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期静脉输液病人血管损伤的原因分析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冯娜娜,林美华,王彦芬,王慕卿[1](2021)在《化疗期恶性肿瘤病人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感染发生原因分析及其防护措施》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化疗期恶性肿瘤病人植入式静脉输液港(IVAP)感染发生的原因,提出对应护理干预策略。方法:选择医院2017年12月—2019年10月收治的170例处于化疗期恶性肿瘤病人,均行IVAP。根据化疗期是否发生感染将病人分为发生组58例与未发生组112例,查阅文献并结合医院临床经验纳入导致IVAP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并经单因素与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70例化疗期恶性肿瘤病人发生IVAP感染58例,发生率为34.1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体质指数(BMI)、合并糖尿病、IVAP置管时间、IVAP封管液选择、植入路径、化疗方案是影响化疗期恶性肿瘤病人IVAP感染发生的主要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合并糖尿病、植入路径、IVAP封管液选择及IVAP置管时间均为影响化疗期恶性肿瘤病人IVAP感染发生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化疗期恶性肿瘤病人IVAP感染风险与病人自身状况及置入操作均密切相关。应加强监测与防护,尤其对于高龄、合并糖尿病及长时间置管者,同时医护人员应加强置入路径与IVAP封管液选取培训。
方凤章,郁红菊[2](2021)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用于肿瘤患者中的护理体会》文中提出众所周知,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简称PORT)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患者中,规范使用和维护PORT,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并发症,可确保PORT的长期安全使用。随着临床肿瘤患者的增多,静脉化疗也逐渐增多,化疗药物对外周血管的损伤严重,故正确使用PORT对于肿瘤化疗患者十分重要。本文总结并探讨PORT用于肿瘤患者中的护理体会。
潘杰[3](2020)在《三种方法预防静脉留置针短期输注营养液所致静脉炎的临床效果》文中提出目的1.探讨复方维生素E乳膏、芝麻油、赛肤润预防经静脉留置针短期(<6天)输注营养液所致静脉炎的临床效果。2.通过综合比较三种方法预防经静脉留置针短期(<6天)输注营养液所致静脉炎的临床效果、安全性、费用等方面,选出预防效果好、简便、经济、大众易于接受的方法,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在查阅了大量国内外静脉炎文献的基础上,采用小组讨论、预实验等制定了具体干预方案。本研究应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通过静脉留置针短期(<6天)滴注营养液(包含复方氨基酸,50%葡萄糖注射液,10%氯化钾注射液,中长链脂肪乳)的132例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复方维生素E乳膏组,芝麻油(崔字牌小磨香油)组,赛肤润(液体敷料)组,每组44例。三组患者均由责任护士进行留置针穿刺,第一次输液前给予外用药物,上至沿静脉走向10-15cm,下到敷贴近心端边缘(离穿刺点1.5-3cm),两端到手背或臂缘,轻柔按摩3分钟并保留药物一小时,一天3次,至研究停止。若患者出现红、肿、热、痛、外渗等局部或全身症状,则停用药物。双人观察患者用药部位的情况:有无静脉炎、静脉炎的评分级别、范围、疼痛分值、静脉炎出现时间、皮肤及全身反应等并记录在研究观察记录表上。应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三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结果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疾病、血管情况、留置针位置、营养液配方、营养液渗透压、输液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三种方法预防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临床效果的比较结果2.1三组患者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发生率比较结果三组静脉炎发生率:复方维生素E乳膏组43.18%、芝麻油组37.21%、赛肤润组76.19%,经检验三组患者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两两比较结果:复方维生素E乳膏和芝麻油降低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发生率的效果均优于赛肤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是复方维生素E乳膏与芝麻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三组患者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不同评分级别发生率(即不同静脉损伤程度)的比较结果三组患者静脉炎不同评分级别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多重比较结果:复方维生素E乳膏组和芝麻油组分别与赛肤润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是复方维生素E乳膏组与芝麻油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三组患者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范围比较结果三组患者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范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两两比较结果:复方维生素E乳膏和芝麻油分别与赛肤