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椎板间开窗潜行扩大减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论文文献综述)
李加敏[1](2021)在《经皮内镜“V”区解剖引导下椎间孔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试验通过介绍经皮内镜“V”区解剖引导下椎间孔成形术,并分析经皮内镜“V”区解剖引导下椎间孔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 LSS)患者的临床疗效,总结该技术要点,明确其安全性、可行性及有效性,为临床应用开展该手术提供证据支持,同时为该手术方式普遍投入临床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骨科医院2019年11月至2020年7月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4例,所有患者入院后进行性别、年龄、手术节段统计,术前完善相关检查并设计手术方案,所有患者均行经皮内镜“V”区解剖引导下椎间孔成形术,以术前、出院前、术后1月、3月、6个月和12个月VAS、JOA、ODI评分评估临床疗效,末次随访应用改良版Mac Nab标准评估优良率,统计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通过术前与术后复查影像学资料比较,总结该技术要点。结果共64例完成了随访,其中男性36例,女性28例,最大年龄79岁,最小年龄30岁,平均年龄(54.06±11.52)岁,其中L4-5节段55例,LS-S1节段4例,L3-4节段5例,在腰椎侧方椎管华西分区中,1区7例,2a区48例,2b区9例,出院前、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年VAS腰痛及腿痛评分与术前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1年腰腿痛评分与术前、术后3月、术后6月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年JOA评分逐渐上升,与术前比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等级显示:末次随访时,患者的功能障碍等级程度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月及12月患者的功能障碍全部转变为轻度及中度。末次随访改良Macnab评分:优43例,良19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6.88%。结论1、经皮内镜“V”区解剖引导下椎间孔成形术是一种治疗腰椎侧方椎管狭窄症的新方法,其临床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腰部及下肢疼痛,促进术后患者的腰腿部功能恢复,使日常生活回复到正常状态。2、该技术在外科理念指导下进行穿刺、定位以及椎间孔成形、椎管减压。具有术中穿刺定位迅速,透视次数少,对医患辐射小,可根据减压需要对关节突进行多次及精准成形的优势,可沿关节突尖端到椎弓根1/2对侧方椎管进行充分减压,且成形手术操作安全,学习时间较短,值得深入研究并推广运用。
黎启航[2](2021)在《脊柱内镜下经Delta大通道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比较在经皮椎间孔镜及和脊柱内镜下Delta大通道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临床指标,评价Delta大通道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手术微创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提供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于广西骨伤医院骨二科确诊为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5例,根据手术方式随机分为经皮椎间孔镜组和脊柱内镜Delta大通道组,经皮椎间孔镜组35例,脊柱内镜Delta大通道组30例。通过比较两组患者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等级、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Mac 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估生活质量,记录术中出血、手术时长、住院时长、病程、BMI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疗效。所得数据采用SPSS 23.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结果:纳入研究的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无患者死亡记录,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病程、并发症进行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上存在差异,椎间孔镜组小于Delta大通道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者在住院时间上无明显差异(P>0.05),且术后VAS、ODI评分均优于孔镜组,证明Delta大通道组术后较椎间孔镜组恢复更快。比较两组患者不同随访时间点(术前、术后1天、术后3月、术后6月)的VAS评分、ODI评分,发现两组患者术后各个随访时间点均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elta大通道组内术后3月与术后6月两者腰部VAS评分,无明显差异,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方式及随访时间点存在交互关系,对腰腿部VAS评分、ODI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elta大通道组的腰部(术前、术后1天、术后3月、术后6月)VAS评分、ODI评分与椎间孔镜组相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Delta大通道组的腿部(术后1天、术后3月、术后6月)VAS评分与椎间孔镜组相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上椎间孔镜手术组手术优良率为:91.40%。Delta大通道组手术优良率为:93.30%,对椎间孔型及侧隐窝型腰椎管狭窄症两者手术优良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lta大通道组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手术优良率明显优于椎间孔镜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对单节段腰椎管狭窄患者而言,脊柱内镜下Delta大通道手术减压早期疗效优于椎间孔镜组。2、对于治疗不同分型的腰椎管狭窄症尤其在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脊柱内镜下Delta大通道优势明显。3、脊柱内镜下Delta大通道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具有手术安全、效果明显术,后恢复迅速,减压彻底等优势是微创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选择。
