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作家藤井树在台湾走红

网络作家藤井树在台湾走红

一、网路作家藤井树走红台湾(论文文献综述)

周莹[1](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孙敏[2](2018)在《网络都市言情小说论析》文中提出网络都市言情小说为传统都市言情小说在当下的变体。它继承传统通俗言情小说,吸收网络文化、流行文化、青年亚文化,相比传统都市言情小说,在内容与形式上表现出极大的创新性。本篇论文对网络都市言情小说做初步探讨,立足文本细读,通过将网络都市言情小说与文学史上的传统都市言情小说进行对比,发掘网络都市言情小说的新特征。另外,围绕网络文化、青年亚文化、二次元文化等,解读网络都市言情小说中的各种写作倾向,并做出初步的价值判断。论文由三部分组成:绪论、正文、结语。绪论部分,首先,简要梳理都市言情小说的发展历史,对“网络都市言情小说”概念及本文的研究范围进行界定和说明。其次,介绍网络都市言情小说目前的研究现状。再次,指出本文的创新点。正文部分分三章,内容如下:第一章,网络都市言情小说的爱情叙事。相比传统都市言情小说,网络都市言情小说在爱情的书写上体现出鲜明的网络时代创作特点。在爱情叙事上,它具有后现代特质,体现出平面化、片段化、日常化的特点;它细致表现了网络时代人们的爱情心理:甜、宠、虐、感伤,反映当下人的新审美症候;在写法上,在网络媒介及网络文化的影响下,体现出互动、拼贴、金手指等新的网文创作特质。第二章,网络都市言情小说的空间书写。网络都市言情小说的出现与城市的发展、年轻人在城市的聚居密不可分。本章从网络都市言情小说的空间书写入手,分析出现于小说中的两类空间,即真实的生活空间——城市空间、虚构的理想空间——校园空间,空间决定人的生存感受,同样人的生存也赋予空间新的意义;在网络都市言情小说的空间书写背后反映的则是都市青年的精神面貌。第三章,网络都市言情小说的性别表达。网络都市言情小说是一鲜明的“女性向”小说,但该类型小说同样有大量的男性作者与读者。本章从两性视野出发,探讨性别意识如何影响网络都市言情小说的写作与阅读,首先比较“男性向”与“女性向”小说的性别角色形象;其次分析“男性向”与“女性向”小说的不同性别叙事模式,探讨建构和谐两性话语的艰难;最后指出网络都市言情小说的女性作者及读者是如何表达她们的女性意识的。结语部分,首先对论文进行总结,指出关于网络都市言情小说的研究本文所未涉及的部分;其次,分析网络都市言情小说在创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如过度的模式化、格局的狭窄、优秀作品的缺失;再次,指出网络都市言情小说在表达当下年轻人的情感体验方面的功能,并对其未来发展做出展望。

