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困扰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孙鹏举[1](2021)在《五年制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心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目前就业环境越发严峻,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心理问题,为使学生心理状态保持健康,本文就五年制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心理存在问题及对策进行探究,对学生存在的职业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尝试给出相应的心理问题解决措施,旨在保障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朱健,黄静[2](2021)在《苏中地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趋向心理调查研究》文中认为本课题将在分析苏中地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基础上,研究高职毕业生选择就业去向时面对的各种问题,客观分析高职学生的就业趋向心理,并对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因素进行剖析,提出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和生涯规划教育理应从大一开始着手进行,并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阶段,从而纠正高职学生眼高手低的就业心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刘娜[3](2021)在《增进幸福发展与预防抑郁发作:核心素养调节效应研究 ——以陕西大学生实证分析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起点等待我们去开启,大学生当磨砺心性,成长为国家的顶梁柱。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复杂严峻局势下应运而生,作为人才培养的方针策略,竭力在高校搭建完善的体系,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与成长冲突,培养学生卓越的素养能力,呼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本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积极心理学和社会哲学等理论的指导下,以时代背景为出发点,以立德树人、三全育人为基础,对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生活应激源、幸福发展和抑郁问题等文献进行研究,阐述国内外学术界所获取的研究成果,探讨生活应激诱发理论下三类高校的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幸福抑郁的中介调节效应。本文以“陕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大数据调查问卷”做抽样调查,随机抽查1733人,本文采取学生核心素养量表、学生生活应激量表,SPSS21预测分析软件线性统计、AMOS18.0结构方程模型软件结构建模来处理频数分析、均值比较、多元回归和结构建模等,最后提出学生与学校层次的建议对策,进而推动当代大学生健康幸福生活。研究在大学生生活应激情境下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介于幸福与抑郁之间的中介干预效应关系,得出以下结论: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其三大内涵,顺应我国的“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其特有的双向调节效应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调节应激压力,追求幸福生活,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境界;幸福PERMA展示了幸福的优势内驱力,大学生认识幸福,并追求幸福,在核心素养内在激发下,防御、干预应激和抑郁的负性效应,克服心理危机,从而达到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中的劳动幸福观;大学生生活应激诱发抑郁发作,降低幸福指数,在核心素养变量与内在幸福因子干预效应下,战胜外界的压迫,具备积极的自我力量,回归正常生活;生活应激源涵盖了大学生在现代社会面对日益激增的挫折挑战,使得部分素质能力薄弱匮乏的大学生深陷其中,心理危机频发,诱发抑郁发作,降低幸福水平,阻挡正常的社会适应发展。基于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理念,提出压力管理与幸福促进的工作策略:压力管理与心身健康的育心策略;幸福促进与全面发展的育德策略;心理育人与思政育人的协同策略。
吴俊峰[4](2021)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职生心理健康管理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中职学生面临的学习和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加上社会对中职学生的过低评价和中职学生因为长期学习成绩较差而形成的自卑心理,使他们心理问题越来越严峻。目前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心理疾病的发现和矫正,但是对问题的过分关注并没有使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重点关注中职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帮助他们准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重塑自信,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为中职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和实现就业打下基础。本文以广东省M中职学校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法、访谈法和观察法,开展M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积极心理品质和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现状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中职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学习兴趣下降、个性自责自卑、人际敏感焦虑、职业素养偏低。