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态语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肖玉兰[1](2021)在《试论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 ——以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要具备基本的口语交际能力。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仅可以在专门的口语交际教学中去训练,结合其他教学也是扩宽交际训练的重要渠道。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为提高学生倾听、表达和交流能力提供了多样的训练载体。在初中语文课文中出现了许多言语交际实例,现已将这些实例整理为表格,通过对这些实例的分析,发现言语交际实例对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具有一定的参考性,因此本文将从课文中的言语交际出发,运用言语交际的相关理论去分析这些实例,在分析的过程中提供学生进行成功言语交际的技巧或经验,并结合课文内容,在阅读教学中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在真实具体的活动情境中训练学生的交际能力。本文主要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是对言语交际、阅读教学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言语交际学是专门研究言语交际现象的一门语言学学科,它包含的交际三要素以及非言语交际手段都成为本文写作的一个理论基础;结合前人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提出本文的写作出发点,从课文中的言语交际实例出发,结合言语交际学的相关理论,并落实到交际训练活动中,以求切实有效地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第二部分是介绍言语交际的概念以及基本内容,言语交际是运用语言进行双向信息交流的复杂性实践活动,为了促进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就需要多方面因素的相互配合,主要是交际主体、交际环境、交际意图以及非言语交际手段。充分了解这些因素并在实际的言语交际活动中去运用它们,才更有可能成功地与人交际。第三部分是在介绍了言语交际的概念和内容之后,结合统编本初中语文课文中的言语交际实例,运用言语交际的各个因素去分析这些实例,从而在理解文本的同时又能够为学生的交际训练提供理论上的指导,使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到一个成功的言语交际活动,应该是说话者根据交际对象的状态,结合特定的语境,选择合适的话语并且辅以非言语交际手段(体态语和副语言)来传达自己的交际意图;而听话者就需要根据说话者的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去揣摩说话者的意图。这样的一个过程就包括倾听、表达和交流。第四部分主要是在真实具体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去提高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虽然是从倾听、表达与交流三方面进行活动设计,但是这三种能力的活动设计又是相互联系的,没有单一的倾听训练,也没有独立的表达训练,无论是点评、提问、辩论、讨论等活动设计都是包含着倾听和表达,而倾听和表达之间的过程就是交际。在倾听、表达和交流过程中,教师都参与其中,所以不能忽视教师在提高学生言语交际能力中的示范性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从言语交际实例出发,在分析的过程中得到理论指导,指导如何更好的与人交际,并落实到阅读教学活动训练中,在亲身实践中学会交际,在活动中提高与人交际的能力。
于放[2](2020)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课堂体态语的运用现状和策略研究 ——以沈阳市Z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理念的践行,社会对教师专业素质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体态语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必修课,其运用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始终,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而语文是欣赏、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学习语言和文化知识的综合型学科,对于逻辑能力有限、以具体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儿童来说,教师课堂体态语的使用能使课堂更具有吸引力,构建和谐课堂氛围,辅助教学高质量完成。纵观当前有关小学语文教师课堂体态语的研究,发现相关研究具有普遍性,但缺乏针对低年级语文教学教师课堂体态语的特殊性研究与实践论证。故本文主要采取了文献法、课堂观察法和访谈法的研究方法,界定了体态语和课堂体态语的概点和分类,通过观察综合分析了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课堂体态语的运用现状,总结出小学低年级教师课堂体态语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符号性体态语频繁且方式单一;说明性体态语随意不严谨;工具性体态语不规范运用;适应性体态语杂乱无意义;调节性体态语消极含义影响教学质量;表露性体态语、距离性体态语使用不均。通过访谈探究小学低年级教师课堂体态存在问题的成因,具体表现为对课堂体态语的认知程度尚浅、偏向习惯性,教学缺乏更严谨的自控能力、不善结合学科和学情特点发挥专业技能优势的自身原因;以及学校对教师课堂体态语专业技能的忽视、社会文化教育背景下,教师责任、压力大的外部原因。据此本文提出解决小学低年级教师课堂体态语存在问题的具体措施,即形式多变、灵活使用符号性体态语;课前充分准备,设计符合学科、学情的说明性体态语;严谨教学态度,规范使用工具性体态语;提升运用意识,控制适应性体态语的使用;规避体调性消极体态语的使用;学校完善职前培训项目和职后继续教育;强化素质教育理念,关注教师。希望可以为优化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素质品质提供理论指导。
王文帅[3](2020)在《聋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使用现状研究 ——以山东省某聋校为例》文中认为教学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近年来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2018年7月1日,我国教育部、国家语委和中国残联委实施了《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规定了通用手语常用词汇的规范动作,并要求增强聋教育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探究。本研究针对山东省某聋校小学语文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目前聋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较低,聋生的学业成绩远低于健听学生。针对聋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现象,研究者需要聚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沟通语言规范化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以有效提高聋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效率。