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应动员家长支持学校工作

班主任应动员家长支持学校工作

一、班主任老师要动员家长支持学校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范士红[1](2021)在《小学教师领导的个案研究》文中指出教师是教育改革的主体,是学校变革的关键力量。近年来,随着教师赋权运动和教师专业化运动的不断推进,“让教师成为领导者”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倡导,教师领导研究成为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教师领导强调将学校的领导权力赋予教师,让教师承担领导者的角色和任务。有效的教师领导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使整个学校受益,包括提高学校的组织效率、形塑学校文化及提高学校的领导能力,促进教师领导者自身的专业发展及专业共同体的合作和专业成长,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和改善。学校具体教育情境中的教师领导的研究,应该回答两个问题:“谁在领导”和“如何领导”,即什么样的教师能够成为领导者,教师领导者通过哪些行为发挥领导影响。以此为目标,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以两名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以深度访谈为资料收集的主要方法,并辅以观察记录、文件和研究日记等的分析,探讨S小学教师领导的实践样态,描述和解释教师领导者的特质和教师领导者的实践作为,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教师领导实践的因素。本研究的结论如下:一、虽然理论上所有的教师都有可能且应该成为教师领导者,然而事实上并非所有的教师都是领导者或者能够进行领导实践。教师要想成为领导者,除了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其自身也需要具备一些特质。影响教师成为领导者的特质包含三个方面:人格特质、专业特质和领导特质。专业权威和职业情怀是教师领导者最基本的专业特质;对课程变革的敏感和执行力是教师领导者最显着的专业特质。积极认真、精力旺盛、喜欢挑战,是教师领导者的主要人格特质。正直、乐于分享、善于沟通,是教师领导者主要的领导特质。另外,教师个人的成长经历也影响了领导角色的建构。二、教师领导者在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实践行为包含三个维度:引领和示范班级课程与教学、发展教师专业共同体、参与学校决策与变革。其中,“引领和示范班级课程与教学”是教师领导实践的最基本维度,这主要来源于教师领导者的专业权威;“发展教师专业共同体”是教师领导者发挥领导影响的最直接方式,教师领导者藉此与共同体成员合作并实现专业成长;教师领导者“参与学校决策与变革”的维度中,参与动机与参与方式主要来自于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需要。三、学校环境中同时存在着积极和消极的因素,影响着教师领导的实践。本研究发现的支持教师领导的因素包括学校文化、领导角色和人际关系、教师个人因素以及外部因素四个方面;阻碍教师领导的因素则表现为缺乏时间、缺少明确的学校愿景、校长的有限支持以及缺少系统的科研引领的支持。基于研究发现,本研究提出了“重建学校文化,营造信任合作的共同体氛围;发挥学校管理者在识别、支持和培养教师领导方面的重要作用;教师应该觉察自身的特质,觉醒教师领导意识;开展教师领导教育,提高教师领导者的知能;进一步丰富教师领导的理论研究”五个针对性的建议,以期有更多的教师领导者在学校变革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齐新[2](2020)在《初中班级民主管理的现状与问题及改善研究 ——以A市两江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班级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级管理是初中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在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班级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一个良好的班级管理模式,不仅能大幅度减轻班主任的工作压力,还能最大程度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进步、学生民主意识的逐渐增强,加强班级民主管理愈发重要。实践证明,在班级管理中,民主精神贯彻的越彻底,民主程序落实的越充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越强,班集体建设的更好。本研究选取了A市一所普通中学的师生作为对象,通过对这所学校的近百名师生进行问卷调研和访谈,掌握了当前普通初中班级管理中民主管理的现状,并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初中班级中的民主管理已经取得较大发展,学校、班主任和科任老师们在实践中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做法并运用到班级一线管理中。班级的民主管理让民主意识厚植人心,实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但总体而言,班级的民主管理效果仍然与理想模式有巨大差距,体现在班级民主管理的水平、民主管理的实效、班级民主管理的程序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问题。从满意度的角度来看,参与初中教学活动的不同主体对班级民主管理的现状具有不同评价:班主任群体认为班级管理的现实评价与心理预期间存在较大差异;绝大多数学生对于同龄人参与民主管理的工作效果较为认可;家长群体对孩子所在班级的管理状况感到满意。分析认为,造成上述初中班级管理中民主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首先,班主任对班级民主管理理解程度不深,难以把握好班级民主管理“度”的问题,班级民主管理落实不到位。其次,学生片面理解民主的含义,参与班级民主管理的意识不强,参与班级民主管理的能力不足。再次,科任老师与学生缺乏学习之外的交流沟通,未在班级民主管理中充分发挥作用。最后,从其他主体因素来看,家校在民主管理中未形成合力、学校民主管理水平较差、社会主义民主仍处于发展阶段等也同样影响班级民主管理水平。基于上述问题发现和原因分析,我们从不同主体角度出发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班级民主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要发展学生民主意识,培育学生的民主管理能力。其次,要发挥班主任在班级民主管理中的主导作用,提高班主任民主意识。要改革班主任工作方式、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要践行班级民主管理模式,通过民主制度和程序实现科学管理。其次,要发挥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教育合力、发展和谐师生关系。鼓励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与管理中采用正面教育激励、共建良好班级氛围。最后,要充分发挥家庭、社会等外界因素的积极作用,形成家校教育合力。要推动社会民主实践发展,加强学校民主管理、实现社会和学校民主生态改善,为班级民主管理创造良好背景。

徐贤安[3](2020)在《乐清市农村自然小班的学校管理研究 ——以南岳二小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学校管理要顺应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地调整配置学校资源,整合调动各方的因素,优化学校教育中的要素,以保证学校教育达到最好教育效果。现在我们国家的各项事业都在不断的进步,大众的价值观表现出多元化,视野越来越广阔。为此对于学校的管理来说,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时代转变的中,学校管理也要去符合国家以及大众对于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本文研究中,笔者以南岳二小为中心,基于走访座谈和抽样问卷调研结果,分析乐清农村自然小班管理的现状,讨论了农村学校中管理体系、师生角色、家校互联等问题。在公共管理理论以及教育政策的指导下,探究不断改进管理的有效策略,希望给自然小班的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促进自然小班的学生和教师的学习和发展,提升自然小班的教学和管理质量。文章第一部分阐述了研究的目的以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给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二部分深入到乐清农村学校以及南岳二小进行调研,阐述了调研的过程,调研的方法以及结果。第三部分揭示了现在南岳二小自然小班的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学校的要素管理和保障不全面,学生的自主意识和配合不到位,教师的工作理念和方法不灵活,也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家校合作机制等等。在此基础上,笔者分析了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总结提出解决建议。比如,构建科学的管理制度,加强教育要素保障,重视对教师的培训,转变教师的观念,体现小班特色,给每个学生施展才华和参与管理的机会,争取家长和地方乡贤的帮助和支持,开展一系列的班级活动,培养师生感情,塑造良好的家校社校氛围等等。总之,学校要重视农村自然小班管理工作,小班的管理更要去与时俱进,去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去给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从而充分发挥自然小班的良育作用。