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是复方维生素E乳膏与芝麻油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三组患者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疼痛分值比较结果三组患者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疼痛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三组患者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出现时间比较结果三组患者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出现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两两比较结果:复方维生素E乳膏组和芝麻油组分别与赛肤润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是复方维生素E乳膏组与芝麻油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三种方法不良反应评价结果研究结束时,三组患者均未出现皮肤及全身不适症状。4.三种方法所需费用的比较结果三组患者预防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费用的中位数分别是复方维生素E乳膏组14.9元,芝麻油组13.9元,赛肤润组96元,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两两比较结果:芝麻油组分别与复方维生素E乳膏组和赛肤润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方维生素E乳膏组和赛肤润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复方维生素E乳膏、芝麻油均可有效降低经静脉留置针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发生率、减轻静脉损伤程度、控制静脉炎范围、延迟静脉炎出现时间、用药安全无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预防效果显着,三者都可以减轻静脉炎所引起的疼痛。2.芝麻油是从芝麻中提取的天然成份,预防效果突出,外用无不良反应,而费用方面芝麻油组优于其他两组,费用较低,患者更易于接受,临床可参考使用,显示出将天然植物成份入药的中医药理念应用到预防短期输注营养液所致静脉炎的优点,应将祖国优秀的中医药理念应用到临床护理工作中,提升护理水平,给予患者效果好、安全性高、经济方便的护理服务。
谭悦[4](2020)在《肿瘤放化疗患者经颈内与锁骨下入路两种输液港植入方法的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回顾性分析肿瘤放化疗患者经颈内与锁骨下入路两种输液港植入方法的比较,并针对常见并发症进行影响因素分析,以期为静脉输液港的合理、安全使用提供更多的依据和参考。方法:(1)选择2018年1月-2018年6月于我院行静脉输液港植入的1711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不同入路分为锁骨下静脉入路组(n=1414)和颈内静脉入路组(n=297),两组均进行12个月随访。记录两组穿刺成功率、手术时间、导管留置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以及生活质量;记录并统计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肿瘤类型、身体质量指数、既往有深静脉或PICC穿刺史、体力状况(ECOG)评分等,对上述相关资料统计分析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从而对两种不同入路植入输液港的方法进行比较,并对常见并发症的潜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1414例锁骨下静脉入路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8.44%;297例颈内静脉入路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为100%,两者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平均手术时间锁骨下静脉入路组和颈内静脉组分别为12.79±5.65min和19.23±8.62min,统计学有显着差异(P<0.05);平均导管留置时间锁骨下静脉组和颈内静脉组分别为11.09±2.13月和11.18±1.98月,两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锁骨下入路组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颈内组相比,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锁骨下入路组置管前、后生活质量评分与颈内组相比,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首次穿刺失败率与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BMI)、既往置管史具有相关性(P<0.05);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感染发生率与患者的年龄、ECOG评分具有相关性(P<0.05);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仅与患者的既往置管史具有相关性(P<0.05);(6)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临床使用效果与患者年龄、体重指数具有相关性(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肿瘤类型、ECOG评分、既往置管史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1)经锁骨下与颈内静脉入路植入静脉输液港均具有很高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率均较低,两种植入方式均安全可行。经锁骨下静脉入路较经颈内静脉入路植入输液港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具有一定的操作优势。而两者在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上均无明显差别。(2)静脉输液港临床使用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首次穿刺成功率与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既往置管史相关;感染发生率与患者年龄、ECOG评分相关;血栓发生率与患者既往置管史相关。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临床使用效果与患者年龄、体重指数相关。
