2019(01)
- [9]基于系统分析的农村住院患者合理流动阻力模型研究[D]. 李浩淼.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10]福建省尤溪县公立医院医生薪酬制度改革的机制与效果研究[D]. 高晓彤.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