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数字小镇——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镇信息化建设

打造数字小镇——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镇信息化建设

一、创建数字化小城镇——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镇信息化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张册[1](2020)在《北京小城镇功能分类体系构建及优化策略探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我国小城镇成为打破城乡二元割裂关系、促进城乡共生共荣的重要抓手。优化小城镇功能,差异化引导小城镇分类发展是我国小城镇当前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国现有小城镇功能研究大多从单一视角出发,无法有效引导小城镇功能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北京小城镇功能发展现状,归纳总结北京小城镇的功能发展特征和现状问题,运用多种方法对城镇功能进行评估分类,推动各城镇差异化发展,进一步发挥北京各类小城镇的比较优势,激发小城镇发展的动力和活力。通过梳理北京小城镇发展历史及现状,归纳北京小城镇具有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城镇发展多元化等特征。同时北京小城镇也面临城镇发展缺乏指导,城镇发展资源统筹不足,城镇基础设施水平参差不齐,城镇缺乏特色产业或特色产业发展不突出等问题。为解决城镇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推动城镇健康发展,本文从城镇功能入手对北京小城镇进行分类。在建立北京小城镇功能数据库的基础上,从小城镇“基础功能”和“特色功能”两方面搭建小城镇分类体系框架,划定小城镇特色功能类型。在分析城镇基础功能建设水平时,分别从城镇基本信息、公共绿化、公服设施、卫生环境、交通区位、行政管理等7个方面提取12个指标建立城镇基础功能分类体系。在城镇进行特色功能分类时,从城镇文化特色、城镇科技发展、区域设施服务水平、城镇生态文明、国际交往能力5个方面提出31个指标,反映城镇特色功能主导类型。最后组合分析基础功能及特色功能评估结果,确定小城镇所属的功能类型。经小城镇功能分类后得出:北京小城镇可分为6类:文化功能主导镇共19个,科技功能主导镇共9个,区域设施服务功能主导镇共16个,国际交往功能主导镇共2个,生态功能主导镇共58个,基础功能提升镇共44个。最后根据城镇类型及该类城镇发展特征有针对性的提出城镇功能优化策略,使小城镇明确自身功能发展定位,更为有效的发挥自身优势,支撑北京首都功能建设。

马程[2](2019)在《南通特色小城镇空间形态类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从2016年中央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特色小城镇”的相关政策以来,“特色小城镇”的发展一直是政治家、学者和公众讨论的话题。它被寄予期望成为一种新的城镇化路径和城市病的解决方案。从那时起,全国许多“特色小城镇”被提名和认证,然而在特色塑造的过程中却存在诸多不足和误区。当然,影响小城镇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关注了由近代知名企业家、政治家、教育家张謇打造的“中国近代第一城”——江苏南通的特色小城镇的空间特征和城市形态,意在探索南通特色小城镇的空间形态类型、空间形态类型组合模式的客观规律和内在逻辑,并运用形态类型学的研究成果对未来的小城镇城市设计提供引导。除第一章绪论以外,文章分为六个章节第二章,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小城镇、特色小城镇及形态类型学的研究成果,提出综合空间句法(space syntax)、空间伙伴(space mate)和建筑类型学(architectural typology)的小城镇空间形态量化研究分析方法,并建立起南通地区特色小城镇空间形态要素体系。第三章,运用历史分析法,对张謇的“一城三镇”城镇体系和中国近代第一座棉纺织工业特色小城镇——唐闸的空间形态演变进行历时性分析。进而通过两组对比研究:○1唐闸与南通城镇体系中的其他功能类型的特色小城镇——天生港镇和狼山镇的对比分析,探求不同特色发展驱动因素于特色小城镇空间形态的影响;○2唐闸与国际上同时期诞生的第一座花园城市莱切沃斯的对比研究,分析了霍华德和张謇的小城镇建设理念的异同以及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对小城镇空间形态的作用。第四章,全面分析了南通地区小城镇的分布、规模、整体形态等,总结出历史上南通小城镇发展的不同特色发展驱动阶段以及目前的特色发展驱动因素类型,根据这些因素选取有一定人口、经济基础的小城镇作为南通特色小城镇空间形态分析的样本,并根据其主要特色发展驱动因素的不同分为交通区位、产业市场、历史文旅三类。第五章,运用前文总结出的特色小城镇空间形态量化研究分析方法对样本小城镇中的各类空间形态要素进行整理、分析及类型学统计。第六章,借鉴生物基因的相关概念和研究方法,梳理出形态要素、形态类型与形态类型组合模式之间的深层结构关系,提出“形态键”、“形态链”等概念,建立南通特色小城镇空间形态类型编码系统,并绘制南通特色小城镇形态类型地图,总结出南通不同类型特色小城镇空间形态基本特征及形态类型组合模式的客观规律和内在逻辑。第七章,阐述城市设计对于特色小城镇空间形态塑造的重要性,提出基于空间形态类型的特色小城镇城市设计方法,根据特色小城镇空间形态的特征和城市设计的设计要素,针对不同类型的特色小城镇,提出协调特色发展驱动因素和外部环境影响因素的南通特色小城镇城市设计思路。一百多年前的南通,是中外闻名的“模范县”,是近代中国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楷模,各地竞相学习的榜样。随着特色小城镇概念的提出,拥有着悠久特色小城镇发展史、良好经济环境和得天独厚区位优势的南通必将再次通过特色小城镇的建设获得广泛的关注。本文立足于实际,针对特色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在空间特色塑造上面临的困难和困惑,提出科学的、有效的小城镇城市设计方法和策略。虽然讨论的是南通地区的小城镇,但是其研究方法和路径可以适用于更多案例。

张颖[3](2016)在《北京市休闲农业布局评价及优化研究 ——以休闲农业园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休闲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交叉形成的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最早发源于19世纪30年代发达国家的大城市郊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在我国兴起。随着休闲农业不断繁荣发展,政府部门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对休闲农业进行大力引导和支持。休闲农业园区作为休闲农业的地域承载体,是研究休闲农业的切入点之一。休闲农业园区的布局受到资源禀赋的制约和影响,目前,北京休闲农业园区分布不均衡,布局分散,集聚程度不高,未形成规模化发展。学术界对休闲农业园区布局研究较少,采用定量化分析的也屈指可数。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休闲农业文献与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地理学、土地管理学与农业区域发展多学科研究的视角,借助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结合空间分析模型分析北京市休闲农业园区整体的空间结构特征,揭示空间分布规律。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把无量纲化的空间数据进行加权叠加,用叠加值判断适宜性程度,依据评价结果对未来北京市休闲农业园区布局做出展望。进而从客源地需求角度结合适宜性评价结果,构建修正引力模型,对休闲农业园区布局进行优化,最后提出布局优化的对策和建议。主要研究结论有:1、从空间分布特征上,北京市休闲农业园区的分布已经达到集聚程度,集聚水平较高的地区存在于昌平、顺义、海淀和通州,分布随距离衰减的规律是先增加后减少,交通通达度分布基本上按圈层结构分布。2、利用适宜性评价模型,建立以区位条件、农业基础条件、社会经济基础、自然条件和旅游业基础五个方面10项评价因子的评价指标体系,依据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极适宜区域主要分布在北京的环城地带,高度适宜区域分布在北京的南、北两条轴线,中度适宜区域主要是9大零星片区分布,边界适宜区域主要是北部和西部5大片区,不适宜区域主要是5大块状分布。3、利用修正引力模型对不适宜的点位进行优化。优化结果表明,布局优化后,北京市休闲农业园区布局有了明显提升。利用修正引力模型进行判定时,距离要素是一个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布局适宜性的提高很难跨越大的圈层范围。

