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万元贷款助你创业两年(论文文献综述)
张婷婷[1](2021)在《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从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开始,中央一共发布了23个聚焦“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重心都集中到了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上,突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也表明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性、紧迫性。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写入党章,证明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抓好“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将“三农”问题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体现了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2018年、2019年、202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科学规划,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是聚焦乡村振兴,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意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经济和民生的根本,而且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古语云“民以食为天”。马克思指出:“农业劳动是其他一切劳动得以独立存在的自然基础和前提”。(1)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从古至今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农耕文明根基深厚。农业是人民生活的源泉,是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只有农业实力强,国家才能强大。农业起到安邦济民的作用,是治国的关键,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的决策部署,也是中央自新农村建设以后再次将“三农”问题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乡村振兴直接关乎现代化农村经济体系的建立,也是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根据发展经济学和城乡二元经济理论,乡村振兴首先需要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所以振兴乡村经济是乡村振兴战略首要内容。而乡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生产要素的投入,尤其是持续大量的金融资本的投入,这就在客观上需要建立一个覆盖面广、专业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也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农村金融改革是农村金融能够更好地支持乡村振兴的使命与责任,乡村振兴也为农村金融改革带来重要的机遇,同时农村金融改革更需要现代农业这个大市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仍然远低于城市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倍差长期高达2.5以上。与此同时,我国农村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十分明显,东部受益于改革开放、要素流入以及较快的城镇化发展,农村经济实现了率先发展,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农民收入和消费的城乡差距也相对较小。金融发展方面,东部农村金融机构种类更加丰富、网点覆盖更广、渗透率更高、金融服务能力更强。相对而言,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农民收入渠道有限,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增长较慢,农村金融机构相对单一,渗透率低,金融服务能力偏弱,尤其是广大偏远的西部地区获取优质金融服务的难度仍然较大。为此,应着手解决农村金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积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构建促进乡村振兴的金融推进机制。那么,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我国以“起点低、发展滞后、政府高度重视”为基本特征的农村金融发展是否促进了乡村振兴?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是否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影响农民收入和消费方面呈现出何种规律?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是否造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是否发生了显着的变化?这些问题均是我国农村经济、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现实存在且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也是研究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回答上述几个基本问题不仅有助于评价我国促进农村金融发展政策的实施效果,而且可以动态地从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角度理解农村经济发展规律。本文从马克思经济学的农业农村发展理论和金融资本理论、农村金融发展理论出发,全面分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性、主要内容和任务,以及我国乡村振兴的进程与现状,分析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并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分别分析了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和农村金融对乡村振兴的供给。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进行实证研究:以理论机制的分析为基础,运用滚动回归模型和TVP-SV-VAR模型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视角实证研究了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时变效应。同时,运用我国30个省市2002-201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构建PVAR模型实证研究了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区域差异。研究发现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居民收入、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且,农村金融的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效应是最强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次之,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效应是最弱的。农村金融发展可以从供给、需求两个层面以及资金融通和风险管理两个途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提升,并且具有明显时变特征。从时点差异看,新时代的影响强度最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时期影响次之,农村改革初期最低,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在这三个时期呈现出台阶式上升的特征。从期限差异看,短期效应最弱,中期有所增强,长期影响强度最强,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水平的影响以中长期效应为主。从区域差异看,东、中、西的阶梯性差序格局,东部区域的影响强度最强,中部次之,西部最弱。从实证分析还可以得出,农村金融发展的乡村振兴效应存在着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体现在长短期限之间和不同区域之间,因此有实现再平衡的必要性。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应当以基础性制度建设和长期性战略为基本方向。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以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农村金融机构为例,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村金融对乡村振兴支持的相关经验,并提出了金融支持要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的思路,最终提出我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与策略,包括构建完善的金融机构支持体系、政策支持体系、金融生态环境、风险分担机制等。