万晓雨[5](2020)在《长春市某三甲医院TIVAP植入的乳腺癌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乳腺癌作为女性最常患的恶性肿瘤之一,给全球女性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随着近年来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乳腺癌的诊疗模式已经逐渐步入多元化模式,临床上对乳腺癌的治疗首选综合治疗模式。化疗作为乳腺癌综合治疗方式中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不仅可以提高肿瘤的手术切除率,而且可以有效降低乳腺癌的肿瘤分期,同时减小肿瘤的体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乳腺癌患者化疗给药的方式从最初的外周静脉一次给药逐步发展为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otally implantable venous infusion port,TIVAP)给药的方式。然而,随着TIVAP应用的日益广泛,其产生的导管相关性血栓(catheter related thrombosis,CRT)等并发症逐渐被人们重视。目的:1.了解长春市某三甲医院乳腺癌化疗患者TIVAP植入后CRT的发生情况,探索TIVAP植入术后CRT发生的危险因素。2.建立TIVAP植入术后发生CRT的预测模型,并评估预测模型的准确性,为TIVAP植入期间预防CRT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以2017年1月2018年10月于长春市某三甲医院收治且进行TIVAP植入的乳腺癌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共280例。通过电子病历收集研究对象的年龄、居住地、婚姻状况、吸烟情况等一般资料,以及肿瘤分期、肿瘤分子分型、高血压病史、是否合并糖尿病、BMI、D-二聚体水平、置港时间、穿刺次数等临床相关资料。根据发生CRT的总人数,计算CRT的发生率。采用SPSS 24.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表示,应用c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乳腺癌化疗患者TIVAP植入术后CRT发生的危险因素;根据结果建立CRT的风险评估模型,并绘制ROC曲线。所有统计学检验均为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全部280例植入TIVAP的乳腺癌化疗患者中,发生CRT的有117例,发生率为41.79%。其中,在TIVAP植入3周时发生CRT的患者有80例,TIVAP植入6周时发生CRT的患者有33例,TIVAP植入9周时发生CRT的患者有4例。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段的乳腺癌化疗患者TIVAP植入术后发生CRT的情况不同(P<0.05),患者年龄越大,TIVAP植入术后发生CRT的越多;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不同的患者TIVAP植入术后发生CRT的情况不同(P<0.05),与BMI<25 kg/m2的患者相比,BMI≥25 kg/m2的患者CRT发生率较高;与无糖尿病患者相比,合并糖尿病的患者TIVAP植入后CRT发生率更高(P<0.05);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正常的患者相比,D-二聚体水平异常患者TIVAP植入后CRT发生率更高(P<0.05)。未发现居住地、吸烟情况、高血压病史、肿瘤分期、肿瘤分子分型以及穿刺次数情况不同的患者TIVAP植入后CRT发生率存在显着差异(P>0.05)。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合并糖尿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是乳腺癌化疗患者TIVAP植入后发生CRT的影响因素。年龄每增长1岁,发生CRT的风险升高为2.881倍,(OR=2.881,95%CI:1.342-9.675);BMI≥25 kg/m2的乳腺癌化疗患者TIVAP植入后发生CRT的风险是BMI<25 kg/m2患者的2.833倍(OR=2.833,95%CI:1.255-10.166);合并糖尿病的乳腺癌化疗患者TIVAP植入后发生CRT的风险是无糖尿病患者的1.632倍(OR=1.632,95%CI:1.092-3.437);血浆D-二聚体水平异常的乳腺癌化疗患者TIVAP植入后发生CRT的风险是血浆D-二聚体水平正常患者的28.624倍(OR=28.624,95%CI:4.742-172.686)。4.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乳腺癌化疗患者TIVAP植入术后发生C RT的风险预测模型为Y=-1.507+1.058×年龄+1.041×BMI+0.490×合并糖尿病+3.354×血浆D-二聚体水平异常。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35,灵敏度为0.964,特异度为0.905。结论:1.本研究中有117例乳腺癌化疗患者在TIVAP植入后发生CRT,发生率为41.79%。2.高龄、高BMI、合并糖尿病、血浆D-二聚体水平异常的乳腺癌化疗患者行TIVAP植入术后,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的风险较大。3.利用风险预测模型:Y=-1.507+1.058×年龄+1.041×BMI+0.490×合并糖尿病+3.354×血浆D-二聚体水平异常,能较好地预测乳腺癌化疗患者TIVAP植入术后CRT的发生风险。