笔者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聋校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使用的教学语言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聋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聋校小学语文课堂受传统口语教学理念影响,教学语言多以口语为主,手语为辅;第二,聋校小学语文健听教师的手语水平有待提高,手语教学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第三,教师对“自然手语”和“文法手语”的认知不清楚,健听教师在聋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基本不用自然手语教学;第四,学校没有重视聋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正确作用;第五,聋生家长及教师忽视了不同聋生学习语言的特点,不重视对聋生的分类教学;第六,聋校课堂教学语言缺乏技术的相关支持。针对目前聋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效率较低的现状,笔者对聋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成因分析,并提出了以下六条对策建议:转变聋校小学语文课堂传统口语教学观念;提升聋校小学语文健听教师的手语水平;正确定位聋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然手语;鼓励聋人教师积极参与到聋校课堂教学中来;四语结合,加强重视聋生课堂的个别化教学;借助教育技术手段,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谢丽虹[4](2020)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狭义副语言现象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狭义副语言是人物对话中,伴随着固定意义的语词而出现的超常语音特征与超常发音方式。在此次研究中,笔者将狭义副语言理论与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及教学结合起来进行了探究,以教材中狭义副语言的具体表现、识别标注以及作用为主要内容,并在初中语文课文教学中探索狭义副语言的教学方式。本文的第二章对狭义副语言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从超常的语音特征和超常的发音方式两个方面来对狭义副语言的具体表现进行阐述。超常的语音特征主要表现为超常的音强、超常的音高、超常的音长以及超常的音色四个方面,而超常的发音方式则表现为超常的停顿与抑制超常的语音特征两个方面。第三章中,笔者提出了狭义副语言的识别标注这一概念,主张将其运用到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对狭义副语言进行识别。狭义副语言的识别标注主要可分为提示语标注、直接引语标注、语境标注以及多重标注四大类。其中提示语标注中包含着声音标注、体态语标注和情感标注,而直接引语标注中又含有标点符号标注、感叹词标注与类语言标注。按照以上分类,笔者对其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数量分布情况进行了梳理,发现大多狭义副语言都可通过直接的、无需过多思考探究的狭义副语言标注进行识别,操作简单。第四章中,笔者从文本解读层面对于狭义副语言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在解读课文时具有的作用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从多样性来看,狭义副语言具有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以及揭示文章主题此三种作用。从综合性来看,在一篇课文中,狭义副语言所起的作用可能不是单一的,具有三种不同的组合形式:塑造人物形象与推动情节发展相结合的作用,塑造人物形象与揭示文章主题相结合的作用以及三种作用兼有的组合。第五章中,笔者对《变色龙》一课的课例与课堂实录进行整理和分析后,发现在教师在运用相关狭义副语言因素进行教学时,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教师对于狭义副语言的具体表现关注不够,大部分教师在分析课文时,大多从理性的角度,引导学生对于话语的内容进行分析,而忽视了语言需要被表达的特点;其次,教师没有运用狭义副语言标注来进行教学的意识,使得朗读教学的效果被大大削弱,没有发挥其在课堂中应有的作用;再次,教师对于狭义副语言的作用认识不全,导致其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全面的发挥;最后,大部分教师在对狭义副语言进行教学时,缺乏整体性与系统性,显得过于零散。针对此种现象,提出了增强教师的理论学习,设计专题教学以及“舞台表演”活动的建议,以期提高教师对于狭义副语言的认识,在文本解读时有意识地运用其理解本文;同时,为课文中的人物言语教学提供一个可具体操作的理论支持,给学生自读文本提供可利用的理论工具。
谢若冰[5](2020)在《关于在中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强化狭义副语言训练的初探》文中认为口语交际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重视程度逐渐加深,对于口语交际教学的实际开展有不少研究与探索,口语交际教学与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言由心生,一个人口语交际的表现恰恰口语体现其内心的态度以及情感,因此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对于个人发展而言至关重要。然而当下的口语交际教学主要重在口语交际过程中语词内容的组织与教学过程中交际情境的创设上,对于如何控制运用声音,通过声音表达方式的变化来辅助口语交际过程中的情感表现与交际意图实现的研究较少。本文立足于中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以狭义副语言为理论工具,探讨如何在中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借助狭义副语言这一理论工具,对学生口语交际的表达开展具体指导,深入研究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通过有意识地对于狭义副语言这一理论工具的理解与把握,来控制自己的声音表达,达到理想的口语交际效果。本文第一章将对副语言概念进行分类,并对狭义副语言进行界定,结合学界较为公认的几类研究思路,将副语言概念界定区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曲彦斌等学者为代表的副语言界定;第二类是以特拉格为代表的副语言界定,其理论主要是研究口语交际过程中超常的语音特征与发音方式以及类语言;第三类是以周礼全为代表的副语言界定,这一概念界定主要研究口语交际过程中超常的语音特征与发音方式。通过对上述三类副语言概念的划分,确定本文将以周礼全的概念界定为理论依据,将本文要研究的副语言概念限定在狭义副语言之中,即为超常的语音特征和超常的发音方式。第二章对口语交际教学的概念及其内容进行明确,结合语文教学实际情况,梳理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系列口语交际活动,与新课标中的语文核心素养及学习任务群相联系,再将狭义副语言理论与口语交际教学相互贯通,思考狭义副语言理论应用于口语交际教学可以存在的表现形式。第三章将探讨狭义副语言的专项训练与综合训练。以统编本中学语文教材为文本依据,借助于名家朗诵二维码音频,通过较为直观的举例探讨如何开展训练音长、音强、音高以及音色的专项训练,再选取统编本中学语文教材口语交际专题中的训练内容开展综合训练,探讨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第四章主要关于运用狭义副语言开展口语交际训练时的注意事项,着重处理口语交际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的四对关系,并结合口语交际活动类型开展讨论分析。