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JASON软件在泌阳凹陷白云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许可[1](2021)在《南襄盆地古近系湖盆旋回地层学研究及其在油气地质上的意义 ——以泌阳凹陷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南襄盆地是发育于秦岭-大别造山带和扬子地台北缘块断带之上、自白垩世开始发育的多成因机制和多幕裂陷作用相叠合的中-新生代山间盆地。前人做了大量的基础地层工作,然而,古近系地层缺乏可靠的高精度的地层年代框架。本文以南襄盆地泌阳凹陷中央深凹带的泌270井廖庄组-核桃园组和泌深1井大仓房组-玉皇顶组地层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选取可靠的古气候替代指标,对其进行旋回地层学分析,建立高精度年代地层格架。并借助泌页1井的高精度地球化学数据和镜下薄片观察来识别米兰科维奇旋回。同时,将旋回地层学与石油地质学进行学科交叉研究,探索烃源岩的天文响应,并探讨米兰科维奇旋回与层序地层的关系。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本文研究表明泌阳凹陷古近系地层保存完整的米兰科维奇周期信号(偏心率、斜率和岁差)。本文利用405 kyr长偏心率周期为主要的调谐周期进行天文调谐,建立了43.2 Myr的浮动年代标尺。考虑到泌阳凹陷古近系与新近系的分界线(廖庄组顶界)是一个重大的构造界面,其在盆地中央剥蚀量较小,可作为计算锚点,并以此建立绝对年代标尺。白垩系与古近系的分界线(玉皇顶组底界)亦是一个重大的构造界面,在盆地中央剥蚀量较小,可作为年代标尺的检验点。核一段底界为始新统与渐新统的分界线,亦可作为一个检验点。2、微观上,通过对泌页1井核三段取芯段的地球化学元素进行综合分析,结合镜下薄片观察,本研究认为镜下的浅色纹层和暗色纹层组成的沉积纹层可能代表年纹层,受控于岁差周期。宏观上,对泌270井核三段地层的自然伽马测井曲线和有机碳数据进行旋回地层学分析,识别出1.2 Myr长斜率周期,该周期可能通过影响水深,进而影响烃源岩的发育,形成中等-优质烃源岩。3、对泌阳凹陷泌270井核三段地层,利用1.2 Myr长斜率周期进行三级层序的划分,利用405 kyr长偏心率周期进行中期基准面旋回划分(四级层序),以及利用100 kyr偏心率周期进行短期基准面旋回划分(五级层序)。本次研究划分出8个三级层序,~25个四级层序和~98个五级层序。4、根据建立的年代标尺,为本区的古生物化石提供了精确的年代刻度。5、在我国东部新生代陆相断陷湖盆中,存在着始于~50 Ma的重大构造事件或不整合事件。本文研究发现,泌阳凹陷~50 Ma的构造事件可能受太平洋板块由早期的NNW转为NW向漂移、太平洋-欧亚大陆板块的汇聚速度以及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全面碰撞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李汉汉[2](2020)在《深水储层预测中地震反演方法的选择》文中指出深水储层是目前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之一,深水油气储量约占我国总油气储量的30%。由于深水油气资源储量大,深水油气勘探的成功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极大的支持。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深水油气资源的勘探水平有限,深水储层预测研究还不够深入,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地震反演技术在储层预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一种重要的储层预测手段。地震反演方法众多,如叠后波阻抗反演、叠前弹性阻抗反演、非线性AVO反演及地质统计学反演等。不同反演方法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性,针对不同的深水储层研究区,要选取合适的反演方法。本文以珠江三角洲W深水区作为研究目标区。首先介绍并分析了常用地震反演方法及其适用范围;再针对目标区的实际情况,选取约束稀疏脉冲反演和地质统计之随机地震反演开展研究;最后对比分析了两种反演方法的优劣性,并得出以下认识:1)传统叠后波阻抗反演方法中,一方面递推反演、道积分反演操作简单实用性强,可降低基于模型反演方法中出现的多解性问题,但不适宜对深水复杂区的岩性识别;另一方面基于模型的反演方法通过建立精准的初始模型可对深水区储层横向分布进行预测,但对井资料要求较高,对模型依赖性强,容易出现多解性问题。2)深水储层岩性复杂,单纯依靠纵波阻抗资料不能够充分区分目标区岩性信息,无法实现对深水区储层的精准识别,在此以波阻抗数据体为井间约束条件,建立纵波阻抗与GR之间的协变差函数,借助协模拟对GR数据体进行反演,以达到精细描述深水区分布较多的薄砂体的目的。3)约束稀疏脉冲反演通过建立精准的低频模型,补偿了受虚反射影响深水地震资料缺失的低频信息,能较好地解决深水储层非均质性难题;基于随机建模技术的随机地震反演方法,有效地综合地质、测井及三维地震数据,极大地提高了反演结果纵向上的分辨率,可精细刻画出目标区砂泥岩薄互层储层砂体的展布状况,为深水储层识别提供了可靠依据。