周婧[3](2017)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华语青春电影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春电影作为中国当下电影产业的重要电影类型之一,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青春电影相对稳定的类型范式。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影产业的不断演进,青春电影也逐渐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青春自省发展为以“青春怀旧”为叙事情怀,杂糅进爱情、都市、浪漫、喜剧、犯罪等元素的多元化电影类型。青春电影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变,成为中国观众喜闻乐见的电影类型之一,并透过私人化的“青春”这一历时性过程透视中国现代社会宏大的历史背景,将历史微缩于个人记忆中,创作出带有中国特色的青春电影。本文以青春电影为研究主体,梳理青春电影的发展历程,探讨青春电影在类型生产、类型叙事方面的特征,并进而从美学、文化角度解读青春电影的内涵与主旨,剖析青春电影的历史与现状,探讨青春电影这一电影类型形成的必然性与重要性。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的青春电影,受到了学界的关注,引发了研究者对其类型形成的探索。青春电影主要指以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精神困惑、生理及心理变化,以及青春主体在爱情、亲情、友情方面的情感经历,围绕其在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形成过程中发生的种种事件为叙事内容和题材的电影。世界青春电影自电影产生之初发轫,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呈现出显着的类型特征:从青春影像的崛起到冷遇沉寂后的勃发,从个人化的经验投射到多元化的创作转向,经过百年的发展成为世界部分国家与地区的重要电影类型。华语青春电影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经历了理想主义青春时代后,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走向成熟,并在二十一世纪后出现类型的转向,逐渐由小众化、自传式的青春记录走向大众化、商业娱乐化的青春狂欢。虽然青春元素在华语电影中早已有之,但以青春题材和故事作为主体叙事经历了一系列漫长的过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的华语青春电影在类型叙事上形成了稳定的特征,在叙事母题方面,华语青春电影中以青春主体混乱的爱与迷失的性之间的冲突展现其在成长时期对爱与性的困惑;同时,对成人世界的向往与逃避使青春主体形成了既渴望成长获得成人资格又拒绝成长惧怕长大的内心迷茫;青春电影中也通过暴力与死亡展现青春世界的残酷与无序,在母题表达上表现出犹疑与矛盾的特征。在人物塑造方面,华语青春电影以青春主体、长者形象、“过客”形象三个群体构设人物图谱,青春主体的叛逆、迷茫与边缘化往往由“不在场”的母亲与“不称职”的父亲造成,家庭的破碎造成成长的歧路。教练、明星甚至偶遇的陌生人都可能成为青春主体的精神导师,引领青春主体走向成长。在影像叙事方面,以现实记录影像、残酷青春影像、浪漫怀旧影像、清新明丽影像演绎不同风格的青春电影,将青春世界以多重视角呈现于观众;在叙事结构方面,华语青春电影往往一反经典好莱坞叙事方式,运用反经典叙事、旅程式叙事、散文式叙事和回忆叙事的方式讲述青春故事,以呈现出青春里复杂而敏感的情感维度。华语青春电影通过空间生产建构地域文化身份,青春主体的家庭空间是破碎与复杂的,家庭的残缺与破败、父母亲人的缺席与出走透视出独特的时代症候;而校园空间往往意味着规则与束缚,成为青春主体企图逃离与越轨的场域;相对而言,公共空间恰成为其活动与生活的主场,尽管放纵与游荡其中的青春主体仍感到迷茫,无法得到最终的救赎;村镇与都市是青春主体主要的生存空间,逐渐世俗化的乡村已不再具有曾经的诗意,落后与破败成为青春主体的禁锢空间,都市与城镇的现代化使青春主体迷失其中,成为堕落与放纵的乐园。除此之外,火车、游轮、高楼、四合院成为地域文化身份的符码,以青春世界的镜中之像管窥自我的地域文化身份。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至今,青春电影经历了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的美学追求。以青春为入口透视现实图景,以现实主义立场运用写实主义美学观念书写青春,青春故事背后演绎出的是对现实的强烈观照;同时,以青春为镜像通过青春主体的漂泊与“异化”表现出现代主义中对存在与价值的强烈追求。而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的青春电影,同样以青春的名义阐释了新时代青春消费主义的特征,并在影片中呈现出拼贴、碎片化、复制性以及对权威与意义的消解。“青春”不仅仅是人生中独特的成长阶段,同时,以青春为契机,表现出对现实世界的观照、对自我价值的追寻与叩问。随着时代的更迭,青春电影演绎出不同的美学色彩与思想内涵。作为以青少年群体为主要叙事对象的青春电影必然带有强烈的青年亚文化色彩,然而,华语青春电影为西方文化理论中的青年亚文化找到了本土化的表达路径,青春电影本身成为表达越轨者思想的有力武器,成为青年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对抗阵地,尽管结果无可避免地被强大的消费文化收编,但以影像维度表达青年文化的表征,仍将居于边缘地位的青年亚文化拉入到大众视野,完成了对青年文化的本土化表述。同时,女性亚文化也在青春电影中以独特的表现方式呈现,关注青春时期女性自我的发现与建构,阐释青春女性在情感的坚守中完成心理与生理上的双重蜕变。华语青春电影在其漫长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意蕴、文化属性与电影类型特征,作为一种电影类型,在当下中国电影产业如火如荼的发展势头中,如何保持受众对其的新鲜度与认同感,如何在今后的发展中将商业性与艺术性和谐统一,如何在情感维度上形成深刻而持久的吸引力将成为华语青春电影未来将面对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青春电影深入而细致的研究,解读了青春电影类型形成的规律及其美学、文化属性。青春世界的绚烂与丰富,青春在每个人成长中的独特性决定了青春电影必将作为华语地区重要的电影类型持续发展下去,继续讲述不同时代的青春记忆。

