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山地壳结构Pb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桐柏山地壳结构Pb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一、Pb isotopic geochemical study on the crustal structure of Tongbaishan(论文文献综述)

于华之[1](2020)在《西南三江哀牢山构造带新生代岩浆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哀牢山构造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经历了复杂的演化过程。始新世煌斑岩具有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的特征,并具有较高的(87Sr/86Sr)i和较低的εNd(t),这些岛弧地球化学特征指示了煌斑岩起源于富集岩石圈地幔,而较低的Nb/U 比值、Th/Yb 比值和较高的Ba/La 比值表明这一富集地幔经历了俯冲流体交代。另外,煌斑岩具有较轻的Mg同位素组成、较低的Ti/Ti*、Fe/Mn比值和较高的Na2O+K2O,进一步表明岩石圈地幔受到俯冲碳酸盐熔体的改造,而Mg-Sr同位素二元混合模拟结果指示了俯冲碎屑沉积物同样对地幔交代作用有所贡献。结合前人研究,哀牢山岩石圈地幔的多重俯冲交代作用可能与新元古代洋壳俯冲和二叠纪—三叠纪古特提斯洋壳俯冲作用有关。早渐新世花岗岩锆石U-Pb定年结果为32~31 Ma,其Sr-Nd-Hf同位素数据与新元古代变火山岩和新元古代OIB型斜长角闪岩落在相同的演化线上,表明早渐新世花岗岩源区存在着OIB型岩浆岩。另外,在这些花岗岩中存在大量不同时代和源区的继承锆石,主要包括:(1)代表了新元古代沉积岩的800~700Ma锆石;(2)代表古特提斯洋岛弧岩浆岩和三叠纪花岗岩的300~200Ma锆石;(3)代表白垩纪侵入岩的100~40 Ma锆石。这些继承锆石的出现说明新元古代OIB型岩浆岩之上存在一个混杂岩体,二者共同组成了哀牢山地壳,这一复杂地壳的形成与逆冲推覆作用有关。早渐新世花岗岩围岩的黑云母40Ar/39Ar年龄为46 Ma,代表了这次逆冲推覆事件的时间。被剪切的花岗岩白云母和黑云母40Ar/39Ar年龄为27 Ma,未被改造的花岗岩黑云母40Ar/39Ar年龄为24 Ma,这些年龄与深熔作用形成的晚渐新世淡色岩脉26~23 Ma的锆石U-Pb年龄相似,都代表着剪切活动引发的地壳深熔作用、变质作用和地壳抬升过程的时限。结合上述讨论,论文提出了哀牢山构造带的演化过程:(1)新元古代OIB型岩浆岩在古特提斯洋闭合时被拼贴增生至华南板块与印支板块之间;(2)46Ma,逆冲推覆作用将新元古代OIB型岩浆岩及多种不同时代的岩石挤压至哀牢山构造带地壳之下,形成复杂的地壳结构,而后在32~31 Ma源区发生部分熔融形成花岗岩;(3)31~23 Ma,哀牢山构造带存在区域剪切活动,并引发一系列地壳伸展、变质和抬升过程以及地壳深熔作用,有利于造山型金矿的形成。

李锦轶,刘建峰,曲军峰,郑荣国,赵硕,张进,孙立新,李永飞,杨晓平,王励嘉,张晓卫[2](2019)在《中国东北地区主要地质特征和地壳构造格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东北地区位于亚洲大陆东缘,发育中国乃至地球上最古老的地质记录、多个时代的古洋岩石圈残片和活动陆缘及陆间碰撞岩浆岩带,具有独特的盆山-山脉相间地貌特征,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迄今为止,对于该区古生代构造单元如何划分,一直存在截然不同的认识;对于该区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格架,缺乏系统的论述。本文在简要介绍现今不同山脉和盆地等地理单元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基于断裂构造和地貌特征等方面的资料,把该区新生代构造单元划分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阴山-燕山和长白山等4个隆起带,海拉尔-锡林浩特、松辽、三江-兴凯湖和下辽河等4个断陷带。基于岩浆活动和沉积盆地分布,结合区域地球动力学背景,提出了该区晚三叠世至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和早白垩世晚期至古新世等不同阶段构造单元划分的初步方案。基于对已有资料的综合研究,对该区古生代构造单元的特征、松辽盆地的基底组成、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华北克拉通北部边界的位置以及古生代洋盆演化及结束时间等重大地质构造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阴山-燕山地区在古生代晚期由克拉通转化为陆缘活化造山带;松辽盆地基底具有与周缘造山系相同的地质组成;该区古生代构造单元是陆缘造山带与碰撞造山带的复合而不是地块拼贴;该区在二叠纪晚期遭受了碰撞造山并在华北北缘形成了高耸的近东西走向的碰撞造山带等新认识。根据洋岩石圈残片和古陆缘岩浆岩的分布,把该区古生代构造单元划分为大兴安岭、阴山-燕山、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老爷岭等5个造山系及华北克拉通,简要介绍了不同造山系的地质特征。

