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蛋白的提取与应用

玉米蛋白的提取与应用

一、玉米醇溶蛋白的提取和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郭翎菲[1](2021)在《玉米湿饼中醇溶蛋白的提取及其特性分析》文中指出以玉米淀粉加工过程中生产的玉米蛋白湿饼为原料,乙醇溶液为提取剂,提取玉米醇溶蛋白。以得率为指标,最优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65%、料液比1:11、提取时间2 h、提取温度60 ℃,此时玉米醇溶蛋白的提取率为73.91%,纯度为92.59%。对提取所得的玉米醇溶蛋白的特性进行分析,并与原料玉米蛋白粉和商品级玉米醇溶蛋白的特性进行比较评价。玉米醇溶蛋白的持水性低于原料蛋白粉和商品级醇溶蛋白,其持油性高于原料蛋白粉,仍低于商品级醇溶蛋白。玉米醇溶蛋白的乳化性与原料蛋白粉相同,其乳化稳定性最优。玉米醇溶蛋白流动所需的应力最小,稠度系数最低。玉米醇溶蛋白与原料蛋白粉相比其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结构减小,β-转角结构增加;与商品级醇溶蛋白相比,α-螺旋、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结构在同一水平,β-折叠含量较低。

宋增柳[2](2021)在《罗非鱼皮胶原蛋白发酵法提取及其电纺膜的制备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罗非鱼产量高,鱼片出口量大,易产生大量鱼皮,因其富含胶原蛋白(Col),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传统鱼皮预处理法(化学法)能有效去除罗非鱼皮中的杂蛋白和脂肪,但存在耗时、耗试剂、试剂残留、污染环境和分步处理等问题,因此,开发新型绿色安全的预处理方法对胶原蛋白制备工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罗非鱼皮为原料,首先,研究发酵法对鱼皮中杂蛋白的去除效果和胶原蛋白结构的影响,以探究发酵法作为鱼皮预处理方法的可行性。其次,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Col电纺膜,引入玉米醇溶蛋白(ZN)和没食子酸(GA),解决Col电纺膜疏水性差、热稳定性差和抗菌抗氧化能力弱等问题。最后,探究胶原蛋白/玉米醇溶蛋白/没食子酸(Col/ZN/GA)电纺膜对罗非鱼肉的保鲜性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发酵法去除罗非鱼皮杂蛋白的工艺研究。干罗非鱼皮中约含14.19%的杂蛋白,当接种量12%(v/v),料液比1:20(g/m L),发酵时间12 h时,杂蛋白的去除率为83.18%(g/g干鱼皮),羟脯氨酸损失量为0.89(mg/g干鱼皮)。(2)发酵法(F)对罗非鱼皮胶原蛋白结构及物理性质的影响。以化学法(C)为对照方法,利用酸提法和酶提法提取胶原蛋白并比较四种胶原蛋白的结构和物理性质。由氨基酸组成可知,四种提取物均为I型胶原蛋白,且与酶溶性胶原蛋白(PSC)相比,发酵法对酸溶性胶原蛋白(ASC)的氨基酸含量影响更大。由SDS-PAGE和紫外吸收光谱(UV)可知,四种胶原蛋白均具有较高的纯度。由傅里叶红外光谱图(FTIR)和圆二色光谱图(CD)可知,四种胶原蛋白均具有完整的三螺旋结构。CASC、CPSC、FASC和FPSC的提取率分别为4.27%、7.60%、4.76%和8.14%,表明发酵法能促进胶原蛋白的提取。四种胶原蛋白的热变性温度均在37℃附近,且均在p H 1-4和低于3%(w/v)Na Cl溶液中有较高的溶解性。与化学法相比,经发酵法处理制备的胶原蛋白结构更加疏松、多孔。(3)胶原蛋白/玉米醇溶蛋白电纺膜的工艺研究及玉米醇溶蛋白对胶原蛋白电纺膜结构和特性的影响。以FASC和ZN为原料,应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胶原蛋白/玉米醇溶蛋白(Col/ZN)电纺膜,当溶剂60%乙酸:无水乙醇=7:3(v/v),蛋白质总浓度28%(w/v),电压12 k V,柱推速度0.06 mm/min,接受距离12 cm时,可获得纤维光滑、无串珠且直径分布均匀的Col/ZN电纺膜。由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可知,随着ZN含量的增加,Col/ZN电纺膜纤维直径从209.71 nm增大至312.14 nm。Col与ZN分子间发生了分子间相互作用并形成了氢键,且当Col与ZN的质量比为4:6和5:5时,Col与ZN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强。由X-射线衍射图(XRD)可知,ZN促进了Col电纺膜中α-螺旋晶型结构的形成,增强了Col电纺膜结构的有序性、热稳定性和疏水特性。当Col与ZN的质量比为4:6时,Col/ZN电纺膜纤维表面光滑、直径分布均匀、结构稳定且疏水性强。(4)没食子酸添加量对胶原蛋白/玉米醇溶蛋白电纺膜结构、特性和保鲜性能的影响。以FASC、ZN和GA为原料,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Col/ZN/GA电纺膜。GA均匀分布并结合于蛋白基质中,且增大了Col/ZN电纺膜的纤维直径。GA与Col和ZN分子间发生了强烈的相互作用且形成了新的化学键。GA降低了Col/ZN电纺膜的亲水特性,破坏了其晶型结构,但显着(P<0.05)提高了其抗氧化性。当GA添加量为8%(w/w)时,Col/ZN/GA电纺膜纤维光滑无串珠、直径分布均匀、疏水性好、抗氧化能力强且可至少延长罗非鱼肉货架期2天。本研究证实了发酵法是一种可行的鱼皮预处理方法,解决了胶原蛋白电纺膜亲水性强、热稳定性差和抗菌抗氧化能力弱问题,证实了胶原蛋白/玉米醇溶蛋白/没食子酸电纺膜具有作为活性食品包装材料的潜在利用价值,这不仅为胶原蛋白原材料的预处理提供了新思路,而且拓宽了胶原蛋白在食品包装领域的应用。