全文以狭义副语言理论为基础,试论该理论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的运用,重视起狭义副语言在口语交际表达过程中的辅助作用,认识到口语交际之中情感准确表达与交际意图实现的可行路径,尝试为口语交际教学的新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田雪[6](2020)在《如何在《文化生活》中用身体语言感染学生? ——基于岷县S中学的行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来自于研究者在岷县S中学三年教学实践中的观察和思考。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对课堂把握不到位,存在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在偶然的机会,研究者发现自己的身体语言对学生的课堂行为有较大影响,鉴于此,研究者开展了运用身体语言感染学生的研究。本研究采取行动研究的方法并结合观察、访谈、实物分析等方法,对课堂教学过程及课堂中研究者的身体语言进行深入细致地观察,并展开对学生以及同教研组教师的访谈,分析研究者运用身体语言感染学生的情况。研究者选取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的三个框题内容展开了行动研究。经过三轮行动研究,在反复的实践检验、计划调整、观察反思后,研究者运用身体语言感染学生的实践取得了一定效果。从教师的变化来看,研究者对身体语言的运用逐渐熟练,课堂组织能力、教学水平、研究水平等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感受到了行动研究带来的关于收获、进步和成长的乐趣。从学生的变化来看,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明显提高,对研究者也表现出了更大的包容。从课堂教学来看,随着行动研究的不断深入,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活跃,而且实现了与课堂秩序的平衡。基于三轮行动研究,研究者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教师应该关注运用身体语言感染学生的问题。其次,运用身体语言感染学生,教师观念转变是前提。教师必须努力改变自身存在的落后教育观念,积极开展教育研究,通过专业的研究解决自己教育现实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第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开展行动研究是有效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行动研究的方式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优化自己的课堂,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最后,教师要树立问题意识,结合实际积极开展行动研究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教师开展行动研究必须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惑、问题出发,研究目的必须是改进教育教学,解决现实问题。经过三轮的行动研究之后,研究者通过不断反思总结发现,由于研究者本人对行动研究的认识和了解不够深入,本研究仍然存在较多不足。首先,本研究行动研究做的不够精细,每一轮行动计划中目标不明确。其次,本研究没有很好地处理课程严肃性和活泼性的关系。第三,本研究没有很好地避免运用身体语言带来的问题。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中,研究者将不断反思改进,培养问题意识、合作精神,以改善教育教学,提高教学水平,提升自身魅力。
马莎[7](2019)在《高中语文口语交际课教学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文中认为众所周知,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来看,口头交流始终是人们日常生活实践的主要信息交流方式。通过这种简单直接的方式实现信息的互通和传递、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增进以及实现了心灵的沟通。口语交际教学虽然在当今语文教学现实中略显薄弱,但其依旧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语文口语交际的教学一直在不断改变着,无论是从口语交际形式、内容都在默默演变着。2017年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引起了一阵讨论浪潮。其提出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应当在语言实践中建立的,同时在这一真实存在的语言情境中来培育学生应当具备的知识、能力以及品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实为一个整体,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学生通过四个方面的学习从而能提高核心素养能力。此次大纲的改革内容又一次证明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和迫切。本文主要是从五个章节进行:理论支撑、课标政策解读、概念陈述、教学现状分析、教材分析的论述,把握了当下口语交际教学发展的现状与不足,同时在实习教学期间结合高中生学情,参考课标、查阅材料、一线教师指导后自行撰写了五个口语交际课教学设计,对于口语交际教学的发展做了一些新的尝试。教学设计中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都以课程标准为基础,将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同时对当下口语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提出了一些见解,仅希望自己的拙见能引起大众对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视。
徐晶[8](2019)在《小学语文教师课教学体态语的运用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Y市H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现代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语言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学龄、身心状况以及课堂教学情境,以适宜、优美的体态语加以辅助。恰当丰富的体态语不仅能给学生美的视觉感受,易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也有利于师生间良好关系的建立。教学体态语的使用既是新课程标准的体现,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然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小语文学教师课堂教学体态语运用存在的尴尬现状,着实有必要引起教师、学校、学生的关注和反思。基于此,本研究将以问卷调查、课堂观察、访谈的方式以Y市H小学为样本,对其进行调查研究,找出目前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体态语运用存在的问题,分析发现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体态语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师对于体态语的认识不足,表情语运用单一,不甚关注身势语,空间语缺乏变换,不重视服饰语等。在此基础上,以点带面,分析目前我国小学教师教学体态语运用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教师缺乏专业素养、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教师受个人的习惯观念的限制,此外,学校对教师体态语不够重视也是原因之一。本文针对上述情况提出相应的建议,分别对小学教师、学校教育管理部门提出了相关针对性措施。要求小学语文教师重视体态语,丰富表情语,完善身势语,改进空间语,完善服饰语;学校教育管理部门转变观念,重视教师教学体态语;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双管齐下。希望通过相关措施的完善,切实改善小学教师教学体态语的应用情况,发挥教学体态语对教学的重要作用。
