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世后中国钼业发展研讨会征文通知(论文文献综述)
黄莺[1](2020)在《中国出版“走出去”背景下的网文出海现状研究 ——以阅文集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如火如荼,全球圈粉无数,成为国内政产学研各界关注的焦点。不同于以往侧重从文学文本、媒介技术和跨文化传播等视角研究中国网文出海宏观状况或其中表现突出的外国粉丝翻译网站,本文从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战略背景出发,以阅文集团为典型案例,实证分析网文出海之所以比较有成效,在作品自身及出海企业传播规律方面的原因。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与深度访谈法。首先,从国内与国际环境两个方面勾勒出中国网文出海“热”的大背景,梳理归纳出在各个不同发展阶段其呈现出的整体特征;其次,以阅文集团为例深入立体解读其网文出海成因、情况、采取的策略、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威胁,分析得出优化网文出海效果的对策。本文认为阅文在网文出海方面成就斐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在出海内容选取(含翻译)、产品运营与阅读市场开拓等出版产业链各环节牢牢紧扣“本土化”这个核心,注重输出全套的网文IP生态机制。只有当中国政府、网文企业、行业协会着力加强网文海外传播的本土化并紧跟时代潮流审视“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这一议题时,才有希望推动中国网文持续出海,实现中国出版、中国文学乃至中华文化更有力地“走出去”。
本刊编辑部[2](2013)在《一路同行——我们的新中国工商记忆 60年来的一个个片段,存储了工商行政管理发展的珍贵记忆……》文中指出60年前的1月5日,伴随着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的步伐,《工商行政通报》(《工商行政管理》半月刊前身)应运而生,从此踏上了为经济社会、为工商行政管理事业改革发展鼓与呼的征程。当新的一个甲子轮回开始之际,我们欣喜,我们感喟。60年,伴工商事业共同风雨走过、与工商事业一起成长壮大,半月刊为我们共同建构起了新中国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完整记忆。从建国初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限制、利用和改造到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从监管集贸市场到监管社会主义大市场,从监管相对封闭的国内市场到监管国际化的国内市场,一路同行,新中国工商
李娟[3](2006)在《WTO框架下的特别保障措施制度比较研究 ——以针对中国产品之特保机制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的主旨在于:透过WTO框架下保障措施和特别保障措施的相关法律制度,探讨《中国入世议定书》和《中国加入工作组报告》所确立的“中国特保”机制的法律规范、实务运作和应对策略问题。本文从保障措施制度的理论基础、基本原则和历史演变入手,全面评述WTO框架下保障措施与特别保障措施的基本构架、适用条件和程序,以此作为“中国特保”机制的铺陈、背景和对照基础。本文认为,保障机制的设立实质上是一种限制自由贸易的行为,保障措施本身与WTO的自由贸易原则相悖;但是,其使用结果却可以被视为与WTO的公平贸易原则和努力平等地改善所有WTO成员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宗旨相一致。换言之,保障措施制度以WTO所允许的例外方式合法地存在于WTO框架下,体现了国际贸易需要的自由度与成员方履行条约义务所需要的灵活性之间的平衡1。作为受到特别法律规范约束的WTO框架下的特别保障措施,其设置的目的也与一般保障措施相同,但具体的实施要件有所差异。在WTO框架下,特别保障措施大体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以《农产品协议》、《纺织品协议》(已失效)和《服务贸易总协定》(仅为授权条款)的相关条款为法律依据;第二类即为本文的研究重心――《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6条和《中国加入工作组报告》第242段所设置的“中国特保”机制。概括而言,“中国特保”为两种特殊保障制度的统称:第一种专门针对原产于中国的纺织品和服装产品,称为“纺织品特保”或“242段特保”,有效期至2008年12月31日;第二种笼统针对原产于中国的所有产品,称为“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Transitional Product-Specific Safeguard Mechanism,简称“TPS特保”),有效期至2013年12月10日。其中,“TPS特保”可细分为“市场扰乱特保”和“贸易转移特保”这两种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的特殊制度。作为中国入世时在权衡利弊情况下作出的不得已退让和承诺,“中国特保”是目前WTO框架下唯一有效的歧视性保障机制,无论在实施条件、磋商、立案门槛、调查程序、补偿与救济、报复的权利,以及“灰色区域”措施的采用和实施期限等问题上,皆未能平衡中国与WTO成员方的权利与义务1。为了更加容易地利用“中国特保”阻止原产于中国产品的进口,各成员方陆续在其国内颁布了专门的针对性立法,并不断付诸实践,其中,以欧盟和美国的立法和实践影响最为深远,故本文选择欧美为代表,从个案和实践角度进一步分析“中国特保”的内涵和运作,并探讨其被成员方滥用的可能性问题。最后,在对“中国特保”的合法性问题和严重弊端进行深刻评论的基础上,本文从对内与对外两个角度,全面构筑中国应对“特保机制”的整体策略框架,并进一步细化到具体构建的方式和步骤,以期在不利环境客观存在的背景下,最大限度保护中国政府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中国钼业》编辑部[4](2002)在《入世后中国钼业发展研讨会征文通知》文中提出
中国林学会木材工业分会[5](2002)在《中国林学会木材工业分会关于“入世后我国木材工业的发展问题”研讨会的通知》文中认为
余英[6](2020)在《1932-1937年《外交评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外交评论》是与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紧密联系并受其影响,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创办的政论性杂志。杂志创刊于1932年6月20日,至1937年7月15日终刊,共出版发行9卷共55期,其创刊旨在宣传政府外交方针政策、引导社会舆论的同时,对政府外交展开评论和建言,它记录着20世纪30年代局部抗战时期中国内政外交的一段真实历史。本文主要通过对主体史料《外交评论》的搜集、整理和分析,以其刊载的外交报道及评论为中心,考察政府外交政策及社会舆论反映,并借此展现1930年代中国外交复杂多变的艰难历程,进而丰富近代中外关系史的研究。论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介绍《外交评论》的基本情况,从杂志创刊的历史背景和基本内容入手,分析刊物的办刊宗旨、作者群体和基本特点;二是对杂志刊载的评论、论着、译述、专载、外交文件、外交时论选、书报介绍与批评、通讯等各栏目内容中所呈现的外交观念、批评与建言等作归纳性研究;三是研究《外交评论》作为与外交部密切相关的政论性刊物所独有的主要特征,以及在宣传政府外交政策、提高民众外交智识和引导公众舆论等方面的影响和作用;四是作为中外关系史的研究对象,《外交评论》对外交观念近代化和中国外交提供的启示和经验教训。论文分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选题动因、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创新与不足之处。