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服务劳动与创造价值辨析(论文文献综述)
任雪,王和[1](2022)在《劳动教育视域下志愿服务的“对象性”阐释》文中提出志愿服务是在人类劳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特殊劳动形态,契合劳动的工具属性和价值追求,具有重要的劳动价值观教育意义。志愿服务在推动社会发展、创造劳动成果、改善对象境况和促进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彰显出劳动的"对象性"属性。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实现有效的劳动教育,要构建合理的"对象性"劳动关系,强化志愿服务的社会责任感,持续推进志愿服务的创新,提升志愿服务的质量水平,完善志愿服务的物质与精神保障,进而促进志愿服务劳动"对象性"与"主体性"的统一。
何毅[2](2021)在《运用熵理论证明服务劳动创造价值》文中研究指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一开始主要表现在物质生产领域,管理劳动、知识劳动等非物质生产劳动(服务劳动)的地位相对较低,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体系主要限于物质生产劳动领域,把非物质生产劳动舍象了。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到当今的高科技时代,经济形式产生了质的飞跃,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球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六成,如何看待服务劳动及其价值形成,已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熵"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表示体系混乱程度的度量。目前,"熵"这个概念不仅运用在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中,而且也被引入了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将熵理论引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通过从熵的角度分析人类劳动,特别是服务劳动的物理本质,能较好地论证"服务劳动也是劳动的一种,也能创造价值"的观点。
王晓东,谢莉娟[3](2020)在《社会再生产中的流通职能与劳动价值论》文中研究指明马克思的商品流通理论,对于科学认识流通产业在我国发展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流通产业的双重功能包括延续生产的价值生成过程和媒介交换的价值实现过程。前者为生产性劳动,尤其体现在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行大规模的交通运输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后者为商品流通必要的媒介性劳动,要注意防止以为纯粹流通费用会创造价值的拜物教意识,发展做强实体经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流通社会化的特殊规律,对于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以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韩钱钱[4](2020)在《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溯源、发展和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产劳动是劳动价值论的一个重要范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劳动领域不断发生变化的大背景下,研究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追溯其理论渊源、探究其发展历程,结合社会主义进一步丰盈发展,有利于坚持劳动价值论,丰富新时代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也有利于认清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本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关理论。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进行研究。古典政治学家和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的生产劳动理论为马克思研究生产劳动理论提供了思想的沃土,本文首先系统地梳理了威廉·配第、弗兰索瓦·魁奈和亚当·斯密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和马尔萨斯、萨伊等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的生产劳动理论,明确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揭示资本主义剥削实质的,同时在不断的批判和超越已有理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臻于完善的。紧接着,通过对马克思相关着作的研读,发现马克思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方面对生产劳动进行研究,即从一般(简单)劳动过程中生产劳动和从资本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劳动,本文着重从这两方面对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进行阐述。然后,遵循从一般到特殊的分析方法,与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生产过程和生产关系相结合,再次阐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劳动理论。同时,对争议较大非物质领域内的服务劳动和一些新型劳动如管理劳动、科技劳动和数字劳动进行分析,明确其对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作用,有针对性发挥其服务社会主义社会的作用。最后,阐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下,深入研究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对于重申劳动重要性、深化新型劳动认识,善待物质生产劳动、重视非物质生产劳动,推动经济“脱虚向实”、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具有重要意义。
张妙妙[5](2020)在《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践困境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劳动是人发展的基本途径,是获得物质资料的重要手段。随着生产工具的快速发展,劳动过程也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马克思强调劳动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人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根本途径,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教育方针中的重要内容,为我国发展培养高素质建设人才,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远大理想。