王岩,王建宇,于璐,袁凤娟,张萌,吴红艳,高建伟,王拓一[3](2021)在《响应面法优化玉米醇溶蛋白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为制备高品质玉米醇溶蛋白,以玉米蛋白粉为原料,利用超声波辅助提取,优化乙醇提取玉米醇溶蛋白工艺,并评价制备的醇溶蛋白自由基吸附能力。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法试验设计优化提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乙醇浓度80%,固液比1.13 g·mL-1,pH 11.56,时间83 min,温度60℃条件下,提取率最大值为27.87%,醇溶蛋白纯度为92.47%,抗氧化试验表明,提取得到的醇溶蛋白对DDPH,ABTS和羟自由基有较强清除能力。

张明珠,张丽芬,陈复生,蒋守业[4](2021)在《玉米醇溶蛋白的超声辅助酶法提取工艺及不同提取方法对其结构和功能特性的影响》文中提出以玉米蛋白粉为原料,对超声辅助α-淀粉酶提取玉米醇溶蛋白的工艺条件进行探究,并研究了超声波法、α-淀粉酶法、超声辅助α-淀粉酶法和醇法对玉米醇溶蛋白功能特性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辅助α-淀粉酶法在超声功率密度2.85 W/cm3、超声时间35 min、超声温度45℃、酶添加量0.9%、酶解pH 6.0时提取的玉米醇溶蛋白蛋白质含量最高,为80.09%,显着高于超声波法(68.49%)和α-淀粉酶法(76.37%)提取的玉米醇溶蛋白;与醇法相比,超声辅助α-淀粉酶法、超声波法和α-淀粉酶法玉米醇溶蛋白的持水/持油力和乳化活性显着提高,溶解度和粒径减小,玉米醇溶蛋白二级结构更舒展,紫外吸收增强,内源荧光最大吸收峰发生红移,巯基含量升高,二硫键含量显着降低;不同提取方法对玉米醇溶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影响不大。

马劲,陈世乾,闵建华[5](2021)在《醇溶蛋白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醇溶蛋白作为一种天然蛋白源,因其良好的生物学性能及安全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因其较强的疏水性能及较差的机械性,在工业上的应用受到限制。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对比,综述了醇溶蛋白的提取方法,重点对醇溶蛋白的应用及改性进行了介绍,旨在为醇溶蛋白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张明珠,张丽芬,陈复生[6](2021)在《玉米醇溶蛋白提取技术及在食品中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玉米醇溶蛋白是玉米中的主要贮藏蛋白,含有较多疏水性氨基酸和含硫氨基酸。依据玉米醇溶蛋白的溶解特性,其制备方法主要采用有机溶剂提取,加入一些辅助技术则有利于提取速率和蛋白纯度的提高。玉米醇溶蛋白具有成膜性和自组装特性,在蛋白膜、包埋剂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文章概述了有机溶剂提取、物理和生物技术辅助提取玉米醇溶蛋白的方法,并详细综述了玉米醇溶蛋白在可食性膜、纳米颗粒和生物活性肽制备领域的应用。

陈静,陈志宏,张汆,刘洋,何晓伟[7](2020)在《超声波辅助提取玉米黄粉中醇溶蛋白工艺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玉米淀粉加工副产物玉米黄粉为主要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法对玉米黄粉中醇溶蛋白进行提取。在对料液比、提取液pH值、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四个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了提取工艺。研究结果显示:在超声功率200 W,采用75%乙醇对玉米黄粉中醇溶蛋白进行提取时,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20.61,pH值:12,提取温度:59.82℃,提取时间:1.96 h。通过验证试验得到在该条件下玉米黄粉中醇溶蛋白提取率为67.14%±0.31%。该研究可以为玉米蛋白深加工产品开发提供参考,提高资源利用率。

