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6西安建成环保模范城(论文文献综述)
王学军[1](2021)在《政府工作报告》文中提出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过去五年工作回顾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我市发展史上极不平凡、极不寻常的五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宁夏,特别是去年视察宁夏时首站就?
济南市人民政府[2](2021)在《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济政发[2021]9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单位):《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查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21年5月28日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年5月
钟慕苑[3](2019)在《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背景下阳江市环保行政执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环境的承载能力已经明显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二者之间的失衡问题愈来愈严重。由于环境保护工作与经济发展的步伐不一致,长期积累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问题无法及时得到合理解决,对于我国的环保行政执法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阳江市作为粤西地区经济较为不发达的城市之一,过去为了发展经济不得不引进一些存在环境污染问题的企业,导致环境问题面临着巨大挑战。那么如何平衡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破解环保行政执法这个难题,这是阳江市当前面临的重大考验。为此,本文将对在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背景下对阳江市的环保行政执法进行深入研究,从阳江市环保行政执法实践中碰到的实际问题着手,探讨阳江市如何抓住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这一重大机遇与挑战,利用政策上的优势来解决一些长期未能解决的环境问题。此外通过数据分析等方式,对照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关于环保行政执法的考核指标要求,提出当前阳江市环保行政执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执法环境建设与创模城市的执法要求相比未达标;二是执法程序手段与创模指标的严格执法要求相比未达标;三是执法标准规范化与创模的执法标准要求相比未达标。本文还通过对比国内外环保行政执法情况,分析了美国、日本、新加坡的执法经验,同时选取了佛山市、桂林市这些已经创模成功的模范城市在环保行政执法中值得学习的经验,为阳江市环保行政执法提供政策参考,并进一步提出完善阳江市环保行政执法的对策建议,为阳江市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执法保障。本文主要按照以下结构来开展:第一章介绍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研究的方法、思路和创新之处;第二章介绍环保行政执法相关理论研究;第三章分析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背景下阳江市环保行政执法的现状;第四章总结国内外环保行政执法及其经验借鉴;第五章提出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背景下阳江市环保行政执法对策建议。
段瀚[4](2016)在《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路径及规划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分工的细化与深化,乡镇企业已逐步从社区式的范围经济转化形成为国际、区域以及城市分工体系中的重要节点。县域工业集中区作为从农村地区演化形成的新产业区,其内生性的柔性特质与外部性的嵌入发展共同推进了城乡经济社会的分工深化与网络组织。但是,受制于县域经济地区传统的“二元”结构,尤其是西部后发县域地区的发展引擎动力不足,以县域工业集中区为代表的农村工业化进程发展缓慢,亟需通过县域工业集中区与小城镇的融合发展突破传统的路径锁定,形成基于城乡一体的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同发展。论文以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必要性、目标性、可行性与地域性为逻辑主线,运用多学科交叉、理论演绎与实证研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针对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进行了实证研究。依据整体的组织结构,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首先,通过梳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论文认为分工与融合是产业演进过程中的统一体,产城融合的内在逻辑是通过产业分工的演进而不断形成的一种从分离、协同到融合的状态。县域工业集中区作为农村地域形成的产业区,伴随着分工的细化与深化,其产城融合发展的价值目标是以规模报酬递增的累积效应提高交易效率与分工水平。以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方式,推动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融合发展。然后,针对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进行了现状分析与研判。当前,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效应的产业集群,园区的典型类型主要为: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工业类产业园区;以农业及其相关产业为核心的涉农类产业园区;以资源利用为核心的能源化工类产业园区。但由于区域工业化水平发展缓慢,综合竞争力薄弱,导致县域工业集中区的产业发展整体水平不高。通过运用AHP法,分析得出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基本处于成型期与成长期的发展阶段,部分初步迈入了成熟发展期。其次,论文以融合目标—发展阶段(AHP)—地域现实的逻辑,构建了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评价体系,并运用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了实证测度。总体上看,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的产城融合发展水平基本属于临近融合失调、轻度融合失调、中度融合失调、严重融合失调以及极度融合失调等类型,主要集中于轻度融合失调—中度融合失调的区间。