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委派制中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梅士伟[1](2020)在《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等教育通过人力资本增值而为现代社会提供强大的发展内驱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历经建国以来7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革新,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教系统。然而,由于高等学校(本论文研究对象限定为我国公办高等学校)外部管理制度不完善、市场参与机制不规范、社会公众参与不充分,内部治理结构失衡、主体道德行为失范、权力监督体系不完善,致使高校腐败易发频发,关键领域问题凸显,大案要案警钟不断,窝案串案时有发生,制约大学的教育教学、学术创造、服务社会、文化赓续使命,消解其学术本质和公益属性,弱化其道德标高和社会公信力,迟滞“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建设步伐。高校腐败问题的严峻性和复杂性折射出现行高校腐败治理机制已无法满足党和国家及社会公众的需要。因而,优化高校腐败治理机制,是高校全面从严治党的行动连带,是“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价值依归,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结构转向。我国现行高校腐败治理主要基于政府作为高校举办者的地位,通过执政党和政府及作为其政治属性延伸的高校党委行使腐败治理权力,对高校行政权力、学术权力的行使者实施控制、监督、惩治,保证高校权力结构的合理化与权力运行的规范化,达到以权力监督权力的治理目标。而从高等教育发展来看,高校办学资金来源日益多样化,多元利益相关者愈来愈迫切地要求与政府主体共同参与高校腐败治理。在治理理论的引导下,处理多元利益主体对高校的利益诉求,进一步优化高校腐败治理机制,成为高校反腐倡廉的“新边疆”。因而,本文基于治理理论与机制设计理论,以高校腐败治理机制为研究对象,围绕“高校腐败的表现样态与成因机理”“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理论框架与历史变迁”“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内容结构与绩效评价”“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内生问题与优化建议”的思路展开研究。首先,对治理理论、机制设计理论进行理论阐释,揭示高校腐败治理机制是“动力系统、控权逻辑、规则供给、行动框架”的统一,进而厘清各要素的实质内涵。通过治理系统的外部情境和内部环境解构治理动力,通过权力监督、制约与惩治的合理性、有效性分析控权逻辑,通过规则体系与规则生成阐释规则供给,通过合法性逻辑下的结构化行动、工具性逻辑下的专项式整治与情境性逻辑下的参与式合作梳理行动框架,从学理层面理清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内涵。随后,对高校腐败治理的演进历程进行考察。按照时间序列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校反腐败工作历史划分为五个阶段,并梳理出每个阶段治理机制的主要特征。(1)1949-1978年,以思想改造为核心,以运动式批判为主导;(2)1978-1989年,以纠正行风为特征,以整风式拒腐为主导;(3)1989-2002年,以遏制寻租为基础,以专项式打击为主导;(4)2002-2012年,以体系建设为中心,以系统化惩防为主导;(5)2012至今,以顶层设计为重点,以制度化治本为主导。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演进逻辑:动力系统---从权威驱动向改革驱动转变,控权逻辑---从权力监督向“监督-制约”均衡转变,规则供给---从强制供给向协商供给转变,行动框架---从运动式向专项式和制度化转变。再次,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中的扎根理论,高度关注高校教职员工对高校腐败治理的心理感知,通过半结构化访谈与三级编码方法梳理出目前高校腐败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两种具体机制:科层治理机制与网络治理机制,并分别探讨两类机制的具体构成,包括科层治理机制所涵盖的控制、监督、惩治、制度建设、问责,以及网络治理机制所涵盖的信任、合作、制约、技术创新、文化惯例等要素的确切内涵,从而系统构建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结构模型。复次,鉴于高校腐败治理的实践性,运用量化研究方法,进一步分析高校腐败治理中科层治理机制与网络治理机制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其对治理绩效的影响。遵循“网络治理机制---科层治理机制---腐败治理绩效”的主体关系,经由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得出我国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应然样态,即高校腐败治理的完整运行体系应当是科层治理机制与网络治理机制的整合体。最后,结合高校腐败治理机制过程的演进分析,在量化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高校腐败治理机制面临的运行困境,一是机制目标的导向性在内外碰撞中被消解,二是机制主体的协调性在制度形塑中被弱化,三是机制运行的合法性在现实安排中被割裂。据此,从科层治理机制与网络治理机制整合与互动的角度,提出优化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建议。一是重塑行动者的主体性,二是提升治理动力的集成性,三是强化治理过程的协同性,四是重点强化问责、技术创新、制度建设。研究中国高校腐败治理机制问题,在目前来看只是一个开始。本文运用治理理论和机制设计理论的框架,来探讨和设计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运行体系,具有一定的探索性。一是立足治理理论视角来探讨中国高校腐败控制问题,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二是基于扎根理论方法,从高校腐败研究的制度、体制层面深入到高校腐败治理的具体机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三是统合质性与量化研究方法,剖析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结构模型与绩效水平,提出优化建议,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
