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湿地资源现状、问题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张腾[1](2021)在《人类活动对山东渤海滨海湿地演变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滨海湿地是沿海地区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有较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对促进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沿海地区经济飞速发展,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给沿海地区带来了强烈的人类活动,频繁的人类活动引发湿地生态系统退化与自然资源损耗,并且其副作用日益显现。因此关注沿海地区湿地资源现状,抑制滨海湿地退化趋势是现阶段保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重点工作之一。人类活动对湿地资源的侵占和破环是影响沿海地区生态系统的主要方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侵占自然湿地、围垦、围填海现象使得滨海湿地资源退化严重,湿地资源正面临严峻威胁。近年来国家已十分重视该类问题并采取一定对策,如开展全国性湿地调查、规划湿地保护区以及颁布海洋管理法案等,虽起到一定抑制作用但未取得显着成效,因此应加大滨海湿地的研究力度,以期平衡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状况,实现并保持二者协调可持续状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本文从人类活动角度出发,以山东渤海滨海地区为例,基于1990~2019年四期遥感影像数据并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对研究区湿地景观类型进行解译,进而探究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滨海湿地演变特征、人类活动水平和二者的影响机制。首先,运用转移矩阵、景观指数和土地利用演变速度模型探究山东渤海滨海湿地演变特征;其次,采用人类活动强度模型对人类活动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其与湿地面积变化的关系;最后,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和地理探测器的方法分别对湿地演变及人类活动水平变化的影响机制进行具体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研究对探索人类活动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有效路径、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借鉴意义,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1990~2019年山东渤海滨海地区人工湿地面积大幅增加,自然湿地面积小幅减少,湿地总面积小幅增加,受人类活动影响,湿地景观从自然湿地向人工湿地转移,人为性地将滩涂开发为盐田或养殖池,人类活动正持续性对自然湿地进行开发和侵占。从景观格局角度看,伴随着斑块数量增加和景观破碎度的增强,空间连接性与集聚性下降,景观特征更加趋于复杂,异质性更为显着。(2)1990~2019年山东渤海滨海地区土地利用演变速度持续加快,由21.58增加到32.01。各时段内的土地利用演变速度空间分布特征存在较大差异,总体呈现西部快、东部慢的态势,西部湿地资源较多,诸多未利用地被作为工矿用地开发使用,而东部地区湿地资源较少,农业用地较多,其中以建设用地侵占农业用地为主。(3)山东渤海滨海地区人类活动强度不断加强,平均值由8.48增加到17.07。各城市的人类活动强度由高到低分别为烟台市>潍坊市>东营市>滨州市,1990~2019年烟台市城镇沿海岸线分布,人类活动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增速较慢;潍坊市近30年来工业企业建设较为迅速,引发滨海湿地遭受侵占和损伤,使得潍坊市人类活动水平增速较快、增量最大;东营市人类活动水平较为平稳,但区域差异较大;滨州市滨海湿地受人类活动影响相对较弱,其水平变化较小,仅有部分自然湿地被开发成人工湿地。在人类活动强度较弱的区域,湿地面积较大,并受盐田扩张影响不断向较强等级的区域转化。(4)人类活动对湿地演变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人类活动对人工湿地呈正向影响,对自然湿地呈负向影响,在影响程度上人工湿地显着高于自然湿地。原盐产量是影响湿地面积最主要的因子,经济发展水平对湿地演变也有较大影响,气候条件与湿地演变间的相关性较弱。在人类活动强度影响机制分析中的单因子探测结果显示,原盐产量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起到主要驱动力,总体决定力水平先增后减。因子交互探测结果显示,双因子增强是山东渤海滨海地区的主要交互类型,原盐产量及各项经济发展因素的交互作用较强。气温和降雨量对湿地演变和人类活动水平变化影响较小,仅存在一定间接影响。
韦懿泓[2](2021)在《大同桑干河湿地公园植物和鸟类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山西大同桑干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是山西省规模最大的湿地公园之一。湿地公园内生物多样性丰富,具有十分重要的保护价值。桑干河国家湿地公园自成立以来,相关的生物多样性研究报道较少。因此,本实验采用样方法、样点法、样线法对湿地公园的野生动植物种类、数量、季节性变化规律以及关联性等进行分析,及时补充了桑干河国家湿地公园动植物数据的空白,并为保护湿地公园的生物多样性提供建议。研究结果如下:1.湿地公园内共记录到植物154种,隶属于44科111属,有国家Ⅱ级珍稀保护植物野大豆。草本植物最多,共计128种,重要值较高的主要为狭叶香蒲、薹草、披碱草以及芦苇等。草本植物的丰富度指数最高,其次是乔木,灌木种类最少;草本植物的均匀度指数波动不大,群落结构较完整。2.湿地公园内共记录鸟类126种,隶属于18目40科,其中包括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黑鹳、大天鹅、小天鹅等27种。湿地公园鸟类组成以雀形目鸟类最为丰富,占鸟类总数的29.37%。繁殖水鸟共计19种,占本区鸟类总数的15.08%。4个季节的鸟类丰富度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秋季>春季>夏季>冬季,秋季的鸟类总数和种类数最多;在沼泽湿地、库塘湿地、人工林等8种生境类型中,Shannon-Wiener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库塘湿地>河流湿地>人工林>沼泽湿地>灌丛>草地>居住区>农田,Pielou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人工林>库塘湿地>河流湿地>居住区>沼泽湿地>草地>灌丛>农田,而比较不同生境之间的相似性得出:沼泽湿地-库塘湿地(0.6737)相似性最高。3.研究发现有13种植物与鸟类关系最为密切,它们可以为不同鸟类提供栖息地和食物资源,乔木是多数鸟类喜爱的栖息地,而草籽类植物可以吸引鸟类前来觅食,但目前湿地公园内乔木和灌木种类较少,建议依据鸟类食性及营巢习性偏好适当改善植物配置。4.本次研究过程中,湿地公园内存在的主要问题如牧民放牧、河道污染、垃圾倾倒、非法盗猎以及滥用农药等现象已经得到了当地保护部门的严厉整治,但尚未完全杜绝,建议湿地公园联合当地林业部门加大执法力度,杜绝湿地公园内破坏环境、非法盗猎等违法行为。
