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闻报道新思路

经济新闻报道新思路

一、经济新闻报道的新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王小作[1](2021)在《微观叙事与沉浸体验:央视Vlog新闻中的“中国故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媒体已进入融合转型的深水区,生产创作出现象级产品并争取年轻群体的注意力,成为当下各个主流媒体尝试创新的手段。Vlog作为一种新的视频表现形式,被各主流媒体所关注。其具有的人格化表达、社交属性明显、叙事强的特征,受到90乃至95后的喜爱。主流媒体将Vlog与中国故事相结合,从2018年Vlog新闻第一次出现在大众面前到现在,视听、语言等符号资源吸引了年轻用户的注意力,也助力中国故事的传播。Vlog新闻逐渐成为各主流媒体争取年轻用户关注的手段之一。学术界也开始关注Vlog新闻的传播特点、效果等方面。本研究以央视讲述中国故事的Vlog新闻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首先分析央视Vlog新闻在叙事主题、角度与人物三个方面的特点,以及在视听、互动体验上的举措,其次调查用户对于讲述中国故事的Vlog新闻认知与传播效果,将其融入到上述分析中,最后梳理当前主流媒体运用Vlog存在的困境以及应对方法。本研究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央视Vlog在叙事方面体现出微观叙事的特点;在视听体验上,利用视听符号构建了互动意义,让用户在观看中获得视听沉浸体验,影像中人物的语气表达、多个媒体平台分发又实现用户的互动体验;当然对于Vlog在中国故事中的运用也需要冷思考,平衡娱乐化与严肃化、真实性与表演、短小时间与丰富内容之间的关系也是主流媒体必须应对的挑战。

田菲菲[2](2021)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角下的“学习强国”应用研究》文中指出

杨蕊如[3](2020)在《群文阅读在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用类文本阅读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高考语文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信息化社会发展与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变得越发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实用类文本长期处于尴尬的边缘位置,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教材实用类文本选文少、教师课时安排有限、教学方法也单一,使得实用类文本的阅读教学效果跟不上时代需要。群文阅读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能有效解决当下实用文教学的困境。本文主要由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并对相关研究现状和研究趋势及研究成果进行了概括,同时对本文涉及的实用类文本与群文阅读两个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最后强调了本论题的研究意义在于切实提高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成效,创新点在于群文阅读教学法与实用类文本教学的结合目前尚没有具体的教学研究。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从问题出发,明确问题“是什么”。主要探究高中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的现状和成因。首先明确实用类文本的特征及重要性;其次利用问卷调査法探索高中实用类文本的教学现状,以求全面地认识高中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主观与客观等角度进行原因探析。第二章以课题研究的“为什么”为落脚点,主要分析群文阅读与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的适切性。从理论基础到实践价值多个角度论证群文阅读能够为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带来的多元价值。第三章落实“怎么办”,主要探讨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群文阅读教学的应用,包括基本策略、教学设计示例以及教学反思等内容,是从实践的角度论证群文阅读在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综上所述,本研究旨在利用群文阅读的教学方式帮助高中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突破目前的困境,解决现有的问题,切实提供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成效。

李和息[4](2020)在《“女性力量”在新闻故事中的呈现、建构及其意义 ——以《人物》杂志报道为例的文本分析》文中提出“女性力量”作为少见的概念组合,在MeToo运动的背景下被着重提出,且大多以生命故事的形式呈现在公共空间。本研究选取《人物》杂志的相关报道,通过文本和话语分析,考察当今新闻故事生产中“女性力量”的具体指向、构成要素,以及它如何对应女性处境、勾连文化权力和社会关系,借此理解这一概念在不同面向上的丰富内涵,并试图为相关议题和女性新闻生产提供启发。研究发现,这些新闻故事所呈现出的“女性力量”,可从“情感力”、“生命力”、“重构力”三个层面解读,它们分别强调了女性的身体体验和感受、社会处境的象征系统和女性适应方式,以及对原有规范和禁忌的超越。此外,《人物》杂志的叙事方法同样延续了这三类特征:使用情感化叙事策略,让受访者、读者和记者共同生产新闻故事文本,打破传统连贯叙事逻辑等。这些具有了对现存社会文化论述、新闻生产之边界拓展的意义。

