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校园网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强校园网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校园网建设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刘佳[1](2020)在《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及实现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学在社会中一直担任着教书育人的角色。着眼于网络信息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应用已经发展到高校的教学工作中,为大学育人建设新的发展途径。新时代文化建设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重点,而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则是文化建设的主要核心。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在传统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得到创新,应用网络媒体和技术手段,使线上平台教育成为新兴育人途径,并获得广大师生的欢迎。大学生在结束日常课程学习后,可以通过校园网络在线平台继续学习,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在网络交流过程中得到内心的满足,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文化熏陶和知识教育对学生达到潜移默化育人的目的。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定量分析法是本研究使用的4种研究方法。第一,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归纳,并对校园网络文化界定的研究,校园网络文化特征的研究,校园网络文化育人功能的研究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管理的研究进行综述。第二,对文化,校园文化,校园网络文化和育人功能进行概念界定,并总结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特征和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的五个方面。第三,结合调查问卷法和访谈法从七个方面分析大学生对校园网络文化育人功能的了解,找出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在育人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应用SPSS进行原因分析。最后建立出一个理想中的大学校园网络文化育人模型,该模型从物质建设,精神建设和管理体制建设三方面对大学校园网络文化育人提出管理要求。最后,针对目前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在育人功能方面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困境,结合调查问卷和文献分析得出以下几个结论。第一,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建设要结合时代特色,灵活应用社会市场流行的网络软件作为校园网络文化传播载体,从多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第二,校园网络文化需要以深厚文化为底蕴,以精神内涵为支撑,因此需要使用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进行育人工作。第三,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建设需要建立完善机制,并使用大数据对育人结果进行评价,以便更好地使用校园网络文化达到育人的目的。

米华全[2](2020)在《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研究》文中提出意识形态建设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也是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工作。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和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设备的广泛普及,网络已成为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自由竞争的主要空间。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更多机遇,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已经成为宣传思想工作迫切而重要的任务。高校处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肩负着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事关根本、事关全局、事关长远,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关键之举。对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阐述了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理论问题,辨析了相关概念的内涵。然后,从历史发展和现实境遇两个维度切入,回顾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经验,分析了发展机遇和现实挑战。在此基础上,紧扣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实际,构建了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实现路径。按照以上的逻辑思路,本文运用概念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网络调查法、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对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基础、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对策举措等,进行了较为深入而系统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提出了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研究的理论基础。一方面归纳了马克思主义者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观点,介绍了政治传播学、网络传播学、新媒体等相关理论。另一方面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内涵和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第二,厘清了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研究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本文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发展历程划分为探索应对、蓬勃发展和全面推进三个阶段,并从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导向和目标导向等方面总结了工作经验。同时结合新时代背景,分析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机遇和挑战,着重分析了存在的突出问题。第三,确立了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宏观思路和微观策略。一是明确了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工作目标、理念遵循和基本原则。二是针对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存在的问题,从内容建设、阵地建设、队伍建设、方法创新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三是构建了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保障机制体系,主要包括责任落实、成效测评和考核激励机制,协同治理和运行监管机制,法律法规和技术保障机制等。在理论研究、现状分析和实践探讨的基础上,本文确立了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框架,形成了整体而非局部、系统而非零散的研究体系,希望能为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詹伟峰[3](2018)在《系统理论视角下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师生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高校也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场所,高校安全问题影响广泛,受到社会和人们的高度关注。尽管政府与高校都积极采取了各种提升高校安全管理的措施,但涉及师生的安全事件仍时有发生。究其原因,除了社会环境、校园管理等方面的客观因素之外,也暴露了高校师生安全素质缺失这一根本问题。安全素质缺失的根源还在于高校安全教育不够系统、深入、有效。因此,进一步建立健全高校安全教育体系迫在眉睫。本研究以系统理论为指导,从系统的要素、特征与动力三个角度对高校安全教育进行分解,通过对当前高校安全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和缺陷的分析,对境外高校安全教育先进经验进行阐释和借鉴,以构建新时期我国高校安全教育体系。从当前高校安全教育的现状来看,局面可谓复杂。尽管各高校在安全教育方面的工作付出较多,也在不断改进,但从整体性、开放性、协同性、层次性各方面来审视,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改进空间。本研究基于丰富细致的实证研究,通过对境外四所高校的实地考察、调研访谈,对国内六所高校的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调研访谈,在此基础上获取大量数据和有效信息,对国内外高校安全教育有一个总体把握与评估,进一步提炼出有益经验做法及不足之处。从系统角度来看,境外高校则在安全教育方面先于我们作出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如在整体性上,教育内容完善,建立专业的师资队伍;在协同性上,内部协调顺畅,构建了完善的组织架构;在开放性上,教育形式多样,形成了有力的校内外联动机制;在层次性上,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在安全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丰富的探索。这些探索及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供国内高校参考与借鉴,可根据我国及各高校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借鉴,去粗取精、博采众长。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优化安全教育系统的要素,完善安全教育系统的特征,强化安全教育系统的动力,扩大安全文化的影响等四个方面的措施,以期对我国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有益参考。