冯瑞[2](2021)在《迪庆州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教育扶贫成为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任务,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类型之一,其主要扶贫方式是将扶贫与扶智、扶志紧密联系,通过培养职业技术技能人才,让贫困家庭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维西县是迪庆州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特殊贫困问题凸显,在全县脱贫后该地区少数民族妇女成为维西县未来扶贫主要弱势群体,少数民族妇女接受职业教育成为其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这可以使贫困妇女掌握脱贫致富的知识和技能,增加经济收入,转变思维认知和思想观念。因此本研究以人力资本理论、贫困文化理论和教育发展功能理论为依据,选取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为县域案例,通过深入实地调查分析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实施现状和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因素,并以此为基础筛选三位接受过妇女职业教育成功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典型少数民族妇女,构建了典型案例分析基本思路:“案例妇女基本情况简介-妇女职业教育路理分析-子代贫困代际传递阻断成效”,从这三方面重点阐述和说明案例妇女参与职业教育的过程,旨在总结经验、深入比较、凝练普遍成效,并多角度多方面凝练和分析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过程中的凸显问题,进而从妇女思维观念改变、乡村就业产业发展、职业教育有效开展和持续推动以及妇女教育能力、子代教育质量的提高等多方面,提出针对性、多元性、创新性的有效对策建议,更好地巩固维西县脱贫成果、保证贫困代际传递阻断的可持续性。
李中玉[3](2021)在《建设银行S省分行普惠金融业务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发挥好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作用,运用金融力量推动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成为新时代金融发展的重大课题。联合国于2004年提出建设普惠金融体系来满足贫困和低收入群体、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党委书记郭树清在2020年金融街论坛上指出,要全面增强金融的普惠性,以解决金融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与金融需求多层次多样化的矛盾。建设银行S省分行是中国建设银行一级分支机构,近年来在S省普惠金融业务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2020年末,建设银行S省分行普惠金融贷款与客户“总量、增量”四项核心指标均居市场第一。贷款上,余额683.82亿元、新增264.77亿元,余额、新增当地四大国有行占比分别为40.3%、40.4%,均连续两年保持同业首位;每天发放超2亿元、笔数超240笔。客户上,普惠客户总量7.98万户,当地国有四大行占比45.3%。但随着普惠金融竞争的加剧,普惠金融发展时间较短,发展基础尚不稳固、业务运营能力偏弱、农村区域发展短板等劣势明显暴露,影响建设银行S省分行普惠金融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尽管当前国内外有较多关于普惠金融业务的研究和分析,但通过系统研究总结后发现,大多数研究关注的重点是普惠金融发展历程、影响因素及农村普惠等视角的研究。基于上述背景,本文聚焦笔者熟悉的商业银行普惠金融领域,以建设银行S省分行普惠金融竞争战略为研究对象,结合内外部形势与挑战,利用文献分析方法,通过概念界定、理论阐述、分析工具介绍等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对建设银行S省分行面临的内外部形势进行系统分析,运用PEST模型从四个方面全面分析建设银行S省分行普惠金融业务面临的宏观环境;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对建设银行S省分行普惠金融业务面临的行业竞争情况和现状进行分析;系统分析建设银行S省分行经营情况及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现状,对建设银行S省分行企业资源及能力进行深入解读,剖析建设银行S省分行普惠金融业务的内部因素和优劣势。结合QSPM矩阵分析,本文认为建设银行S省分行应主要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并提出回归零售优先、落实“双小”战略,完善产品谱系、加快转型发展,把握科技属性、创新产品服务,做好风险防控、确保质量稳定,加强战略宣导、完善政策支持,丰富培训体系、提升履职能力等支撑普惠金融业务差异化竞争战略实施的建议,以及从人力、政策、资源、科技、文化等方面提出差异化竞争战略的保障措施,对促进建设银行S省分行提升普惠金融业务发展能力,保障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田茜[4](2021)在《T市J区农民工返乡创业中的政府支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的强大动能,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始终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农民工开阔了眼界、掌握了技能,积累了财富,提升了个人素质,农民工返乡创业能够把城市的先进经验带到农村,帮助农村实现经济发展。国家多次发文指导各地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强大助力。近年来,T市J区政府通过政策落实、资金奖补、创业培训指导等方面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并提供了支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政府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创业专项资金、配套服务体系不完善、创业政策宣传不到位等原因,导致农民工返乡创业成效不明显、成果不突出。因此,针对T市J区政府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府支持研究,对于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应用服务型政府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创业理论等,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分析了T市J区政府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其次根据问题进行了成因分析,最后通过一些国家级返乡创业示范区的经验借鉴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二部分是相关的概念界定及其基础理论;第三部分是T市J区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现状;第四部分是T市J区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五部分是国家其他地区政府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经验借鉴;第六部分是针对T市J区政府在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中的的对策建议:(1)健全制度保障,包括政策体系的完善、部门联动机制的建立、政府监管责任的落实;(2)增加创业资金投入,包括建立创业财政专户、提高返乡农民工创业信贷额度、配套的资金投入;(3)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包括开发监测网络、优化创业培训、建立返乡创业平台;(4)加大宣传力度,包括增加宣传渠道、营造有利社会舆论环境。