刘欢[4](2014)在《同根同藤双生花 ——大陆与台湾网络小说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网络小说一出现,就伴随着各种声音。尽管对如何看待网络小说在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但一个不容否定的事实则是:自从1991年4月26日发表于《华夏文摘》的小说《奋斗与平等》一出现,网络小说则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发展,呈现愈发繁荣的态势。现有的研究繁多,或从文学理论出发,多个角度探讨网络文学的本源、影响、发展、未来走向以及与新媒体关系,或关注网络文学某一文学题材和某一相关文化现象,或关注后现代语境下的网络文学产业,但在网络文学的地域文化研究方面,却还是空白。大陆与台湾近些年的交流日益频繁,文化也互相影响,从网络文学的继其声气和嬗变也可见一斑。本文主要从相关文艺理论出发,以海峡两岸的网络小说为对象,将大陆和台湾的网络小说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比较,分析其原因。论文主要分以下五个部分来论述:序言主要论述选题目的和选题理由、研究对象的界定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以时间纵向入手,对大陆和台湾网络小说历史的交互嬗变进行梳理和界定。初步界定为:缓慢萌芽期(1992-1996),台湾新生期(1997-2002),继其声气期(2003-2007)和大陆主导期(2008至今)。通过对这四个时期海峡两岸网络小说作家作品和流行样式的比较分析,总结两岸网络小说的时期特征。第二章从平面横向出发,根据以往的研究,将网络小说分为言情类、想象类、解构类和文体探索类三个部分,分别比较大陆和台湾网络小说的异同,以期对二者进行客观而全面的评价。第三章主要分析造成大陆和台湾网络小说异同的原因: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社会与历史语境的差异等。余论主要对本文的观点进行总结,并对大陆与台湾网络文学的现状和走向进行了展望,兼论大陆和台湾网络小说的文化意义。

徐松如[5](2012)在《都市文化视野下的旅沪徽州人(1843-1953)》文中研究说明近百年来上海一直是中国的商贸之都,随着上海的飞速进步与发展,上海史研究成为一门“显学”。上海是个典型的移民城市,客籍人口占80%左右,构成上海人口的主体。因此,移民与上海城市发展研究成为不断受到关注的问题之一。对一些移民群体在上海的个案研究,成果也是层出不穷,像宁波人、苏北人、福建人和广东人都有专着出版。但由于上海城市发展的复杂性以及不同地域的移民群体具有独特的地缘性,不同的移民群体与上海城市发展的关系不同,因此开展个案研究仍有必要。本文以旅沪徽州人作为研究对象,对徽州人在上海的活动情况做一个长时段的研究,时间的上限定为1843年,下限为1953年,全面且系统地梳理百余年间徽州人移居上海的历程、规模、组织形态、经营活动、社会交往、身份认同以及与家乡之间的关系等内容。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徽州人适应和融入上海本土社会的过程也即是徽州文化传播的过程。徽州文化是上海都市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徽州移民在传播徽州文化的同时,自身也发生文化变迁,并逐渐融入上海都市文化之中。他们服务于桑梓的过程,也将上海都市文化传播于徽州,给徽州文化以强力的影响。区域之间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建国以后,移民上海的历史中止了。1953年,随着徽州人建立的同乡组织消亡,徽州与上海的文化互动大大削弱了。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笔者意欲说明以下观点:都市中的移民群体是区域文化互动的“文化中介人”,他们不仅为构建都市文化提供重要源泉,也为桑梓的发展和变迁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方菶泙[6](2012)在《大学校园网络小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华语网络文学十余年间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目前网络文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如对网络文学的宏观探讨较多,而文本研究甚少;研究远远滞后于创作;缺少属于自身的批评标准和同代的评论家等。如今,类型化成为网络文学的发展趋势,大学校园网络小说便是网络文学题材类型中的一种,拥有着大量的作者和读者,涌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论文全面论述了大学校园网络小说的内涵、发展脉络、创作基调和思想艺术的框架模式,并从成长主题和青春叙事两个层面,专题研究了该类小说的代表作家孙睿及其作品《草样年华》系列。同时,论文基于问卷调查以及对问卷的数据分析,反映出了网络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基本问题。

