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枣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刘丽华[1](2021)在《辽西地区大枣丰产栽培及贮藏保鲜技术》文中提出大枣营养价值高,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适种于辽西地区,目前辽西地区栽培的大枣品种多样,已成为主要的农林经济树种,对大枣的丰产栽培技术和贮藏保鲜技术进行总结。
周志强[2](2020)在《漂白紫胶基复合涂膜对常温贮藏鲜果呼吸抑制作用及调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统的采后保鲜技术在追求较好的外观品质时,往往忽略了果蔬的营养价值和安全性。由于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提高,人们更加注重采后果蔬的内在营养品质和安全性,所以开发绿色、高效和安全的采后保鲜技术成为了新的研究趋势。可食性涂膜保鲜技术因其保鲜效果好和天然可食用等优点,在果蔬采后保鲜方面优势明显。但是,大多数可食性膜缺少生物活性,导致保鲜效果有限;同时,针对具有不同呼吸特点的果蔬,膜的透气性不可调控,针对的果蔬种类单一。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做了如下研究工作:(1)单宁酸/漂白紫胶复合涂层对芒果常温贮藏的保鲜效果:该实验制备了单宁酸/漂白紫胶复合保鲜剂用于芒果常温保鲜,通过响应面Central Composite试验设计对此保鲜剂进行配方优化,并检测了复合保鲜剂的理化指标。结果显示:最优配比为漂白紫胶7.30 wt%、单宁酸0.30 wt%、甘油2.00 wt%,贮藏第18 d后,失重率和黑斑发生率分别为24.38%和29.91%,其保鲜效果优于单独的漂白紫胶保鲜剂,同时,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其货架期延长了约7~10天。复合保鲜剂的各项感官和理化指标均符合国标要求,说明此保鲜剂绿色、安全、无毒。(2)单宁酸/漂白紫胶复合涂层对采后芒果的品质影响及保鲜机理探究:该实验探究单宁酸/漂白紫胶复合保鲜剂的特性及其对芒果常温贮藏期间的贮藏品质和生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宁酸的加入使复合涂层具有更低的水蒸气渗透率,以及更好的抗氧化作用,抑制了芒果的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了MDA含量和细胞膜渗透率。使其在在抑制常温贮藏芒果的呼吸作用,减少质量损失和氧化褐变,保持较高的营养物质含量方面比漂白紫胶保鲜剂和无处理组表现更好。体外实验表明复合复合涂层对芒果的炭疽病菌和蒂腐病菌具有较强的抑制能力,减少了病菌的侵染,从而延长了芒果的货架期。(3)聚乳酸多孔微球对可食性膜气体调控性能的研究及其对水果的气调保鲜:实验通过热致相法制备聚乳酸多孔微球,然后将其与漂白紫胶复合制备得到聚乳酸多孔微球/漂白紫胶气调膜并研究了微球的特性及其在调节复合膜透气性中的作用。并初探气调膜对橙子呼吸代谢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通过优化条件制备得到的聚乳酸多孔微球孔隙率超过77%,同时,微球具有一定的抑菌性,小鼠体内毒理实验表明微球属实际无毒。通过改变微球添加量能够调控多孔微球/漂白紫胶复合膜的气体渗透性以及对CO2和O2的选择性,同时气调膜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和透光性。将聚乳酸多孔微球/漂白紫胶复合涂层用于橙子常温贮藏保鲜,发现微球添加量与橙子的失重率、呼吸速率和乙烯释放量成正相关。这说明此气调膜有望作为可食性气调包装材料自发调控果蔬的呼吸代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4)载单宁酸壳聚糖多孔微球对可食性膜的调控作用及其对水果的气调保鲜:本实验以聚乙二醇(PEG)为致孔剂,开发出一种新的方法制备得到壳聚糖多孔微球,并通过界面自组装负载单宁酸,然后与漂白紫胶复合制备得到具有生物活性的气调膜,并研究了微球的特性及其在调节复合膜透气性中的作用,并初探其对橙子呼吸代谢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以PEG为致孔剂制备得到的壳聚糖多孔微球具有丰富的介孔结构,其比表面积为62.06 m2/g,负载单宁酸后多孔微球的比表面积略有下降,但其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能力增强,小鼠体内毒理实验表明微球属实际无毒;通过改变微球添加量和单宁酸负载量能够调控复合膜的气体渗透性以及对CO2和O2的选择性;应用于橙子的保鲜实验结果表明此复合膜能够有效调节橙子的呼吸代谢作用,有望为不同果蔬提供适宜的微环境,自发调控果蔬的呼吸代谢从而达到最佳保鲜效果。
段红梅[3](2020)在《长白楤木嫩芽贮藏保鲜加工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长白楤木(Aralia continentalis Kitagwa),药名东北土当归,又名草本刺嫩芽、土当归、牛尾大活等,属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营养物质较丰富,属于一种珍贵的山野菜。长白楤木嫩芽,含有香椿、刺老鸦、芹菜和松子浓郁的混合香味,食后留有的余香令人难忘,是日本、韩国和朝鲜多年食用的着名山野菜,深受人们的青睐。长白楤木嫩芽因其生长具有季节性,食用周期较短,采后失水易腐烂,不易贮藏。为了提高采后长白楤木嫩芽的食用价值和商品价值,寻找适宜的保鲜方法对长白楤木嫩芽进行贮藏。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柠檬酸、VC、氯化钙和亚硫酸钠四种护色保鲜液对长白楤木嫩芽进行保鲜处理,通过单因素试验,测定失重率、感官评价、褐变度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等指标,得到单一护色保鲜液最佳浓度为:1.5%柠檬酸、1.1%VC、0.7%氯化钙以及0.15%亚硫酸钠,且筛选保鲜效果较好的柠檬酸、VC、氯化钙三种护色剂及浸泡时间组合,通过响应面试验,得到长白楤木嫩芽复合护色保鲜液最佳配方为:1.5%柠檬酸+1.1%VC+0.7%氯化钙,以最佳复合保鲜液浸泡15 min处理长白楤木嫩芽,得到感官评分为96.55±0.05分,且单一保鲜液明显没有复合保鲜液的保鲜效果好。在此配方下,该复合护色保鲜液能使长白楤木嫩芽色泽保持鲜绿色,延长贮藏货架期10 d左右,对长白楤木嫩芽保鲜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2)采用壳聚糖-魔芋粉复合保鲜液对长白楤木嫩芽的保鲜效果,分别以浓度为0.25%、0.5%、0.75%壳聚糖与0.4%魔芋粉复配制成保鲜液,对长白楤木嫩芽进行涂膜处理,4℃条件下贮藏,测定贮藏期间长白楤木嫩芽感官品质、失重率、腐烂率、叶绿素、类胡萝卜素、VC、还原糖、蛋白质、可滴定酸、丙二醛(MDA)、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氢酶(CAT)等理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0.5%壳聚糖与0.4%魔芋粉复合保鲜液对贮藏期间长白楤木嫩芽保鲜效果最显着,使长白楤木嫩芽感官品质保持良好,明显降低长白楤木嫩芽的失重率、腐烂率,延缓叶绿素、类胡萝卜素、VC、还原糖、蛋白质、可滴定酸和MDA(1)含量的变化,抑制长白楤木嫩芽中POD活性、PPO活性、CAT活性,可使长白楤木嫩芽长达18 d的保鲜期。因此,0.5%壳聚糖与0.4%魔芋粉复合保鲜液在长白楤木嫩芽保鲜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3)以感官评分、亚硫酸盐含量、叶绿素含量和VC含量为评价指标,通过Box-Behnken设计-双响应面法,优化腌制长白楤木嫩芽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长白楤木嫩芽最佳腌制最佳复配为:食盐添加量为14%、碳酸钠添加量为0.15%、氢氧化钙添加量为0.35%、氯化钙添加量为0.06%。在此最佳腌制工艺条件下,长白楤木嫩芽感官评分为89.95±0.45分,叶绿素含量为0.984±0.003 mg/g,且腌制长白楤木嫩芽的颜色为鲜绿色,质地嫩脆,具有腌制菜的鲜香味,贮藏期长达6个月。