聂晓红[4](2013)在《北京市顺义区农民收入增长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民收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受到党中央和各级政府以及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多年来党中央以一号文件形式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民增收的惠农政策,顺义区作为首都农产品的主要供应基地,为保障首都市场供应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近年来顺义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协调,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农民收入长期得不到提高,势必影响其生产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可以说,农民收入问题不仅是农业问题,而且是重大政治问题。因此,开展顺义区农民增收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基于顺义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首先分析了顺义区农民收入现状及特点;其次,分析了当前影响顺义区农民增收的因素,主要包括: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及科技素质有待提升、自然灾害频发及病虫害发生日益严重、农产品价格偏低而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农业生产规模化水平有待提高、农业产业结构需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提升、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待加强等;之后本文提出建立促农增收四项长效机制,主要有建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农产品市场拉动机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机制。最后,提出促进顺义农民增收的五方面对策建议:一是推进顺义区城乡一体化进程,变农民为幸福的市民;二是加速产业集聚,优化产业空间格局;三是发展壮大都市型现代农业,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四是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就业;五是完善保障措施,为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支撑。

王保财[5](2011)在《土地资源监察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土地资源监察管理系统是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一环,是直接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部分,也是政府办公的重要环节。系统的建立将为切实规范国土资源执法监察行为,充分发挥国土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巨大贡献的作用。国土资源局你建立土地资源监察管理系统,该系统将是基于务实、稳定、快捷和土地规范管理的设计原则,紧密结合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日常具体工作,从实现的适用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各科室日常作业使用的综合性管理系统软件。系统的建立不仅能够显着提高日常业务的工作效率,而且能够有效改进、优化当前执法工作流程,进一步规范了行政执法人员监察行为,使行政执法人员从繁重的“手工”作业中解脱出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进行的概要设计。论文根据国土资源部《北京市国土资源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2006年—2020年)》,在全面分析当前顺义区国土资源形势和以往国土资源科技发展的基础上,结合顺义区国土资源保护的总体需求。本项目以顺义区国士资源管理部门各科室日常作业使用的综合性管理现状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对顺义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各科室口常作业使用的综合性管理发展作了创新性和探索性研究、规划、设计。本项目首先对土地资源监察管理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介绍了顺义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各科室日常作业使用的综合性管理系统演进的规划设计项目背景,论文课题涉及范围,结合近期职能改革发展趋势的目标。详细论述顺义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各科室日常作业使用的综合性管理等问题。本文对土地资源监察管理系统进行了设计,系统能够完成各类业务的现场巡查、巡查信息上报的基本功能。设计采用专业终端作为巡查工作人员所使用的工具,该终端将具有为本子系统能够完成各类业务的现场巡查、巡查信息上报的基本功能。win操作系统,用以加载终端业务软系统;同时具有拍照、GPS主动位置服务、摄像等辅助功能进行了测试,达到国土资源管理现代化和国土资源信息服务社会化。

黄国华[6](2008)在《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花卉产业是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于一体的绿色产业,是我国大中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产业,在现代都市农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美化城市、提升市民文化修养等方面起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北京市的花卉业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由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发展为初具市场经济形态特点的产业,逐步步入产业化发展之路,花卉的现代化生产设施规模及栽培技术都位于国内前茅,成为我国重要的盆花生产中心之一、我国重要的花卉生产和物流中心之一。总体来看,北京市花卉业发展非常迅速,市场需求大,产值高,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提升,对改善农民收入,安排农民就业,解决“三农”问题起到了促进作用。近年来北京市花卉业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既进入了稳定与调整时期,又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供需结构、生产、技术应用、产业化、政策与保障等方面。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解决这些新问题,必须在全面摸清北京花卉业家底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经济理论,进行全面、全新的研究、规划与调整。为此,本文综合运用经济学理论,围绕如何做大做强北京花卉产业,采用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等多种方法对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进行研究。论文在广泛查阅国内外花卉产业研究与发展文献的基础上,确定了严谨的研究方法与思路,广泛深入地开展了生产者调查、经营者调查、消费者调查、管理者调查与专家走访,累计发放问卷5000余份,全面分析了北京市花卉产业现状与发展环境,以科学的经济建设与产业发展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借鉴国内外花卉产业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对北京花卉产业的定位与发展思路、发展路径、创新发展、竞争力与评价、政策机制与保障体系等重点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论文共分十一章,分别是(1)绪论;(2)北京花卉产业发展的理论依据与分析;(3)北京花卉产业发展现状研究;(4)北京市花卉供给与需求调查;(5)国内外花卉产业发展研究;(6)北京花卉产业发展的定位与发展思路;(7)北京花卉产业发展的综合竞争力研究;(8)北京花卉产业发展的创新研究;(9)北京花卉产业发展的政策研究;(10)北京花卉产业发展的保障体系研究;(11)结论。论文确立了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社会与时代特征三个理论依据,抓住产业与区域发展的基本规律,借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都市农业发展的理论实践经验,紧密结合科学发展观,融合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为北京花卉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论文从自然条件、花卉历史和社会条件与人文环境等方面全面地分析了北京花卉发展的条件。突出介绍了基于三个调查:生产者调查、消费者市场、花卉流通渠道(企业和批发、零售市场)和全面掌握生产与销售等相关数据而总结出花卉需求特征,分析了北京花卉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制约因素。论文选择上海、云南、首尔等国内外花卉发达地区作为比较对象,从外围的角度就消费规模、生产模式、流通体系等方面进行实证性比较研究,指出北京花卉产业的发展必须以创新为主要手段,在定位、思路、竞争力、政策与保障体系等方面实现新的发展。结合北京市关于花卉产业的政策沿革,借鉴北京市花卉产业的发展历史,吸收国内外发展花卉产业的经验,对北京花卉业的发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了定位分析,从遵循经济规律、结合都市农业、融入首都经济、充分发挥优势等方面提出北京市花卉产业科学发展、特色发展、整体发展、优势发展的基本思路,即“以经济学理论及为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北京花卉业纳入都市农业的范畴,统筹规划,重点发展,充分利用科技、消费、出口优势,全面做好花卉产业的发展工作”,为提高北京花卉业的综合竞争力,制定北京市花卉产业的创新与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花卉市场竞争遵循农产品市场竞争的一般规律,同时又由于花卉产品自身鲜明的特征决定了其特殊性。基于此,论文对北京花卉产业竞争力和产品竞争力的构成与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提出了提升花卉产业竞争力的思考与对策。创新就是生产力,创新是北京花卉产业发展的核心手段,论文以创新研究为重点,主要从技术创新、生产创新、流通创新、产业链创新、交易方式创新等方面,对北京花卉产业的发展进行了较全面的全新的思考,并提出了具体的创新方法。立足发展需要,论文对北京花卉产业发展的政策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借鉴国内外花卉产业发达地区的经验,对北京花卉产业发展的政策健全与完善提出了结论性建议,着眼于北京花卉产业的持续发展,做到花卉产品的产业发展,长效经营。此外,论文从人才、科技、信息、组织保障及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等方面为花卉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

李海成[7](2007)在《依托临空经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机理与对策研究 ——以顺义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在实行改革开放后,由于诸多原因的影响,城乡之间发展差距不断拉大,各种经济社会矛盾频繁出现,逐渐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一体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受到重视。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国地区发展差异较大,各地城乡一体化所面临的任务也各有不同,文章以北京市顺义区为背景,提出依托临空经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新观点,借助航空港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大力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增强城乡经济活力,扶持龙头企业成长,逐渐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结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提出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内涵、特征及动力机制;第二部分在分析顺义区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依托临空经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总体方针,详细介绍了临空经济所涉及的各个行业,包括电子通讯产业、物流产业、汽车产业等,并认为临空经济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顺义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城乡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第三部分着重阐述了临空经济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机理,分别从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产要素合理布局、促进专业化市场发育、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对城乡一体化的内涵进行了合理的剖析;文章的最后提出了城乡一体化所面临的诸多障碍和问题,并根据临空经济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文章旨在表明推动城乡一体化应注重结合地方优势,发挥地方特色,并以顺义区发展临空产业为例,为具有类似特殊优势的城镇发展提供了一些建议。

