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得”稀土纯营养剂在玉米上的肥效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唐巧林[1](2021)在《玉米秸秆纤维素基吸水复合材料制备和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高吸水树脂(Super-absorbent polymer,SAP)作为一种具有三维网状孔径结构的高分子材料,主要由聚丙烯酸聚合合成,广泛应用于卫生、食品、医疗、缓释、催化、传感、污水处理、阻隔防水、建筑以及园艺等领域。近年来,利用天然纤维素经接枝改性制备高吸水树脂成为研究热点,并在农林业领域被用作保水、肥料缓释、农药吸附剂等,起到改善土壤质量、提高肥效、土壤保水等作用。天然纤维素基高吸水树脂结构中含有生物质纤维素,不仅具有一般高吸水树脂的保水性能,而且可能对种子发芽过程有一定影响,因此,研究天然纤维素基高吸水树脂对农业种子出芽率和发芽时间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论文利用丰富的农业副产物玉米秸秆作为纤维素来源,以丙烯酸(AA)作为亲水主单体,结合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丙烯酰胺(AM)和衣康酸(IA)辅助亲水单体以及蒙脱土(MMT)经接枝改性制备了9种玉米秸秆纤维素基高吸水树脂,并评价了其中四种高吸水树脂对小白菜种子发芽时间和出芽率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以自制的玉米秸秆纤维素为原料经醚化得到羧甲基纤维素钠(CS-CMC,CMC),将CS-CMC(主链)、亲水性单体AA(支链)、硫酸钾(KPS,引发剂)以及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交联剂)溶于蒸馏水中,通过水溶液聚合法制备了丙烯酸接枝玉米秸秆纤维素基高吸水树脂(CS-AA)。在CS-CMC为1.00 g的条件下,AA用量7.00g且中和度为70%,KPS用量0.063 g,MBA用量0.014 g时,制备的CS-AA有最大的Qw为620.29 g/g,此时CS-AA的吸盐水率Qs值为89.72 g/g。其保水率在55℃,10 h的条件下仍有51.60%。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了CS-AA的结构,利用电子显微扫描电镜(SEM)分析了CS-AA的微观形貌,利用热失重分析技术研究了CS-AA的热性能。对CS-AA进行育种小白菜实验,结果表明CS-AA可以将种子首次发芽的时间缩短至11 d,提高发芽率到60%将种子平均生长高度提高至6.37 cm。(2)以CMC作为主链、AA分别与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丙烯酰胺(AM)和衣康酸(IA)组成混合亲水单体作为支链、MBA为交联剂、KPS为引发剂,在一定中和度下引发聚合制备了三种双亲水单体接枝的玉米秸秆纤维素基高吸水树脂,分别为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改性的丙烯酸接枝玉米秸秆纤维素基高吸水树脂(CS-AAMPS)、丙烯酰胺改性的丙烯酸接枝玉米秸秆纤维素基高吸水树脂(CS-AAM)和衣康酸改性的丙烯酸接枝玉米秸秆纤维素基高吸水树脂(CS-AIA)。探讨了亲水单体质量、中和度、引发剂用量与交联剂用量对的它们的Qw和Qs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CS-CMC为1.00 g的条件下,AA用量为7.00 g、AMPS为2.00 g、AA和AMPS中和度均为70%、KPS用量为0.063 g、MBA用量0.014g时,CS-AAMPS的Qw和Qs值较大,分别为860.03g/g和67.74 g/g;在CS-CMC为1.00 g条件下,AA用量为7.00 g、AM为1.00 g、AA中和度为70%、KPS用量为0.063 g、MBA用量0.014g时,CS-AAM的Qw和Qs值较大,分别为606.23 g/g和90.21 g/g;在1.00 g CS-CMC的条件下、6.00g AA,1.00 g IA、AA中和度70%,IA中和度87%,0.070 g KPS,0.070 g MBA的条件下,制备了CS-AIA,其Qw和Qs分别为288.33 g/g和50.63 g/g,15天土壤降解可达39%。采用FT-IR和XPS分析组成,利用SEM分析微观形貌。(3)以CMC作为主链、AA与AM和AMPS组成混合亲水单体作为支链、MBA为交联剂、KPS为引发剂,在一定中和度下引发聚合制备了三亲水单体接枝改性的玉米秸秆纤维素基高吸水树脂(CS-AAA)。实验结果表明,CMC与AA、AM和AMPS的质量分别为1.00、7.00、1.00和0.50 g,AA和AMPS中和度均为70%,引发剂用量为CMC的6.3%、MBA用量为CMC的1.4%时,CS-AAA的Qw和Qs值最大,分别为618.37g/g和93.43 g/g。采用FT-IR分析组成,利用SEM分析微观形貌。(4)在分别制备CS-AA、CS-AAMPS、CS-AAA的反应过程中,添加蒙脱土(MMT)制备了MMT掺杂改性的高吸水树脂,分别为MMT掺杂的丙烯酸接枝玉米秸秆纤维素基高吸水树脂(CS-AA@M)、MMT掺杂的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改性的丙烯酸接枝玉米秸秆纤维素基高吸水树脂(CS-AAMPS@M)和MMT掺杂的三亲水单体接枝改性的玉米秸秆纤维素基高吸水树脂(CS-AAA@M),并综合CS-AA、CS-AAMPS和CS-AAM和CS-AIA的条件制备了MMT掺杂的四亲水单体接枝改性的玉米秸秆纤维素基高吸水树脂(CS-AAAI@M)。探讨MMT的掺入量它们Qw和Qs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CS-AA@M、CS-AAMPS@M、CS-AAA@M和CS-AAAI@M中分别掺杂0.7%、0.9%、0.85%和2.1%的MMT时,它们的Qw和Qs较大。CS-AA@M的Qw和Qs分别是505.12g/g和63.44 g/g,CS-AAMPS@M的是654.81 g/g和56.24 g/g,CS-AAAI@M的分别是513.36 g/g和72.85 g/g。利用SEM分析微观形貌。(5)选择CS-AA、CS-AA@M、CS-AMPS@M和CS-AAAI@M四种玉米秸秆纤维素高吸水树脂,利用其吸水和保水功能,探讨在相同自然环境条件和培育方式下对小白菜种子发芽时间、发芽率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CS-AA、CS-AA@M、CS-AAMPS@M和CS-AAAI@M不仅能提高小白菜种子的发芽率,而且能缩短小白菜种子的发芽时间。与不加高吸水树脂的纯营养土相比,有CS-AA、CS-AA@M、CS-AAMPS@M和CS-AAAI@M辅助的营养土能使小白菜种子分别提前了4、6、6和5天发芽,发芽率分别提高了20%、20%、30%和20%。第15天时,幼苗平均高度分别增高了24.2%、34.1%、70.2%和26.3%。