杨亚丽[4](2020)在《采前生理调节剂结合采后低温静电场对灵武长枣保鲜效果的研究》文中指出灵武长枣(Zizphus jujuba Mill cv.LingWuchangzao),又称“马牙枣”,鼠李科枣属,灵武长枣1998年被宁夏回族自治区列为当地重点推广的农产品之一,为宁夏特色优势鲜食果品,因富含维生素C,营养价值高,被誉为“活维生素丸”之王,深受人们的喜爱,是很好的滋补佳品。但灵武长枣属于典型的呼吸跃变型果实,采后易邹缩,损失率高,品质下降快,鲜食期短。在灵武长枣的栽培模式、保鲜技术和加工方面均有文献报道。但是,利用采前生理调节结合采后低温低压静电场保鲜的研究未见报道。本论文主要对日光温室,大拱棚和大田三种种栽培方式下,采用生理调节剂对枣树进行采前干预处理,测定分析枣果采前采后的营养生殖生长指标、理化指标及酶活性的变化,研究三种栽培模式与采前喷施生理调节剂爱增美+斯特考普对枣果营养生长和贮藏品质的影响;结合采后低温静电场的保鲜技术,对采收后灵武长枣果实进行贮藏保鲜,分析采前干预结合采后处理对对枣果保鲜效果的影响,对灵武长枣新型保鲜技术研究和商业价值提高,延长贮藏保鲜期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理调节剂对日光温室枣树营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选择生理调节剂爱增美与斯特考普配合施用,研究不同浓度的生理调节剂对枣树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和枣品质的影响,筛选出最佳生理调节剂组合为:爱增美3000+斯特考普6000倍处理。结果表明,爱增美1500倍+斯特考普3000倍处理下枣吊抽生长度比CK组多0.13 cm,最终平均着果数比CK组多0.5倍,爱增美3000倍+斯特考普6000倍处理果实贮后的好果率较对照组高64%。因此,确定爱增美3000倍+斯特考普6000倍处理为最适采前处理灵武长枣静态贮藏的浓度。2、不同场强对优选生理调节剂处理的大拱棚枣果实贮藏保鲜品质的影响。研究采前干预(优选的生理调节剂)结合采后低温(0±0.5)℃不同场强(0mv、50mv、100mv、150mv)对枣果营养生长和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前处理喷施优选生理调节剂可以促进枣树新稍和枣吊抽的生长,提高座果率和增大果形指数;在低温条件下,采前处理结合不同场强处理均可以有效提高枣果实的贮藏品质和延长贮藏期,其中与0mv、50mv和100 mv相比,150mv场强处理组的贮藏保鲜效果最优,可以显着延迟枣果实中的可溶性固形物(TSS)的消解,总酸(TA)及维生素C(VC)的消耗,延迟枣果实硬度的下降,并延长枣果实的保鲜贮藏时间。3、低温低压静电场处理对优选生理调节剂处理的大田栽培枣果实贮藏品质和酶活性的影响。通过叶面喷施优选生理调节剂后,对大田栽培种植模式下的灵武长枣果实贮藏保鲜效果进行研究。分析了采前处理结合采后低温0℃低压静电场(200~300mv)对灵武长枣贮藏品质和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前优选生理调节剂结合采后低温LVEF可以有效抑制果实硬度和维生素C(VC)的降低、总酸(TA)的消解和总糖的消耗,提高贮藏过程中果实的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和纤维素酶(CX)的活性,降低果实丙二醛(MdA)含量及氧化伤害。枣果实的贮藏期延长至75~80 d,表明采前优选生理调节剂干预处理结合采后低温低压静电场处理可以有效延长枣果实的贮藏期,提高枣果实的贮藏品质。综上所述,生理调节剂爱增美3000倍+斯特考普6000倍、2/3成熟度;LEVF200 mv处理能促进灵武长枣树的营养生长,延长贮藏期,其中以大田栽培的枣果实贮藏时间最长,可达到75~80 d,可在生产中推广使用。
张婷婷[5](2020)在《不同涂膜处理对新疆冬枣保鲜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冬枣(Zizyphus jujuba cv.Dongzao)是新疆特色农产品之一,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感官品质,近些年逐渐成为新疆水果市场供不应求的佳品。然而,冬枣采后贮藏期短,品质下降快,极大损害了冬枣的商品性。目前国内外研究多集中于对采后冬枣进行低温、化学处理的方法进行贮藏,而对新型涂膜保鲜剂的研究相对较少。保鲜剂涂膜处理能有效延长果蔬的贮藏时间和贮藏品质,因此对冬枣的涂膜贮藏保鲜技术研究具有较大意义。本课题以新疆鲜食冬枣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不同涂膜保鲜剂对冬枣果实的贮藏品质、乙烯代谢、活性氧代谢等的影响,为涂膜保鲜技术在冬枣果实采后贮藏保鲜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通过前期研究,确定了最佳的1-MCP浓度、纳他霉素+壳聚糖浓度,最佳浓度分别为1.0μL/L1-MCP,1%纳他霉素+0.2%壳聚糖。不同处理对冬枣的感官品质均具有一定的保鲜效果,可以显着抑制冬枣果实的腐烂率、失重率变化,保持冬枣较高的硬度,降低呼吸速率并抑制乙烯的释放速率,但对色差变化无显着影响。贮藏60天时,冬枣腐烂率为11%、失重率2.10%、硬度12.87 kg/cm2、色差值20.02、呼吸强度7.25 mg/kg?h、乙烯释放速率为0.0035μL/kg?h。综合分析,用1-MCP+壳聚糖+纳他霉素复合涂膜处理冬枣保鲜效果最佳。2、不同处理对冬枣的营养物质含量均具有一定的维持作用,可以延缓冬枣果实中TSS、TA、Vc、黄酮、总酚、多糖等含量的减少。贮藏60天时,最佳处理中冬枣TSS含量为33.38%、TA含量为0.18%、Vc含量为1.91 mg/g、黄酮含量为33.51 mg/g、总酚含量为5.84 mg/g、多糖含量为2.08mg/g。综合分析,用1-MCP+壳聚糖+纳他霉素复合涂膜处理可以较好地维持冬枣活性成分,且效果最佳。3、不同处理对冬枣的活性氧代谢过程均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以显着提高冬枣果实中的SOD、CAT、POD、APX酶的活性,抑制超氧阴离子的产生,延缓H2O2含量的上升和积累,从而延缓冬枣果实的衰老。贮藏60天时,冬枣最佳的H2O2含量为1.78μmol/g、O2—生成速率为0.25 nmol/g·min、SOD活性为69.38μmol/g·min、CAT活性为1.61 mgH2O2/g·min、POD活性为0.84 OD470/g·min、APX活性为43.81 U/g。综合分析,用1-MCP+壳聚糖+纳他霉素复合涂膜处理冬枣对活性氧代谢调节效果最佳。
胡美斯[6](2020)在《茉莉酸甲酯处理对冷胁迫青椒中CBF信号通路的调控》文中认为青椒(Capsicum anuum.L)属于双子叶茄科辣椒,别名为甜椒。青椒的发源地为中南美洲,属冷敏性植物。青椒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有多种对人体有增益的营养素。普遍认为,低温贮藏技术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果蔬保鲜技术。低温可以对果蔬的呼吸代谢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有助于果蔬内营养物质的保存,为保质期的延长创造有利的条件。然而青椒在生产、运输、低温贮藏过程中,会导致青椒发生腐烂变质进而产生冷害症状,严重影响了青椒的商品品质和商品价值。茉莉酸甲酯是一种有效的调节物质,其能够对植物胁迫反应产生一定的影响,有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在多种果蔬上面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用来做保鲜和预防冷害发生,从而提高果蔬的抗冷性,从而减轻果蔬在低温下膜脂过氧化和冷害等症状,提高采后果实低温贮藏下的品质。CBF(C-repeat binding factor,CBF)可以界定为AP2/ERF类家族的一员,是一种典型的转录因子,还有一种叫法为DREB,该物质在植物响应低温胁反应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目前,最经典的低温反应通路是ICE1-CBF-COR通路。本研究首先通过对青椒生理生化指标测定与分析,研究低温胁迫下青椒冷害的发生与相关指标的变化规律,然后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发生冷害与未发生冷害的青椒果实的CBF/DREB差异表达基因和转录因子,采用Real-time 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关键基因的转录调控机理表达水平。同时对低温贮藏的青椒采用茉莉酸甲酯处理,探究茉莉酸甲酯处理对冷害调节的影响及茉莉酸甲酯处理后对青椒CBF通路基因表达的变化影响,以探究减轻青椒冷害的调控技术,为研发青椒冷害的调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主要结果如下:(1)采后青椒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冷害指数增加,尤其是4℃,增加十分显着,相对电导率,腐烂率,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等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上升,其变化趋势没有较大的差别,这些生理指标的变化与许多关于冷害研究结果相同。这表明,青椒细胞受损害严重,遭受冷胁迫影响,都代表着膜系统的崩溃,冷害症状更加明显。贮藏过程中的叶绿素含量也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说明冷害也导致叶绿素含量下降。通过观察发现4℃贮藏20d的青椒出现了明显的凹陷斑和褶皱,大片水渍状冷害斑,果皮线和果肉组织完全模糊,细胞收缩明显,组织破坏严重,10℃贮藏的青椒组表观为轻微失水变蔫,贮藏期间不存在显着的冷害症状。(2)当处于4℃贮藏环境下,100μmol/L茉莉酸甲酯处理可以降低冷害,抑制叶绿素发生分解,阻碍果实发生的褐变,有利于抗坏血酸的贮存,对青椒后熟作用产生一定的影响,保持青椒的最佳品质,增强了青椒的耐寒性。同时茉莉酸甲酯处理能够提高抗氧化物酶SOD,POD,APX,CAT的综合活性,有助于编码基因自身表达水平的提高。为采后青椒抗寒提供有效贮藏技术。(3)青椒果实经茉莉酸甲酯处理后于4℃低温贮藏25d,发现CaDREB2E和CaCOR413基因的表达量均高于4℃未处理组。4℃茉莉酸甲酯处理组中CaICE1基因表达出现峰值的时间较4℃未处理组延迟5d。实验结论显示,对青椒果实进行茉莉酸甲酯相关处理后,除CaDREB1F、CaDREB1B之外,其他类型的DREB/CBF冷应答通路基因相关活性有所提高,可将其表述为接受诱导贮藏中后期DREB/CBF冷应答通路相关基因进一步增强表达的早期信号,让青椒果实的抗冷性得到提高。