杜程程[9](2019)在《符号学视阈下语文教师课堂体态语的运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传统的只注重有声语言的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课改“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中,教师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环节与媒介,除声音外,还可以通过面部表情、姿势、动作、眼神、空间距离等体态语来传情达意,传播知识。体态语它作为无声语言之一,也是一种特别的符号,在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它占据了异常重要的地位。美国口语传播学者莱蒙德·洛斯也曾解释道,在人际社交与交流中,人们收到信息的来源来自几个部分,35%为文字类语言传递,其他65%则是非文字语言类信息,其中,55%的信息传递又归功于人类面部表情。故而从符号学的视角出发,对语文教师课堂体态语进行进一步探讨挖掘,对于语文教师的自身素养提高、教学观念更新都有所帮助。同时对于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新视野以广泛、稳健的提高教学质量,都发挥着不容小觑的功效,是十分必要的。在本文中,笔者将国内外语文教师肢体语言研究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总结,同时展开更加全方位、高深度的整理,在符号学视阈下对语文教师课堂体态语及其运用进行研究。致力于为我国语文老师的教学给予些许启示,其研究创新之处在于理论视角独特和研究方法的新颖。一方面,本文立足现实,从符号学角度出发,系统概括语文教师课堂体态语的理论基础和生理机制;其次,阐述符号学视阈下教师课堂体态语的分类与作用,探究符号学视阈下语文教师课堂体态语的运用的特点、问题和原则;最后,深入教学实践,采取调查研究、访谈等方法考察语文教师课堂体态语运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成因,探寻提升语文教师课堂体态语运用能力的有效方法,提供高效的语文教师体态语对策以提升教学质量。本文章内容可以划分为六部分,分别为: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包括本次选题的缘起、该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本次研究的目标、研究的方法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对符号学视阈下语文教师课堂体态语的理论基础和生理机制进行研究分析。第一,语文教师课堂体态语的理论基础由三方面构成,分别是:符号学基础、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第二,语文教师课堂体态语的生理机制分为四部分:纺锤形细胞的“灵活识别”机制、镜像神经元细胞的“复制模仿”机制、小路神经系统的“快速传递”机制、大路神经系统的“理性分析”机制。第三部分——对符号学视阈下语文教师课堂体态语的分类和作用进行系统研究分析。首先,对语文教师课堂中的肢体语言进行了分类。可以将其分为:面部表情符号、目光语言符号、手势语言符号、动作姿态符号以及体距语言符号和副体态语言符号,总计为六种。第二,对语文教师课堂体态语作用的分析研究。其中,语文教师积极课堂体态语的作用包括:提升教师个性特点的“塑造剂”、开发学生大脑右半球的“催化剂”、调节氛围激发积极性的“调和剂”、体验情感培养健全人格的“体验剂”;而语文教师课堂体态语也有消极之分,其影响有:有损教师形象和分散学生课堂注意力等。第四部分——对语文教师课堂体态语运用的特点、问题、原则进行考察分析。第一,有关语文教师课堂体态语特点的研究。其特点有:形象性、辅佐性、独立性、差异性;第二,语文教师课堂体态语运用中容易产生并显现的问题。其中包括三类问题:体态语过多、体态语偏离、体态语不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第三,语文教师课堂体态语运用原则探析。语文教师课堂体态语的运用需要遵循尊重学生原则、准确适度原则、最佳搭配原则、优美得体原则。第五部分——调查语文教师课堂体态语的运用现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并做出归因分析。从教师和学生两个维度展开有关教师课堂体态语运用的调查问卷和访谈,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并根据现状探析原因,其原因包括以下四方面:教师缺乏自我职业认识、教师忽视学生课堂反馈、教师缺少体态语的专业知识、教师职业修养存在缺陷。第六部分——提升语文教师课堂体态语运用能力的有效方法与对策。分析语文教师课堂体态语运用现状及其原因,以其为依据,提出提高语文教师课堂体态语运用能力的有效对策:提高教师职业意识,强化课堂教学反思、构建互动反馈机制,增强师生课堂互动、注重体态语知识积累,加强体态语科学实践训练、提高职业修养,加大社会监督力度。经过本次研究,可以看出语文教师课堂体态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当前,我们已经意识到语文教师体态语对于课堂的重要性,在将来,语文教师想要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做出更多努力。语文教师应充分合理利用自身课堂体态语,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同时增强教学效果、提高语文课堂学习效率,增强课堂生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做到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培养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人才。
李敏[10](2019)在《教师体态语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能够正确、高效地使用体态语是小学教师的必备专业能力之一,小学语文教师当然也不例外。教师体态语地恰当运用能有效促进师生情感交流、启发学生思考、提高教学效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位老师都会呈现体态语,但大部分老师均随个人习惯来展现体态语,不能清晰认识到教师体态语的重要作用。因此引起一线教师对体态语的重视、提出一套操作性强的应用策略显得十分必要。为了解前人对教师体态语的研究状况,笔者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已有研究进行整理、评述,并结合自身思考提出了教师体态语的理论体系,包括核心概念的界定、教师体态语的特点、分类、功能等。以此为依据,笔者采用改编后的课堂观察量表进入真实小学语文课堂,对不同小学语文教师在不同课文教学上所使用的体态语实施观察。包括对实习学校内的6位老师的18节课直接观察,以及对3名特级教师的9节课的视频进行间接观察。记录数据后结合各类体态语的特点、功能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考虑到教师体态语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价值并不能全部通过数据体现,笔者还记录了实际观察中出现的优秀应用案例,并在网上寻找名师教学视频进行观看,希望结合具体案例来对教师体态语的分类应用进行阐释。最终形成的应用建议包括应用原则和应用策略两部分,其中应用策略部分在每一类教师体态语下又进行细分,各项应用方式均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论述。教师体态语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有着重要作用,但在使用时教师需根据自身性别、年龄、文本内容等因素个性化使用,本研究仅为各类体态语使用的一般范式,希望能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优化自身体态语提供一些参考。