劳动教育是在教育方针指导下的教育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涵养学生的精神世界,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幼儿园开展劳动教育对幼儿的发展具有教育价值,幼儿园劳动教育培养幼儿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养成良好的劳动意识,是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劳动精神和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但在当前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劳动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如幼儿园劳动教育被误解、被忽视、其教育价值被片面化,教师对幼儿园劳动教育认识不足,教育实践形式单一、教育资源不足、保障机制缺失等。本研究将立足于幼儿园教育实践,调查中当前存在的问题,分析幼儿园劳动教育实践困境出现的原因,思考其解决对策,为幼儿园劳动教育发展提供思路和建议。本研究先从历史角度出发,梳理了古今中外的劳动教育思想,分析劳动教育的发展历史,进一步思考劳动教育与幼儿发展、生活、游戏之间的关系。提出劳动教育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不仅能够满足幼儿内在需要、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还是培养幼儿形成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通过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法,以W市的3所幼儿园为调查对象,对幼儿园劳动教育实施现状以及家长、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识进行调查。在实习过程中对C幼儿园大九班进行为期2个月的观察,分别对3所幼儿园的教师进行访谈,并向家长发放问卷。调查发现,当前幼儿园劳动教育主要存在教师和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足、缺少对幼儿劳动价值观的培养、教育保障机制不健全、实施形式单一等方面的问题。可能是由于思想观念的制约、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忽视等原因所造成。基于以上调查和分析,本研究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首先要厘清幼儿园劳动教育价值,转变教师和家长的传统观念,树立正确劳动观,正确认识劳动教育内涵,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其次要重视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制定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育目标,丰富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再次也要完善幼儿园劳动教育实施方式,转变劳动教育的教学方式,体现育人功能,拓宽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加强教育渗透;从次要健全幼儿园劳动教育保障机制,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评价制度,加强对幼儿园劳动教育的科学管理;最后也要重视家、园、社区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劳动教育的发展。
王晓东,黎莎[6](2020)在《马克思的服务劳动理论及其当代启示》文中研究指明马克思的服务劳动理论是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但长期处于争论之中。本文就服务劳动理论的几个核心争议点及其代表性观点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并结合马克思的服务劳动思想对这些核心争议点进行回应,在理论上明确服务劳动的性质类属。在当下中国转入高质量经济发展阶段的实践中,识别服务劳动与第三产业大统计口径中不同劳动类属的区别,有助于探索高质量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同时,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体系必须以实体经济为基础,服务劳动支撑和关联着大量的实体经济内容,发展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应重视服务的发展。此外,信息技术将进一步释放服务劳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未来可结合互联网情境对服务劳动和现代服务业相关问题展开专门研究。
覃静[7](2020)在《我国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关键产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石。从上个世纪下半叶开始,众多发达国家制造业企业开始通过服务化发展来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企业竞争力。当前,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已经成为制造业应对新的竞争环境,促成持续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产生发展又对制造业本身与产业结构产生显着影响,并且当前这种影响已经逐步扩散到社会分工与就业等领域。就业因为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民生,所以一直是社会经济的焦点问题。制造业服务化转型与就业结构的协调,与制造业服务化的稳步推进以及就业问题的解决密切相关。从发达国家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历程来看,当前阶段的制造业服务化已经逐步转变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层次融合,而根据中国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现状,虽然近年来我国开始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同时,关于我国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对就业结构影响问题的研究还比较稀少,但是在当前制造业服务化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重要选择的情况下,对制造业服务化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的研究是尤为重要的。鉴于以上问题,本文展开对我国制造业服务化以及其对就业结构影响的具体分析,继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首先,本文采取文献分析法对前人对制造业服务化转型以及其对就业影响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与分析,明晰前人对制造业服务化问题与其对就业结构的影响问题的研究深度,以设定本文对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影响就业问题的研究角度。其次,通过对相关理论基础的梳理以及对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历史演变的分析,明确当前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现状。再次,本文对制造业服务化转型与其对就业结构影响的机理进行了分析,为接下来的实证分析奠定基础。接下来,本文采取投入产出法对我国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水平进行了定义与测量,对我国就业结构进行了具体描述性分析。并通过构建模型从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对产业就业结构、行业就业结构、劳动力素质的影响来具体分析就业结构的变化与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定量数据分析提出优化建议,在关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发展同时关注就业结构的变化。通过以上研究分析得出以下几个结论:首先,我国制造业服务化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并且整体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其次,我国制造业服务化对就业结构的影响通过产业、行业、劳动力素质三方面表现出来,一方面,制造业服务化转型造成制造业就业人数减少与服务业就业人数的增加;另一方面,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引起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就业不均,其中信息技术产业就业受制造业服务化水平变动影响最大;此外,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引起制造业劳动力素质结构的改变,高素质劳动力占比明显增大。由此,为促进我国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发展,优化就业结构,需要引导制造业与服务业积极进行升级改造,助力产业增强就业吸纳能力,同时,加紧人才培养,解决劳动力结构性供需矛盾。