汪卫[2](2020)在《武汉市江汉区教育局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问题研究》文中提出2017年10月,财政部颁布了《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并要求各行政事业单位于2019年1月1日起统一执行。在财政体制发生巨大变革的背景下,如何基于新制度“双功能、双基础、双报告”的会计核算体系构建政府会计信息系统是顺利实现转轨改制的关键突破点,也是当下各行政事业单位迫切关注的问题。通过研究新旧制度衔接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财务共享的优势探索问题解决方案,将有利于各行政事业单位抓住制度改革的契机提高自身财务管理水平,实现政府会计改革的预期目标。本文以武汉市江汉区教育局及其所属事业单位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根据江汉区教育局多核算单位集中核算的特点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分析该局实际情况并梳理本次新制度的实施重点。其次,在新制度的进一步衔接实施中发现,该局若想实现准确报告整体财务状况、运行情况的改革预期目标,仍需解决会计主体间权责矛盾、多个系统数据分离、预算执行情况难以追踪等问题。基于此,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通过对该局的业务梳理和财务管理现状测评,提出设立财务共享中心集成系统、搭建多层次项目管理结构、构建预算核算一体化的审批流程作为解决方案。最后,通过实施方案具体流程设计与实践应用,从核算单位、教育局、其他监管部门角度逐一分析了方案实施的有效性,为其综合管理、科学决策、监督监查等提供了全面的财政信息和评价依据。本文围绕“制度实施—发现问题—设计方案—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进行实地探索实践,在完成江汉区教育局新政府会计制度顺利实施的基础上,总结了该研究对象对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新制度改革实施的价值经验,并提出了仍需完善政府会计制度和法规建设、推动信息一体化、加强人员培训等建议,为进一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更好地推进政府会计改革提供一定的价值参考。
杨程程[3](2016)在《我国公共部门会计委派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公共部门内部存在着大量会计环境软化、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导致了国有资产严重流失。为了规范会计秩序,保障国有资产安全,我国开始尝试在公共部门内部实行会计委派制并且初步取得了成效,但其目前仍存在许多缺陷亟待完善。对于公共部门会计委派制的研究,不仅可以丰富会计理论体系,拓宽管理学科思路,还有利于维护良好的经济秩序,惠及全民。首先,论文归类整理了国内外前人的研究成果,吸取总结了可以佐证论文观点的理论依据;其次,详细地介绍了会计制度、公共部门及会计委派制等相关基础概念,通过分析实行会计委派制的理论及现实基础论证了其可行性,并列举了会计委派制发挥的作用;再次,分别从思想觉悟、委派人员个人素养、制度建设、机制建立及审计方面五个角度具体分析了会计委派制存在的问题;又次,通过列举其他国家类似于会计委派制的相关做法提炼出可以为我国所用的先进经验;最后,根据会计委派制实行过程中的不足,结合国外的经验借鉴,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对策建议。论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对大量文献资料进行了整理归纳,并且对比、参考其他国家做法,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效仿当今企业、上市公司委托专门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的做法,对原有的会计委派制的审计方式进行了改良。得出了会计委派制是一项符合我国经济现状的有效的制度的结论,同时,也将会计学的相关理论与管理学的具体应用结合在一起,使两个学科相互补充,发挥效用最大化。
梁萍萍[4](2014)在《广东省A行政单位会计委派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行政单位会计委派制是指由政府部门委派相应的会计人员来代表政府对行政单位的财务状况进行监督和管理的一种财务管理制度。实施会计委派制是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实践证明,会计委派制是一种加强单位内部监督、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并维护国有资产不受损失的好办法,自1998年我国对会计委派制进行试点以来,会计的理论与实践工作者便开始了对会计委派制的研究。本文采用文献研究与问卷调查的方法,以广东省A行政单位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会计委派制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文章共分四个部分对A单位会计委派制展开研究:(1)对会计委派制的主要概念进行了界定,指出了会计委派制实施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2)对A单位会计委派制进行现状分析,通过研究发现A单位的会计委派制分为小规模试点、大规模试点和正式推行三个阶段;会计委派制不仅提升了单位的资产利用率,也缓解了单位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和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3)A单位会计委派制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了合法合规性、委派单位、受派单位和委派会计人员四个方面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4)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当健全与会计委派制相关的规章制度,健全委派单位的监督激励制度,受派单位明确委派会计的监督地位,加强对委派会计的培训和队伍建设等对策建议。本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不仅对A单位会计委派制的实施起到一定的现实指导,而且可为相关机构和单位提供参考借鉴。
王维敏[5](2013)在《浅析会计委派制的利弊》文中认为会计委派制是改革会计治理体制的一项重大举措。从会计委派制试行以来,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规范会计行为、强化会计监督职能、降低财务监控成本、加强企业内部经营治理、防止腐败,减少国有资产流失、维护和保障所有者权益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对会计委派制的形式、实际成效进行了论述,分析了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
熊志武[6](2010)在《建行常德分行实施会计委派制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会计信息失真、国有资产流失以及经济犯罪案件的逐年增加等一系列经济问题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拦路虎。产权制度不健全、企业内外部监督不力、法律法规的缺失为这些问题的滋生提供了适宜的温床。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各地方、各系统积极地开展了会计委派制的讨论和试点工作。会计委派制的试点工作在我国的一些地区已经进行了多年,其成效是显着的,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加强了国有资产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的流失。②有利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治理“三乱”、私设“小金库”等问题。③为从源头上制止铺张浪费、贪污腐败和官僚主义提供了可能,有助于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社会风气的好转。④强化了会计监督,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种新生的制度,会计委派制度中存在着不少不太完善的方面,它们制约着会计委派制作为一项保障经济正常运转制度的运行和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支持。②排斥了外部的监督力量。③与现代企业制度背道相驰。论文分析了会计委派制在我国实施的原因和背景,讨论了会计委派制给企业带来的种种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结合建设银行常德分行实施会计委派制的具体实践,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不利因素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作者的改进意见。