而不同典型类型的工业集中区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工业类产业园区存在以上所述各种类型;涉农类产业园区,主要为轻度融合失调型,且产业发展水平普遍滞后于城市发展水平;能源化工类产业园区基本属于轻度融合失调与中度融合失调等类型。同时,通过结合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的发展内涵,针对不同典型类型的县域工业集中区提出了适宜的产业路径选择,并进行了实证研究。工业类产业园区应当分别以创新发展、集聚发展为升级路径,并形成相应的城乡产业互动机制;涉农类产业园区应当以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关键路径,并形成以“农”为核的城乡产业融合机制;能源化工类产业园区应当以建设生态园区为转型路径,并形成多元构成的城乡产业联动机制。最后,论文认为县域经济系统的资源禀赋是融入全球、国内以及区域价值链的重要优势。作为完整的区域经济体系,将逐步形成以县域工业集中区与小城镇为核心的城乡价值链。价值链的增值过程会不断促动县域工业集中区与小城镇融合发展,更会不断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形成整个县域地区以县域工业集中区与小城镇为核心单元的产城空间群落,并根据与核心单元互动频率、互动强度的不同,形成相应的关联单元、协调单元。而基于工业集中区发展过程中产城的动力转换,论文针对关中不同类型典型园区探索性的提出了相应的空间发展模式,尝试性的从空间规划目标、空间规划路径及规划编制重点三个方面构建了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的规划框架,同时对典型工业集中区进行了相关探讨,并提出了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规划保障措施。
雷品婷[5](2013)在《环境保护模范县建设规划方法研究 ——以旬邑县创建环保模范县为例》文中指出环保模范城市是以环境保护优先建设促进城市发展,实现城市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城市发展样板。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已经成为众多城市政府的城市建设目标。为了配合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创建,各省也开展了省级环保模范城的创建工作,并将创建环保模范城市扩展到创建环保模范县。环保模范县的创建已经成为地方推进保护工作的重要领域,环保模范县创建规划作为创建环保模范县的纲领性技术文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研究国家创建环保模范城市指标体系和规划大纲,探讨了创建环保模范县规划的内容体系及编制方法,取得了以下主要结论。(1)构建了包括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创模思路与目标制定、重要领域规划编制及规划的可达性、可行性分析的创模规划编制技术框架。(2)探讨了以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环境质量、生态保护、环境管理、创模指标差距分析等为主要内容的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方法。探讨了创建环保模范县的指导思想、总目标、分目标及阶段性目标确定的思路和方法。(3)探讨了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综合整治改善环境质量、完善环境基础设施、维护环境安全以及提升其环保监管水平等创建环保模范城市重要领域的编制思路,提出了以空间布局和机构调整优化经济发展的方法,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点源与面源治理结合的改善环境质量的立体方法,以集中供热、城市污水处理厂、城镇垃圾填埋场为主体的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方法,危险废物、放射性及突发环境风险事故为主要内容的确保环境安全的规划方法,以及以加强环境监测、环境监察、环境信息和环境应急为主要内容的提升环保能力的规划编制方法与思路。(4)以旬邑县创建陕西省环保模范县规划为实例,针对旬邑县的现状及创模存在问题,提出了旬邑县创模环保模范县的思想、目标、途径、方法和措施。
杜文娟[6](2013)在《祥瑞草原——走进鄂托克前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前言这里是歌的海洋这里是舞的故乡这里是牧人的天堂这里是朋友相聚的地方……这是一首草原牧歌中的几句歌词。放之四海而皆准,无论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呼伦贝尔草原,还是花海如潮的伊犁草原,甚至是夏季青草萋萋、秋季金色无垠的藏北那曲草原,这些盛产油画和史诗的烂漫之地,无论如何赞美都不为过。但是,如果你从千里之外万里之遥、从江南水乡或是雪域高原走进毛乌素沙漠腹地,拜谒了神圣的苏
郝媛[7](2012)在《陕西省环境保护模范县建设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环保模范城市的创建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以建设成经济快速发展、环境质量良好、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城市为目标,在引导地方政府在发展城市经济的同时,调整产业结构,注重环境保护,不断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使城市走上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至今已经创建了十几年,目前许多省份也已积极地开展了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的创建,创模正在形成国家级和省级两个级别、城市和县区可共同创建的发展模式。陕西省目前也开始了环保模范城市的创建活动,但对于县城,还没有专门的指标体系,所以,本文的主要任务是提出陕西省的环保模范县的建设指标体系。文章通过对国家和省级环保模范城市指标体系变化的特征进行分析,指出环保模范城市的指标变化其实反映了创模实际上是以城市的环境保护为重点,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证环境质量的良好,使城市的各类环保基础设施得到加强,保证了城市的环境安全,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中国城市在环境建设和环境管理方面的能力,同时指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的考核是分阶段性对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指标的落实;通过对陕西省涉及到环保模范城市的环境与发展指标和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了陕西省的环保模范城市建设指标体系,该体系共27项指标,基本条件3项,社会经济4项,环境质量5项,环境建设8项,环境管理7项;并应用该指标体系对彬县进行分析,提出彬县创建环保模范县应从环境监测、污染治理、环境基础建设、保障饮用水安全能力,以及环境管理制度五方面重点建设。
董军[8](2012)在《政府工作报告》文中指出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西安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团结依靠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科?