车志远[5](2020)在《新世纪文学中的“新工人”叙事研究(2000-2016)》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工人”是一个复数概念,其本身包含着中国经济社会构建与转型的特定指向:一类是东南沿海等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下产生的“新工人”,一类是作为“共和国长子”的老工业基地转型下的“老工人”。20世纪90年代,几千万的国企“老工人”下岗和数以亿计的“新工人”进城几乎是同时发生的,他们始终都内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多年来,文学研究者们往往用“底层文学”“打工文学”“农民工文学”等词语来命名“新工人”题材的文学创作,但这种称谓却失去了与“老工人”对照中应有的历史意识,消解了为“新工人”争取劳工权益、享受与城市居民平等待遇等方面的文化政治意味。如何通过文学实践来表现“新工人”的真实诉求、建构新型的社会文化、想象一个更加平等与公平的未来是本文的切入点和主题。无论是老工人,还是新工人,他们都始终内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之中。以一种历史意识来追溯梳理“新工人”的“前生今世”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更有“方法论”意义。一方面要从“启蒙话语”“革命话语”“底层话语”三个视角来发现这一群体是如何纳入“政治规划”与“文学想象”的,另一方面,更要看到这些复杂的形象是如何被呈现的。如果我们要从整体上观察新世纪文学,那么,曹征路《那儿》的发表及其讨论所带来的知识界和整个社会关注对象的转变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标志性事件。从《那儿》到《问苍茫》勾连出“底层话语”与“左翼话语”,并以反思“纯文学”,恢复了“文学”与“现实”的关联,文学由“怎么写”转变为“写什么”与“为谁写”和“谁来写”的转变。在这种转变中,新世纪“新工人”书写逐渐成为一个重要写作趋向。在《那儿》之后,讲述“新工人”已经由“应不应该讲述”向“如何讲述新工人”转向。在讲述方式上,以人道主义情怀和社会批判为己任的现实主义重新介入转型期社会语境之中,现实主义成为讲述“新工人”的重要方式;在讲述主体上,一方面是从“代言者”以观看“他人”之痛方式聚焦“新工人”,另一方面文学创作主体不断下移,“新工人”也开始表达自身;在讲述空间上,讲述“新工人”离不开城乡关系书写,城与乡不仅是作为有关“新工人”空间想象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百年来中国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之一。另外本论文选取了“新工人”诗歌、“新工人”非虚构写作以及“新工人”影像表达作为切入点,来进一步探求其艺术形式的意义、局限及可能性,以期为新世纪文学增添新的文化想象与表现形式,最后我们既要能看到其意义和价值,也要看到其限度和可能,以期“新工人”书写能够为新世纪文学提供一个新的思考的基点。“新工人”书写不只是特定群体的文学形态,而是一种更具代表性的、回应现代危机的文学表达。对“新工人”的建构与想象既是一个尖锐的现实问题,同时也是有关“人的可能性问题”。在搜集整理分析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本文结合社会历史现状探索使用了文化研究等方法,并在行文中有所归纳。

郭晨[6](2020)在《词媒体符号的意义生产与互联网集体记忆建构研究》文中指出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信息爆炸,集体记忆的载体、书写方式与建构机制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自2010年新闻事件当事人李启铭一句“我爸是李刚”引发全网讨论后,网络热词的大量流行引发“词时代”到来。媒介技术发展的结果使人人成为记忆的可书写者,碎片化和冗杂性的双重特征演变成互联网记忆实践的表征,当记忆的碎片化成为常态,社会事件便很难进入个体记忆,并通过交互机制上升到集体层面。词媒体的爆发式生长为研究中国互联网空间集体记忆变迁提供一个书写的侧面,也正在成为网民集体记忆建构和社会表征的主要方式。“延续性”“事件性”以及“符号性”是词媒体典型的网络特征,也正因为它被生产出来的基础在于社会公共事件的发生,词媒体自身便具备储存记忆的功能,而这一点也体现在词媒体符号化实践与意义生产的具体过程中。词媒体自身作为一种语言符号在词语构式与符号意义保持稳定与固化的同时,持续不断地进行意义生产,并由此在意义生产的基础上与大众媒体协商式的建构互联网集体记忆。本文从“词化记忆”的视角切入,以社会事件类“词媒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法,选取词媒体和社交媒体平台中网民提及词媒体的信息内容为研究文本,借助符号学分析词媒体符号的词语结构与意义生产,从词媒体符号的意义生产、大众媒体与互联网集体记忆三者的关系出发,试图深度探讨互联网集体记忆传播与记忆机制的建构,尝试为新媒体与集体记忆这一记忆研究的子领域提供新思考。

闻琦[7](2020)在《我国女性题材图书读者市场状况探析》文中指出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和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女性为题材的图书、出版品牌和书店不断涌出,业内不少人士称21世纪已进入“她阅读(女性阅读)”时代,女性成为不可忽视的一类读者。女性题材图书在市场的竞争效益下逐步发展起来并形成出版热潮,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是在女性题材图书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跟风出版、内容同质化等问题,甚至有的读者将女性题材图书片面地认为是女权主义图书。同时,传统的女性题材图书已无法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需求,女性题材图书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如何突破女性题材图书目前面临的瓶颈、满足多样化的读者需求,如何让女性题材图书更好地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持续地焕发生机与活力,是值得仔细探究的内容。在图书市场中,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读者市场。