林伟,许德如,侯泉林,李双建,孟令通,任志恒,邱华标,褚杨[3](2019)在《中国大陆中东部早白垩世伸展穹隆构造与多金属成矿》文中指出中国中东部晚中生代伸展构造十分显着,表现为大量发育伸展成因的穹隆构造和地堑-半地堑盆地。对这些伸展穹隆系统的分析、归纳和总结,将中国中东部早白垩世伸展构造发育区划分为:华北西部带、华北东部带、华北南缘及秦岭-大别带和华南内陆带。区域上,这些伸展构造均具有NW-SE的伸展方向,与蒙古及俄罗斯泛贝加尔-鄂霍茨克带一同构成了全球最大的大陆岩石圈伸展地区。这些伸展构造使中下地壳的结构发生了强烈的改造,并使一些中深变质岩出露到地表。在华北地区,这期伸展构造具有对称性的特点,即华北西部带向NW拆离,相关的岩石变形大体上具有上部向SE的运动学特征;而华北东部带向SE拆离,伸展穹隆主体具有上部向NW的运动学特征。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揭示伸展穹隆形成的峰期时间十分相近:集中在130~120 Ma之间。高大地热流值背景所代表的岩石圈伸展环境,与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所揭示的大规模壳-幔作用具有非常好的耦合性,并诱发了我国中东部晚中生代岩浆-热液活动及其相关大规模的成矿作用。中东部的成矿带与同时代的伸展构造具有很好的吻合性。

刘晓强,闫峻,王爱国[4](2018)在《北淮阳汞洞冲铅锌矿区石英正长斑岩成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汞洞冲铅锌矿位于北淮阳构造带安徽段的西部,是大别造山带目前发现的最大铅锌矿。该矿床为典型的隐爆角砾岩型,成矿流体具有岩浆来源特征。野外地质调查显示隐爆作用与孙冲出露的石英正长斑岩有关。两个采自孙冲石英正长斑岩体样品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分别为128.4±1.3 Ma和129.2±1.2Ma,为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这些石英正长斑岩样品具有较高的SiO2含量(62.04%69.30%),富K2O(4.54%7.16%,K2O/Na2O=0.942.86),富碱(K2O+Na2O=8.76%10.01%),铝碱比值(A/NK)在1.171.97之间,铝饱和指数(A/CNK)介于1.031.59之间,属过铝质岩石,富集Rb、Th、U、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P和Ti等高场强元素。岩石具有高度富集的Sr-Nd-Pb-Hf同位素组成:全岩87Sr/86Sr(t)介于0.711290.71323之间,εNd(t)值介于-10.8-9.8之间,206Pb/204Pb(t)比值为17.49517.891,207Pb/204Pb(t)比值为15.52615.593,208Pb/204Pb(t)比值为38.25738.547,绝大多数锆石εHf(t)值介于-17.1-10.4。综合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石英正长斑岩的岩浆源区类似于中、南大别片麻岩为代表的大别造山带三层地壳结构的上部,有少量的幔源物质贡献。华南板块广泛分布的古生代黑色岩系在印支期深俯冲过程中被剥蚀至北淮阳地壳深部,构成北淮阳成矿岩浆岩的理想源区。

王波华,张怀东,王萍,徐晓春,郝越进[5](2016)在《北淮阳地区与斑岩型钼矿床相关岩浆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文中提出位于秦岭—大别造山带东段的北淮阳地区分布有众多的斑岩型钼矿床,其成矿与岩浆作用紧密相关。对该区与斑岩型钼矿床密切相关的岩浆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深入探讨了其成因。研究认为,成矿岩体规模较小,岩性为花岗(斑)岩类,受北东向与北西向区域性断裂的次级构造控制。岩石化学成分以高硅、高钾、富碱为特征,为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准铝-过铝质岩石。岩石微量、稀土元素特征相似并显示壳源特征。岩石Sr-Nd-Pb-Hf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这些花岗质岩浆与整个大别地区白垩纪花岗岩的成岩物质来源一致,源于新元古界北大别片麻岩和扬子克拉通北缘TTG型岩浆,并混入一些古元古代扬子克拉通古老地壳物质(如崆岭杂岩)。在白垩纪发生的下地壳拆沉、软流圈上涌及大规模地壳伸展等机制下,扬子克拉通北缘的地壳熔融并提供了主要的成岩物质,幔源岩浆的上涌可能提供了热源,其物质的加入是次要的。该区与斑岩型钼矿床相关岩浆岩与东秦岭地区类似,属深源浅成型花岗岩类。