陈燕[7](2020)在《一氧化氮熏蒸对干果贮期病害抑制及毒素清除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新疆果品资源丰富,品质优良,是我国干果的主产区之一,其中很有特色的干果为杏干和红枣。杏干和红枣在长期贮藏时易发生霉变(真菌毒素)及滋生虫患,使其失去食用价值,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干果主要的真菌毒素为黄曲霉毒素(AFT)和赭曲霉毒素A(OTA),误食后会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因此,研究新疆杏干和红枣贮期病害防治技术和真菌毒素清除的方法,对干果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氧化氮(NO)是生物体内含有自由基的气态分子,可作为一种高效的气体熏蒸剂影响生物体内相关酶的活性,抑制真菌孢子的萌发和生长发育,从而有效控制果品采后的真菌病害。本论文以新疆红枣和杏干为研究试材,针对干果贮期真菌病害和毒素积累等问题,采用气体熏蒸处理技术,考察了NO熏蒸对干果贮藏品质的影响,研究了NO熏蒸对干果表面优势菌及病害的抑制作用,探讨了NO对干果优势菌的抑制机制,明确了其对毒素的清除作用。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论述如下:1、研究了NO熏蒸对杏干真菌病害的抑制和对杏干贮藏品质的影响;以SO2熏蒸作为阳性对照,考察了NO熏蒸对鲜杏熏蒸后再晾晒制成杏干后品质的影响。采用不同浓度NO熏蒸3 h后,结果说明:(1)NO熏蒸对杏干中黄曲霉(A.flavus)、黑曲霉(A.niger)和意大利青霉(P.italicum)引起的病害有强烈的抑制作用,1500μL/L NO熏蒸在72 h内病害指数为0,完全抑制了杏干体内病害的发生。(2)1500μL/L NO熏蒸能显着减少杏干自然病虫害的发生,降低杏干霉变率、虫蛀率、菌落总数(TAMC)和霉菌酵母计数(TYMC);900μL/L NO熏蒸可较好的保持杏干的贮藏品质,延缓褐变度的上升,减少水分活度(Aw)、水分、可滴定酸(TA)、可溶性固形物(TSS)、和还原糖含量的下降,抑制抗坏血酸(As A)的氧化和营养成分损失;熏蒸结束后NO残留量符合现行标准。(3)NO熏蒸鲜杏再经制干后,200μL/L NO熏蒸较好保持杏干含水量、Aw和表面色泽;延缓果实失重的下降和褐变的上升,维持TSS、总酸、As A和还原糖含量在较高水平,且无有害残留。表明NO熏蒸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杏干病害的发生,保持了贮藏品质,提高了食用安全性。2、研究了NO熏蒸对红枣优势真菌病害的抑制作用,筛选出适宜的NO熏蒸浓度,考察了NO对红枣贮藏品质的影响。以灰枣为研究试材,采用不同浓度NO熏蒸3 h后,NO熏蒸显着降低了A.niger引起灰枣病害的发生,600μL/L的NO可以完全抑制黑曲霉病,抑制率为100%;显着降低灰枣失重率、霉变率、虫蛀率、褐变度和微生物总量(TAMC和TYMC);有效延缓了水分、TSS、还原糖、TA和As A含量的下降。结果表明NO熏蒸显着抑制了灰枣的真菌病害,明显减少了营养成份的损失,很好保证了灰枣的原有品质。3、研究了NO熏蒸对杏干和红枣等干果优势菌A.flavus,A.niger和P.italicum的体外抑制机制,比较了NO和SO2对三种干果优势真菌的抑菌效果。采用不同浓度NO熏蒸处理后,NO熏蒸以浓度依赖的方式抑制A.flavus、A.niger和P.italicum的菌落扩展和菌丝体生长。NO对这三种菌的最低杀菌浓度(MFC)和最低抑菌浓度(MIC)值分别为600、450、450μL/L和33、27、27 m L/L;SO2为450、450、450μL/L和87、67、27 m L/L。NO显示出与SO2相同或更优的抑菌效果。在MFC和MIC条件下,NO熏蒸完全抑制了干果中优势真菌孢子的萌发和芽管伸长,减少了菌丝体的生物量。经研究发现其抑制机制为:NO熏蒸破坏了质膜的完整性,增加了真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和细胞膜的氧化损伤,改变了菌丝体的微观结构,使得真菌的生长和繁殖受到抑制,并使其致死。4、研究了NO熏蒸对A.flavus和A.niger产生毒素的影响,明确了NO对真菌毒素清除作用的作用途径。由体内实验结果得知,NO熏蒸能减少A.flavus和A.niger引起杏干病害的腐烂率和菌落数量;对杏干中A.flavus产生的Aflatoxin B1(AFB1)、Aflatoxin B2(AFB2)、Aflatoxin G1(AFG1)、Aflatoxin G2(AFG2)和A.niger产生的Ochratoxin A(OTA)真菌毒素均有强的抑制作用,培养10 d后NO熏蒸使得杏干中AFB1、AFB2、AFG1、AFG2和OTA的含量分别减少了51.53%、49.75%、49.50%、49.13%和43.88%;显着减少了杏干中真菌毒素积累。由体外实验结果可知,NO熏蒸对A.flavus和A.niger在培养基中真菌毒素的产生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NO熏蒸浓度与真菌毒素含量密切相关,低浓度NO熏蒸(1500μL/L NO,1倍)对标准溶液中真菌毒素仅有轻微的清除效果,而高浓度NO熏蒸(150m L/L NO,100倍)对毒素具有强的清除能力,使得标准溶液中OTA、AFB1、AFB2和AFG1的含量分别减少了55.56%、45.51%、1.52%和35.76%。以上结果表明:NO熏蒸对真菌毒素的清除作用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1)NO熏蒸控制了杏干表面真菌数量和抑制了培养基中真菌生长发育,减少了真菌毒素的产生和积累;(2)NO熏蒸通过对真菌毒素的直接清除,进而降低了真菌毒素的含量和积累。综上所述,NO能很好地抑制杏干和红枣在贮藏时真菌的生长,减少真菌病害的发生,降低真菌毒素对干果的污染,可保证贮藏后杏干和红枣的品质,并表现出了与SO2处理相似或者更优的效果。因此,NO可作为一种可替代的安全有效的用于干果贮藏的气体熏蒸剂。NO熏蒸技术的研究,为NO熏蒸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和技术基础,为食品安全和干果食用安全性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唐艳[8](2019)在《采后处理对枣贮藏品质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枣(Zizyphus jujuba Mill.)为鼠李科(Rhamnaceae)枣属(Zizyphus Mill.)落叶小乔木,在我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我国鲜食枣种质资源丰富,近年来,许多学者围绕冬枣、灵武长枣等鲜食枣的贮藏保鲜方式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亚热带气候下生产的鲜食枣品种如’中秋酥脆枣’的保鲜方式却未见报道。由于枣的品种、大小、含糖量、果皮厚度等不一样,保鲜方式各异。因此,针对’中秋酥脆枣’的贮藏保鲜方式落后的问题,以’中秋酥脆枣’鲜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不同方式的采后处理,包括无浸泡组(CK),清水、3%、4%和5%CaCl2溶液、27℃、45℃、50℃、55℃和60℃蒸馏水、1%Vitamin C、50mg/LABA、1%Fe3+、3%Ca(N03)2浸泡20min和放置KMnO4的方法进行保鲜,每隔固定时间采样后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气质联用仪、手持式折光仪、硬度计、气相色谱仪等设备,采用统计法、2,6-二氯酚靛酚法、3,5-二硝基水杨酸法、色谱法、蒽酮法及荧光定量PCR法等对枣果的糖含量、Vc含量、硬度、果实口感综合评价、MDA含量、乙烯释放速率及与乙烯合成相关的部分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方式采后处理对枣果外观品质的影响差异显着。光照会增加枣果的裂果率、腐烂率及转红指数。(2)不同方式采后处理对枣果食用品质的影响存在差异。光照会促使枣果失水,减少贮藏时间;光照对枣果中TSS影响不大但会影响枣果的果果实硬度,放置KMnO4的枣果贮藏前期口感显着优于其他采后处理;热处理影响贮藏前期枣果的果实硬度,CaCl2主要影响贮藏后期的果实硬度。(3)不同方式的采后处理对枣果的营养品质的影响存在极显着差异。’中秋酥脆枣’热处理最适温度为55℃,CaCl2最适浓度为3%,松针提取液+2%CaCl2处理的枣果保鲜效果最好,低浓度松针提取液与2%CaCl2处理保鲜效果相似(4)不同方式的采后处理对乙烯释放速率及部分与乙烯合成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存在显着影响。不同方式的采后处理、贮藏时间等条件对枣果ACO、ACS、ER、ERS、ETR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存在差异;黑暗条件贮藏的枣果的乙烯释放速率慢于光照条件下枣果的乙烯释放速率,且黑暗环境下ABA处理的枣果乙烯释放速率最快;放置KMn04的处理组的枣果在贮藏过程中并未检测到乙烯含量。(5)不同处理的果实品质与乙烯及其部分相关基因的关系复杂。失重率与裂果率、腐烂率、乙烯释放速率均有显着相关性;光照、贮藏时间与乙烯合成相关基因的相关系数较小;E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其他指标不存在相关性,ERS基因与失重率、裂果率、乙烯释放率不存在显着相关性,ACO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枣果的失重率和果实口感综合评价呈显着正相关,ETR1基因与枣果的失重率、裂果率、腐烂率、转红指数、果实口感综合评价、乙烯释放速率均呈显着负相关。
