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口中频电源起动过程故障分析与维修(论文文献综述)
赵振申[1](2020)在《CRH380B型动车组牵引系统故障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牵引系统作为动车组关键系统之一,负责为列车运行提供动力并为辅助系统提供电源,是列车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一环。然而,牵引系统在列车运行中故障时有发生,很大程度的影响了列车运输秩序及旅客乘坐舒适性。所以通过分析牵引系统设备故障发生规律,研究制定故障预防措施以降低设备故障率、提高系统稳定性显着尤为必要。本文以CRH380B型系列动车组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国内CRH系列动车组的发展过程,CRH380B型动车组在全路的配属情况以及国内外对牵引系统的研究现状;其次对牵引系统中包含的重要部件进行了分析,主要包含变流器、牵引电机、冷却装置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然后介绍了故障树分析的基本知识、故障树建立的步骤、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以牵引系统故障为顶事件的故障树,并对牵引变流器主体及其控制、牵引变流器冷却及其控制、牵引电机及其冷却、网络模块等4个子故障树逐步分析找出导致系统失效的底事件,求解出最小割集判断系统薄弱点。在对2018年段配属CRH380B型动车组运用检修故障统计的基础上,以定量分析计算出最小割集发生概率和重要度,从而确定亟须解决的问题。在对最小割集中的底事件实施技术改造、制定预防措施或者检修优化建议的基础上,2019年段配属动车组牵引系统故障数量较2018年明显降低,达到了提高牵引系统可靠性、稳定性的目的,并在故障分析和预防的基础上对当前动车组牵引系统检修项目提出优化建议及修程修制保障措施。
陈增谋[2](2019)在《矿用刮板感应透热连续生产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我国国内煤炭每年的产量和销量超过30亿吨。刮板(链)是煤矿井下工作面刮板输送机和转载机的关键易损零部件之一。由于刮板属于典型的不等截面,在热处理过程中,刮板中段孔内容易产生裂纹且端部硬化层深度不足。在刮板输送机工作过程中,刮板与中部槽上下链道之间的摩擦阻力很大,磨损快,如刮板磨短、中部槽链道磨大;再加之运行中不时的刮卡和大块煤落下的冲击,使得刮板瞬间的受力陡增,致使刮板造成弯曲甚至断裂失效,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刮板易跳出中部槽链道或断裂脱落现象,产生跳链、掉链或卡槽事故,危害井下生产的安全。同时传统的生产制造方式效率低下,存在质量隐患,自动化程度差,工艺稳定性和重现性差,也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高端综采煤机装备用户的需要。本文全面创新刮板的生产方式,研究开发了典型的不等截面零件——刮板的整体感应透热分段控时喷淋淬火的技术,用整体感应透热分段控时喷淋淬火的技术取代调质+斧头淬火技术,研制了刮板感应透热连续淬火生产关键技术应用及装备,解决了刮板以往淬火开裂、层浅的质量问题,测试结果及工业性试验结果表明,刮板斧头达到高耐磨性而中段具有一定强度,实现节能、高效、优质、可控的刮板生产,直接和间接效益显着。该论文有图23幅,表8个,参考文献67篇。
高鑫磊[3](2019)在《民用飞机发动机起动系统健康监测与故障诊断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飞机发动机起动系统(ESS)是飞机发动机重要的部附件系统之一,它的正常运行与否,直接关系到飞机是否可以按时起飞。同时发动机在空中遇到紧急情况时,起动系统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长期以来,起动系统并不像起落架、发动机引气系统那样地备受关注,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起动系统本身结构复杂,内部包含点火系统、燃油系统等其他子系统,内部耦合性很大;二是起动系统受环境影响很大,尤其是冬天,起动系统往往会发生起动活门打不开的现象,这两点造成了起动系统监控难度大的现象。与此同时,起动系统也是故障率较高的子系统之一,极大地影响了航空公司的航班准点率及经济收益。由于起动系统没有实现自动监控,因此在航线上往往会发生突发故障,目前航空公司关于起动系统的维修还是基于制造商所提供的维修手册进行的,发生故障时查阅手册不仅会造成目标不明确、查阅困难、故障隔离耗时长等现象。因此航空公司亟需开展如何减少发动机起动系统的非计划维修次数及航线快速故障隔离诊断的科学研究。