张鑫[3](2020)在《泌阳凹陷油气成藏过程及勘探潜力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泌阳凹陷处于河南泌阳县和唐河县之间,面积为1000 km2,作为南襄盆地中一个相对独立的断陷构造单元,属于叠加于东秦岭造山带之上的晚中生代-新生代“后造山期”断陷-拗陷型盆地,可划分为南部陡坡带、中央深凹带及北部斜坡带三个构造单元。论文在充分消化吸收前人对泌阳凹陷古近系构造演化、沉积体系、烃源岩及储层特征和分布以及油气成藏等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岩心观察、稳定碳氧同位素分析、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等研究,厘定了成岩类型及成岩序次或成岩序列,并依据不同岩相及不同产状包裹体荧光颜色和荧光光谱,确定成熟度及生排烃幕次,并初步确定充注幕次;根据盆地埋藏史及热史模拟结果分析,结合油包裹体及其所伴生的同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盐度,确定较为准确的油气充注年龄;通过现今地层压力刻画及古流体压力模拟,基本弄清了作为油气运移充注原动力的古今地层压力特点及分布;在不同成藏动力系统油源对比的基础上,根据生排烃过程、古流体压力演化及油气充注过程等特点,深入分析了泌阳凹陷油气动态成藏过程中的源汇耦合关系,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进而探讨了泌阳凹陷的勘探潜力,并对有利的勘探区域进行了预测。通过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认识如下:通过烃源岩和砂岩储层样品透射光、荧光和冷阴极发光分析,并结合茜素红染色片观察、SEM+微区能谱元素分析及稳定O-C同位素组成分析,厘定了泌阳凹陷的成岩过程,认为核桃园组沉积时期为封闭性的咸化湖泊,经历了早成岩、埋藏A、B及C阶段Fe-方解石、方解石胶结、Fe-白云石胶结、石英次生加大边形成,以及长石局部溶蚀和石英颗粒及次生加大边碱性溶蚀等“酸-碱交替”溶蚀过程。在成岩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和显微荧光观察,确定了不同成熟度的四幕生排烃及不同构造单元的“四幕油和一幕天然气”充注,其中第一幕充注低熟油,第二-第四幕充注成熟度相当。根据油包裹体及所伴生的同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盐度,并结合盆地模拟的埋藏史及热史结果,厘定了凹陷油气充注年龄,进而结合泌阳凹陷构造演化史,确定凹陷两期油气充注成藏过程,第一期发生于主裂陷期阶段,包括第一幕(36.1~23.5Ma)、第二幕(34.1~21.2Ma)和第三幕(30.9~16.2Ma)成藏,具有多阶连续性充注特点;第二期发生于拗陷期阶段,即第四幕油(7.9~0.2Ma)和一幕天然气成藏(3.0~0.8Ma)。利用钻井实测压力资料和重复地层压力测试等资料,以及二维地震速度谱资料对现今地层压力进行刻画,认为泌阳凹陷大仓房组及核桃园组发育中低超压,并且存在正常地层压力带、超压过渡带及三个超压带复杂的地层压力系统;运用盆地模拟法和古流体包裹体法对古压力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泌阳凹陷大仓房组顶部在距今39.30Ma已经形成两个超压中心,至32.99Ma时期,基本已拓展形成一个超压体系,但下二门地区超压明显较周围强,直至距今10.5Ma,下二门地区较强超压区基本消失,形成单一超压中心。而核三下段古压力在距今39.30Ma前开始聚集,距今32.99Ma开始发育中-低幅异常超压(以压力系数1.2为界),并且形成双超压中心,但下二门地区超强较弱,距今28.94开始两个超压中心向盆地中心扩展,形成一个统一的超压体系,至距今23.03Ma达到超压最大,随后无论发生泄压还是泄压-增压,地层压力始终保持超压直至现今。通过泌阳凹陷油源对比发现,泌阳凹陷深凹区核三段及核二段烃源岩为本区同层位油气提供油源,而南北斜坡核三上段及核二段原油来自深凹区同层位烃源岩,而核三下段原油来自本地同层位烃源岩;泌页1井生排烃过程分析表明,烃源岩在大约37Ma进入生烃门限,所发现的橙黄色荧光的油包裹体就是最好的例证;而在32Ma处进入中成熟阶段,23.03Ma达到生烃高峰,其中所发现两幕中成熟的油包裹体表明排烃过程的存在。从模拟剖面来看,深凹区核二段的下部地层已进入生烃门限,生成低熟油;而深凹区和陡坡区整个核三段进入生烃门限,核三上段处于低-中成熟阶段,核三下段处于中-高成熟阶段;仅在西部和北部表现为低成熟阶段。泌阳凹陷地层超压为油气运移充注连续性成藏持续提供原动力。凹陷所持续存在的地层超压所造成的剩余压力,以及浮力及毛细管力等的复合作用使得生烃深凹区流体势增强,油气能够持续从烃源区的高流体势区向凹陷斜坡区及凹陷低流体势区运移;而构造-沉积古地貌及其所控制的张厂及侯庄三角洲沉积体系砂体及“古城-赵凹”走滑断裂多种优势输导通道,以及砂体-断裂立体高效复合输导体系的存在及展布,保证油气高效输导多幕充注成藏。通过油源对比、烃源岩生排烃过程、运移输导充注过程及圈闭形成等综合分析,发现泌阳凹陷生排烃阶段(39.0~37.0Ma→23.03Ma→0.2Ma)与古流体压力演化过程中超压的形成与演化(39.30 Ma→32.99 Ma→23.03 Ma→0 Ma)较为一致,保证了油气的运移的原动力,并且地层超压及浮力和毛管压力所造成的流体势使得油气从深凹区的高流体势区向南北两侧的低流体势区运移;并且存在张厂及侯庄三角洲砂体及“古城-赵凹”走滑断裂优势输导多通道,以及砂体-断层立体复合输导体系,保证了油气的高效运移输导,并对前期或同期所形成的不同类型圈闭进行充注。