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的流行病学

食管癌的流行病学

一、食管癌的流行病学(论文文献综述)

刘志才[1](2021)在《坚持党的领导下的林州肿瘤防治模式的创建和推广》文中指出文章回顾了60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林州肿瘤防治工作逐步形成了"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的模式,防治工作卓有成效。

孙晓琨[2](2021)在《近四十年来我国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病状况及其危险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近四十年来,由于人们的生活习惯及环境发生了转变,导致我国消化系统癌症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发病规律。全面搜集和整理近四十年来我国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病状况及其危险因素文献,从高发病种,发病率、高发地区、高危人群着手分析近四十年来我国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状况,剖析其危险因素,为制定消化系统癌症的防治规划提供参考。方法首先,通过全面搜集和整理我国近四十年来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状况和危险因素的文献。在此基础上建立Excel表格,统计所有文献中出现的消化系统癌症病种,而后依据发病率及发病频次归纳总结出近四十年来的高发病种,对高发病种的高发地区、高发人群、危险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最终,利用对比分析法总结出近四十年来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状况和危险因素的变化趋势。结果1.依据相关文献中排在首位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病频次可知,头十年食管癌出现12次、胃癌出现16次、肝癌出现26次;中期二十年食管癌出现82次、胃癌出现121次、肝癌出现81次;近十年食管癌出现110次、胃癌出现119次、肝癌出现57次。2.1978年~1988年食管癌、胃癌、肝癌发病率开始升高;1988年~2008年食管癌、胃癌、肝癌发病率呈现逐步升高的发病状况;2008年~2020年食管癌发病率呈现下降的发病趋势,胃癌和肝癌发病率呈现继续升高的发病趋势。3.近四十年来的三个阶段,食管癌年龄发病特点大致相同。40岁之前发病率较低,45岁之后快速升高,60~80岁达到高峰,之后快速下降。同样,三个阶段的胃癌年龄发病特点也大致相同。40岁之前发病率较低,45~60岁明显增高,65~80岁达发病高峰,85岁之后发病率降低。而肝癌存在不同,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肝癌年龄发病特点是20~44岁开始上升,集中发病于30岁~60岁,60岁~84岁达发病高峰,85岁之后发病率下降。而第三阶段发病年龄稍有推迟,40岁之后开始上升。4.近四十年来食管癌共有的危险因素是遗传因素;不同的危险因素是饮食因素、生活习惯、环境污染、职业及经济等因素。胃癌共有的危险因素是饮食结构,遗传因素、环境污染;不同的危险因素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生活习惯及经济状况等因素。肝癌共有的危险因素是传染性疾病(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肝吸虫病)、霉菌污染、环境污染;不同的危险因素是基础性疾病及精神压力因素。结论1.通过对近四十年来我国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状况及危险因素相关文献研究发现,食管癌、胃癌、肝癌是高发病种,每个病种的各时期发病都各具特点。2.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近四十年来食管癌的发病率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发病状况;而胃癌和肝癌的发病率则呈现逐步升高的发病状况。3.对消化系统癌症相关文献研究发现,三个高发病种在各个时期都高发于中年人和老年人,只有肝癌在早期和中期还高发于青壮年。4.通过深入分析近四十年来消化系统癌症高发病种的危险因素可知,头十年食管癌主要危险因素是饮食因素、营养因素;中期及近期减少了饮食和营养因素,增加了生活习惯、职业、精神压力等因素。头十年胃癌主要危险因素是霉菌污染;中期及近期减少了霉菌污染,增加了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炎、生活习惯等因素。头十年肝癌主要危险因素是肝吸虫病;中期及近期减少了肝吸虫病,新增加了精神文化、代谢性疾病等因素。

李家鑫[3](2021)在《基于seer数据库的非手术Ⅰ/Ⅱ期食管癌患者治疗模式对比及预后分析》文中指出背景内镜治疗和食管切除手术治疗Ⅰ/Ⅱ期食管癌的益处已得到充分认识。放射治疗目前是有手术禁忌症或拒绝手术的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在放疗基础上加用化疗的效果尚需进一步验证。本研究旨在评估放化疗、单纯放疗、单纯化疗三种治疗模式对未接受手术的Ⅰ/Ⅱ期食管癌患者总体生存期(OS)和肿瘤特异性生存期(CSS)的影响,及其他影响预后的因素的分析。方法收集2004-2015年来自国家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的数据。所有样本随机分为建模组和验证组用于内部对照。建模组按分期、年龄、组织学分为不同亚组。分期是基于2004年出版的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第6版标准。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模型比较OS和CSS。通过一致性指数(C指数)和校准曲线来验证列线图的预测准确性,并用ROC曲线模型验证整个研究的准确性。结果从SEER数据库中获得了 5332例患者的数据。共3736例患者(Ⅰ期:n=1277;ⅡA期:n=1484;ⅡB期:n=975)用于建模组的分析。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治疗方案、未行手术的原因和确诊年份是OS的独立预测因素。与只接受单纯放射治疗、单纯化疗的Ⅰ期、ⅡA期和ⅡB期患者相比,接受放化疗的患者的生存曲线显示出显着的生存优势。在较年轻(<65)和较年长(≥65)的患者中,鳞癌与腺癌中,放化疗联合与放疗和化疗相比也被发现具有更好的生存优势。列线图显示治疗方法对预后影响最大。使用ROC曲线来估计整个研究的准确性,建模组中3年和5年生存率曲线的AUC值分别为0.642和0.658。验证组中,AUC值分别为0.642和0.626。结论与其他治疗方式相比,放化疗联合在Ⅰ/Ⅱ期未手术的食管癌患者中有更好的OS和CSS。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治疗方案、未行手术的原因和确诊年份是Ⅰ/Ⅱ期未手术的食管癌患者OS的危险因素,种族、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治疗方案、确诊年份是Ⅰ/Ⅱ期未手术的食管癌患者CSS的危险因素。其中,肿瘤的治疗方式对预后的影响最大。