二、体态语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态语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试论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 ——以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依据 |
二 研究意义 |
三 研究方法 |
四 文献综述 |
(一)关于言语交际的研究 |
(二)阅读教学现状研究 |
第一章 言语交际的概念及内容 |
一 言语交际概念的界定 |
二 言语交际的要素 |
(一)交际主体 |
(二)交际环境 |
(三)交际意图 |
三 非言语交际手段 |
第二章 言语交际理论对课文言语交际实例的分析 |
一 交际主体要素在课文实例分析中的运用 |
(一)清楚交际双方的角色关系 |
(二)认识到交际对象的特征 |
二 交际环境要素在课文实例分析中的运用 |
(一)情景语境 |
(二)社会文化语境 |
三 交际意图要素在课文实例分析中的运用 |
四 非言语交际手段在课文实例分析中的运用 |
(一)体态语在实例中的运用 |
(二)副语言在实例中的运用 |
第三章 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言语交际能力的活动设计 |
一 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言语交际能力的可行性 |
(一)理论指导 |
(二)现实指导 |
二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言语交际训练的活动设计 |
(一)提高倾听能力的活动设计 |
(二)提高表达能力的活动设计 |
(三)提高交际能力的活动设计 |
(四)充分发挥教师语言的示范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言语交际实例整理表 |
附录B 初中教材言语交际实例中体态语整理表 |
附录C 初中教材言语交际实例中副语言整理表 |
致谢 |
(2)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课堂体态语的运用现状和策略研究 ——以沈阳市Z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教师体态语贯穿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始终 |
(二)教师体态语具有重要作用却易被人所忽视 |
(三)教师体态语是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必修课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对已有综述的评述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体态语 |
(二)课堂体态语 |
第二章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课堂体态语现状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课堂观察法 |
(三)访谈法 |
三、研究工具的设计 |
(一)教师课堂体态语观察量表的制定 |
(二)访谈提纲的设计 |
四、调查研究的实施 |
(一)准备工作 |
(二)实施观察 |
(三)访谈实施 |
五、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一)课堂观察数据处理情况 |
(二)访谈数据处理情况 |
第三章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课堂体态语运用现状研究结果 |
一、符号性体态语 |
二、说明性体态语 |
三、表露性体态语 |
四、工具性体态语 |
五、适应性体态语 |
六、体调性体态语 |
七、距离性体态语 |
第四章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课堂体态语运用存在的问题 |
一、形式单一,欠缺合理设计 |
(一)符号性体态语频繁运用且方式单一 |
(二)说明性体态语随意不严谨 |
二、运用不规范,存在消极态势 |
(一)工具性体态语不规范运用 |
(二)适应性体态语杂乱无意义 |
(三)体调性体态语消极含义影响教学质量 |
三、教学空间局限,动作分配不均衡 |
(一)表露性体态语使用不均 |
(二)距离性体态语分配不均 |
第五章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课堂体态语运用问题的成因 |
一、教师自身原因 |
(一)教师对课堂体态语的认知程度尚浅 |
(二)教师偏向习惯性,教学缺乏更严谨的自控能力 |
(三)教师不善结合学科和学情特点发挥专业技能优势 |
二、外部原因 |
(一)学校对教师课堂体态语专业技能的忽视 |
(二)社会文化教育背景下,教师责任、压力大 |
第六章 改善教师课堂体态语运用的策略 |
一、联系学生实际,灵活手段教学 |
(一)符号性体态语:形式多变,灵活使用 |
(二)说明性体态语:课前充分准备,设计符合学科、学情的动作 |
二、提升专业技能,严谨高质量教学 |
(一)工具性体态语:严谨教学态度,规范使用 |
(二)适应性体态语:提升运用意识,增强自控能力 |
(三)体调性体态语:规避消极动作的使用 |
三、打破思维定式,合理优化教学 |
(一)表露性体态语:综合多功能运用,增强教学效果 |
(二)距离性体态语:合理化分配教学空间,拉近师生距离 |
四、学校完善职前培训项目和职后继续教育 |
五、强化素质教育理念,关注教师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教师课堂体态语观察量表 |
附录二:教师课堂体态语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3)聋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使用现状研究 ——以山东省某聋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1.1 理论层面 |
1.1.2 政策层面 |
1.1.3 实践层面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
1.2.2 国内研究发展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观察法 |
1.4.3 问卷调查法 |
1.4.4 访谈法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1.5.1 聋校 |
1.5.2 课堂教学语言 |
1.5.3 自然手语 |
1.5.4 文法手语 |
1.6 理论基础 |
1.6.1 教育传播学 |
1.6.2 教育传播学原理与聋校语文课堂教学的联系 |
1.7 创新之处 |
1.7.1 研究视角 |
1.7.2 研究内容 |
1.7.3 理论基础 |
第二章 聋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使用的现状调查 |
2.1 调查设计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工具 |
2.1.3 研究过程 |
2.2 研究结果与分析 |
2.2.1 聋校小学教师的基本情况 |
2.2.2 聋校小学生的基本情况 |
2.2.3 聋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总体特点 |
2.2.4 聋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口语使用的现状分析 |
2.2.5 聋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文法手语使用的现状分析 |