由于以上过程的相互耦合,使得泌阳凹陷能够发生多期多幕连续成藏,即第一成藏期第一-第三幕(37.2~16.2Ma)三幕油充注成藏,以及第二成藏期第四幕油及一幕天然气(7.9~0.2Ma)充注成藏。通过动态成藏过程剖析,结合泌阳凹陷油气分布特征及地区性差异分析,探讨了泌阳凹陷勘探潜力,并预测了凹陷的有利油气勘探区域,认为泌阳凹陷深凹区及深层系为大仓房组及核三下段泥页岩油气有利潜力区,以及岩性油气藏及构造岩性油气藏潜力区;而凹陷北部的张厂及侯庄古低槽区域及其周缘地区为深层构造油气藏及构造-岩性油气藏有利潜力区,这些必将成为泌阳凹陷下一步重点勘探新领域区。
马勋勋[4](2019)在《地质统计学反演在SYS地区白云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石油、天然气的需求在日益增大。油气勘探的目标也在朝着更深更复杂的方向转变。随之而来的是储层预测的难度也在逐渐增大。而地震反演技术作为储层预测中的一项核心手段,它的应用程度对于储层预测的效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目前地震反演技术中应用最广泛的是叠后波阻抗反演,其能够较好的展现储层的横向分布趋势,但是受到地震资料频带限制,反演纵向分辨率精度不够。基于地质统计学理论和随机模拟方法相结合的地质统计学反演技术,能够充分利用测井和地震数据的横纵向高分辨率信息,并加入先验地质信息,进行随机反演,不仅能够得到高分辨率的波阻抗反演体,还可以进行岩性体的随机模拟。本文主要针对SYS地区栖霞组白云岩储层厚度薄、埋藏深、非均质性强、储层精细刻画难度大等特点,阐述了地质统计学反演的方法原理,探讨了约束稀疏脉冲反演为地质统计学反演提供的先验地质信息,并对比分析了地质统计学反演与约束稀疏脉冲反演的结果。效果表明:两种反演方法所获得的储层特征均与测井解释的储层段基本吻合,在横向上体现了较好的连续性。但是地质统计学反演结果的分辨率要明显高于约束稀疏脉冲反演,其吸取了测井数据的纵向高分辨率信息,也保留了地震数据横向高分辨率的优势,不仅达到了约束稀疏脉冲反演所体现储层横向上空间展布趋势的程度,还能够更好的识别薄储层分布特征,有效的解决了SYS地区栖霞组白云岩薄互层预测问题。最后采用构造、裂缝分析技术,一方面验证地质统计学反演结果的可信度,另一方面对SYS地区栖霞组白云岩储层进行综合评价,为白云岩储层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撑,也为研究区今后的油气勘探提供方法依据。
范钦豪,赵德阳[5](2013)在《Jason与PowerLog联合处理技术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研究采用PowerLog软件进行测井资料预处理,为反演打好基础。应用Jason软件算出波阻抗之后,利用测井统计的波阻抗和岩性的关系,把波阻抗数据体转换成岩性数据体,再用测井统计的波阻抗和孔隙度的关系,生成孔隙度数据体,最后在Jason软件的三维可视化模块中利用岩性数据体和孔隙度数据体进行储层提取。
胡张明,王奕[6](2012)在《Jason软件在霸县凹陷文安城东地区储层预测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研究采用Jason地震反演软件对地质条件复杂的霸县凹陷文安城东地区进行了储层横向分布预测,利用地质、钻井、测井和地震等综合资料进行地震反演技术,对储层进行预测。采用约束稀疏脉冲反演方法,把叠后的地震反射振幅数据变换为地层波阻抗数据,然后利用反演的波阻抗数据,估算出砂岩厚度和砂岩储层物性参数,做出砂体厚度图,对该地区的砂体展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砂体总体走向与波阻抗的高值区较一致,构造的基本特征及形态与地质认识基本一致。
裴然,李华东[7](2012)在《Jason反演技术在李堡地区储层预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在海安凹陷开展Jason反演技术应用研究,对推动本区隐蔽油藏勘探技术具有重要意义。以Jason软件约束稀疏脉冲反演的基本流程为平台,结合李堡地区储层发育特点,重点解决了测井资料归一化、子波提取、地质建模、Lambda取值等关键问题,实现预测效果与钻井资料、区域沉积特征相吻合,达到提高隐蔽圈闭识别精度,有效促进隐蔽油藏勘探的目的。
郑丽君,胡张明,王奕[8](2012)在《稀疏脉冲波阻抗反演技术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综合研究区地质、地震、测井等各类信息,以Jason软件为地震反演的平台,从测井约束稀疏脉冲波阻抗反演技术的基本原理出发,探讨反演过程中测井资料的标准化处理、地震子波的提取、时深关系的转化以及初始波阻抗模型的建立等关键技术环节并运用该反演技术对霸县凹陷文安城东地区进行了储层预测,其预测结果与实际资料吻合的很好。
