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块DP-801实验板的应用(一)

三块DP-801实验板的应用(一)

一、三种DP—801实验板的应用(一)(论文文献综述)

朱福成[1](2020)在《拼焊板成形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及控制方法的研究》文中指出作为实现产品轻量化的一种重要方式,拼焊板成形得到了全球的广泛认同。但是由于其成形性能低于母材,在成形时更容易发生质量问题,因此国内外关于拼焊板成形的相关研究一直延续到现在。模具的结构参数、母材的材料性能及成形过程中的工艺参数都是影响拼焊板成形质量的重要因素,参数多、影响规律多样,特别是焊缝造成了两侧板料与母材性能相比发生了变化,使得整个板料性能复杂化,拼焊板成形过程也更为复杂。因此,分析这些参数对拼焊板成形影响的规律及原因,进而研究通过控制这些影响参数来提高拼焊板成形质量的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分析拼焊板U形件成形过程,建立了拼焊板U形件焊缝移动量力学模型,并通过有限元仿真和实验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分析拼焊板盒形件成形特点,利用盒形件应力近似理论分析了盒形件成形中应力分布情况,解析了双向拉伸条件下拼焊板焊缝移动量。分析了影响拼焊板盒形件成形质量的模具结构、工艺和板料等参数,研究了凸凹模圆角、压边力、板料形状、板料厚度比、摩擦系数、材料性能等因素对板料的最大拉深深度和底部焊缝移动量的影响规律,发现压边力、板料厚度比、摩擦系数、材料性能是影响拼焊板盒形件成形质量的主要因素,并得到了这些影响因素的匹配方法。通过仿真分析了拼焊板盒形件成形中的焊缝移动、起皱、减薄率加剧的问题,结果表明降低焊缝移动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提出了通过改变压边圈结构并配比适当的压边力和摩擦系数来提高拼焊板盒形件成形质量的方法,在法兰焊缝对应压边圈的位置设置一条椭圆线旋转而成的椭圆锥形拉深筋,形成四块压边圈结构,配比合适的压边力和摩擦系数,能够控制起皱问题,并显着降低焊缝移动量、最大减薄率。进行了实验模具的设计、板料加工和实验平台的搭建,完成了板料试样的拉伸实验,解析了板料应变强化系数及硬化指数;完成了不同压边圈结构、压边力和润滑条件等参数变化对拼焊板盒形件成形质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带拉深筋的四块压边圈结构、配合适当的压边力、降低强板侧摩擦系数能够有效地提高拼焊板成形质量,与仿真结果一致。