方东路[9](2017)在《纳米复合包装材料对金针菇的保鲜作用及其机理》文中提出为了解决金针菇采后品质劣变的问题,延长商品货架期,本研究在实验室前期配方优化的基础上,利用纳米银、纳米二氧化钛、纳米二氧化硅三种纳米原料,加工制备了一种新型聚乙烯基纳米复合包装材料,并在金针菇贮藏保鲜中进行了应用。通过测定包装内气体成分、微生物生长、金针菇贮藏品质等指标,以及分析菇体细胞自由基代谢和蛋白表达差异,以揭示纳米复合包装材料对金针菇保鲜作用的机理,为纳米保鲜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具体研究结果分述如下:1、以聚乙烯为基材,结合纳米银、纳米二氧化钛、纳米二氧化硅、凹凸棒土和其他加工辅料,通过二次造粒技术,吹塑制得了一种厚度为40μm的纳米复合包装材料。以未添加纳米颗粒的普通聚乙烯包装膜为对照,测定分析了纳米复合包装材料的机械性能、阻隔性能、颗粒分布、安全性能和生产成本。结果表明,纳米银和纳米二氧化钛分别以面心立方晶相和锐钛矿晶型为主要形式分布在纳米复合材料中,纳米颗粒在聚乙烯基质中分布均匀,粒子尺寸直径主要集中在50-100nm之间,未出现明显的团聚现象。纳米颗粒的添加使得纳米膜和普通聚乙烯膜相比,纵向拉伸强度提高了26.91%,水蒸气透过率降低了 37.41%,CO2透过率降低了 6.0%,02透过率降低了 8.0%,同时透光率也降低了 8.0%。纳米复合包装材料符合国家GB 9687-1988标准安全规定的要求。迁移实验表明,在4℃低温条件下纳米颗粒无迁移现象发生;在25℃条件下,虽然可以检测到微量银元素(0.02 mg/kg DW)的迁移,但是其迁移含量在国家GB 9685-2016标准规定的范围内,无安全风险。从成本上看,虽然纳米包装材料比未添加纳米粒子的聚乙烯材料贵了 35.79%,但相比于保鲜作用,生产成本可接受。2、利用纳米复合包装袋和普通聚乙烯包装袋对新鲜金针菇进行贮藏保鲜处理,在4℃下贮藏21天,每隔三天观测包装袋内氧气、二氧化碳和乙烯气体浓度,以及金针菇自身感官、营养、微生物和风味指标变化。结果表明,纳米包装可以吸收氧化乙烯,调节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浓度,降低金针菇的呼吸作用,呼吸速率最大值比对照组降低了 19.17%。两种包装金针菇失重率在贮藏期间均保持在1%以下。低温贮藏21天后,和对照组相比,纳米材料包装的金针菇开伞率降低了 39.80%,菇柄伸长率降低了 44.08%,最大剪切力降低了 16.45%,褐变度降低了 22.01%。纳米包装还可以延缓金针菇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和游离氨基酸的消耗或降解过程。从微生物生长情况看,纳米包装在贮藏中后期可以显着抑制金针菇嗜温菌、嗜冷菌、假单胞菌、酵母和霉菌的生长。风味检测结果显示,3-辛酮和3-辛醇是新鲜金针菇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经过21天贮藏后,纳米材料包装的金针菇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是酮类(73.9%),烃类物质相对含量为12.7%,比新鲜金针菇高了近一倍。相比之下,普通聚乙烯包装的金针菇的主要风味物质是杂环与芳香类物质。此外,由于无氧呼吸作用使得普通聚乙烯包装的金针菇产生乙醇积累,其相对浓度在贮藏末期为5.3%,而纳米材料包装的金针菇乙醇相对浓度仅为0.8%。两种包装金针菇的非挥发性风味物质中酸味、咸味和鲜味相关物质的含量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不断降低。相比于对照组,纳米材料包装的金针菇酸味物质和回味值与贮藏初期相比未出现显着性差异。3、通过测定4℃低温贮藏期间不同包装金针菇自由基含量、抗氧化酶活性、膜脂过氧化程度以及膜透性变化,以揭示纳米包装对金针菇菇体细胞自由基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包装可以提高金针菇菇体抗氧化酶的活性。贮藏第3天时,纳米材料包装的金针菇的SOD和POD酶活性最高,分别为134.67 U/mg protein和44.78 U/mg protein,显着(P<0.05)高于普通聚乙烯包装的金针菇;贮藏第6天时,CAT酶活性达到最大值(767.41 U/mg protein),比对照组高了15.46%。纳米包装可以延缓金针菇细胞自由基的产生与积累,减少细胞氧化损伤,保护细胞膜的完整性。贮藏21天后,纳米材料包装的金针菇O2·--和H2O2含量分别为3.86 mmol/kg FW和14.65 mmol/kg FW,显着低于普通聚乙烯包装金针菇组。贮藏3天后,纳米材料包装的金针菇MDA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说明纳米包装可以降低细胞膜脂过氧化水平。相对电导率测定和电镜观察结果也证明了纳米包装可以保护金针菇细胞结构,维持细胞膜选择透过性。低场核磁共振检测结果显示,新鲜金针菇弛豫曲线共有四个特征峰,分别代表细胞壁内的结合水分子信号(T21)、细胞质内的半结合水分子信号(T22)、细胞间隙(T23)和液泡(T24)内的自由水分子信号。贮藏21天后,相比于纳米包装,普通聚乙烯包装金针菇核磁信号弛豫曲线峰T22、T23和T24出现了明显的左移现象,并且T23和T24之间还出现了肩峰融合的趋势,说明对照组金针菇细胞生物膜受到自由基的攻击而损伤,透过性增强,细胞质和液泡中的溶质等大分子物质开始溶出,进而影响了低场核磁横向弛豫时间,出现了偏移和融合的现象。4、利用TMT标记结合2D LC-MS/MS技术对新鲜金针菇、21天贮藏后纳米材料包装和普通聚乙烯包装的金针菇的蛋白进行分离鉴定,再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数据深度分析。实验结果共鉴定出2283个可信蛋白,其中筛选出差异蛋白429个。纳米材料包装的金针菇蛋白样品对比新鲜金针菇蛋白样品组(N/F)共检测到181个差异蛋白,上调蛋白176个,下调蛋白5个;普通聚乙烯包装的金针菇蛋白样品对比新鲜金针菇蛋白样品组(P/F)共检测到145个差异蛋白,上调蛋白117个,下调蛋白28个;纳米材料包装的金针菇蛋白样品对比普通聚乙烯包装的金针菇蛋白样品组(N/P)共检测到297个差异蛋白,上调蛋白232个,下调蛋白65个。对N/P组差异蛋白数据GO分析发现,上调的差异蛋白50%都分布在细胞的细胞质中,主要参与了氨基酸合成与代谢(16%)、蛋白运输(15%)、信号传导(11%)、应激反应(11%);下调差异蛋白分布在细胞的线粒体(35%)、细胞质(31%)和膜结构(18%)上,主要参与了碳水化合物代谢(32%)、氨基酸合成与代谢(24%)和有机酸代谢(12%)。通过GO、KEGG和PPI分析发现,纳米包装可以延缓三羧酸循环、乙醛酸循环等能量代谢过程相关蛋白的表达,如柠檬酸合成酶、异柠檬酸裂合酶等;提高甲酸脱氢酶和乙醛脱氩酶蛋白表达,进而减少因无氧呼吸积累的乙醇带来的伤害;降低B-葡糖苷酶和海藻糖酶的蛋白表达,延缓纤维素和海藻糖的降解过程,进而保护细胞壁结构和提高细胞抗性;提高酵母氨酸脱氢酶、色氨酸合酶、谷氨酸脱氢酶、延长因子和蛋白二硫键异构酶等相关蛋白的表达,从而提高金针菇细胞在胁迫条件下的耐受性,保证细胞内碳氮代谢平衡,协助修复错误修饰蛋白。另一方面,纳米包装还可以提高金针菇信号传导相关蛋白,比如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肌醇-磷酸合酶、G蛋白信号调节因子、蛋白激酶C和BAR衔接蛋白hob3的表达;应激反应相关蛋白,如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蛋氨酸亚砜还原酶B和热激蛋白的表达。综上所述,纳米包装可以减缓金针菇细胞能量代谢相关蛋白表达,提高金针菇菇体细胞内抗氧化酶蛋白、蛋白错误修饰修复相关蛋白、信号转导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减少自由基氧化损伤,维持碳氮代谢平衡,增强金针菇的抗逆性与贮藏稳定性,最终达到延长金针菇的货架期的目的。