刘晓春,李三忠,江博明[6](2015)在《桐柏-红安造山带的构造演化:从大洋俯冲/增生到陆陆碰撞》文中提出桐柏-红安造山带位于秦岭与大别-苏鲁造山带之间,因其完好地保存了古生代增生造山体系和古生代末-中生代碰撞造山体系而成为了解华北-华南陆块之间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近20年来的可利用研究资料表明,桐柏-红安造山带显生宙的总体构造演化框架包括以下4个主要阶段:(1)早古生代(490420 Ma)大洋俯冲、岛弧增生与弧陆碰撞,从而于早古生代末在华北陆块南缘形成一个新的安第斯型大陆边缘;(2)晚古生代(340310 Ma)大洋俯冲与增生,进而在商丹-松扒断裂南侧形成变质时代相同,但变质作用类型不同的"双变质带",即被分割的武关-龟山中级变质杂岩带和熊店高压榴辉岩带;(3)晚古生代末-早中生代(255200 Ma)大陆俯冲与陆陆碰撞,通过华南大陆岩板东深西浅的俯冲和多层次拆离/折返形成桐柏高压变质地体和红安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4)晚中生代(140120 Ma)伸展、大规模岩浆侵位与构造挤出,造成桐柏-红安-大别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最终出露地表及东宽西窄的构造格局.然而,对每一构造演化阶段的具体细节以及早期地质历史的认识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争议和(或)难以解释的问题.未来的研究除在桐柏-红安造山带继续开展深入细致的工作外,还需与西部"软碰撞"的秦岭造山带和东部"硬碰撞"的大别-苏鲁造山带的研究紧密结合,以期建立适合于整个秦岭-桐柏-红安-大别-苏鲁造山带从古生代到中生代的经典构造演化模型.

董树文,李廷栋,陈宣华,高锐,吕庆田,石耀霖,黄大年,杨经绥,王学求,魏文博,陈群策[7](2014)在《深部探测揭示中国地壳结构、深部过程与成矿作用背景》文中研究指明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SinoProbe;以下简称"专项")是目前中国实施的规模最大的地球科学研究计划之一,涉及从地表到深部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多学科多领域探测实验。专项自2008年实施以来,完成了全国4°×4°、华北和青藏高原1°×1°的大地电磁阵列观测,建立了全国地球化学基准网(单元大小为160km×160km,含78种元素);完成了青藏高原、华南—中央造山带、华北和东北等多条超长深地震反射与折射剖面联合探测、宽频带地震与大地电磁剖面观测,其中深地震反射剖面约6 160km,成功研究、实验了地壳与地幔深部探测的一系列技术方法,积累了丰富经验,极大地加快了中国深部探测的进度,使中国进入国际深部探测大国的行列。专项在中国东部长江中下游和南岭成矿带开展的矿集区立体探测卓有成效,矿集区三维"透明化"技术不断成熟与完善;揭示了中国东部长江中下游和南岭成矿带深部成矿的动力学背景。专项部署了罗布莎、金川、南岭、庐枞和铜陵矿集区和腾冲火山地热构造带等12口大陆科学钻探实验与异常验证钻孔,在西藏罗布莎等地发现一系列深部地幔物质,在南岭于都-赣县和安徽庐枞矿集区发现深部厚大矿体、矿化异常和重要矿化线索。专项开展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和华北地区的地应力监测网建设,有效提高了地应力测量与监测技术水平,深化了地震与地质灾害链成因研究;岩石圈三维结构与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专项开展的大陆地壳结构与演化综合研究,加深了对中国中生代以来一系列重要地质问题及其深部动力学机制的认识。专项成功研制的中国首台"地壳一号"万米超深科学钻探钻机,在深部探测仪器装备自主研发方面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同时,成功研制了地面电磁探测(SEP)系统、固定翼无人机航磁探测系统、无缆自定位地震勘探系统、移动平台综合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集成系统等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与软硬件系统。专项实现了技术创新与重大科学发现的并举,适应中国地质地貌条件和岩石圈结构特征,初步形成了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尺度、不同精度深部探测问题的技术方法体系,建立了一系列探测试验基地,为组织实施中国地壳探测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深部探测已经成为我国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王萍[8](2013)在《安徽金寨沙坪沟钼矿区岩浆岩特征及成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安徽金寨沙坪沟斑岩钼矿床位于秦岭-大别山造山带东部的北淮阳成矿带,矿区内广泛出露燕山期侵入岩。本文对区内侵入岩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调查以及系统的岩相学观察,通过锆石U-Pb定年及全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Sr-Nd-Pb地球化学研究,讨论了侵入岩的形成时序、侵入期次和成因机制。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沙坪沟斑岩钼矿区侵入岩的主要岩石类型有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正长(斑)岩、花岗斑岩、闪长岩、斜长角闪石岩、含斜长辉石岩、橄榄辉石岩等。岩性以中酸性为主,也有中性-基性小岩体发育。岩石化学成分表现为低钠高钾富碱的特征,准铝质-过铝质,除石英正长(斑)岩属碱性系列外,其余均为钙碱性系列。矿区侵入岩的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地质年龄分别为:斜长角闪石岩133.7Ma、二长花岗岩133.0Ma、花岗岩129.6/126.0Ma、花岗闪长岩129.2Ma、闪长岩127.4Ma、含斜长辉石岩128.5Ma、石英正长(斑)岩115.9Ma、花岗斑岩109.3Ma,这些同位素年龄数据反映区域岩浆活动总体上有从中酸和酸性向碱性的演化趋势,在中酸性侵入岩形成过程中有少量岩浆分异的中性-基性小岩体侵入。矿区侵入岩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显示岩浆中含有大量的壳源成分,Sr-Nd-Pb同位素组成特征类似于已出露的北大别杂岩,因此,该区侵入岩可能是大规模地幔上涌形成基性岩浆并引起下地壳大别片麻杂岩熔融形成的,岩浆从深部向浅部运移过程中混染了大量的地壳组分,其成岩构造背景为造山后的伸展环境。