路凯[3](2021)在《补肾壮筋汤配合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补肾壮筋汤配合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10月至2021年1月由甘肃省中医院脊柱骨一科收住的行后路减压内固定术的6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根据入院时的顺序分别编号,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包含30例患者。全部患者进行基础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口服补肾壮筋汤,每日一剂,早晚餐后30分钟温服。本次研究包括3个疗程,第一个疗程为术后1周内,第二个疗程为术后1-2周,第三个疗程为术后2-4周。询问和记录所有的患者在治疗前后相对应时间VAS评分、腰椎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收集和整理临床数据,行统计学分析,以评估其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的VAS评分、腰椎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经统计学分析后结果如下:1.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P=0.784>0.05,无明显差异;治疗1周后VAS比较P=0.854,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周后VAS比较P=0.917,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VAS比较P=0.030,具有统计意义。2.腰椎JOA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JOA评分,P=0.826,无明显差异;治疗1周后JOA比较P=0.113,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周后JOA比较P=0.069,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JOA比较P=0.002,有统计意义。3.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出于保护患者隐私,去掉性生活能力选项后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ODI评分,P=0.653,无明显差异;治疗1周后ODI比较P=0.412,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周后ODI比较P=0.172,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ODI比较P=0.015,具有统计意义。结论补肾壮筋汤配合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式较单纯后路减压内固定术能够更为有效地改善腰椎管狭窄症术后VAS评分、腰椎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补肾壮筋汤可以有效缓解LSS患者腰腿部酸困疼痛、活动受限,双下肢麻木、无力等症状,有利于患者康复并且更好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用药安全、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蒋强[4](2021)在《全内镜椎板开窗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有限元生物力学分析及早期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目前全内镜椎板开窗减压术已应用于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的治疗,但对全内镜下精准椎板开窗范围的研究较少,明显滞后于临床应用。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模拟全内镜椎板开窗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评估分析全内镜椎板开窗减压手术中不同减压范围对腰椎节段稳定性及应力分布的影响,并结合对临床病例早期疗效的回顾性分析,为全内镜椎板开窗减压术应用于LSS微创治疗提供生物力学基础及理论依据。第一部分全内镜椎板开窗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有限元模拟及生物力学分析目的:利用退变腰椎有限元模型,评估分析全内镜下不同分区精准椎板开窗减压手术对腰椎活动度及应力分布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随机选取1名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集CT数据,使用相关生物力学软件建立腰椎L4-5节段有限元模型(M1),并进行有效性验证。继而有限元模拟内镜视下精准椎板开窗减压手术,结合LSS临床病理分型,建立单侧椎板开窗减压相应范围L4-5节段手术模型,分别为L4椎板下缘+L4-5关节突关节部分切除模型(M2)、L4-5部分关节突关节+L5椎板上缘切除模型(M3)、L4椎板下缘+L4-5部分关节突关节+L5椎板上缘切除模型(M4)、L4椎板下缘+L4-5部分关节突关节+L5椎板上缘+Over-the-Top对侧部分关节突切除模型(M5)及L4椎体下缘+L4-5关节突关节1/2以上+L5椎板上缘切除模型(M6)(以上模型均保留峡部,除M6外,关节突关节均保留50%以上的关节面)。分别对完整脊柱(M1)及5种模拟手术模型(M2、M3、M4、M5、M6)施加相同载荷边界条件,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6种工况下活动度及椎间盘等效应力的对比分析。结果:(1)与完整脊柱M1模型比较,M2、M3、M4及M5模型在各工况下活动度值相近,但M6模型的活动度值较M1明显增大,为M1活动度的151%-264%,特别是后伸和旋转工况为甚;(2)在椎间盘等效应力方面,M2、M3、M4及M5模型在椎间盘前区、左/右区工况下等效应力上升趋势不明显,在椎间盘后区、中区等效应力有所增加,最大增加幅度达53%,但未出现较大应力集中的情况;而M6模型椎间盘各区域等效应力均出现较大程度上升趋势,特别在前屈工况下最大达完整退变模型(M1)的3倍。结论:过大椎板开窗明显影响腰椎稳定性,同时相应节段椎间盘应力增加,易加速椎间关节退变。相较于传统开放手术,内镜微创减压手术更为精准可控,针对不同类型腰椎管狭窄症采用个性化治疗方案,在有效保留关节突关节负重结构的前提下,单侧椎板开窗减压(Endo-LOVE)及单侧开窗双侧减压(Endo-ULBD)术式均可有效维持手术节段的生物力学特性,无需附加内固定重建稳定性,具有较高治疗性价比,有效降低医源性节段不稳、延缓腰椎进一步退变。第二部分全内镜椎板开窗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临床疗效观察目的:观察评估全内镜椎板开窗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临床实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2020年1月在我中心行全内镜下椎板开窗减压手术治疗的45例LSS的临床资料,选取病例均为腰4-5节段,根据不同狭窄层面及程度,进行不同层面的精准椎板减压,其中椎间隙及以下层面减压组(A组)15例,男性7例,女性8例,年龄54-78(63.80±8.04)岁,BMI24.73±3.54kg/m2,随访时间18.93±3.65月;椎间隙多层面减压组(B组)15例,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56-76(65.27±6.03)岁,BMI23.13±2.50kg/m2,随访时间18.80±3.59月;椎间隙多层面减压+对侧潜行减压组(C组)15例,男性7例,女性8例,年龄56-80(68.67±6.31)岁,BMI23.40±2.80 kg/m2,随访时间18.93±3.47月。记录并观察以上三组患者一般基线资料及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围手术期资料,记录术前与术后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的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Oswestry功能残障量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与JOA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low back pain score,JOA)和末次随访时腰椎Mac Nab标准评定,用以分析评估早期临床疗效。