基于此,本文选择起动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基于飞行数据的发动机起动系统健康监测与自动故障诊断方法的研究,为尽早实现发动机起动系统的健康管理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首先,本文从起动系统的原理、航空公司实际维修记录入手,根据目前所有的飞行数据,建立了起动系统健康监测性能参数、环境参数集合,以及反映运行健康状态的特征值集合,从而建立了起动系统健康监测性能基线。随后,基于马氏距离技术,利用航空公司实际QAR数据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基于飞行数据所建立的起动系统健康基线模型可以很好地反映起动系统的健康状态、性能退化趋势等,从而实现了提前发现性能退化,提前进行预防性维修,减少了起动系统的非计划维修次数。其次,利用多元信息融合诊断的理念,利用专家经验和系统原理,建立了起动系统的随机森林参数基线模型,构建了起动系统故障树。根据实际飞行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随机森林故障诊断模型可以很好地反映某一参数的退化趋势,同时故障树可以很好地反映出故障推理性能,为航空公司人员实现快速排故、减少飞机停场时间提供了技术上的帮助。最后,本文从航空公司角度出发,切实听取他们的实际需求,基于前面的方法模型,设计出集成化的民机起动系统PHM模型。以此来帮助航空公司实现起动系统数据读取、信息存储、健康监测与故障诊断的自动化进行。
卢夏辉[4](2018)在《民航飞机APU航线维护及车间修理的故障分析与维修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辅助动力装置(Auxiliary Power Unit),以下简称APU。1963年,波音727,第一架安装有APU的民航喷气客机问世,大大减少了民航客机对机场设施的依赖,允许客机飞往较小或较偏远的机场。自此拉开了 APU在民航领域广泛应用的序幕。本文首先以霍尼韦尔公司生产的APU为例介绍APU目前的在民航领域的应用、运行维护、主要APU厂商及产品。并介绍了其在民航飞机上的功能及航班各阶段的应用。对航线维护工作及车间修理工作作初步介绍。其次介绍了 APU的结构特点、各部件功能及APU的运行原理。对可能影响APU在翼时长、可靠性的部件做一个系统的分析。再次,以霍尼韦尔的性能监控软件PTMD为例阐述目前航空公司对APU进行性能监控对航线维护及车间修理的好处。从原理出发,加上本人航线排故经验对APU航线可能出现的会对APU在翼时长、可靠性造成影响的主要故障进行分析。从APU车间修理流程、修理深度定义及修理深度的制定策略出发,对APU车间修理的故障及产品升级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对航线维护及车间修理的故障分析,以实际案例为基础,对APU的维护策略进行研究。良好的维护策略有助于提高APU的在翼时长、可靠性。降低航空公司及修理场的维修成本。
李向峰[5](2018)在《飞机地面保障装备电缆性能综合检测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飞机地面电源保障装备在飞机发动机停机状态下通过电缆总成与飞机连接,为飞机提供所需电源。电源装备的电缆性能关系到装备能否正常工作,甚至会影响飞行任务的完成以及保障人员的人身安全。目前部队缺少电缆性能检测的有效手段。本课题为满足部队需求,研究设计一种便携、操作方便、功能综合的电缆性能综合检测系统。本课题在分析电缆检测系统性能指标需求基础上,主要从电缆耐压性能检测、绝缘测试、电阻测试等方面开展了研究。重点对该系统的总体方案、绝缘耐压测试模块以及大电流电阻测试模块进行详细设计,并对样机进行实验分析,主要包括:1)进行了性能指标分析,设计了检测系统方案和系统组成结构。2)设计了绝缘耐压测试方案,研究了正弦电路的产生,交、直流高电压输出,μA级小信号测量等技术,对电路关键器件参数进行了计算选型。3)设计了大电流电阻测试方案,研究了电磁兼容性、移相全桥谐振软开关、高精度恒流输出等技术,对电路关键器件参数进行了计算选型。4)对研制的系统样机开展了性能测试实验,根据实验数据,对照系统技术指标,对系统功能性能的实现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系统样机达到了预期的各项功能和技术指标。
刘少荣[6](2015)在《中频感应熔炼炉的电气常见故障分析与处理》文中认为介绍中频感应炉的电气工作原理和工作特性,针对中频感应炉在使用时常见的电气故障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方法。