崔国平[7](2008)在《农村财务会计管理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农村集体经济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农村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是我国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农民群众关注的热点、各级政府关注的重点。它反映了国家、集体、农户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涉及到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稳定、关系到整个农业和农村工作,非常重要。农村经济工作在促进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迫切需要科学、规范、有效的财务会计管理作支持。探索、设计、选择适合农村自身发展特点的农村财务会计管理模式不仅是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确保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需要,同时也是维护农民切身利益、反腐倡廉、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和地位的需要。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日益加快,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农村集体经济的实力不断壮大,农村财力不断增强,对农村财务会计管理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会计管理混乱问题已经成为了农村诸多矛盾的焦点。通过分析农村财务会计管理现状,从经济学角度进行剖析,可以发现我国农村财务管理混乱的原因是极其复杂和多方面的,这其中既有宏观层面的原因,又有微观层面的原因;既有客观上的我国农村集体经济长期相对薄弱的原因,也有许多主观上的人为因素;既是现存条件下农村财务工作博弈参与者理性选择的结果,同时也是官员晋升锦标赛下地方官员不遗余力、甚至是不惜违背相关法规和政策去追逐政绩和晋升机会的结果。本研究通过对我国目前农村财务管理现状和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对现行的农村财务会计管理模式进行了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农村集体财务会计管理模式的设计与选择作了系统的探索研究,这种探索与研究将有利于切实解决农村财务会计管理中的深层次问题和农村财务会计管理体制创新;对加强农村财务会计管理,发挥集体经济在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特殊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极其深远的战略意义。本研究阐述了系统研究农村财务会计管理模式的重要性,分析了农村财务会计管理模式的历史沿革,从历史沿革的分析可以看出,农村财务会计管理模式的演变与农村经济体制变革、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村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对现行农村财务会计管理模式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这几种现行模式的含义、特点、优缺点、适用条件等均有所不同,它们的选用及实施对促进当地农村财务会计管理水平的提高、改变农村财会管理薄弱的现状均发挥了程度不同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其自身设计、当地农村实际情况等因素的影响使其在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再加上各地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差异大,财务会计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所以,一味强调“一刀切”的行政命令式方式来推进农村财务会计管理模式的创新,既不合理、也不合法更不实际。影响农村财务会计管理模式设计和选择的因素有很多,对这些因素进行全面、综合、细致的分析与研究,可以提高农村会计管理模式设计与选择的科学性。本研究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分析了农村财务会计管理模式的设计与选择,首先,运用博弈理论从囚徒困境出发分析了农村会计舞弊行为模型的构建,对村委会提供信息的博弈、村委会与监管部门的博弈、村财会人员实施会计舞弊的博弈进行了分析,得出现有农村财会管理体制决定了会计监督的职能不能充分有效发挥、是农村虚假会计信息泛滥的根源之所在,研究创新农村财务会计管理模式将是解决农村财务会计管理混乱的根本途径。然后,运用“官员晋升锦标赛理论”分析了我国农村财会管理模式设计与选择的制度性影响因素。通过对实务中农村财务会计管理体制改革探索的成功范例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即:在我国现行制度下,应充分考虑到官员晋升锦标赛对农村财会管理工作产生不良影响的可能性,在农村财会管理模式的设计上尽量趋于科学,通过加强农村财务监管与审计、提高农村财会工作的独立性等手段,来最大限度地避免官员晋升锦标赛对农村财会管理工作的负面影响。在农村财务会计管理模式的选择问题上,绝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据农村实际情况采用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农村财会管理模式,并提出几种农村财务会计管理模式,建议进一步推广。农村财务会计管理模式的系统研究将有助于理顺农村各利益集团的利益关系,堵塞集体资产流失的漏洞,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稳定快速健康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巩固农村基层组织的政治地位,对现代农业、和谐社会、绿色农业等的构建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高凤金[8](2007)在《乡村治理中的会计体制建设 ——潍坊市坊子区推行农村会计委派制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阶段,是各类社会矛盾集中爆发的凸显期,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中农村社会矛盾尤其突出。20世纪70年代末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起点的农村改革和其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及其不断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农村社会的经济基础。与这种变化相对应,国家在政治层面也对乡村治理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但这些制度性安排离当前农村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仍有较大的距离。