张华甫[6](2020)在《PICC护理门诊质量标准化方案的制定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针对当前PICC带管患者居家期间维护遇到的实际问题和需求,从规范化管理角度,重点从环境、制度、操作、记录等方面组织专家制定一套符合区域内PICC护理门诊质量管理特点的PICC护理门诊质量标准化方案。通过实施该标准化方案,从自我管理能力、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评价干预效果,进而规范区域内PICC护理门诊同质化护理水平,提高护理服务质量,进而提高PICC带管患者居家自我管理能力,降低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方法第一部分采用德尔菲法制定PICC护理门诊质量标准化方案:成立标准编制小组,基于文献回顾法形成PICC护理门诊质量标准化方案雏形,采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邀请21名天津市静脉治疗护理专家、医院感染专家、医生对PICC护理门诊质量标准化方案初稿进行两轮函询,明确标准条目及内容。用问卷有效回收率评价专家积极程度,用专家权威系数评价函询结果的可靠性,用肯德尔和谐系数判定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和一致性。采用“界值法”,结合函询结果及专家建议,对标准化方案条目进行删除、新增、修改,最终达成一致。第二部分采用类实验研究评价PICC护理门诊质量标准化方案的干预效果:在95%置信区间、5%抽样误差情况下,以文献报道PICC静脉炎发生率为基准,计算出样本量为280例。按照纳排标准,便利选取2018年10月~12月就诊的280名患者为对照组,选取2019年10月~12月就诊的280名患者为干预组。干预组采用PICC护理门诊质量标准化方案,通过市级、院级3个月的培训和6个月的院内应用,干预方法包括集中培训、操作演示、现场一对一指导等。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落实PICC专科护理门诊管理及患者维护,不给予任何干预。采用《肿瘤患者PICC自我管理能力量表》(CPPSM)分别调查干预组、对照组PICC置管肿瘤患者的导管自我管理能力,并统计两组患者PICC静脉炎发生率、PICC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PICC导管感染发生率。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两组自我管理能力得分差异,用Z检验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第一部分:经过德尔菲两轮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经过两轮函询和修订,第一轮、第二轮操作条目重要性赋值分数分别介于3.46~4.75、3.78~5.00之间;变异系数分别介于0.00~0.60、0.00~0.12之间;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53、0.34(P<0.05)。最终确定的管理标准包括管理体系、布局设施、环境管理、物品管理、人员管理、操作管理、记录规范、质控管理8个维度19个条目。第二部分:共对560例研究对象完成资料收集,其中干预组280例,对照组280例。研究结果显示,与并发症相关的指标,干预组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1.07%,较对照组的1.79%明显降低。与PICC带管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得分相关指标,干预组肿瘤患者PICC自我管理能力总分151.60±14.8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45.18±15.12)分(P<0.05)。维护依从性、导管管理信心、异常情况处理三个维度干预组得分分别为(17.42±5.06)分、(22.96±2.55)分、(18.38±2.24)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42±5.19)分、(20.48±4.11)分、(17.49±2.94)分(P均<0.05)。结论PICC护理门诊质量标准化方案从管理体系、布局设施、环境管理、物品管理、人员管理、操作管理、记录规范、质控管理8个维度对PICC护理门诊进行了全面的规范。在理论层面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在实践层面通过对带管患者实施标准化的维护服务,并进行健康教育,能显着提高患者带管期间的维护依从性、导管管理信心和异常情况处理能力,从而降低PICC患者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降低患者医疗成本,提高社会效益,值得在区域内PICC专科护理门诊推广和应用。
赵思华[7](2020)在《肿瘤患者中心静脉输液装置应用现状及相关并发症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调查某市4所三甲医院住院肿瘤患者中心静脉输液装置的应用现状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主要并发症的影响因素,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日至2020年1月20日某市4所三甲医院肿瘤患者中心静脉输液装置的临床资料。采用自制的静脉输液装置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问卷调查表主要的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静脉输液装置的种类、置入时选择的静脉、主要并发症的发生、导管拔除的原因以及时间等。最终收集的数据采用Excel表格进行数据的录入整理。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最终数据的录入、统计描述及分析。根据定量资料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做t检验或非参数统计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定性数据采用?2检验或者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检验做统计检验。并发症的相关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1)研究共纳入了某市4所三甲医院不同科室1290例肿瘤患者的资料,PICC组为515例,占40%,CVC组为591例,占46%,TIVAP组为184例,占14%。普外科和胸外科患者置入导管数量最多。PICC导管在妇科应用最为广泛,占比达15.9%,其次肿瘤内科和放疗科应用基本相同,占到了11.7%,在肿瘤外科应用最少,仅为4.9%;CVC导管普外科应用最多,高达40.4%,而在消化内科和妇科较少应用;TIVAP导管在各个科室应用基本相当,在神经外科应用相对较少,为4.3%。