结果:三组在一般资料及围手术期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术前、术后VAS评分和ODI评定组间对比,其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各组内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VAS评分和ODI指数和术前比较均明显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末次随访腰椎Mac Nab标准评定评定,优良率分别为93.3%、86.7%和86.7%,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内镜椎板开窗减压术治疗LSS早期疗效显着,利用内镜微创手术可视化及术中影像学实时监测优势,可保证减压范围精准可控,针对不同病理类型LSS,全内镜技术可实现个性化精准减压,具有较为广阔应用前景。
朱泽源[5](2020)在《椎间孔入路与椎板间入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的短期临床疗效比较》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探讨应用经椎间孔入路与经椎板间隙入路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的临床疗效差异,从而为临床治疗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分析2018年11月年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患者65例,其中34例患者手术采用经椎间孔入路,31例患者手术采用经椎板间隙入路,对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进行记录,同时对患者进行术前、术后1月、术后3月的跟踪随访并完善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第三天复查CT,用计算机软件分别测出术前和术后复查CT上侧隐窝狭窄面积,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侧隐窝狭窄面积。手术均为同一人完成,统计学资料及评估均为同一人完成。统计数据利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手术患者均随访3月,年龄、性别、VAS疼痛评分、ODI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月、3月VAS疼痛评分、ODI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经椎间孔入路组术前与术后狭窄面积分别为52.42±8.42mm2、6.74±1.42mm2,术后与术前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经椎板间隙入路组术前与术后狭窄面积分别为51.46±6.72mm2、6.88±1.38mm2,术后与术前有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经椎板间隙入路组与经椎间孔入路组相比显着缩短手术时间[(52.35±17.54)min vs(65.45±15.24)min,P<0.05],显着减少X线透视次数[(4.65±2.54)次vs(11.65±6.48)次,P<0.05]。结论:经椎间孔入路与经椎板间入路均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且短期临床疗效相近,两组手术入路均能在镜下使用磨钻、椎板咬钳等工具进行侧隐窝的扩大减压,术中减压范围相当。经椎板间入路较经椎间孔入路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次数。
卢明毅[6](2020)在《脊柱内镜经椎板间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比脊柱内镜经椎板间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术及腰椎后路双侧椎板开窗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并分析脊柱内镜技术的操作要点、适应症及优点,为今后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及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国际壮医医院疼痛科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观察组采用脊柱内镜经椎板间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术,对照组采用腰椎后路双侧椎板开窗减压术。术前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狭窄分型、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比较。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对观察组、对照组手术前、术后7天、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分别采用VAS、JOA以及ODI进行评分,并采用改良Mac 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估疗效。通过统计学对比分析两组的疗效。结果:(1)观察组的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手术时间方面,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术后7天、1个月及术后3个月随访的VAS疼痛评分与术前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术后7天、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随访,VAS疼痛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术后7天、1个月及术后3个月随访的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术后7天、1个月及术后3个月随访的JOA评分均低于同时间段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术后7天、1个月及术后3个月随访的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术后7天、1个月及术后3个月随访的ODI评分均低于同时间段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两组均未出现硬膜囊破裂,观察组术后出现3例下肢麻木、无力,对照组术后出现2例切口感染。(6)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改良Mac Nab疗效评定结果显示观察组优良率达89.29%,对照组优良率达82.14%,但两组改良Mac Nab疗效评定结果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经皮脊柱内镜经椎板间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术及腰椎后路双侧椎板开窗减压术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上均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既能减轻患者的疼痛,也可以提高患者的腰部功能及生活质量,使患者回归日常生活及工作状态;(2)经皮脊柱内镜经椎板间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疗效显着,具有切口小、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尚利杰[7](2020)在《MED单侧开窗减压与全椎板切除减压联合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是临床常见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通常是导致中老年患者腰腿痛的重要原因之一,据文献报道其成年人发病率约为1.7%~10%[1,2]。