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甜玉米产业化模式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闵[1](2021)在《鄢陵县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肖卫华,付义,李自卫,杨雅凌,余晓军[2](2020)在《德宏州鲜食玉米产业化开发实践及对策》文中提出通过对德宏州鲜食玉米产业化发展的分析,梳理发展中存在的种植成本高、机械化程度低、过度管理、品牌化开发不到位、市场风险大等问题。提出打造绿色食品牌,合理规划、规范种子供应及监管体系,加快良种良法配套技术集成推广、全产业链开发等对策,发挥优势,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刘化涛,姜春霞,翟广谦,刘恩科,李杰[3](2020)在《山西鲜食玉米产业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文中指出鲜食玉米是山西省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详细阐述了世界、我国和山西省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现状,从产业链中的品种、生产、加工每个环节上分析了产业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6点解决对策和发展建议,为山西振兴鲜食玉米产业,走有机旱作农业发展路子提供了理论研究基础。
王佳新[4](2020)在《公主岭市玉米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玉米和水稻、小麦被列为人类三大最重要的粮食,全世界约20亿人口将玉米作为最主要的口粮。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玉米生产国和消费国,国家推进玉米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在调整优化生产结构、推进收储制度改革、完善市场应急调控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和成效,但玉米产业发展仍存在产需脱节和供给质量较低、生产成本高和长期竞争力弱、资源环境压力大和绿色发展效能低、基础保障能力不足和保护政策不完备、玉米加工低水平竞争和重复建设较多、流通基础设施不足和流通效率低等诸多挑战。2018-2019年,是我国玉米市场形势发生重大转折的一年,国内玉米价格稳中上涨,种植面积和产量逐步止减回升,开始了新的增长周期;中美贸易战以及非洲猪瘟的爆发,政策调整上不断增加的压力使得玉米价格的形成及调节更加依赖市场机制的作用。吉林作为农业大省是我国粮食主产省份之一,对于保障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发挥重要作用。公主岭位于“世界黄金玉米带”之一的松辽平原腹地,是全国产粮大市、生猪外调大市、农产品加工大市。玉米一直是公主岭的“黄金名片”。近10年来年均粮食产量稳定在300万吨以上,其中玉米占粮食总产的95%以上,且连续多年居于全国县级市前列,是唯一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玉米之乡”的城市。因此,大力发展该市玉米生产,提高优质玉米产能供给,对调节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及特色农业产业增质增效的促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立足于公主岭市玉米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比较优势理论、产业竞争理论及农业产业化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公主岭市玉米产业实地调研及考察,从玉米的生产、销售、深加工三个角度阐述了公主岭市玉米产业的现状,深入的分析玉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借鉴和吸收,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最新农业发展政策,提出针对公主岭市玉米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针对性对策建议。首先,对公主岭市玉米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即玉米产业作为公主岭市农村发展的支柱产业,在促进当地农业发展和拉动农村经济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作物种植结构不合理、种植成本高效益低、粮农生产投入意愿和能力下降、优质专用型玉米发展滞后等问题。其次,立足于公主岭市玉米产业发展实际,基于C-D生产函数的公主岭市玉米产业发展实证分析,通过研究该地玉米生产中各个要素与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探寻其生产过程中资源的合理配置,最后,通过对以上研究及对美国农业尤其是玉米产业生产的经验借鉴,分别从断开发新产品,发展玉米综合利用、建立长效、协同的产能调控机制以及重视对玉米乙醇的开发三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公主岭市玉米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倪妍[5](2018)在《惠州甜玉米产业化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美洲大陆是甜玉米最初生产地,甜玉米的种植已有了百年历史。