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轨交通发展现状与展望

单轨交通发展现状与展望

一、单轨轨道交通发展的现状和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李妍铭[1](2021)在《跨座式单轨车辆滚振试验台振动特性分析与隔振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服务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新型市域车辆,跨座式单轨车辆与传统双轨车辆相比,有以下独特优势:爬坡能力强、适应性强、噪声低、占地小、建设成本低、建造周期短,因而得到较为广泛应用。跨座式单轨车辆为新型车辆,大量的运行试验在车辆研发制造过程中必不可少,由于国内的单轨车辆运营线路较少,无法进行大量的试验。若为单一车辆修建专门的试验线进行试验,成本高且无法兼容不同类型车辆;若建造单轨车辆滚振试验台,则造价低、建造周期短且可兼容不同类型车辆,优势更为明显。因此,研究设计可兼容不同型号转向架、可模拟多工况运行线路的跨座式单轨车辆滚动振动试验台,对于提高车辆研发效率、节约成本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首先围绕试验台功能要求、技术要求进行单轨滚振试验台结构设计,包括:试验台旋转平台、超高调节平台、对滚系统及纵向固定反力架,并采用Creo软件进行三维建模。采用Hypermesh、Optistruct对试验台对滚系统进行有限元建模及模态分析,得到试验台对滚系统固有频率及振型,为对滚系统振动特性分析做铺垫。其次,基于频响分析理论、随机频响分析理论,以走行轮对滚系统与水平轮对滚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Optistruct软件分析两者分别在液压作动器简谐激励与随机激励、电机偏心力激励下的振动特性。结果表明,在受到液压激振器的简谐激励时,走行对滚轮系统第六阶模态易被激发,水平对滚轮系统第五阶频率易被激发。在受到液压激振器的随机激励时,走行轮对滚系统最大应力为30.95MPa,小于材料的屈服强度,功率谱密度响应曲线在x、y、z方向分别在35Hz、86Hz、71Hz处出现极大值,分别靠近系统第四阶、六阶、五阶固有频率;水平轮对滚系统最大应力为48.36MPa,小于材料的屈服强度,功率谱密度曲线x、y、z方向均在在第五阶固有频率处出现最大值。在受到电机偏心力激励时,走行对滚轮系统位移响应并未出现极大值,水平对滚系统第五阶固有频率容易被激发。最后,采用积极隔振方法,对试验台进行隔振系统设计。将隔振系统设计为一级减振系统,选取隔振指标为振动传递率不大于0.05,通过参数设计计算,隔振系统质量定为400t,隔振器总刚度为2304k N/m,经验算,隔振系统振动传递率为0.049,最大振动位移为0.46mm,隔振效果符合要求。结合所求参数,进行隔振台座设计与隔振器布置,隔振台座为混凝土材料,隔振器选取30个弹簧隔振器。为验证隔振效果,在Simulink中建立隔振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隔振器刚度、隔振系统质量对隔振效果影响,结果表明:隔振系统振动位移随弹簧隔振器刚度的增大而减小,随隔振系统质量的增大而减小,隔振系统振动位移小于限值,再次验证设计参数合理,隔振效果达标。

张龙[2](2021)在《跨座式单轨交通轨道梁精确调整设备结构分析与优化》文中认为

穆雪微[3](2021)在《城市轨道交通规划阶段制式选择理论和量化方法研究》文中认为众所周知,城市轨道交通是解决大城市各种交通问题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随着行业发展与技术进步,城市轨道交通逐渐演化出了多种制式类别,这些制式在运量、驱动导向、速度等方面有显着差异。每种类别的城市轨道交通制式有各自的交通功能,可以满足不同的交通需求,明确城市中某一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功能并选用合适的制式匹配这一需求的过程,即为城市轨道交通制式选择。但城市轨道交通往往具有建设难度大,造价高的特性,需要在建设前详尽规划,选择制式便是规划环节最为重要的一环,只有合理的选择出在各个方面都契合线路定位与要求的制式系统,才能实现解决交通问题、方便居民出行的首要目标,并且在依托城市总规的基础上,引导城市更好的发展。现今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制式选择的研究中,大多在定性分析各种制式特点后,参考专家的意见主观选择,定量的方法较少,暴露出人为因素对制式选择影响较大的问题。在积累多年探索制式选择领域的相关数据和经验后,应采用量化的思想对原有的定性方法进行改进,以便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更为客观合理。考虑到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和影响因素的复杂性,本文以规划的三个阶段为基础,针对每个阶段的规划内容与深入程度,提出每个阶段制式选择的计算方法或模型,从而构建出一套制式选择的体系化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成果如下:(1)构建了制式选择“三阶段-四维度”理论架构,以空间、时间、客流、经济四个维度影响因素的目标要求为横向,详细分析每一阶段下四个目标的具体内容和指标;以城市轨道交通规划阶段为纵向,直观比较每一个因素目标下,从线网规划到工可研阶段研究内容的递进与深入,从而建立起全文的逻辑框架。(2)在线网规划阶段,以确定“运量等级+速度等级+服务层次”的线路组合模式为目标,在客流维度确定运量等级,在时间维度确定速度要求,在空间维度划分城市核心区、中心区、外围区与郊区的圈层结构,构建线路空间从属度、线路等效车站空间分布度、线路站间距系数三个定量指标,计算出线路主要的服务区域,即服务层次。从而给出判断每一种组合模式下推荐的制式方案的方法,并在经济维度判断制式的可行性。(3)在建设规划阶段,以确定“线路组合模式+线路等级”为目标,利用上一阶段在空间、时间和客流上的研究成果,在时间维度确定了最高速度,在客流维度关注站席密度(乘车舒适性)、发车间隔等,在空间维度构建线路客流与长度适应系数、线路层次形态系数、线路对城市空间结构引导系数、线路车站等效比例、线路度中心性值以及线路平均运距系数6项指标,利用熵-灰色定权聚类模型划分线路的等级。基于此给出了判断每一种“线路组合模式+线路等级”下推荐的制式方案的方法,在经济维度判断制式的合理性,并给出利用适宜度函数确定车辆制式(车型和编组)的定量方法。(4)在工程可行性研究(以下简称工可研)阶段,以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制式选择的客观性与全面性为目标,依托前两个阶段对服务层次、线路等级等研究成果,构建空间、时间、客流、经济效益四个维度共16个指标,给出利用数学模型计算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制式方案的方法。本文构建了“CRITIC-灰色关联TOPSIS”综合决策模型,CRITIC法综合考量了指标变异性大小和指标间相关性进行客观赋权,将灰色关联分析和TOPSIS评价结合起来,提出综合接近程度的概念,并用其描述每种制式方案与最理想方案在相似度和距离两方面的综合差异性大小。(5)以长春市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和8号线为研究对象,利用本文提出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阶段“空间-时间-客流-经济”制式选择的理论架构和方法,从线网规划、建设规划、工可研三个阶段进行制式选择的研究,得到2号线组合模式为“大运量+普速+中心城区层次”,线路等级为主干线,宜采用6B编组的地铁制式,预留远期8节编组;8号线组合模式为“中运量+普速+区域层次”,线路等级为延伸线,宜采用6C编组的轻轨制式。上述结论与两条线路选用的制式系统相同,且运营效果良好,可以认为本文理论和方法可行且具有合理性,为今后城市轨道交通的制式选择提供参考。

