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板栗快速育苗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邱积诚[1](2021)在《板栗丰产栽培管理技术》文中研究指明板栗是安徽省山区普遍栽植的经济林树种之一。板栗的果、枝、皮、木材等在食品、制造、化工原料等领域应用广泛,具有极高的经济效益。为此,详细介绍板栗丰产栽培管理技术,以提高板栗栽培管理水平,增加板栗的产量与质量,促进安徽省山区经济和相关产业持续发展。
吴俊[2](2021)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农村合作社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文中提出喀斯特石漠化是中国南方生态建设中需要面临的最突出地域问题,治理成效是判断该地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依据之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科学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而生计资本是农户的主要资源,其有效运用不仅是农户脱贫致富的重要保证,更是优化生计组合,降低生计脆弱性、维持生存和求得发展所需要的重要资源。农村合作社的成立为石漠化地区农户生计提供了帮扶,在自然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合作社通过整合生产资源,给农户提供了多种生计策略的选择,对进一步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石漠化治理和生态环境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人文地理学、管理学和运筹学有关人地关系理论、人际关系理论、聚类优化理论以及可持续生计理论,针对石漠化地区农户生计多样化程度与生计资本优化配置效率不高、生计脆弱性影响因素不明确以及农村合作社对农户生计作用途径不明晰等科学问题与科技需求,在代表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类型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选择毕节撒拉溪、关岭-贞丰花江和施秉喀斯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合作社作为研究对象。2017-2020年通过野外考察和资料收集,运用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法、聚类分析模型等方法,对比分析农村合作社对农户生计策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机理,重点分析石漠化农村合作社农户生计资本的特点及农户生计资本可持续发展因素,阐明不同等级石漠化合作社对现阶段农户生计资本的作用路径和表现方面,揭示合作社与农户生计资本的作用机制以及生计资本要素变化对合作社农户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提出石漠化治理中合作社农户生计资本可持续的对策,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农村合作社农户生计发展提供科技参考。(1)分析了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农户生计资本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找出影响农户生计资本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变迁和源动力两大主要影响因素,论证了合作社在提升农村合作社农户生计本中的重要作用及途经。外力通过作用于生计背景或直接输入对贫困居民生计资本存量产生影响,贫困居民所处脆弱性生存背景、制度和经济形势、社会生活方式和环境等方面深入分析农户生存的外部环境变迁规律和趋势。合作社向农户提供相关种植、养殖的技术经验,帮助农户生产经营,对于生产技术落后的农户给与技术扶持,以此来提升绩效水平。合作社通过直接提供生产资本帮助农户发展生产,从而有效缓解农户金融资本的约束;提高基于制度的信任关系,提高成员农户社会资本水平;通过组织层面投资,提高成员农户可控的物质资本;通过集体投资有效改善农户自然资本水平。(2)研究表明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农村合作社影响农户生计的显着性因素,合作社技术帮扶农户情况(显着性2.35)和合作社生产经营市场认可情况(显着性2.07)是提升农户生计的主要因素。农村合作社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农村合作社经营对农户生计的影响,采用线性组合模型和Logistic回归分析,提出影响农户生计的显着性因素。研究调查模型中所包含的6种显着性变量的情况,通过显着性分析方法得出:合作社经营制度(显着性0.79)、合作社注册资本(显着性0.67)、合作社生产经营产品的品牌(显着性1.23)、合作社生产经营市场认可(显着性2.07)、合作社技术帮扶农户(显着性2.35)、合作社技术与当地相关职能部门的关系(显着性1.14)。合作社的经营管理农户生计策略选择影响巨大,合作社影响农户生计策略的变化表现为选择外出务工来增加家庭收入、选择经济作物为主和选择粮食作物为主和选择传统的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并重的经营方式;因而引起了农户参与合作社的主动性变化,农户参与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扩大了自身生计的策略选择,有机会参与更多的经济活动进行利益的再分配,从而增加了农户主动参与合作社经营的意愿;合作社影响下农户生计资本的嬗变带给农户更多的生计方式,从而达到抵御生计风险的目的。(3)研究了农户最优生计策略的选择方式,通过对比参加合作社的农户与未参加合作社农户的年平均收入指标,农户选择以经济作物为主的生计策略的人均收入要明显高于其他生计策略。在毕节撒拉溪研究区、关岭-贞丰花江研究区和施秉喀斯特研究区中选择六个典型合作社作为典型案例研究,对比分析三个研究区农户生计资本之间的异同,调研掌握了农户家庭收入的基本构成,基于聚类分析模型将农户的生计策略进行分类,得出5种不同生计策略的类别,在三个研究区中,选择策略2以花椒生产为主的农户人均收入最高,也代表了该地区农户生计策略选择的方向。通过对三个研究区的对比研究表明:一方面,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对农户生计提升效果显着,在无-潜在石漠化地区农户的人均收入明显高于石漠化地区;另一方面,农户选择合作社影响下的经济作物的生计策略优越性较好。(4)在合作社影响农户生计策略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2016年-2020年喀斯特地区农户各生计资本增长状况,分析表明物质资本增幅最大金融资本次之,自然资本最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喀斯特地区农村合作社农户生计资本可持续适应策略。加强本地农户生产经营经济作物的意识和技能,通过合作社对农作物生产相关技能的培训;一方面要加强合作社对农户生产经营的引领作用,引进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帮扶指导,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在喀斯特地区土地种植和经营作物的方向上探索农户土地流转新模式,提高自然资本利用效率;将农户的生产生活用地进行整体规划,引入合作社进行集中生产,最大限度的释放人力资本,提高物质资本投入与异地搬迁相结合;对金融机构向贫困家庭发放贷款给予优惠政策,鼓励银行向贫困居民发放小额贷款和无息贷款。整合和规范发展民间金融资本,帮助贫困家庭多渠道获得贷款需求帮助农户生产经营实现多方贷款;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引导农户之间加强交往,向合作社学习先进的种植经验,借助合作社的平台推广效应,推广成熟的种植品种。
