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绿假单胞菌对角膜基质细胞介导的胶原蛋白降解的实验研究

铜绿假单胞菌对角膜基质细胞介导的胶原蛋白降解的实验研究

一、绿脓杆菌对角膜基质细胞介导的胶原降解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贾杰[1](2020)在《树鼩真菌性角膜炎病程全转录组分析及miR-204-3p靶向KRT16的调控作用》文中指出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种由致病真菌引起的、致盲率高的感染性角膜病,其中茄病镰刀菌是最主要的致病性真菌。目前临床低毒、高效的抗真菌药物有限,且存在角膜供体缺乏、手术后感染复发率高的问题。真菌性角膜炎已经成为眼科疾病中最棘手的眼科疾病之一,至今没有特别有效根治的方法。真菌性角膜炎的发病机制及致病性真菌感染后的免疫调控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动物模型是进行真菌性角膜炎发病机制研究和抗真菌药物研发的重要手段。由于啮齿类动物和兔的角膜结构与人类的差异,已建立的动物模型在角膜疾病相关研究中的应用受限,因此亟待开发更为适合的、经济实惠的真菌性角膜炎动物模型。树鼩角膜结构与人类非常相似,其感染茄病镰刀菌初期的角膜症状也与人类真菌性角膜炎症状较为相似。通过研究树鼩真菌性角膜炎的发病机制,有利于研究人类真菌性角膜炎的发病机理,为抗真菌药物筛选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本研究通过茄病镰刀菌感染树鼩角膜建立真菌性角膜炎树鼩模型,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树鼩真菌角膜炎不同病程下(茄病镰刀菌感染树鼩角膜7天、14天和30天后)的角膜组织mRNA、miRNA、circRNA以及lncRNA表达谱,统计分析不同感染时期树鼩真菌性角膜炎差异性表达的基因并进行关联分析,构建不同感染时期树鼩真菌性角膜炎网络调控通路:(1)miRNA-mRNA、circRNA-mRNA、lncRNA-mRNA关联分析miRNA、circRNA和lncRNA参与的主要代谢通路;(2)构建lncRNA-mRNA-miRNA、circRNA-mRNA-miRNA调控网络,分析树鼩真菌性角膜炎不同病程中差异性表达基因的调控网络。同时筛选在树鼩真菌性角膜炎不同病程下显着性差异表达的miRNA及其靶向mRNA,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研究miRNA和mRNA的靶向关系;并通过向真菌性角膜炎树鼩的角膜组织注射miRNA(miR-204-3p)进行体内实验,造成角膜组织特异性高表达miRNA,Western blot检测角膜组织靶蛋白(KRT16)表达水平,病理分析注射miRNA后角膜组织病理特征,研究miRNA及其靶基因在树鼩真菌性角膜炎角膜恢复过程中的调控作用。结果感染7天后,82个mRNA(上调67个,下调15个),64个miRNA(上调27个,下调37个),59个circRNA(上调32个,下调27个),141个lncRNA(上调133个,下调8个)显着性差异表达;感染第14天,56个mRNA(上调54个,下调2个),63个miRNA(上调19个,44个下调),14个circRNA(上调8个,下调6个)和31个lncRNA(上调22个,下调9个)显着性差异表达;感染第30天,41个mRNA(上调37个,下调4个),20个miRNA(上调18个,下调2个),6个circRNA(上调5个,下调1个)和36个lncRNA(上调24个,下调12个)显着性差异表达;29个mRNA和14个miRNA在感染第7天、14天和30天均显着性差异性表达。显着性差异表达的基因多富集于应激和免疫反应生物学功能,PI3K-Akt、NF-κB、Jak-STAT 信号通路。感染7天、14天和30天均显着性上调表达的13个mRNA,主要富集于PI3K-Akt信号通路,并与显着性差异表达3个miRNA和7个lncRNA具有靶向关系;感染前期(7天和14天)均显着性差异性表达的23个mRNA(上调16个,下调7个)主要富集于PI3K-Akt、Jak-STAT信号通路,且与显着性差异表达11个miRNA和2个lncRNA具有靶向关系;感染后期(14天和30天)均显着性差异性表达的10个mRNA(上调9个,下调1个),主要富集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相关通路(KEGG pathway:tup05150),与显着性差异表达的7个miRNA具有靶向关系的。qPCR检测树鼩感染茄病镰刀菌感染7天、14天和30天角膜组织中ALPL、TREML1、PDE1B、KLK7、miR-204-3p、miR-214-3p 和 miR-149-5p 基因表达水平,qPCR结果与RNA测序结果一致。ceRNA分析结果显示显着性差异表达的7个miRNA、37个lncRNA和4个mRNA构建了 49条ln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显着性差异表达的25个miRNA、38 个 circRNA 和 62 个 mRNA 构建了 188 条 circRNA-miRNA-mRNA 调控网络。miR-204-3p和KRT16基因在茄病镰刀菌感染后7天、14天和30天均呈现显着性差异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显示二者具有靶向结合关系。体内实验结果显示,树鼩角膜组织注射miR-204-3p 7天、14天后,注射眼的角膜组织中miR-204-3p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眼的角膜,且注射眼的角膜组织中KRT16蛋白表达水平低于未为注射眼的角膜组织。角膜组织病理检测发现,相比未注射miR-204-3p的对照组,注射miR-204-3p后,真菌性角膜炎症状较轻,病程缩短,角膜恢复明显。结论本研究对树鼩真菌性角膜炎不同病程阶段的角膜全转录组分析获得关键差异性表达基因包括 KRT16、TREML1、LPS、CCL2 和 CCR2、CCL7 和 CCR7、IL-1β,重要的miRNA包括miR-204-3p、miR-214-3p以及miR-149-5p;重要的信号通路包括PI3K-Akt、NF-κB、Jak-STAT信号通路信号通路。另外,本研究证实了 miR-204-3p通过靶向KRT16调控树鼩真菌性角膜炎的角膜恢复。同时,本研究构建了一系列调控网络关系,阐述了真菌感染过程中不同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今后研究人类真菌性角膜炎发病机制以及抗真菌药物靶点筛选提实验依据。