2016年甜玉米的全球种植面积高达147万hm2,产量1359.75万t;我国甜玉米种植面积33.7万hm2,产量486.1万t;广东甜玉米种植面积16.08万hm2,其中惠州和湛江各占比一半,选择冬季种植。其中惠州进行甜玉米的种植在面积上高达6.1万hm2,是我国甜玉米最大的产地,种植面积在全省总面积中的占比高达25%,大部分甜玉米的省内种植地都位于惠州。本文在借鉴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围绕惠州市甜玉米产业化发展这一主题,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和把握惠州市甜玉米产业化的现状,揭示生产运作过程中存在成因问题,探讨进一步发展甜玉米产业的对策思路,以期为本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的发展提供参考决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甜玉米产业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成为惠州特色农产品,逐步形成了规模化、基地化、产业化的生产模式。在广东省甜玉米种植面积最大的属惠州市,在全国玉米种植方面享有盛誉。现阶段,惠州市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都十分有利于惠州市甜玉米产业化的深化发展。(2)笔者通过对惠州市某大型鲜食玉米加工企业F公司员工的问卷调查,总结出惠州市甜玉米产业在选种育种、市场销售、产业链条企业品牌等4个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进而笔者根据这些制约惠州市甜玉米产业化发展因素的成因着手,分别从上述4个方面提出推进惠州市甜玉米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其中选种育种方面:选用高质量高产种类;提升农作物栽培技术等。产业链条方面:建立配送体系与增强冷链流通;注重甜玉米的综合开发利用,延伸产业链;加强政府引导等。市场销售方面:精确销售;网络营销;产地集中销售;合作组织销售等。企业品牌方面:加强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完善市场建设和流通体系;加强品牌建设与名牌产品培育;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引入国际主流标准等。
韩伟,吕莹莹,张萌,沈丹丹,李特,张恩盈[6](2017)在《我国特用玉米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文中认为特用玉米是一类具有专用性、优质性、高效性特点的玉米类型。特用玉米产业化发展对调整玉米种植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就特用玉米国内外的生产现状、特性和经济价值以及发展特用玉米的前景进行了阐述,并对我国特用玉米的产业化发展提出对策,以期为今后特用玉米的发展提供依据。
刘馨芬[7](2016)在《广东省甜玉米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广东是我国甜玉米生产最大的省份,种植甜玉米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0%以上,是世界甜玉米主产区之一,也是甜玉米的主要消费区。随着加工业的发展,广东省甜玉米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广东省最主要的优势农作物之一。本文利用产业化发展理论,采用实地调研和文献综述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相关科研院校、企业、基地、种植户和消费者等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广东省甜玉米的产业化现状,针对产业中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各环节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策和建议。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本研究对广东甜玉米生产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广东省甜玉米生产保持快速的发展趋势,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粤西地区逐渐成为广东省最大主产区,其它地区形成优势产业带。育种技术处于我国领先水平,截至2015年,通过广东省审甜玉米新品种90余个,其中68%的品种来源于广东省,选育单位主要包括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种子企业等。应继续加强耐热、耐寒、优质专用型品种的选育,以达到周年生产、加工、供应的需求。继续积极推进甜玉米规范化栽培,标准化生产技术;建设甜玉米生产示范区,发展科技培训与服务。甜玉米种植效益高,产品加工和出口贸易的增值作用十分明显,加工后每亩可增值1000元以上,具有很好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应大力发展订单式农业,完善企业和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沾的机制。