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职学生英语阅读力差的原因及补救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钟晓丹[1](2021)在《农村高中生英语阅读障碍调查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在我国农村地区,由于各种原因,高中生的英语成绩普遍都不太令人满意。而阅读能力又是直接决定学生吸收英语知识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输入英语信息的质量,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未来的信息处理能力水平。由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以及标准化考试中对于英语阅读理解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英语阅读教育方式也需要随之改变。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了解农村高中学生在英语阅读中遇到的障碍问题,从而探究农村高中学生在英语阅读理解上产生困难的根本原因,最终能够为帮助改善学生英语阅读困难提供建设性意见。本研究以图式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理论依据,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南宁市第五十六中学为例,对全校高一至高三94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然后,选择了20名学生以及9名教师进行访谈,从语言障碍和非语言障碍两个方面了解高中生在英语阅读中遇到的障碍以及障碍产生的原因。具体研究问题如下:1)农村高中生在英语阅读中遇到了哪些障碍?2)农村高中生英语阅读障碍产生的原因有哪些?研究发现,1)农村高中生在英语中遇到的障碍主要有语言障碍和非语言障碍两种,其中语言障碍包括难以理解英语文章内容,难以顺利阅读英语文章;非语言障碍包括对英语学习态度消极。2)导致学生英语阅读障碍的原因主要有:词汇、语法、文化差异、教学安排、能力培养和学生心理因素。最后,基于研究结果,对农村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和农村高中生阅读学习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够对农村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有所帮助,并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有借鉴意义。
黄倩春[2](2021)在《合作学习提升中职《公文写作与处理》课堂参与度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在教育部政策的导向下,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已经进入了全面改革阶段,其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逐渐向课程的实施与改进方面聚焦。综合文献分析发现课堂参与度的高低已经成为中职课程教学质量能否得到提升的重要因素,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就要求中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堂还给学生,通过不断优化课堂的实施方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进而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基于此,笔者将目光聚焦于中职文秘专业课程的课堂参与度。经前期调查发现在中职文秘专业所有课程中,《公文写作与处理》的课堂参与度相对偏低,且缺少一套用于提升课堂参与度的有效教学策略。而《公文写作与处理》作为文秘专业的核心课程,其课堂目标是培养中职文秘学生的公文写作及办理公文的能力,其课堂参与度影响着中职文秘专业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因此,在该课程中以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为目的,开展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合作学习以营造一种民主、团结的学习氛围为教学环境基础,以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为目标,以加分奖励为竞争机制,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为重点,倡导学生在课堂中勤于动手、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可以全面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参与、认知参与、情感参与。因此,笔者决定将其应用到《公文写作与处理》中并制定了一套教学流程,通过开展教学实践验证其对提升课堂参与度是否有所成效。本研究的研究过程包括:第一,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关于合作学习、课堂参与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研究的思路、界定研究的核心概念、分析应用的理论基础。第二,通过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访谈等方式调查文秘专业《公文写作与处理》的课堂参与现状,最后采用SPSS.26检验问卷的信效度、分析课堂参与度的现状,发现影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的因素。第三,通过分析中职文秘专业《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中职文秘学生的学情,阐述合作学习对提升中职文秘专业《公文写作与处理》课堂参与度的有效性。第四,制定合作学习在中职文秘专业《公文写作与处理》课堂的实施流程,提出合作学习提升中职文秘专业《公文写作与处理》课堂参与度的应用策略。第五,在课堂上开展两轮行动研究后,采用SPSS.26统计同班级学生前后两次参与度数据并进行对比分析,同时结合对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访谈分析得出结论。研究结果说明:实施合作学习后《公文写作与处理》课堂参与度明显提升。具体表现如下:在行为参与维度上,学生的课堂专注度提高,课外及课堂上投入的学习时间增加;在认知维度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社交能力有所提高;在情感维度上,学生学习的乐趣感、成就感、自信心明显增强。整体上来说,课堂参与的每个维度都得到了提升,但不同的维度的课堂参与度提升的程度有所不同;学生的行为和情感参与度方面的提升较为显着,而在认知参与度方面的提升还需要更长的实践时间去验证。
王婷[3](2021)在《来华汉语学习者元认知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远渡重洋进入中国求学的外国学子越来越多。但由于文化差异,使得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势必会面临困难和问题。对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们来说,汉语水平的不断提高关乎其未来的发展方向。研究其汉语元认知情况具有必要性。目前国内关于来华汉语学习者元认知的研究较少,亟待加强。本文以来华汉语学习者为例,采用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其元认知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来华汉语学习者元认知总体情况和各个构面的具体情况如何?不同性别、年龄、类型、HSK等级、学习时长的学习者是否在元认知上存在差异?来华汉语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内部归因方式、外部归因方式、融合型动机、工具型动机这五种内部因素是否对元认知产生影响?教师、同伴、母语、家庭这些外部因素是否会影响学习者的元认知?在参考和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编制了《来华汉语学习者元认知调查问卷》,共调查了 215名来华汉语学习者,通过SPSS26.0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并结合深入访谈结果,得出结论如下:1.来华汉语学习者的元认知整体情况较好,具有中上水平。在元认知的三个维度中,均值最高的是元认知知识,其次是元认知监控,元认知体验的均值最低,三者相互作用并相互关联。2.性别和年龄不会对来华汉语学习者的元认知产生影响。不同类型的来华汉语学习者在元认知知识维度上具有一定区别。不同学习时长的来华汉语学习者在元认知体验上具有显着差异,在元认知监控和元认知知识维度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不同HSK等级的来华汉语学习者在元认知上没有明显的差异。3.从内部因素对元认知整体影响来看,自我效能感对学习者的元认知的影响较大,影响力次之的是内部归因方式,再次是外部归因方式,影响力最小的是融合型动机。从内部因素对元认知具体维度的影响来看,在元认知知识上,自我效能感对其影响最大,其次是内部归因方式,对元认知知识影响最小的是工具型型动机;在元认知监控上,自我效能感对其影响最大,其次是内部归因方式,外部归因方式对元认知监控的影响力最小;在元认知体验上,自我效能感对其影响最大,其次是内部归因方式,再次是融合型动机,对元认知体验影响最小的是外部归因方式。4.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教师自主支持对学习者的元认知影响最大,其次同伴关系。通过深入访谈,我们发现学习者的母语、家庭背景情况均会对学习者的元认知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自主支持与同伴关系对学习者的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监控和元认知体验具有显着的影响力。基于以上分析得出的结论,针对在研究中发现的问题,结合中国目前对来华留学生的管理条例、政策等,从学校国际学生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学习者等角度提出具体的建议,以期达到提高学习者汉语水平以及学习效率的目的。