当保守治疗无效时,手术治疗则是解除患者痛苦的最有效途径[3]。椎管减压手术可有效地缓解椎管狭窄症状,由于减压可能导致潜在的医源性腰椎失稳,单纯的减压手术往往疗效不佳,研究表明减压加以融合或固定手术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有效方法[4]。传统手术以全椎板切除减压为治疗的“金标准”[5],尽管该术减压彻底,但广泛切除了脊柱后柱结构,易引起术后医源性腰椎不稳[6,7];同时,术后易引起肌肉、硬膜瘢痕粘连,对硬膜造成束窄和牵拉,引起医源性椎管狭窄[8]。近年来,学者们不断尝试各种微创治疗术式,通道下手术最早以MED手术为代表,其具有较传统开放手术出血少、创伤小等特点,且减压效果与传统手术相当。此后,腰椎微创通道技术经历了 X-tube技术[9]、Quadrant可扩张通道技术[10]、METRx Ⅱ技术到Vista技术[11]。本研究采用的MED系统,是我们对可动式锥形MED系统的工作通道进行改良,采用双牵开器牵开和显露神经[12],可以实现“单侧入路,双侧减压”,并在通道下完成膨胀式融合器的置入。由于“开窗”减压是有限的,有学者担心减压够不够充分?具体疗效到底如何?比起传统减压方式的优势在哪里?究竟是选择MED减压还是全椎板切除减压联合内固定可更好地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目前并无明确的结论。本研究通过对两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以期将两种术式的优劣势加以比较。目的探讨MED单侧椎板开窗减压术与全椎板切除减压联合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并将其特点进行对比分析,为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提供思路和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05月至2017年0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71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资料并做回顾性分析,男性37例,女性34例。其中采用MED单侧椎板开窗减压治疗(A组)35例,男性20例,女性15例;采用全椎板切除减压联合内固定治疗(B组)36例,男性17例,女性19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基本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临床疗效分级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估,腰腿痛改善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术后日常生活影响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结果71例患者全部顺利完成手术,平均随访时间为14个月(12~16个月)。术后随访无发现螺钉断裂,无深部及切口相关感染,无融合器移位现象。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平均住院日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情况:A组在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均少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疗效评价:A组优25例(71.4%),良9例(25.7%),可1例(2.9%),差 0 例(0.0%),优良率为 97.1%(34/35);B 组优 24 例(66.7%),良 1 1 例(30.6%),可1例(2.8%),差0例(0.0%),优良率为97.2%(35/36),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术后临床疗效差异无意义(χ2=0.206,P=0.902)。在术后3、6、12个月的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对比中,两组患者较术前均有明显的改善(P<0.05),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D单侧开窗减压与全椎板切除减压联合内固定术作为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法,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前者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的特点,在满足椎管减压要求的基础上,对腰椎稳定性的破坏较少,更有效地保留了腰椎结构及功能。
吕振东[8](2020)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高龄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椎板开窗术治疗高龄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疗效对比目的:尽管腰椎管狭窄症在高龄患者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目前对于选择何种手术治疗方案仍有很多不确定性。本项研究的目的是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椎板开窗术治疗75岁以上高龄腰椎侧隐窝狭窄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前瞻性对照研究纳入连续46例接受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ELD)或椎板开窗术(Fenestration)的高龄侧隐窝狭窄患者进行研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日本骨科协会评分法(JOA)、简明生活质量量表(SF-36)、改良Macnab评估标准记录术前、术后1周、3个月、1.5年的临床资料。结果;孔镜组患者平均年龄82.7岁(75-93岁),开窗组患者平均年龄79.1岁(75-88岁)。术后3个月及1.5年随访时,孔镜组与开窗组在背痛VAS评分、下肢腿痛VAS评分、JOA评分方面无统计学差异。而孔镜组术后1周腰痛VAS评分较低(P<0.05)。孔镜组的生活质量与开窗组相同(P>0.05)。两组手术时间相似(p>0.05),但经皮椎间孔技术在出血量(48.3 vs 128.2,p<0.05)、早期活动(h)(5.5 vs 25.2,p<0.05)和麻醉相关并发症方面具有优势。结论:椎间孔镜技术和椎板开窗术对于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均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此外,PELD在减少创伤和减少麻醉相关并发症方面具有优势。在生活质量和术后并发症方面,局部麻醉下的椎间孔镜技术是对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患者常规减压手术的有效补充。第二部分椎间孔镜下通过部分切除滑脱下方椎体后上缘骨质的腹侧减压技术治疗伴有退变性滑脱的腰椎管狭窄症:技术要点及疗效评价目的:单纯减压手术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SS)和退行性腰椎滑脱症(DLS)的一种选择。