正文共八章,第一章从杂志创办的背景、宗旨、编辑发行和作者群体等方面考察杂志的概况,为后文的展开提供一个认知基础;第二章主要归纳杂志诸多评论文章中呈现出来的主动外交的积极态度、扞卫国家民族安全的基本原则和以利害关系为考量的政策取向,综合论述《外交评论》努力维护国权的外交观;第三章重点考察《外交评论》基于国民政府外交力量不足所提出的增强国家实力、整理外交机能和重视文化外交等推进外交建设的主张;第四章主要梳理《外交评论》对风行于1930年代的法西斯主义的介述和解析,考察当时社会舆论对法西斯主义和法西斯国家的认知与评价,阐述知识分子群体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对法西斯集权政治的基本认同;第五、六章主要探析《外交评论》对国际格局形势的全面考察和对国民政府内政外交政策的评价,撰稿人群体对“攘外必先安内”“国联外交”等外交政策的舆论回应和对国际盟友的分析判断,呈现出杂志对国民政府内政外交政策的呼应态度;中日交涉是当时的外交重点和难点问题,《外交评论》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日方针政策的考察与建言,一方面,撰稿人与外交部在原则上同声共气,另一方面,在批评国民政府对日政策“措置欠当”的同时,提出多种外交建议供政府参考;第七章主要探讨《外交评论》提出的修废不平等条约主张,展示外交界和学术界在废约低潮时期对不平等条约的关注,以及提出的较为理性的修废约方式和手段;第八章将《外交评论》与《国民外交杂志》这两份创刊时间相同、名称相近的杂志作基本比较,对《外交评论》的刊物性质与思想内容特点、作用影响和局限不足等方面进行分析。结语部分是总结性评价:《外交评论》是政府外交政策的“宣传员”、集权统治的“维护人”、近代国际观念和外交知识的“传播者”、社会政治变化的“映射镜”,归纳其在局部抗战时期所特有的地位和在外交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王曼利[7](2019)在《长安画派艺术价值:基于艺术品价格的研究》文中认为长安画派萌发至今已约一甲子,但关于画派艺术品价格的研究既少且浅,艺术价值研究又多忽略艺术界的建构作用。我们以画派基本问题为研究起点,以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为指导,在画派艺术品价格的考察中分析它与艺术价值的关系,从艺术社会学视角探究画派艺术价值的建构途径与方式,挖掘出画派多元的艺术价值。论文具体分为六部分:第一章:绪论。简要回顾国内外艺术市场的历史与我国艺术市场的发展现状,梳理和分析了长安画派艺术品价格和艺术价值的研究成果与可借鉴的理论资源,指出:在经济繁荣的今天,艺术经济学和艺术社会学的理论观照是该画派研究的应有之义。第二章:长安画派:概念、构成和风格。我们从艺术地理学视角对画派名称进行解读,认为此名与长安地理及文化所积淀成的心理原型有关。我们从广义和狭义上对画派构成进行概括,以1961年参加“西安美协中国画研究室习作展”的6人作为文本的研究对象,因篇幅所限,重点放在赵望云、石鲁、何海霞和方济众4人上。画派艺术思想深受延安文艺理论影响,作品多表现人民生活,具有强烈的地域艺术风格。第三章:长安画派绘画价格:基于访谈、文献与画廊。我们通过访谈和文献分析补充了画派从萌芽期到2000年的作品价格,通过市场调查和深度访谈获取了画廊价格。长安画派作品价格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同步,价格受宏观经济和居民购买力影响直接,作品的艺术水准、传播和营销得力与否同样影响画派价格。陕西地区画廊中画派作品数量少、价格低,艺术家市场地位不同,作品价格已产生分层。第四章:长安画派绘画价格:基于拍卖机构数据。通过对雅昌艺术网中长安画派作品拍卖价格数据的整理、统计和分析,我们对赵望云、石鲁、何海霞和方济众个人国画作品拍卖价格指数和画派整体拍卖价格态势及其中的规律性问题进行了探究。画派艺术品拍卖成交数量少、成交额和均价普遍较低,市场有一定认可度,但与着名画派和画家相比作品价格不高,价值与价格发生了较大偏离。第五章:艺术生产:长安画派艺术价值的建构。本章借鉴丹托和迪基的“艺术界”和“艺术体制”、贝克尔的“艺术界”和布尔迪厄的“资本”、“场”等概念,糅合惯常的艺术界概念,将长安画派艺术价值置于艺术体制网络中,从博物馆和美术馆(收藏与定位)、艺术展览(展示与传播)、艺术批评(评论与阐释)和艺术营销中介(宣传与销售)等方面分析画派艺术价值建构的途径与方式。作品离开画家之手后其艺术价值由艺术界共同赋予,艺术价值的认定、传播与阐释有益于艺术品价格的提高。第六章:多元复合:长安画派艺术价值研究。本章以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为出发点和依据,从思想价值、审美价值和启示价值三方面研究了长安画派的艺术价值。画派创作表现了“人”的母题和大地情怀,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现了艺术家对文艺思想时代最强音的积极响应、既破又立的艺术超越精神,以及艺术家巨大的人格魅力,这些都是长安画派值得被传播的价值,也是决定艺术品价格的强大内驱力。结论:在长安画派的不同阶段,其艺术品价格与艺术价值呈现出时而吻合时而背离的复杂关系,这是正常的,但背离也是有原因的。我们要加大对画派学术价值的深度研究和科学传播,辅以时间条件,画派艺术品价格仍首先取决于其艺术价值。这也符合马克思对价值与价格关系的科学总结。
默崎[8](2017)在《美华文学和“美国梦”叙事研究》文中指出“美华文学”(American Chinese Literature)①是“世界华文文学”(World Chinese Literature)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华人劳工海外赴美“淘金”被羁留于旧金山湾的天使岛(Angel Island),他们刻写在被拘禁之地的文字成为美华文学的早期代表作品。②从中国人赴美淘金到参与美国和加拿大的铁路建设和农业垦殖工作,直到现代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知识分子负笈抵美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科学技术,再到台湾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掀起的留美热潮,七十年代末由中国内地接续台湾而形成的“新移民”潮流,中国人离家去国到北美寻找自己的人生梦想,使反映这种人生梦想的美华文学内涵异常丰富。进一步说,美国梦书写是美华文学中十分突出的部分。这部分在美华文学中有它特有的作用和价值。本论文力图研究这些内容。美国梦“是每一个人对于更好、更深刻、更丰富人的美好愿景”③。作为一个概念它首次被提及是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梦首先是美国人的美国梦,但自近代华人抵美“淘金”以来,它也部分地转化为到达北美的华人的美国梦。华人美国梦的最终指向是通过努力奋斗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美华文学最初文本之一的《苦社会》,就是表现华人北美“淘金”的美国梦。新文化运动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奔赴西方实际上也是在寻找美国梦,寻找西方梦,更是寻找民族振兴梦。他们的美国梦更多是现代民主梦以及现代文化梦。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后,白先勇这些台湾留学生作家的文本仍然包含了美国梦的追寻。他们的美国梦是逃离故土,抵达“天堂乐土”。但是进入美国社会后,台湾留学生作家对美国的美好想象化为泡影,这就使美国梦复杂了起来。从新移民文学开始,华人北美寻梦的过程不再充满辛酸与痛苦回忆。地球成为一个小小的“村子”,华人抵美所追寻的美国梦就变得简单纯粹,没有了以往被赋予的沉重的文化色彩。它们是理想主义追寻失落后的美国梦、以追逐物质利益作为人生实现的美国梦、以学习西方文化从而维护自身权益而奋斗和融入异质文化的美国梦,最后是由“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的美国梦。进一步说,在异域文化空间中,华人逐渐适应并部分地介入西方异质文化。在自觉的文化对比与审视中,华人自身形成“非此非彼,亦此亦彼”的“第三文化空间”,并以之回望文化母国,重新审视故土文化,这是另一向度的美国梦。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这些作家的美国梦视角更为高远,思维更加现代,文化内涵更为丰富。美华文学,简单地说,就是对这种美国梦的书写。这是本文立论的依据。因此,本文以华人美国梦的追寻为线索。一是以一些优秀的美华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作品为主,梳理一百多年来的美华文学,分析这些作家文本的主题意蕴、思想内涵和时代精神的变化;二是对美华文学中美国梦叙事(小说)的丰富内涵做深入探讨,进而分析这些美国梦叙事的不同形态,各自的文化思想内涵;三是分析与美国梦叙事相关的美华作家的“故国回望”叙事以及其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本论文除绪论外分为四章。第一章阐释华人的美国梦实质内涵,研究美国梦与美华文学的关系。美国梦叙事是美华文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研究美国梦叙事可以窥探到美华文学的个中面目。因此,该章首先探讨这一问题,这一复杂的文化现象。