针对女性题材图书日益多样化的读者需求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对女性题材图书进行读者市场状况探析便尤为重要。研究女性题材图书的读者市场状况,需要从读者对女性题材图书的需求入手。以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畅销书榜单为例,形成对女性题材图书的读者市场状况的初步认识,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进一步深入揭示女性题材图书读者在图书选择、阅读、购买和满意度方面的具体需求指征,挖掘女性题材图书读者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读者需求实际生发新思考,提出相关解决措施。要正确认识女性题材图书,不过度割裂男性读者,重视女性题材图书的社会文化价值。关注女性新诉求,在内容和形式上对女性题材图书进行创新,凸显女性特质,打造女性题材图书品牌。

肖隆辉[8](2020)在《澳门回归的媒介记忆建构研究 ——以《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回归后的20年里,澳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稳定,经济腾飞。国内外各媒体都对澳门回归进行了大量的报道,这些报道不仅形成了人们对澳门回归的集体记忆,也建构起了澳门回归的媒介记忆。本文将以《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两家传统纸质媒体的澳门回归相关报道作为切入点,对过去20年两份报纸对澳门回归的报道进行研究,试图寻找两者具体建构了怎么样的媒介记忆,以及其建构的策略和特点。在媒介呈现方面,笔者发现《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两份报纸的报道大体上是遵循着“一国两制”和不断发展的主线。两份报纸在具体的数据也有着各自的特点,相较时政性较强的《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在进行时政报道的同时,也更多地关注了澳门与内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记忆的内容虽然繁杂,但两份报纸所建构的媒介记忆大致可分为人物、政治、经济、文化几个具体部分。媒体通过对政治、经济、文化、澳门回归历史见证者、受益者的个人回忆等方面的发展与古今对比来建构起了居民安居乐业、社会发展稳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交流密切的澳门回归的媒介记忆。在叙事话语方面,两份报纸的样本报道都以全知视角全面叙事,以正面褒义词为主。在句式选择上,两份报纸以行动型句式为主并对其他句式进行了综合运用。在语境层面,二者亦巧用了象征手法将澳门回归媒介记忆的符号化虚为实,使用“电影式的剪切手法”对媒介记忆进行了拼接。通过对两份报纸样本报道的分析,本文进一步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媒介等方面探讨了影响澳门回归媒介记忆建构的因素,还指出了媒介记忆建构过程中还存在着新闻趋于同质化、记忆视角较单一、可读性欠佳等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发掘细节记忆、增进个体记忆比重、硬新闻“软化”等建议。

赵思靓[9](2020)在《《人民日报》评论版“脱贫攻坚”专题(2013-2020)话语研究》文中指出“脱贫攻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工作,有利于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对“脱贫攻坚”这一专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在脱贫攻坚工作验收关键时期,研究新闻评论话语表达可以使《人民日报》更好地引导舆论,凝聚社会向心力,为脱贫工作顺利验收贡献力量。批评性话语分析强调将话语分析与社会现实相结合进行分析,本文运用批评性话语分析方法正是契合了从话语分析出发研究新闻评论如何引导思想,进而辅助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思路。本文以《人民日报》评论版“脱贫攻坚”专题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法,梳理主要概念,为论文提供理论基础。运用案例分析法,选取2013年1月4日到2020年3月1日7年间的73篇评论文章,对其文本作话语分析。本文借鉴诺曼·费尔克拉夫的批评性话语分析方法,以话语分析的三个向度为分析框架,分别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对《人民日报》评论版“脱贫攻坚”专题的话语进行研究。第一,运用词频分析软件对样本进行词频数据统计,对研究对象进行基本分析,为之后更深入的分析做铺垫。第二,将单纯的文本分析与话语表达、话语建构相结合,探索《人民日报》“脱贫攻坚”专题如何进行话语建构;第三,结合社会背景,探求话语变化的趋势及变化的原因。本文研究发现,《人民日报》评论版“脱贫攻坚”专题新闻评论在文本方面,多选用名词和动词,使用主动语态和主观性较弱的词语来表达一种劝告和愿望,具有客观性和亲近性的特点;在话语实践方面,多采用直接引语以及互文形式来增强观点的传播效果,且互文性对文本建构有巨大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对身份、关系、观念的建构;在社会实践方面,不同时期的话语趋势具有不同的特点,话语趋势主要受政策影响较大,且社会现实和话语之间存在相互建构的关系。本文结合以上结论提出相关优化措施:在文本方面需要把握语言风格,畅通话语生产渠道;话语实践方面通过丰富互文类型,建构多元话语表达体系来实现优化;社会实践方面需要充分发挥其解读政策的优势,主导话语走向。