魏淑芳[2](2017)在《440nm蓝光联合核黄素角膜交联治疗细菌性角膜炎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细菌性角膜炎是由细菌感染导致的角膜炎症,可引起角膜上皮缺损和基质坏死,是一种严重危害视力的眼部疾病。其中尤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感染最常见、最严重。其治疗目前主要依靠局部滴用抗生素滴眼液,但是因受到多种外界因素以及滥用抗生素的影响,部分细菌发生变异而产生一定的耐药性,导致治疗效果不佳,Chang VS回顾分析了 20年里葡萄球菌感染的角膜炎,发现耐药率达30.7%。对于迁延不愈的角膜溃疡,有人尝试结膜瓣或羊膜覆盖,但这会降低滴眼液的渗透性,必须在感染控制后才能做此手术。感染严重致角膜溶解时,只能行角膜移植手术治疗,但是角膜材料有限,且术后常会出现排斥反应或炎症复发,以至于相当一部分患者最终不得不进行眼球摘除术来根治。角膜交联术(CXL)是通过合适的光源照射激发核黄素产生活性氧族,诱导角膜胶原纤维的氨基之间发生光化学交联反应,从而增加了胶原纤维的机械强度和抵抗角膜扩张的能力,已广泛应用于角膜扩张病变,疗效肯定。2000年,Scnitzler E首次报道了 CXL用于治疗角膜溃疡有效,之后大量的临床报道证实CXL是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感染性角膜炎的方法。相对于大多数抗生素只能从杀灭病原体一方面治疗角膜炎,CXL可以从消除病原体、增加角膜的抗酶活性以及减轻相关炎症反应三方面来治疗角膜溃疡,给角膜溃疡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波长270nm左右的紫外光B、370nm左右的紫外光A、445nm左右的蓝光同为核黄素的吸收峰,均可以激发核黄素产生交联反应。光线的穿透能力与其波长呈正比,波长越长,穿透力越强,370nm紫外光A仅能穿透300um的角膜,440nm蓝光介导的交联深度应该较370nm紫外光更深,而细菌性角膜炎时角膜均会水肿变厚,溃疡深度往往会超过300um,据此,我们设想440nm蓝光介导的交联治疗严重角膜溃疡的效果应该优于370nm紫外光A。1998年,Spoer1 E等人报道了465nm蓝光联合核黄素诱导的CXL可以起到加固离体猪角膜的作用,2008年Iseli报道蓝光CXL可以增加巩膜胶原纤维的机械强度。但440nm蓝光联合核黄素诱导角膜交联治疗角膜溃疡尚未见报道。本文第一部分应用440nm蓝光联合核黄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兔角膜溃疡进行了交联治疗,旨在观察验证其对细菌性角膜溃疡的治疗效果,并与370nm紫外光A进行比较,观察其疗效是否优于后者。第二部分初步观察了 440nm蓝光核黄素交联治疗金葡菌角膜溃疡,是否对角膜内皮、视网膜、脉络膜等眼部组织有损害。第一部分 440nm蓝光核黄素角膜交联治疗细菌性角膜炎的疗效研究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440nm蓝光核黄素角膜交联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角膜溃疡的疗效,与空白对照组对比,观察其治疗是否有效;与370nm紫外光A联合核黄素角膜交联治疗组对比,观察其治疗效果是否优于后者。方法:1.实验设计:选取6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右眼为实验眼,全麻后中央角膜浅基质层内注入0.1ml浓度为5×107cfu/ml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制作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较严重的角膜溃疡模型,将造模成功的54只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8只。其中18眼行440nmm波长蓝光核黄素角膜交联,18眼行370nm紫外光A核黄素角膜交联,另外18眼作为空白对照组,仅在另外两组行交联治疗的同时,给予一次刮除溃疡表面疏松坏死组织治疗。于交联后第1天、3天、7天、14天分别观察比较各组疗效。2.角膜交联方法:10%水合氯醛3ml/kg腹腔注射麻醉,角膜测厚,确保最薄点大于400um。去除角膜中央直径9mm疏松溃疡组织及残存上皮,1g·L-1核黄素溶液滴角膜每4-5min 1次,共30min。440nm蓝光和370nm紫外光A照射能量均为3mw· cm-2,照射直径均为9mm,工作距离50mm,照射角膜时间均为30分钟。3.观察指标:交联后1天、3天、7天、14天,观察眼部分泌物、结膜充血、前房积脓及角膜浸润情况,给予炎症评分并行统计学分析;分别给予角膜照相并利用Image J软件对溃疡面积进行比较分析;同时蘸取所有实验眼溃疡表面坏死组织或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交联后1天、7天、14天共焦显微镜观察炎症细胞变化,各组分别摘取两实验眼角膜,制作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1.三组实验眼眼部炎症评分比较:CXL治疗前,三组实验眼眼部炎症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 =0.814,P>0.05)。CXL治疗后第1天、3天、7天、14天,三组眼部炎症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0、0.000、0.000、0.000,P<0.05),440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0、0.000、0.000,P<0.05),370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0.000、0.000,P<0.05),440组和370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 = 0.557、0.567、0.488、0.537,P>0.05)。至观察结束,对照组所有实验眼均角膜穿孔。2.每组眼部炎症评分变化:440组五个时间点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 0.000,P<0.05),呈下降趋势。370组四个时间点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 0.002,P<0.05),也呈下降趋势。对照组四个时间点眼部炎症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00,P<0.05),呈上升趋势。3.三组实验眼角膜溃疡面积比较:角膜交联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天、第3天,三组角膜溃疡面积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P =0.881、0.845、0.066);治疗后第7天、第14天,对照组角膜溃疡面积显着大于440组和370组(P<0.05,q=5.895、5.571),而440组和370组角膜溃疡面积无统计学差异(P>0.05,q=0.323、0.582)。4.三组实验眼细菌培养结果:CXL前三组兔眼细菌培养均为阳性。CXL后第1天、3天、7天、14天,440组和370组细菌培养均转为阴性,而对照组均为阳性。5.三组实验眼病理结果:CXL后第1天,病理切片三组均可见角膜上皮缺失,大量炎性细胞聚集达深基质;第7天,对照组形成角膜全层脓肿,但后弹力膜尚完整,370组和440组可见角膜上皮多层愈合,溃疡组织内见新生血管、大量炎细胞及少量纤维母细胞增生;第14天,对照组溃疡加重,形成全角膜脓肿,后弹力膜仅部分可见,几近穿孔,370组和440组角膜上皮多层愈合,基质内新生血管、瘢痕组织及纤维母细胞增生,炎性细胞较前减少。6.三组实验眼共焦显微镜结果:CXL后第1天,三组实验眼溃疡处基质层内均见大量炎性细胞,CXL后第7天,440组和370组实验眼基质层内仍见大量炎性细胞,但少于对照组实验眼。CXL后第14天,440组和370组实验眼基质层内炎性细胞较前减少,对照组仍见大量炎性细胞。结论:1.440nm蓝光核黄素角膜交联能有效控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角膜溃疡。2.440nm蓝光核黄素角膜交联治疗细菌性角膜溃疡疗效与370nm紫外光A比较无显着差异。3.440nm蓝光核黄素角膜交联治疗细菌性角膜溃疡的安全性、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4.440nm蓝光核黄素角膜交联有望成为难治性角膜溃疡的治疗方法。第二部分440nm蓝光联合核黄素角膜交联治疗兔细菌性角膜炎的安全性研究目的:观察440nm蓝光核黄素角膜交联治疗兔细菌性角膜炎,对角膜内皮、视网膜、脉络膜、巩膜及视神经的影响,初步探讨其治疗细菌性角膜炎的毒副作用。方法:选取8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浅基质法制作金黄色葡萄球菌角膜溃疡模型,每眼注射菌液0.08ml,余步骤同第一部分。24小时后造模成功,全麻下进行440nm蓝光核黄素角膜交联,步骤同第一部分。于交联治疗后第1天、第7天分别气栓处死4只兔子,摘取实验眼眼球,其中各两只放入4%多聚甲醛溶液中固定做病理切片,另四只眼球分别立即取下整个角膜,用锥兰一茜素红联合染色法对角膜内皮进行染色观察。结果:角膜交联后第1天,角膜内皮染色未见异常,视网膜、脉络膜、巩膜及视神经病理组织切片未见异常。角膜交联后第7天,角膜内皮染色未见异常,视网膜、脉络膜、巩膜及视神经病理组织切片未见异常。结论:440nm蓝光联合核黄素角膜交联治疗细菌性角膜溃疡安全性较好,未发现对角膜内皮、视网膜、脉络膜、巩膜、视神经造成组织学危害。