2.2.6 聋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自然手语使用的现状分析 |
2.2.7 聋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书面语和体态语使用的现状分析 |
第三章 聋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问题的成因分析 |
3.1 聋校小学语文课堂受传统口语教学理念的影响 |
3.2 聋校小学语文健听教师手语水平有待提高 |
3.3 教师对“文法手语”和“自然手语”认知不清楚 |
3.4 学校没有重视聋人教师的正确作用 |
3.5 聋生家长及教师忽视了不同聋生学习语言的特点 |
3.6 聋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缺乏技术的相关支持 |
第四章 改善聋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对策与建议 |
4.1 转变聋生小学语文课堂传统口语教学理念 |
4.2 提升聋校小学语文健听教师的手语水平 |
4.3 正确定位聋校课堂教学中的自然手语 |
4.4 鼓励聋人教师积极参与到聋校课堂教学中来 |
4.5 四语结合,加强重视聋生课堂的个别化教学 |
4.5.1 教学语言在小学各年级段合理结合使用 |
4.5.2 重视聋生的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 |
4.5.3 面向不同聋生实施分类教学 |
4.6 借助教育技术手段,优化聋校课堂教学质量 |
第五章 反思与展望 |
5.1 研究反思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科研成果 |
(4)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狭义副语言现象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副语言的研究现状 |
1.1.1 广义副语言的研究现状 |
1.1.2 狭义副语言的研究现状 |
1.2 语文文本解读中狭义副语言的应用现状 |
1.3 语文阅读教学中狭义副语言的应用现状 |
1.4 研究意义及方法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狭义副语言的界定与具体表现 |
2.1 狭义副语言的界定 |
2.2 狭义副语言的具体表现 |
2.2.1 超常语音特征 |
2.2.1.1 超常的音强 |
2.2.1.2 超常的音高 |
2.2.1.3 超常的音长 |
2.2.1.4 超常的音色 |
2.2.2 超常的发音方式 |
2.2.2.1 抑制超常语音特征的发音方式 |
2.2.2.2 运用超常停顿的发音方式 |
第三章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狭义副语言的识别标注 |
3.1 识别标注的界定 |
3.2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狭义副语言识别标注的具体表现 |
3.2.1 提示语标注 |
3.2.2 直接引语识别标记 |
3.2.3 语境标注 |
3.2.4 多重标注 |
3.3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狭义副语言识别标注的数量分布 |
第四章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解读中狭义副语言的作用 |
4.1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狭义副语言作用的多样性 |
4.1.1 塑造人物形象 |
4.1.2 推动情节发展 |
4.1.3 揭示文章主题 |
4.2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狭义副语言作用的综合性 |
4.2.1 塑造人物形象与推动情节发展相结合 |
4.2.2 塑造人物形象与揭示文章主题相结合 |
4.2.3 三种作用相结合 |
第五章 《变色龙》中的狭义副语言教学 |
5.1 《变色龙》教学中狭义副语言具体表现的教学 |
5.2 《变色龙》教学中狭义副语言识别标注的教学 |
5.3 《变色龙》教学中狭义副语言作用的教学 |
5.4 《变色龙》教学对构建狭义副语言专题教学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狭义副语言提示语标注整理表 |
附录 B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狭义副语言直接引语标注整理表 |
附录 C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狭义副语言语境标注整理表 |
附录 D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狭义副语言多重标注整理表 |
致谢 |
(5)关于在中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强化狭义副语言训练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问题提出 |
2.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3.研究内容及方法 |
4.创新点 |
第1章 狭义副语言概念界定 |
1.1 副语言概念的不同界定 |
1.1.1 涵盖超常的语音特征与发音方式、类语言及体态语的副语言界定 |
1.1.2 涵盖超常的语音特征与发音方式及类语言的副语言界定 |
1.1.3 涵盖超常的语音特征与发音方式的副语言界定 |
1.2 狭义副语言的界定与区分 |
1.2.1 狭义副语言的界定 |
1.2.2 狭义副语言与体态语及类语言的区分 |
第2章 口语交际教学 |
2.1 口语交际教学概念界定及具体内容 |
2.1.1 口语交际教学概念界定 |
2.1.2 口语交际教学具体内容 |
2.2 口语交际教学在统编教材及课标中的体现 |
2.2.1 口语交际教学在统编教材中的体现 |
2.2.2 口语交际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关系 |
2.2.3 口语交际教学内容在学习任务群中的体现 |
2.3 狭义副语言理论应用于口语交际教学的表现形式及价值 |
第3章 狭义副语言在教学中的专项与综合训练 |
3.1 音强在语文教学中的专项训练 |
3.1.1 音强的界定 |
3.1.2 音强表达的专项训练——以《沁园春·长沙》为例 |
3.2 音高在语文教学中的专项训练 |
3.2.1 音高的界定 |
3.2.2 音高表达的专项训练——以《秋天的怀念》为例 |
3.3 音长在语文教学中的专项训练 |
3.3.1 音长的界定 |
3.3.2 音长表达的专项训练——以《琵琶行》为例 |
3.4 音色在语文教学中的专项训练 |
3.4.1 音色的界定 |
3.4.2 音色表达的专项训练——以《范进中举》为例 |
3.5 狭义副语言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的综合训练 |
3.5.1 狭义副语言辅助口语交际的多种活动类型 |
3.5.2 口语交际教学中开展狭义副语言综合训练的作用 |
3.5.3 运用狭义副语言的口语交际综合训练 |
第4章 运用狭义副语言开展口语交际训练注意事项 |
4.1 正确处理语音特征和发音方式正常与超常的关系 |
4.1.1 正常的语音特征与发音方式和超常的语音特征与发音方式的表现 |
4.1.2 处理好语音特征和发音方式正常与超常关系的方式 |
4.2 正确处理狭义副语言和体态语、类语言的关系 |
4.2.1 狭义副语言与类语言、体态语的联系 |
4.2.2 处理好狭义副语言与体态语类语言关系的方式 |
4.3 正确处理狭义副语言表达与理解的关系 |
4.3.1 狭义副语言表达与理解在口语交际中的作用与关系 |
4.3.2 处理好狭义副语言表达与狭义副语言理解的方式 |
4.4 正确处理狭义副语言的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关系 |
4.4.1 狭义副语言的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关系 |
4.4.2 处理好狭义副语言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方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具体案例音频、视频二维码 |