王天元[3](2021)在《板栗营养杯育苗及子苗嫁接技术》文中研究表明板栗营养杯子苗嫁接能够缩短育苗周期,扩大栽植时期,保持根系完整。在北方干旱缺雨山区板栗建园,雨季栽植不需缓苗,提高栽植成活率,保证了一次栽植一次成林。1子苗嫁接的优点子苗嫁接,也叫芽苗嫁接。选择优质大粒板栗种子进行催芽后,在简易温棚育出实生砧苗,然后在板栗实生幼苗第1、2片真叶刚刚展开时,嫁接良种接穗,
王天元[4](2020)在《板栗营养杯芽苗嫁接及栽植技术》文中认为板栗营养杯芽苗嫁接能够缩短育苗周期,扩大栽植时期,保持根系完整。文章从选种、建棚、育苗、嫁接、管理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板栗营养杯芽苗嫁接及栽植技术,以供果农参考。
熊欢[5](2019)在《锥栗外生菌根效应及共生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锥栗(Castanea henryi)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木本粮食树种之一,对建设美丽乡村、精准扶贫、实现山区绿色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土壤贫瘠、干旱的丘陵山地造林时,存在其幼苗移栽成活率低、缓苗期长、人工管理成本高等现象,如何培育出锥栗优质壮苗以适应贫瘠山地是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菌根化苗木造林可以明显提高造林成活率、逆境抗性和生长势。锥栗是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l,ECM)真菌宿主,探究菌根对锥栗苗木生理效应及其共生机制是锥栗菌根化育苗技术应用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因此,本研究以锥栗和美味牛肝菌(Boletus edulis)为材料,利用组织培养技术,采用细胞解剖学、生理生化分析、高通量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及qRT-PCR等方法,构建锥栗ECM共生体,明晰其菌根结构特征;研究锥栗ECM对苗木生理及营养的影响,阐明田间菌根效应及季节性特征;分析锥栗ECM形成及生理效应相关基因,明确其表达水平特征,进而解析锥栗菌根效应及共生机理,为锥栗菌根化育苗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锥栗外生菌根田间和试管共生体系的建立以锥栗幼苗和美味牛肝菌固体菌剂为材料,共生基质为经过前期筛选的黄土:草炭:珍珠岩:蛭石=4:1:1:1(v/v/v/v)的混合基质,建立田间锥栗ECM共生体系,接种处理6个月后,苗木侵染率达60%。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以锥栗种胚无菌苗的茎段为材料,经生根诱导(MS+1.5 mg/L IBA,生根率达76.70%),获得再生无菌苗。以该再生无菌苗和B.edulis液体菌剂为材料,共生基质为经过前期筛选的泥炭:河沙=3:1(v/v)的混合灭菌基质,建立试管锥栗ECM共生体系。在试管共生体系中,发现真菌从第4周开始侵染锥栗幼苗根系,随着时间推移侵染率持续上升,第24周的侵染率为43%。田间接种4个月和试管接种2个月后,采用细胞解剖学方法观察根系表面及其结构,发现锥栗根尖形成了完整的菌套(厚12~47.97μm)和哈氏网(真菌细胞侵入根尖1-2层表皮细胞间隙止于皮质细胞),且哈氏网的指状分枝尖端富含大量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由此,确认锥栗与B.edulis形成了功能完善的ECM共生体。(2)锥栗外生菌根对苗木生理及营养影响的研究采用田间调查和取样测定,发现田间接种B.edulis能够显着提高锥栗幼苗的光合生理、促进幼苗对土壤养分(N、特别是P)的吸收、提高幼苗生物量(特别是地下部生物量)(P<0.05)。其中,接种苗(JG)的净光合速率Pn(10.26μmol·m-2·s-1)是未接菌(CK)的1.8倍;JG的总生物量(26.73 g/株)是CK的1.8倍,其中JG地下部生物量(14.60 g/株)为CK的2.15倍;JG地上部和地下部的总N含量(168.03mg/株和155.95 mg/株)分别为CK的1.2倍和1.3倍;JG地上部和地下部的总P含量(60.80 mg/株和96.50 mg/株)分别为CK的2.7倍和2.8倍;JG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是CK的17.29倍。通过田间调查结合扫描电镜和石蜡切片技术研究了不同季节田间锥栗ECM的细胞解剖结构,结果发现,接种B.edulis的锥栗菌根细胞解剖结构具有季节性。秋季菌根表面菌丝蓬松有活力,根尖形成了正常的菌套和哈氏网;而冬季菌根表面的菌丝粘合呈片状剥落,菌套变薄,菌丝侵入到表皮细胞内部且表皮细胞木栓化;春季可见大量菌根及菌索结构,且大多数菌根正在萌发新侧根;夏季菌套表面的菌丝发生轻度粘合,石蜡切片可见菌套和哈氏网结构。运用植物生理生化方法对不同季节的锥栗接种苗菌根根尖(JG)和非菌根根尖(WXC)及未接种苗根尖(CK)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接种B.edulis且形成菌根能显着提高其根尖的抗氧化能力(P<0.05)。相较于春季和秋季,冬季和夏季参与抗氧化和代谢相关的SOD、POD和CAT活性增强,MDA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可溶性蛋白和PAL活性降低,根系活力在此时也显着低于秋和春季。无论哪个季节,JG的抗氧化能力和根系活力均显着高于WXC和CK(P<0.05),且WXC和CK之间无显着差异。(3)锥栗外生菌根共生体形成及生理效应的分子机制研究对试管共生体系中侵染率和幼苗鲜重的测定,发现接种后第24周菌根形成和效应最显着,因此,建立了该时期锥栗ECM根系和非ECM根系的转录组文库。共获得4353条差异表达基因(DEGs)(P<0.05,且|log2FC|≧1),其中,2615条上调表达,1738条下调表达。其中,DEGs与菌根形成相关的代谢途径有:MAPK信号通路、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植物与微生物互作、内吞作用、类黄酮生物合成和倍半萜类生物合成。与丛枝菌根和根瘤形成相关的同源基因有:有丝分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17条,共生受体激酶ENOD/Sym RK/NORK 3条,细胞分裂素受体激酶LHK 2条,核孔蛋白NUP 5条。DEGs与光吸收、碳固定及宿主植物糖输出相关的代谢途径和基因有:光合作用天线蛋白相关的基因6条,光系统I相关基因2条,光系统II相关基因2条,光合作用电子传递相关基因5条,卡尔文循环15条、淀粉和蔗糖代谢23条、宿主植物糖输出相关基因SWEET 3条。通过qRT-PCR验证了2条(ENOD和ERF1)与ECM形成和4条(rbc S、RPL35A、WAXY和SWEET)与生理效应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qRT-PCR结果显示接种后这些基因表达量均显着上升,表明RNA-seq结果是比较准确的。
盛孝前,姚辉,王昊,丁渝峰,陈景震[6](2019)在《板栗苗期生长发育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采用实验室检测和野外调查相结合方式,对板栗1年生嫁接苗生长发育动态、生理指标以及光能利用效率等内容进行研究,研究结论表明:板栗1年生嫁接苗地径和树高生长趋势均呈单"S"曲线变化,其中邵阳城步和常德石门板栗品种幼苗生长量,叶片蛋白质含量和叶绿素含量表现突出;邵阳城步板栗品种地径递增量为1. 57 cm,树高递增量为144. 87 cm,叶片蛋白质含量保持在6. 42%,叶绿素含量为17. 68 g·L-1;常德石门板栗品种地径递增量为1. 46 cm,树高递增量为142. 07 cm,叶片蛋白质含量维持在4. 64%,叶绿素含量为21. 92 g·L-1,说明邵阳城步和常德石门板栗品种幼苗生命活动较为旺盛。依据硝酸还原酶活性大小变化,岳阳临湘晚熟,岳阳临湘早熟和常德石门品种抗逆性较强,而邵阳城步品种抗逆性相对较弱。