钱新春[2](2016)在《含生物碱水稻与小麦专用叶面肥研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肥料是作物生长所需养分的供给体,具有改良土壤理化性质,增产和改善作物品质的功能,但是普通肥料通过根部吸收,部分养分易被土壤固定和随水流失,不仅造成肥料利用率低,养分吸收不均衡,土壤板结,而且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叶面肥直接喷施到作物表面,具有针对性强,养分吸收速率快,效果好、利用率高等特点。叶面肥施用方法简单方便,经济效益显着,有效的弥补植株根部对养分吸收不足等优势。在农业生产中,病虫害防治一般都是喷施化学农药,虽具有见效快、周期短、适用范围广等优势,但是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对环境的危害性逐渐显露出来,特别是化学农药残留问题、生物抗性问题的产生,人们不得不探求化学农药的代替品。在植物中有大量的活性物质,如生物碱,通过把这些活性物质筛选添加,开发成环境友好、毒性普遍较低、不易使害虫产生抗性、选择性高、作用机理独特和成本较低的农药。本研究根据GB/T 17419-1988、NY 1429-2010和NY 1106-2010国家标准。通过添加一定含量的生物碱,研究配制出含生物碱小麦氨基酸叶面肥和含生物碱水稻腐殖酸叶面肥。一、配制出既含有大量元素N、P、K,中微量元素B、Zn、Mn、Si,又含腐殖酸的叶面肥,叶面肥的p H以及其中的腐殖酸、N、P2O5、K2O和水不溶物等完全符合国家腐殖酸叶面肥标准;配制出既含有中微量元素Cu、Zn、Fe、Mn、B、Mo,大量元素N、K,又含有氨基酸的叶面肥,叶面肥的p H以及其中的氨基酸、Cu、Zn、Fe、Mn、B、Mo、水不溶物等完全符合国家氨基酸叶面肥标准。二、大田试验条件下,在水稻生长的苗期、分蘖期、拔节期、灌浆期喷施含生物碱水稻腐殖酸叶面肥。研究结果如下(与喷施清水组相比较):(1)喷施后植株体内氮、钾含量增长显着;分蘖期对氮、磷、钾吸收量较其它时期明显增多;拔节期对磷吸收量较其它时期明显增多;(2)灌浆期对钾吸收量较其它时期明显增多;(3)水稻结实率增长5.17%,产量增加8.98%,水稻感染稻瘟病下降62.91%。三、大田试验条件下,在小麦生长的返青期、拔节期、灌浆期喷施含生物碱小麦氨基酸叶面肥,研究结果如下(与喷施清水组相比较):(1)喷施后植株体内氮、钾含量增长显着;(2)返青期、拔节期对氮吸收量较其它时期明显增多;(3)灌浆期对磷、钾吸收量较其它时期明显增多;(4)小麦产量增加7.87%,小麦感染赤霉病下降48.0%。
丁昊[3](2016)在《新型复合抗旱拌种剂的研制及其对玉米抗旱性的影响》文中指出本研究以高分子吸水性树脂、黄腐酸、复合稀土、黄原胶、低毒杀菌杀虫剂为原料经特殊工艺制备了新型复合抗旱拌种剂;同时研究了复合抗旱拌种剂对金穗3号、先玉335和豫玉22号玉米幼苗生长及产量和籽粒品质的影响。首先,利用单因素法,通过测定玉米幼苗生长指标,确定了复合抗旱拌种剂中吸水性树脂、黄腐酸和复合稀土等单一物料的最佳复配量及复合抗旱拌种剂与玉米种子的最佳拌种质量比。试验结果表明:当抗旱拌种剂中复合稀土含量为3g/L,黄腐酸含量为50g/L,吸水树脂含量为30g/L,药种质量比为1:20时,玉米生长最旺盛。其次,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通过测定玉米幼苗生长指标,确定了复合抗旱拌种剂中吸水性树脂、黄腐酸和复合稀土等单一物料的最佳复配量及复合抗旱拌种剂与玉米种子的最佳拌种质量比。试验结果表明:复合稀土最佳配量为2.03g/L,黄腐酸最佳配量为59.62g/L,吸水树脂最佳配量35.89g/L,药种最佳质量比为1:23.18。最后,采用盆栽试验和大田样方试验,分别研究了复合抗旱拌种剂对玉米幼苗生长及产量和籽粒品质的影响。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复合抗旱拌种剂能够促进玉米幼苗的根系发育,增加玉米幼苗鲜重和干物质重,提高叶绿素含量、脯氨酸含量以及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降低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大田样方试验结果表明,玉米水分含量增高0.12%0.40%;容重增加4g/L26 g/L;粗蛋白增加0.27%0.96%;粗脂肪降低0.10%0.33%;粗淀粉降低0.42%1.93%;赖氨酸增加0.03%0.09%。玉米穗长增加1 cm1.74cm;穗粗增加0.04cm0.41cm;秃尖缩短0.18cm0.58cm,穗行数增加00.7行,行粒数增加1.8粒3.3粒,穗粒数增加30粒79粒,百粒重增加0.14 g1.884 g,产量增加5.58%14.65%,产值增加1252.173977.83元/hm2。所研制的复合抗旱拌种剂具有抗旱、保水、黏附性强、易于拌种等功能,能够促进玉米幼苗生长,改良玉米果穗性状及籽粒营养品质,提高玉米产量。
杨东杰[4](2014)在《沼液稳定性处理对生菜农学效应的影响》文中指出厌氧发酵技术产生的富含营养物质的终产物和沼气,用来替代部分石油和煤炭等化石燃料,可以有效减轻地球温室效应和调节气候变化,随着厌氧发酵技术在中国的推广与应用日益广泛,这项技术逐渐成为改善能源匮乏和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厌氧发酵技术的大量推广应用制造了大量的沼渣和沼液,这些发酵残留物的后处理成为一大难题。近年来,我国的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养殖规模年平均增幅接近10%,产值达到4000亿元,成为农村经济中新的增长点和重要支柱产业,对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大意义。但随着畜禽养殖业迅速发展,畜禽排泄物也迅速增加,畜禽粪便己成为我国农村、大中城市的近郊和城乡结合部的重要污染来源。