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梅花奖20周年

恭喜梅花奖20周年

一、祝贺梅花奖20年(论文文献综述)

张静[1](2021)在《张庚年谱简编》文中研究表明例言一、本谱的家族史部分,资料来源主要为家谱、官报及家族史着作等;个人史部分,资料来源主要为个人日记、论着及相关档案等。因谱主交游甚广,且与其交往的不少为文艺界、戏剧界知名人士,所以也从相关者的年谱、日记、回忆文章中采取可用之线索。

陈曦[2](2021)在《福建省戏剧水仙花奖创办35周年回顾》文中研究指明福建省戏剧水仙花奖是福建省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省级重要戏剧专业奖项,也是我国第一个地方剧协创办的以表彰和奖励优秀戏剧表演人才、繁荣和发展戏剧事业为宗旨的戏剧艺术大奖,创办于1986年,迄今已走过整整35周年的历程。35岁春华秋实,35年风雨兼程,35载辛勤耕耘。这项重要赛事为福建各剧种领军人才的涌现、一拨拨颇具潜力的新秀、新苗的茁壮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对福建戏剧艺术的传承与弘扬、对本省戏剧演员的发现与培养、对戏曲生态的维护,

万平,叶俊莉[3](2019)在《川剧艺术家口述史(梅花奖得主卷)之田蔓莎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田蔓莎,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演员、一级导演。中国戏剧第九届、第二十届梅花奖得主。现为柏林自由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川剧表演、戏曲导演、艺术教育、国际文化交流等工作。田曼莎不仅是当代川剧改革的先锋派人物,亦是中国当代戏曲界集表、导、教等多个角色于一身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曾主演川剧《死水微澜》《马克白夫人》《阴阳河》《武松杀嫂》等。自导自演作品有概念川剧《情叹》、实验戏曲《备忘录——程砚秋西行》《一桌二椅》《谁在敲门》《录像圈》等。导演作品有当代越剧《十二角色》、歌剧《葫茄十八拍-文姬》、昆曲《牡丹亭》、京剧《死水微澜》、川剧《马克白夫人》《阴阳河》等。

郭汉城,范正明[4](2017)在《郭汉城先生致范正明的信》文中提出前言1955年,湖南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期间,我有幸与郭汉城老师相识。1963年,我参加文化部主办,中国戏曲学院承办的编剧讲习会进修。更有幸成为郭汉城老师的学生。他在课堂上为我们主讲传统剧目的"推陈出新";课堂下则指导我改编湘剧传统高腔剧目。那时我33岁,现已进入"米寿"之年,半个多世纪以来,和汉城师结下了深厚的

赵先政[5](2008)在《汉剧传承发展与保护研究》文中认为汉剧是湖北的“省剧”,也是中国的重要地方剧种。汉剧历史悠久,剧目繁多,声腔优美,行当齐全,程式完备,技法多样,流派纷呈,名家辈出。汉剧最早形成“皮黄声腔”体系,影响和催生众多地方剧种。汉剧北上,与徽剧“合流”,共同衍化和孕育了京剧,在中国戏剧艺术发展史上书写过辉煌的历史篇章。20世纪50、60年代,汉剧曾经辉煌至极,拥有22个专业院团,2000多名从业人员,培养出了一代汉剧艺术大师陈伯华等一批名家名角,创作生产了一批脍炙人口的优秀剧目,以吴天保和陈伯华为杰出代表的一批汉剧表演艺术家将汉剧艺术推上了发展的巅峰。20世纪80年代伊始,汉剧生存与发展出现危机,呈现出院团减少、演员减少、剧目减少、演出减少的濒危局面,导致汉剧传承生态日益恶化,传承主体分化解体,传承队伍后继乏人,传承能力逐渐衰退,观众流失日益严重。2006年,汉剧被国务院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在文化多元化、传统戏剧日益边缘化的今天,汉剧生存与发展态势不容乐观。汉剧已经成为只剩下“唯一院团”的濒危剧种,诸多优秀剧目和精湛演技面临失传之境遇,急需加以抢救、发掘与保护。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汉剧艺术的发展与保护任重道远。汉剧应积极实行生产自救,重视院团建设,强化剧目生产,培养人才梯队,开拓演出市场;重视剧目的创新,推进声腔艺术的创新,促进表演艺术的创新;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对策,恪守保护原则,明确保护对象,落实保护措施,明晰保护职责;全方位地对汉剧进行“原典性”、“发展性”、“活态化”、“数字化”、“打包式”保护。