谢辉华[4](2021)在《大曲率跨座式单轨钢-混结合轨道梁静力分析研究》文中认为钢-混结合梁是跨座式单轨交通中一种常用的轨道梁形式。为适应城市道路交通布局,跨座式单轨桥梁需要设置曲线梁,跨座式单轨钢-混结合轨道梁在曲线段上存在离心力,需要设置超高以抵消部分或全部离心力的影响。但曲线超高的模拟较为复杂,以往研究大多没有考虑超高的影响,难以准确反映跨座式单轨钢-混结合轨道梁的静力学性能。本文建立考虑超高的跨座式单轨钢-混结合轨道梁模型,分析列车提速对轨道梁静力性能的影响,探讨不同曲率半径条件下列车的限速标准,以及对比不同超高对轨道梁静力计算的影响。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对曲线梁调整超高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并在MIDAS中实现了超高率为12%的跨座式单轨钢-混结合轨道曲线梁有限元模型的建立。(2)轨道梁的静力计算以及验算。对模型中各项荷载作了详细的说明;计算轨道梁在荷载组合作用下的变形和应力,并按规范要求进行变形和应力验算,验算结果为变形和应力都符合设计规范要求,结构安全。(3)研究列车速度对梁体变形和应力、支座反力的影响规律,确定合理的行车速度。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速度的增加,轨道梁各截面的竖向位移、应力、支座反力单调递减,横向变形单调递增,当车速超过一定值,曲率半径较小的轨道梁出现了支座负反力且横向变形不符合规范要求,说明需要对小曲率半径的轨道梁进行限速,曲率半径为70m的轨道梁需限速40km/h,曲率半径为100m的轨道梁需限速80km/h,。该速度略大于规范限速值,对工程设计与提速有一定的参考。(4)建立不同曲率半径、不同超高率的轨道梁模型,探究曲率半径和超高率对轨道梁静力计算结果的影响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轨道梁曲率半径的减小,轨道梁各截面的竖向位移、应力单调递减,横向变形单调递增,且支座更容易受拉,列车限速值不断减小;在相同荷载工况作用下,是否模拟超高对轨道梁应力的影响较大,不模拟超高将严重低估轨道梁的应力,说明了在MIDAS建模中模拟超高的重要性。

卢虎平[5](2021)在《跨座式单轨列车-柔性轨道梁耦合系统动力学研究》文中认为跨座式单轨列车-柔性轨道梁系统的耦合振动问题十分复杂,涉及灵敏度因素众多,很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文基于车桥耦合动力学理论和铁木辛柯梁理论,对跨座式单轨列车-柔性轨道梁耦合系统动力学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跨座式单轨列车-柔性轨道梁耦合动力学模型的构建。基于Lagrange方程,考虑悬架系统(橡胶轮胎,轨道梁,横向油压减振器和空气弹簧等)的非线性特性,建立了15自由度跨座式单轨车辆动力学模型。另外,基于铁木辛柯梁理论,考虑了轨道梁的剪切变形和扭转变形的影响,并推导了柔性轨道梁振动的微分方程,最后,构建出精细化的跨座式单轨列车-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并且基于车桥耦合理论和Newmark-β法编制了跨座式单轨列车-柔性轨道梁耦合系统动力学分析求解程序。(2)轨道不平顺的数值模拟。研究了适用于简支钢-混凝土组合轨道梁的轨道不平顺动力学分析模型,基于三角级数法通过MATLAB平台分别编制了美国六级谱和日本单轨实测轨道不平顺谱。(3)基于实测数据的模型验证研究。通过与商业软件UM和实测数据进行了模型对比研究,验证了本文所构建的模型和编制的车桥耦合程序正确性,使计算精度得到保证,此外,将本文模型与现有模型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了解了各种模型的差异以及适用情况。(4)列车-柔性轨道梁耦合系统振动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跨座式单轨列车-柔性轨道梁耦合系统自身相关特点,构建出本文动态特性响应的评价标准体系。研究了轨道不平顺、支座参数和平纵断面特性等因素对列车-柔性轨道梁耦合系统动振动响应的影响研究。为跨座式单轨列车-柔性轨道梁耦合系统的安全设计和振动控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5)列车-柔性轨道梁耦合系统舒适性研究。基于本文所构建的跨座式单轨列车-柔性轨道梁耦合动力学模型和乘坐舒适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了对轨道不平顺、支座参数影响因素下跨座式单轨列车-柔性轨道梁耦合系统的舒适性能,并基于本文所构建的舒适性评价体系对计算结果进行了评价。

马加兵[6](2021)在《基于非线性二系悬挂系统的新型悬挂式单轨车辆动力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悬挂式单轨交通系统乘坐舒适性好、建设耗时少、占地面积小、建造成本低、转弯半径小、爬坡能力强,在我国正在陆续得到推广和应用。现行试验运营的悬挂式单轨交通系统存在轨道梁钢结构复杂、轮胎散热不好、转向架故障检修接近性差等问题。为解决现行悬挂式单轨存在的这些问题,本科研团队成员提出了一种基于“工”字型轨道梁的悬挂式单轨车辆转向架设计方案。本论文在分析本科研团队成员所提出的悬挂式单轨车辆设计方案的基础上,为解决该转向架设计方案所存在的结构复杂问题,经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悬挂式单轨车辆转向架结构设计方案,并对此方案开展了车辆系统动力学相关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一种新型的悬挂式单轨车辆转向架结构设计方案。在分析本科研团队成员所提出的悬挂式单轨车辆转向架结构方案的基础上,建立新型悬挂式单轨车辆及“工”字型轨道梁3D模型,分析新型悬挂式单轨车辆的编组形式、转向架总体构型及组成部分的结构与功能,并通过与钢轮钢轨铁道车辆对比,分析新型悬挂式单轨车辆的走行机理及系统作用力。(2)建立基于非线性二系悬挂系统的新型悬挂式单轨车辆动力学模型及仿真分析模型。研究新型悬挂式单轨车辆二系悬挂系统的非线性特性,通过对车辆进行合理地简化与假设,建立车辆拓扑构型关系模型,确定轨道模型、轮胎模型及动力学仿真建模参数,在此基础上,建立车辆动力学仿真分析模型。(3)进行新型悬挂式单轨车辆动力学性能分析与评价。在分析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及研究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新型悬挂式单轨车辆的走行机理,提出与之相适应的一套评价体系,并根据该评价体系对车辆的动力学性能进行分析。(4)优化新型悬挂式单轨车辆动力学性能。运用多体动力学及多目标优化分析联合仿真的方法,对影响新型悬挂式单轨车辆导向力矩和车体最大横向加速度的主要参数进行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多目标参数优化,使车辆的动力学性能得到了显着提高。通过以上工作,提出了一种有参考价值的悬挂式单轨转向架结构设计方案。