王煜[4](2013)在《高校校园网建设和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是信息与知识的时代,教育信息化是世界各国教育应对知识经济挑战、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校园网成为高校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的重要工具和载体。当今学校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每一个学校都正在积极的建立自己的校园网系统,方便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教学。校园网能够把学校的通知或者一些教学信息进行网络分享,让全校师生都能够很好的,及时了解到最新的校园信息。然而,高校校园网的建设和管理还存在很多的不足。高校校园网以其独有的信息资源,友好的交互性能以及良好的开放性等特点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诸多方便,成为全校师生获取知识的来源地。如何管理好校园网,让其充分发挥其应用方面的性能特点,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莫定基础是当前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建立校园网建设和管理的长效机制已经成为高校的共同呼声。本文通过分析了我国高校校园网建设和管理的现状、高校校园网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并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提出了构建高校校园网建设和管理的长效机制,不仅有助于推动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网站的建设和管理,为能促进我过校园网的良好运行和进一步的发展。

段瑛[5](2010)在《对新疆高校校园网建设的思考与探索》文中提出随着新疆高校的校园网建设逐渐由硬件基础建设阶段转入软件和资源建设阶段,本文就新疆高校校园网建设的现状及出现的一些问题做了探讨和分析,并对如何加强高校校园网建设,充实网络教学资源,强化校园网知识培训,提高师生应用能力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建议,以期为新疆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张学义,周力军,王崇刚,肖锟[6](2010)在《对高校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的思考》文中认为校园计算机网络是高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迎接和适应时代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作者通过参与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及管理,同时调查了解同类高校的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现状,指出处于西部地区级高校的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的基本情况、校园网对西部地区级高校发展及本科教学发挥重要作用的几点思考,提出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思路,以期引起关注及同行的热议。

韦召兰[7](2019)在《地方高等师范院校辅导员的媒介素养研究 ——以云南省为例》文中认为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他们的能力与素养对高校实现立德树人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信息与媒介高度融合的时代环境中,辅导员要筑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加强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创新工作路径,提升网络引导能力,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适时提升其媒介素养。本研究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媒介系统依赖论、使用与满足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以云南省三所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辅导员作为调查对象来开展高校辅导员的媒介素养研究。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对高校辅导员的媒介素养进行探索。其次,通过研读相关文献及结合辅导员的工作特点编制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最后,运用SPSS22软件并结合理论基础和访谈内容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均值比较、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事后多重比较检验。经过检验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其一:云南省地方高等师范院校辅导员的整体媒介素养处于中等水平。其中,他们的获取能力最强,评估能力次之,而传播能力和创造能力水平最弱。其二:云南省地方高等师范院校辅导员的媒介素养受到年龄、学历、计算机水平、工作年限、获取意识、评估意识、对媒介素养的认同程度、工作性质、辅导员队伍建设等因素的影响。其三,云南省地方高等师范院校辅导员的媒介素养存在:辅导员之间的媒介素养参差不齐、获取意识薄弱、缺乏创新能力、传播能力较弱等问题。据以上结论,笔者从辅导员、高校两个角度提出提升云南省地方高师范院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的建议。对于辅导员,可从加强媒介资源的认识,增强媒介意识,坚定正确的信息价值和态度,提升媒介应用能力,增强服务学生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升人文素养等7个方面来提升自身媒介素养。对于高校,可以从严格辅导员准入机制,提升辅导员待遇,建立辅导员发展机制,建立辅导员媒介素养研究与评估体系等4个方面来帮助辅导员提升媒介素养。

上官楚瑜[8](2019)在《大学生社团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提升研究》文中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行动指南。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更好地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前进方向、凝聚奋进力量。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接班人,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中坚力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武装大众。大学生社团组织引导学生自觉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其重要作用不容置疑。本文基于大学生社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的内涵,深入思考大学生社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的重要意义及具体表现,通过实证调研,在分析大学生社团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用发挥现状及影响因素基础上,研究大学生社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的提升路径,为大学生社团的完善和发展提出建议。首先,在充分了解学习大学生社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参考借鉴之前的调研结果,分析概括出大学生社团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的内涵。其次,大学生社团通过各式各样的社团活动,提升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再次,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在肯定大学生社团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探究了大学生社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发挥的影响因素。最终,提出大学生社团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的提升路径,即完善大学生社团自身建设,夯实大学生社团的理论基础,形成大学生社团的建设合力,提升大学生社团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

肖翠,李明媛,叶芳,范明雪,杨灵,范雪,马克平[9](2018)在《基于千万标本记录的NSII发展方向的探索》文中提出文章对国家标本标本资源共享平台(National Specimen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NSII)近15年来积累的植物数字化资源(植物标本数字化、彩色照片、植物志书等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特别给出了标本数字化薄弱地区、标本记录空白区、标本空白科属、彩色照片空白科属名录,通过对外公开薄弱和空白区的方式,呼吁更多专业人员共建我国植物资源的数字化数据库(标本、彩色照片、文献)。进而提出NSII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1)进一步整合数字化标本资源,加强薄弱地区、薄弱科属的标本数字化工作,整合在线的国内外数字化标本资源;(2)优化彩色照片库的管理模式,加强薄弱科属的彩色照片建设工作;(3)鼓励市县级植物志的编纂及地方性植物图鉴、不同类型植物志书的出版,从不同的角度丰富植物资源的资料。(4)深入清理数据,有效推动数据服务;(5)盘活NSII数据存量,打造更多的数据产品;(6)提升可视化水平,加强数据深度挖掘,更好服务科研和科普工作。