另外,中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整体上处于中等水平,但各维度发展并不一致,中职学生发展最好的三项分别是超越维度的信念与希望品质、节制维度的宽容和谦虚品质,发展最差的是认知维度的创造力品质、人际维度的领导力品质和勇敢维度的真诚品质。与全国高中生常模相比,中职生在认知、公正、节制维度高于全国高中生,而在勇敢、人际、超越维度低于全国高中生。相关分析表明,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与专业满意度、人际支持、学校对其积极心理品质的关注程度、积极心理品质均存在显着性负相关;中职学生自杀想法与人际支持、积极心理品质水平之间存在显着性负相关,说明中职生获得的人际支持程度和积极心理品质水平对自杀想法的产生有影响,且人际支持越多,积极心理品质水平越高,越不会产生自杀想法;中职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与人际支持、学校对其积极心理品质的关注程度存在显着性正相关。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存在专职管理机构缺失、管理者专业素养不足、管理内容片面等特点。影响M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和积极品质发展有学校、社会、家庭、学生自身四个方面的因素。本文以积极心理学理论和人本管理理论为指导,针对调查发现的问题,探讨了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的提升策略:成立心理健康管理中心,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分级管理体系,实施分层管理;完善管理内容,开展积极心理管理,包括创建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档案、营造积极心理环境、强化心理调节技能训练、加强积极心理品质的开发和训练以及对影响中职学生生心理健康的风险因子进行主动识别和积极管控等;构建积极支持系统等对策建议。
杨德江[5](2021)在《高职院校学生学业预警机制的优化策略研究 ——以广西DL职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指出:“加强内涵建设,解决‘自身质量不高’问题,整体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要不断改进人才培养和评价模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业预警作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被广泛运用于高校学生学业管理工作中,在促进学生学业质量提升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当前高校实施的学业预警普遍存在“重警示,轻帮扶”和事前预防不足等缺陷,对于学习基础薄弱、自我管理意识偏低的高职学生而言,学业预警效果还不够理想。本文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业预警机制进行优化改进,契合高职院校管理实际,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广西DL职院为主要调查院校,对高职院校学业预警实施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发现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学业预警定位不准确、学业预警时效性不强、学业帮扶措施不够精准、学业帮扶力量薄弱、学业预警过程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本文以广西DL职院为例,探讨“事前预防”和“事后帮扶”相结合的学业预警模式,从学业预警的前端和后端两个维度,提出学业预警机制的优化策略:一是在学业预警前端,通过开展多层次预防教育和建立逐级预警机制,构建学生学业预警预防体系,进一步丰富学业问题的预防措施。二是在学业预警后端,针对学生学业预警的不同原因,重点从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涯辅导、学业指导等方面构建学业预警学生帮扶指导体系,进一步充实学业帮扶指导内容和形式。在预警管理上从协同帮扶、闭环管理和考核激励等方面构建学业预警帮扶管理体系,进一步规范了学业帮扶管理,促进学业预警学生的成功转化。最后,笔者以该校东校区三个教学系为例,对优化后的学业预警机制进行实证研究,对学业预警效果进行了评估。通过数据比对分析发现,本文所提出的学业预警机制的优化策略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赵建博[6](2021)在《基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分析》文中提出大学阶段是人生的转折点,学生在此阶段仍处于懵懂的状态中,如果在此过程中不能得到正确的引导,很可能会因为学生接触到不良文化并受其影响,从而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在学校会接触到新颖的事物,同时因其所处环境会使其接触新事物的同时,影响到学生的心理与生理,如果学生对此类新变化无法在短时间接受适应,便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本文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采用类别划分、自我调适等方法,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并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要素,借此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实施的实效性。
边帅[7](2021)在《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防护工作的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具有其独特性。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新媒体手段,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防护工作,有效进行心理疏导,使学生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校园生活,是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环节。同时探讨在新媒体背景下解决学生心理困扰,做好心理防护工作的多种途径。