而易[6](2004)在《武汉市儿童艺术剧院庆祝建院20周年》文中研究指明 2004年6月1日是广大青少年朋友们的节日,同时,也迎来了武汉市儿童艺术剧院建院20周年。在这双喜临门的大喜之日,武汉儿艺在美丽的江滩三北广场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庆典。儿童剧院的老艺术家、青年演员及少年儿童利用歌舞、情景诗朗诵、木偶等艺术形式,展示了武汉市儿童艺术剧院20年来所走过的光辉历程。在这20年里,我们所走过的每一步,都无不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同仁的大力关怀和支持。我们对所有关心、支持我们的领导和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20年来,武汉市儿童艺术剧院共排演了50多台风格各异的儿童剧、木偶剧、歌舞、童话剧、寓言剧、课本剧及小品,演出6000余场,观众达千万人次,足迹遍及全国城乡。并多次获得了梅花奖、文华奖新剧目奖、

张庚[7](2004)在《祝贺梅花奖20年》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至今,已经20年了。这是一件令人高兴,值得祝贺的事,也有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袁雪芬[8](2004)在《新世纪需要什么样的表演艺术人才?——梅花奖20年感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戏剧“梅花奖”已经走过了20 年的路程。20年来有48个剧种、来自29 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台湾的457名戏剧演员获此奖项,可以说,“梅花”已经在中华大地上到处绽放。“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是梅花的品性。“梅花奖”获奖者相对于整个戏剧界的演员来说,虽然是少数,但他们是中国戏剧的中坚力量,他们以自己的才华和成绩“报”着戏剧园地万紫千红、百花争艳的春天。作为一名老戏剧工作者,我对他们表示衷心祝贺,同时也想借此机会将自己一些想法与同行们交流。

廖奔,吴天行,安志强,王敏,王蕴明,胡芝风,李庆成,薛若琳,丛兆桓,刘祯,李春喜,徐世丕,路应昆,茅威涛,郭媛媛,李鸣春[9](2004)在《精炼·精彩·精美 《浙江省越剧梅花奖精品专场》现场研讨会纪要》文中研究指明廖奔:今天在这里召开“浙江省越剧梅花奖精品专场”现场研讨会。我们在场的各位专家,看了《西部秦腔》,看了《山西四大梆子》的演出和其他的一些

朱文相[10](2004)在《冰霜磨练后 能开天地春》文中指出“中国戏剧梅花奖”已历20春秋,回顾它的成就,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1983年设立“梅花奖”之初,社会上有一种舆论,认为戏曲是“夕阳艺术”,已经落后于时代,不能与时俱进,不能代表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因此有人提出让它“安乐死”。还有人认为戏曲是文盲、半文盲的艺术,随着中国人文化水平的提高,就没有人再爱看。除了面临这样的舆论,它也面临着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大潮推动下,西方文化进入中国的形势,受到其他艺术的冲击。所以当时戏曲有一种下滑的趋势,走向低谷。

二、祝贺梅花奖20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祝贺梅花奖20年(论文提纲范文)

(1)张庚年谱简编(论文提纲范文)