李梓维[5](2020)在《新时代退役军人创业突出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湖北省Z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正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人们正满怀激情地朝“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迈进。在新时代就业创业的背景下,如何发挥退役军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重要作用,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以创业带动就业,已成为一个引领时代发展的大方向,引导退役军人积极投身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践中去,对于更好实现退役军人自身价值、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湖北省Z县退役军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创业认知、创业机会、创业过程等相关理论,再结合服务型政府理论,利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与访谈法,总结归纳出新时代退役军人创业的基本特征和创业现状,以湖北省Z县为例,分析其创业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和原因,对此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概括全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新时代退役军人创业特征:退役军人创业政策由“普惠”升级到“专惠”;政府将退役军人创业纳入执政理念;退役军人创业意识和意愿越来越强;退役军人选择自主创业的人越来越多;退役军人创业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2)新时代湖北省Z县退役军人创业现状:从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环境进行分析,并通过退役军人个人特征、创业机会、创业结果、创业环境综合反映出,退役军人创业愿意强,但创业初期年龄比较年轻、文化程度偏低、获取信息能力较弱、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少、不太愿意承担创业风险、创业启动资金不足、大多在本地创业、选择个体户比较多、行业选择附加值低、创业环境综合感知能力比较差、创业成效不满意、创业融资难等。3)新时代湖北省Z县退役军人创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有:心理准备和能力储备不足;创业选择行业附加值低;创业过程中融资困难;创业过程中难以扩大创业规模。4)针对新时代湖北省Z县退役军人创业面临的突出问题给出了以下五点建议:一是加强退役军人创业政策宣传和创业引导,二是强化退役军人创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三是建立退役军人创业回访和反馈机制,四是拓宽退役军人创业的融资渠道,五是统筹整合退役军人创业资源。
易磊[6](2020)在《中国建设银行Y分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营销策》文中指出李克强总理指出“小微企业是个大市场,业务潜力很大,要把支持小微企业看成一个大事业。而稳就业主要靠千千万万小微企业,小微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普惠金融的支持”,由此可见,当前国内小微企业不仅仅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也为我国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在社会安定团结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小微企业由于成立时间短、企业规模小、财务信息不透明、经济基础较为薄弱,还没有较强的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仍然存在融资成本高、融资难的问题。近年来,政府部门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为众多小微企业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空间,银监会联合其他多个部门共同推出了《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实施方案》,在方案中明确指出国内商业银行需要结合当前国内经济发展设置专门的普惠金融事业部为小微企业提供资金帮扶,各商业银行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和国家发展要求,开创多种形式的小微企业服务项目,为众多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多样化帮扶。因此,银行应如何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这不仅是商业银行实现经营转型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工作,也是响应国家普惠金融战略,使小微企业在经济发展中起到更积极的作用。中国建设银行作为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紧抓市场机遇,一方面出于自身经营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为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积极开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并取得一定成效。本文以中国建设银行Y分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主要方法。首先,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服务营销、小微企业等相关理论进行概述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其次,结合中国建设银行Y分行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当前营销现状和问卷调查结果客观分析Y分行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应用STP理论和7Ps理论分析问题的原因。再次,根据上述分析提出Y分行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营销策略改进的对策建议,包括进一步提高市场定位的精准性锁定目标市场,树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品牌,构建特色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拓宽分销渠道,深挖专业市场,开展供应链的上下游营销,加强客户转介营销力度,整合线上、线下多渠道进行产品促销,强化核心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小微企业特色服务网点等。最后,通过建立健全机制、完善风险管理制度、优化人员结构、健全业务考核机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等多项措施,为中国建设银行Y分行所开展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业务能够顺利展开提供更多保障,实现银行与小微企业的共赢。本文对中国建设银行Y分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营销现状进行了深入地剖析,以目标市场选择STP理论和7Ps服务营销作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可行性的服务营销策略优化建议,同时为其他商业银行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营销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潘甜[7](2020)在《《人民日报·新青年》专版中的青年榜样形象塑造研究(2013年至2019年)》文中研究表明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和价值多元时代,塑造时代特征鲜明并能引发广泛共鸣的青年榜样形象,对引导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采取良好的行为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人民日报》于2013年推出《新青年》专版,积极承担起塑造新时期青年榜样形象的重任。为考察《新青年》专版在青年榜样塑造中的得失,论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内容分析法以及深度访谈法,着重分析《新青年》专版塑造青年榜样的基本框架及结果,在此基础上结合受众的反馈进一步讨论应如何塑造新时代的青年榜样形象。新闻框架是媒介形象建构的基本手段,一般包括宏观框架、中观框架和微观框架三重运作。具体而言,《新青年》专版在宏观层面新闻报道材料的选取上,偏向选择青年个人成长层面的报道主题,坚守青年立场;在中观层面新闻素材的重组与搭建上,灵活使用报道结构、报道篇幅、报道基调、新闻体裁、报道呈现形式、报道视角、时间框架;在微观层面新闻文本内容的表达上,强调使用中立的标题基调客观揭示新闻内容,重视使用概括式导语、以事实为主的直接引语等。最终从政治、科技文化、经济法律、社会生态、青年个人成长层面呈现了多元化的青年榜样形象。《新青年》专版塑造的多元化青年榜样引发了较为普遍的支配式解码,这表明其新闻框架对受众的信息解读具有引导与制约作用。研究发现,《新青年》专版青年榜样形象塑造的优点主要有:榜样形象塑造中的去标签化;塑造多元化、立体,普通人可复制的青年榜样形象;坚守青年立场,紧扣青年需求;呈现多元化的声音。其缺点主要体现在:新闻报道存在模式化倾向;与官方意志高度匹配的报道主题,易与青年群体产生距离感;传播媒介与青少年媒介接触习惯错位等。针对问题,笔者从青年榜样报道思维、报道内容、报道形式、增强受众互动、拓展传播渠道方面出发,提出相应建议,以期提升《新青年》专版青年榜样报道影响力和说服力。
