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的血清学调查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的血清学调查

一、乙肝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的血清学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黄瑶[1](2020)在《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人群吸烟、饮酒与乙型肝炎流行及肝功能关联的现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人群吸烟、饮酒情况,探讨吸烟、饮酒与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流行及肝功能的关联,为发现乙肝和肝功能异常的高危人群,降低人群肝脏疾病发病和死亡风险,开展有效的预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贵州省少数民族自治州地区农村常住且年龄≥18岁的居民,采取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生活行为史、乙肝疫苗史等,采集血液样本检测乙肝血清学指标:乙肝表面抗原(HBs Ag)、乙肝表面抗体(HBs Ab)、乙肝核心抗体(HBc Ab),同时检测5项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非条件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生活方式行为吸烟、饮酒与乙肝流行模式(易感模式、感染模式和免疫模式)的关联,非条件二元Logistic回归探讨吸烟、饮酒和乙肝病毒(HBV)感染与肝功能异常的关联。结果:本研究纳入1629例研究对象,总饮酒率为42.97%,男性与女性的饮酒率分别为59.83%和29.55%;总吸烟率为17.56%,男性和女性吸烟率分别为38.78%和0.66%;研究对象是否饮酒的三种流行模式的构成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是否吸烟的三种流行模式的构成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多因素后,与不饮酒相比,饮酒易感模式OR(95%CI)为1.34(1.03,1.74),感染模式的OR(95%CI)为1.08(0.79,1.49),进一步性别分层后,男性易感模式的调整OR(95%CI)为1.90(1.25,2.90),而女性的易感模式和感染模式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不吸烟相比,调整多因素后,吸烟易感模式OR(95%CI)为0.86(0.61,1.20),感染模式的OR(95%CI)为0.96(0.64,1.45),进一步进行性别分层后,男性和女性乙肝易感模式和感染模式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人群ALT、AST、TBIL和IBIL 4种肝功能异常率均高于非吸烟人群(P<0.05),饮酒人群5种肝功能异常率均高于非饮酒人群(P<0.05);HBV感染阳性人群ALT异常率高于HBV感染阴性人群(P<0.05);除DBIL外,“仅吸烟”肝功能异常率均低于“仅饮酒”和“仅HBV阳性”;非条件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多因素后,与“不饮酒+不吸烟+HBV阴性”相比,“仅饮酒”对ALT、AST和DBIL异常率的调整OR(95%CI)分别为2.43(1.54,3.84)、2.07(1.27,3.37)和1.53(1.16,2.02),对TBIL和IBIL异常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仅吸烟”和“仅HBV阳性”对5种肝功能异常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另外,与HBV感染、吸烟和饮酒三项“全阴性”相比,“任意1项阳性”、“任意2项阳性”和“全阳性”对ALT异常率的调整OR(95%CI)分别为2.37(1.57,3.58)、5.24(3.42,8.03)和7.42(3.78,14.59),这三组对AST异常率的调整OR(95%CI)分别为1.96(1.26,3.06)、5.01(3.19,7.87)和5.66(2.75,11.68),对DBIL异常率的调整OR(95%CI)分别为1.53(1.17,2.01)、2.32(1.68,3.21)和2.23(1.15,4.34),对TBIL异常率的调整OR(95%CI)分别为1.36(0.88,2.08)、2.62(1.67,4.11)和2.64(1.16,6.01);对IBIL异常率的调整OR(95%CI)分别为1.35(0.83,2.19)、2.16(1.28,3.64)和1.77(0.65,4.79);进一步将性别分层,对于男性人群,调整多因素后,与“不饮酒+不吸烟+HBV阴性”相比,“仅饮酒”对ALT和AST异常率的调整OR(95%CI)分别为3.47(1.69,7.14)和3.44(1.59,7.47),对TBIL、DBIL和IBIL异常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仅吸烟”对5种肝功能异常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仅HBV阳性”对ALT异常率的调整OR(95%CI)为2.87(1.13,7.33),对其余4种肝功能异常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HBV感染、吸烟和饮酒“全阴性”相比,“任意1项阳性”、“任意2项阳性”和“全阳性”对ALT异常率的调整OR(95%CI)分别为2.97(1.50,5.88)、3.95(2.00,7.71)和5.33(2.26,12.55),这三组对AST异常率的调整OR(95%CI)分别为2.85(1.36,5.97)、4.33(2.10,8.94)和4.60(1.83,11.56),对TBIL、DBIL和IBIL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女性人群,调整多因素后,与“不饮酒+不吸烟+HBV阴性”相比,“仅饮酒”对DBIL异常率的调整OR(95%CI)为1.65(1.11,2.46),对其余四种肝功能异常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仅HBV阳性”对5种肝功能异常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HBV感染、吸烟和饮酒“全阴性”相比,“任意1项阳性”和“任意2项阳性”对ALT异常率的调整OR(95%CI)分别为1.50(0.86,2.61)和4.56(2.12,9.80);这两组对AST异常率的调整OR(95%CI)分别为1.10(0.59,2.06)和3.57(1.54,8.30);对TBIL异常率的调整OR(95%CI)分别为1.07(0.59,1.93)和3.98(1.82,8.72);对DBIL异常率的调整OR(95%CI)分别为1.63(1.14,2.32)和1.68(0.87,3.26);对IBIL异常率的调整OR(95%CI)分别为0.85(0.43,1.65)和3.28(1.37,7.84)。结论: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人群吸烟率高(男性),饮酒率高;男性人群饮酒与HBV易感模式存在关联,饮酒与感染模式共存率较高;男性人群饮酒和HBV感染均与肝功能异常存在关联,而且男性人群吸烟、饮酒和HBV感染三种因素联合对肝功能异常影响最大;建议重视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饮酒和HBV感染问题,加强健康教育和乙肝疫苗接种的同时重视饮酒和吸烟等生活方式,从而减少其发展为肝脏疾病或肝癌的风险。