黄发有[7](2010)在《从宁馨儿到混世魔王——华语网络文学的发展轨迹》文中研究说明

赵敏[8](2010)在《村上春树作品在中国大陆的畅销现象研究》文中认为村上春树是日本最具世界性影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都有极高的知名度、极大的影响力。自从1989年漓江出版社翻译出版《挪威的森林》以来,中国大陆陆续出版了30多部他的作品。其中以2001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村上春树文集”最为着名,该套书在中国大陆掀起了一股“村上春树热”。迄今为止,村上春树的几部代表作(《挪威的森林》《且听风吟》与《海边的卡夫卡》等)都创造了销售几十万册、印刷20多次的神话,受到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热捧。现有研究成果基本上是从文艺学的角度,以文本研究为主要内容,探讨村上春树作品的文学价值和精神内涵。而“村上春树热”既是一种文学现象和出版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村上春树”这个词在中国大陆已经成为一种流行时尚,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一种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因此,有必要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本文以村上春树作品在中国大陆的畅销现象为论题,从传播学、出版学、文化学、文艺学、社会学、市场营销学等多角度、多层面,系统而深入地探讨了这一现象的内涵、表现、原因、启示。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对迄今为止研究村上春树及其作品的文献进行综述,交代研究这一课题的必要性,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总体结构;第二章概述村上春树的生平,梳理了村上春树作品在中国大陆、港台以及世界各地的出版发行情况,重点阐述了村上春树作品在中国大陆出版的四个阶段;第三章归纳“村上春树热”在中国大陆的表现:作品畅销、拥有大量忠诚的读者、新生代作家模仿对象、大众媒体关注的焦点、有关图书大量出版;第四章从影响读者阅读和购买行为的四个方面(社会背景、文本特征、受众文化族群、媒介传播技巧)分析了村上春树作品在中国大陆畅销的原因:作品内在精神契合都市青年的精神世界、村上春树作品的鲜明风格极大地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小资”族群将村上春树符号化、出版单位营销手段的催化作用;第五章探讨了村上春树作品的畅销对我国出版工作者的启示:跨越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的鸿沟;内容为王,营销为后,树立品牌;版权引进中避免恶性竞争,版权输出中有机融合民族化与全球化;文学译着要重视翻译的二次创造。

白莲[9](2004)在《从经典网文看网络小说的生产与消费》文中认为

姜英[10](2003)在《网络文学的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今天,没有人会怀疑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以及它对包括作家、艺术家在内的所有人对世界、对社会、对人自身的认识与体验的不可避免的改变。网络作为一种基于现代科技发明的新型信息传播媒体,不仅改变了文学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而且带来了网络文学与传统纸媒体文学不同的诸多特点,如个人性、选择性、综合性、交互性、瞬时性、虚拟性、共享性等功能性特点。然而,当前从文艺学、美学的角度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给文学艺术造成的全面影响作深入、系统的专业研究却十分薄弱,不少研究将上述网络文学的功能性特点误认为是网络文学的本质特征,致使此类研究局限于现象性描述,难于深入把握到网络文学的本质。 本文认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不同一方面表现在文学形态上的显着差异,如:超文本、多媒体、交互式创作等,另一方面,更是表现在其价值倾向上的根本变革。中文网络文学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由海外少数非文学专业人士开始尝试创作,到今天在网上的蓬勃发展,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在“文学终结”的哀叹中,显示了巨大的生命力和长足的发展势头,这是值得文学研究者深思的课题。本文认为,网络文学发展的强劲势头彰显了其在价值倾向上的民间本位、对话平台、自由精神等特征,而这些特征正是网络文学的本质。这亦是本文的着眼点和创新点。 从理论上看,研究网络对文学发展的影响,是对传统文艺学研究的学术超越和学理拓展,它将为建设文艺学当代形态提供新的理论资源,带来文艺理论研究的新突破,并进而创建网络文艺学的新形态。 从实践上看,研究网络文学的价值,能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网络文学,把握网络文学的艺术特征和审美规律,使迅猛发展的网络文学获得科学的理论解释和规范引导,让我国文学发展更好地适应全球化、高科技和大众审美文化的时代变迁。