李彬彬[4](2020)在《基于家长资源的校本德育课程建设研究 ——以济南市J小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德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德育承载着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使命。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传统的德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学校德育的要求。校本课程的提出,为改善学校德育现状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家长参与德育课程建设提供了可能。家长资源对于校本德育课程建设来说是一项丰厚、宝贵的资源,它所具有的生活性、便捷性、多样性等特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校德育资源的不足,成为整个德育资源不可或缺的内容。但由于种种原因,校本德育课程建设中家长资源运用的现状并不理想,大量宝贵的家长资源被忽视、得不到合理的运用,家长资源的闲置与校本德育课程资源短缺矛盾突出,因而如何在德育校本课程建设中有效运用家长资源成为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校本德育课程建设为视角,探究校本课程建设中家长资源的运用问题。首先对家长资源开发和基于家长资源进行校本课程建设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介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分析表明国内外关于家长资源的开发研究已经较为深入,但是具体到课程建设这一视角,家长资源运用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在实践时缺少参考,问题所在也正是本研究的价值所在。论文对家长资源、校本课程、校本德育课程进行了概念界定,分析家长资源生活性、便捷性、多样性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基于家长资源进行校本德育课程建设的意义。接着进行了个案研究,按照团队建设、研究准备、资源征集、建立资源库、家长资源课程化、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实施效果的顺序进行了阐述。最后,通过反思总结过程,得出J小学基于家长资源的校本德育课程建设的六点成功经验和三个存在的问题。六点成功经验是:(一)全方位合作提课程实效,(二)体系灵活易资源吸纳,(三)实践探究助品德成长,(四)多渠道宣传促学校口碑,(五)奖励机制增家长积极性。在研究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一)校本德育课程体系建设不足,(二)家长资源开发欠规范,(三)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待提升。同时,针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改进措施,在后续的研究过程中将努力推动基于家长资源校本德育课程建设的规范化。

李金刚[5](2020)在《会宁教育:一个“教育状元县”的时空社会学考察》文中提出当急于奔向教育的未来时,亦需要回过头来看看来时路,以确证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教育时代。一方面,“寒门难出贵子”的现象仍是一个真切的社会议题;另一方面,得益于国家采取的各种举措,部分人和地区也确实因教育而改变命运,赢得名声,实现“逆袭”。面对这种看似矛盾的真相抑或真实,有必要走进那些经典案例,探究其何以如此,分析其在实现教育“逆袭”过程中的所得与所失。本研究选取一个既是国家级贫困县又被称为“教育状元县”的典型县作为研究对象,以时空社会学为理论基础,从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的角度深入考察分析。研讨其塑造教育状元县的历程,分析其为维持教育声誉采取的手段和措施,其中的参与者如何行动;进而探究在这一过程中谁更容易从中受益,他们具有什么样的社会特征;最后,论证该县打造教育社会的全民参与过程。通过对会宁二中搬迁“事件”进行“解剖麻雀”式的深描发现,作为利益相关者,因立场不同,人们对学校的认知相异,对学校搬迁的态度亦是多样,但是都将学校当作资源。其中,学校教师认为学校是文化效应优先的空间、学校周边企业商户则看重学校空间的经济效应,政府则强调社会统筹管理优先。表面上看,学校搬迁只是学校的事情与他无涉,但是搬迁过程中的博弈和利益纠葛的发生则表明学校绝非是独立于社会时空,而是深刻地影响当地的生活。进一步以时间为主线对会宁教育展开“长时段”分析,可以发现会宁县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风貌并没有给其发展各种行业提供便利,教育则是当地人们与自然、社会相处过程中做出的选择和策略。明清之际,得益于朝廷教化和历史积累,学宫、书院开始出现,部分人尝到教育的甜头。随着社会发展,民国时期现代教育也流传到这一地区,重教之风在变迁中延续。1949年之后,该地区的教育发展历程整体上与社会大环境同步,虽有波折,但是当地人重视教育之根未断,加之当地政府的刻意主导,教育受重视的程度日益增加,其名声也在现代媒体传扬下广为人知,并最终被赋予“教育状元县”称号。该县为维持教育声誉采取诸多方法和策略,以其高中生源为例研究发现,县域内几所高中在招生时,学校间生源存在良莠之差,好学校存在掐尖现象。每一所学校内部,又设置高考指标并具体分配到各个班级、教师,以确保考上大学的学生名额“包产到户”“责任到人”。此外,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中,也进行精打细算的时空管控和分层划级的人员管理。围绕高中生“尖子生”家庭背景的分析发现,那些家庭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相对好的学生,更容易从中受益。对考入重点大学的学生生源地分析又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论。即,在该地区,能考入重点大学的学生存在城(县城)乡(乡镇)村(村落)的三级差别。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地政府、群众和企业商户合力将该县打造成一个教育社会。其中,政府部门规划设计的“教育景观”为当地打造教育社会提供制度上的引导和整体性的部署;意图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学生及其家长则为当地教育社会的制造提供群众基础;处于政府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企业商户则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既利用着教育名声也为教育名声的维持助力,并积极参与到教育社会的创造中来,三者共同实现会宁县创造教育社会的集体动员。