黄化伟[7](2015)在《电感应加热线圈优化设计及变频电源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感应加热技术近年来在国内外有很大的发展,国内产品替代进口的比例正日益提高,特别是在钢铁与其相关行业。感应加热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电感应加热线圈、交流电源和工件。根据加热对象的不同,可以把线圈制作成不同的形状。线圈和电源相连,电源为线圈提供交变电流,流过线圈的交变电流产生一个通过工件的交变磁场,该磁场使工件产生涡流来加热。由此可见,电感应加热线圈是决定热处理质量与感应加热设备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着重阐述了感应加热热处理用电感应加热线圈的设计原理、优化方式、涡流效应和电磁场屏蔽的磁通控制理论以及其在现场的实际应用。本文以宝钢集体特钢公司长材事业部线材分厂—中频电感应加热线圈结构优化设计方案项目为研究背景,针对电感应加热线圈在现场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及设计上的缺陷,本文重点将对线圈的水路、磁场屏蔽、耐热性、绝缘性和对水路的流量、温度监测这些方面进行一些设计和改进,从而解决使用中频繁出现的电拉弧现象、漏水问题、过热问题,从而提高线圈工作的可靠性。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论文针对电感应加热线圈在现场出现的电拉弧现象、漏水问题、过热问题,以中频感应加热技术理论为指导,参考电感应加热线圈的设计参数,主要对冷却系统进行了改进;增强了电感应加热线圈的绝缘性;采取热辐射防护技术并在电感应加热线圈外部添加隔热防护层,;增设线圈冷却水温度检测元件至接口;在线圈的回水处安装流量检测元件。从而彻底解决故障问题,保证了现场的实际使用。2.论文针对感应加热的原理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感应加热系统的控制方式。以此作为理论基础,提高了电感应加热线圈的承载和加热能力,不但彻底解决了现场电感应加热线圈电拉弧现象、漏水问题、过热问题,而且提升了电感应加热线圈的工作效率。这恰好是我们这实际使用中所需要的。3.论文研究了感应加热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涡流效应与交流电频率之间的关系,给出了感应加热方式与谐振的关系,研究了感应加热系统变频电源控制装置。事实上在功率器件的大容量化和高频化等性能上不断完善的情况下,电感应加热线圈的硬件水平也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其性能也会得到改善。而之将是今后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胡德登[8](2015)在《基于桥式整流的中频感应加热炉电源设计》文中认为可控硅中频电源装置是一种利用可控硅把50Hz的工频电流变换成某一种频率电流的半导体变频装置,它与各种形式的负载配合,作为一种"最干净"的加热方式,以其加热效率高、速度快、可控性好及易于实现自动化等优点,已在金属熔炼、表面淬火、锻件加热、弯管等场合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本设计根据实际工艺生产需要,基于热传导原理计算出改质沥青生产过程所需加热炉的加热功率。围绕改质沥青的生产特性,设计了一套适合改质沥青生产工艺需求的中频感应加热炉电源装置。本文针对中频感应加热炉电源设计做了如下研究:(1)针对改质沥青生产过程所需加热炉的加热功率及被加热介质的相关参数计算电源装置的功率。(2)根据感应加热的基本原理及被加热介质的特性以及技术要求,确定系统整体结构和控制策略。(3)根据系统整体结构,对各部分硬件电路进行详细设计,在设计中为保证系统的可靠、稳定运行,采用了多种防干扰、系统保护设计,并对设计好的硬件电路进行了细致调试。(4)分析系统中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整流触发电路、逆变电路及系统相关保护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其相应的电路功能实现以及控制回路硬件原理和控制模块及其组成方案。结合整个系统的总体工作过程,分析主回路的等效模型,通过计算选择主回路元器件参数。(5)针对中频电源装置在设计、试验、调试及运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对重要问题进行阐述。本文研究的中频感应加热炉电源装置经在线生产考核,验证了其可靠性及稳定性,保证了整个生产系统的平稳运行及产品质量。
褚晓虹[9](2011)在《中频电源故障分析及维修》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中频电源的工作原理,分析了几种中频电源中常见的故障,并以实例阐述了电源故障的处理方法和维修经验。
武周[10](2010)在《感应加热中频电源原理及检修》文中指出该文章阐述了感应加热中频电源主要组成部分及电路工作原理,详细介绍了在感应加热中频电源应用中常见的故障分析和处理方法。