第二章研究早期美国梦叙事的不同形态。早期美国梦叙事有三种形态:近代时期华人追求温饱与养家糊口的美国梦;现代时期华人努力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观念和科学技术的美国梦;台湾留学生文学时期表现悲情与放逐的漂泊美国梦。此时期的美国梦叙事分别以控诉、寻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沟通、悲情放逐为主要内涵。第三章研究现代美国梦叙事的不同形态。本章通过对理想主义失落的美国梦叙事、逐利的美国梦叙事、维护华人权益的“人权”美国梦叙事和华人经过奋斗终于“落地生根”的美国梦叙事来研究这四种美国梦叙事的不同思想文化内涵。华人作家的“故国回望”也是美国梦叙事的一种形态。因此,第四章研究华人作家“故国回望”的美国梦叙事。华人作家经历了中西两种文化“洗礼”后,产生了超乎两种文化的“第三文化空间”的视角叙事。我们把这种叙事也称为美国梦叙事。这种叙事是美华作家反观、审视自己母国文化的叙事。其文化内涵极为复杂,它们既是美国梦叙事,也是中国梦叙事。因而,比较研究这种叙事就极有文化旨趣。这是海外作家所独具的叙事,因而美华作家对文化母国的审视叙事就更有价值。美华文学是海外华文文学的重镇,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目前,有学者将其放到全球化视野下研究,就十分有见地。然而,从具体文本出发来作深入研究也十分必要,因而本论文选择从美国梦叙事这一议题作研究。我相信,如果我们熟悉美国梦叙事,那么我们对美华文学将会有深入地了解。
魏艳[9](2015)在《专家领导力研究 ——基于林木西教授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治理,重在制度,要在用人。当代意义的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包含了国家的行政体制、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制度在内的系统制度体系。当今中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之际,制度亟需创新与变革,国家建设与发展亟需从非常态建设发展走向常态建设发展,国家治理正从行政领域扩展至广阔的专业领域。值此之时,用人、特别是精于专业的人士,尤为重要。专业人士参与国家治理,不仅是历史现象,而且正在成为当代国家治理不可或缺的形态,甚至成为行政治理危机时刻的基本形态。但是专业人士,尤其是专家,如何参政议政却缺乏系统认识,更缺乏理论建构,远远低于国家的需要、社会的期望。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对国内外专家治国理政情况进行梳理,得出专家治国的基本形态;通过对国外专家领导力的理论研究,探索出我国专家领导力的初步模型;运用文本分析法,访谈法对林木西教授的成长路径、专家表现方式、专家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得出以林木西教授为典型个案的专家领导力的12项行为表现,即:专业期刊发表论文、主持参与科研课题研究、出书论着表达愿景、在国内外做各种专题报告讲座、为政府部门纳言献策、在各级各类会议上发言、为专业外报纸期刊等撰写文章、就专业领域问题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报道、为他人出版的书籍作序评介、作为代表发言讲话、获得各种奖励以及个人事迹被媒体报道。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专家影响力、激励力和赋能力三方面,比照国际权威领导力词典。在此基础上,从三十四个项目入手,细致分析林木西教授专家领导力实践机理,得出林木西教授专家领导力模型、成因及其相互作用。林木西教授专家领导力中影响力大于赋能力和激励力,但这三者之间有时界限不清,常常表现为互相融合,相生相长的特点。林木西教授成长的要素概括起来有九项,即:家庭熏护、人生规划、政策支持、名家指引、学术定位、责任服务、领导经验、问题驱动和基层实践。良好的家教环境和家庭支持是林木西教授专家领导力的成长基因,较早而清晰的人生规划是林木西教授专家领导力的基石,科教兴国等政策是林木西教授专家领导力的保障,名家引领指导和准确的学术定位是林木西教授专家领导力的牵引器,丰富的领导经验和高度的服务责任感是林木西教授专家领导力之一臂,问题驱动、基层实践是林木西教授专家领导力之另一臂。这些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促成了林木西教授的专家领导力。最后,研究者比照古德尔(Goodall)的专家领导力模型,进一步发现了我国专家领导力与国外的异同点。品格引领,人格感召是专家领导力中外共通的不可或缺的要素。此外,两者之间的差异有五点:(1)我国专家领导力受政策影响明显;(2)我国专家有不畏权,不盲从的特点;(3)我国专家领导力与本土因素有关;(4)我国专家领导力对国家及社会的影响显着;(5)我国专家领导力中专家与领导的先后顺序有时代差异。本研究的贡献在于通过对林木西教授学术成果的文本透析,得出林木西教授专家领导力模型,由典型个案追踪历史的足迹和影响,分析现实的存在,由此探知我国自恢复高考,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的专家成长的内因及外因要素,并初步建立了我国专家领导力模型。本研究虽进行的是个案研究,但非常具有典型性和时代性,对国家治理及专业领导力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范兴坤[10](2010)在《中国大陆地区图书馆事业政策研究(1978-2008)》文中研究说明“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这是毛泽东同志在1948年针对党在新时期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时特别强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我国实现社会管理的规则是党的政策,而非法律,即使是在已改革开放30年、提倡“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化社会的今天,长期以来依靠政策和行政系统实现社会管理的传统仍然在国家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国家管理包括图书馆事业在内的各项社会事业的首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在图书馆事业领域制定颁布的地方法规、行政法规及各种制度,都仍然是在党的政治指导思想和各级政府社会发展政策框架下发挥作用。因此,对当代中国图书馆事业的研究和了解,必须在对党的政治指导思想、对政府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指导政策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对图书馆事业政策和社会环境政策的了解,需要有适用的科学方法。政策科学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由美国学者开创以来,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了一门基础雄厚、专业系统、研究手段多样的成熟学科,并已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专业领域的实践和学科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我国图书馆学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提起图书馆事业政策研究问题,也开始尝试结合政策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的研究,期望通过借助政策科学的帮助加强图书馆事业的研究,但惜乎研究成果数量不多、研究深度也稍嫌不够。该论文是在宏观上将我国1978-2008年三十年间的图书馆事业政策作为考察对象,以政策科学研究的模式和方法作为工具,在对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政策进行总体评价的基础上,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及政策特点进行全面的考察和研究。