石兰亭[9](2012)在《二连盆地吉尔嘎朗图凹陷隐蔽油气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岩性油气藏的勘探既需要理论的指导,同时也需要现代勘探技术的有力支持。针对我国陆上油气藏的勘探,前人已经提出了“源控论”和“复式油气聚集带”三角洲前缘相带控油理论、断陷盆地岩性油气藏勘探理论等。同时当代井筒、地震、钻井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油气藏的发现。本文基于岩心、录井、地震和测井资料,在对二连盆地吉尔嘎朗图凹陷沉积体系和构造体系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该区油气藏的分布规律,并对岩性油气藏的识别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认为,该凹陷岩性油气藏的分布明显受到沉积相带和坡折带的控制;所提出的基于模型重构的预测方法,可有效地解决半深湖-深湖相钙质泥岩、泥质白云岩对深水有效储层预测的干扰;基于不同地质模式,所建立的该凹陷不同沉积相带的测井四性关系图版,可极大提高该区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成功率。1吉尔嘎朗图凹陷的不同构造位置的沉积体系类型不同,研究区主要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湖底扇和湖相等6种沉积相类型;不同类型的砂体控制着隐蔽性油气藏的分布(1)陡坡近岸扇沉积以高密度浊流为主,岩性以粗碎屑沉积为主,并夹在湖相暗色泥岩中,在剖面上构成砂砾岩、砾岩、粉砂岩和泥岩的频繁韵律沉积。陡坡水下扇包括内扇、中扇和外扇三个亚相类型。(2)湖底扇(浊积扇)岩性油气藏:湖底扇是深水重力流成因的扇状碎屑沉积体,在地理位置上多处于深水地区,其成因机制可以使洪水重力流直接注入深水区而形成,也可以是三角洲前缘沉积物顺坡滑塌快速堆积而成。湖底扇岩性比较复杂,岩石类型多样,典型岩性特征为深灰色、黑色泥岩夹杂基支撑砂砾岩。(3)扇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分布范围广,前缘分流水道砂砾岩是重要的储集岩。岩性主要包括杂色块状砾岩、砂砾岩和含砾砂岩,以及灰、深灰色泥岩的不等厚互层。2吉尔嘎朗图凹陷坡折带极为发育,其对断陷湖盆砂岩储层的控制作用非常突出,进而对油气的控制作用也非常明显。因其所处的位置、类型不同而有明显的控砂、控藏的差异性该凹陷可以划分为西北部陡坡断裂坡折带和东南部缓坡多级断裂坡折带。陡坡断裂坡折带主要由西北部边界同沉积断层及伴生断层控制,带内发育湖底扇和斜坡扇等,同时存在地层超覆现象,可形成地层、断块、断鼻和岩性尖灭圈闭等。缓坡断裂坡折带包括Ⅰ级断裂坡折带、Ⅱ级断裂坡折带和Ⅲ级挠曲坡折带。Ⅰ级断裂坡折带范围大致在吉17-吉61井以南区域,同时又位于Ⅱ、Ⅲ级坡折的高部位,沉积作用主要受古地形控制,容易形成地层不整合圈闭和地层超覆圈闭。Ⅱ级断裂坡折带是由多条NE向的正断层所控制,控制断层的断距较大,但不同部位、不同断裂的活动强度有差异,上下盘地层厚度有明显的变化,带内有下切充填现象。由于断裂的发育,圈闭以断块、断鼻为主,同时也存在地层超覆、剥蚀、尖灭等现象,可形成地层超覆、岩性上倾尖灭以及构造-岩性等圈闭。另外,从地震剖面上对油层的标定来看,它们距生油岩较远,之所以能形成油藏,与断至深部的断层和作为油气侧向运移通道之一的不整合面关系密切。Ⅲ级挠曲坡折带除与本身所在的沉积古地貌有关外,还与北部同生边界断裂有关。随着边界断裂的不断下沉,斜坡区域则相对抬高,坡度加大,从而形成挠曲坡折。该带内断裂不发育,沉积地貌以较大坡度的斜坡地形为主,主要发育岩性圈闭,以及紧邻Ⅱ级断裂坡折发育的断鼻圈闭。3提出了一套深水储层的预测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半深湖-深湖相钙质泥岩、泥质白云岩对深水有效储层预测的干扰吉尔嘎朗图凹陷洼槽部位的腾格尔组一段(尤其是Ⅵ、Ⅶ、Ⅷ砂组)地层沉积时,为深湖和半深湖相环境,钙质泥岩、泥质白云岩非常发育,且分布比较稳定。由于泥岩含钙后,其声波时差值明显减小,有时甚至低于砂岩的声波时差值,如果按常规的波阻抗反演方法对深水储集砂体进行三维空间描述,则势必造成很大的多解性。基于不同类型储层的岩电及地震反射特征的研究,本文经泥岩基线偏移校正、砂砾岩刻度值校正、特殊岩性逐点编辑校正等处理,总结了深湖相环境的储层预测模型建模方法,提出了利用自然伽马反演识别有效储层的方法,解决了单纯利用波阻抗这一个参数区分砂岩、钙质泥岩、泥质白云岩所带来的多解性问题。勘探实践表明,该技术系列对深水湖底扇和近岸水下扇有效储层的预测具有良好的效果。4建立了该凹陷不同沉积相带的测井四性关系图版,极大地提高了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成功率地层的电性特征是岩性、物性、含油性的综合响应。由于储集层纵、横向岩性、物性变化大,因此电性特征相应变化也较大。根据砂砾岩和含砾砂岩两种岩相类型,建立了2类储层的测井四性关系,极大地提高了岩性油气藏的勘探成功率。