罗远梅[4](2020)在《提升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证研究》文中认为阅读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之一,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关键性作用,获得世界各国的重视。并且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新中考高考加重了语文阅读的比重,可知在信息化时代个人阅读能力是多么地重要。可是现有的语文教学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方面还有所欠缺,这就需要探索出一套信息化环境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而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推进,混合式教学契合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使得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学习方式、学习资源等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目前,混合式教学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企业培训中的应用已渐趋成熟,于是,笔者借鉴前人经验,提出了在初中阅读教学中利用智慧课堂场景进行混合式教学的实验研究,以期提高初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爬梳了语文阅读能力与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的相关研究现状,在这些已有的文献研究基础上,以知识建构学习理论、联通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金字塔理论为指导,并借助实习学校已有的智慧课堂场景,基于尚景学习系统平台构建了提升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多元互融混合式教学模式,并详细介绍了该模式的前期分析、学习体验设计和学习评价三个模块,以好按需选取适宜的语文阅读教学内容进行实践。再次,在实习学校初中部选定一个班为实验班,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混合式教学实践,选定另一个班为对照班,仍然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进行教学,从阅读能力下阶的三个维度上进行阅读理解的前后测试,并结合问卷调查、访谈等过程性评价方式以检验研究假设。最后,针对实验研究收集来的数据,采用SPSS和EXCLE数据软件进行相关处理,得出研究结果。研究表明,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基于尚景学习系统多元互融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确实能够提升初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激发强烈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高品位的阅读品质;也有利于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实现以深度阅读为导向的学习;更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同时,针对此次混合式教学实践存在的教学模式还不够完善、教师监督还不到位等问题,本研究也提出了相关建设性意见或建议,以为后续的混合式教学在K-12教育阶段的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周海英[5](2020)在《高中英语学困生形成要因及转化策略研究 ——以广东B高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学困生问题是高中英语教师所面临的普遍问题,其现状堪忧。因为英语学困生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总体的教学效果,而且有可能影响学生自身的长期发展,同时也会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这表明,帮助高中英语学困生成功转化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于是,本文选取了“高中英语学困生形成要因及转化策略研究”这一主题进行研究。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高中英语学困生的形成的主要因素及转化策略。在本选题的研究中,以所学的掌握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二语习得等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问卷调查、访谈、个案研究等具体研究工具或手段,以广东B高中为例,首先对高中英语学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此探讨了高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调查结果显示B高中英语学困生有以下突出的致困因素:学生学习动机不强,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方法不当,缺乏策略意识,学习习惯不好,意志力薄弱等内因;教师教学方式过度注重灌输性,教学评价方式偏向片面性,现有教材难度太大,乡镇学生父母大多外出打工,缺乏家庭教育等外因。其次,针对以上成因,广东B高中进行了英语学困生转化分层教学探索实践,B高中的老师们从教学方法入手,通过使用不同教材、不同测试内容和不同评价的方法进行了分层教学的实践探索,通过课堂观察和访谈可以发现,B高中高二冲刺班的学困生学习积极性有了显着提高,并且冲刺班整体英语成绩也了很大提升。这表明,分层教学模式有助于促进高中英语学困生转化。通过探讨分析,本研究最后得出了如下研究结果:一方面,高中英语学困生的形成是学生自身的内部因素、家长以及教师与学校等外部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成因具有多元化。另一方面,高中英语学困生的转化可以从教师、家长等方面入手,分层教学、课后个别辅导、家长参与下的家校合作等是转化高中英语学困生的有效策略。
汪丽芳[6](2020)在《中职电商专业英语“学困生”学习提升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经济腾飞的现代化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职业教育更应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为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提供储备人才。在职业教育普及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英语教学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培养人才方面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传统的英语教学却无法满足日益变化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虽然英语教育工作者一直在苦苦探索教学改革,却很难有突破性发展。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改革研究为中职英语教学的突破性进步提供了思路。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尤其是对中职英语“学困生”的学习提升策略,这是教育工作者一直以来追求的理念。