陈立平[8](2006)在《农村信息服务途径和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基于传播学、信息传播学和信息经济学理论,对国内外农村信息服务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对我国目前主要农村信息服务的模式和途径从信息服务方式、组织模式和主体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出了我国现代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思路和方案,并在信息化村建设和小城镇信息化建设方面进行应用实践,从政策、技术和实践等方面对我国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建议,为解决农村信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1、比较分析了我国与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在农村信息服务发展背景、发展路径、发展动力、优惠政策、培训制度和信息立法等方面的经验教训,指出我国应该加强政府对农村信息服务的统一协调和领导、制定相应的法规和优惠政策、注重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加强对农民的培训、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2、研究我国目前主要的农村信息服务的模式和途径,分析了信息服务支撑技术的发展趋势、不同服务途径和组织模式的优缺点和信息服务主体的地位和作用,为现代农村信息服务模式和途径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3、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提出了现代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总体框架,从实现“三电(电话、电视、电脑)一体”和“三线(电话线、有线电视和数据)合一”的目标出发,研究分析了公益性农村信息服务平台的渠道建设和内容建设方案,提出了经营性农村信息服务机制的建立办法。4、基于现代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和方案,在北京市顺义区吴雄寺村和北京市房山区窦店镇分别开展应用,从信息化村建设和小城镇信息化建设两个方面进行实践,总结经验教训。5、提出了我国未来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从政府立法、科研单位研究和双向信息交流机制保证信息源建设的质量与实用性;信息传播渠道建设要吸收先进的信息技术,兼顾先进性与实用性;服务模式建设要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结合的原则,稳定公益性服务、放活经营性服务;从政策支持到财政扶持,鼓励各类农业组织的发展,发挥他们在农村信息专业化服务中的作用;以信息技术大力改造传统农业,服务农村信息化建设;坚持开放性和参与广泛性原则,政府牵头,调动各方力量,建设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现代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徐晖[9](2006)在《京郊小城镇低密度住宅区规划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0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城镇化建设、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以及住宅郊区化的发展,小城镇住宅建设发展迅猛。尤其是在“非典”疫情以后,人们对城市中心区密度较大、容积率较高的社区模式产生了质疑,引发了人们对住宅区的建筑以及人群密度等问题的思考,低密度住宅区的概念被广为关注。在这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促成了低密度住宅区开发与小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的历史性结合。2003年9月—2004年12月,笔者有幸参加了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的调研课题《北京市小城镇规划建设问题研究》,课题小组对京郊33个重点小城镇进行了调研。作为小组中的一员,笔者参加了其中11个镇的实地调研,采用与小城镇领导进行访谈、实地参观走访等方式,收集到关于小城镇住宅区建设情况的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众所周知,小城镇是北京市未来发展的重点,而住宅产业发展、住宅区的规划建设又是许多京郊小城镇近几年的工作重点。尤其是位于东部发展带上的通州、顺义各区,小城镇的地方政府都以“低密度,高收益”的思想为指导,以小城镇特有的自然资源为优势和舒适的住宅区环境作为吸引,大力开发低密度住宅区。但是目前国内对低密度住宅区的概念存在着误解,部分小城镇在低密度住宅区的开发及设计上存在概念定位不准确,密度策划不合理,土地资源利用不经济,基础设施不完善、规划设计模式化、缺乏本土社区文化以及在整个小城镇低密度住宅产品系列中出现断档状况等问题,对人们在低密度住宅区的认识上形成误导,不利于进一步的开发建设。论文针对这些实际问题进行了分类研究,通过对调研资料的分析与总结,以国外小城镇低密度住宅区规划设计的经验为借鉴,提出京郊小城镇混合型低密度住宅区开发模式的相关建议,为今后小城镇低密度住宅区规划设计提出依据和参考。

李彬[10](2005)在《北京中心镇住宅建设与城市规划关系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北京市将小城镇的发展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郊区小城镇尤其是中心小城镇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心小城镇的健康、有序发展对北京地区、乃至京津冀城镇群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有幸参与了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政策研究室与北京工业大学共同组成的中心镇规划问题研究课题组,通过深入到基层与镇领导访谈、实地参观走访等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对资料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掌握了当前北京中心镇商品住宅建设的发展概况,根据33 个中心镇的规划定位和住宅建设现状将其划分成具有不同特征的类型,并指出中心镇商品住宅建设的分异现象。在城市化和郊区化进程中,针对目前北京中心镇在住宅建设方面所出现的性质定位不准确、城市规划的调控作用不足、卧城现象、生活服务配套设施落后和商品住宅空置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首先应明确北京中心镇住宅建设发展的目标;第二、通过因地制宜确定主导产业、优化中心镇建设用地结构、完善城镇功能,以实现中心镇的均衡发展和增加居民就地就业的比例;第三、加强对北京中心镇商品住宅建设的调控、引导建设混合型社区、防止郊区住宅低密度蔓延;第四、因地制宜适当调整中心镇建设用地指标。为北京中心镇商品住宅建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及中心镇功能的充分发挥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并为切实提高北京中心镇吸纳、集聚人口和产业的功能、辐射带动周边村镇发展的功能奠定基础。