文渊博[7](2021)在《悬挂式单轨交通工程PPP项目社会资本方收益风险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和建设规模急剧扩大,城市交通出现普遍拥堵现象;同时,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出行旅游人数持续增长,旅游交通拥堵也相当严重。我国现有的地面道路交通方式和地下轨道交通方式已难以满足我国城市交通和旅游交通的需求,建立多种方式交通体系势在必行。悬挂式单轨交通低成本易运行,无需扩建现有公路设施,占地面积少,可以随着城市发展而弹性扩张,即线路建成后可加长、可拆卸、可移动,避免重复和浪费,极具市场潜力和推广价值。目前,悬挂式单轨交通已在多个地区和城市进行了方案研究论证,尤其四川省成都市、贵州省黔东南州、广东省深圳市等地已开工建设和深入拟建筹备。国家目前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领域实施积极的PPP政策导向,本文在大量城市轨道交通PPP项目投资建设经验基础上,通过对悬挂式单轨具体技术指标和特点的深入分析研究,充分论证悬挂式单轨PPP项目的实施必要性和可行性,而后进一步深入从社会资本方角度评估风险并提出措施建议。首先主要通过专家论证、对比分析方式识别社会资本方参与项目的风险系统并确定影响值,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明确各风险子因素因果关系回路,然后根据项目风险因素内在联系结合G1法确定各子风险权重并建立量化风险值模型,对项目执行期进行动态仿真模拟,评估主要影响风险因素在相应子系统风险体系内和对于整体收益风险的动态变化,最后以变化数据和曲线评估项目收益风险动态走势分析论证主要风险因素,进而为社会资本方在参与悬挂式单轨交通PPP项目投资谈判和建设运营提供措施建议和参考。具体以大邑县晋原至安仁悬挂式单轨试验线具体PPP项目为例,通过对项目概况、工程投资、融资模式、特许经营权协议等相关项目资料研究分析,识别在社会投资方联合体角度的投资收益风险主要为政策法规风险、规划设计风险、建设施工风险、运营风险和财务风险。针对这五个子系统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分析各子系统划分为若干子风险因素至整个项目共识别46项风险因素,然后根据项目各个风险因素的联动关系运用系统动力学分析并明确因果关系反馈回路,然后运用G1法确定每个子系统指标权重,建立系统动力学风险评估模型,最后,对实际项目案例进行仿真模拟,通过动态曲线和仿真数据分析动态评估社会资本方收益风险的发展和影响。对于不同类型和阶段的风险,从社会资本方角度分析提出各类风险相应的应对原则和措施建议,期望促进悬挂式轨道交通更好推广、应用及发展并兼顾社会资本方投资参与其PPP项目合理收益。

张红梅[8](2021)在《基于丘陵果园输运轨道的烟雾防霜机研制与试验》文中提出果品产业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脱贫攻坚的重要依托产业。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低温霜冻灾害成为北方果园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严重影响和阻碍着果品产业的发展。以山东省为例,作为北方水果生产大省,省内丘陵山地是主要的果树种植基地,但受地形条件影响,果园管理机械化水平较低,果园防霜主要以人工作业为主,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人工成本高,难以满足丘陵果园防霜保护的需要。因此,果园防霜机械设备的研制与应用对降低丘陵果园霜冻灾害损失,提升丘陵果园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丘陵果园为研究对象,基于丘陵果园防霜冻的农艺要求,结合计算机数值模拟与自动控制技术,研制了一台基于丘陵果园输运轨道的烟雾防霜机,并进行田间试验。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以丘陵果园为研究对象,根据丘陵果园地形特征及果树种植特点,确定防霜机的整体设计方案。以丘陵果园输运轨道牵引车为动力装置,以高浓度烟雾为防霜保护介质,完成丘陵果园烟雾防霜机的关键部件包括发动机、传动系统、轨道结构和啮合机构的选型与设计。同时,利用ADAMS软件对啮合机构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驱动销轮与轨道齿条啮合连续性良好,当啮合机构运行速度为749.98mm/s、负载转矩为120935 N·mm时,销齿与齿条啮合产生的接触力Fx平均值为2401.88 N,与理论值的误差为5.12%,啮合机构的虚拟样机动力学分析可靠。(2)采用Fluent软件,基于离散相模型对烟雾扩散过程中烟雾质量浓度和温度的时空分布特性进行仿真分析。研究表明,烟雾从出口处以6 m/s的速度持续喷发,受环境中风流方向的影响,沿水平方向扩散;在1~7 s内,烟羽体积逐渐增大,烟羽外形呈倒V形,9 s后,烟雾达到稳定扩散状态;扩散过程中,高温烟雾主要集中在烟羽中心处,随着烟羽体积的增加,烟雾与环境中的冷空气不断发生热量交换,烟雾温度逐渐降低至环境温度。(3)基于建立的烟雾扩散仿真模型,以烟雾出口速度、烟雾出口角度、烟雾出口直径三个工作参数为试验因素,以果树冠层附近的增温幅度为指标,进行虚拟正交试验。试验表明,果树冠层附近增温幅度最大时,防霜机烟雾出口处工作参数的最佳组合为烟雾出口速度为10 m/s,烟雾出口角度为60°,烟雾出口直径为140 mm。同时,进一步探究烟雾出口处工作参数对烟雾扩散的影响,为防霜机烟雾出口处的结构设计提供理论支持。(4)为提高丘陵果园烟雾防霜机的自动化程度,以三菱FX1N-24MT型PLC为主控制器,设计了烟雾防霜机牵引车控制系统和烟雾发生输送控制系统。通过变换供电线路的正负极性,实现电动推杆的伸长与收缩,完成牵引车档位的实时切换;通过遥控器触发烟雾发生剂引燃模块及风机启动模块,实现烟雾的发生与输送作业。(5)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防霜机以0.6 m/s的运行速度连续作业0.5 h,可将工作区域1.5~4 m高度范围内的气温提升约1.7℃。防霜机作业后,果树冠层附近形成较为浓厚的烟幕层,有效地减缓冷空气的下降速度,减少果园的热辐射散失,能够为果园提供有效的霜冻保护。