而对多元智能理论的深入研究,以及该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科学合理地的运用,能为中职英语教学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本文主要分析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研究中职电商专业英语“学困生”的提升策略。研究目的在于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促进中职英语教学改革,改进中职电商专业英语“学困生”学习方法,转变学习思路,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本研究以多元智能理论为研究基础,重新审视中职电商专业英语“学困生”的智能结构,优化强势智能,促进弱势智能转化,探索有效提升学习策略。教师转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思路,提升教学效率,从而优化教学质量。“学困生”从害怕英语学习转变为对英语学习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全面提升英语学习成果,实现人生价值。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提出了本论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综述、研究目标、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创新点和难点。第二章在多元智能理论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中职电商专业英语“学困生”的综合素质。分析“学困生”的群体特点,并根据特点提出电商专业“学困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三章对嘉兴市某中职学校电商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做抽样调查并分析形成的原因。第四章根据实施策略,对中职电商专业英语“学困生”进行个案分析,并根据个案特点实施提升策略,记录提升过程和结果。第五章从抽样调查分析和个案提升分析得出教学启示,并从课前教学策略、课堂教学对策、教学环境优化、评价方式多元化和“学困生”自身能力培养这几方面提出对“学困生”的提升策略。第六章对本研究进行总结,得出结论,并提出展望。
刘香雪[7](2016)在《高中生英语听力理解元认知策略训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虽然听力是学好外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我们常常忽视它的重要性。然而,随着外语教学相关理论与研究的发展,以及社会对高等人才的需求,人们渐渐认识到听力在外语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就改革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增强学习者的外语听力能力而言,相关学者和外语教师开始关注并进行了热烈地探讨。纵观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各界学者关于元认知策略方面有了大量的相关研究,但就研究领域而言,主要是针对英语词汇、阅读和写作方面,英语听力方面的相关研究比较少见;就研究对象而言,之前的相关研究主要是针对成人学习者,大学英语专业或非英语专业学生以及高职高专的同学,对于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关于元认知策略训练在英语听力方面的研究很少。本研究主要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发现元认知策略训练对高中生英语的听力理解能力的作用,并对河南省巩义市第四高级中学高中一年级,两个平行班共121名学生实施了大概四个月的以元认知策略训练为基础的英语的听力学习。本文主要从下面三个问题研究:元认知策略训练前后,高中生的元认知策略运用情况是否存在差异;不同性别的学生元认知策略的运用情况是否存在差异;高、中、低分者在训练前后英语听力理解能力分别有怎样的不同。本实验研究阶段分为四个部分分别运用在学生的听力学习中,其中包含培养元认知的意识、计划和安排学习、监控学习行为和评估学习情况,实验开始前向学生讲述元认知的知识以及元认知策略的相关理论,并且将元认知策略的三个方面分别运用在英语听力听前,听中和听后三个阶段,对学生采取元认知策略训练。该研究表明:学生在听力学习的过程中接受元认知策略的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自身的英语听力的能力。此外,学生经过元认知策略的训练能够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形成系统化的学习观念,最终实现自身英语水平的提高,同时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也得以培养。
牛亏环[8](2015)在《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当前,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问题之一。大学生学习过程的质量,不仅是构成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要素,而且是影响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提升大学生学习过程的质量,本人着手系统地研究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是根据大学生学习特征,采用自评和他评的方式,对大学生学习过程的构成要素,进行研究分析和价值评判的过程。本文的研究问题是“如何通过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来改进大学生的学习过程”。本人试图围绕此问题展开较完整的研究。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理念、指标体系、机制、方法、模型及应用,且以指标体系为核心,理念、机制、方法和模型应用紧密联系。第一章绪论,介绍了研究的背景与缘由、意义、过程与方法等,并梳理了国内外已有研究文献;第二章评价理念,通过研究探索形成了“促进学生素质发展、促进多元智力发展、以自主性为主导、以多元化为取向”等四个理念,并分别展开阐述;第三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指标体系,并解析评价的四个一级指标、若干二级指标及三级主要观测点;第四章评价机制,介绍了组织机构、主客体职责的划分,对运作方式进行阐释,并对运作程序进行说明;第五章评价方法,对评价方法的基础进行了论述,并对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定性评价、定量评价、综合评价,及方法实践进行了辨析;第六章评价模型及应用,对评价理论体系模块进行了模型构建,并探讨实施了实践运用;第七章总结与展望,对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的概括、讨论及展望。为了提升研究成果的科学性,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分析法、理论构建法、调查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四种研究方法。其中,文献分析法主要用于前期文献综述部分;理论构建法主要适用于理论体系几个部分的系统性研究;调查研究法主要用来对学习过程及评价问题进行实际调查和比较研究,体现在四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的专家访谈,对全国16所本科高校的2100余名学生进行学习过程及评价的实践调研,对一所普通大学进行学风情况调研、并对部分学生实施学习过程评价的事后调研;个案研究法主要体现在以一所普通本科高校的一个自然班级学生为个案研究样本,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跟踪调研,并对个案样本进行了调查分析和比较判断。本研究的过程有序推进,主要包括研究设计、实施、结果形成、结果的实证分析四个部分。研究设计与实施的技术路线具备严密的逻辑性:确立研究问题后,在分析文献资料的同时,着手进行理论研究,构建了理论体系模块的五个部分,并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实证检验,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最后对研究问题给出确切的结论回答;研究结果主要表现在理论部分内容的研究构建;研究结果的实证分析主要表现在实践部分的验证,且经检验,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成果与研究目标表现出了统一性和一致性。通过理论构建与实证分析的研究开展,本人厘清了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问题的根源和本质,获得了三项研究结论:一是大学生学习过程的成效,可以通过评价指标的方向性引导得到改善提高;二是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体系,可以利用实践对于理论的补充检验获得科学性完善;三是大学生学习过程及其评价的系统性研究与实践性改革,可以促进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质量的提高。本文研究的创新性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选题的创新,对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各个主要维度进行了梳理、研究和分析;二是研究结果的创新,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体系,研究取得新进展;三是研究方法的创新,利用定量实证分析对定性理论研究进行补充和验证,提高了研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作为一种研究领域,基本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本文也会存在一些不足。期望通过此项研究,能推进该领域的可持续性深入研究,以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前行与科学发展。