康国俊[2](2020)在《吉林省长春市乙肝相关疾病流行趋势与疾病负担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描述长春市乙肝相关疾病的流行特点与变化趋势,评价乙肝相关疾病的疾病负担。调查并了解乙肝相关疾病住院患者的经济负担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卫生部门制定相应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长春市20092018年乙肝相关疾病的发病资料、死亡资料以及人口资料计算发病和死亡标化率,分析其流行趋势、绘制变化曲线。通过测算早逝所致的寿命损失年(Years of life lost,YLLs)和失能引起的寿命损失年(Years of lived with disability,YLDs),并利用相加得到的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s,DALYs)评价乙肝相关疾病的疾病负担。采用现场填写调查问卷和查阅电子病历相结合的调查方式,了解乙肝相关疾病住院患者的直接和间接经济负担情况,并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影响疾病负担程度的相关因素。结果:1.长春市近10年乙肝发病率和标化发病率最高水平(2012年)分别为53.57/10万和50.38/10万,最低水平(2017年)分别为22.02/10万和20.70/10万,男性发病率均高于女性。2009-2012年的年龄别发病率高峰均出现在30-49岁年龄组,分别为65.06/10万、67.08/10万、64.28/10万、67.88/10万。而5-14岁、15-29岁、30-49岁年龄组在2018年时均为近10年的最低水平,分别为0.86/10万、12.48/10万及30.11/10万。2.近5年长春市乙肝死亡率最高水平为2018年的0.86/10万,最低水平为2017年的0.31/10万;乙肝肝硬化死亡率最高水平为2016年的3.00/10万,最低水平为2018年的2.42/10万;乙肝肝癌死亡率最高水平为2015年的14.97/10万,最低水平为2014年的13.75/10万;男性在三种疾病的死亡率均高于女性。3.2018年长春市乙肝DALYs和DALY率分别为7697.5和98.0/10万;乙肝肝硬化DALYs和DALY率分别为2319.9和29.5/10万;乙肝肝癌DALYs和DALY率分别为12723.7和161.9/10万。乙肝DALYs主要是由YLDs构成(89.91%),而乙肝肝硬化与乙肝肝癌的DALYs主要由YLLs构成,分别占95.29%和99.20%。4.乙肝相关疾病患者本次住院的直接经济负担中位数为21827.7元、本次住院间接经济负担中位数为2728元、本次住院经济负担合计中位数为24747.7元。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本次住院直接经济负担中位数最高(27469.7元),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最低(17691.2元)。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疾病类型、性别和住院天数为乙肝相关疾病本次住院经济负担的影响因素。5.乙肝相关疾病患者年直接经济负担中位数为26309.3元、年间接经济负担中位数为3806.5元、年经济负担合计中位数为29641.6元。乙肝肝癌患者的年住院直接经济负担中位数最高(53383.6元),急性乙肝患者最低(24127.6元)。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疾病类型和住院天数为乙肝相关疾病年经济负担的影响因素。结论:1.长春市乙肝发病率呈现出波动变化,但总体下降的趋势。男性发病率始终高于女性,乙肝发病率高峰随时间在年龄组中呈现出后移的现象。2.长春市乙肝死亡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乙肝肝硬化死亡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而乙肝肝癌死亡率则表现为先上升,后缓慢下降的趋势。三种疾病男性的死亡率在近五年均高于女性。3.长春市乙肝相关疾病所导致的健康寿命年损失巨大。其中乙肝肝癌所导致的疾病负担最重,其次为乙肝,乙肝肝硬化最轻。4.长春市乙肝相关疾病患者经济负担沉重,超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家庭年收入。5.控制疾病的进展,适当减少住院时长可降低乙肝相关疾病患者的经济负担。

杨兰[3](2020)在《抗病毒三九膏方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收集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门诊上治疗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病例资料,对接受不同治疗方法的患者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以研究抗病毒三九膏方在临床应用中的实际疗效,综合评价抗病毒三九膏方在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门诊上治疗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资料,观察单个患者的治疗处方,分别记录每个患者开始疗程到观察结束时各项指标数据,并记录该患者对应疗程长短,按治疗组(抗病毒三九膏方+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组)、对照组(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组)分类,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88例病人,其中治疗组46例,对照组纳入42例。评估各组在接受不同治疗前后HBV-DNA载量、e抗原、e抗体、ALT与AST、临床症状等指标的变化。结果(1)肝功能指标:两组病例治疗前肝功能指标比较,未见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病例ALT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3月,两组ALT指标比较,治疗组疗效更好(P<0.05)。治疗6月和9月,两组病例ALT比较,P>0.0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病例AST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AST组间比较,P>0.0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TBIL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3月,两组患者TBIL比较,治疗组疗效更好(p<0.05)。(2)HBV-DNA:两组患者治疗HBV-DNA有效率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后HBV-DNA阴转率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3)中医症候积分: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6月、9月后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治疗组疗效更好(P<0.05)。(4)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治疗后两组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比较,P>0.0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抗病毒三九膏方联合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加快肝功能的恢复,有效抑制HBV-DNA复制,且药物安全性高,服用方便,经济成本低廉,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及推广应用。

徐亮[4](2019)在《应用高灵敏方法评估现行HBV母婴阻断方案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采用高灵敏方法评估实施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母婴阻断后孩子发生隐匿性HBV感染(Occult HBV infection,OBI)的现状、探讨孩子发生OBI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对母亲的影响。方法研究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现行HBV母婴阻断方案实施后子代乙肝病毒标志物的随访、变化分析;第二部分对经过HBV母婴阻断的孩子进行7月-24月的随访,应用nested PCR检测其外周血中HBV DNA、HBV RNA的基因表达,以评估现行HBV母婴阻断方案疗效。第三部分为实施HBV母婴阻断的HBsAg阳性母亲分娩后1年内肝功能、HBV DNA变化的随访研究。结果按照我国现行HBV母婴阻断疗效评估标准,51例HBsAg阳性母亲所生孩子HBsAg、HBV DNA均阴性,HBV阻断成功率为100%。对其中随访资料相对完整的13对母子外周血进行nested PCR检测,证实诊断为OBI的孩子多达11例,结果发现HBeAg阳性母亲所生孩子发生OBI的几率明显高于HBeAg阴性母亲所生孩子,χ2=5.318,P=0.021;脐带血PBMC细胞中HBV基因检测结果与母亲外周血PBMC细胞一致,而脐带血血浆中未能检测出HBV基因;HBV血清标志物仅抗-HBs阳性的7例孩子中有5例可以检测HBV基因。HBsAg阳性母亲所生孩子的抗HBs水平在出生2月时升高,阳性率高达96.1%;HBeAg阳性率在出生2天时高达54%,12月时全部阴转;HBeAb阳性率在出生2天时高达50%,在24月时仅剩1例阳性;Anti-HBc出生时阳性率100%,随后逐渐下降,但在24月时反跳至91.9%。将母亲分娩前HBV DNA分为HBV DNA<500 Copies/mL,HBV DNA≥500 Copies/mL且<10^6 Copies/mL,以及HBV DNA≥10^6 Copies/mL三组,发现孩子HBeAg阳性率在出生2天、2月时分别为22.7%、63.6%、93.3%和0、36.4%、36.4%,HBeAb阳性率在孩子2天、2月、7月时分别为77.3%、45.5%、13.3%,65.2%、27.3%、6.7%及36.8%、11.1%、0%,均P<0.01。