王红云,高占峰,付才,黄志国,常志强[10](2017)在《河北太行山中麓大枣产地溯源初探》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索稳定同位素碳氮对大枣产地溯源的可行性。方法用同位素比质谱仪(isotopic ratio mass spectrometry,IMRS)测定河北省赞皇、行唐、阜平3县10个枣园的大枣果肉中的δ13C和δ15N值,通过聚类分析,研究太行山中麓大枣枣肉中同位素组成的区域分布。结果阜平县不施肥组c3自成一类,赞皇县50%样品聚为第二类,行唐100%样品聚为第三类,赞皇和阜平剩余样品与行唐样品存在交叉。结论赞皇、行唐、阜平三地大枣枣肉中C、N同位素组成存在差异,用同位素技术对大枣进行产地溯源是可行的。
二、大枣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枣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辽西地区大枣丰产栽培及贮藏保鲜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丰产栽培技术 |
1.1 优选良种 |
1.2 园地选择 |
1.3 混种授粉 |
1.4 整地定植 |
1.5 肥水管理 |
1.6 花期管理 |
1.7 整形修剪 |
1.8 病虫害防治 |
2 贮藏保鲜技术 |
2.1 物理保鲜 |
2.2 化学保鲜 |
2.3 生物保鲜 |
(2)漂白紫胶基复合涂膜对常温贮藏鲜果呼吸抑制作用及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采后果蔬生理变化机制 |
1.2.2 贮藏保鲜技术 |
1.2.3 可食性膜包装材料 |
1.2.4 单宁酸 |
1.2.5 高分子膜透气性的调控及其在果蔬保鲜的应用 |
1.2.6 生物可降解多孔微球 |
1.2.7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目标与内容 |
1.3.1 主要研究目标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2 单宁酸/漂白紫胶复合涂层对芒果常温贮藏的保鲜效果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2 方法 |
2.2.1 保鲜剂的制备及涂膜处理 |
2.2.2 失重率和黑斑发生率的测定 |
2.2.3 单因素实验 |
2.2.4 响应面试验设计优化 |
2.2.5 模型验证 |
2.2.6 单宁酸/漂白紫胶复合保鲜剂的感官和理化指标测定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单因素实验结果 |
2.3.2 响应面优化配方 |
2.3.3 回归模型的验证结果 |
2.3.4 单宁酸/漂白紫胶复合保鲜剂的感官和理化指标 |
2.4 小结 |
3 单宁酸/漂白紫胶复合涂层对采后芒果的品质影响及保鲜机理探究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仪器与设备 |
3.2 方法 |
3.2.1 复合涂层的制备及涂膜处理 |
3.2.2 贮藏芒果的质地和外观品质测定 |
3.2.3 贮藏芒果的呼吸代谢测定 |
3.2.4 贮藏芒果的营养品质和风味测定 |
3.2.5 生物化学变化测定 |
3.2.6 涂层特性的测试 |
3.2.7 毒理性测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芒果的质地和外观品质变化 |
3.3.2 芒果的呼吸代谢变化 |
3.3.3 芒果的营养品质和风味变化 |
3.3.4 芒果的生物化学变化分析 |
3.3.5 涂层特性分析 |
3.3.6 毒理性分析 |
3.4 小结 |
4 聚乳酸多孔微球对可食性膜气体调控性能的研究及其对水果的气调保鲜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2 仪器与设备 |
4.2 方法 |
4.2.1 聚乳酸多孔微球的制备 |
4.2.2 聚乳酸微球的制备 |
4.2.3 聚乳酸多孔微球/漂白紫胶复合膜的制备 |
4.2.4 涂膜处理 |
4.2.5 微观形貌表征 |
4.2.6 粒径分析 |
4.2.7 孔径结构表征 |
4.2.8 薄膜厚度测试 |
4.2.9 薄膜的透气性能测试 |
4.2.10 机械性能测试 |
4.2.11 透光性测试 |
4.2.12 毒理性测试 |
4.2.13 抑菌性测试 |
4.2.14 贮藏期橙子的指标测定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聚乳酸多孔微球制备的单因素分析 |
4.3.2 优化后的聚乳酸多孔微球的形貌和孔结构分析 |
4.3.3 聚乳酸微球的粒径分析 |
4.3.4 聚乳酸多孔微球/漂白紫胶复合膜的形貌及性能分析 |
4.3.5 抑菌性分析 |
4.3.6 毒理性分析 |
4.3.7 涂层对橙子呼吸代谢的影响 |
4.4 小结 |
5 载单宁酸壳聚糖多孔微球对可食性膜的调控作用及其对水果的气调保鲜 |
5.1 材料与仪器 |
5.1.1 材料与试剂 |
5.1.2 仪器与设备 |
5.2 方法 |
5.2.1 壳聚糖多孔微球的制备 |
5.2.2 单宁酸/壳聚糖多孔微球的制备 |
5.2.3 多孔微球/漂白紫胶复合膜的制备 |
5.2.4 涂膜处理 |
5.2.5 单宁酸负载量的测定 |
5.2.6 单宁酸与壳聚糖的作用力分析测定 |
5.2.7 微观形貌表征 |
5.2.8 粒径分析 |
5.2.9 孔径结构表征 |
5.2.10 薄膜厚度测试 |
5.2.11 薄膜的透气性能测试 |
5.2.12 机械性能测试 |
5.2.13 透光性测试 |
5.2.14 毒理性测试 |
5.2.15 抑菌性测试 |
5.2.16 贮藏期橙子的指标测定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壳聚糖多孔微球制备的条件优化分析 |
5.3.2 壳聚糖负载单宁酸的作用力及负载量分析 |
5.3.3 多孔微球的微观形貌和孔结构分析 |
5.3.4 多孔微球/漂白紫胶复合膜形貌及性能分析 |
5.3.5 抑菌性分析 |
5.3.6 毒理性分析 |
5.3.7 涂层对采后橙子呼吸代谢的调控作用 |
5.4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3)长白楤木嫩芽贮藏保鲜加工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长白楤木概述 |
1.1.1 长白楤木生物学特性 |
1.1.2 长白楤木营养成分及食用价值的研究 |
1.1.3 长白楤木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
1.1.4 长白楤木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
1.2 果蔬贮藏保鲜方法及研究进展 |
1.2.1 物理贮藏保鲜方法 |
1.2.2 化学贮藏保鲜方法 |
1.2.3 生物贮藏保鲜方法 |
1.3 腌制技术在蔬菜贮藏方面的研究进展 |
1.4 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1.4.1 目的和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示意图 |
第2章 复合保鲜液对长白楤木嫩芽护色保鲜效果的研究 |
2.1 实验内容与方法 |
2.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2.1.2 长白楤木嫩芽护色保鲜方法 |
2.1.3 单一最佳护色保鲜液 |
2.1.4 产品技术指标的测定 |
2.1.5 分析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单一护色保鲜液对长白楤木嫩芽贮藏品质的影响 |
2.2.2 优化筛选复合护色保鲜液对长白楤木嫩芽贮藏效果的影响 |
2.3 小结 |
第3章 壳聚糖-魔芋粉复合涂膜对长白楤木嫩芽保鲜效果的研究 |
3.1 实验内容与方法 |
3.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3.1.2 长白楤木嫩芽保鲜处理方法 |
3.1.3 产品技术指标的测定 |
3.1.4 分析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复合涂膜对长白楤木嫩芽感官品质的影响 |
3.2.2 复合涂膜对长白楤木嫩芽失重率的影响 |
3.2.3 复合涂膜对长白楤木嫩芽腐烂率的影响 |
3.2.4 复合涂膜对长白楤木嫩芽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5 复合涂膜对长白楤木嫩芽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 |
3.2.6 复合涂膜对长白楤木嫩芽VC含量的影响 |
3.2.7 复合涂膜对长白楤木嫩芽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
3.2.8 复合涂膜对长白楤木嫩芽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3.2.9 复合涂膜对长白楤木嫩芽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
3.2.10 复合涂膜对长白楤木嫩芽MDA的影响 |
3.2.11 复合涂膜对长白楤木嫩芽POD活性的影响 |