杨银霞[9](2011)在《浅谈临汾市创建省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临汾市已初步形成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乡环境统筹协调的良好局面.引导更多的群众自觉珍惜环境资源,争当环境保护的倡议者、先行者、参与者和监督者,积极投身到环境保护的各项活动中,齐心协力把城市环境建设得更好、更优、更美;深化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动全市经济社会的成功转型,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环保工作任重道远,"创模"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发展中不断丰富"创模"内涵、创新工作机制,把"创模"各项工作引向深入,使城市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进一步增强,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市吸引力进一步提高,为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民生殷实、环境优美的富裕临汾、和谐临汾、幸福临汾、绿色临汾作出环保部门应有的贡献!
秦绪娜[10](2011)在《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与地方政府行为研究 ——以日照为个案》文中提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大多数地区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压力之下如何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成为地方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对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与地方政府行为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山东省目照市(地级市)为个案,运用一般政府行为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理论,对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方面的政府行为取向进行纵横双向分析。首先,纵向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日照市政府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方面的行为取向。研究发现,日照市政府行为取向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78年到1988年的日照县时期,县政府重经济轻环境;1989年到1998年的建市十年间,市政府重经济兼顾环境;1999年至今,市政府力促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其次,横向分析了1999年以来日照市政府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方面的行为取向。研究发现,1999年以来日照市政府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下,一方面依托于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积极发展循环经济,致力于打造生态城市,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实现了相对协调,但另一方面,作为处于工业化初期的沿海欠发达地区,日照市政府的发展战略仍未脱离重化工业的老路,通过引进一些重化工业大项目发展地方经济,导致某些环境指标恶化,产生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各行其道的两张皮现象。地方政府上述行为背后的动因何在?本文试从内外因两个层面进行剖析。在影响地方政府行为的诸多因素中,最根本因素是地方政府的利益权衡与取舍,这是内因。现实中,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利益的高度相关性,极大地调动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了其主导地区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由GDP为核心的干部晋升考核机制、财政分权体制及监督制约机制构成的制度导向因素、同级政府间的竞争因素和辖区内微观主体的制约因素共同构成了地方政府行为的外部条件,它们作为客观环境因素激励和约束着地方政府行为的范围和边界。上述内外双重因素共同决定了特定时空下地方政府行为的基本取向:经济发展优先于环境保护。通过地方政府行为影响因素的剖析,本文认为规范地方政府行为,力促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最关键的是要有完善的制度安排,并将制度的激励性与约束性有机结合起来,确立正确的地方政府利益导向机制,以优化地方政府行为。具体制度安排包括:一是完善干部晋升考核体制,做到考核体系由经济指标为主向公共服务指标为主转变,由对上负责为主向对下负责为主转变;二是改革现行财政分权体制,对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和事权作出合理划分和配置;三是构建经济与环境综合决策机制,促进经济与环境相关部门由分割封闭式管理模式向综合协调管理模式转变;四是充分调动社会各种力量,以形成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多元参与机制。
二、2006西安建成环保模范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6西安建成环保模范城(论文提纲范文)
(2)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
目录 |
第一章开启全面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会新征程 |
一、发展基础 |
(一)综合实力跨越提升. |
(二)动能转换成效明显. |
(三)发展格局加快优化. |
(四)城乡建设成果丰硕. |
(五)生态环境大幅改善. |
(六)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 |