余鹏[10](2010)在《潜山裂缝储层预测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潜山油气藏是胜利油田的重要的勘探领域,胜利油田千吨以上生产井的目的层主要是古潜山。但潜山油气勘探中,存在着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如潜山构造演化的复杂性、潜山勘探的构造裂缝分布规律、成藏条件复杂等。因此需要找到一套潜山地区储层预测及综合解释的有效方法和技术路线,避免单项技术分析的多解性,提高油气藏储层预测的精度,为潜山勘探提供可信的预测结果。本论文以车古201潜山为例,首先在地质资料的分析基础上,利用井资料对车古201潜山的地层、储层进行了划分,将潜山储层纵向上划分为3套,按照不同时期构造运动对车古201潜山形成的影响,将演化过程划分为4个构造期。在精细地质资料研究的指导下,通过对潜山内幕反射特征、精细层位标定、速度场求取、变速成图得到了潜山准确的构造形态,为潜山的预测提供了可靠的资料。综合运用测井约束地震反演技术、地震资料吸收衰减分析技术、地震相预测技术、地震属性技术、小波多尺度边缘检测技术、3dmove构造正反演等多种地球物理方法综合分析潜山裂缝性油气储层的各种特征,预测油气分布规律。利用地震多信息综合预测的结果结合地质、测井认识进行潜山综合评价。本论文通过对各种方法的效果分析发现对于潜山裂缝储层,随机模拟反演、地震资料吸收衰减分析技术、3dmove构造正反演方法取得了很好的预测效果。在综合了多种技术的基础上对储层厚度进行了测算,预测奥陶系八陡组含油面积10.0km2,平均有效厚度40m。预测凤山组有利含油面积8km2,有效厚度取50m。
二、JASON软件在泌阳凹陷白云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JASON软件在泌阳凹陷白云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南襄盆地古近系湖盆旋回地层学研究及其在油气地质上的意义 ——以泌阳凹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旋回地层学的研究进展 |
1.2.2 旋回地层学的基本概念 |
1.2.3 旋回地层学的常见研究方法 |
1.2.4 旋回地层学在油气地质上的意义 |
1.2.5 研究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4 完成的工作量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构造演化特征 |
2.2 地层概况 |
2.3 区域油气地质条件 |
第三章 泌阳凹陷古近系旋回地层学研究 |
3.1 研究材料 |
3.1.1 测井数据 |
3.1.2 有机碳和XRF数据 |
3.2 旋回地层学分析方法 |
3.3 古气候替代指标的指示意义 |
3.4 沉积速率评估 |
3.5 旋回地层学分析 |
3.5.1 廖庄组 |
3.5.2 核一段-核二段 |
3.5.3 核三段 |
3.5.4 大仓房组-寺沟组上段顶部 |
3.6 绝对年代标尺的建立 |
第四章 核三段烃源岩的天文响应及定量层序地层学研究 |
4.1 核三段烃源岩的天文响应 |
4.1.1 湖相地层沉积旋回特征及成因 |
4.1.2 烃源岩的天文响应 |
4.2 核三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 |
4.2.1 轨道周期极值点的层位标定和三级层序划分 |
4.2.2 高频层序地层的划分 |
第五章 绝对天文年代对古生物、古气候和构造事件的约束 |
5.1 古近系古生物带的时间校准 |
5.2 古近系古气候和构造事件的响应 |
5.2.1 古气候特征 |
5.2.2 盆地沉降与区域构造事件的响应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和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建议 |
附表1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深水储层预测中地震反演方法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地震反演的研究现状 |
1.2.2 深水油气勘探前景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传统叠后波阻抗反演 |
2.1 地震反演问题基本概念 |
2.1.1 地球物理正反问题 |
2.1.2 地震反演及求解方法 |
2.2 地震波阻抗反演概述 |
2.2.1 波阻抗反演基本原理 |
2.2.2 常规反演方法分类 |
2.3 几种重要的波阻抗反演方法 |
2.3.1 相对波阻抗反演 |
2.3.2 波阻抗递推反演 |
2.3.3 模型约束波阻抗反演 |
第3章 深水储层约束稀疏脉冲反演 |
3.1 约束稀疏脉冲反演基本原理 |
3.2 深水区反演中关键环节预处理 |
3.3 深水区稀疏脉冲反演过程 |
3.3.1 子波提取及井震标定 |
3.3.2 井约束参数取值 |
3.3.3 反演参数质量监控 |
3.3.4 少井区低频模型的建立 |
第4章 深水储层随机地震反演 |
4.1 随机地震反演基本理论 |
4.1.1 区域化变量 |
4.1.2 概率密度函数 |
4.2 变差函数基本原理 |
4.2.1 变差函数的定义 |
4.2.2 变差函数的拟合 |
4.2.3 少井区变程的求解 |
4.3 深水储层随机反演结果 |
4.3.1 随机模拟结果分析 |
4.3.2 随机反演结果分析 |
第5章 深水储层实际应用效果 |
5.1 两种反演应用结果对比 |
5.2 深水储层预测结果分析 |
结论与认识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泌阳凹陷油气成藏过程及勘探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
1.1.1 选题的来源 |
1.1.2 选题目的 |
1.1.3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异常超压研究 |