分娩前HBeAg阳性母亲所生孩子出生2天、2月的HBeAg阳性率分别为85.2%、33.3%,明显高于HBeAg阴性母亲所生孩子的7.1%、0%,均P<0.01;其HBeAb阳性率分别为18.5%、3.7%、0%,明显低于HBeAg阴性母亲所生孩子的100%、100%、60%,均P<0.01。孩子出生2天肝功能异常比较常见,轻度肝功能异常(ALT和或AST>40 U/L且<80 U/L)47.1%,肝功能明显异常(80 U/L<ALT和或AST)占35.2%,但无肝衰竭病例发生,且多无需特殊治疗。对母亲产后随访1年,肝功能异常率为33.3%(17/51),肝炎发生率为27.4%(14/51)。将母亲分为替比夫定(Telbivudine,LdT)组及非LdT组,进行肝功能异常率比较,LdT组为60%(6/10),非LdT组26.8%(11/41),其中明显肝功能异常者LdT组仅10%(1/10),非LdT组为7.3%(3/41);肝炎发生率,LdT组为40%,非LdT组为24.4%,两组比较均P>0.05。两组肝炎发作均在3月内,且均未出现TBIL的升高。10例停用LdT母亲在1年内有6例发生HBV DNA反弹,主要发生在产后3月内(5/6),其中4例发生肝炎。HBeAg阳性母亲肝炎发生率为33.3%,显着高于HBeAg阴性母亲的8.3%,χ2=4.694,P=0.032;HBV DNA≥10^6 Cs/mL母亲肝炎的发生率53.3%,也显着高于HBV DNA<10^6 Cs/mL母亲的8.3%,χ2=12.675,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母亲是否发生肝炎仅与分娩前log10 HBV DNA呈显着相关性(β系数=0.507,t=2.747,P=0.009)。结论按照现行HBV母婴阻断评估标准,HBV母婴阻断“成功”的13例孩子有11例发生OBI,应引起临床重视;母亲HBeAg阳性是孩子发生OBI的危险因素;脐带血PBMC细胞可能是母婴传播OBI的一个重要途径;孩子HBV血清标志物仅抗-HBs阳性并不能排除OBI。孩子出生后HBeAg、HBeAb的表达主要受母亲HBV DNA水平及HBeAg的影响,12月内HBeAg、HBeAb、抗-HBc考虑主要来自于母体。HBsAg阳性母亲分娩后停用LdT发生HBV DNA反弹、肝炎发作比较常见,多在产后3月内,所以分娩后3月内是监测肝功能、HBV DNA水平的关键时期,分娩前HBeAg阳性、HBV DNA水平≥10^6 Cs/mL是发生肝炎的危险因素。

王宇婷[5](2018)在《乙肝疫苗接种对于原发性肝癌的保护效果及疫苗接种人群加强免疫的必要性探讨》文中提出背景:2006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北方地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Bsurfaceantigen,HBsAg)阳性率为4%-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18%),而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antibodiesagainsthepatitisCvirus,anti-HCV)阳性率(0.53%)则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43%)。明确北方地区HBV感染在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中的病因权重,有助于制定相应的病因学预防措施。乙肝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感染是中国肝癌的主要病因,启东乙肝干预研究(Qidong Hepatitis B Intervention Study,QHBIS)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与启东肝癌防治研究所,在江苏启东县于1983-1990年,国际上乙肝疫苗上市后立即进行的一项随机临床对照试验,当时我国农村地区尚无乙肝疫苗使用。疫苗接种组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第1剂5μg血源性乙肝疫苗,此后的1月龄和6月龄分别注射第2、3剂乙肝疫苗(每剂5μg)。对照组新生儿在10岁前均未接种乙肝疫苗。2000年6~7月期间,启东CDC对该地区1986年以后出生的未接种乙肝疫苗的儿童(包括1986-1990年出生的对照组人群),按照0-1-6免疫程序补种3针10μg重组乙肝疫苗,并对新生儿期接种了乙肝疫苗的人群(1986-1990年出生的疫苗组人群)进行了 1针10μg乙肝疫苗的加强免疫。分别在1996-2000年(研究对象10~11岁)和2008-2012年(研究对象19~28岁)对上述研究人群进行了两次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和随访。在2008-2012的队列人群核对中,确认共计41 182名新生儿被纳入疫苗接种组,其中40211人(97.64%)完成了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同期出生的41 730名新生儿被纳入对照组,在新生儿期未进行任何干预。在研究对象10~14岁时,对照组23 368人(58.1%)补种三针乙肝疫苗,疫苗接种组28 988人(72.1%)接受一剂乙肝疫苗加强免疫。新生儿期乙肝疫苗全程免疫能有效预防儿童的HBV感染,但疫苗诱导的中和性抗体(Antibodies against 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anti-HBs)阳性率在接种后10~15年逐渐下降。前期研究发现,在HBsAg(+)母亲所生儿童在10~14岁接种一剂10μg乙肝疫苗加强免疫,可使成年期慢性HBV感染风险降低34%。目的:分析中国北方地区肝癌患者中HBV或HCV感染的病因权重。明确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以及10岁后儿童疫苗补种对成年人群肝癌及其他终末期肝病的预防效果。分析母亲HBsAg携带状态不同的新生儿在完成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后,在10~14岁时接受一剂10μg乙肝疫苗加强免疫对成年期慢性HBV感染的保护作用,并对HBsAg(+)母亲所生高危儿童的乙肝疫苗加强免疫进行成本效果分析。方法:纳入200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就诊,并经过病理学确诊的PLC2 172例。由电子病案系统导出其基本信息,HBsAg、HBV 核心抗体(antibodies against HBV core antigen,anti-HBc)和 anti-HCV 检测结果。对部分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血样进行HBV-DNA定量检测,并对HBV PreS-S区或HCV C/E1及NS5B区进行扩增测序,用以分析HBV或HCV的基因型别。将QHBIS研究人群随访数据更新至2016年12月31日,通过肿瘤登记、全死因登记及病历资料回访和家庭随访等方式,收集上述研究对象的肝癌发病死亡数据,及其他HBV感染相关终末期肝病死亡情况。分析不同时期乙肝疫苗接种对成年期肝癌和其他终末期肝病的保护效果。纳入QHBIS疫苗接种组中,儿童期免于感染(10岁时的血清学检测为HBsAg(-)),且成年期(23~28岁)也进行了血样采集的研究对象,共计9 793名。其中7 414名在10~14岁时接受了一剂10μg的乙肝疫苗加强免疫。我们对其成年期血样进行HBV感染标志物检测,对疫苗接种组青春期后发生的慢性HBV感染进行HBV-DNA定量检测,并进行HBVPreS-S区扩增测序,分析HBV基因型别分布和PreS-S区突变情况。对高危儿童的加强免疫进行成本效果分析,将两种加强免疫策略作为研究策略,策略-1:HBsAg筛查阴性者,接种一剂10μg乙肝疫苗加强免疫;策略-2:HBsAg与anti-HBs筛查均阴性者,接种一剂10μg乙肝疫苗加强免疫,以当前实施的不筛查,不加强免疫作为对照策略。构建决策树-Markov模型,在10万名出生于HBsAg(+)母亲的10岁儿童中,模拟加强免疫实施过程和HBV感染后的疾病进程。利用多个疾病结局指标进行模型验证。从社会角度进行成本计算,以质量调整寿命年(qualityadjusted life years,QALYs)作为健康效用值指标,通过计算成本效果比(Cost-effectiveness ratios,CERs),进行策略间的比较。结果:在2 172例病理学确诊的PLC中,1 823例(83.9%)为HCC,238例(11.0%)为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A)。HBV 单独感染的 HCC 共计1 567 例,占全部 HCC 的 86.0%,包括 1 331 例(73.0%)HBsAg(+)&anti-HBc(+)&anti-HCV(-),和 236 例(12.9%)HBsAg(-)&anti-HBc(+)&anti-HCV(-)。单独 HCV 感染的 HCC 仅 46 例,占 2.5%(46/1 823)。在 331 例(18.2%)HBsAg(-)&anti-HBc(+)的HCC病例中,血清HBV-DNA检出率为70%。在单独HBV感染的HCC中,HBV-C2是主要基因型(占94.4%)。而在单独HCV感染的HCC中,HCV-1b是主要的基因型(占72.1%)。