二、创建数字化小城镇——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镇信息化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建数字化小城镇——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镇信息化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小城镇功能分类体系构建及优化策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推动解决“三农问题”
        1.1.2 小城镇成为促进城乡共同发展的重要抓手
        1.1.3 小城镇功能随着城镇发展逐步多元复合化
        1.1.4 北京小城镇积极承接首都功能外溢、支撑首都功能建设
    1.2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研究对象
        1.2.3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查阅法
        1.4.2 多因素综合评价法
        1.4.3 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
        1.4.4 熵值法
        1.4.5 GIS分析法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国内小城镇分类相关研究综述
    2.2 国内小城镇功能相关研究综述
    2.3 评估体系构建及指标选取相关研究综述
    2.4 国外小城镇功能研究综述
    2.5 文章小结
第3章 北京小城镇发展现状分析
    3.1 北京小城镇发展历程
        3.1.1 民国初期,城镇结构转变,功能需求增加
        3.1.2 解放初期,城镇建制频繁调整,功能发展停滞
        3.1.3 改革开放时期,乡镇企业发展,功能需求多元化
        3.1.4 20世纪以来,城镇产业多元发展,城镇功能全面优化
    3.2 北京小城镇发展特征
        3.2.1 小城镇在北京城镇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突显
        3.2.2 小城镇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3.2.3 资源环境条件成为制约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因素
        3.2.4 小城镇功能发展受北京核心区功能辐射严重
    3.3 北京小城镇功能发展困境
        3.3.1 城镇功能定位仍需进一步统筹考虑
        3.3.2 城镇基础设施水平参差不齐
        3.3.3 城镇特色产业发展有待提升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小城镇功能评估分类体系构建
    4.1 评估分类目的
    4.2 分类原则
        4.2.1 .整体性原则
        4.2.2 联系性原则
        4.2.3 可行性原则
    4.3 分类评估的局限性
    4.4 总体分类评估框架构建
    4.5 基础功能评估框架搭建
        4.5.1 基础功能评估体系构建
        4.5.2 基础功能指标筛选
        4.5.3 基础功能数据库构建
        4.5.4 特色功能评估体系构建
        4.5.5 特色功能数据库
    4.6 数据处理——权重计算
        4.6.1 数据标准化处理
        4.6.2 基础功能权重计算
        4.6.3 特色功能权重计算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北京小城镇功能分类结果解析
    5.1 小城镇基础功能结果解析
        5.1.1 人均生活水平指数综合排序
        5.1.2 公服设施水平指数综合排序
        5.1.3 基础功能综合排序
        5.1.4 北京小城镇基础功能发展特征
    5.2 特色功能分类结果解析
        5.2.1 特色功能分类结果
        5.2.2 文化功能主导类小城镇发展特征
        5.2.3 科技功能主导类小城镇发展特征
        5.2.4 区域设施服务功能主导类小城镇发展特征
        5.2.5 国际功能主导类小城镇发展特征
        5.2.6 生态功能主导类小城镇发展特征
        5.2.7 基础功能提升镇发展特征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各类小城镇功能优化策略探究
    6.1 文化功能主导镇优化策略
        6.1.1 继续发展城镇基础功能
        6.1.2 充分挖掘城镇文化特色
        6.1.3 注重文化与建设相结合
        6.1.4 引导城镇文化产业发展
    6.2 科技功能主导镇优化策略
        6.2.1 推进基础功能建设
        6.2.2 大力吸引科技人才
        6.2.3 注重公共平台建设
        6.2.4 多方联合管理运作
    6.3 区域设施服务功能主导镇优化策略
        6.3.1 优化城镇基础功能
        6.3.2 完善设施服务体系
        6.3.3 拓展上下游特色产业
    6.4 国际交往功能主导镇优化策略
        6.4.1 突出交往功能,提升城镇实力
        6.4.2 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镇形象
        6.4.3 创新城镇产业,提供持续动力
    6.5 生态功能主导镇优化策略
        6.5.1 构建生态基础设施体系
        6.5.2 推动城镇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6.5.3 调整优化城镇生态产业结构
    6.6 基础功能提升镇优化策略
        6.6.1 改善交通条件,完善设施建设
        6.6.2 发展城镇产业,激发经济活力
        6.6.3 绿化居住空间,美化城镇环境
        6.6.4 提高医疗水平,改善养老环境
        6.6.5 加强城镇管理,制定管理标准
    6.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未来展望
    论文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图纸目录
    附录 B:表格目录
    附录 C:北京小城镇功能分类体系评估指标实际值
    附录 D:北京小城镇功能分类体系指标筛选参考名单
    附录 E:各镇主导特色功能雷达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南通特色小城镇空间形态类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小城镇对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意义
        1.1.2 小城镇的“特色”需求
        1.1.3 小城镇对南通发展的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价值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价值
    1.3 相关概念的定义与边界
        1.3.1 小城镇
        1.3.2 特色小城镇
        1.3.3 空间形态
        1.3.4 形态类型学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相关概念研究综述及空间形态测度方法
    2.1 小城镇的相关研究
        2.1.1 国外小城镇的定义
        2.1.2 国外小城镇的相关研究综述
        2.1.3 国内小城镇的定义
        2.1.4 国内小城镇的相关研究综述
        2.1.5 特色小城镇的定义
        2.1.6 特色小城镇的相关研究综述
    2.2 形态类型学研究
        2.2.1 建筑类型学(Architecture Typology)
        2.2.2 城市形态学(Urban Morphology)
        2.2.3 形态类型学(Typomorphology)
        2.2.4 国外形态类型学研究综述
        2.2.5 国内形态类型学研究综述
    2.3 本文的理论基础和概念
        2.3.1 特色小城镇形态要素
        2.3.2 形态类型组合模式
        2.3.3 空间形态影响因素
    2.4 空间形态类型要素指标体系及测度方法
        2.4.1 街道层面
        2.4.2 群组层面
        2.4.3 建筑层面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南通特色小城镇空间形态影响因素
    3.1 背景介绍
        3.1.1 张謇
        3.1.2 “中国近代第一城”
    3.2 中国近代第一座特色小城镇——唐闸镇
        3.2.1 唐闸基本情况
        3.2.2 特色小城镇的特色发展驱动因素
        3.2.3 唐闸空间形态演变研究
        3.2.4 特色小城镇外部环境影响因素
    3.3 唐闸与南通“一城三镇”城镇体系及空间形态特色发展驱动因素研究
        3.3.1 “一城三镇”体系的空间格局
        3.3.2 “一城三镇”体系中特色小城镇空间形态对比分析
        3.3.3 特色发展驱动因素分析
    3.4 唐闸与国外特色小城镇对比及空间形态环境影响因素研究
        3.4.1 霍华德与张謇城建思想的比较
        3.4.2 莱奇沃斯与唐闸的对比
        3.4.3 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对比
    3.5 南通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意义与启示
        3.5.1 符合特色小城镇核心概念的尝试
        3.5.2 产业兴镇(实业)
        3.5.3 建设完整产业链和特色小城镇群
        3.5.4 紧密联系农村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南通小城镇空间特色发展驱动力的转变和发展
    4.1 南通地区小城镇总体特征
        4.1.1 地理区位
        4.1.2 分布规律
        4.1.3 集聚程度
        4.1.4 镇域形态
        4.1.5 镇区规模
        4.1.6 形状指数
    4.2 南通小城镇形成与不同特色发展驱动阶段
        4.2.1 盐业特色发展驱动城镇发展阶段
        4.2.2 棉纱工业特色发展驱动城镇发展阶段
        4.2.3 垦牧运动特色发展驱动城镇发展阶段
    4.3 当前南通特色小城镇的特色发展驱动因素
        4.3.1 交通区位特色发展驱动因素
        4.3.2 产业市场特色发展驱动因素
        4.3.3 历史文旅特色发展驱动因素
    4.4 南通特色小城镇样本的选择
        4.3.1 特色小城镇选择和分类原则
        4.3.2 交通区位型小城镇
        4.3.3 产业市场型小城镇
        4.3.4 历史文旅型小城镇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南通特色小城镇空间形态要素类型量化分析
    5.1 形态要素量化分析统计
        5.1.1 长江镇(沿长江港口)
        5.1.2 平潮镇(高铁新城)
        5.1.3 白蒲镇(高速公路通勤)
        5.1.4 三星镇(叠石桥家纺城——家纺小镇)
        5.1.5 吕四港镇(特色渔业——仙渔小镇)
        5.1.6 石港镇(特色农业——渔湾小镇)
        5.1.7 栟茶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六批)
        5.1.8 余东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四批)
        5.1.9 余西村(二甲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六批)
    5.2 特色小城镇形态要素类型整理
        5.2.1 基础数据
        5.2.2 街道结构类型
        5.2.3 群组肌理类型
        5.2.4 建筑界面类型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南通特色小城镇空间形态类型组合模式研究
    6.1 特色小城镇空间形态要素类型组合模式与生物基因
        6.1.1 小城镇空间形态要素(形态层级)——碱基
        6.1.2 小城镇空间形态类型(类型编码)——脱氧核苷酸
        6.1.3 小城镇空间形态类型组合模式(形态类型地图)——DNA
        6.1.4 形态类型与形态类型组合模式
    6.2 南通特色小城镇空间形态类型组合模式及结构统计分析
        6.2.1 形态地图和形态链结构
        6.2.2 南通特色小城镇主要形态类型空间占比统计
        6.2.3 南通特色小城镇形态键统计
    6.3 不同类型特色小城镇的形态类型组合模式分析
        6.3.1 交通区位型特色小城镇
        6.3.2 产业市场型特色小城镇
        6.3.3 历史文旅型特色小城镇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基于空间形态类型的特色小城镇城市设计引导
    7.1 基于形态类型的特色小城镇城市设计理论
        7.1.1 城市设计对于特色小城镇的意义
        7.1.2 特色小城镇的城市设计
        7.1.3 基于空间形态类型的城市设计方法
    7.2 特色小城镇空间形态表征
        7.2.1 尺度小
        7.2.2 密度低
        7.2.3 高度矮
        7.2.4 功能混合
        7.2.5 不稳定
        7.2.6 生态宜居
    7.3 特色小城镇城市设计要素
        7.3.1 街道系统
        7.3.2 建筑群组
        7.3.3 城镇界面
    7.4 协调特色发展驱动因素与外部环境影响因素的城市设计
        7.4.1 交通区位型
        7.4.2 产业市场型
        7.4.3 历史文旅型
    7.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后记