任稳稳[9](2015)在《形成性评价促进中职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未来中职教育的方向应是培养具备强烈求知欲和旺盛的创造力、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更新运用知识等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在中职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让学生成为自觉探求新知不断完善自我的终生学习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英语作为中职学校的一门基础文化课程,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基础上,还承担了培养学生形成有效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保障学生终身学习的任务。然而,大部分中职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学习行为习惯差,缺乏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方法。此外,目前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中职学校的评价方式不注重学生日常的行为表现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被忽视,自主学习无从谈起。因此,改革单一的评价方式,运用形成性评价方式改进教学进而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中职英语教学探求的一个方向。本文首先分析了中职英语教学和评价的现状,在整理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前提下,提出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其次,通过对自主学习、形成性评价等相关概念和研究现状的综述,为本研究梳理了思路。然后,实验前,笔者采用自编的《中职学生英语自主性学习能力自评表》对实验班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中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普遍比较欠缺,具体表现为学生学习动机欠缺、制定实施学习计划、管理学习时间的能力弱、学习策略不得当等方面。鉴于此,笔者在实验班,运用学生自主学习记录簿、教学活动参与记录、周记、读书笔记、学习档案和教学效果评价6种形成性评价工具,在该班进行了一学年的教学实验。最后,通过对实验班在实验前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评表中各项得分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结论认为在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学活动中运用形成性评价工具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且形成性评价方式符合广大中职学生对教学评价的需求,同时形成性评价能够为教师提供及时有效的教学反馈。
彭梅[10](2014)在《继续教育英语专业学生听说能力培养行动研究 ——以上海某高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构建学习型社会以及终身教育理念的不断推广,高等继续教育受到了国家越来越多的重视。继续教育英语教学近年来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教学改革力度总体较小,教学内容和方法创新不够。从教师角度看,课堂教学基本上仍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和交际能力的培养;从学习者角度看,成人学生听说能力尤其薄弱,他们迫切希望提高听说技能。本文针对继续教育英语教学的现状,采用行动研究法的原则和步骤,结合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对继续教育英语专业成人业余学生的听力和口语培养过程展开研究(共四轮),试图探索出一条培养继续教育英语专业成人业余学生听说能力的有效途径。研究者对学生听力的培养重点通过以听写为主要手段的一系列教学活动来进行,对口语能力的培养重点通过以小组合作式英语短剧排演为主要手段的一系列活动来进行。同时,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对语言学习策略培训和形成性评价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研究者主要通过测试、问卷、访谈、学生书面报告、教师日记和录像等方式收集数据,利用描述统计分析、T检验、相关分析和标注归纳等方法分析数据。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四轮行动研究,笔者实施的听写和短剧排演教学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听力和口语水平,他们不仅听写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比较明显的提升(听写成绩均分从5.25分提高到11.03分,口试成绩均分从79.83分提高到86.80分),其语法使用、词汇量、拼写准确性、团队合作能力、自信心、兴趣、态度、动机、学习策略和交流技巧等方面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最后笔者得出结论:针对学习者特点实施的听写和短剧排演是非常有效的提高学习者听力和口语水平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同时,在教学中对学习者施以有针对性的学习策略培训并且合理利用形成性评价也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创新:1)研究对象的创新: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继续教育英语专业成人业余学生,在国内现有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论文中较少见。该学习群体具有明显区别于普通全日制高校大学生的学习者特点,因此如何在教学研究中不断深化对该学习群体的认识、总结其学习外语的特征有助于拓宽国际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究对象的广度和深度。2)研究内容的创新:本文的核心内容为如何创造性地利用“听写”和“合作式短剧排演”活动、结合语言学习策略培训和形成性评价来培养成人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相比该领域之前以理论式探讨和教学经验总结为主的英语教学类研究,本研究内容比较有创意。3)研究方法和研究时长的创新:本研究主要采用教师行动研究法,对学生的听说能力培养进行了4个学期(共4轮)的行动研究,研究方法和时长在我国高等英语教学领域比较少见,具有一定的开拓性。本篇论文由六个章节构成。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指出对英语专业成人业余学生的听说能力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作者重点从以下方面进行文献回顾和评析:成人外语学习者特点、听力和口语教学研究、外语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语言学习策略培训以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文献综述基础上笔者阐明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为研究设计,包括研究环境和对象、初步研究、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和研究过程简述。第四章作为本论文最核心的章节,主要从听力和口语两个层面同时展开。对听力和口语能力的培养分别通过以“听写”和“合作式短剧排演”为主要手段的系列活动来进行,按照行动研究开展的特点,逐一对四轮研究过程进行具体描述、分析、评价和反思。第五章是总结与反思。笔者以鸟瞰的角度对四轮行动研究结果进行归纳式总结,对本文四个研究问题做出正面回答,肯定了听写教学和短剧排演教学的积极效果,概括出比较有效的听写和短剧排演教学的策略和方法,同时对在研究过程中起到重要辅助作用的学习策略培训和学生学业评价体系进行描述、讨论和总结。最后一章结语部分首先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继而从应用层面讨论本文对继续教育英语教学产生的教学启示,反思了本研究的局限性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二、高职学生英语阅读力差的原因及补救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职学生英语阅读力差的原因及补救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高中生英语阅读障碍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1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Research |