本研究旨在介绍经皮经椎间孔镜腹侧减压术的操作步骤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了合并有低度DLS的LSS导致的以单侧下肢症状为主的26例患者的临床数据。所有患者均在内镜下切除滑脱下方椎体后上缘骨质,同时在尽量保留小关节的基础上完成神经根背侧减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指数(ODI)、改良Mac Nab评分标准和步行距离改善情况评估手术结果。结果;纳入的18名女性患者及8名男性患者平均年龄为69.2岁。术前平均ODI、VAS腿痛评分及腰痛评分分别为64.7±8.1,7.0±1.4和3.0±1.2。末次随访时,所有指标平均值于分别改善为31.4±5.6,2.4±1.1和1.7±1.1。88.5%的患者术后步行功能得到提升。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时,腰椎椎体滑移率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基于短期初步临床随访结果,经皮椎间孔镜下切除滑移下方椎体后上方骨质的腹侧减压技术,结合一般背侧减压技术,可能成为治疗以下肢症状为主的合并有低度DLS的LSS患者的一种有效的替代治疗选择。第三部分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与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围手术期焦虑程度的影响目的:近年来,椎间孔镜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和普及,但其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围手术期焦虑方面的影响还不得而知。比较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与椎板间开窗椎间盘切除术两种手术方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围手术期焦虑程度的影响。方法:2018年10月至2019年1月,将31例(男11例,平均年龄41.7±9.7岁)于我科行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孔镜组)及33例(男16例,平均年龄45.1±8.5岁)行椎板间开窗椎间盘切除术(开窗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纳入本研究。分别于入院时(t0),手术前1小时(t1),术后第一天(t2)及出院前(t3)使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l)评估患者的焦虑情绪。并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痛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分别于入院时及出院前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与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孔镜组与开窗组患者术后疼痛及功能障碍均明显改善;两组患者入院时及出院前状态焦虑、特质焦虑、腰痛程度、下肢痛程度与日常生活能力无显着差异;孔镜组患者术前1小时与术后第一天状态焦虑(P<0.05)及术后第一天腰痛VAS评分(P<0.05)优于开窗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与传统椎板间开窗术手术效果相同,并在降低患者围手术期焦虑水平方面具有优势。
张诺[9](2020)在《椎板开窗减压与经皮椎间孔镜治疗高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短期疗效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人均寿命的不断延长,高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开始越来越多的出现于临床。高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大多腰椎退变严重,常伴有骨质疏松及其他基础疾病,保守治疗往往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手术成为解决患者临床症状的主要方式。目前针对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主要以腰椎融合内固定的手术方式为主,但高龄腰椎管狭窄患者往往年龄较大,全身基础疾病多,麻醉风险较高,部分患者难以耐受全身麻醉,微创手术技术的出现缓解了这一矛盾,但是如何在微创条件下,达到最佳的手术效果,缓解患者症状,成为了所有临床医生所追求的目标。随着对脊柱内镜技术认识的不断以及手术器械的不断发展,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也已日趋成熟并广泛运用于临床,已经由最初的单纯处理突出的椎间盘,逐渐发展为对神经根的松解以及对椎管的扩大减压、成形。虽然椎间孔镜技术已应用于腰椎管狭窄的治疗,但其与传统手术方式向比有何优劣,对于高龄腰椎管狭窄患者手术效果上有何异同,如何选择合适的手术适应证,这些问题仍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研究目的对比研究经皮椎间孔镜下减压术与椎板开窗减压术治疗高龄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的短期临床效果上有何差异,分析不同手术方式的优、缺点,探索出针对不同类型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方案,为临床医生对于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18年12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51名高龄(年龄≥75周岁)腰椎管狭窄患者的病例资料。按照手方式的不同将病例分为两组:A组(观察组)经皮椎间孔镜减压组,B组(对照组)椎板开窗减压组,通过对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包括术前、术后(包括术后1月、3月、6月、末次随访)患者的腿痛VAS(Visual Analogue Scale)评分、JOA(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评分、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功能指数等数据进行对比,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价评估手术效果,比较不同手术方式的短期疗效有何异同。结果两组患者所行手术均由我院高年资主任医师完成,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发生麻醉及手术意外。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时间、跛行距离、住院费用、手术节段、术后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住院天数为(3.6±1.0)天较B组术后住院天数(7.9±0.1)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经皮椎间孔镜组)术中出血量为(43.0±14.3)ml,手术时间为(66.4±7.3)min,手术切口长度为(1.1±1.2)cm。B组(椎板开窗减压组)术中出血量为(76.5±16.7)ml,手术时间为(69.6±9.4)min,手术切口长度为(6.7±0.8)cm。A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B组,差异显着(P<0.05)。A组手术切口长度较B组明显缩短,差异显着(P<0.05)。