易宇峰[10](2018)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研究 ——以易班建设为例》文中认为“平台”一词广泛应用于互联网领域,通常被理解为开展某项工作的条件或者基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可以理解为高校中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或者条件,也可以理解为开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硬件、软件资源的集合。大学生正处于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为主要抓手,开发优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功能,完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运营机制,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效果,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自互联网建设开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就一直被作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研究。一段时间以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均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在我国全面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下,论文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作为具体研究对象,结合近年来易班全国建设推广的应用实践,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理论基础、理论支撑和学科借鉴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以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形成和发展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并据此总结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概念、价值、要素、分类、特征和功能。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建设、运行和作用机制进行了介绍,并重点研究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作用机制和评价机制。论文以易班作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未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发展的思考和建议。论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借助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开发、网络信息技术等关联学科、领域的相关理论知识,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深入开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对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发展的新思维、新变化进行了重点关注,并结合相关学科知识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和分析;在实践研究方面,对移动互联条件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具体应用、实践提出了具体的建设发展思路和举措。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为具体对象,尝试回答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发挥和评价的理论难题。在新形势和新的网络技术条件下,论文的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性;同时,本文的研究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实践应用,特别是对易班在各高校的建设推广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论文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研究的技术基础、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技术基础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研究的基本前提,技术推动该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发展;实践基础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基于实践应用的重要借鉴;理论基础则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运用和作用发挥的重要理论来源。第二部分,介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基本内涵。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基本概念,并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价值、要素、分类、特征、功能等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第三部分,介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建设与运营。介绍了基本的建设思路、建设目标、建设路径,介绍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运营体制和机制。第四部分,介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作用发挥与评价机制。从环境熏陶、群体认同、灌输与渗透、实践与自我教育四个方面总结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作用机制;从基本原则、评价对象、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反馈五个方面介绍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评价机制。第五部分,提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发展思考。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提出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研究和实践要做到四个结合,即与高校流行文化相结合,与高校教育信息化相结合,与新媒体传播相结合,与法制建设相结合,以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态度做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相关工作。第六部分,介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易班模式。易班是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典型代表,也是国家重点建设推广的全国统一的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重点对易班的基本情况、易班的特色和优势、易班的作用发挥进行了介绍,并结合论文的相关研究内容,提出了易班下一步的发展思路。

二、加强校园网建设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校园网建设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及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校园网络文化符合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校园网络文化是推动大学文化创新的重要手段
        (三)校园网络文化是大学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四)定量分析法
    五、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及其育人功能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文化
        (二)网络文化
        (三)校园网络文化
        (四)育人功能
    二、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特征
        (一)数字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二)虚拟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三)开放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四)平等性与制度性的统一
    三、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
        (一)价值导向功能
        (二)教育传承功能
        (三)激励创新功能
        (四)陶冶情操功能
        (五)娱乐调剂功能
第三章 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现状分析与模型构建
    一、问卷设计与调查实施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具体实施
        (二)调查问卷的实施分析
    二、大学校园网络文化育人功能存在的困境与原因分析
        (一)大学校园网络文化育人功能存在的困境
        (二)大学校园网络文化育人功能困境的原因分析
    三、大学校园网络文化育人模型的构建
第四章 大学校园网络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
    一、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平台的建设与管理
        (一)建设多元化的校园活动网络平台
        (二)增加文化主题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三)建立健全校园网络平台的管理机制
    二、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建设与传承
        (一)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流思想
        (二)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大学校园网络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与评价
        (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
        (二)培育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利用大数据进行育人效果分析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2)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和内容
        1.3.2 主要的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和难点
        1.4.2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资源
    2.1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
        2.1.2 列宁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
    2.2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