程万强[9](2012)在《桐柏—大别造山带南缘边界断裂中生代变形特征及其对碰撞造山过程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桐柏-大别造山带以广泛出露的超高压物质受到全世界地质学家的关注。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揭示整个造山带内部表现为被断层(或剪切带)围限的总体北倾的岩片组成的构造堆叠体。造山带碰撞-挤出-隆升过程中不同构造岩片分别沿其顶、底滑面运移,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相互关联彼此联系的断裂-剪切网络。对这些剪切网络的运动轨迹和演化历史进行系统分析,对解决大别造山带造山过程和探讨造山带动力学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大别造山带折返地体北界主要由磨子潭-晓天断裂和浒湾剪切带构成,南缘主要有新城-黄陂断裂和襄樊-广济断裂,东缘被郯城-庐江断裂围限。由于变形分解作用,上述边界断裂承担了造山过程中绝大多数的构造变形和位移量,是造山动力学过程研究的重要窗口。本论文将研究重点集中在前人研究程度较低,但对造山带构造意义重大的造山带南界断层:襄樊-广济断裂(襄广断裂)和新城-黄陂断裂(新黄断裂)。通过野外露头和室内显微构造分析、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U-Pb锆石和云母40Ar/31Ar年代学分析,并结合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对上述两条主要边界断层进行了系统研究。最后结合前人资料对造山带主要边界断裂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超高压地体两阶段构造挤出的运动轨迹和构造意义。襄广断裂地处桐柏-大别造山带与扬子前陆的接合部位,是分隔桐柏-大别造山带和扬子陆块的分界线,与造山带构造变形关系密切。造山带变质片岩沿该断裂向南逆冲在未变质-浅变质的扬子陆块北缘岩系之上。对襄广断裂的解析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限制桐柏-大别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地体的折返过程和造山后期扬子陆块与桐柏-大别造山带相互作用过程。前人对襄广断裂的变形模式解释多数是为了配合造山带整体俯冲-折返模型,缺少对其专门的构造地质学研究。复杂多样的俯冲-折返模式也导致了襄广断裂复杂多样的成因机制。如燕山期扬子-大别陆内俯冲缝合带;勉县-略阳缝合带东延;大别南缘扬子盖层向南的重力滑脱面;超高压岩片底部滑动面等等。襄广断裂的多种成因和变形模式也说明它在大别造山带构造演化中的重要地位。本次研究沿襄广断裂实施了8条实测横切剖面。以商麻断裂为界,襄广断裂东西两段构造差异明显。断裂东段断层走向NW~NNW,现今控制性地表构造显示自南而北的逆冲,主断面南缘的次级断裂中局部保留了早期自北而南的逆冲构造。而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揭示襄广断裂东段实际是一个指向南的大规模的低角度逆冲推覆断层。逆冲过程中襄广断裂相对扬子前陆发生了顺时针的旋转,导致二者早期平行的构造元素推覆后呈大角度相交。襄广断裂西段地表构造总体表现为自北而南的逆冲滑脱。襄广断裂带附近的扬子北缘古生代地层中发育丰富的不协调滑脱褶皱,指示断层性质应为低角度逆冲推覆。板桥店一带被断层围限在扬子古生代地层之上的变质片岩被确定为来自大别山南缘的飞来峰,据此推测襄广断裂向扬子前陆的逆冲推覆距离在30km以上。襄广断裂西段的深部构造行迹与地表一致,亦为向南西的低角度逆冲推覆,并在约15~20km处与扬子中下地壳滑脱层合并后消失,并未切穿moho面。新城-黄陂断裂西起南阳盆地东缘的河南新城,东过黄陂至浠水马垄镇,再向东还包括张八岭剪切带,绵延500余公里,走向NW-SE,为一韧性逆冲、韧性走滑、脆性逆冲和脆性正滑多期多次联合作用的复杂断层。断层两侧地质体变质、变形特征差异巨大。其南侧为蓝片岩-绿片岩相中浅变质的随州-应城-张八岭构造带,而其北侧则为深变质的高温-超高压变质带,普遍经历了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甚至出现混合岩化。以往的研究认为新黄断裂是一条形成于白垩纪的右行剪切带,其与同时代的大别北缘的磨子潭-晓天左行剪切带作为南北边界均形成于白垩纪大别山岩片向南东的构造挤出过程中。本次研究在新城-黄陂剪切带完成了4条大比例尺实测剖面。剖面显示剪切带内岩石主要由斜长片麻岩、片岩和长英质糜棱岩组成,剪切带北侧发育同构造眼球状花岗岩。两侧岩石显示明显的右行剪切特征,但部分观测点见明显指示左行剪切的S-C组构,呈被断层围限的透镜体状夹持于总体右行的剪切带中或被右行剪切叠加。左行剪切拉伸线理方向指向南西,与剪切带走向近垂直,指示上盘指向南西的逆冲型韧性剪切。而右行剪切指向与剪切带走向一致,均为北西-南东向。可以肯定的是在控制现在格局的右行走滑剪切之前,新黄断裂带曾发生过指向南西的逆冲型韧性剪切运动。对逆冲型剪切糜棱岩进行的39Ar/40Ar测年结果显示其变形时间在231~235Ma,冷却时间在220Ma-193Ma,分别对应超高压岩片变质峰期和折返时间,证实在陆陆俯冲阶段和超高压岩片折返过程中桐柏剪切带已经启动。本论文以大陆动力学和岩石流变学思想为指导,以大别造山带南缘襄樊广济断裂和新城-黄陂断裂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构造地质学、显微构造学、流变学、构造年代学、变质地质学等学科方法探讨襄樊-广济断裂和新城黄陂断裂的运动轨迹、时空演化、成因机制和动力过程问题,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大别山主要边界断裂进行系统分析,为大别造山带造山动力学和超高压折返机制提供重要信息和证据。获得了以下几点认识。1.以商麻断裂为界,襄广断裂东西两段构造差异明显。断裂东段断层走向NW-NNW,现今控制性地表构造显示自南而北的逆冲,主断面南缘的次级断裂中局部保留了早期自北而南的逆冲构造。而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揭示襄广断裂东段实际是一个指向南的大规模的低角度旋钮式逆冲推覆断层。襄广断裂西段地表构造总体表现为自北而南的逆冲推覆。板桥店一带被断层围限在扬子古生代地层之上的变质片岩被确定为来自大别山南缘的飞来峰,据此推测襄广断裂向扬子前陆的逆冲推覆距离在30km以上。襄广断裂西段的深部构造行迹与地表一致,亦为向南西的低角度逆冲推覆,并在约15~20km处与扬子中下地壳滑脱层合并后消失,并未切穿moho面。2.襄广断裂经历了五期构造变形:D1期构造变形形成于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陆陆俯冲的峰期阶段(234Ma~231Ma),大别造山带变质片岩逆冲在扬子北缘古生代盖层之上。燕山期(170~160Ma)襄广断裂卷入陆内挤压构造(D2),伴随南北陆块的持续汇聚,襄广断裂变形带向南扩展,早中侏罗世沉积的前陆盆地卷入变形,以发育纵弯褶皱和褶皱相关高角度断层为特征。D3期构造(143~138Ma)仅在断裂东段发育,表现为大别造山带向扬子前陆的顺时针旋钮式逆冲推覆。随后,大约在140~90Ma(D4),来自江南-雪峰陆内造山带(江南隆起)的自南而北的陆内挤压应力场改造了襄广断裂东段的几何形态,将襄广断裂东段总体倾向北东的构造面转换为总体倾向南。而深部(中下地壳)构造形态则变化不大,仍保持自北而南逆冲的构造形态。早白垩世后,襄广断裂进入伸展正滑构造阶段(D5),沿襄广断裂发育了一些小规模的晚白垩世红盆。对襄广断裂张裂石英脉进行的ESR定年显示襄广断裂在新生代张裂作用仍很活跃,因此拉张活动一直持续到新生代。3.新城-黄陂断裂为一条倾向北东的岩石圈尺度的深大断裂,构造和地貌反映明显,对桐柏-大别造山带构造格局具有重大影响,并至今仍对造山带具有控制意义。主剪切带以指示右行的韧性剪切为主,明显的糜棱岩化大致从南界的脆性断裂向北东延伸1~2km。剪切带内南侧夹有指示逆冲型韧性剪切的糜棱岩、超糜棱岩,指示在右行剪切之前新黄断裂还经历了强烈的逆冲型韧性剪切。4.新城-黄陂断裂自印支期以来主要经历了四期性质迥异的构造运动。第一期(D1)为指向南西的逆冲型韧性剪切,剪切带变形温度在550~650℃,变形机制以简单剪切为主。同位素测年指示其变形时间为230~235Ma,并在220-195Ma超高压物质退变质过程中以1.5mm/yr速率折返至中地壳尺度。第二期(D2)为指向南东的右行走滑剪切,变形温度在400~500℃,有限应变测量显示剪切带变形以压扭性变形为特征,变形时间为138~144Ma。第三期(D3)和第四期(D4)为新黄断裂后期的脆性变形,形成于白垩纪之后,对新黄断裂的地表出露格架进行了改造。5.造山带周缘断裂记录了造山带在印支期和燕山期经历了两阶段挤出。超高压地体在235~230Ma沿顶、底拆离面发生向上折返,并在220~195Ma以1.5~1.9mm/yr的速率折返至中地壳,折返动力机制以浮力为主,之后通过构造剥蚀出露地表。燕山期(150~140Ma)超高压地体沿其南、北边界断层发生了向东的侧向构造挤出,受其影响造山带东段发生了向扬子盆地方向的旋钮式挤压。