(七)民生保障全面加强. |
(八)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
二、总体思路 |
三、奋斗目标 |
四、主攻方向 |
第二章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 |
一、高水平建设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 |
二、全力保障黄河长治久安 |
三、加快建设绿色生态走廊 |
四、聚力创建节水典范城市 |
五、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
六、更好发挥黄河流域中心城市作用 |
第三章全面塑造创新发展新优势 |
一、增强基础创新能力 |
二、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
三、营造一流创新发展生态 |
四、加快建设人才强市 |
第四章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
一、全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
二、全面促进服务业提质升级 |
三、着力提升建筑业发展水平 |
四、大力优化产业生态 |
第五章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 |
一、超前布局新型基础设施 |
二、培育发展数字经济 |
三、加快城市数字化 |
第六章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 |
一、大力促进消费升级 |
二、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
三、加快融入国内大循环 |
四、深度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 |
第七章构建“东强西兴南美北起中优”城市发展新格局 |
一、做强东部加快建设科创智造之城 |
二、振兴西部加速建设活力康养之城 |
三、做美南部持续建设绿色生态之城 |
四、崛起北部全力建设未来希望之城 |
五、做优中部精心建设魅力品质之城 |
第八章全面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
一、创新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
二、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 |
三、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会标杆 |
四、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
第九章加快构建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 |
一、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
二、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 |
三、打造全国一流营商环境 |
四、提高经济调控水平 |
第十章打造新时代对外开放新高地 |
一、强化陆海统筹战略支点作用 |
二、建设高能级开放平台 |
三、拓展全方位开放新空间 |
四、营造高水平开放发展环境 |
第十一章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泉城 |
一、加强国土空间管控 |
二、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
三、持续抓好污染防治 |
四、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
第十二章建设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名城 |
一、强化先进文化引领 |
二、提高城市文明素养 |
三、加强文化服务供给 |
四、传承弘扬优秀文化 |
第十三章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美好家园 |
一、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
二、落实就业优先战略 |
三、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
四、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
五、加快建设健康城市 |
六、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
第十四章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济南 |
一、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
二、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 |
三、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
四、全面加强经济安全 |
五、维护社会安定和谐 |
第十五章建立科学有效的规划落实机制 |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
二、健全完善规划体系 |
三、抓好目标任务分解 |
四、开展规划实施评估 |
名词解释 |
1.“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
2.云管端: |
3.开源社区: |
4.泉城链: |
5.触发式监管模式: |
6.云仓储: |
7.众包物流: |
8.城市家具: |
9.三品一标: |
1 0.法治乡村“十个一”: |
1 1.四个不摘: |
1 2.标准地: |
1 3.四减四增: |
1 4.六个100%: |
1 5.“信易+”工程: |
16.公共卫生“六大中心”: |
17.医疗能力“双十”提升计划: |
(3)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背景下阳江市环保行政执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概况 |
1.2.3 简要评述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思路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行政执法的概念 |
2.1.2 环境行政执法的概念 |