孙铭繁[4](2021)在《潮汕地区氮污染及饮食等综合因素与肝癌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肝癌(Liver Cancer,LC)是由各种诱因导致的肝脏原发性肿瘤,目前已成为全球第六大常见癌症(2018年新增患者84.1万例,死亡78.2万例)。肝癌也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2018年我国肝癌发病例数约39.3万例,死亡例数约36.9万例,占同年全国所有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例数的9.2%和12.9%,占同年世界所有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例数的46.7%和47.2%。国内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排第5位,且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性别和地区差异显着,可能与暴露在某种特定环境或者和某些生活饮食习惯有关系。潮汕地区目前尚未见关于肝癌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产生活情况以及生活饮食习惯等综合病因因素的相关研究。为了解不同人群或地区的某些因素暴露状况与肝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拟根据潮汕地区肝癌流行情况,采用数据挖掘以及横断面研究,在肿瘤防治、环境、气象、工农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等国家数据库中获得可靠数据,并通过调查了解潮汕人群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利用趋势面分析以及多因素模型(包括线性和非线性模型),对潮汕地区肝癌的综合相关因素进行研究,探讨肝癌死亡率的地理分布与潮汕地区的环境、生活暴露因素之间的关系,验证潮汕地区的肝癌-环境病因假说。材料与方法在海丰县、陆丰市、揭阳市、汕头市区、汕头市澄海区、潮州市区、饶平县和南澳县共8个地区,方便抽取当地的1~2所市级/县级高级中学,通过整群抽样确定要调查的班级,将整个班级同学的家长纳入调查范围,调查其所在地区的人口学特点、生活和饮食习惯和其他相关内容。从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和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得到潮汕地区各县(市)的肝癌标化死亡率(Y)、各种环境氮污染数据、农业生产数据、气候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数据。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数据挖掘,并构建多个分析模型(包括趋势面、因子构筑式逐步回归模型、因子对数回归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以分析不同类型的数据资料,从多个途径探讨影响潮汕地区居民肝癌死亡率的可能相关因素,并评估各种因素对潮汕地区居民肝癌死亡率的影响程度。本研究使用SPSS 25.0及SAS 9.4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潮汕各县(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居民生活饮食习惯潮汕地区8个县(市)间的社会经济状况(人口数、人口密度、国内生产总值、人均第一产值)、土地资源情况(人均耕地、旱地比、菜地比)、地理气候因素(年降雨量、年蒸发量、干燥度、平均海拔)、环境污染因素(猪氮负荷指数、耕地农药量、耕地氮肥量、耕地化肥量)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8个县(市)的猪氮负荷指数(kg/ha/年)分别为:海丰县37.758、陆丰市38.379、揭阳市76.139、汕头市区18.917、汕头市澄海区30.974、潮州市区57.148、饶平县113.213和南澳县234.318。潮汕地区8个县(市)的男性吸烟率(60.26%)和饮酒率(30.15%),远高于女性吸烟率(3.06%)和饮酒率(3.21%),南澳县男性居民人均累计估计吸烟量在各年龄段均较高,海丰县男性居民人均累计估计饮酒量在各年龄段均较高(P均<0.05)。膳食方面,南澳县居民咸菜摄入频率较高;陆丰县、海丰市和南澳县居民咸鱼摄入频率较高;澄海、潮州、饶平地区居民较经常摄入鱼露,(30~岁)和(45~岁)年龄组居民较经常摄入鱼露;陆丰县居民的蔬菜、水果、豆类食品的摄入频率均最高(蔬菜:269.70±54.46天/年,水果:213.73±66.09天/年,豆类食品:143.32±61.90天/年);海鲜摄入频率最高为南澳(21.31±7.29天/月);肉类摄入频率最高为潮州(24.63±6.35天/月);潮州市和陆丰县居民蛋类摄入频率较高;汕头市和潮州市居民奶类摄入频率较高(P均<0.05)。潮汕地区男性居民经常饮茶率(74.48%)高于女性饮茶率(60.99%),三个肝癌标化死亡率不同等级地区均以“饮用功夫茶”和饮茶“浓度适中”的比例为最高(P均<0.05)。2.潮汕地区肝癌相关因素分析8个县(市)的肝癌标化死亡率分别为:海丰县16.36(1/10万)、陆丰市12.89(1/10万)、揭阳市16.32(1/10万)、汕头市区15.19(1/10万)、汕头市澄海区17.11(1/10万)、潮州市区14.42(1/10万)、饶平县19.40(1/10万)、南澳县36.90(1/10万)。潮汕地区肝癌标化死亡率与猪氮负荷指数的趋势面显示,在男性、女性以及整体人群中肝癌死亡率都呈现两种趋势:一是以粤东北部为起点,到粤东南部(南澳、饶平—陆丰、海丰)逐渐下降;二是沿海岸线,由粤东东部海岸到西部逐渐下降(男性:rs=0.938;女性:rs=0.931;整体人群:rs=0.955,P均<0.05)。在本研究构建的构筑式逐步回归模型以及因子对数回归模型中显示,均以猪氮负荷指数的标准回归系数最大,耕地污染因子(F1)次之,温度因子(F2)标准回归系数为负值,且标准回归系数绝对值较大。与潮汕地区居民肝癌死亡率相关的可能危险因素均与环境污染有关,主要是耕地污染因子(耕地农药量、耕地氮肥量和耕地化肥量)和猪氮负荷指数。与潮汕地区居民肝癌死亡率相关的可能保护因素主要是温度因子(地温、十厘米地温、平均气温)和植物性食物因子(蔬菜、水果)。BP神经网络模型(BPNN)对本研究的30个自变量进行筛选,最终筛选出12个因素,根据正态化重要性显示排前六位的因素是:年平均降水量、猪氮负荷指数、年平均气温、耕地氮肥量、耕地农药量、耕地化肥量。可见环境污染因素(特别是氮污染因素)以及地理气候因素在肝癌可能影响因素中的重要性。整个模型的预测精度为99.49%。结论在考虑众多因素的联合作用后,一定环境条件下猪粪氮污染与潮汕地区肝癌死亡率呈正相关,结果支持潮汕地区肝癌氮循环病因假说。