附录B 统编版中学语文教材中口语交际活动类型整理表 |
致谢 |
(6)如何在《文化生活》中用身体语言感染学生? ——基于岷县S中学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文献综述 |
(五)理论基础 |
(六)研究方法 |
(七)研究思路 |
二、行动研究方案设计 |
(一)行动之前初步设想 |
(二)研究对象选择 |
(三)行动研究整体安排表 |
三、第一轮行动研究——以《体味文化》为例 |
(一)计划 |
(二)行动 |
(三)观察 |
(四)反思 |
四、第二轮行动研究——以《感受文化的影响》为例 |
(一)计划 |
(二)行动 |
(三)观察 |
(四)反思 |
五、第三轮行动研究——以《文化塑造人生》为例 |
(一)计划 |
(二)行动 |
(三)观察 |
(四)反思 |
六、结论与未来展望 |
(一)结论 |
(二)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学位论文类 |
(三)期刊类 |
(四)其他 |
附录 |
附录一:教师身体语言运用课堂观察表 |
附录二: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三: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7)高中语文口语交际课教学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研究背景 |
二、目前口语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对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 |
二、国外对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口语交际的基本理论概述 |
第一节 口语交际及口语交际能力的内涵 |
一、口语交际 |
二、口语交际能力 |
三、口语交际的重要性 |
第二节 口语交际教学理论依据 |
一、会话策略理论 |
二、建构主义理论 |
第三节 新课标口语交际教学目标 |
一、“核心素养”与口语交际教学 |
二、“口语交际”课程目标 |
三、“学习任务群”中的口语交际 |
第二章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口语交际”模块设计分析 |
第一节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写原则与特点 |
一、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写原则 |
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特点 |
第二节 必修教材“口语交际”三大模块的设计 |
一、教材中“表达交流”模块中的口语交际部分 |
二、教材中“梳理探究”模块中的口语交际部分 |
三、教材中“研讨与练习”模块中的口语交际部分 |
第三节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口语交际”部分编写的优点 |
一、积极创设日常化情境 |
二、活动设计简单且方便操作 |
三、理论指导性较强 |
第四节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口语交际”部分编写的不足 |
一、教材系统性不强,内容零散单一 |
二、口语交际的“态势语”缺失 |
三、口语交际的规范化问题 |
第三章 高中口语交际课型设计 |
第一节 朗诵课教学设计 |
第二节 演讲课教学设计 |
第三节 讨论课教学设计 |
第四节 辩论课教学设计 |
第五节 访谈课教学设计 |
第四章 口语交际教学研究思考 |
第一节 教学设计反思 |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 |
三、教学活动的开展 |
四、教学评价的实施 |
第二节 高中口语交际教学的关注点 |
一、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思维能力 |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 |
第三节 口语交际教学措施 |
一、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专业素养 |
二、激发学习兴趣,调节学生心理 |
三、合理利用、开发教学内容 |
四、结合生活,积极创设教学情境 |
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小学语文教师课教学体态语的运用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Y市H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体态语对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
(二)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推动 |
(三)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体态语存在的问题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体态语核心概念的研究 |
(二) 关于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体态语类型的研究 |
(三) 关于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体态语特性的研究 |
(四) 关于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体态语功能的研究 |
(五) 文献述评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 |
第一章 教师课堂教学体态语的理性思考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 体态语 |
(二) 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体态语 |
二、小学教师课堂教学体态语的分类 |
(一) 身姿语 |
(二) 表情语 |
(三) 空间语 |
(四) 仪表语 |
三、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体态语运用的功能 |
(一) 替代功能 |
(二) 榜样示范 |
(三) 辅助教学 |
(四) 课堂管理 |
(五) 反馈评价 |
第二章 对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体态语运用现状的调查 |
一、研究设计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方法 |
二、H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体态语运用现状 |
(一) 教师对体态语的认识与课前设计的情况 |
(二) 教师对表情语的运用情况 |
(三) 教师对身姿语的运用情况 |
(四) 教师对空间语的运用情况 |
(五) 教师对仪表语的运用情况 |
第三章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体态语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H小学教师课堂教学体态语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
(一) 教师对体态语的认识不足 |
(二) 教师表情语单一 |
(三) 教师身姿语呈随意状态 |
(四) 教师空间语缺乏灵活变换 |
(五) 教师缺乏适宜仪表语 |
二、H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体态语运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
(二) 教师固有的教学经验的限制 |
(三) 教师个人习惯及观念的影响 |
第四章 改进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体态语运用的策略 |
