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养鱼水质优劣观察及处理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陈泽[1](2021)在《基于Android的稻田综合种养决策支持系统研发》文中研究说明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繁杂多样,技术要求各异,关键环节多元,知识单元离散,信息孤岛林立,迫切需要先进实用的信息系统支撑。而移动手机端系统用户海量,携带方便,且功能强大、应用灵活,是稻田综合种养决策支持功能实现与应用的优质平台。本文针对稻田综合种养移动手机端决策支持系统缺乏的问题,运用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原理与方法以及水稻栽培技术和水产畜禽动物养殖技术等,选用XML和Java语言与Spring、SpringMVC、Mybatis 等框架以及 Android Studio、Intellij IDEA 等开发工具,研发了基于Android的稻田综合种养决策支持系统V1.0,实现了移动端与服务器端数据同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搜集整理和归纳总结了大量的数据信息,系统建立了覆盖28种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籼粳稻品种、水稻和水产畜禽动物病虫害防治等数据库与知识库,丰富了稻田综合种养决策支持系统内容体系,可为用户提供一个快速学习和查询检索的共享资源平台。(2)根据稻田综合种养技术规范与水稻群体质量和精确定量栽培、水产畜禽动物养殖、水质规范等相关知识,结合稻田综合种养实际,分别构建了水稻品种筛选、基本苗计算、精确施肥、病虫害防治、适宜水质、饲料投喂、经济效益计算等计算机模型,为辅助决策功能的实现创造条件。(3)运用Android Studio开发平台,以XML和Java语言完成前后端编码,研发出基于Android的稻田综合种养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集成了 28种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介绍与水稻品种筛选、基本苗计算、精确施肥、病虫害防治和适宜水质、饲料投喂、经济效益计算等精准决策支持功能,且移动端软件界面小巧、功能完备、易于使用、移植性强,是稻田综合种养从业人员自主学习和自主决策的信息化新平台。
教育部[2](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谢辉亮[3](2020)在《“流水槽—虾—蟹”串联式循环水养殖模式净化效能及经济效益的研究》文中提出为研究鱼-虾-蟹养殖与循环水养殖相结合的生态模式的有效性及可持续性,通过构建“流水槽-虾-蟹”串联式循环水养殖系统,一方面以纯生态净化方式实现养殖尾水在养殖系统内循环利用,将传统的“封闭净水”变为“循环流水”,另一方面在传统循环水养殖基础上,新增虾蟹养殖区作为“养殖+净化”双功能区域,通过对养殖系统内各个功能区域的水质指标、生物学指标的相关变化进行为期4个月的监测,结合分析产量及经济效益,从而对该养殖模式的可行性、可持续性及综合运行效果进行评价,为绿色水产养殖提供更多的养殖模式。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流水槽-虾-蟹”串联式循环水养殖模式水质指标评价构建并运行“流水槽-虾-蟹”串联式循环水养殖系统,由流水槽、集污区、人工湿地净化区、青虾养殖区、河蟹养殖区、净化水循环利用区6个功能区域组成。2019年5-8月份,每月中旬采样1次,共计采样4次,采样时间为上午9:00-11:00,共设有4个采样点[流水槽前端(A)、集污区(B)、人工湿地(C)、虾蟹池出水口(D)],每个采样点取3个平行样,采集上中层混合水样。测定温度(T)、p H、溶解氧(DO)、透明度(SD)、总氮(TN)、总磷(TP)、氨氮(NH4+-N)、亚硝态氮(NO2--N)化学需氧量(CODMn)、叶绿素a(chla)等相关指标,并采用综合状态指数法对各功能区域水体进行富营养化评价。结果显示,营养盐水平由高到底的顺序为:集污区>虾蟹池出水口>流水槽前端>人工湿地,流水槽前端的TN、NH4+-N、NO2--N、CODMn,集污区的TP、CODMn,人工湿地与虾蟹池出水口的SD、TN、TP、NO2--N、chla等指标在5月与7月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而在7月与8月之间无显着性差异,说明随着温度升高营养盐水平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增加,随着系统的运行,各项营养盐指数趋于稳定。该养殖模式对循环系统中TN、TP、NH4+-N、NO2--N、CODMn、chla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23%、33.41%、18.44%、15.95%、20.98%、30.41%,其中养殖水体大部分处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通过对水质指标、去除率及富营养化进行分析评价,该系统对污染物及营养元素有一定的净化效果,但总体去除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各营养盐水平含量和富营养化程度在合理范围之内,系统总体运行效果良好。2.“流水槽-虾-蟹”串联式循环水养殖模式浮游生物指标评价随着系统的运行,各功能区域浮游植物密度与生物量逐渐上升,养殖系统内浮游植物密度最大值为4.33×106ind/L,出现在集污区(7月15日),最小值为1.89×106ind/L,出现在人工湿地(6月12日),系统内浮游植物密度变化范围为1.89×106~4.33×106ind/L;养殖系统内浮游植物生物量最大值为12.24mg/L,出现在集污区(5月12日),最小值为2.99mg/L,出现在人工湿地(6月12日),系统内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变化范围为2.99~12.24mg/L;多样性指数H’的变化范围为4.16~4.81,多样性指数H’由高到底顺序为集污区>流水槽前端>虾蟹池出水口>人工湿地;Pielou均匀度J的变化范围为0.52~0.58,Pielou均匀度J由高到底顺序为人工湿地>虾蟹池出水口>集污区>流水槽前端;丰富度指数d的变化范围为2.29~4.23,丰富度d由高到底顺序为人工湿地>虾蟹池出水口>流水槽前端>集污区。养殖系统内浮游动物密度最大值为8.46×104ind/L,出现在集污区(7月15日),最小值为4.29×104ind/L,出现在人工湿地(5月14日),故统内浮游动物密度变化范围为4.29×104~8.46×104ind/L;养殖系统内浮游动物生物量最大值为9.71mg/L,出现在集污区(7月15日),最小值为3.81mg/L,出现在流水槽前端(5月14日),系统内浮游动物生物量变化范围为3.81~9.71mg/L。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3.86~4.78,多样性指数H’由高到低顺序为:流水槽前端>集污区>虾蟹池出水口>人工湿地。Pielou均匀度J变化范围为0.51~0.58,Pielou均匀度J由高到低顺序为:虾蟹池出水>流水槽前端>集污区>人工湿地;丰富度d变化范围为3.34~5.11,丰富度d由高到低顺序为:流水槽前端>集污区>虾蟹池出水口>人工湿地,与多样性指数H’一致。养殖水体在经过净化区后,水体内的浮游动植物密度与生物量快速下降,说明营养盐水平的降低限制了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而浮游动植物的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丰富度指数d随时间的推移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系统内部生物群落结构逐渐完善,水体环境越来越稳定,更有利于加强水质的自净能力。3.“流水槽-虾-蟹”串联式循环水养殖模式产量及经济效益评价流水槽内养殖加州鲈收获总重量15553 kg,河蟹收获总重量164.5 kg,青虾收获总重量747.6 kg,细鳞斜颌鲴和花白鲢等收获总重量500 kg,菖蒲、菱角、空心菜等收获总重量200 kg。整个养殖系统投入的总成本为456609元,总产值为569000元,利润为112391元,综合投资回报率为24.61%。综上所述,“流水槽-虾-蟹”串联式循环水养殖模式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提高了养殖水体净化效率、废弃物利用率及养殖综合经济效益,较之传统鱼虾蟹混养模式及普通池塘循环水单一品种集约化养殖模式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对未来探索更好、更绿色高效的生态养殖模式提供了依据。