2.2 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对环保行政执法的影响 |
2.3 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背景下环保行政执法的内容 |
2.3.1 在环保行政执法中严格按照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考核指标去执法 |
2.3.2 按照《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规划编制大纲》的要求去执法 |
2.4 相关理论 |
2.4.1 服务型政府理论 |
2.4.2 生态文明理论 |
2.4.3 行政执法理论 |
第三章 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背景下阳江市环保行政执法的现状 |
3.1 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背景下阳江市环保行政执法的现状分析 |
3.1.1 环保机构设置与能力建设 |
3.1.2 创建环保模范城市指标关于环保行政执法的内容分析 |
3.1.3 创模背景下阳江市环保行政执法情况统计 |
3.2 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下阳江市环保行政执法的做法 |
3.2.1 健全完善环保行政执法规范 |
3.2.2 加大环保行政执法力度 |
3.2.3 完善环保准入体制机制 |
3.2.4 强化环境保护信访工作 |
3.2.5 提高环保干部依法行政能力 |
3.3 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背景下阳江市环保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 |
3.3.1 执法环境建设与创模城市的执法要求相比未达标 |
3.3.2 执法程序手段与创模指标的严格执法要求相比未达标 |
3.3.3 执法标准规范化与创模的执法标准要求相比未达标 |
3.4 阳江市环保行政执法存在问题的原因 |
3.4.1 对创模的认识不够到位 |
3.4.2 财政投入不足使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建设难落到实处 |
3.4.3 执法权力监管有待强化 |
3.4.4 地方政府政绩观偏离环保模范城市的要求 |
第四章 国内外环保行政执法的经验借鉴 |
4.1 国外环保行政执法及其经验借鉴 |
4.1.1 美国环保行政执法 |
4.1.2 日本环保行政执法 |
4.1.3 新加坡环保行政执法 |
4.1.4 国外环境行政执法的经验借鉴 |
4.2 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背景下国内环保行政执法及其经验借鉴 |
4.2.1 佛山市环保行政执法 |
4.2.2 桂林市环保行政执法 |
4.2.3 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背景下国内环保行政执法的经验借鉴 |
第五章 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背景下完善阳江市环保行政执法的对策建议 |
5.1 树立环保模范城市的执法理念 |
5.1.1 加大环保行政执法资金投入 |
5.1.2 明确创模相关责任 |
5.2 建议完善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政策 |
5.2.1 法律法规层面的完善 |
5.2.2 地方政府政策层面的完善 |
5.3 健全阳江环保行政执法机制 |
5.3.1 深化环保基础管理制度改革 |
5.3.2 健全公众参与监督机制 |
5.4 大力提升阳江环保行政执法效能 |
5.4.1 推进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 |
5.4.2 创新环境监察执法手段 |
5.4.3 加强业务能力建设 |
5.4.4 加强环境信息能力建设 |
5.4.5 提升环境宣教能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路径及规划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目的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与研究对象 |
1.2.1 相关概念 |
1.2.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内容、框架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框架 |
1.3.3 研究方法 |
2 相关基础理论及研究综述 |
2.1 相关基础理论 |
2.1.1 区域发展理论 |
2.1.2 产业集群理论 |
2.1.3 空间组织理论 |
2.1.4 城乡发展理论 |
2.1.5 城乡规划理论 |
2.2 县域经济及“农三化” |
2.2.1 县域经济的概念内涵 |
2.2.2 县域经济的类型与特征 |
2.2.3 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 |
2.3 工业集中区的相关研究进展 |
2.3.1 工业区位与工业地理的相关研究 |
2.3.2 城市与工业组织关系的相关研究 |
2.3.3 工业集中区的相关研究 |
2.3.4 新型工业化的相关研究 |
2.4 产城融合发展的相关研究综述 |
2.4.1 产城融合发展的“价值目标” |
2.4.2 相关研究对象的“多个类型” |
2.4.3 产城空间研究的“基本视角” |
2.5 本章小结 |
3 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内涵解析与实践经验 |
3.1 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价值逻辑 |
3.1.1 分工的思想与逻辑 |
3.1.2 分工与融合的辨析 |
3.1.3 产城融合发展的时代诉求 |
3.1.4 产城融合发展的价值内涵 |
3.2 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演化机制 |
3.2.1 分工细化、深化与产业集群 |
3.2.2 全球价值链与产业区重构 |
3.2.3 产业结构高度化与农业产业化 |
3.2.4 区域多样化与地方网络效应 |
3.3 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基本动力 |
3.3.1 政策制度 |
3.3.2 社会协同 |
3.3.3 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设施 |