张冰洁[3](2010)在《雷公藤内酯醇对脂多糖诱导的角膜基质细胞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雷公藤内酯醇提取自我国传统中药雷公藤,是其主要的有效成分,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炎症相关性疾病的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年,雷公藤内酯醇在细胞信号转导途径中的作用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研究雷公藤内酯醇对脂多糖诱导的人角膜基质细胞分泌前炎性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细胞间粘附分子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首先体外原代及传代培养人角膜基质细胞,冻存并复苏细胞,观察细胞的生长状态及增殖情况,以用于进一步实验;观察不同浓度的脂多糖、雷公藤内酯醇及地塞米松对人角膜基质细胞的杀伤及增殖作用;检测体外培养的人角膜基质细胞在脂多糖诱导下表达IL-1?、IL-4、IL-6、IL-8、TNF-α、ICAM-1、VCAM-1、NF-κB、IκBα的水平变化;以及应用雷公藤内酯醇或/和地塞米松后是否影响脂多糖诱导的角膜基质细胞上述因子表达。结果显示浓度为10ng/ml-100ng/ml的脂多糖在48小时内对人角膜基质细胞有增殖作用,浓度高于1000ng/ml的脂多糖抑制细胞的增殖并可杀伤细胞;1nM-100nM的雷公藤内酯醇及0.1nM-1000nM地塞米松在48小时内对人角膜基质细胞无明显增殖及杀伤作用;在脂多糖的作用下人角膜基质细胞表达IL-6、IL-8、ICAM-1、VCAM-1、NF-κB明显增加,IκBα的表达下降,未检测到IL-1?、IL-4及TNF-α表达水平的变化;雷公藤内酯醇可抑制脂多糖诱导的IL-6、IL-8、ICAM-1、VCAM-1、NF-κB的表达增加及IκBα的表达下降,地塞米松可抑制脂多糖诱导的IL-6、IL-8、ICAM-1的表达增加,二者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提示脂多糖可通过NF-кB信号转导通路激活人角膜基质细胞,雷公藤内酯醇可抑制脂多糖诱导的NF-кB通路的信号转导,而地塞米松通过其它通路抑制脂多糖引起的细胞因子变化,二者有协同作用。