吴一帆[10](2020)在《从把关人视角看中国英文媒体对外传播节目制作 ——以CRI新媒体直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故事,中国视角,国际表达”—中国的外宣媒体是中国向世界打开的窗口,肩负着让世界了解中国,提升国家形象的重大责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英语新媒体“小屏看中国”海外直播节目向全球用英语传播中国主张,肩负着用英语向世界报道中国的责任。本研究以节目主创为研究对象,研究其选题,策划,呈现方式,直播安全考虑以及主持人。从把关人的视角来分析中国英文媒体对外传播节目,进行有价值的探索,希望能够为优化英语媒体对外传播提供参考和实践意义。本论文的研究方法是通过采访得出研究结论。被采访人是主持人又是制作人,他们是“小屏看中国”节目的核心和把关人,他们对节目的把关贯穿始终,了解整个制作流程。在研究发现中,第—个研究问题是“小屏看中国”对外直播选题标准的把关结果分为四类。第—是具有符合国家形象构建的选题,第二是事件强度大的话题,第三是接近受众文化的话题,第四是娱乐性的选题。接着,第二个研究问题是对外直播内容策划。分为三类,首先,它是要符合媒介方针的内容策划,其次,是有多方参与的策划中期,最后,受多方因素影响的策划后期。第三个研究问题是直播的呈现方式,主要以二类来区分,第—类是市场标准影响呈现方式,第二类是贯彻了特定宣传目标的呈现方式。第四个研究问题是直播安全的把关,包括了最重要的第—,导向性,其次分别是内容安全,技术安全,以及突发状况的应对。第五个研究问题是呈现者,分为四类,第—类是媒介组织把关主持人说话内容,第二类是主持人把关内容,第三类是社交媒体平台影响主持人的内容表达,第四类是受众影响主持人表达方式和内容。本研究发现,对外新媒体直播“小屏看中国”是对把关人理论的验证。其把关环节渗透的深且广,几乎覆盖了任何—个传播环节。但是,在海外新媒体直播中,对于粉丝的实时负面留言评论,看似不可控,其实把关环节依然存在,只是过程是滞后延迟的。因此,这个环节的把关尚需调整方式和加快速度,提升即时性与频率。同时以循循善诱,据理力争来争夺话语权,因为节目的把关影响国家形象的构建与对国际舆论的引导。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论文探索了国家外宣媒体之—CRI英语的对外宣传把关流程,由于没有CRI英语媒体的相关研究,可以为后续的探索带来借鉴。其次,本研究是结合了“把关人”,“对外传播”“新媒体直播”的综合研究,恰好弥补了无相关综合性研究的空缺。另外,小屏看中国”对外新媒体直播开播仅—年,且播出平台是海外社交媒体平台Facebook(脸书),希望能够为优化英语媒体对外传播提供参考和实践意义。

二、经济新闻报道的新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济新闻报道的新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微观叙事与沉浸体验:央视Vlog新闻中的“中国故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设计
一、微观叙事:Vlog形式创新“中国故事”叙事
    (一)叙事主题特征
        1.主题分布:题材范围广,讲述多样“中国故事”
        2.主题呈现:标题吸睛,引发受众关注“中国故事”
    (二)叙事视角特征
        1.多元化视角:展现不同面貌
        2.内部视角:凸显个人主体的主观表达
        3.第一人称:“我叙事”增加代入感
    (三)叙事人物特征
        1.个体:小人物背后的动人故事
        2.群体:集体迸发出的不平凡力量
二、沉浸体验:Vlog形式助推“中国故事”传播
    (一)视听沉浸:多模态话语呈现“中国故事”
        1.多模态视觉符号:增加受众的亲近感
        2.听觉元素:传递“中国故事”中的情感与能量
    (二)互动沉浸:多重要素加深用户体验
        1.话语语气:陈述信息,索取互动
        2.多平台投放:满足不同用户的互动需求
三、讲述“中国故事”Vlog新闻现存的困境与应对
    (一)掌握严肃化与过度娱乐化之间的平衡
    (二)平衡真实与表演之间的关系
    (三)平衡有限时间与多样内容之间的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3)群文阅读在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现状
    第一节 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的特征及重要性
    第二节 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原因
第二章 群文阅读与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教学的适应性探究
    第一节 支撑群文阅读在实用类文本教学中实施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实用类文本教学为群文阅读提供教学土壤
    第三节 群文阅读有助于突破当下实用类文本教学困境
第三章 群文阅读在高中实用类文本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建议
    第二节 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探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女性力量”在新闻故事中的呈现、建构及其意义 ——以《人物》杂志报道为例的文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女性力量”与新闻叙事
    2.1 “力量”内涵与女性话语
    2.2 “女性力量”的重新理解
    2.3 新闻故事话语与媒介建构
3 研究方法
    3.1 文本选择
    3.2 分析方法
    3.3 框架思路
4 “我想”“我爱”:回归情感力
    4.1 情绪、情感及其强度
    4.2 “爱”作为一种生产力
    4.3 《人物》报道的情感化叙事
5 在“禁忌”与“扮演”中延展生命力
    5.1 日常生活中的禁忌
    5.2 游戏能力与演技
    5.3 《人物》故事中的女性自我叙事
6 断裂与整合:那些规范失效的地方
    6.1 不合规的女人
    6.2 特殊的社会人
    6.3 《人物》报道的“零”与“整”
7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5)新世纪文学中的“新工人”叙事研究(2000-201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新工人”:概念界定、建构与想象
        (一)概念的界定:谁是“新工人”?