杨昕宇[2](2020)在《基于双面硬化模型的高强度钢大应变回弹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环保要求提高、碰撞法规要求提升,汽车轻量化程度不断提高,由于碳纤维和复合高分子材料的高应用成本及先进技术的限制,使高强度钢薄板特别是先进高强度钢的研发与应用成为汽车轻量化材料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其屈服强度较高,使得高强度钢冲压回弹问题日趋凸显。冷冲压回弹是大变形后小范围内反向屈服,会影响零件后续装配与成品外观质量,而这在实际生产中很难控制,因此建立一种高精度的材料模型来准确预测零件回弹并建立一系列回弹实验全面分析回弹影响规律是控制回弹的重要手段。由于高强度钢循环加载产生瞬时包申格效应、冷作硬化、永久软化及弹塑区间的圆滑过渡等循环力学特性,采用普通材料模型使精准的回弹预测变得尤为困难,同时现有的高强度钢弯曲回弹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还不够完善。针对上述问题,论文旨在建立精准高效的高强度钢薄板平面循环加载平台,构建多种材料硬化模型并应用于多种U形弯曲成形的回弹模拟及汽车冲压件门槛的回弹仿真,并建立多种U形弯曲回弹实验,探究材料模型对回弹预测精度的影响及分析回弹影响因素对回弹结果的作用规律。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高精度的双面硬化本构理论为准确描述高强度钢冲压变形机理,并提高成形仿真计算精度、减小回弹预测偏差,对高精度的双面硬化材料本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此本构理论能充分考虑高强度钢循环加载力学特性,可有效模拟复杂应变路径下的大塑性变形及小应变内的反向屈服。(2)构建薄板拉压循环加载系统为获取精准有效的双面硬化材料本构,提出了一种基于光学应变的低摩擦十字梳齿式抗轴向强挤压失稳的控制方法,开发了一种可满足980MPa级别超高强度钢薄板循环拉伸压缩的防翘曲夹持装置,建立了一套薄板拉压循环加载系统,实现了最大对称应变11%、最大压应变22%的循环实验,并获得了不同预应变下DP590、DP980及QP980高强度钢的有效循环应力应变曲线。(3)建立多种U形弯曲实验与回弹数值模拟设计多种规格的低合金钢、DP钢与QP钢在不同U形弯曲方式和工艺参数下的弯曲回弹实验,重点探究了料厚、材料特性、成形间隙、压边力、弯曲角度及U形弯曲方式对U形件回弹的影响。并针对DP590、DP980及QP980高强度钢,讨论了多种硬化模型对自由弯曲、带压边力弯曲及预压料弯曲等U形弯曲回弹数值仿真精度的影响,回弹分析数据表明:任一U形弯曲工艺下,屈服准则为Hill48的双面硬化模型对各高强度钢均具有更高的回弹预测精度,回弹角提升效果为5%-25%。(4)建立汽车冲压门槛内板件的回弹数值模拟建立了门槛内板基于不同材料模型的回弹有限元仿真,验证了双面硬化材料模型对汽车复杂零件的回弹预测适用性。回弹数据表明:建立的高精度双面硬化材料模型(Hill48)不但能有效改善门槛内板回弹预测趋势,而且还大大提高了回弹预测精准度,该模型回弹预测提升效果能达到45%以上。

史年富[3](2009)在《低压断路器智能控制器优化与实现》文中提出本文是依托某低压电器厂万能式空气断路器项目的优化、设计与实现而展开研究讨论的。在针对低压断路器智能控制器设计研究中作者充分运用了先进的微处理器技术、可编程逻辑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使低压断路器在测量精度、可靠性、智能化、多功能化和人机操作方便等方面较好的满足了项目的设计性能指标要求。本文首先概述了本课题的现实意义、低压断路器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并结合原控制器阐述了本课题的特点;其次根据企业需求,给出了低压断路器的整体方案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低压断路器智能控制器的硬件和软件设计,并对系统抗干扰和实际应用问题作了较详细的研究;最后对智能控制器进行了调试,并对调试中的问题作了讨论与研究。本文着重对智能控制器的动作保护算法、基于MODBUS和PROFIBUS-DP现场总线的低压断路器监控系统和基于USB接口的低压断路器的维护系统进行了详细的设计与研究,并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本系统进行了调试,实现了智能控制器测量、保护、人机操作、组网监控和维护等功能。

车金相[4](2002)在《三种DP—801实验板的应用(二)》文中研究指明 三、DP801-2P实验板的应用 1.数码管及其分类数码管是由条状的发光二极管共阳(或共阴)连接,并组成“8”字型的显示器件。数码管从连接的极性上又分为共阴与共阳两种,具体电路见图7。 2.管脚排列与段之间的关系,见图8。

车金相[5](2002)在《三种DP—801实验板的应用(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本刊从1999年第7期开始连载了DP-801单片机系统,很多读者已熟悉了它的指令系统,能够编写程序,更多的人开始关心它能控制什么,它有什么用?我们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一些小实验板,下面先介绍三种。介绍之前先重温一下相关知识。

二、三种DP—801实验板的应用(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种DP—801实验板的应用(一)(论文提纲范文)