高晨曦[8](2019)在《马克思的服务理论适用于当代服务业分析吗?——消费过程中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与神秘化》文中认为本文从"服务是什么"、"服务提供的资本主义形态"、"围绕服务提供的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三个方面出发,探讨马克思的服务论和服务劳动论是否适用于当代服务业分析。首先,马克思把服务看作使用价值的有用作用,看作消费过程而非直接生产过程的范畴,因此把"服务"视作商品、"精神劳动"产品的观点与庸俗经济学并无二致。学界应区分"服务"和"提供服务的劳动"的概念。其次,从资本主义制度下消费者"购买服务"时的经济关系来看,资本主义下提供服务的形式是将消费资料和服务工人劳动力的短期使用权以实物形式租赁给消费者。在提供服务前,消费者就已经支付包含服务资本利润在内的租赁费用。在这个过程中,处于资本-雇佣劳动关系下的消费者将受到"二次剥削"。最后,本文将服务提供部门视作非生产部门,将其附加在再生产公式中,通过模拟社会再生产以及货币的预付和回流过程,揭示购买"服务"行为背后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的规律。
鲁玉[9](2019)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溯源、发展与当代热点评析》文中研究表明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对古典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础上,首次将劳动的二重性引入其中,创立了劳动价值论。从其问世至今,学界对这一研究从未间断,争论也未停止,种种质疑之声不断涌现。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新型劳动形态的出现,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不断展开理论探讨,劳动价值论不断出现新的挑战。新时代下,面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来自理论和实践的争论,只有回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所经历的发展过程,深入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精髓,才能更加坚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才能更好地拓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解释力;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在新时期的作用,尤其在当前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现象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充分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所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保证收入分配制度的公正公平,降低贫富差距,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及解决新时代下的主要矛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渊源与提出背景,理论渊源主要从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着作入手,对劳动价值理论的渊源进行了梳理;时代背景是从现实背景与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适用的困境性为依据进行阐释。第二部分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发展,主要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逻辑思路进行梳理,阐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四个发展历程。第三部分是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观的理论价值,分别从确立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阐明生产劳动理论、厘清财富创造与价值创造对立统一关系、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认识进行研究。最后一部分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热点评析,重点对当前理论界围绕劳动价值论争论中的三个主要热点问题进行评析,重申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指出在坚持和发展统一中去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研究,针对我国分配体制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寻求解决分配不均问题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并对我国现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出合理化的政策建议。
高晨曦[10](2019)在《服务的经济学说史》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旨在系统性地梳理自古典时代以来经济学家们对服务和服务劳动的理论。第一部分从斯密对服务劳动的二重规定出发,考察以萨伊等为代表的素材主义视角及其缺陷,以及以马克思为代表的形态论视角及其历史背景,明确了斯密和马克思的服务劳动是生产劳动的对立概念,是消费资本家的财富的非生产劳动。第二部分首先介绍马克思的服务论,马克思认为服务是消费使用价值时的有用作用,与使用价值是商品还是劳动、是否采取对象形态无关。其次,本文指出斯密和马克思的服务劳动论建立在以消费使用价值为目的的服务关系上,它与以生产剩余价值为目的的资本主义关系无法共存,不应该混同马克思的服务论和服务劳动论。第三部分介绍"服务业"概念形成后,经济学、社会学和人类学对服务论的新贡献,指出只有超越服务劳动生产性的争论,才能建立现代的马克思主义服务理论。
二、服务劳动与创造价值辨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服务劳动与创造价值辨析(论文提纲范文)
(1)劳动教育视域下志愿服务的“对象性”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一、志愿服务的劳动属性 |
(一)志愿服务源于劳动的发展过程 |
(二)志愿服务契合人类劳动的工具属性 |
(三)志愿服务符合劳动的价值追求 |
二、“对象性”在志愿服务劳动中的实现 |
(一)志愿服务实现社会效益 |
(二)志愿服务创造劳动成果 |
(三)志愿服务改善对象境况 |
(四)志愿服务促进自我实现 |
三、劳动教育落实志愿服务“对象性”的路径 |
(一)强化志愿服务的社会责任 |
1.在公共危机事件中激发社会责任感 |
2.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倡导社会责任感 |