        (二)“新工人”文学的建构与想象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国内研究状况
        (二)国外研究状况
    三、选题依据、写作路线与方法
        (一)选题依据
        (二)写作路线与方法
    注释
第一章 历史与现实:“新工人”的“前生今世”
    一、有关“新工人”的“发现”与诸种“话语”构建
        (一)启蒙话语:“人的文学”与“平民文学”
        (二)革命话语:“左翼文学”与“人民文学”
        (三)底层话语:“新左翼”文学与“新人民性”文学
    二、现当代文学视野中的“乡下人”进城
        (一)现代性危机与“乡下人”进城叙事
        (二)“生产性城市”与“招工进城”
        (三)“现代化想象”与“乡下人”进城叙事
    三、当代文学史中“工人”的书写
        (一)英雄的创业者与工人阶级的主体性叙事
        (二)“改革者”遭遇“现实冲击”的工人书写
        (三)“无名的底层”与“看不见的主体”
    注释
第二章 发现与转向:《那儿》的讨论与新世纪文学书写新变
    一、现实背景:《那儿》与转型期中国社会
    二、作为“事件”的文学——有关《那儿》讨论以及知识界转变
    三、作为方法的《那儿》:社会转型期文学的位置
    四、从《那儿》到《问苍茫》:阶级想象、新左翼话语实践与反思
    注释
第三章 表述与再现:我们如何讲述“新工人”?
    一、“新工人”书写与作为方法的现实主义
        (一)从“落地”到“生根”——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的“正反合”
        (二)“主义”之后“新工人”现实书写的“返场”
        (三)困境与可能:“新工人”书写如何现实主义?
    二、从代言到立言:我们如何讲述“新工人”?
        (一)观看“他者”之痛——代言者如何讲述“新工人”
        (二)反观自身之维——“新工人”如何表达自身?
    三、城乡书写与“新工人”空间想象
        (一)城市“他者”的生存苦难
        (二)身份认同危机与精神漂泊
        (三)另类想象与返乡叙事的可能
    注释
第四章 形式与类型:“新工人”诗歌、非虚构与影像表达
    一、“新工人诗歌”与新世纪诗学的新趋向
        (一)诗歌风景——作为问题与方法的“新工人诗歌”
        (二)美学原则——“新工人”何以“诗歌”?
        (三)文化反思——以“我的诗篇”为例
    二、“新工人”非虚构写作的意义与局限
        (一)何以“非虚构”——新工人“非虚构”写作的意义
        (二)何是“非虚构”——新工人“非虚构”写作出场与生成
        (三)如何“非虚构”——新工人“非虚构”写作叙事策略
        (四)反思“非虚构”——新工人“非虚构”写作局限及新的可能
    三、影像如何表达转型期的“新工人”与“老工人”形象?
        (一)“静物”与“流动”——厂区“空间”叙事
        (二)“间离”与“互文”——工厂经验的“时间”书写
        (三)“断裂”与“融合”——如何看待“老工人”与“新工人”?