曾静[4](2009)在《重组人血管抑素对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眼碱烧伤是严重的致盲性眼病,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形成是导致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其病理过程复杂,涉及诸多因素,确切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CNV的治疗方法较多,但目前的治疗效果仍不太理想,因此研究CNV发病机制和探讨有效的治疗措施,将对防治CNV、防盲、治盲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重组人血管抑素(angiostatin,AS)是近年来发现的血纤溶酶原的裂解片段,其前3个Kringle片段(Kringle 1-3,K1-3)对新生血管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作用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亦尚未见其对碱烧伤CNV中炎症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及IL-1α表达影响的报道。本课题从建立角膜碱烧伤CNV模型着手,探讨AS对碱烧伤CNV的作用,利用免疫组化、ELISA和大鼠白细胞耗竭模型,探讨炎症细胞浸润、白细胞介素-1α(interleukin-1α,IL-1α)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等在AS对碱烧伤CNV抑制作用中的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1、30只SD大鼠制作左眼碱烧伤CNV模型,碱烧伤后观察角膜及新生血管动态生长情况,于碱烧伤后6h、1、3、7、14、21天随机取5只大鼠处死,取角膜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了解碱烧伤后角膜组织学变化及炎症细胞浸润情况,探索合适的CNV模型。2、重组人血管抑素K1-3:灭菌生理盐水无菌操作配制成10μg/ml、20μg/ml滴眼液,4℃冰箱保存备用。3、105只SD大鼠随机取5只作正常对照(不作任何处理,取角膜作正常对照),其余100只制作左眼碱烧伤CNV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25只):实验对照组、地塞米松组、K1组、K2组,分别点生理盐水、0.1%地塞米松眼液和10μg/ml、20μg/ml的K1-3滴眼液;于碱烧伤后1、3、7、14、21天每组随机取5只大鼠,测量CNV长度,计算CNV面积,分析K1-3眼液对CNV的作用。随后处死大鼠,取角膜备组织病理学检查、电镜检查、免疫组化和ELISA检测。3、角膜切片HE染色,观察角膜组织学变化,各组碱烧伤后不同时间炎症细胞计数,比较各组角膜组织变化及炎症细胞浸润情况。4、电镜观察碱烧伤后K1-3治疗组与对照组角膜超微结构改变。5、制作大鼠白细胞耗竭模型,角膜碱烧伤,观察白细胞耗竭后角膜炎症细胞浸润及CNV生长情况,分析白细胞在碱烧伤角膜炎症反应及CNV形成中的作用及K1-3对碱烧伤角膜CNV及炎症细胞浸润的作用。6、免疫组化检测4组碱烧伤后不同时间角膜VEGF表达,病理图像分析仪测量平均光密度值(optical density,OD)。CD34标记新生血管,检测各组角膜新生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分析K1-3对碱烧伤角膜VEGF表达及MVD的影响。7、ELISA检测各组角膜IL-1α表达,分析K1-3对碱烧伤角膜IL-1α表达的影响。结果1、成功建立碱烧伤CNV模型,大鼠角膜碱烧伤40s,为较理想的时间。2、碱烧伤后3天对照组出现CNV,碱烧伤后7天生长旺盛,14天达高峰,布满角膜,21天略消退,但仍占据大部分角膜;K1-3治疗组碱烧伤后3天未见明显CNV,7天仅达碱烧伤斑边缘,14天仅少量CNV长至瞳孔区,21天消退明显。各时间点K1-3治疗组CNV面积及MVD均较对照组减少(P<0.05),表明AS对碱烧伤CNV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碱烧伤后1-3天,对照组角膜切片中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主要是中性粒细胞),7-14天时炎症细胞仍较多,21天时炎症细胞减少;碱烧伤后1、3、7、14天,K1组、K2组、地塞米松组角膜中炎症细胞浸润较对照组少(P<0.05),K2组较K1组和地塞米松组少(P<0.05)。21天时地塞米松组炎症细胞较K1-3治疗组增多(P<0.05)。提示局部浸润的炎症细胞在角膜碱烧伤CNV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AS可通过抑制炎症细胞浸润而抑制CNV,其效果优于地塞米松。4、角膜组织切片显示,碱烧伤后21天,对照组角膜中央混浊,K1-3治疗组角膜较透明。电镜超微结构显示,碱烧伤后对照组角膜上皮基底膜连接松散,前弹力膜和基质层间半桥粒数量减少,细胞间隙变宽。基质胶原纤维排列紊乱,成纤维细胞增大,细胞内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增多;K1-3治疗组角膜损伤较对照组轻,细胞间连接较对照组紧密,基质层胶原纤维排列相对整齐,成纤维细胞形态及结构变化不明显。显示AS可抑制角膜成纤维细胞过度增生,抑制角膜瘢痕形成。5、大鼠灌服环磷酰胺3天后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数均明显下降(P<0.05);白细胞耗竭鼠角膜碱烧伤,发现角膜中浸润的炎症细胞及CNV面积较对照组减少(P<0.05)。6、正常角膜中VEGF无表达或仅在上皮层有微弱表达,碱烧伤后4组角膜VEGF表达上升,1周左右达高峰,主要表达于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及浸润的炎症细胞内,碱烧伤后各时间点K1-3治疗组VEGF表达及OD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AS可降低碱烧伤角膜VEGF表达,从而抑制CNV。7、IL-1α在正常角膜中有少量表达,碱烧伤后4组IL-1α表达均明显升高,3天时达高峰,7天后开始回落,21天回落至正常水平。碱烧伤后各时间点K1-3治疗组IL-1α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AS可降低IL-1α表达,从而抑制CNV。结论1、角膜碱烧伤40s是一种简单方便的CNV模型,可成功诱导CNV,且无严重并发症。2、重组人血管抑素K1-3可抑制碱烧伤CNV形成、减轻炎症反应、促进角膜愈合,作用呈剂量依赖性。3、重组人血管抑素K1-3抑制碱烧伤CNV形成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角膜IL-1α、VEGF的表达及抑制炎症细胞浸润实现的。4、重组人血管抑素K1-3可抑制成纤维细胞的过度激活,抑制瘢痕形成,减轻角膜混浊。5、电镜超微结构显示K1-3治疗CNV未见角膜细胞损伤,对角膜无毒副作用,提示K1-3可能成为临床治疗CNV的一个新途径。