孙路[6](2020)在《不甘与无奈 ——中考分流下进城务工家长的教育行动研究》文中指出中考是义务教育后的第一次分流,从国家层面而言,中考教育分流是将学生分层别类,使学生进入不同的学校和课程轨道,并按照不同学校的要求和课程标准,采用不同教学方法,教授不同的教学内容,使之成为不同规格和类型的人才,为国家培养各种各样的人才。从家庭层面来看,中考教育分流是和高考一样的重要分水岭,中考决定了大部分学生分流到不同轨道:高中——大学和职业学校——社会,通过职业教育进入高等教育轨道的人数较少。受中国传统“学而优则仕”观念和参差不齐的职校办学水平的影响,绝大部分家长不愿意子女被分流到职业学校,在中考即将到来的时候,家长的心态是怎么样的?家长会做出什么样的行动?作为进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家长,子女没有机会进入城市的重点中学,他们面对城市薄弱学校的升学困难现实和强烈的升学愿望的冲突,这些进城务工家长会有什么样的状态来面对中考的教育分流?他们会做什么?这些行动能够改变子女的命运吗?思考这些问题可以了解进城务工家长参与子女教育的情况,回应教育公平问题。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选择一所城市薄弱学校G校的进城务工家长作为研究对象,面对中考教育分流时,他们不甘于子女被分流到职业学校轨道,而是主动地参与到子女的教育中,他们基于自身的在城不利处境和薄弱学校的现实的思考,寻求可以利用的手段:日常教育和借助外力,以期实现子女通过进入普高向上流动。但是家长的这种教育行动同时是一种短期的、急切的和反作用的,家长的教育行动受到自身惯习、家庭资本和薄弱学校的限制,难以帮助子女向上流动,但底层家长主动参与子女教育本身就具有一定意义,它是家长教育角色意识的觉醒,应该被看到,应当被支持。因此,构建进城务工家长教育行动的支持体系十分必要,有利于推进教育公平。本研究主要包括六个章节的内容: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设计及研究过程,研究者基于教育公平问题和个人兴趣,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了解中考教育分流背景下进城务工家长教育行动的动机、过程以及行动的结果;第二章是对G校的学校样态的描述,确定G校为流动儿童较多的城市薄弱学校;第三章是对进城务工家长的教育行动的动机的说明,动机主要来自于家长强烈的升学期望和寄托学生的教育信念;第四章描述了家长具体教育行动的过程,行动的手段是依靠日常教育和借助外力,这种短期的应急性行动对于子女在教育分流中的获得优势的作用较小,甚至产生反作用;第五章讨论了家长教育行动的限度,家长惯习、家庭资本和外部场域网络限制了家长的教育行动,家长的教育行动发挥作用受到多方面的制约;最后一章是对进城务工家长教育行动的可能的思考,这种行动具有一定意义,这种行动有助于消解底层家长的污名现象和增加底层学生向上流动的机会。同时,基于进城务工家长教育行动的限度的思考,应该从家长、学校和社会层面构建家长教育行动的支持系统。

李百艳[7](2019)在《走向现代学校治理的对话机制建设研究 ——以公办初中JS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笔者亲身工作20年的JS中学为基本案例,以上海市中小学学校领导管理变革为背景,以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政策依据,直面初中学校的诸多发展性矛盾和困境,聚焦学校办学实践中从“管理”到“治理”的理念转变,探索学校对话机制建设的路径及相关策略,从实践层面回应学校治理现代化的大趋势。论文以深度参与式观察和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辅以问卷调查、访谈、自然观察等方法,在系统梳理已有的关于对话理论、对话管理、对话机制、学校治理的相关研究基础上,针对当下普遍存在的重视课堂对话较多而关注学校管理对话较少、传统管理视角较多而治理视角较少、重视对话实践较多而关注对话机制建设较少等问题,以案例学校的个案研究为载体,基于案例学校的经验和问题,从实践逻辑和学理逻辑出发,全方位透视了学校管理形态演变中的对话实践和对话机制建设问题。论文根据现代治理理论、交往理性理论和对话理论,以透视学校管理中的对话实践、探寻学校治理背景下的对话机制建设、提炼治理理念下的对话决策模式、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以及课堂模式的探寻、家校共育中的互动机制建设为主要研究内容,重点围绕初中学校管理变革中对话机制的建设有无可能、这些机制在学校变革实践中呈现为何种样态、学校治理理念在课程开发、教学变革及家校共育等学校实践中如何应用等问题展开系统研究,探讨了学校治理过程中对话机制建设所涉及的前提、条件、思路、策略、辐射、拓展和延伸等诸多方面问题。通过梳理和总结案例学校20年办学历程中初创期的“绩效导向”、发展期的“专业导向”和转型期的“治理导向”三个阶段发展的演变,对建校以来历任校长的领导决策风格进行了归纳、提炼,对三种不同的决策模式即“领袖裁决式决策模式”、“项目统领式决策模式”和“对话决策模式”进行了特征归纳和得失分析,探讨了治理视角下对话机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及其可行性,提出了对话机制在课程开发、教学改革和家校共育等方面进行实际应用的思路和方法,并结合案例学校的实践进行了学理分析。对案例学校在对话机制建设中的若干治理问题,诸如参与的程度、化解冲突的协商、在利益与权力之间的共识内涵、决策合法性的审议机制以及商谈伦理与专业道德内在唤醒等进行了案例式的呈现和理论剖析。主要研究结论,一是对话机制是学校发展和实现治理的关键内生性力量,通过对话能够形成共识和共同愿景,促进师生、家长积极参与;二是对话机制的形成受组织发展阶段和学校领导个人风格影响,一般要经历从萌芽、培育到形成三个不同发展阶段;三是对话机制形成的生态氛围和治理效应有助于学校系统优化。论文的主要特点,一是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角度,突出学校变革与发展进程中的不同阶段不同实践导向对对话管理性质及特征的影响,展示了对话机制建设的过程性和情境性;二是从理论与实践相融通的角度,分析了学校管理的对话层面、决策类型及实践应用,拓展了治理理论和对话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辐射空间;三是从历史与未来相贯通的角度,总结和提炼了绩效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成果与问题,重建治理理念下的对话管理实践和对话机制理论,不仅超越而且包容了历史上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的合理之处,开辟了现代学校治理的新理论和新境界。

张微[8](2018)在《高校学生工作的社会工作参与研究》文中认为2016年12月8日,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中强调,高校思政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然而,通过对国内多所高校的实证研究发现,高校学生工作面临主体困顿、客体倒逼压力和环境挑战等诸多方面现实问题,这成为了本文探讨社会工作参与高校学生工作的现实动因。接着,本文通过对高校学生工作与社会工作两者在历史沿革与特点的梳理阐析中发现,在学理层面,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工作两者存在着耦合性与弥补性统一的内在关联性,这成为社会工作参与高校学生工作在应然层面的逻辑基础。然而,在实然层面,社会工作参与高校学生工作的作用为何,是在逻辑上需予以进一步回答的问题。本文基于对多所高校社会工作参与高校学生工作行动实践的实证研究,发现了社会工作在参与高校学生工作实践中的多种功能实现,这些功能可借助显功能与潜功能的概念工具予以区分。区分后可知,社会工作参与高校学生工作的显功能是行动者事先预见、非隐蔽性的功能实现,表现为具有服务性质作用于高校学生工作服务领域的实践后果,主要包括大学生成长发展指导的有效提供、弱势大学生的全面关注与帮扶、学生组织内源性的建设与引导等方面。而潜功能则是行动者事先未预见或具有隐蔽性的功能实现,是其在高校学生工作除服务领域外,在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等领域的实践后果,具体显现在促进“全员育人”的操作化、学生管理三级预防体系的建构和高校学生工作者核心素质的优化等方面。研究进一步发现,每种功能实现背后均有其发生的必然内在逻辑。在研究逻辑的延续上,高校学生工作的社会工作参与如何实现的问题需予以进一步澄清。对此问题,本文通过提出社会工作参与高校学生工作的实践模式予以回应。通过对影响社会工作参与高校学生工作微观、中观和宏观因素的分析,借助模式划分类型变量,本文尝试提出了原发融入附着型、内驱诱导协助型和外驱嵌入合作型三种社会工作参与高校学生工作的实践模式,并基于特征分析变量对每种模式的特征予以了明晰,在此基础上,本文还进一步从适用范围与结构生长探讨了实践模式建构的适用性意义。