    注释
结语:反思与重构:“新工人”书写的意义、困境与可能
    一、“新工人”书写的价值与意义
        (一)社会意义与现实意义
        (二)理论意义与文学意义
    二、“新工人”书写的困境与可能
        (一)题材热与“类型化”写作困境
        (二)苦难叙事与“现实感”缺乏
        (三)理论建设不足与批评话语窘困
        (四)重构一种新的文学——“新工人”文学建构的可能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6)词媒体符号的意义生产与互联网集体记忆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
2 “词媒体”的概念定义与网络特征
    2.1 “词媒体”的概念定义
    2.2 词媒体的网络特征
3 词媒体与互联网集体记忆的理论阐释
    3.1 语言与集体记忆的理论基础
    3.2 符号与集体记忆的理论联系
    3.3 词媒体与集体记忆的理论分析
4 词媒体符号意义生产的文本分析
    4.1 词媒体构词的语法分析
    4.2 词媒体符号的结构分析
    4.3 词媒体符号的意义生产特征
5 词媒体符号与互联网集体记忆的传播与建构机制
    5.1 协同生产:词媒体符号的双向传播模式
    5.2 词媒体符号与互联网集体记忆的建构机制
6 总结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论文
致谢

(7)我国女性题材图书读者市场状况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目的
    1.2 文献综述
        1.2.1 新闻报道方面
        1.2.2 国内学术研究动态
        1.2.3 国外学术研究动态
    1.3 研究意义
        1.3.1 实用价值
        1.3.2 学术价值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女性阅读
        1.5.2 女性图书
        1.5.3 女性题材图书
        1.5.4 读者市场
2 女性题材图书的读者市场现状调查与分析
    2.1 女性题材图书读者市场现状调查设计
        2.1.1 读书市场现状调查依据
        2.1.2 读者市场现状调查设计
    2.2 女性题材图书读者市场现状分析
        2.2.1 关注自我,女性励志类图书大受欢迎
        2.2.2 诉于情感,系列书籍影响大
        2.2.3 名人效应突出,女性传记类图书火热
    2.3 当当网细分类读者市场状况分析
        2.3.1 整体状况分析
        2.3.2 内容题材与作者方面
        2.3.3 装帧设计方面
        2.3.4 图书定价方面
        2.3.5 出版机构
    2.4 女性题材图书读者市场现状特征
3 女性题材图书的读者市场需求调查
    3.1 读者需求及其调查的重要意义
        3.1.1 读者需求
        3.1.2 进行读者需求调查的意义
    3.2 问卷设计
        3.2.1 研究目的
        3.2.2 问卷设计
    3.3 调查数据统计
        3.3.1 信度检验
        3.3.2 效度检验
4 女性题材图书读者需求调查数据分析与结论
    4.1 目标读者需求调查数据分析
        4.1.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4.1.2 调查对象接触情况分析
        4.1.3 调查对象阅读情况分析
        4.1.4 调查对象购买情况分析
        4.1.5 调查对象满意情况分析
    4.2 女性题材图书读者市场需求状况调查结论
        4.2.1 接触需求方面,年龄、职业因素影响大
        4.2.2 自媒体平台成为读者选择的重要渠道
        4.2.3 阅读需求方面,注重图书实用价值
        4.2.4 内容是女性读者最关注元素
        4.2.5 年龄不同,对装帧设计需求不同
        4.2.6 购买需求不同,购书类型不同
        4.2.7 网上书店成为主渠道
        4.2.8 书评/网评是影响购买需求的主要因素
        4.2.9 需求满意程度高
5 女性题材图书读者市场调查问题反馈及对策分析
    5.1 读者市场调查问题反馈
        5.1.1 盲目跟风,缺乏创意
        5.1.2 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精品力作
        5.1.3 目标读者定位待细化
        5.1.4 宣传不足,形式单一
    5.2 解决对策
        5.2.1 创新选题,关注女性新诉求
        5.2.2 提升美感,凸显女性特质
        5.2.3 细分市场,关注女性个体差异
        5.2.4 拓展宣传渠道,重视自媒体平台
        5.2.5 发挥女性“意见领袖”的作用
        5.2.6 关注女性热点话题,打造图书品牌
6 关于女性题材图书的新思考
    6.1 正确认识女性题材图书
    6.2 凸显女性特质,不拒斥男性读者
    6.3 重视女性题材图书的社会文化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澳门回归的媒介记忆建构研究 ——以《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媒介记忆研究现状
        1.2.2 新闻叙事学研究现状
        1.2.3 “澳门回归”相关报道研究
        1.2.4 小结
    1.3 媒介记忆理论及媒介呈现概述
        1.3.1 媒介记忆理论概述
        1.3.2 媒介呈现概述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设计
        1.5.1 样本选择
        1.5.2 类目与编码
        1.5.3 信度检测
第2章 澳门回归的媒介呈现——基于《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的内容分析
    2.1 “澳门回归”的媒介呈现
        2.1.1 报道数量:聚焦特殊节点
        2.1.2 报道主题:时政类报道主导媒介记忆
        2.1.3 报道版面:要闻版与国内新闻版为主
        2.1.4 报道体裁:消息为主,通讯深度次之
        2.1.5 报道篇幅:以中短篇报道为主
        2.1.6 报道涉及人物身份:政府官员占首位
        2.1.7 报道标题:关键词重复提及
    2.2 《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媒介呈现的异同
        2.2.1 主流意识形态引导下,媒介呈现总体相似
        2.2.2 媒介功能定位不同,新闻选择存异
        2.2.3 受众范围不同,媒介呈现区域性特征明显
第3章 《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建构的澳门回归媒介记忆及其影响因素.