(3)北京市休闲农业布局评价及优化研究 ——以休闲农业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休闲农业相关研究进展
        1.2.1 休闲农业概念与内涵
        1.2.2 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
        1.2.3 休闲农业空间布局
        1.2.4 休闲农业布局评价研究
        1.2.5 地理信息系统在休闲农业布局上的应用研究
        1.2.6 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策及建议
        1.2.7 研究评述
    1.3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1.3.1 研究区概况
        1.3.2 数据来源
    1.4 主要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内容
        1.4.2 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休闲农业
        2.1.2 休闲农业的特征
        2.1.3 休闲农业的功能
        2.1.4 休闲农业的分类
        2.1.5 休闲农业园区
    2.2 理论基础
        2.2.1 休闲理论
        2.2.2 区划理论
第三章 北京市休闲农业园区发展系统辨识
    3.1 北京市休闲农业园区发展的历史进程
    3.2 北京市休闲农业园区发展状况
    3.3 北京市休闲农业园区发展条件评价
        3.3.1 自然资源丰富
        3.3.2 休闲农业基础深厚
        3.3.3 城市市场需求不断增强
        3.3.4 科技基础和人才支撑强劲
        3.3.5 基础设施条件优越
        3.3.6 政府部门重视
        3.3.7 经济基础稳固
        3.3.8 历史民俗底蕴雄厚
    3.4 北京市休闲农业园区发展述评
        3.4.1 产业形态日趋多样
        3.4.2 开发模式不断创新
        3.4.3 空间布局日趋广泛
        3.4.4 发展成效逐步显现
第四章 北京市休闲农业园区空间分布特征
    4.1 空间分布类型
        4.1.1 北京市休闲农业园区空间总体分布类型测定
        4.1.2 北京休闲农业园区县域分布类型
    4.2 空间分布均衡性分析
        4.2.1 洛伦兹曲线和空间集中化指数
        4.2.2 基尼系数
        4.2.3 空间分布密度
        4.2.4 空间分布热点
    4.3 与市中心距离
        4.3.1 与各区县中心距离
        4.3.2 与北京市中心的距离
        4.3.3 北京休闲农业园区距离衰减规律
    4.4 北京休闲农业园区交通网络空间格局
        4.4.1 休闲农业园区所在地交通网络密度
        4.4.2 北京郊区休闲农业园区交通网络可达度
    4.5 小结
第五章 北京市休闲农业园区布局适宜性评价
    5.1 适宜性评价的研究方法
        5.1.1 平行对比法
        5.1.2 相似对比分析法
        5.1.3 系统分析方法
    5.2 北京市休闲农业园区布局适宜性评价的技术及分析方法
        5.2.1 地理信息系统
        5.2.2 专家调查法
        5.2.3 层次分析法
    5.3 北京市休闲农业园区布局适宜性评价程序
        5.3.1 明确评价对象
        5.3.2 划分评价单元
        5.3.3 选择评价方法
        5.3.4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5.3.5 确定分值标准
        5.3.6 确定权重系数
        5.3.7 进行综合分级或者排序
    5.4 北京市休闲农业园区布局适宜性评价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
        5.4.1 主导性原则
        5.4.2 综合性原则
        5.4.3 科学性原则
        5.4.4 层次性原则
        5.4.5 可量化原则与可取得性
        5.4.6 因地制宜性原则
    5.5 适宜性评价指标的选取
        5.5.1 区位条件
        5.5.2 农业基础条件
        5.5.3 社会经济基础
        5.5.4 自然条件
        5.5.5 旅游业基础
    5.6 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6.1 休闲农业园区用地布局等级划分
        5.6.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7 评价指标分值化处理
        5.7.1 评价指标无量纲化处理
        5.7.2 对定性化指标进行赋值
        5.7.3 评价指标数据分析
    5.8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5.9 适宜性评价结果及分析
第六章 基于适宜性评价和引力模型的休闲农业园区布局优化
    6.1 概述
    6.2 引力模型
        6.2.1 基本模型
        6.2.2 引力模型的构建
    6.3 北京市休闲农业园区布局优化的目标
        6.3.1 体现差异化层级,并集中调整适宜性评价较低的目标区域
        6.3.2 辐射范围广,在兼顾公平的前提下注重效率
        6.3.3 注重经济效益
        6.3.4 注重实效,科学规划
    6.4 北京市休闲农业园区布局优化思路
    6.5 北京市休闲农业园区布局优化的步骤
        6.5.1 确定布局可以优化的可供选择的位置
        6.5.2 在需要优化的点位进行空间分析,缩小优化选择的范围
        6.5.3 引力半径的确定
        6.5.4 引力强度的测算
        6.5.5 引力总值的确定
    6.6 布局优化结果分析
        6.6.1 最终选择的布局点
        6.6.2 布局优化的结果分析
第七章 北京市休闲农业园区布局优化的对策和建议
    7.1 布局评价
        7.1.1 分布不均衡
        7.1.2 分散分布
        7.1.3 区域内和区域间休闲农业产业合作较弱
        7.1.4 休闲农业接待枢纽数量较少
        7.1.5 相关产业之间衔接不紧密
    7.2 主要原因分析
        7.2.1 规划缺失
        7.2.2 投入不足
        7.2.3 相关配套政策不明晰
        7.2.4 生态环境问题
        7.2.5 市场机制和政府主导没有契合
    7.3 发展趋势展望与布局构想
        7.3.1 空间总体布局构想
        7.3.2 发展态势
    7.4 北京市休闲农业布局优化的支撑体系
        7.4.1 金融支撑体系
        7.4.2 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7.4.3 集约节约科学合理用地
        7.4.4 科技与人才支撑体系
        7.4.5 生态环境保护
        7.4.6 政策法规支撑体系
    7.5 北京市休闲农业园区布局优化的对策与建议
        7.5.1 加强组织管理,健全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7.5.2 切实做好规划编制,健全规划实施管理体系
        7.5.3 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7.5.4 统筹协调,实行区域资源整合,构建区域合作机制
        7.5.5 突出文化内涵特色,开发差异化休闲农业资源
        7.5.6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生态化的休闲农业园区综合布局
        7.5.7 提高科技布局优化水平
        7.5.8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可能的创新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703 个休闲农业园区名录
致谢
作者简历