论文第一章《导论》部分,定义了研究的相关背景,对以政策学方法研究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国内外情况进行了综述和评介,介绍了论文选题、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等方面的内容;第二章作为对我国1978-2008年间图书馆事业的综合性介绍部分,分别以阶段性方式和综述性方式介绍了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发展变化的特点,认为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思想的指引下,图书馆事业通过内部改革和对外开放,开始形成符合事业客观规律的政策体系,逐步实现了事业政策的科学化、客观化,促进了图书馆事业的效率化和效益化的发展;在篇章结构上,第三、四、五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第三章全面介绍了我国当代图书馆事业政策的社会环境,包括建国后三十年(1949-1978)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历史及挫折,介绍了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图书馆发展的总体情况,介绍了1949-1978年间的政策演变及相关影响因素;改革开放后,对我国图书馆事业产生巨大影响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图书馆事业的示范作用和激励作用,直接引导了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方向和图书馆界的努力方向;该章并结合我国图书馆系统现实状态,分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四个方面讨论了中观政策对图书馆事业政策制定的影响;第四章根据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制定主体情况,分别介绍了国家立法机关、中国共产党各级委员会、各级行政及事业管理部门、图书馆行业学会和协调组织、图书馆的情况,以及他们所制定的图书馆事业政策的种类及政策特点等方面的内容;第五章图书馆事业政策客体部分,根据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制定情况,分管理、文献资源建设、人力资源建设、技术建设、建筑等几个方面,对我国30年来在这些方面的政策进行了分类缕析和总结述评,使各领域的政策沿革通过研究变得更为清晰,并据此总结出这些政策在变化过程中的特点;第六章是研究的实证部分。图书馆立法是我国当前图书馆事业政策建设的关键性问题,也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图书馆界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结合论文的研究方向,以政策分析的过程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图书馆法立法的问题,按照政策过程划分模式,以立法的提出、法律的制定、法律实施、法律监测、法律效果评价、法律修正和终止的六个阶段讨论了我国图书馆法立法过程,对立法在不同阶段的观点、立法背景、立法理论研究及立法进度进行了汇总和综述性研究,认为我国当前的图书馆法建设在立法基础、立法程序和进度发展上是符合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客观现实的,图书馆界和社会在《图书馆法》立法上的努力也是值得肯定的。在结束语部分,以从制度建设角度考察我国图书馆事业所处的社会环境、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础保障、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建设需加强的重点三个部分陈述了作者对我国1978年以来图书馆事业政策发展的总体认识,认为政策建设的基础在于图书馆事业的制度设计,需要从事业制度设计的基本点着手解决图书馆事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而当前中国共产党所提倡的以“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为图书馆事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在我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教科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的未来,图书馆事业政策需要检讨、完善、优化,基于法制的图书馆事业政策体系更需要新的发展。该论文的研究设想,是通过借用政策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我国当代图书馆事业建设实践与图书馆理论,以“政策科学”方法研究“图书馆事业”;在研究图书馆政策的过程中,实现“政策内容”和“政策形式”的有机结合;在覆盖领域上,实现对我国当代图书馆事业发展各领域政策的全面概括;在纵向政策整合上,实现对30年间主要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变化沿革的条理化分析;在研究目标上,实现对我国1978-2008年间图书馆事业政策承前启后的价值论证;在体系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贯通……。但种种研究设想,受研究者理论水平、专业背景和研究时间、研究手段、资料完整度、资料取舍标准等种种条件的限制,每一个方面都只能部分地实现,而且在个别问题的研究上还逃不出“剪不断理还乱”的窘境,深感自己以后还需要更多地潜心学习,并在该论文研究方向上继续努力。对于已完成论文的不足,欢迎各位老师和同行批评指正。
二、入世后中国钼业发展研讨会征文通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入世后中国钼业发展研讨会征文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出版“走出去”背景下的网文出海现状研究 ——以阅文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价值与意义 |
第二节 概念界定及研究现状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第二章 中国网文出海概况 |
第一节 中国网文出海背景分析 |
一、国内环境分析 |
二、国际环境分析 |
第二节 中国网文出海发展历程 |
一、萌芽期 |
二、积累期 |
三、快速发展期 |
第三节 中国网文出海整体特征 |
一、传播主体 |
二、传播内容 |
三、传播渠道 |
四、网文用户 |
五、传播效果 |
第四节 中国网文出海现存问题 |
第三章 阅文集团引领中国网文出海 |
第一节 阅文集团网文出海缘起 |
一、阅文网文出海内因 |
二、阅文网文出海外因 |
第二节 阅文集团网文出海的三个阶段 |
一、阅文出海1.0时代:海外出版授权阶段 |
二、阅文出海2.0时代:海外平台搭建与内容输出阶段 |
三、阅文出海3.0时代:海外原创内容上线及生态输出阶段 |
第三节 阅文网文出海成就 |
第四章 阅文网文出海策略:本土化全生态输出 |
第一节 海外原创机制丰富内容生产源 |
一、瞄准海外市场空缺差异化输出 |
二、鼓励海外作家创作输出生产机制 |
第二节 翻译众包模式孵化全球译者 |
一、全球范围组建专业译者团队 |
二、基于读者意向选取翻译作品 |
三、平台多媒体设计增进译文传播 |
第三节 全版权运营打造海外网文生态 |
一、国际投资合作打通海外本土渠道 |
二、全版权运营构建海外IP全生态体系 |
第四节 自建平台逐步确立商业雏形 |
一、建立全球粉丝互动生态体系 |
二、推广海外全端网文阅读平台 |
三、“三步走”确立本土付费机制 |
第五章 阅文网文出海面临挑战 |
第一节 当下发展瓶颈 |
一、输出功利化且海外原创尚不成熟 |
二、高语境网文翻译困难,人才易流失 |
三、外站盗版合作破裂,监测维权不易 |
四、商业模式分歧垄断做法引发抵触 |
第二节 未来潜在威胁 |
一、作者直接授权与自出版输出越过阅文 |
二、国内企业竞相出海竞争加剧威胁地位 |
三、出版模式纠纷与替代品影响用户黏性 |
四、文化壁垒与限制政策征兆成最大挑战 |
第六章 透过阅文看中国网文出海优化对策 |
第一节 输出现实多元题材,培育海外原创作家 |
一、针对性输出垂直现实题材网文 |
二、完善网文多元价值评估体系 |
三、健全海外本土作家培育机制 |
第二节 AI翻译推规模出海,PUGC破翻译难题 |
一、AI翻译增强网文供给 |
二、PUGC孵化优质译作 |
第三节 全球跨界开发IP,稳步推进商业模式 |
一、国际全平台合作拓宽输出渠道 |
二、IP全生态开发丰富传播形式 |
三、个性推荐与互动增强粉丝黏性 |
四、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确立商业模式 |
第四节 研发技术打击盗版,加强国际维权合作 |