在QHBIS中,截止至2016年12月31日,疫苗接种组和对照组PLC发病例数分别为4例和17例,新生儿期乙肝疫苗接种对33岁以下人群PLC发病的保护率为79%(95%CI:36%-93%),对终末期肝病死亡的保护率为68%(95%CI:25%-87%)。在研究人群26~33岁时,尚未观察到10~14岁时的乙肝疫苗补种对33岁以内PLC发病和终末期肝病死亡具有保护作用。在9 793例QHBIS疫苗接种组10岁时HBsAg(-),成年期也进行了血样采集的研究对象中,10岁至成年期间,共50例(0.5%,50/9793)发生慢性HBV感染。母亲HBsAg(+)携带状态(OR=12.56,95%CI:7.14-22.08)和儿童 10 岁时 anti-HBs 转阴(OR=1.84,95%CI:1.05-3.24)是成年期慢性HBV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在10~14岁期间实施1剂10μg的乙肝疫苗加强免疫,可显着降低母亲HBsAg(+)儿童慢性HBV的感染风险(Pfor trend=0.015),使anti-HBs转阴儿童成年后的HBsAg(+)率由7.21%下降到3.09%,但尚未发现加强免疫对母亲HBsAg(-)的儿童具有保护效果。疫苗接种人群青春期后发生的慢性HBV感染中,HBV-DNA复制更加活跃,但HBV基因型分布和PreS-S区突变情况,尤其是S区“a”决定基突变情况,均无明显改变,加强免疫也没有改变HBV基因型分布和PreS-S区突变情况。成本效果分析结果显示,与当前实施的不筛查,不加强免疫相比,策略-1与策略-2均可节约成本,CER分别为US$-6 996/QALY和US$-6 919/QALY。在策略-1的单因素敏感性分析中,所有变量(包括加强免疫保护率、自然史参数、人群行为相关参数、成本和健康效用值等)取值单独改变时,CER均小于US$-5 000/QALY。即使在最不利于加强免疫策略的假设下,即所有参数同时取最不利于加强免疫策略的取值时,策略-1的CER升高到US$1 896/QALY,仍然小于2016年中国人均GDP(US$8 126)。结论:HBV感染是中国北方地区肝癌的主要病因,HBV隐匿感染在肝癌发生的作用不容忽视。新生儿期乙肝疫苗接种可降低青壮年PLC发病和HBV感染相关终末期肝病的死亡风险。HBsAg(+)母亲所生儿童,在完成新生儿期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后,在青春期至成年期仍是HBV感染的高危人群,10~14岁实施加强免疫对其青春期后的慢性HBV感染具有保护效果,并且是经济有效的,可考虑在HBV感染高流行区应用。

吴跃锐[6](2017)在《广东地区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发病学特征及其组织病理类型与HBV感染模式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第一部分:分析广东地区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发病学特征及手术过程中是否阻断血流对肝功能的影响,希望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预防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第二部分:探讨原发性肝癌组织病理类型与HBV感染模式和血清AFP含量的相关性,为评估原发性肝癌的预后提供新的参考指标。第三部分:分析乙肝病毒感染模式与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后的生存预后的关系,旨在探讨乙肝病毒感染模式对原发性肝癌术后患者的预后的影响,为评估原发性肝癌术后患者预后提供新的参考。方法第一部分:通过回顾性分析收集的2003年1月~2013年12月广东省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佛山市顺德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行肝癌手术切除治疗的病理诊断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来源)、首诊症状、既往史、家族史、肿瘤大小、肿瘤数目、肿瘤部位、是否血管侵犯、肝癌手术中是否阻断血流、手术前后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肝功能等等,探讨广东地区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发病学特征以及手术过程中是否阻断血流对肝功能的影响;第二部分:收集2003年1月~2013年12月广东省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佛山市顺德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肝癌组织病理类型和乙肝病毒感染模式。按照病理类型将肝癌患者分为肝细胞癌组、胆管癌组和其他类型肝癌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HBV感染模式,将其分为阴性、HBsAb阳性、HBSAg+HBeAb+HBcAb 阳性(简称“小三阳”)、HBSAg+HBeAg+HBcAb 阳性(简称“大三阳”)、其它类型(感染过),从而分析HBV感染模式和血清AFP含量与原发性肝癌组织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3年12月广东省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佛山市顺德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实施肝切除的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数据,采用CoX模型行多因素分析,分析乙肝病毒不同感染模式对原发性肝癌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第一部分:1)广东地区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男性占86.9%,女性占13.1%,男女比例为6.64:1,平均年龄为49.74±12.41岁;来自珠三角的患者所占比例最高,为48.5%;2)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样,以腹痛为首诊原因的患者占所有患者的42.4%,而以体检时发现肝占位为首诊原因的患者高达35.7%;3)原发性肝癌患者中感染乙肝病毒的患者高达83.4%,15.8%的患者有肝癌家族史;4)本研究中原发性肝癌患者肿瘤大多为单发(73.6%),大体形态中块状型所占比例最多(51.5%),且75.9%的原发性肝癌的肿瘤的包膜是完整的;5)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过程中是否阻断血流对患者的血清间接胆红素的水平有影响。(P<0.05)2.第二部分:1)原发性肝癌患者病理类型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明显的相关性;2)不同病理类型的原发性肝癌,血清AFP含量具有明显差异,且肝细胞癌患者血清AFP明显高于其他病理类型的肝癌患者;3)乙肝病毒感染模式与原发性肝癌的病理类型具有显着的相关性,且“小三阳”与肝细胞癌高度关联。3.第三部分:1)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年龄、性别对生存时间无影响;2)乙肝病毒感染模式不同对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后生存时间的影响有统计学差异,且感染模式为“大三阳”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死亡风险最高。结论广东地区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男性占绝大多数,大多来自珠三角地区,且临床表现多样;肝切除手术过程中是否阻断血流对血清间接胆红素的浓度具有影响;乙肝病毒感染的不同模式与原发性肝癌的组织病理类型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且乙肝病毒的感染模式不同其预后也存在明显差异,医疗工作者及患者应重视乙肝病毒感染防治,特别是对于小三阳和大三阳患者。