王琳[4](2019)在《洱海治污对周边社区的影响及居民调适研究 ——以云南大理州湾桥镇古生村为例》文中指出本文以云南省大理州湾桥镇古生村为田野点,主要讲述自2017年4月以来,洱海治污政策进入到沿洱海周边社区以后对当地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当地人在生产生活等方面进行的调适过程。洱海治污作为“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大理州政府坚决不以牺牲环境作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代价,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来治理洱海。本文以时间为主线,历时性地呈现出沿洱海周边社区的村民因国家在不同时期的需求所作出的调整,以古生村为缩影,沿洱海的村民与洱海之间正产生着由“合”至“分”的动态变迁。近年来,渔业、农业和旅游业曾逐一替代地在不同时间阶段成为当地社区的最主要生计方式,但因当下洱海治污政策的推行全部戛然而止。洱海治污政策对当地人造成生产和生活两方面的影响:涉及生产层面的政策包括农田流转和旅游停业,当地人的生计方式因此被迫中断,家庭中的男丁不得不外出到城市打工,妇女和老人在村子内依靠他人获得新的收入方式;在生活层面上,因洱海治污需求而起的更改饮用水源地和停建、拆除村内房屋等政策,使村民在生计方式脱离洱海之后,在心理层面上也逐步与洱海产生距离。为了应对饮水问题,当地村民自发形成互助组织,到苍山脚下运水;村内房屋停建、拆迁的政策致使当地传统的婚姻方式和养老体系受到影响,“不招不嫁”的婚姻形式开始盛行。通过对洱海治污事件的描述可以看出,当地政府的着力点虽在治理洱海水生态环境上,但忽视了在地村民的主观意愿和实际需求,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很有可能带来更加尖锐的问题;村民在适应新社会环境的过程中,因对社区内部有限资源的争夺而产生的多种矛盾;以及因为居住方式的改变而在家庭内部产生代沟和分离。在生计选择和生存逻辑被打乱之后,当地村民自发且无意识地联结成为一个整体,在应对现实情况的压力下以互助的形式调适自己的生存策略,并借以争取与政府“自下而上”对话和博弈的参与途径。本文认为,国家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不可忽视当地人的主观意愿和当地的民间知识,自上而下的社区管理将会对当地社区秩序和家庭结构造成影响。以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并不可取,但以当地传统文化作为牺牲的环境保护也绝非是明智的选择。国家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当地人与政策间的适应性问题,同时对政策执行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充分的考虑。
彭辉辉[5](2019)在《稻田养鱼与常规稻田耕作模式生态系统比较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养鲤(Cyprinus carpio)稻田为实验组(RF),以单种稻稻田为对照组(RM),采用生态学研究方法,对两种稻田系统的水体和底泥环境因子进行测定分析;并对两组稻田水体中浮游生物和细菌的种类和丰度进行鉴定和分析,再利用生态通道模型(Ecopath)对两种模式的物质能量流动、系统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旨在阐明两种模式生态系统在能量流动和营养结构上的差异。采用生化分析方法,对比研究了稻田养殖鲤(禾花鱼)与池塘养殖鲤(普通鲤鱼)肌肉营养成分及质构特性,旨在探究稻田养殖与池塘养殖同种鱼类营养的差异。结果如下:对两种稻田系统水体和底泥环境因子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组水体的电导率(Cond)和溶解性固体总量(TDS)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硝酸盐(NO3--N)和总氮(TN)浓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底泥总磷(TP)浓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两种模式水体的氨氮(NH4+-N)和亚硝态氮(NO2--N)浓度无显着差异(P>0.05)。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进行了鉴定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组有浮游植物共7门18种,对照组有5门24种,实验组多了甲藻门(Pyrrophyta)和金藻门(Chrysophyta)的物种,且实验组浮游植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优势种集中在绿藻门(Chlorophyta)和硅藻门(Bacillariophyta),对照组的优势种多集中在硅藻门和蓝藻门(Cyanophyta);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检测出浮游动物11种,实验组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对两种系统水体细菌群落结构的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水体细菌的香农多样性指数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绝对丰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绝对丰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水体均有丰富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细菌。采用Ecopath模型对两种模式生态系统的能流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组水蜘蛛、田螺、轮虫、底泥碎屑等功能组生态营养效率高于对照组,两个系统的能量流通量绝大部分分布于第Ⅰ、Ⅱ营养级,但实验组具有较高的碎屑利用率;实验组的系统总初级生产量与总呼吸量的比值(TPP/TR),以及总初级生产力与总生物量(TPP/TB)的比值均低于对照组,系统连接指数(CI)和Finn’s循环指数(FCI)均高于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相比稻田生态系统,稻鲤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能量利用率、成熟度和稳定性。