在中央政府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本文从乡村治理的角度研究坊子区村农村会计委派制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从经济、政治、社会结构和思想文化方面阐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农村治理宏观环境、微观基础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当前农村治理所面临的困境,提出在农村推行会计委派制是实现农村稳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能够加强政治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次,全面介绍了坊子区农村会计委派制的主要内容及其相关的制度体系建设,具体阐述了农村会计委派制在实践中所产生的积极成效。最后,从坊子会计委派制的启动、运行过程概括总结了该模式的突出特点;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分析了该模式在当前的治理环境下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与作用机理;运用比较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分析了会计委派制在实践中产生的效能衰减现象,这种效能衰减一方面是制度的路径依赖所致,另一方面是制度本身存在缺陷;再则,从经济、法律特别是从现实层面论述了坊子区会计委派制模式的推广价值及其对当前乡村治理的现实意义。
孙迟[9](2007)在《我国企业会计委派制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切入点是企业经营机制改革,建立规范化的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从而形成资产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但由于产权体制改革不彻底,产权关系不明晰,产权主体虚位,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所有者的监督缺乏,由此产生的信息不对称使经营者权力得不到有力约束,形成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操纵财务工作,致使国有资产严重流失,误导国家宏观调控和微观决策。在会计工作中则体现为信息失真,秩序混乱,造假严重。因此,原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成为当今企业深化改革的焦点,实施新的会计管理体制改革——会计委派制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论文通过运用经济学的契约理论,信息经济学理论和管理学的委托代理论、产权理论,对会计委派制运行机理进行分析,通过对法国、美国等西方国家与我国会计管理体制进行比较分析,对我国现行会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建设性地提出了我国企业会计体制的目标系统构建:基于所有者身份下委派制——直接管理制度、基于所有者身份下委派制——财务总监制、基于所有者身份下委派制——财务集中核算、基于所有者身份下的直接管理制与财务总监制相结合方式、基于同一财务数据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结合方式五种目标模式,并对其运行机理进行分析。运用因素分析法从会计信息真实性、监督成本、所有者和经营者信息不对称性、法人治理结构等方面对会计委派制的实施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新的思路。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提出了保证我国企业会计委派制有效运行的对策。
张艳[10](2006)在《我国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出现的会计信息失真、贪污腐败和经济犯罪以及企业管理不善等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创新对解决这些问题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首先讨论了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明确了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涵义、构成及主要模式,在此基础上,回顾了我国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沿革发展,并对会计委派制进行了评析,然后根据我国实际确定了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及原则,研究了应如何构建新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最后针对新体制推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新体制的对策建议。本文共分七个部分对会计人员管理体制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概述。作为本文的开场篇,主要介绍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论述了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第二,对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涵义和构成进行了探讨;第三,分析了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主要模式。第二部分我国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沿革与发展。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建国以来我国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沿革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作一概括总结,大致分为五个阶段: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建立时期(1949—1966)、波折时期(1966—1976)、恢复时期(1976—1980)、发展时期(1980—1992)、完善时期(1992年至今)。第三部分我国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探索——会计委派制。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会计人员管理体制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会计委派制的实践。这一部分围绕会计委派制的相关问题展开论述。首先,介绍了我国会计委派制的概况;其次,对我国会计委派制的可行性作了分析。第四部分我国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方向及原则。这是本文的创新之处,结合我国实际设想构建新的企业主导型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在会计人员回归企业的前提下,将其分为财务会计人员和管理会计人员进行管理。并阐述了新体制的理论基础和法律依据,分析了新体制的优势。此外,这部分还归纳了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第五部分构建新型企业主导型会计人员管理体制。这部分内容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从企业和政府两个角度,探索了怎样实现新体制对会计人员的管理。一方面,以企业为主,加强企业对会计人员的独立管理。另一方面,以政府为辅,完善政府对会计人员的监管。第六部分新体制推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这部分通过分析新体制推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就如何进一步完善新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最后部分是全文结论。