(1)拼焊板成形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及控制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研究现状分析
    1.3 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拼焊板成形的力学分析
    2.1 拼焊板U形件焊缝移动量力学模型的建立
    2.2 拼焊板盒形件成形的理论分析
        2.2.1 拼焊板盒形件成形的原理
        2.2.2 拼焊板盒形件成形的特点分析
        2.2.3 拼焊板盒形件成形的应力分布理论分析
    2.3 拼焊板双向拉伸焊缝移动量的解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拼焊板盒形件成形质量影响因素的仿真研究
    3.1 拼焊板盒形件成形的缺陷及影响因素
        3.1.1 拼焊板盒形件成形的缺陷
        3.1.2 影响拼焊板盒形件成形质量的主要参数
    3.2 不同参数对拼焊板盒形件成形质量影响的仿真分析
        3.2.1 仿真建模
        3.2.2 不同凸凹模圆角的影响分析
        3.2.3 不同压边力的影响分析
        3.2.4 不同板料形状的影响分析
        3.2.5 不同板厚比的影响分析
        3.2.6 不同摩擦系数的影响分析
        3.2.7 不同板料性能的影响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拼焊板盒形件成形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
    4.1 拼焊板盒形件成形质量问题的分析
        4.1.1 焊缝移动问题的分析
        4.1.2 起皱问题的分析
        4.1.3 最大减薄率问题的分析
    4.2 压边圈结构对拼焊板盒形件成形质量影响的分析
        4.2.1 无拉深筋的四块压边圈的影响分析
        4.2.2 设置拉深筋的四块压边圈的影响分析
        4.2.3 拉深筋形状及几何参数的影响分析
        4.2.4 摩擦系数的配比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拼焊板盒形件成形质量控制方法的实验研究
    5.1 实验模具及压边力控制系统设计
        5.1.1 模具及辅助部件的结构设计
        5.1.2 压边力控制系统设计
    5.2 实验方案
        5.2.1 实验坯料
        5.2.2 实验内容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3.1 母材拉伸实验数据解析
        5.3.2 无拉深筋的四块压边圈的实验结果分析
        5.3.3 设置拉深筋的四块压边圈的实验结果分析
        5.3.4 不同摩擦系数的实验结果分析
        5.3.5 盒形件最大减薄率分析
        5.3.6 拼焊板U形件焊缝移动量模型的验证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双面硬化模型的高强度钢大应变回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高强度钢在汽车行业中的应用
        1.1.2 高强度钢回弹预测的重要意义
        1.1.3 高强度钢回弹影响因素研究的必要性
    1.2 高强度钢回弹研究现状
        1.2.1 回弹实验研究
        1.2.2 有限元数值模拟
        1.2.3 材料本构模型研究
    1.3 拉压循环加载实验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双面硬化材料模型
    2.1 材料本构理论
        2.1.1 材料屈服准则
        2.1.2 塑性流动法则
        2.1.3 材料硬化模型
    2.2 双面硬化模型
        2.2.1 模型提出背景
        2.2.2 模型研究应用
        2.2.3 模型本构原理
        2.2.4 模型参数拟合
        2.2.5 模型参数应用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薄板拉压循环加载实验
    3.1 夹持装置的设计
    3.2 拉压循环加载实验
        3.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2 实验方案及过程
    3.3 拉压循环加载实验结果
    3.4 材料本构的建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U形件弯曲实验及有限元回弹分析
    4.1 基于多种U形弯曲的冲压实验
        4.1.1 回弹实验模具
        4.1.2 回弹实验方案
        4.1.3 回弹评价指标
        4.1.4 回弹数据测量
    4.2 基于多种材料本构的回弹仿真
        4.2.1 各材料本构参数
        4.2.2 有限元建模
    4.3 回弹仿真与实验对比
        4.3.1 各高强度钢在自由弯曲下的回弹对比
        4.3.2 各高强度钢在带压边力弯曲下的回弹对比