郄鹏[5](2021)在《SPRY4-IT1影响食管鳞癌的转移及其作为三野淋巴结清扫标志物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食管癌(EC)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根据2018年全球癌症统计,食管癌的发病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排名第七,死亡率在第六位。与欧美国家不同,食管鳞癌在我国常见,腺癌非常少见,由于早期诊断的困难,大多数食管鳞癌患者有较高的转移和复发率,总体5年生存率约20%。抑制食管鳞癌细胞的增殖转移在治疗中至关重要,而且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的主要热点问题。非编码转录是人类基因转录的重要组成部分,长链非编码RNA是非编码RNA的一种亚型,长度超过200个核苷酸。最近,有证据表明lncRNA在恶性肿瘤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例如:LncRNA 91H增加乳腺癌细胞的侵袭表型,lncRNA XIST促进膀胱癌细胞的生长、迁移和侵袭。但是,目前研究lncRNA在食管鳞癌进展中作用的报道很少。lncRNA在ESCC中发挥作用的潜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LncRNA SPRY4-IT1是一种新的lncRNA,在一些恶性肿瘤中被发现异常表达,并具有致癌基因的功能,然而,其在ESCC中的作用尚未见报道。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lncRNA SPRY4-IT1在ESCC组织中异常表达。并进一步探讨了lncRNA SPRY4-IT1作为食管鳞癌三野淋巴结清扫生物标志物的可行性。第一部分lncRNA SPRY4-IT1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功能研究目的:1.研究lncRNA SPRY4-IT1在食管鳞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2.研究lncRNA SPRY4-IT1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河北省人民医院共92例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组织及成对的癌旁组织(距离肿瘤边缘>2cm)。所有患者均于2011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胸外科及河北省人民医院胸外科行R0食管癌切除术。原发癌组织和成对的癌旁非癌组织在切除后立即冷冻在液氮中,然后保存在-80℃深低温冰箱,以保存RNA。以上标本采集前均未接受相关辅助治疗,包括:化疗、放疗、免疫治疗及中药治疗。92对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进行PCR实验,以分析SPRY4-IT1的表达情况。结果:1.SPRY4-IT1在食管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SPRY4-IT1基因在ESCC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高于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利用RT-PCR技术检测了92对组织。结果表明,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在86.9%的病例中表达上调2倍以上。根据相对SPRY4-IT1表达的中位数将92例ESCC患者分为两组。SPRY4-IT1高表达与肿瘤分化、T分期、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相关(P<0.005)。但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状况、饮酒或肿瘤部位等无明显相关(P>0.05)。这些观察结果表明SPRY4-IT1表达的增加与ESCC的进展和发展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2.SPRY4-IT1表达水平高与ESCC患者预后不良相关本研究结果显示,SPRY4-IT1表达水平、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与ESCC患者总生存率显着相关。SPRY4-IT1表达水平、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是影响ESCC患者总体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这些结果表明,ESCC患者中,SPRY4-IT1的表达水平可以作为食管癌患者预后因素之一。小结:1.本研究对ESCC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进行了检测分析,发现SPRY4-IT1在食管癌患者中异常高表达,这提示SPRY4-IT1可能成为食管癌早期发现的生物标志物之一。2.SPRY4-IT1在食管癌组织中表达上调,并最终影响患者的预后,表明SPRY4-IT1可能参与了食管癌的发病过程,并发挥促癌基因的作用。第二部分SPRY4-IT1调控ABCA1的实验研究目的:明确lncRNA SPRY4-IT1对食管鳞癌发生、转移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探究lncRNA SPRY4-IT1是否通过对ABCA1的调控,导致胞内胆固醇含量和细胞膜流动性的改变,最终影响食管鳞癌的淋巴结转移。方法:人食管癌细胞系TE1、TE13、Eca109均由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肿瘤研究所保留并传代;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q 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流式细胞仪等预测SPRY4-IT1的下游靶基因。检测食管癌样本中ABCA1的表达水平,并将ABCA1过表达质粒与SPRY4-IT1mimics共转染TE-1细胞,CCK-8试验、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它们对细胞增殖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qRT-PCR检测食管癌组织,结果提示SPRY4-IT1呈上调表达,ABCA1也表达增高;食管癌组织中ABCA1与SPRY4-IT1的表达大致协同相关。双荧光素酶法、q RT-PCR、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ting发现SPRY4-IT1与ABCA1的3`-UTR位点结合。转染SPRY4-IT1 mimics后,ABCA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转染SPRY4-IT1 inhibitor后,ABCA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减低。小结:SPRY4-IT1与ABCA1基因的3`-UTR靶向互补结合,存在信号通路调控关系。SPRY4-IT1通过增强ABCA1的表达,而促进食管癌细胞增殖,并抑制细胞凋亡。第三部分SPRY4-IT1作为3野淋巴结清扫受益人群评判指标的研究目的:1.研究lncRNA SPRY4-IT1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生存的相关性;2.研究lncRNA SPRY4-IT1与ESCC淋巴结转移及不良预后的相关性,从而指导最适合ESCC的淋巴结清扫策略。方法: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2011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胸外科、河北省人民医院行R0食管切除术的92例食管癌组织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SPRY4-IT1的表达,并分析SPRY4-IT1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病理性质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临床数据统计分析发现,SPRY4-IT1的高表达与肿瘤分化,T分期,淋巴结转移和病理阶段相关,但与患者年龄,性别,吸烟状况、饮酒、肿瘤位置和淋巴结复发无关。进一步分析SPRY4-IT1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发现其表达水平升高与颈部和上纵隔淋巴结转移风险升高相关。根据随访结果,颈部和上纵隔淋巴结复发风险与SPRY4-IT1表达水平无显着相关性。小结:本实验结果支持了SPRY4-IT1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高风险相关的假设,它在指导胸段食管鳞癌患者三野淋巴结清扫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未来还需要前瞻性大样本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证实这一结论。