1.2 Purpose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
1.3 Structure of the Research |
Chapter2 Literature Review |
2.1 Defining Concepts |
2.1.1 Definition of Reading |
2.1.2 Definition of Reading Understanding |
2.1.3 Requirements of Reading Understanding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
2.1.4 Definition of Reading Obstacles |
2.2 Classification of Reading Obstacles |
2.2.1 Language Obstacles |
2.2.2 Non-language Obstacles |
2.3 Related Theoretical Bases |
2.3.1 Schema Theory |
2.3.2 Constructivist Theory |
2.4 Related Researches on Reading Obstacles |
2.4.1 Researches Abroad |
2.4.2 Researches at Home |
2.5 Framework on Which This Research Is Based |
Chapter3 Research Design |
3.1 Research Questions |
3.2 Research Subjects |
3.3 Research Instruments |
3.3.1 Questionnaire |
3.3.2 Interview |
3.4 Data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Methods |
Chapter4 Results and Discussion |
4.1 Questionnaire Results |
4.1.1 Statistical Results of Basic Information |
4.1.2 Statistical Results of English Reading Learning Attitudes |
4.1.3 Statistical Results of Actual English Reading Learning Situation |
4.1.4 Statistical Results of Factors Affecting English Reading |
4.2 Interview Results |
4.2.1 Interview for Students |
4.2.2 Interview for Teachers |
Chapter5 Conclusions |
5.1 Main Findings |
5.2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
5.2.1 Countermeasures for Overcoming Language Obstacles |
5.2.2 Countermeasures for Overcoming Non-language Obstacles |
5.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1 |
Appendix 2 |
Publications during the Postgraduate Program |
Acknowledgements |
(2)合作学习提升中职《公文写作与处理》课堂参与度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1.国家政策的导向 |
2.提高中职文秘专业课堂教学质量的需要 |
3.促进中职文秘专业学生有效学习的需要 |
4.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的目的 |
2.研究的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关于合作学习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2.关于课堂参与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3.综合述评 |
(四)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
1.合作学习 |
2.课堂参与度 |
(六)理论基础 |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投入学习理论 |
3.社会互赖理论 |
二、中职文秘专业《公文写作与处理》课堂参与度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
(一)中职文秘专业《公文写作与处理》课堂参与度现状调查 |
1.调查对象 |
2.调查问卷的编制 |
3.课堂观察表的设计 |
4.调查问卷的信效度 |
(二)中职文秘专业《公文写作与处理》课堂参与度调查结果分析 |
1.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
2.访谈结果分析 |
3.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三)中职文秘专业《公文写作与处理》课堂参与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1.学生对知识点钻研程度较低,学习投入时间较少 |
2.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高,深层次学习效果较差 |
3.学生对学习的乐趣感有待提升,课堂学习焦虑感偏高 |
(四)影响中职文秘专业《公文写作与处理》课堂参与度的因素 |
1.学生因素 |
2.教师因素 |
三、合作学习提升中职文秘专业《公文写作与处理》课堂参与度的应用分析 |
(一)合作学习提升中职文秘专业《公文写作与处理》课堂参与度的必要性分析 |
1.中职文秘专业《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分析 |
2.中职文秘专业学生学情分析 |
(二)合作学习提升文秘专业《公文写作与处理》课堂参与度的优势分析 |
1.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策略对比的优势 |
2.合作学习提升课堂参与度的有效性 |
四、合作学习在中职文秘专业《公文写作与处理》课堂的实施流程和应用策略 |
(一)合作学习在中职文秘专业《公文写作与处理》课堂的实施流程 |
1.异质分组,明确角色 |
2.目标呈现,集体授课 |
3.合作探究,自主写作 |
4.互相批改,合作优化 |
5.课堂展示,反馈总结 |
(二)合作学习在中职文秘专业《公文写作与处理》课堂的应用策略 |
1.积极的互赖策略 |
2.科学的编组策略 |
3.社交技能策略 |
4.调整焦虑策略 |
5.有效的评价策略 |
五、合作学习提升中职文秘专业《公文写作与处理》课堂参与度的实践研究 |
(一)实践对象 |
(二)实践方法 |
(三)实践过程 |
1.行动研究的实施方案 |
2.第一轮行动研究 |
3.第二轮行动研究 |
(四)实践效果 |
1.访谈结果分析 |
2.调查问卷分析 |
3.实践效果小结 |
(五)实践反思 |
六、研究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的结论 |
(二)研究的不足 |
(三)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来华汉语学习者元认知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综述 |
1.2.1 元认知的定义和分类研究 |
1.2.2 元认知量表研究 |
1.2.3 影响元认知的因素研究 |
1.2.4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元认知的研究 |
1.2.5 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元认知的研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 |
1.4.1 相关理论基础 |
1.4.2 主要研究问题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意义 |