周莹[8](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提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朱丹丹[9](2020)在《南京市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是创业型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集中在创新与创业能力和水平上。从发达国家历史来看,大学生创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自我国实施高校扩招政策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自主创业成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及解决其就业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它具有正外部性,在保障自身就业的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岗位,同时还能为国家就业结构的转变和经济的转型提供有力支撑。十八大之后,我国各级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创业优惠政策,不断激发全民的创业热情,尤其加大了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以南京市为例,2012年南京市政府出台《关于实施万名青年大学生创业计划的意见》。2018年1月,南京市委发布1号文,其中提到大学生“宁聚计划”,目的就是每年能吸纳20万以上大学生在宁就业创业。近年来,笔者一直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从事就业工作,在跟一些大学生创业者及创业服务机构接触的过程中发现,伴随着不断激发的创业浪潮,大学生创业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一是大学生创业信心不足,不敢创;创业技能不足,不能创;二是民间创业服务缺乏,个性化供给不足,不便创;三是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有效性不足,很难创。因此,尽管各地政府都在大力推进大学生创业扶持工作,但现实中政策的落地及创业的效果并未达到期望,大学生创业的参与度与成功率依然很低。本文梳理了南京市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通过对南京市8所不同类型高等院校里近400名在校大学生及已在南京市创业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典型创业者深度访谈,系统地阐述了当前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的现状及成效,并根据实证调查结果,找出创业扶持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而从创业扶持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与调控层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优化建议,以期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提高创业成功率,更多的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彭玲[10](2020)在《惠州市金融扶贫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精准扶贫”在近几年一直是各界热议的关键词,为了解决贫困这一世界性难题,长期以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社会都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特别是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代又一代建设者们的最终愿景。十九大报告上提出了扶贫攻坚战略目标:要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整体性区域贫困这一艰巨任务。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在这一关键时间点上,如何巩固和深化扶贫成效成了国内社会关注的重点。在做好服务“三农”、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际工作中,财政扶贫和金融扶贫作为扶贫工作的两大重要利器,在消除贫困、构建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过程中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惠州作为珠三角沿海中心城市城之一,靠山面海,西南部连接广州深圳东莞,与香港隔海相望,拥有大亚湾石化产业区、荃湾码头项目、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区、中韩产业技术园、惠东制鞋业等带动惠州经济的主力军,在区域联动带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惠州东北部属于山区地貌,连接韶关河源汕尾,远离珠三角中心,经济发展缺乏动力,依旧存在相当部分的贫困人口。由于区域差异,市场经济发展程度较低,产业创新模式缺乏动力、融资难还款难、自主“造血”能力低下等问题,阻碍了惠州市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各级政府、金融机构以及贫困群体自身的共同努力下,随着金融扶贫体制改革和普惠金融体系的逐步构建与完善,惠州市脱贫攻坚任务取得了显着成效,但深层矛盾也逐步凸显。本文基于惠州市龙门县、惠东县和博罗县三个省级贫困县的实际情况,对金融扶贫模式进行分析和总结,通过深度剖析各主体在金融扶贫工作的现状与问题,探讨惠州市金融扶贫的对策及发展趋势。从分章内容来看,本文在提出问题之后,阐述了金融扶贫的相关理论,并对国内金融扶贫得成功案例进行多维分析,进一步梳理惠州市金融扶贫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特点。同时,基于实地调研数据具体分析惠州市金融扶贫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而结合实际,借鉴经验,提出强化金融扶贫思路建议,找出既凸显本土优势,能解决特殊问题,又适合本地金融发展的金融扶贫之道。
二、2万元贷款助你创业两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万元贷款助你创业两年(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方法 |
1.3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1.3.1 可能的创新 |
1.3.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马克思经济学的农业农村发展理论 |
2.1.1 马克思的城乡关系理论 |
2.1.2 马克思的农村集体经济理论 |
2.1.3 马克思的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
2.2 马克思的金融资本理论 |
2.2.1 马克思的生息资本理论 |
2.2.2 马克思的信用与信用制度理论 |
2.3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
2.3.1 金融抑制与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
2.3.2 金融深化与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
2.3.3 金融约束与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
2.4 相关文献综述 |
2.4.1 国外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 |
2.4.2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
2.4.3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研究 |
2.4.4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增收相关研究 |
2.4.5 乡村振兴及其金融支持的研究 |
2.4.6 对现有文献的述评 |
第3章 我国乡村振兴及其金融支持的现状与问题 |
3.1 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分析 |
3.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
3.1.2 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 |
3.1.3 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 |
3.2 我国乡村振兴的进程与现状 |
3.3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
3.4 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分析 |
3.4.1 乡村振兴金融需求的主要特点 |
3.4.2 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主要金融需求 |