二、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委派制中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委派制中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总趋势的行动连带 |
(二)现代社会权利本位的价值依归 |
(三)现代大学制度构建的结构转向 |
二、研究价值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贡献 |
三、研究述评 |
(一)国内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研究的逻辑演进 |
(二)国外高等教育腐败治理机制研究的总体图示 |
(三)既有研究述评 |
四、研究设计 |
(一)思路安排 |
(二)研究方法 |
五、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 |
(二)不足 |
第一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一)高校腐败 |
(二)治理机制 |
二、理论基础 |
(一)治理理论 |
(二)机制设计理论 |
第二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机理剖析 |
一、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动力系统 |
(一)系统情境的宏观驱动 |
(二)治理网络的开放赋能 |
(三)主体价值的内生激发 |
二、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控权逻辑 |
(一)高校权力监督的有效性 |
(二)高校权力制约的正当性 |
(三)高校权力惩治的现实性 |
三、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规则供给 |
(一)生成路径: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统一 |
(二)规则执行:强制、激励与认同接续 |
四、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行动框架 |
(一)合法性逻辑下的结构化行动 |
(二)工具性逻辑下的专项式整治 |
(三)情境性逻辑下的参与式合作 |
第三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演进历程 |
一、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历史变迁 |
(一)1949-1978年:动员群众,思想改造,运动式批判 |
(二)1978-1989年:清理整顿,纠正行风,整风式拒腐 |
(三)1989-2002年:破除垄断,遏制寻租,专项式打击 |
(四)2002-2012年:体系建设,点面结合,系统化惩防 |
(五)2012年至今:顶层设计,聚焦监督,制度化治本 |
二、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演进逻辑 |
(一)动力转换:从权威驱动向改革驱动转变 |
(二)控权逻辑:从权力监督向“监督-制约”均衡转变 |
(三)规则供给:从强制供给向协商供给转变 |
(四)行动框架:从运动式为主向专项式和制度化转变 |
三、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经验回视 |
(一)坚持党的领导,规范机制运行的方向性 |
(二)坚持专业化反腐,发挥纪检监察机构职能 |
(三)坚持系统化反腐,形成整体性治理格局 |
(四)坚持以责任制为核心,推动渐进式治理 |
第四章 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腐败治理机制内容结构探析 |
一、研究设计及实施 |
(一)扎根理论编码方法 |
(二)理论性取样 |
二、高校腐败治理机制内容结构的三级编码 |
(一)开放性编码 |
(二)主轴性编码 |
(三)选择性编码 |
三、高校腐败治理机制内容结构的深层意涵 |
(一)科层治理机制 |
(二)网络治理机制 |
第五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对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
一、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构建 |
(一)研究假设 |
(二)预测问卷设计 |
(三)正式问卷与实证分析 |
(四)验证性因子分析 |
二、理论模型拟合及路径分析 |
(一)结构方程的拟合 |
(二)直接作用下的网络治理机制对腐败治理绩效 |
(三)直接作用下的科层治理机制对腐败治理绩效 |
(四)中介作用下网络治理机制对腐败治理绩效的影响探究 |
三、结果与讨论 |
(一)研究假设结果汇总 |
(二)检验结果与分析 |
第六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运行困境 |
一、机制目标的导向性在内外碰撞中被消解 |
(一)“组织-环境”框架下的“脱耦” |
(二)多层次目标体系的功能冲突 |
二、治理主体的协调性在制度形塑中被割裂 |
(一)规制缓和与政府监督博弈失衡 |
(二)低组织化造成社会监督行动局限 |
(三)身份困境导致纪检监督的结构性悖论 |
(四)校内民主监督的“空心化”矛盾 |
三、机制运行的合法性在现实安排中被弱化 |
(一)治理的公共性欠缺 |
(二)多重关系诱发治理的内卷化 |
(三)路径依赖导致治理工具单一 |
第七章 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的优化方略 |
一、行动者主体性的生态化建构 |
(一)以角色转换优化党委政府控制职能 |
(二)以激励相容强化主体责任 |
(三)以嵌入化激发纪检监督的“结构洞”优势 |
(四)完善基于“日常生活”的实体性师生监督 |
(五)以自主性保障社会主体的参与性 |
二、治理动力集成性的多元化整合 |
(一)权力驱动与权利驱动的互动 |
(二)外部驱动与内部驱动的重构 |
(三)以权威驱动调适利益驱动 |
三、治理过程协同性的动态化平衡 |
(一)高校腐败治理与政府腐败治理的目标协同 |
(二)透明度与回应性的认知协同 |
四、关键影响路径的功能性再造 |
(一)构建以价值理性为导向的问责机制 |
(二)从数据民主向技术治理进阶 |
(三)一体性推进制度化治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武汉市江汉区教育局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新政府会计制度概述 |
2.1.1 政府会计体系变迁历程 |
2.1.2 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要点分析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会计集中核算模式 |
2.2.2 财务共享中心理论 |
2.2.3 业务流程重组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括 |
2.3.2 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研究综述 |
2.3.3 文献评述 |
3 武汉市江汉区教育局新旧会计制度转换中的问题研究 |
3.1 江汉区教育局简介 |
3.1.1 教育局基本情况及组织架构 |
3.1.2 教育局集中核算模式 |
3.1.3 教育局业务及财务状况 |