宋影[7](2019)在《板栗剩余物堆肥及其对板栗幼苗生长和果实提质增产作用机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板栗产业快速发展,板栗剩余物急剧增加。从资源化利用和提质增产目标出发,本研究以栗蓬与栗叶混合凋落物B、玉米秸秆Y、栗蘑菌渣Z、鸡粪F等剩余物为原材料,按照不同比例 BYZ(B:Y:Z:F=2:2:2:4)、BZ1(B:Z:F=4:2:4)、BZ2(B:Z:F=6:2:2)、ZF(Z:F=6:4)并添加EM或VT菌剂进行原位堆肥,突破以往板栗剩余物添加比例低的瓶颈,通过堆肥深施还田进行栽培应用,研究不同堆肥对板栗苗木生长、光合特性、栗树果实产量和品质、土壤磷的活化作用等影响,以期筛选板栗剩余物堆肥化处理的最佳工艺条件、应用种类及比例,揭示堆肥促进板栗苗木生长和提质增产的作用机理,为实现板栗剩余物资源化利用,形成板栗产业环境友好丰产技术体系,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与不添加菌剂、仅添加EM或VT菌剂相比,BYZ添加混合菌剂EM+VT可改善堆肥进程,显着增加高温期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量,促进堆体快速升温,堆肥C/N比下降最多(降幅为57.58%)。在添加混合菌剂EM+VT下,BZ1和BZ2均存在高温期真菌诱集过程,BZ1处理升温最快,氮磷钾含量最高,BZ2处理有机质含量最高;ZF处理表现出低有机质和低氮磷钾含量特征;总孔隙度大小排序为BZ2>BZ1>BYZ>ZF。可见,较高比例的叶与蓬混合物添加可改善堆肥理化性质。(2)板栗幼苗生长指标因堆肥种类和比例而异。添加1/8比例ZF、1/8比例BZ2,对板栗幼苗根长、根表面积及根体积特别是<2mm的根系指标促进效果最佳,苗木积累的总生物量最大,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显着增加;添加ZF可诱导板栗幼苗形成菌根,可作为板栗苗木培育的推荐配方。(3)与其他堆肥相比,深施BZ1不仅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还改良土壤结构和提高土壤水分、水势,并降低细根C/N、C/P、C/K,而且板栗增产效果最显着,平均产量总体表现为:BZ1>BYZ>ZF=BZ2。(4)4种堆肥产物磷形态特征及对土壤磷的活化存在显着差异,全磷含量以BZ1最高,BZ2最低,并均以无机磷为主(占比62.88%~73.62%),H20-Pi占全磷比例以BZ1和BZ2系列最好,其中BZ1水溶性磷含量也最高。等磷量大田试验表明,有机堆肥处理对土壤磷活化作用较强,施肥显着提高了活性H2O-Pi、NaHC03-Pi和中等活性NaOH-Pi含量,磷活化系数以BZ1处理最佳,且土壤各土层活性无机磷或中等活性无机磷分布与不同处理引起的有机质、土壤团粒结构、土壤水分的变化呈显着相关。与CK相比,添加1/8比例ZF处理显着提高了板栗苗木根际酸性磷酸酶的含量,且根、茎、叶总磷量增幅最大,并促进了磷向地上部转运,苗木根际土壤有效无机磷增加,有机磷特别是HCl-Po占全磷的比例下降幅度最大。(5)有机无机混施效应因配比不同而异。等氮磷钾条件下50%有机堆肥BZ1+50%无机肥配施处理表现出的促氮促磷混合效应,显着提升板栗产量、挣收益及品质,其产量和净收益分别为4104.77 kg.hm-2、7.33万元·hm-2,可作为当地板栗栽培中有机无机配施实践的较佳选择。
亓军红[8](2019)在《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气温上升,海洋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沿海防护林多重功效的认识愈加深刻,对其综合效益的研究愈加深入,构建科学有效、永续发展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已成为全球共识,更是临海国家的战略选择和紧迫任务。苏北沿海拥有长为953.9公里的标准岸线,面积6520.6平方公里的海涂,是其可持续发展不可多得的潜在资源。受地域位置、海陆交错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经常遭遇海洋灾害,加快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尤为重要。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根据江苏省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的发展情况,大体可以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两大时期、六个阶段。第一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前,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分为探索准备阶段(1949年初至1956年)、初步成型阶段(1957年至1965年)和迟滞发育(1966年至1978年)三个阶段。第二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恢复发展阶段(1979年至80年代末)、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提升完善阶段(2000年至今)三个阶段。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原因,最初,一方面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周恩来总理曾多次提出“造林是百年大计,要好好搞”;另一方面是由于解放战争中,苏北农民对人民解放战争的倾力支援,农村木材及林木消耗极大,有必要迅速恢复发展苏北林业。其次,就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各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海洋经济亦得到加强发展,为大力发展苏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创造了条件。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一开始即按照全国总体部署,以盐碱地改良、选育造林树种、进行植树造林为重点开展工作。初期的工作主要有:完善行政体系,建立科研机构,成立专职管理机构,调整教育体系,号召植树造林。1952年到1965年,有计划营造沿海海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建设与苏北农田水利建设、围垦兴农、盐土治理等相结合。以造林为主线,重点对盐土改良进展、气象资料收集整编、健全造林工作机构、开展科学研究等。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一直是以国营农场为主力军、先锋队,国营农场的相继建立、发展,以及围垦区人口的迁移和造林活动,对沿海植树造林的发展有着积极而重大的意义。“文革”时期,沿海防护林建设亦遭受严重挫折,工作机构被撤销,工作人员下放,削弱科研力量,在“以粮为纲”的旗帜下,部分防护林被砍伐,苗圃被改种粮食作物,极大地影响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亦可分为恢复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完善提高阶段三个阶段。这一时期,开展第二次海岸带综合调查、“908”专项调查,形成大量第一手资料、编印了系统性专着,有力地促进防护林建设。