对禾花鱼与普通鲤鱼营养成分及其质构特性进行实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禾花鱼肌肉中灰分、钙(Ca)、磷(P)含量显着高于普通鲤鱼(P<0.05),锌(Zn)含量极显着高于普通鲤鱼(P<0.01),脂肪含量显着低于普通鲤鱼(P<0.05),两组鲤鱼蛋白质、水分和铁(Fe)含量均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鲤鱼均检测出16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分别为16.85%和16.55%,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比值分别为40.17%和40.42%;禾花鱼检测出21种脂肪酸,普通鲤鱼检测出22种,两组鲤鱼的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n-3族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无显着差异(P>0.05)。禾花鱼肌肉的硬度、咀嚼度、胶着度均显着高于普通鲤鱼(P<0.05)。两组鲤鱼肌肉脂肪酸组成略有差异,氨基酸组成一致,均为优质水产蛋白,禾花鱼具有脂肪含量低、矿物质含量高、口感好等特点。本研究发现,养鲤稻田相较于单种稻稻田其多项水质指标得到改善,浮游生物密度更高,种类组成更为健全,浮游微生物群落特点存在差异;稻田养殖的鲤鱼肌肉相较于池塘养殖其肉质有所提高。因此,稻田养鱼模式值得推广,其内部机理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尹小玲[6](2017)在《淡水鱼养殖模式、生产效率及环境影响研究 ——基于盐城地区鲫鱼养殖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是我国淡水鱼池塘养殖面临的两个重要问题,淡水鱼养殖模式的合理选择是实现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的重要步骤。目前我国部分水产养殖主产地区形成了高密度放养单一品种的精养模式并得到快速发展,但这种模式也因其可能的资源利用不足和环境污染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选择中国鲫鱼主产区江苏盐城地区作为研究区域,以该地区的鲫鱼精养养殖户和具有代表性的鲫鱼混养养殖户为研究对象,从“提升生产效率——节约资源一—降低养殖污染”三个相互关联的角度出发,采用2014-2015年实地调研的微观养殖户两年短面板数据对该地区鲫鱼不同养殖模式的生产效率及其环境影响进行了四个方面的综合研究:(1)分析鲫鱼不同养殖模式的特征及年际变化、比较不同养殖模式的生产要素投入特征及成本收益,并在此基础上对农户选择不同水产养殖模式的经济行为进行一般性分析;(2)采用随机前沿成本函数模型分析鲫鱼不同养殖模式的成本效率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盐城地区鲫鱼精养模式占主导、混养模式缓慢发展的现象提供一个经济学解释;(3)构建随机射线前沿生产函数模型(SRPF)分析鲫鱼不同养殖模式的技术效率水平并探讨技术效率损失的影响因素,为探讨持续健康的水产养殖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4)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鲫鱼不同养殖模式对资源利用效率、养殖环境的影响,为验证前文的实证结果、探讨兼顾考虑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的理想养殖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从生产要素投入特征上看,精养模式下池塘养殖的饲料投入和总生产要素投入水平均显着高于混养模式的相应水平,而劳动力成本则显着低于混养养殖的劳动力成本。精养模式下的养殖户亩均生产收益显着高于鲫鱼混养模式。(2)在两个调研的养殖周期内,养殖户平均成本效率水平较高,且随时间变化有小幅上升;养殖模式对成本效率水平有显着影响,鲫鱼精养模式的成本效率显着高于鲫鱼混养模式。从养殖主体成本最小化目标的实现来说,目前盐城地区精养模式的市场竞争优势更为明显,相比之下,混养模式的成本效率处于相对劣势,但年际增速明显。(3)随机射线前沿模型(SRPF)估计结果表明,产出混合对池塘混养前沿产出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在两个调研养殖周期内,养殖户平均技术效率水平较高,且随时间变化有小幅上升;养殖模式对技术效率水平有显着影响,鲫鱼混养模式的技术效率显着高于精养模式。因此从技术效率的角度看,混养模式是一种更加有效的养殖模式。(4)养殖模式对资源(以饲料为代表)利用效率和养殖环境(以氨氮产量指标为代表)有显着影响。鲫鱼精养模式的饲料利用效率显着低于鲫鱼混养模式,表明鲫鱼混养模式更能节约饲料资源和优质蛋白质原料;鲫鱼精养模式池塘的氨氮产量显着高于鲫鱼混养模式,表明鲫鱼精养模式对池塘的环境污染更为严重。以上结论为从养殖模式角度发展我国绿色池塘养殖提供了鼓励实施多品种混合养殖的政策建议。由于水产养殖者总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以零代价或低代价污染和破坏环境而获得更快发展的生产方式可能成为他们的经济理性选择,因此需要政府加强环境管理以引导养殖主体采纳绿色生产方式,从而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同时可持续发展。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加快制定并实施池塘养殖废水排放标准。由于单品种的精养模式养殖产生相对较大的环境负外部性影响,因此通过设立和强化养殖主体的排污责任来逐渐影响养殖户对养殖模式的选择;第二,建议水产推广站通过不同渠道加大混养模式的宣传和引导,制定混养模式技术操作规范,并鼓励高校、研究所水产科研人员到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引导池塘养殖模式转型升级;第三,出台促进养殖户或养殖公司推广混养模式的奖励政策,例如实施水产养殖生物多样性补偿、混养饲料补贴、生态养殖模式保险优惠政策等。
杜龙龙[7](2017)在《基于循环利用的沼液生物基滤料选择及膜浓缩组合工艺研究》文中认为沼气处理作为变废为宝的绿色生态工程,在产生绿色能源的同时带来了大量的沼渣和沼液废弃物,沼液的处理利用方法众多,但是在我国进行推广应用的较少。为了提高废弃物的利用率、减少沼液处理过程的二次污染,本论文以猪粪厌氧发酵沼液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正交试验对生物基滤料在沼液过滤中的效果进行基础研究并对过滤参数进行优化组合,其次对基于提高滤料寿命和水力负荷的滤料填装几何参数进行试验研究,并对预处理后的沼液进行膜过滤浓缩效果验证。最后通过堆肥试验对使用后滤料的堆肥条件进行筛选,并对沼液处理过程产生的浓缩液和堆肥产物在穴盘育苗中的生物效应进行了评价,进而构建出新的沼液生物基材料预处理-膜浓缩与滤料堆肥组合工艺。研究结果表明:(1)正交试验中COD的去除率最高可达87%,悬浮物的去除率最高可达97%。水力负荷最高的粗玉米秸秆,每m3滤料可以处理2.78m3沼液。正交分析结果表明滤料的种类和粒径对沼液过滤的影响较大。(2)使用粗玉米秸秆、细玉米秸秆和细粒径核桃壳,在5L/h进水条件下对沼液进行三级过滤后,沼液的浊度降低了95%,悬浮物去除率达到86%,COD去除效果仅为41%。一级粗秸秆的处理能力可以提高55%,三级过滤后沼液中养分有不同程度的损失,但是钾的含量有所提高,三级过滤对重金属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去除效果。(3)滤料装填几何参数优化后沼液预处理参数为:一级滤料粗秸秆,装填密度0.094g/cm3:二级滤料细玉米秸秆,装填密度0.099g/cm3;三级玉米芯(粒径0.9mm),装填密度0.33g/cm3;滤料装填径高比为27:8(滤柱直径30cm),进水流量5L/h。对高低污染浓度沼液而言,COD平均去除率为64%,悬浮物去除率平均为89%。(4)预处理后的沼液经过超滤膜和纳滤膜的浓缩之后,悬浮物可以完全去除,沼液体积浓缩倍为11,浓缩液中氮磷钾总和平均为6.36g/L,各养分中浓缩倍数最高的为9.07,透过液中COD和铵态氮浓度略高于排放标准。(5)过滤后失效滤料堆肥过程均能正常升温,其中温度最高的可以达到64.7℃,高温期最长的处理持续时间为5d。从堆肥腐熟度、微生物变化等情况分析,滤料堆肥的最佳含水率为60%、适宜C/N比为24。(6)沼液处理过程产生的浓缩液和堆肥产品,在无土栽培中表现出了一定的优势,使用50%的滤料堆肥替代蛭石后,在不追肥的情况下可以满足黄瓜幼苗的生长需求,能够提高黄瓜幼苗的叶片数、地上部鲜生物量、地上部干生物量等指标。(7)对沼液生物基滤料过滤膜浓缩处理工艺进行重新组合后,按日处理200t沼液的规模进行估算,每天需要2.5t秸秆和1.4t的玉米芯,可以产生18.2t浓缩液和4t堆肥,沼液的处理成本降低了 11%,总投资175万元的情况下,1.5年可以收回成本。