3.4.3 乡村振兴金融支持的对象主体 |
3.5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供给分析 |
3.5.1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演变 |
3.5.2 农村金融供给现状与问题 |
第4章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时变效应分析 |
4.1 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分析 |
4.1.1 供需层面的影响机制分析 |
4.1.2 金融功能层面的影响机制分析 |
4.2 变量、数据和时变性检验 |
4.2.1 变量和数据说明 |
4.2.2 时变性检验 |
4.3 实证研究 |
4.3.1 TVP-SV-VAR模型 |
4.3.2 农村金融发展指数合成 |
4.3.3 实证结果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区域差异分析 |
5.1 模型和数据说明 |
5.1.1 PVAR模型构建 |
5.1.2 变量和数据 |
5.2 实证研究 |
5.2.1 平稳性检验和模型估计结果 |
5.2.2 脉冲响应分析 |
5.2.3 方差分解 |
5.3 区域差异分析 |
5.4 小结 |
第6章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分析 |
6.1 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支持乡村振兴案例分析 |
6.2 长春发展农商银行支持乡村振兴案例分析 |
6.3 小结 |
第7章 我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与策略 |
7.1 构建完善的金融机构支持体系 |
7.1.1 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
7.1.2 充分发挥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的作用 |
7.1.3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
7.1.4 促进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健康良性发展 |
7.2 构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 |
7.2.1 货币政策支持乡村振兴 |
7.2.2 信贷政策支持乡村振兴 |
7.2.3 监管政策支持乡村振兴 |
7.3 优化农村金融发展环境 |
7.3.1 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
7.3.2 加快土地经营权等农村资产市场建设 |
7.4 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和风险分担机制 |
7.4.1 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 |
7.4.2 建立农村金融风险分担机制 |
7.5 加快贷款抵押担保方式创新发展 |
7.5.1 创新土地等抵质押方式 |
7.5.2 促进担保机构发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迪庆州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迪庆州是国家“三区三州”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 |
二、多元扶贫是迪庆州维西县稳固脱贫的长久之计 |
三、妇女职业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举措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研究综述 |
一、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 |
二、妇女职业教育相关研究 |
三、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研究 |
四、已有国内外文献研究述评 |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第六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迪庆州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现状调查及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 |
第一节 迪庆州维西县社会经济的现状 |
一、维西县区位与自然现状 |
二、维西县人口与经济现状 |
三、维西县的教育发展现状 |
第二节 迪庆州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现状调查 |
一、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的现状调查 |
二、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实施现状 |
第三节 迪庆州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影响因素分析 |
一、职业教育扶贫政策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奠定了基础 |
二、多元妇女教育探索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指明了方向 |
三、妇女职业培训需求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提供了动力 |
第二章 迪庆州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典型案例描述 |
第一节 典型案例研究设计 |
一、典型案例研究对象的遴选原则 |
二、典型案例分析的逻辑思路 |
第二节 XYM:职业教育育己育子,阻断子代贫困代际传递 |
一、案例妇女情况简介 |
二、妇女职业教育过程分析 |
三、子代贫困代际阻断成效 |
第三节 HCF:抓住职业教育机遇,斩断家庭贫困代际传递 |
一、案例妇女情况简介 |
二、妇女职业教育过程分析 |
三、子代贫困代际阻断成效 |
第四节 SSY:赋妇女以职业技能,奠定阻断贫困代际基础 |
一、案例妇女情况简介 |
二、妇女职业教育过程分析 |
三、子代贫困代际阻断成效 |
第三章 迪庆州维西县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案例特征比较及成效分析 |
第一节 迪庆州维西县妇女案例特征比较 |
一、迪庆州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案例的同质特征 |
二、迪庆州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案例的异质特征 |
第二节 迪庆州维西县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成效分析 |
一、职业教育提升妇女健康意识,提高家庭人口质量 |
二、职业教育实现劳动力再生产,增加妇女增收渠道 |
三、职业教育促进妇女个体发展,提升妇女综合素养 |
四、职业教育增强妇女主体意识,提高妇女家庭地位 |
五、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凸显教育强大力量 |
第四章 迪庆州维西县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问题分析 |
第一节 传统性别分工与家庭观念束缚交织制约妇女自主发展 |
一、传统性别分工,妇女发展范围局限 |
二、家庭观念束缚,妇女独立发展较慢 |
第二节 增收渠道单一与就业岗位有限制约家庭经济收入增长 |
一、传统农业限制,家庭增收渠道单一 |
二、扶贫产业缺乏,妇女就业岗位有限 |
第三节 政府管理分散与宣传力度薄弱制约妇女职业教育规模 |
一、政府管理联动机制不完善,妇女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
二、妇女职业教育宣传力度不够,非正规职业教育认可度低 |
第四节 教育供给单一与需求多元错位制约职业培训质量提升 |
一、职业教育主体单一,各地教育内容同质 |
二、妇女实际需求多元,教育与就业相脱节 |
第五节 家庭文化贫困与妇女教育水平低下制约子代教育发展 |
一、家庭文化贫困,子代阶层突破难度较大 |
二、教育程度较低,妇女家庭教育能力不足 |
第五章 迪庆州维西县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更新妇女家庭观念,转变妇女思维认知 |
一、借助教育转变妇女家庭观念,提高妇女家庭身份地位 |
二、实现妇女独立自主脱贫致富,激发妇女自我发展意识 |
第二节 挖掘妇女发展潜力,拓宽妇女就业机会 |
一、挖掘妇女发展潜力,多措并举地促进家庭经济增收 |
二、提供良好就业环境,拓宽妇女就业领域和就业机会 |
第三节 完善职业教育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
一、完善部门联动合作机制,健全妇女职业教育协同机制 |
二、增强职业教育政策的倾斜力度,加大信息传播宣传力度 |
第四节 分层实施职业教育,促进社会供需匹配 |
一、多元化展开妇女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的饱满发展 |
二、分层次实施妇女职业教育,展现职业教育的区域特色 |
第五节 增强家庭教育能力,提高家庭人口质量 |
一、关注贫困家庭的妇女教育,提升妇女的家庭教育能力 |
二、完善家庭子代教育的支持,提高阻断代际贫困现实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期刊文献 |