        2.2.1 毛泽东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
        2.2.2 邓小平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
        2.2.3 江泽民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
        2.2.4 胡锦涛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
    2.3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论述
        2.3.1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观点
        2.3.2 习近平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论述
    2.4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借鉴
        2.4.1 政治传播及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
        2.4.2 网络传播及“把关人”理论
        2.4.3 新媒体及自媒体理论
第三章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概念辨析
    3.1 网络意识形态的概念解析
        3.1.1 网络意识形态的基本内涵
        3.1.2 网络意识形态的特征功能
        3.1.3 网络意识形态的主要类型
    3.2 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与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内涵
        3.2.1 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内涵
        3.2.2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内涵
        3.2.3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要素
        3.2.4 高校网络与现实意识形态建设关系辨析
    3.3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特点及价值
        3.3.1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特点
        3.3.2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意义
第四章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
    4.1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历程
        4.1.1 探索应对阶段(1994年—2003年)
        4.1.2 蓬勃发展阶段(2004年—2011年)
        4.1.3 全面推进阶段(2012年至今)
    4.2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4.2.1 推动阵地建设,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体系基本建成
        4.2.2 加强内容供给,“正能量”在网络空间中赢得话语权
        4.2.3 健全法律法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制度机制不断完善
    4.3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启示
        4.3.1 坚持问题导向,主动占领意识形态网络阵地
        4.3.2 坚持创新导向,推进理论创新和话语体系创新
        4.3.3 坚持目标导向,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育人导向
第五章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境遇和问题分析
    5.1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新机遇
        5.1.1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阵地不断拓展
        5.1.2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方式更加多样
        5.1.3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法规不断完善
        5.1.4 青年学生网民的主体地位更加彰显
    5.2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5.2.1 网络意识形态生成“个体化”“离散化”的冲击
        5.2.2 网络意识形态内容“碎片化”“泛娱乐化”的冲击
        5.2.3 网络意识形态传播“去中心化”“圈群化”的冲击
        5.2.4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戏谑化”“视觉化”的冲击
    5.3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5.3.1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理论创新滞后、阐释力不足
        5.3.2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依托载体乏力、影响力不足
        5.3.3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方式单一、吸引力不足
        5.3.4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队伍欠缺、引导力不足
        5.3.5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责任落而不实、管控力不足
第六章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理念和原则
    6.1 坚持以掌握“三权”,培养时代新人为目标
        6.1.1 牢牢掌握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
        6.1.2 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6.2 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
        6.2.1 “五大发展理念”与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高度契合
        6.2.2 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
    6.3 坚持以“四个相统一”为原则
        6.3.1 坚持党的领导与育人为本相统一
        6.3.2 坚持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相统一
        6.3.3 坚持线上治理与线下推进相统一
        6.3.4 坚持宏观引领与精准施策相统一
第七章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7.1 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内容建设
        7.1.1 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7.1.2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培育
        7.1.3 不断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7.2 完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7.2.1 深化媒介融合,构筑校园全媒体阵地
        7.2.2 深化思政课改革,构筑课堂教育阵地
        7.2.3 深化实践锻炼,构筑课外教育阵地
        7.2.4 强化阵地管理,确保导向正确、管控有力
    7.3 强化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队伍建设
        7.3.1 进一步壮大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队伍
        7.3.2 强化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
        7.3.3 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队伍的媒介素养
    7.4 改进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方法
        7.4.1 坚持“疏”“堵”结合,强化议程设置
        7.4.2 实现“两个转变”,突出隐性教育
        7.4.3 把握网络话语特征,转换话语方式
        7.4.4 树立大数据思维,推进精准施策
第八章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保障机制
    8.1 健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责任落实、成效测评和考核激励机制
        8.1.1 完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责任落实机制
        8.1.2 完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成效测评机制
        8.1.3 完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考核激励机制
    8.2 健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协同治理和监控管理机制
        8.2.1 构建高校内部、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协同治理机制
        8.2.2 构建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应急预警、应对处置和评估反馈机制
    8.3 健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法律法规和信息技术保障机制
        8.3.1 健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法律法规保障机制
        8.3.2 健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信息技术保障机制
第九章 结语: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系统理论视角下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文章结构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校安全教育的溯源及其发展
第一节 安全
    一、何谓安全?