王舜[9](2020)在《基于关键链技术的轨道交通车辆企业研发项目进度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城市公共交通拥堵问题的日益严重,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工程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轨道交通车辆市场需求也相应增大,轨道交通车辆企业利用合理有效的项目管理手段来保证车辆研发的项目进度,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具有较强的时效性要求,其重要组成部分的轨道车辆的设计研发必须要满足项目周期要求。因此轨道车辆一旦开始建造,就会划分出明确的时间区域,每一个时间节点都有具体的工作要求。轨道车辆涉及公共运输安全,其研发设计过程更为复杂,常常会有多个路径同时开展工作,每一个路径都需要对进度进行控制。如果不能协调好轨道车辆研发过程中各个子任务的关系,就会导致车辆研发项目滞后,影响整体工程建设周期,由此造成损失。针对轨道车辆研发的问题,文章以重庆长客公司跨座式单轨车辆的研发为例,在项目管理过程中通过关键链技术对项目研发可能遇到的有限资源问题进行预测并提出解决方案,缓解资源冲突问题,合理规划资源配置。对于跨座式单轨车辆研发项目的管理,全面考量了各方面的因素(包括项目进度安排,资源配置问题,组织人力分配,相关风险等方面),建立合理的管控计划和时间周期,通过对可能遇到的风险识别分析,建立合理的缓冲区,吸收和化解风险,可以很好的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同时对比关键路径法和关键链技术对研发项目管理带来的影响,建立起重庆长客公司跨座式单轨车辆研发过程的管控模型,对车辆研发整个过程的项目进度进行全面的动态管理。

张玉娇[10](2020)在《中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及其在我国的适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速度快,以大运量地铁为主的单一制式轨道交通系统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客流需求,需要发展多层次、多类型的轨道交通系统来提升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服务水平。针对需求规模较低的城市或地区,中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提供了不同于地铁的另一种选择。目前,关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类型选择的研究不多,一些线路盲目追逐大运量系统,线路功能与客运需求不匹配,既造成了资源浪费,也影响了中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因此,如何根据线路功能定位、需求规模、服务水平等要求选择适当的中运量轨道交通系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工作如下:(1)分析了轻轨系统、单轨系统和现代有轨电车系统三种典型中运量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现状,根据各城市的运营经验,研究了中运量系统的意义与功能,明确了对中运量系统的认识和理解,为中运量轨道交通系统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2)分析了目前在中运量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中的一些认识偏差,探讨了典型中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轻轨系统、跨座式单轨系统、中低速磁浮系统、自动导向轨道系统、现代有轨电车)的发展趋势、优缺点、技术经济特征和适用性,通过与大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对比,研究中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适用性。(3)从系统运能、运能储备、系统造价、国产化率等角度研究了影响中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制式可行性和技术经济适用性的主要因素,构建了中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多因素综合效益模型和中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盈利能力模型,提出了中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适用性分析的框架。(4)以S区的系统型式选择为例,应用本文提出的中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适用性分析方法进行了实例论证。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中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适用性分析方法,符合S区线路规划的实际情况,证明了方法的可行性。

二、单轨轨道交通发展的现状和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轨轨道交通发展的现状和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跨座式单轨车辆滚振试验台振动特性分析与隔振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滚振试验台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1.2.2 机械结构振动特性分析方法研究
        1.2.3 试验台隔振方法研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案
第二章 振动特性分析基本理论基础
    2.1 模态分析
        2.1.1 模态分析理论
        2.1.2 模态分析步骤
    2.2 频率响应分析
        2.2.1 频率响应分析理论
        2.2.2 频率响应分析步骤
    2.3 随机频响分析
        2.3.1 随机频响分析基本理论
        2.3.2 随机频响分析步骤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滚振试验台结构设计及对滚系统模态分析
    3.1 滚振试验台功能及技术要求
        3.1.1 试验台主要功能
        3.1.2 试验台技术要求
    3.2 滚振试验台总体结构设计
        3.2.1 试验台总体组成介绍
        3.2.2 试验台总体结构设计
        3.2.3 旋转平台及超高调节平台结构介绍
        3.2.4 试验台走行轮对滚系统介绍
        3.2.5 试验台导向轮、稳定轮对滚系统介绍
        3.2.6 纵向固定反力架介绍
        3.2.7 电机选型
        3.2.8 试验台与车辆系统配型
    3.3 试验台对滚系统有限元模型建立