二、进口中频电源起动过程故障分析与维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进口中频电源起动过程故障分析与维修(论文提纲范文)
(1)CRH380B型动车组牵引系统故障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动车组牵引系统故障研究现状 |
1.2.1 故障诊断技术研究现状 |
1.2.2 牵引系统故障诊断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2 CRH380B型动车组牵引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
2.1 CRH380B型动车组牵引系统概述 |
2.2 CRH380B型动车组牵引变流器介绍 |
2.2.1 结构组成 |
2.2.2 工作原理 |
2.3 牵引变流器冷却装置介绍 |
2.3.1 结构组成 |
2.3.2 工作原理 |
2.4 牵引电机及冷却装置介绍 |
2.4.1 牵引电机结构组成 |
2.4.2 牵引电机工作原理 |
2.4.3 冷却装置结构组成 |
2.4.4 冷却装置工作原理 |
2.5 本章小结 |
3 故障树分析法 |
3.1 故障树分析法概述 |
3.1.1 常用术语和符号 |
3.1.2 分析法特点 |
3.1.3 分析步骤 |
3.2 故障树分析法相关函数 |
3.2.1 故障树的结构函数 |
3.2.2 逻辑门结构函数 |
3.3 故障树的分析 |
3.3.1 定性分析 |
3.3.2 定量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牵引系统故障树建立及分析 |
4.1 动车组运用情况 |
4.2 牵引系统故障统计 |
4.3 建立牵引系统故障树 |
4.3.1 牵引变流器主体及其控制故障子树 |
4.3.2 牵引变流器冷却及其控制故障子树 |
4.3.3 牵引电机及其冷却故障子树 |
4.3.4 网络模块故障子树 |
4.4 牵引系统故障树分析 |
4.4.1 牵引系统故障树定性分析 |
4.4.2 牵引系统故障树定量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牵引系统故障对策分析及整治方案 |
5.1 动车组修程现状 |
5.2 牵引系统运用检修现状 |
5.3 牵引系统故障对策分析及整治方案 |
5.3.1 Q1故障对策分析及整治方案 |
5.3.2 IGBT模块故障对策分析及整治方案 |
5.3.3 进口压力传感器故障对策分析及整治方案 |
5.3.4 冷却管路泄漏故障对策分析及整治方案 |
5.3.5 滤网堵塞故障对策分析及整治方案 |
5.3.6 牵引电机故障对策分析及整治方案 |
5.3.7 牵引电机供电线路故障对策分析及整治方案 |
5.3.8 冷却风机供电空开故障对策分析及整治方案 |
5.3.9 冷却风机接触器故障对策分析及整治方案 |
5.3.10 牵引电机冷却风机故障对策分析及整治方案 |
5.3.11 网络模块故障对策分析及整治方案 |
5.4 整治效果 |
5.5 牵引系统运用维修建议 |
5.5.1 故障预防建议 |
5.5.2 最小最优化检修建议 |
5.5.3 检修项目修程优化 |
5.5.4 检修项目修程优化保障措施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矿用刮板感应透热连续生产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本章小结 |
2 刮板质量分析 |
2.1 刮板存在问题 |
2.2 刮板失效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刮板感应透热淬火研究 |
3.1 感应加热原理 |
3.2 主要研究内容 |
3.3 主要研究目标 |
3.4 关键技术难点 |
3.5 本章小结 |
4 刮板感应透热连续生产技术方案 |
4.1 技术路线 |
4.2 研究方案 |
4.3 关键技术研究 |
4.4 喷淋淬火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5 刮板感应透热连续生产系统研究 |
5.1 电源选型 |
5.2 整机方案 |
5.3 制作透热感应器和喷淋器 |
5.4 刮板感应透热连续生产关键技术验证 |
5.5 试验结果 |
5.6 刮板感应透热连续生产关键技术指标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民用飞机发动机起动系统健康监测与故障诊断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民机起动系统健康监测与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
1.2.1 航空维修思想的发展趋势 |
1.2.2 民机发动机起动系统健康监测研究现状 |