3.2 新旧会计制度转换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
3.2.1 集中核算模式下会计主体间权责矛盾突出 |
3.2.2 信息“孤岛”现象导致财务数据分散 |
3.2.3 预算执行情况难以实时追踪 |
4 教育局新会计制度实施问题解决方案及有效性分析 |
4.1 设立财务共享中心集成系统 |
4.1.1 搭建国库资金收付系统 |
4.1.2 搭建会计核算系统 |
4.1.3 搭建预算服务系统 |
4.1.4 搭建财务分析与控制系统 |
4.2 财务集成系统各模块具体设计 |
4.2.1 项目多层次管理系统设计 |
4.2.2 预算管理与控制系统设计 |
4.2.3 业务驱动财务系统设计 |
4.2.4 内部控制与流程审批系统设计 |
4.3 方案实施有效性分析 |
4.3.1 基于教育局各核算单位角度 |
4.3.2 基于教育局管理决策角度 |
4.3.3 基于其他相关部门监管角度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与不足之处 |
5.1.1 研究结论 |
5.1.2 研究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 |
5.2 未来展望建议 |
5.2.1 完善政府会计制度和相关法规建设 |
5.2.2 全面推动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 |
5.2.3 不断加强人员教育培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我国公共部门会计委派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我国公共部门会计委派制相关概述 |
2.1 会计制度 |
2.1.1 会计制度的含义 |
2.1.2 会计制度的产生及发展 |
2.1.3 会计制度的作用 |
2.2 会计委派制 |
2.2.1 会计委派制的含义 |
2.2.2 会计委派制的产生 |
2.2.3 会计委派制的作用 |
2.2.4 会计委派制的理论及现实基础 |
2.3 公共部门会计委派制简述 |
2.3.1 公共部门的含义 |
2.3.2 公共部门会计委派制的特点 |
2.4 公共部门会计委派制的可行性分析 |
2.4.1 当前公共部门的会计制度形式 |
2.4.2 公共部门实施会计委派制的优越性 |
2.5 公共部门会计委派制的作用 |
2.5.1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
2.5.2 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
2.5.3 提高财务人员素质,节约公共部门行政成本 |
2.5.4 加强公共部门廉政建设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公共部门会计委派制存在的问题 |
3.1 思想认识问题 |
3.1.1 公共部门原有财务人员思想认识不够 |
3.1.2 公共部门领导人员思想认识不够 |
3.2 委派会计自身问题 |
3.2.1 委派会计的业务水平较低 |
3.2.2 委派会计往往一身多职 |
3.2.3 委派会计的道德素质不高 |
3.3 制度问题 |
3.3.1 相关法律法规缺失 |
3.3.2 配套会计制度不完善 |
3.4 机制问题 |
3.4.1 轮换机制不够合理 |
3.4.2 考核机制不够科学 |
3.4.3 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
3.4.4 约束机制不够健全 |
3.5 审计方面相关问题 |
3.5.1 缺少专业审计评估机构 |
3.5.2 审计数据不够全面,更新不够及时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国外公共部门会计委派制相关经验借鉴 |
4.1 日本经验 |
4.1.1 设置会计监察人 |
4.1.2 专职审计员审计 |
4.2 美国经验 |
4.2.1 定期考核,定期培训 |
4.2.2 加强财务管理监督,确定财务管理的授权和分权 |
4.2.3 明确薪资标准,提高福利待遇 |
4.3 法国经验 |
4.3.1 强调公共会计在公共财政管理体系中的地位 |
4.3.2 指令人和会计人员相分离 |
4.3.3 建立公共会计管理机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完善我国公共部门会计委派制的对策建议 |
5.1 提高思想认识 |
5.1.1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
5.1.2 部门内部人员加强学习 |
5.2 提升人员素养 |
5.2.1 提高委派会计的专业水平及道德素质 |
5.2.2 增强委派会计人员的沟通协调能力 |
5.2.3 推行先进的会计方法及技术 |
5.3 加强制度建设 |
5.3.1 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 |
5.3.2 建立相应的配套制度 |
5.4 完善管理机制 |
5.4.1 优化委派会计的轮岗机制 |
5.4.2 改进考核机制 |
5.4.3 完善激励机制 |
5.4.4 健全约束机制 |
5.5 强化审计监督 |
5.5.1 委派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分析 |
5.5.2 专业监督委员会定期检查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4)广东省A行政单位会计委派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关于会计委派制的研究 |
1.2.2 国内关于会计委派制的研究 |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主要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
2.1 会计委派制的概念 |
2.2 会计委派制的主要形式 |
2.3 会计委派制的理论基础 |
2.3.1 委托代理理论 |
2.3.2 内部人控制理论 |
2.3.3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4 会计委派制的现实基础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东省 A 单位实施会计委派制的现状分析 |
3.1 广东省 A 单位实施会计委派历史回顾 |
3.1.1 小规模试点阶段 |
3.1.2 大规模试点阶段 |
3.1.3 推行会计委派制 |
3.2 广东省 A 单位会计委派制的实施现状 |
3.2.1 委派原则 |
3.2.2 委派形式 |
3.2.3 委派人员 |
3.2.4 委派内容 |
3.2.5 实施效果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东省 A 单位会计委派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广东省 A 单位会计委派制存在问题 |
4.1.1 会计委派制存在合法合规不足问题 |
4.1.2 委派单位存在监督与激励方面问题 |
4.1.3 受派单位存在对委派制度认识问题 |
4.1.4 委派会计人员存在偏年轻化的问题 |
4.2 原因分析 |
4.2.1 会计委派制本身法律法规基础不足 |
4.2.2 委派单位监督与激励制度不够健全 |
4.2.3 受派单位对会计委派制的认识不够 |
4.2.4 委派会计道德与业务素质参差不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提升广东省 A 单位会计委派制实施效果的对策 |
5.1 完善与会计委派制相关的规章制度 |
5.2 健全对委派会计的监督与激励机制 |
5.3 受派单位明确委派会计的监督地位 |
5.4 加强对委派会计的培训和队伍建设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件 |
(5)浅析会计委派制的利弊(论文提纲范文)
一、会计委派制的涵义、形式 |
(一) 会计委派制的涵义 |
(二) 会计委派制的形式 |
1.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委派制形式。 |