2003年我国畜禽的粪尿总量为35.2亿吨畜禽规模化养殖的快速发展产生大量的畜禽粪便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成为制约畜禽养殖业进一步更快更好的发展的一大难题。建国以来,我国对沼液的利用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跟国外相比,我国沼液利用还有很大的不足,由于我国农村用来发酵沼液的原料很多,使沼液的养分浓度及性质、污染物的含量、抗病防虫功效有很大的差异。制约沼液大规模田间利用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沼液带有臭味,当沼液被当做一种肥料来储存和施用时,臭味仍会向四周散发,继续污染环境,这大大地降低了沼液的利用价值。农药、化肥在农业生产上的大量使用使农产品的风味、口感、营养品质、安全品质等已大不如从前,随着人们对有机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需求量的快速增长,农业生产上对优质有机肥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而厌氧发酵残留物之一—沼液正好可以在作物栽培上满足这一需求,但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液容易发生二次发酵,产生大量悬浮物,不适合进行滴灌和喷灌,成为沼液利用的一大难题。本试验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对沼液成分分析及利用沼液作为营养液栽培生菜的基础上,为沼液的田间大规模应用提供参考。通过对北京地区沼气发酵情况的调查,本试验选用鸡粪沼液为原料,通过向沼液中加入各种处理剂,选择理化性质较好的沼液作为营养液栽培生菜,选用生菜品种为京研益农科技发展中心公司生产的圆生生菜,并对栽培出的生菜的产量、品质和重金属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向沼液中添加不同量的微生物水处理剂、聚合硫酸铁、BZT净水剂和BZT除污剂可以不同程度的减少沼液中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和硫化氢。而且这些物质并没有明显减少沼液中的营养成分,如大量营养元素和中微量营养元素。2.处理后的沼液稳定性溶液中的硫化氢明显减少。利用沼液稳定性溶液水培生菜的产量没有霍格兰营养液水培生菜的产量高,但明显要高于未经处理的沼液,且差异显着。3.沼液稳定性溶液水培的生菜的硝酸盐和重金属含量要比未经处理的沼液低,且差异显着。
杨岩荣[5](2008)在《叶面肥对保护地蔬菜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由露地栽培到保护地栽培是我国蔬菜生产由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变的必由之路,因而保护地蔬菜生产发展十分迅速,已成为商品蔬菜发展的重点,种植面积已达到蔬菜栽培面积的20%左右,超过200万公顷。保护地蔬菜栽培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南菜北运”,北方地区冬季鲜细菜、名、优、特产菜的供需矛盾,做到了周年均衡供应和数量充足、种类多样,极大的丰富了市场供应,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然而随着保护地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科学施肥、合理灌水便成了生产中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在施肥方面仍然沿用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粪大水勤,不用问人”的盲目施肥灌水办法,造成肥水的浪费和菜田土壤进一步恶化,如土壤酸化、盐渍化、板结及有害病菌大量繁殖等,既限制了蔬菜产量的提高,又影响其抗病性、品质和经济效益,已成为当前保护地生产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本研究采用自行研制的果蔬专用叶面肥系列产品红果3号和绿果3号,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其在保护地主栽蔬菜品种番茄和黄瓜上的作用效果。在确定其最佳作用浓度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对番茄和黄瓜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以期为提高保护地蔬菜产量和改善品质寻求一条理想的途径。通过分析整理试验结果,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红果3号叶面肥在适宜的作用浓度下可以显着增加大棚番茄的产量,并且能促进成熟,伎红果率和着色度明显提高,其最佳作用浓度为稀释1000倍。2、稀释1000倍喷施叶肥能使番茄果实的纵横径比清水和常规对照分别增大15.66%和19.55%;单果重分别增加41.95%和46.36%;畸果率分别下降41.65%和45.13%。也能明显促进番茄的成熟,同对照相比一般提前4~7天,色泽鲜艳。表明喷施叶肥能使果实明显增大,畸果率显着降低,提早成熟,提高着色效果,从而大大改善了番茄果实的外观品质。3、稀释1000倍喷施叶肥能够提高番茄样品中Vc、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粗蛋白等的含量及糖酸比,降低样品中有机酸和NO3-—N的含量,显着改善番茄的内在品质。4、喷施绿果3号叶面肥,两种浓度500和1000倍无论在冬春茬大棚黄瓜还是春季大棚黄瓜上均有显着的增产效果,但春季黄瓜的增产值更高些。就浓度而言,在开花期用500倍叶肥喷施经济效益更为显着。5、喷施叶肥,对瓜长、瓜形及瓜重都产生显着的影响,增加了端直瓜条所占比例,减少了瓜条的变曲及弯曲程度,即减少了畸果率,提高了黄瓜的商品品质。