(4)北京市顺义区农民收入增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理论研究进展
        1.2.2 其他研究进展
        1.2.3 国内外研究综合分析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顺义区农业农村经济现状研究
    2.1 顺义区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2.1.1 地理及自然优势
        2.1.2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2.2 顺义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2.2.1 种植业发展现状
        2.2.2 农业观光采摘及农产品配送情况
    2.3 顺义区镇村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2.3.1 镇域经济发展现状
        2.3.2 村域经济发展现状
第三章 顺义区农民收入现状研究
    3.1 顺义区农民收入现状
        3.1.1 农民收入的构成
        3.1.2 顺义区农民收入的特点
    3.2 顺义区农民生活消费支出情况
    3.3 顺义区农民收入与支出的对比
第四章 顺义区农民收入增长制约因素分析
    4.1 农民自身素质技能
        4.1.1 思想观念保守
        4.1.2 农民素质技能有待提高
    4.2 自然灾害、病虫害危害日益严重
        4.2.1 自然灾害频发
        4.2.2 病虫害发生日益严重
    4.3 农产品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
        4.3.1 农产品价格
        4.3.2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
    4.4 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
    4.5 农业产业结构
    4.6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4.7 二三产业发展水平
    4.8 农村劳动力转移
第五章 顺义区促进农民增收机制研究
    5.1 建立农业结构调整机制
        5.1.1 以节本增效调整生产结构
        5.1.2 以优质高效调整供给结构
        5.1.3 因地制宜优化区域布局
    5.2 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
        5.2.1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5.2.2 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5.2.3 加强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5.2.4 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5.3 建立农产品市场拉动机制
        5.3.1 科学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5.3.2 规范市场交易秩序
        5.3.3 积极开拓区外市场
    5.4 探索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机制
        5.4.1 注重岗前培训
        5.4.2 加强组织管理
        5.4.3 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第六章 顺义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对策研究
    6.1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变农民为幸福的市民
        6.1.1 统筹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
        6.1.2 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6.2 加速产业集聚,优化产业布局
        6.2.1 打造临空经济核心区,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
        6.2.2 打造京承、京平高新技术产业轴
        6.2.3 依托自然生态资源,建设北京旅游度假集聚区
    6.3 发展壮大都市型现代农业,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6.3.1 着力推进“四个大区”建设
        6.3.2 大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
        6.3.3 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6.4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6.4.1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6.4.2 探索合作共建发展模式,积极承接项目转移
        6.4.3 促进农民在二三产业就业
    6.5 完善保障措施,为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支撑
        6.5.1 加强政策引导,为农民持续增收创造条件
        6.5.2 深化和完善农村各项改革
        6.5.3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6.5.4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5)土地资源监察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课题任务
        1.2.1 课题内容
        1.2.2 本人承担的任务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背景知识
    2.1 研究与设计土地资源监察管理系统背景资料
    2.2 "数字巡井系统"及其应用介绍
    2.3 基于GIS的3G技术及其在移动监察应用介绍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3.1 术语定义
    3.2 代码编写规范
    3.3 国土资源局职责分析
        3.3.1 国土资源局的法律定位与职责分析
        3.3.2 国土资源局内部管理部门职责和权限分析
    3.4 系统设计思想
        3.4.1 基本原则
        3.4.2 对三个核心的分析
        3.4.3 用户用例分析
第四章 系统设计
    4.1 系统概要设计
    4.2 系统相关配置
    4.3 关键业务描述
第五章 客户端系统设计与实施
    5.1 方案论证
    5.2 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分析
    5.3 各功能界面示图
    5.4 系统使用功能
第六章 结束语
    6.1 项目工作总结
    6.2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花卉与花卉产业
        1.2.2 国外研究概况
        1.2.3 国内研究概况
        1.2.4 简要评述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与展望
        1.4.1 论文可能的主要创新之处
        1.4.2 论文的主要预期成果
        1.4.3 未来研究的展望
第2章 北京花卉业发展的基本理论基础
    2.1 理论经济学的支持
        2.1.1 产业经济学理论
        2.1.2 区域经济学理论
        2.1.3 非均衡发展理论
    2.2 应用经济学的支持
        2.2.1 农业比较优势理论
        2.2.2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2.2.3 生态农业与都市农业理论
        2.2.4 休闲产业与休闲经济理论
        2.2.5 城市经济与发展理论
        2.2.6 首都经济理论
    2.3 时代特色与社会特征的指导
        2.3.1 科学发展观
        2.3.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北京花卉产业发展现状
    3.1 北京市花卉产业的历史与发展条件
        3.1.1 北京市花卉产业的发展历史
        3.1.2 北京市发展花卉产业的自然条件
        3.1.3 北京市发展花卉产业的人文条件与社会环境
    3.2 北京市花卉产业的地位与发展意义
        3.2.1 北京市花卉产业的地位
        3.2.2 北京市花卉产业的发展意义
    3.3 北京市花卉产业的基本现状
        3.3.1 北京市花卉产业的总体情况
        3.3.2 北京市花卉产业的优势
        3.3.3 北京市花卉产业的机遇
    3.4 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现存的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
        3.4.1 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现存的主要问题
        3.4.2 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北京市花卉供给与需求调查
    4.1 北京市花卉产业供给调查分析
        4.1.1 供给基本情况调查
        4.1.2 供给特征分析
    4.2 北京市花卉产业需求调查分析
        4.2.1 需求基本情况
        4.2.2 需求调查
        4.2.3 北京市花卉业的需求特征
        4.2.4 居民购花数量预测与因素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国内外花卉产业发展研究
    5.1 上海花卉产业发展研究
        5.1.1 上海市的基本情况
        5.1.2 上海市花卉产业的基本情况
        5.1.3 上海市发展花卉产业的基本经验
    5.2 云南花卉产业发展研究
        5.2.1 云南省的基本情况
        5.2.2 云南省花卉产业的基本情况
        5.2.3 云南省花卉产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5.3 首尔花卉产业发展研究
        5.3.1 首尔的基本情况
        5.3.2 首尔花卉产业的基本情况