侯梦媛[8](2020)在《白酒酒糟中醇溶蛋白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酒糟是白酒生产过程中最大的副产物,营养物质尤其是蛋白质的含量丰富,是工业中具有应用潜力的蛋白质资源,若加以合理利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酒糟的附加值。目前已有大量关于白酒酒糟开发再利用方面的报道,其中包括饲料、沼气、肥料、白炭黑等的开发以及对酒糟中植酸、类黑精和多肽等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但关于白酒酒糟中醇溶蛋白的提取及应用则尚且没有较系统全面的认识和深入的研究。因此,本课题以白酒酒糟为研究对象,对酒糟进行稻壳去除后,得到“去壳干酒糟粉”(简称“酒糟粉”),然后对酒糟粉的基本营养成分、蛋白质组分含量以及发酵过程中酒醅的蛋白质组分含量变化进行了分析;之后在此基础上采用不同提取方法对干燥前后的酒糟中的醇溶蛋白进行提取,并通过各种研究手段和物质特性分析比较了干燥处理对提取的酒糟醇溶蛋白是否具有较大影响;最后对酒糟醇溶蛋白作为水果保鲜涂膜剂的开发应用进行了初步探索,首次应用到对杨梅的涂膜保鲜,验证了白酒酒糟醇溶蛋白的保鲜性能,从而探究白酒酒糟醇溶蛋白在水果涂膜保鲜应用方面的开发潜力,为白酒酒糟再利用研究开辟一条新途径,最终实现白酒酒糟附加值的提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浓、清、酱三种香型的白酒酒糟进行除稻壳,得到不同香型“酒糟粉”,再对酒糟粉的基本营养成分、蛋白组分含量分布和发酵过程中酒醅的蛋白组分含量变化进行测定。基本营养成分包括粗蛋白、粗纤维、粗淀粉、粗脂肪、粗灰分、无氮浸出物和水分,其中浓、清、酱三种香型酒糟粉之间的营养成分含量差异不大,而相比于未除稻壳的酒糟,除稻壳后的酒糟粉的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变化幅度较大,其中粗蛋白含量提高了约150 g×kg-1,而粗纤维含量则降低了约200 g×kg-1。因此通过对白酒酒糟稻壳的去除,以为后续针对酒糟蛋白展开的研究提供便利。通过Osborne分级提取,确定了浓、清、酱三种香型酒糟粉的蛋白质组分分布情况;其中浓香型和清香型酒糟粉的蛋白组分含量分布情况相似,均为醇溶蛋白>清蛋白>谷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约占总提取蛋白的44%,清蛋白和谷蛋白次之,约占29%和23%,球蛋白分布比例最低,约为4%;而酱香型酒糟粉的蛋白组分含量分布为醇溶蛋白>谷蛋白>清蛋白>球蛋白,其中醇溶蛋白约占总提取蛋白的38%,谷蛋白和清蛋白约为29%和28%,球蛋白约5%,造成酱香型酒糟粉与浓、清两种香型酒糟粉之间的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制曲酿酒原料中小麦的含量配比。发酵过程中酒醅的蛋白组分含量整体均呈现上升的趋势。(2)分别采用醇碱法和乙酸法对干燥前后的白酒酒糟进行醇溶蛋白的提取,并比较醇溶蛋白的提取得率及纯度、分子量、氨基酸组成以及傅里叶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FTIR)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的测定结果。其中醇碱法的提取得率及纯度相比于乙酸法更高,最大能高约86.58%和6.36%,且醇碱法提取到的醇溶蛋白的分子量、氨基酸组成、傅里叶红外光谱和差示扫描量热仪的分析并未因酒糟的干燥而出现较大的差异,而乙酸法对于干燥前鲜酒糟的提取得率要显着高于干燥后的酒糟粉,且乙酸法提取的干燥前后的酒糟醇溶蛋白虽在结构上的差异不明显,但在氨基酸组成和热性质上均有所不同。最终结果表明醇碱法能够尽可能的保持酒糟粉和鲜酒糟中醇溶蛋白品质的一致性,更适合于白酒酒糟中醇溶蛋白的提取,从而便于后续对酒糟及其醇溶蛋白的开发再利用研究。(3)对从白酒酒糟中提取的醇溶蛋白进行开发应用,以期提高酒糟的附加值。以白酒酒糟醇溶蛋白为涂膜基质,以甘油、乳酸和聚乙二醇-400(Macrogol-400,PEG-400)为涂膜助剂,首次应用到对杨梅的常温涂膜保鲜。通过分析涂膜与未涂膜杨梅在外观、失重率、坏果率、呼吸强度、还原糖、Vc含量、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花色苷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等指标在贮藏期间的变化,从而表征白酒酒糟醇溶蛋白的保鲜性能。结果显示在常温条件下,经过醇溶蛋白涂膜保鲜剂保鲜的杨梅与未经过涂膜保鲜的普通杨梅相比,果实坏果率、失重率、呼吸强度和丙二醛含量明显受到抑制,还原糖含量被维持在一定水平,Vc、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和花色苷含量的降低速度有所减慢,延缓了杨梅的果实衰老进程,将保鲜期延长了约2~4天。从而证实了白酒酒糟醇溶蛋白在水果涂膜保鲜上的开发应用潜力,为白酒酒糟附加值的提升提供可能。