吕泊怡,赵智军[8](2020)在《新冠肺炎疫情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应该关注的重点。通过自编问卷,对陕西某高职院校123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施测,调研结果显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性别和年级上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着低于男生;大一、大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着高于大二年级。建议从加强心理危机干预、网络育心、自我教育三个方面提供心理教育。
陈红英[9](2020)在《高职院校男生性心理分析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在研究中发现,高职阶段的男生正处于青春期发展的阶段,在性生理方面逐渐成熟,性意识方面不断提升。所以在高职院校中就要做好男生性心理分析工作,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合理化性心理教育为主,帮助高职院校男生形成正确的性认识。
宿惠[10](2020)在《高职顶岗实习生企业文化认知状况研究》文中认为高职院校采用“2+1”教学模式,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教学模式当中的“1”阶段为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为了让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生活和企业文化,而进行的一种比较科学而且有效的学习方式。多数高职生在毕业之后都会直接面临就业问题,提升高职顶岗实习生的企业文化认知水平,能够有效地为他们踏入社会奠定基础,有利于实现顶岗实习生从“学生”到“员工”的“零距离”对接。本研究首先运用文献分析法,搜集了国内外关于企业文化认知的相关研究资料,了解到了国内外当前关于企业文化认知具体的研究进展。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获得了关于高职顶岗实习生企业文化认知状况的详细实证资料。在原有研究与本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调研结果,从高职顶岗实习生企业文化认知的水平,企业文化认知的途径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了解当前高职顶岗实习生企业文化认知状况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使用与满足理论,文化传播相关理论对当前顶岗实习生企业文化认知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度的理论剖析,深入挖掘探讨,以此来阐述现状背后的具体原因。最后根据高职顶岗实习生的特点依次从高职顶岗生,企业,学校,等几个层面着手,提出切实可行的且有较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帮助更多的高职顶岗实习生提升自己的企业文化认知水平,并形成相应的职业素质,缩短毕业生适应岗位的时间,有助于顶岗实习生在就业时能快速地从“学生”角色转化为“企业员工”角色。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困扰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困扰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五年制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心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五年制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职业价值观单一 |
(二)挫折耐受性低 |
(三)自我同一性混乱 |
(四)社会适应困难 |
二、五年制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心理问题解决的对策 |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
(二)培养学生建立优良的职业心理品质 |
(三)有效开展学生职业心理测评 |
(四)开展综合性的、专业的职业心理辅导 |
结语 |
(2)苏中地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趋向心理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背景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研究对象 |
2.2研究方法 |
3 调查结果分析 |
3.1就业心理困扰因素 |
3.2就业心理期望 |
3.3高职毕业生对学校开展的就业指导满意度调查 |
4 完善大学生就业的建议和对策 |
4.1政府社会层面 |
4.2高校层面 |
4.3自我层面 |
(3)增进幸福发展与预防抑郁发作:核心素养调节效应研究 ——以陕西大学生实证分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1 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相关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发展PERMA幸福理论研究现状 |
1.3.4 国内外干预抑郁发作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1.3.5 核心素养、幸福、抑郁的关系研究现状 |
1.4 研究述评和研究展开 |
1.4.1 研究述评 |
1.4.2 研究展开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概念界定 |
2.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
2.1.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1.2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2.2 积极心理学PERMA幸福发展相关理论 |
2.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抑郁干预的理论 |
2.3.1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
2.3.2 自我调节与积极干预 |
2.3.3 预防抑郁发作的理论 |
2.4 中国大学生三类六维发展核心素养概念 |
2.4.1 文化基础: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 |
2.4.2 自主发展:学会学习与健康生活 |
2.4.3 社会参与:责任担当与实践创新 |
第三章 对象和方法 |