(2)在纳入的1290例患者中,共有485例患者发生并发症,总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7.6%,其中敷料过敏(166例)、导管相关性血栓(106例)、CRBSI(66例)为主要的并发症。PICC组(36.1%)和CVC(44.3%)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较TIVAP组(20.1%)较高。锁骨下静脉、头静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分别为42.6%和44.4%,贵要静脉、颈内静脉和肱静脉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6.2%、35.7%和35.7%。(3)敷料过敏反应在不同的中心静脉导管中没有明显的差异,导管相关性血栓、重新置管率在导管留置一个月时发生率较高,分别为60.4%和52.6%;静脉炎随着留置时间的延长发生率逐渐增高,CRBSI、导管断裂/港座外露、穿刺部位发红在导管留置一个月时更为严重,发生率分别为48.5%、45.0%和66.7%。(4)本研究中共有167例患者由于并发症拔除导管,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为12.9%。三种中心静脉导管中,非计划拔管的主要原因为导管相关性血栓和CRBSI的发生,其中CVC导管因CRBSI拔除导管的发生率最高,达到了6.9%。(5)研究结果通过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置管季节和导管类型是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进行Logistics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秋季置管(OR=0.607,95%CI:0.439,0.840)、TIVAP导管(OR值=0.345,95%CI:0.219,0.543)是导管相关并发症的保护性因素。置管季节与敷料过敏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s分析,结果显示,春季(OR=0.476,95%CI:0.252,0.899)和秋季(OR=0.194,95%CI:0.109,0.345)是敷料过敏的保护性因素,而夏季置管(OR=2.710,95%CI:1.005,7.309)是敷料过敏的危险因素。(6)女性、冬季置管、导管留置时间超过一个月是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1.630,95%CI:1.065,2.496)和贵要静脉(OR=74.477,95%CI:16.438-34.504)是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危险因素;秋季置管(OR=0.512,95%CI:0.273-0.961)、PICC导管(OR=0.000,95%CI:0.000,0.000)、导管留置一个月(OR=0.459,95%CI:0.253,0.831)是导管相关性血栓的保护性因素。(7)置管季节和导管留置时间超过一个月与静脉炎的发生具有相关性,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夏季置管、导管留置时间超过一个月、选择贵要静脉置管是静脉炎发生的危险因素;而置管的患者没有其他合并症以及PICC导管(OR=0.000,95%CI:0.000,0.000)是静脉炎的保护性因素。(8)对CRBSI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患者有过敏史、选择头静脉置入导管、导管留置的时间为一个月是CRBSI的影响因素;Logistics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没有其他的合并症、无过敏史、选择肱静脉置管是CRBSI的保护性因素,而留置时间为一周是CRBSI的危险因素。结论:(1)住院肿瘤患者中CVC导管仍然是静脉输液的主要方式,但是相比较其他两种导管,CVC导管的并发症明显较高,在临床中选择导管时应根据患者的意愿结合临床医生的判断选择合适的导管。(2)不同中心静脉导管的并发症相对较为复杂,并发症的种类也各不相同。但是,静脉炎、CRBSI、导管相关性血栓仍然是中心静脉置管的主要并发症,也是非计划拔管的主要原因。(3)导管相关性并发症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置管季节、导管类型、合并症、过敏史、静脉的选择以及置管时间。
张进泓[8](2019)在《外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乳腺癌化疗中的临床应用与并发症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外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otally Implantable Venous Port,TIVAP)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了解外周TIVAP的临床实用性和安全性。随访调查并分析外周TIVAP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法,为临床上预防和控制外周TIVAP的相关并发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建立外周TIVAP植入术团队,对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期间203例乳腺癌患者安置外周TIVAP进行化疗,总结其临床使用情况,探讨植入技术、注意事项及维护要点;采用随访调查法对安置外周TIVAP的乳腺癌患者进行临床资料收集,统计其并发症种类、并发症发生率、总结和分析并发症发生原因及其防治措施。对比研究和分析传统加压包扎法与改良加压包扎法对处理切口出血的效果,以及常规置管方法与改良置管方法对导管异位发生率的影响。运用拟合优度检验(等比例)比较各类并发症的构成比差异;左/右外周静脉置港后发生导管异位的比较、改良加压包扎与常规加压包扎发生切口出血的比较、改良置管方法与常规置管方法发生导管异位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1)本研究中共有203例乳腺癌患者进行了外周TIVAP植入术,成功置港201例,2例穿刺失败,穿刺成功率为99.01%。左侧外周静脉植入TIVAP 106例,右侧外周静脉植入TIVAP 95例,置管长度33±3cm(20cm42cm)。术后常规X线胸片定位显示,201例中有186例患者导管定位正确,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体表投影均位于胸第28椎体),15例发生导管异位。201例置港成功的患者均进行随访,所有患者均有完整随访资料,随访终点为取出TIVAP或患者死亡。