二、网路作家藤井树走红台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路作家藤井树走红台湾(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2)网络都市言情小说论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网络都市言情小说的爱情叙事
    第一节 后现代的爱情叙事
    第二节 网络时代的爱情心理
    第三节 新的网文创作特质
第二章 网络都市言情小说的空间书写
    第一节 真实的生活空间——城市空间
    第二节 虚构的理想空间——校园空间
    第三节 空间书写的背后——都市青年的精神世界
第三章 网络都市言情小说的性别表达
    第一节 “男性向”与“女性向”小说的性别角色形象比较
    第二节 “男性向”与“女性向”小说的不同性别叙事模式
    第三节 网络都市言情小说中女性意识的表达
结语
参考文献
本人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致谢

(3)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华语青春电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论文研究价值与意义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三、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概念界定
        1、作为一种电影类型的青春电影
        2、青春电影与青年电影
        3、青春电影与励志电影
        4、青春电影与成长电影
        5、青春电影概念辨析
第一章 青春电影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世界青春电影的发展历程
        一、青春电影的发轫:青春影像的崛起(1900——1933)
        二、青春电影的回归:冷遇沉寂后的勃发(1934——1970)
        三、青春电影的发展:个人化经验的投射(1971-1990)
        四、青春电影的成熟:多元表述的转向(1990至今)
    第二节 华语青春电影的类型生产
        一、类型萌芽:历史洪流下的青春表述(1930年代——1940年代)
        二、类型发展:理想主义青春时代(1950年代——1980年代)
        三、类型成熟(1990年代):困惑与反抗
        四、类型转向(21世纪后):怀旧与狂欢
第二章 华语青春电影的类型叙事
    第一节 华语青春电影的叙事母题
        一、混乱的爱与迷失的性
        二、渴求成长与拒绝成长
        三、青春暴力与死亡仪式
    第二节 华语青春电影中的人物形象
        一、青春成长中的主体形象
        二、青春世界中的长者形象
        三、青春成长路上的“过客”群像
    第三节 华语青春电影的影像叙事
        一、青春中的现实记录式影像
        二、暴力下的残酷青春影像
        三、创伤里的浪漫怀旧影像
        四、青葱岁月里的“小清新”
    第四节 华语青春电影的类型叙事模式
        一、华语青春的反经典叙事模式
        二、成长中的旅程式叙事模式
        三、淡化离合的散文式叙事
        四、多视角下的回忆叙事
第三章 华语青春电影的空间生产及地域文化身份
    第一节 华语青春电影的空间生产
        一、家庭空间——残缺与出走
        二、校园空间——压抑与越轨
        三、公共空间——游荡与流浪
        四、生存空间——村镇与都市
    第二节 华语青春电影的地域文化身份建构
        一、个人化青春记忆的景观意象
        二、群体性青春怀旧的镜中之像
第四章 时代青春的美学追求及自我价值追寻
    第一节 以青春为入口的现实主义观照
        一、青春背后的现实图景
        二、写实主义美学观念的青春书写
    第二节 以青春为镜像的现代主义追求
        一、青春的漂泊与“异化”
        二、对存在与价值的追寻
    第三节 以青春为名义的后现代主义阐释
        一、新时代的青春消费主义
        二、记忆拼贴与碎片化解构
        三、复制青春与青春复制
        四、对权威与意义的消解
第五章 华语青春电影中的亚文化表达
    第一节 青年亚文化的本土化视野
        一、华语青春电影与青年亚文化
        二、讲述的权力背后——越轨者的思想
        三、影像维度的背后——抵抗仪式与“自恋式”表演
    第二节 女性文化的青春再现
        一、多元化的青春女性影像
        二、青春里女性的自我发现与建构
        三、成长中女性情感的坚守与蜕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致谢