提升农民种植甜玉米的积极性和技术水平。本研究对广东省甜玉米加工销售流通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广东作为全国最大的甜玉米消费区,甜玉米的消费产品主要以鲜食为主,大约占广东省生产量的65%,加工产品约占35%。甜玉米加工产品逐渐多样化,消费需求及出口需求量大。甜玉米加工业发展迅速,加工能力与技术不断提高,大部分加工企业都集中在惠州。广东省甜玉米销售渠道呈多样化发展。从近10年总的行情来看,广东省甜玉米鲜穗价格呈持续上涨的趋势。周年内价格随季节及供需情况波动频繁。要加强甜玉米保鲜及精深加工技术、茎叶饲用价值的开发利用的研究,加强冷链流通及配送体系的建设,名牌产品培育与品牌建设,重点培育、扶持在湛江、惠州和梅州等主要产区加工和销售的龙头企业。加强甜玉米主产区批发市场与营销网络的构建,市场信息服务体制建设,拓展外地市场,走出口创汇之路。本研究对广东甜玉米鲜穗产品及加工产品的市场需求及消费者行为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表明消费者性别、年龄、收入、职业、产品的口感品质、产地、生产方式、商品性、新鲜程度、对保健食品的关注度、对包装的关注度、媒体广告等因素均会影响消费需求。应加强技术研发创新,加强保鲜及加工技术,冷链运输及包装技术研究,加强产品差异化媒体宣传、打造品牌、正确引导消费,倡导消费。广东省发展甜玉米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生产潜力和市场潜力,具有很好的产业化优势和科技、政策优势。因此,制定优势区域发展规划,形成广东甜玉米优势产业带。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帮扶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建设新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制。开展“科研+推广+协会(农业专业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的运作方式,推行种植地域化、品种专用化、生产标准化、加工生产的规模化的产业化经营,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道路。推进甜玉米产业化生产经营,提高产业化生产水平。
韦大灼[8](2014)在《横县甜玉米发展现状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西横县应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甜玉米产业化形成规模,但缺少高品质的甜玉米品种,应加强品种引进、试验和筛选等工作。
何淑群,万忠,罗军,胡建广,尹艳,秦利军[9](2013)在《2012年广东甜玉米产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文中研究指明在介绍2011年国内外甜玉米产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重点对2011年广东甜玉米种植规模、出口、加工、供需现状和种植收益进行分析,探索出制约广东甜玉米产业进一步升级发展的问题,进而提出有利建议和对策,其关键是从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和产业扶持、完善甜玉米技术支持体系、提高甜玉米品牌知名度、加强产供加销产业链建设等方面切实推动广东甜玉米的产业发展进程。
刘建华,郑锦荣[10](2011)在《甜糯玉米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文中认为从甜、糯玉米品种选育、绿色化栽培与土肥新技术、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以及产品深加工技术等方面,介绍了广东省在"十一五"期间对鲜食玉米产业链中各环节关键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成果,通过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的产业化生产示范和推广,取得了显着的社会经济效益。促进了广东省及华南地区甜、糯玉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了我国鲜食玉米产业带的建设。
二、甜玉米产业化模式的研究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甜玉米产业化模式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德宏州鲜食玉米产业化开发实践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德宏州鲜食玉米发展概况 |
1.1 德宏州鲜食玉米种植历史 |
1.2 产业发展现状 |
2 德宏州鲜食玉米发展中的问题 |
2.1 种植成本较高 |
2.2 机械化程度低 |
2.3 生产成本上升 |
2.4 产业发展受外界因素制约较大 |
3 德宏州鲜食玉米产业化开发规划及措施 |
3.1 合理规划德宏州鲜食玉米产业化发展方向 |
3.1.1 品牌打造 |
3.1.2 合理区划 |
3.2 规范和完善种子供应及管理体系 |
3.3 加强新品种推广及栽培技术研究 |
3.4 加强鲜食玉米流通体系建设,推动鲜食玉米的产业化发展 |
3.5 强化市场监督职能,提高整个行业的生产和服务水平 |