同时,国家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总结造林经验。在建设技术上,积极开展造林种苗繁殖技术研究、开展造林实证研究、引进优良造林树种,开展湿地保护与沿海气候效应研究,极大促进苏北防护林建设体系的发展。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在长期造林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特点,即: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绿”同步,注重沿海造林与“多林”同建,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网”同构,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种”搭配,注重沿海造林与“多能”并进等。国家意志的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持、科技进步和民主传统的发扬光大是沿海造林面积显着增加、防护林体系快速构建的动力因素。多年来的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在改善生态环境,防害减灾方面功效明显,并产生了规模经济集成效应。但同时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造林总量有待提增,防护效果有待提升;缺乏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评价机制不健全;造林用地不足;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科技创新滞后等。针对这些问题,特提出如下几项对策建议:一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企业、个人等各方利益,科学定位防护林建设公益性质;二是认真查漏补缺,形成高质量的规划制度;三是设立建设引导基金,建立各项奖补机制;四是加大研发力度、强化科技支撑;五是突出生态效益、注重综合开发;六是协调各方力量、强化组织领导;七是强化动态监测、定期发布公告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好苏北防护林体系,造福一方百姓。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具有深刻复杂的多重背景,目前的苏北海岸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苏北沿海基本具备植树造林的立地条件和环境,形成了一系列较成熟的造林树种选择及林分模式,苏北沿海造林具有许多“江苏特色”和多重动因,沿海防护林体系在改善区域气候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
张丽[9](2019)在《不同砧木对锥栗嫁接苗生长及光合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锥栗(Castanea henryi)属壳斗科(Fagaceae)栗属(Castanea)植物,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木本粮食树种之一。目前在锥栗苗木繁育中,存在育苗周期长、嫁接后期不亲和、易感病等问题。砧穗组合不仅影响锥栗的苗木质量,还影响其适应性。筛选出亲和性好、光合效率高的优良砧木,对锥栗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试验以锥栗良种’华栗3号’为接穗,分别以9种不同来源的锥栗、板栗、茅栗的芽苗为砧木、以二年生湖南板栗和锥栗为砧木,研究了不同砧木嫁接对锥栗嫁接苗生长及光合的影响,评价了不同嫁接苗早期亲和性,为锥栗良种筛选适宜的砧木类型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芽苗砧对锥栗嫁接苗生长及光合的影响采用芽苗砧嫁接,9种砧穗组合的成活率具有差异,其中云南茅栗(ynml)为砧木的成活率最高为70.3%,丹东板栗(ddbl)、湖南水源锥栗(syzl)成活率适中,分别为66.0%、60.4%。观察了砧木与接穗愈合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探明了砧穗愈合的时间为24 d。不同砧穗组合生长量差异显着,其中syzl、ddbl、庆元锥栗(qyzl)平均苗高最高,分别为37.40 cm、32.51 cm、26.00 cm,ynml、广西茅栗(gxml)平均苗高最低,分别为16.13 cm、17.86cm。不同砧穗组合日平均净光合速率存在差异,其中qyzl、syzl、ynml日平均净光合速率最高,分别为7.43μmol·m-2s-1、6.15μmol·m-2S-1、5.96μmol·m-2s-1、gxml、ltbl、贵州茅栗(gzml)日平均净光合速率较低,分别为4.46μmol·m-2s-1、4.93μmol·m-2s-1、5.25μmol·m-2s-1。因此,云南茅栗、丹东板栗、湖南水源锥栗芽苗作为良种’华栗3号’的砧木较优。(2)两年生不同砧木对锥栗嫁接苗生长及光合的影响采用插皮嫁接法,2种砧穗组合的成活率有明显的差异,其中以湖南锥栗为砧木(zl-H3)的成活率为87.5%,湖南板栗为砧木(bl-H3)成活率仅为46.7%。不同砧木对锥栗嫁接苗生长量具有一定的影响,嫁接组间生长没有明显差异,zl-H3与bl-H3的平均苗高分别为118.46 cm和104.05 cm,平均地径分别为15.83 mm和10.35 mm;但嫁接组与对照组间具有显着差异,湖南锥栗实生苗(zl-ck)与湖南板栗实生苗(bl-ck)的平均苗高分别为62.24 cm和41.94 cm,平均地径分别为5.71 mm和6.69 mm。不同砧木对锥栗嫁接苗光合具一定影响,发现嫁接组间差异不显着,但与对照组存在一定差异,bl-H3与zl-H3的日平均净光合速率分别为7.57μmol·m-2s-1和7.37μmol·m-2S-;bl-ck和zl-ck的日平均净光合速率分别为6.37μmol·m-2S-1和6.09μmol·m-2s-1和因此,2年生湖南锥栗苗可作为良种’华栗3号’的适宜砧木。综合上述,生产上可以采用芽苗砧嫁接和2年生砧插皮接方法培育苗木,初步筛选出云南茅栗、丹东板栗和湖南锥栗作为良种’华栗3号’的适宜砧木。
朱昆[10](2018)在《秦皇岛市果树苗木产业现状、问题与建议》文中提出苗木是果树生产发展的物质基础,苗木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途径之一,秦皇岛具有大力发展果树苗木产业的诸多优势,但也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摸清秦皇岛市果树苗木产业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提出对策,或者对秦皇岛市果树苗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本研究通过资料分析和实地调研,对秦皇岛范围内果树苗木产业进行了研究,基本掌握了秦皇岛市果树苗木产业发展的整体情况。并选取了15家苗企,对企业的经营现状进行深入调研。以此为基础,找出了秦皇岛市果树苗木产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秦皇岛果树苗木的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葡萄、桃、板栗、核桃、苹果、樱桃六大传统树种占其主导地位。形成了以昌黎县葡萄和桃苗木生产,卢龙县核桃苗木生产,青龙满族自治县苹果和板栗苗木生产为优势和特色的专业化格局,苗木生产最为集中的是昌黎县中卓庄村和青龙满族自治县罗杖子村。现阶段秦皇岛市苗木生产企业发展迅速,苗木公司和苗木合作社生产形式占到整个果树苗木产业的50%以上。截止2017年,秦皇岛市果树苗木生产面积20470亩,其中葡萄7200亩、苹果3255亩、桃2901亩、梨1870亩,核桃725亩,板栗2776亩,樱桃500亩,其他树种1010亩。