万通[6](2021)在《306例桂西地区食管癌患者发病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桂西地区食管癌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发病的影响因素,从而确定食管癌患者的高危人群及食管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为桂西地区食管癌的综合性预防、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研究对象均选取居住在桂西地区十五年以上的居民,病例组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2月就诊于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胸血管外科,经术后病理确诊或内窥镜病理检查确诊的食管癌患者,筛选出病例资料较为完善者306例。对照组选取前往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体检的健康人群,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筛选出306例在性别、年龄、居住地方面与病例组相匹配者。大多数研究对象可通过病史资料完成问卷调查内容,一部分通过电话询问调查完成问卷调查内容。对病例组患者年龄、性别、职业、组织学分类等一般情况等进行描述性分析,对可能与桂西地区食管癌发病相关的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的因素(P<0.05),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分析结果和理论依据确定桂西地区食管癌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1)306例病例中,男性279例,女性27例,男女性别比10.3:1;其中<40岁6例(2%),40-49岁51例(16.7%),50-59岁93例(30.4%),60-69岁125例(40.8%),70-79岁25例(8.2%),>80岁6例(2%);男性平均年龄为(57.91±9.259)岁,女性平均年龄为(61.67±11.744)岁。2)306例病例中,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者182例(59.8%),初中、中专文化程度者78例(25.5%),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者45例(14.7%)。3)306例病例中,食管鳞癌291例,占比95.2%;食管腺癌10例,占比3.3%;其他少见类型5例,占比1.7%。在病理组织分化程度中:中分化178例,占比58.2%;高分化70例,占比22.9%;低分化及未分化58例,占比19.0%。在肿瘤病变部位中:食管中段者165例,占比53.9%;食管下段者103例,占比33.7%;食管上段者38例,占比12.4%。4)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个人胃食管病史、家族肿瘤史、不良心理状态、饮酒年限、饮食规律、进餐速度、暴饮暴食习惯、饮水来源、吃咸鱼及腌制品、吃霉变食物、吃豆类与食管癌的发病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族肿瘤史(P=0.672>0.05)、饮食规律(P=0.272>0.05)、饮水来源(P=0.103>0.05)、吃咸鱼及腌制品(P=0.966>0.05)、吃霉变食物(P=0.086>0.05、吃豆类(P=0.211>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饮酒10~20年(P=0.000,OR=5.031,95%CI:3.282~10.010)、饮酒>20年(P=0.001,OR=3.031,95%CI:1.603~5.730)、个人胃食管病史(P=0.000,OR=6.359,95%CI:3.837~10.539)、不良心理状态P=0.000,OR=11.972,95%CI:7.309~19.612)、进食速度过快(P=0.000,OR=3.236,95%CI:1.794~5.837)、暴饮暴食习惯(P=0.000,OR=4.803,95%CI:2.324~9.927)、吃咸鱼腊肉(>2次/周)(P=0.041,OR=1.951,95%CI:1.029~3.699),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是桂西地区食管癌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桂西地区食管癌患者多见于50-70岁中老年人,男女比例为10.3:1,食管癌患者的病理组织学类型主要以食管鳞癌为主,占比95.2%;食管癌组织分化程度以中分化为主,占比58.2%;饮酒年限、个人胃食管病史、不良心理状况、进食速度过快、暴饮暴食习惯、吃咸鱼腊肉与桂西地区食管癌的发病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为桂西地区食管癌相关的危险因素。

梁玮,陈雅华,郑家垚[7](2021)在《早期食管癌的筛查策略:基于海岛的流行病学和内镜筛查方案》文中研究说明食管癌是严重威胁中国居民健康的恶性肿瘤。高危人群筛查及早诊早治是降低其发病与死亡的有效手段。在高危地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精准识别高危患者并进行内镜检查是行之有效且符合成本效益评价的普查方案。本文围绕福建南日岛早期食管癌筛查和预防公益项目,论述福建食管癌高发区的致癌高危因素及内镜下治疗策略,探索适合福建乃至中国的食管癌高发区的筛查体系及方案。

李高明[8](2020)在《基于基因表达与浸润免疫细胞的食管癌多指标特征整合及预后预测模型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和目的在世界范围内,食管癌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六大原因,是最具侵袭性的疾病之一。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食管癌患者的预后虽有所改善,但相较于其他大多数癌症,其预后仍然较差,5年存活率仅为20%。即便是接受手术治疗的早期患者,5年内依然有50%的可能性复发。临床上,TNM分期是食管癌生存的主要预测指标,然而具有相同肿瘤分期且接受相似临床治疗的患者,其结局也可能截然不同,表明该指标无法为患者提供充分的预后信息。因此,为提高患者的个体化预测和治疗方案选择的准确性,尚需筛选新的预测指标来补充分期系统。目前已有部分研究从基因和浸润免疫细胞层面来寻找食管癌预后的潜在指标,但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阴性样本数据利用不充分,模型免疫特征纳入少以及预测准确度有限等。本研究从食管癌生物学特征的不同角度来构建预后模型,并将其整合至列线图模型,以期对食管癌患者的预后进行更准确地预测。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利用食管癌的基因表达数据来对患者的预后进行研究,样本的基因表达数据及其相应的临床数据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GEO)和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中下载获得。本研究从基因表达和免疫浸润两个角度分别对食管癌的预后进行了探讨,并初步构建了食管癌患者的列线图个体化预测模型。研究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基于基因表达数据的风险模型构建:利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算法分别构建正常组织与肿瘤组织的共表达网络,并将其划分为不同的模块,随后从网络节点密度与节点连通性的角度对基因模块的保守性进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逐步向前加权随机生存森林方法来筛选预后拓扑重要的基因。(2)基于浸润免疫细胞的风险模型构建:利用基因的表达数据通过CIBERSORT反卷积算法来量化食管癌样本中的免疫细胞,并使用x Cell算法对免疫细胞的含量进行验证。通过LASSO COX回归模型来筛选食管癌预后相关的免疫特征,并建立基于免疫细胞的预后预测模型;(3)整合多指标的列线图模型构建:将食管癌预后相关的多个指标整合到列线图模型,并实现交互式图示化的预测。通过ROC曲线、一致性指数、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来评价模型的预测性能及其临床应用价值。研究结果通过WGCNA算法分别在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的共表达网络中识别出32个和20个基因模块。模块保守性分析结果显示,正常组织中有8个基因模块在肿瘤组织网络中不保守,其中两个模块的保守性统计量小于2,分别是purple(Zsummary=0.200,Psummary=0.102)和midnightblue(Zsummary=0.603,Psummary=0.321)。功能分析结果表明,非保守性模块中的基因在消化,胃肠道上皮细胞的维持,消化道发育及胃酸分泌等生物学过程或通路中显着富集。对非保守性模块中的基因我们先使用COX模型和加权随机生存森林来降维,再通过LASSO方法来细化纳入预后模型的特征,最终构建了一个基于24个基因特征的RNA评分模型。训练队列中RNA评分分别在第2、3和5年的预测中取得了0.805、0.801和0.824的AUC值。验证队列中第2、3和5年的预测AUC值为0.701、0.645和0.811。通过CIBERSORT反卷积算法,我们得到了22种浸润免疫细胞的丰度。食管癌组织中含量最高的前5种免疫细胞分别为浆细胞、静息态树突状细胞、CD8+T细胞、激活态肥大细胞与调节性T细胞,其平均比例的总和为64.8%。通过LASSO COX回归模型筛选出12种免疫细胞来构建免疫评分模型。训练队列中免疫评分模型分别在第2、3和5年的预测中取得了0.733、0.736和0.747的AUC值。验证队列中第1、2和3年的预测AUC值为0.649、0.664和0.724。基因集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低免疫评分组显着富集于免疫相关通路,包括炎性反应、IL6-JAK-STAT3信号、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与肠道免疫网络Ig A产生等。在不同临床特征的分层分析中,RNA评分和免疫评分能将食管癌患者进一步划分为不同风险分组的人群,表明这两个指标都能够补充TNM分期系统的预测能力。多因素回归模型显示RNA评分、免疫评分、年龄和肿瘤分期是食管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并将其整合至列线图模型用于可视化。列线图模型分别在第2、3和5年的预测中分别取得了0.851、0.842和0.857的AUC值,实现了预后预测价值的最大化。一致性指数显示列线图模型的预测能力优于TNM分期系统以及单个指标的预后预测。在校准曲线中预测线与理想线具有高度一致性。决策曲线结果显示,整合多指标的列线图模型比TNM分期系统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开发的交互式列线图工具可方便快速地对患者预后情况进行评估。研究结论和意义(1)从系统的角度来对网络进行比较可充分利用阴性样本的信息,因此能获得具有更高生物学相关性的基因模块;(2)整合了网络权重信息的逐步向前随机生存森林方法可有效筛选出与预后相关且在网络中具有高度连通性的基因特征;(3)基于基因表达的RNA评分与基于浸润免疫细胞的免疫评分均可作为食管癌患者预后的可靠指标;(4)相较于与传统的TNM分期系统,整合多个指标的列线图模型可以更加准确地对患者的预后进行预测。综上,本研究构建的食管癌预后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对患者个性化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临床决策的制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此外,这种通过对网络的连通性和模块性进行比较,并在网络上寻找发挥特殊作用的基因的分析思路,为复杂性状疾病的机理研究以及寻找疗效指标提供了新的视角。