3.1 资料来源与研究对象 |
3.1.1 资料来源 |
3.1.2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与调研工具 |
3.2.1 研究方法 |
3.2.2 调研工具 |
3.3 理论假设与实证验证 |
3.3.1 理论假设 |
3.3.2 实证检验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4.1 基本资料与信度效度检验 |
4.1.1 问卷信度与答卷效度检验分析 |
4.1.2 人口学和社会学资料频数分析 |
4.2 生活应激源及应激反应均值比较分析 |
4.2.1 男女生应激源及反应均值比较 |
4.2.2 三类学校应激源及反应均值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 |
4.3 核心素养、幸福与抑郁均值比较分析 |
4.3.1 男女生发展核心素养均值比较 |
4.3.2 三类学校发展核心素养均值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 |
4.3.3 男女生幸福发展指标均值比较 |
4.3.4 三类学校学生幸福发展均值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 |
4.3.5 男女生抑郁发作指标均值比较 |
4.3.6 三类学校学生抑郁发作均值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 |
4.4 大学生核心素养、应激、抑郁、幸福因素相关分析 |
4.4.1 大学生应激源及其反应8 项相关分析 |
4.4.2 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6 维度相关分析 |
4.4.3 大学生积极幸福发展5 要素相关分析 |
4.4.4 大学生消极抑郁发作9 症状相关分析 |
4.4.5 核心素养、应激、抑郁与幸福的分析 |
4.5 大学生生活应激及抑郁、核心素养及幸福的回归预测 |
4.5.1 总样大学生生活应激诱发抑郁发作的回归预测 |
4.5.2 男女生生活应激分别诱发抑郁发作的回归预测 |
4.5.3 总样大学生9/18 项核心素养预防抑郁回归预测 |
4.5.4 大学生男生与女生核心素养预防抑郁回归预测 |
4.5.5 总样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增加幸福的回归预测 |
4.5.6 大学生男生与女生核心素养增加幸福回归预测 |
4.6 大学生核心素养4*2 性别对预防抑郁的调节交互效应方差分析 |
4.7 大学生核心素养4*2 性别对增加幸福的调节交互效应方差分析 |
4.8 大学生“S生活应激—O核心素养—R增幸福与防抑郁”结构方程模型 |
第五章 讨论与建议 |
5.1 大学生应激诱发抑郁发作、核心素养激励幸福发展的工作原理 |
5.1.1 大学生生活应激及抑郁、核心素养及幸福具有群组差异特点 |
5.1.2 大学生生活应激及抑郁、核心素养及幸福受其性别分组调节 |
5.1.3 大学生生活应激及抑郁、核心素养及幸福亦受学校分类调节 |
5.2 大学生生活应激本质是其生活应激源诱发应激反应的加工过程 |
5.3 大学生核心素养具有增进幸福与预防抑郁的双重调节作用 |
5.3.1 培育大学生核心素养六维度能够提升其幸福发展五要素 |
5.3.2 培育大学生核心素养六维度能够舒缓其抑郁发作九指标 |
5.4 大学生核心素养激励所获得的幸福反过来对抑郁具有疗愈作用 |
5.5 建议:基于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压力管理与幸福促进的策略 |
5.5.1 压力管理与心身健康的育心策略 |
5.5.2 幸福促进与全面发展的育德策略 |
5.5.3 心理育人与思政育人的协同策略 |
第六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学生生活应激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4)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职生心理健康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教育部关于加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要求 |
(二)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管理需要积极心理学的介入 |
(三)个人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持续关注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述评 |
四、概念界定 |
(一)中职生 |
(二)积极心理品质 |
(三)心理健康 |
(四)心理健康管理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调查研究法 |
(三)观察法 |
第一章 中职生心理健康管理的理论基础 |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 |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
(二)积极心理学理论与中职生心理健康管理的关系 |
二、人本管理理论 |
(一)人本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
(二)人本管理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关系 |
(三)人本管理理论与中职生心理健康管理的关系 |
第二章 广东省M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现状调查 |
一、调查设计 |
(一)调查对象 |
(二)问卷设计 |
(三)访谈设计 |
二、调查实施 |
(一)对象的抽取与人口学特征 |
(二)施测与数据处理 |
三、调查结果 |
(一)人口学差异 |
(二)描述性统计结果和相关性分析 |
第三章 广东省M中职学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中职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
(一)学习兴趣匮乏,学习动机较弱 |
(二)个性自责自卑,缺乏恒心和毅力 |
(三)人际交往敏感焦虑,主动交往意识较差 |
(四)职业素养提升缓慢,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
二、中职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学校原因 |
(二)社会原因 |
(三)家庭原因 |
(四)学生自身原因 |
第四章 中职生心理健康管理提升策略与建议 |
一、成立心理健康管理中心,完善管理机制 |
(一)设置不同功能机构,明确各自职责 |
(二)组建专业团队,提升管理者管理意识和能力 |
(三)完善监督和评价机制,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
二、建立分级管理体系,对不同对象实行分层管理 |