一、技术研发把控网文版权保护壁垒 |
二、参照国际经验推动外站正版转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2)一路同行——我们的新中国工商记忆 60年来的一个个片段,存储了工商行政管理发展的珍贵记忆……(论文提纲范文)
新中国工商记忆1953—2002 |
建国初期的半月刊:1953年—1966年 |
改革开放初期的半月刊:1979年—1992年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期的半月刊:1993年一2002年 |
新中国工商记忆这十年2003—2012 |
十六大以来的半月刊 |
一、以入世为契机,积极推进依法行政 |
(一)贯彻实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纲要》,全面推进法治工商建设 |
(二)全面解读《行政许可法》,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
(三)积极开展新《公司法》的宣传解读 |
二、深化整顿规范,锁定市场秩序难点 |
(一)关注无照经营的查处取缔 |
(二)加大《禁止传销条例》、《直销监管条例》的宣传报道 |
(三)开辟商业贿赂专栏 |
(四)聚焦流通环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 |
三、加快改革,不断推进监管机制创新 |
(一)积极关注信用分类监管 |
(二)积极报道商品准入制度的实施 |
(三)快速反应,探索“非典”突发事件下的市场监管报道 |
(四)密切关注信息化建设 |
四、加强农村市场监管服务新农村建设 |
十七大以来的半月刊 |
一、聚焦服务发展,服务科学发展的报道比重大增 |
二、聚焦监管创新,拓展市场监管报道新领域 |
三、聚焦消费维权,展现工商系统服务民生新贡献 |
一是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大局出发,不断报道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和服务领域消费维权的执法体系新进展。 |
二是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能力的角度出发,充分展示12315行政执法体系的建设成果。 |
三是从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的角度出发,大力加强消费宣传教育工作。 |
四、聚焦依法行政,加大法制工商宣传报道力度 |
五、聚焦队伍建设,不断服务工商队伍素质提升 |
六、聚焦重大主题,不断加强和改进主题宣传报道 |
一是围绕重大历史纪念活动推出专刊化报道,和系统读者一起在回顾历史中启迪智慧,在展望未来中坚定信心。 |
二是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创先争优、喜迎十八大开辟专栏。 |
三是围绕工商机关出色完成服务保障出色完成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国家大事,推出大跨度的专题报道。 |
四是快速反应,努力对突发事件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报道。 |
(3)WTO框架下的特别保障措施制度比较研究 ——以针对中国产品之特保机制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论文详目 |
图表目录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范围和重点 |
第二节 研究角度和方法 |
第三节 论文大纲和结构 |
第一章 基础理论问题 |
第一节保障措施的基本概念及区分 |
一、狭义和广义的保证措施 |
(一) 狭义的保障措施 |
(二) 广义的保障措施 |
二、一般意义和特别意义上的保障措施 |
(一) 保障措施 |
(二) 特别保障措施 |
三、小结 |
第二节 理论基础及基本原则 |
一、保障机制的理论基础 |
(一) 从谈判角度 |
(二) 从经济学角度 |
(三) 从政治学角度 |
(四) 负面影响评述 |
(五) 小结 |
二、实施的基本原则 |
(一) 非歧视原则 |
(二) 适度保护原则 |
(三) 补偿原则 |
(四) 小结 |
第三节 历史演变 |
一、WTO 保障措施的起源和发展 |
(一) 美国《1934年贸易法》 |
(二) 1942 年《美国与墨西哥互惠贸易协定》 |
(三) 《国际贸易组织宪章》及GATT第19 条 |
(四) 1973 年东京回合谈判 |
(五) 乌拉圭回合谈判及《保障措施协议》 |
(六) 小结 |
二、WTO 特别保障措施的先例和演变 |
(一) 纺织品“市场扰乱”特保先例 |
1、1960 年GATT 工作组决议 |
2、1961 年《短期纤维协定》 |
3、1962 年《长期纤维协定》 |
4、1973 年《多种纤维协定》 |
5、1995 年《纺织品与服装协议》 |
(二) 日本和东欧国家“入关”特保 |
1、日本“入关”特保 |
2、波兰“入关”特保 |
3、罗马尼亚和匈牙利“入关”特保 |
(三) 小结 |
三、“中国特保”谈判历程及评价 |
(一) 背景分析 |
(二) 1994 年《入世议定书草案》 |
(三) 1997 年《入世议定书草案》 |
(四) 中国的态度及转变 |
(五) 中美磋商 |
(六) 最终决议及评述 |
第二章 WTO框架下保障措施与特别保障措施制度 |
第一节 WTO框架下的保障措施法 |
一、法律渊源 |
(一) GATT1994 第19条 |
(二) 《保障措施协议》 |
(三) 小结 |
二、主要案件概览 |
(一) “韩国―奶制品案(欧共体)” |
(二) “阿根廷―鞋类案(欧共体)” |
(三) “美国―面筋案(欧共体)” |
(四) “美国―羊肉案(澳大利亚、新西兰)” |
(五) “美国―碳素管案(韩国)” |
(六) “美国―钢铁案” |
(七) 小结 |
三、实施的实质条件 |
(一) 关于“未曾预见之发展” |
1、各方观点和论据 |
(1) 赞成适用“未曾预见之发展” |
(2) 反对适用“未曾预见之发展” |
2、WTO 专家组和上诉机构的观点 |
(1) GATT第19条与《保障措施协议》的关系 |
(2) “未曾预见之发展”的法律属性 |
3、小结和评述 |
(二) 进口增加 |
1、进口增加的种类 |
2、进口增加的调查期间 |
3、进口增加的程度 |
(三) 产业损害 |
1、国内产业 |
(1) 同类或直接竞争产品 |
(2) 生产者全体 |
(3) 主要部分的生产者 |
2、严重损害 |
3、严重损害威胁 |
4、因果关系 |
(四) 小结 |
四、程序和实施 |
(一) 保障措施的程序 |
1、调查 |
(1) 程序的公开和透明 |
(2) 机密信息的保护 |
2、通知和磋商 |
(1) 通知 |
(2) 磋商 |
(二) 保障措施的实施 |
1、保障措施的种类 |
(1) 临时保障措施 |
(2) 最终保障措施 |
2、保障措施的实施限度 |
3、保障措施的期限和审议 |
(1) 保障措施的期限 |
(2) 逐步放宽及审议 |
(3) 再次实施的限制 |
4、针对保障措施的补偿和报复 |
(三) 小结 |
第二节 WTO框架下的特别保障措施 |
一、农产品特殊保障措施 |
(一) 适用条件 |
(二) 触发水平及触发价格 |
1、触发水平及附加税的征收 |
2、触发价格及附加税的征收 |
(三) 实施程序 |
(四) 小结 |
二、服务贸易紧急保障措施 |
(一) 规则及谈判迟延 |
(二) 各方争议及立场 |
(三) 主张和基本原则 |
(四) 小结 |
三、纺织品过渡性保障措施 |
(一) 适用对象 |
(二) 适用条件 |
(三) 歧视性适用 |
(四) 适用的程序性问题 |
1、磋商 |
2、临时保障措施 |
3、实施期限和限制水平 |
(五) 争端解决 |
(六) 小结 |
四、“中国特保”机制 |
第三章 针对中国纺织品的特保机制 |
第一节 实质要件 |
一、原产于中国产品的进口 |
(一) 原产于中国 |
(二) 纺织品和服装产品 |
二、市场扰乱 |
(一) 市场扰乱的由来与发展 |
(二) 市场扰乱的涵义 |
(三) 阻碍贸易的有序发展 |
三、因果关系 |
四、小结 |
第二节 程序要件及实施 |
一、磋商及法律后果 |
(一) 条件及期限 |
(二) 中国自动设限 |
(三) 成员方单方限制 |
二、实施形式及期限 |
(一) 实施形式 |
(二) 实施期限及重复实施 |
(三) 报复权的问题 |
三、小结 |
第三节 与其他协议的关系 |
一、与《WTO协定》的关系 |
二、与《纺织品与服装协议》的关系 |
三、与《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6条的关系 |
第四章 中国产品市场扰乱特保机制 |
第一节 实质要件 |
一、进口增加 |
(一) 进口增加的不同情况 |
(二) 进口增加的调查期间 |
(三) 进口增加的程度 |
(四) 小结 |
二、市场扰乱 |
(一) 国内产业 |
(二) 实质损害或其威胁 |