(二)持续推进志愿服务创新 |
1.引领志愿服务的形式创新 |
2.促进志愿服务的内容创新 |
(三)提升志愿服务质量水平 |
1.以价值创获作为志愿服务的结果导向 |
2.以平等尊重作为志愿服务的价值导向 |
(四)完善志愿服务组织保障 |
1.健全志愿服务的基本保障 |
2.促进志愿服务的有序组织 |
(2)运用熵理论证明服务劳动创造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熵及熵增定律 |
1.1 热温熵及熵增定律 |
1.2 广义熵 |
1.3 负熵 |
1.4 信息与熵 |
1.5 耗散结构 |
2 人类系统的熵及熵增现象 |
2.1 人类个体的熵增现象 |
2.2 人类组织的熵增现象 |
2.3 人类社会的熵增现象 |
3 劳动是人类能动地对抗自身熵增的手段 |
3.1 劳动产生的物理根源是熵增定律 |
3.2 劳动的过程实质上是人类系统有序化(熵减)的过程 |
3.3 劳动的结果必然能产出可以减熵的产品 |
4 服务劳动创造价值 |
4.1 服务劳动的定义 |
4.2 从熵角度论述服务产品使用价值的本质 |
4.3 服务劳动能创造价值 |
(3)社会再生产中的流通职能与劳动价值论(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
一、关于流通领域中价值生产的争论 |
二、物的依赖性与资本拜物教性质及其意识 |
三、流通领域的两种费用与劳动价值论 |
(一)纯粹流通费用与劳动价值 |
(二)保管与运输费用及其劳动价值 |
(三)正确认识流通领域的劳动价值 |
1.生产性劳动。 |
2.媒介性劳动。 |
(四)纯粹流通费用补偿与商业利润来源 |
四、流通产业的基础性与先导性 |
(一)高质量发展与流通业现代化 |
(二)服务劳动增长与流通职能强化 |
(三)流通业利润与垄断竞争的价值再分配 |
(四)中国特色现代流通体系发展趋势 |
1.流通体系的数字化转型。 |
2.流通体系和生产过程日益融合。 |
3.物流功能成为现代流通体系的核心竞争力。 |
结 论 |
(4)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溯源、发展和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溯源 |
第一节 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生产劳动理论 |
一 威廉·配第的生产劳动理论 |
二 弗兰索瓦·魁奈的生产劳动理论 |
三 亚当·斯密的生产劳动理论 |
第二节 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生产劳动理论 |
一 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的生产劳动理论 |
二 让·巴蒂斯特·萨伊的生产劳动理论 |
第二章 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阐释 |
第一节 从一般(简单)劳动过程考察的生产劳动 |
一 从一般(简单)劳动过程考察生产劳动的概念 |
二 从一般(简单)劳动过程考察生产劳动范畴的发展进程 |
第二节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劳动 |
一 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出发考察生产劳动 |
二 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发考察生产劳动 |
第三章 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新进展 |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劳动 |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劳动的延伸分析 |
一 服务劳动与生产劳动 |
二 管理劳动与生产劳动 |
三 科技劳动与生产劳动 |
四 数字劳动与生产劳动 |
第四章 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当代启示 |
第一节 重申劳动重要性,深化新型劳动认识 |
第二节 善待物质生产劳动,重视非物质生产劳动 |
第三节 推动经济“脱虚向实”,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践困境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的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现实意义 |
(三) 基本概念界定 |
(四) 研究综述 |
1. 国内外劳动教育文献综述 |
2. 国内外幼儿园劳动教育文献综述 |
3. 国内外文献评析 |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一、幼儿园劳动教育概述 |
(一) 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
1.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内涵 |
2. 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基本特征 |
(二) 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内容 |
(三) 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
1. 劳动教育与幼儿发展 |
2. 劳动教育与幼儿生活 |
3. 劳动教育与幼儿游戏 |
(四) 幼儿园劳动教育思想的发展 |
1. 古代传统劳动教育思想 |
2. 近代劳动教育思想 |
3. 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 |
4. 新时代我国的劳动教育思想 |
二、幼儿园劳动教育的调查研究 |
(一) 调查概况 |
1. 调查对象 |
2. 调查设计与实施 |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
1. 幼儿园劳动教育的现状 |
2. 教师对幼儿园开展劳动教育的认识 |
3. 家长对幼儿园劳动教育的认识 |
(三) 调查结论 |
1. 幼儿园教育中缺少对幼儿劳动价值观的培养,未体现其教育性 |
2. 幼儿园劳动教育实施场地有限、教育内容单一,保障机制不健全 |
3. 教师对幼儿园劳动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 |
4. 家长劳动观念对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影响 |
三、幼儿园劳动教育实践存在困境的原因分析 |
(一) 传统观念的制约 |
1. 传统劳动观的制约 |
2. 传统儿童观的制约 |
(二) 社会环境的影响 |
(三) 学校教育的忽视 |
1. 教育者劳动教育意识不强 |
2. 劳动教育的保障机制缺失 |
四、幼儿园劳动教育实践的思考与对策 |
(一) 提高思想转变传统观念 |
(二) 完善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建设 |
(三) 优化幼儿园劳动教育实施方式 |
(四) 健全幼儿园劳动教育保障机制 |
(五) 倡导家、园、社区的合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致谢 |
(6)马克思的服务劳动理论及其当代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 言 |
二、 服务劳动的价值创造性:文献综述和争论核心 |
第一,关于服务是否属于物质生产部门。 |
第二,关于生产劳动是否仅局限于物质资料生产劳动。 |
第三,关于服务劳动是否具有生产性质。 |
第四,关于如何拓展马克思的服务劳动理论以解释当下服务的发展。 |
三、 马克思的服务劳动理论 |
(一)服务的含义 |
(二)生产服务与非生产服务 |
四、 马克思服务劳动理论的当代启示 |
(一)服务劳动与第三产业的统计口径区分 |
(二)服务劳动与实体经济 |
五、 结论与展望 |
(7)我国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2章 制造业服务化的理论基础与历史演变 |
2.1 制造业服务化的理论基础 |
2.1.1 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 |
2.1.2 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 |