时翠萍[9](2019)在《原子力显微镜在食源性蛋白质纳米纤维结构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食品蛋白是无毒、营养丰富、易消化、易获取和农业可持续的人体营养摄入的关键蛋白质,每天由饮食摄取的食物蛋白质对人体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常见的食物蛋白主要有四种来源:(1)动物来源(2)植物来源(3)大型藻类来源(4)微生物来源。食品蛋白质的结构在食品加工(即热加工和非热加工)或储存过程(即低温保存)中可能发生变化,这对蛋白在体内的生物利用率、代谢和营养能力等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研究食品蛋白的结构特征及其在不同原料制备、加工或保存过程中的变化对更好利用食品蛋白是十分必要的。原子力显微镜作为一种重要的纳米技术工具在食品蛋白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高度成像是研究食品蛋白最常用的方法。本课题以食源性蛋白中的胶原蛋白、玉米醇溶蛋白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原子力显微镜从纳米尺度到微米尺度对其进行了相关研究,具体开展了如下工作:(1)采用醋酸法、热水法和氢氧化钠法三种提取方式从罗非鱼皮中提取胶原蛋白,基于湿鱼皮的质量,三种提取方式胶原蛋白产量为:醋酸法(11.7%)>热水法(10.7%)>氢氧化钠法(8.5%),基于鱼皮中初始胶原蛋白含量21.89g/100g蛋白产率分别为:醋酸法(53.4%)、热水法(48.9%)、氢氧化钠法(38.8%)。运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对三种提取方式胶原进行分子量的测定得:三种提取方式胶原蛋白分子量不同,且氢氧化钠法提取的胶原分子大多是水解的;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结果显示三种提取方式的胶原蛋白具有相似的分子结构。(2)对醋酸法提取的罗非鱼皮胶原蛋白(TSC)、I型牛肌腱(BFTC)和小鼠尾胶原蛋白(RTC)进行多态性和稳定性的研究,运用SDS-PAGE电泳对同一浓度不同上样量和不同浓度同一上样量的三种胶原研究得出:浓度相同不同上样量的三种胶原蛋白条带强度有明显差异,而对是否能够跑出蛋白条带无明显影响;浓度不同上样量相同时,蛋白浓度的大小对是否能够跑出蛋白条带有显着影响。运用ATR-FTIR光谱对不同热处理时间(0、7、14、21、28d)后波段范围在1600-1700cm-1三种胶原蛋白二级结构分析得BFTC二级结构随时间变化不明显,而RTC和TSC两种胶原则随时间变化明显。运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不同浓度下三种胶原蛋白的多态性进行观察,得纳米结构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浓度依赖性。将浓度为0.4mg/mL的三种胶原蛋白液,在37℃条件下恒温孵育不同时间(0、7、14、21和28d)对蛋白结构稳定性进行研究得:BFTC在孵育过程中纳米纤维转化为左旋螺纳米纤维,然后再转化为纳米颗粒;RTC纳米结构由原纤维、纳米颗粒和无序聚集物转化为纳米颗粒和原纤维;TSC纳米结构的纳米丝、纳米颗粒和无序聚集物结构则转化为纳米颗粒和原丝。(3)采用玉米醇溶蛋白进行蛋白带状膜/纤维膜的制备,运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进行成膜浓度的确定得,浓度为35%时能够制备得到大量长纳米带,且几乎没有纳米微粒的存在。因此,可用于纳米带/纤维膜的制备。运用扫描电镜(SEM)确定带状/纤维膜的成功制备,并用AFM对制备的膜进行截面分析,进一步确定蛋白膜的形状。然后,将制备得到的带状/纤维膜用于Fe3+的检测实验,发现载姜黄素玉米醇溶蛋白带状膜能够更迅速,更高效的用于Fe3+检测实验,且可用于饮用水中Fe3+含量的检测,检测温度对Fe3+的快速检测有明显影响,制备的这些纳米带状膜具有良好的储存稳定性。从而为蛋白带状膜的制备和其在实际生产当中的应用提供了指导,相信这也将在材料、环境和食品科学等科学和工程领域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蒋桂丽[10](2019)在《高产虾青素红发夫酵母的诱变、破壁提取及其虾青素包埋和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虾青素是已知的最强的抗氧化剂之一,具备抗癌、抗衰老、抗皱、提高人体免疫力和着色等多种功能,可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和化妆品等行业。天然虾青素主要由雨生红球藻与红发夫酵母生产所得,虽然红发夫酵母中虾青素含量略低于雨生红球藻,但红发夫酵母具有高密度培养、无需光照、生长周期短等优势而得到广泛关注。在红发夫酵母中虾青素的含量占总类胡萝卜素含量的70%以上。目前虾青素在市场上并没有得到普遍应用,其产量小、提取试剂不够安全、生产成本高以及不稳定等因素极大限制了它的应用。本论文对红发夫酵母菌株诱变、细胞破碎、甘蔗渣水解液发酵、虾青素包埋及稳定性等展开了研究,为虾青素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参考。首先研究了利用常温常压等离子体和紫外联合诱变方法处理红发夫酵母菌株,确定120μmol/L二苯胺作为培养基筛选剂,得到突变菌株Y1,表现出较好的遗传稳定性。用YPD作为发酵培养基,诱变菌株类胡萝卜素产量为54.38 mg/L,比原始菌株提高19.02%,类胡萝卜素含量为5.38 mg/g,比原始菌株提高22.00%。采用超声与酶解联合的方法对酵母细胞进行破碎,用乙醇提取色素,建立了一种绿色简便的细胞破碎和色素提取方法,即先超声60 min,后酶解10 h,酶量64.6 FPU/g,可获得96.01%的色素提取率。利用甘蔗渣水解液作为碳源,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氮源种类及浓度等培养基成分对红发夫酵母生长及类胡萝卜素合成的影响。确定了以甘蔗渣水解液为碳源的最佳培养基组成:30 g/L的甘蔗渣水解液,6 g/L的复合氮源(酵母提取物:尿素=3:1,w/w),硫酸镁0.5 g/L,磷酸二氢钾1.0 g/L。以优化后的培养基为底物,在22℃、220 rpm条件下培养96 h,红发夫酵母最终菌体量为12.65 g/L,类胡萝卜素产量达到88.57 mg/L。使用一种简便的相分离方法,利用玉米醇溶蛋白和水溶性壳寡糖对溶解在乙醇中的色素进行包埋,制备虾青素包合物,优化得到的最佳制备条件是:玉米醇溶蛋白浓度为10 mg/mL,玉米醇溶蛋白和壳寡糖质量比为1:1,虾青素乙醇溶液初始添加体积为230μL,此时虾青素的包埋率为94.34%,载药量为6.51 mg/g。经冷冻干燥后得到虾青素包合物,使用显微镜与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对包埋的虾青素进行了表征。包埋后虾青素的紫外和储存稳定性显着提高,4℃下表现出最高的稳定性,即最低的降解速率常数k(0.0097week-1)和最大的半衰期(71.4周)。虾青素包合物在白酒、白醋和苹果醋中均表现出良好的分散性,在25℃储存4周后,其可溶性分别为40、73.9和90%,且产品的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均显着增强。本研究提供了一种简单可行的虾青素包埋技术,经包埋处理后虾青素的紫外光稳定性和储藏稳定性得以显着提高,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二、玉米醇溶蛋白的提取和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玉米醇溶蛋白的提取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玉米湿饼中醇溶蛋白的提取及其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玉米醇溶蛋白的提取
        1.2.1.1 玉米醇溶蛋白提取率的测定
        1.2.1.2 玉米醇溶蛋白纯度的测定
        1.2.1.3 玉米醇溶蛋白得率的测定
        1.2.2 基本成分测定
        1.2.3 持水性
        1.2.4 持油性
        1.2.5 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
        1.2.6 静态流变特性
        1.2.7 红外光谱分析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讨论
    2.1 玉米醇溶蛋白提取的单因素实验
        2.1.1 乙醇浓度对玉米醇溶蛋白提取率和纯度的影响
        2.1.2 料液比对玉米醇溶蛋白提取率和纯度的影响
        2.1.3 提取时间对玉米醇溶蛋白提取率和纯度的影响
        2.1.4 提取温度对玉米醇溶蛋白提取率和纯度的影响
    2.2 玉米醇溶蛋白提取的正交实验
    2.3 玉米醇溶蛋白的持水性和持油性
    2.4 玉米醇溶蛋白的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
    2.5 玉米醇溶蛋白溶液的静态流变特性
    2.6 玉米醇溶蛋白的红外光谱分析
3 结论