黄帅[3](2021)在《康县梅园河国家湿地公园鸟类群落季节动态及多样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康县梅园河国家湿地公园自2014年批准建立,历时5年的试点建设才正式挂牌。由于其是基于自然湿地开发的乡村湿地公园,不仅能够发挥巨大的生态功能,还能在涵养水源、维持生物多样性和推动当地生态旅游业发展等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适宜各类动植物栖息、繁衍的最佳场所。然而湿地公园内的物种资源虽然较为丰富,但相关的本底资料和基础性研究较少,特别是常作为监测湿地生态环境质量指标的鸟类,对其相关的调查资料更是十分缺乏。基于此,自2019年7月至2020年9月,采用样线法对陇南市康县梅园河国家湿地公园的野生鸟类资源进行了全面系统性的调查,旨在为后续在此区域开展研究和保护工作提供数据支持。通过对不同季节不同生境之间的鸟类群落多样性、相似性等存在的差异进行了具体分析和探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33种,隶属于15目42科。从区系上来看,广布种鸟类最多,为100种(75.19%);东洋界鸟类次之,为32种(24.06%);而古北界鸟类仅1种(0.75%)。按照分布型分为不易归类型、南中国型、东洋型、古北型、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型等10种类型。从居留型来看,留鸟最多,有75种(56.39%),反映出该湿地公园为多种鸟类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繁衍场所;其次是夏候鸟,有38种(28.57%);旅鸟有12种(9.02%);冬候鸟最少,仅8种(6.02%)。调查中还发现了3种甘肃省鸟类新纪录:白额雁(Anser albifrons)、黑短脚鹎(Hypsipetes leucocephalus)和黄眉鹀(Emberiza chrysophrys)。2.湿地公园内共发现1种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和15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被评为近危(NT)的物种有7种;易危(VU)的物种有1种;而我国特有鸟类有8种;被列入《频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公约)附录II的有10种。3.利用各指数对调查研究区域的各季节鸟类多样性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四个季节中,夏季鸟类多样性指数最高(4.2345),冬季最低(3.5642),说明夏季植被生长茂盛、鸟类食物资源丰富,有利于鸟类繁殖栖息。4.依据湿地公园的植被类型及地形分布的特点,划分为湿地、林地和居民区3种生境,并对不同季节下3种生境的鸟类群落中的物种组成和群落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发现各季节鸟类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均呈现为:林地>居民区>湿地,说明湿地生境的人为干扰强度较大。5.利用相似度指数对不同季节各生境中鸟类群落进行分析,发现存在一定的差异。春季居民区和林地生境之间的群落相似性最高(0.6389);夏季居民区和林地生境之间的相似性最高(0.5950);秋季居民区和林地生境之间的相似性最高(0.5859);冬季居民区和林地生境之间的相似性最高(0.6667)。6.基于以上调查研究,目前湿地公园鸟类栖息生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对湿地公园的过度开发、垃圾污染等问题。并据此提出通过合理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污染防控监管和加大生态保护宣传及执法力度等措施对湿地公园鸟类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保护。
木洁[4](2021)在《玉龙县推进生态补偿转移支付面临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有着丰富的地质种类和多样的水域特征,形成了流域、湿地、草原、海洋等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及生物构成。1989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将生态补偿做了初步规定。2008年,我国开始实行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在全国划定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面积达386万平方米千米。截止2019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市区名单已从首批的436个增至817个。国际上对生态环境服务付费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主要集中在:一是国际上对市场配置生态环境资源观点的认可;二是生态环境服务付费在保护生态系统的同时改善了地区贫困状况。1我国政府在生态环境服务付费中发挥主导作用,制定了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制度并开展相关工作:一是中央财政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投入,跨区域开展横向生态补偿转移支付试点工作。二是建立森林、流域、基本农田等生态类型补偿机制,积极开展政府与市场合作机制。本文通过实地走访、比较分析及文献收集的方法整理了国内外近年来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将相关概念及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价值、生态资本理论作为本研究的理论支撑。本文通过探究玉龙县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的政策实施情况,介绍了玉龙县生态资源类型及状况、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工作开展情况,发现玉龙县在推进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政策中存在补偿模式单一;补偿标准设置不合理;生态补偿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成效不明显;生态补偿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四个方面的问题。针对景区、森林、水源地、基本农田、草甸湿地各生态类型提出生态功能区建设的建议。最后,通过对比玉龙县与贡山县的生态补偿模式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推进玉龙县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的对策建议:一是要建立科学的县域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制度。二是建立县域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绩效评价管理体系。三是结合县域实际情况,创新生态补偿模式,推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朱蒙恩[5](2021)在《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保护法律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湿地公园作为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净化水体、调蓄雨洪、景观游憩等生态功能与社会功能,但是存在法律保护失位的问题。随着生态法治理论的更迭,“以保护为主”的环境法律体系对于城市湿地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综合治理。我国关于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保护的规定散见于各类规范性法律文件当中,并且地方治理也进行了法律实践,但始终缺少针对湿地及湿地生态保护的专门化立法。随着2021年《长江保护法》的出台,以及《湿地保护法》的起草,为我国构建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保护法律机制提供了经过实践检验的立法素材,有利于推进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保护法治化进程。为深入研究我国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保护的法律制度的发展情况,从论证城市湿地公园的基础功能、分类以及生态保护的运行功能出发,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公民环境权理论、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论等三大理论,以无锡长广溪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保护的现状考察与制度分析为例,提出我国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保护法律制度存在生态湿地法律制度不健全、管理部门权限不明确、公众参与制度不健全、法律监督体系不健全、以及湿地公园法律责任不完善等关键问题。