3.2.12 复合涂膜对长白楤木嫩芽PPO活性的影响 |
3.2.13 复合涂膜对长白楤木嫩芽CAT活性的影响 |
3.3 小结 |
第4章 双响应面法优化腌制长白楤木嫩芽贮藏工艺 |
4.1 实验内容与方法 |
4.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4.1.2 腌长白楤木嫩芽工艺流程 |
4.1.3 腌制长白楤木嫩芽的操作要点 |
4.1.4 产品技术指标的测定 |
4.1.5 单因素试验优化腌制工艺 |
4.1.6 腌制工艺条件的双响应面试验设计 |
4.1.7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
4.2.2 双响应面试验结果分析 |
4.2.3 验证试验 |
4.3 小结 |
第5章 结论 |
5.1 结论 |
5.1.1 复合保鲜液对长白楤木嫩芽护色保鲜效果的研究 |
5.1.2 复合膜处理对长白楤木嫩芽品质的影响 |
5.1.3 双响应面法优化腌制长白楤木嫩芽贮藏工艺 |
5.2 创新点 |
5.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4)采前生理调节剂结合采后低温静电场对灵武长枣保鲜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简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灵武长枣的概述 |
1.2 提高灵武长枣贮藏保鲜效果的方法 |
1.2.1 采前研究 |
1.2.2 采后贮藏保鲜技术 |
1.3 电场保鲜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
1.4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
1.4.1 课题来源 |
1.4.2 研究目的 |
1.4.3 研究内容 |
1.4.4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生理调节剂对日光温室枣树营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场强对优选生理调节剂处理的大拱棚枣果实贮藏保鲜品质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灵武长枣营养生殖生长指标测定及样品采集测定 |
3.3 数据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低温低压静电场处理对大田栽培枣果实贮藏品质和酶活性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数据分析 |
4.3 各指标的测定 |
4.4 结果与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论文发表情况 |
(5)不同涂膜处理对新疆冬枣保鲜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枣简介 |
1.1.1 枣概述 |
1.1.2 枣的营养价值 |
1.1.3 枣化学成分研究 |
1.1.4 枣的生物活性 |
1.2 冬枣简介 |
1.2.1 冬枣概述 |
1.2.2 冬枣营养价值研究 |
1.2.3 冬枣生物活性研究 |
1.2.4 冬枣采后生理研究现状现状 |
1.3 不同涂膜处理介绍 |
1.3.1 涂膜处理的研究概况 |
1.3.2 1-MCP保鲜 |
1.3.3 壳聚糖涂膜保鲜 |
1.3.4 纳他霉素涂膜保鲜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不同涂膜处理对新疆冬枣感官品质的影响 |
2.1 材料与设备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冬枣果实涂膜处理 |
2.2.2 腐烂率测定 |
2.2.3 失重率测定 |
2.2.4 硬度测定 |
2.2.5 色差测定 |
2.2.6 呼吸强度测定 |
2.2.7 乙烯释放速率测定 |
2.3 数据统计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不同涂膜处理对冬枣果实腐烂率的影响 |
2.4.2 不同涂膜处理对冬枣果实失重率的影响 |
2.4.3 不同涂膜处理对冬枣果实硬度的影响 |
2.4.4 不同涂膜处理对冬枣果实色差的影响 |
2.4.5 不同涂膜处理对冬枣果实呼吸强度的影响 |
2.4.6 不同涂膜处理对冬枣果实乙烯释放速率的影响 |
2.5 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涂膜处理对新疆冬枣营养物质和活性成分的影响 |
3.1 材料与设备 |
3.1.1 实验材料 |
3.1.2 仪器与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标准曲线绘制 |
3.2.2 TSS含量测定 |
3.2.3 TA含量测定 |
3.2.4 Vc含量测定 |
3.2.5 黄酮含量测定 |
3.2.6 总酚含量测定 |
3.2.7 多糖含量测定 |
3.3 数据统计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黄酮、多酚、多糖标准曲线 |
3.4.2 不同涂膜处理对冬枣TSS含量的影响 |
3.4.3 不同涂膜处理对冬枣TA含量的影响 |
3.4.4 不同涂膜处理对冬枣Vc含量的影响 |
3.4.5 不同涂膜处理对冬枣黄酮含量的影响 |
3.4.6 不同涂膜处理对冬枣总酚含量的影响 |
3.4.7 不同涂膜处理对冬枣多糖含量的影响 |
3.5 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涂膜处理对新疆冬枣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
4.1 材料与设备 |
4.1.1 实验材料 |
4.1.2 仪器与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 |
4.2.2 超氧阴离子生成速率的测定 |
4.2.3 SOD活性的测定 |
4.2.4 CAT活性的测定 |
4.2.5 POD活性的测定 |
4.2.6 APX活性的测定 |
4.3 数据统计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不同涂膜处理对冬枣过氧化氢含量的影响 |
4.4.2 不同涂膜处理对冬枣超氧阴离子生成速率的影响 |
4.4.3 不同涂膜处理对冬枣SOD活性的影响 |
4.4.4 不同涂膜处理对冬枣CAT活性的影响 |
4.4.5 不同涂膜处理对冬枣POD活性的影响 |
4.4.6 不同涂膜处理对冬枣APX活性的影响 |
4.5 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6)茉莉酸甲酯处理对冷胁迫青椒中CBF信号通路的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青椒简介 |
1.2 采后果蔬冷害研究进展 |
1.2.1 果蔬冷害机理 |
1.2.2 青椒冷害 |
1.3 果蔬采后冷害调控技术 |
1.3.1 物理调控技术 |
1.3.2 化学调控技术 |
1.3.3 涂膜保鲜技术 |
1.4 植物CBF冷应答通路研究进展 |
1.4.1 冷信号转导途径中的关键转录因子 |
1.4.2 CBF转录因子 |
1.4.3 CBF的上游转录调控因子 |
1.4.4 CBF的下游转录调控因子 |
1.4.5 CBF途径增强植物的抗逆能力 |
1.4.6 植物激素参与CBF途径的研究进展 |
1.5 本研究目的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
1.5.1 本研究目的意义 |
1.5.2 本研究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不同贮藏温度下青椒生理指标的变化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与处理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温度下青椒表观形态的变化 |
2.2.2 不同温度处理对青椒冷害指数的影响 |
2.2.3 不同温度处理对青椒腐烂率的影响 |
2.2.4 不同温度处理对青椒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2.2.5 不同温度处理对青椒叶绿素的影响 |
2.2.6 不同温度处理对青椒脯氨酸的影响 |
2.2.7 不同温度处理对青椒丙二醛(MDA)的影响 |
2.3 讨论与结论 |
第三章 茉莉酸甲酯处理对低温胁迫下青椒果实生理生化指标的调控作用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与处理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茉莉酸甲酯处理低温贮藏青椒表观形态的变化 |
3.2.2 茉莉酸甲酯处理对低温贮藏青椒冷害指数和腐烂率变化的影响 |
3.2.3 茉莉酸甲酯处理对低温贮藏青椒相对电导率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4 茉莉酸甲酯处理对低温贮藏青椒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2.5 茉莉酸甲酯处理对低温贮藏青椒抗坏血酸和谷胱甘肽含量的影响 |