郑斌[7](2016)在《广西肝癌低发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亚型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不同基因型、基因亚型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为本地区乙肝和肝癌的防治提供科学指导。方法收集265例桂林地区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包括无症状携带者100例、慢性乙肝患者66例、肝硬化患者3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64例,将研究对象临床资料录入Excel建立数据库,检测乙肝病毒DNA水平、乙肝表面抗原、乙肝病毒e抗原,提取乙肝病毒DNA,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S区基因,2.0%琼脂糖凝胶电泳,扩增产物纯化,双向测序并评估测序质量,分析HBV的基因型和基因亚型。描述乙肝病毒基因型和基因亚型的分布特征,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分析乙肝病毒不同基因型和亚型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采用SPSS 21.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本研究发现B、C两种基因型,分别占61.51%和38.49%,基因型B检测出B1、B2两种亚型,基因型C检测出C1、C2两种亚型,分别占9.06%、52.45%、24.53%和13.96%。未见其他基因型或亚型。不同基因型、亚型在不同性别和年龄间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不同基因型、亚型感染者的乙肝病毒DNA水平均无显着性差异(P均>0.05)。不同基因型、亚型感染者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阳性率均无显着性差异(P均>0.05)。3.乙肝病毒无症状携带者和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病毒无症状携带者和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基因亚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桂林地区乙肝病毒以基因型B(B2亚型)为主要流行病毒株,其分布不受性别、年龄影响。2.基因型B、基因型C及B1、B2、C1、C2亚型患者血清HBeAg阳性率、HBV-DNA水平均无显着性差异。3.未发现HBV基因型、亚型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存在相关性。

苏成豪[8](2015)在《厦门地区HBV感染、环境因素及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肝癌的关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厦门地区原发性肝癌的流行特征与趋势;研究厦门自然人群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及其与肝癌的关系;研究HBV感染、环境因素与厦门地区肝癌的关联;探索原癌基因、抑癌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肝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1、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利用厦门地区2009-2013年原发性肝癌发病资料和2002-2013年肝癌死亡资料,通过SPSS19.0软件行三间分布分析,采用累加生成算法拟合GM(1,1)模型进行预测,描述厦门地区肝癌流行特征和趋势。2、对厦门地区抽样调查发现的乙肝病毒DNA检测阳性者的血清标本进行基因型检测,应用χ2检验比较乙肝病毒携带者B基因型与C基因型的特征差异。3、应用队列研究方法,将2006年厦门地区分层随机抽样、覆盖全市6个区36个村居的2544名15-59岁的研究对象纳入观察,按乙肝表面抗原和不同基因型检测结果分别建立队列,开展8年人群观察随访,评估肝癌发病差别。4、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314例原发性肝癌病例,346例对照开展问卷调查获取环境暴露信息,采集血样行乙肝两对半检测,应用Mantel-Haenszle法、Breslow-Day法、Delta方法使用SPSS 19.0软件分析HBV感染、环境因素与肝癌发病的关联,并探讨因素间的混杂与交互作用。5、采集病例和对照血样并提取DNA,选择抑癌基因TP53,KIF1B,RECK以及原癌基因MDM2的SNP位点,采用MALDI-TOF法进行SNP基因分型,按HBV感染状况分层,应用SPSS 19.0软件分析估计各位点与肝癌发病风险的关联性,并探讨HBV感染与多态性位点的交互作用。6、应用Meta分析方法,采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文献质量评价量表,筛选文献,通过Cochrane Collaboration开发的Revman5.0软件包进行异质性评价、发表偏倚和亚组分析,采用森林图描述Meta分析合并效应量,探讨TP53、MDM2、KIF1B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肝癌发病的关联。[结果]1、2009-2013年厦门地区肝癌平均标化发病率50.97/10万;同期肝癌标化发病率是全国的3.74倍。男性发病是女性的4倍、75岁组是发病高峰。2002-2013年居民因肝癌所致潜在寿命损失合计109920人年,农村人群因肝癌所致人均潜在寿命损失19.33年,人均寿命损失率为7.96‰,高于城市人群。预测未来5年厦门肝癌发病率分别为41.77/10万,39.57/10万,37.49/10万,35.52/10万,33.66/10万。2、检测228例乙肝病毒携带者,其中B型占78.07%,C型占21.49%。C基因型与B基因型的年龄、输血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自然人群隐匿性感染者优势基因型与HBs Ag阳性者一致。3、队列随访8年总观察人年数为17299.20,肝癌发病密度为80.93/10万(人年),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组发病密度是阴性组的8.78倍(95%CI:3.26-29.13),归因危险度百分比88.60%。B型、C型人群观察人年数为1339.60,B基因型组肝癌发病密度为572.96/10万(人年),C基因型组发病密度为1025.99/10万(人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4、控制HBs Ag的混杂影响后,厦门地区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接触农药、家庭装修、烟熏食品、霉变食物、家庭被动吸烟、工作场所被动吸烟、经常饮酒、肝病史;主要保护因素:饮茶、使用冰箱、经常食用水果、经常食用蔬菜。多因素分析显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接触农药、饮酒、家庭装修、家庭被动吸烟、工作场所被动吸烟、肝病史是厦门地区人群肝癌发病的危险因素,饮茶和经常食用水果是保护因素。饮酒与HBs Ag存在相加交互作用,肝病史与HBs Ag存在负相乘交互作用。5、控制HBs Ag的混杂作用后,rs1042522(TP53)GG基因型携带者发生肝癌的风险是携带CC型的3.67倍(95%CI:2.10-6.43);rs10814325(RECK)CC基因型是携带TT型的5.35倍(95%CI:2.86-10.01),rs2279744(MDM2)GG基因型是携带TT型的2.65倍(95%CI:1.54-4.55),rs17401966(KIF1B)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Meta分析显示携带TP53 rs1042522突变型等位基因具有较高的肝癌发病风险,携带MDM2rs2279744GG基因型可提高肝癌发病风险。[结论]1、厦门地区是全国肝癌的高发区,肝癌疾病负担十分沉重。2、B基因型是厦门地区自然人群乙肝病毒的优势基因型。3、乙肝病毒感染是厦门地区肝癌的主要病因,基因型与肝癌发病的关联需继续观察。4、除乙肝病毒感染外,肝病史、经常饮酒、接触农药、家庭装修、被动吸烟也是厦门地区肝癌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5、rs1042522(TP53)、rs10814325(RECK)、rs2279744(MDM2)基因多态性与厦门地区人群肝癌易感性有关,rs10814325(RECK)多态性特别值得关注。

倪雅琼,赵化荣,毛睿,张华,温浩,肖蕾,艾力·吐尔逊,包永星[9](2012)在《新疆地区3602例原发性肝癌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新疆地区原发性肝癌(PLC)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及主要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3602例PLC患者病历首页资料的临床流行病学相关信息。结果 3602例PLC患者中,男女之比为3.72:1;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及其他民族(蒙古族、满族、锡伯族)所占的比例分别为81.95%、9.30%、4.14%、2.89%和1.72%,且维吾尔族与汉族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炎病毒检测结果显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呈阳性者1680例(59.57%),丙肝抗体(HCV-Ab)呈阳性者229例(9.41%);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的乙肝病毒检测阳性率(36.13%和40.37%)均低于汉族(63.18%,P<0.05)。结论新疆地区维吾尔族与哈萨克族的乙肝病毒感染率明显低于汉族,而性别和年龄分布与其他地区比较并无明显不同,新疆地区PLC具有一定的区域特点和特征。