2.2 发达国家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历程 |
2.3 我国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现状 |
第3章 制造业服务化转型与其对就业结构影响的机理分析 |
3.1 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机理分析 |
3.1.1 服务劳动的价值创造引导服务化方向 |
3.1.2 服务部门的快速扩张奠定制造业服务化基础 |
3.1.3 制造业升级发展需求驱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 |
3.2 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影响就业结构的作用机理 |
3.2.1 制造业对服务业需求增加引发劳动力转移 |
3.2.2 制造业对各服务行业需求的非均衡引起就业变动 |
3.2.3 服务化转型导致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的提升 |
第4章 我国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对就业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制造业服务化水平变动与就业结构变动趋势的描述 |
4.1.1 制造业服务化水平变动趋势 |
4.1.2 基于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占比对产业就业结构变化的描述 |
4.1.3 基于就业结构超前系数对服务业就业结构变动的描述 |
4.1.4 基于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对劳动力素质结构变动的描述 |
4.2 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对产业就业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
4.2.1 模型构建 |
4.2.2 变量设计 |
4.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3 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对服务业行业就业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
4.3.1 模型构建 |
4.3.2 变量设计 |
4.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4 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对劳动力素质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
4.4.1 模型构建 |
4.4.2 变量设计 |
4.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5章 我国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影响就业结构的对策分析 |
5.1 引导传统制造业升级与先进制造业发展 |
5.2 以传统服务业改造协调各服务行业发展 |
5.3 加紧人才培养缓解就业结构性供需矛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8)马克思的服务理论适用于当代服务业分析吗?——消费过程中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与神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商品与服务 |
三、服务提供的资本主义形态:实物与劳动力租赁 |
四、再生产过程中服务提供部门的位置及其收入的来源 |
五、结语 |
(9)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溯源、发展与当代热点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章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溯源及背景 |
2.1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溯源 |
2.1.1 威廉·配第的劳动价值论思想 |
2.1.2 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思想 |
2.1.3 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思想 |
2.2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提出背景 |
2.2.1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两大阶级矛盾的激化 |
2.2.2 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适用的困境性 |
第3章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发展 |
3.1 萌芽阶段 |
3.2 探索阶段 |
3.3 建立与完善阶段 |
3.4 发展与成熟阶段 |
第4章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意义 |
4.1 确立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
4.2 科学阐明生产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 |
4.2.1 从劳动过程一般的角度阐释生产劳动 |
4.2.2 从商品生产角度阐述生产劳动 |
4.2.3 从资本生产的角度界定生产劳动 |
4.3 厘清劳动创造价值与劳动创造财富对立统一关系 |
4.4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理论价值基础 |
第5章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热点评析 |
5.1 非劳动生产要素是否创造价值 |
5.1.1 活劳动与物化劳动 |
5.1.2 价值分配与价值创造 |
5.2 第三产业是否创造价值 |
5.3 人工智能、数字劳动等新型劳动是否创造价值 |
5.3.1 人工智能是否创造价值 |
5.3.2 数字劳动是否创造价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服务劳动与创造价值辨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劳动教育视域下志愿服务的“对象性”阐释[J]. 任雪,王和. 山东工会论坛, 2022(01)
- [2]运用熵理论证明服务劳动创造价值[J]. 何毅. 中国商论, 2021(07)
- [3]社会再生产中的流通职能与劳动价值论[J]. 王晓东,谢莉娟. 中国社会科学, 2020(06)
- [4]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溯源、发展和启示[D]. 韩钱钱.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5]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践困境与对策研究[D]. 张妙妙.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6]马克思的服务劳动理论及其当代启示[J]. 王晓东,黎莎. 财贸经济, 2020(03)
- [7]我国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覃静. 吉林大学, 2020(08)
- [8]马克思的服务理论适用于当代服务业分析吗?——消费过程中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与神秘化[J]. 高晨曦. 西部论坛, 2019(04)
- [9]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溯源、发展与当代热点评析[D]. 鲁玉.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10]服务的经济学说史[J]. 高晨曦. 海派经济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