        3.3.1 模型简化
        3.3.2 滚振试验台对滚系统结构材料属性
        3.3.3 边界条件和边界约束
        3.3.4 网格划分
    3.4 模态分析
        3.4.1 试验台走行轮对滚系统模态分析
        3.4.2 试验台水平轮对滚系统模态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滚振试验台对滚轮系统振动特性分析
    4.1 液压激振器激励分析
    4.2 激振器作用下对滚系统频率响应分析
        4.2.1 液压激振器对走行轮对滚系统频率响应分析
        4.2.2 液压激振器对水平轮对滚系统频率响应分析
    4.3 激振器作用下对滚系统随机频率响应分析
        4.3.1 液压激振器随机激励确定
        4.3.2 液压激振器对走行轮对滚系统随机频率响应分析
        4.3.3 液压激振器对水平轮对滚系统随机频率响应分析
    4.4 电机转子离心力对试验台对滚轮系统振动特性的影响
        4.4.1 电机振动原因分析
        4.4.2 电机不平衡振动理论
        4.4.3 电机转子离心力作用下走行对滚轮系统频率响应分析
        4.4.4 电机转子离心力作用下水平轮对滚系统频率响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跨座式单轨车辆滚振试验台隔振系统设计
    5.1 试验台振动源分析与振动控制方法介绍
    5.2 试验台隔振技术原理与隔振效果评估指标
        5.2.1 隔振技术原理
        5.2.2 隔振效果评估指标
    5.3 隔振系统设计
        5.3.1 滚振试验台外部载荷分析计算
        5.3.2 隔振系统力学模型
        5.3.3 隔振系统参数计算
        5.3.4 隔振效果校核计算
        5.3.5 隔振台座设计及隔振器布置
    5.4 试验台隔振系统仿真分析
        5.4.1 试验台弹簧隔振器刚度与隔振系统质量对隔振效果影响
        5.4.2 隔振系统隔振效果仿真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1.1 试验台对滚系统振动特性分析结论
        6.1.2 试验台隔振系统设计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城市轨道交通规划阶段制式选择理论和量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制式应用现状
        1.1.2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制式需求特点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轨道交通制式应用情况
        1.3.2 轨道交通制式选择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城市轨道交通制式选择基础理论
    2.1 制式概念与分类
        2.1.1 现有制式总结
        2.1.2 各类制式特性分析
    2.2 规划阶段内容与制式选择要求
        2.2.1 上位规划内容与制式选择要求
        2.2.2 线网规划内容与制式选择要求
        2.2.3 建设规划内容与制式选择要求
        2.2.4 工可研阶段内容与制式选择要求
    2.3 制式选择三阶段-四维度理论架构
        2.3.1 “空间-时间-客流-经济”四维目标
        2.3.2 三个规划阶段的重点及关联
    2.4 本章小结
3 线网规划阶段制式选择方法
    3.1 基础资料
        3.1.1 客流目标相关基础资料
        3.1.2 空间目标相关基础资料
        3.1.3 时间目标相关基础资料
        3.1.4 经济目标相关基础资料
    3.2 空间服务层次量化计算
        3.2.1 层次划分类别
        3.2.2 层次划分指标
        3.2.3 层次划分计算
        3.2.4 服务层次与轨道交通制式选择的关系
    3.3 制式选择方法及成果
        3.3.1 客流资料确定运量等级
        3.3.2 时间资料确定速度等级
        3.3.3 线路组合模式确定系统制式
    3.4 本章小结
4 建设规划阶段制式选择方法
    4.1 基础资料
        4.1.1 客流目标相关基础资料
        4.1.2 时间目标相关基础资料
        4.1.3 空间目标相关基础资料
        4.1.4 经济目标相关基础资料
    4.2 线路等级模型
        4.2.1 等级划分类别
        4.2.2 等级划分指标
        4.2.3 基于熵权-灰色定权聚类的线路等级划分模型
    4.3 制式选择方法及成果
        4.3.1 线路组合模式与等级的对应
        4.3.2 线路制式确定
        4.3.3 车辆制式确定
    4.4 本章小结
5 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制式选择方法
    5.1 基础资料
    5.2 指标体系构建
        5.2.1 客流指标体系
        5.2.2 时间指标体系
        5.2.3 空间指标体系
        5.2.4 经济指标体系
    5.3 基于CRITIC-灰色关联TOPSIS的制式选择模型
        5.3.1 制式选择模型的目标
        5.3.2 模型构建过程
    5.4 本章小结
6 案例分析
    6.1 线网规划阶段制式选择
        6.1.1 长春市发展概况
        6.1.2 基础资料分析
        6.1.3 线路制式推荐方案
    6.2 建设规划阶段制式选择
        6.2.1 基础资料分析
        6.2.2 线路等级计算
        6.2.3 线路制式和车辆制式推荐方案
    6.3 工可研阶段制式选择
        6.3.1 基础资料分析
        6.3.2 CRITIC-灰色关联TOPSIS模型案例分析计算
    6.4 制式选择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国内和部分国外轨道交通线路信息表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大曲率跨座式单轨钢-混结合轨道梁静力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单轨交通发展及特点
        1.1.1 单轨交通的发展
        1.1.2 单轨交通的特点
    1.2 跨座式单轨轨道梁
        1.2.1 跨座式单轨轨道梁的构造
        1.2.2 跨座式单轨钢-混结合轨道梁
    1.3 主要内容
第二章 钢-混结合轨道梁设计方案和有限元模型建立
    2.1 钢-混结合轨道梁工程背景