姜宏[5](2009)在《TPCA-1对脂多糖诱导的角膜基质成纤维细胞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检测在脂多糖作用下,角膜基质成纤维细胞的变化。探讨IKK-2受体阻滞剂(TPCA-1)对脂多糖作用下人角膜基质成纤维细胞分泌炎性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细胞间黏附分子的抑制作用及其信号转导途径,与地塞米松进行比较,探讨其替代或协同作用。观察脂多糖对人角膜基质成纤维细胞的毒性作用,测量培养的人角膜基质成纤维细胞在基础状态下及脂多糖作用下分泌IL-1、TNF-α、IL-6、IL-8水平以及TPCA-1、地塞米松干预后的变化,检测细胞表面ICAM-1及细胞内IL-6表达水平,从mRNA水平验证细胞ICAM-1、IL-6、IL-8表达水平的变化。检测上述情况下细胞核NF-кB表达。结果显示脂多糖诱导了人角膜基质成纤维细胞IL-6, IL-8及ICAM-1的分泌及表达增加,TPCA-1抑制上述作用,TPCA-1的抑制作用是通过阻断了NF-кB信号转导途径实现的,地塞米松表现相似的抑制作用,但是通过不同的信号转导途径实现的。TPCA-1与地塞米松有协同作用,可能成为治疗感染性角膜疾病中地塞米松的替代药物或补充。