(2)罗非鱼皮胶原蛋白发酵法提取及其电纺膜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胶原蛋白概述
        1.1.1 胶原蛋白简介
        1.1.2 胶原蛋白结构
        1.1.3 胶原蛋白来源
        1.1.4 胶原蛋白的应用
    1.2 胶原蛋白的制备
        1.2.1 预处理方法
        1.2.2 提取方法
    1.3 胶原蛋白膜概述
        1.3.1 胶原蛋白膜
        1.3.2 胶原蛋白膜的制备方法
        1.3.3 胶原蛋白膜的应用
    1.4 静电纺丝概述
        1.4.1 静电纺丝技术简介
        1.4.2 静电纺丝技术的影响因素
        1.4.3 静电纺丝技术的应用
    1.5 研究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2 发酵法去除罗非鱼皮中杂蛋白的工艺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原材料处理
        2.3.2 罗非鱼鱼皮基本成分的测定
        2.3.3 种子液制备
        2.3.4 接种量对罗非鱼皮中杂蛋白的除去效果影响
        2.3.5 料液比对罗非鱼皮中杂蛋白的除去效果影响
        2.3.6 发酵时间对罗非鱼皮中杂蛋白的除去效果影响
        2.3.7 发酵液中羟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2.3.8 发酵液中总蛋白含量的测定
        2.3.9 杂蛋白去除率的计算
        2.3.10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干罗非鱼鱼皮成分分析
        2.4.2 接种量对去除罗非鱼皮中杂蛋白的影响结果分析
        2.4.3 料液比对去除罗非鱼皮中杂蛋白的影响结果分析
        2.4.4 发酵时间对去除罗非鱼皮中杂蛋白的影响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发酵法对罗非鱼皮胶原蛋白结构及物理性质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原材料处理
        3.3.2 罗非鱼皮预处理
        3.3.3 罗非鱼皮胶原蛋白的制备
        3.3.4 胶原蛋白中羟脯氨酸的测定
        3.3.5 胶原蛋白氨基酸组成的测定
        3.3.6 胶原蛋白凝胶电泳图的测定
        3.3.7 胶原蛋白紫外吸收光谱的测定
        3.3.8 胶原蛋白红外吸收光谱的测定
        3.3.9 胶原蛋白圆二色谱的测定
        3.3.10 胶原蛋白热稳定性测定
        3.3.11 胶原蛋白的溶解性测定
        3.3.12 胶原蛋白的微观结构测定
        3.3.13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罗非鱼皮胶原蛋白的提取率
        3.4.2 罗非鱼皮胶原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分析
        3.4.3 罗非鱼皮胶原蛋白的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3.4.4 罗非鱼皮胶原蛋白的凝胶电泳图分析
        3.4.5 罗非鱼皮胶原蛋白的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3.4.6 罗非鱼皮胶原蛋白的圆二色光谱分析
        3.4.7 罗非鱼皮胶原蛋白的热稳定性分析
        3.4.8 罗非鱼皮胶原蛋白的溶解性分析
        3.4.9 罗非鱼皮胶原蛋白电子扫描电镜图的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胶原蛋白/玉米醇溶蛋白静电纺丝电纺膜的制备及表征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溶剂选择
        4.3.2 浓度选择
        4.3.3 工艺参数对胶原蛋白/玉米醇溶蛋白电纺膜纤维形态的影响
        4.3.4 玉米醇溶蛋白对胶原蛋白/玉米醇溶蛋白电纺膜的影响
        4.3.5 胶原蛋白/玉米醇溶蛋白电纺膜的结构表征
        4.3.6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溶剂的确定
        4.4.2 浓度的确定
        4.4.3 纺丝电压对胶原蛋白/玉米醇溶蛋白电纺膜纤维形态的影响
        4.4.4 柱推速度对胶原蛋白/玉米醇溶蛋白电纺膜纤维形态的影响
        4.4.5 接收距离对胶原蛋白/玉米醇溶蛋白电纺膜纤维形态的影响
        4.4.6 不同质量比胶原蛋白/玉米醇溶蛋白电纺膜微观结构分析
        4.4.7 不同质量比胶原蛋白/玉米醇溶蛋白电纺膜红外光谱图分析
        4.4.8 不同质量比胶原蛋白/玉米醇溶蛋白电纺膜圆二色谱图分析
        4.4.9 不同质量比胶原蛋白/玉米醇溶蛋白电纺膜X-射线衍射图分析
        4.4.10 不同质量比胶原蛋白/玉米醇溶蛋白电纺膜的热曲线分析
        4.4.11 不同质量比胶原蛋白/玉米醇溶蛋白膜的热重分析
        4.4.12 不同质量比胶原蛋白/玉米醇溶蛋白电纺膜水接触角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胶原蛋白/玉米醇溶蛋白/没食子酸电纺膜的制备、表征及应用
    5.1 引言
    5.2 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胶原蛋白/玉米醇溶蛋白/没食子酸膜的制备
        5.3.2 没食子酸含量对胶原蛋白/玉米醇溶蛋白膜纤维形态的影响
        5.3.3 没食子酸含量对胶原蛋白/玉米醇溶蛋白膜红外光谱的影响
        5.3.4 没食子酸含量对胶原蛋白/玉米醇溶蛋白膜X-衍射图的影响
        5.3.5 没食子酸含量对胶原蛋白/玉米醇溶蛋白膜疏水特性的影响
        5.3.6 没食子酸含量对胶原蛋白/玉米醇溶蛋白膜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5.3.7 胶原蛋白/玉米醇溶蛋白/没食子酸膜对罗非鱼肉的保鲜研究
        5.3.8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胶原蛋白/玉米醇溶蛋白/没食子酸电纺膜的微观结构分析
        5.4.2 胶原蛋白/玉米醇溶蛋白/没食子酸电纺膜的红外光谱图分析
        5.4.3 胶原蛋白/玉米醇溶蛋白/没食子酸电纺膜X-射线衍射图分析
        5.4.4 胶原蛋白/玉米醇溶蛋白/没食子酸电纺膜的疏水特性分析
        5.4.5 胶原蛋白/玉米醇溶蛋白/没食子酸电纺膜的抗氧化性分析
        5.4.6 罗非鱼肉p H分析
        5.4.7 罗非鱼肉质构分析
        5.4.8 罗非鱼肉挥发性盐基氮分析
        5.4.9 罗非鱼肉菌落总数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3)响应面法优化玉米醇溶蛋白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设备
    1.3 试验方法
        1.3.1 玉米醇溶蛋白提取工艺流程
        1.3.2 玉米醇溶蛋白提取率测定
        1.3.3 玉米醇溶蛋白纯度测定
        1.3.4 响应面试验设计
        1.3.5 DPPH自由基清除率测定
        1.3.6 ABTS+·自由基清除率测定
        1.3.7 羟基自由基清除率测定
        1.3.8 自由基清除率计算公式
        1.3.9 数据分析与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提取温度对玉米醇溶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2.2 提取时间对玉米醇溶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2.3 乙醇浓度对玉米醇溶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2.4 p H对玉米醇溶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2.5 固液比对玉米醇溶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2.6 玉米醇溶蛋白提取工艺模型建立及其显着性检验
    2.7 玉米醇溶蛋白提取率中各因素交互作用分析
    2.8 响应面方程验证
    2.9 提取醇溶蛋白抗氧化评价
3 讨论与结论