刘攀[9](2020)在《ALDH2和C12orf30基因多态性与新疆汉族、哈萨克族食管鳞癌的易感性及预后的相关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新疆汉族、哈萨克族人群染色体12q24区域中ALDH2(乙醛脱氢酶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rs671(G>A)和c12orf30(N-α-乙醛转移酶)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rs4767364(A>G)与食管癌易感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新疆地区食管癌患者哈萨克族65例,汉族62例;同一地区无肿瘤病史的正常人群对照哈萨克族75例,汉族50例。采用Taq Man等位基因鉴别技术检测研究对象染色体12q24区域中ALDH2基因rs671位点和c12orf30基因rs4767364位点的多态性基因型分布;采用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检验基因型分布情况。分析rs671位点和rs4767364位点各基因型与食管癌患者预后的关联。结果: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组与对照组中,ALDH2基因rs671位点GG、GA、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6.15%、40.00%、13.85%和68.00%、26.67%、5.33%,ALDH2基因rs671位点基因型频率在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新疆汉族食管癌组与对照组中,rs671位点GG、GA、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4.84%、40.32%、4.84%和58.00%、38.00%、4.00%,rs671位点基因型频率在新疆汉族食管癌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组与对照组中,c12orf30基因rs4767364位点AA、AG、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5.38%、21.54%、3.08%和78.67%、18.67%、2.67%,c12orf30基因rs4767364位点基因型频率在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新疆汉族食管癌组与对照组中,c12orf30基因rs4767364位点AA、AG、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64.52%、32.26%、3.23%和66.00%、30.00%、4.00%,c12orf30基因rs4767364位点基因型频率在新疆汉族食管癌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ALDH2基因rs671位点与新疆哈萨克族、汉族食管癌预后均相关(P<0.05),c12orf30基因rs4767364位点与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预后相关(P<0.05),与汉族食管癌患者预后无关(P>0.05)。结论:染色体12q24区域中,ALDH2基因rs671(G>A)与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易感性及哈萨克族、汉族的食管癌患者预后可能均相关。c12orf30基因rs4767364位点与哈萨克族食管癌患者预后可能相关。通过对ALDH2基因、C12orf30基因多态性与吸烟、饮酒及体重指数的相关性研究得出,ALDH2基因的rs671位点在饮酒人群和不饮酒人群中,以及在不同分级的BMI指数人群中,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布差异均不显着。C12orf30基因rs4767364位点在饮酒人群和不饮酒人群中、吸烟人群和不吸烟人群中,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布差异均不显着。C12orf30基因rs4767364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在III+IV级人群中分布差异显着,经性别、诊断年龄、家族史、吸烟、饮酒等因素调整后则无显着相关性。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发现,ALDH2基因、C12orf30基因多态性与新疆汉族、哈萨克族ESCC放射敏感性的相关性研究,显示ALDH2基因rs671位点的AA基因型的放疗疗效与其他两个基因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余均与放射敏感性不相关。