3.2.6 茉莉酸甲酯处理对低温贮藏青椒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3.3 讨论与结论 |
第四章 CBF冷信号通路基因对茉莉酸甲酯诱导青椒抗冷性的响应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与处理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低温胁迫下茉莉酸甲酯处理对青椒果实CaICE1 基因表达的影响 |
4.2.2 低温胁迫下茉莉酸甲酯处理对青椒果实CaDREB1A基因表达的影响 |
4.2.3 低温胁迫下茉莉酸甲酯处理对青椒果实CaDREB1B基因表达的影响 |
4.2.4 低温胁迫下茉莉酸甲酯处理对青椒果实CaDREB1D基因表达的影响 |
4.2.5 低温胁迫下茉莉酸甲酯处理对青椒果实CaDREB1E基因表达的影响 |
4.2.6 低温胁迫下茉莉酸甲酯处理对青椒果实CaDREB1F基因表达的影响 |
4.2.7 低温胁迫下茉莉酸甲酯处理对青椒果实CaDREB2A基因表达的影响 |
4.2.8 低温胁迫下茉莉酸甲酯处理对青椒果实CaDREB2E基因表达的影响 |
4.2.9 低温胁迫下茉莉酸甲酯处理对青椒果实CaDREB3基因表达的影响 |
4.2.10 低温胁迫下茉莉酸甲酯处理对青椒果实CaCOR413基因表达的影响 |
4.2.11 冷信号通路基因表达水平的聚类分析 |
4.3 讨论与结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主要缩略词表 |
致谢 |
(7)一氧化氮熏蒸对干果贮期病害抑制及毒素清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1.1 干制果品生产现状及品质劣变问题 |
1.1.1 干制果品生产现状分析 |
1.1.2 干果品质劣变及虫害问题 |
1.1.3 干果致病菌及真菌(霉菌)毒素问题 |
1.2 干果贮藏保质减损技术 |
1.2.1 物理方法 |
1.2.2 化学方法 |
1.3 气体熏蒸技术研究进展 |
1.4 一氧化氮在果品保鲜中的应用 |
1.5 本论文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内容 |
第2章 一氧化氮熏蒸对制干前、后杏干品质保持及贮期病害抑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主要试剂与设备 |
2.2.3 实验方法 |
2.2.4 数据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致病菌的鉴定 |
2.3.2 NO熏蒸对杏干真菌病害的抑制作用 |
2.3.3 NO熏蒸对杏干贮藏品质的影响 |
2.3.4 NO熏蒸对鲜杏制干后杏干品质的影响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一氧化氮熏蒸对红枣贮期品质保持及病害抑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实验主要试剂与设备 |
3.2.3 实验方法 |
3.2.4 数据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NO熏蒸对灰枣真菌病害的抑制作用 |
3.3.2 NO熏蒸对灰枣贮藏品质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一氧化氮熏蒸对干果优势菌的抑制机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主要试剂与设备 |
4.2.3 实验方法 |
4.2.4 数据分析 |
4.3 实验结果 |
4.3.1 NO对真菌的体外抑制作用 |
4.3.2 NO对真菌的抑菌机制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一氧化氮熏蒸对干果真菌毒素的清除作用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主要试剂与设备 |
5.2.3 实验方法 |
5.2.4 数据分析 |
5.3 实验结果 |
5.3.1 回收率与定量限 |
5.3.2 NO熏蒸对体内真菌毒素的清除作用 |
5.3.3 NO熏蒸对体外真菌毒素的清除作用 |
5.4 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和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采后处理对枣贮藏品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鲜食枣种质资源及保鲜研究现状 |
1.2 果蔬贮藏保鲜研究进展 |
1.2.1 物理保鲜技术对鲜枣及果蔬贮藏品质的影响 |
1.2.2 化学保鲜技术对鲜枣及果蔬贮藏品质的影响 |
1.2.3 生物保鲜技术对鲜枣及果蔬贮藏品质的影响 |
1.2.4 复合保鲜技术对鲜枣及果蔬贮藏品质的影响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采后处理对鲜枣外观品质的影响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果皮颜色 |
2.2.2 腐烂率 |
2.2.3 裂果率 |
2.2.4 数据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采后处理对鲜枣果皮颜色的影响 |
2.3.2 采后处理对鲜枣腐烂率的影响 |
2.3.3 采后处理对鲜枣裂果率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三章 采后处理对鲜枣食用品质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2.1 失重率 |
3.2.2 硬度 |
3.2.3 可溶性固形物 |
3.2.4 果实口感综合评价 |
3.2.5 MDA |
3.2.6 数据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采后处理对鲜枣失重率的影响 |
3.3.2 采后处理对鲜枣硬度的影响 |
3.3.3 采后处理对鲜枣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
3.3.4 采后处理对鲜枣果实口感综合评价的影响 |
3.3.5 采后处理对鲜枣MDA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采后处理对鲜枣营养品质的影响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4.2.1 Vc含量 |
4.2.2 可溶性总糖和还原糖含量 |
4.2.3 糖酸含量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采后处理对鲜枣Vc含量的影响 |
4.3.2 采后处理对鲜枣糖含量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五章 采后处理对鲜枣乙烯释放速率与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5.1 试验材料 |
5.2 试验方法 |
5.2.1 乙烯释放速率 |
5.2.2 乙烯部分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采后处理对ACO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5.3.2 采后处理对ACS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5.3.3 采后处理对ER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5.3.4 采后处理对ERS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5.3.5 采后处理对ETR1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5.3.6 采后处理对乙烯释放速率的影响 |
5.3.7 相关性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讨论和结论 |
6.1 讨论 |
6.2 结论 |
第七章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A1 附表 |
附录A2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9)纳米复合包装材料对金针菇的保鲜作用及其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符号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金针菇生产概况及营养价值 |
1.2 金针菇采后生理生化变化特点 |
1.2.1 采后呼吸与蒸腾作用 |
1.2.2 感官与形态变化 |
1.2.3 营养物质代谢变化 |
1.2.4 菇体衰老生理变化 |