果树苗木总产值为4.32亿元,其中一半以上苗木生产企业年产值在100万以上。苗木生产基本以中老年人工操作为主,机械化程度普遍较低,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人员和土地的成本占60%以上。秦皇岛市果树苗木市场主要面向本地、周边地区以及我国西部地区。2.秦皇岛市果树苗木产业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果树苗木生产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现阶段秦皇岛市苗木企业已初具规模,但依然多以家庭式生产为主,缺少大型现代化苗圃。技术也比较落后,尚未进入产业化阶段。二是良种繁育程序不够规范。具体表现在缺少引种试验环节、缺少严格的采穗圃以及缺少苗木质量检验环节,以致繁育出来的品种纯度和苗木质量很难保证。三是苗木市场比较混乱。具体表现在市场监管力度较弱、“三证”管理不健全、对植物新品种权的保护重视不够,以及缺少完善的苗木质量标准,导致目前苗木质量参差不齐,市场交易也不够规范。四是品牌效应不够明显。具体表现在品牌意识淡薄和保护机制不健全,导致当地优秀品种在苗木市场知名度较低,企业还没有自己的名优品牌。五是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具体表现在缺少果树苗木行业协会、政府的技术服务不充分以及政府监督和制约不到位,导致对果树苗木的政策支持和推广力度明显不足,苗木生产者缺少良好的技术提升途径和产业升级的渠道。3.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五点发展建议。一是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建立专业合作社、促进中小苗企联盟等形式,积极推进产业化进程,努力提高果树苗木产业竞争力。二是通过规范引种实验、培育技术体系、制定质量标准等途径,严格执行良繁程序,切实保证品种纯度和苗木质量。三是尽快解决“三证”不全、品种权保护的、网络信息平台缺乏等关键问题,全力整顿市场秩序,保证果树苗木市场健康发展。四是通过开展优质苗木评选会、品牌奖励等形式,营造品牌发展环境,着力培育地方品牌,宣传知名品牌,提高当地品牌在果树行业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五是通过建立苗木行业协会等形式,完善政府职能,加强市场监管,进一步健全社会服务体系。
二、板栗快速育苗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板栗快速育苗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板栗丰产栽培管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选用良种 |
2 培育壮苗 |
3 园地选择 |
4 整地挖穴 |
5 适时栽植 |
6 栽后管理 |
6.1 查苗补栽 |
6.2 水分管理 |
6.3 科学追肥 |
6.4 松土除草 |
6.5 合理间作 |
6.6 树体管理 |
7 病虫害防治 |
7.1 病害防治 |
7.2虫害防治 |
8结语 |
(2)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农村合作社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研究现状 |
(一)农村合作社与农户生计资本 |
(二)石漠化治理中农村合作社与农户生计资本 |
(三)农村合作社与农户生计资本研究进展与展望 |
二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
1 研究目标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特点与科技难点和创新点 |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
1 技术路线 |
2 研究方法 |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
1 研究区选择的依据和原则 |
2 研究区基本特征与代表性论证 |
(四)资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
1 野外调查数据 |
2 收集资料数据 |
三 石漠化治理中农户可持续生计资本影响因素分析 |
(一)外部环境变化对生计资本发展的作用 |
1 脆弱性生存背景对生计资本的影响 |
2 政策和市场对生计资本的作用 |
3 社会发展对生计资本的作用 |
4 外部环境下生计资本发展困境分析 |
(二)农村合作社农户生计资本发展的源动力影响因素 |
1 有效提升人力资本,保证稳定工资收入 |
2 间接提供金融资本或其替代品 |
3 提高基于制度的信任关系,提高成员农户社会资本水平 |
4 通过组织层面投资,提高成员农户可控的物质资本 |
5 通过集体投资有效改善农户自然资本水平 |
四 喀斯特地区农村合作社与农户生计资本作用机理 |
(一)喀斯特地区合作社调查概况及统计分析 |
1 调查数据来源 |
2 合作社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
3 合作社经营对农户生计影响的调查分析 |
4 合作社帮扶对农户的显着影响因素分析 |
(二)对农户生计资本的响应机理 |
1 合作社影响下农户生计策略选择 |
2 合作社影响下农户生计方式分化 |
3 农户参与合作社的主动性变化 |
4 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的关系模型 |
五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合作社农户生计绩效评价 |
(一)典型合作社概况 |
1 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关岭-贞丰花江研究区合作社 |
2 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撒拉溪研究区合作社 |
3 喀斯特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研究区合作社 |
4 合作社影响生计资本情况分析 |
(二)农户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 |
1 分析框架 |
2 分析方法 |
3 生计资本指标体系构建 |
(三)农户生计策略分析 |
1 农户生计策略类别 |
2 农户最优策略比较 |
(四)农户最优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
1 自然资本变量的影响 |
2 人力资本变量的影响 |
3 金融资本变量的影响 |
4 社会资本变量的影响 |
5 物质资本变量的影响 |
6 其他控制变量的影响 |
六 喀斯特地区农村合作社农户生计可持续适应策略 |
(一)提升人力资本质量 |
1 制定农户生产经营培训的长效机制 |
2 引进科学种植养殖专业人才 |
(二)提高自然资本利用效率 |
1 转变纯农业型农户生计策略 |
2 完善自然生态补偿机制 |
(三)提高物质资本投入与异地搬迁相结合 |
1 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
2 部分贫困居民施行异地搬迁 |
(四)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 |
1 帮助农户生产经营实现多方贷款 |
2 加大农作物种植的技术推广 |
七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2019年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农村合作社发展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3)板栗营养杯育苗及子苗嫁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子苗嫁接的优点 |