1.2.3 民机发动机起动系统系统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民机发动机起动系统概述及航线常见故障分析 |
2.1 波音737NG飞机发动机起动系统概述 |
2.2 波音737NG发动机起动系统原理分析 |
2.2.1 起动机 |
2.2.2 燃油系统 |
2.2.3 点火系统 |
2.2.4 滑油系统 |
2.2.5 辅助动力单元(APU) |
2.3 波音737NG飞机发动机起动系统航线常见故障分析 |
2.4 波音737NG发动机起动系统在线监测参数分析 |
2.4.1 起动系统监测参数体系 |
2.4.2 监测参数译码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性能参数的民机发动机起动系统健康监测方法研究 |
3.1 发动机起动系统性能参数基线模型 |
3.2 马氏距离技术 |
3.2.1 马氏距离技术原理 |
3.2.2 训练样本选择 |
3.3 发动机起动系统健康监测预警阈值确定 |
3.4 基于马氏距离技术的民机发动机起动系统健康监测 |
3.4.1 发动机起动系统监测参数采集 |
3.4.2 发动机起动系统特征值体系的提取与建立 |
3.4.3 马氏距离技术训练样本与性能参数基线模型的构建 |
3.4.4 基于马氏距离技术的发动机起动系统健康监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信息融合的发动机起动系统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
4.1 随机森林算法 |
4.1.1 随机森林算法基本原理 |
4.1.2 随机森林算法训练 |
4.1.3 随机森林算法测试 |
4.2 民机起动系统故障样本数据挖掘 |
4.2.1 起动故障信息获取 |
4.2.2 起动系统随机森林故障诊断框架 |
4.2.3 起动系统故障样本数据分析 |
4.3 随机森林算法基线模型构建与回归分析 |
4.3.1 随机森林训练样本的选择 |
4.3.2 随机森林回归模型的构建 |
4.4 起动系统故障诊断模型验证 |
4.4.1 起动系统故障树的建立 |
4.4.2 基于故障树分析法的1 号发动机故障诊断模型验证 |
4.4.3 基于故障树分析法的2 号发动机故障诊断模型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民机发动机起动系统PHM软件模块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需求分析 |
5.2 系统结构与功能 |
5.2.1 系统主要流程 |
5.2.2 系统主要模块与功能 |
5.3 系统实现 |
5.3.1 系统开发平台简介 |
5.3.2 系统软件界面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
6.2 研究展望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4)民航飞机APU航线维护及车间修理的故障分析与维修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辅助动力装置(APU)简介 |
1.3.1 辅助动力装置(APU)的基本功能 |
1.3.2 辅助动力装置(APU)的应用 |
1.4 辅助动力装置(APU)航线维护 |
1.5 辅助动力装置(APU)的车间修理 |
第二章 APU功能、结构特点及运行原理分析 |
2.1 GTCP 131-9BAPU功能及安装位置 |
2.2 GTCP 131-9B APU LRU安装位置及功能分析 |
2.2.1 右侧部件 |
2.2.2 左侧部件 |
2.2.3 APU齿轮箱正面部件 |
2.3 GTCP131-9B APU主要组成部分及功能分析 |
2.4 131-9B APU运行原理分析 |
2.4.1 负载压气机的工作原理 |
2.4.2 APU的防喘保护 |
2.4.3 发电机及其他附件 |
2.4.4 APU温度控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PU航线维护故障分析 |
3.1 APU性能监控 |
3.1.1 PTMD |
3.1.2 PTMD检测的参数及其所反映的APU部件 |
3.1.3 PTMD实际应用 |
3.2 APU典型故障研究与在翼排故 |
3.2.1 APU排气温度过高分析 |
3.2.2 APU起动故障分析 |
3.2.3 引气故障分析 |
3.2.4 APU喘振分析 |
3.2.5 滑油泄露,高滑油耗量及客舱滑油味分析 |
3.2.6 APU异响分析 |
3.3 在翼典型故障小结 |
第四章 APU车间修理故障分析 |
4.1 APU车间修理简介 |
4.2 APU修理深度分析 |
4.2.1 主要定义 |
4.2.2 维修深度的制定分析 |
4.3 APU车间发现及产品升级 |
4.3.1 APU高小时磨损分析 |
4.3.2 负载压气机轴承低小时失效分析 |
4.3.3 二级涡轮的改进分析 |