王宏涛[9](2018)在《洼村:一个西北贫困村落的民族志》文中指出本文从人类学视角出发,针对宁夏固原一个回族村落的贫困问题进行研究。将贫困看作是一种被生产的知识而不仅仅是客观现象的反映,认为它解决的不仅仅是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而且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即贫困农户在面对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过程中,所形成和展示出的行为模式和文化适应。贫困农户的生计方式是村落文化系统中的核心内容,而文化教育、婚姻家庭、亲属关系、病患医疗等则是适应环境的生活结果,受到文化系统中生计方式的决定和塑造,同时自身也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并显示出促进或延缓生计适应性的作用。本文的内容主要分为七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研究的缘起与问题意识,梳理了国内外关于贫困问题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关键概念、研究方法及文章内容结构。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是对作为田野调查地点的洼村村落在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约束下、人文生态环境影响下的人居生态环境适应性进行历时性分析,可以在时空层面更好地理解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生存的影响,提供贫困村落应对自然生态的人居环境适应。第三章主要从对洼村生计的时间、空间角度出发,分析贫困农户生计结构及其背后的逻辑运行机制,提出了“生计决策”和“生计平衡”。以扶贫机构的视角,描述一个致力于贫困农户生计改善的扶贫项目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分析扶贫机构所秉持的“发展的话语”与贫困农户“隐藏的文本”之间的互动博弈过程,指出“目标错位”是导致扶贫项目难以持续推进的重要原因,并提出大众传播介入贫困问题的话语作用和影响。第四章的内容主要探讨在当前洼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现状、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以及学校教育在洼村中满足生存条件下底层社会身份再生产机制的生成。第五章分为性别分工与生育制度、婚姻与亲属关系和家庭结构三个部分,从中我们可以寻找到洼村贫困在性别分工和生育抚育方面的影响,以及由高价彩礼所导致的家庭贫困和家庭结构在应对贫困的功能变迁。第六章主要从患者对疾病治疗的感受和经历,包括患者自己对疾病的认知、求医行为、求医方式选择、医疗机构提供的治疗、患者及家属寻求的其他治疗办法、治疗物(医学药品和非医学药品)的文化属性、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及患者对疾痛的感受和叙事等,对医疗场域的村医治疗惯习和医患互动关系进行解剖,揭示村民在贫困生活状态下的疾病治疗逻辑,寻求文化传统在疾病治疗、健康维护中的参与和价值,力图从医疗场域的动态变化形式中折射出洼村村民对待疾病和治疗的生活态度。第七章为结论与展望部分,在前文内容的基础上总结贫困农户在生计文化适应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生存逻辑和消费特征,从对发展话语的反思向对地方性知识尊重的基础上,提出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文化人类学路径实施转变,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作为脱贫发展的最终目的。

张亚磊[10](2018)在《教在雪山下 ——对西藏一所农牧区小学的民族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藏农牧区幅员辽阔、地广人稀,过去因经济条件所限,其基础教育一直较为薄弱,尤其是农牧区的教育问题更为严重。近年来国家对基础教育领域进行大手笔的资金投入,实施义务教育均衡政策,使城镇和农牧区达到相同的教育条件,故农牧区教育面貌已有极大改观。过去星散分布的教学点现在已集中为正规的寄宿制完全小学,并且其硬件水平与内地中部省份相比已经不相上下。其师资来源于师范学院,都是公办教师。目前学生家长很支持教育,学生也很有学习热情。因为有“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简称“三包”)政策的支持,教育也没有给藏民增添家庭负担。然而农牧区小学的教学质量并没有显着提高。本研究发现,农牧区小学教学质量不高的根本原因是管理失序。不只是小学内部的管理仍有值得改善之处,政府教育系统的管理方式亦偏离教育的根本。一、政府上层运动式的办教育、对基层频繁无度的检查,扰乱基层的教学秩序,使教师不得不做迎检工作、准备各种文字材料,将本应该用于教学和自我提升的宝贵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在无数种毫无意义的表面工作上。二、做为寄宿制小学,教师既要教学,又要全天候地管理学生的日常生活,各项任务累加起来,使教师疲于奔命,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精力用来安心教学。对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一、将教师从文山会海和对学生繁重的管理任务中解放出来,让教师有时间备课、教学;二、提高奖励标准、建立淘汰制度并增加培训机会,让教师有动力教学并能自我提升;三、提高工资标准,吸引最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来基层任教。