王静霓[10](2010)在《江苏省海门市肝癌高发地区人群乙型肝炎病毒进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江苏省海门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原发性肝细胞癌的高发市。HBV感染是海门市肝癌高发的最重要危险因素,应在肝癌防治决策时予以充分重视。在同一生存环境条件下,HBV感染可促使肝癌发病年龄提前。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DNA病毒,有四个重叠的开放读码框架(S、C、P和X)。S基因的变异可改变HBsAg的空间结构和免疫原性,导致其抗原性和蛋白表达水平下降。C基因变异将影响HBV病毒载量及HCC进程,其主要突变是nt 1896 G→A,使HBeAg合成终止。HBV基本核心启动子中最重要、最常见的基因突变是nt 1762 A→T、nt 1764 G→A双突变,既增强HBV复制力,又降低HBeAg合成,还增加肝细胞凋亡,从而加重患者病情。P基因变异以YMDD基序的变异(aa M552V或aa M552I,生成YVDD或YIDD)最为重要,YMDD变异伴“a”决定簇内变异时可使HBV的复制能力明显增强。目前发现的HBV已有A-J共10种基因型,我国主要流行的是B和C基因型。HBV基因型与感染的预后有关,与B基因型相比,C基因型HBV与肝癌的发病更加密切,也会导致更严重的肝纤维化结局。而不同基因型混合感染可引起携带者肝炎复燃。本研究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在充分考虑抽样可行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对海门市一般人群进行乙肝血清学调查,包括一般情况,肝炎患病史,乙肝病毒暴露史,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史等。采用ELISA检测方法定性检测HBsAg及半定量检测抗-HBs,对HBsAg阳性血清抽提DNA,并用巢氏PCR扩增HBV S基因及LA-PCR扩增HBV DNA,从而掌握当地HBV的流行规律、变异及主要基因型。本项目调查对象共计5,624人,HBsAg阳性率为6.035%。不同性别人群间的HBsAg阳性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30岁人群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30岁人群HBsAg阳性率,10岁以下儿童HBsAg阳性率为0%。文化程度越高,HBsAg阳性率越低。医护人员的HBsAg阳性率最低,农民的HBsAg阳性率最高。长期一起生活的直系血亲中有乙肝患者人群的HBsAg阳性率远高于直系血亲中没有乙肝患者人群的HBsAg阳性率。做过手术和做过内窥镜人群的HBsAg阳性率分别高于没有做过的人群的HBsAg阳性率。献血人群的HBsAg阳性率低于没有献血人群的HBsAg阳性率。不同出生地点调查对象的HBsAg阳性率存在统计学差异,表现为:出生于县级以上医院者<出生于乡镇级医院者<出生于家中者。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乙肝感染相关因素中,长期一起生活的亲人中患有乙肝、做过内窥镜是调查对象乙肝感染的危险因素,而献血是调查对象乙肝感染的保护因素。后者可能是健康工人偏倚所致。抗-HBs滴度<10IU/ml者占43.334%;抗-HBs滴度>10IU/ml人群中,抗-HBs滴度越高所占构成比越高。HBsAg阴性人群与一般人群的抗-HBs滴度分布比例相似;HBsAg阳性人群中,抗-HBs滴度<10 IU/ml者所占比例为90.845%,抗-HBs滴度位于(10,160]IU/ml者所占比例均低于1.5%,但是抗-HBs滴度>160IU/ml者所占比例为5.282%。不同性别人群间抗-HBs滴度的分布比例基本相同。年龄越低,抗-HBs滴度<10IU/ml者占该年龄段人群比例越低。抗-HBs滴度>10IU/ml人群中,小于10岁人群里位于(40,80]IU/ml者所占比例最低;[10,60)岁人群抗-HBs滴度分布与一般人群抗-HBs滴度分布相似;60岁以上人群各个抗-HBs滴度人群所占比例基本相同。不同文化程度和职业人群的抗-HBs滴度分布近似于该年龄段人群的抗-HBs滴度分布。是否做过内窥镜(做过内窥镜者的抗-HBs滴度较低)和不同的出生地点(出生于县级以上医院>乡镇级医院>在家出生者的抗-HBs滴度)对人群的抗-HBs滴度分布比例有影响。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乙肝感染相关因素中,是否做过内窥镜是抗-HBs是否具有保护作用的危险因素。乙肝疫苗计划免疫前出生人群的HBsAg阳性率远高于乙肝疫苗计划免疫后出生人群的HBsAg阳性率,抗-HBs平均滴度则表现相反。曾经在村医或个体诊所做过牙科诊疗、与家人共用牙刷和在乡镇及乡镇级以上医院出生的人群中,乙肝疫苗计划免疫前出生人群HBsAg阳性率分别高于乙肝疫苗计划免疫后出生人群的HBsAg阳性率,抗-HBs平均滴度则表现相反。巢式PCR扩增HBV S基因检测阳性率为45.8%。B基因型占10.8%,C基因型占86.9%,B/C混合型占2.3%。C基因型HBV S基因(特别在亲水区(nt245-nt391))的变异度普遍高于B基因型。相同基因型的不同患病类型乙肝患者的HBVS基因之间并无明显分隔,而B基因型HBV S基因之间同源性更高。所有可能导致HBV的抗原性和免疫应答发生改变的样本均为C基因型,占5.38%,平均年龄为46.71±1.17岁,抗-HBs均小于10 IU/ml。海门市乙肝HBsAg主要为adrq+血清型(82.3%),其次为adw2血清型(16.2%)。LA-PCR扩增HBV DNA检测阳性率为15.4%,DNA在1814 nt-2452 nt区域相对比较保守。4例样本pre-C基因发生nt 1896 G→A单个碱基替换。B基因型HBV BCP并未发生双重突变(nt 1762 A→T和nt 1764 G→A); C基因型HBVBCP中,发生双重突变(nt 1762 A→T和nt 1764 G→A)的占全部C基因型的47.06%,仅发生nt 1762 A→T突变者占5.88%,仅发生nt 1764 G→A突变者占11.76%。海门市与黑龙江和上海的HBV平均进化距离差距最小,其次为北京、安徽、启东、台湾和西藏。海门市HBV平均进化距离与中国其他地区HBV平均进化距离的差距主要出于基因型分布的差异所致。就C基因型HBV DNA而言,海门株之间的进化距离比较大,也大于某些地区株与海门株之间的进化距离。海门株与本地区及其他各个地区株之间的pre-C/C基因、C基因和X基因进化距离普遍小于同样地区之间的HBV DNA进化距离,而P基因的进化距离则普遍大于同样地区之间的HBV DNA进化距离。与其他地区相比,海门株之间的pre-S1/pre-S2区域序列变异程度较大,同源性较低。尽管海门市为HCC高发区,但是从海门市一般人群中筛选出的HBV DNA与其他地区的HCC患者的HBV DNA之间的同源性并不高,反而与北京等地区的慢性HBV患者的HBV DNA之间的同源性较高。经过近二十年的乙肝疫苗计划免疫工作,海门市HBV的预防工作卓有成效,HBV感染情况已经得到明显好转。青少年的HBV感染率并未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上升;而随着当地成年人年龄的增长,乙肝患者体内HBV可能会被清除,或是由于HBV S基因变异所致的HBsAg假阴性。海门市HBV存在家庭内或家族聚集感染,可能是垂直传播,遗传因素,水平传播综合作用的结果;从病毒学方面看,HBV家族聚集性感染和非家族聚集感染临床类型差异不大。海门市HBV也通过内窥镜检查进行传播。仅出生地点的不同对HBV感染有影响,说明出生时所接受到的医疗水平程度对HBV感染有影响。乙肝疫苗计划免疫对于中低教育程度和中低收入家庭来说,是预防HBV感染的主要途径。乡镇及乡镇以下级别医院的牙科诊疗可能是海门市HBV社会传播的途径之一,家庭内共用牙刷可能也是海门市HBV家庭内传播的途径之一综上所述,海门市一般人群HBV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年龄、受教育程度、直系血亲中是否有人患有乙肝、是否做过内窥镜、出生地点和乙肝疫苗计划免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出生地点主要影响乙肝疫苗的免疫接种,而海门市HBV感染主要来源于垂直传播途径和通过内窥镜、牙科诊疗和家庭内共用牙刷等水平传播途径。乙肝疫苗的及时接种是阻止海门市HBV传播的最有效的方法。海门市HBV S基因已经出现了能改变HBV抗原性和免疫原性的变异,应当密切关注以防止乙肝疫苗失效。海门市作为HCC高发区,当地HBV DNA与其他非HCC高发区HBV DNA(无论是否来源于HCC患者)的差异并不显着,X基因的差异甚至更小,提示尽管血清HBV病毒水平是HCC发生独立的预期因素,且慢性乙型肝炎炎症应答过程中逐渐累积的基因改变是HCC发生的最重要因素,但HBV的变异程度并不是海门市HCC高发的直接原因,而可能是HCC其它直接危险因素的促进因素。本研究受实验条件所限制,并未测量HBsAg阳性标本血清中的HBV DNA水平,可以在后续研究中进行近一步分析及探讨。