通过梳理我国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保护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与国外湿地公园相关法律制度进行对比,对完善我国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保护法律机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雷晓超[6](2021)在《郴州市西河国家湿地公园湿地资源特征分析和保护利用对策》文中提出郴州西河国家湿地公园是非常具有典型性和独特性的湿地生态系统,但它地处有色金属之都的郴州,涉及区域较广,存在重金属污染和湿地资源保护利用不足等问题。因此,开展湿地资源调查分析和湿地公园环境监测评价对于维持西河沿线的生态环境稳定、湿地资源保护利用和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尝试以郴州西河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湿地公园内动植物、景观文化等湿地资源特征的调查、土壤和水质等环境要素空间变化监测,运用SPSS、Excel等软件对湿地资源以及湿地环境质量数据进行分析,并依据国家湿地公园评估标准进行了评估和对比湿地公园建设前后变化。在此基础上,对湿地公园进行功能分区规划及现状分析,并针对各功能分区、湿地资源、湿地水土环境等提出了保护利用对策,为郴州西河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得出研究结果如下:(1)郴州西河国家湿地公园土壤pH值范围在5.00-7.49之间,呈弱酸性到中性;土壤有机质总体含量在3.05-9.09%之间,根据全国二次普查土壤养分分级标准,塘门口镇、湘阴渡镇样点土壤属于第2级别,其他样点地属于第1级别,土壤有机质水平较好;全磷、全钾含量分别在0.125-0.553 g/kg、0.164-0.369 g/kg之间,都属于“很低”或“极低”水平,说明湿地公园土壤中的钾、磷元素供应不足或者淋溶流失较大;全钙、全镁含量分别为0.411-60.095 g/kg、0.256-3.115 g/kg之间,湿地公园土壤全钙和全镁含量较为充足。湿地土壤当中Cd含量超标,Pb含量局部超标,具有潜在危害,要进一步深入调查和土壤修复治理工作。(2)郴州西河国家湿地公园水质pH值呈中性和弱碱性,pH值随着不同空间位置变化大致呈现出中游、下游>上游、支流;总氮指数的变化范围在0.716 mg/L—1.520 mg/L,其空间变化呈下游>中游>上游、支流趋势,西河下游的水样总氮含量略微超标;总磷含量空间变化较小,基本都在地表水质量标准Ⅱ类水质总磷含量值(0.1 mg/L)范围;西河湿地公园流域各样点检测的Cu、Zn、Pb、As重金属元素均未超标,未能在水环境中检测到Cd、Hg污染元素含量。总体来说,水体中无重金属污染情况,说明西河流域的治理和保护较有成效。(3)郴州西河国家湿地公园生物资源丰富,据调查共有植物700种,隶属于144科457属,其中蕨类植物17科25属28种,裸子植物5科6属7种,被子植物122科426属665种,脊椎动物有29目87科246种。对比湿地公园规划建设初期,湿地植物增加了 22科51属81种,湿地脊椎动物共增加1目13科36种,湿地公园内的动植物资源物种数增多,丰富度变大。(4)根据湿地资源特征情况,郴州西河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评价结果为“优秀”,且湿地生态系统、湿地环境质量、湿地景观和附加分四个单项评价结果均为“优秀”,说明其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湿地环境质量好,湿地景观价值高,湿地资源丰富,具有较好的保护利用发展前景。(5)为更好保护利用湿地资源,根据湿地资源特征分析结果将郴州西河国家湿地公园规划为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其功能分区和总体布局可总结为“一带、一心、四片区、四节点”,针对功能分区利用现状问题、湿地景观资源、生物资源、湿地环境和镉铅等重金属土壤污染治理修复等提出了保护利用对策,并对塘门口镇和栖凤渡镇样地区域,根据实际情况划分各修复区域,采用不同超富集植物修复为主、化学修复措施为辅的土壤环境修复治理措施。
赵日微[7](2020)在《A市生态园区湿地管理研究》文中认为湿地是具有重要服务价值的生态系统,湿地保护更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印发的《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中提出“全面保护湿地”的生态新理念,湿地生态保护工作逐步受到重视。A市生态园区作为A市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是极具代表性的生态资源型城市区块,但不规范的生产生活等人为因素对城市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其生态服务价值大幅下降。为了保护和提升A市生态园区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城市生态品质生活,政府作为湿地管理主体,如何发挥生态职能作用以更好地促进城市湿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生态课题。在国际上,湿地研究多从生物学及法律学角度出发,主要研究湿地生态建设问题;国内学术界对湿地的研究多落脚于污染治理与保护层面,从政府生态职能角度全面研究湿地管理问题的甚少。本文针对A市生态园区点、线、面、区块相分离的湿地管理模式,从政府切实履行生态职能的视角入手,采用文献分析法和调查研究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相关实证分析,阐明生态园区湿地生态管理现状,并分析生态园区湿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缺乏时宜的湿地生态管理立法依据、湿地管理政策协调困难和法治行政建设滞缓等原因的湿地生态制度建设无合力;由于湿地管理的生态理念不长远、技术支撑薄弱、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和湿地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而引起的湿地管理协同力薄弱;湿地生态与文化旅游业态融合不深、生态资源禀赋优势未凸显和生态管理的公众参与度不足等方面引起的湿地生态供给缺特色等问题。其次,本论文在总结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原因分析,指出生态园区湿地管理问题存在的深层次原因,主要包括政府生态职能缺位、错位和不到位的定位偏差、生态管理理念固化障碍和行政行为自利性障碍等因素。最后,本文立足地方政府生态职能的视角将全域生态管理作为生态园区湿地管理改革深化的重要载体,对实施“全域化”湿地管理提出具体举措,提出有助于A市生态园区湿地建立“生态空间全景化、营商环境全面化、文化产业多元化、生态保护全民化”的全域化湿地生态管理模式。通过论文研究,促进形成符合地方发展实际的城市湿地“全域化”的生态管理模式,以期为地方政府湿地管理提出科学可行的公共管理对策。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进一步完善公共管理机制,将实现全域生态管理作为生态职能改革深化的重要载体,对城市湿地资源统筹规划、一体开发、综合打造,全面实施“全域化”生态管理,进一步提升生态产业承载力,使生态空间布局更加合理,生态配套制度、设施和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不断丰富湿地文化内涵,拓展湿地生态旅游外延,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湿地生态,在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和谐共进的生活共同体中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的公平正义。