A组与B组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相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各个时间点(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及末次随访时)所收集到的腿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及术后3月时A组腿痛VAS评分较B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腿痛VAS评分相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不同时间腿痛VAS评分具有显着差异(F时间=600.248 P<0.05):手术前后不同时间与手术方式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交互=3.939 P<0.05):不同手术方式腿痛VAS评分之间存在差异(F组间=7.197 P<0.05)。术后两组患者各个时间点(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及末次随访时)所收集到的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及术后3月时,A组ODI指数较B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ODI指数相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不同时间ODI指数之间具有显着差异(F时间=3967 P<0.05):手术前后不同时间与手术方式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交互=15.589 P<0.05):不同手术方式ODI指数之间存在差异(F组间=19.771 P<0.05)。术后两组患者各个时间点(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及末次随访时)所收集到的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及术后3月时,A组JOA评分较B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JOA评分相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不同时间JOA评分具有显着差异(F时间=551.7 P<0.05):手术前后不同时间与手术方式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交互=3.548 P<0.05):不同手术方式JOA评分之间存在差异(F组间=8.932 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疗效评定对手术效果进行评定,A组中优20例,良2例,可3例,优良率88%;B组中,优20例,良2例,可4例,优良率85%,两组患者术后手术优良率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A、B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类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板开窗减压术及经皮椎间孔镜下减压术对于高龄腰椎管狭窄患者治疗效果确切,短期疗效来看二者无明显区别。相较于椎板开窗减压术,经皮椎间孔镜下减压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以及住院天数少的优点。两种手术方式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明显差异,两种手术方法均安全、有效。
顾党伟[10](2020)在《腰椎全内镜椎板间入路技术与改良TLIF技术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早期效果对比》文中认为目的:运用腰椎全内镜椎板间入路技术和改良TLIF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侧隐窝型),比较两组手术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法,收集2017年6月2018年6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41例单一节段腰椎管狭窄症(侧隐窝型)患者,其中采用腰椎全内镜椎板间入路技术治疗的19例,为实验组;采用改良TLIF术式治疗的2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性别、年龄、手术节段、病程时间、术前腰腿疼VAS评分、术前功能ODI评分等术前资料。收集术后1月、3月、1年3个随访点的腰腿疼VAS评分和ODI评分,以及术后1年采用改良Mac Nab标准的临床疗效评估结果,对比随访数据,评估手术早期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1年,对比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手术节段、病程、术前VAS评分和ODI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实验组明显更具优势(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1月、3月、1年的腰痛、腿痛VAS评分和ODI评分对比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各随访时间点的组间比较除腰痛VAS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腿痛VAS评分和ODI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腰痛VAS评分较对照组偏低(P<0.05)。末次随访Mac Nab评估结果实验组优良率94.7%,对照组优良率86.7%,两组对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情况,实验组出现1例术中硬膜囊撕裂和1例短暂性感觉障碍,对照组出现1例术后感染,均经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侧隐窝型)的早期疗效上,腰椎全内镜椎板间入路技术与改良TLIF术式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并且,腰椎全内镜椎板间入路技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透视次数、住院时间、术后腰痛缓解情况上更具有优势。因此可以得出,腰椎全内镜椎板间入路技术是一种微创、高效、安全的脊柱内镜技术。
二、椎板间开窗潜行扩大减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椎板间开窗潜行扩大减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论文提纲范文)
(1)经皮内镜“V”区解剖引导下椎间孔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经皮脊柱内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研究进展 |
2.1.1 经皮脊柱内窥镜髓核摘除技术(Percutaneouse endoscopic lumbar disc ectomy PELD)的发展研究 |
2.1.2 小结 |
2.2 并发症及其预防 |
2.2.1 神经根损伤 |
2.2.2 日光烧灼综合征 |
2.2.3 硬膜囊撕裂 |
2.2.4 血肿 |
2.2.5 术后复发 |
3 资料与方法 |
3.1 资料 |
3.1.1 实验设备与仪器 |
3.1.2 研究对象 |
3.2 方法 |
3.2.1 一般临床资料 |
3.2.2 手术过程 |
3.2.3 手术疗效的评估 |
3.2.4 统计学方法 |
4 结果 |
4.1 基本数据 |
4.2 近期结果 |
4.3 术后临床疗效 |
4.4 影像学结果 |
5 讨论 |
5.1 术后疗效 |
5.2 “腰椎侧方椎管”华西分型 |
5.3 “V”区解剖 |
5.4 经皮脊柱内镜“V”区解剖引导下椎间孔成形术 |
5.4.1 操作要点 |
5.4.2 技术优势 |
5.4.3 临床价值 |
6 结论 |