李振德,陆书亮[8](2012)在《金鱼的家庭饲养》文中研究指明饲养金鱼在我国有着广泛的民间基础,人们把金鱼当作幸福、吉祥的象征,祖辈相传。小小的金鱼扎根于千家万户,闲暇之时,说起金鱼来总是津津乐道。曾几何时,喧嚣的城市,走街串巷"卖大、小金鱼"的叫卖声不绝于耳。今天伴随社会的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四合院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林立的高楼,人们相继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金鱼的家庭养殖也逐渐由四合院、小平房走进楼房居室,改变了几百年来的传统习俗——但是对金鱼的留恋为人们所不舍,更
敬小军[9](2010)在《精养池塘水质生物净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不仅为国民提供了品种繁多、数量充盈的水产品,池塘养殖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水产养殖生产方式,2009年其产量占到淡水养殖产量的69.9%。当前,中国精养池塘养殖产量和效益的提高主要是通过大幅度提高放养密度和增加商品饲料的投入量来实现的。然而,由于中国精养池塘养殖设施在结构上至今仍停留在较为原始的阶段,缺乏必要的水体净化功能,从而导致池塘养殖水质恶化和养殖废水向外部环境排放的问题。因此,研究和开发精养池塘养殖水质净化处理的有效技术和方法,改善池塘养殖的内部环境和减轻对自然环境的污染,真正实现健康养殖,对于中国水产养殖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外用于养殖水净化处理的方法大致可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类。其中,生物方法是指通过选择和培育有益和高效的生物种类(生物或自养性植物)来吸收利用水中的营养物质,防止残饵、多余肥料及养殖动物排泄物积累所引起的水质败坏,从而使得精养池塘生态系沿着改善水质、提高鱼产力等良性方向发展。较之前两者,生物方法净化水体不会引起二次污染,且能逐渐修复被破坏的水体生态平衡,是目前养殖水处理最可取、也是最具发展前景的方法。本研究对传统精养鱼池的结构进行改造,构建了水质功能净化区。首先在精养鱼池中分别采用生物刷和水生高等植物对精养鱼池水质进行净化,比较二者对富营养化池塘养殖水的改良效果,并对相关的净化机理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建立一个良性循环的养殖池塘内部水质净化系统奠定基础;然后,在精养鱼池中构建了水生高等植物、滤食性贝类和生物刷构成的生物净化系统功能区,以去除精养鱼池水中氮、磷营养盐和有机污染物,并在实验池引进高分子纳米增氧管来增加水体溶氧并促进水质的改善。通过应用水蕹菜、生物刷改善池塘水环境效果实验,我们发现水蕹菜和生物刷较大地改善了养殖鱼池的水质,水体透明度(SD)明显升高,悬浮固体总量(TSS)总体呈下降趋势,对总氮(TN)、总磷(TP)、氨氮(TAN)、亚硝氮(NO2-N)、硝氮(NO3-N)、溶解性磷酸盐磷(PO43--p)的去除率,水蕹菜分别为5.92%、23.11%、35.62%、1.41%、3.67%、56.63%,生物刷分别为13.54%、22.68%、30.38%、12.55%、22.31%、48.97%。不过,水蕹菜净化池溶解氧(DO)略低于对照池。通过生物净化集成系统改善精养鱼池水质效果试验,我们发现构建的由水蕹菜、滤食性贝类和生物刷组成的集成生物净化系统可以用来净化精养池塘的水质,高分子纳米增氧管能够大大改善池塘溶氧水平。实验中,在3个池塘的养殖区,混养以鳊鱼为主的多种鲤科鱼类。2个阶段的试验结果表明,该集成生物净化系统在净化池塘养殖水中氮、磷营养盐和有机污染物方面具有明显的功能优势互补,对水中TSS、TN、TAN、NO2--N、NO3--N、PO43--P和TP都有较好的去除效果。而高分子纳米增氧管使得池塘溶氧始终保持在5mg.L-1以上。设有该集成生物净化系统的试验池(尤其1号池)的水质明显好于对照池。试验池养殖区(尤其1号池)鱼类的成活率和总净产量也要高于对照池。同时,3个池塘两阶段的内梅罗水质综合营养指数表明,2号池第二阶段生物净化材料密度配置过高。
李大海[10](2007)在《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海水养殖发展研究 ——实证研究与模型分析》文中提出论文在对我国海水养殖发展历史与现状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工具与方法,从生产、市场、技术、政策等多个层面,揭示了海水养殖生产的特殊性,分析了其生产特性与产业发展规律之间的联系。通过构建海水养殖生产模型、共有海域的集体选择模型等数理模型,对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波动性明显、发展效率低下、环境病害问题突出等现象提供了经济学解释,并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和相关政策建议。论文首先综述了我国海水养殖发展历史与现状,对“四次浪潮”中代表品种的发展历程做了详细分析,发现在海水养殖发展中,除了具有因生产周期较长、市场均衡存在时滞(与农业生产类似)因素引起的周期外,还存在另一种更剧烈的周期性波动,这种波动主要地由容量的限制所引发,与养殖规模、密度和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在借鉴养殖容量有关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海水养殖生态系统的特点,论文构建了海水养殖生产模型,提出了海水养殖最优生产理论。将养殖容量进一步细化为短期容量、可持续容量和经济最优容量。经比较发现短期容量大于可持续容量和经济最优容量,而可持续容量和经济最优容量有可能重合。为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应根据可持续容量确定最大养殖规模;但海水养殖经营者会按照经济最优容量确定养殖规模,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如果经济最优容量大于可持续容量,将引发过度养殖。模拟显示,如不对海水养殖业进行任何干预,自发产生的过度养殖将使行业发展出现周期性波动,并引起生产效率下降。针对我国“小农式”的海水养殖经营模式,应用博弈论的基本理论,论文建立了共有海域的集体选择模型。由于海水具有流动性,海水养殖产生的污染物可扩散到周边养殖单元,使相同海域不同养殖者的生产决策相互影响。模型证明:在任何情况下,对于任何一个养殖者来说,其最优对策都是扩大养殖规模。海水流动性带来外部性,外部性将导致过度养殖。论文根据海水养殖生产函数推导了海水养殖市场供给函数,并对供给、需求进行了动态分析。发现供给和需求可能出现非均衡波动的情况,即当供、需曲线交点对应的产量大于可持续容量时,在容量限制与外部性的共同作用下,可能出现价格持续上升与产量持续下降互相强化、最终导致市场供需完全失衡的现象。论文认为,外部性引起的“市场失灵”有可能加剧过度养殖和行业发展波动。在总结我国海水养殖技术演化历程的基础上,论文着重分析了容量限制对海水养殖技术演化的影响。发现除一般意义上的技术进步(r型)外,海水养殖业还存在着容量集约型的技术进步(k型)。通过k型技术进步,单位面积海域能够容纳更多的要素投入,增大可持续养殖容量,提高养殖效益。在对对虾、扇贝等品种养殖的实证分析中发现,其发展初期的技术进步以r型技术进步为主;而当养殖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后,k型技术进步开始成为技术演化的主要方面。技术进步的边际收益分析显示,当养殖规模未达到可持续容量时,r型技术进步边际收益较高,而k型技术进步的边际收益为零;当出现过度养殖时,r型技术进步边际收益迅速下降,而k型技术进步的边际收益开始增加。论文认为,技术进步是海水养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由于海水养殖业既无法通过自身调节、也不能单纯依靠市场调节实现可持续、有效率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实施适当的行政管理。但是,近30年来我国政府一直对海水养殖业发展采取以数量为中心的行政管理,即把产量、收入等指标的持续增长作为政府管理的主要目标。论文综述了近20多年来我国政府对海水养殖业管理政策的演变历程,根据海水养殖生产经营的特点提出了以环境为中心的行政管理思路,认为应把控制养殖规模、防止过度养殖作为行政管理的中心环节,并结合发达国家的行政管理经验提出了具体措施。