谭正洲[8](2020)在《昆明市官渡区湿地保护与管理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湿地是地球之肾,是重要的生态系统,也是珍贵的自然资源,在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不仅具有“水塔”和“基因库”的作用,还发挥着气候变化应对和区域碳循环“碳库”作用。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工业、农业的快速发展、人口剧增、污染等,湿地生态系统破坏严重,湿地生态面积大幅度下降,这个被誉为地球之肾的自然生态系统,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自《湿地公约》缔结后,国际社会已日趋关注湿地保护与管理,湿地在环境保护方面占据重要地位,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首先对湿地保护与管理的研究现状、相关理论基础进行阐述;其次,对昆明市官渡区湿地保护与管理的现状,着重从管理主体、管理措施、管理成效等方面进行介绍与阐述,为下一步存在问题的分析与发现提供现实依据;再次,从整体治理理论和政策网络理论的角度对昆明市官渡区湿地保护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官渡区湿地保护与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蓝藻治理效果不好;2)开放式湿地公园管理漏洞存在;3)湿地环境效益释放不充分;4)入湖河口湿地管理不足;导致问题的主要原因为:1)缺乏湿地管理专门机构,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2)湿地保护经费没有形成长效保障机制;3)滇池环湖湿地建设与昆明市城市发展速度不匹配;4)湿地水体污染管理不到位;5)未能够有效充分利用湿地发挥湿地人文领域功能五个方面原因;最后,针对官渡区湿地保护与管理问题从整体治理理论和政策网络理论的角度提出相关对策,主要包括:第一,健全湿地保护与管理的相关法律和制度;第二,建立湿地保护与管理的专门机构并明确职责;第三,加强湿地保护与管理的相关技术干预。
祁辉[9](2020)在《汉江滨河湿地功能退化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湿地与森林、海洋合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着防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作用。湿地不光为人们提供生产、生活资源,而且还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环境。随着人口压力的日益上升、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导致人类对土地的需求日趋扩大,而对湿地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利用和水环境的污染带来的环境问题不仅造成了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湿地环境的日趋恶化,也大大降低进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使湿地成为退化最严重的生态系统之一。所以,人们越来越关注湿地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了。汉江滨河湿地位于汉江上游(陕西段)流域,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和我省引汉济渭的引水水源地。近年来,由于对汉江及其滨河湿地管理保护不力,导致汉江滨河湿地功能退化严重,湿地面积逐年减少,生态环境破坏。因此,对汉江滨河湿地退化研究及修复,迫在眉睫。本文主要通过湿地退化因素的文献调研、典型湿地修复案例分析、湿地资源评价三个方面来分析汉江滨河湿地退化的因素并给出相应的修复策略。研究内容及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对全国51个已经退化的湿地相关资料和文献进行调研,归纳总结了不同湿地的退化特征和退化原因,得出了7条湿地退化的一般特征以及12条影响湿地退化的主要因素;运用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将这些退化因素划分为A、B、C、D四类,构建出湿地功能退化因素的评价体系。2)对我国4个典型滨河湿地修复案例进行了对比分析,按照修复效果差异总结出可以借鉴的修复经验与技术,归纳出滨河湿地的一般修复方案与措施。3)通过建立汉江滨河湿地资源指标体系,对汉江滨河湿地进行湿地资源综合评价。其中首先将湿地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3个层次,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及指标层;然后将准则层分成5个部分,将指标层细化为对应的17项指标。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确定各个层次、各项指标的权重,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汉江滨河湿地进行资源综合评价。结合专家综合赋分的方式,通过相应的矩阵计算确定出相应的评价指数,结合对评价结果做出的相应分析,得出汉江滨河湿地资源的现状评价结论。4)结合前面的研究内容,综合分析判定出汉江滨河湿地的8条退化因素,并提出了6条对应的修复策略。
高格[10](2020)在《安徽寿县县域湿地资源保护规划的研究》文中认为湿地是由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是重要的自然资源。随着社会经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效保护县域湿地生态系统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对寿县县域湿地资源及保护管理现状的调查分析,探讨寿县县域湿地资源面临的主要威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开展县域湿地保护规划的研究,明确湿地资源的重点保护对象,构建保护体系,完善保护措施,研究成果将对我国县域湿地资源的保护规划提供可借鉴的案例。本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基于寿县湿地第二次普查数据,归纳了湿地资源分布的规律:县内以湖泊湿地为主体、湿地类型分布具有显着区域优势、湿地资源丰富使景观旅游资源优势独特。县域湿地分为天然和人工湿地两大类,其中天然湿地占全县湿地面积的83.04%;共有永久性淡水湖、永久性河流、洪泛平原湿地、草本沼泽湿地、库塘、运河、输水河及水产养殖场7种湿地类型,主要以永久性淡水湖湿地为主,占湿地总面积的63.53%。开展了湿地生物多样性分析,境内主要有9个湿地优势种植物群系,分属于3个湿地植被型组;湿地鸟类11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3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10种,安徽省一级保护鸟类6种,安徽省二级保护鸟类19种;鱼类资源共有8目14科51种,安徽省二级保护鱼类1种。(2)县域湿地面临水质污染程度趋于上升、不合理的开发及资源过度利用、湿地资源日渐萎缩等主要威胁。产生这些威胁的原因主要为相关法律法规、管理协调及监测机制的欠缺、管理技术的落后、湿地保护专项资金的投入不足和宣传教育力度的不力。(3)在相关理论和上位规划的指导下,明确了县域湿地保护的原则、保护范围和近、远期建设目标。并结合寿县特有的地形地貌和湿地资源分布特点,将县域湿地划分为“西北部淮河水网湿地区”、“中部河湖湿地区”和“南部低山丘陵陂塘河流湿地区”3大功能区;根据每个分区特点提出了“优先保护”、“重点保护”、“全面保护”的3个保护等级;明确了“一网双核、六廊多点”的湿地保护结构布局。(4)本研究从湿地保护体系、湿地管理体系及重点工程建设体系3大保护体系着手,通过建设湿地自然保护区(含湿地保护小区)、湿地公园、动植物保护工程、教育宣传基地等重点工程,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的恢复与治理、湿地保护与旅游发展有机结合,全面提高湿地保护、管理和综合利用水平,构建湿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保护与合理利用体系。
二、我国湿地资源现状、问题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湿地资源现状、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人类活动对山东渤海滨海湿地演变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湿地演变研究 |
1.2.2 湿地演变的影响因素研究 |
1.2.3 人类活动对湿地演变影响的研究 |
1.2.4 湿地保护对策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湿地景观分类与研究方法 |
1.4.1 湿地景观分类 |
1.4.2 遥感与GIS法 |
1.4.3 空间分析法 |
1.4.4 影响机制分析方法 |
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处理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数据源及数据处理 |
2.2.1 数据源 |
2.2.2 野外调查数据 |
2.2.3 数据处理 |
2.2.4 精度评价 |
3 山东渤海滨海湿地演变特征 |
3.1 湿地时空演变特征 |
3.1.1 湿地空间演变 |
3.1.2 湿地时间演变 |
3.1.3 湿地景观转移方向 |