4.3.4 润滑组件故障导致高空起动不成功分析 |
4.4 APU车间修理小结 |
第五章 APU维修策略研究 |
5.1 航线维护对车间修理的帮助 |
5.2 车间修理方案在航线维护中的应用 |
5.3 产品改进提高航线可靠性 |
5.4 APU维修策略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飞机地面保障装备电缆性能综合检测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论文研究的关键技术问题 |
1.2.1 系统功能实现的总体方案设计 |
1.2.2 绝缘耐压测试模块设计 |
1.2.3 大电流电阻测试模块设计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1 电缆检测项目及方法简介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研究现状 |
1.3.4 电缆检测系统发展趋势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检测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检测系统主要性能指标分析 |
2.1.1 输入电源参数 |
2.1.2 耐压测试主要指标 |
2.1.3 绝缘测试主要指标 |
2.1.4 电阻测试主要指标 |
2.2 检测系统方案 |
2.2.1 供电方式 |
2.2.2 电路切换 |
2.2.3 耐压测试 |
2.2.4 绝缘测试 |
2.2.5 大电流电阻测试 |
2.2.6 控制模块 |
2.3 系统结构设计 |
2.3.1 功能模块组成 |
2.3.2 外形结构设计 |
2.3.3 接口工装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绝缘耐压测试模块设计 |
3.1 绝缘耐压测试方案 |
3.2 绝缘耐压测试模块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 |
3.2.1 SPWM正弦电路的产生 |
3.2.2 交流高电压输出 |
3.2.3 直流高电压输出 |
3.2.4 μA级小信号测量 |
3.3 电路关键器件参数计算及选型 |
3.3.1 SPWM功率开关管 |
3.3.2 LC滤波参数计算 |
3.3.3 升压变压器 |
3.3.4 直流高压输出整流二极管 |
3.3.5 直流高压LC滤波参数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电流电阻测试模块设计 |
4.1 大电流电阻测试方案 |
4.2 大电流电阻测试模块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 |
4.2.1 基于滤波技术的电磁兼容性设计 |
4.2.2 采用移相全桥谐振软开关的主拓扑结构 |
4.2.3 高精度恒流输出 |
4.3 电路关键器件参数计算及选型 |
4.3.1 高频变压器 |
4.3.2 功率器件 |
4.3.3 输出滤波电感 |
4.3.4 谐振电感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样机实验 |
5.1 绝缘耐压性能测试实验 |
5.1.1 航空地面电源装备使用电缆简介 |
5.1.2 电缆总成绝缘耐压测试方案 |
5.1.3 绝缘电阻实验 |
5.1.4 耐压实验 |
5.2 大电流电阻测试实验 |
5.2.1 实验方法 |
5.2.2 实验记录 |
5.3 样机实验结果分析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6)中频感应熔炼炉的电气常见故障分析与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中频感应熔炼炉电气工作原理 |
2常见电气故障分析及处理 |
2.1完全不能起动 |
1) 起动时直流电流大,直流电压和中频电压低, 设备声音沉闷且出现过流保护。 |
2) 起动时直流电流大,直流电压低且中频电压不能正常建立。 |
3) 重载冷炉起动时,各电参数和声音都正常,但功率升不上去,出现过流保护。 |
4) 起动时各电参数和声音都正常,升功率时电流突然消失,电压到额定值,出现过压过流保护。 |
5) 设备无法启动,启动时只有直流电流表有指示,直流电压表、中频电压表均无指示。 |
6) 启动困难,启动后中频电压高出直流电压1倍以上,且直流电流过大。 |
7) 设备启动时无任何反应,控制板上缺相灯亮。 |
8) 启动设备时,打开中频启动开关、主电路开关,即出现保护跳闸或过流保护现象。 |
2.2起动后工作不正常 |
1) 设备空载能起动,但直流电压达不到额定值, 直流平波电抗器有冲击声并伴随抖动。 |
2) 设备能正常顺利起动,但当功率升到某一值时出现过压或过流保护现象。 |
3) 设备能正常启动,但运行一段时间且电流和电压达到一定数值后,多个( 3个以上) KK管同时烧坏。 |