全思懋[6](2007)在《不同叶面肥配方对蔬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青菜、黄瓜、蕹菜为供试对象,设置3个重复处理,采用盆栽试验与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配方叶面肥对蔬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其中,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尿素与微量元素组合叶面喷施对青菜、黄瓜生长状况及品质的影响;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活性物质与微量元素组合叶面喷施对蕹菜生长状况的影响。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对照(喷清水)比较,本试验条件下所有供试的叶面肥均促进了青菜的生长,其中不添加微量元素、尿素浓度为1的处理青菜单株鲜重增加幅度最高,达34.8%,该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增加幅度也最大;所有处理的青菜可溶性糖含量均显着增加,1尿素与1微量元素组合的A4处理的青菜可溶性糖含量最高,为对照的1.3倍;就维生素C而言,单纯喷施尿素会降低青菜的维生素C含量,但尿素与微量元素配合喷施能显着提高青菜维生素C含量,其中1/2尿素和1/2微量元素组合的A3处理的青菜维生素C含量最高,比对照增加了11.4%;与对照相比,所有喷施叶面肥的青菜硝酸盐含量均显着增加,其中1/2尿素与1微量元素组合的处理增加幅度最小。2、与对照(喷清水)比较,本试验条件下所有供试叶面肥均提高了黄瓜的产量和植株干重,其中3尿素与1/4微量元素组合处理的黄瓜产量增长幅度最高,达43.2%,该配方对提高黄瓜叶片叶绿素含量和黄瓜果实可溶性糖含量的效果也最好;相比与对照,所有处理的黄瓜植株后期根系活力、果实可溶性蛋白含量及果实维生素C含量都得到显着提高,其中3尿素与1/2微量元素组合的处理对提高黄瓜后期根系活力和果实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效果最显着,分别比对照提高了90.9%和23.1%;就黄瓜果实维生素C含量而言,3尿素与1微量元素组合的处理效果最好,比对照提高了11.7%。3、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与清水对照相比,供试叶面肥的各个配方均能显着改善蕹菜的生物学性状,提高产量,其中以在氮、钾、镁固定的基础上,叶面肥中添加活性物质2和1/4浓度微量元素的配方增产效果最好,增产幅度达52.5%,且该处理蕹菜的维生素C含量也最高;就蕹菜的可溶性糖含量和叶片叶绿素含量而言,以在氮、钾、镁一定的基础上,叶面肥中添加活性物质1和1/4微量元素与添加活性物质2和1/4微量元素的两个配方的效果最好,但二者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在氮、钾、镁一定的基础上,叶面肥中添加活性物质1和1/2微量元素与添加活性物质2和1/2微量元素的两个配方对提高蕹菜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效果最好,但二者之间没有显着差异。与对照相比,所有喷施叶面肥的蕹菜硝酸盐含量均显着增加,其中在氮、钾、镁一定的基础上,活性物质1与1微量元素及活性物质2与1微量元素组合的两个处理硝酸盐含量增加幅度最小,但二者之间差异不显着。研究还发现,活性物质2比活性物质1对提高蕹菜可溶性糖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效果更好。
江振莹[7](2005)在《稀土元素对鲤鱼增产效果试验》文中指出在鲤鱼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硝酸稀土,研究稀土元素对鲤鱼增产效果,经过116d的养殖对比试验得出:鲤鱼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硝酸稀土能够促进鲤鱼的生长,平均提高鲤鱼单产14.1%(9.3%~16.8%)(P<0.05),试验组平均效益比对照组平均效益增加8335.6元/hm2,试验组投入产出比(1∶2.11)比对照组(1∶1.44)高0.67。
于波[8](2005)在《京郊山区果园典型蓄水保墒技术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发展节水型果园,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是保证京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蓄水保墒技术的应用是一项重要的节水抗旱增产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本文主要研究两部分内容:以新型产品--“科瀚98”高效抗旱保水剂为材料,在对保水剂的吸水保水特性、保水剂与肥料的相互作用研究的基础上,对在京郊果园施用保水剂的效应进行了研究:对京郊采用秸秆覆盖技术进行研究。为达到研究目的,作者开展了严密的试验研究,通过研究发现:(1) “科瀚98”保水剂吸水能力与溶液的离子浓度、pH值等相关,建议同保水剂同时使用时,旱地龙建议采用喷施,而不应该随水浇灌。(2) 不同保水剂处理可以提高果园的土壤水分以及单果果实体积、果实含糖量。(3) 保水剂保水效果明显,对于不同的降雨年型都可以达到节水的目的。(4) 秸秆覆盖可以明显提高土壤水分和温度,提高果实的生长速率。
尹立红[9](2003)在《猕猴桃黄化病与其营养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猕猴桃黄化病(Chlorosis of Kiwifruit)是近几年陕西省猕猴桃主栽区发生比较普遍、危害比较严重的一种生理性病害。本论文通过对陕西主栽品种“秦美”猕猴桃(Actinida deliciosab cv. ‘Qinmen’)的健康植株和不同黄化水平病株的营养状况进行测定分析,包括氮(N)、磷(P)、钾(K)、铁(Fe)、锰(Mn)、铜(Cu)、锌(Zn)、钙(Ca)、镁(Mg)、硼(B)十种元素和叶绿素含量,借助方差分析、因子分析和通径分析等统计学手段,明确猕猴桃健叶和黄化叶营养状况的区别;探讨各元素对黄化病影响程度的大小,为提出合理的膏剂配方提供理论指导;同时按照猕猴桃的需肥特点配置了15种膏剂,对黄化病进行了防效试验。整个论文工作得到以下初步结果: 一、通过对猕猴桃健康植株和不同黄化程度植株营养状况的分析:猕猴桃黄化植株叶营养的N、P、K、Cu含量比健叶含量升高;随着黄化程度加重,N、P、K含量有明显升高趋势,Ca、Mn呈明显降低趋势。全铁在健康植株和黄化植株之间的变化没有规律性;铜缺乏可能是某些条件下猕猴桃植株黄化比较严重(叶片呈白色)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黄化病的发生与果园或植株的整体营养水平有很大的相关性。