二、养鱼水质优劣观察及处理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养鱼水质优劣观察及处理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Android的稻田综合种养决策支持系统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研究进展 |
2.2 决策支持系统研究进展 |
2.3 Android端手机APP研究进展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4 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系统分析与设计 |
0 前言 |
1 系统可行性分析 |
1.1 技术可行性 |
1.2 经济可行性 |
1.3 社会可行性 |
2 系统需求分析 |
2.1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
2.2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 系统总体设计 |
3.1 系统设计原则 |
3.2 系统架构设计 |
3.3 系统设计目标 |
4 系统关键技术 |
4.1 Material Design界面设计 |
4.2 Android四大组件 |
4.3 数据持久化技术 |
4.4 Volley框架 |
4.5 Maven工具 |
4.6 MySQL数据库 |
4.7 三层架构 |
5 小结与讨论 |
5.1 小结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数据库、知识库、模型库的研发 |
0 前言 |
1 数据库的研发 |
1.1 数据库建表 |
1.2 数据存储 |
2 知识库的研发 |
2.1 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知识库 |
2.2 水稻品种知识库 |
2.3 病虫害防治知识库 |
3 模型库的研发 |
3.1 水稻基本苗计算决策模型的构建 |
3.2 水稻精确施肥决策模型的构建 |
3.3 饲料投喂决策模型的构建 |
3.4 适宜水质决策模型的构建 |
3.5 其它决策模型的构建 |
4 小结与讨论 |
4.1 小结 |
4.2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Android端手机APP功能设计与实现 |
0 前言 |
1 系统开发方法与功能 |
1.1 系统开发环境 |
1.2 页面设计常用组件 |
2 系统程序实现与功能应用 |
2.1 注册 |
2.2 登录 |
2.3 页面功能程序实现 |
2.4 功能应用 |
3 小结与讨论 |
3.1 小结 |
3.2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讨论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流水槽—虾—蟹”串联式循环水养殖模式净化效能及经济效益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概述 |
1.1.1 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背景 |
1.1.2 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简介 |
1.2 研究进展 |
1.2.1 国内池塘循环水养殖研究进展 |
1.2.2 国外池塘工业化循环水养殖研究情况 |
1.3 水质净化技术研究 |
1.3.1 常见水质净化技术 |
1.3.2 原位生态修复技术与异位生态修复技术 |
1.3.3 循环水养殖模式的评价指标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流水槽-虾-蟹”串联式循环水养殖模式构建 |
2.1 “流水槽-虾-蟹”循环水养殖模式构建 |
2.2 养殖动物放养与净化区配套 |
2.2.1 养殖动物放养 |
2.2.2 水草种植 |
2.2.3 螺蛳投放 |
2.2.4 系统运行与管理 |
2.3 讨论 |
第三章 “流水槽-虾-蟹”串联式循环水养殖模式水质指标变化规律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试验方法 |
3.2.3 水质指标测定方法 |
3.2.4 水质富营养化评价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各水质指标的差异性分析 |
3.3.1.1 流水槽前端 |
3.3.1.2 集污区 |
3.3.1.3 人工湿地 |
3.3.1.4 虾蟹池出水口 |
3.3.2 污染物去除率分析 |
3.3.3 水质富营养化评价 |
3.3.4 各区域水质优劣程度 |
3.4 讨论 |
3.4.1 养殖系统净化单元效果 |
3.4.2 “流水槽-虾-蟹”循环水养殖系统净化效能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流水槽-虾-蟹”串联式循环水养殖模式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样品采集 |
4.2.3 样品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浮游植物 |
4.3.1.1 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优势度变化 |
4.3.1.2 浮游植物密度与生物量的变化 |
4.3.1.3 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 |
4.3.2 浮游动物 |
4.3.2.1 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组成及优势度 |
4.3.2.2 浮游动物密度与生物量的变化 |
4.3.2.3 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流水槽-虾-蟹”串联式循环水养殖模式效益的分析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苗种放养 |
5.2.2 饲料投喂 |
5.2.3 日常管理 |
5.2.4 病害防治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养殖产值 |
5.3.2 成本分析 |
5.4 讨论 |
5.4.1 “流水槽-虾-蟹”串联式循环水养殖模式经济效益 |
5.4.2 “流水槽-虾-蟹”串联式循环水养殖模式生态效益 |
5.5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洱海治污对周边社区的影响及居民调适研究 ——以云南大理州湾桥镇古生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和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生计方式变迁研究 |
(二) 文化调适研究 |