(一)面向全体学生的初级预防体系 |
(二)针对有心理问题倾向学生的二级预防体系 |
(三)针对严重心理和行为异常学生的三级预防体系 |
三、开展积极心理管理,完善管理内容 |
(一)创建中职生心理档案 |
(二)创设有利条件,营造积极心理环境 |
(三)加强学生心理问题调适,强化心理调节技能训练 |
(四)激发学生潜能,开发和培养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 |
(五)防微杜渐,加强对心理健康风险因子的识别与干预 |
四、家校社区联动,构建促进中职生心理健康的积极支持系统 |
(一)开展专业兴趣活动,提升专业满意度 |
(二)组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升社会支持度 |
(三)加强家校沟通,构建和谐亲子关系 |
(四)加强社区管理,营造和谐社区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文献 |
(一)着作 |
(二)期刊 |
(三)学位论文 |
(四)其他 |
二、外文文献 |
附录1 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问卷 |
附录2 中职生心理健康状态问卷 |
附录3 中职生人际支持现状及积极心理品质被关注度问卷 |
附录4 学校心理健康管理访谈提纲1:(学校心理老师和班主任) |
附录5 学校心理健康管理访谈提纲2:(学校领导)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高职院校学生学业预警机制的优化策略研究 ——以广西DL职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
1.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
2.国外研究述评 |
3.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4.国内研究述评 |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框图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框图 |
(五)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问卷调查法 |
3.访谈法 |
4.实证研究法 |
二、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1.学业预警学生 |
2.学业预警机制 |
(二)理论基础 |
1.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2.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
三、高职院校学生学业预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设计 |
1.调查目的 |
2.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设计 |
3.调查时间和调查对象选择 |
(二)问卷调查过程 |
(三)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1.学生对学校学业预警制度存在认知不足 |
2.学生对待学业重视不够 |
3.教师对预警学生的关心指导不够 |
4.学业预警帮扶成效有待提高 |
(四)访谈实施过程和结果 |
(五)学业预警制度的运行现状及存在问题 |
1.学业预警的总体运行状况 |
2.学业预警取得的初步成效 |
3.学业预警存在的问题 |
(六)影响学生学业预警成效的因素分析 |
1.社会价值多元化和就业形势认识偏差 |
2.学校重视不足和学业预警管理机制不完善 |
3.家庭疏于教育管理和家校联动乏力 |
4.学生重视不够和存在补考依赖 |
四、高职院校学生学业预警机制的优化策略 |
(一)构建学业预警预防体系 |
1.开展多层次预防教育 |
2.建立学业预警逐级预防机制 |
(二)构建学业预警学生帮扶指导体系 |
1.明确学业帮扶重点 |
2.细化学业帮扶任务 |
(三)构建学业预警学生帮扶管理体系 |
1.建立学业帮扶协同机制 |
2.优化学业预警学生帮扶管理 |
3.建立学业帮扶考核激励机制 |
五、高职院校学生学业预警机制的优化效果评估 |
(一)学业预警效果评估设计 |
1.针对全体学生的学业预警效果评估 |
2.针对学业预警学生的学业预警效果评估 |
3.学生学业预警状态变化情况分析 |
4.学生学籍异动数据情况分析 |
(二)学业预警数据的采集与分析 |
1.学校生源质量分析 |
2.学生考试情况的统计分析 |
3.学生学业预警数据的统计分析 |
4.学业预警状态变化数据的统计分析 |
5.学生学籍异动数据的统计分析 |
(三)学业预警机制的运行效果评估 |
六、研究总结 |
(一)研究结论 |
(二)不足之处 |
(三)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高职院校学生学业预警机制优化策略的调查(学生卷) |
附录二:高职院校学生学业预警机制优化策略的访谈提纲 |
附录三:高职院校学生学业预警机制优化策略的访谈提纲(非样本院校)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基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特征 |
1.自适应性 |
2.困扰型 |
3.积累性 |
4.阶段性 |
5.多重性 |
三、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1.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 |
2.完成心理问题类别划分 |
3.自我调适 |
四、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期间需要关注的工作重点 |
1.确定重点群体 |
2.分阶段开展教育工作 |
五、结语 |
(7)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防护工作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媒体的产生对学生心理产生的影响 |
(一)积极影响 |
(二)消极影响 |
二、高职院校学生现状分析 |
(一)存在各种学习问题 |
(二)易被不良情绪困扰 |
(三)社会认同感偏低 |
(四)心理落差较大 |
(五)人际关系敏感 |
三、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学生心理防护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
(一)多种新媒体途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
(二)通过网络渠道积极发挥朋辈心理辅导的作用 |
(三)发挥网络心理咨询的优势 |
(四)线上线下相结合解决学生心理困扰 |
(五)利用新媒体手段开展丰富的线上心理活动 |
(六)多种线上形式实现“助人自助” |
(8)新冠肺炎疫情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工具与内容 |