(4)同根同藤双生花 ——大陆与台湾网络小说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 研究目的与选题理由
        1. 从文学理论出发的研究
        2. 关于网络文学某一文学题材和某一相关文化现象的研究
        3. 后现代语境下的网络文学产业研究
    (二) 研究对象的界定
一、 两岸网络小说的继其声气和嬗变
    (一) 缓慢萌芽期(1992-1996)
        1. 海外华人小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2. 台湾早期网络小说模式化
    (二) 台湾新生期(1997-2002)
        1. 新兴的台湾 bbs 小说
        2. “榕树下”所带来的大陆创作的自觉期
    (三) 继其声气期(2003-2007)
        1. 大陆小说题材的探索——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2. 台湾:部落格写作和大陆玄幻的逆袭
    (四) 大陆主导期(2008 至今)
        1. 大陆网络小说的产业化成熟
        2. 耽美小说:台湾萌芽与大陆后高潮
        3. 大陆穿越小说的台湾风靡
二、 大陆与台湾网络小说的比较
    (一) 言情类
        1. 大陆:强烈的现实映照
        2. 台湾:浪漫的纯爱主义
    (二) 想象类
        1. 大陆:庞杂繁芜的宏大叙事
        2. 台湾:不拘一格的行文手法
    (三) 解构类与文体探索类
        1. 大陆:去经典化的大众狂欢
        2. 台湾:在先锋与媚俗之间
三、 大陆与台湾网络小说异同原因
    (一) 同:民族和文化身份的认知
        1. 对传统的依托和回归
        2. 个人与历史的影响交叠
        3. 儒文化的精义的推崇和古典诗意的渗透
        4. 海峡两岸的“文化热”
    (二) 异:社会与历史语境的差异
余论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劲扬帆正远航
注释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都市文化视野下的旅沪徽州人(1843-1953)(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 资料情况
第一章 大都市中的徽州人
    第一节 从徽州到上海
        一、 上海市镇中的徽州人
        二、 近代都市中的徽州人
    第二节 都市中的徽州社会组织
        一、 旅沪徽州人的亲缘组织——宗族
        二、 旅沪徽州人的业缘组织——同业公所和同业公会
        三、 旅沪徽州人的地缘组织——会馆和同乡会
    第三节 旅沪徽州同乡组织与都市生活的适应
        一、 关注移民教育
        二、 慈善救济
        三、 调解纠纷
        四、 救助乡人之损害
第二章 旅沪徽州人的经营活动与都市文化
    第一节 经营活动的守成与创新
        一、 旅沪徽州人在传统商业中的经营
        二、 旅沪徽州人在新兴产业中的经营
    第二节 旅沪徽州人与上海都市商业文化
        一、 诚信不欺 以义取利
        二、 艰苦创业 自强不息
        三、 关注公益 报效社会
        四、 贾儒相济 迭相为用
        五、 追求卓越 与时俱进
    第三节 旅沪徽州人的都市文化生活
        一、 旅沪徽州人与上海方言风俗
        二、 旅沪徽州人与上海饮食文化
        三、 旅沪徽州人与上海新闻事业
        四、 旅沪徽州人与上海教育事业
        五、 旅沪徽州人与上海医学事业
        六、 旅沪徽州人与上海传统艺术
第三章 都市文化符号的“亚东图书馆”
    第一节 “亚东人”的社会关系网络重构
        一、 亚东图书馆创办者
        二、 亚东图书馆的职员群体
        三、 亚东图书馆的作者群
    第二节 亚东图书馆对都市文化的表达与建构
        一、 促进启蒙文化的传播
        二、 迎合和塑造了新阅读的需求和口味
        三、 给都市商业文化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冲击
第四章 旅沪徽州人与徽州地域社会文化发展
    第一节 “我是徽州人”——浓郁的乡土情怀
        一、 婺源回皖事件始末
        二、 徽州旅沪同乡组织与婺源回皖运动
    第二节 旅沪徽州人与近代文教事业
        一、 教育调查与舆论动员
        二、 捐资办学
        三、 推动图书馆事业建设
        四、 支持民国县志的编纂工作,创办报刊
    第三节 旅沪徽州人与社会风俗变迁
        一、 提倡禁绝烟赌
        二、 引入都市娱乐,丰富乡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 启迪新知,促进女性意识的萌发与觉醒
        四、 破除旧观念,促进家乡丧葬制度改革
    第四节 旅沪徽州人与家乡社会公益事业
        一、 施药就诊,促进公共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二、 推动家乡交通事业发展
        三、 维护地方的安宁与稳定
结语 文化中介人:都市中的移民群体
参考文献
    一、 原始资料
        (一) 方志类
        (二) 档案、碑刻
        (三) 报刊类
        (四) 文集、笔记、家谱、资料汇编等
    二、 论着
        (一) 着作
        (二) 论文
        (三) 硕博士论文
致谢