刘晓春,江博明,李三忠,崔建军,刘鑫,娄玉行,曲玮[10](2011)在《桐柏高压变质地体:对桐柏-大别-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构造框架和俯冲/折返机制的制约》文中研究表明桐柏造山带位于秦岭造山带和大别-苏鲁造山带之间,是揭示秦岭-桐柏-大别-苏鲁巨型造山带中各地质体之间构造关系及地质演化差异的关键地区。桐柏高压变质地体主要由两个高压岩片(I和II)及其北侧的构造混杂岩带和南侧的蓝片岩-绿片岩带构成。高压岩片I以北、南两条榴辉岩带为代表,构成桐柏山背形构造的两翼,其峰期变质条件分别为530~610℃、1.7~2.0GPa和460~560℃、1.3~1.9GPa。高压岩片II以桐柏杂岩中的变质岩包体为代表,其峰期变质条件推测在<700℃、>1.2GPa的榴辉岩相范围内,而退变质条件为660~700℃、0.80~1.03GPa。U-Pb、Lu-Hf、Rb-Sr和Ar-Ar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高压岩片I的峰期变质时代为255Ma,冷却至白云母封闭温度的时代为238Ma;而高压岩片II的主期变质作用发生在232~220Ma,作为桐柏杂岩主体的片麻状花岗岩则侵位于140Ma。这说明,高压岩片I和II分属于两个时代不同的俯冲/折返岩片,当高压岩片II被俯冲到地壳深处并经受高压变质时,其上覆的高压岩片I已经折返到中上地壳的水平。这一结果验证了在西大别、东大别和苏鲁地区提出的高压/超高压岩石的穿时(或差异)俯冲/折返模型,同时说明华南大陆地壳最早的俯冲发生在晚二叠世,这也代表华北与华南陆块之间从洋壳俯冲转化为陆壳俯冲的时间。基于桐柏杂岩与北大别杂岩的可比性,认为桐柏高压变质地体相对低温低压的变质环境以及超高压岩石的缺乏缘于华南陆块的俯冲深度向西逐渐变浅,而早白垩世的构造挤出造成了桐柏-大别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东宽西窄的构造格局。