1、《保障措施协议》“严重损害”与TPS“实质损害” |
2、 TPS“实质损害”与《反倾销协议》“实质损害” |
3、“严重损害威胁”与“实质损害威胁” |
(三) 小结 |
三、因果关系 |
(一) “重要原因之一” |
(二) 因果关系之证据 |
(三) “非归因于”原则问题 |
(四) 小结 |
四、“未曾预见之发展”问题 |
第二节 程序要件 |
一、程序要件 |
(一) 磋商 |
(二) 调查 |
(三) 公布与听证 |
(四) 通知 |
(五) 小结 |
二、与《保障措施协议》程序之比较 |
第三节 实施 |
一、临时保障措施 |
二、“市场扰乱”保障措施 |
(一) 实施方式 |
(二) 实施程度 |
(三) 实施期限 |
(四) 中国的报复及救济 |
第五章 中国产品贸易转移特保机制 |
第一节 实质要件 |
一、市场扰乱行动的实施 |
二、进口增加 |
三、重大贸易转移或其威胁 |
(一) 贸易转移 |
(二) “重大”贸易转移 |
(三) 重大贸易转移威胁 |
四、因果关系 |
五、缺乏有关国内产业的要求 |
第二节 程序要件 |
第三节 实施 |
一、实施方式 |
二、实施期限 |
三、中国无权报复 |
第四节 对TPS特保的评论 |
一、严重弊端 |
二、评论与建议 |
第六章 欧美针对中国纺织品特保的立法与实践 |
第一节 立法 |
一、欧盟纺织品特保立法 |
(一) 立法概况 |
1、第138/2003 号条例 |
2、《行动指南》 |
3、《条款指南》 |
4、第1084/2005 号和第1478/2005 号条例 |
(二) 适用条件 |
(三) 实施程序 |
1、申请 |
2、调查 |
3、磋商 |
(1) 非正式磋商 |
(2) 正式磋商 |
4、采取措施 |
5、紧急程序 |
(四) 小结及评论 |
二、美国纺织品特保立法 |
(一) 立法概况 |
(二) 主管机关 |
(三) 实施程序 |
1、 启动调查程序 |
(1) 提起申诉的主体 |
(2) 申诉书的内容要求 |
2、对申诉进行审议 |
(1) 公布 |
(2) 时间期限 |
3、再次实施保障措施 |
4、商业机密 |
(四) 小结及评论 |
第二节 实践 |
一、欧盟纺织品特保实践 |
(一) 相关事件 |
(二) 《中欧纺织品协议》主要内容 |
(三) 分析与评价 |
1、积极影响 |
(1) 避免摩擦升级,良好的示范作用 |
(2) 改善242 段条款的适用条件 |
(3) 受限产品范围有限,欧盟承诺克制使用242段 |
2、局限性分析 |
(1) 限制了纺织品自由贸易 |
(2) 限制期过长,对242段条款改善有限 |
(3) 稳定性和可预见性受限 |
二、美国纺织品特保实践 |
(一) 相关事件 |
1、针织布、文胸和睡衣“特保”案 |
2、袜子“特保”案 |
3、七类产品“特保”案 |
(二) 《中美纺织品协议》主要内容 |
(三) 分析与评价 |
三、欧美纺织品协议比较 |
第七章 欧美针对中国TPS特保的立法与实践 |
第一节 欧盟针对TPS特保的立法与实践 |
一、欧盟针对TPS特保的立法 |
(一) 立法概况 |
(二) 实体规定 |
1、市场扰乱 |
2、重大贸易转移 |
3、共同体产业 |
4、共同体利益 |
(三) 程序性规定 |
1、调查程序的启动 |
2、通知 |
3、公告 |
4、欧盟委员会进行的调查 |
(1) 确定调查期间 |
(2) 调查期限 |
(3) 与成员国的信息交流 |
(4) 利益相关方的参与 |
5、欧盟内部协商 |
6、信息的保密与披露 |
(1) 保密信息 |
(2) 保密信息的摘要 |
(四) 保障措施的实施与复审 |
1、临时保障措施 |
2、最终保障措施 |
3、最终保障措施的复审 |
(1) 市场扰乱保障措施的复审 |
(2) 贸易转移保障措施的复审 |
(五) 小结和评论 |
二、欧盟针对TPS特保的实践 |
(一) 实施现状 |
1、源起 |
2、“一般”与“特保”同时立案 |
3、“一般调查”肯定性初裁 |
4、“特保调查”终止 |
5、“一般调查”肯定性终裁 |
(二) 小结 |
第二节 美国针对TPS特保的立法与实践 |
一、法律框架 |
(一) 立法背景 |
(二) 法律依据 |
(三) 实体规则 |
1、国内产业 |
(1) 同类或直接竞争产品 |
(2) 国内产业 |
2、进口增加 |
3、实质损害或威胁 |
4、因果关系 |
(四) 程序规则 |
1、ITC 启动、调查、裁定 |
2、USTR 与中国磋商 |
3、USTR 向总统呈交建议书 |
4、总统决议及公告 |
(五) 措施种类 |
二、实施现状 |
(一) “轴承制动器案” |
1、申诉 |
2、ITC 调查及肯定裁决 |
3、总统决议否决 |
(二) “钢丝衣架案” |
1、申诉 |
2、ITC 调查及肯定裁决 |
3、总统决议否决 |
(三) “刹车鼓和刹车盘案” |
1、申诉 |
2、ITC 调查及否定裁决 |
(四) “自来水管配件案” |
1、申诉 |
2、ITC 调查及肯定裁决 |
3、总统决议否决 |
(五) “内置弹簧案” |
1、申诉 |
2、ITC 调查及否定裁决 |
(六) “环状钢管案” |
1、申诉 |
2、ITC 调查及肯定裁决 |
3、总统决议否决 |
(七) 小结 |
三、比较与分析 |
(一) “421 特保”与“201条款”比较 |
1、实施方式 |
(1) 歧视性 |
(2) 启动成本低 |
2、实施标准 |
(1) 实质损害与严重损害 |
(2) “重要原因”与“实质原因” |
3、立法欠缺 |
(1) 概念不清 |
(2) 期限不明 |
(二) “421 特保”与“TPS特保”之比较 |
1、损害要件 |
2、因果要件 |
3、报复与期限 |
(三) 小结 |
四、评论 |
(一) 启动及调查阶段 |
(二) ITC裁决阶段 |
(三) USTR磋商阶段 |
(四) 总统决议阶段 |
(五) 小结 |
第八章 评述和对策 |
第一节“中国特保”评述 |
一、合法性问题 |
(一) 违背自由贸易原则 |
(二) 违背非歧视原则 |
(三) 缺乏可预见性 |
(四) “灰色区域”之复苏 |
(五) 小结 |
二、弊端评述 |
(一) 概念模糊,任意解释 |
1、概念模糊 |
2、任意解释 |
(二) 无补偿规定,报复受限 |
1、无补偿权利 |
2、报复权受限 |
(三) 三种双重防卫体系 |
1、“TPS 特保”与“SGA 保障” |
2、“TPS 特保”与“纺织品特保” |
3、“市场扰乱”特保与“贸易转移”特保 |
(四) 小结 |
第二节 应对策略 |
一、对内策略 |
(一) 面对现实,掌握规则 |
1、直面现实 |
2、熟悉规则 |
(二) 建立预警,加强监管 |
1、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
(1) 出口自律,防患未然 |
(2) 民间游说,政府交流 |
(3) 从容应对、积极抗辩 |
(4) 战略调整,市场多元 |
2、预警机制的建立方式 |
(1) 建立动态信息平台 |
(2) 构架专家智囊体系 |
(3) 三级联动协调运作 |
3、依托反倾销预警系统 |
(1) 全国层面 |
(2) 行业和地方层面 |
(三) 修改立法,善用法律 |
1、增加国内特保立法 |
2、修改原产地规则 |
3、善用法律武器 |
(四) 小结 |
二、对外策略 |
(一) 企业积极应诉 |
(二) 政府充分介入 |
(三) DSU合理维权 |
1、利用DSU 维权的不同态度 |
2、利用DSU 的必要性分析 |
3、利用DSU 的可行性论证 |
(四)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参考文献(依作者姓氏拼音排列) |
(一) 着作及译着类 |
(二) 论文类 |
(三) 学位论文类 |
(四) 网络论文类 |
二、外文参考文献(依首字母顺序排列) |
(一) 着作类 |
(二) 论文及资料类 |
三、常用网站类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一、教材编着 |
二、论文类 |
后记 |
(4)入世后中国钼业发展研讨会征文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一、会议主题: |
二、征文内容 |
三、征文要求 |
四、征文处理 |
(6)1932-1937年《外交评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动因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应时而生的《外交评论》 |
第一节 创办背景 |
第二节 办刊宗旨 |
第三节 编辑发行 |
第四节 办刊栏目和作者群体 |
第二章 努力维护国权的外交观 |
第一节 主动外交的积极态度 |
第二节 扞卫国家民族安全的基本原则 |
第三节 以利害关系为考量的政策取向 |
第三章 推进外交建设的主张 |
第一节 增强国家实力 |
第二节 整理外交机能 |
第三节 重视文化外交 |
第四章 介述与解析法西斯主义 |
第一节 何为法西斯主义 |
第二节 对法西斯主义国家的评价 |
第三节 独裁统治是法西斯主义之实质 |
第四节 引发战争是独裁统治之趋势 |
第五章 对国民政府内政外交政策的呼应 |
第一节 应和“攘外必先安内”基本国策 |
第二节 争取国际盟友 |