7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8 参考文献 |
9 附件 |
致谢 |
(2)脊柱内镜下经Delta大通道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文献研究部分 |
1.祖国医学对腰椎管狭窄症病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腰椎狭窄症的认识 |
2.1 腰椎管狭窄症的定义及病因病机 |
2.2 腰椎管狭窄症的影像学检查 |
2.3 腰椎管狭窄症分型 |
3 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 |
3.1 腰椎管狭窄症中医治疗 |
3.1.1 中药治疗 |
3.1.2 手法治疗 |
3.1.3 针刺治疗 |
3.1.4 中药烫熨治疗 |
3.2 中西医结合治疗 |
3.3 腰椎管狭窄症的西医非手术治疗 |
3.4 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 |
3.4.1 开放性切除减压术 |
3.4.2 脊柱微创减压术 |
3.5 脊柱内镜入路选择优劣势比较 |
3.6 小结 |
二 临床研究部分 |
4 资料收集与研究 |
4.1 病例来源 |
4.2 诊断标准 |
4.3 纳入标准 |
4.4 排除标准 |
4.5 脱落、剔除及终止标准 |
4.6 研究方法 |
4.7 手术干预及围手术期处理 |
4.7.1 麻醉方式及体位 |
4.7.2 手术方法及步骤 |
4.8 术后用药及康复 |
4.9 观察指标 |
4.10 统计分析 |
5 研究结果 |
5.1 基本资料比较 |
5.2 手术结果比较 |
5.3 VAS评分比较 |
5.3.1 腰痛VAS评分 |
5.3.2 腿痛VAS评分 |
5.4 ODI评分比较 |
5.5 手术效果比较 |
5.6 典型病例 |
6 讨论 |
6.1 手术原因及手术方式的选择 |
6.2 脊柱内镜下Delta大通道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可行性 |
6.3 脊柱内镜下Delta大通道技术的临床疗效 |
6.4 脊柱内镜下Delta大通道技术利弊 |
6.5 本研究不足之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简称VAS) |
附表2 腰痛ODI评分标准 |
缩略词表 |
综述 脊柱微创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进展 |
1 脊柱显微内镜技术 |
2 脊柱内窥镜技术 |
3 经皮穿刺脊柱外科技术 |
4 脊柱微创融合技术 |
5 导航系统辅助下脊柱外科技术 |
6 脊柱微创技术的并发症 |
6.1 神经损伤 |
6.2 感染 |
6.3 硬脊膜破裂、截瘫、出血 |
7 脊柱微创手术的不足 |
8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补肾壮筋汤配合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资料方法 |
1.临床资料 |
2.研究方法 |
3.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
4.不良事件处理 |
5.统计方法 |
第二部分 结果 |
1.一般资料 |
2.各项指标结果 |
3.安全性观察与随访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中医学对腰椎管狭窄症的认识和治疗 |
2 西医学对腰椎管狭窄症的认识和治疗 |
3 补肾壮筋汤方解和药理作用 |
4 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
5 补肾壮筋汤联合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评价 |
第四部分 结语 |
1 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浅谈中医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科研情况 |
附录 |
附录1:VAS疼痛评分表 |
附录2 |
附录3:腰椎ODI评分标准 |
(4)全内镜椎板开窗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有限元生物力学分析及早期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部分 全内镜椎板开窗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有限元模拟及生物力学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全内镜椎板开窗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临床疗效观察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本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经皮内镜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临床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5)椎间孔入路与椎板间入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的短期临床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不同入路选择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脊柱内镜经椎板间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2.1 研究时间、地点及对象 |
2.2 诊断标准、纳入及排除标准 |
2.2.1 诊断标准 |
2.2.2 纳入标准 |
2.2.3 排除标准 |
3 治疗方法 |
3.1 研究分组 |
3.2 观察组手术方法 |
3.3 对照组手术方法 |
3.4 术后处理 |
4 术后效果观察 |
5 疗效评定指标 |
5.1 VAS评分 |
5.2 JOA评分 |
5.3 ODI评分 |
5.4 改良Mac Nab临床疗效判定 |
6 统计学处理方法 |
第二章 结果分析 |
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2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相关资料比较 |
3 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比较 |
4 两组患者JOA功能评分比较 |
5 两组患者ODI功能评分比较 |
6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评价 |
7 术后3 个月随访时改良Mac Nab疗效评定 |
第三章 讨论 |
1 腰椎管狭窄症“椎管减压术”与祖国医学“从督论治”理论的相关性研究 |
2 现代医学对腰椎管狭窄症的认识 |
2.1 腰椎管狭窄症的病理机制 |
2.2 腰椎管狭窄症的解剖分型 |
2.3 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诊断 |
3 单侧入路双侧减压在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
3.1 单侧入路双侧减压的特点、适应症及并发症 |
3.2 显微镜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术在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
3.3 显微内窥镜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术在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
3.4 脊柱内镜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术在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