1.2.2 成藏过程分析 |
1.2.3 研究区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 完成工作量及创新点 |
1.4.1 完成工作量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泌阳凹陷概况 |
2.2 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 |
2.2.1 构造特征 |
2.2.2 构造演化 |
2.3 地层特征及沉积充填演化 |
2.3.1 地层特征 |
2.3.2 沉积充填演化 |
2.4 石油地质特征 |
2.4.1 烃源岩 |
2.4.2 储集层 |
2.4.3 圈闭(油气藏)及油气分布 |
第三章 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 |
3.1 基本原理 |
3.2 成岩作用及成岩序次 |
3.2.1 成岩作用环境条件 |
3.2.2 成岩作用过程 |
3.3 烃源岩包裹体分析 |
3.4 砂岩储层包裹体分析 |
3.4.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3.4.2 单个油包裹体显微荧光光谱分析 |
3.4.3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盐度特征 |
第四章 成藏期次及成藏时期划分 |
4.1 单井埋藏史和热史模拟 |
4.1.1 模型及参数选择 |
4.1.2 埋藏史和热史模拟结果分析 |
4.2 油气充注年龄确定 |
4.2.1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盐度 |
4.2.2 油气充注年龄确定 |
第五章 油气成藏动力分析 |
5.1 现今地层压力刻画 |
5.2 古流体压力模拟 |
5.2.1 盆地模拟法 |
5.2.2 流体包裹体法 |
第六章 油气成藏过程及成藏模式 |
6.1 不同成藏动力系统油源对比 |
6.1.1 南部陡坡带油源对比 |
6.1.2 中央深凹区油源对比 |
6.1.3 北部缓坡带油源对比 |
6.1.4 大仓房组油源分析 |
6.2 烃源岩生烃过程分析 |
6.2.1 埋藏史及热史分析 |
6.2.2 有机质成熟及生烃分析 |
6.3 古流体压力演化分析 |
6.3.1 现今地层压力特征 |
6.3.2 古流体压力演化过程 |
6.4 油气充注过程分析 |
6.4.1 不同构造单元原油特点及输导关系 |
6.4.2 油气充注过程 |
6.5 源-汇耦合关系 |
6.5.1 烃源岩条件 |
6.5.2 储层条件 |
6.5.3 圈闭条件 |
6.5.4 运移输导体系 |
6.5.5 充注成藏分析 |
6.5.6 成藏要素耦合联动演化 |
6.5.7 成藏模式 |
6.6 勘探潜力分析 |
6.6.1 泌阳凹陷油气分布特点 |
6.6.2 有利潜力区分析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地质统计学反演在SYS地区白云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地震反演方法的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地质统计学反演基本理论 |
2.1 基本理论 |
2.2 概率密度函数 |
2.3 变差函数及其理论模型 |
2.4 克里金插值方法 |
2.5 随机模拟及其方法类型 |
第3章 地震响应特征的数值模拟 |
3.1 地质-地球物理模型的建立与模拟 |
3.2 薄层中的地震响应特征 |
第4章 SYS研究区内的地质与地球物理概况 |
4.1 区域地质概况 |
4.2 测井响应特征 |
4.2.1 测井曲线标准化 |
4.2.2 井上特征分析 |
4.2.3 敏感参数分析 |
4.3 地震数据分析 |
第5章 地质统计学反演在SYS地区的应用 |
5.1 约束稀疏脉冲反演 |
5.1.1 地质框架模型建立 |
5.1.2 井震标定 |
5.1.3 低频模型建立 |
5.1.4 约束稀疏脉冲反演 |
5.1.5 约束稀疏脉冲反演结果分析 |
5.2 地质统计学反演 |
5.2.1 岩性划分 |
5.2.2 概率密度函数分析 |
5.2.3 变差函数分析 |
5.2.4 统计学反演及效果分析 |
5.3 反演效果对比分析 |
5.4 叠后断裂及裂缝识别 |
5.5 有利储层分析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Jason与PowerLog联合处理技术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测井资料预处理 |
1.1 测量环境对密度、声波测井质量的影响 |
1.2 多井一致性处理 |
2 约束稀疏脉冲反演 |
2.1 子波提取与合成记录标定 |
2.2 低频模型的建立 |
2.3 约束稀疏脉冲反演 |
2.4 岩性体和孔隙度体的生成 |
3 储层提取 |
4 结束语 |
(6)Jason软件在霸县凹陷文安城东地区储层预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Jason反演原理 |
2 Jason反演流程 |
2.1 测井资料标准化处理 |
2.2 子波的提取 |
2.3 合成记录 |
2.4 模型的建立 |
2.5 波阻抗反演 |
3 反演效果分析 |
4 结论 |