3.2 景观格局变化特征 |
3.2.1 景观指数选取 |
3.2.2 类型水平上的景观格局特征 |
3.2.3 景观水平上的景观格局特征 |
3.3 土地利用演变速度特征 |
3.3.1 土地利用演变速度模型 |
3.3.2 土地利用演变速度变化特征 |
3.3.3 土地利用演变速度区域差异 |
4 山东渤海滨海地区人类活动强度特征 |
4.1 人类活动强度测度 |
4.1.1 指标体系构建 |
4.1.2 研究方法 |
4.2 人类活动强度空间分布 |
4.3 人类活动强度水平变化 |
4.4 人类活动强度与湿地演变关系 |
5 人类活动对湿地演变的影响机制分析 |
5.1 影响因素的识别与说明 |
5.2 影响机制模型构建 |
5.2.1 皮尔逊相关系数 |
5.2.2 地理探测器 |
5.3 影响机制分析 |
5.3.1 湿地演变影响机制分析 |
5.3.2 人类活动强度影响机制分析 |
5.4 滨海湿地存在的问题及保护对策 |
5.4.1 滨海湿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
5.4.2 保护对策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大同桑干河湿地公园植物和鸟类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湿地 |
1.1.1 湿地的定义和功能 |
1.1.2 国内外湿地研究 |
1.1.3 湿地公园现状 |
1.2 湿地植物的研究现状 |
1.3 湿地鸟类的研究现状 |
1.4 鸟类与植物之间的关系 |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研究区域状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气象气候概况 |
2.1.3 水文及土壤概况 |
2.1.4 动植物资源概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
3.1 植被调查 |
3.2 鸟类资源调查 |
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4 调查工具及参考书籍 |
第四章 结果分析 |
4.1 植物物种组成及群落特征研究 |
4.1.1 植物物种组成 |
4.1.2 植物生长型分析 |
4.1.3 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
4.2 湿地公园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 |
4.2.1 植物重要值分析 |
4.2.2 物种丰富度 |
4.2.3 物种均匀性 |
4.2.4 物种多样性 |
4.3 鸟类组成及区系分析 |
4.3.1 湿地鸟类物种组成 |
4.3.2 湿地鸟类区系特征 |
4.3.3 生态习性组成分析 |
4.3.4 鸟类居留型 |
4.3.5 数量级别分析 |
4.3.6 珍稀和保护鸟类 |
4.4 湿地公园鸟类群落结构特征 |
4.4.1 鸟类行为学特征 |
4.4.2 湿地公园内鸟类多样性分析 |
4.5 植物群落与鸟类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
4.5.1 与鸟类关系密切的植被种类及分布 |
4.5.2 常见留鸟对植被类型及种类的偏好研究 |
第五章 讨论与建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 |
(3)康县梅园河国家湿地公园鸟类群落季节动态及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湿地概述 |
1.1.1 湿地定义 |
1.1.2 湿地类别划分 |
1.2 湿地鸟类及其生态监测功能 |
1.2.1 湿地鸟类 |
1.2.2 湿地鸟类的生态监测功能 |
1.3 湿地鸟类研究进展 |
1.3.1 国外湿地鸟类研究进展 |
1.3.2 国内湿地鸟类研究进展 |
1.3.3 国家湿地公园鸟类研究进展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研究区域概述 |
2.1 地理位置 |
2.2 水系特征 |
2.3 气候特点 |
2.4 植被组成 |
3 研究方法 |
3.1 生境类型划分及样线的布设 |
3.1.1 湿地生境 |
3.1.2 居民区生境 |
3.1.3 林地生境 |
3.1.4 样线的布设 |
3.2 调查方法及物种鉴别 |
3.2.1 调查方法 |
3.2.2 物种鉴定 |
3.3 数据统计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梅园河国家湿地公园鸟类群落物种组成 |
4.1.1 物种组成 |
4.1.2 珍稀和保护鸟类 |
4.1.3 区系成分及居留型分析 |
4.2 鸟类群落结构季节性变化 |
4.2.1 春季鸟类群落组成 |
4.2.2 夏季鸟类群落组成 |
4.2.3 秋季鸟类群落组成 |
4.2.4 冬季鸟类群落组成 |
4.3 鸟类群落多样性分析 |
4.3.1 不同生境间鸟类群落多样性分析 |
4.3.2 不同季节间鸟类群落多样性分析 |
4.4 鸟类群落间相似性及聚类分析 |
4.4.1 春季鸟类群落相似性与聚类分析 |
4.4.2 夏季鸟类群落相似性与聚类分析 |
4.4.3 秋季鸟类群落相似性与聚类分析 |
4.4.4 冬季鸟类群落相似性与聚类分析 |
4.4.5 不同季节间鸟类群落相似性与聚类分析 |
5 讨论 |
5.1 康县梅园河国家湿地公园鸟类物种组成 |
5.2 鸟类群落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
5.3 鸟类群落结构的季节性变化 |
5.4 康县梅园河国家湿地公园鸟类多样性面临的主要问题 |
5.4.1 湿地公园的过度开发 |
5.4.2 垃圾污染 |
5.4.3 私自豢养野生鸟类 |
5.5 保护对策及建议 |
5.5.1 合理规划基础设施建设 |
5.5.2 加强污染防控监管 |
5.5.3 加大生态保护宣传及执法力度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图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4)玉龙县推进生态补偿转移支付面临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进展 |
二、国内研究进展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生态补偿 |
二、生态补偿转移支付 |
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
第二节 基础理论 |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
二、外部性理论 |
三、生态环境价值理论 |
四、生态资本理论 |
第二章 玉龙县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推进情况 |
第一节 玉龙县生态资源现状分析 |
一、玉龙县景区概况 |
二、玉龙县水源地概况 |
三、玉龙县森林概况 |
四、玉龙县基本农田概况 |
五、玉龙县草甸湿地概况 |
第二节 玉龙县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原则 |
一、坚持公正公平,公开透明原则 |
二、坚持科学规划,技术创新原则 |
三、坚持高效合理的资源配置原则 |
四、坚持绿色发展,生态惠民原则 |
第三节 玉龙县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政策实施情况 |
一、纵向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政策支持 |
二、建立县级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办法 |
三、探索横向生态补偿转移支付 |
四、依托生态补偿助力乡村振兴 |
第三章 玉龙县生态补偿转移支付问题成因 |
第一节 玉龙县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政策存在的问题 |
一、补偿模式单一 |
二、补偿标准设置不合理 |
三、生态补偿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成效不明显 |
四、生态补偿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 |
第二节 玉龙县生态补偿转移支付问题成因分析 |
一、县级相关责任主体分工不明确,补偿工作很难落到实处 |
二、配套政策缺失,制度搭建不完善 |
三、补偿资金获取途径单一,生态补偿市场化机制尚未健全 |
第三节 玉龙县与贡山县比较分析 |
一、贡山县自然地理概况 |
二、玉龙县与贡山县资源对比分析 |
三、贡山县生态补偿模式 |
四、对比结论分析 |
第四章 国内外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国外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实践情况 |