1.6.1 理论意义 |
1.6.2 现实意义 |
1.7 本研究的结构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2.1 定量研究设计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工具 |
2.1.3 数据收集 |
2.1.4 问卷信效度分析 |
2.2 定性研究设计 |
2.2.1 访谈对象 |
2.2.2 访谈提纲设计 |
2.2.3 访谈实施 |
第三章 来华汉语学习者元认知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3.1 来华汉语学习者元认知分析 |
3.1.1 来华汉语学习者元认知总体情况 |
3.1.2 来华汉语学习者元认知具体情况 |
3.1.3 小结 |
3.2 来华汉语学习者元认知个体差异分析 |
3.2.1 来华汉语学习者元认知性别差异 |
3.2.2 来华汉语学习者元认知年龄差异 |
3.2.3 来华汉语学习者元认知学生类型差异 |
3.2.4 来华汉语学习者元认知学习时长差异 |
3.2.5 来华汉语学习者元认知HSK等级差异 |
3.2.6 小结 |
3.3 影响来华汉语学习者元认知的内部因素分析 |
3.3.1 内部影响因素整体情况 |
3.3.2 内部影响因素具体情况 |
3.3.3 内部因素对元认知的影响分析 |
3.3.4 小结 |
3.4 影响来华汉语学习者元认知的外部因素分析 |
3.4.1 教师自主支持和同伴关系外部影响因素整体情况 |
3.4.2 教师自主支持和同伴关系外部影响因素具体情况 |
3.4.3 外部因素对元认知的影响分析 |
3.4.4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4.1 主要结论 |
4.2 建议 |
4.2.1 对学校国际学生教学管理部门的建议 |
4.2.2 对汉语教师的建议 |
4.2.3 对来华汉语学习者的建议 |
第五章 结语 |
5.1 本文的研究成果 |
5.2 本文的创新之处 |
5.3 本文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来华汉语学习者元认知调查问卷(英文版) |
附录二: 来华汉语学习者元认知调查问卷(中文版) |
附录三: 来华汉语学习者元认知情况访谈提纲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提升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阅读能力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
1.1.2 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现状需求 |
1.1.3 信息时代的教育变革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语文阅读能力研究现状 |
1.2.2 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 |
1.2.3 混合式教学运用于语文学科阅读教学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语文阅读教学 |
2.1.2 语文阅读能力 |
2.1.3 混合式教学 |
2.2 理论基础 |
2.2.1 知识建构理论 |
2.2.2 学习金字塔理论 |
2.2.3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
2.2.4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3 提升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 |
3.1 单一教学模式与混合式教学模式比较 |
3.2 现有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混合类型 |
3.2.1 教学理论的混合 |
3.2.2 教学资源的混合 |
3.2.3 教学环境的混合 |
3.2.4 教学方式的混合 |
3.2.5 评价方式的混合 |
3.3 提升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
3.3.1 前期分析 |
3.3.2 学习体验设计 |
3.3.3 教学评价设计 |
3.4 提升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混合式教学实践 |
3.5 教学活动具体实施过程—以人教版九年级(上)《智取生辰纲》为例 |
4 提升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验设计与实施 |
4.1 实验设计 |
4.1.1 实验目的 |
4.1.2 实验假设 |
4.1.3 实验变量 |
4.1.4 实验对象 |
4.1.5 实验内容 |
4.1.6 实验方法 |
4.1.7 实验数据收集 |
4.2 实验过程 |
4.2.1 实验前期阶段 |
4.2.2 实验中期阶段 |
4.2.3 实验后期阶段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1 调查问卷分析 |
4.3.2 学生测试成绩分析 |
4.3.3 访谈内容分析 |
5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不足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高中英语学困生形成要因及转化策略研究 ——以广东B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研究框架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1.学习困难 |
2.英语学困生 |
一、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一)理论基础 |
1.掌握学习理论 |
2.最近发展区理论 |
3.二语习得理论 |
(二)文献综述 |
1.国外关于学困生的研究情况 |
2.国内关于学困生的研究情况 |
3.先行研究述评 |
二、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1.行动研究法 |
2.个案研究法 |
(四)研究思路 |
三、B高中英语学困生的形成要因 |
(一)学生因素 |
1.学习动机不强,缺乏学习兴趣 |
2.学习方法不当,缺乏策略意识 |
3.学习习惯不好,意志力薄弱 |
(二)教师因素 |
1.教学方式过度注重灌输性 |
2.教学评价方式偏向片面性 |
3.师生交流方式欠缺互动性 |
4.学困生辅导欠缺针对性 |
(三)课程因素 |
(四)家庭因素 |
四、B高中英语学困生转化的实施过程 |
(一)英语学困生转化的实施方案 |
(二)第一阶段研究 |
1.研究方案与计划 |
2.研究的实施过程 |
3.第一阶段研究的考察 |
4.第一阶段研究的反思 |
(三)第二阶段研究 |
1.研究方案或计划 |
2.研究的实施过程 |
3.第二阶段研究的考察 |
4.第二阶段研究的反思 |
(四)转化个案研究 |
(五)研究小结 |
五、高中英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
(一)正视差异,分层教学 |
1.实施教材分层设定,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
2.实施教学目标分层,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
3.实施教学测试分层,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 |
4.开展教学评价分层,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
(二)艺术教学,激发兴趣 |
1.巧妙导入新课,吸引学生注意力 |
2.小组互助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 |
3.创设情境教学,激发交际活动 |
4.增强课堂活动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5.重视学生的情感呵护,引导学生正确归因 |
(三)个别辅导,有的放矢 |
(四)家校合作,共促转化 |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启示 |
(三)研究局限性 |
(四)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
(6)中职电商专业英语“学困生”学习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概念厘定 |
1.4 研究目标、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内容 |
1.4.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和难点 |
1.5.1 研究创新点 |
1.5.2 研究难点 |
1.6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二章 提升中职电商专业英语“学困生”学习的重要性 |
2.1 重新审视中职英语电商专业“学困生” |
2.1.1 传统教育观中的电商专业英语“学困生”的定义 |
2.1.2 电商专业英语“学困生”的群体特点 |
2.1.3 正确看待电商专业英语“学困生”的重要性 |
2.2 电商专业“学困生”的英语学习问题 |
2.2.1 英语学习问题之一——语音 |