(4)玉米醇溶蛋白的超声辅助酶法提取工艺及不同提取方法对其结构和功能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原料与试剂
        1.1.2 仪器与设备
    1.2 实验方法
        1.2.1 玉米蛋白粉组分测定
        1.2.2 玉米醇溶蛋白的提取
        1.2.2.1 超声辅助α-淀粉酶法
        1.2.2.2 醇法
        1.2.2.3 酶法
        1.2.2.4 超声波法
        1.2.3 玉米醇溶蛋白功能特性的测定
        1.2.3.1 溶解性
        1.2.3.2 持水/持油力
        1.2.3.3 乳化性
        1.2.4 粒径、SDS-PAGE分析
        1.2.5 玉米醇溶蛋白结构的测定
        1.2.5.1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定
        1.2.5.2 紫外吸收光谱测定
        1.2.5.3 内源荧光光谱测定
        1.2.5.4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1.2.5.5 巯基(SH)和二硫键(SS)含量测定
        1.2.6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玉米蛋白粉组分(见表1)
    2.2 超声辅助α-淀粉酶法工艺优化
    2.3 提取方法对玉米醇溶蛋白功能特性的影响
        2.3.1 溶解性(见图2)
        2.3.2 持水/持油力(见图3)
        2.3.3 乳化性(见图4)
    2.4 提取方法对玉米醇溶蛋白粒径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见图5、图6)
    2.5 提取方法对玉米醇溶蛋白结构的影响
        2.5.1 二级结构(见表2)
        2.5.2 紫外吸收光谱(见图7)
        2.5.3 内源荧光光谱(见图8)
        2.5.4 微观结构(见图9)
        2.5.5 巯基和二硫键含量(见图10)
3 结 论

(5)醇溶蛋白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醇溶蛋白的提取
2 醇溶蛋白的应用
3 醇溶蛋白的改性
    3.1 磷酸化改性
    3.2 去酰胺改性
    3.3 酰化改性
    3.4 交联改性
    3.5 共混改性
    3.6 糖基化改性
    3.7 酶法改性
    3.8 聚合物表面的等离子体和接枝改性
    3.9 复合方法改性
4 总结与展望