例 言
1911年
1912-1916年
1917-1923年
1924年
1925年
1926年
    7月
    9月
    10月
1927年
    5月
    7月
1928-1931年
1932年
    1-5月
    本年
1933年
1934年
1935年
    1月
    10月
    12月
    本年
1936年
    2月
    3月
    5月
    6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本年
1937年
    1月
    2月
    5月
    7月
    8月
    12月
    本年
1938年
    1月
    2月
    3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本年
1939年
    1月
    2月
    3月
    5月
    7月
    10月
1940年
    1月
    2月
    5月
    6月
    7月
    9月
    12月
1941年
    4月
    6月
    8月
    10月
    11月
    12月
1942年
    1月
    2月
    5月
    7月
    9月
    10月
    12月
    本年
1943年
    2月
    3月
    4月
    12月
    本年
1944年
    4月
    5月
    6月
    本年
1945年
    4月
    6月
    11月
    12月
1946年
    1月
    4月
    6月
    7月
    8月
    11月
    12月
1947年
    1月
    3月
    5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本年
1948年
    1月
    2月
    3月
    4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1月
    12月
1949年
    1月
    2月
    3月
    6月
    7月
    9月
    11月
    本年
1950年
    1月
    4月
    5月
    本年
1951年
    1月
    3月
    4月
    5月
    6月
    8月
    9月
    12月
    本年
1952年
    5月
    6月
    7月
    8月
    10月
    11月
    12月
    本年
1953年
    2月
    3月
    4月
    6月
    10月
    11月
    本年
1954年
    1月
    3月
    6月
    10月
    11月
    12月
1955年
    6月
    7月
    8月
    9月
    11月
    本年
1956年
    3月
    5月
    6月
    7月
    9月
    10月
    12月
    本年
1957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8月
    10月
    12月
    本年
1958年
    1月
    2月
    3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2月
    本年
1959年
    1月
    3月
    4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本年
1960年
    1月
    2月
    3月
    6月
    7月
    8月
    11月
1961年
    1月
    4月
    7月
    8月
    12月
    本年
1962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7月
    8月
    9月
    11月
    本年
1963年
    1月
    2月
    3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2月
    本年
1964年
    1月
    6月
    8月
    10月
    本年
1965年
    7月
    8月
    9月
    10月
1966-1976年
1977年
    3月
    5月
    10月
    11月
1978年
    1月
    5月
    6月
    10月
    11月
    12月
1979年
    1月
    2月
    3月
    5月
    6月
    7月
    8月
    10月
    11月
    12月
    本年
1980年
    1月
    3月
    4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1月
    12月
1981年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本年
1982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83年
    1月
    2月
    3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2月
1984年
    2月
    3月
    5月
    6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本年
1985年
    2月
    4月
    5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本年
1986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11月
1987年
    2月
    4月
    5月
    7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本年
1988年
    1月
    2月
    4月
    5月
    6月
    7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本年
1989年
    1月
    3月
    5月
    9月
    10月
1990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7月
    9月
    12月
    本年
1991年
    3月
    4月
    5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92年
    1月
    2月
    3月
    4月
    6月
    7月
    9月
    12月
    本年
1993年
    1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94年
    1月
    2月
    3月
    4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95年
    1月
    2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本年
1996年
    1月
    3月
    4月
    6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97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98年
    1月
    2月
    4月
    5月
    6月
    7月
    10月
    11月
    12月
    本年
1999年
    3月
    4月
    5月
    6月
    8月
    12月
    本年
2000年
    7月
    9月
    10月
    12月
2001年
    1月
    2月
    5月
    6月
    7月
    9月
    10月
    本年
2002年
    8月
    本年
2003年
    2月
    6月
    7月
    9月
    本年

(2)福建省戏剧水仙花奖创办35周年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一、福建省戏剧水仙花奖溯源
    (一)起步探索期
    (二)低谷破冰期
    (三)快速发展期
    (四)稳定繁荣期
二、福建省戏剧水仙花奖的积极作用
    (一)凝心聚力,营造福建省戏剧发展良好氛围
    (二)打造平台,助力福建省戏剧人才茁壮成长
    (三)回归传统,助力各类剧种传承保护
三、福建省水仙花戏剧奖创办历程带来的启示
    (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二)要与时俱进探索创新
    (三)要积极争取各方支持
四、结束语