(三) 湖泊污染与治理研究 |
三、田野点概况 |
四、研究方法概述 |
第一章 洱海污染与治理历史 |
一、洱海污染的历史 |
二、洱海治理的历史 |
三、村民对洱海变迁史的不同看法 |
(一) 对洱海污染的看法 |
(二) 对洱海治污的理解 |
四、村民与洱海的互惠关系与变迁 |
(一) “取之洱海”——获取鱼类阶段 |
(二) “用之洱海”——经营洱海旅游业阶段 |
(三) “归还洱海”——治理洱海阶段 |
小结 |
第二章 洱海治污对古生村的影响 |
一、洱海治污的效果 |
(一) 洱海水环境大幅改善 |
(二) 洱海生物多样性增加 |
二、洱海治污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
(一) 洱海治污中的受益群体 |
(二) 对社区女性的影响 |
(三) 对社区老年人的影响 |
(四) 对“海景房”投资者的影响 |
三、洱海治污与地方传统生活 |
(一) 更改水源 |
(二) 住房停建与养老秩序 |
(三) “三线拆迁”与“乡愁” |
小结 |
第三章 洱海治污引发的矛盾和分离 |
一、社区治污产生的矛盾 |
(一) 村民之间的矛盾 |
(二) 当地人与乡村干部之间的矛盾 |
二、洱海治污与家庭代际 |
(一) 从“分家”转向“离家” |
(二) 家庭内的两种代沟 |
小结 |
第四章 治污中的自我调适与社区参与 |
一、生计调适 |
(一) 临近打工到“进城农民工” |
(二) 独立型生计与依赖型生计 |
二、生活互助 |
(一) 饮水:差序格局的“送水桶” |
(二) 住房:团体格局的“新房东” |
三、村民与政府的“博弈” |
(一) 当地政府的“妥协”: “无视”违章行为 |
(二) 当地人的“妥协”: 荣誉与个人利益的兑换 |
小结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稻田养鱼与常规稻田耕作模式生态系统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稻田养鱼概况 |
1.1.1 稻田养鱼历史背景 |
1.1.2 稻田养鱼的优势 |
1.2 稻田养鱼研究现状 |
1.2.1 稻田养鱼模式的生产力研究 |
1.2.2 稻田养鱼模式环境特征研究 |
1.3 Ecopath模型在生态研究中的应用 |
1.3.1 Ecopath模型与生态学研究 |
1.3.2 Ecopath模型组成及基本功能 |
1.3.3 Ecopath模型的基本原理 |
1.3.4 Ecopath模型的应用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两种稻田种养系统水体浮游生物群落结构比较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点选择 |
2.1.2 测定指标 |
2.1.3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稻鲤系统与单种稻系统稻田环境因子的比较 |
2.2.2 浮游植物的密度和生物量 |
2.2.3 两种模式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百分比 |
2.2.4 实验组与对照组养殖期间浮游植物优势种的比较 |
2.2.5 稻鲤模式与单种稻模式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 |
2.2.6 稻鲤模式和单种稻模式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 |
2.2.7 两种模式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百分比占比 |
2.2.8 实验组与对照组养殖期间浮游动物优势种的比较 |
2.2.9 实验组与对照组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对比 |
2.2.10 水体和底泥理化因子与浮游动植物丰度的相关性分析 |
2.3 讨论 |
2.3.1 实验组和对照组水体和底泥理化因子 |
2.3.2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
2.3.3 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
2.3.4 环境因子对浮游动植物的影响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两种稻田种养系统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比较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地点选择 |
3.1.2 水体样品的采集及处理 |
3.1.3 水体和底泥理化指标的测定 |
3.1.4 水体微生物的提取 |
3.1.5 PCR扩增及高通量测序 |
3.1.6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水体与底泥理化因子 |
3.2.2 水体细菌群落多样性 |
3.2.3 细菌群落组成 |
3.2.4 环境因子与水体细菌群落构成的相关性分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两种稻田种养系统结构与功能比较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研究地点 |
4.1.2 模型构建 |
4.1.3 功能组划分 |
4.1.4 功能组参数来源 |
4.1.5 模型平衡 |
4.2 结果 |
4.2.1 生态营养效率(EE) |
4.2.2 关键种指数 |
4.2.3 混合营养效应分析 |
4.2.4 营养级与食物网结构 |
4.2.5 各营养级间的能量流动 |
4.2.6 系统特征 |
4.3 讨论 |
4.3.1 关键种指数 |
4.3.2 能流特征分析 |
4.3.3 系统组织结构分析 |
4.3.4 养殖系统的进一步优化 |
第五章 禾花鱼与普通鲤鱼肌肉营养成分及质构比较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鱼 |
5.1.2 样品处理 |
5.1.3 营养成分测定 |
5.1.4 氨基酸和脂肪酸营养价值评价 |
5.1.5 质构特性测定 |
5.1.6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两组鲤鱼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比较 |
5.2.2 两组鲤鱼肌肉矿物元素比较 |
5.2.3 两组鲤鱼肌肉氨基酸组成比较 |
5.2.4 两组鲤鱼肌肉氨基酸的营养价值评价 |
5.2.5 两组鲤鱼肌肉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比较 |
5.2.6 两组鲤鱼肌肉质构特性的比较 |
5.3 讨论 |
5.3.1 禾花鱼与普通鲤鱼常规营养成分差异 |
5.3.2 禾花鱼与普通鲤鱼矿物元素比较 |
5.3.3 两组鲤鱼氨基酸分析及营养价值评价 |
5.3.4 两组鲤鱼脂肪酸比较分析 |
5.3.5 两组鲤鱼质构特性比较分析 |
5.4 小结与展望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
(6)淡水鱼养殖模式、生产效率及环境影响研究 ——基于盐城地区鲫鱼养殖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内研究动态 |
1.2.2 国外研究动态 |
1.2.3 文献综述述评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论文技术路线 |
1.4 几点说明 |
1.4.1 研究对象界定 |
1.4.2 水产养殖学相关原理 |
1.5 可能的研究创新 |
第2章 生产效率测算及其与环境外部性的关系 |
2.1 生产率与生产效率 |
2.1.1 生产率和生产效率的定义 |
2.1.2 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与生产率变化 |
2.1.3 技术进步与生产率、技术效率 |
2.1.4 成本效率与生产率 |