(3)山西鲜食玉米产业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鲜食玉米产业 |
1.1 世界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现状 |
1.2 我国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现状 |
1.3 山西省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现状 |
2 鲜食玉米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2.1 育种方面 |
2.2 生产方面 |
2.3 加工方面 |
2.4 产业链方面 |
3 对策建议 |
3.1 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和评价 |
3.2 种质资源创制 |
3.3 新品种选育 |
3.4 水肥调控技术研究 |
3.5 机收关键技术研究 |
3.6 产品加工技术研究 |
(4)公主岭市玉米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玉米产业 |
2.1.2 玉米产业链 |
2.2 理论基础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产业竞争力理论 |
2.2.3 农业产业化理论 |
第3章 公主岭市玉米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 玉米种植现状 |
3.1.1 玉米生产现代化水平提升 |
3.1.2 玉米种植结构不断优化 |
3.1.3 农民种植玉米的影响因素分析 |
3.2 玉米深加工现状 |
3.2.1 传统玉米深加工产业链条延长 |
3.2.2 玉米食品深加工转型升级 |
3.2.3 玉米秸秆深加工发展迅速 |
3.3 玉米销售现状 |
3.3.1 玉米需求由增转降 |
3.3.2 全产业链实践,拉动粮食供给 |
3.3.3 市场化运作,接轨国际市场 |
3.3.4 鲜食玉米消费群体逐步建立 |
第4章 基于C-D生产函数的公主岭市玉米产业发展实证分析 |
4.1 经济指标的选择 |
4.1.1 投入指标 |
4.1.2 产出指标 |
4.1.3 样本数据 |
4.2 模型的建立及估计 |
4.2.1 模型的建立 |
4.2.2 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
4.3 结论 |
第5章 公主岭市玉米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5.1 玉米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5.1.1 种植成本高,效益低 |
5.1.2 粮农生产投入意愿和能力下降 |
5.1.3 种子质量参差不齐 |
5.1.4 优质专用型玉米发展滞后 |
5.1.5 玉米产业链利益分配格局不合理 |
5.2 成因分析 |
5.2.1 产业产出结构不协调 |
5.2.2 产业融合的深度不够 |
5.2.3 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区域带动力有限 |
5.2.4 玉米加工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
5.2.5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较差 |
第6章 美国玉米产业发展的借鉴与启示 |
6.1 美国玉米产业地位概述 |
6.2 美国政府在玉米产业化发展中的作用 |
6.2.1 实施扶持政策 |
6.2.2 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
6.2.3 金融扶持措施 |
6.2.4 教育培训和农产品推广 |
6.3 美国玉米产业化体系 |
6.4 美国玉米产业化对公主岭市玉米产业发展的启示 |
6.4.1 不断开发新产品,发展玉米综合利用 |
6.4.2 做大企业规模,发挥行业协会功能 |
6.4.3 重视对玉米乙醇的开发 |
第7章 公主岭市玉米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7.1 关于玉米供给的对策建议 |
7.1.1 优化种植结构,发展专用型玉米 |
7.1.2 强化玉米结构调整的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
7.1.3 创建工业园区,促进产业力量整合 |
7.1.4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
7.1.5 大力扶持畜牧业,推动农牧结合发展 |
7.2 关于玉米深加工的对策建议 |
7.2.1 激活玉米产业经济 |
7.2.2 建立长效、协同的产能调控机制 |
7.2.3 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玉米等级标准 |
7.3 关于玉米销售的对策建议 |
7.3.1 擦亮“玉米之乡”金字招牌 |
7.3.2 提升玉米功能,拓展增收模式创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惠州甜玉米产业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法 |
1.3.2 访谈法 |
1.3.3 问卷法 |
1.3.4 案例分析法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外研究 |
1.4.2 国内研究 |
1.4.3 研究述评 |