(6)玉米醇溶蛋白提取技术及在食品中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玉米醇溶蛋白的提取
    1.1 有机溶剂提取
    1.2 物理技术辅助有机溶剂提取
    1.3 生物技术辅助有机溶剂提取
2 玉米醇溶蛋白的应用
    2.1 玉米醇溶蛋白膜
    2.2 玉米醇溶蛋白纳米颗粒
    2.3 玉米醇溶蛋白肽
3 结语与展望

(7)超声波辅助提取玉米黄粉中醇溶蛋白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设备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玉米黄粉主要成分分析
        2.2.2 玉米黄粉预处理
        2.2.3 玉米醇溶蛋白的提取工艺
        2.2.4 醇溶蛋白提取率的测定
        2.2.5 玉米醇溶蛋白提取单因素试验
        (1)料液比的选择
        (2)提取液pH条件的选择
        (3)提取温度的选择
        (4)提取时间的选择
        2.2.6 玉米醇溶蛋白提取响应面优化试验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玉米黄粉主要成分分析
    3.2 玉米醇溶蛋白提取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3.2.1 料液比对玉米醇溶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3.2.2 提取液pH值对玉米醇溶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3.2.3 提取温度对玉米醇溶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3.2.4 提取时间对玉米醇溶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3.3 玉米醇溶蛋白提取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分析
        3.3.1 响应面试验结果与方差分析
        3.3.2 响应面分析及提取条件优化
4 总结