谢双华[10](2020)在《中国上消化道癌高发区食管胃交界部癌(贲门癌)危险因素及预测预警标志物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在中国上消化道癌高发区多中心前瞻性人群筛查队列中,探索并验证贲门癌(gastric cardia adenocarcinoma,GCA)危险因素及血浆预测预警蛋白标志物,构建高发区人群贲门癌风险预测模型,为我国贲门癌的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材料和方法1.中国上消化道癌高发区食管胃交界部癌(贲门癌)危险因素及预测预警标志物的横断面探索研究:包括4部分内容:一是采用以人群为基础的多中心横断面研究设计。基于2005-2009年在我国上消化道癌高发区(河南林州、河北磁县和山东肥城)的人群筛查项目,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暴露因素与贲门癌及癌前病变的关系。二是制定烫热饮食热暴露情况的精准调查方案,在不同热暴露特征的两组样本人群中(20名欧洲和52名中国高发区有烫热饮食习惯者)进行调查,验证可行性。评价第一口温度、平均温度、摄入量加权平均温度和食管内温度(intra-esophagealtemperature,IET)等指标对两组样本人群热暴露特征的量化能力。三是基于2015-2017年河南林州的人群筛查队列(随机对照试验),随机抽取筛查组20%的人群进行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rea breath test,13C-UBT),检测H.pylori现症感染情况。结合H.pylori现症感染、贲门粘膜病理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数据,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pylori现症感染与贲门各级粘膜病变的关系。四是依托河南林州上消化道癌筛查与早诊早治项目,选取年龄(±3岁)、性别1:1个体匹配的10对贲门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IN)、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IN)和贲门正常者,采集其血浆标本。采用数据非依赖采集(data-independent acquisition,DIA)质谱蛋白组学定量技术对前述4组血浆进行全谱分析,建立贲门癌及癌前病变血浆差异蛋白表达谱,筛选贲门癌及癌前病变潜在血浆蛋白标志物。筛选标准为DIA检测蛋白表达量在贲门正常血浆中均处于较低水平,而在贲门癌或癌前病变血浆中处于较高水平(>5倍)。2.中国上消化道癌高发区食管胃交界部癌(贲门癌)危险因素的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及预测预警模型构建:该研究在本文第一部分基础上,建立多中心贲门癌人群筛查亚队列。利用当地覆盖全人群的肿瘤登记系统进行长期肿瘤监测随访。采用Cox 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队列基线危险因素及贲门粘膜病变与贲门癌发病风险的关系。基于宏观危险因素和贲门粘膜病理诊断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贲门癌风险预测预警模型。采用Harrell’s一致性统计量(concordance statistics,C-statistic)评价模型的区分度,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模型的校准度。研究结果1.3个高发区共计完成人群筛查21592人,检出贲门正常粘膜(normal cardia mucosa,Normal)/非萎缩性贲门炎(non-atrophic carditis,NAC)18356 例、萎缩性贲门炎(atrophic carditis,AC)/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1094 例、LIN 1117例、HIN150例、贲门癌118例。男性、年龄较高(≥50岁)、吸烟、无饮茶习惯、蔬菜水果摄入较少(<1次/周)、葱蒜、腌晒食品、油炸食品和烫热食品摄入较多(≥1次/周)、有肿瘤家族史和高体质指数(bodymassindex,BMI)(≥25.0kg/m2)与贲门癌及癌前病变发生呈正相关(OR值均>1.0,P值均<0.05)。2.与IARC组调查对象相比,中国高发区组摄入烫热饮食时的热暴露明显较高,其摄入第一 口的时间更早(平均早5.6minutes)、温度更高(平均高9.5℃)、摄入量更多(平均多17g)、IET也更高(平均高18.6℃)。第一口温度对两组样本人群的区分效果较差,第一口 IET对两组样本人群的区分效果较好。3.调查人群H.pylori现症感染率为 41.34%(828/2003)。Normal/NAC、AC/IM、LIN和 HIN/GCA的H.pylori现症感染率分别为:39.29%、62.16%、55.91%和 52.17%。H.pylori感染与 AC/IM、LIN 和HIN/GCA 关联的 OR 值分别为:2.78(95%CI:1.70-4.53)、2.14(95%CI:1.47-3.10)和 2.29(95%CI:0.98-5.33)。4.共鉴定蛋白质1212个。与贲门正常组相比,LIN、HIN和GCA组分别获得差异表达蛋白149、170和89种。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各病变组差异表达蛋白质生物过程主要集中于细胞信号传导、上皮细胞增殖、发育、分化、凋亡、迁移和黏附,以及血管生成和免疫调节等。信号通路主要集中于焦点黏连、肌动蛋白骨架调节、细胞黏附分子、血小板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H pylori感染的上皮细胞信号转导和胃酸分泌等。本研究优先筛选出RNH1、TERA、ATAD2、ROBO4、RAC1、ICAM1、GBP4和REG3A等8个贲门癌或癌前病变潜在分子标志物。5.截止2017年12月31日,21474例队列人群总计随访207179人年,平均随访9.7年,共收集贲门癌新发病例202例(男性125例,女性77例)。男性(HR=1.92,95%CI:1.36-2.70)、年龄较高(50-59 岁:HR=2.59,95%CI:1.75-3.85;60-69 岁:HR=4.50,95%CI:2.91-6.96)、无饮茶习惯(HR=1.80,95%CI:1.19-2.74)、肉蛋奶类摄入较少(<1 次/周)(HR=1.31,95%CI:0.98-1.76)、葱蒜(HR=1.67,95%CI:1.08-2.58)和烫热食物(HR=1.37,95%CI:1.03-1.81)摄入较多(≥1次/周)、有肿瘤家族史(家族中≥2 人曾患肿瘤:HR=2.05,95%CI:0.83-5.06)和高 BMI(25.0~29.9kg/m2:HR=1.28,95%CI:0.95-1.72)增加贲门癌发病风险。6.贲门正常粘膜/非萎缩性贲门炎(Normal/NAC)人群的贲门癌发病率为44.30/10万,萎缩性贲门炎/肠上皮化生(AC/IM)、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IN)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N)人群的贲门癌发病率分别为:227.07/10万、380.95/10万和4366.35/10万。AC/IM、LIN和HIN的贲门癌变风险较Normal/NAC分别增加:3.45倍(HR=4.45,95%CI:2.74-7.23)、5.67 倍(HR=6.67,95%CI:4.48-9.94)和 60.65 倍(HR=61.65,95%CI:40.19-94.55)。7.基于宏观危险因素建立的贲门癌风险预测模型的C-statistic为0.717(95%CI:0.679-0.754),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χ2=6.20,P=0.625)。联合宏观危险因素和贲门粘膜病理诊断建立的贲门癌风险预警模型的C-statistic为0.834(95%CI:0.810-0.871),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χ2=6.83,P=0.555)。结论1.男性、年龄较高(≥50岁)、无饮茶习惯、肉蛋奶类摄入较少(<1次/周)、葱蒜、烫热食物摄入较多(≥1次/周)、有肿瘤家族史、高BMI(≥25.0kg/m2)以及H.pylori感染可能是高发区居民贲门癌的危险因素。本研究发现仅使用既往流行病学研究常用的第一口温度指标不能准确评价摄入烫热饮食时的真实热暴露。未来流行病学研究应注意同时测量摄入温度和摄入量暴露信息。本研究制定的精准测量方案具有可行性,可供使用。2.RNH1、TERA、ATAD2、ROBO4、RAC1、ICAM1、GBP4 和 REG3A 等 8个蛋白可能为贲门癌或癌前病变早期诊断分子标志物,但尚需进一步验证。3.萎缩性贲门炎/肠上皮化生、低级别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长期贲门癌癌变风险逐级升高,是贲门癌的癌前病变。4.基于前瞻性验证的宏观危险因素和贲门粘膜病理诊断指标,初步构建的贲门癌风险预测预警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在高发区人群筛查初筛和分流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二、食管癌的流行病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食管癌的流行病学(论文提纲范文)