(5)汉剧传承发展与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汉剧传承发展与保护研究问题的提出
    1.1 汉剧传承发展与保护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汉剧传承发展与保护研究目的、重点、方法及意义
2. 汉剧的历史风采
    2.1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2.2 剧目繁多,佳作迭出
    2.3 行当齐备,班社荟萃
    2.4 流派纷呈,名家辈出
    2.5 楚风汉韵,技艺精湛
    2.6 皮黄声腔,孕育京剧
    2.7 一代大师,继往开来
3. 汉剧的现代传承
    3.1 汉剧现代传承的背景
        3.1.1 汉剧现代传承的社会背景
        3.1.2 汉剧现代传承的文化背景
        3.1.3 汉剧现代传承的艺术创作背景
        3.1.4 汉剧现代传承的戏剧创作背景
    3.2 汉剧的现代生存状态
        3.2.1 汉剧院团生存状态
        3.2.2 汉剧演员生存状态
    3.3 汉剧的现代生产状况
        3.3.1 湖北戏剧创作生产整体状况
        3.3.2 汉剧院团的生产状况
        3.3.3 汉剧演员生产状况
        3.3.4 汉剧剧目生产状况
        3.3.5 传统剧目的传承情况
        3.3.6 汉剧演出市场的变化
    3.4 汉剧的现代生存危机
        3.4.1 汉剧院团的生存危机
        3.4.2 汉剧演员的生存危机
        3.4.3 汉剧剧目的传承与创作危机
        3.4.4 汉剧演出的市场危机
        3.4.5 汉剧传承濒危的缘由
        3.4.6 汉剧式微与京剧兴盛原因之比较
4. 汉剧的未来发展
    4.1 汉剧的发展趋势
    4.2 汉剧的发展机遇
        4.2.1 和谐文化建设带来发展机遇
        4.2.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带来发展机遇
        4.2.3 新农村建设带来发展机遇
    4.3 汉剧的发展思路
        4.3.1 重视院团建设
        4.3.2 强化剧目生产
        4.3.3 培养人才梯队
        4.3.4 开拓演出市场
5. 汉剧的保护与创新
    5.1 汉剧的保护对策
        5.1.1 恪守保护原则
        5.1.2 明确保护对象
        5.1.3 落实保护措施
        5.1.4 明晰保护职责
    5.2 汉剧的创新构想
        5.2.1 重视汉剧剧目创作的创新
        5.2.2 推动汉剧声腔艺术的创新
        5.2.3 促进汉剧表演艺术的创新
附件
    主要参考文献名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篇目
    艺术实践活动

四、祝贺梅花奖20年(论文参考文献)

  • [1]张庚年谱简编[J]. 张静. 艺海, 2021(10)
  • [2]福建省戏剧水仙花奖创办35周年回顾[J]. 陈曦. 福建艺术, 2021(05)
  • [3]川剧艺术家口述史(梅花奖得主卷)之田蔓莎篇[J]. 万平,叶俊莉. 四川戏剧, 2019(09)
  • [4]郭汉城先生致范正明的信[J]. 郭汉城,范正明. 中华戏曲, 2017(01)
  • [5]汉剧传承发展与保护研究[D]. 赵先政. 上海戏剧学院, 2008(06)
  • [6]武汉市儿童艺术剧院庆祝建院20周年[J]. 而易. 戏剧之家, 2004(03)
  • [7]祝贺梅花奖20年[A]. 张庚. 中国戏剧梅花奖20周年文集, 2004
  • [8]新世纪需要什么样的表演艺术人才?——梅花奖20年感言[A]. 袁雪芬. 中国戏剧梅花奖20周年文集, 2004
  • [9]精炼·精彩·精美 《浙江省越剧梅花奖精品专场》现场研讨会纪要[A]. 廖奔,吴天行,安志强,王敏,王蕴明,胡芝风,李庆成,薛若琳,丛兆桓,刘祯,李春喜,徐世丕,路应昆,茅威涛,郭媛媛,李鸣春. 中国戏剧梅花奖20周年文集, 2004
  • [10]冰霜磨练后 能开天地春[A]. 朱文相. 中国戏剧梅花奖20周年文集, 2004

标签:;  ;  ;  ;  ;  

恭喜梅花奖20周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