得出Cu、P、Fe、Mn、Mg、K等元素是对猕猴桃健叶贡献较大的元素,适当增加这几种元素的含量将有助于叶片的健康成长;黄化叶片的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元素之间互作关系复杂,主要表现在:①轻微黄化时,N、K含量过高抑制了Fe、Zn等的吸收,使叶片中元素平衡失调,引起叶片黄化;②黄化较严重时,Ca、B、Mg含量过高影响了Fe的吸收,是引起黄化病的主要原因。 三、通过通径分析中决策系数的比较,黄化一级的营养状况下,主要是N、Mn、Mg影响了整体营养的平衡;而黄化二级和黄化三级的营养状况下,除与上述Mn、Mg、N元素有关外,还与Cu、K有关。在黄化一级的条件下,Fe元素是发生黄化病的限制性因素,是引起黄化的主要原因;在黄化二级和黄化三级营养状况下,K元素是发生黄化病的限制性因素,适当补钾可以有效缓解猕猴桃黄化病的发生,但防治的有效措施仍是以补充Fe、Zn、Cu等微量元素为主。 四、新配置的膏剂施用后,以叶绿素增长率评判各配方的复绿效果,结果表明配方6和配方15在不同黄化程度的试验地中的效果均较好,但在黄化严重的条件下,配方15有轻微肥害发生;综合考虑各膏剂中的营养元素的比例、在不同黄化程度试验地中的防效及肥害现象、猕猴桃的生物学特性和需肥特点等几个因素,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防治猕猴桃黄化病的膏剂基本配方。
刘银忠[10](2002)在《山西化肥百年历程回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肥料是农作物的粮食,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物质基础。在1943年边区农林局和一二九师生产部合编《农业常识》肥料之意义:“植物乃一种生物,必须摄取养分,然后可以枝叶繁茂、开花结果。此等养分一部分可由土壤中摄取,但不足用,必须施用几种辅助物质,以维持土壤中养分之不足,而增进产量。此种辅助土中养分之物质,就叫做肥料。肥料俗称为粪。俗语有‘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可见肥料对作物的重要是人人都知道的”。
二、“多得”稀土纯营养剂在玉米上的肥效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得”稀土纯营养剂在玉米上的肥效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玉米秸秆纤维素基吸水复合材料制备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1 绪论 |
1.1 高吸水树脂概述 |
1.1.1 高吸水树脂的结构特点 |
1.1.2 高吸水树脂的吸水保水机理 |
1.1.3 高吸水树脂的分类 |
1.1.4 高吸水树脂的制备方法 |
1.1.5 高吸水树脂的市场应用 |
1.2 国内外高吸水树脂研究进展 |
1.3 玉米秸秆概述 |
1.3.1 玉米秸秆的成分组成 |
1.3.2 玉米秸秆的预处理方式 |
1.3.3 玉米秸秆的应用 |
1.4 选题意义、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4.1 选题意义 |
1.4.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3 创新点 |
2 丙烯酸接枝玉米秸秆纤维素基高吸水树脂制备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原料、试剂和仪器 |
2.2.2 玉米秸秆粉预处理 |
2.2.3 玉米秸秆纤维素提取 |
2.2.4 羧甲基玉米秸秆纤维素钠制备 |
2.2.5 丙烯酸接枝玉米秸秆纤维素高吸水树脂制备 |
2.2.6 表征和高吸水树脂性能测试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各因素对高吸水树脂吸水性能的影响 |
2.3.2 环境温度对高吸水树脂保水率的影响 |
2.3.3 丙烯酸接枝玉米秸秆纤维素高吸水树脂结构分析 |
2.3.4 玉米秸秆纤维素形貌分析 |
2.3.5 丙烯酸接枝玉米秸秆纤维素高吸水树脂形貌 |
2.3.6 丙烯酸接枝玉米秸秆纤维素高吸水树脂热失重分析 |
2.3.7 丙烯酸接枝玉米秸秆纤维素高吸水树脂降解性 |
2.5 本章小结 |
3 多亲水单体接枝玉米秸秆纤维素基高吸水树脂制备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原料、试剂和仪器 |
3.2.2 多亲水单体接枝玉米秸秆纤维素基高吸水树脂的制备 |
3.2.3 表征和高吸水树脂性能测试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各因素对高吸水树脂吸水和吸盐水性能的影响 |
3.3.2 多亲水单体接枝玉米秸秆纤维素基高吸水树脂组成与结构表征 |
3.3.3 玉米秸秆纤维素基高吸水树脂形貌分析 |
3.3.4 CS-AIA降解性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4 MMT掺杂玉米秸秆纤维素基高吸水树脂的制备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主要原料、试剂和仪器 |
4.2.2 MMT掺杂玉米秸秆纤维素基高吸水树脂的制备方案 |
4.2.3 表征和高吸水树脂性能测试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MMT掺杂量对各高吸水树脂吸水和吸盐水性能的影响 |
4.3.2 环境温度对高吸水树脂保水率的影响 |
4.3.3 MMT掺杂玉米秸秆纤维素高吸水树脂形貌 |
4.3.4 CS-AAAI@M的土壤降解性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5 玉米秸秆纤维素高吸水树脂对小白菜育种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方案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玉米秸秆纤维素高吸水树脂对小白菜种子发芽时间的影响 |
5.3.2 玉米秸秆纤维素高吸水树脂对小白菜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5.3.3 玉米秸秆纤维素高吸水树脂对小白菜幼芽生长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小白菜生长高度记录照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2)含生物碱水稻与小麦专用叶面肥研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叶面肥的研究背景 |