三、学位论文 |
四、其他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建设银行S省分行普惠金融业务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框架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综述 |
2.1 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
2.1.1 战略管理简要回顾 |
2.1.2 竞争战略理论进展 |
2.2 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业务竞争战略研究综述 |
2.2.1 国外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业务相关研究综述 |
2.2.2 国内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业务竞争战略研究综述 |
第3章 建设银行S省分行普惠金融业务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
3.1.1 政治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1.5 PEST分析小结 |
3.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五力模型) |
3.2.1 行业内现有企业间的竞争 |
3.2.2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3.2.3 替代品提供者的威胁 |
3.2.4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2.5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3.2.6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小结 |
3.3 外部因素评价分析 |
3.3.1 机会分析 |
3.3.2 威胁分析 |
3.3.3 EFE矩阵分析 |
第4章 建设银行S省分行普惠金融业务内部环境分析 |
4.1 建设银行S省分行概况及普惠金融业务经营情况 |
4.1.1 建设银行S省分行概况 |
4.1.2 建设银行S省分行普惠金融业务经营情况 |
4.2 企业资源分析 |
4.2.1 体制资源分析 |
4.2.2 产品资源分析 |
4.2.3 客户资源分析 |
4.2.4 渠道资源分析 |
4.2.5 科技资源分析 |
4.3 企业能力分析 |
4.3.1 营销能力分析 |
4.3.2 组织能力分析 |
4.3.3 财务能力分析 |
4.4 内部因素评价分析 |
4.4.1 优势分析 |
4.4.2 劣势分析 |
4.4.3 IFE矩阵分析 |
第5章 建设银行S省分行普惠金融业务竞争战略的制定 |
5.1 建设银行S省分行普惠金融业务SWOT分析 |
5.2 建设银行S省分行普惠金融业务目标及备选竞争战略 |
5.2.1 战略目标 |
5.2.2 备选战略 |
5.3 基于QSPM矩阵分析的竞争战略选择 |
第6章 建设银行S省分行普惠金融竞争战略的实施与保障 |
6.1 建设银行S省分行普惠金融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实施措施 |
6.1.1 回归零售优先,落实“双小”战略 |
6.1.2 完善产品谱系,加快转型发展 |
6.1.3 把握科技属性,创新产品服务 |
6.1.4 做好风险防控,确保质量稳定 |
6.1.5 加强战略宣导,完善政策支持 |
6.1.6 丰富培训体系,提升履职能力 |
6.2 建设银行S省分行普惠金融差异化竞争战略的保障措施 |
6.2.1 人力保障 |
6.2.2 政策保障 |
6.2.3 资源保障 |
6.2.4 科技保障 |
6.2.5 文化保障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T市J区农民工返乡创业中的政府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标与思路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重点与难点 |
1.6 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农民工返乡创业相关概念界定及其理论基础 |
2.1 农民工返乡创业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民工 |
2.1.2 农民工返乡创业 |
2.1.3 政府支持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2 公共物品理论 |
2.2.3 创业理论 |
第3章 T市J区政府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支持现状 |
3.1 T市J区政府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采取的措施 |
3.1.1 出台了相关政策 |
3.1.2 增加了资金投入 |
3.1.3 开展了创业培训 |
3.1.4 改进了基础设施 |
3.1.5 扩大了宣传途径 |
3.2 取得的成效 |
3.2.1 涌现一批创业典型 |
3.2.2 创业品牌越来越响 |
3.2.3 创业平台更加多元 |
3.2.4 营商环境实现提升 |
3.3 返乡创业农民工现状及其意愿的调查分析 |
3.3.1 成功返乡创业农民工的调查 |
3.3.2 有返乡创业意愿的农民工的现状调查 |
第4章 当前T市J区政府在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T市J区政府在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中存在的问题 |
4.1.1 农民工返乡创业制度保障不健全 |
4.1.2 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资金投入相对不足 |
4.1.3 帮扶农民工返乡创业举措不力 |
4.1.4 农民工信息渠道不通畅 |
4.2 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政府服务意识不强 |
4.2.2 缺乏创业专项资金 |
4.2.3 配套服务体系不健全 |
4.2.4 创业政策宣传不到位 |
第5章 国内其他地区政府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经验借鉴 |
5.1 国家级返乡创业试点县的政府支持举措 |
5.1.1 贵州省正安县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举措 |
5.1.2 江苏省沭阳县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举措 |
5.1.3 河南省平舆县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举措 |
5.2 国家级返乡创业试点县中政府支持的启示 |
5.2.1 提高重视程度 |
5.2.2 利用资源优势 |
5.2.3 加大资金补贴 |
5.2.4 扩大创业平台建设 |
5.2.5 加强宣传氛围营造 |
第6章 T市J区政府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对策建议 |
6.1 健全创业制度保障 |
6.1.1 提高政府重视程度 |
6.1.2 完善创业政策体系 |
6.1.3 加强部门联动协作机制 |
6.1.4 落实政府监管责任 |
6.2 增加政府财政投入 |
6.2.1 建立创业财政专户 |
6.2.2 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
6.2.3 投入更多配套资金 |
6.3 完善创业服务体系 |
6.3.1 建立健全监测网络 |
6.3.2 优化创业培训 |
6.3.3 建立返乡创业平台 |
6.3.4 利用本地地域特点 |
6.4 加大创业宣传力度 |
6.4.1 增加创业宣传渠道 |
6.4.2 营造社会创业氛围 |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成功返乡创业农民工现状及其意愿调查问卷 |
附录2 有返乡创业意愿的农民工需求调查问卷 |
致谢 |
(5)新时代退役军人创业突出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湖北省Z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创业研究综述 |
1.3.2 退役军人创业研究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技术路线 |
1.4.3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点 |
1.6 论文结构安排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创业的定义 |
2.1.2 退役军人创业的内涵 |
2.2 理论基础 |
2.2.1 创业过程理论 |
2.2.2 创业认知理论 |
2.2.3 创业机会理论 |
2.2.4 服务型政府理论 |
3 新时代湖北省Z县退役军人创业的现状分析 |
3.1 新时代退役军人创业的特征 |
3.2 Z县退役军人创业环境分析 |
3.2.1 政治环境分析 |
3.2.2 经济环境分析 |
3.2.3 社会环境分析 |
3.2.4 技术环境分析 |
3.3 问卷设计与调查过程 |
3.3.1 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的设计过程 |
3.3.2 问卷调查的设计结构 |
3.3.3 调查的过程 |
3.4 Z县退役军人创业调查问卷分析 |
3.4.1 创业者特征分析 |
3.4.2 创业机会分析 |
3.4.3 创业结果分析 |
3.4.4 创业环境分析 |
3.5 Z县退役军人创业典型案例 |