(7)Jason反演技术在李堡地区储层预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李堡地区基本地质概况 |
2 Jason反演的应用 |
2.1 Jason反演的关键环节 |
2.2 测井曲线标准化 |
2.3 子波提取与合成地震记录 |
(1) 子波波形: |
(2) 子波长度: |
(3) 子波频谱: |
(4) 提取子波的时窗: |
2.4 测井响应及岩石物理分析 |
2.5 模型的建立 |
2.6 约束稀疏脉冲反演 |
2.7 反演效果分析 |
3 结论与建议 |
(8)稀疏脉冲波阻抗反演技术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
2 稀疏脉冲波阻抗反演的原理 |
3 稀疏脉冲波阻抗反演的流程 |
4 反演效果分析 |
5 结论 |
(9)二连盆地吉尔嘎朗图凹陷隐蔽油气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隐蔽油气藏的最新进展 |
1.3 隐蔽油气藏勘探技术的发展趋势 |
1.4 研究区勘探与研究现状 |
1.4.1 研究区勘探现状 |
1.4.2 研究现状 |
1.5 选题依据、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
1.6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基本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概况 |
2.1 自然地理及区域构造位置 |
2.2 地层发育特征及含油气组合 |
2.2.1 地层发育特征 |
2.2.2 生储盖组合 |
2.3 勘探简况 |
第3章 构造及坡折带对岩性油气藏的控制作用 |
3.1 精细构造解释方法 |
3.1.1 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与标定 |
3.1.2 层位精细解释 |
3.1.3 各反射波组特征 |
3.1.4 地震剖面上的地震相特征 |
3.1.5 时深关系转换及构造成图 |
3.2 隐蔽性构造圈闭特征描述 |
3.2.1 构造特征概述 |
3.2.2 局部构造特征分析 |
3.3 断裂体系对隐蔽性构造圈闭的控制作用研究 |
3.3.1 断层解释 |
3.3.2 断层的平面组合 |
3.3.3 断层分布特征 |
3.4 构造发育特征及对隐蔽圈闭的控制作用研究 |
3.4.1 阿尔善组沉积前 |
3.4.2 腾一段沉积前 |
3.4.3 腾二段沉积前 |
3.4.4 赛汉塔拉沉积前 |
3.4.5 腾二段沉积后 |
3.4.6 赛汉塔拉组(K1bs)沉积后 |
3.5 坡折带发育特征及对隐蔽性油气藏的控制作用研究 |
3.5.1 坡折带的划分 |
3.5.2 坡折与圈闭的关系 |
第4章 隐蔽性油气藏形成的沉积控制作用 |
4.1 沉积相类型及其沉积学特征 |
4.2 主要沉积体系的地震反射特征 |
4.2.1 扇三角洲地震相特征 |
4.2.2 近岸水下扇地震相特征 |
4.3 吉尔嘎拉图凹陷沉积相展布特征 |
4.3.1 阿尔善组沉积相展布特征 |
4.3.2 腾格尔组沉积微相展布特征 |
4.4 沉积相带对隐蔽性油气藏的控制作用 |
4.4.1 阿尔善组 |
4.4.2 腾格尔组 |
第5章 隐蔽性油气藏的储层预测方法研究 |
5.1 隐蔽性油气藏的储层预测 |
5.1.1 储层预测方法分析 |
5.1.2 储层预测软件类型分析 |
5.1.3 波阻抗反演方法试验 |
5.2 隐蔽性油气藏的测井参数反演方法分析 |
5.2.1 岩性反演 |
5.2.2 测井曲线刻度标准化 |
5.2.3 基线偏移校正 |
5.2.4 特殊岩性处理 |
5.2.5 测井曲线标准化 |
5.2.6 岩性参数反演 |
5.3 储层预测效果分析 |
5.3.1 储层预测精度分析 |
5.3.2 林 20 井钻前预测 |
5.4 储层分布特征 |
5.4.1 制作砂岩厚度平面图 |
5.4.2 储层分布分析 |
第6章 隐蔽性油气藏的储层四性关系研究及油气水识别 |
6.1 基础资料准备 |
6.1.1 测井资料概况 |
6.1.2 钻井取心概况 |
6.1.3 试油资料概况 |
6.1.4 水分析资料概况 |
6.1.5 地温梯度、地层压力梯度 |
6.2 测井资料处理解释 |
6.2.1 测井数据处理 |
6.2.2 储层参数研究 |
6.2.3 储层参数精度分析 |
6.3 测井解释图版制定及油水关系研究 |
6.4 储层四性关系特征 |
6.4.1 储层岩性及物性 |
6.4.2 储层电性特征与岩性关系 |
6.4.3 储层电性与含油性关系 |
6.4.4 测井解释结果及效果分析 |
第7章 隐蔽性油气藏类型及油气分布特征 |
7.1 油层分布特征 |
7.2 隐蔽性油气藏类型及主控因素 |
7.2.1 岩性圈闭油藏 |
7.2.2 断块油藏 |
7.2.3 断块-岩性油藏 |
7.2.4 断鼻油藏 |
7.3 油气分布规律 |
7.3.1 构造与油气分布分析 |
7.3.2 油气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分析 |
7.3.3 地层组油气分布分析 |
7.4 隐蔽性油气藏含油砂体展布特征 |
7.4.1 吉 108 井区含油砂组 |
7.4.2 林 4 井区含油砂组 |
7.4.3 林 9 井区含油砂组 |
7.4.4 吉 45 井区含油砂组 |
7.4.5 吉 41 井区含油砂体 |
7.4.6 林 5 井区油砂体 |