        5.3.3 首尔花卉产业的基本经验
    5.4 荷兰花卉产业发展研究
        5.4.1 荷兰花卉产业概况
        5.4.2 荷兰花卉产业的发展经验
    5.5 国内外花卉产业发展研究的启示
        5.5.1 发达国家与地区花卉产业发展的经验
        5.5.2 北京花卉产业与发达国家、地区花卉产业的对比分析
        5.5.3 国内外花卉产业研究的启发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北京花卉产业定位与发展思路
    6.1 北京花卉产业的定位
        6.1.1 宏观定位
        6.1.2 微观定位
    6.2 北京市花卉产业的发展思路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北京花卉产业竞争力研究
    7.1 北京花卉产业综合竞争力分析
        7.1.1 产业竞争力的概念及理论
        7.1.2 北京市花卉产业竞争力的“钻石模型”因素分析
        7.1.3 北京花卉产业竞争力的内涵
    7.2 北京市花卉产品竞争力分析
        7.2.1 北京市花卉市场竞争的基本特征
        7.2.2 花卉产品竞争力
        7.2.3 提升花卉产品竞争力的意义
        7.2.4 花卉产品竞争力因素分析
    7.3 提升北京市花卉产业竞争力的基本思考与对策
        7.3.1 提升北京市花卉产业竞争力的基本对策
        7.3.2 全面提升北京市花卉产品竞争力
        7.3.3 全面创新是提升北京市花卉产业竞争力的核心
        7.3.4 立足比较优势,形成产业竞争优势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的创新研究
    8.1 生产技术创新
        8.1.1 技术创新的原因
        8.1.2 品种创新
        8.1.3 技术创新与生产推广普及
        8.1.4 质量创新
    8.2 生产创新
        8.2.1 生产布局创新
        8.2.2 生产组织与形式创新
        8.2.3 花卉生产标准化
    8.3 流通创新
        8.3.1 花卉流通对花卉产业发展的作用
        8.3.2 北京市花卉流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8.3.3 对北京市花卉流通创新的建议
    8.4 产业链创新
        8.4.1 产业链创新的依据
        8.4.2 花卉产业链创新的内容
        8.4.3 以休闲观光为形式的新兴产业——花卉休闲观光业
        8.4.4 大力发展花卉国际贸易
        8.4.5 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加快其他产业形式的发展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的政策研究
    9.1 产业政策内涵及其功能
        9.1.1 产业政策及其内涵
        9.1.2 产业政策的功能
    9.2 花卉业发达国家的产业政策经验
    9.3 北京市花卉产业政策分析
        9.3.1 北京市花卉产业政策现状分析
        9.3.2 产业经济学对北京市花卉产业政策的启发
    9.4 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政策的建议
        9.4.1 加强宏观调控与管理,实现花卉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9.4.2 产业布局政策
        9.4.3 产业结构政策
        9.4.4 产业组织政策
        9.4.5 产业技术政策
        9.4.6 产业集聚政策
    9.5 本章小结
第10章 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的保障体系研究
    10.1 完善花卉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0.1.1 完善花卉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0.1.2 加强花卉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提升花卉产业化水平
        10.1.3 完善花卉产业支撑体系建设
    10.2 人才保障体系
        10.2.1 北京花卉人才的现状
        10.2.2 加强北京花卉人才工作的建议
    10.3 投资及财政支撑体系
        10.3.1 完善财政供给机制,加大投入力度
        10.3.2 建立稳定、健全、高效的支农与补贴制度
        10.3.3 加快推进农业保险,提高花卉业保障水平
        10.3.4 解读“绿箱”,制定合理的财政支持政策
    10.4 信息保障体系
        10.4.1 建立信息保障体系的背景与意义
        10.4.2 北京花卉信息保障体系的主要问题
        10.4.3 建立信息保障体系的主要措施
    10.5 组织保障体系——加强花卉协会建设
        10.5.1 加大对花卉协会的支持力度
        10.5.2 强化花卉协会的协调功能
        10.5.3 建立政府、花卉协会、企业之间的交流协商机制
    10.6 本章小结
第11章 结论
附录1:居民问卷
附录2:北京市花卉市场需求调查提纲
附录3:北京市顺义区关于加快花卉产业发展的扶持办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7)依托临空经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机理与对策研究 ——以顺义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2.1 基本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主要创新
2 相关研究回顾与综述
    2.1 国外相关研究情况
    2.2 国内相关研究情况
3 城乡一体化内涵与外延的探讨
    3.1 城乡一体化的内涵
        3.1.1 城乡一体化概念的提出
        3.1.2 与城乡一体化有关的基本概念
        3.1.3 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涵
    3.2 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
        3.2.1 中心城市的向心力和离心力
        3.2.2 农村工业化和农村现代化的推力
        3.2.3 小城镇的发展和农村乡镇化
    3.3 城乡一体化的特征
        3.3.1 长期性
        3.3.2 整体性
        3.3.3 地域性
        3.3.4 互动性
        3.3.5 双向性
        3.3.6 广泛性
4 顺义区临空经济与城乡一体化建设概况
    4.1 顺义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
        4.1.1 自然资源特点
        4.1.2 顺义区的社会经济条件
    4.2 临空经济的总体特征
        4.2.1 临空经济国内外研究综述
        4.2.2 顺义区产业经济结构
        4.2.3 首都临空经济的产业发展现状
    4.3 临空经济发展与城乡一体化建设概况
5 临空经济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机理分析
    5.1 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
        5.1.1 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
    5.2 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城乡融合
        5.2.1 促进专业市场发育,加快小城镇建设
        5.2.2 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融合
    5.3 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加快城乡融合
        5.3.1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5.3.2 二、三产业不断发展,小城镇日趋繁荣
6 依托临空经济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6.1 主要问题
        6.1.1 规划滞后,延滞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6.1.2 机制的落后,制约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6.1.3 龙头企业牵引力不强,影响了对城乡一体化的支撑
    6.2 主要对策措施
        6.2.1 加强规划引导,强化小城镇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龙头带动作用
        6.2.2 加快土地管理制度创新,推进农业人口转移和基础设施建设
        6.2.3 积极开展行政区划调整,加快中心村和小城镇建设步伐,推进临空经济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8)农村信息服务途径和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工作目的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技术路线
    1.4 研究材料
第二章 国内外农村信息服务现状分析
    2.1 国外农村信息服务现状
    2.2 国内农村信息服务现状
    2.3 国内外农村信息服务情况的比较
    2.4 国外农村信息服务对于我国的启示
第三章 信息服务相关理论
    3.1 传播学
    3.2 信息传播学
    3.3 信息经济学
第四章 主要农村信息服务模式和途径分析
    4.1 现代农村信息服务的信息技术支撑
    4.2 农村信息服务途径分析
    4.3 农村信息服务组织模式
    4.4 农村信息服务主体分析
    4.5 典型案例
第五章 现代农村信息服务体系设计
    5.1 设计原则
    5.2 现代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设计
第六章 信息服务和信息技术的示范应用
    6.1 北京市顺义区吴雄寺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实践
    6.2 北京市房山区窦店小城镇信息化建设示范
第七章 讨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
博士后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
个人简历
永久通信地址