1.1.1 叶面肥的概念 |
1.1.2 叶面肥的类型 |
1.1.3 叶面肥特点与功效 |
1.1.4 国内外叶面肥的研究现状 |
1.1.5 我国叶面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
1.1.6 叶面肥发展展望 |
1.2 生物碱研究背景 |
1.2.1 生物碱的定义 |
1.2.2 生物碱的作用机理 |
1.2.3 国内外生物碱研究进展 |
1.2.4 生物碱的研究与应用 |
1.2.5 生物碱的发展前景 |
1.3 含生物碱小麦氨基酸叶面肥的研究 |
1.3.1 氮素对植物的作用 |
1.3.2 氨基酸的应用 |
1.3.3 氨基酸叶面肥的发展前景 |
1.4 含生物碱水稻腐殖酸叶面肥的研究 |
1.4.1 腐殖酸的应用 |
1.4.2 腐殖酸叶面肥的发展前景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 研究内容 |
1.6.1 含生物碱水稻腐殖酸专用叶面肥配方研制 |
1.6.2 含生物碱水稻腐殖酸专用叶面肥应用 |
1.6.3 含生物碱小麦氨基酸专用叶面肥配方研制 |
1.6.4 含生物碱小麦氨基酸专用叶面肥应用 |
1.7 技术路线 |
2 引言 |
3 含生物碱水稻腐殖酸叶面肥的研制与应用 |
3.1 材料与试剂 |
3.1.1 药品与试剂 |
3.1.2 仪器设备 |
3.2 叶面肥研制 |
3.2.1 叶面肥配制 |
3.2.2 腐殖酸叶面肥指标检测依据 |
3.3 试验方法 |
3.3.1 田间试验基本情况 |
3.3.2 测定指标 |
3.3.3 数据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腐殖酸叶面肥检测结果 |
3.4.2 喷施后水稻地上部分氮含量变化规律 |
3.4.3 喷施后水稻地上部分磷含量变化规律 |
3.4.4 喷施后水稻地上部分钾含量变化规律 |
3.4.5 水稻产量指标 |
4 含生物碱小麦氨基酸叶面肥的研制与应用 |
4.1 材料与试剂 |
4.1.1 药品与试剂 |
4.1.2 仪器设备 |
4.2 叶面肥研制 |
4.2.1 叶面肥配制 |
4.2.2 叶面肥指标检测依据 |
4.3 试验方法 |
4.3.1 田间试验基本情况 |
4.3.2 测定指标 |
4.3.3 数据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氨基酸叶面肥检测结果 |
4.4.2 喷施后小麦地上部分氮含量变化规律 |
4.4.3 喷施后小麦地上部分磷含量变化规律 |
4.4.4 喷施后小麦地上部分钾含量变化规律 |
4.4.5 小麦产量指标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校期间发明的专利 |
(3)新型复合抗旱拌种剂的研制及其对玉米抗旱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作物抗旱研究现状与进展 |
1.1.1 作物的抗旱性 |
1.1.2 作物抗旱增产的途径 |
1.1.3 作物抗旱的生物学原理 |
1.2 作物抗旱剂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
1.2.1 抗旱剂的概念 |
1.2.2 抗旱剂的特点 |
1.2.3 抗旱剂研究进展 |
1.2.4 抗旱剂的作用机制 |
1.2.5 抗旱剂在作物上的应用 |
1.2.6 抗旱剂的发展前景 |
1.3 本选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抗旱拌种剂配方的优化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材料 |
2.1.2 试验试剂 |
2.1.3 试验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抗旱拌种剂的制备流程 |
2.2.2 播种育苗 |
2.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2.4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复合稀土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 |
2.3.2 黄腐酸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 |
2.3.3 种药质量比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 |
2.3.4 吸水树脂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响应面法优化抗旱拌种剂配方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材料 |
3.1.2 试验试剂 |
3.1.3 试验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抗旱拌种剂的制备 |
3.2.2 播种育苗 |
3.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3.2.4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玉米种子出芽率的主要因素分析 |
3.3.2 玉米幼苗鲜物质重的主要因素分析 |
3.3.3 玉米幼苗干物质重的主要因素分析 |
3.3.4 玉米幼苗苗长的主要因素分析 |
3.3.5 玉米幼苗根系长的主要因素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抗旱拌种剂对玉米幼苗生长及产量和籽粒品质的影响 |
4.1 试验原料、试剂、仪器 |
4.1.1 试验原料及试剂 |
4.1.2 主要设备及仪器 |
4.2 试验方法 |
4.2.1 试验地点 |
4.2.2 播种育苗 |
4.2.3 干旱胁迫处理 |
4.2.4 田间试验 |
4.2.5 测定项目及指标 |
4.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4.3.1 抗旱拌种剂对玉米幼苗根长的影响 |
4.3.2 抗旱拌种剂对玉米幼苗苗长的影响 |
4.3.3 抗旱拌种剂对玉米幼苗鲜重的影响 |
4.3.4 抗旱拌种剂对玉米幼苗干重的影响 |
4.3.5 抗旱拌种剂对玉米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3.6 抗旱拌种剂对玉米幼苗SOD、POD、CAT活性的影响 |