二、乙肝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的血清学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乙肝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的血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人群吸烟、饮酒与乙型肝炎流行及肝功能关联的现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吸烟、饮酒与乙型肝炎流行的关联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吸烟、饮酒和 HBV 感染与肝功能关系的现况研究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吸烟、饮酒与乙型肝炎流行及肝功能关系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吉林省长春市乙肝相关疾病流行趋势与疾病负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乙肝国内外流行病学现状
    1.2 乙肝疾病负担研究
    1.3 疾病经济负担概述
    1.4 乙肝经济负担国内外现状
    1.5 研究意义与目的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DALYs的计算
    2.3 经济学负担调查
        2.3.1 医院与研究对象的选取
        2.3.2 调查方法与内容
        2.3.3 经济负担相关定义与计算方法
        2.3.4 质量控制
    2.4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乙肝发病情况
        3.1.1 乙肝性别发病情况
        3.1.2 乙肝年龄别发病情况
    3.2 乙肝相关疾病死亡情况
    3.3 乙肝相关疾病负担
        3.3.1 乙肝YLLs
        3.3.2 乙肝YLDs
        3.3.3 乙肝DALYs
        3.3.4 乙肝肝硬化YLLs
        3.3.5 乙肝肝硬化YLDs
        3.3.6 乙肝肝硬化DALYs
        3.3.7 乙肝肝癌YLLs
        3.3.8 乙肝肝癌YLDs
        3.3.9 乙肝肝癌DALYs
    3.4 乙肝相关疾病负担的YLLs与 YLDs占比
    3.5 乙肝相关疾病住院患者基本情况
    3.6 乙肝相关疾病住院患者医疗服务利用情况
        3.6.1 本次住院天数
        3.6.2 年住院次数
        3.6.3 年住院天数
    3.7 乙肝相关疾病患者经济负担情况
        3.7.1 本次住院经济负担情况
        3.7.2 年住院经济负担情况
    3.8 经济负担影响因素分析
        3.8.1 本次住院经济负担影响因素
        3.8.2 年经济负担影响因素
第4章 讨论
    4.1 乙肝发病趋势及特征
    4.2 乙肝相关疾病死亡趋势及特征
    4.3 乙肝相关疾病DALY
    4.4 乙肝相关疾病病例特征及经济负担
    4.5 本研究局限性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抗病毒三九膏方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引言
临床研究方案
    1.技术路线图
    2.病例来源
    3.病例选择
        3.1 西医诊断标准
        3.2 中医辨证标准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4.研究方法
        4.1 资料收集
        4.2 观察期限
        4.3 治疗方法
        4.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4.5 统计分析方法
    5.研究结果
        5.1 治疗前各项资料比较
        5.2 各组观察期间内治疗前后各时间点疗效比较
    6.讨论
        6.1 慢乙肝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及辨证论治
        6.2 抗病毒三九膏方的用药特点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6.3 抗病毒三九膏方的疗效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一: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4)应用高灵敏方法评估现行HBV母婴阻断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现行HBV母婴阻断方案实施后子代乙肝病毒标志物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对象
        1.1.2 方法
        1.1.3 统计方法
    1.2 结果
        1.2.1 HBsAg阳性母亲所生孩子基本情况
        1.2.2 HBV母婴阻断后孩子乙肝病毒标志物表达变化情况分析
        1.2.3 孩子出生2 天肝功能与性别、母亲HBV DNA、母亲孕期应用LdT的关系
        1.2.4 孩子肾功能与性别、出生2 天肝功能、母亲HBV DNA及其孕期应用LdT的关系
        1.2.5 HBsAg阳性母亲所生孩子性别与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率情况比较
        1.2.6 HBsAg阳性母亲孕期抗病毒治疗与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率变化情况比较
        1.2.7 HBsAg阳性母亲分娩前HBV DNA水平与孩子乙肝病毒志物阳性率变化情况比较
        1.2.8 HBsAg阳性母亲分娩前HBeAg的状态与孩子乙肝病毒志物阳性率变化情况比较
    1.3 讨论
    1.4 小结
二、现行HBV母婴阻断方案疗效新评估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对象
        2.1.2 方法
        2.1.3 统计方法
    2.2 结果
        2.2.1 13例 HBsAg 阳性母亲所生孩子基本情况及肝肾功能随访情况
        2.2.2 13 例HBsAg阳性母亲HBV情况和孩子随访及干预情况
        2.2.3 HBsAg阳性母亲所生孩子2 月时乙型肝炎病毒情况
        2.2.4 HBsAg阳性母亲所生孩子7 月时肾功能、乙型肝炎病毒情况
        2.2.5 HBsAg阳性母亲所生孩子12 月时肾功能、乙型肝炎病毒情况
        2.2.6 HBsAg阳性母亲所生孩子24 月时肾功能、乙型肝炎病毒情况
        2.2.7 HBsAg阳性母亲、脐带血及所生孩子血液标本nested PCR结果汇总
        2.2.8 孩子发生OBI的相关因素分析
        2.2.9 补种HepG和 HBIG与 OBI发生的关系
        2.2.10 HBsAg阳性母亲所生孩子行nestedPCR后 HBVDNA阳性率分析
    2.3 讨论
        2.3.1 HBV母婴传播导致隐匿性HBV感染的流行病学
        2.3.2 HBV母婴传播导致隐匿性HBV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应对策略探讨
        2.3.3 检测HBV母婴传播导致隐匿性HBV感染的新方法
        2.3.4 不同血液标本对OBI诊断敏感性比较
        2.3.5 补种HepG和 HBIG与 OBI发生的关系
    2.4 小结
三、实施HBV母婴阻断后HBsAg阳性母亲随访研究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对象
        3.1.2 方法
        3.1.3 统计方法
    3.2 结果
        3.2.1 HBsAg阳性母亲基本情况及分娩前后肝功能变化
        3.2.2 HBsAg阳性母亲家族史及分娩前后肝功能变化分组比较
        3.2.3 产后HBsAg阳性母亲发生肝炎发作相关相关性分析
        3.2.4 产后HBsAg阳性母亲HBV DNA反弹情况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乙肝疫苗接种对于原发性肝癌的保护效果及疫苗接种人群加强免疫的必要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与注解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中国北方肝癌中的病因权重 1.
    前言 2.
    对象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章
    中国肝癌高发区乙肝疫苗接种对肝癌和其他终末期肝病的预防效果 1.
    前言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章