李勤[6](2007)在《角膜溃疡胶原降解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角膜溃疡胶原降解过程中多核白细胞与角膜基质细胞的相互作用及地塞米松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建立了角膜基质细胞、多核白细胞体外三维胶原凝胶培养模型,并采用免疫印迹分析、实时定量RT-PCR方法及明胶酶谱分析法测定了角膜基质细胞与多核白细胞的胶原降解量,MMPs的活性和MMPmRNA的表达。观察了IL-1ra以及地塞米松对多核白细胞诱导的角膜基质细胞胶原降解的作用。结果:(1)多核白细胞能够刺激角膜基质细胞介导的胶原降解。这种刺激作用的机理是由于增加了角膜基质细胞MMPs表达而使胶原降解量增加。免疫印迹分析显示:Ne-CM明显增加角膜基质细胞非活化proMMP-1和proMMP-3表达以及活化的MMP-1和MMP-3的表达;实时定量RT-PCR检测结果显示:Ne-CM显着增加角膜基质细胞MMP-1 mRNA和MMP-3 mRNA产生。(2)多核白细胞在三维胶原凝胶中培养的NeC-CM,能使角膜基质细胞的胶原降解量增加10倍;多核白细胞单层培养无胶原刺激的NeM-CM,能使角膜基质细胞的胶原降解量增加2.6倍。(3)MMP的合成抑制剂ilomastat可以明显抑制Ne-CM对胶原降解的刺激作用。(4)IL-1ra可以抑制多核白细胞对胶原降解的刺激作用。(5)地塞米松抑制Ne-CM诱导的角膜基质细胞的胶原降解。地塞米松明显抑制角膜基质细胞非活化proMMP-1和proMMP-3产生;逆转录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地塞米松对Ne-CM诱导的角膜基质细胞MMP-1mRNA和MMP-3mRNA产生有明显抑制作用;明胶酶谱法分析结果显示:地塞米松可使非活化的pro-MMP-9减少,但对非活化的proMMP-2和活化的MMP-2没有影响。结论:(1)在角膜溃疡发病机制中,角膜基质细胞在角膜溃疡胶原降解过程中起最主要的介导作用。(2)胶原可以活化多核白细胞,被胶原所激活的多核白细胞可能是角膜基质胶原降解破坏的一个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多核白细胞在角膜溃疡胶原降解机制中,最主要是作为一个调节因子而不是直接作为效应细胞起作用。(3)多核白细胞对角膜基质细胞胶原降解的影响并不是通过细胞与细胞之间的接触产生的,而是多核白细胞产生的液体因子促进了细胞外基质胶原降解。IL-1参与了多核白细胞与角膜基质的相互作用。(4)地塞米松抑制角膜基质细胞介导的胶原降解,对角膜溃疡可能起到预防和治疗作用,为临床上应用皮质类固醇治疗感染控制后的角膜炎症和一些非感染性角膜溃疡提供了实验依据。

张丽娟,郝继龙[7](2006)在《绿脓杆菌性角膜溃疡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

贾卉,张冰洁,郝继龙,刘泊明[8](2006)在《多核白细胞弹性蛋白酶在白细胞介素-1诱导下对角膜基质细胞胶原降解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多核白细胞弹性蛋白酶及白细胞介素-1α(Interleukin-1α,IL-1α)对人角膜基质细胞胶原降解作用的影响,探讨角膜溃疡的发生机理。方法角膜基质细胞三维胶原凝胶模型表面添加含多核白细胞弹性蛋白酶及IL-1α的MEM液,培养5天,通过测定培养液中的羟脯氨酸(HYP)的量作为胶原降解活性单位。结果多核白细胞弹性蛋白酶直接降解I型胶原,但对角膜基质细胞胶原降解无明显影响,同时添加弹性蛋白酶和IL-1α,明显增加角膜基质细胞胶原降解。结论多核白细胞弹性蛋白酶和IL-1α协同作用促进角膜基质细胞胶原降解,可能在角膜溃疡的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张冰洁,郝继龙,闫东君,姜宏[9](2006)在《血清对角膜基质细胞介导下绿脓杆菌引起的角膜胶原降解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血清在绿脓杆菌和角膜基质细胞介导的角膜胶原降解时的作用。方法Ⅰ型胶原凝胶,不混悬及混悬角膜基质细胞,在不同的血清浓度下(0、5%、10%、20%)与绿脓杆菌培养液共同培养24h,超滤去除天然原纤维,超滤液经过水解,分光光度计测定其羟脯氨酸(HYP)的量作为胶原降解的活性单位。结果不混悬角膜基质细胞组,随血清浓度增加绿脓杆菌所引起的胶原降解量无变化,差异无显着性(P>0.05);混悬角膜基质细胞组,随着血清浓度增加绿脓杆菌所引起的胶原降解量减少,差异有显着性(P<0.025orP<0.05);在相同的血清浓度(0、5%、10%)时,混悬角膜基质细胞组胶原降解量高于不混悬角膜基质细胞组,差异有显着性(P<0.025orP<0.05)。结论血清中的某些活性成分可抑制绿脓杆菌诱导的角膜基质细胞胶原降解。