2.2.2 英语学习问题之二——词汇 |
2.2.3 英语学习问题之三——阅读 |
2.2.4 英语学习问题之四——语法 |
2.3 指导电商专业英语“学困生”提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2.3.1 为中职电商专业英语“学困生”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 |
2.3.2 多元化的课堂教学设计,为“学困生”带来信心和希望 |
2.3.3 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融入新理念、新思维 |
2.3.4 转变传统中职电商专业英语课教学模式,调动学习积极性 |
2.3.5 转变传统的学生评价机制 |
第三章 中职电商专业英语“学困生”的现状分析 |
3.1 中职电商专业英语“学困生”的基本情况 |
3.2 中职电商专业英语“学困生”的现状调查 |
3.3 形成中职电商专业英语“学困生”的原因分析 |
3.3.1 非智力因素 |
3.3.2 家庭和社会环境因素 |
3.3.3 学校和教师因素 |
第四章 中职电商专业英语“学困生”个案分析和转化 |
4.1 个案转化对象的选择及基本情况 |
4.2 提升实施过程 |
4.2.1 了解电商专业学生特点,走进“学困生”内心世界 |
4.2.2 结合电商专业学生特点,帮助“学困生”建立信心 |
4.2.3 结合电商专业特点学习英语,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
4.2.4 根据电商专业英语“学困生”特点,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
4.3 提升的成果 |
第五章 中职电商专业英语“学困生”学习提升对策 |
5.1 课前教学策略 |
5.1.1 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
5.1.2 激励点滴进步,增强自信心 |
5.1.3 帮助“学困生”建立乐观的生活和学习态度 |
5.2 课堂教学对策 |
5.2.1 恰当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教学 |
5.2.2 实施多元化教学方法,挖掘“学困生”优势 |
5.2.3 融入游戏教学,提高学习积极性 |
5.2.4 结合专业特点,使用微信等信息化教学手段 |
5.2.5 开设丰富多彩的英语选修课,帮助提升英语兴趣 |
5.3 多元化的评价机制,用放大镜欣赏“闪光点” |
5.3.1 评价内容多元化 |
5.3.2 评价主体多元化 |
5.3.3 评价方式多元化 |
5.4 课后教学环境优化 |
5.4.1 改变传统教学理念 |
5.4.2 加强“学困生”日常管理 |
5.4.3 与“学困生”形成良师益友 |
5.4.4 结合专业特点,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 |
5.5 培养自身学习的能力 |
5.5.1 培养“学困生”有效学习能力 |
5.5.2 指导“学困生”自我情绪管理能力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高中生英语听力理解元认知策略训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元认知策略的理论研究 |
2.2 国内外元认知策略在不同类型学习者中的应用研究 |
2.3 国内外元认知策略训练在外语听力上的应用研究 |
第3章 理论基础 |
3.1 元认知概述 |
3.2 元认知策略概述 |
3.3 元认知策略在学习策略中的地位 |
3.4 听力理解与元认知策略的关系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问题 |
4.2 研究对象 |
4.3 研究方法和工具 |
4.3.1 调查研究法和工具 |
4.3.2 实验研究法和工具 |
4.4 研究过程 |
4.4.1 实验前 |
4.4.2 元认知策略的训练阶段 |
4.4.3 实验后 |
第5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1 不同策略使用情况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5.1.1 实验前 |
5.1.2 实验后 |
5.1.3 不同性别的学生策略使用情况分析 |
5.2 英语听力测试结果分析 |
5.2.1 实验组实验前测结果分析 |
5.2.2 实验组实验后测结果分析 |
5.2.3 实验组和对照组前测和后测结果对比分析 |
第6章 结语 |
6.1 研究的发现 |
6.2 研究的启示和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A:英语听力元认知策略调查问卷 |
附录B:2015年下半年巩义市高中一年级英语水平测试卷 |
致谢 |
(8)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缘由 |
(一)研究背景 |
(二)选题缘由 |
二、研究视域界定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假设 |
(三)核心概念 |
(四)研究内容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 |
(一)研究方法 |
(二)主要发现与创新 |
五、研究过程 |
(一)研究设计 |
(二)研究实施 |
(三)研究结果形成 |
(四)研究结果的实证分析 |
六、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理念 |
一、理念的依据 |
(一)理论依据 |
(二)现实依据 |
二、理念的构成 |
(一)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
(二)促进多元智力发展 |
(三)以自主性为导向 |
(四)以多元化为取向 |
三、理念的体现 |
第三章 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指标体系 |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一)理论依据 |
(二)调查路径 |
二、指标体系的构成 |
(一)构成要素 |
(二)指标结构 |
三、指标体系的解析 |
(一)一级指标的构成解析 |
(二)二级指标的构成解析 |
(三)三级指标的构成解析 |
四、指标体系的权重系数 |
第四章 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机制 |
一、职责划分 |
(一)组织机构 |
(二)主体与客体 |
二、运作方式 |
(一)政策引导 |
(二)目标设置 |
(三)基本要求 |
(四)组织实施 |
(五)规范管理 |
(六)评价指导 |
三、操作程序 |
(一)以委托方为主体的评价流程 |
(二)以评价方为主体的评价流程 |
(三)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具体操作 |
第五章 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方法 |
一、方法的基础 |
(一)基于学科的评价方法 |
(二)基于过程的评价方法 |
(三)基于应用的评价方法 |
(四)方法论与评价学 |
(五)评价方法的类别 |
二、方式方法 |
(一)自我评价方式 |
(二)他人评价方式 |
(三)定性评价方法 |
(四)定量评价方法 |
(五)综合评价方法 |
三、方法的实践 |
第六章 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模型及应用 |
一、评价模型 |
(一)评价理念模型 |
(二)指标体系模型 |
(三)评价机制模型 |
(四)评价方式模型 |
二、模型应用策略 |
三、模型应用案例 |
(一)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现状调查 |
(二)大学生学习过程及其评价的问题分析 |
(三)大学生学习过程及其评价的对策建议、路径分析 |
(四)S大学学生学习过程评价个案跟踪调查研究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讨论 |
三、建议 |
四、局限 |
五、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后记 |
(9)形成性评价促进中职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职英语课堂教学现状和面临的困境 |
1.1.2 中职英语教学评估现状 |
1.1.3 中职学生英语自主性学习状况 |
1.2 研究意义 |
1.3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研究现状 |
2.1 自主性学习 |
2.1.1 自主性学习概念 |
2.1.2 自主性学习研究现状 |
2.2 形成性评价 |
2.2.1 形成性评价的概念 |
2.2.2 国外形成性评价研究现状 |
2.2.3 国内形成性评价研究现状 |
2.2.4 形成性评价促进自主学习的研究现状 |
2.2.5 常用形成性评价工具 |
2.2.6 国内形成性评价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和数据收集 |
3.4 数据收集的工具 |
3.4.1 调查问卷 |
3.4.2 形成性评价工具 |
3.5 研究过程 |
3.5.1 实验前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调查 |
3.5.2 运用形成性评价工具的实验控制与操作 |
3.5.2.1 自主学习记录簿的实验操作 |