7.4.7 吉 36 井区油砂体 |
第8章 隐蔽性油气藏勘探部署建议 |
8.1 有利目标优选与评价 |
8.1.1 中洼槽评价 |
8.1.2 吉东地区评价 |
8.1.3 吉西地区评价 |
8.2 勘探部署建议 |
8.2.1 中洼槽部署建议 |
8.2.2 吉东地区部署建议 |
8.2.3 吉西地区部署建议 |
8.2.4 井位部署建议 |
8.2.5 地震资料处理建议 |
8.2.6 试油建议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潜山裂缝储层预测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
1.3 储层预测的基本概念及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5 论文工作量 |
第二章 车古201 潜山地质特征分析 |
2.1 研究区地理及构造位置 |
2.2 地层特征研究 |
2.3 储层特征研究 |
2.4 形成过程及演化特征分析 |
第三章 潜山构造解释技术 |
3.1 潜山内幕反射特征研究及精细标定 |
3.1.1 地震资料极性识别分析 |
3.1.2 反射系数特征分析 |
3.1.3 储层精细标定技术 |
3.2 精细构造描述 |
3.2.1 潜山顶面三维速度场的建立 |
3.2.2 潜山内幕层速度 |
第四章 储层综合预测技术 |
4.1 地震反演技术 |
4.1.1 波阻抗反演技术的分类 |
4.1.2 各种反演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条件 |
4.1.3 反演方法的关键技术环节研究 |
4.1.4 车古201 潜山反演处理应用方法及效果分析 |
4.2 地震波吸收分析技术 |
4.2.1 地震吸收分析技术原理 |
4.2.2 地震吸收分析技术实现方法 |
4.2.3 潜山应用效果分析 |
4.3 地震属性提取和分析技术 |
4.3.1 地震属性的定义 |
4.3.2 地震属性的类型 |
4.3.3 地震属性的提取 |
4.3.4 如何正确使用地震属性 |
4.3.5 地震属性提取的时窗选取 |
4.3.6 地震属性提取优化方法 |
4.3.7 实际资料地震属性的提取和分析 |
4.4 地震相分析技术的应用 |
4.4.1 地震相基本概念 |
4.4.2 地震相的应用的意义 |
4.4.3 地震相分析技术 |
4.4.4 应用效果分析 |
4.5 小波多尺度边缘检测 |
4.5.1 三维多尺度边缘检测技术预测裂缝方法和实现过程 |
4.5.2 应用效果分析 |
4.6 3DMove 裂缝预测技术 |
4.6.1 裂缝预测的基本原理 |
4.6.2 构造正、反演 |
4.6.3 3DMove 裂缝预测技术实现步骤 |
4.6.4 3DMove 裂缝预测技术实际应用及效果分析 |
第五章 潜山综合评价 |
5.1 储层裂缝发育控制因素分析 |
5.1.1 裂缝发育与构造部位的关系 |
5.1.2 裂缝发育与断层的关系 |
5.1.3 裂缝发育与岩性的关系 |
5.2 裂缝发育带预测 |
5.3 潜山储层厚度预测 |
5.4 孔隙度预测 |
5.5 油气分布规律及储量测算 |
5.5.1 奥陶系储量测算 |
5.5.2 冶里亮甲山组—凤山组储量测算 |
结论与认识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JASON软件在泌阳凹陷白云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南襄盆地古近系湖盆旋回地层学研究及其在油气地质上的意义 ——以泌阳凹陷为例[D]. 许可. 中国地质大学, 2021(02)
- [2]深水储层预测中地震反演方法的选择[D]. 李汉汉.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3]泌阳凹陷油气成藏过程及勘探潜力分析[D]. 张鑫.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4]地质统计学反演在SYS地区白云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D]. 马勋勋.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5]Jason与PowerLog联合处理技术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 范钦豪,赵德阳. 价值工程, 2013(34)
- [6]Jason软件在霸县凹陷文安城东地区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 胡张明,王奕. 四川地质学报, 2012(02)
- [7]Jason反演技术在李堡地区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 裴然,李华东. 物探与化探, 2012(03)
- [8]稀疏脉冲波阻抗反演技术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 郑丽君,胡张明,王奕. 内江科技, 2012(04)
- [9]二连盆地吉尔嘎朗图凹陷隐蔽油气藏研究[D]. 石兰亭. 成都理工大学, 2012(01)
- [10]潜山裂缝储层预测技术研究与应用[D]. 余鹏. 中国石油大学,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