陈国玲[10](2006)在《PDTC对LPS诱导的角膜基质细胞和角膜炎损伤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细菌性角膜炎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者可引起角膜溃疡、穿孔及瘢痕形成,严重影响视功能。炎症性角膜病发生发展的主要机制是致炎因素促使角膜组织分泌细胞因子增多及粘附分子表达增强。研究表明,角膜炎时角膜组织表达多种与角膜的病理损伤密切相关的细胞因子。细胞因子的表达受特定转录因子的调控,核转录因子—κB(NF-κB)在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网络调节中起重要作用,通过对下游多种炎症相关基因(TNF-α、IL-1、IL-6等)的转录,参与多种基因的表达与调控,与炎症反应、免疫应答、细胞的增生、转化和凋亡等主要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因此,靶向抑制NF-κB活化可望减轻炎症反应。脂多糖(LPS)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组成部分,是革兰氏阴性菌致病的主要活性成分。LPS可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途径,诱导炎症因子的表达,引起细胞损伤和凋亡,导致炎症反应。角膜基质细胞可以通过识别LPS,诱导细胞表达细胞因子、促进白细胞浸润到角膜组织,在角膜防御系统中起重要作用。本实验中,①原代培养人角膜基质细胞(HCFs),用绿脓杆菌LPS刺激HCFs,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HCFs培养上清中炎性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和IL-8的分泌,Western blot检测HCFs NF-κB的活化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HCFs IL-6、IL-8基因的表达;②建立绿脓杆菌LPS诱导的大鼠急性角膜炎动物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原位检测角膜组织NF-κBp65及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角膜组织IL-6、ICAM-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角膜组织NF-κBp65核转位情况及Occludin的蛋白表达;③以NF-κB的特异性抑制剂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PDTC)作为干预因素,观察

二、绿脓杆菌对角膜基质细胞介导的胶原降解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绿脓杆菌对角膜基质细胞介导的胶原降解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树鼩真菌性角膜炎病程全转录组分析及miR-204-3p靶向KRT16的调控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常用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学特征
    2 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断和治疗
    3 真菌性角膜发病的分子免疫机制
    4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
第一部分 树鼩的真菌性角膜炎动物模型的建立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树鼩真菌性角膜炎不同病程全转录组水平差异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部分 miR-204-3p靶向调节KRT16研究
    1 引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部分 miR-204-3p调控KRT16基因在树鼩真菌性角膜炎中的作用
    1 前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总结
创新点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资助项目
致谢
附录

(2)440nm蓝光联合核黄素角膜交联治疗细菌性角膜炎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及英文说明
第一部分 440 nm蓝光核黄素角膜交联治疗兔细菌性角膜炎的疗效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440 nm蓝光核黄素角膜交联治疗兔细菌性角膜炎的安全性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英文文章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雷公藤内酯醇对脂多糖诱导的角膜基质细胞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第1章 综述
    综述1:雷公藤内酯醇的药理作用机制及其在眼科的应用前景
    综述2:脂多糖诱导的NF-κB信号转导通路与角膜基质细胞
第2章 人角膜基质细胞的培养与鉴定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第3章 脂多糖、雷公藤内酯醇、地塞米松对人角膜基质细胞增殖及存活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第4章 角膜基质细胞在脂多糖作用后IL-1β、IL-4、IL-6、IL-8、TNF-α、ICAM-1、VCAM-1、NF-κB、IκBα的表达变化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第5章 雷公藤内酯醇或/和地塞米松对脂多糖诱导的人角膜基质细胞表达 IL-6、IL-8、iCAM-1、VCAM-1、NF-κB、IκBα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第6章 讨论
    1 人角膜基质细胞的体外培养与保存
    2 脂多糖对角膜基质细胞的作用
    3 雷公藤内酯醇与地塞米松在脂多糖诱导的人角膜基质细胞炎症反应中的作用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4)重组人血管抑素对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一览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论文正文
    前言
    第一部分 大鼠碱烧伤CNV模型的建立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第二部分 K1-3滴眼液对鼠碱烧伤CNV的作用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第三部分 重组人血管抑素抑制CNV机理的初步探讨
        第一章 大鼠白细胞减少对碱烧伤CNV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章 K1-3对碱烧伤角膜中VEGF及IL-1Α表达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全文讨论
    全文结论
    创新点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读博期间参与的基金项目
致谢