二、Pb isotopic geochemical study on the crustal structure of Tongbaisha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b isotopic geochemical study on the crustal structure of Tongbaishan(论文提纲范文)

(1)西南三江哀牢山构造带新生代岩浆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4 实验方法
        1.4.1 样品测试前预处理
        1.4.2 全岩主微量元素
        1.4.3 全岩Sr-Nd同位素
        1.4.4 全岩Mg同位素
        1.4.5 锆石U-Pb定年与Hf同位素
        1.4.6 云母~(40)Ar/~(39)Ar定年
    1.5 主要工作量
    1.6 主要认识与成果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构造格架
    2.2 区域地层
    2.3 岩浆作用
        2.3.1 新元古代岩浆作用
        2.3.2 晚古生代—中生代岩浆作用
        2.3.3 新生代岩浆作用
    2.4 区域矿产
3 始新世煌斑岩成因
    3.1 岩石学特征
    3.2 全岩主微量元素特征
    3.3 全岩Sr-Nd-Mg同位素特征
    3.4 岩石成因机制
        3.4.1 岩浆演化过程
        3.4.2 俯冲板片流体交代岩石圈地幔
        3.4.3 含碳酸盐的俯冲沉积物交代岩石圈地幔
4 早渐新世花岗岩成因
    4.1 岩石学特征
    4.2 矿物年代学特征
        4.2.1 锆石年代学和Hf同位素特征
        4.2.2 云母~(40)Ar/~(39)Ar年代学特征
    4.3 全岩主微量元素特征
    4.4 全岩Sr-Nd同位素特征
    4.5 岩石成因机制
        4.5.1 花岗岩源区
        4.5.2 继承锆石来源
        4.5.3 构造活动时限
        4.5.4 地壳厚度变化
5 晚渐新世淡色岩脉成因
    5.1 岩石学特征
    5.2 锆石年代学、微量元素和Hf同位素特征
    5.3 全岩主微量元素特征
    5.4 全岩Sr-Nd同位素特征
    5.5 岩石成因机制
        5.5.1 淡色岩脉源区
        5.5.2 深熔作用记录
6 构造演化与金成矿背景
    6.1 新生代岩浆作用与地壳结构
    6.2 构造演化过程
    6.3 金成矿背景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表
    2. 个人简历

(2)中国东北地区主要地质特征和地壳构造格架(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地质特征
    1.1 地表出露的地质体
        1.1.1 阴山-燕山山脉
        1.1.2 大兴安岭及蒙古高原东南部
        1.1.3 松辽盆地
        1.1.4 小兴安岭
        1.1.5 长白山脉
        1.1.6 三江盆地
        1.1.7 下辽河盆地
    1.2 大型断裂构造
2 地壳构造格架
    2.1 始新世以来地壳构造格局
    2.2 晚三叠世至古新世的构造格局
        2.2.1 晚三叠世至中侏罗世
        2.2.2 晚侏罗世构造单元划分
        2.2.3 白垩纪构造单元
    2.3 古生代至中三叠世构造单元
        2.3.1 东北地区古生代构造单元是地块拼贴还是陆缘增生造山带
        2.3.2 关于松辽盆地的基底与松辽盆地两侧构造单元对比连接
        2.3.3 关于华北克拉通北缘的边界与华北北缘燕山-阴山地区的构造属性
        2.3.4 关于古亚洲洋关闭的位置和时限
        2.3.5 东北地区古生代构造单元及其主要特征
        2.3.5. 1 大兴安岭造山系
        2.3.5. 2 阴山-燕山造山系
        2.3.5. 3 小兴安岭造山系
        2.3.5. 4 张广才岭古生代造山系
        2.3.5. 5 老爷岭造山系
        2.3.5. 6 华北克拉通
3 结语