1.5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惠州甜玉米产业化发展环境与现状 |
2.1 惠州市甜玉米产业环境 |
2.1.1 自然资源环境 |
2.1.2 基建设施成熟 |
2.1.3 社会经济环境 |
2.2 惠州市甜玉米产业化现状 |
2.2.1 甜玉米种植区域分布及规模 |
2.2.2 惠州市甜玉米生产概况 |
2.2.3 惠州市甜玉米产业特色 |
2.2.4 惠州市甜玉米生产加工企业发展现状 |
第三章 惠州甜玉米产业化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基于F公司员工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 |
3.1 调查目的、内容与样本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内容 |
3.1.3 调查样本 |
3.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3.2.1 从业人员对惠州市甜玉米产业化总体感知的描述性分析 |
3.2.2 各感知维度的差异性分析 |
3.3 惠州甜玉米产业化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
3.3.1 选种育种方面 |
3.3.2 产业链条方面 |
3.3.3 市场销售方面 |
3.3.4 企业品牌方面 |
第四章 推进惠州甜玉米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
4.1 选种育种方面 |
4.1.1 选用优质高产品种 |
4.1.2 提高栽培技术 |
4.2 产业链条方面 |
4.2.1 加强冷链流通及配送体系的建设 |
4.2.2 注重甜玉米的综合开发利用,延伸产业链 |
4.2.3 加强政府引导 |
4.3 市场销售方面 |
4.3.1 精确销售 |
4.3.2 网络营销 |
4.3.3 产地集中销售 |
4.3.4 合作组织销售 |
4.4 企业品牌方面 |
4.4.1 加强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完善流通体系和市场建设 |
4.4.2 加强名牌产品培育与品牌建设 |
4.4.3 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引入国际主流标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 |
(6)我国特用玉米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特用玉米的发展概况 |
1.1 鲜食兼加工型 |
1.1.1 糯玉米。 |
1.1.2甜玉米。 |
1.1.3 笋玉米。 |
1.2 加工专用型 |
1.2.1 高油玉米。 |
1.2.2 优质蛋白玉米。 |
1.2.3 高淀粉玉米。 |
1.3青贮玉米 |
1.4 爆裂玉米 |
2 特用玉米的发展对策与趋势 |
2.1 国家种植业结构调整为特用玉米产业的发展提供机遇 |
2.2 我国巨大的消费群体为特用玉米开发提供广阔的市场 |
2.3 科研力度的加强为特用玉米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
2.4 适应市场需求, 走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
(7)广东省甜玉米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甜玉米发展现状 |
1.2.1 国外甜玉米产业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甜玉米产业化发展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农业产业化理论基础综述 |
2.1 基本概念 |
2.2 农业产业化的形式 |
2.3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作用及意义 |
第三章 广东省甜玉米生产现状调查及分析 |
3.1 广东省甜玉米产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
3.2 广东省甜玉米区域分布及育种状况调查 |
3.2.1 甜玉米种植区域分布及规模 |
3.2.2 甜玉米育种现状 |
3.3 广东省甜玉米栽培生产状况调查 |
3.3.1 甜玉米的周年性生产 |
3.3.2 甜玉米栽培及生产技术体系 |
3.4 甜玉米产量及产值效益调查与分析 |
3.4.1 甜玉米成本收益分析 |
3.4.2 甜玉米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产品产业链逐步完善 |
第四章 广东省甜玉米加工销售流通体系的调查与分析 |
4.1 广东省甜玉米加工业调查与分析 |
4.1.1 甜玉米加工产品逐渐多样化,消费需求大 |
4.1.2 产后加工规模不断壮大,发展前景广阔 |
4.2 广东省甜玉米销售产业链调查与分析 |
4.2.1 甜玉米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断创新发展 |
4.2.2 市场销售渠道多样化发展,出口外贸呈现递增 |
4.2.3 甜玉米价格逐年持续升高,周年内价格波动较频繁 |
4.3 广东省甜玉米冷链流通及配送的调查与分析 |
第五章 广东省甜玉米市场需求及消费者行为调查分析 |
5.1 调研目标与调研方法 |
5.1.1 调研目标 |
5.1.2 调研方法 |
5.2 甜玉米鲜产品的消费者行为调查结果分析 |
5.2.1 不同性别与年龄的消费行为选择 |