2.1.5 生产可能性曲线、收入最大化与收益效率 |
2.2 生产函数理论研究 |
2.3 几种多产出生产效率测量方法的比较 |
2.4 养殖效率损失与环境外部性 |
第3章 中国鲫鱼池塘养殖发展概况 |
3.1 池塘养殖面积、产量与单产 |
3.2 池塘养殖技术的进步 |
3.2.1 配合饲料的研制和应用 |
3.2.2 高密度养鱼技术迅速发展 |
3.2.3 鱼苗培育技术的进步 |
3.3 中国鲫鱼池塘养殖发展概况 |
3.3.1 鲫鱼主要品种及主产地区分布 |
3.3.2 江苏盐城地区鲫鱼池塘养殖主要模式介绍 |
3.3.3 江苏盐城地区鲫鱼池塘养殖发展面临问题 |
第4章 数据来源与养殖模式初步分析 |
4.1 数据来源及其说明 |
4.1.1 问卷设计 |
4.1.2 数据收集 |
4.2 鲫鱼池塘养殖模式描述性分析 |
4.2.1 品种选择及放养密度 |
4.2.2 养殖模式的年际变化及地区差异 |
4.2.3 不同养殖模式的池塘面积分布特征 |
4.3 不同养殖模式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
4.3.1 不同养殖模式饲料使用情况比较分析 |
4.3.2 不同养殖模式生产要素投入比较分析 |
4.3.3 不同养殖模式生产收益比较分析 |
4.4 农户选择不同养殖模式的一般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不同养殖模式的成本效率分析 |
5.1 模型介绍 |
5.1.1 生产边界与成本边界 |
5.1.2 成本效率的含义 |
5.1.3 随机前沿成本模型简介 |
5.2 模型设定及变量的选择 |
5.2.1 随机前沿成本模型的建立 |
5.2.2 样本选取和变量设定 |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3.1 随机前沿成本模型的估计结果 |
5.3.2 不同养殖模式的成本效率分析 |
5.4 成本非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不同养殖模式的技术效率分析 |
6.1 模型与方法 |
6.1.1 单产出的随机前沿生产模型 |
6.1.2 多产出的随机射线前沿模型 |
6.2 随机射线前沿模型的变量设定和数据 |
6.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3.1 射线随机前沿模型参数估计结果 |
6.3.2 不同养殖模式的技术效率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不同养殖模式的环境影响分析 |
7.1 池塘养殖对水体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 |
7.2 不同养殖模式对饲料利用效率的影响分析 |
7.2.1 饲料利用效率、废物生产率与生产效率的关系 |
7.2.2 不同养殖模式对饲料利用效率的影响分析 |
7.3 养殖模式对池塘氨氮产量的影响 |
7.3.1 氨氮的含义及估算 |
7.3.2 养殖模式对池塘氨氮产量的影响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主要结论、政策建议以及研究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主要政策建议 |
8.3 研究局限及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7)基于循环利用的沼液生物基滤料选择及膜浓缩组合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沼气工程发展现状 |
1.2.2 沼液的产生及其性状 |
1.2.3 沼液的利用现状 |
1.2.4 沼液的处理研究现状 |
1.2.5 生物滤料的研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于生物基基材的沼液过滤前处理工艺参数研究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供试材料 |
2.1.2 试验设计与装置 |
2.1.3 分析测试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过滤过程参数变化 |
2.2.2 化学需氧量正交分析 |
2.2.3 悬浮物正交分析 |
2.2.4 水力负荷正交分析 |
2.3 小结 |
第三章 生物基滤料三级串联组合工艺过滤效果研究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供试材料 |
3.1.2 试验设计与装置 |
3.1.3 分析测试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出水水质 |
3.2.2 营养元素 |
3.2.3 重金属 |
3.2.4 臭气和温室气体 |
3.3 小结 |
第四章 生物基滤料填装几何参数对过滤效果的影响研究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供试材料 |
4.1.2 试验设计与装置 |
4.1.3 优化参数试验方案 |
4.1.4 测试指标与分析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滤料装填径高比对过滤效果的影响 |
4.2.2 滤料体积对过滤效果的影响 |
4.2.3 流量对过滤效果的影响 |
4.2.4 参数优化后三级过滤效果 |
4.2.5 高污染浓度条件下三级过滤效果 |
4.3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三级过滤前处理的沼液膜过滤效果验证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供试材料 |
5.1.2 试验设计与装置 |
5.1.3 分析测试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水质指标变化 |
5.2.2 氮磷钾主要养分损失情况 |
5.2.3 中微量元素损失情况 |
5.2.4 重金属去除情况 |
5.2.5 沼液处理过程微生物多样性 |
5.3 小结 |
第六章 生物基滤料堆肥条件优化研究 |
6.1 材料和方法 |
6.1.1 供试材料 |
6.1.2 试验设计与装置 |
6.1.3 分析测试方法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温度和氧气 |
6.2.2 pH值和EC值 |
6.2.3 GI值 |
6.2.4 铵态氮和硝态氮 |
6.2.5 碳氮比 |
6.2.6 气体排放规律 |
6.2.7 微生物多样性 |
6.3 小结 |
第七章 沼液处理产品生物效应评价及处理工艺组合分析 |
7.1 材料和方法 |
7.1.1 供试材料 |
7.1.2 试验设计 |
7.1.3 分析指标和测试方法 |
7.2 结果与讨论 |
7.2.1 发芽率 |
7.2.2 生长指标 |
7.2.3 壮苗指数 |
7.3 沼液处理工艺组合 |
7.3.1 沼液处理工艺参数组合分析 |
7.3.2 沼液一体化处理经济效益分析 |
7.4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精养池塘水质生物净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我国池塘养殖的发展概况 |
1.1 我国池塘养殖的历史 |
1.2 池塘养殖在我国水产养殖中的现状 |
1.3 我国池塘养殖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 |
2 池塘养殖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
2.1 物理处理法 |
2.2 化学处理法 |
2.3 生物处理方法 |
2.4 池塘养殖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
3 小结 |
第二章 水蕹菜、生物刷改善池塘水环境效果试验 |
1 试验条件及方法 |
1.1 试验条件 |
1.2 试验工艺设计 |