3.4 国内外典型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实践经验 |
3.4.1 日本筑波科学城 |
3.4.2 寿光农业科技园 |
3.4.3 德国鲁尔工业区 |
3.5 本章小结 |
4 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的现状特征与发展审视 |
4.1 研究区域本底概况 |
4.2 关中地区县域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
4.2.1 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时期 |
4.2.2 改革开放时期—20 世纪末 |
4.2.3 进入新世纪以来 |
4.3 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的现状特征 |
4.3.1 产业发展 |
4.3.2 空间特征 |
4.3.3 基本类型 |
4.3.4 阶段判识 |
4.4 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的发展审视 |
4.4.1 产业规模效应 |
4.4.2 社会发展水平 |
4.4.3 相关困境制约 |
4.5 本章小结 |
5 产城融合视域下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的总体发展评价 |
5.1 评价思路与评价流程 |
5.1.1 评价思路 |
5.1.2 评价流程 |
5.2 指标体系设计与原则 |
5.2.1 相关文献梳理 |
5.2.2 指标设计原则 |
5.2.3 指标体系构建 |
5.3 评价方法与评价标准 |
5.3.1 评价方法 |
5.3.2 评价标准 |
5.4 产城融合发展评价 |
5.4.1 产城融合发展的总体评价 |
5.4.2 工业类产业园区发展评价分析 |
5.4.3 涉农类产业园区发展评价分析 |
5.4.4 能源化工类产业园区评价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产业路径选择 |
6.1 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的发展机遇与目标导向 |
6.1.1 区域发展机遇 |
6.1.2 区域产业网络 |
6.1.3 产业空间结构 |
6.2 工业类产业园区的产业发展路径 |
6.2.1 产业升级路径 |
6.2.2 产业互动机制 |
6.2.3 典型实践研究 |
6.3 涉农类产业园区的产业发展路径 |
6.3.1 产业发展路径 |
6.3.2 产业融合机制 |
6.3.3 典型实践研究 |
6.4 能源化工类产业园区的产业发展路径 |
6.4.1 产业转型路径 |
6.4.2 产业联动机制 |
6.4.3 典型实践研究 |
6.5 本章小结 |
7 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空间规划模式 |
7.1 工业集中区规划实践及范式转变 |
7.1.1 规划发展与实践 |
7.1.2 规划认识的更新 |
7.1.4 规划转型的机制 |
7.2 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空间组织模式 |
7.2.1 空间布局与形态 |
7.2.2 产城空间的组织群落 |
7.2.3 典型类型的空间模式 |
7.3 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空间规划框架 |
7.3.1 空间规划目标 |
7.3.2 空间规划路径 |
7.3.3 典型类型探讨 |
7.4 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规划保障措施 |
7.4.1 加强协同发展 |
7.4.2 统筹产业政策 |
7.4.3 完善服务平台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语 |
8.1 主要结论 |
8.2 创新之处 |
8.3 研究展望 |
致谢 |
附件1 陕西省开发区、县域工业集中区一览表 |
附件2 功效函数计算数据 |
图表目录 |
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参考文献 |
(5)环境保护模范县建设规划方法研究 ——以旬邑县创建环保模范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生态城市研究现状 |
1.2.2 环保模范城市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2 创模县现状调查与评价 |
2.1 现状调查方法 |
2.1.1 收集基础资料 |
2.1.2 现场调研 |
2.2 现状调查与评价 |
2.2.1 自然资源现状调查 |
2.2.2 社会经济现状调查及趋势分析 |
2.2.3 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及评价 |
2.2.4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及评价 |
2.2.5 环境管理现状及其评价 |
2.3 创模指标分析 |
3 创模规划目标的制定 |
3.1 规划指导思想的制定 |
3.2 规划目标的制定 |
3.2.1 总目标与分目标 |
3.2.2 阶段性目标 |
4 重点领域规划 |
4.1 环境优化经济增长 |
4.1.1 资源环境压力分析 |
4.1.2 优化城市发展布局,实现空间有序发展 |
4.1.3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 |
4.1.4 减小资源与能源消耗 |
4.2 综合整治改善环境质量 |
4.2.1 水环境质量改善与饮用水安全 |
4.2.2 大气环境质量改善 |
4.2.3 声环境质量改善 |
4.2.4 加强土壤风险防范 |
4.3 完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 |
4.3.1 完善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 |
4.3.2 加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提高生活垃圾处理率 |
4.3.3 加快危险废物安全处置设施建设 |
4.3.4 加强城市绿地建设和生态保护 |
4.4 维护县环境安全 |
4.4.1 加强县域重金属防治 |
4.4.2 加强危险化学品风险防控体系建设 |
4.4.3 放射性物质污染控制 |
4.5 提升环境监管服务水平 |
4.5.1 健全环境保护机构,提高环保能力建设 |
4.5.2 完善环境和卫生管理制度建设 |
5 规划的可行性分析及保障措施制定 |
5.1 创模可行性与可达性分析 |
5.1.1 可行性分析 |
5.1.2 可达性分析 |
5.2 效益分析 |