一、易北河横向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协议 |
二、FONAFIFO生态服务付费 |
第二节 国内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的实践情况 |
一、浙江省水源地生态补偿模式探索 |
二、白沙县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模式 |
第三节 国内外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的启示 |
一、因地制宜的开展生态补偿工作 |
二、完善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制度设计 |
三、创新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模式 |
四、完善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绩效评价体系 |
第五章 推进玉龙县各生态功能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景区 |
一、开展景区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 |
二、完善景区环境保护技术支撑 |
三、加强制度建设,创新补偿模式 |
第二节 水源地 |
一、加强水源地水质监测,合理分配补偿资金 |
二、划定水源地保护区,完善饮用水生态补偿机制 |
三、探索建立水源地基金项目,引导各方积极参与水资源保护 |
四、增大水源地周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
第三节 森林 |
一、科学合理规划林区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
二、发展特色林区产业经济,拓宽补偿资金来源渠道 |
三、明确公益林补偿标准,加大资金使用监管 |
四、成立森林管理队伍,开展执法宣传活动 |
第四节 基本农田 |
一、明确基本农田生态补偿范围,科学完善补偿标准 |
二、培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创建绿色农产品品牌 |
三、结合地区农业优势探索造血型补偿方式 |
第五节 草甸湿地 |
一、明确补偿标准,形成合理的补偿机制 |
二、拓展资金来源渠道,探索多元的补偿方式 |
三、完善监督机制,加大宣传力度 |
第六章 推进玉龙县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建立科学的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制度 |
一、明确补偿主体和客体,完善补偿标准 |
二、科学选择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测算方法 |
三、制定有针对性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
第二节 建立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绩效评价管理体系 |
一、构建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绩效评价体系 |
二、加强资金使用监管,建立绩效评价监督体系 |
三、促进建设重点生态功能区,调整专项转移支付项目 |
第三节 创新生态补偿模式,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
一、结合“绿水青山”,发展民族文化产业 |
二、发展生态旅游,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 |
三、依托“绿水青山”,打好绿色食品牌 |
四、发挥能源优势,打好绿色能源牌 |
五、健全“绿水青山”市场交易机制 |
结论与讨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制度建设是县域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政策实施的重要保证 |
二、针对不同生态功能区特点划分,有利于补偿政策的落实 |
三、创新补偿模式,推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经济发展 |
第二节 尚需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
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标准的制定有待深入 |
二、生态补偿绩效评价与管理体系有待建立 |
三、生态补偿转移支付资金运用与县域经济发展结合方式需要进一步探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保护法律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 |
第二章 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保护概述 |
第一节 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保护基本范畴 |
一、城市湿地公园的基础功能及分类 |
二、湿地公园与城市湿地公园的区别 |
三、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保护的运行功能 |
第二节 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保护的理论基础 |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
二、公民环境权理论 |
三、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论 |
第三节 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保护的法律体系 |
一、国家层面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保护法律制度 |
二、地方层面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保护条例 |
第三章 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保护现状考察——以无锡长广溪城市湿地公园为例 |
第一节 长广溪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保护的现状考察 |
一、长广溪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现状 |
二、长广溪湿地公园生态保护的效益分析 |
第二节 长广溪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保护的制度分析 |
一、江苏省湿地生态保护的制度分析 |
二、《无锡市湿地生态保护条例》的规范分析 |
第三节 长广溪湿地公园生态保护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
一、生态湿地法律制度不健全 |
二、管理部门权限不明确 |
三、公众参与制度不健全 |
四、法律监督体系不完善 |
第四章 域外湿地公园生态保护的法律经验与启示 |
第一节 美国湿地公园生态保护的法律经验 |
一、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的良性互动 |
二、“零净损失”的制度运行 |
三、分权治理的管理体制 |
四、美国法律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二节 英国湿地公园生态保护的法律经验 |
一、顶层设计的体系化 |
二、行政管理手段的多样化 |
三、英国法律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三节 澳大利亚湿地公园生态保护的法律经验 |
一、“明智利用”的广泛适用 |
二、公众参与的治理效能 |
三、澳大利亚法律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五章 我国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保护法律机制的完善路径 |
第一节 完善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保护法律机制的可行性 |
一、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保护综合治理的法治模式 |
二、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专门立法的现实需求 |