(5)TPCA-1对脂多糖诱导的角膜基质成纤维细胞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英文缩写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综述
    2.1 组织工程角膜移植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2.2 感染性角膜溃疡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人角膜基质细胞的培养及鉴定
    4.2 脂多糖对人角膜基质细胞增殖和存活率的影响
    4.3 ELISA 法检测角膜基质细胞LPS 作用前后分泌IL-1,TNF-α,IL-6,IL-8 水平
    4.4 ELISA 检测不同浓度的TPCA-1、地塞米松对LPS 作用前后分泌IL-6,IL-8 蛋白的影响
    4.5 ELISA 法检测 TPCA-1、地塞米松及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对 LPS 作用前后分泌 IL-6, IL-8 的影响
    4.6 蛋白质印迹杂交(Western blot)法检测TPCA-1、地塞米松及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对LPS 作用后细胞IL-6,ICAM-1 蛋白的影响
    4.7 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TPCA-1、地塞米松及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对LPS 作用后细胞IL-6,IL-8,ICAM-1 的影响
    4.8 免疫组化染色检测TPCA-1、地塞米松及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对LPS 作用前后细胞核NF-кB 表达
第5章 讨论
    5.1 培养的人角膜基质成纤维细胞的功能特点
    5.2 脂多糖对角膜基质成纤维细胞的影响
    5.3 LPS 对人角膜基质成纤维细胞的作用过程
    5.4 LPS 作用下培养的人角膜基质成纤维细胞的分泌特点
    5.5 TPCA-1 对脂多糖诱导的角膜基质成纤维细胞作用及其机制
    5.6 发展及展望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6)角膜溃疡胶原降解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英文缩写词表
第一章 文献回顾
    1. 角膜基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2. 细菌型MMPs与组织型MMPs
    3. MMPs、TIMPs与角膜溃疡
    4. 多核白细胞在角膜溃疡中的作用
    5. 细胞因子对MMPs的的表达的影响
    6.MMPs 在角膜溃疡修复过程中的作用
    7.本课题研究背景
第二章 前言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方法
    3. 结果处理及统计学方法
第四章 验结果
    1. 角膜基质细胞与多核白细胞对胶原降解的影响
    2. 胶原对多核白细胞活性的影响
    3. Ne-CM 对角膜基质细胞MMP-1和MMP-3表达的影响
    4. MMP 的合成抑制剂ilomastat对胶原降解的作用
    5. 白细胞介素-1受体阻滞剂对胶原降解的影响
    6. 地塞米松对胶原降解的影响
    7. 附图
第五章 讨论
第六章 小结
本研究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已发表的文章及研究成果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致谢

(7)绿脓杆菌性角膜溃疡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角膜上皮缺损
2 细菌粘附
3 细菌毒力
    3.1 胞外产物本身毒性:
    3.2 对细菌粘附的影响:
    3.3 对内源性MMPs的激活:
4 宿主反应
    4.1 宿主酶的作用:
    4.2 巨噬细胞趋化蛋白(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s MIP)-2对PMN的趋化:
    4.3 白细胞介素-1 (IL-1)调节作用:
    4.4 T细胞反应:
    4.5 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 LC):
5 结语

(8)多核白细胞弹性蛋白酶在白细胞介素-1诱导下对角膜基质细胞胶原降解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人角膜基质细胞的分离培养
    1.2 角膜基质细胞三维胶原凝胶培养
    1.3 胶原降解活性测定
2 结果
3 讨论

(9)血清对角膜基质细胞介导下绿脓杆菌引起的角膜胶原降解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绿脓杆菌培养液的采集
    1.2 角膜基质细胞的分离、培养
    1.2 角膜基质细胞三维胶原凝胶的调制
    1.3 胶原降解活性测定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10)PDTC对LPS诱导的角膜基质细胞和角膜炎损伤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论文正文 PDTC对LPS诱导的角膜基质细胞和角膜炎损伤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前言
    第一部分 PDTC对LPS诱导的角膜基质细胞NF-κB活化及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及机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PDTC对LPS诱导的角膜炎大鼠角膜损伤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文献综述
附图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四、绿脓杆菌对角膜基质细胞介导的胶原降解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树鼩真菌性角膜炎病程全转录组分析及miR-204-3p靶向KRT16的调控作用[D]. 贾杰.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2]440nm蓝光联合核黄素角膜交联治疗细菌性角膜炎的实验研究[D]. 魏淑芳. 山东大学, 2017(03)
  • [3]雷公藤内酯醇对脂多糖诱导的角膜基质细胞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张冰洁. 吉林大学, 2010(08)
  • [4]重组人血管抑素对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作用的实验研究[D]. 曾静. 广西医科大学, 2009(09)
  • [5]TPCA-1对脂多糖诱导的角膜基质成纤维细胞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 姜宏. 吉林大学, 2009(08)
  • [6]角膜溃疡胶原降解机制的研究[D]. 李勤. 吉林大学, 2007(03)
  • [7]绿脓杆菌性角膜溃疡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张丽娟,郝继龙. 吉林医学, 2006(12)
  • [8]多核白细胞弹性蛋白酶在白细胞介素-1诱导下对角膜基质细胞胶原降解的作用[J]. 贾卉,张冰洁,郝继龙,刘泊明.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6(10)
  • [9]血清对角膜基质细胞介导下绿脓杆菌引起的角膜胶原降解作用的实验研究[J]. 张冰洁,郝继龙,闫东君,姜宏.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6(08)
  • [10]PDTC对LPS诱导的角膜基质细胞和角膜炎损伤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D]. 陈国玲. 山东大学, 2006(12)

标签:;  ;  ;  ;  ;  

铜绿假单胞菌对角膜基质细胞介导的胶原蛋白降解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