2. 企业的会计委派制形式。 |
3. 乡镇集体企业、农村经济组织会计委派制形式。 |
二、完善财务总监委派制的措施 |
三、会计委派制的优势及弊端 |
(一) 会计委派制的优势 |
1. 会计委派制的试行, 促进了市场经济秩序的进一步规范。 |
2. 会计委派制度的试行, 促使政府强化管理职能, 提高宏观调控能力。 |
3. 会计委派制的试行, 有利于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
4. 会计委派制的试行, 有利于我国当前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行。 |
5. 会计委派制的试行, 使会计人员有效地摆脱对所在单位的依附关系, 工作相对独立, 有利于加强会计监督, 发挥会计人员的职能作用。 |
(二) 会计委派制的弊端 |
1. 会计委派制缺乏法律依据。 |
2. 会计委派制与现代企业制度相背离。 |
3. 会计委派制不利于充分发挥会计的职能。 |
4. 配套措施滞后。 |
四、对搞好会计委派制的几点建议 |
(一) 改革委派会计人员的管理体制 |
1. 在会计委派制实施以前, 会计人员是单位的一员, 由于受工资、奖金、升迁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 对领导往往唯命是从, 不能有效地行使会计的监督职能。 |
2. 强化会计委派的服务职能。 |
3. 理顺管理机构内部关系, 提高综合管理水平。 |
(二) 建立和完善会计委派制相关的法律保障体系 |
1 |
2. |
3. |
4. |
五、结论 |
(6)建行常德分行实施会计委派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动态 |
1.3 创新之处 |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2章 会计委派制的理论基础 |
2.1 会计委派制的概念 |
2.2 会计委派制的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内部人控制理论 |
2.3 实施会计委派制的问题基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
2.3.1 会计信息失真的划分与根源分析 |
2.3.2 实施会计委派制是克服会计信息失真的有效途径 |
第3章 建行常德分行会计委派制实施概况 |
3.1 建行常德分行实施会计委派制的历史回顾 |
3.1.1 会计统管阶段 |
3.1.2 会计委派制的萌发阶段 |
3.1.3 会计委派制的探索阶段 |
3.1.4 会计委派制的试行阶段 |
3.1.5 会计委派制的推行阶段 |
3.2 建行常德分行会计委派制实施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
3.2.2 相互制约机制不健全 |
3.2.3 会计信息失真 |
3.2.4 涉及金融案件 |
3.3 建行常德分行实施会计委派制的必要性 |
3.3.1 有利于防止会计信息失真 |
3.3.2 有利于完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
3.3.3 有利于强化会计的监管职能 |
3.4 建行常德分行实行会计委派制的内容 |
第4章 建行常德分行实施会计委派制的成效与问题 |
4.1 建行常德分行会计委派制的实施成效 |
4.1.1 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
4.1.2 改善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
4.1.3 强化了会计监督职能 |
4.1.4 维护了社会政治经济秩序 |
4.1.5 加强了会计队伍自身的建设 |
4.2 建行常德分行实施会计委派制中的问题 |
4.2.1 对委派制会计人员的激励不明显 |
4.2.2 实行委派会计制的法律依据不足 |
4.2.3 实行会计委派制相应的配套措施不够完善 |
4.2.4 实行会计委派制使会计的管理职能受到一定限制 |
4.2.5 委派人员的考核晋级存在一定的问题 |
4.3 建行常德分行实施会计委派制中产生问题的原因 |
4.3.1 外部原因 |
4.3.2 内部原因 |
第5章 完善建行常德分行会计委派制的对策 |
5.1 将会计委派制纳入法律体系 |
5.2 加强会计委派制的制度建设 |
5.3 明确委派会计主管与派出行及受派行之间的关系 |
5.4 提高会计委派人员的素质 |
5.5 实施委派会计管理工作的考核机制 |
5.5.1 考核方式 |
5.5.2 考核内容 |
5.5.3 考核部门 |
5.5.4 考核挂钩 |
5.5.5 其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农村财务会计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框架和方法 |
1.5 本文的内容结构体系 |
1.6 本文的创新点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2 农村财务会计管理模式的历史沿革 |
2.1 改革开放前的农村财务会计管理模式 |
2.2 改革开发后的农村财务会计管理模式 |
2.3 本章小结 |
3 现行农村财务会计管理模式评介(上) |
3.1 “村财村管”模式 |
3.2 农村会计委派制 |
3.3 本章总结 |
4 现行农村财务会计管理模式评介(下) |
4.1 “农村会计代理制”模式 |
4.2 “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模式 |
4.3 其他几种农村财务会计管理模式 |
4.4 本章总结 |
5 影响农村财务会计管理模式设计和选择的因素分析 |
5.1 宏观因素 |
5.2 农村自身因素 |
5.3 本章总结 |
6 博弈、官员晋升锦标赛与农村财会管理模式 |
6.1 博弈论与农村财会管理模式 |
6.2 官员晋升锦标赛理论与农村财会管理模式 |
6.3 本章总结 |
7 案例分析 |
7.1 “村账乡(镇)双代管”模式的典型案例—肥城市农村财务管理先进经验研究 |
7.2 “村级财务会计代理制”案例分析—潍坊市农村财务管理先进经验研究 |
7.3 传统“村财村管”模式案例分析—军屯村财务管理混乱案例研究 |
7.4 本章总结 |
8 对策研究及主要结论 |
8.1 对策研究 |
8.2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
(8)乡村治理中的会计体制建设 ——潍坊市坊子区推行农村会计委派制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坊子区推行农村会计委派制的环境与条件 |
2.1 乡村治理的宏观环境与条件 |
2.2 乡村治理的微观环境与条件 |
第三章 坊子区农村会计委派制的实施内容 |
3.1 农村会计委派制的指导思想、实施原则及主要内容 |
3.2 工作机构、岗位设置及其职能、职责 |
3.3 农村会计委派的制度体系建设 |
3.4 农村会计人员的选用与监督管理 |
第四章 坊子区农村会计委派制的实施 |
4.1 农村会计委派制的具体开展情况 |
4.2 会计委派制工作取得的成效 |
第五章 坊子区农村会计委派制的评价与推广 |
5.1 坊子农村会计委派制的主要特点 |
5.2 坊子区农村会计委派制的优势与作用机制 |
5.3 影响农村会计委派制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
5.4 农村会计委派制的推广性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我国企业会计委派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总体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的总体思路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论文的相关理论综述 |
2.1 相关理论 |
2.1.1 契约理论 |
2.1.2 信息经济学理论 |
2.1.3 会计委派制相关理论 |
2.1.4 委托代理论 |
2.1.5 产权管理理论 |
2.2 对会计委派制机理分析 |
2.2.1 对会计委派制理论依据的分析 |
2.2.2 对会计委派制法律依据的分析 |