二、班主任老师要动员家长支持学校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班主任老师要动员家长支持学校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教师领导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一)通过教师领导促进学校变革,是教育研究的新议题
        (二)“教师成为领导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机制
        (三)我国教育变革的实践,需要识别和培育更多的教师领导者
    二、研究问题与研究目的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论文的基本框架
第一章 教师领导的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一)教师领导的缘起
        (二)教师领导的发展
        (三)教师领导教育的发展
    二、国内相关研究
        (一)对西方教师领导理论引进和介绍
        (二)基于不同视角对教师领导展开研究
        (三)对不同实践情境下的教师领导实践的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的启示
        (一)教师领导的研究从概念理解走向实践行动
        (二)教师领导教育成为研究的热点
        (三)我国本土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拓展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理论框架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的确定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三)资料的收集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五)研究效度
        (六)研究伦理
第三章 教师领导的概念探究与理论基础
    一、教师领导的概念探究
        (一)教师领导的内涵
        (二)教师领导者特质的构成
        (三)教师领导实践维度
        (四)影响教师领导的因素
        (五)教师领导的功能
    二、教师领导的理论基础
        (一)分布式领导理论
        (二)领导特质理论
        (三)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
        (四)教师赋权增能理念
        (五)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第四章 谁在领导——教师领导者的特质
    一、L老师作为教师领导者的特质
        (一)人格特质
        (二)专业特质
        (三)领导特质
    二、Z老师作为教师领导者的特质
        (一)人格特质
        (二)专业特质
        (三)领导特质
    三、小结
第五章 如何领导——教师领导实践
    一、L老师的领导实践
        (一)引领和示范班级课程与教学
        (二)发展教师专业共同体
        (三)参与学校决策与变革
    二、Z老师的领导实践
        (一)引领和示范班级课程与教学
        (二)发展教师专业共同体
        (三)参与学校决策与变革
    三、小结
第六章 影响教师领导的因素
    一、支持教师领导的因素
        (一)学校文化
        (二)领导角色和人际关系
        (三)教师个人因素
        (四)外部环境因素
    二、阻碍教师领导的因素
        (一)缺乏时间
        (二)缺少明确的学校愿景的支持
        (三)有限的校长支持
        (四)缺少系统的科研引领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一)教师领导者特质的研究结论与分析
        (二)教师领导实践的研究结论与分析
        (三)影响教师领导因素的研究结论与分析
    二、研究建议
        (一)重建学校的文化,创建信任合作的共同体环境
        (二)发挥校长在识别、支持和培养教师领导方面的作用
        (三)教师应该觉察自身的特质,觉醒教师领导意识
        (四)开展教师领导教育,提高教师领导者的知能
        (五)进一步丰富教师领导的理论研究
    三、研究反思
        (一)本研究的贡献
        (二)本研究的局限
        (三)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半结构化访谈提纲及实录
    附录2 S小学享受教育课程体系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初中班级民主管理的现状与问题及改善研究 ——以A市两江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研究背景与研究设计
    (一)研究背景
        1.研究缘起
        2.研究意义
    (二)概念界定
        1.班级
        2.民主
        3.班级管理
        4.班级民主管理
    (三)文献综述
        1.国内有关班级具有管理功能的研究
        2.国外有关班级管理的研究
    (四)研究设计
        1.研究内容
        2.研究思路
        3.研究方法
一、初中班级管理中民主管理的现状调查
    (一)班级民主管理的教师调查
        1.调查设计与调查对象
        2.对班级管理的现实评价
        3.对班级管理的心理预期
        4.对班级民主管理理念的认识
        5.对班级民主管理理念的践行
    (二)班级民主管理的学生调查
        1.调查设计与调查对象
        2.对班级民主管理的认知度
        3.对班级民主管理的认同度
        4.对班级民主管理的参与度
        5.对班级民主管理的效果评价
    (三)班级民主管理的家长访谈
        1.调查设计与调查对象
        2.对班级民主管理状况的满意程度
        3.对班级民主管理方式的科学理解
        4.对班级民主管理实践的认可
        5.对班级民主管理的家校联系
二、初中班级民主管理的问题与归因分析
    (一)初中班级民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班主任方面存在的问题
        2.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3.科任老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4.家长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初中年级民主管理问题的归因分析
        1.社会因素的影响
        2.学校因素的影响
        3.家长因素的影响
三、提升初中班级民主管理质效的建议
    (一)发挥班主任在班级民主管理中的指导作用
        1.提高班主任民主意识
        2.改善班主任工作方式
        3.营造良好班级环境
        4.践行班级民主管理模式
        5.指导建设和谐师生关系
        6.采用正面教育激励
    (二)发挥学生在班级民主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1.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2.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3.培育学生的管理能力
        4.建立科学的班级制度
    (三)发挥其他主体在班级民主管理中的合力作用
        1.推动社会民主实践的发展
        2.引导家长参与学校民主管理
        3.科任老师参与共建良好班级氛围
        4.学校民主管理中吸纳各方力量
结语:研究结论与存在不足
    (一)研究结论
    (二)存在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乐清市农村自然小班的学校管理研究 ——以南岳二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3.3 研究述评
    1.4 相关概念阐释
        1.4.1 城市小班化教育
        1.4.2 农村自然小班
        1.4.3 科学管理理论
        1.4.4 民主管理理论
        1.4.5 协同管理理论
    1.5 研究创新点
2 乐清农村自然小班班级管理的现状
    2.1 乐清农村小学发展状况
    2.2 南岳二小的基本情况
    2.3 南岳二小自然小班建设情况
3 乐清农村自然小班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3.1 乐清农村自然小班管理取得的成效
    3.2 乐清农村自然小班管理中的问题
        3.2.1 学校的管理不科学,保障要素不充分
        3.2.2 学生的自主意识不够,配合不到位
        3.2.3 教师的观念陈旧,工作方法不灵活
        3.2.4 家校协同管理互联渠道不畅通
    3.3 乐清农村自然小班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对自然小班管理的工作重视度不够、制度不健全
        3.3.2 对自然小班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不足
        3.3.3 对自然小班教师的专业指导不够
        3.3.4 对自然小班家长的协同管理沟通交流不充分
4 乐清农村自然小班管理问题的解决策略
    4.1 构建科学规章制度,夯实协同管理基础
    4.2 保障学校教育要素,为协同管理撑橹驾船
        4.2.1 加强增值评价体系的应用保障
        4.2.2 加强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保障
        4.2.3 加强教育基础经费的日常保障
        4.2.4 加强学校自主办学的特色保障
    4.3 转变教师管理理念,引领协同管理追求
    4.4 打造家庭共育平台,搭建协同管理桥梁
    4.5 定制开展教管活动,培育协同管理沃土
    4.6 激发班干部工学热情,唤醒协同管理内生动力
    4.7 营造师生情感氛围,打破协同管理壁垒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对老师的调查问卷
    附录2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
    附录3 针对农村自然小班,班级管理的状况访谈纲要
致谢