外周TIVAP留置时间为28d395d,201例中已顺利完成治疗取港有97例,未完成治疗取港6例(因化疗不耐受放弃治疗3例,导管异位并发血栓1例,TIVAP底座外露1例,当地医院无条件使用1例),其余98例患者仍在治疗使用中,无死亡患者;(2)术后共发生并发症50例,发生率为24.87%(50/201)。其中切口出血15例,发生率为7.46%(15/201);导管相关性血栓4例,发生率为1.99%(4/201);底座暴露3例,发生率为1.49%(3/201);导管相关性感染4例,发生率为1.49%(4/201);导管异位15例,发生率为7.46%(15/201);回抽无血7例,发生率为3.48%(7/201);导管相关上肢运动受限2例,发生率为1.00%(2/201)。(3)运用拟合优度检验(等比例)比较各类并发症的构成比差异,χ2=30.520,P<0.001,即并发症不服从等比例分布,其中切口出血和导管异位占比最高,占比均为30%,其他并发症占比依次为:回抽无血占14%、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和导管相关性感染各占8%、底座暴露占6%、导管相关性上肢运动受限占2%。(4)经左/右外周静脉置港发生导管异位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P=0.962)。通过改进外周TIVAP置管方法,发现其比常规置管方法所致导管异位的比例明显降低;(5)改良加压包扎法与常规加压包扎法比较,切口出血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通过外周TIVAP的临床应用,我们发现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TIVAP的穿刺成功率高。其次,经外周静脉置入TIVAP,避免了经中心静脉置入TIVAP的穿刺并发症如:血气胸、大血管损伤、乳糜瘘等。外周TIVAP仍然存在一些并发症,在本研究中以切口出血和导管异位占比最高,但通过改进外周TIAVP植入术操作方法可有效降低切口出血和导管异位的发生率。最容易导致严重后果的并发症如导管相关性血栓、感染等仅在2%左右,临床上通过严密观察,及时处理,均未发生严重后果。因此,外周TIVAP是一条较为安全、可长期使用的静脉通路,若不存在禁忌症,选择外周TIVAP应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童凤玲[9](2011)在《静脉穿刺输液血管保护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静脉输液是一种常用而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患者在接受输液治疗时,不但输液风险客观存在,同时还可能导致患者血管损伤,不仅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影响治疗,还会增加医疗费用。近年来护士在执行静脉输液时不仅追求一针见血,各种原因对静脉穿刺所致的血管损伤越来越被同仁们重视。本文就患者在接受静脉输液时如何保护血管作如下综述。
张爱梅[10](2011)在《静脉输液致血管损伤的相关因素与对策》文中指出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项护理操作技术。静脉输液造成的血管损伤尤其是长期静脉输液致浅静脉永久性损伤,不仅导致病人痛苦,同时也对医护人员再次静脉穿刺增加难度。
二、长期静脉输液病人血管损伤的原因分析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期静脉输液病人血管损伤的原因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化疗期恶性肿瘤病人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感染发生原因分析及其防护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调查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影响化疗期恶性肿瘤病人IVAP感染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
2.2 恶性肿瘤病人IVAP化疗期感染多因素分析 |
3 讨论 |
3.1 高龄 |
3.2 合并糖尿病 |
3.3 植入路径选择 |
3.4 IVAP封管液选择 |
3.5 IVAP置管时间 |
(2)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用于肿瘤患者中的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PORT植入方法 |
2 护理 |
2.1 PORT护理 |
2.1.1 评估。 |
2.1.2 蝶翼针穿刺护理。 |
2.1.3 输液护理。 |
2.1.4 拔针护理。 |
2.2 常见并发症的护理 |
2.2.1 回抽无血。 |
2.2.2 PORT的相关性感染。 |
2.2.3 导管堵塞的护理。 |
2.2.4 导管夹闭综合征的护理。 |
2.2.5 药物外渗护理。 |
3 讨论 |
(3)三种方法预防静脉留置针短期输注营养液所致静脉炎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维生素 E、芝麻油、赛肤润防治静脉炎的作用机制分析及研究现状 |
3 研究的目的 |
4 研究的意义 |
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分析 |
5 伦理原则 |
6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三组患者基本情况的比较 |
2 三种方法预防短期输注营养液致静脉炎临床效果的比较结果 |
3 三种方法不良反应评价结果 |
4 三种方法预防静脉炎所需费用的比较结果 |
讨论 |
1 患者一般资料的可比性 |
2 经静脉留置针短期输注营养液导致静脉炎的作用特点分析 |
3 三种方法预防经静脉留置针短期输入营养液致静脉炎的效果分析 |
4 三种方法的安全性分析 |
5 三种方法所需费用的结果分析 |
结论 |
创新性 |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附录 |
致谢 |
(4)肿瘤放化疗患者经颈内与锁骨下入路两种输液港植入方法的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2.3 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2.5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锁下组与颈内组的临床资料比较 |
3.2 锁下组与颈内组的手术效果比较 |
3.3 锁下组与颈内组的术中、术后并发症比较 |