4 新时代退役军人创业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Z县退役军人创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
4.1.1 Z县退役军人创业心理和能力准备不足 |
4.1.2 Z县退役军人创业行业选择附加值低 |
4.1.3 Z县退役军人创业过程中融资难 |
4.1.4 Z县退役军人难以扩大创业规模 |
4.2 Z县退役军人创业存在突出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个人方面的原因 |
4.2.2 社会方面的原因 |
4.2.3 政府方面的原因 |
5 解决新时代退役军人创业突出问题的对策建议 |
5.1 加强退役军人创业政策宣传和创业引导 |
5.1.1 多层次对退役军人创业政策进行宣传 |
5.1.2 利用退役军人创业政策来引导退役军人创业分流 |
5.2 强化退役军人创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 |
5.2.1 开展退役军人创业教育,强化再教育后创业的理念 |
5.2.2 完善退役军人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
5.2.3 强化退役军人职业技能培训实效 |
5.3 建立退役军人创业回访和反馈机制 |
5.3.1 建立退役军人创业的回访制度 |
5.3.2 建立退役军人创业的反馈机制 |
5.4 拓宽退役军人创业的融资渠道 |
5.4.1 鼓励地方性金融机构开发新的金融产品 |
5.4.2 建立退役军人信用联保机制 |
5.4.3 设立退役军人创业基金 |
5.4.4 引导退役军人成立互助基金会 |
5.5 统筹整合退役军人创业资源 |
5.5.1 拓宽退役军人信息来源渠道 |
5.5.2 帮助退役军人发现自身价值 |
5.5.3 政府优化退役军人创业服务 |
5.5.4 推动退役军人联合创业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
6.2.1 研究中的不足 |
6.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退役军人创业调查问卷 |
附录2 退役军人创业访谈提纲 |
致谢 |
(6)中国建设银行Y分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营销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服务与金融服务 |
2.2 服务营销目标市场选择STP |
2.3 服务营销策略组合7Ps |
2.4 小微企业的定义及划分标准 |
第3章 中国建设银行Y分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营销现状分析 |
3.1 中国建设银行Y分行简介 |
3.2 中国建设银行Y分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营销现状 |
3.2.1 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发展现状 |
3.2.2 产品现状 |
3.2.3 价格现状 |
3.2.4 营销渠道现状 |
3.2.5 促销现状 |
3.2.6 人员现状 |
3.2.7 有形展示现状 |
3.2.8 服务过程现状 |
3.3 中国建设银行Y分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
3.3.1 中国建设银行Y分行问卷调查情况 |
3.3.2 市场定位问题 |
3.3.3 产品问题 |
3.3.4 渠道问题 |
3.3.5 促销问题 |
3.3.6 人员问题 |
3.3.7 有形展示问题 |
3.3.8 服务过程问题 |
3.4 中国建设银行Y分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市场定位问题原因分析 |
3.4.2 产品问题原因分析 |
3.4.3 渠道问题原因分析 |
3.4.4 促销问题原因分析 |
3.4.5 人员问题原因分析 |
3.4.6 有形展示问题原因分析 |
3.4.7 服务过程问题原因分析 |
第4章 中国建设银行Y分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营销改进的对策建议 |
4.1 提高市场定位的精准性锁定目标市场 |
4.1.1 中国建设银行Y分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市场细分 |
4.1.2 中国建设银行Y分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目标市场 |
4.1.3 中国建设银行Y分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市场定位 |
4.2 产品策略优化 |
4.3 渠道策略优化 |
4.4 促销策略优化 |
4.5 人员策略优化 |
4.6 有形展示策略优化 |
4.7 服务流程优化 |
第5章 中国建设银行Y分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营销策略的实施保障 |
5.1 制度保障机制 |
5.2 风险管理保障 |
5.3 人员保障 |
5.4 企业文化保障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人民日报·新青年》专版中的青年榜样形象塑造研究(2013年至2019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研究缘起 |
1.1.2 媒体选择缘由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2.3 创新点 |
1.3 文献综述 |
1.3.1 框架理论 |
1.3.2 媒介形象 |
1.3.3 框架理论与媒介形象 |
1.3.4 青年榜样研究 |
1.4 研究方案设计 |
1.4.1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1.4.2 研究方案设计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青年榜样”的报道框架分析 |
2.1 宏观层面:新闻报道材料的选取 |
2.1.1 报道主题:关心青年个人成长 |
2.1.2 新闻来源:未明确说明作者身份、来源 |
2.1.3 消息来源:重视青年声音的表达 |
2.1.4 报道地域:不强调地域差异 |
2.2 中观层面:新闻材料的搭建 |
2.2.1 新闻报道的中层结构:采用叙说结构相对完整的报道形式 |
2.2.2 报道形式 |
2.3 微观层面:新闻文本内容的表达 |
2.3.1 新闻标题:客观中立地揭示和评价新闻内容 |
2.3.2 新闻导语:偏向选择概括式导语直接叙述 |
2.3.3 引语的使用:重视使用直接引语转述新闻人物原话 |
2.3.4 名言警句的使用:增添文学色彩,增强青年榜样形象塑造效果 |
2.3.5 关键词分析:强化中心,引领全文,突出主题,增强传播效果 |
第3章 《新青年》中的青年榜样群像分析 |
3.1 青年榜样人物的人口学统计特征 |
3.1.1 性别:整体看不强调性别,局部看男性青年榜样较多 |
3.1.2 年龄:整体看不强调年龄,局部看重视21-35周岁的青年榜样 |
3.1.3 数量:既重视报道个体,也针对全体青年榜样 |
3.1.4 地域:整体看不强调地域,局部重视华东、华北地区的青年榜样 |
3.1.5 身份:整体看不强调身份,局部重视大学生、青年创业者、志愿者 |
3.1.6 受教育程度:不强调受教育程度 |
3.1.7 民族:整体看不强调民族,局部看重视汉族青年榜样 |
3.1.8 政治面貌:整体看不强调政治面貌,局部看中共党员较多 |
3.1.9 城乡分布:整体看不强调城乡来源,局部看城市的青年榜样居多 |
3.2 青年榜样形象的呈现 |
3.2.1 政治层面 |
3.2.2 科技文化层面 |
3.2.3 经济法律层面 |
3.2.4 社会生态层面 |
3.2.5 个人成长层面 |
第4章 受众对《新青年》青年榜样报道的反馈 |
4.1 研究方案 |
4.2 用户活跃度分析 |
4.2.1 点赞量分析:个人成长层面的点赞量较高 |
4.2.2 评论量分析:个人成长层面的评论量较高 |
4.3 解码形式:引发了较为普遍的支配式解码 |
4.4 诉求偏向:诉诸理性,具备一定思考痕迹 |
4.5 评论内容分析 |
4.5.1 表达自己受到的启发与感受 |
4.5.2 表达自己的思考、建议及期待 |
4.5.3 表示自己对文本观点及青年榜样的认同和赞扬 |
4.5.4 表达自己对文本观点及青年榜样的不认同和质疑 |
4.6 词频分析 |
4.7 受众访谈 |
4.7.1 与过去的青年榜样有明显区别 |
4.7.2 认可青年榜样,并对他们具备一定好感度 |
4.7.3 理性务实与理想信仰,自我意识与集体意识辩证统一的青年榜样 |
4.7.4 青年榜样报道说服力低 |
4.7.5 青年榜样覆盖面窄,对读者的吸引力低 |
4.7.6 青年榜样报道篇幅长,与浅阅读习惯相冲突 |
4.8 影响受众认知的因素 |
第5章 对青年榜样形象塑造的思考及建议 |
5.1 影响青年榜样形象塑造的因素 |
5.1.1 政治层面:《新青年》专版承担的政治使命和职责 |
5.1.2 文化层面:文化后喻时代的到来 |
5.1.3 社会层面:《新青年》专版建设青年友好型社会的格局 |
5.1.4 媒体层面:新闻常规与新闻工作者的意识形态 |
5.2 《新青年》青年榜样形象塑造的优点 |
5.2.1 榜样形象塑造中的“去标签化” |
5.2.2 塑造多元化、立体,普通人可复制的青年榜样形象 |
5.2.3 榜样报道坚守青年立场,呼应青年需求 |
5.2.4 榜样报道中呈现多元化的声音 |
5.3 《新青年》榜样形象塑造的不足 |
5.3.1 青年榜样报道框架层面的不足 |
5.3.2 从受众反馈发现的不足 |
5.3.3 其他问题 |
5.4 对青年榜样形象塑造的建议 |
5.4.1 创新报道思维,提升青年榜样报道影响力 |
5.4.2 丰富报道内容,提升青年榜样报道影响力 |
5.4.3 优化报道形式,提升青年榜样报道影响力 |
5.4.4 加强受众互动,提升青年榜样报道的传播效果 |
5.4.5 拓展传播渠道,提升青年榜样形象的影响力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编码表 |