    3.1 澳门回归的媒介记忆
        3.1.1 见证历史的人物记忆
        3.1.2 “一国两制”的政治记忆
        3.1.3 经济快速增长记忆
        3.1.4 交融的社会文化记忆
        3.1.5 血浓于水的民族记忆
    3.2 澳门回归媒介记忆建构的影响因素
        3.2.1 “一国两制”方针政策影响深远
        3.2.2 社会趋稳与经济交流密切
        3.2.3 深厚的中华文化根基
        3.2.4 媒介自身定位及功能差异
第4章 澳门回归媒介记忆的叙事话语特征及建构方式
    4.1 “澳门回归”报道的微观文本叙事分析
        4.1.1 词语的选择:正面褒义词烘托喜庆氛围
        4.1.2 句式选择:综合运用暗表立场
        4.1.3 叙事视角:全知视角全面叙事
    4.2 “澳门回归”报道的叙事辞格分析
        4.2.1 巧用象征手法化虚为实
        4.2.2 “电影式”蒙太奇拼接媒介记忆
    4.3 澳门回归媒介记忆的建构方式与特点
        4.3.1 态度鲜明:时政类报道主导回归记忆
        4.3.2 媒介仪式:重视纪念仪式和庆祝活动
        4.3.3 潜移默化:议程设置巩固记忆
        4.3.4 建构新记忆:历史对比凸显发展
第5章 澳门回归媒介记忆建构中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5.1 媒体在建构澳门回归媒介记忆中存在的不足
        5.1.1 新闻报道趋于同质化,不利于媒介记忆传播
        5.1.2 新闻报道视角较单一,难以形成完整记忆
        5.1.3 报道可读性欠佳
        5.1.4 以传者为主的单方面记忆不利于形成内外互动
    5.2 澳门回归媒介记忆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5.2.1 发掘细节记忆,以斑窥豹
        5.2.2 提高普通个体记忆比重,关注民生
        5.2.3 硬新闻“软化”,增加亲和力
        5.2.4 以我为主,从全球角度进行记忆建构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9)《人民日报》评论版“脱贫攻坚”专题(2013-2020)话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人民日报》评论版“脱贫攻坚”专题话语研究概述
    2.1 《人民日报》评论版
        2.1.1 《人民日报》评论版概述
        2.1.2 《人民日报》评论版特点
        2.1.3 《人民日报》评论版研究范围及样本选择
    2.2 《人民日报》评论版“脱贫攻坚”专题现状与作用分析
        2.2.1 《人民日报》评论版“脱贫攻坚”专题现状
        2.2.2 《人民日报》评论版“脱贫攻坚”专题作用
    2.3 话语研究
        2.3.1 话语及话语分析
        2.3.2 费尔克拉夫话语分析
        2.3.3 费尔克拉夫话语分析三个向度
第3章 文本向度的《人民日报》评论版“脱贫攻坚”专题话语分析
    3.1 词汇分析:词汇反映导向变化,建构评论话语时效性
        3.1.1 词频分析
        3.1.2 词性分析
    3.2 语法、连贯性分析:语态、语句衔接受众主体化,建构情感共鸣
        3.2.1 语态: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
        3.2.2 语句衔接:“要、应该、必须”情态词分析
    3.3 文本结构:不同结构搭配组合,建构多样化文本
        3.3.1 评论标题结构
        3.3.2 评论论证结构
第4章 话语实践向度的《人民日报》评论版“脱贫攻坚”专题话语分析
    4.1 话语描述:明确的互文性
        4.1.1 直接引语:引用“他言”为例证,强调评论内容
        4.1.2 间接引语:模糊被转述话语界限,丰富评论声音
    4.2 评论由头:建构的互文性
        4.2.1 评论话语与政治话语互文,增强新闻评论严肃性
        4.2.2 评论话语与热点事件互文,增强新闻评论时效性
        4.2.3 评论话语与统计信息互文,增强新闻评论说服性
    4.3 互文性与文本建构功能
        4.3.1 身份功能:建构话语主体地位
        4.3.2 关系功能:建构社会关系
        4.3.3 观念功能:建构知识和信仰体系
第5章 社会实践向度的《人民日报》评论版“脱贫攻坚”专题话语分析
    5.1 《人民日报》评论版“脱贫攻坚”专题话语变化特征
        5.1.1 第一阶段:2013.1.4-2014.12.31:《人民日报》评论版创刊,“精准扶贫”思想提出
        5.1.2 第二阶段:2015.1.1-2017.10.17:脱贫攻坚战正式打响,确定 2020 年为脱贫攻坚验收年
        5.1.3 第三阶段:2017.10.18-2018.5.30:党的十九大召开,再次强调“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5.1.4 第四阶段:2018.5.31-2020.3.1:脱贫攻坚战后半程,脱贫攻坚进入关键验收期
    5.2 《人民日报》评论版“脱贫攻坚”专题话语变化动因