        2.1.1 轨道梁构造及参数
        2.1.2 轨道梁剪力连接件构造
        2.1.3 轨道梁支座形式
    2.2 钢-混结合轨道梁模型建立
        2.2.1 轨道梁曲率半径模拟
        2.2.2 轨道梁超高模拟
        2.2.3 轨道梁钢混连接件模拟
        2.2.4 轨道梁下部结构模拟
        2.2.5 轨道梁构件模拟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钢-混结合轨道梁静力计算及验算
    3.1 荷载分类
        3.1.1 主要荷载
        3.1.2 附加荷载
    3.2 荷载加载方法
        3.2.1 轨道梁最不利情况
        3.2.2 主要荷载加载
        3.2.3 附加荷载加载
    3.3 荷载组合与验算
        3.3.1 荷载组合
        3.3.2 变形计算与验算
        3.3.3 应力计算与验算
        3.3.4 支座反力计算与验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钢-混结合轨道梁的受力影响因素分析
    4.1 速度的影响规律
        4.1.1 离心力和横向摇摆力的选择
        4.1.2 列车速度对轨道梁静力性能的影响规律
    4.2 曲率半径对轨道梁的受力影响
        4.2.1 曲率半径对支座1反力的影响
        4.2.2 曲率半径对支座3反力的影响
        4.2.3 曲率半径对截面a的影响
        4.2.4 曲率半径对截面b的影响
        4.2.5 曲率半径对截面c的影响
    4.3 超高的影响
        4.3.1 轨道梁变形对比
        4.3.2 轨道梁应力对比
        4.3.3 轨道梁支座反力对比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5)跨座式单轨列车-柔性轨道梁耦合系统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跨座式单轨列车-柔性轨道梁耦合动力学模型
    2.1 车体模型
    2.2 轮胎模型
    2.3 柔性轨道梁模型
    2.4 耦合动力学模型
    2.5 数值积分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实测数据的模型验证研究
    3.1 计算参数的选取
    3.2 基于UM模型的对比验证
    3.3 基于实测数据的整体模型对比验证
        3.3.1 试验工况概况
        3.3.2 轨道梁自振特性验证分析
        3.3.3 车辆系统动态响应验证分析
        3.3.4 轨道梁系统动态响应验证分析
    3.4 基于经典模型的对比验证
        3.4.1 车体加速度对比验证分析
        3.4.2 轨道梁位移对比验证分析
        3.4.3 轨道梁加速度对比验证分析
    3.5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列车-柔性轨道梁耦合系统振动参数影响研究
    4.1 振动影响因素评价指标的构建
    4.2 轨道不平顺影响研究
    4.3 支座参数影响研究
    4.4 平纵断面特性影响研究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列车-柔性轨道梁耦合系统舒适性研究
    5.1 舒适性评价指标的构建
    5.2 轨道不平顺对舒适性影响研究
    5.3 支座参数对舒适性影响研究
    5.4 本章小节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基于非线性二系悬挂系统的新型悬挂式单轨车辆动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悬挂式单轨车辆结构及动力学研究现状
        1.2.1 悬挂式单轨车辆结构研究现状
        1.2.2 悬挂式单轨车辆动力学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新型悬挂式单轨车辆转向架结构方案设计
    2.1 新型悬挂式单轨车辆总体方案
    2.2 新型悬挂式单轨车辆转向架总体方案
        2.2.1 转向架结构特点
        2.2.2 转向架构架
        2.2.3 走行及导向-稳定装置
        2.2.4 二系悬挂系统方案
    2.3 新型悬挂式单轨车辆走行机理及系统作用力分析
        2.3.1 车辆走行机理分析
        2.3.2 车辆系统作用力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悬挂式单轨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
    3.1 二系悬挂系统非线性模型
        3.1.1 空气弹簧非线性模型
        3.1.2 抗横摆减振器非线性模型
    3.2 新型悬挂式单轨车辆动力学模型
        3.2.1 车辆拓扑构型分析
        3.2.2 车辆动力学模型
        3.2.3 车体及转向架构架受力分析
        3.2.4 车辆运动微分方程
    3.3 新型悬挂式单轨车辆动力学仿真模型
        3.3.1 车辆动力学仿真建模参数分析
        3.3.2 轨道模型
        3.3.3 轮胎模型
        3.3.4 车辆动力学仿真分析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悬挂式单轨车辆动力学性能分析
    4.1 动力学性能评价指标
        4.1.1 曲线通过性能评价指标
        4.1.2 车辆悬挂模态与临界车速
        4.1.3 运行平稳性与乘坐舒适性评价
    4.2 水平轮预压力影响分析
    4.3 曲线通过性能分析
        4.3.1 通过曲线轨道时的受力分析
        4.3.2 不同车速下的曲线通过性分析
        4.3.3 不同半径曲线轨道下的曲线通过性分析
        4.3.4 两种非线性二系悬挂系统车辆模型在相同条件下的曲线通过性对比分析
    4.4 车辆悬挂模态与临界车速分析
    4.5 运行平稳性与乘坐舒适性分析
        4.5.1 运行平稳性与乘坐舒适性仿真
        4.5.2 运行平稳性与乘坐舒适性评价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型悬挂式单轨车辆系统动力学参数多目标优化
    5.1 多目标优化理论基础
        5.1.1 模拟退火算法理论
    5.2 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车辆动力学参数多目标优化
        5.2.1 优化目标的选择
        5.2.2 设计变量的选取
        5.2.3 优化目标函数约束条件
        5.2.4 多目标优化模型的建立