2 营养杯实生砧苗的培育 |
2.1 选栗种 |
2.2 栗果贮藏 |
2.3 建造简易小拱棚 |
2.4 准备好营养杯 |
2.5 砧苗培育 |
2.5.1 栗种催芽生根 |
2.5.2 截胚根 |
2.5.3 播种 |
2.5.4 砧苗培育 |
3 子苗嫁接 |
3.1 准备工作 |
3.1.1 接穗的采集与贮藏 |
3.1.2 准备好嫁接工具和包扎材料 |
3.2 嫁接方法 |
3.2.1 嫁接时期 |
3.2.2 切砧木 |
3.2.3 削接穗 |
3.2.4 接合 |
3.2.5 绑扎 |
4 嫁接苗管理 |
4.1 调节好塑料温棚的温、湿度 |
4.2 检查嫁接成活情况 |
4.3 去除萌蘖 |
4.4 炼苗 |
4.5 适时灌溉施肥 |
5 雨季移栽建园 |
5.1 栽植时期 |
5.2栽植方法 |
6 定植后管理 |
6.1 叶面喷肥 |
6.2 及时预防病虫害 |
6.3 秋季摘心 |
6.4 冬季防寒 |
6.5加强幼树管理 |
(4)板栗营养杯芽苗嫁接及栽植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芽苗嫁接的优点 |
2 营养杯实生砧苗的培育 |
2.1 选栗种 |
2.2 栗果贮藏 |
2.3 建造简易小拱棚 |
2.4 准备好营养杯 |
2.5 砧苗培育 |
2.5.1 栗种催芽生根 |
2.5.2 截胚根 |
2.5.3 播种 |
2.5.4 砧苗培育 |
3 芽苗嫁接 |
3.1 准备工作 |
3.1.1 接穗的采集与贮藏 |
3.1.2 备好工具 |
3.2 嫁接方法 |
3.2.1 嫁接时期 |
3.2.2 切砧木 |
3.2.3 削接穗 |
3.2.4 接合 |
3.2.5 绑扎 |
4 嫁接苗管理 |
4.1 调节好塑料温棚的温、湿度 |
4.2 检查嫁接成活情况 |
4.3 去除萌蘖 |
4.4 炼苗 |
4.5 适时灌溉施肥 |
5 雨季移栽建园 |
5.1 栽植时期 |
5.2 栽植方法 |
6 定植后管理 |
6.1 叶面喷肥 |
6.2 及时预防病虫害 |
6.3 秋季摘心 |
6.4 冬季防寒 |
6.5 加强幼树管理 |
(5)锥栗外生菌根效应及共生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第一章 引言 |
1.1 外生菌根的形态、结构和发育特征 |
1.1.1 外生菌根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
1.1.2 外生菌根发育特征 |
1.2 外生菌根效应 |
1.3 外生菌根效应的机理 |
1.3.1 植物光合作用满足共生体对碳水化合物的需求 |
1.3.2 碳水化合物在树体内的分布 |
1.3.3 宿主植物糖向真菌运输 |
1.4 外生菌根的共生机制 |
1.4.1 早期识别 |
1.4.2 激素调控 |
1.4.3 效应子调控 |
1.4.4 细胞壁调控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
1.5.2 目的和意义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锥栗与外生菌根真菌共生体系的建立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田间共生体系的建立 |
2.1.2 试管共生体系的建立 |
2.1.3 接种后锥栗幼苗生长指标的测定 |
2.1.4 接种不同时期解剖结构的观察和侵染率的测定 |
2.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田间共生对锥栗幼苗的影响 |
2.2.2 试管共生体系的建立及对锥栗幼苗的影响 |
2.2.3 锥栗外生菌根形态及解剖结构的观察 |
2.3 讨论 |
2.3.1 锥栗组培苗与外生菌根真菌共生培养体系的构建 |
2.3.2 锥栗与B.edulis形成菌根 |
第三章 锥栗外生菌根对苗木生理及营养影响的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田间菌根共生体系的建立 |
3.1.2 不同季节菌根发育特征的观察 |
3.1.3 植株光合特性测定 |
3.1.4 植株N和P含量及土壤有效P含量的测定 |
3.1.5 植株根系生理活性 |
3.1.6 植株根系有机物质代谢 |
3.1.7 土壤酶活性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锥栗外生菌根解剖结构的季节特征 |
3.2.2 锥栗菌根苗与非菌根苗的光合作用特性 |
3.2.3 锥栗菌根苗和非菌根苗的N、P含量 |
3.2.4 不同季节锥栗接种苗和非接种苗根尖的生理活性特征 |
3.2.5 不同季节锥栗接种苗和非接种苗根系有机物质代谢 |
3.2.6 接菌对土壤酶活性及土壤有效磷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菌根化幼苗的光合及养分吸收 |
3.3.2 菌根与土壤酶活性及土壤有效磷的关系 |
3.3.3 菌根根尖结构和生理的季节特性 |
第四章 锥栗外生菌根形成及生理效应相关基因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共生体系的建立 |
4.1.2 菌根根系与非菌根根系RNA的提取及转录组测序 |
4.1.3 部分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验证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锥栗外生菌根根系与非菌根根系的转录组测序分析 |
4.2.2 锥栗外生菌根根系和非菌根根系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 |
4.2.3 锥栗外生菌根形成相关的代谢途径和基因 |
4.2.4 锥栗外生菌根生理效应相关的代谢途径和基因 |
4.2.5 部分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验证 |
4.3 讨论 |
4.3.1 菌根形成相关的代谢途径与基因 |
4.3.2 菌根生理效应相关的代谢途径和基因 |
4.3.3 锥栗外生菌根效应及共生机制的假设模型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6)板栗苗期生长发育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板栗苗期生长指标测定 |
1.2.2 板栗苗期生理指标测定 |
1.2.3 板栗苗期光合指标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板栗苗期生长发育动态研究 |
2.2 板栗苗期生理指标发育动态研究 |
2.3 板栗苗期光能利用率变化规律研究 |
3 讨论与结论 |
(7)板栗剩余物堆肥及其对板栗幼苗生长和果实提质增产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农林剩余物堆肥研究概述 |
1.2 废弃物堆肥高效降解菌系筛选及构建研究现状 |
1.2.1 堆肥进程及微生物研究方法 |
1.2.2 堆肥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及其演替动态 |
1.2.3 影响因素调控及腐熟指标评价 |
1.2.4 木质纤维素分解复合菌系的筛选及应用研究现状 |
1.3 堆肥产品应用研究现状 |
1.3.1 有机肥应用研究 |
1.3.2 栽培替代基质利用研究 |
1.3.3 堆肥提取液应用研究 |
1.4 堆肥产品对土壤磷的活化作用及其机理研究现状 |
1.4.1 土壤磷素特征 |
1.4.2 堆肥产品对土壤磷的活化作用 |
1.4.3 堆肥产品对土壤磷的活化机理 |
1.5 板栗剩余物堆肥研究 |
1.6 存在的问题 |
1.7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7.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7.2 研究目的 |
1.8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8.1 研究思路 |