(3)中国大陆中东部早白垩世伸展穹隆构造与多金属成矿(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背景及研究现状
2 中国大陆中东部晚中生代伸展穹隆构造与成矿特征
    2.1 华北西部带早白垩世伸展穹隆构造与成矿
    2.2 华北东部带早白垩世伸展穹隆构造与成矿
    2.3 华北南缘及秦岭?大别带早白垩世伸展穹隆构造与成矿
    2.4 华南内陆早白垩世伸展穹隆构造与成矿
3 中国大陆中东部早白垩世伸展穹隆构造对区域大规模成矿作用的控制
4 讨论和结论

(4)北淮阳汞洞冲铅锌矿区石英正长斑岩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1地质背景与样品
2分析方法
3分析结果
    3.1锆石U-Pb定年
    3.2全岩主微量元素
    3.3全岩Sr-Nd-Pb同位素特征
    3.4锆石原位Hf同位素
4讨论
    4.1中生代岩浆岩年代学格架
    4.2孙冲石英正长斑岩成因
    4.3成矿和构造意义
5结论

(5)北淮阳地区与斑岩型钼矿床相关岩浆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1 北淮阳地区地质特征
    1.1 地质背景
    1.2 斑岩型钼矿分布特征
    1.3 岩浆岩的分布及其与钼矿床的时空关系
2 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2.1 岩石化学特征
    2.2 微量元素特征
    2.3 稀土元素特征
3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3.1 Sr-Nd同位素特征
    3.2 Pb同位素特征
    3.3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4 岩石成因及其与成矿关系
    4.1 岩浆起源和演化
    4.2 成岩构造背景
    4.3 成矿意义

(6)桐柏-红安造山带的构造演化:从大洋俯冲/增生到陆陆碰撞(论文提纲范文)

1古生代增生造山体系
2古生代末-中生代碰撞造山体系
3早古生代大洋俯冲与弧陆碰撞
4晚古生代大洋俯冲与增生
5晚古生代末-早中生代大陆俯冲与陆陆碰撞
6晚中生代伸展与构造挤出
7桐柏-红安造山带与秦岭和大别-苏鲁造山带的对比
8结论

(7)深部探测揭示中国地壳结构、深部过程与成矿作用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际深部探测发展现状与趋势 2
    我国深部探测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 2.1
    地壳精细结构探测 2.2
    深部物性结构探测 2.3
    物质成分探测与实验模拟 2.4
    矿集区“透明化”、大陆科学钻探与深部资源勘查 2.5
    地应力测量与监测、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 2.6
    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 3
    地壳精细结构探测与深部过程的探讨 3.1
    全国尺度岩石圈物性结构的新认识 3.2
    青藏高原深部结构及其对高原隆升动力学的制约 3.3
    华南地壳结构与复杂造山过程 3.4华北地壳结构与深部过程 3.5
    东北岩石圈深地震反射剖面、宽频带地震观测与深部过程 4
    开拓找矿第二空间,开辟资源勘查新区 4.1
    东部大型矿集区立体探测取得重要进展 4.2
    雅江缝合带发现特殊深地幔矿物组合,预示良好的铬铁矿找矿前景 5
    监测地壳活动脉搏,模拟深部地质过程 6
    中国大陆中生代以来构造演化的初步探讨 7
    结论