3.5.2.2 教学活动参与记录的实验操作 |
3.5.2.3 学习周记的实验操作 |
3.5.2.4 读书笔记的实验操作 |
3.5.2.5 学习档案的实验操作 |
3.5.2.6 学习效果评价的实验操作 |
第四章 数据与分析 |
4.1 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自评情况分析 |
4.1.1 学习计划制定及实施 |
4.1.2 学习策略使用 |
4.1.3 学习持久性 |
4.1.4 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
4.2 中职学生对形成性评价的接受度情况分析 |
4.3 形成性评价能否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查分析 |
第五章 结语 |
5.1 研究发现 |
5.2 研究启示 |
5.2.1 形成性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对中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
5.2.2 形成性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对中职英语教学评价的启示 |
5.3 研究的局限性 |
5.4 给未来形成性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继续教育英语专业学生听说能力培养行动研究 ——以上海某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一览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外语继续教育的历史和发展现状 |
1.1.2 相关文件对继续教育英语人才培养的要求 |
1.1.3 继续教育英语教学现状及学习者需求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本文主要观点和研究思路 |
1.3.1 主要观点 |
1.3.2 研究思路 |
1.4 论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对“二语”和“外语”的概念界定 |
2.2 成人外语学习者特点及成人英语办学现状 |
2.2.1 成人外语学习者学习特点 |
2.2.2 我国继续教育英语专业办学现状 |
2.3 外语听力教学研究 |
2.3.1 听力概念的界定 |
2.3.2 听力技能、策略及练习活动 |
2.3.3 听写研究现状 |
2.3.4 听力的评估 |
2.4 外语口语教学研究 |
2.4.1 口语能力的概念界定 |
2.4.2 口语活动的特点 |
2.4.3 常用的口语活动 |
2.4.4 短剧表演与口语能力培养 |
2.4.5 英语口语研究现状 |
2.4.6 口语能力评估 |
2.5 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外语教学 |
2.5.1 合作学习的内涵、要求和形式 |
2.5.2 合作学习的应用现状 |
2.6 语言学习策略和策略培训与外语教学 |
2.6.1 语言学习策略 |
2.6.2 外语学习策略培训研究回顾 |
2.7 外语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
2.7.1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简述 |
2.7.2 形成性评价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
2.7.3 形成性评价的应用现状 |
2.8 行动研究法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环境和对象简介 |
3.1.1 研究环境 |
3.1.2 研究对象 |
3.2 初步研究 |
3.2.1 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
3.2.2 第一次综合问卷调查 |
3.2.3 学生学习风格调查 |
3.2.4 语言学习策略初次调查 |
3.2.5 听力和口语水平初步评估 |
3.2.6 基于初步研究的启示 |
3.3 研究问题 |
3.4 研究方法和工具 |
3.4.1 研究方法 |
3.4.2 研究工具 |
3.5 研究过程 |
3.5.1 研究过程简述 |
3.5.2 数据收集过程 |
3.5.3 数据分析方法简述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听力和口语培养过程 |
4.1 第一轮行动研究 |
4.1.1 总体行动方案的制定 |
4.1.2 第一轮听写教学行动研究 |
4.1.3 第一轮口语教学行动研究 |
4.1.4 第一轮行动研究小结 |
4.2 第二轮行动研究 |
4.2.1 第二轮听写教学行动研究 |
4.2.2 第二轮口语教学行动研究 |
4.2.3 第二轮行动研究小结 |
4.3 第三轮行动研究 |
4.3.1 第三轮听写教学行动研究 |
4.3.2 第三轮口语教学行动研究 |
4.3.3 第三轮行动研究小结 |
4.4 第四轮行动研究 |
4.4.1 第四轮听写教学行动研究 |
4.4.2 第四轮口语教学行动研究 |
4.4.3 第四轮行动研究小结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反思 |
5.1 听写教学总结和反思 |
5.1.1 实施听写教学的有效策略 |
5.1.2 听写训练的有效性 |
5.1.3 听写教学研究中的不足和困难 |
5.2 口语教学总结和反思 |
5.2.1 实施合作式短剧排演的有效策略 |
5.2.2 合作式短剧排演的有效性 |
5.2.3 口语教学研究中的不足 |
5.3 学习策略培训与听说能力培养 |
5.3.1 实施学习者培训 |
5.3.2 策略培训效果 |
5.3.3 学习策略培训小结 |
5.4 学业评价与听说能力培养 |
5.4.1 平时成绩评价体系 |
5.4.2 口语成绩评价体系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6.1 对整个研究的反思与总结 |
6.2 对继续教育英语教学的启示 |
6.2.1 教师的教学自主性 |
6.2.2 策略培训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
6.2.3 学业评价体系及教师的要求和督促 |
6.2.4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加强课外指导 |
6.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6.4 未来研究方向 |
6.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综合问卷调查 1 |
附录2 学习风格检测表 ILS(中文版) |
附录3 语言学习策略调查表(SILL) |
附录4 段落听写样本以及评分标准 |
附录5 听写调查问卷 |
附录6 口语调查问卷 |
附录7 学生平时课堂段落听写记录表 |
附录8 第一轮短剧表演评分表及表演题目 |
附录9 第一轮短剧表演小组报告样本 |
附录10 综合问卷调查2 |
附录11 学习者培训工作坊之系列2 |
附录12 综合问卷调查3 |
附录13 综合问卷调查4 |
附录14 学习者培训工作坊之系列 3 (学生材料) |
附录15 学习者培训工作坊之系列 3(教师材料) |
附录16 学习者培训工作坊之系列4 |
附录17 综合问卷调查5 |
附录18 全程参加研究的 31 位学生 5 次听写成绩总表 |
附录19 学习者培训工作坊之系列1 |
附录20 学习者培训工作坊之系列5 |
附录21 学生第一学期学习计划样本 |
附录22 学生第二学期学习计划样本 |
附录23 学生自我评价表样本 |
四、高职学生英语阅读力差的原因及补救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高中生英语阅读障碍调查研究[D]. 钟晓丹.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2]合作学习提升中职《公文写作与处理》课堂参与度的实践研究[D]. 黄倩春.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3]来华汉语学习者元认知调查研究[D]. 王婷. 山东大学, 2021(02)
- [4]提升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证研究[D]. 罗远梅.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5]高中英语学困生形成要因及转化策略研究 ——以广东B高中为例[D]. 周海英.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6]中职电商专业英语“学困生”学习提升策略研究[D]. 汪丽芳.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
- [7]高中生英语听力理解元认知策略训练研究[D]. 刘香雪. 重庆师范大学, 2016(10)
- [8]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研究[D]. 牛亏环. 上海师范大学, 2015(07)
- [9]形成性评价促进中职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实证研究[D]. 任稳稳. 山东师范大学, 2015(09)
- [10]继续教育英语专业学生听说能力培养行动研究 ——以上海某高校为例[D]. 彭梅.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