(4)基于家长资源的校本德育课程建设研究 ——以济南市J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一)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良好道德品质的需要
        (二)促进学校优质发展的需要
        (三)个人经历与感触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家长资源开发的文献综述
        (二)基于家长资源进行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综述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家长资源
        (二)德育课程
        (三)校本德育课程
    五、研究方法
        (一)个案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第一章 家长资源特点及德育价值
    一、家长资源的特点
        (一)生活性
        (二)便捷性
        (三)多样性
    二、基于家长资源进行校本德育课程建设的意义
        (一)转变学校德育方式的单一性
        (二)提高学校德育课程的实效性
        (三)以德育提升推进学校优质发展
第二章 济南市J小学基于家长资源的校本德育课程建设个案研究
    一、团队建设
    二、研究准备
        (一)可行性调查
        (二)培训
    三、资源征集
        (一)广泛征集
        (二)重点动员
        (三)目标指向性征集
    四、建立资源库
    五、家长资源课程化
        (一)内容优化
        (二)资源改造
        (三)校内外对接
        (四)相关资源体系化
    六、课程实施
        (一)德育校本选修课
        (二)综合实践周德育课程
        (三)校本德育微课程
        (四)景山+校本德育课程
    七、课程评价
        (一)学生的反馈和评价
        (二)教师的反馈和评价
        (三)家长的反馈和评价
    八、课程实施效果
        (一)切实促进学生思想品德成长
        (二)学校美誉度不断攀升
        (三)家校合作更加密切
第三章 经验与反思
    一、实施经验
        (一)全方位合作提课程实效
        (二)体系灵活易资源吸纳
        (三)实践探究助品德成长
        (四)多渠道宣传促学校口碑
        (五)奖励机制增家长积极性
    二、研究反思
        (一)校本德育课程体系建设不足
        (二)家长资源开发欠规范
        (三)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较低
第四章 策略与建议
    一、课程方面
        (一)明确德育目标
        (二)合理编排课程
        (三)注重本土化建设
    二、家长方面
        (一)树立先进典型
        (二)资源开发去功利化
        (三)提供切实有效的培训指导
        (四)增强家校情感支撑
        (五)明确家长职责
    三、教师方面
        (一)转变教师观念
        (二)加强教师开发运用家长资源能力的培训
        (三)建立相应的教师考评制度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会宁教育:一个“教育状元县”的时空社会学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与依据
        (一)个人兴趣:好问题是“遇见自己”
        (二)社会现象:贫困县的教育“逆袭”
        (三)学科之思:教育社会学的求真期望
    二、文献述评
        (一)时空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
        (二)时空社会学与教育的研究述评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方法论:研究方法的适切性论证
        (三)具体研究方法的选取与实施
        (四)论文框架结构
第一章 空间之争:学校搬迁事件的再现
    一、从“规划”到“搬迁”:学校及其周边的空间制造
        (一)“规划”:权力与资本主导的空间腾挪
        (二)“博弈”:搬迁过程中利益相关者的话语叙事
        (三)“搬迁”:始于师生、不止师生
    二、搬迁之后:学校周边的空间重塑
        (一)各谋出路:小本经营的商店、出租房、小贩
        (二)空间认知:学校搬迁的“资源”分析
第二章 从无到有:教育发展历程的时空分析
    一、一个苦水河畔的小县素描
        (一)抗争与适应:会宁县的生态场景
        (二)历史与神话:远离教育的记忆
    二、起始与渊源:1949年之前的教育脉络
        (一)起于毫末:明清之际会宁县教育的历史溯源
        (二)迎潮而上:民国时期的会宁教育
    三、发展与丕变:1949年之后的教育
        (一)曲折新生:1949-1966年间的会宁教育
        (二)紊而不断:1966-1976年间的会宁教育
        (三)名声鹊起:1977-1996年教育状元县的兴起
第三章 何以成就:状元县的维系之路
    一、掐尖拔苗:几所高中的生源分析
        (一)特色:高中录取学生的逻辑
        (二)差异:有意还是无意的结果
    二、包产到户:高考指标的层级下达
        (一)分摊到校:因班级而异的指标分配
        (二)责任到人:高考目标的提点与预言
    三、时空管控:日常生活的精打细算
        (一)令行禁止:精细管理的校门与教室
        (二)按部就班:校历、作息表与倒计时
        (三)分层划区:教育管理的科层模式
第四章 谁的“象牙塔”:“尖子生”之源的诘问
    一、高中:尖子生的家庭背景分析
        (一)抽样设计与研究问题
        (二)学生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分析
        (三)学生父母的职业分布分析
        (四)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分析
        (五)研究结果与反思
    二、大学:考入大学的学生家庭住址的空间分布分析
        (一)乡镇不及县城:不同乡镇考入大学的总体情况
        (二)乡镇胜于村落:差异直达底层
第五章 教育社会:作为社会营生的时空制造
    一、政府主导下的地景制作:街道、纪念馆与状元历史文化园
        (一)街、道、巷的教育隐喻:走在教育的路上
        (二)“教育展馆”:一个微缩教育世界的建造
        (三)状元历史文化园:教育与消费合奏的现代景观
    二、因需而生的陪读村、求学者、陪读者
        (一)“砚台坪”们:因“势”而生的陪读村
        (二)被迫到主动:租房者的行动逻辑
        (三)工作与闲暇:陪读者的日常生活
    三、商机与文化:从“状元宾馆”到“古今会州”
        (一)因附其“名”:早期商户构建教育社会的初步尝试
        (二)汲取其“意”:创造与消费“状元文化”的现代资本
结语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
    二、会宁教育:一个糅合的理解
    三、教育社会:社会发展与转型的结果
主要参考文献
    一、地方史料
    二、论文类
    三、专着
    四、学位论文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不甘与无奈 ——中考分流下进城务工家长的教育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中考教育分流与教育公平
        (二)家庭应考经历与教育行动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中考教育分流
        (二)家长教育行动
    四、文献综述
        (一)教育分流的相关研究
        (二)家长教育行动的相关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四)理论基础
    五、研究方法及过程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二)研究方法的确立
        (三)研究过程的展开
第一章 教育分流中的一所城市薄弱学校
    一、学校的基本情况
        (一)历史沿革
        (二)地理位置
        (三)师生力量
    二、学校的生存样态
        (一)管与放:班级的区别对待
        (二)紧与松:年级的不同策略
        (三)亲与反:学生的多元体验
        (四)留与走:教师的差异目标
第二章 家长教育行动的动机
    一、逃离底层的教育期望——“不能再和我们一样”
        (一)走出农村:为子女奋斗
        (二)身在城市:与子女共苦
        (三)留在何处:替子女担忧
    二、寄于子代的教育信念——“只能靠他们自己”
        (一)时间投入:教育陪伴少
        (二)知识支持:课业辅导难
        (三)习性培养:训斥批评多
第三章 家长教育行动的逻辑
    一、日常化的行动
        (一)无处不在的唠叨
        (二)心灵鸡汤式的鼓励
    二、借助外力的行动
        (一)求助辅导机构
        (二)获取身边人的经验
第四章 家长教育行动的限度
    一、惯习主导下的日常教育
        (一)自然成长的教养方式:走一步看一步
        (二)压力绑架的亲子关系:对得起父母
    二、资本支配下的应考行动
        (一)有限的家庭资本
        (二)实务的文化取向
        (三)缺位的学校支持
    三、场域裹挟下的教育行动
        (一)城市空间:教育发展的不均
        (二)社区空间:教育文化的区隔
        (三)学校空间:薄弱学校的放弃
第五章 家长教育行动的意义
    一、家长教育行动的可能力量
        (一)消解底层家长的污名
        (二)增加底层学生的流动
    二、家长教育行动的支持系统
        (一)家长层面:发掘底层教育的主体性价值
        (二)学校层面:建立长效的家校合作机制
        (三)社会层面:构建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
附录
    附录 A:访谈提纲
    附录 B: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参考文献
致谢