    二、安全的内涵与外延
    三、安全的特征
第二节 安全教育
    一、安全教育的含义
    二、安全教育的特征
    三、安全教育的功能
第三节 高校安全教育
    一、高校安全教育的发展历程
    二、高校安全教育的定义
    三、高校安全教育的内容
    四、高校安全教育的形式
    五、高校安全教育的特征 第二章 高校安全教育的系统理论视角与研究框架
第一节 高校安全教育的理论视角——系统理论
    一、系统理论的基础
    二、系统理论的核心思想、任务和方法
    三、系统理论与教育
第二节 系统理论下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
    一、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理论框架
    二、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实践路径 第三章 国内高校安全教育的实证分析之一:多案例比较
第一节 实证分析的实施
    一、问卷与访谈提纲的设计过程
    二、问卷与访谈提纲的内容框架
    三、问卷调查与访谈的实施
第二节 高校安全系统要素的分析
    一、高校安全教育内容的分析
    二、高校安全教育形式的分析
    三、高校安全教育组织机构的分析
    四、高校安全教育人员的分析
第三节 高校安全教育的系统特征分析
    一、整体性特征分析
    二、开放性特征分析
    三、层次性特征分析
    四、协同性特征分析
第四节 高校安全教育的系统动力分析
    一、高校安全教育动力系统的构建
    二、高校安全教育动力系统要素的分析 第四章 国内高校安全教育的实证分析二:单案例透析
第一节 E高校安全教育系统的要素优化过程
    一、安全教育内容的扩展
    二、安全教育方式的创新
    三、安全教育组织的变革
    四、安全教育人员的培养
第二节 E高校安全教育系统特征的完善过程
    一、整体性:树立全局观念
    二、开放性:校内外联动机制
    三、层次性:教育目标分层
    四、协同性:部门间密切合作
第三节 E高校安全教育系统的动力强化过程
    一、体制机制的建立
    二、科学技术的引进
    三、资金和设施的投入
第四节 E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成效
    一、各类安全教育活动的开展
    二、师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
    三、安全事件发生率降低
第五节 E高校未来安全教育体系的展望
    一、强化全局意识,加强薄弱环节
    二、拓宽宣传教育途径,构建立体式宣传教育模式
    三、深化“警校联动”,提升安全教育开放性
    四、明确各部门职责,强化协同合作
    五、加大投入力度,保障工作开展 第五章 国内高校安全教育的缺陷及其成因分析
第一节 整体性:忽视安全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一、教育对象的群体特征
    二、教育对象的思想和心理状况
    三、教育对象接受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
第二节 开放性:低估社会环境因素的不良影响
    一、社会环境风险
    二、网络环境复杂
    三、周边环境混乱
    四、教育理念不当
    五、其他不良因素侵蚀
    六、资源尚未有机整合
第三节 协同性:家庭教育的缺失及其影响
    一、问题家庭教育不健全
    二、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三、家长的不良示范
第四节 层次性:高校安全教育观念与保障偏差
    一、高校对安全教育的认识不足
    二、高校安全教育的理念缺失
    三、安全教育法律法规缺位
    四、安全教育制度不完善
    五、安全教育机制不健全 第六章 境外高校安全教育的相关经验启示
第一节 整体性:内容、人员、制度机制完善
    一、内容全面且有针对性
    二、人员专业且充足
    三、制度机制科学完备
第二节 开放性:教育形式多样
    一、线上线下相结合
    二、课堂与实践相结合
第三节 协同性:组织完备与协调
    一、纽卡斯尔大学的安全教育组织与协作经验
    二、香港大学的安全教育组织与协作经验
    三、台湾大学的安全教育组织与协作经验
    四、东京大学的安全教育组织与协作经验
第四节 层次性:多层面的安全文化建设
    一、物质层面
    二、制度层面
    三、精神层面 第七章 我国高校安全教育的优化路径及措施
第一节 优化安全教育系统的要素
    一、与时俱进、特色鲜明的安全教育内容
    二、丰富多元、生动有趣的安全教育方式
    三、专业过硬、力量充足的安全教育队伍
第二节 完善安全教育系统的特征
    一、整体性:把握安全教育的理念
    二、层次性:健全安全教育的组织机构
    三、协同性:提升安全教育各层面的协作
    四、开放性:促进高校内外的合作与共享
第三节 强化安全教育系统的动力
    一、制度建设
    二、机制建设
    三、先进技术开发与应用
    四、经费投入与设施保障
第四节 扩大安全文化的影响
    一、安全文化与高校安全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二、高校安全文化体系的功能和作用
    三、高校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思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高校安全教育调查问卷(学生版)
附录二: 高校安全教育调查问卷(教师版)
附录三: 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质量学生评价问卷
附录四: 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质量学生评价指标问卷
附录五: 高校安全教育访谈提纲 后记

(4)高校校园网建设和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一) 选题的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问卷调查法
        (三) 访谈法
    四、 研究内容
    五、 相关理论
        (一) 管理
        (二) 管理的主体和客体
        (三) 组织
    六、 创新之处与研究困难
        (一) 研究角度创新
        (二) 研究方法创新
    七、 研究工作具备的条件
        (一) 具备的主观条件
        (二) 有利的客观条件
第一章 校园网建设和管理的概念界定
    一、 校园网
        (一) 校园网的含义
        (二) 校园网的功能
    二、 校园网建设
        (一) 校园网建设的含义
        (二) 校园网建设的基本原则
        (三) 校园网建设的意义
    三、 校园网管理
        (一) 校园网管理的含义
        (二) 校园网管理的意义
第二章 我国校园网建设和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一、 我国校园网的建设和管理现状与发展趋势
    二、 目前我国校园网建设和管理的存在的问题
    三、 我国高校校园网建设和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领导不够重视经费投入不到位
        (二) 管理机制不健全制度不够完善
        (三) 校园网管理队伍薄弱管理人员技术能力有限
        (四) 忽视了校园网“以受众为本”
第三章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网建设和管理的现状
    一、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网的建设
    二、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网的管理
        (一) 制定校园网的管理制度
        (二) 定期开展校园网站评选活动
        (三) 认真做好校园网站信息员的培训
第四章 构建高校校园网建设和管理的长效机制
    一、 领导加强重视科学规划保障校园网经费投入
        (一) 加强领导对校园网建设和管理高度重视
        (二) 科学规划保障校园网经费的投入
    二、 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完善制度建设
        (一) 设立完善的校园网管理机构
        (二) 完善制度建设
    三、 加强校园网管理队伍的建设
    四、 创新理念明确定位走特色化道路提升校园网的吸引力
        (一) 合理设置网站栏目调动师生登陆校园网的积极性
        (二) 打造亮点走特色化道路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对新疆高校校园网建设的思考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校园网的概念及建设内容
二、新疆高校校园网建设现状
    1.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均已形成规模, 网络出口带宽有待进一步提高。
    2.网络基本服务已不成问题, 校园网应用系统建设正逐步完善。
    3.本地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相对滞后。
    4.熟悉网络信息技术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三、加强新疆高校校园网建设的几点思考