一、重视体态语的运用与设计 |
二、合理适度运用课堂教学体态语 |
(一) 正确运用表情语,丰富面部表情 |
(二) 丰富手势语形式,把控消极身姿语 |
(三) 了解学生心理,合理变换空间语 |
(四) 充分认识教师仪表,塑造独特风格 |
三、及时反思,追求进步 |
四、学校创造条件,培养以及加强教师课堂教学体态语运用的能力 |
(一) 规范教师的职前培养 |
(二) 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符号学视阈下语文教师课堂体态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三、研究的目标 |
四、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语文教师课堂体态语的理论基础和生理机制 |
第一节 语文教师课堂体态语的理论基础 |
一、语文教师课堂体态语的符号学基础 |
二、语文教师课堂体态语的教育学基础 |
三、语文教师课堂体态语的心理学基础 |
第二节 语文教师课堂体态语的生理机制 |
一、纺锤形细胞的“灵活识别”机制 |
二、镜像神经元细胞的“复制模仿”机制 |
三、小路神经系统的“快速传递”机制 |
四、大路神经系统的“理性控制”机制 |
第二章 符号学视阈下语文教师课堂体态语的分类与作用 |
第一节 教师课堂体态语符号的分类 |
一、面部表情符号 |
二、目光语言符号 |
三、手势语言符号 |
四、动作姿态符号 |
五、体距语言符号 |
六、副体态语言符号 |
第二节 语文教师课堂体态语的作用 |
一、语文教师积极课堂体态语的作用 |
二、语文教师消极课堂体态语的作用 |
第三章 语文教师课堂体态语运用的特点、问题和原则 |
第一节 语文教师课堂体态语的特点 |
一、形象性 |
二、辅佐性 |
三、独立性 |
四、差异性 |
第二节 语文教师课堂体态语易出现的问题 |
一、体态语过多 |
二、体态语偏离 |
三、不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
第三节 语文教师课堂体态语的运用原则 |
一、尊重学生原则 |
二、准确适度原则 |
三、最佳搭配原则 |
四、优美得体原则 |
第四章 语文教师课堂体态语运用的现状及归因分析 |
第一节 语文教师课堂体态语运用的现状分析 |
一、学生对语文教师课堂体态语的态度调查分析 |
二、语文教师对课堂体态语的认识情况调查分析 |
三、语文教师课堂体态语的运用情况调查分析 |
第二节 语文教师课堂体态语运用现状的归因分析 |
一、教师缺乏自我职业认识 |
二、教师忽视学生课堂反馈 |
三、教师缺少课堂体态语的专业知识 |
四、教师职业修养存在缺陷 |
第五章 提高语文教师课堂体态语运用能力的有效对策 |
第一节 提高教师职业意识,强化课堂教学反思 |
第二节 构建互动反馈机制,增强师生课堂互动 |
第三节 注意体态语知识积累,加强科学实践训练 |
第四节 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加大社会监督力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10)教师体态语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 政策要求:正确、高效使用体态语是小学教师的必备专业能力 |
(二) 客观现实:职前职后教师对体态语缺乏系统认知 |
(三) 自身困惑:自身教学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不协调”状况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 国内外关于“体态语”的研究 |
(二) 国内外关于“教师体态语”的研究 |
四、研究方法 |
(一) 文献分析法 |
(二) 观察法 |
(三) 案例分析法 |
第一章 教师体态语概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 非言语行为 |
(二) 副语言 |
(三) 体态语 |
(四) 教师体态语 |
二、教师体态语的分类 |
(一) 象征性体态语 |
(二) 说明性体态语 |
(三) 表露性体态语 |
(四) 工具性体态语 |
(五) 适应、调节性体态语 |
(六) 距离性体态语 |
三、教师体态语的特点 |
(一) 共通性 |
(二) 情境性 |
(三) 伴随性 |
(四) 意会性 |
(五) 可控性 |
(六) 时代性 |
(七) 审美性 |
四、教师体态语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功能 |
(一) 一般功能 |
(二) 特殊功能 |
第二章 课堂观察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
一、观察对象 |
二、观察方式 |
三、观察工具 |
第三章 小学语文教师体态语统计结果与分析 |
一、小学语文教师体态语表现形式的统计与分析 |
(一) 不同教师体态语表现形式所占比例情况 |
(二) 不同课文中教师体态语表现形式所占比例情况 |
二、教师体态语功能的统计与分析 |
(一) 不同教师体态语功能所占比例情况 |
(二) 不同课文中教师体态语功能所占比例情况 |
三、小学语文教师体态语表现形式与功能的统计分析 |
四、观察结论 |
第四章 小学语文教师体态语的分类应用建议 |
一、小学语文教师体态语应用原则 |
(一) 师生共意原则 |
(二) 服从内容原则 |
(三) 繁简适度原则 |
(四) 理性控制原则 |
(五) 尊重善意原则 |
(六) 和谐统一原则 |
(七) 美感性原则 |
二、小学语文教师体态语分类应用策略 |
(一) 象征性体态语应用策略 |
(二) 说明性体态语应用策略 |
(三) 表露性体态语应用策略 |
(四) 工具性体态语应用策略 |
(五) 适应、调节性体态语应用策略 |
(六) 距离性体态语应用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体态语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试论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 ——以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D]. 肖玉兰.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课堂体态语的运用现状和策略研究 ——以沈阳市Z小学为例[D]. 于放.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3]聋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使用现状研究 ——以山东省某聋校为例[D]. 王文帅. 济南大学, 2020(05)
- [4]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狭义副语言现象及其应用[D]. 谢丽虹.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5]关于在中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强化狭义副语言训练的初探[D]. 谢若冰.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6]如何在《文化生活》中用身体语言感染学生? ——基于岷县S中学的行动研究[D]. 田雪.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7]高中语文口语交际课教学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D]. 马莎.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8]小学语文教师课教学体态语的运用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Y市H小学为例[D]. 徐晶. 扬州大学, 2019(02)
- [9]符号学视阈下语文教师课堂体态语的运用研究[D]. 杜程程. 扬州大学, 2019(02)
- [10]教师体态语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研究[D]. 李敏.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