1.3 食用菌保鲜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食用菌采后贮藏条件 |
1.3.2 食用菌物理保鲜技术 |
1.3.3 食用菌化学保鲜技术 |
1.3.4 食用菌生物保鲜技术 |
1.3.5 食用菌复合保鲜技术 |
1.4 纳米包装材料研究及其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
1.4.1 食品保鲜包装中常用的纳米材料 |
1.4.2 纳米材料的迁移风险及安全性研究 |
1.4.3 纳米材料在果蔬采后保鲜中的应用 |
1.5 本课题立题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1.5.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纳米复合包装材料制备与特性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试剂与仪器 |
2.2.3 技术路线 |
2.2.4 纳米复合包装膜的制备 |
2.2.5 纳米复合包装膜微观与晶相结构表征 |
2.2.6 纳米复合包装膜物理性能检测 |
2.2.7 纳米复合包装膜安全性能检测 |
2.2.8 成本分析 |
2.2.9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纳米材料微观结构检测 |
2.3.2 纳米材料XRD检测 |
2.3.3 纳米材料物理性能检测 |
2.3.4 纳米材料安全性能检测 |
2.3.5 纳米材料迁移实验结果 |
2.3.6 纳米材料生产成本分析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纳米包装对金针菇贮藏品质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试剂与仪器 |
3.2.3 技术路线 |
3.2.4 贮藏前处理 |
3.2.5 包装袋内气体成分变化分析 |
3.2.6 呼吸速率测定 |
3.2.7 失重率、开伞率和菇柄伸长率的测定 |
3.2.8 剪切力的测定 |
3.2.9 可溶性固形物和褐变度的测定 |
3.2.10 可溶性蛋白和维生素C的测定 |
3.2.11 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
3.2.12 微生物指标测定 |
3.2.13 风味物质的测定 |
3.2.14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包装处理包装袋内气体成分的测定结果 |
3.3.2 不同包装处理对金针菇外观的影响 |
3.3.3 不同包装处理对金针菇呼吸速率的影响 |
3.3.4 不同包装处理对金针菇失重率、开伞率、菇柄伸长率和剪切力的影响 |
3.3.5 不同包装处理对金针菇褐变、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和蛋白含量的影响 |
3.3.6 不同包装处理对金针菇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3.3.7 不同包装处理对金针菇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
3.3.8 不同包装处理对金针菇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
3.3.9 不同包装处理对金针菇非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
3.4 讨论 |
3.4.1 纳米包装对金针菇贮藏期间包装内部气体调节的作用 |
3.4.2 纳米包装对金针菇贮藏期间营养品质的影响 |
3.4.3 纳米包装对金针菇贮藏期间风味品质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纳米包装对金针菇细胞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试剂与仪器 |
4.2.3 技术路线 |
4.2.4 超氧自由基(0_2~·-)过氧化氢(H_20_2)含量测定 |
4.2.5 抗氧化酶系活性测定 |
4.2.6 膜透性变化测定 |
4.2.7 膜脂过氧化测定 |
4.2.8 透射电镜观察 |
4.2.9 低场核磁共振(LF-NMR)测定 |
4.2.10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包装处理对金针菇自由基含量的影响 |
4.3.2 不同包装处理对金针菇SOD、CAT和POD酶活性的影响 |
4.3.3 不同包装处理对金针菇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4.3.4 不同包装处理对金针菇膜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4.3.5 不同包装处理对金针菇细胞微观结构的影响 |
4.3.6 不同包装金针菇低场核磁共振分析 |
4.4 讨论 |
4.4.1 纳米包装对金针菇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
4.4.2 纳米包装对细胞膜完整性的保护作用 |
4.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纳米包装对金针菇蛋白表达差异的影响及其保鲜机理的研究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材料 |
5.2.2 试剂与仪器 |
5.2.3 技术路线 |
5.2.4 金针菇蛋白提取与SDS-PAGE电泳分析 |
5.2.5 TMT标记结合2D LC-MS/MS鉴定分析 |
5.2.6 金针菇差异蛋白筛选 |
5.2.7 生物信息学分析 |
5.2.8 荧光定量PCR验证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不同包装金针菇蛋白提取与SDS-PAGE电泳结果 |
5.3.2 TMT标记结合2D LC-MS/MS鉴定结果与差异蛋白筛选 |
5.3.3 不同包装金针菇差异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
5.3.4 不同包装金针菇差异蛋白表达荧光定量PCR验证 |
5.4 讨论 |
5.4.1 与能量代谢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 |
5.4.2 与氨基酸合成代谢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 |
5.4.3 与信号传导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 |
5.4.4 与应激反应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 |
5.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创新点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10)河北太行山中麓大枣产地溯源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仪器与试剂 |
2.2实验方法 |
2.2.1大枣样品的前处理及保存 |
2.2.2 C、N同位素δ值测定 |
(1) 植株样品N测定 |
(2) 植株样品C测定 |
2.3数据处理 |
3结果与分析 |
3.1 C同位素分析 |
3.2 N同位素分析 |
3.3 C、N同位素聚类分析 |
4结论 |
四、大枣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辽西地区大枣丰产栽培及贮藏保鲜技术[J]. 刘丽华. 中国林副特产, 2021(05)
- [2]漂白紫胶基复合涂膜对常温贮藏鲜果呼吸抑制作用及调控机制研究[D]. 周志强.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
- [3]长白楤木嫩芽贮藏保鲜加工技术的研究[D]. 段红梅. 长春大学, 2020(01)
- [4]采前生理调节剂结合采后低温静电场对灵武长枣保鲜效果的研究[D]. 杨亚丽. 宁夏大学, 2020(03)
- [5]不同涂膜处理对新疆冬枣保鲜效果的研究[D]. 张婷婷.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6]茉莉酸甲酯处理对冷胁迫青椒中CBF信号通路的调控[D]. 胡美斯.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7]一氧化氮熏蒸对干果贮期病害抑制及毒素清除作用的研究[D]. 陈燕. 新疆大学, 2020(06)
- [8]采后处理对枣贮藏品质的影响研究[D]. 唐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9]纳米复合包装材料对金针菇的保鲜作用及其机理[D]. 方东路.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10]河北太行山中麓大枣产地溯源初探[J]. 王红云,高占峰,付才,黄志国,常志强.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