4.3.7 抗旱拌种剂对玉米幼苗MDA含量的影响 |
4.3.8 抗旱拌种剂对玉米幼苗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4.3.9 抗旱拌种剂对玉米幼苗电导率的影响 |
4.3.10 抗旱拌种剂对玉米幼苗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4.3.11 抗旱拌种剂对玉米幼苗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4.3.12 抗旱拌种剂对玉米穗部性状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
4.3.13 抗旱拌种剂对玉米籽粒营养品质的影响 |
4.3.14 抗旱拌种剂对玉米经济效益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抗旱拌种剂中单一物料最佳配量的筛选 |
5.2. 响应面法优化抗旱拌种剂最佳配方 |
5.3. 抗旱拌种剂对玉米幼苗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5.4. 抗旱拌种剂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5.5. 抗旱拌种剂对玉米籽粒品质的影响 |
5.6. 抗旱拌种剂对玉米经济效益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
致谢 |
(4)沼液稳定性处理对生菜农学效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我国厌氧发酵技术利用现状及问题 |
1.1.1 我国厌氧发酵产业的发展及其重要意义 |
1.1.2 厌氧发酵残留物在我国的主要应用 |
1.2 去除沼液中硫化氢的研究进展 |
1.2.1 恶臭污染物的介绍 |
1.2.2 硫化氢的性质 |
1.2.3 硫化氢去除方法的简介 |
1.3 试验的目的和意义 |
1.4 试验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水培系统的搭建 |
2.2 试验材料 |
2.2.1 栽培品种 |
2.2.2 供试沼液 |
2.2.3 营养液 |
2.2.4 处理剂 |
2.3 试验方法 |
2.3.1 稳定性沼液的制备及筛选 |
2.3.2 主要测定项目及方法 |
2.3.3 数据处理及分析 |
2.3.4 稳定性沼液的肥效与安全评价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原沼液与稳定性沼液理化性质的分析 |
3.2 稳定性沼液的肥效与安全分析 |
3.2.1 不同浓度稳定性沼液液对生菜产量的影响 |
3.2.2 稀释 30 倍稳定性沼液对生菜产量的影响 |
3.2.3 稀释 30 倍稳定性沼液对生菜品质的影响 |
4. 讨论 |
4.1 稳定性沼液的制备 |
4.2 稳定性沼液的肥效与安全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叶面肥对保护地蔬菜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叶面肥与叶面施肥 |
1.1.1 叶面肥 |
1.1.2 叶面施肥 |
1.2 叶面肥发展历史及研究概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3 保护地蔬菜生产 |
1.3.1 我国保护地蔬菜生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2 保护地蔬菜叶面喷肥应注意的问题 |
1.4 叶面肥产品及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
1.4.1 叶面肥产品发展历史 |
1.4.2 我国叶面肥现状及存在问题 |
1.4.3 叶面肥料的发展方向及研究展望 |
1.5 施肥对农产品品质的影响 |
1.5.1 农产品品质的概念 |
1.5.2 施肥对农产品品质的影响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红果3号叶面肥不同浓度处理对保护地番茄的作用效果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地点及供试品种 |
2.1.2 试验设计与实施 |
2.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喷施叶肥对大棚西红柿产量的影响 |
2.2.2 喷施叶肥对大棚西红柿叶片叶绿素含量影响 |
2.2.3 喷施叶肥对大棚西红柿果实着色的影响 |
2.3 结论 |
第三章 红果3号叶面肥对大棚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材料 |
3.1.2 试验设计与实施 |
3.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喷施叶肥的增产效果 |
3.2.2 喷施叶肥对改善番茄品质的作用效果 |
3.3 结论 |
第四章 绿果3号叶面肥对黄瓜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材料 |
4.1.2 试验设计 |
4.1.3 测定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叶肥喷施对黄瓜腰瓜生长的影响 |
4.2.2 喷施叶肥能显着促进瓜条的生长 |
4.2.3 喷施叶肥能显着促进瓜数的增加 |
4.2.4 叶肥喷施的增产效果 |
4.3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不同叶面肥配方对蔬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 测定方法 |
3 数据处理方法 |
结果与讨论 |
1 不同浓度尿素与微量元素组合叶面喷施对青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
2 不同浓度尿素与微量元素组合叶面喷施对黄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
3 不同活性物质与微量元素组合叶面喷施对蕹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
全文总结 |
文献综述 |
1 叶面营养的机制和特点 |
2 叶面肥的研究现状 |