4) 启动困难,启动后直流电压难以到达满负荷或难以接近满负荷,且电抗器震动大,声音沉闷。 |
5) 设备能启动,启动成功率比原来低很多,有时不好启动。 |
6) 能够启动,但启动后马上停机,设备处于不断重复启动状态。 |
7) 设备可启动,但电压升不高,电抗器声音大且沉闷,电压升起时不稳定,有时出现过流过压保护现象,有时烧坏可控硅,但整流是好的。 |
8) 容易启动,但升压时电压容易过压,有时过压过流同时出现。 |
2.3正常运行中出现故障 |
1) 设备运行正常,但在正常过流保护动作时烧毁多只KP晶闸管并出现快熔现象。 |
2) 设备运行正常,但在高电压区内某点附近设备工作不稳定,直流电压表晃动,设备伴随有吱吱的声音,这种情况极容易造成逆变桥颠覆并烧毁晶闸管。 |
3) 设备运行正常但时不时可听到尖锐的“嘀、 嘀”声,同时直流电压表出现轻微的摆动。 |
4) 设备正常运行一段时间后出现异常声音,电表读数晃动且设备工作不稳定。 |
5) 设备工作正常但功率上不去。 |
6) 设备运行正常但在某功率段升降功率时,设备出现异常声音并抖动,电气仪表指针摆动。 |
7) 设备运行正常但旁路电抗器发热烧毁。 |
8) 设备运行正常,但经常击穿补偿电容。 |
9) 设备运行时各电参数波形、声音正常,但频繁过流。 |
10) 设备运行正常,直流电流指示值偏高,如果将电流设在额定值,则电压太低,功率表指示值和电流、电压表的指示值相乘不一致。 |
11) 设备运行时直流电流已达到额定值,但直流电压和中频电压低。 |
12) 设备运行时直流电压和中频电压均已达到额定值,但直流电流小、功率低。 |
2.4直流平波电抗器故障 |
2.5晶闸管故障 |
1) 更换晶闸管后一开机就烧毁晶闸管。 |
2) 更换新晶闸管后开机正常,但工作一段时间后又烧毁晶闸管。 |
3) 设备启动后,当功率升到一定值时,出现易过流保护现象,有时烧坏晶闸管原件,重新启动后,故障现象依然如故。 |
4) 频繁烧坏可控硅原件,更换后又烧坏。 |
3结语 |
(7)电感应加热线圈优化设计及变频电源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感应加热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感应加热技术的发展过程 |
1.2.2 电磁感应式加热的分类与区别 |
1.2.3 感应加热设备的选择 |
1.3 感应加热技术的概述 |
1.3.1 感应加热的原理 |
1.3.2 感应加热的主要特征 |
1.4 电感应加热线圈的工作原理 |
1.4.1 电感应加热线圈的构成 |
1.4.2 电感应加热线圈的加热原理 |
1.4.3 电感应加热线圈在加热中利用的三个效应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意义 |
第2章 电感应加热线圈的缺陷分析 |
2.1 中频电源装置控制结构 |
2.2 电感应加热线圈的结构设计要求 |
2.2.1 电感应加热线圈的现场配置要求 |
2.2.2 电感应加热线圈的材料构成 |
2.2.3 电感应加热线圈冷却水技术参数 |
2.3 电感应加热线圈的应用故障分析 |
2.4 电感应加热线圈存在的设计缺陷 |
2.5 电感应加热线圈改进措施研究 |
2.5.1 电感应加热线圈的冷却回路的研究 |
2.5.2 电感应加热线圈连接方式的分析 |
2.5.3 底部隔磁板作用的研究 |
2.5.4 电感应加热线圈的隔热防护措施分析 |
2.5.5 端口的隔热处理措施分析 |
2.5.6 电感应加热线圈绝缘性能的研究 |
2.5.7 电感应加热线圈温度检测与流量检测分析 |
2.6 感应加热线圈优化措施的提出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反向磁场电感应加热线圈的优化设计及缺陷改进方法研究 |
3.1 冷却回路的分析和改进 |
3.1.1 感应加热设备冷却参数的计算 |
3.1.2 电感应加热线圈集水和回水结构的改进 |
3.1.3 侧面铜板冷却结构的改进 |
3.1.4 冷却结构改进后效果的研究 |
3.2 增加隔热防护层的必要性 |
3.2.1 隔热层厚度和导热系数对线圈工况温度的影响 |
3.2.2 隔热层对线圈本身的防护 |
3.3 基于反向磁场电感应加热线圈的结构设计 |
3.3.1 电感应加热线圈本体的结构设计 |
3.3.2 底座固定槽钢回路两段式隔离设计 |
3.3.3 隔磁板分段冷却隔离涡流处理方法研究 |
3.4 电感应加热线圈绝缘性能的分析和改进 |
3.5 对电感应加热线圈构造的分析和改进 |
3.5.1 热辐射对隔磁板影响的分析和改进 |
3.5.2 新增吊环的安全性能分析 |
3.5.3 增加电感应加热线圈固定拉杆支撑效果分析 |
3.5.4 电感应加热线圈圈体构造的改进 |
3.6 电感应加热线圈参数标准构建 |
3.7 电感应加热线圈的点检和维护标准构建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感应加热系统原理与装置的研究 |
4.1 感应加热原理的研究和分析 |