1.3 试验方法 |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1 水蕹菜及鱼类生长、收获情况 |
2.2 TSS、TP及TN的变化 |
2.3 DO的变化 |
2.4 TAN、NO_2~--N、NO_3~--N的变化 |
2.5 SD与PO_4~(3-)-P的变化 |
3 讨论 |
4 小结 |
4.1 两种方式水质净化效果明显 |
4.2 鱼类养殖效果显着 |
第三章 生物净化集成系统改善精养池塘水质效果试验 |
1 试验条件、材料及方法 |
1.1 试验设施条件 |
1.2 生物净化材料 |
1.3 试验鱼池的设计 |
1.4 试验池、对照池的鱼类放养及管理 |
1.5 生物净化材料的设置、栽种和养殖及相关的测定 |
1.6 水质监测分析 |
2 结果与讨论 |
2.1 鱼类的生长及收获情况 |
2.2 水质净化生物的生长及收获情况 |
2.3 试验池、对照池的水质状况 |
3 讨论 |
3.1 各池各阶段水质状况的综合比较 |
3.2 高分子纳米增氧管的水质改善效果 |
3.3 鱼、蚌、植物和生物刷的配比 |
3.4 池塘功能分区 |
4 小结 |
4.1 集成生物净化系统的水质净化效果更好 |
4.2 综合净化系统使收入多样化,质量和数量都提高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在读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10)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海水养殖发展研究 ——实证研究与模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绪论 |
0.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0.2.1 可持续发展的有关研究 |
0.2.2 渔业资源经济学的有关研究 |
0.2.3 制度和技术经济学的有关研究 |
0.3 本文内容和研究方法 |
0.4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1 中国海水养殖业发展概述 |
1.1 中国海水养殖业发展现状 |
1.1.1 产量和产值 |
1.1.2 养殖面积 |
1.1.3 养殖单产 |
1.1.4 主要品种 |
1.2 中国海水养殖发展历史 |
1.2.1 中国海水养殖的发展阶段 |
1.2.2 各海水养殖品种的发展历程 |
1.3 中国海水养殖发展特点 |
1.3.1 产量高,品种全 |
1.3.2 发展速度快,开发强度大 |
1.3.3 环境、病害问题突出 |
2 中国海水养殖“四次浪潮”及发展规律 |
2.1 对虾养殖 |
2.1.1 对虾生物学概述 |
2.1.2 我国对虾养殖发展简史 |
2.2 扇贝养殖 |
2.2.1 扇贝生物学概述 |
2.2.2 我国扇贝养殖发展简史 |
2.3 海带养殖 |
2.3.1 海带生物学概述 |
2.3.2 我国海带养殖发展简史 |
2.4 海水鱼类养殖 |
2.4.1 养殖海水鱼类概述 |
2.4.2 我国海水鱼类养殖发展简史 |
2.5 我国海水养殖发展规律 |
2.5.1 发展的波动性 |
2.5.2 波动的周期性 |
2.5.3 一个发展周期的四个阶段 |
2.5.4 海水养殖的周期性发展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
3 基于养殖容量理论的海水养殖生产模型 |
3.1 海水养殖生态系统的特点 |
3.2 养殖容量 |
3.3 基于养殖容量理论的海水养殖生产模型 |
3.3.1 海水养殖生产要素投入的特点 |
3.3.2 封闭式海域的海水养殖的生产函数 |
3.3.3 开放式海域的海水养殖生产函数 |
3.3.4 短期最大产量和可持续最大产量 |
3.3.5 海水养殖的成本曲线、收益曲线及经济最大产量的确定 |
3.3.6 过度养殖与海水养殖发展周期 |
3.3.7 海水养殖的休作轮养及其意义 |
3.4 小农经营模式与过度养殖(共有海域的集体选择模型) |
4 海水养殖业发展中的市场机制 |
4.1 多年来主要品种养殖效益的变化情况 |
4.1.1 对虾 |
4.1.2 扇贝 |
4.1.3 海带 |
4.2 海水养殖周期性发展中行业利润的变化规律 |
4.3 海水养殖产品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分析 |
4.3.1 海水养殖产品的需求和供给函数 |
4.3.2 海水养殖产品需求和供给的变化 |
4.3.3 容量限制下的蛛网模型(动态均衡分析) |
4.4 海水养殖经营效益与规模增长速度相关性假说及实证分析 |
4.4.1 海水养殖经营效益与规模增长速度的相关性假说 |
4.4.2 关于对虾养殖的实证分析 |
4.4.3 关于扇贝和海带养殖的实证分析 |
5 海水养殖技术演化的特点与机制 |
5.1 四次浪潮中的技术演化 |
5.1.1 对虾养殖发展中的技术演化 |
5.1.2 扇贝养殖发展中的技术演化 |
5.1.3 海带养殖发展中的技术演化 |
5.1.4 海水鱼类养殖发展中的技术演化 |
5.2 我国海水养殖技术演化的特点 |
5.2.1 技术外生性 |
5.2.2 时间分布的非均匀性 |
5.2.3 技术演化的路径依赖(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
5.2.4 多方向性和可逆性 |
5.3 有关我国海水养殖技术演化的几个问题 |
5.3.1 要素可获得性对技术演化的影响 |
5.3.2 容量限制对技术演化的影响(技术演化的两个方向) |
5.3.3 要素相对价格对技术变迁的影响 |
5.3.4 养殖风险对技术变迁的影响 |
6 容量限制、外部性与政府管理 |
6.1 我国海水养殖政府管理综述 |
6.1.1 政策的演变 |
6.1.2 主要管理手段 |
6.2 我国部分海水养殖政策效果评价 |
6.2.1 以产量为中心的系列政策 |
6.2.2 养殖品种结构调整政策 |
6.2.3 产业化政策 |
6.3 以环境为中心的海水养殖行政管理及效果评价 |
6.3.1 以环境为中心的行政管理概述 |
6.3.2 以环境为中心的行政管理效果评析 |
6.3.3 两种管理手段:完善产权与政府直接管理 |
6.4 对我国海水养殖行政管理的建议 |
6.4.1 转变行政管理思路 |
6.4.2 明确行政管理目标 |
6.4.3 确定行政管理手段 |
参考文献 |
论文附表 |
附表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养鱼水质优劣观察及处理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Android的稻田综合种养决策支持系统研发[D]. 陈泽. 扬州大学, 2021
-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3]“流水槽—虾—蟹”串联式循环水养殖模式净化效能及经济效益的研究[D]. 谢辉亮.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4]洱海治污对周边社区的影响及居民调适研究 ——以云南大理州湾桥镇古生村为例[D]. 王琳. 云南大学, 2019(03)
- [5]稻田养鱼与常规稻田耕作模式生态系统比较研究[D]. 彭辉辉. 天津农学院, 2019(08)
- [6]淡水鱼养殖模式、生产效率及环境影响研究 ——基于盐城地区鲫鱼养殖的分析[D]. 尹小玲.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7]基于循环利用的沼液生物基滤料选择及膜浓缩组合工艺研究[D]. 杜龙龙.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5)
- [8]金鱼的家庭饲养[J]. 李振德,陆书亮. 水族世界, 2012(05)
- [9]精养池塘水质生物净化技术研究[D]. 敬小军.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 [10]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海水养殖发展研究 ——实证研究与模型分析[D]. 李大海. 中国海洋大学,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