(6)大学校园网络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第一章 网络文学整体观
    第一节 网络文学的定义
    第二节 网络文学研究初探
    第三节 网络文学类型化趋势及其成因
    第四节 《网络文学调查问卷》数据分析与调研报告
第二章 大学校园网络小说探析
    第一节 大学校园网络小说的内涵及其发展脉络
    第二节 自我价值的追求和精神世界的沦陷——大学校园网络小说的创作基调
    第三节 大学校园网络小说思想内容的框架模式
        一、为青春作传:校园故事
        二、女性视角下的校园
        三、对师者生存之境的关注及反思
第三章 大学校园网络小说代表作家——孙睿专题研究
    第一节 “在路上”——《草样年华》的成长主题
        一、找寻自我,成长的精神追逐
        二、爱情,成长的绚烂色彩
        三、作家孙睿的成长
    第二节 解读《草样年华4:盛开的青春》的青春叙事
        一、叙事的结构模式
        二、叙事的人称机制
        三、叙事的修辞品格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1:网络文学调查问卷(样卷)
附录2:《网络文学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致谢

(7)从宁馨儿到混世魔王——华语网络文学的发展轨迹(论文提纲范文)

(8)村上春树作品在中国大陆的畅销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专着类
        二、论文类
    第三节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村上春树生平及其作品出版概况
    第一节 村上春树生平
    第二节 村上春树作品在日本和中国大陆以外地区的出版情况
    第三节 村上春树作品在中国大陆出版四个阶段
第三章 "村上春树热"在中国大陆的表现
    第一节 村上春树作品的畅销
    第二节 村上春树拥有大量忠诚的读者
    第三节 村上春树成为新生代作家模仿的对象
    第四节 村上春树及其作品成为大众媒介关注的焦点
        一、网络追捧村上春树的情况
        二、纸质媒体关注村上春树的情况
    第五节 有关村上春树及其作品的图书越来越多
第四章 村上春树作品在中国大陆畅销的原因
    第一节 作品内在精神契合都市青年的精神世界
    第二节 作品的鲜明风格极大地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一、富有亲和力的叙事姿态
        二、独特的语言魅力
        三、充满隐喻的文本特色
        四、优美的性爱描写
    第三节 "小资"族群将村上春树符号化
    第四节 出版单位营销手段的催化作用
第五章 村上春树作品在中国大陆畅销的启示
    第一节 跨越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的鸿沟
    第二节 文学畅销书运作的成功要素
        一、内容为王,迎合读者喜好
        二、营销为后,重视传播技巧
        三、树立品牌,经营文化时尚
    第三节 从村上春树作品看版权贸易
        一、版权引进:规避恶性竞争
        二、版权输出:民族化与全球化有机结合
    第四节 文学译着要重视翻译的二次创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9)从经典网文看网络小说的生产与消费(论文提纲范文)