    1.组织制度建设方面
    2.教学资源建设方面
    3.提高应用能力方面

(6)对高校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0 校园网建设的基本情况
1 校园网建设对院校发展及本科教学发挥重要作用的几点思考
2 校园网络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思路
    (1) 网络管理队伍人员不足, 机构有待建全
    (2) 人员管理水平及技术有待提高
    (3) 硬件投入上有待加强
    (4) 网络资源、应用建设还需要进一步的投入
    (5) 网络安全、管理方面需进一步建设, 构建网络杀毒系统、计费系统
3 结语

(7)地方高等师范院校辅导员的媒介素养研究 ——以云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一)相关政策的旨归
        (二)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新课题
        (三)辅导员自身能力的需求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媒介素养研究现状及述评
        (二)国外媒介素养研究现状及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核心概念界定
        (一)地方高等师范院校
        (二)高校辅导员
        (三)媒介
        (四)媒介环境
        (五)媒介素养
第一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五、辅导员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第二节 媒介系统依赖论
        一、媒介系统依赖论的核心思想
        二、媒介系统依赖的类型
        三、辅导员与媒介系统依赖论
第二章 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的相关探讨
    第一节 提升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的溯源
        一、国家相关政策的要求
        二、时代发展的特征
        三、辅导员工作环境的转变
    第二节 提升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的意义
        一、促进辅导员职业的发展
        二、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三、促进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第三节 新时代对辅导员媒介素养的要求
        一、坚定的政治立场
        二、发展媒介交往能力
        三、加强媒介教育与管理能力
第三章 地方高等师范院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地方高等师范院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的调查设计
        一、研究的问题
        二、调查的目的
        三、调查的对象
        四、调查的工具
    第二节 地方高等师范院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的调查实施
        一、问卷的信度
        二、问卷的效度
    第三节 地方高等师范院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的现状分析
        一、辅导员的基本信息
        二、辅导员的媒介素养现状
        三、辅导员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地方高等师范院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辅导员的个人因素对其媒介素养的影响
        一、辅导员年龄的影响
        二、辅导员学历的影响
        三、辅导员计算机水平的影响
        四、辅导员工作年限的影响
    第二节 辅导员使用媒介的情况对其媒介素养的影响
        一、辅导员获取意识的影响
        二、辅导员对媒介评价的影响
        三、辅导员对媒介素养的看法的影响
    第三节 其他因素对辅导员媒介素养的影响
        一、辅导员工作性质的影响
        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影响
第五章 地方高等师范院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的提升对策
    第一节 提升地方高等师范院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的对策
        一、给辅导员的建议
        二、给高校的建议
    第二节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大学生社团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大学生社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的学理界说
    1.1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1.1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1.1.2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载体
    1.2 大学生社团
        1.2.1 大学生社团的内涵及功能
        1.2.2 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基本特性
    1.3 大学生社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的内涵
        1.3.1 大学生社团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独特优势
        1.3.2 大学生社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的内涵界定
第二章 大学生社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的实现
    2.1 提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知
    2.2 增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认同
    2.3 提高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热情
    2.4 推动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应用
第三章 大学生社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的发挥状况
    3.1 大学生社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的发挥现状
        3.1.1 大学生社团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3.1.2 大学生社团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发挥不充分
    3.2 大学生社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的影响因素
        3.2.1 对大学生社团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重视不够
        3.2.2 对大学生社团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开发不够
        3.2.3 部分大学生社团成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意识淡薄
        3.2.4 外界环境消解大学生社团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
第四章 大学生社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的提升路径
    4.1 夯实大学生社团的理论基础
        4.1.1 提高社团成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4.1.2 加大对社团理论类活动的支持
    4.2 完善大学生社团的自身建设
        4.2.1 培育健康向上的社团文化
        4.2.2 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机制
        4.2.3 加强社团活动的顶层设计
    4.3 形成大学生社团的建设合力
        4.3.1 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管理
        4.3.2 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4.3.3 加强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