第三节 积极推介国联 |
第四节 对国联外交从“希望到失望”的无奈应答 |
第六章 对日方针政策的考察与建言 |
第一节 揭露日本外交野心 |
第二节 批评对日外交“措置欠当” |
第三节 建议对日外交的几种方案 |
第四节 “敌乎?友乎?”传递中日外交新宣示 |
第七章 修废不平等条约主张 |
第一节 废约进程的戛然变奏 |
第二节 条约特权的重点关注 |
第三节 修废方式的理性思考 |
第四节 修废主张的特点、影响及局限 |
第八章 对《外交评论》的基本评价 |
第一节 刊物性质与思想内容的特点 |
第二节 作用与影响 |
第三节 局限与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表 1932-1937 年《外交评论》目录列表 |
后记 |
(7)长安画派艺术价值:基于艺术品价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1.1 基于艺术与市场结合的客观历史 |
1.1.2 基于我国艺术市场的发展现状 |
1.1.3 基于长安画派绘画价格现状——从赵望云说起 |
1.2 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价值 |
1.5 概念界定及数据来源 |
1.5.1 本文的“艺术品价格” |
1.5.2 数据来源 |
第二章 长安画派:概念、构成与风格 |
2.1 画派形成条件分析 |
2.1.1 经济因素 |
2.1.2 政治环境与时代精神 |
2.1.3 环境因素 |
2.1.4 艺术赞助 |
2.1.5 艺术观念与艺术风格 |
2.2 艺术地理学视域中的“长安画派” |
2.2.1 艺术地理学阐释“长安画派”名称的可能性 |
2.2.2 “长安画派”名称的艺术地理学追问 |
2.3 长安画派的构成 |
2.3.1 长安画派:艺术观念与理想的层次 |
2.3.3 长安画派:网络组织凝聚的层次 |
2.3.4 本文研究的长安画派 |
2.4 长安画派的艺术风格 |
2.4.1 赵望云的艺术风格 |
2.4.2 石鲁的艺术风格 |
2.4.3 何海霞的艺术风格 |
2.4.4 方济众的艺术风格 |
第三章 长安画派绘画价格:基于访谈、文献与画廊 |
3.1 长安画派绘画价格:基于访谈与文献分析 |
3.1.1 赵望云绘画价格 |
3.1.2 石鲁绘画价格 |
3.1.3 何海霞绘画价格 |
3.2 长安画派绘画价格:基于画廊的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 |
3.2.1 长安画派绘画价格问卷调查 |
3.2.2 经营长安画派作品画廊的深度访谈 |
3.2.3 经营长安画派画廊的价格地图 |
第四章 长安画派绘画价格:基于拍卖机构数据 |
4.1 赵望云国画价格 |
4.2 石鲁国画价格 |
4.3 何海霞国画价格 |
4.4 方济众国画价格 |
4.5 长安画派国画作品价格整体态势 |
第五章 艺术生产:长安画派艺术价值的建构 |
5.1 艺术界相关理论回溯 |
5.2 博物馆和美术馆对长安画派艺术价值的阐释 |
5.3 艺术展览对长安画派艺术价值的阐释 |
5.4 文艺批评者对长安画派艺术价值的阐释 |
5.5 营销中介对长安画派艺术价值的阐释 |
第六章 多元复合:长安画派艺术价值研究 |
6.1 求索创新的思想价值 |
6.1.1 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 |
6.1.2 探索,探索,再三探索 |
6.1.3 文艺思想最强音的响应者 |
6.1.4 艺术思想的根性意义 |
6.2 深厚绵长的审美价值 |
6.2.1 “人”的母题与深沉的大地情怀 |
6.2.2 艺术创作既破又立的超越精神 |
6.2.3 对西北地域美术元素的开拓表现 |
6.3 生命深度的启示价值 |
6.3.1 为艺的赤子之心 |
6.3.2 为人的傲人风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8)美华文学和“美国梦”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概述 |
一、关于“世界华文文学” |
二、多样的学科命名及概念阐释 |
三、有关世界华文文学的研究理论及方法 |
四、美华文学研究的进展 |
第二节 本论文的写作设想 |
第一章 美国梦与美华文学 |
第一节 美国梦 |
一、美国梦的由来 |
二、美国梦的内涵和特征 |
三、中美形象的互相建构 |
第二节 “华人的美国梦” |
一、华人美国梦及其实质 |
二、华人美国梦的叙事进程 |
第三节 华人美国梦叙事的文化指向 |
一、华人美国梦叙事的文化指向 |
二、华人的美国梦与美华文学 |
小结 |
第二章 早期美国梦叙事的不同形态 |
第一节 “淘金者”的美国梦——《苦社会》的美国梦叙事 |
一、愤怒控诉的“美国梦”主题 |
二、美国梦叙事的最初范本 |
第二节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林语堂及其美国梦叙事 |
一、文化沟通的想象 |
二、文化担负与美国梦 |
第三节 “失根的一代”的美国梦——白先勇、於梨华、聂华苓的美国梦叙事 |
一、白先勇与於梨华的美国梦叙事 |
二、聂华苓的美国梦叙事 |
小结 |
第三章 当代美国梦叙事的不同形态 |
第一节 失落的美国梦 |
一、理想的追寻与失落——查建英的美国梦叙事 |
二、失落中的坚守——苏炜的美国梦叙事 |
第二节 “逐利”美国梦 |
一、大众文化下的“逐利”追寻——《北京人在纽约》、《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的美国梦叙事 |
二、逐利书写的深化——《回流》的美国梦叙事 |
第三节 “维护权益”美国梦 |
一、艰难维权的美国梦——《安大略湖畔》、《刀锋下的盲点》的美国梦叙事 |
二、融入之难的美国梦——陈河小说和吕红的《美国情人》美国梦叙事 |
第四节 “落地生根”美国梦 |
一、为了更好的生活的美国梦——《金山》的美国梦叙事 |
二、“落地生根”美国梦——黄运基的美国梦叙事 |
三、“新生代”作家的美国梦叙事 |
小结 |
第四章 “美国梦”与故国回望 |
第一节 异质空间下的国族寓言——卢新华的故国叙事 |
一、《紫禁女》的故国叙事 |
二、《伤魂》的故国叙事 |
第二节 文化的传承与历史的想象——《甲骨时光》的故国叙事 |
一、文化及其传承 |
二、有关历史的想象 |
第三节 国民性的呈现与改造——袁劲梅的故国叙事 |
一、从中西文化融合到国民性批判 |
二、袁劲梅小说美国梦叙事的特点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9)专家领导力研究 ——基于林木西教授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专家治国理论 |
(二) 专业领导力 |
(三) 中国知识分子与政治 |
三、研究方法 |
(一) 个案分析法 |
(二) 内容分析法 |
(三) 文献法 |
四、论文特点与论文结构 |
(一) 论文特点 |
(二)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专家领导力的基本内涵 |
一、专家的内涵 |
二、领导力的内涵 |
(一) 一般领导力的内涵 |
(二) 领导力的专业内涵 |
三、专家领导力的内涵 |
(一) 我国专家的领导方式 |
(二) 专业领导力与专家领导力 |
四、专家领导力的能力模型 |
五、小结 |
第三章 专家领导力个案研究设计 |
一、确定研究专家身份 |
(一) 专家的遴选 |
(二) 专家领导力的确认 |
二、研究分析基础 |
三、研究分析方法设计 |
四、研究内容设计 |
五、研究结果 |
六、信度结果分析 |
第四章 林木西教授专家领导力分析 |
一、影响力 |
(一) 项目描述 |
(二) 项目分析 |
二、激励力 |
(一) 项目描述 |
(二) 项目分析 |
三、赋能力 |
(一) 项目描述 |
(二) 项目分析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启示 |
一、林木西教授专家领导力结果分析 |
二、林木西教授专家领导力成因分析 |
(一) 成长规划早晰 |
(二) 问题驱动,基层实践 |
(三) 领导经历服务意愿 |
(四) 家庭环境和谐 |
(五) 政策支持有保障 |
(六) 名家引领定位准确 |
三、与国外专家领导力的比较分析 |
(一) 相同点 |
(二) 不同点 |
四、研究贡献 |
五、研究局限 |
六、未来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与林木西教授采访录音整理材料 |
附录2 林木西教授参加温总理主持的基层群众座谈会照片 |
附录3 林木西教授1993--2014年发表论文影响利用情况 |
附录4 林木西教授部分论文被引用及下载情况表 |
附录5 林木西教授2003--2014年主要课题研究汇总表 |
附录6 |
致谢 |
(10)中国大陆地区图书馆事业政策研究(1978-200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关键词释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2.1 国外研究述评 |