    在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人群中实施青春期加强免疫对降低高危人群成年期慢性HBV感染风险的作用 1.
    前言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章
    中国农村地区母亲HBsAg阳性高危儿童乙肝疫苗加强免疫的成本效果分析 1.
    前言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综述
    乙肝疫苗加强免疫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基金资助情况 发表文章 个人简历 致谢

(6)广东地区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发病学特征及其组织病理类型与HBV感染模式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序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第2章 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过程中是否阻断血流对肝功能的影响探索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3章 原发性肝癌病理类型与乙肝病毒感染模式和血清AFP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2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4章 乙肝病毒感染模式与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后预后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5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就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广西肝癌低发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亚型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发表的学术论文

(8)厦门地区HBV感染、环境因素及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肝癌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 厦门地区原发性肝癌流行特征与趋势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 厦门地区自然人群乙肝病毒基因型分布与肝癌队列随访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HBV感染、环境危险因素与原发性肝癌的关联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四部分原癌基因、抑癌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原发性肝癌的易感性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五部分TP53、MDM2、KIF1B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肝癌的Meta分析
    1 前言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全文小结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References
致谢

(10)江苏省海门市肝癌高发地区人群乙型肝炎病毒进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研究方法
    1. 现场调查
        1.1. 研究地区
        1.2. 研究对象
        1.2.1. 样本含量估计
        1.2.2. 样本量分配原则
        1.2.3. 抽样原则
        1.3. 现场调查
        1.3.1. 现场调查步骤
        1.3.2. 补充调查
        1.3.3. 质量控制
    2. 实验室检测
        2.1. 试剂及仪器
        2.2. 血清分离
        2.3. ELISA检测方法
        2.4. HBV DNA抽提
        2.5. 巢氏PCR扩增
        2.6. LA-PCR扩增
        2.7. PCR产物纯化及测序
    3. 数据库建立及对接
    4. 统计学分析
    5. 基因型及核苷酸突变分析
    6. HBV氨基酸突变分析
    7. HBV血清学分析
结果
    1. 海门市人口血清学调查
        1.1. 基本情况
        1.2.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检测结果
        1.2.1. 不同特征人群HBsAg检测结果及影响因素
        1.2.2. 乙肝相关因素对HBsAg阳性率的logistic回归分析
        1.3.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检测结果
        1.3.1. 不同特征人群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检测结果及影响因素
        1.3.2. 乙肝相关因素对抗-HBs滴度的logistic回归分析
        1.4. 计划免疫前后不同人群HBsAg检测结果
    2. 海门市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进化分析
        2.1. S基因核苷酸进化分析
        2.2. S基因氨基酸序列的变异程度
        2.3. HBsAg血清型
    3. 海门市乙型肝炎病毒全长序列进化分析
        3.1. 海门市HBV DNA核苷酸序列变异程度
        3.2. 海门市HBV DNA与中国其他地区HBV DNA同源性比较
        3.3. 海门市C基因型HBV进化分析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
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乙肝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的血清学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人群吸烟、饮酒与乙型肝炎流行及肝功能关联的现况研究[D]. 黄瑶. 贵州医科大学, 2020(04)
  • [2]吉林省长春市乙肝相关疾病流行趋势与疾病负担研究[D]. 康国俊. 吉林大学, 2020(08)
  • [3]抗病毒三九膏方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回顾性研究[D]. 杨兰.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应用高灵敏方法评估现行HBV母婴阻断方案研究[D]. 徐亮.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5)
  • [5]乙肝疫苗接种对于原发性肝癌的保护效果及疫苗接种人群加强免疫的必要性探讨[D]. 王宇婷.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8(02)
  • [6]广东地区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发病学特征及其组织病理类型与HBV感染模式的相关性分析[D]. 吴跃锐. 南方医科大学, 2017(01)
  • [7]广西肝癌低发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亚型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D]. 郑斌. 广西医科大学, 2016(02)
  • [8]厦门地区HBV感染、环境因素及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肝癌的关联研究[D]. 苏成豪. 福建医科大学, 2015(01)
  • [9]新疆地区3602例原发性肝癌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分析[J]. 倪雅琼,赵化荣,毛睿,张华,温浩,肖蕾,艾力·吐尔逊,包永星. 中华肿瘤杂志, 2012(05)
  • [10]江苏省海门市肝癌高发地区人群乙型肝炎病毒进化分析[D]. 王静霓. 复旦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的血清学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