(7)走向现代学校治理的对话机制建设研究 ——以公办初中JS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走向现代化的学校治理需要对话机制?
        二、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化呼唤对话机制?
        三、初中学校走出发展困境需要对话空间?
        四、学校发展的阶段性提升助推对话机制建设?
        五、个人的教育体悟及追求有待于聚焦对话研究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相关文献的数据分析
        二、关于对话、对话管理、对话机制的研究
        三、关于学校管理与治理的研究
        四、文献评论
    第三节 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标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问题、思路与框架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伦理
        七、论文的特色、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案例学校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发展背景
        一、应浦东开发而生
        二、借名校品牌而立
        三、随时势迁移而变
        四、因治理机制而兴
    第二节 发展阶段
        一、初创期:重质量的绩效管理
        二、发展期:重专业的项目管理
        三、转型期:重治理的对话管理
    第三节 研究空间
        一、案例学校现代化内涵发展问卷调查分析
        二、学校发展的成长空间
        三、战略选择的问题空间
        四、现代治理的探索空间
    小结:学校在转型中成长空间无限
第三章 绩效管理导向下的对话萌芽
    第一节 绩效导向的学校管理模式研究
        一、追求绩效的发展方向
        二、保障绩效的质量监控
        三、“以绩效为中心”的组织氛围
    第二节 “领袖裁决式”决策模式
        一、办学思想的高度统一
        二、干部选拔的特立独行
        三、行政意志的增值执行
    第三节 绩效中心氛围下的对话萌芽
        一、师生之间自发的对话
        二、同侪之间零散的对话
        三、干群之间少量的对话
    小结:绩效管理及决策模式的局限性
第四章 专业发展导向下的对话培育
    第一节 专业发展导向的学校管理模式研究
        一、转向专业发展的办学背景
        二、关注专业发展的管理理念
        三、促进专业发展的项目平台
    第二节 “项目统领式”决策模式
        一、项目驱动下的学校内涵建设
        二、专家引领下的骨干教师发展
        三、平台助推下的课程教学改革
        四、主体参与式的学生健康发展
    第三节 专业团队建设中的对话培育
        一、学习研讨平台上的开放对话
        二、交流展示平台上的延伸对话
        三、信息技术平台上的自由对话
    小结:专业导向管理及决策模式的利与弊
第五章 治理导向下的对话机制探寻
    第一节 治理导向的学校管理转型
        一、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
        二、对话治理的前提和条件
        三、学校治理的实践框架
    第二节 基于交往理性的对话决策模式
        一、对话决策模式的特点
        二、提升主体精神的对话参与机制
        三、践行商谈伦理的民主协商机制
        四、发现教育意义的共识达成机制
    第三节 植根对话的学校文化品牌创建
        一、对话品牌的孕育
        二、对话课题的选择
        三、对话文化的重铸
    小结:三种管理导向及决策模式的得与失
第六章 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对话实践研究
    第一节 基于对话的课程开发
        一、需求:课程开发的基本前提
        二、审议:课程开发的对话平台
        三、协同:课程开发的多方助力
    第二节 基于对话的教学改革
        一、教学改革中的“对话人”假设
        二、教学改革中的商谈逻辑
        三、共同体:教学组织的形式变革
        四、教学制度生成的对话逻辑
    第三节 基于治理的对话课堂实践
        一、聚焦对话素养培育的课题引领
        二、践行对话教学原则的课堂实践
        三、彰显对话精神特质的课堂文化
    小结:治理理念融入课程与教学
第七章 家校共育中的互动机制建设研究
    第一节 家长参与的制度建设
        一、家长体验课堂教学制度
        二、家长联系渠道畅通制度
        三、家长助力学生活动制度
        四、家长参与课程建设制度
        五、家长监督日常生活制度
        六、家长会形式的制度创新
    第二节 家校互动的机制探寻
        一、纳入学校规划的家长队伍建设
        二、指导家庭教育的家长学校建设
        三、推动家校合作的家长评价实施
    第三节 家校共育的生态营造
        一、共情:培育和谐关系的办学追求
        二、共享:助力幸福家庭的亲子工程
        三、共商:化解家校矛盾的协商机制
        四、共治:推动学生发展的契约教育
    小结:治理理念助推家校共育
结语
    一、对话机制是学校发展和实现治理的关键内生性力量
    二、对话机制的形成受组织发展阶段和学校领导个人风格影响
    三、对话机制形成的生态氛围和治理效应有助于学校系统优化
附录1 学校现代化内涵发展调查问卷
附录2 历任校长管理风格与对话机制建设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8)高校学生工作的社会工作参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与创新之处
        1.2.1 研究综述
        1.2.2 本文创新之处
    1.3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1.3.1 理论基础:马克思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1.3.2 概念界定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与对象的选取
第2章 我国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问题
    2.1 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主体的困顿
        2.1.1 学生工作价值理念的异化
        2.1.2 学生工作内容偏离、泛化与悬浮
        2.1.3 学生工作者的职业化与专业性困境
    2.2 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客体的倒逼压力
        2.2.1 常规工作路径实效性下降
        2.2.2 传统组织形式的整合度下降
        2.2.3 学生与学生工作者的关系疏远
    2.3 我国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环境挑战
        2.3.1 社会转型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的挑战
        2.3.2 信息化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的挑战
        2.3.3 高等教育改革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的挑战
第3章 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工作的特点及内在关联
    3.1 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历史沿革与特点
        3.1.1 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历史沿革
        3.1.2 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特点
    3.2 社会工作的历史沿革与特点
        3.2.1 社会工作的历史沿革
        3.2.2 社会工作的特点
    3.3 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工作的内在关联性
        3.3.1 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工作的耦合性
        3.3.2 社会工作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弥补性
第4章 社会工作参与高校学生工作的显功能
    4.1 成长发展指导的有效提供
        4.1.1 助人自助:社会工作参与大学生成长发展指导的价值基础
        4.1.2 社会工作参与提供各种成长发展指导的行动实践
        4.1.3 理念耦合与方法专业:社会工作促进成长发展指导的内在逻辑
    4.2 弱势大学生的全面关注与帮扶
        4.2.1 对弱势大学生关注与帮扶的全面性:社会工作的专业特质
        4.2.2 社会工作参与弱势大学生全面关注与帮扶的行动实践
        4.2.3 去标签化、关注情绪、聚焦优势:社会工作促进弱势大学生关注与帮扶的内在逻辑
    4.3 学生组织的内源性建设与引导
        4.3.1 自组织化:社会工作参与学生组织建设与引导的行动策略
        4.3.2 社会工作参与学生组织建设与引导的行动实践
        4.3.3 学生组织的内源性建设:社会工作促进学生组织建设与引导的内在逻辑
第5章 社会工作参与高校学生工作的潜功能
    5.1 “全员育人”的操作化
        5.1.1 社会工作的“人在环境中”:全员育人操作化的行动选择
        5.1.2 “人在环境中”指导下全员育人操作化的行动实践
        5.1.3 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论的具体化、明确化:社会工作促进“全员育人”操作化的内在逻辑
    5.2 学生管理三级预防体系的构建
        5.2.1 预防性:社会工作的本质特征与基本功能
        5.2.2 社会工作预防性行动框架参与高校学生管理的行动实践
        5.2.3 三级预防体系的构建:社会工作提升高校学生管理预防功能的发生逻辑
    5.3 高校学生工作者核心素质的优化
        5.3.1 核心素质结构与内容要素的耦合:社会工作促进高校学生工作者核心素质优化的逻辑基础
        5.3.2 理念、能力、思维的优化:社会工作参与高校学生工作者核心素质优化的实践后果
        5.3.3 社会工作促进高校学生工作者核心素质优化的内在逻辑
第6章 社会工作参与高校学生工作的实践模式
    6.1 社会工作参与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因素
        6.1.1 微观因素
        6.1.2 中观因素
        6.1.3 宏观因素
    6.2 实践模式类型变量与分析变量的建构
        6.2.1 变量建构的基本思路
        6.2.2 实践模式划分的类型变量
        6.2.3 实践模式特征的分析变量
    6.3 实践模式的类型、特征与适用性
        6.3.1 原发融入附着型模式
        6.3.2 内驱诱导协助型模式
        6.3.3 外驱嵌入合作型模式
        6.3.4 三种实践模式划分的适用性意义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附录 A 高校学生工作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 B 高校学生工作现状访谈提纲