1.2.2 国内研究述评 |
1.3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论文框架及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案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1.3.4 论文框架 |
1.3.5 论文研究预期达到的目标 |
1.3.6 论文研究实现的创新点 |
1.4 本选题背景、现实价值、学术意义 |
1.4.1 本论文选题背景 |
1.4.2 现实价值 |
1.4.3 学术意义 |
1.5 本论文选题研究的难点及解决方法 |
1.5.1 研究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观 |
1.5.2 对三大图书馆系统共性与个性政策的包容问题 |
1.5.3 时间、空间、层次、内容四维关系的处理 |
第二章 30年来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发展 |
2.1 三十年以来我国图书馆政策建设特点 |
2.2 三十年来不同历史阶段的政策发展特征 |
2.3 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发展变化特征 |
第三章 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发展环境 |
3.1 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图书馆事业政策及环境 |
3.1.1 建国后到文革前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发展 |
3.1.2 "文革"时期我国的图书馆事业 |
3.2 三十年来对外开放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影响 |
3.2.1 我国学习西方图书馆事业的方法 |
3.2.2 我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
3.3 三十年来我国社会环境对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影响 |
3.3.1 政治环境对我国当代图书馆事业的影响 |
3.3.2 文化发展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政策需求及促进 |
3.3.3 教育政策对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影响——以高校馆为例 |
3.3.4 国家科技信息发展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政策需求及促进 |
第四章 图书馆事业政策主体及所制定的政策 |
4.1 国家立法机关 |
4.2 中国共产党各级委员会 |
4.3 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及事业部门 |
4.4 图书馆行业学会和协调组织 |
4.5 图书馆 |
4.6 其他 |
第五章 图书馆事业政策客体——各领域发展政策 |
5.1 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客体的特点 |
5.2 管理现代化发展政策 |
5.2.1 我国各类图书馆的宏观管理政策 |
5.2.2 我国图书馆事业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规划 |
5.2.3 大众化服务的发展方向的确立 |
5.2.4 以检查和评估促发展 |
5.2.5 设置图书馆管理机构 |
5.3 资源建设现代化政策发展 |
5.3.1 1978年后我国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主要相关法规政策 |
5.3.2 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政策变迁中的特点 |
5.4 人力资源建设现代化政策 |
5.4.1 1978年以来我国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相关法规政策 |
5.4.2 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政策变迁中的特点 |
5.5 技术现代化政策 |
5.5.1 改革开放后我国图书馆技术现代化发展政策环境 |
5.5.2 图书馆技术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技术政策 |
5.6 图书馆建筑的技术性规则和标准 |
第六章 以政策分析法解析我国《图书馆法》立法 |
6.1 本研究中政策过程阶段划分 |
6.2 《图书馆法》的立法相关问题 |
6.2.1 我国图书馆事业的社会任务规定 |
6.2.2 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社会预期及其实现 |
6.2.3 以立法手段解决政策问题的思路来源 |
6.2.4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文化政策对图书馆立法的促进 |
6.2.5 《立法法》为图书馆法的制订提供了技术条件 |
6.2.6 《图书馆法》立法的前期准备基础 |
6.2.7 对以立法解决问题的预期 |
6.3 《图书馆法》的制订 |
6.3.1 《图书馆法》的性质 |
6.3.2 立法活动历程 |
6.3.3 《图书馆法》立法法律案的提出 |
6.4 图书馆法立法原则及相关内容规定 |
6.4.1 基于法理的立法原则 |
6.4.2 元政策问题及指导思想的规定 |
6.4.3 正确处理图书馆法规定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
6.4.4 《公共图书馆法》中条款规范侧重点的处理 |
6.4.5 对各领域问题的规范明确性和深度问题 |
6.5 《图书馆法》的实施 |
6.5.1 《图书馆法》实施的原则 |
6.5.2 《图书馆法》执行的政策工具 |
6.6 《图书馆法》实施的监测、修订与终结 |
6.6.1 《图书馆法》实施过程中的监测 |
6.6.2 《图书馆法》的修订和终止 |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从制度建设角度观察我国图书馆事业所处的社会环境 |
7.2 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础保障 |
7.3 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建设需加强的重点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后记 |
四、入世后中国钼业发展研讨会征文通知(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出版“走出去”背景下的网文出海现状研究 ——以阅文集团为例[D]. 黄莺.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1)
- [2]一路同行——我们的新中国工商记忆 60年来的一个个片段,存储了工商行政管理发展的珍贵记忆……[J]. 本刊编辑部. 工商行政管理, 2013(01)
- [3]WTO框架下的特别保障措施制度比较研究 ——以针对中国产品之特保机制为中心[D]. 李娟. 华东政法学院, 2006(06)
- [4]入世后中国钼业发展研讨会征文通知[J]. 《中国钼业》编辑部. 中国钼业, 2002(06)
- [5]中国林学会木材工业分会关于“入世后我国木材工业的发展问题”研讨会的通知[J]. 中国林学会木材工业分会. 林产工业, 2002(03)
- [6]1932-1937年《外交评论》研究[D]. 余英.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3)
- [7]长安画派艺术价值:基于艺术品价格的研究[D]. 王曼利. 西北大学, 2019(04)
- [8]美华文学和“美国梦”叙事研究[D]. 默崎.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5)
- [9]专家领导力研究 ——基于林木西教授的个案研究[D]. 魏艳. 华中师范大学, 2015(12)
- [10]中国大陆地区图书馆事业政策研究(1978-2008)[D]. 范兴坤. 南京大学, 2010(07)
标签:图书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