1.8.2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1.1 供试堆肥材料 |
2.1.2 供试植株 |
2.2 试验设计 |
2.2.1 堆肥试验设计 |
2.2.2 堆肥产品应用效果研究试验设计 |
2.2.3 堆肥对土壤磷的活化利用研究 |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3.1 堆肥指标测定 |
2.3.2 植物指标测定 |
2.3.3 土壤指标测定 |
2.4 数据分析与处理 |
3 板栗剩余物田间堆制及优良堆肥配方获取 |
3.1 研究背景与内容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配方堆肥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
3.2.2 不同配方堆肥过程中水分变化 |
3.2.3 不同配方堆肥过程中pH变化 |
3.2.4 不同配方堆肥过程中EC变化 |
3.2.5 不同配方堆肥过程中高温期可培养微生物种群和数量变化 |
3.2.6 不同堆肥产品发芽指数(GI)分析 |
3.2.7 不同处理堆肥的有机碳和氮磷钾养分含量变化 |
3.2.8 不同处理堆肥产品的容重和孔隙度 |
3.2.9 不同处理堆肥产品的磷形态特征 |
3.3 小结 |
4 堆肥添加对板栗幼苗生长、叶根特征及磷吸收的影响 |
4.1 不同有机堆肥添加对苗木生长指标的影响 |
4.2 不同有机堆肥添加对苗木根系形态特征的影响 |
4.3 不同有机堆肥添加对苗木光合作用的影响 |
4.4 苗木形态主成分分析及排序 |
4.5 堆肥添加对板栗幼苗根际基质磷形态及苗木磷吸收的影响 |
4.5.1 板栗幼苗育苗基质基本理化性质变化 |
4.5.2 不同添加比例有机堆肥对苗木根际土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
4.5.3 不同添加比例对苗木根际土磷形态分布的影响 |
4.5.4 不同添加比例对板栗幼苗碳氮磷钾含量及分布的影响 |
4.6 小结 |
5 堆肥深施对板栗园褐土理化性状、叶根特征及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 |
5.1 堆肥深施对土壤的改良效果 |
5.1.1 不同有机堆肥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
5.1.2 不同有机堆肥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
5.1.3 不同有机堆肥处理下微生物数量差异 |
5.1.4 堆肥添加对板栗结果园褐土磷形态的影响 |
5.2 不同有机堆肥对结果树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
5.3 不同有机堆肥对结果树根系形态及营养特征的影响 |
5.4 不同有机堆肥对板栗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5.5 土壤、叶片、根系及产量指标的相关分析 |
5.6 讨论 |
5.6.1 堆肥深施对土壤保水性和孔隙状况及果实产量的影响 |
5.6.2 堆肥深施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 |
5.6.3 堆肥深施对土壤化学性状及微生物的影响 |
5.6.4 堆肥深施对土壤磷形态特征的影响 |
5.6.5 堆肥深施对叶片光合及根系特征的影响 |
5.7 小结 |
6 有机-无机配施比例对板栗叶片氮磷营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6.1 不同施肥模式下板栗叶片氮磷营养特征 |
6.2 不同施肥模式下板栗产量及单粒重差异 |
6.3 有机无机配施模式下叶片氮磷含量及产量预测增长率与实际增长率的比较 |
6.4 不同施肥模式下板栗果实品质差异 |
6.5 板栗产量与叶片氮磷含量的相关性 |
6.6 不同施肥模式下经济效益分析 |
6.7 讨论 |
6.7.1 不同施肥模式对板栗叶片氮磷含量、N/P及有机无机混施效应影响 |
6.7.2 不同施肥模式板栗产量、净收益及品质差异与叶片氮磷性状相关性 |
6.8 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8)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二、相关研究动态 |
三、相关概念的阐释和研究方法 |
四、资料来源和研究框架 |
五、创新和不足 |
第一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背景 |
第一节 政治背景 |
第二节 经济背景 |
第三节 历史背景 |
第四节 自然背景 |
第二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内涵 |
第二节 建设时段的划分方式 |
第三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阶段 |
第四节 江苏的主要林业机构及其成果 |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
第一节 探索准备阶段 |
第二节 初步成型阶段 |
第三节 迟滞发育阶段 |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
第一节 恢复发展阶段 |
第二节 快速发展阶段 |
第三节 完善提高阶段 |
第五章 苏北沿海造林的特点及动因 |
第一节 造林特点 |
第二节 动因分析 |
第六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功效、问题与建议 |
第一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多重功效 |
第二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系的存在问题 |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结语 |
附录 |
案例一 苏北沿海林地增加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
案例二: 苏北沿海地区林地面积的明显增加 |
案例三: 苏北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明显提升 |
案例四: 苏北沿海地区海洋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
案例五: 苏北沿海气候变化趋势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不同砧木对锥栗嫁接苗生长及光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锥栗概述 |
1.2 嫁接研究进展 |
1.2.1 嫁接方法 |
1.2.1.1 芽苗砧嫁接 |
1.2.1.2 插皮接 |
1.2.2 嫁接成活的基本原理 |
1.2.3 影响嫁接成活的因素 |
1.2.3.1 嫁接亲和力 |
1.2.3.2 外部因素 |
1.3 不同砧木嫁接对生长的影响 |
1.4 不同砧木嫁接对光合的影响 |
1.5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
1.5.2 目的与意义 |
1.6 技术路线 |
2 不同芽苗砧对锥栗嫁接苗生长及光合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试验材料 |
2.1.3 试验方法 |
2.1.3.1 芽苗砧嫁接方法流程 |
2.1.3.2 成活率及生长指标测定方法 |
2.1.3.3 芽苗砧嫁接愈合过程解剖学观察 |
2.1.3.4 光合指标测定方法 |
2.2 调查统计及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砧穗愈合过程解剖学观察 |
2.3.1.1 外部愈合情况观察 |