(9)洼村:一个西北贫困村落的民族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问题意识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理论视野与关键概念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第二章 洼村:一个贫困山区村落
    第一节 脆弱的生态环境
    第二节 空间的生态环境适应
第三章 洼村生计与扶贫实践
    第一节 农业生计的时间与空间
    第二节 贫困生计中的决策与平衡
    第三节 扶贫项目中的发展话语与隐藏文本
    第四节 扶贫场域的媒介话语力量
第四章 教育选择的困境与社会底层再生产
    第一节 洼村小学教育
    第二节 义务教育的现实困境
    第三节 “成为农村子弟”
第五章 婚姻与家庭结构
    第一节 洼村的性别分工与生育制度
    第二节 婚姻与亲属关系
    第三节 家庭结构变迁
第六章 贫困与疾病治疗
    第一节 “病患”的行为与地方性知识
    第二节 “病患”在治疗环境中的叙事
    第三节 疾病治疗的恶性循环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调查问卷
致谢
博士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10)教在雪山下 ——对西藏一所农牧区小学的民族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问题
        一、研究对象:西藏山南地区一所农牧区小学
        二、研究问题:小学教育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西方少数族群学生学业成就的若干归因理论
        二、中国少数民族学生低学业成就的研究
        三、现有研究之不足与本研究之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学校的日常
    第一节 学校的一天
        一、返校
        二、凌晨早起
        三、激励困境与集体惰性
        四、早操及卫生打扫
        五、老师和学生的一日三餐
        六、课表的秘密(一)
        七、课间操
        八、中午补习、午休及晚自习
        九、教师的教学任务
    第二节 学校的大周循环
        一、兴趣小组
        二、少先队活动
        三、父母探望学生
        四、看电影
        五、升旗仪式
        六、短暂的假期
    第三节 老师的多重任务角色(一)
第三章 学校的社会关系
    第一节 上级的检查和指导
        一、迎接上级检查
        二、上级指导
    第二节 学校的社会网络
        一、学校的近邻
        二、学校的远亲
    第三节 学校的主动展演:儿童节与三二八
        一、盛大的儿童节
        二、师生与村民的联欢:3.28
        三、学校的经济自救
    第四节 老师的多重任务角色(二)
第四章 困局与应对
    第一节 老师的尽职与自救
        一、课表的秘密(二)
        二、节庆
        三、污文化
        四、请假
    第二节 奖惩及其副作用
        一、往昔的美好岁月
        二、教育局的三板斧:强训班、补贴及奖惩
        三、评职称
    第三节 集体隋性与强人
        一、新任校长
        二、强人
    第四节 学生的世界
        一、满溢的活力
        二、学校的风气
        三、教科书与情境真实
        四、运动会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一、樟雅小学的运行机制
    二、混乱如何变为有序
    三、对学校教学与管理方面的建议
    四、关于田野方法的反思
    五、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四、班主任老师要动员家长支持学校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教师领导的个案研究[D]. 范士红.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初中班级民主管理的现状与问题及改善研究 ——以A市两江中学为例[D]. 齐新. 西南大学, 2020(05)
  • [3]乐清市农村自然小班的学校管理研究 ——以南岳二小为例[D]. 徐贤安. 江西师范大学, 2020(05)
  • [4]基于家长资源的校本德育课程建设研究 ——以济南市J小学为例[D]. 李彬彬.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5]会宁教育:一个“教育状元县”的时空社会学考察[D]. 李金刚.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2)
  • [6]不甘与无奈 ——中考分流下进城务工家长的教育行动研究[D]. 孙路.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7)
  • [7]走向现代学校治理的对话机制建设研究 ——以公办初中JS中学为例[D]. 李百艳.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8]高校学生工作的社会工作参与研究[D]. 张微.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7)
  • [9]洼村:一个西北贫困村落的民族志[D]. 王宏涛. 厦门大学, 2018(06)
  • [10]教在雪山下 ——对西藏一所农牧区小学的民族志研究[D]. 张亚磊. 厦门大学, 2018(07)

标签:;  ;  ;  ;  ;  

班主任应动员家长支持学校工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