(1)坚持党的领导下的林州肿瘤防治模式的创建和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1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2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2.1 坚持党的领导、政府主导的原则,全面推进食管癌的防治工作
    2.2 摸清情况,研究对策
    2.3 寻找食管癌病因,积极转化研究成果
    2.4 抓“三早”,降“两率”,早期干预效果显着
3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近四十年来我国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病状况及其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及重点
    四、数据来源及文献利用说明
    五、研究方法
    六、概念界定
    七、消化系统癌症发展分期说明
第一章 头十年我国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状况概述
    第一节 发病率及频次分析
        一、发病率分析
        二、频次分析
    第二节 高发病种高发地区分析
        一、高发病种地域分析
        二、高发病种城乡差异分析
    第三节 高发人群分析
        一、年龄分析
        二、性别分析
    第四节 高发病种危险因素分析
        一、肝癌危险因素分析
        二、胃癌危险因素分析
        三、食管癌危险因素分析
第二章 中期二十年我国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状况概述
    第一节 发病率及频次分析
        一、发病率分析
        二、频次分析
    第二节 高发病种高发地区分析
        一、高发病种地域分析
        二、高发病种城乡差异分析
    第三节 高发人群分析
        一、年龄分析
        二、性别分析
    第四节 高发病种危险因素分析
        一、胃癌危险因素分析
        二、食管癌危险因素分析
        三、肝癌危险因素分析
第三章 近十年我国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状况概述
    第一节 发病率及频次分析
        一、发病率分析
        二、频次分析
    第二节 高发病种高发地区分析
        一、高发病种地域分析
        二、高发病种城乡差异分析
    第三节 高发人群分析
        一、年龄分析
        二、性别分析
    第四节 高发病种危险因素分析
        一、胃癌危险因素分析
        二、食管癌危险因素分析
        三、肝癌危险因素分析
第四章 近四十年来我国消化系统高发癌症发病状况分析
    第一节 食管癌发病状况分析
        一、发病率、频次分析
        二、地域分析
        三、人群分析
    第二节 胃癌发病状况分析
        一、发病率、频次分析
        二、地域分析
        三、人群分析
    第三节 肝癌发病状况分析
        一、发病率、频次分析
        二、地域分析
        三、人群分析
    第四节 消化系统高发癌症发病状况总结
        一、消化系统癌症高发病种
        二、消化系统高发癌症的高发地区
        三、消化系统高发癌症的高危人群
第五章 近四十年来我国消化系统高发癌症危险因素分析
    第一节 食管癌危险因素分析
    第二节 胃癌危险因素分析
    第三节 肝癌危险因素分析
    第四节 消化系统高发癌症危险因素总结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病状况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基于seer数据库的非手术Ⅰ/Ⅱ期食管癌患者治疗模式对比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潮汕地区氮污染及饮食等综合因素与肝癌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目的
    2.2 调查对象
    2.3 样本量
    2.4 研究方法
    2.5 构建统计分析模型
    2.6 分析软件
    2.7 质量控制
第三章 结果
    3.1 潮汕地区居民肝癌死亡率
    3.2 潮汕各地区环境、经济等情况以及居民生活饮食习惯
    3.3 潮汕地区居民肝癌死亡率的相关因素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潮汕地区肝癌死亡率和猪氮负荷指数的地理相关性
    4.2 潮汕地区肝癌死亡率的相关因素
    4.3 创新性与局限性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癌的病因流行病学研究
    参考文献(综述)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知情同意书
附录三 伦理委员会批准函
附录四 论文发表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5)SPRY4-IT1影响食管鳞癌的转移及其作为三野淋巴结清扫标志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lncRNA SPRY4-IT1 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功能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SPRY4-IT1 调控ABCA1 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SPRY4-IT1 作为3 野淋巴结清扫受益人群评判指标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长链非编码RNA与食管鳞癌发生发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306例桂西地区食管癌患者发病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病例组对象选择
        1.1.2 病例组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1.1.2.1 纳入标准
        1.1.2.2 排除标准
        1.1.3 对照组对象选择
        1.1.4 对照组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1.1.4.1 纳入标准
        1.1.4.2 排除标准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流行病学描述性分析
        2.1.1 年龄分布
        2.1.2 性别分布
        2.1.3 地区分布
        2.1.4 民族分布
        2.1.5 病理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肿瘤部位
    2.2 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2.1 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2.1.1 职业、文化程度与食管癌发生的相关性
        2.2.1.2 个人胃食管病史、家族肿瘤史、不良心理状况、是否静坐工作方式、家庭关系是否融洽与食管癌的关联
        2.2.1.3 吸烟、饮酒与食管癌发生的相关性
        2.2.1.4 饮用非自来水、饮食习惯与食管癌发生的相关性
        2.2.1.5 吃咸鱼腊肉、吃烫热饮食、吃烧烤烟熏食物与食管癌发生的相关性
        2.2.1.6 吃霉变食物、吃干硬食物、是冷凉食物与食管癌发生的相关性
        2.2.1.7 吃肉蛋奶类、吃豆类、吃肥肉与食管癌发生的相关性
        2.2.1.8 饮茶、吃蔬菜、吃水果与食管癌发生的相关性
        2.2.2 食管癌发病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食管癌的流行病学特征
    3.2 文化程度、职业与食管癌发生的相关性
    3.3 个人胃食管病史与食管癌发生的相关性
    3.4 家族肿瘤史与食管癌发生的相关性
    3.5 不良心理状态及家庭关系与食管癌发生的相关性
    3.6 静坐工作模式与食管癌发生的相关性
    3.7 吸烟、饮酒与食管癌发生的相关性
        3.7.1 吸烟
        3.7.2 饮酒
    3.8 饮用非自来水、饮食习惯与食管癌发生的相关性
        3.8.1 饮用非自来水
        3.8.2 饮食习惯
    3.9 饮食内容与食管癌发生的相关性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食管癌发病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7)早期食管癌的筛查策略:基于海岛的流行病学和内镜筛查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学研究及高危人群的识别
    1.1 遗传因素
    1.2 社会经济情况
    1.3 口腔卫生不良
    1.4 吸烟及饮酒
    1.5 饮食饮水情况
2 早期食管癌的精准内镜筛查
    2.1 碘染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应用
    2.2 重视NBI及ME-NBI在早癌筛查中的应用
    2.3 如何看待活检病理与内镜诊断不符合的问题
3 早期食管癌的内镜下治疗
    3.1 长节段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治疗术式的选择
    3.2 Q-ESD
4 食管ESD术后狭窄并发症的预防