三、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保护制度衔接的运行逻辑 |
第二节 完善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保护的法律体系 |
一、健全国家法律的顶层设计 |
二、加强地方性法规建设 |
第三节 完善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保护的法律环节 |
一、明确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保护的管理职责 |
二、健全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保护的监督制度 |
三、保障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保护的公众参与 |
四、落实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保护的法律责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郴州市西河国家湿地公园湿地资源特征分析和保护利用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基本概念的界定 |
1.3.2 理论基础 |
1.3.3 湿地公园、资源环境特征与保护利用的关系 |
1.3.4 合理保护利用湿地公园的意义 |
1.3.5 湿地生态系统评价 |
2. 研究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土壤及母岩状况 |
2.1.2 气候特征 |
2.1.3 水文特征 |
2.1.4 社会经济条件状况 |
2.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2.2.1 研究内容 |
2.2.2 技术路线图 |
2.2.3 土壤样地设立与样品采集 |
2.2.4 水质采样与评价分析 |
2.2.5 湿地公园评价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湿地公园不同空间土壤化学特征分析 |
3.1.1 湿地土壤pH值和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化特征 |
3.1.2 湿地土壤全磷、全钾、全钙、全镁含量变化特征 |
3.1.3 湿地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变化特征 |
3.1.4 湿地土壤重金属镉、铅元素含量变化特征 |
3.1.5 湿地土壤环境质量分析 |
3.2 湿地公园流域水质空间变化特征分析 |
3.2.1 湿地公园水质评价 |
3.2.2 流域样点水质指标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
3.3 湿地公园湿地生物和景观文化资源特征分析 |
3.3.1 湿地公园生物资源特征分析 |
3.3.2 湿地公园土地资源利用特征分析 |
3.3.3 湿地公园景观文化资源特征分析 |
3.3.4 湿地公园湿地资源特征分析 |
3.4 湿地公园综合评价 |
3.4.1 湿地生态系统评价 |
3.4.2 湿地环境质量评价 |
3.4.3 湿地景观评价 |
3.4.4 附加分评价 |
3.4.5 湿地公园评价结果及分析 |
4. 湿地公园保护利用对策分析 |
4.1 湿地公园性质与定位 |
4.1.1 湿地公园性质 |
4.1.2 湿地公园定位 |
4.2 科学合理功能分区 |
4.2.1 分区原则 |
4.2.2 功能分区 |
4.3 湿地公园功能分区规划及保护利用对策 |
4.3.1 保育区 |
4.3.2 恢复重建区 |
4.3.3 宣教展示区 |
4.3.4 合理利用区 |
4.3.5 管理服务区 |
4.4 湿地公园资源与环境保护利用策略 |
4.4.1 湿地景观资源保护利用措施 |
4.4.2 湿地植物和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利用措施 |
4.4.3 湿地环境资源保护利用措施 |
4.4.4 塘门口镇、栖凤渡镇局部土壤镉、铅污染修复治理措施 |
4.5 小结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和讨论 |
5.2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A市生态园区湿地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现实依据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湿地管理相关概念与理论 |
2.1 湿地管理的相关概念 |
2.1.1 湿地生态 |
2.1.2 城市湿地与湿地公园 |
2.1.3 政府生态职能 |
2.1.4 “全域化”与全域化生态管理 |
2.2 湿地管理相关理论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3 环境公共物品理论 |
第三章 生态园区湿地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生态园区湿地基本状况 |
3.2 生态园区湿地管理现状 |
3.2.1 生态园区湿地生态建设规划情况 |
3.2.2 生态园区湿地公园开发建设情况 |
3.2.3 生态园区湿地产业经营情况 |
3.3 生态园区湿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3.1 生态园区湿地管理制度建设无合力 |
3.3.2 生态园区湿地管理协同力薄弱 |
3.3.3 生态园区湿地生态供给缺特色 |
第四章 造成生态园区湿地管理问题的原因 |
4.1 政府湿地管理的理念固化 |
4.1.1 生态优先意识薄弱 |
4.1.2 行政规制偏好 |
4.1.3 全域与全局观缺乏 |
4.2 政府湿地管理的自利性障碍 |
4.2.1 政府与市场的不良关系 |
4.2.2 生态政策制定的不科学 |
4.2.3 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供给限制 |
4.3 政府湿地管理的定位偏差 |
4.3.1 政府湿地管理的缺位 |
4.3.2 政府湿地管理的错位 |
4.3.3 政府湿地管理的不到位 |
第五章 生态园区湿地管理对策 |
5.1 加强湿地全领域的水土涵养力 |
5.1.1 合理规划全域生态空间布局 |
5.1.2 强化湿地生态的“水土”和“水生物”修复 |
5.1.3 综合打造生态空间全景化 |
5.2 推进湿地管理制度化建设 |
5.2.1 用制度化形式保障土地要素 |
5.2.2 强化政府湿地生态职能建设意识 |
5.2.3 加快完善湿地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
5.2.4 施行湿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责任制和政绩考评体系 |
5.2.5 提升湿地管理的法治行政能力及水平 |
5.3 整合湿地生态管理全链条 |
5.3.1 创新生态建设前期审批机制 |
5.3.2 协调湿地流域生态管理合作机制 |
5.3.3 加大湿地保护的监测和监管力度 |
5.3.4 健全湿地管理的监督机制 |
5.4 加强湿地文旅管理多元化 |
5.4.1 全域化定位、指导城市湿地公园规划 |
5.4.2 多元整合湿地文旅管理的技术和人才力量 |
5.4.3 多渠道保障湿地管理资金和政策扶持 |
5.4.4 全面促进湿地生态“旅游+”业态融合 |
参考文献 |
访谈大纲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昆明市官渡区湿地保护与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文献评述 |
第三节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第四节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湿地 |
二、湿地分类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整体治理理论 |
二、政策网络理论 |
第三章 官渡区湿地保护与管理现状 |
第一节 官渡区湿地概况 |
一、已建成的湿地 |
二、在建湿地 |
第二节 湿地与河道连通情况 |
第三节 湿地保护与管理概况 |
第四节 湿地管理主体、管理措施及成效 |
一、湿地管理主体 |
二、湿地管理措施 |
三、湿地管理成效 |
第四章 官渡区湿地保护与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官渡区湿地保护与管理现存问题 |
一、蓝藻治理效果差 |
二、开放式湿地公园的管理问题 |
三、湿地环境效益未充分释放 |
四、入湖河口湿地管理缺位 |
第二节 官渡区湿地保护与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
一、缺乏湿地管理专门机构,存在多头管理 |