        5.2.1 政策的推进:各个时期脱贫工作重心倚重有所变化
        5.2.2 外部环境的变化:舆论格局变化导致主流媒体话语权分化
    5.3 社会变迁与评论话语变化的相互建构
        5.3.1 社会变迁影响话语变化:通过新闻评论主动设置议题
        5.3.2 话语建构不同的社会现实:传统主流媒体内容建构受众认知
第6章 《人民日报》评论版“脱贫攻坚”专题话语的新思考
    6.1 文本向度:把握语言风格,畅通话语生产渠道
    6.2 话语实践向度:丰富互文类型,建构多元话语表达体系
    6.3 社会实践向度:充分解读相关政策,主导话语走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从把关人视角看中国英文媒体对外传播节目制作 ——以CRI新媒体直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序言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历史与现状综述
        1.3.1 把关人理论的研究脉络
        1) 国外研究综述
        2)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媒介组织的新媒体移动直播综述
        1) 国内研究
        2) 国外研究
        1.3.3 对外传播研究综述
        1) 国内研究
        2) 国外研究
    1.4 研究的问题与方法
        1) 研究问题
        2) 研究方法
2 新媒体对外直播把关人的共同目标
3 新媒体对外直播选题标准的把关
    3.1 符合国家形象构建
    3.2 事件强度
    3.3 文化接近性
    3.4 娱乐性
4 新媒体对外直播内容策划的把关
    4.1 符合媒介方针的内容策划
    4.2 有多方参与的策划中期
        4.2.1 主办方把关
        4.2.2 主办方与主持人共同把关
    4.3 受多方因素影响的策划后期
        4.3.1 文稿撰写受主办方,观众,与媒介影响
        4.3.2 文字介绍受媒介与观众影响
5 新媒体对外直播呈现方式的把关
    5.1 市场标准影响把关人选择的呈现方式
        5.1.1 把关标准:体验
        5.1.2 把关标准:行动
        5.1.3 把关标准:画面
    5.2 呈现方式贯彻特定宣传目标:评论互动
6 新媒体对外直播安全的把关
    6.1 把关导向性
    6.2 把关内容安全
    6.3 把关技术安全
    6.4 突发状况的应对
7 新媒体对外直播内容呈现者的把关
    7.1 媒介组织把关主持人表达内容
    7.2 主持人把关表达内容及其他
        7.2.1 把关内容
        7.2.2 把关语言
        7.2.3 把关造型
    7.3 社交媒体平台影响主持人把关其表达内容
        7.3.1 适合社交媒体的语言表达
        7.3.2 适合社交媒体的互动式表达
    7.4 受众影响主持人表达方式和内容
        7.4.1 幽默且具有亲和力的表达
        7.4.2 面向美国受众的表达
8 结论与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四、经济新闻报道的新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微观叙事与沉浸体验:央视Vlog新闻中的“中国故事”[D]. 王小作.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角下的“学习强国”应用研究[D]. 田菲菲. 新疆大学, 2021
  • [3]群文阅读在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杨蕊如.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4]“女性力量”在新闻故事中的呈现、建构及其意义 ——以《人物》杂志报道为例的文本分析[D]. 李和息. 浙江大学, 2020(02)
  • [5]新世纪文学中的“新工人”叙事研究(2000-2016)[D]. 车志远.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2)
  • [6]词媒体符号的意义生产与互联网集体记忆建构研究[D]. 郭晨. 暨南大学, 2020(04)
  • [7]我国女性题材图书读者市场状况探析[D]. 闻琦. 青岛科技大学, 2020(12)
  • [8]澳门回归的媒介记忆建构研究 ——以《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为例[D]. 肖隆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10)
  • [9]《人民日报》评论版“脱贫攻坚”专题(2013-2020)话语研究[D]. 赵思靓. 新疆大学, 2020(07)
  • [10]从把关人视角看中国英文媒体对外传播节目制作 ——以CRI新媒体直播为例[D]. 吴一帆.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经济新闻报道新思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