5.3 创模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的制定 |
5.3.1 组织保障 |
5.3.2 政策、制度保障 |
5.3.3 资金保障 |
6 旬邑县创建陕西省环保模范县实例研究 |
6.1 旬邑县创模基础分析 |
6.1.1 自然地理现状 |
6.1.2 社会经济状况分析 |
6.1.3 生态环境现状分析评价 |
6.1.4 环境质量现状 |
6.1.5 环境管理现状 |
6.2 旬邑县创模目标制定 |
6.2.1 旬邑县创模指标差距及原因分析 |
6.2.2 旬邑县创模目标 |
6.3 旬邑县创模重点领域规划任务 |
6.3.1 环境优化经济增长主要任务 |
6.3.2 综合整治改善环境质量主要任务 |
6.3.3 完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主要任务 |
6.3.4 提升环境监管服务水平主要任务 |
6.4 旬邑县创模规划可行性及可达性分析分析 |
6.4.1 旬邑县创模可行性分析 |
6.4.2 创模效益分析 |
结论与不足 |
1 结论 |
2 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陕西省环境保护模范县建设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3 研究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主要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环保模范城市指标体系变化及特征分析 |
2.1 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指标体系变化分析 |
2.1.1 考核指标变化 |
2.1.2 考核指标特征分析 |
2.1.3 指标变化反应的问题 |
2.2 省级环保模范城市指标体系分析 |
2.2.1 指标体系 |
2.2.2 指标体系分析 |
第三章 陕西省环境与发展特征 |
3.1 自然环境 |
3.1.1 地理位置 |
3.1.2 地形地貌 |
3.1.3 气候水文 |
3.2 社会经济发展 |
3.2.1 行政区划 |
3.2.2 经济指标 |
3.3 环境保护与建设特征 |
3.3.1 水环境 |
3.3.2 环境空气 |
3.3.3 声环境 |
3.3.4 固体废物 |
3.3.5 人均园林和公园绿地面积 |
3.3.6 环境监测与管理 |
第四章 陕西省环保模范县建设指标体系 |
4.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4.2 陕西省环保模范县建设指标体系 |
4.2.1 基本条件指标 |
4.2.2 社会经济指标 |
4.2.3 环境质量指标 |
4.2.4 环境建设指标 |
4.2.5 环境管理指标 |
4.2.6 环保模范县建设指标体系 |
第五章 彬县创环保模范县的主要途径 |
5.1 县域发展现状 |
5.1.1 自然地理 |
5.1.2 社会经济 |
5.2 环保模范县指标分析 |
5.2.1 基本条件 |
5.2.2 社会经济 |
5.2.3 环境质量 |
5.2.4 环境建设 |
5.2.5 环境管理 |
5.3 创建环保模范县的主要途径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浅谈临汾市创建省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论文提纲范文)
1 临汾市基本情况 |
2 创模的初步成效 |
2.1 经济发展方式更“优” |
2.2 节能减排步伐更“快” |
2.3 环境质量更“好” |
2.4 环境意识更“强” |
3 创模的主要做法 |
3.1 开展规划环评,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过程中坚持环境优先 |
3.2 深入发动, 全民参与, 营造浓厚创模氛围 |
3.3 加大投入, 完善设施, 提升环境承载能力 |
4 创模启示 |
(10)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与地方政府行为研究 ——以日照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表目录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地方政府行为的研究 |
1.2.2 关于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关系的研究 |
1.2.3 关于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 |
1.2.4 关于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中政府行为的研究 |
1.2.5 对研究现状的简要评析 |
1.3 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 |
1.3.1 论文研究思路 |
1.3.2 论文分析框架 |
1.4 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 |
1.4.1 论文研究方法 |
1.4.2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5 个案概况 |
1.5.1 日照市概况 |
1.5.2 选择日照市作为研究个案的说明 |
1.5.3 资料来源 |
1.6 本章小结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地方政府概念界定 |
2.1.1 政府 |
2.1.2 地方政府 |
2.2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释义 |
2.2.1 协调发展 |
2.2.2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
2.3 一般政府行为理论 |
2.3.1 政府职能 |
2.3.2 政府行为内涵及特征 |
2.3.3 地方政府行为分析 |
2.4 其它相关理论 |
2.4.1 公共选择理论 |
2.4.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3 改革开放以来日照经济与环境历史变迁及政府行为分析 |
3.1 重经济轻环保时期(1978-1988) |
3.1.1 宏观背景分析 |
3.1.2 日照经济与环境发展状况及政府行为 |
3.2 重经济兼顾环境时期(1989-1998) |
3.2.1 宏观背景分析 |
3.2.2 重经济兼顾环境:日照市政府的行为选择 |
3.2.3 日照市经济与环境发展状况(由县到市的转折) |
3.3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日照市政府的努力与困境(1999— ) |