4.1.1 感应加热中交变磁场的实现 |
4.1.2 涡流效应与交流电频率之间的关系 |
4.1.3 感应加热原理与谐振的关系 |
4.1.4 感应加热电源的分类 |
4.1.5 感应加热对电源的要求和系统的维护 |
4.2 感应加热系统变频电源控制装置的研究 |
4.2.1 基于三相全控桥整流设计方法的研究 |
4.2.2 基于LC谐振电路的隔离措施 |
4.2.3 变频换流技术的研究 |
4.2.4 负载特性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桥式整流的中频感应加热炉电源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概述 |
1.1 课题背景 |
1.2 感应加热技术的发展 |
1.2.1 感应加技术的发展历程 |
1.2.2 感应加技术的发展现状 |
1.2.3 感应加技术的发展趋势 |
1.3 选题意义及任务 |
第2章 基于热传导原理的设备加热功率分析及参数计算 |
2.1 加热炉的技术指标 |
2.2 设备加热功率需求 |
2.3 加热炉总配置 |
2.4 每台加热炉的配置 |
2.5 设备加热功率分析 |
2.6 加热炉发热体参数计算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频加热炉电源的设计 |
3.1 感应加热的基本工作原理 |
3.2 感应加热炉的工作原理 |
3.3 中频加热炉电源装置 |
3.3.1 感应加热炉电源设计 |
3.3.2 系统保护 |
3.3.3 系统抗干扰措施 |
3.4 电路的功率调节方式分析 |
3.5 中频电源装置结构设计 |
3.6 中频电源主电路参数的选择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频电源装置的调试 |
4.1 整流电路的调试 |
4.2 逆变电路的调试 |
4.3 系统保护的调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工作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频电源故障分析及维修(论文提纲范文)
1 电路组成及工作原理 |
1.1 整流逆变主电路 |
1.2 控制电路 |
1.2.1 PWM波产生电路 |
1.2.2 驱动电路及保护电路 |
1.2.3 其他电路 |
2 电源常见故障分析及维修实例 |
2.1 爱科公司ACS400系列中频电源故障维修 |
2.2 艾普斯公司AMF系列中频电源故障维修 |
3 结束语 |
(10)感应加热中频电源原理及检修(论文提纲范文)
1 中频电源的工作原理 |
1.1 整流电路 |
1.2 逆变电路 |
1.3 负载电路 |
1.4 整流控制电路 |
1.5 启动及逆变控制电路 |
1.6 保护电路 |
2 中频电源维修小结 |
2.1 设备不通电检查 |
2.2 接通电源后, 不能正常启动 |
2.3 设备可以启动, 但工作状态不对 |
2.4 设备正常运行时易出现的故障 |
2.5 直流平波电抗器 |
2.6 晶闸管 |
3 结束语 |
四、进口中频电源起动过程故障分析与维修(论文参考文献)
- [1]CRH380B型动车组牵引系统故障分析研究[D]. 赵振申.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2]矿用刮板感应透热连续生产关键技术研究[D]. 陈增谋.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9(07)
- [3]民用飞机发动机起动系统健康监测与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 高鑫磊.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4]民航飞机APU航线维护及车间修理的故障分析与维修策略研究[D]. 卢夏辉. 厦门大学, 2018(02)
- [5]飞机地面保障装备电缆性能综合检测系统设计[D]. 李向峰.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
- [6]中频感应熔炼炉的电气常见故障分析与处理[J]. 刘少荣. 江西冶金, 2015(04)
- [7]电感应加热线圈优化设计及变频电源控制研究[D]. 黄化伟. 东北大学, 2015(06)
- [8]基于桥式整流的中频感应加热炉电源设计[D]. 胡德登. 东北大学, 2015(06)
- [9]中频电源故障分析及维修[J]. 褚晓虹.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1(05)
- [10]感应加热中频电源原理及检修[J]. 武周. 真空, 2010(03)
标签:感应加热论文; 高频感应加热设备论文; apu论文; 技术原理论文; 中频信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