2.2.3 对会计委派制范围的分析与评价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会计管理体制的国际比较 |
3.1 西方国家会计管理体制现状 |
3.1.1 法国会计管理体制现状 |
3.1.2 美国会计管理体制现状 |
3.1.3 其他国家会计管理体制的一些做法 |
3.2 我国会计管理体制现状 |
3.3 会计管理体制的国际比较 |
3.4 我国现行会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
3.5 现行会计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企业会计委派制的目标系统构建 |
4.1 会计委派制与其他会计监督形式的比较 |
4.1.1 会计委派制与政府审计 |
4.1.2 会计委派制与注册会计师审计 |
4.1.3 会计委派制与内部审计 |
4.1.4 会计委派制与监事会 |
4.1.5 会计委派制与稽查特派员制度 |
4.2 我国企业会计委派制目标系统的构建原则 |
4.2.1 客观性原则 |
4.2.2 经济性原则 |
4.2.3 可行性原则 |
4.2.4 系统性原则 |
4.3 我国企业会计委派制的目标系统 |
4.3.1 基于所有者身份下的会计委派制──直接管理制 |
4.3.2 基于所有者身份下的会计委派制──财务总监制 |
4.3.3 基于所有者身份下的会计委派制──财务集中核算制 |
4.3.4 基于所有者身份下的直接管理制度与财务总监制相结合方式 |
4.3.5 基于同一财务数据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互结合方式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企业会计委派制运行的绩效评价 |
5.1 会计委派制绩效模型分析 |
5.1.1 原有会计管理体制与会计委派制框架图 |
5.1.2 基本模型分析 |
5.1.3 基本因素分析 |
5.1.4 结论分析 |
5.2 会计委派制的实际成效 |
5.2.1 强化了会计监督职能 |
5.2.2 改善了单位经营管理水平 |
5.2.3 会计委派制维护了社会政治经济秩序 |
5.2.4 会计委派制加强了会计队伍自身的建设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保证我国企业会计委派制运行的对策 |
6.1 宏观对策 |
6.1.1 进一步明确会计委派制的地位和作用 |
6.1.2 将会计委派制纳入法律体系 |
6.1.3 加强会计委派制度建设 |
6.2 微观对策 |
6.2.1 明确会计管理机构、会计人员及其服务单位的关系 |
6.2.2 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会计委派方式 |
6.2.3 提高委派会计人员的素质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我国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概述 |
1.1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
1.2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涵义及其构成 |
1.2.1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涵义 |
1.2.2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构成 |
1.3 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主要模式 |
2 我国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沿革与发展 |
2.1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建立时期(1949─1966) |
2.2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波折时期(1966─1976) |
2.3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恢复时期(1976─1980) |
2.4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发展时期(1980─1992) |
2.5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完善时期(1992年至今) |
3 我国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探索──会计委派制 |
3.1 我国会计委派制的概况 |
3.1.1 会计委派制的实践 |
3.1.2 会计委派制的主要形式 |
3.1.3 对会计委派制的评价 |
3.2 我国会计委派制的可行性分析 |
3.2.1 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委派制分析 |
3.2.2 企业实行会计委派制分析 |
4 我国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方向及原则 |
4.1 我国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方向 |
4.1.1 新的企业主导型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
4.1.2 新体制的理论基础和法律依据 |
4.1.3 新体制的优势 |
4.2 我国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原则 |
5 构建新的企业主导型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
5.1 以企业为主,加强企业对会计人员的独立管理 |
5.1.1 对财务会计人员的管理 |
5.1.2 对管理会计人员的管理 |
5.2 以政府为辅,完善政府对会计人员的间接管理 |
6 新体制推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
6.1 新体制推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
6.2 进一步完善新体制的对策建议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委派制中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腐败治理机制研究[D]. 梅士伟. 吉林大学, 2020(03)
- [2]武汉市江汉区教育局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问题研究[D]. 汪卫. 安徽工业大学, 2020(07)
- [3]我国公共部门会计委派制研究[D]. 杨程程. 燕山大学, 2016(08)
- [4]广东省A行政单位会计委派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 梁萍萍.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2)
- [5]浅析会计委派制的利弊[J]. 王维敏. 经济师, 2013(04)
- [6]建行常德分行实施会计委派制问题研究[D]. 熊志武. 湖南大学, 2010(08)
- [7]农村财务会计管理模式研究[D]. 崔国平. 山东农业大学, 2008(03)
- [8]乡村治理中的会计体制建设 ——潍坊市坊子区推行农村会计委派制个案研究[D]. 高凤金. 天津大学, 2007(04)
- [9]我国企业会计委派制研究[D]. 孙迟.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04)
- [10]我国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 张艳. 东北财经大学, 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