3.4.1 脊柱内镜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分析 |
3.4.2 脊柱内镜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术的手术要点分析 |
3.4.3 脊柱内镜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术的适应症及优点 |
4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腰椎管狭窄症微创术式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研课题 |
(7)MED单侧开窗减压与全椎板切除减压联合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典型病例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6 本研究的缺陷 |
参考文献 |
综述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发病机制和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高龄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对照 |
绪论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椎板开窗术治疗高龄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疗效对比 |
引言 |
1.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1.1.1 实验对象 |
1.1.2 纳入排除标准 |
1.1.3 手术方法 |
1.1.4 临床评估及随访 |
1.1.5 样本量计算 |
1.1.6 统计分析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椎间孔镜下通过部分切除滑脱下方椎体后上缘骨质的腹侧减压技术治疗伴有退变性滑脱的腰椎管狭窄症:技术要点及疗效评价 |
引言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手术技术 |
2.1.2 结果评估 |
2.1.3 统计分析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局限性 |
2.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与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围手术期焦虑程度的影响 |
引言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病例选择 |
3.1.2 手术方法 |
3.1.3 评估指标 |
3.1.4 评估方法 |
3.1.5 统计方法 |
3.2 结果 |
3.2.1 患者基本资料 |
3.2.2 手术效果比较 |
3.2.3 焦虑状态比较 |
3.3 讨论 |
3.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
(9)椎板开窗减压与经皮椎间孔镜治疗高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短期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腰椎全内镜椎板间入路技术与改良TLIF技术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早期效果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1.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纳排标准 |
2.3 手术方法 |
2.4 疗效评估 |
2.5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两组手术术中相关资料对比 |
3.2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腿痛、腰痛VAS评分比较 |
3.3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ODI评分比较 |
3.4 改良Mac Nab标准临床疗效评估 |
3.5 并发症 |
4 讨论 |
4.1 腰椎管狭窄症 |
4.2 改良TLIF技术 |
4.3 腰椎全内镜椎板间入路技术 |
4.4 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
4.5 本研究的不足 |
5 结论 |
6 典型病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一 综述 腰椎后路术式从开放到微创的发展变迁 |
参考文献 |
附件二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四、椎板间开窗潜行扩大减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论文参考文献)
- [1]经皮内镜“V”区解剖引导下椎间孔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D]. 李加敏.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8)
- [2]脊柱内镜下经Delta大通道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黎启航.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补肾壮筋汤配合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路凯.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全内镜椎板开窗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有限元生物力学分析及早期临床疗效观察[D]. 蒋强.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5]椎间孔入路与椎板间入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的短期临床疗效比较[D]. 朱泽源. 贵州医科大学, 2020(04)
- [6]脊柱内镜经椎板间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D]. 卢明毅.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MED单侧开窗减压与全椎板切除减压联合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对比研究[D]. 尚利杰. 郑州大学, 2020(02)
- [8]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高龄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研究[D]. 吕振东. 上海交通大学, 2020
- [9]椎板开窗减压与经皮椎间孔镜治疗高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短期疗效对比[D]. 张诺.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10]腰椎全内镜椎板间入路技术与改良TLIF技术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早期效果对比[D]. 顾党伟.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标签:腰椎退变论文; 腰椎间盘突出论文; 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论文; 腰椎论文; 腰椎管狭窄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