    5.3 多目标优化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7)悬挂式单轨交通工程PPP项目社会资本方收益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意义、现状及方法
    1.1 研究的背景
        1.1.1 悬挂式单轨交通
        1.1.2 PPP模式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的研究内容
        1.4.2 主要的研究方法
        1.4.3 研究的技术线路
2 基础理论概述
    2.1 风险管理理论
    2.2 风险识别方法理论概述
    2.3 系统科学理论
        2.3.1 系统科学理论的概念内涵
        2.3.2 系统科学理论在PPP项目中的运用
        2.3.3 系统动力学模型与仿真分析风险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悬挂式单轨PPP实例项目收益风险识别
    3.1 项目概况
        3.1.1 项目建设规模
        3.1.2 项目投资规模
        3.1.3 项目投融资结构
        3.1.4 项目合同体系
        3.1.5 项目特点分析
    3.2 社会资本方项目收益风险因素及评价指标
        3.2.1 悬挂式单轨项目收益特点
        3.2.2 社会资本方项目收益风险因素识别
4 悬挂式单轨PPP实例项目收益风险评估
    4.1 项目收益风险影响度与概率影响度评估模型
    4.2 构建因果关系图
    4.3 边界点的确定及数值估算方法
        4.3.1 边界点的确定
        4.3.2 数值估算方法
    4.4 构建存量流量图建立一般方程模型
        4.4.1 政策法规风险子系统
        4.4.2 规划设计风险子系统
        4.4.3 财务风险风险子系统
        4.4.4 建设施工风险子系统
        4.4.5 运营风险子系统
        4.4.6 模型存量流量图
    4.5 项目风险仿真模拟
        4.5.1 仿真情景设置
        4.5.2 风险边界赋值
        4.5.3 基于GI方法权重的估计
        4.5.4 建立收益风险系统动力学评估模型
        4.5.5 模型的有效性检验
        4.5.6 案例风险仿真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悬挂式单轨PPP项目社会资本方收益风险应对措施
    5.1 风险应对措施原则
        5.1.1 规避策略
        5.1.2 转移策略
        5.1.3 减轻策略
        5.1.4 接受策略
    5.2 风险应对措施的主要实现方式
        5.2.1 项目收益风险分担框架建议
        5.2.2 基于社会资本方角度风险评估结果的谈判条件建议
        5.2.3 社会资本方风险减轻措施分析
        5.2.4 社会资本方风险保障措施建议
    5.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8)基于丘陵果园输运轨道的烟雾防霜机研制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丘陵果园输运轨道机械研究发展现状
    1.3 国内外防霜机械研究发展现状
    1.4 目前国内丘陵果园防霜机研制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丘陵果园烟雾防霜机总体结构设计
    2.1 丘陵果园防霜机作业农艺要求
    2.2 丘陵果园烟雾防霜机总体设计及工作原理
        2.2.1 丘陵果园烟雾防霜机整体结构
        2.2.2 工作原理
        2.2.3 主要技术参数
    2.3 防霜机关键部件设计及仿真分析
        2.3.1 发动机的选型
        2.3.2 轨道结构的设计
        2.3.3 啮合机构的设计
        2.3.4 传动系统的设计
    2.4 啮合机构动力学仿真分析
        2.4.1 ADAMS虚拟样机技术
        2.4.2 啮合机构三维模型的建立
        2.4.3 仿真参数设置
        2.4.4 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CFD的烟雾扩散数值模拟分析
    3.1 CFD仿真及烟雾扩散数值模型
        3.1.1 CFD仿真
        3.1.2 烟雾扩散数值模型
    3.2 烟雾扩散仿真模型的建立
        3.2.1 物理模型与网格划分
        3.2.2 边界条件设置
    3.3 结果分析
        3.3.1 烟雾质量浓度时空分布特性
        3.3.2 烟雾温度时空分布特性
    3.4 基于正交试验法烟雾防霜机工作参数的优化
        3.4.1 正交试验设计
        3.4.2 试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丘陵果园烟雾防霜机控制系统设计
    4.1 控制系统技术要求
    4.2 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4.3 控制系统硬件选型
        4.3.1 PLC的选型
        4.3.2 无线遥控器和接收器的选择
        4.3.3 电动推杆的选择
        4.3.4 风机的选型
        4.3.5 电源的选择
    4.4 烟雾发生输送系统及控制系统电路设计
        4.4.1 烟雾发生输送系统设计
        4.4.2 系统控制电路设计
    4.5 PLC程序设计与测试
    4.6 控制系统调试
        4.6.1 程序虚拟仿真测试
        4.6.2 防霜机控制系统调试及电路连接
    4.7 本章小结
5 丘陵果园烟雾防霜机性能试验与分析
    5.1 试验目的
    5.2 样机加工
    5.3 试验准备
    5.4 试验内容及结果分析
        5.4.1 样机运行性能试验
        5.4.2 样机防霜性能试验
        5.4.3 样机烟效性能
        5.4.4 试验结果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丘陵果园烟雾防霜机控制系统程序及相关注释

(9)基于关键链技术的轨道交通车辆企业研发项目进度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项目管理理论基础
    2.1 关键链技术相关理论
        2.1.1 关键链的理论依据
        2.1.2 关键链法的基本思想
    2.2 项目进度管理
        2.2.1 进度管理的基本定义
        2.2.2 项目进度管理步骤
    2.3 关键链研发项目管理
        2.3.1 关键链需要解决的问题