(8)安徽金寨沙坪沟钼矿区岩浆岩特征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 花岗岩研究现状
    1.3 研究区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4 研究方法及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矿区地质特征
第三章 岩浆岩地质特征
    3.1 岩石类型和空间分布
    3.2 岩石学及岩石化学特征
第四章 岩浆岩同位素年代学
    4.1 分析方法
    4.2 样品特征和测试结果
    4.3 侵入期次划分
第五章 岩浆岩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5.1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3 Sr-Nd-Pb 同位素地球化学
第六章 岩浆岩的成因及演化
    6.1 岩浆源区
    6.2 岩浆演化
    6.3 构造背景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9)桐柏—大别造山带南缘边界断裂中生代变形特征及其对碰撞造山过程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韧性剪切带研究是重建大陆造山带动力学过程的主要手段
        1.1.2 边界断层的构造解析是突破桐柏-大别造山带动力学研究的重要窗口
        1.1.3 桐柏-大别南缘边界断层构造分析是桐柏-大别造山带断层体系研究的薄弱点
    §1.2 选题来源、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1 课题来源与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2.4 主要创新点
    §1.3 论文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桐柏-大别造山带岩石-构造单元
        2.1.1 随州-张八岭蓝片岩变质带(Ⅰ)
        2.1.2 中大别高压-超高压变质带(Ⅱ)
        2.1.3 北淮阳增生杂岩带(Ⅲ)
    §2.2 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揭示的造山带深部结构
        2.2.1 地震数据揭示的桐柏-大别造山带岩石圈结构
        2.2.2 桐柏-大别造山带地球化学结构特征
    §2.3 岩浆活动
        2.3.1 火山岩
        2.3.2 侵入岩
    §2.4 变质作用与构造-热演化
第三章 襄樊-广济断裂构造变形特征
    §3.1 襄樊-广济断裂带东段结构特征
        3.1.1 断裂带及邻区地表变形特征
        3.1.2 断裂带东段深部构造形态
    §3.2 襄樊-广济断裂西段结构特征
        3.2.1 断裂带地表及邻区变形特征
        3.2.2 断裂带西段深部结构
第四章 襄广断裂构造演化及变形机制
    §4.1 断裂带变形期次
        4.1.1 D1变形阶段
        4.1.2 D2变形阶段
        4.1.3 D3变形阶段
        4.1.4 D4变形阶段
        4.1.5 D5变形阶段
    §4.2 各期构造变形的时间约束
        4.2.1 D1变形-同造山逆冲推覆
        4.2.2 D2变形-前陆冲断带的形成
        4.2.3 D3变形-侏罗纪陆内构造
        4.2.4 D4变形-来自江南隆起的改造
        4.2.5 D5变形-构造体制向伸展转换
第五章 新城-黄陂断裂构造变形特征
    §5.1 新城-黄陂断裂东段变形特征
    §5.2 新城-黄陂断裂西段构造形态
    §5.3 新城-黄陂断裂的深部结构
第六章 新城-黄陂断裂构造演化与变形机制
    §6.1 新城-黄陂断裂变形期次划分
    §6.2 新城黄陂断裂两阶段韧性剪切
        6.2.1 早期的逆冲型韧性剪切(D1)
        6.2.2 右行走滑型韧性剪切(D2)
        6.2.3 剪切带有限应变测量
    §6.3 两阶段韧性剪切构造年代学
        6.3.1 逆冲型韧性剪切(D1)时间
        6.3.2 右行走滑(D2)时间约束
第七章 造山带主要边界断裂的耦合性及其对造山带挤出过程的约束-讨论和结论
    §7.1 造山带南界襄樊-广济断裂的时空演化
    §7.2 超高压地体南界新城-黄陂断裂的时空演化
    §7.3 造山带其他主要边界断裂的时空演化
        7.3.1 桐柏-桐城断裂
        7.3.2 郯城-庐江断裂
    §7.4 造山带主要边界断裂体系时空演化的耦合性及其对造山带两阶段构造挤出的指示
        7.4.1 造山带主要边界断裂时空演化的耦合性
        7.4.2 断裂体系对超高压折返轨迹的约束
        7.4.3 燕山期构造挤出轨迹及意义探讨
第八章 结论
附录
    附录1. 相关测试和分析方法
    附录2. 图版
致谢
参考文献

(10)桐柏高压变质地体:对桐柏-大别-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构造框架和俯冲/折返机制的制约(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区域地质背景
3 北、南榴辉岩带 (高压岩片I)
4 桐柏杂岩 (高压岩片II)
5 桐柏杂岩与北大别杂岩的对比
6 桐柏-大别-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构造框架
7 大陆俯冲的起始时间与高压/超高压岩片的穿时俯冲与折返

四、Pb isotopic geochemical study on the crustal structure of Tongbaishan(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南三江哀牢山构造带新生代岩浆作用研究[D]. 于华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2]中国东北地区主要地质特征和地壳构造格架[J]. 李锦轶,刘建峰,曲军峰,郑荣国,赵硕,张进,孙立新,李永飞,杨晓平,王励嘉,张晓卫. 岩石学报, 2019(10)
  • [3]中国大陆中东部早白垩世伸展穹隆构造与多金属成矿[J]. 林伟,许德如,侯泉林,李双建,孟令通,任志恒,邱华标,褚杨.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9(03)
  • [4]北淮阳汞洞冲铅锌矿区石英正长斑岩成因[J]. 刘晓强,闫峻,王爱国. 地质学报, 2018(01)
  • [5]北淮阳地区与斑岩型钼矿床相关岩浆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J]. 王波华,张怀东,王萍,徐晓春,郝越进. 地学前缘, 2016(04)
  • [6]桐柏-红安造山带的构造演化:从大洋俯冲/增生到陆陆碰撞[J]. 刘晓春,李三忠,江博明.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5(08)
  • [7]深部探测揭示中国地壳结构、深部过程与成矿作用背景[J]. 董树文,李廷栋,陈宣华,高锐,吕庆田,石耀霖,黄大年,杨经绥,王学求,魏文博,陈群策. 地学前缘, 2014(03)
  • [8]安徽金寨沙坪沟钼矿区岩浆岩特征及成因[D]. 王萍. 合肥工业大学, 2013(03)
  • [9]桐柏—大别造山带南缘边界断裂中生代变形特征及其对碰撞造山过程的启示[D]. 程万强. 中国地质大学, 2012(05)
  • [10]桐柏高压变质地体:对桐柏-大别-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构造框架和俯冲/折返机制的制约[J]. 刘晓春,江博明,李三忠,崔建军,刘鑫,娄玉行,曲玮. 岩石学报, 2011(04)

标签:;  ;  ;  ;  ;  

桐柏山地壳结构Pb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