(9)京郊小城镇低密度住宅区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低密度住宅区发展的背景
        1.1.1 城市化、郊区化与小城镇低密度住宅区建设的关联性
        1.1.2 国内外住宅郊区化发展的背景及特点
        1.1.3 小城镇低密度住宅区相关理论的研究视角综述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京郊小城镇的概念界定
        1.2.2 低密度住宅区的内涵
    1.3 论文研究的意义
        1.3.1 课题研究是现实发展的需要
        1.3.2 课题研究是为相关理论提供技术支持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
        1.4.1 研究的目标与方法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框架
        论文的框架结构
第2章 京郊小城镇低密度住宅区的SWOT 分析
    2.1 京郊小城镇低密度住宅区建设的发展沿革
    2.2 京郊小城镇低密度住宅区的建设概况
        2.2.1 建设模式及分类
        2.2.2 建设情况及分布特点
        2.2.3 消费人群分类及特点
        2.2.4 建筑类型及风格特点
        2.2.5 住宅区环境特点
    2.3 北京小城镇发展低密度住宅区的优势分析
        2.3.1 小城镇住宅优惠政策的引导
        2.3.2 生态环境资源优势
        2.3.3 较充足的土地资源和价格优势
        2.3.4 便利的公共交通网
        2.3.5 较完善的通讯设施
    2.4 京郊小城镇低密度住宅区建设的劣势分析
        2.4.1 缺少新建设发展规划及支撑体系
        2.4.2 交通体系瓶颈
        2.4.3 公共服务体系瓶颈
        2.4.4 缺乏就业功能考虑
        2.4.5 缺乏相应的住宅建筑标准
    2.5 京郊小城镇低密度住宅区建设的机遇
        2.5.1 宏观经济形势为其形成消费人群
        2.5.2 土地成本的相对低廉吸引投资者目光
        2.5.3 工作方式及择居观念的改变增加了需求量
        2.5.4 社区的分化促进了其产品的细化
    2.6 京郊小城镇低密度住宅区建设面临的挑战
        2.6.1 土地利用不经济
        2.6.2 社区功能不完备
        2.6.3 规划设计模式化
        2.6.4 相关法规的制定滞后于市场
        2.6.5 社区环境缺乏小城镇特色
        2.6.6 缺乏乡土的社区文化
        2.6.7 社区发展定位极端化
    本章小结
第3章 京郊小城镇低密度住宅区密度策划与规模管理
    3.1 密度策划与规模管理解析
        3.1.1 密度策划的影响因素
        3.1.2 规模管理的内容及作用
        3.1.3 密度策划与规模管理的关系
    3.2 目前建设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分析
        3.2.1 密度配置不合理
        3.2.2 小城镇低密度住宅区规模缺乏标准
    3.3 小城镇低密度住宅区合理密度及规模的研究
        3.3.1 密度设计的双重制约因素
        3.3.2 公共配套设施与规模控制的关系
        3.3.3 国外对城郊低密度住宅区合理密度与规模的研究借鉴
        3.3.4 国内对小城镇低密度住区合理密度与规模的研究
    3.4 京郊小城镇低密度住宅区合理密度与规模的建议
        3.4.1 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3.4.2 建立针对小城镇低密度住宅区的合理密度指标
        3.4.3 合理控制京郊小城镇低密度住宅区规模
    本章小结
第4章 京郊小城镇低密度住宅区规划设计特色研究
    4.1 京郊小城镇低密度住宅区规划设计特点
        4.1.1 住宅群体组合形式的特点
        4.1.2 规划结构类型
        4.1.3 公共配套设施的规划布局特点
        4.1.4 交通道路规划特点
    4.2 京郊小城镇低密度住宅区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4.2.1 住宅区的模式化设计形成京郊小城镇的“卧城”的现象
        4.2.2 小城镇低密度住宅区服务人群局限
        4.2.3 配套设施落后,需要政府加强监督、统一协调
        4.2.4 不同区位的小城镇低密度住宅区缺乏特色定位
        4.2.5 缺少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传承以及突破性的规划设计理念..
    4.3 小城镇低密度住宅区规划设计可借鉴的方法
        4.3.1 传统住宅建筑文化的借鉴
        4.3.2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与造镇概念
        4.3.3 道路规划采用尽端路的方法
        4.3.4 混合多种住宅类型的簇群设计方法
    4.4 京郊小城镇低密度住宅区规划设计的建议
        4.4.1 确立京郊小城镇低密度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4.4.2 制定京郊小城镇低密度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指标体系
        4.4.3 拓展服务对象,适应不同人群的需求
        4.4.4 政府应加强对配套设施建设的监督与管理
    本章小结
第5章 京郊小城镇低密度住宅区室外环境研究
    5.1 京郊小城镇低密度住宅区室外环境的特殊性
        5.1.1 双重性
        5.1.2 差异性
        5.1.3 舒适性
        5.1.4 生态性
        5.1.5 文化性
    5.2 京郊小城镇低密度住宅区室外环境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5.2.1 绿化设计手法单一
        5.2.2 公共空间设计缺少人性化的设计
        5.2.3 缺乏趣味性、实用性建筑小品
        5.2.4 停车位设计不够合理
    5.3 挖掘小城镇特色要素
        5.3.1 “原”字要素
        5.3.2 “小”字要素
        5.3.3 “特”字要素
    5.4 小城镇低密度住宅区环境设计原则与方法探究
        5.4.1 加强区域识别性
        5.4.2 重视空间实用性
        5.4.3 停车位配合绿化合理设计
    5.5 京郊小城镇低密度住宅区室外景观环境设计
        5.5.1 合理组织景观路线
        5.5.2 重点设计绿化与水体景观
        5.5.3 体现小城镇低密度住宅区的文化内涵
    本章小结
第6章 京郊小城镇低密度住宅区发展前景研究
    6.1 京郊小城镇低密度住宅区发展建议
        6.1.1 明确小城镇低密度住宅区的定位
        6.1.2 构建混合型小城镇低密度住宅区
        6.1.3 结合京郊小城镇的产业发展定位统筹考虑
    6.2 京郊小城镇混合型低密度住宅区模式初探
        6.2.1 合理控制住宅区密度与规模
        6.2.2 小城镇混合型低密度住宅区的模式构想
    6.3 混合型低密度住宅区规划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6.3.1 体现地域性
        6.3.2 增加技术含量,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低能耗人居环境
        6.3.3 开放的设计思想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1 郊区低密度住宅区规划设计的实践
附录2 京郊小城镇低密度住宅区调查情况表汇总
参考文献
    着作图书文献
    学术刊物文献
    网络相关文章及调查报告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北京中心镇住宅建设与城市规划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意义及方法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1.1.3 论文研究的方法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北京城镇体系
        1.2.2 北京中心小城镇
        1.2.3 城市规划的调控作用
        1.2.4 小城镇商品住宅
    1.3 小城镇住宅建设相关理论与实践
        1.3.1 发达国家小城镇住宅建设实践
        1.3.2 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小城镇住宅建设经验借鉴
    本章小结
第2章 北京中心镇住宅建设概况
    2.1 北京住宅郊区化的动力机制分析
        2.1.1 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和货币分房制度促使住宅郊区化
        2.1.2 城区危旧房改造推动了住宅郊区化
        2.1.3 居民择居观念的改变促进住宅郊区化
    2.2 北京小城镇发展住宅产业的优势
        2.2.1 多项有利于中心镇发展的优惠政策
        2.2.2 充足的土地资源和价格优势
        2.2.3 生态环境优势
        2.2.4 便利的公共交通体系和公路交通网
        2.2.5 较完善的通讯设施
    2.3 北京中心镇住宅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第3章 北京中心镇住宅建设特征
    3.1 部分中心镇具有相应的规划定位
    3.2 中心镇住宅规划定位和建设现状的5 种类型
        3.2.1 与规划定位一致、商品住宅开发建设规模较大的中心镇
        3.2.2 与规划定位不符但房地产开发起步较早的中心镇
        3.2.3 与主导产业不符但住宅建设整体水平较高的中心镇
        3.2.4 由于经济整体水平提高而带动商品住宅开发的中心镇
        3.2.5 商品住宅开发尚未起步或刚刚起步的中心镇
    3.3 中心镇住宅开发建设出现分异现象
        3.3.1 不同类型住宅的空间分异
        3.3.2 不同购买群体的分异
        3.3.3 商品住宅价格和开发热点区域的分异
    本章小结
第4章 北京中心镇住宅建设存在的问题
    4.1 对自身优势认识不足导致性质定位不准确
    4.2 城市规划对住宅建设的调控作用不足
        4.2.1 商品住宅建设需要政府干预
        4.2.2 城市规划对中心镇住宅建设调控不足的表现
    4.3 部分中心镇出现卧城现象
        4.3.1 中心镇功能单一造成卧城现象
        4.3.2 卧城现象对城镇化的影响
    4.4 生活服务配套设施落后
    4.5 小城镇商品住宅空置
        4.5.1 商品住宅空置率辨析
        4.5.2 商品住宅空置率过高的原因透视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现中心镇住宅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5.1 确立中心镇住宅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5.1.1 确立中心镇建设的目标
        5.1.2 确立北京中心镇住宅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5.2 因地制宜确定主导产业以实现中心镇的均衡发展
        5.2.1 中心镇应均衡综合发展达到博弈选择最优
        5.2.2 从区域角度出发确定重点发展住宅建设的中心镇
    5.3 优化中心镇建设用地结构、完善城镇功能
        5.3.1 优化中心镇建设用地结构
        5.3.2 完善中心镇城镇功能、增加居民就地就业比例
    5.4 加强对北京中心镇商品住宅建设的调控
        5.4.1 加强生活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
        5.4.2 采取多种手段减少和消化空置住宅
    5.5 通过政策引导建设不同阶层的混合型社区
        5.5.1 居民经济地位的分异导致居住空间分异
        5.5.2 中心镇混合型居住社区建设策略
    5.6 加强政策引导防止郊区住宅低密度蔓延
        5.6.1 低层低密度住宅不符合我国国情
        5.6.2 利用城市规划控制低层低密度住宅
    5.7 因地制宜适当调整中心镇建设用地指标
        5.7.1 增强建设用地指标的可操作性
        5.7.2 特殊中心镇的建设用地指标应综合平衡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创建数字化小城镇——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镇信息化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小城镇功能分类体系构建及优化策略探究[D]. 张册.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7)
  • [2]南通特色小城镇空间形态类型研究[D]. 马程. 东南大学, 2019(02)
  • [3]北京市休闲农业布局评价及优化研究 ——以休闲农业园区为例[D]. 张颖.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03)
  • [4]北京市顺义区农民收入增长机制研究[D]. 聂晓红.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2)
  • [5]土地资源监察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 王保财.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8)
  • [6]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研究[D]. 黄国华. 北京林业大学, 2008(07)
  • [7]依托临空经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机理与对策研究 ——以顺义区为例[D]. 李海成.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7(08)
  • [8]农村信息服务途径和模式研究[D]. 陈立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06)
  • [9]京郊小城镇低密度住宅区规划设计研究[D]. 徐晖. 北京工业大学, 2006(12)
  • [10]北京中心镇住宅建设与城市规划关系研究[D]. 李彬. 北京工业大学, 2005(07)

标签:;  ;  ;  ;  ;  

打造数字小镇——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镇信息化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