5.2.2 职业及收入对购买行为的影响 |
5.2.3 消费者婚姻对购买行为的影响 |
5.2.4 产品口感品质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 |
5.2.5 产地及品种对购买行为的影响 |
5.2.6 商品性、新鲜程度对购买行为的影响 |
5.2.7 营养保健食品的关注程度对购买行为的影响 |
5.2.8 媒体及时尚宣传对对购买行为的影响 |
5.3 甜玉米加工产品的消费者行为调查结果分析 |
5.3.1 性别及年龄对购买行为的影响 |
5.3.2 职业及收入对购买行为的影响 |
5.3.3 加工产品的品种种类购买行为的影响 |
5.3.4 品牌对购买行为的影响 |
5.3.5 包装形式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 |
5.3.6 营养保健食品的关注程度对购买行为的影响 |
5.3.7 媒体及时尚宣传对购买行为的影响 |
第六章 广东省甜玉米产业化发展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
6.1 广东省甜玉米产业化发展优势分析 |
6.1.1 生产潜力和区位优势 |
6.1.2 市场潜力 |
6.1.3 产业的效益优势 |
6.1.4 科技与政策优势 |
6.2 广东省甜玉米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6.2.1 优质专用型、广适性、加工型品种较少 |
6.2.2 绿色栽培技术应用不够,品牌建设有待加强 |
6.2.3 贮藏保鲜及精深加工技术落后,缺乏综合利用 |
6.2.4 现代物流配送及冷链体系有待提升 |
6.2.5 产业链和利益链有待完善 |
6.2.6 集约化程度低,产业化规模小,社会服务体系有待提高 |
第七章 发展广东省甜玉米产业的对策与建议 |
7.1 加强种质资源创新,培育高科技品种 |
7.1.1 选育适合周年性生产的品种 |
7.1.2 选育优质专用型品种 |
7.2 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技术支持体系,延伸产业链 |
7.2.1 加强规范法、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
7.2.2 加强保鲜及深加工技术的研究 |
7.2.3 加强冷链流通及配送体系的建设 |
7.2.4 加强名牌产品培育与品牌建设 |
7.2.5 加强甜玉米的综合开发利用,延伸产业链 |
7.3 加强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完善流通体系和市场建设 |
7.3.1 培育扶持“产加销”一体化的龙头企业 |
7.3.2 发展“科研+推广+协会(专业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 |
7.3.3 加强加工流通体系建设,完善市场体系 |
7.4 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
7.4.1 加强政府宏观管理和产业扶持 |
7.4.2 制定优势区域发展规划 |
7.4.3 建设甜玉米生产示范区,发展农业科技培训与服务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1.1 广东省甜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
8.1.2 广东省甜玉米加工销售流通现状与发展对策 |
8.1.3 广东省甜玉米产业市场及消费者行为调查分析 |
8.1.4 广东省甜玉米产业发展潜力及优势分析 |
8.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调研、访谈提纲(农民、种植大户) |
附录二:调研、访谈提纲(专家学者人员) |
附录三:调研、访谈提纲(加工、销售企业) |
附录四:关于甜玉米鲜产品消费者行为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五:关于甜玉米加工产品消费者行为的调查问卷 |
(8)横县甜玉米发展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概况 |
2 横县发展情况 |
2.1 近年种植面积保持平稳增长 |
2.2 甜玉米栽培有“良”法配套 |
2.2.1“早”字当头 |
2.2.2“种”子领先 |
2.2.3“良”法跟进 |
2.2.4 探索错锋栽培 |
2.3 甜玉米产业化形成规模 |
3 甜玉米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1 缺少高品质的甜玉米品种 |
3.2 冷藏物流未跟上, 市场销售能力不足 |
3.3 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 未适应市场对有机食品的要求 |
4 发展的对策 |
4.1 加强甜玉米品种引进、试验和筛选工作 |
4.2 推广标准化栽培技术 |
4.3 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 |
4.4 扶强甜玉米龙头企业 |
4.5 加强甜玉米种子供应及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
(9)2012年广东甜玉米产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甜玉米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
2 广东甜玉米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