(8)基于基因表达与浸润免疫细胞的食管癌多指标特征整合及预后预测模型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ABSTRACT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
    1.4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基于基因共表达网络权重的特征基因选择及RNA评分构建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浸润免疫细胞的预后评价及免疫评分构建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整合多指标的预后预测模型及临床应用价值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论文的研究特色和创新
    5.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食管癌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9)ALDH2和C12orf30基因多态性与新疆汉族、哈萨克族食管鳞癌的易感性及预后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ALDH2 基因rs671、C12orf30 基因rs4767364 多态性在新疆汉族、哈萨克族ESCC中的分布情况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随访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新疆汉族、哈萨克族食管鳞癌ALDH2 基因、C12orf30 基因多态性与吸烟、饮酒及体重指数的相关性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ALDH2 基因、C12orf30 基因多态性与新疆汉族、哈萨克族ESCC放射敏感性的相关性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食管癌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10)中国上消化道癌高发区食管胃交界部癌(贲门癌)危险因素及预测预警标志物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目标
技术路线图
第1章 中国上消化道癌高发区食管胃交界部癌(贲门癌)危险因素及预测预警标志物的横断面探索研究
    第1节 宏观危险因素与贲门癌及癌前病变关系的探索研究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和内镜检查
        2.4. 质量控制
        2.5. 危险因素的定义和分类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内镜筛查依从性
        3.2. 研究对象调查特征分布
        3.3. 宏观危险因素与贲门癌及各级癌前病变的关系
        4. 讨论
        5. 小结
    第2节 烫热饮食热暴露情况精准调查方案的探索研究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流行病学问卷调查
        2.4. 烫热饮食摄入温度和摄入量测量
        2.5. 质量控制
        2.6.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和自我报告的烫热饮食热暴露特征
        3.2. 调查对象烫热饮食摄入过程特征
        3.3. 调查对象烫热饮食客观测量的热暴露特征
        4. 讨论
        5. 小结
    第3节 幽门螺杆菌现症感染与贲门癌及癌前病变关系的探索研究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流行病学问卷调查
        2.4. ~(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
        2.5. 内镜筛查与病理诊断
        2.6. 数据管理和质量控制
        2.7.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贲门各级粘膜病变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3.2. H.pylori感染与未感染对象基本特征
        3.3. H.pylori感染与贲门各级粘膜病变的关系
        4. 讨论
        5. 小结
    第4节 基于DIA(Data-independent acquisition)质谱蛋白质组学定量技术的贲门癌及癌前病变血浆蛋白标志物的探索研究
        1. 研究背景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血液样本的采集、处理和保存
        2.4. 实验方法
        2.5. 统计学分析
        2.6. 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3.2. 贲门各级病变研究对象血浆差异表达蛋白分析
        3.3. 潜在贲门癌及癌前病变蛋白标志物筛选
        4. 讨论
        5. 小结
第2章 中国上消化道癌高发区食管胃交界部癌(贲门癌)危险因素的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及预测预警模型构建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基线流行病学调查、内镜筛查与病理诊断
        2.4. 队列随访及结局
        2.5. 质量控制
        2.6. 危险因素的定义和分类
        2.7.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宏观危险因素与贲门癌发病风险关系
        3.2. 贲门各级粘膜病变与贲门癌发病风险关系
        3.3. 贲门癌风险预测预警模型构建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基金资助
已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英文文章
文献综述 Ghrelin基因主要产物与上消化道癌发病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食管癌的流行病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坚持党的领导下的林州肿瘤防治模式的创建和推广[J]. 刘志才. 中国肿瘤, 2021(07)
  • [2]近四十年来我国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病状况及其危险因素研究[D]. 孙晓琨. 遵义医科大学, 2021
  • [3]基于seer数据库的非手术Ⅰ/Ⅱ期食管癌患者治疗模式对比及预后分析[D]. 李家鑫. 山东大学, 2021(09)
  • [4]潮汕地区氮污染及饮食等综合因素与肝癌的相关性研究[D]. 孙铭繁. 汕头大学, 2021(02)
  • [5]SPRY4-IT1影响食管鳞癌的转移及其作为三野淋巴结清扫标志物的研究[D]. 郄鹏.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6]306例桂西地区食管癌患者发病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D]. 万通.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7]早期食管癌的筛查策略:基于海岛的流行病学和内镜筛查方案[J]. 梁玮,陈雅华,郑家垚.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1(02)
  • [8]基于基因表达与浸润免疫细胞的食管癌多指标特征整合及预后预测模型构建研究[D]. 李高明.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9]ALDH2和C12orf30基因多态性与新疆汉族、哈萨克族食管鳞癌的易感性及预后的相关研究[D]. 刘攀.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3)
  • [10]中国上消化道癌高发区食管胃交界部癌(贲门癌)危险因素及预测预警标志物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D]. 谢双华.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标签:;  ;  ;  ;  ;  

食管癌的流行病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