(8)白酒酒糟中醇溶蛋白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立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酒糟的营养成分
        1.2.2 白酒酒糟的高值化利用
        1.2.3 醇溶蛋白的基本概况
        1.2.4 醇溶蛋白的提取
        1.2.5 醇溶蛋白的开发应用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样品
        2.1.2 主要试剂
        2.1.3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酒糟除稻壳
        2.2.2 酒糟粉基本成分测定
        2.2.3 游离氨基酸测定
        2.2.4 蛋白组分分级提取
        2.2.5 醇溶蛋白提取方法
        2.2.6 水解氨基酸测定方法
        2.2.7 FTIR分析
        2.2.8 DSC分析
        2.2.9 涂膜保鲜剂的制备和涂膜
        2.2.10 杨梅品质及理化指标的测定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酒糟粉”的制备—酒糟除稻壳
    3.2 酒糟粉基本营养成分及蛋白组分分布
        3.2.1 酒糟粉基本营养成分
        3.2.2 酒糟粉蛋白组分分布
        3.2.3 浓香型酒糟粉游离氨基酸
    3.3 发酵过程中酒醅的蛋白组分变化
    3.4 干燥前后酒糟中醇溶蛋白的提取及性质比较
        3.4.1 提取得率及纯度
        3.4.2 分子量分布
        3.4.3 氨基酸组成
        3.4.4 FTIR
        3.4.5 DSC
    3.5 酒糟醇溶蛋白的初步开发—杨梅的常温涂膜保鲜
        3.5.1 杨梅外观变化
        3.5.2 杨梅理化指标的变化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9)原子力显微镜在食源性蛋白质纳米纤维结构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原子力显微镜(AFM)的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1.3 AFM的组成
    1.4 食品蛋白质研究中的AFM成像模式
        1.4.1 AFM的三种主要成像模式
        1.4.2 AFM的二次成像模式
        1.4.3 食品蛋白研究中AFM成像模式的应用
    1.5 AFM纳米成像在食品蛋白研究中的观察方法
    1.6 食品蛋白质研究中AFM纳米成像的研究类型
        1.6.1 食品蛋白的亚结构分析
        1.6.2 食品蛋白质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研究
        1.6.3 食品蛋白基生物材料的形貌表征
        1.6.4 食品蛋白加工及保存效果研究
        1.6.5 食品蛋白基生物材料的细胞生长研究
    1.7 肉蛋白的AFM纳米成像
    1.8 海产品蛋白质的AFM纳米成像
    1.9 牛奶蛋白质的AFM纳米成像
        1.9.1 酪蛋白的AFM纳米成像
        1.9.2 乳清蛋白的AFM纳米成像
    1.10 谷物蛋白质的AFM纳米成像
        1.10.1 大豆蛋白的AFM纳米成像
        1.10.2 小麦蛋白质的AFM纳米成像
        1.10.3 玉米蛋白质的AFM纳米成像
        1.10.4 AFM对水稻蛋白质的纳米成像
        1.10.5 高粱蛋白质的AFM纳米成像
        1.10.6 豌豆蛋白质的AFM纳米成像
    1.11 AFM对卵蛋白的纳米成像
    1.12 AFM对马铃薯蛋白的纳米成像
    1.13 AFM成像的优缺点
    1.14 论文的主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罗非鱼皮胶原蛋白的提取与表征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原材料的处理
        2.3.2 罗非鱼皮胶原蛋白的提取
        2.3.3 罗非鱼皮胶原蛋白产量的测定
        2.3.4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2.3.5 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胶原蛋白样品的制备及产量
        2.4.2 胶原蛋白的SDS-PAGE图谱
        2.4.3 胶原蛋白的ATR-FTIR光谱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FM应用于胶原蛋白纳米结构多态性与稳定性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罗非鱼皮胶原蛋白(TSC)的提取
        3.3.2 SDS-PAGE实验
        3.3.3 原子力显微镜(AFM)成像与分析
        3.3.4 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测量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胶原的SDS-PAGE条带
        3.4.2 三种胶原蛋白的纳米结构多态性
        3.4.3 胶原稳定性的异位观察
        3.4.4 胶原的ATR-FTIR光谱
        3.4.5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FM在玉米醇溶蛋白纳米带状纤维表征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静电纺丝纳米带状膜的制备
        4.3.2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4.3.3 失重率测量
        4.3.4 形态测量
        4.3.5 FTIR测量
        4.3.6 AFM测量
        4.3.7 电纺纳米带状膜的金属离子检测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载姜黄素玉米醇溶蛋白膜的制备与表征
        4.4.2 载姜黄素玉米醇溶蛋白膜的SEM和 AFM观察
        4.4.3 电纺纳米带状膜对Fe~(3+)的检测
        4.4.4 电纺纳米纤维膜对Fe~(3+)的检测
        4.4.5 载姜黄素玉米醇溶蛋白膜的ATR-FTIR光谱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高产虾青素红发夫酵母的诱变、破壁提取及其虾青素包埋和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虾青素简介
        1.1.1 虾青素结构性质
        1.1.2 虾青素功能特性和应用
    1.2 红发夫酵母合成虾青素的研究进展
        1.2.1 红发夫酵母的介绍
        1.2.2 红发夫酵母细胞内虾青素的合成
        1.2.3 虾青素高产菌株的诱变选育
        1.2.4 红发夫酵母的破壁及虾青素提取
    1.3 甘蔗渣水解液
    1.4 虾青素包埋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红发夫酵母高产类胡萝卜素菌株的诱变选育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菌种来源
        2.2.2 培养基
        2.2.3 仪器与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酵母菌种保藏与活化
        2.3.2 生物量的测定
        2.3.3 超声与酶解法联合破壁酵母细胞和类胡萝卜素产量的测定
        2.3.4 红发夫酵母生长曲线的测定
        2.3.5 诱变方法
        2.3.6 突变菌株的选育
        2.3.7 遗传稳定性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红发夫酵母的生长曲线
        2.4.2 紫外和常温常压等离子体诱变致死率曲线
        2.4.3 高产类胡萝卜素菌株的筛选
        2.4.4 遗传稳定性研究
        2.4.5 细胞破壁及类胡萝卜素的提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诱变菌发酵甘蔗渣水解液产类胡萝卜素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菌株
        3.2.2 培养基
        3.2.3 仪器与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菌种的保藏、活化与培养
        3.3.2 甘蔗渣水解液的制备
        3.3.3 红发夫酵母发酵甘蔗渣水解液产类胡萝卜素特性研究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甘蔗渣水解液的主要成分
        3.4.2 不同氮源对红发夫酵母生长和类胡萝卜素积累的影响
        3.4.3 碳氮比对红发夫酵母生长和类胡萝卜素积累的影响
        3.4.4 混合氮源对红发夫酵母生长和类胡萝卜素积累的影响
        3.4.5 红发夫酵母以复合碳源和甘蔗渣水解液为碳源的参数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虾青素包合物的制备及在食品中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菌株
        4.2.2 培养基
        4.2.3 仪器与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菌种的保藏、活化和培养
        4.3.2 收集红发夫酵母细胞
        4.3.3 类胡萝卜素的提取与制备
        4.3.4 虾青素包合物的制备
        4.3.5 虾青素包合物的显微镜观察
        4.3.6 虾青素包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4.3.7 虾青素包合物的储存稳定性测定
        4.3.8 虾青素包合物的紫外稳定性测定
        4.3.9 虾青素包合物在水和食品中的可溶性测定
        4.3.10 虾青素包合物的颜色测定
        4.3.11 虾青素包合物在食品中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红发夫酵母中虾青素的提取
        4.4.2 虾青素包合物制备条件优化
        4.4.3 虾青素包合物的形态
        4.4.4 红外光谱定性分析
        4.4.5 虾青素包合物对紫外光的稳定性
        4.4.6 虾青素包合物热稳定性
        4.4.7 pH对虾青素包合物水溶性的影响
        4.4.8 虾青素包合物在不同温度下的颜色变化
        4.4.9 虾青素包合物在不同食品中的颜色
        4.4.10 虾青素在不同食品中的可溶性及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玉米醇溶蛋白的提取和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玉米湿饼中醇溶蛋白的提取及其特性分析[J]. 郭翎菲. 食品科技, 2021(07)
  • [2]罗非鱼皮胶原蛋白发酵法提取及其电纺膜的制备与应用研究[D]. 宋增柳. 广东海洋大学, 2021
  • [3]响应面法优化玉米醇溶蛋白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评价[J]. 王岩,王建宇,于璐,袁凤娟,张萌,吴红艳,高建伟,王拓一.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21(04)
  • [4]玉米醇溶蛋白的超声辅助酶法提取工艺及不同提取方法对其结构和功能特性的影响[J]. 张明珠,张丽芬,陈复生,蒋守业. 中国油脂, 2021(04)
  • [5]醇溶蛋白应用研究进展[J]. 马劲,陈世乾,闵建华.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21(03)
  • [6]玉米醇溶蛋白提取技术及在食品中应用研究[J]. 张明珠,张丽芬,陈复生. 食品科技, 2021(02)
  • [7]超声波辅助提取玉米黄粉中醇溶蛋白工艺优化[J]. 陈静,陈志宏,张汆,刘洋,何晓伟. 武汉轻工大学学报, 2020(06)
  • [8]白酒酒糟中醇溶蛋白的研究与应用[D]. 侯梦媛. 江南大学, 2020(01)
  • [9]原子力显微镜在食源性蛋白质纳米纤维结构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 时翠萍.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10]高产虾青素红发夫酵母的诱变、破壁提取及其虾青素包埋和应用研究[D]. 蒋桂丽.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玉米蛋白的提取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