3.4 锁下组与颈内组置管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
3.5 影响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临床使用效果单因素分析 |
3.6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影响因素及常见并发症赋值说明 |
3.7 影响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临床使用效果多因素LOGISTIC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 |
4.2 经颈内与锁骨下入路植入输液港并发症分析与干预 |
4.3 输液港临床使用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
4.4 提高输液港临床使用效果的干预措施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输液港植入路径及临床应用研究 |
参考文献 |
(5)长春市某三甲医院TIVAP植入的乳腺癌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乳腺癌术后化疗给药方式进展 |
1.2 TIVAP在乳腺癌患者化疗过程中的临床应用及并发症 |
1.3 CRT的形成机制 |
1.4 CRT的主要临床表现 |
1.5 乳腺癌化疗患者TIVAP植入术后发生CRT的主要危险因素 |
1.6 CRT的预防与治疗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内容 |
2.4 CRT 诊断标准和相关指标界定 |
2.5 质量控制 |
2.6 数据处理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3.1.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3.1.2 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 |
3.2 研究对象CRT的发生情况 |
3.3 各因素与乳腺癌化疗患者TIVAP植入术后发生CRT的关系 |
3.3.1 患者一般情况与TIVAP植入术后发生CRT的关系分析 |
3.3.2 患者的疾病相关指标与TIVAP植入术后发生CRT的关系分析 |
3.3.3 患者BMI及血液D-二聚体水平指标与TIVAP植入术后发生CRT的关系分析 |
3.3.4 患者TIVAP植入穿刺次数与术后发生CRT的关系分析 |
3.4 影响乳腺癌化疗患者TIVAP植入术后CRT发生的多因素分析 |
3.5 ROC曲线评价LOGISTIC回归模型的预测效果 |
第4章 讨论 |
4.1 乳腺癌化疗患者TIVAP植入后CRT发生率 |
4.2 乳腺癌化疗患者一般情况与TIVAP植入后CRT发生的关系 |
4.3 乳腺癌化疗患者疾病相关指标与TIVAP植入后CRT发生的关系 |
4.4 乳腺癌化疗患者体检指标与TIVAP植入后发生CRT的关系 |
4.5 乳腺癌化疗患者置港相关指标与TIVAP植入后发生CRT的关系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PICC护理门诊质量标准化方案的制定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PICC护理门诊质量标准化方案制定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成立标准化方案制定组 |
1.1.2 标准化方案的初步制定 |
1.1.3 函询专家遴选 |
1.1.4 函询问卷编制 |
1.1.5 函询方法 |
1.1.6 统计学方法 |
1.1.7 质量控制 |
1.1.8 技术路线图 |
1.2 结果 |
1.2.1 函询专家基本情况 |
1.2.2 专家积极性 |
1.2.3 专家权威程度 |
1.2.4 函询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及协调程度 |
1.2.5 两轮函询对条目的修订情况 |
1.2.6 标准化方案的最终确定 |
1.3 讨论 |
1.3.1 制定该标准化方案的必要性分析 |
1.3.2 该标准化方案的科学性分析 |
1.3.3 该标准化方案的可靠性分析 |
1.3.4 标准化方案修订内容分析 |
1.4 小结 |
二、PICC护理门诊质量标准化方案的临床应用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方法 |
2.1.3 资料收集 |
2.1.4 统计学方法 |
2.1.5 质量控制 |
2.1.6 技术路线图 |
2.2 结果 |
2.2.1 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比较 |
2.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2.2.3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得分比较 |
2.3 讨论 |
2.3.1 标准化方案的实施降低了PICC带管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 |
2.3.2 标准化方案的实施能够提高PICC带管患者居家自我管理能力和维护依从性 |
2.3.3 标准化方案的实施能提高PICC带管患者导管管理信心 |
2.3.4 标准化方案的实施能提高PICC带管患者异常情况处理能力 |
2.4 小结 |
结论 |
局限性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PICC专科护理门诊管理现状及展望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肿瘤患者中心静脉输液装置应用现状及相关并发症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静脉输液的概述 |
1.2 静脉输液的历史演进 |
1.3 中心静脉输液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意义 |
1.7 操作性定义 |
1.7.1 静脉治疗 |
1.7.2 静脉输液 |
1.7.3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
1.7.4 中心静脉导管 |
1.7.5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
1.8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对象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
2.3 样本量计算 |
2.4 研究方法 |
2.5 研究工具 |
2.6 资料收集方法 |