3 叶面肥的前景和发展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7)稀土元素对鲤鱼增产效果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试验动物与管理 |
1.3 稀土来源及含量 |
1.4 基础日粮 |
1.5 试验条件 |
1.6 试验动物的称重 |
1.7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2 试验结果 |
2.1 稀土元素对鲤鱼增重的影响 |
2.2 经济效益分析 |
3 分析与讨论 |
4 小结 |
(8)京郊山区果园典型蓄水保墒技术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保水剂生产应用与研究现状 |
1.3 国内外秸秆覆盖保墒技术与效应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保水剂的吸水保水特性试验研究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3 小结 |
第三章 京郊果园施用保水剂技术与效应试验研究 |
3.1 试验布置及观测内容和方法 |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 小结 |
第四章 京郊果园施用保水剂灌溉制度初探 |
4.1 密云县太师屯镇降雨量与蒸发量分析 |
4.2 苹果耗水规律分析 |
4.3 保水剂条件下的苹果灌溉制度初探 |
4.4 小结 |
第五章 京郊果园覆盖保墒技术及其效应研究 |
5.1 试验布置及观测内容和方法 |
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3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猕猴桃黄化病与其营养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营养与植物抗病虫害的关系 |
1.1.1 营养与植物病害的关系 |
1.1.1.1 营养与生理性病害 |
1.1.1.2 营养与侵染性植物病害 |
1.1.1.3 营养元素间的互作与植物病害 |
1.1.2 营养与植物虫害的关系 |
1.1.3 营养与植物病虫害关系展望 |
1.2 果树黄化病与营养的关系 |
1.2.1 果树黄化病 |
1.2.2 营养元素与植物叶色(黄/绿)的关系 |
1.2.3 营养元素与果树黄化病的关系 |
1.3 影响果树黄化病发生的其它因子 |
1.4 果树黄化病防治现状 |
1.5 营养元素互作与果树黄化病的关系 |
1.6 猕猴桃黄化病研究现状 |
1.6.1 猕猴桃概述 |
1.6.1.1 猕猴桃生物学特性 |
1.6.1.2 猕猴桃需肥特点 |
1.6.1.3 猕猴桃研究现状 |
1.6.2 陕西省猕猴桃黄化病发生现状 |
1.7 论文设计思路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1.1 供试植物 |
2.1.2 主要试剂 |
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3 试验地情况 |
2.4 研究方法 |
2.4.1 猕猴桃黄化分级方法 |
2.4.2 叶片样品采集及前处理方法 |
2.4.3 膏剂配置方法 |
2.4.4 膏剂处理方法 |
2.4.5 营养元素含量及叶绿素测定方法 |
2.4.6 膏剂效果评价方法 |
2.4.7 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猕猴桃叶片营养状况分析 |
3.1.1 健叶的营养状况 |
3.1.2 黄化叶片的营养状况 |
3.1.3 不同黄化程度叶片的营养状况分析 |
3.1.4 按叶绿素含量分级叶片的营养状况 |
3.1.5 膏剂处理前后营养状况变化 |
3.2 营养元素和叶绿素的相关关系 |
3.3 猕猴桃叶片营养的主成分及因子分析 |
3.3.1 健叶营养的因子分析 |
3.3.2 黄化叶片营养的因子分析 |
3.3.3 膏剂处理前后样品的主成分及因子分析 |
3.3.3.1 膏剂处理前的分析结果 |
3.3.3.2 膏剂处理后分析结果 |
3.4 通径分析 |
3.4.1 健叶的通径分析及决策系数分析 |
3.4.2 黄化叶片的通径分析及决策系数分析 |
3.5 不同膏剂处理后的复绿效果及膏剂配方的筛选 |
3.5.1 不同膏剂的复绿效果 |
3.5.2 膏剂配方的筛选 |
第四章 讨论 |
4.1 引发猕猴桃黄化病的原因很复杂 |
4.2 猕猴桃黄化病与Fe、N、B、Ca、K等多种元素有关 |
4.3 膏剂防治猕猴桃黄化病是可行的 |
4.4 防治猕猴桃黄化病的根本出路在于综合治理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四、“多得”稀土纯营养剂在玉米上的肥效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玉米秸秆纤维素基吸水复合材料制备和性能研究[D]. 唐巧林. 西华大学, 2021(02)
- [2]含生物碱水稻与小麦专用叶面肥研制及应用[D]. 钱新春. 安徽农业大学, 2016(05)
- [3]新型复合抗旱拌种剂的研制及其对玉米抗旱性的影响[D]. 丁昊. 西北师范大学, 2016(06)
- [4]沼液稳定性处理对生菜农学效应的影响[D]. 杨东杰. 山东农业大学, 2014(12)
- [5]叶面肥对保护地蔬菜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D]. 杨岩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01)
- [6]不同叶面肥配方对蔬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D]. 全思懋. 南京农业大学, 2007(02)
- [7]稀土元素对鲤鱼增产效果试验[J]. 江振莹. 华北农学报, 2005(S1)
- [8]京郊山区果园典型蓄水保墒技术试验研究[D]. 于波.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4)
- [9]猕猴桃黄化病与其营养关系研究[D]. 尹立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01)
- [10]山西化肥百年历程回顾[A]. 刘银忠. 中国化肥100年回眸——化肥在中国应用100年纪念,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