3.3.1 宏观背景分析 |
3.3.2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日照市政府的努力与困境 |
3.3.3 日照市经济与环境发展状况 |
3.4 本章小结 |
4 地方政府主导下的经济发展 |
4.1 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主导性 |
4.1.1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
4.1.2 政府主导经济发展悖论 |
4.2 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主导行为 |
4.2.1 发展战略定位:依托港口优势,推动跨越式发展 |
4.2.2 发展战略重点:突出工业带动,加快工业化进程 |
4.2.3 发展举措案例:地方政府主导招商引资 |
4.3 日照市经济发展状况 |
4.3.1 经济发展总体状况 |
4.3.2 蓝色经济:日照市的特色经济与主导经济 |
4.3.3 日照经济后发展困境 |
4.4 本章小结 |
5 生态环境变迁中的政府行为选择 |
5.1 环境保护中的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
5.1.1 环境资源的公共品属性 |
5.1.2 环境问题、市场失灵与政府行为 |
5.1.3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环境保护 |
5.2 日照市政府环境规制行为 |
5.2.1 “生态建市”规划战略 |
5.2.2 “堵、疏、建”三结合举措 |
5.2.3 日照市政府环境规制行为评价 |
5.3 日照市生态环境变迁及现状分析 |
5.3.1 生态环境变迁 |
5.3.2 日照城市绿色名片 |
5.3.3 日照市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6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日照市政府的努力与困境 |
6.1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中日照市政府的努力 |
6.1.1 发展理念: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 |
6.1.2 发展战略:港口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生态建市 |
6.1.3 发展举措一:构筑具有本市特色的生态产业体系 |
6.1.4 发展举措二:推广使用绿色能源 |
6.2 循环经济发展的“日照模式” |
6.2.1 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
6.2.2 相关配套发展措施 |
6.2.3 “点、线、面”整体推进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
6.3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中日照市政府的困境 |
6.3.1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面临的制约与困境 |
6.3.2 日照市政府的矛盾选择: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张皮 |
6.4 经济与环境发展状况 |
6.4.1 1999-2010 年日照经济与环境关系演变 |
6.4.2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中的问题及成因 |
6.5 本章小结 |
7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中地方政府行为形成机理分析 |
7.1 根本因素:地方政府的利益权衡与取舍 |
7.1.1 地方政府利益 |
7.1.2 地方政府目标函数 |
7.2 主导因素:中央政府的制度导向 |
7.2.1 制度及“制度—行为”分析 |
7.2.2 干部晋升考核机制 |
7.2.3 财政分权体制 |
7.2.4 其他制度因素 |
7.3 其他影响因素 |
7.3.1 同级政府间竞争 |
7.3.2 辖区内微观主体的制约 |
7.4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与环境发展中政府行为的变化与比较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语 |
8.1 主要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3 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
四、2006西安建成环保模范城(论文参考文献)
- [1]政府工作报告[N]. 王学军. 吴忠日报, 2021
- [2]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J]. 济南市人民政府. 济南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12)
- [3]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背景下阳江市环保行政执法研究[D]. 钟慕苑.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4]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路径及规划模式研究[D]. 段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2)
- [5]环境保护模范县建设规划方法研究 ——以旬邑县创建环保模范县为例[D]. 雷品婷. 西北大学, 2013(06)
- [6]祥瑞草原——走进鄂托克前旗[J]. 杜文娟. 中国作家, 2013(16)
- [7]陕西省环境保护模范县建设指标体系研究[D]. 郝媛. 西北大学, 2012(06)
- [8]政府工作报告[N]. 董军. 西安日报, 2012
- [9]浅谈临汾市创建省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J]. 杨银霞.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S2)
- [10]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与地方政府行为研究 ——以日照为个案[D]. 秦绪娜. 浙江大学,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