附录2 :访谈提纲 |
附录3 :研究样本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8)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南京市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
(一)题目的创新之处 |
(二)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一)创业与大学生创业 |
(二)创业扶持政策 |
二、理论基础 |
(一)政策过程理论 |
(二)创业系统理论 |
(三)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二章 南京市创业政策现状及大学生对政策的认知与评价 |
一、南京市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现状 |
(一)扶持政策梳理 |
(二)扶持政策的实施效果 |
二、南京市大学生对创业扶持政策的认知与评价 |
(一)调查问卷的样本分布与回收 |
(二)调查结果的描述性统计 |
第三章 南京市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政策制定层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创业扶持深度不够,融资体系不健全 |
(二)扶持政策与创业需求匹配度不高,配套服务不足 |
(三)创业文化氛围不浓,创业教育政策不完善 |
二、政策执行层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创业政策知晓率低、享受率低,政策宣传力度不足 |
(二)创业服务机构缺位,政策执行机构缺乏协同性 |
(三)部分政策执行力差,审批流程繁琐 |
三、政策评估与调控层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政策监督机制不健全,外部监督缺位 |
(二)政策绩效不明确,缺少创业政策评估体系 |
(三)缺乏政策的动态调整和科学保障机制 |
第四章 国内外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的经验及启示 |
一、国内发达地区政府扶持大学生创业的典型政策 |
(一)杭州的无偿资助制 |
(二)上海的基金制 |
二、国外发达国家政府扶持大学生创业的典型政策 |
(一)美国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 |
(二)日本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 |
三、对南京市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优化的启示 |
(一)加强创业教育与实践 |
(二)完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 |
(三)促进产学研合作 |
第五章 南京市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的优化建议 |
一、政策制定层面:构建完备的政策扶持体系 |
(一)建立系统性创业课程体系及校企互动机制 |
(二)制定差异化政策,提高创业扶持精准度 |
(三)加强大学生创业的财政金融扶持力度 |
(四)完善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商事制度 |
二、政策执行层面:强化信息建设和社会支持 |
(一)多渠道大力宣传政策,营造创业氛围 |
(二)推进“放管服”改革,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
(三)加强创业教育师资及创业服务者队伍建设 |
(四)加强社会参与,放弃政府“全能化”管理思维 |
三、政策评估与调控层面:探索事中监督和事后评估机制 |
(一)完善大学生创业政策的监督协调机制 |
(二)强化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外部评估与反馈机制 |
(三)建立大学生创业政策动态调整与退出机制 |
(四)促进创业成果转化,探索“成本——收益”评估模式 |
结束语 |
附录A:南京市青年大学生对政府创业扶持政策的认知与评价调查问卷 |
附录B:南京市大学生创业情况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惠州市金融扶贫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由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贫困 |
二、普惠金融 |
三、金融扶贫 |
四、小额扶贫信贷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文献述评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金融扶贫理论、政策与经验 |
第一节 相关理论 |
一、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
二、区域经济学理论 |
三、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
四、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
第二节 金融扶贫政策 |
第三节 国内金融扶贫经验 |
一、依托支柱产业 |
二、依托信贷支持 |
三、依托基础设施建设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惠州市金融扶贫的现状与历程 |
第一节 惠州市经济发展概况 |
一、金融机构发展基本情况 |
二、涉农信贷及保险投放状况 |
三、农村地区金融产品及服务情况 |
第二节 惠州市贫困现状及原因分析 |
一、惠州市的贫困现状 |
二、贫困原因分析 |
第三节 惠州市金融扶贫发展历程 |
一、惠州市金融扶贫历程 |
二、惠州市金融扶贫实施情况 |
第四节 惠州市金融扶贫的主要特点 |
一、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
二、政府主导及金融协同 |
三、依托金融领域的发展带动 |
四、产业金融扶贫及“电商平台+金融”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惠州市金融扶贫存在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惠州市金融扶贫实地调查 |
一、受访者基本情况分析 |
二、受访者需求分析 |
三、金融扶贫的效果及问题分析 |
四、贫困地区政府扶贫工作人员访谈分析 |
第二节 惠州市金融扶贫存在的问题 |
一、金融扶贫主体功能定位不明确 |
二、贫困地区整体金融环境发展滞后 |
三、贫困乡镇金融风险暴露水平高 |
四、信贷配给及反馈机制相对缺位 |
第三节 惠州市金融扶贫问题产生的原因 |
一、金融扶贫工作涉及多部门跨领域 |
二、城乡壁垒弊端凸显金融抑制 |
三、金融扶贫可持续发展能力弱 |
四、金融扶贫长效机制不健全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强化惠州市金融扶贫的思路建议 |
第一节 惠州市金融扶贫的思路和原则 |
一、宏观方面 |
二、中观方面 |
三、微观方面 |
第二节 强化惠州市金融扶贫工作的具体建议 |
一、统筹优化职能部门加强合作 |
二、完善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
三、构建地方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
四、完善金融扶贫长效发展机制 |
五、加快产业经济发展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惠州市金融扶贫调查问卷(扶贫对象) |
附录2 :深度访谈提纲(贫困地区政府工作人员)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2万元贷款助你创业两年(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D]. 张婷婷. 吉林大学, 2021(01)
- [2]迪庆州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案例研究[D]. 冯瑞.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建设银行S省分行普惠金融业务竞争战略研究[D]. 李中玉. 山东大学, 2021(02)
- [4]T市J区农民工返乡创业中的政府支持研究[D]. 田茜. 扬州大学, 2021(09)
- [5]新时代退役军人创业突出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湖北省Z县为例[D]. 李梓维.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6]中国建设银行Y分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营销策[D]. 易磊.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 [7]《人民日报·新青年》专版中的青年榜样形象塑造研究(2013年至2019年)[D]. 潘甜.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8]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9]南京市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优化研究[D]. 朱丹丹.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10]惠州市金融扶贫现状与对策研究[D]. 彭玲.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