2.7 质量控制 |
2.8 伦理原则 |
2.9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患者一般资料 |
3.2 患者临床特征 |
3.3 不同科室肿瘤患者静脉导管类型分布 |
3.4 三种不同中心静脉导管构成比 |
3.5 不同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 |
3.6 不同穿刺静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
3.7 导管留置时间与并发症的关系 |
3.8 非计划拔管原因及构成比 |
3.9 主要并发症的影响因素 |
3.10 不同导管并发症相关影响因素 |
3.11 敷料过敏相关影响因素 |
3.12 导管相关性血栓相关影响因素 |
3.13 静脉炎相关影响因素 |
3.14 CRBSI影响因素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中心静脉导管应用现状 |
4.2 不同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 |
4.3 非计划拔管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 |
4.4 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 |
4.5 静脉炎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 |
4.6 CRBSI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 |
4.7 中心静脉导管选择建议 |
第五章 结语 |
5.1 结论 |
5.2 本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
5.3 本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研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外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乳腺癌化疗中的临床应用与并发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外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乳腺癌化疗中的临床应用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外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乳腺癌化疗中的并发症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应用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病人满意度与生活质量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
(9)静脉穿刺输液血管保护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穿刺血管及位置评估 |
1.1 |
1.2 血管的好坏是发生不良反应的因素之一。 |
2 针头选择 |
3 进针方法 |
3.1 采用直接进针法穿刺, 即针头进入皮肤、皮下组织后, 直接进入血管, 不要沿血管方向潜行一段距离后才进入血管。 |
3.2 针尖斜面向左静脉直刺法: |
4 进针角度 |
5 进针深度 |
6 针头固定 |
7 导管留置时间与血管损伤 |
8 静脉留置针封管方式 |
9 拔针方法 |
1 0 按压时间及方法 |
1 1 重视宣教的重要性 |
1 2 输入浓度高及刺激性强的药物时血管的护理 |
1 3 应用化疗药物时血管的保护 |
1 3.1 化疗药物对血管有不同程度的损伤, 选择不同的给药途径对提高疗效、降低毒副反应有着重要影响[15]。 |
1 3.2 |
1 4 结论 |
(10)静脉输液致血管损伤的相关因素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静脉输液致血管损伤的相关因素 |
2 血管损伤的防范对策 |
3 体会 |
四、长期静脉输液病人血管损伤的原因分析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化疗期恶性肿瘤病人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感染发生原因分析及其防护措施[J]. 冯娜娜,林美华,王彦芬,王慕卿. 全科护理, 2021(21)
- [2]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用于肿瘤患者中的护理体会[J]. 方凤章,郁红菊.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1(18)
- [3]三种方法预防静脉留置针短期输注营养液所致静脉炎的临床效果[D]. 潘杰. 青岛大学, 2020(01)
- [4]肿瘤放化疗患者经颈内与锁骨下入路两种输液港植入方法的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D]. 谭悦. 苏州大学, 2020(02)
- [5]长春市某三甲医院TIVAP植入的乳腺癌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D]. 万晓雨. 吉林大学, 2020(08)
- [6]PICC护理门诊质量标准化方案的制定与应用研究[D]. 张华甫.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7]肿瘤患者中心静脉输液装置应用现状及相关并发症影响因素研究[D]. 赵思华. 兰州大学, 2020(01)
- [8]外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乳腺癌化疗中的临床应用与并发症分析[D]. 张进泓.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9]静脉穿刺输液血管保护的研究进展[J]. 童凤玲.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07)
- [10]静脉输液致血管损伤的相关因素与对策[J]. 张爱梅.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06)
标签:静脉输液论文; 乳腺癌论文; 静脉炎论文;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论文; 中心静脉置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