        4.3.3 各高强度钢在预压料弯曲下的回弹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U形件回弹实验结果对比
    5.1 各高强度钢在自由弯曲下的回弹研究
        5.1.1 料厚对各高强度钢的回弹影响
        5.1.2 成形间隙对各高强度钢的回弹影响
    5.2 各高强度钢在带压边力弯曲下的回弹研究
        5.2.1 料厚对各高强度钢的回弹影响
        5.2.2 压边力对各高强度钢的回弹影响
    5.3 各高强度钢在预压料弯曲下的回弹研究
        5.3.1 料厚对各高强度钢的回弹影响
        5.3.2 弯曲角度对各高强度钢的回弹影响
    5.4 各弯曲方式下的回弹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门槛内板的回弹有限元分析
    6.1 基于不同材料本构的回弹仿真
        6.1.1 有限元建模
        6.1.2 回弹仿真结果
    6.2 门槛内板冲压实验
        6.2.1 冲压实验
        6.2.2 回弹测量
    6.3 回弹仿真与实验对比
    6.4 本章小节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3)低压断路器智能控制器优化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现实意义
    1.2 低压断路器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作者所做的主要工作及论文内容安排
        1.3.1 主要工作
        1.3.2 论文内容安排
2 低压断路器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2.1 低压断路器智能控制器技术指标及功能要求
        2.1.1 智能控制器技术指标
        2.1.2 智能控制器功能要求
    2.2 低压断路器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3 小结
3 低压断路器智能控制器硬件设计与实现
    3.1 低压断路器智能控制器硬件设计与实现
        3.1.1 智能控制器接口板设计
        3.1.2 智能控制器主机板设计
    3.2 智能控制器PROFIBUS-DP从站通信模块硬件设计与实现
        3.2.1 PROFIBUS-DP从站通信模块实现方案
        3.2.2 PROFIBUS-DP从站通信模块硬件设计
    3.3 小结
4 低压断路器智能控制器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软件设计总体任务及方案
    4.2 智能控制器软件设计与实现
        4.2.1 智能控制器软件规划
        4.2.2 主程序设计
        4.2.3 中断服务子程序设计
        4.2.4 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4.2.5 维护系统软件设计
    4.3 智能控制器PROFIBUS-DP从站通信模块软件设计与实现
        4.3.1 PROFIBUS-DP从站状态机模型[34]
        4.3.2 PROFIBUS-DP报文结构[1]
        4.3.3 PROFIBUS-DP从站通信模块GSD文件设计
        4.3.4 PROFIBUS-DP从站通信模块软件设计
        4.3.5 基于PROFIBUS-DP总线的低压断路器监控软件设计
    4.4 系统抗干扰设计与实际应用问题研究
    4.5 小结
5 低压断路器智能控制器调试
    5.1 智能控制器调试
    5.2 基于MODBUS总线的监控系统调试
        5.2.1 组网调试
        5.2.2 调试中问题分析和解决
    5.3 基于PROFIBUS-DP总线监控系统调试
        5.3.1 组网调试
        5.3.2 结果分析
        5.3.2 调试中问题分析和解决
    5.4 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1.1 全文总结
        6.1.2 本课题特点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智能控制器接口板实物图
附录B 智能控制器主机板实物图
附录C PROFIBUS-DP从站通信模块实物图

四、三种DP—801实验板的应用(一)(论文参考文献)

  • [1]拼焊板成形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及控制方法的研究[D]. 朱福成.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2]基于双面硬化模型的高强度钢大应变回弹研究[D]. 杨昕宇. 湖南大学, 2020
  • [3]低压断路器智能控制器优化与实现[D]. 史年富. 南京理工大学, 2009(01)
  • [4]三种DP—801实验板的应用(二)[J]. 车金相. 电子制作, 2002(02)
  • [5]三种DP—801实验板的应用(一)[J]. 车金相. 电子制作, 2002(01)

标签:;  ;  ;  ;  

三块DP-801实验板的应用(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