    4.4 提升大学生社团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
        4.4.1 充分发挥理论社团作用
        4.4.2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4.4.3 有效利用高校宣传网络平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基于千万标本记录的NSII发展方向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NSII数据现状
    1.1标本数字化总量
    1.2标本数字化增量建设
    1.3数字化薄弱标本馆
    1.4植物标本照片现状分析
        1.4.1植物标本照片数量统计
        1.4.2无标本照片植物的科属统计
        1.4.3无标本照片植物的省份统计
    1.5植物彩色照片现状分析
        1.5.1植物标本照片数量统计
        1.5.2无标本照片植物的科属统计
        1.5.3植物彩色照片省份统计
    1.6植物志书的现状
2 NSII正在推进的项目
    2.1数据质量建设 (以植物数据为例)
        2.1.1数据清理计划 (http://www.nsii.org.cn/2017/wikilet.php?w=@DBReview)
        2.1.2数据的查缺补漏
    2.2数据类型建设
    2.3 NSII项目网建设
        2.3.1省级数字标本馆 (PVH)
        2.3.2校园网
        2.3.3 NSII保护地网络
        2.3.4数据建设示范探索:从硕博论文中挖掘数据
3关于平台调整后NSII发展的几点思考
    3.1进一步整合数字化标本资源
    3.2深入清理数据, 有效推动数据服务
    3.3盘活存量, 打造更多的数据产品
    3.4提升可视化水平, 加强数据深度挖掘

(10)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研究 ——以易班建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价值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价值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基本概念
        1.3.1 平台和网络平台
        1.3.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目标
        1.4.3 研究内容
        1.4.4 研究方法
    1.5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5.1 研究重点
        1.5.2 研究难点
        1.5.3 创新点
第二章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研究基础
    2.1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研究的技术基础
        2.1.1 多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极大丰富
        2.1.2 点对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显着增强
        2.1.3 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
        2.1.4 云技术:提供海量资源和服务的可靠支持
        2.1.5 移动开发:全时全域在线的必然趋势
        2.1.6 虚拟现实:营造更加真实的网络交往互动
        2.1.7 人工智能:将人机互动推升到新的水平
        2.1.8 区块链:平台安全性和可靠性进一步提升
    2.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研究的应用基础
        2.2.1 搜索引擎:占领网络交往的总入口
        2.2.2 即时通讯:用户网络交往的重要内容
        2.2.3 社交网络:网络交往的进一步发展
        2.2.4 微媒体:网络交往的新形式新阶段
        2.2.5 易班: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新实践
        2.2.6 其它应用:对网络交往的丰富和完善
    2.3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研究的直接理论基础
        2.3.1 科学技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研究的切入点
        2.3.2 网络交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研究的基本内核
        2.3.3 人的发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研究的目标指向
        2.3.4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和合力论的观点
        2.3.5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论的观点
        2.3.6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观点
        2.3.7 思想政治教育场域论的观点
    2.4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研究的相关学科理论借鉴
        2.4.1 教育学: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体现教育的本质
        2.4.2 传播学: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对传播环境的营造
        2.4.3 社会学: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发展人的社会化
        2.4.4 心理学: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对个体差异的关注
        2.4.5 管理学: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研究的系统性思维
        2.4.6 政治学:意识形态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生命线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内涵
    3.1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内涵解析
        3.1.1 平台化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场域
        3.1.2 连通一切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
        3.1.3 技术驱动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阶段
    3.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特征
        3.2.1 系统性: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
        3.2.2 动态性:用户需求和平台功能相互促进
        3.2.3 场景化:丰富完善基于平台的网络交往
        3.2.4 功能化:服务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3.3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要素
        3.3.1 硬件要素:打造稳定可靠高效安全的平台基础
        3.3.2 技术要素:以先进技术促进平台作用发挥
        3.3.3 应用要素:体现对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的满足
        3.3.4 人力要素:提供“又红又专”的人力资源保障
        3.3.5 制度要素:构建科学高效的工作体制机制
    3.4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分类
        3.4.1 按平台技术手段分类
        3.4.2 按平台覆盖范围分类
        3.4.3 按平台建设主体分类
        3.4.4 按平台主要功能分类
    3.5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功能
        3.5.1 教育教学功能
        3.5.2 管理服务功能
        3.5.3 认知实践功能
        3.5.4 娱乐休闲功能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与运营
    4.1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思路