二、数据结果 |
(一)新冠肺炎期间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
(二)新冠肺炎期间高职大学生心理困扰总体分析 |
(三)新冠肺炎期间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心理援助的关系 |
(四)新冠肺炎期间高职大学生心理压力源分析 |
(五)新冠肺炎期间高职大学生领悟心理支持的分析 |
(六)新冠肺炎期间高职大学生生活应对能力的分析 |
三、调查结论 |
(一)新冠肺炎期间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
(二)新冠肺炎期间高职大学生社会适应与心理困扰状况 |
(三)新冠肺炎期间高职大学生心理援助状况 |
(四)新冠肺炎期间高职大学生心理压力源状况 |
(五)新冠肺炎期间高职大学生应对能力 |
(六)新冠肺炎期间高职大学生领悟心理支持 |
四、应对策略 |
(一)加强高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重点防御工作 |
(二)建设多层级立体“网络”心育模式 |
(三)朋辈互助构建心理育人网络 |
(四)发挥学生主体心理自我教育的功能 |
(9)高职院校男生性心理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阶段高职院校男生性心理发展现状 |
二、高职院校男生性心理存在的问题 |
三、高职院校男生性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
(一)提升对性意识的认识 |
(二)提升性情感稳定性 |
(三)提升性适应能力 |
四、结语 |
(10)高职顶岗实习生企业文化认知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概念界定 |
1.4.1 企业文化 |
1.4.2 认知 |
1.4.3 企业文化认知 |
1.5 理论基础 |
1.5.1 企业文化传播学理论 |
1.5.2 使用与满足理论 |
1.6 文献综述 |
1.6.1 关于顶岗实习的研究综述 |
1.6.2 关于企业文化的研究综述 |
1.6.3 对企业文化认知的研究综述 |
1.6.4 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总体述评 |
第2章 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
2.1 研究设计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工具 |
2.1.3 数据处理 |
2.2 研究实施 |
2.2.1 问卷施测 |
2.2.2 访谈施测 |
第3章 顶岗实习生企业文化认知状况 |
3.1 顶岗实习生企业文化认知水平 |
3.1.1 对企业文化中物质文化的认识 |
3.1.2 对企业文化中制度文化的认识 |
3.1.3 对企业文化中精神文化的认识 |
3.1.4 对企业文化中行为文化的认识 |
3.2 顶岗实习生企业文化认知渠道 |
3.2.1 视听类文化传播渠道 |
3.2.2 行为类文化传播渠道 |
3.2.3 新媒体类文化传播渠道 |
3.3 顶岗实习生企业文化认知存在的问题分析 |
3.3.1 顶岗实习生企业文化认知不清晰 |
3.3.2 顶岗实习生企业文化认知不全面 |
3.3.3 顶岗实习生企业文化认知积极性不高 |
3.3.4 顶岗实习生企业文化各要素认知水平度差异较大 |
第4章 顶岗实习生企业文化认知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探讨顶岗实习生企业文化认知的影响因素 |
4.1.1 顶岗实习生生理需求的影响 |
4.1.2 顶岗实习生安全需求的影响 |
4.1.3 顶岗实习生归属和情感需求的影响 |
4.1.4 顶岗实习生尊重需求的影响 |
4.1.5 顶岗实习生自我实现需求的影响 |
4.2 基于文化传播学探讨顶岗实习生企业文化认知的影响因素 |
4.2.1 企业文化传播完整程度的影响 |
4.2.2 企业文化传播者的影响 |
4.2.3 企业文化传播受众的影响 |
4.2.4 企业文化传播媒介的影响 |
4.2.5 企业文化传播方式的影响 |
第5章 提升顶岗实习生企业文化认知水平的对策建议 |
5.1 加强学生在顶岗实习前的教育 |
5.2 合理拓宽企业文化宣传渠道 |
5.3 结合实习生特点进行文化传播 |
5.4 加强企业和实习生的媒介素养 |
5.5 构建完善的企业文化培训体系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高职顶岗实习生企业文化认知状况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B 高职生职业认知现状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困扰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五年制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心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 孙鹏举. 科幻画报, 2021(12)
- [2]苏中地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趋向心理调查研究[J]. 朱健,黄静. 财富时代, 2021(06)
- [3]增进幸福发展与预防抑郁发作:核心素养调节效应研究 ——以陕西大学生实证分析为例[D]. 刘娜.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4]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职生心理健康管理策略研究[D]. 吴俊峰.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2)
- [5]高职院校学生学业预警机制的优化策略研究 ——以广西DL职院为例[D]. 杨德江.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6]基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分析[J]. 赵建博.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 2021(05)
- [7]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防护工作的分析研究[J]. 边帅. 长江丛刊, 2021(03)
- [8]新冠肺炎疫情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 吕泊怡,赵智军. 教育科学论坛, 2020(27)
- [9]高职院校男生性心理分析及对策[J]. 陈红英.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20(03)
- [10]高职顶岗实习生企业文化认知状况研究[D]. 宿惠.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