1.文学传播的全球化与快捷化。
2.作家与读者的网民化:
3.文学手段的多样化:
4.虚拟形象的重要性:
5.虚拟世界的多样化个性写作:

(10)网络文学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网络文学综述
    一、 网络文学的产生与发展现状
    二、 当前对网络文学的研究现状
    三、 “网络文学”及其“价值观念”的界定
    四、 建构网络文学价值观念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第一章 网络文学价值的生态背景
    第一节 信息科技所带来的文化传播方式的嬗变
        一、 口语文化与口语传播
        二、 古代文化与文字传播
        三、 印刷文化与印刷传播
        四、 大众文化与电子传播
        五、 网络文化与网络传播
    第二节 网络社会的兴起与文学审美观念的转型
        一、 网络社会的兴起及其特征
        二、 社会转型中文学审美观念的变革
    第三节 网络时代高科技与人文艺术的整合
        一、 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二、 科技创新对人文艺术的促进
第二章 网络文学的形态特征
    第一节 网络文学形态的超文本化
        一、 超文本文学的兴起
        二、 中文网站中的超文本文学
        三、 超文本创作的要点
    第二节 网络文学创作的多媒体化
        一、 多媒体手段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二、 多媒体文学创作的关键构件
        三、 多媒体网络文学的表现形态
        四、 多媒体文学的发展前景
    第三节 网络文学接受的交互化
        一、 交互接受的全球性
        二、 交互接受的多元化
第三章 网络文学的价值体现
    第一节 网络文学的文体学创新
        一、 体裁的创新
        二、 语体的创新
    第二节 网络文学对话语权重建
        一、 重建的可能
        二、 话语空间的展现
    第三节 网络文学对自由精神的复归
        一、 网络对“中心”的消解
        二、 虚拟空间所提供的自由平台
        三、 网络文学的自由本性
第四章 网络文学价值的哲学追问
    第一节 网络挑战文学--网络文学的本体追问
        一、 文学的人文本位与网络的人道化本体追问
        二、 网络文学的审美设定与网络技术理性批判
    第二节 凡俗反叛经典--网络文学的本位追问
        一、 展示价值替代膜拜价值
        二、 当下体验消解理性精神
    第三节 颠覆与重建--价值律成的审美导向
        一、 互联网对传统文学价值观念的挑战
        二、 坚守审美承诺,实现艺术提升
附录
    一、 网络文学主要网站
    二、 网络文学主要作品集
参考书目
    一、 中文部分
    二、 英文部分
    三、 主要网站
后记

四、网路作家藤井树走红台湾(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2]网络都市言情小说论析[D]. 孙敏. 山东师范大学, 2018(01)
  • [3]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华语青春电影研究[D]. 周婧. 山西师范大学, 2017(06)
  • [4]同根同藤双生花 ——大陆与台湾网络小说比较研究[D]. 刘欢. 新疆大学, 2014(04)
  • [5]都市文化视野下的旅沪徽州人(1843-1953)[D]. 徐松如. 上海师范大学, 2012(11)
  • [6]大学校园网络小说研究[D]. 方菶泙. 兰州大学, 2012(09)
  • [7]从宁馨儿到混世魔王——华语网络文学的发展轨迹[J]. 黄发有. 当代作家评论, 2010(03)
  • [8]村上春树作品在中国大陆的畅销现象研究[D]. 赵敏. 湖南师范大学, 2010(10)
  • [9]从经典网文看网络小说的生产与消费[J]. 白莲. 语文学刊, 2004(01)
  • [10]网络文学的价值[D]. 姜英. 四川大学, 2003(02)

标签:;  ;  ;  ;  ;  

网络作家藤井树在台湾走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