        4.1.1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4.1.2 将互联网思维融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
    4.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目标
        4.2.1 平台建设与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结合
        4.2.2 平台建设与师生生活娱乐需求结合
        4.2.3 平台建设与深化高校内部治理结合
        4.2.4 平台建设与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结合
    4.3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模式
        4.3.1 政府主导的多方合作模式
        4.3.2 独立的互联网化运作模式
        4.3.3 以高校为主的校本化模式
        4.3.4 面向用户的共建共享模式
    4.4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运营
        4.4.1 以法规政策为根本的运行保证
        4.4.2 统分结合的分级组织管理体系
        4.4.3 以技术优势确保平台有效运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作用与评价机制
    5.1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作用机制
        5.1.1 环境熏陶机制
        5.1.2 群体认同机制
        5.1.3 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的机制
        5.1.4 实践与自我教育相融合的机制
    5.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评价的基本原则
        5.2.1 基本思路
        5.2.2 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
        5.2.3 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5.2.4 产品评价和效果评价相结合
    5.3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评价对象
        5.3.1 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产品的评价
        5.3.2 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运行机制的评价
        5.3.3 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育人效果的评价
    5.4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评价主体
        5.4.1 政府评价
        5.4.2 高校评价
        5.4.3 用户评价
        5.4.4 第三方机构评价
    5.5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评价方法
        5.5.1 运行数据评价
        5.5.2 对比分析评价
        5.5.3 抽样调查评价
        5.5.4 跟踪调查评价
    5.6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评价反馈
        5.6.1 对平台运行机制的反馈
        5.6.2 对平台开发建设的反馈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发展与建议
    6.1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与高校流行文化相融合
        6.1.1 高校流行文化及其特点
        6.1.2 高校流行文化表现形式及影响
        6.1.3 与高校流行文化的融合
    6.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与高校教育信息化相融合
        6.2.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应有之意
        6.2.2 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融入教育信息化
        6.2.3 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
    6.3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与新媒体建设相融合
        6.3.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传播优势
        6.3.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受众优势
        6.3.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内容优势
    6.4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与法制建设相融合
        6.4.1 依法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建设
        6.4.2 依法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治理
        6.4.3 依法保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作用发挥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易班模式
    7.1 易班简介
        7.1.1 基本情况
        7.1.2 发展历程
        7.1.3 易班全国推广计划
    7.2 易班的优势
        7.2.1 易班的产品优势
        7.2.2 易班的政策优势
        7.2.3 易班的平台优势
    7.3 易班作用发挥
        7.3.1 服务导向
        7.3.2 娱乐导向
        7.3.3 育人导向
    7.4 易班发展趋势
        7.4.1 继续深入实施高校易班平台战略
        7.4.2 推动易班教育和网络技术的融合
        7.4.3 以易班为中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和机制
    7.5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四、加强校园网建设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及实现路径研究[D]. 刘佳.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2]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 米华全.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3]系统理论视角下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研究[D]. 詹伟峰. 厦门大学, 2018(12)
  • [4]高校校园网建设和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 王煜. 苏州大学, 2013(01)
  • [5]对新疆高校校园网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 段瑛.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10(02)
  • [6]对高校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的思考[J]. 张学义,周力军,王崇刚,肖锟. 通信技术, 2010(03)
  • [7]地方高等师范院校辅导员的媒介素养研究 ——以云南省为例[D]. 韦召兰.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8]大学生社团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提升研究[D]. 上官楚瑜.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7)
  • [9]基于千万标本记录的NSII发展方向的探索[J]. 肖翠,李明媛,叶芳,范明雪,杨灵,范雪,马克平. 科研信息化技术与应用, 2018(05)
  • [10]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研究 ——以易班建设为例[D]. 易宇峰.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关于加强校园网建设的几点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