二、湿地管护经费没有形成长效保障机制 |
三、湿地建设速度与昆明城市发展速度不相匹配 |
四、湿地水体污染管理缺乏有效手段 |
五、湿地人文领域功能未能充分挖掘 |
第五章 官渡区湿地保护与管理对策 |
第一节 健全湿地保护与管理的相关法律和制度 |
一、完善湿地保护与管理的相关立法 |
二、完善湿地保护与管理的相关制度和机制 |
第二节 建立湿地保护与管理的专门机构并明确职责 |
一、成立专门的湿地管理与保护机构 |
二、明确机构相关主体的具体职责 |
第三节 加强湿地保护与管理的相关技术干预 |
一、建立湿地动态监测的信息平台 |
二、整合运用3S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9)汉江滨河湿地功能退化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 |
1.2.1 国外湿地退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湿地退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湿地的基础概述 |
2.1 湿地的概念及分类 |
2.1.1 湿地的概念 |
2.1.2 湿地的分类 |
2.2 湿地的基本功能 |
2.2.1 调节功能 |
2.2.2 供给功能 |
2.2.3 文化功能 |
2.2.4 支持功能 |
3 湿地退化因素的文献调研分析 |
3.1 具体湿地的文献调研 |
3.2 湿地退化的特征总结 |
3.2.1 物理方面特征 |
3.2.2 化学方面特征 |
3.2.3 生物方面特征 |
3.3 湿地退化因素的评价体系 |
4 典型滨河湿地修复案例分析 |
4.1 鹤壁淇河滨河湿地修复 |
4.1.1 鹤壁淇河滨河湿地概况及生态问题 |
4.1.2 淇河滨河湿地的生态修复 |
4.1.3 经验借鉴 |
4.2 晋城丹河滨河湿地修复 |
4.2.1 晋城丹河滨河湿地概况及生态问题 |
4.2.2 丹河滨河湿地的生态修复 |
4.2.3 经验借鉴 |
4.3 顾洞河滨河湿地修复 |
4.3.1 顾洞河滨河湿地概况及生态问题 |
4.3.2 顾洞河滨河湿地的生态修复 |
4.3.3 经验借鉴 |
4.4 小浪底大坝下游滨河湿地修复 |
4.4.1 小浪底大坝下游滨河湿地概况及生态问题 |
4.4.2 小浪底大坝下游滨河湿地的生态修复 |
4.4.3 经验借鉴 |
4.5 案例比较分析及总结 |
4.5.1 案例比较分析 |
4.5.2 滨河湿地修复小结 |
5 汉江上游(陕西段)流域概况及湿地资源评价 |
5.1 汉江上游(陕西段)流域的概况 |
5.1.1 自然概况 |
5.1.2 社会经济概况 |
5.1.3 汉江滨河湿地概况 |
5.2 汉江滨河湿地的资源现状评价 |
5.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5.2.2 指标权重确定 |
5.2.3 汉江滨河湿地资源评价的模糊层次评价模型 |
5.3 汉江滨河湿地资源评价结果与分析 |
5.3.1 生态功能 |
5.3.2 水资源 |
5.3.3 生物资源 |
5.3.4 旅游资源 |
5.3.5 保障体系 |
6 汉江滨河湿地退化因素分析及相应的修复策略 |
6.1 汉江滨河湿地退化因素分析 |
6.1.1 全球气候变暖 |
6.1.2 盲目开垦,围滩造地 |
6.1.3 湿地水体污染 |
6.1.4 湿地资源过度利用 |
6.1.5 湿地旅游业盲目发展 |
6.1.6 公众对湿地的保护意识淡薄 |
6.1.7 湿地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不健全 |
6.1.8 政府投入湿地的保护设施及资金不足 |
6.2 相应的修复策略 |
6.2.1 加强对汉江上游流域的植被建设 |
6.2.2 加强对汉江上游流域的水污染治理 |
6.2.3 完善湿地的保护设施建设,加大湿地保护的资金投入 |
6.2.4 可持续发展湿地生态旅游 |
6.2.5 健全湿地管理机制,完善湿地保护法制体系 |
6.2.6 实施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培训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附录1 具体湿地文献调研情况表 |
附录2 汉江滨河湿地资源评价问卷 |
(10)安徽寿县县域湿地资源保护规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相关概念界定 |
1.1.1 湿地 |
1.1.2 水网地区 |
1.1.3 湿地生态系统 |
1.1.4 湿地生物多样性 |
1.1.5 湿地保护体系 |
1.2 国内外湿地资源保护的研究进展 |
1.2.1 国外湿地保护的研究与实践 |
1.2.2 国内湿地保护的研究与实践 |
2 引言 |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方法 |
2.4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3 湿地分类与功能的研究 |
3.1 湿地的分类 |
3.1.1 国内湿地分类 |
3.1.2 国外湿地分类 |
3.2 湿地的功能 |
3.2.1 湿地是生物重要的栖息地 |
3.2.2 湿地可以调蓄水量(涵养水源) |
3.2.3 湿地可以降解污染 |
3.2.4 湿地可以调节气候 |
3.2.5 湿地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景观) |
4 寿县县域湿地资源现状的分析 |
4.1 县域湿地资源 |
4.1.1 基本概况 |
4.1.2 湿地资源现状 |
4.1.3 湿地资源的特点与分布规律 |
4.2 湿地资源保护管理现状 |
4.3 湿地资源保护面临的主要威胁与原因分析 |
5 寿县县域湿地资源保护总体规划的研究 |
5.1 规划总则 |
5.1.1 湿地保护规划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和原则 |
5.1.2 湿地保护规划的范围、期限和目标 |
5.2 湿地资源保护总体规划的结构与布局 |
5.3 湿地保护体系规划 |
5.3.1 湿地保护等级规划 |
5.3.2 湿地自然保护区规划 |
5.3.3 湿地公园建设规划 |
5.3.4 湿地污染整治体系 |
5.3.5 湿地植被、动物栖息地恢复工程 |
5.3.6 湿地恢复与修复体系规划 |
5.4 湿地管理体系规划 |
5.4.1 可持续利用示范 |
5.4.2 湿地保护与恢复管理 |
5.4.3 能力建设规划 |
5.5 湿地重点工程建设规划 |
5.5.1 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
5.5.2 湿地公园建设工程 |
5.5.3 湿地资源监测体系建设工程 |
5.5.4 湿地植被、动物与栖息地恢复工程 |
5.5.5 湿地自然教育基地建设工程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1.1 明确了相关概念 |
6.1.2 综述了国内外湿地资源保护的研究进展 |
6.1.3 探究了湿地的分类及功能价值 |
6.1.4 系统分析了寿县湿地资源的现状 |
6.1.5 开展了寿县湿地资源保护的总体规划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介 |
四、我国湿地资源现状、问题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人类活动对山东渤海滨海湿地演变的影响机制研究[D]. 张腾.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2]大同桑干河湿地公园植物和鸟类多样性研究[D]. 韦懿泓. 山西大学, 2021(12)
- [3]康县梅园河国家湿地公园鸟类群落季节动态及多样性研究[D]. 黄帅.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玉龙县推进生态补偿转移支付面临问题及对策研究[D]. 木洁.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保护法律机制研究[D]. 朱蒙恩.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6]郴州市西河国家湿地公园湿地资源特征分析和保护利用对策[D]. 雷晓超.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7]A市生态园区湿地管理研究[D]. 赵日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4)
- [8]昆明市官渡区湿地保护与管理对策研究[D]. 谭正洲.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汉江滨河湿地功能退化因素分析[D]. 祁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10]安徽寿县县域湿地资源保护规划的研究[D]. 高格.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