2.3.1.2 早期内部愈合情况观察 |
2.3.2 不同砧穗组合生长指标比较 |
2.3.2.1 不同砧穗组合成活率比较 |
2.3.2.2 不同砧穗组合苗高年生长变化规律 |
2.3.2.3 不同砧穗组合地径年生长变化规律 |
2.3.2.4 不同砧穗组合生物量比较 |
2.3.3 不同砧穗组合光合指标比较 |
2.3.3.1 不同砧穗组合光响应比较 |
2.3.3.2 不同砧穗组合二氧化碳响应比较 |
2.3.3.3 不同砧穗组合光合日变化比较 |
2.4 小结与讨论 |
2.4.1 小结 |
2.4.2 讨论 |
2.4.2.1 影响芽苗砧嫁接成活率的因素 |
2.4.2.2 不同砧穗组合生长及光合指标 |
3 二年生不同砧木对锥栗嫁接苗生长及光合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概况 |
3.1.2 试验材料 |
3.1.2.1 插皮接试验材料 |
3.1.3 试验方法 |
3.1.3.1 插皮接方法流程 |
3.1.3.2 成活率及生长指标测定方法 |
3.1.3.3 光合指标测定方法 |
3.2 调查统计及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砧穗组合成活率及生长指标比较 |
3.3.1.1 不同砧穗组合成活率比较 |
3.3.1.2 不同砧穗组合苗高年生长变化规律 |
3.3.1.3 不同砧穗组合地径年生长变化规律 |
3.3.1.4 不同砧穗组合生物量比较 |
3.3.2 不同砧穗组合光合指标比较 |
3.3.2.1 不同砧穗组合光响应比较 |
3.3.2.2 不同砧穗组合二氧化碳响应比较 |
3.3.2.3 不同砧穗组合光合日变化比较 |
3.4 小结与讨论 |
3.4.1 小结 |
3.4.2 讨论 |
3.4.2.1 两年生砧木嫁接对生长的影响 |
3.4.2.2 两年生砧木嫁接对光合的影响 |
4 结论与创新点 |
4.1 本研究的结论 |
4.1.1 不同芽苗砧对锥栗嫁接苗生长及光合的影响 |
4.1.2 两年生不同砧木对锥栗嫁接苗生长及光合的影响 |
4.2 创新点 |
4.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试验图片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10)秦皇岛市果树苗木产业现状、问题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立题背景 |
1.1.1 苗木是果树生产发展的物质基础 |
1.1.2 苗木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途径之一 |
1.1.3 秦皇岛具有大力发展果树苗木产业的诸多优势 |
1.1.4 秦皇岛果树苗木产业方兴未艾但问题不少 |
1.2 果树苗木繁殖的主要方法 |
1.2.1 实生繁殖 |
1.2.2 嫁接繁殖 |
1.2.3 扦插繁殖 |
1.2.4 压条繁殖 |
1.2.5 分株繁殖 |
1.2.6 组织培养 |
1.2.7 微体嫁接技术 |
1.3 国外果树苗木产业的特点 |
1.3.1 苗木生产的机械化和规模化 |
1.3.2 苗木生长全程的自动化 |
1.3.3 苗木质量检测的自动化 |
1.3.4 容器育苗广泛使用 |
1.3.5 新品种受专利保护,育苗公司专业化 |
1.4 河北省果树苗木产业的概况 |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
2.1 研究思路 |
2.2 研究方法 |
2.2.1 查询文献法 |
2.2.2 实地调查法 |
2.2.3 比较分析法 |
2.2.4 访谈法 |
2.2.5 归纳总结法 |
第三章 秦皇岛市果树苗木产业现状调查结果 |
3.1 树种结构 |
3.2 品种结构 |
3.2.1 葡萄苗木的品种结构 |
3.2.2 苹果苗木的品种结构 |
3.2.3 桃苗木的品种结构 |
3.2.4 梨苗木的品种结构 |
3.2.5 核桃苗木的品种结构 |
3.2.6 樱桃苗木的品种结构 |
3.3 繁殖方式 |
3.3.1 砧木的种类 |
3.3.2 嫁接的时期 |
3.3.3 接穗的来源 |
3.3.4 矮化砧的应用 |
3.4 生产基地 |
3.4.1 区域分布 |
3.4.2 年总产值 |
3.4.3 重点企业 |
3.4.4 重点专业村 |
3.5 苗木市场 |
3.5.1 土地价格 |
3.5.2 苗木价格 |
3.5.3 市场需求 |
3.5.4 政策因素 |
3.6 地方品牌 |
第四章 秦皇岛市果树苗木产业问题与建议 |
4.1 存在的问题 |
4.1.1 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 |
4.1.2 繁育程序不够规范 |
4.1.3 苗木市场比较混乱 |
4.1.4 品牌效应不够明显 |
4.1.5 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
4.2 发展建议 |
4.2.1 积极推进产业化进程,努力提高果树苗木产业竞争力 |
4.2.2 严格执行良繁程序,切实保证品种纯度和苗木质量 |
4.2.3 全力整顿市场秩序,保证果树苗木市场健康发展 |
4.2.4 着力培育知名品牌,努力提高果树苗木产业经济效益 |
4.2.5 尽快完善监督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服务体系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1.1 规模化生产格局初步形成 |
5.1.2 生产经营过程问题突出 |
5.1.3 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刻不容缓 |
5.2 前景展望 |
5.2.1 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的格局必将形成 |
5.2.2 果树苗木生产结构将有新变化 |
5.2.3 品种更新换代步伐将不断加快 |
5.2.4 新技术应用范围和技术支持将增强 |
5.2.5 标准化生产、品种权保护、品牌的应用成为共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 秦皇岛市近四年果树苗木销售价格 |
四、板栗快速育苗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板栗丰产栽培管理技术[J]. 邱积诚. 乡村科技, 2021(23)
- [2]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农村合作社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D]. 吴俊.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3]板栗营养杯育苗及子苗嫁接技术[J]. 王天元. 河北果树, 2021(01)
- [4]板栗营养杯芽苗嫁接及栽植技术[J]. 王天元. 果树资源学报, 2020(02)
- [5]锥栗外生菌根效应及共生机制研究[D]. 熊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5)
- [6]板栗苗期生长发育规律研究[J]. 盛孝前,姚辉,王昊,丁渝峰,陈景震. 湖南林业科技, 2019(03)
- [7]板栗剩余物堆肥及其对板栗幼苗生长和果实提质增产作用机理研究[D]. 宋影.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 [8]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D]. 亓军红.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9]不同砧木对锥栗嫁接苗生长及光合的影响[D]. 张丽.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10]秦皇岛市果树苗木产业现状、问题与建议[D]. 朱昆.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