2.1 种植规模保持逐年稳增 |
2.2 甜玉米出口量大幅度上升 |
2.3 新品种育种进一步提速 |
2.4 产后加工规模不断壮大 |
2.5 甜玉米种植收益保持利好势头 |
3 广东甜玉米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3.1 新品种育种水平提高不明显 |
3.2 高产栽培生理研究偏少 |
3.3 产供销链建设有待完善 |
4 广东甜玉米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4.1 加强政府宏观管理和产业扶持 |
4.2 以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为重点, 完善甜玉米技术支持体系 |
4.3 加快品牌培育, 提高甜玉米品牌知名度 |
4.4 加强产供加销产业链建设, 提高经济效益 |
(10)甜糯玉米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结果 |
2.1 甜、糯玉米育种研究 |
2.1.1 种质资源引进、创新、利用 |
2.1.2 培育出10个甜、糯玉米新品种通过广东省审定,3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 |
2.1.3 获得科技成果4项 |
2.1.4 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与品种保护权各1项,申请专利1项 |
2.2 绿色化栽培与土肥新技术研究 |
2.2.1 主产区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 |
2.2.2 甜糯玉米生长发育过程物质形成规律和氮磷钾吸收累积及其需求规律研究 |
2.2.3 甜糯玉米氮磷钾适宜用量优化研究 |
2.2.4 缓释肥的应用效果与适宜用量优化研究 |
2.2.5 甜玉米有机-无机双层施肥技术研究 |
2.3 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
2.3.1 甜玉米病害普查 |
2.3.2 玉米小斑病发生规律、 |
2.3.3 甜玉米内生拮抗细菌的分离和拮抗活性研究 |
2.3.4 甜玉米对玉米小斑病的抗性生理生化机制研究 |
2.3.5 各生育时期害虫种类及发生情况调查 |
2.3.6 室内药剂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 |
2.3.7 联合药剂对玉米螟的作用研究与二元混配剂研制 |
2.3.8 应用生物农药防治玉米螟技术研究 |
2.3.9 甜玉米害虫安全防控技术体系的建立 |
2.3.1 0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 |
2.4 产品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研究 |
2.4.1 初步建立甜玉米加工特性数据库 |
2.4.2 甜玉米产品加工工艺研究和完善 |
2.4.3 甜玉米副产物综合利用研究 |
2.4.4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 |
2.5 新品种及配套关键技术的示范推广 |
2.5.1 甜、糯玉米新品种示范展示 |
2.5.2 土肥新技术示范展示 |
2.5.3 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示范 |
2.5.4 研究制定广东省地方标准1项 |
2.5.5 产业化生产与推广 |
3 结论 |
四、甜玉米产业化模式的研究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鄢陵县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研究[D]. 王闵. 武汉轻工大学, 2021
- [2]德宏州鲜食玉米产业化开发实践及对策[J]. 肖卫华,付义,李自卫,杨雅凌,余晓军. 云南农业科技, 2020(06)
- [3]山西鲜食玉米产业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 刘化涛,姜春霞,翟广谦,刘恩科,李杰. 安徽农业科学, 2020(17)
- [4]公主岭市玉米产业发展研究[D]. 王佳新. 吉林大学, 2020(08)
- [5]惠州甜玉米产业化发展研究[D]. 倪妍.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8(07)
- [6]我国特用玉米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 韩伟,吕莹莹,张萌,沈丹丹,李特,张恩盈. 安徽农业科学, 2017(28)
- [7]广东省甜玉米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刘馨芬.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6(10)
- [8]横县甜玉米发展现状分析[J]. 韦大灼. 南方农业, 2014(12)
- [9]2012年广东甜玉米产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J]. 何淑群,万忠,罗军,胡建广,尹艳,秦利军. 广东农业科学, 2013(12)
- [10]甜糯玉米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J]. 刘建华,郑锦荣. 广东农业科学, 2011(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