        2.3.2 建构关键链项目管理系统
        2.3.3 关键链排程
第三章 中车长客重庆公司研发项目管理现状分析
    3.1 公司介绍
    3.2 研发项目管理背景介绍
        3.2.1 研发项目管理流程
        3.2.2 研发项目管理过程
        3.2.3 项目组织机构
    3.3 项目开发的外部环境分析(PEST分析)
        3.3.1 政策环境分析
        3.3.2 经济环境分析
        3.3.3 社会环境分析
        3.3.4 技术环境分析
    3.4 行业与市场分析
        3.4.1 国内行业及市场分析
        3.4.2 重庆行业与市场分析
        3.4.3 行业及市场与企业研发项目能力的关系
    3.5 研发项目现状介绍
    3.6 研发项目进度管理存在的问题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键链技术在中车长客重庆公司项目进度管理中的应用
    4.1 公司跨座式单轨车辆项目介绍
        4.1.1 项目概况
        4.1.2 项目团队组成
        4.1.3 项目任务分解
    4.2 基于传统CPM/PERT的项目进度计划制定
        4.2.1 绘制研发项目网络图
        4.2.2 计算项目周期
    4.3 基于关键链技术的项目进度计划制定
        4.3.1 科学分配约束资源
        4.3.2 关键链优化
        4.3.3 缓冲设计
    4.4 关键链技术与传统CPM/PERT比较分析
        4.4.1 在项目周期估算上的差别
        4.4.2 在项目全局管控上存在差异
        4.4.3 在公司单轨研发项目进度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关键链技术在轨道车辆项目的应用总结
    5.2 本文主要结论与成果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中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及其在我国的适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中运量轨道交通系统研究综述
        1.2.2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选型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本文涉及的核心概念
        1.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世界中运量轨道交通系统运营实践概况
    2.1 单轨系统运营现状
    2.2 轻轨系统运营现状
    2.3 现代有轨电车系统运营现状
    2.4 中运量轨道交通系统的意义与功能
    2.5 本章小结
3 中运量轨道交通系统技术经济特性分析
    3.1 中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认识误区
        3.1.1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认识误区
        3.1.2 跨座式单轨系统认识误区
        3.1.3 中低速磁浮系统认识误区
    3.2 轻轨系统
        3.2.1 技术经济特性
        3.2.2 适用性分析
    3.3 跨座式单轨系统
        3.3.1 技术经济特性
        3.3.2 适用性分析
    3.4 中低速磁浮系统
        3.4.1 技术经济特性
        3.4.2 适用性分析
    3.5 自动导向轨道系统
        3.5.1 技术经济特性
        3.5.2 适用性分析
    3.6 现代有轨电车系统
        3.6.1 技术经济特性
        3.6.2 适用性分析
    3.7 中运量系统适用范围分析
    3.8 本章小结
4 中运量轨道交通系统适用性的分析方法
    4.1 中运量轨道交通系统建设标准
    4.2 中运量系统制式可行性分析
        4.2.1 定量因素分析
        4.2.2 定性因素分析
    4.3 中运量系统技术经济适用性分析
        4.3.1 客票收入
        4.3.2 运营成本
        4.3.3 政府补贴
    4.4 本章小结
5 案例分析
    5.1 S区交通现状分析
        5.1.1 F地铁现状分析
        5.1.2 G城际现状分析
        5.1.3 S区交通发展需求预测分析
    5.2 S区待选型线路分析
    5.3 S区J号线选型研究
        5.3.1 轨道交通系统制式可行性分析
        5.3.2 轨道交通系统技术经济适用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单轨轨道交通发展的现状和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跨座式单轨车辆滚振试验台振动特性分析与隔振方法研究[D]. 李妍铭.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1)
  • [2]跨座式单轨交通轨道梁精确调整设备结构分析与优化[D]. 张龙.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1
  • [3]城市轨道交通规划阶段制式选择理论和量化方法研究[D]. 穆雪微.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4]大曲率跨座式单轨钢-混结合轨道梁静力分析研究[D]. 谢辉华.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5]跨座式单轨列车-柔性轨道梁耦合系统动力学研究[D]. 卢虎平. 重庆交通大学, 2021
  • [6]基于非线性二系悬挂系统的新型悬挂式单轨车辆动力学分析[D]. 马加兵. 重庆交通大学, 2021
  • [7]悬挂式单轨交通工程PPP项目社会资本方收益风险评估[D]. 文渊博. 兰州交通大学, 2021
  • [8]基于丘陵果园输运轨道的烟雾防霜机研制与试验[D]. 张红梅.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9]基于关键链技术的轨道交通车辆企业研发项目进度管理研究[D]. 王舜.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10]中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及其在我国的适用性研究[D]. 张玉娇.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单轨交通发展现状与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